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投资哲学论文范文

投资哲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投资哲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投资哲学论文

第1篇:投资哲学论文范文

朱学义从教31年,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上创造了以下九大体系:

1.在全国首创效益成本法。朱学义教授1990年创造了“效益成本法”。该成果1994年获得了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被天津财经学院翟文莹编著的《高级成本会计学》、华南理工大学李定安主编的《成本管理研究》收录于“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中,为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创了成本及效益研究的新亮点。

2.在全国首次提出产权收益分配理论。朱学义教授1996年4月完成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企业收益分配制研究”项目,1996年5月15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鉴定为“国内领先”,撰写的“论产权理论与企业收益分配”1997年12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开创了西方产权理论研究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结合的新亮点。

3.在全国首创资本化方法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资本化方法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研究”成果2005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在全国首创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成果2005年11月获江苏省首届软科学成果一等奖。该理论目前已拓展到森林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

5.构建了我国环境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1999年在《会计研究》第4期上发表“我国环境会计初探”论文,建立了我国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2003年12月,该论文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6.构建了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2004年在《会计研究》第8期上发表“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初探”论文。该论文不同于其他智力资本会计论文之处是:首次从会计确认、计量的角度划分了我国智力资本的三大内容和类别―知识资本、智能资本、拓创资本,其中,智能资本按业绩计价(文中称“才能评定认定法”)是一种创新;论文提出与此相应的会计制度改革,建立了与此相关的资本回报模型。

7.构建了煤炭企业责任会计应用体系。朱学义教授深入煤炭企业调查研究,于1995年11月主持完成煤炭高校优秀青年基金“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在我国煤矿首次建立了责任会计应用系统。此后,朱学义教授将该项研究扩展到整个煤炭系统,于1997年9月公开出版《责任会计应用研究》专著,将该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114个煤炭企业。1998年3月,“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获煤炭部“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6月“责任会计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煤炭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8.在全国首创民本会计改革体系。朱学义教授2007年发表“论基于民本经济的会计改革”、“论会计等式的演变与改革探讨”论文,提出了会计改革的新等式“资产=负债+民众权益”。

9.在全国首创智力投资支撑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发表“论智力投资效应”、“智力投资支撑理论研究”论文,结合企业管理层收购现实研究智力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成果于2008年获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2篇:投资哲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哲学;李小龙;截拳道文化;价值

2008年秋热播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讲述了功夫之王李小龙的传奇一生。李小龙是一个罕见的同时脚踏武学与电影两座高峰的巨人。他的武学思想,在宣扬中国文化的同时,更多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作为截拳道的创始人,李小龙是将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的第一人,他革命性地推动了世界武术和功夫电影的发展,为古老的中华武术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所拍的功夫电影为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截拳道作为李小龙所创立的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精华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技击性、健身性与艺术性三位一体的综合特征。

一、截拳道的哲学思想

李小龙的哲学思想,海纳百川,他对老子、周易、禅宗、尼采、克里希那穆提等的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取精去渣,化为己用。[1]更重要的是,他能根据自己的性情、经验进行创造性地发展,以哲引武,由武入道,突破其局限性,使它们和谐统一和完美地体现。

(一)与老子比较

李小龙在论述截拳道时说:“什么是截拳道?我第一个承认,要把截拳道具体化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与其费力去解释截拳道‘是’什么,还不如从反面来证明截拳道‘不是’什么,那就比较清楚了。”截拳道是无形,它拒绝任何形式的束缚。每个人都有天生和后天能够培养的本能,截拳道就是要培养和无限制地发挥人的本能。这和老子之“道”可以说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然性,老子将道推崇到了最高位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天地之根、宇宙之本,而道的本质就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不治而无不治”,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国则要做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截拳道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就是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发展。李小龙那段关于水的精彩论述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也有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道论中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柔弱胜刚强。李小龙对水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论文《悟》中有所阐述。李小龙的武术原理,就从这个“Be water”开始,踏入合于“道”的武术最高体现。

(二)与周易比较

周易是中国智慧的源头,核心理念是“阴阳”。《易经・系辞上》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2]此段话充分阐述了阴阳变化的规律,把阴阳看成宇宙间运动的根本规律和最高原则,并以阴阳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李小龙曾在其武学著述中写道:“阴阳学说不仅与拳术理论、武术锻炼密切相关,就是在技击对抗中,也无不内含阴阳学说。在截拳道之中,无论是防守,还是攻击,都离不开阴阳变化。况且拳为运动之道、健身之方,术为取人之法、胜人之妙。然而妙从何来?术从何得呢?就在于阴阳的互易变化之间。欲求艺术之途,必循阴阳之路,此乃妙诀的新生之源。”在截拳道技击对抗的技术中时时处处都充满了阴阳变化之理,它把复杂而又不实用的招式简化为简单直接的“攻”和“守”,而且,攻和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就好像太极图中的阴和阳可以互相转化一样,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并进。[3]

(三)与禅宗比较

佛是智慧与慈悲的象征;禅是指静坐,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坐禅中思维,根据其所悟所证创立了佛教,而“戒、定、慧”三学中因(禅)定而生慧也说明了禅与智慧的关系,所以说“禅”就代表着智慧。禅宗中的智慧与深意可以用一个字的来概括:“空”。 李小龙在其著作《截拳道之道――武道释义》第一章进行了“论禅”,有几句是这样说的:“虚空恰恰站在这与那之间。而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的――没有不属于它的或是与之相反的。存在的虚空系一切形式的源头。虚空充塞在生命中、权力中甚而中”;“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4],可见李小龙对空的理解相当深入。李小龙在公开解释他创立“截拳道”时讲及手指与月亮的关系。“以手指月”是中国宗教哲学中一个常见的譬喻,这个辩论可见于后来禅宗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路绝”。说这番话的李小龙,已到了超越武术技击层面而臻至“武道合一”的最高境界。

(四)与尼采比较

尼采张扬“权力意志”,呼唤“超人”。他的哲学是强者的哲学,人应该追求权力,要有主宰自己、主宰他人、主宰世界的欲望。能最大限度实现权力意志的人才能称为超人,超人创造了历史,主宰历史的潮流,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历史上,只有少数天才和艺术家才能达到超人境界。李小龙的截拳道哲学中一部分来自尼采――重视自我,认识自我,追求自由解放自我,突破传统不被现有的理论与形式所束缚,而李小龙本人也真正体现了“意志”与“超人”。 李小龙在文章中指责中国武学“不切实际的理论与流于形式的花招太多了。太人工化、太机械化,没法真正教学生实际动手所需的功夫”, 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的否定无异于尼采的“上帝死了”,也因此遭到了众多武师的不满。李小龙对武术的狂热追求和实践,为电影的不懈奋斗让他成了世界瞩目的“超人”。

(五)与克里希那穆提比较

1970年,李小龙在一次训练中受了严重的背伤,他在养伤的3个月中,认真研读了印度哲学大家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著作,这之后,他吸收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思想,他的截拳道的发展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1971年,李小龙给《黑带》杂志撰写《让自己远离传统空手道的束缚》一文时,写到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观点。文章中,李小龙说:“其实我对于打斗功夫没有什么创新和改良,没有哪种功夫能有截拳道那样的攻防办法。”[5]很显然,在这篇章中,就体现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思想“真理是无所羁绊的,没有固定的条件,没有固定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实现手段;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可以以任何特定的方式去寻求真理。”新的截拳道提倡克里希那穆提所主张的自由哲学,反对任何固定的形式,借助于各种自由的搏击动作,进行二人对打练习,形成全新风格的截拳道功夫。

二、李小龙截拳道的价值体现

(一)将中国功夫发扬光大

1笔怪泄武术重新正视实战

李小龙说:“传统武术,只晓得盲从与模仿,它们永远找不到武术技击的真谛。”他还说:“我不相信对手会像兄弟对招般,让你对峙观察,后策动攻防,也不相信对手会像对打演练或打沙包那样,给你蓄势运劲的时间。”[6]这就是说,传统武术正在与实战慢慢脱节,而截拳道提高了技击的实战性,使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2笔怪泄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

截拳道是继承中国武术及世界各国搏击之大成,根据自身特点在武技实战中逐步形成的。创新是整个截拳道训练过程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核心,只有创新,才能使截拳道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3蔽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小龙主演的“功夫影片”风行海外后,许多外文词典中都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功夫(KUNGFU)”。截拳道具有技击性、健身性与艺术性三位一体的综合特征。它不仅属于中华武术,而且丰富了世界技击术的内容,它对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截拳道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重视和欢迎。世界文化的东移及其在中国的集结,将会给截拳道的传播提供空前的发展机会。

(二)利用文化心理学弘扬中国文化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认为,西方人不明白中国人谈的小我、无我、非我是什么东西。实际上中国人谈的是一个辩证自我的概念。李小龙在去世前接受最后一个采访时,美国记者让他描述一下中国人的基本元素。他说中国人就像水。水无形无状,如果放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状,放在瓶子里就是瓶子的形状。水可以到处流,但水同时也可以冲破一切。美国人听了这个描述后,一头雾水。实际上李小龙讲的就是一种辩证的自我,即存在矛盾和多样性的自我。中国人的自我是由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一个整体性的自我。

(三)对非武术领域的影响

在国内非武术领域,更有多位经济界人士和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将李小龙的截拳道理念运用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如发表在《企业经济世界》(2003年9月号)上的《中国经济截拳道: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作者:李华振、张听博士)、杨有忠撰写的经济论文《品牌管理截拳道》、发表在世界企业文化网上的《功夫中的管理哲学》(作者:方军)。国内的很多经济报道,也总喜欢结合李小龙思想或截拳道技击特点,来进行相关经济报道,比如:《营销,你就应该是李小龙》(中国时尚品牌网)、《置业投资也练截拳道》(青岛新闻网)、《超薄电视就是李小龙的“无敌寸拳”》(慧聪网)等。

三、当前对截拳道理解的误区

(1)简单地将李小龙看成是一位普通的功夫电影演员,其所有成就仅仅只是电影宣传夸大的结果,认为截拳道并无多少实战价值,李小龙不过是被电影夸大的人物,对于世界武术并无多少贡献,还认为李小龙死后,截拳道已经不复存在,即使存在,亦不过是被边缘化的武技,等等。(2)某些人否定李小龙原传截拳道的“指导”作用,断章取义、无科学原则地片面注重所谓截拳道创新或自我发展。(3)误认为截拳道哲学意义上的无法就是没有任何方法,或在基本技击原理和技战术结构上的“乱法”。

四、结语

李小龙融合世界无数技击之长,创造了“直接、快速、有效、实用”的截拳道,征服了世界。李小龙的功夫进入“道”的境界,堪称为哲学的艺术――功夫哲学。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理论,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其意义不只局限于武术本身,而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体现了其创新精神。真诚希望李小龙文化及其截拳道能够得到科学的认识和理性的评价,希望国内李小龙文化及截拳道的研究和传播,能够走上科学的正轨。

[参考文献]

[1] 武希玲.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及其价值体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2] 黄莉.中国武术与儒家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6).

[3] 孙成岩.论传统哲学对中华武术发展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4] 李小龙.李小龙原著集粹 截拳道之道――武道释义(摘录)[J].中华武术,2000(08).

[5] 唐龙.李小龙经典武道论文两篇[J].中华武术,2001(04).

第3篇:投资哲学论文范文

高屋建瓴的哲学创见

李礼然,1992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毕业于建道神学院(香港),获基督教研究硕士。2009年,毕业于东南亚神学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获神学硕士。他从1992年开始致力于本体哲学、哲学科学的研究。2011年12月他的科哲论文:《“(我、你、他)主体间性关系主体”三一论之本体哲学科学前设初探》将科学和神哲学有机结合,很好地阐述了他的科学和哲学观点。

李礼然通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研究,认识到此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本体──事物/理念的二元主客认识论,容易促使人的认知与实践产生偏执、对立与局限。在总体本体论,一个主体的人的人称代名词同时存在着(我—第一身)、(你—第二身)、(他—第三身)三个主体称号,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身是内存一个三一主体间性关系主体的三一结构。人(类)在完整的个别存在中,存在“我·你·他”的主体间性。当我与你处于主体间互状态,他则是客体存在/或他者存在的主体性主体。因为个人的主体性的内在结构中的外向主体性涉及一般客体和他者主体(当个人是主体时,他人也可以是主体)的存在,亦即在我们与你们之间,存在着他们/他者性的主体存在。

因此,在主体间性的总体存在中,某特定的物种/事物之自身的总体本体主体存在的结构可以是一个“三一(本者、是者、非者)主体间性关系主体”的三一存在结构。可见,物种/事物既是一个主体,其自身亦同时存在三个主体。一为“本者”,即某“物种/事物”的整全本体主体;二为“是者”,即该“物种/事物”的整全本体中的部分本体主体;三为“非者”,即该“物种/事物”的整全本体中,有别于“是者”的本体主体之其余部分主体。

科哲结合引导企业创新

第4篇:投资哲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房产价格;居民;投资行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国家在经济层面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房价过高而引起的投资与消费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一大障碍。本篇论文将着眼于房产价格与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关系,分析房价变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关于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

研究房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影响会提到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这是经济学中的两个常用的概念,只有对相关经济学的概念理解清晰,才能对本篇论文的中心论点,房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与分析,所以论文接下来的一部分将分别详细的介绍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

(一)房地产的理论性介绍

对房地产市场上房价波动的研究,第一步要明白房地产的相关理论性概念。房地产是指建筑物,土地以及依附在土地和建筑物上的不可分离的各个部分和其附带的各种权益。房地产分类可以根据很多不同的标准,根据房地产的用途来划分,房地产财富可以分为商用房地产财富和民用房地产财富,其中住宅类即民用房地产财富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居民投资消费行为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层面。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房地产市场上房产价格波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影响,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就选为狭义的房地产市场,也就是上文提及的民用类房地产市场。

(二)关于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并不是很早就存在的经济领域的经典概念,而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理念。财富效应是指某种财富累积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会产生对相关领域的控制效应或者传导效应。

其次,财富效应是因某些货币政策的实施,引起货币存量的增减,因此会对居民手中持有财富产生影响。居民手持资产越多,消费和投资的欲望越强烈,这是非常自然客观的规律。所谓的财富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金融资产,比如货币,另外一个就是实物资产,其中包括房产,提到房产,就与本篇论文的论点有关,房产作为财富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适用于上文提到的财富效应的,也就是说以房产这种形式的财富体现会影响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

(三)关于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简单来讲是一种政府行为对私人产生的影响,具体是指政府投资消费增加会对私人投资消费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占,进而导致由于政府扩大投资而产生的国民收入可能会因为挤出效应使得私人投资消费减少或者有一部分被抵消掉甚至被全部抵消。

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传导性,具体解释就是,由于政府的消费投资增加,也就是政府扩大支出,就会使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务与产品的竞争加剧,这从价格上就表现为物价的上涨,当然延展到房地产领域就是具体指房价的上涨,在此种情况下,假设市场上货币的名义供给量保持稳定不变,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因为价格的上涨而缩水,理解为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必然会导致人们抑制消费和投资的意愿。

二、研究房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投资行为影响的意义

针对上文提到的财富效应可以得知,资产价格波动与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在近阶段以来收到了学界和政府与社会广泛关注,其中表现最明显的领域就是股票市场,炒股热潮在我国已经不是近期出现的事情,而社会都对这一领域有着很多的研究与关注,但是对于房地产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对消费与投资的影响,或者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却并没有得到像股票市场那么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近年来,股票市场连续萧条,情况低迷,而房地产市场反而表现出持续繁荣的发展态势,这一现状使得房地产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对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研究房产价格波动对投资行为影响的必要性

由于房地产市场上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投资带来的影响,政府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从现实背景来看,房地产市场日趋繁荣,但是也日趋复杂,房地产市场上房价的变动对消费投资的巨大影响受到理论界和社会各部门的重视。近几年来,政府对发展房地产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以拉动消费,带动经济的增长,这是因为对房产的消费也是消费投资的一种,这种情况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初期表现为一种好的态势,因为政府的鼓励政策和社会上对此种行为的认可确实会有利于在房产领域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逐渐成熟的领域中出现了很多弊端,很多地方把城市经营转变为土地财政和房产财政,这使得各个地方的房地产市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这逐渐演化成一种非理性的繁荣,这样的发展态势将会慢慢脱离开始时对房地产行业寄予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期望,反而会因为过度的繁荣对除房地产之外的居民消费与投资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关注与研究房地产领域房价的波动对居民消费与投资行为的影响就显得意义重大。

(二)研究房产价格波动对投资行为影响的意义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并着重强调了调控房地产市场上房价的波雍屠缶用裣费投资的重要性,以此作为当前政府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政府部门应该协同房地产行业中的领头人考虑如何更好的调控房地产市场,实现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又不影响到居民消费投资行为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因此,深入研究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投资行为的影响既有助于对房地产市场与消费投资的内在联系形成全面的认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居民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还为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利用房地产市场调控居民消费投资,监督管理房地产市场等工作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和实践性的支持,所以,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度波动,住房消费成为居民难题,国内消费投资不足的现状下,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和处于经济稳定性的考虑都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三、对房地产市场当前现状分析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几乎吸纳了居民因经济发展而增长的绝大部分收入,但是却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减少,这种情况对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及其不利的,所以论文接下来的部分将针对房地产行业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态势给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一)建立抑制房价上涨的机制

面对当今房地产市场上房价持续攀升,居高不下的现状,政府的政策是抑制房价过热增长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有针对性的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或者相关文案,建立有效抑制房地产市场房价过热的长效机制,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将房价控制在合理的水平群屠蠊内居民消费并不矛盾,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早期,将房产投资作为刺激居民消费投资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在当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刺激了消费投资需求,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当今现状来看,应该保持房地产业的稳定性发展,使居民消费投资合理的像多方面发散式延展,以此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保持房价调控政策的连续性

以往有结论称房地产行业是经济发展的标识性领域,房价的波动是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化经济和新经济体的出现,房产价格的波动并不会在宏观领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前文提到的房地产市场上的挤出效应表明,抑制房价的过热增长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投资消费,因此,政府应该坚定的实施对房产价格的调控政策,保持房产价格调控政策的连续性。

四、总结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为了适应发展现状,对房地产行业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控,尤其是对房产价格波动的调整是保证居民投资消费行为像更加健康稳定方向发展,使国民收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坚定的实施对房地产市场各方面尤其是房产价格的调节与控制政策,使房地产行业为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赤平,黄龙.公共债务、房产价格与宏观经济波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2]杜莉,潘春阳,张苏予等.房价上升促进还是抑制了居民消费――基于我国172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0(08).

[3]常宝瑞.房产价格与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空间集聚关系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5(01).

[4]郭汝奇.经济生活中房产价格的影响及对策[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07).

[5]田利辉,王可第.我国房产价格、居民收入与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5(03).

第5篇:投资哲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激励,对策

 

一、员工激励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1.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如果激励对象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调动,其个人能力可以发挥80%~90%,反之,只能发挥个人能力的20%~30%。由此可见,有效的激励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2.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据研究,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员工的个人绩效取决于员工个人的能力和组织对他的激励水平。当员工的个人能力相同时,员工的个人绩效主要取决于组织对他的激励水平。因此,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励员工,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

3.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已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演化为人才的竞争。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吸引和留住企业所需的人才,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中小企业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

1.激励手段单一且激励缺乏针对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得出,员工的需求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是员工最基本的需求,而精神需求是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企业应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措施。中小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主要采用短期的薪酬激励这种单一的物质激励手段,很少考虑运用精神激励的手段企业管理论文,例如工作上得到认可、工作富有挑战性、情感关怀等形式来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因此,很难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员工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不同员工的需求是不同的,相同的员工在不同时期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对所有员工的激励都是一个模式,没有针对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使得激励缺乏针对性,激励效果很差。

2.缺乏长期的激励机制。由于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很多方面都比较薄弱,致使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非常急功近利,过多地看重眼前利益,缺乏对员工的长期激励。中小企业很少采用员工持股、职业生涯管理等长期激励措施,使得许多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扼杀,造成中小企业竞争力下降,生存时间短等问题。

3.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于员工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第一,有的管理者认为投入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费用是企业的一项成本,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应该尽量减少培训费用,因此,中小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第二,有的管理者担心,一旦员工经过培训后,离开本企业跳槽到其他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企业,企业前期投入的培训费用将付之东流,因此,很多企业因噎废食,尽可能减少对员工的培训。第三,有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效益好时无需培训,效益不好时没钱培训,因此,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很多优秀的员工由于很长时间都没有培训的机会,技能始终得不到提高,对企业十分不满,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4.企业文化激励的缺失。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对企业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是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致使企业长期处于一种企业文化缺失的状态。第一,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不需要浪费精力去建设。第二,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只有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才会有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论文,而小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文化,因此,没有必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第三,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只注重企业是否盈利,过度地追求物质利益,而缺乏对精神方面的重视,因此忽视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小企业由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使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企业的人际关系非常紧张论文的格式。

三、完善中小企业员工激励的对策

1.注重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物质激励只能在短时间内满足员工的需求,而精神需求是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对员工激励的时间会更持久,因此,中小企业应注意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1)重视员工的内在薪酬设计。中小企业在为员工设计薪酬体系时,既要考虑到员工的外在薪酬,同时还要重视员工的内在薪酬。例如:使他们的工作富有挑战性,提高工作本身给他们带来成就感等。(2)情感激励。企业应该给予员工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于他们的工作、生活给予足够地关心,分享他们的快乐,体会他们的不易,让他们切身地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温暖,以此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忠诚感。(3)参与激励。很多员工都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愿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自我实现的体现,因此,中小企业应尽可能给员工创造让他们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使员工有当家作主的感觉,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2.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中小企业应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1)股权激励。可以让一些优秀的员工拥有企业的股份,培养和建立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感。这样,企业的利益和员工个人的利益就会紧密相连,使他们在关心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加关心企业的发展。(2)职业生涯管理。不同的员工发展目标是不一致的,一些人想成为管理者,另一些人希望在专业上得到发展。企业应针对员工的发展目标,帮助他们设计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2.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中小企业应转变对培训的认识,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第一,中小企业不应将培训的投入视为企业的成本,应将其视为企业的投资。据报道,一家汽车公司经过一年的培训,花去培训费20万美元,但当年就节省成本支出200万美元,第二年又节省300万美元。由此可见,培训是企业一项回报率极高的投资。因此,中小企业应充分重视企业的培训企业管理论文,加强对培训的投入力度。第二,中小企业不应因担心员工存在跳槽的可能性,而减少对员工的培训。可能有的员工正是因为企业缺乏对他们的培训,而导致他们的流失。因此,企业应充分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加强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第三,中小企业在效益好时,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保证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在效益不好时,更应该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将培训作为企业扭亏为盈的重要手段。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经营理念、企业哲学等方面的集合,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企业文化可以使中小企业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内改善内部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中小企业要立足于自身的行业特色,总结自身的优势,征求广大员工的意见,塑造具有本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而且,要根据外界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变化,不断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齐少波.中小企业员工激励问题与机制建立.现代企业,2009,(3).

[2]房萍.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浅谈.技术与市场,2008,(7).

[3]战斗.中国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6,(3).

第6篇:投资哲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就乔治·爱略特的名著《米德尔马契》中所反映的宗教思想来展开讨论。小说的宗教主题表现为一个“转变”,即随时代的变换,传统基督教中“形而上”的信仰作为社会的权威统摄力量已趋分化,并逐步让位于世俗世界里个人化的人生观及生活方式。本文前半部分围绕康德,费尔巴哈两位哲学家对于爱略特小说作品的影响展开;后半部分阐述他们的理论中对于宗教的观点,尝试分析深植于爱略特小说中的宗教主题及其源流,并由此展开,论述爱略特对于社会与人的互动的独特看法:强调道德责任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乔治·爱略特在写给dr.  payne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的写作,简而言之,就是在生活中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看看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具有怎样的力量。”k. m. new-ton称爱略特是哲学式的小说家。爱略特的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挖掘她所处的时代中的道德困境,她善于记录细微的思想痕迹,用她独到的方式演绎故事,见微知著。

    爱略特通过翻译得以接触德国的"higher  criticism0,比如施特劳斯,费尔巴哈。在1865年爱略特动笔写小说之前,已于1846出版了译著,有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和1854年出版的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willey指出,正是费尔巴哈与康德两位哲学家观点的相似性引起了爱略特的兴趣,前者巩固了爱略特拒绝基督教的决心,后者提供了以人为本的宗教思想。

1.爱略特内心的宗教历程

    爱略特个人的经历从很多角度反映出维多利亚时期宗教信仰的状况。爱略特出生在一个极诚的福音派家庭,以至于她的名字都带浓重的宗教色彩“玛丽·安·伊万斯”。她同样是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成长和学习。19世纪40年代初,她随父亲迁居考文垂市,在那里她结识了查尔斯·勃雷、查尔斯·韩奈尔等激进派青年,读了后者的《关于基督教起源的考察》的反教会的论著一一不顾父亲的反对,依然抛弃了宗教信仰,也抛弃了伊万斯家族传统的保守立场,转而热烈关注社会改革的新浪潮。

    康德的实证主义思想坚定了艾略特拒绝基督教的决心,但同时她陷入了另一种困惑:科学知识虽然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却终究无法掌控人的主观世界。人类需要一种归属感,一种抵抗孤独与挫折的方式。爱略特以及她同时代的思想家都思考着在一个“上帝失去光环”的世界中如何维持社会的道德秩序。爱略特认为社会需要一个新的宗教,一个能像基督教一样,能调和人的主观意识与物化世界的宗教,同时又要不脱离社会现实,具有基督教不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质。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为爱略特提供了一个满意的回答。

2爱略特与《基督教的本质》

    费尔巴哈(1804一1872)是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费尔巴哈宣称,他对宗教的批判或解释就是重新提出宗教的根本原则,而且是从现代人观念的起源出发来使宗教从它的现象中加以净化。从人是第一性而不是神是第一性的观点出发,费尔巴哈提出了他的爱的宗教观,他说:“对人的爱,决不会是派生的爱;它必须成为起源的爱。只有这样,爱才成为一种真正的、神圣的、可靠的威力。如果人的本质就是人所认为的至高本质,那么,在实践,最高的和首要的基则,也必须是人对人的爱。”可见,费尔巴哈批判基督教的目的,不是要简单地否定基督教,而是要“超越基督教”,即超越一般宗教的固有本质。

    费尔巴哈用以超越或取代基督教的新宗教就是“爱”的宗教,他的“爱”的宗教就是“人本学”的宗教。在《未来哲学原理》一书中,费尔巴哈从新哲学即人本学的角度阐明了这一点。他认为,新哲学已揭示了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揭示了人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因此,哲学的最高和最后的原则,就是人与人的统一。他说:“只有爱,才是人的心。”“凡是我所爱的,就是我的心,就是我的内容,就是我的本质。”

3《米德尔马契》中的宗教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受工业革命的冲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巨变,人的思想领域也不例外。

    《米德尔马契》中描写的小镇正经历这样一场缓慢而强势的宗教信仰过渡。除了日常用于表现惊喜或恐惧的感叹语“oh  my god”以外,读者几乎看不到任何人一本正经的做祷告。对于米德镇的居民来说,去教堂作礼拜成了他们世俗生活中一个无趣的习惯,完全失去了神圣的功效。一旦走出教堂,他们即将上帝抛诸脑后,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崇拜和信仰。

    教区长cadwallader对自己的职业缺少热情:与其布道,他更喜欢钓鱼,也因此被称为“钓鱼教区长”。另一为教区长兼大学问家卡苏朋则表面道貌岸然,内心黑暗。由于虚荣心作怪,在他滔滔不绝的谈论他那一辈子也写不出的“传世之作”时,他只需要一位顺从的听众,而不是一位妻子或是助手。更恶劣的是他竟然在遗嘱中加上了一句侮辱性的附加条款,不谁多萝西娅在他死后嫁给威尔,否则丧失财产继承权,充分展现了他本性中最卑劣的一面。他一直宜扬的上帝的仁慈与爱在他自己身上丝毫不具备。米德镇的市长送儿子弗莱德进大学读书,实际只是投资,不过是为了得到牧师这份优差。布尔斯罗德不是流氓恶棍,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自欺欺人的把个人欲望与宗教信仰“统一”起来,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当他霸占他人遗产的丑事公诸于众,他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土崩瓦解了。上述人物都或多或少的将自己与上帝联系起来。事实上,上帝不过是成为他们为各自的不当行为的理由或掩饰,服务于自身的私利罢了。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同情心,爱略特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进一步的深化了全书普遍的幻灭失败的主题。

第7篇:投资哲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国内学者主要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一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开创了国内技术创新哲学系统研究的先例,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从话语、范围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研究范式。笔者确信,在李教授及其著作的引导下,将会有愈来愈多的学者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全面把握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哲学也定将取得应有的发展。

技术创新理论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肇始于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在该书中,熊彼特论证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还根据创新对利息、利润、经济周期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现象进行了重新的界定。由于美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快速发展无法用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因素来解释,人们开始相信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再加上研究开发方面公共投资的意义相继得到证明,加深了人们对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的共识。于是,技术创新理论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当今,技术创新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因为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愈来愈强,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已经成为一个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

一、技术创新研究的几个主要视角

我国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在1973-1974年间,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上,有专文介绍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经济学讲座》一书,再次介绍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熊彼特以后创新理论的发展。在此之后,国内一些学者开始陆续介绍国外创新研究的成果,如翻译出版了《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0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系列报告》(《国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1年第1期)等。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技术创新就是在企业“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的技术条件或水平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的结果将带来经济效益,因而技术创新的结果,首先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我国对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京大学经济系厉以宁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才开始逐渐地从介绍西方的技术创新模型到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理论。由于技术创新理论本身就是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所以各位经济学家在对于技术创新这个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时,就必然会或多或少地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这其中包括各种概念的界定、技术创新过程的分析、结果衡量等等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目前技术创新管理学研究成果主要有两个类别:一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技术创新的机制研究、政策研究、过程研究、环境研究等等;二是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成功企业的案例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支持依据,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模型。

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技术创新是由创新主体即企业所启动和实践的,以成功的市场开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导向,以新技术设想的引人为起点,经过创新决策的研究与开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等环节,从而在高层次上实现技术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及其社会化和社会整合,并最终达到改变创新主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目的的社会行动。

二、《技术创新论》: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有益尝试

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一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以下简称《技术创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是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该书是作者近几年来对技术创新哲学进行思考的一个归纳,共分五章来展开叙述。第一章是绪论,作者总结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多重视角,说明了技术创新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意义。作者指出,由于技术创新理论本身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并且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我国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管理学和较少的社会学层面展开的,哲学层面的研究目前则是处于技术创新研究的边缘。不过,他对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的兴起持乐观态度,因为,技术创新中确实包含令人感兴趣的哲学问题。从哲学视野反思技术创新,就是要对各有差异的技术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中揭示技术创新的本质规定,揭示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揭示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因素,以便为技术创新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第二章是技术创新本质论,作者从熊彼特、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经典论述出发,阐明了技术创新的特点,揭示了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区别,并给出了技术创新的哲学本质。为了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作者对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加以总结为:(1)历史性(2)不确定性(3)创造性(4)过程性(5)协同性。对于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区别,作者提出,熊彼特最早对“发明”与“创新”进行了区分,借用日本学者森谷正规的话就是,技术创新不是技术发明,确切地说,它是通过技术进行的革新(即创新),技术本身无须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在总结学术界对于技术创新的各种研究之后,作者从哲学的角度把握了技术创新的本质:(1)技术创新是主体参与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2)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创新认知与创新实践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3)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对象化活动过程。

第三章是技术创新活动论,作者探讨了技术创新从创新决策,到创新研究开发、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的活动特点,说明技术创新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和技术创新各阶段协同作用的必要性。现实的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作为行为者的创新主体依一定的中介作用于作为行为对象的创新客体而使创新主体与创新客体同时发生改变的过程:创新主体把创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技能等本质力量,完成“人的自然化”,而创新客体则按照人的目的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被改造为适合主体需要的创新结果,变成“自然的人化”。作者指出,技术创新决策就是作为决策主体的企业家面对实然创新客体作出选择,从而形成技术创新活动方案的过程;创新R&D是从无形技术到实体产品的过程,是创新决策方案的第一个物化环节;生产技术创新则是从一品技术到多品技术的过程,标志着技术创新从技术的认知与实践过程,进入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市场创新则是从创新产品到创新商品的过程,即把创新产品变成消费者满意的创新商品;管理创新则是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过程。作者在分析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后,指出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是一个完全线性的过程,相反,创新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并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反馈回路在起作用。

第四章是技术创新能力论,作者从剖析技术创新的能力系统结构人手,提出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设计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创新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第五章是技术创新条件论,探讨推动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或条件,如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健全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制度以及文化创新。由于篇幅的限制,在此不一一加以详细介绍。

总的说来,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活动,在论述时旁征博引,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成果都尽可能地收集和引用,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所覆盖,对于受众而言,《技术创新论》提供了一个了解技术创新学术界信息的好机会。阅读本书,读者会感受到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新颖的内容,丰富的资料,庞大的信息量,引人深思的见解,尽管对于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技术创新活动,读者可能见地各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技术创新论》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技术创新活动的全新视界,毫无疑问将对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技术创新论》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兴起

技术哲学(技术创新哲学是其中之一)本来就是一个较新的哲学分支学科。技术很晚才进入西方哲学的视野。究其根源,这与西方哲学的“理论”取向有关。“哲学一科学”史从苏格拉底一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以理论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实践活动则不予重视。技术创新活动一向被看成知识贫乏的实践活动,因而被认为不值得哲学研究。到了今天,即使有人考虑到现代技术的巨大影响,但也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来自现代科学的运用,现代技术工程被看作“应用科学”,对技术及技术创新的哲学反思通常是科学哲学的附属产品。因此,尽管技术(及技术创新)与人类同时产生,甚至人类漫长的历史是由它来标识的(石器、铁器等),技术及技术创新对历史发展也有巨大影响,但技术及技术创新向来没有进入哲学思考的核心。不过,夏保华教授认为,在技术创新中,大量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虽然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问题。但是,在技术创新中,也包含了靠穷根究底的思考来解决的哲理性问题。他列举了八组技术创新的哲理性问题,包括:关于技术创新本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客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动机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知识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条件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方法的问题。他还特别提出,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用哲学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而且不是短期能彻底解决的。为此,他呼吁科技哲学界应着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以“面向文本”、“面向现实”和“面向自我”的“三个面向”为基础,为发展一门技术创新哲学而努力。技术创新哲学的兴起,本质上反映着技术创新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我们不能指望从最普遍的哲学或“元哲学”的发展中派生出技术创新哲学,而是要从技术创新研究和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出技术创新哲学;同样,也不是技术创新研究需要有哲学转向,而是哲学研究需要有技术创新的转向。这样才能显示出哲学关注时代变迁,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特征。

第8篇:投资哲学论文范文

有人问华为公司常务副总裁郭平什么时候上市,郭平说一千年以后。

当然,不用一千年,但五、六十年内也许不会吧。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工具,我们不能把工具变成了目的,我们用锄头去种地,不是说我有好多把锄头就创造了好多财富。锄头就是工具,目的是拿来种地的嘛,如果我们玉米不丰收,啥也不种,就没有创造直接价值,锄头永远就没有意义。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工具,它不是一个目的,如果我们把虚拟经济变成目的了,这个迟早会有一些挫折。

首先我们要抓住货源要保持高质量,供给侧一定要保持高质量。第二,产品要高质量,有了就会有客户群。

供给侧改革中核心是质量。质量的关键是要提高成本。低成本就不可能有高质量,低成本必然带来地沟油、假冒伪劣。高质量为什么不能卖高价格呢?卖不了高价格,政府就要减负,企业才能有余钱投入创新。我在达沃斯讲的我们坚决不走低价格、低成本、低质量的道路,这会摧毁我们二十多年后的战略竞争力。

我们今天不批判别人。我们是想听听你们批判华为。

天上怎么会掉下个林妹妹呢?

我觉得还是要发展实体经济,你如果没有实体经济,怎么解决13亿人的就业问题。我们劳动力成本提高,就把广东的低端产业逼到东南亚去了,逼到越南去了。我去越南,那里的公路破破烂烂的,走都走不动,但是旁边的工厂非常非常的漂亮。

为什么?因为转出去的第二代工厂,不再是简易厂房了,非常现代化。所以越南的通货膨胀,是相对于我们80年代,经济发展太快了,电供不上,钢供不上,路供不上。所以我们认为工业是从低端走向高端的,天上怎么会掉下个林妹妹呢?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还是要强调发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赚钱很少,磨个豆腐两分五,现在炒个房就几十亿,谁还去磨豆腐呢?我们在俄罗斯买油画,俄罗斯的画家就跟我们讲,你赶快买吧,以后俄罗斯也就没有油画了。在这个金融时代,我们也是精英。凭什么我们画画每年只能赚20万美金。他说慢慢他们也不画了。他们画得很好,但年轻一代不再画画了,所以俄罗斯的油画在泡沫经济中也被摧毁了。

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实体,满足人们生活的物质欲望。虚拟经济,银行啊这些只是工具。不能把工具当成了目的。

华为没有

我认为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突跃会产生,但需要很长的酝酿过程。怎么能创造价值呢?我们认为是循序渐进。欧洲其实也是发展几千年才进步的,也是一点一点进步来的,欧洲几千年前是中世纪的黑暗时代,GDP的增长不到千分之一。

我们那时是唐宋文明,清明上河图的时代。有时候我们看欧洲的昨天,觉得怎么这么傻呢,其实我们是以今天的眼光在看昨天。我不相信可能成功,所以我们公司没有。

今年华为展示不一样的是,展示的是融合产业链。今天的华为是包容为主题,而不是占领为主题。华为跟德国电信合作一起展出新网络,是和它的自来水与水管结合在一起,与水池也相连接,以后华为推销云等产品,等局面打开了,这是很了不起的战略合作。

大家看到展台有一个树,上面树枝结了许多果子。这棵树干就是我们的大数据管道,树枝上的果子是千万家内容商与运营商的业务。我们的云原则是上不碰内容,下不碰数据,而是支撑平台,这同样也是管道。树干上面挂了很多果,其实就是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各种商,几千家、百万家将来都在这棵树上开花,服务社会。根在哪呢,根在客户那个地方。我们吸足营养,这样会使得我们的树干更强壮。

你看到的是德国电信展示的高清图像,是4K图像。日本是8K,大家说这个4K投资会不会很冒失?我认为不冒失。当时中国移动疯狂投资TD-LTE的时候,有人说这样风险很大。有人也问我风险大不大,我说你去东京、韩国看一看,人家300兆,人家国家经营得好得很,赚很多钱,大投资没有问题。

4G理论说是可以到300M,扩展可到450M,现在实际应用效果上才几M,所以我觉得4G时代还有很长时间,中国不要着急5G,还早着呢。4K还没有普及给老百姓,VR就来了,以后的管道还要变得更粗。

过多的泡沫化再倒回去太难

中国首先要保护知识产权,才会有原创。第二,我们的人要耐住寂寞,现在泡沫化的社会中不会产生科学家。几十年以后我们还在泡沫边缘化上,最后会被历史抛弃,所以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耐下心来做学问,太难了。一个浮躁的社会重归理性社会,需要几十年的回归。本来社会就不应该主动泡沫化,过多的泡沫化再倒回去太难。要几代人重回冷静,队伍中才会有真正的科学发明。

像日本人得了诺贝尔奖后,日本媒体都在批判反思,这些成果是几十年前作的,现在的日本社会还能抓到这样的机会吗。日本社会浮躁泡沫了,媒体批判,社会就反思为什么几十年前能做到,几十年后却做不到了。日本比我们还要踏实得多。所以我们要成为世界文明的主导,还是要回到理性上。

我认为,我们的创新要向美国学习。美国的创新是不竭的动力。第二,要向日本、德国、瑞士学习,发挥工匠精神,就是要踏踏实实的做东西。日本有个小公司研究螺丝钉,几十年就研究一个螺丝钉,他把螺丝钉做到不会松开。全世界的高铁、飞机高速运转的设备都用他的螺丝钉。

德国如果不是劳动法律的影响,全世界的汤勺都是德国制造。高级水晶杯、高级的银餐器都是德国小村庄生产的,我去过两个小村庄,他们打出来的表格说他们从来不谈销售,他们谈占世界份额的多少,村办企业啊,讲的是他占世界份额的多少。所以这一点来说,我们要回归踏踏实实的经济,经济的增长不可能出现。

炮轰华为

我讲一个故事给你听。肖钢到我们公司来访问,他那时还是中银董事长的时候,我们面对面坐着,我旁边坐个徐直军。徐直军就跟肖钢说,老板懂什么管理,我们的变革IPD,他就知道那三个英文字母。肖钢下面坐了一群人,都吃惊了,你们怎么这样说老板?本来就是这样,那也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啊。我主要关注方向要正确,所以我不是要做很多事。

蓝血十杰这个大会,你们没有注意我的讲稿和蓝血十杰大会主题不一样,我在蓝血十杰大会上的讲话是反蓝血十杰的,蓝血十杰是关注内部管理,我就告诉他们要关注以客户为中心,不能以关注内部管理为中心,我那个讲话稿你们再回去比一下,我是反蓝血十杰的。但是我们要纪念蓝血十杰,我们有很多精英能人不能因为我们讲这些话,他们的历史就被否定了,对吗?我们要肯定他们的贡献,但是也要叫他们抬起头来,要以客户为中心。

与所有人交流、包括高层、客户,我们心声社区经常在炮轰华为,也从这些帖子中吸取营养。也包括在互联网上的阅读……。有空就把这次市场大会的跟帖和正文全部发给这几位专家,让他们看看,我们的跟帖全都在炮轰华为,这些跟帖是什么?一代将星在成长。我不知道是谁,但我知道这些年轻人将来一定会走向我们高层的管理者。

普通员工带着马甲,反正也不认识。可以不带马甲,大多都带马甲。所以我认为方向的来源其实还是一种聚集,而不是哪一个神仙能感悟出来的。我们的APP全开放的。我们有员工说外面专家的评论文章写错了,为什么呢?你们不关注,我们公司整个战略在第一段,第二段终端、企业也要讲,因为他们为公司做了很大贡献,也要为他们说两句话,但根本不是公司的重点,公司的重点就在第一段话。第一段话,我们一定会在管道领域走在世界前面。

华为没有模式

过去很多人都出过关于华为的书,人家也要挣钱吃饭,只要有人买,对他有好处,对我们有什么坏处呢?而且骂我们的书我们更欢迎,因为解决我们公司不要再走错路。

没有模式。有人问我们,华为的商道是什么?我们就没有商道,我们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就要让客户高兴,把钱给我。你哪个客户给的更好,我就给好设备。

氮化镓是一种功放效率很高的功放管,使用这种功放管的设备成本较高,我们只卖给日本公司,或卖给少量的欧洲公司,因为他们出钱高,那出钱低的我就不考虑卖给你,这么好的设备。所以同样的设备还有好坏之分,氮化镓的量随着我们的使用产量扩大以后价也降下来,老百姓也会受益。

升官的人都不要奖金很多

我们现在的主力是80后、90后,他们是有希望的一代,黄老师写了一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我们在非洲的弟兄怎么会想回来呢,你想娶个美女做老婆吗,到非洲去,今天见总统明天见部长谈判,回来一吹,乡亲们都感动了,钱又多,那小镇美女当然羡慕,我就跟你去非洲了,我们非洲的小伙子娶的都是中国美女,不一定是家乡的,同学啊什么都有。

那大家都英勇到前线奋斗,不给英雄称号就给升官。所以升官的人都不要奖金很多,奖金多让一些给没升的人,所以就没有矛盾。升了官后面还有大头,奖金多的人升官慢,奖金少的就是升官快的人,把钱就让给别人,就没有矛盾,就团结往前冲。

黑天鹅在咖啡杯中飞翔

终端业务与传统业务不同,要怎么考虑风险问题?

终端光芒闪耀,很容易被别人注意。但是我们在管道业务上,世界领先的地位,短时间内是不会被颠覆的。我们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我们包容了许多科学家,支持世界许多卓有见解的专家,与他们合作、资助,这咖啡杯中吸收了许许多多的人才,即使出现黑天鹅,也是在我们的咖啡杯中飞翔。用咖啡这个词,代表要与世界沟通。

所以终端一旦有风险,它退下来,我们也有七、八百亿美金管道底线支撑着它,它还可以东山再起。所以华为终端做错一件事没关系。但是苹果、三星做错一件事,他们就波及到坐标的底线了,他们要东山再起的困难较大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我们就允许终端有冒险精神。

开车我喜欢速度

有人让我描述每天的生活状态,大家很好奇,有人说我很注意锻炼身体,有人说我还自己开车,也有人说我还在学外语。有人说我不见媒体,但是要见客户,跟各种各样的客户交流。我每天是怎么样的生活状态?

第一点,媒体关注公司,公司是开放的,谁想见媒体谁就去见,每个员工都可以接受采访,只要求实事求是,你别编就行,不一定要我去见,我有精力多研究一些方向、思想问题。

第二,和媒体相处,我就希望媒体转载我的文章的时候别改,标题也别改,里面的内容也别改。你可以写批判稿,想怎么写怎么写。因为是你改了以后,不是我的意思,还假以我的名字,这个东西影响很大。当然不会影响我们公司,我们公司内部文件都很精准的,外面的文章回传不进来,但是很可能曲解我的意思,这个不好。

开车这件事,我就喜欢速度,没有速度就好像不舒服。滑雪我也不行了,我现在右膝盖不好了,小回转提不起来,大回转也只能是初级水平。其实我的生活还是比较简单化的,没有那么复杂。

每个人都可以看同一本书,理解是不一样的

有人问,你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思想的来源是哪里?

是学习。首先你们不要误会,媒体总说我们是学习思想的。思想有他天然合理的成分,但世界哲学是多种多样的。讲的是一分为二,讲的是斗争哲学。我们讲的是灰色哲学,是妥协,这两个不是一回事。我们公司内部大家喊的都是妥协的口号。

如果孔夫子之道就能治国,道德经就能治国,怎么中国五千年没发展呢?我们不要认为依托任何一种文化就可以促进任何一种发展。说不清楚你怎么吸收的能量,每个人都可以看同一本书,理解是不一样的。环境是不断在变化,我们说攻一个城墙口那是大目标,很难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

华为已经不再用自己的眼睛在看这个世界,他在用客户的眼睛,用万事万物最节俭,最经济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

我就讲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我国互联网上,很少有科学论文,这些论文是有利于创新的。我们没问题,可以从国外看。小公司看不到,那小公司怎么知道这个世界该走什么路呢?那为什么我们国家不能在互联网上把外国很多的论文都拿过来呢?它本身无关政治。但拿来之后没人看,赚不到钱,这是小众网呀,引领产业的科学家是少的。

他们要的是大众网,不是小众网。大众网就是拿来以后可以玩游戏,发发微信,赚赚钱。因为没有人为了国家未来的成长实现这个目的。所以这些论文都看不到,你就是在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或是你不知道这个方向而走了很多弯路,或者你根本就走不到。

我们没有这个问题,我们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我们参与全世界那么多组织共同研究标准。吸收了这么多优秀专家、科学家参加我们公司,所以我们没有受到这种限制,我们能感受这个世界的脉搏是怎么在跳。感受这个脉搏,然后把高端人士引进来一起再开放的讨论,我们再归纳一下,一个教授可能十几年,二十几年都没有突破,是有的。

不要老是讲妥协,一讲大家就觉得这个词是负面的。我们内部讲话可以讲,到外面就不讲这个词,灰色其实就是投降哲学。田涛最近针对乔伊娜写的文章,就说乔伊娜是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我们也要改变公司对人要完美的要求和评价,这抑制了很多干部的成长和发展。我们现在看,什么是英雄?英雄在那一段时间做出了贡献,就是英雄。不要求在孩童时代就有远大理想,也不要在以后背负着这个荣誉包袱而要求任何时候不能玷污了我们这个队伍。不这么过度的要求,我们千军万马就能上来。你不能对一个英雄要求是一个完人、圣人,我们的媒体对明星、对所有人不断敲击他的缺点,但他就是一个演员嘛。我们对人有完美的要求,就抑制了英雄的产生。

大多数人认为英雄是要完美的,但我们高层领导认为,英雄是没有完美的。每个人对每个人的行为承担责任。不需要去维护这个荣誉。

第9篇:投资哲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增速;经济结构;创新驱动

一、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属于发展范畴、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增长速度越高越好,属于发展范畴、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高速增长是经济新常态的追求目标。把减速和高效划等号、高速和低效划等号、GDP高速增长和经济过热划等号,把经济新常态定义为减速增效、增长速度降温是错误的;人为降低增长速度将导致“滞涨”的严重后果。经济新常态就是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续增长,即我们讲的“调结构稳增长”。为了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政府实行常态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混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经济”。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永远优先于消费资料生产投资。由于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只能由政府实施,所以政府投资永远优先于民间投资。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调整,只有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旧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永远主导消费,只有投资主导下的消费才有可持续消费,只有投资主导消费才有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由于节约有利于积累,积累有利于投资,投资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所以节约、居民高储蓄率有利于经济发展,而铺张浪费、寅吃卯粮不利于经济发展,所谓“消费拉动经济”是个伪命题。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是统一的,投资驱动和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不但不矛盾而且内在一致。只有投资驱动,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才有基础;只有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为主导,投资驱动才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使投资有效。

二、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将保持在7%―8%的中高速。与中国改革开放前32年年均增长9.9%的高速增长阶段相比较,年均增长速度大概回落2―3个百分点。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一增长速度仍处于领跑状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10月的最新预测,2014―2019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为3.9%,其中发达国家为2.3%,新兴经济体为5%。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旧发展方式正在让位于以转型升级、生产率提高、创新驱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可持续、包容性发展。中国经过前一个阶段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社会保障问题的制约日趋严重,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旧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一是资源消耗大,资源约束日紧。2013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为12.3%,但能源消费总量占20%,粗钢占44%,水泥占57%。淡水、耕地、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石油可开采储量、人均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原油、铁矿石等主要能源、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逼近60%。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中国现有近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饮用水,近6000万城镇人口饮用水水源水质不合格。土壤污染面积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污染较重。据第二次中国土地调查资料显示,中重度污染耕地已达到5000万亩左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严重,雾霾等极端天气增多,已成百姓的切肤之痛。三是生态系统退化。中国近80%以上的草原出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生物多样性锐减,濒危动物达250多种,濒危植物达350多种,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四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大国。五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虽然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已经普及城乡,但保障水平偏低且不平衡,保障体系分割较严重,距“兜住底、易流动”等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总之,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被迫展开,告别不顾资源短缺、竭泽而渔、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的污染性发展,透支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透支性发展,正在逐步转入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在逐步转向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和开拓创新。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前三个季度,这一比例继续上升到46.7%。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内需与外需结构发生变化,内需占比增加。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从2014年前三个季度数据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8.5%,又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吴振宇.基于省际数据的潜在增长率测算:前瞻至2020年[J].改革.2013(09)

[2]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

[3]张希君.试论运用供给管理启动国内需求[J].甘肃理论学刊.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