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供应链范文

医药供应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供应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供应链

第1篇:医药供应链范文

有研究表明,IT能力是企业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信息所拥有的知识的程度,信息技术能力应包含三个要素,即信息技术知识(ITknowledge)、信息技术运行(IToperations)和信息技术对象(ITobjects)[4]。这一研究结果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多的认可和应用。结合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情况,知识管理能力可以划分为知识取得流程、知识转换流程、知识保护流程、知识IT能力与知识管理对医药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于洪凤,付非,申蕾,冯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应用流程四个维度[5]:

第一,知识取得,将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化到企业内部,使之成为能够为企业创新所用的知识;

第二,知识转换,知识被切实地扩散开来并被组织成员彻底吸收,以此实现知识真实的转换;

第三,知识保护,组织有效地保护知识,避免被组织内外部不当地加以利用;第四,知识应用,运用既有知识解决工作流程中的问题或利用这些制定决策的过程。在供应链绩效的测量方面,利用单一的评价指标会有很大的局限。Cooke教授指出现有评价指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21世纪供应链绩效,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评价系统[6]。马士华在研究工业企业物流能力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文献中,提出响应性、服务质量、物流绩效和财务绩效等4个供应链绩效指标[7]。结合医药行业自身特点,本文采用Beamon的研究成果,从成本效益、顾客满意、灵活性三方面展开:

第一,成本效益评价包括对所使用的能源、设备,员工成本,以及库存水平等成本方面的评价;

第二,顾客满意是对顾客需求的应答水平,需要从成品的质量和服务两方面进行评价;

第三,灵活性评价分为范围灵活性、响应灵活性[8]。在确定IT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假设,随后加以验证。H1: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2: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3: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H4:知识管理能力在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2.1样本来源

研究对象为建立了供应链体系的医药行业,其中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调研的企业分布在吉林、河北、天津、江苏、安徽、上海、陕西、广东及四川,代表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地理区域。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298份,对无效问卷进行筛选与剔除后最终保留的205份有效问卷确定为研究样本,问卷总回收比率29.8%,有效问卷回收率20.5%。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回收率(MSUGLRT类似的研究回收率为17.1%[10])。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发现,问卷应答者多为企业的CEO或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且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正确地理解问卷中的问题。企业绝大多数拥有供应链伙伴关系,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平均年限为6.46年,从而保证了关于供应链绩效的调查的可信度。

2.2假设检验

依次检验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并且检验了知识管理能力在另二者间的中介作用,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均成立,知识管理能力在IT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3结论与启示

第2篇:医药供应链范文

【关键词】医药 管理 供应链 问题 对策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增长,我国医药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应用各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管理。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国内一批批国有和民营医药企业开始逐渐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对企业内部的医疗物流进行管理,以实现其医药产业物流自成模式,多渠道发展,提升整体药品流通效率,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供应量管理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在发展供应链和运作供应链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管理方式使其达到最优化,降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种管理模式。供应量管理主要体现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之间的一种协调性发展关系,是当前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一种能力体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企业的四个重要的目标:第一,缩短企业现金周转的时间;第二,降低企业面对市场时所产生的风险;第三,实现企业盈利增长;第四,为企业提供可预测收入。由此不难看出,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的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作用,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实力。

二、我国医药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规划性差

我国医药企业在其发展工程中作为一个以药物经营项目的主要行业需要,根据企业内部市场结构对其企业内部的业务进行管理。而当前我国医药企业在进行营销市场开拓和管理的过程中对其自身业务规划性上能力较差。一方面当前我国医药企业在其企业内部节点上经常出现一些资源浪费的现象,该种现象的产生正是由于供应链管理中出现漏洞而造成的企业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企业在其部门与部门之间不合理竞争性较强,从而导致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合理业务竞争。

(二)信息管理能力低

信息管理能力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主要的数据依靠。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其信息化管理能力较低。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内部缺少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设备;第二,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上缺少安全性和系统性;第三,企业在其运输、仓储、包装、调配等环节上缺少对应的信息处理和分析。信息管理是维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其各个环节中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通过以上的分析中能够看出,当前我国企业存在信息管理能力较低的现象。

(三)物流规模及企业管理集中性差

医药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在企业物流规模上当前正处于合作物流的发展方式。一些大型的医药企业具有与自己企业长期合作的物流管理方式,而一些小型的医药企业受到资金限制,在其物流模式上流通性较差。此外,我国医药企业在对企业医药产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少对应的集中管理方式。一般采用的是分散式贮存和采购。这种方式使企业在对应收账款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少信息基础,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由此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医药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物流规模及企业管理集中性差的问题。

三、改进我国医药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整合医药业务管理

应用电子医药业务管理对当前我国医院业务管理进行整合,从而从多角度的方式分析当前我国市场管理中业务销售的类型及市场分析。例如,在其整合医药业务管理中加强供应链管理的市场氛围模式对其业务分析和管理进行完善,采用分业务管理的方式对企业内部节点上出现的资源浪费进行管理;此外,在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进行业务定性管理和分配,从而降低企业整体医药业务发展和管理上的不合理竞争关系,促进我国医药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应用电子商务信息管理技术

在对我国医药供应链管理中进行信息管理技术改进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企业内部现有的信息管理设备进行统计和更新,对其信息管理设备内部使用的程序进行更新。其次,通过引用现阶段新的信息管理技术手段对医药产品进行管理,例如射频技术、条码技术、MIS技术等,从而实现医药企业商业信息管理;最后,在其供应链信息人员管理上采取需求信息人员、生产安排信息人员、订单传递信息人员等进行管,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三)完善物流及企业管理

在对我国医药供应链物流及企业管理完善上,首先,在其供应链物流上应该进一步加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和自主物流发展模式。从而使医药企业或行业整体内具有统一的物流方式,从而提高管理和运输效率。其次,在企业管理上采用企业重组联合的方式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的关系进行重组和管理,实现医药企业生产生、批发商和药房三者之间供应链关系的交流,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供应链关系的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在其供应链管理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业务规划性差,信息管理能力低、物流规模及企业管理集中性差的原因。因此,未来我国医药行业应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该针对以上几方面对其进行完善。在其业务规划上采用城市整合医药业务管理;在其信息管理能力上引进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提高其信息管理能力;在物流规模和企业管理上树立物流发展观念,建立医药企业统一管理。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实现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茆文龙.中国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3,(01).

[2]付敏.浅析我国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02).

第3篇:医药供应链范文

财务目标是企业经济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同时也是企业运营的驱动力,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围绕其财务目标展开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其他战略目标。单一产权主体是本文探讨供应链集合体时的一个对应概念,其形式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的企业个体,因此单一产权主体的财务目标即财务学中研究的企业财务目标,而供应链的财务目标则是指供应链上所有主体的集合体财务目标以及链上所有节点的财务目标。

(一)单一产权主体财务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单一产权主体财务目标是企业经济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同时也是企业运营的驱动力,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围绕其财务目标展开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企业的其他战略目标。西方财务目标经历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历程,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后期,由于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以及美国市场的“敌意收购”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人们开始对“股东至尊”的价值导向产生质疑,许多主张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学者纷纷改变立场,开始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29个州立法支持“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1984年弗里曼给利益相关者下的定义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而1994年克拉克森所下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上述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涉及到与企业组织目标密切相关的内外部人员或组织,如出资人、债权人、管理者、雇员、供应商等,他们以不同的资本形式(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参与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二是它们承担风险,目的是获取单个产权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进而可以实现利益相关者通过这种共同治理结构可以使企业达到长期稳定发展的目的。上述观点至少揭示出:

①从资源提供视角来看,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单一产权主体财务目标是以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为基础。单一产权主体的相关利益者包括:作为财务资本提供者的股东和债权人、作为人力资本提供者的经理层和雇员,作为企业价值链上的供应商以及价值反映链上的顾客群。因此单一产权主体的财务目标实质上应该是一个多元协作的有机体系。

②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来看,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由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组成的契约网络本能地要求资本主体的利益公平性。

(二)供应链财务目标――集合体收益最大化与主体利益最优化

供应链中的相关利益者是指包括供应链节点利益在内及链上所有主体利益的利益集合体。就一个节点成员而言,他所索取的相关利益份额,可以称之为相关利益;就整个供应链而言,全部成员所获得的利益总和,可以称之为合作收益。显而易见,相关利益反映的是一种利益关系和结构。

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相关利益者的集合体,因此相关利益导向是其财务目标的理论基础。相关利益导向根植于传统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思想,从合作共赢到相关利益实践,是当今企业间竞争发展到供应链间竞争的必然结果。供应链系统的重要性在于同时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客户服务和环境变化的有效响应能力。

供应链财务目标也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里所指的“相关者”外延较之单一产权主体的相关者更大,它是供应链节点上的所有主体。因此供应链财务目标是链上所有主体的合作收益最大化,本文称之谓集合体收益最大化;只有首先实现集合体收益最大化,才能同时实现供应链上某个单一产权主体的利益最优化,即主体利益最优化。

将供应链财务目标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表述为“集合体收益最大化”基于以下理论:

1、合作博弈的相关利益共享思想

就博弈方式而言,相对于非合作博弈,即一味追求“一方利益最大化”的竞争结果,合作博弈则是博弈双方在相互作用中,一方面双方能否达成统一的约束力,合作取得最大化利润,另一方面在其约束力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共同地分享合作带来的剩余。而多方利益的博弈则体现为一种多赢的博弈结果,若博弈双方不接受约束,双方各自选择利己不利他的最优方案,则是非合作的博弈结果。显然,合作博弈是从团体理性出发,追求公平、公正和效率,获得共赢共存的经济效果,体现了合作的“相关利益”思想。

2、价值链的相关利益共享思想

价值链关系存在于流程中,或是企业内部,或是产业内部,或是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相关利益导向在价值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不同链段相邻之间的“利己”者结成产品或产业的“一体化联盟”时,供应链也就成为“一体化联盟”的产业组织形式。供应链上任何节点周围的上下方总是存在着上游相关利益者和下游相关利益者,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为了共赢目的,均受相关利益导向的制约。

由此可见,供应链上的相关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惟有追求集合体利益最大化,才能取得最大化的合作收益,而只有实现集合体收益最大化,供应链上的每一单一产权主体的利益才能最优,即实现主体利益最优化。

二、基于相关利益导向的药品分销供应链财务目标的确立

(一)我国药品分销供应链现状

1、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促使药品企业联盟,从而形成分销供应链体系

1998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成立,2001年GSP认证(“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试点的开始,标志着我国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医药分销行业规范化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以新的伙伴关系和流程再造技术实施各种合作,标志着药品分销供应链逐渐形成并在日后不断壮大。

我国药品分销供应链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单一主体“三级”药品流通体制,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九州通集团公司为首的三大药品分销批发商,其分销额合计在2004年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0%,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九州通医药集团公司是20世纪末在我国药品分销产业经历体制裂变时期迅速成长起来的典型之一,它采取保留3点利的低价批发战略与下游平价药店合作,在2000年至2004年的5年内,上游客户从1219家增长了近3倍,下游客户从3290家增长了11倍多;在体制合作方面,与华北制药、重庆克瑞制药等大中型企业进行合作。在分销网络合作方面,截止到2004年底,拥有上游供应商3500多家,下游客户36000多家,建立了全国性的营销网络。2003年12月,我国第一家医药流通合资企业――中国永裕新兴医药有限公司挂牌,外商开始进入我国医药流通领域,2004年12月,我国医药分销业正式对外资放开。2004年4月1号开始实施新的《药品经

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以及2004年4月的补充通知,标志着多年来管制极为严格的医药分销行业对国内资本全面放开。“异地设库”的放开,使局部区域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新型合作推动了业内重新洗牌,纵向看,东盛、康恩贝到华南药业,“一步到终端”、工商联盟的商业理念愈演愈烈;横向看,沪、京、津、渝、穗等五大城市的医药零售企业,共同组建了“中国医药商业经济联盟”,以加强横向平台的交流,共享产品、网络和信息等资源,降低成员间社会交易成本,遏止利润率下滑。

本文根据2004年的调查数据(发放问卷250份,收回154份,其中有效问卷119份),汇总了我国药品分销供应链节点企业基本现状。根据“企业是否实施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是否建立物流中心”的选项,统计得出所调查的药品分销批发企业中已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药品分销批发企业占47.9%,19.33%的企业正在建设中;已建立物流中心的企业占46.22%,iE在建设中的占22.69%(见表1)。由此可见,药品分销供应链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对药品企业来讲,形成分销供应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通过实现集合体收益最大化达到实现其主体利益最优化的财务目标。

2、药品企业通过供应链机制实现降低成本费用,改变“增销不增效”的局面

我国药品分销在流通体制不断改革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医药分销市场的裂变又面临着新的困境,主要表现在:(1)增销不增效。全国医药销售额在增长的同时,实现的利润却因成本费用水平的上升在逐步下降(表2);(2)分销市场主体“多、小、散、乱”(企业多,规模小,“散兵游击”,市场混乱,非法药品集市贸易仍然存在),产业集中度很低;(3)在采购、销售机制方面,药品分销在打破旧的流通体制的同时又因为现有的“招投标”制度的诸多弊端而遭遇到了新的流通障碍;(4)药品分销价格结构中,商业流通利益占65%的比例(其中零售15%),分销处于商业微利时代。这些矛盾和尴尬使药品分销渠道陷入到了一个难解的困境之中,表面上似乎是价格、分销采购、信息流通、分销渠道、医疗导向和政府管理等问题,事实上,其背后隐藏着的深层次原因即是相关利益关系的严重扭曲和矛盾冲突。

因此,药品分销企业已意识到惟有在行业中形成供应链运行机制,通过共享产品、网络和信息等资源,降低成员间社会交易成本,才能遏止利润率下滑,从而通过实现集合体收益最大化,达到实现其主体利益最优化的财务目标。

(二)药品分销供应链中的相关利益者

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药品分销统一流通模式,我国目前的药品分销流通框架具备了独立的供应链循环体系,即药品从制药企业流出,通过分销商或批发商以及各种类型的零售商(连锁药店、大药房、医院药房、超市药店等)配送到消费终端。药品分销供应链是指处于医药供应链上链接的供应商、医疗服务机构和患者或消费者之间价值关系的组织网络,是流通领域中一种新型的组织。目前我国药品分销供应链运行机制包括了多主体的闭环运行机制,其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主要有七个,即原料供应商、制药厂商、批发分销商、零售分销商、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各类医院、专科等)、医疗保险提供者、患者或消费者。鉴于我国目前的医药领域的流动特征,除了图1中反映出的药品分销系统外,医疗服务和保险制度也加入到了该供应链的运行机制中。

(三)药品分销供应链的价值关系结构及财务目标

1、药品分销供应链的价值关系结构

药品分销产业是一个特殊产业,因为药品既是一个大众消费商品,又是一个高风险的涉及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同时还是一个具有社会医疗保障消费的福利性“公益商品”。药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即医药供应链。药品分销供应链是这一链条上的一部分,上游链接药品生产供应链,体现了除原料供应商与生产商之外的药品供应商与分销商之间的价值关系,而分销内部批发与零售上下游之间相互链接药品调拨(或销售)的供应链,体现了批发分销商和零售分销商的价值关系。下游链接医疗服务供应链,体现了分销商与患者或消费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医疗保险提供者之间的价值关系。

药品分销供应链所涉及的七个相关利益主体为了获取合作收益,必然在利益相互关联的价值链上结盟,在契约内选择对方,以供应链组织形式形成相关利益得以存在的价值关系结构,并以共赢为目标的主导方向成为这个结构中的行为约束因素。由此可以得出:价值关系结构的存在是以相关利益的高度一致化和制衡为前提的,而相关者利益导向的存在是在价值关系结构共赢目标作用的结果。

2、药品分销供应链的财务目标:集合体收益最大化和主体利益最优化

药品分销供应链的相关利益最大化是指供应链上基于相关利益导向的各个节点企业和消费者就其同链整体而言所获得的合作收益最大化,以及单个产权主体(企业)或消费者在合作利益中所获得的利益份额最好,即主体利益最大化,这时反映出的供应链绩效将达到最高。药品分销供应链的合作收益最大化是指供应链相关利益主体因产品和服务流程合作所获得的价值收益,即集合体收益最大化和主体利益最优化,它显然不同于单一产权主体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定义的合作收益,即仅限于剩余控制和索取范围内单个产权无法获得一种收益。因此,集合体收益和主体利益是药品分销供应链绩效的最终价值体现,是在供应链组织形式下,作为集合体的整个供应链和链上所有节点成员所获得的资源营运效率,而资源运营效率最终体现在财务目标上,即为集合体收益最大化和主体利益最大化。

三、药品分销供应链上的相关利益导向确立的前提及机理

(一)药品分销供应链相关利益导向确立的前提

药品分销行业中的单一产权主体,在行业中不仅存在接力式竞争者,还存在相同地位的竞争者,只有成为现实的价值关系结构中的相关利益成员,他们才能在一个供应链上形成纵向链接,完成价值关系结构的组织化。否则他们就要面临巨大的交易成本差异带来的压力。相关利益者合作的动机在于获得单个产权主体(包括患者或消费者)不能获取的合作收益,即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和主体利益最优化,实现战略收益的增长,这一选择是现实的必然。

首先,单一产权主体的利益置于合作体收益之中。其次,单一产权主体的分割利益比例只能是以合作体收益的效率为前提,合作体收益越大,单一产权主体的分割利益越高。根据这一利益获取逻辑,在药品分销供应链中,相关利益导向的确立基于两个前提:一是供应链具有市场价值获取能力以及消费者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服务的能力,前者由财务收益来体现,后者由消费者满意度来体现;二是产业竞争增长水平可以由综合指标来评价。

第一个前提的确立一方面是由企业市场价值决定的,即供应链节点企业之所以要被吸引在同一条价值链

上,是因为合作收益可以阻滞产业平均利润率水平趋于下降趋势,进而获取以前相同的财务收益,通过相关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市场主体利益最优化。另一方面是在消费预算的约束下,由消费者满意度评判,即消费者接受供应链上游成员提供的最优产品和服务时,以最少的购买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用。

第二个前提的确立是由产业获利平均增长水平和产业集中程度决定的。前者代表着产业发展的实力,后者是产业竞争优势发展的趋势,对收益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西方一些经济研究者对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尼达姆公式(曲线)回答了厂商的利润率与自己的市场份额成正比(正相关),而与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和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成反比。德姆塞茨的实证研究说明了集中度的提高与不同规模企业的利润率差异性也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在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过程中,资产专用性投资规模会形成不同规模企业的利润率。

(二)药品分销供应链相关利益导向的机理

药品分销供应链的相关利益导向使药品分销的相关主体各方,为合作收益而聚敛于供应链,又因终端销售和消费支付处于双层分离状态,导向作用机理也与一般供应链不同,呈现出双层工作界面。一方面,药品分销从供应商到销售终端开始出现分叉分流,产品信息随医疗服务进入消费,药品实体随医院药房和零售进入消费;另一方面,在同一链段上,资金流也同时出现分叉分流,患者或消费者支出部分随药品零售直接回流到分销商,部分支出则通过医疗保险随医疗服务机构回流到分销商。因为同一供应链上,任何一个相关利益主体以获取合作收益为前提,因此,在这条供应链上,导向作用的任何一个空间界面里,相关利益者之间所获得的合作收益反映了供应链绩效状况(图2)。

图2中所表示的药品分销供应链相关利益导向机理是一个各方利益均衡制约的稳定结构,显然是基于这样两个假设条件:其一,相关利益以完善的市场制度为存在的前提,在经济伦理和法律结构同时发挥作用下,其导向会产生制衡利益的约束力;其二,导向依存的资本模式具有一定的纯粹性。药品分销供应链运行的资本模式有两种:即公益性资本和增值性资本。公益性资本不讲增殖,但求效率,追求社会成员的收益满足;增殖性资本追求增殖,也求效率,通过效率获得更多的增殖。这两种资本在相关利益导向作用下更趋向多方利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因而排除了在同一价值链上他们之间博弈的竞争性和单一产权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利己性,取而代之的是在共赢目标的相互作用下,追求集合体收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主体利益最优化。

四、药品分销供应链财务目标的实现方式

相关利益导向是因为供应链本身聚合着“相关利益”,其结果必然要趋从于受约束的共同性和一致性,显然,导向是以相关利益为前提的。这样,相关利益导向的作用就可以通过药品分销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建立、核心价值流程的形成、信息分享的实现和平衡价值关系等主要方面逐步地体现出来从而实现集合体收益最大化和主体利益最优化。

(一)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是药品分销供应链财务目标实现的前提

伙伴关系是药品分销供应链实现集合体收益最大化和主体利益最优化的第一个环节。在药品分销供应链伙伴关系中,七个利益主体之间惟有分销商与医疗服务机构、医疗保险提供机构之间,以及分销商与患者或消费者是特殊的利益实现方式。前者反映了提供终端营销服务的伙伴关系,使得产品价值实现间接地通过医疗公益来完成,体现了双重价值实现的过程(产品价值实现和公益价值实现),这是一种不同于其他供应链合作收益实现方式的复杂收益实现方式。后者反映了服务与需求的双重作用,使这种伙伴关系更具有服务和被服务的性质,因为消费自由选择是患者或消费者相关利益主体被市场赋予的最基本的权力,它迫使分销商跳出“伙伴关系”的圈子,全心地为患者或消费者服务,这种合作收益实现方式不仅代表着商品实体所有者利益的实现,也代表着价值所有者一患者或消费者消费利益的实现,或者说效用价值的实现。

(二)建立有约束力的产品或服务的核心价值流程

药品分销供应链相关利益导向因药品分销供应链相关利益主体的存在而存在,而药品分销主体利益又因医药产品和服务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医药产品和服务是相关利益导向发挥作用的实际载体,它们的节点链接方式和最后的价值实现结果,决定了相关利益导向在药品分销供应链中发挥的作用,是形成以医药产品和服务为实体内容的核心价值流程。围绕这个实体内容的核心价值流程,相关利益的实现主要有三种模式:网络模式、品种模式、数量模式。不同的模式标志着供应链绩效的重心不同。网络模式侧重于渠道网络的拥有,最终是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品种模式侧重于品种结构带来的盈利获取,最终要看目前市场的赢利能力;数量模式侧重于产品销售规模,最终结果既瞄准盈利,又瞄准市场占有率。

(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交易成本

信息是相关利益导向传导中的潜在价值,而信息共享则是共享“导向”传导的后果。这是信息经济时代供应链技术和管理应用于药品分销产业的最大利益。药品分销供应链上下游相关利益主体之所以能够被约束于一个链条上,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组织形式(供应链)在信息共享过程中,既能带给单个主体所不能获取的潜在战略收益,也能带给战略收益以外伙伴关系发展的最低维护成本。如果不能够做到信息共享,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供应链中交易成本上升,供应链绩效下降,相关利益导向失灵,从而使得集合体收益无法实现最大化。

(四)建立双向调节的平衡价值关系

在药品分销供应链七个相关利益主体中,只有临床(处方药)终端营销所涉及到的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产品本身具有异质性、不可逆转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等特点。如果医疗服务机制扭曲和医疗保险制度滞后,就很容易导致医患之间和医保与患者之间的价值关系严重不平衡,抑制消费者与生俱来的消费选择天性,直接影响药品分销供应链集合体收益的改善。为此,把相关利益导向贯穿到这个价值关系链条中,可供选择的实现方式有三种:一是提高患者或消费者的经济保障地位,扭转服务市场制衡方向,改变患者或消费者的市场弱势地位;二是通过改变医疗投资体制和激励机制,“纯化”职业道德,矫正医疗服务扭曲状况;三是通过双向调节办法,在患者和医疗两个方向用力,加速改变不平衡的价值关系。

(五)创造有效的同链外部约束环境

由于药品分销供应链中存在着增值性资本(市场交易产品)和公益性资本(市场公共产品),在相关利益导向下的运行过程中受医疗公益性机制和医疗保险制度的约束,从而影响药品分销供应链集合体收益最大化的实现。

药品和医疗服务在市场运行秩序上,接受来自于国家监管部门的各种制度约束。在这些制度中除了分销市

场进入门槛设定的GSP等市场管理制度外,对分销供应链财务目标产生最大影响的,莫过于药品和医疗服务的终端营销过程中的医疗服务体制(机制)和医疗保险制度。就我国现行医疗服务体制来讲,药品分销供应链财务目标既与医疗服务机构的药品采购体制有关,也与药品所具有的医疗服务产品特性有关。首先,就采购体制而言,由过去完全计划体制下统分统配的三级分销制度转变为由医院等其他医疗机构自由选择采购,再到集中统一招投标采购制度,分销采购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分销产业内部的重新“洗牌”,在分销市场的新格局中,越来越多的分销企业在微利面前难以慰藉。其次,就药品所具有的医疗服务产品特性而言,因药品服从于市场化的分类管理过程缓慢,不仅影响了产品资源的市场效率,加剧了医疗主导分销继而影响财务业绩,也因为药品如果因“医疗服务依然强制性地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造成分销成本不断增加,也会直接影响药品分销供应链的财务目标。第三,药品分销供应链财务目标也与医疗消费过程中的药品消费支付有关,因为药品消费支付来源于患者或消费者和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基金两部分,因此,药品分销供应链绩效的好坏与患者的支付能力和公共医疗保险的覆盖及标准有密切的相关性,公共医疗保险的覆盖及标准体现了社会成员享受公益医疗服务程度的制度绩效状况,制度效率高,制度绩效自然就高,药品分销供应链绩效也就高,其财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六)重构患者或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保证实现其利益最大化

第4篇:医药供应链范文

一、商业领域中的联盟

1、什么是联盟

联盟是指特定群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在约定的时间内结成的团体。这种结合一般属于自发性,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以追求利益为最终目的。根据合作时间的长短,联盟可以分为长期联盟和短期联盟两大类,长期联盟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之间,多为行业联合体,例如家电去企业、医药企业会分别组成自己的家电联盟和医药联盟从而在社会资源配备、行业环境改造、行业进步等方面争取各自的有利位置;短期联盟多存在于行业内部,一般是行业内的部分企业结成一个短暂的联盟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进行竞争,例如药品采购联盟就会和药品生产、经营(批发)进行采购成本的竞争;家乐福供货商联合起来抵制家乐福的低价采购和入场费用。

2、联盟的优势及其在商业领域的成功运用

自从联盟这种运作方式诞生以来,联盟就为大家所喜爱,联盟在市场竞争中有三大优势:达到既定目标、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减少风险、充分利用宝贵资源。具体说来就是:加强协调,整合联盟中分散的公司资源,凝聚成一股力量,提高运作速度,分担风险,使企业能够把握伴有较大风险的机遇。加强合作者之间的经验交流,保持在市场上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结成联盟,可以把竞争对手限定到它的地盘上,避免双方投入大量资金展开两败俱伤的竞争。通过联盟可获得重要的市场情报,使营销领域向纵向或横向扩大,使合作者能够进入单方难以渗透的市场,有助于销售的增长。一旦战略联盟管理有方,合作双方将比单方自行发展具有更广阔的战略灵活性,最终可以达到双赢。联盟在商业领域中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比如:针对美国商务部展开的反倾销调查,汕头的十五家虾制品企业积极组织起来,一致对外,从而在竞争中取得有利优势;香港电讯盈科与IBM结成联盟共同面对网络经济带来的巨大机遇;浙江康恩贝、赛诺菲、英特药业与杭州邦达物流有限公司组成医药物流,从而简化以往药品运输中的繁琐环节,货物直接发送到客户手中减轻没能及时提货造成的货物毁损风险,从而取得合作双方的双赢。

3、医药领域中联盟的发展状况

药品销售作为商业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结成了大小不等、形式多样的联盟。分别有药品研究联盟、药品生产企业联盟、药品批发企业联盟、药品零售企业联盟等,目前这些联盟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经常是为了竞争而结盟,在竞争中面对利益而解散,例如在医药零售领域,部分药品零售企业为了应对药品平价超市进入后在区域市场造成的波动,纷纷结成价格联盟,可在实际操作中面对药价的整体走低,先后参入到价格大战中来,联盟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二、医药零售领域联盟中的各方

为了准确的了解药品零售领域的联盟,我们首先来了解联盟中涉及的各方。

1、供货商

联盟中的供货商包括:药品生产厂家、药品批发企业。对于他们来说追求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利润是其追求的目标。与药品销售企业(零售)和平共处是开展市场销售的原则,在操作中力求区域,市场的稳定。

2、销售商

联盟中的药品销售商是指药品零售企业,主要包括大型平价药品超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对于他们来说结成联盟主要有以下的原因:进行平价炒做、在老百姓中树立价廉物美的正面形象;应对市场的变化,争取最大的利益;建立强大的联盟,在联盟内互通有无,确保利润的最大化;代表的只是部分药品销售企业。

3、监管部门

在医药零售领域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包括药品局、工商、物价等行政部门。加强对行业规范管理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办事、确保老百姓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并且人人享有健康医疗保证、促进医药商业良性发展、组织应对药品零售领域放开后的挑战是他们对药品销售行业进行监管的原则,因而只要联盟是积极、正向且不触犯原则的情况下,都是允许的。

三、正确认识工商关系,促进工商关系的良性发展

1、正确认识医药工商之间的关系

药品零售领域的工商关系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将合作伙伴抛弃组成的联盟是一把双刃剑,伤害着联盟内外的双方。采用报复性的措施将厂家的药品撤柜,在对厂家造成伤害的同时,店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这是因为虽然可以寻求替代产品,但由于该品种(知名)的缺失,不可避免的对药品的品牌造成不利影响。曾经有一知名连锁企业和某合资企业因为药品采购及相关政策未达成一致,因而停售该厂品种,但过了一段时间后面对消费者的怀疑,不得不和厂家重新达成一致。

2、相互协助,搞好协销售工作

为了共同发展,药店和供货商可以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比如相互做好产品的协销工作。药店在执行厂家的部分销售政策的同时,厂家积极提供全方位的销售支持,提高药品销售的附加值,从而在利润有保证的前提下转移消费者对于价格的依赖,为药店经营摆脱当前的窘境。当厂家在药店的心目中不可替代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有相互之间的不信任,也就可以成为事业上的好合作伙伴。这里需要做的是部分药店和供货商将金钱营销观转变为服务营销观,药品供货商,可以更多为药店提供经营上的支持。我曾经应某药厂的要求赴某一药品经营企业开展GSP认证工作,在此期间亲历了工商关系的融洽相处。

3、通过服务提高满意度

包括消费者对药店的满意度和药店对供货商的满意度。在这里我们要做好的是加强消费者对药店的满意度,而做好这需要药店和供货商双方的努力。通过这种服务可以将消费者从我们不经意中培养的价格依赖中引导出来。笔者曾经在一次药店巡查中就通过自己的服务为门店留住了业务,尽管当时药品的价格比相距50米外的另外一个药店的价格要贵。

4、结合药品的特殊性,合理运用各种销售方法,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决定了我们在销售是既要按造销售规律办事,有要兼顾药品的特殊性,因而平价应该只是销售手法运用中的一种,我们更多的可以采用陈列营销、体验营销、行销、服务营销等手段,从而提高消费着认可以及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5篇:医药供应链范文

关键词:广电网络 运营商 供应链 采购成本

一、分析采购资源要素和作业

广电网络运行商供应链采购资源要素和作业,通常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设备的采购,该过程包括三种成本类别,分别为:资金成本,该成本是采购成本、物流成本、仓储成本、安装成本、调试成本、运行成本、测试成本、维护成本、维修成本的总和;作业成本,包括在进行采购总成本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办公室费用、人员工资等其他费用;运营成本,指的是由于产品的质量存在问题,而出现了成本的损失,另外还包括产品的质量费用。

其次是在采购物料的过程中,采购与企业运营的关系内容,包括:采购之前,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和评价;采购过程中,做好物流方面的工作;采购完成后,对采购物料进行科学管理,包括储存和下发;工程建设和维护运营的过程中,需要对采购物料所产生的建设价值进行分析。以上的分析,指出了在整个生命周期分析和评价物料的采购过程,这些过程都存在明确的成本管理对象,一方面我们需要对所消耗的物料资源进行详细统计,另一方面是定量分析作业成本的类型、动因。

以上的活动我们可以归类为单位、批量、维持、供应商水平作业,这四个类型的分析,分别找出成本的动因,对应以上的水平作业可分别表现为物料数量、部门协调沟通次数、部门维护维修过程消耗的工时、供应商管理消耗的工时。

二、广电网络运营商采购TCO模型的建立

采购TCO的作业成本通常以下面三个步骤显示:首先是对各种耗费资源的确认和计算;其次是对作业中成本要素的成本额进行计算和对作业消耗的资源种类进行汇总,并根据成本池和汇集要素,计算出成本池的总额;最后是分析成本对象消耗的成本动因量,归结出所有的采购对象。

假设某种设备的采购,将物料价格、物流费用、安装费用、调试费用、管理费用等直接计入资源成本;将库存支出、运营支出、损失费用、维护费用等分配计入资源成本;将人工费用分配计入作业成本。以上采购工作的收集和甄别,一方面除了通过对物料供应市场的分析和对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满足采购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做好物料退货、索赔、验收、入库、出库、盘点、安装、调试、维护等方面的工作,最后确定设备采购的总成本包括:采购商务、工程建设、设备运营三方面费用的总和。

三、广电网络运营商采购TCO案例计算分析

广电网络运营商采购的设备类型,除了包括日常和杠杆的类型,还包括瓶颈和关键的类型。该模型的说明,需要对比采购TCO、TCO数据、采用TCO的计算成本。就此,我们所选择了EDFA光放大器,该光放大器的费用发生以下三个阶段:

采购商务阶段:光放大器费用数据项包括设备数量、设备单价、物流费用,这三种数据项的含义分别为每个机房所用的数量、每个设备的价格、按照总价的百分比。

工程建设阶段:光放大器费用数据项包括延期时间、月收入、延期对机房系统的影响、安装调试费用,这四种数据项的含义分别为设备延期时间、设备所带用户的收入、设备延期对系统影响、安装调试费用。

维护运营阶段:光放大器费用数据项包括设备寿命、维护费用、技术支持及备件、年故障时间、故障影响、保修期、电费,这七种数据项含义分别为实际使用时间、维修费用对时间的分摊、需要的备件及技术准备比例、一年内故障时间、影响的用户情况、厂家免费保修期、光放所分摊的电费。

以上三个阶段所产生的成本比例,分别为46%、1%、54%,也就是说,采购阶段和维护阶段是光放大器成本的集中阶段,这两个阶段对要求光放大器不仅要重视价格,还需要对光放大器的价格、延期费用、维修费用、电费、技术费用等敏感度进行分析,经分析,其中价格、延期费用、技术费用的敏感度最高,因此在采购的时候,必须重点考虑这三个方面的指标。

利用光放大器进行TCO采购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供应链上面,不同类型产品所对象的成本是各不相同的。很多建立在价格基础上的采购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形势的采购成本管理需求。TJ广电运营商从2009年-2010年,中心机房的成本数据就显示了整体成本控制的优越性,其中相比于2008年,整体成本总共下降了4%左右,证明了采购总成本管理方法的实用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与企业制造型企业不同的是,制造型企业采购原材料加工成产品,能够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而广电运营商采购物料仅仅为了进行传输网络的构建,因此,广电网络运营商需要对供应链的采购总成本进行管理。就此,广电网络运营商需要在分析采购资源要素和作业的基础上,建立采购TCO模型,并对采购TCO案例进行计算分析。

参考文献:

[1]鲍新中.供应链成本:改善供应链管理的新视角[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21-238

第6篇:医药供应链范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白介素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c)-0012-03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的免疫功能学逐渐成为了精神病学界的研究热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调节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可能存在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系统的问题。电针治疗是指在刺入人体穴位的毫针上,采用电针机通以微量低频脉冲电流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6]。目前,电针治疗应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报道并不多见。所以,为了检验电针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特进行此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来自呼和浩特市康复医院连续性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即经过两种以上药物系统或间断性治疗而无效、且排除其他躯体障碍者)。实验时间从2009年6月~2010年2月。根据DSM-IV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随机选取无严重躯体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无烟酒嗜好和药物滥用、非妊娠和哺乳期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并分为药物治疗组和针药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9~63岁,平均(44.2±10.1)岁;病程5~38年,平均(19.5±9.5)年。针药治疗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20~58岁,平均(40.4±8.5)岁;病程 5~37年,平均(15.8±8.8)年。两组患者年龄和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其中药物治疗组患者于实验第1周及第4周脱落2例,针药治疗组于第2周脱落1例。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组 选用氯氮平治疗,剂量150 mg/d,1次/d,每晚口服,治疗观察时间为6周。

1.2.2 针药治疗组 除应用上述药物治疗外,每日针灸1次,并使用电针仪辅助治疗,时间为20 min/次,电量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电量为度;选取百会、印堂、四神聪、膻中等穴位,治疗观察时间为6周。选用长2寸的针具,手法为平补平泄。

1.3 临床评估

在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第6周后,由2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主治医生采用简明精神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症状量表(SAPS)评定所有被试者的精神症状[7-8]。

1.4 实验室检测

所有被试均在治疗前1 d及治疗第6周后早晨6~7点取空腹静脉血5 mL,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采用 Elisa法测定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水平。CD3、CD4和CD8试剂盒以及流式细胞仪均由BD公司提供;IL-2和IL-6试剂盒由 Beckman公司提供。所有样本均由同一名人员测定,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评定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6周后的BPRS、SAPS和SANS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1)。针药治疗组治疗6周后BPRS、SAPS和SANS量表得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 < 0.01)。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量表的减分率比较

经过6周的治疗后,针药治疗组的临床量表评分减分率显著大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2.3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比较

针药治疗组的CD4的水平在治疗后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P < 0.05),其他因子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IL-2、IL-6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2、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针药治疗组血清IL-2、IL-6水平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 < 0.05、P < 0.01)。见表4。

2.5 安全评估

试验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随着细胞免疫学的发展.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已成为精神神经免疫学中较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很多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并且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主要是CD3、CD4、IL-2和IL-6的改变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尤其是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亢进,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互影响。但三者之间的改变何为初始原因,何为继发因素尚难判断,故对精神分裂症进行免疫学研究有助于揭示其病理机制。

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9-15],额叶-纹状体-丘脑-颞叶回路的功能紊乱是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性基础之一,其中尤以海马、杏仁核的功能紊乱为主;免疫学的研究表明IL-2在上述回路中具有较高的代谢和合成密度。因此,增高的IL-2 水平将对上述这些大脑解剖部位产生特异性的影响,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递质(如DA 、5-HT、Ach和NE等)的改变, 导致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另外,IL-2能增加多巴胺能神经传递并且参与自身免疫和细胞生长。脑脊液中IL-2的浓度比儿茶酚胺代谢物与疾病复发的关系更紧密。本研究发现药物合并电针治疗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2水平均显著低于低于药物组,且药物合并电针治疗组各临床量表减分率大于药物组。说明电针合并药物治疗可以更好的降低IL-2水平,从而缓解精神分裂症症状与既往研究相似[19-20]。

IL-6是临床免疫学研究较多的细胞因子之一。既往研究证实DA和5-HT的功能受到IL-6的影响[4-6]。原因是产生IL-6 的淋巴细胞膜上有DA受体和5-HT受体存在,而这可明显提高额前叶与海马的DA和5-HT的活性与浓度。因此,可以说由IL-6浓度或活性的增高所引起的免疫功能的调节紊乱及其所促发的免疫损伤很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21]。而在本实验结果中,针药治疗组的IL-6的水平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且药物合并电针治疗组的BPRS、SPAS、SANS临床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这说明通过电针治疗可能抑制了IL-6的生成,从而对精神分裂症的免疫功能紊乱进行了纠正,使精神症状有所缓解。

目前,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T细胞亚群进行的大量研究中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外周血中确实存在着T细胞比率显著下降的状况,而辅T淋巴细胞CD4细胞的降低可能是引发这一改变该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推测,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的β-内啡肽是明显增多的,而β-内啡肽具有降低CD3和CD4细胞的作用,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或降低。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激活的T细胞分泌的IL-2会反过来作用于T细胞使其扩增,而IL-2与其受体的高亲和力结合能使CD4细胞达到完全活化状态。但若是高浓度的IL-2持续对CD4细胞产生过量的信号刺激则会诱发CD4细胞启动凋亡程序,进而导致CD4 以及CD3等免疫细胞的数量降低等。在本实验结果中,针药治疗组治疗后血清的CD4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和高于药物治疗组,与上述研究结果是一致的[3,5]。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16-17],针灸能改变机体的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均有明显的影响。针灸的免疫效应主要表现在经其穴位刺激后能够引起局部的神经或感受器将其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刺激神经中枢释放神经递质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实现调控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针灸引起机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促使其释放儿茶酚胺及阿片类物质等,进而作用于相应受体产生免疫反应。有研究表明,脾虚泄泻模型的大鼠外周血中CD3、CD4和CD8细胞减少,而经针灸天枢穴后其CD3和CD4细胞数量均有所回升,且CD4/CD8比值也升高。本实验结果中针药组CD4水平治疗后高于治疗前,也高于药物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22-25]。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治疗,针药组血清CD4水平高于药物组,血清IL-6、IL-2水平低于药物组。针药组BPRS、SAPS、SANS临床量表评分减分率均高于药物组,针药组较药物组临床症状缓解明显。电针合并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症状的缓解作用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即电针在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同时可更好地调节与精神分裂症症状相关的细胞免疫因子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向阳,周东丰,张培琰,等.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免疫功能的测定[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4):205-208.

[2] 张向阳,周东丰.精神分裂症免疫指标与精神症状的关系[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3):145-148.

[3] 许明智.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9):207.

[4] 张春运.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2,IL-6,IL-8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9,3(32):173-174.

[5] 司天梅,舒良,刘平,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细胞免疫改变[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1):48-49.

[6] 杨建立,贾福军.白介素-6及其受体与精神分裂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册,2003,30(2):121-124.

[7] 施永斌,张卫,赵宝龙,等.PANSS、SANS及SAPS量表一致性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1999,11(1):23-25.

[8] 宋建成,费立鹏,张培琰,等.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中各分量表的评价[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2):86-88.

[9] Block W,Bayer TA,Tepest R,et al. Decreased frontal lobe ratio of N-acetylaspartate to choline in familial schizophrenia: a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study [J]. Neurosci Letter,2000,289:147-151.

[10] Deicken RF,Zhou L,Schuff N,et al. Hippocampus neuronal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 as measured by proton magneticresonance spectr oscopy [J]. Biol Psychiatry,1998,43(7):483-488.

[11] Delamillieure P,Constans J,Fernandez J,et al.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of the thalamus in schizophrenia [J]. Eur Psy chiatry,2000,15(8):489-491.

[12] Deicken RF,Johnson C,Pegues M.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 oscopy of the human brain in schizophrenia[J]. Re Neurosc,2000,11(2-3):147-158.

[13] Blum BP,Mann JJ. The GABA energy system in schizophrenia [J]. lnt J Neuro Psychopharmaeol,2002,5(2):159.

[14] 岳英,徐一峰.精神分裂症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4):248-249.

[15] 熊鹏,张秀,王继才.精神分裂症与自身免疫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35(3):149-150.

[16] 张本,孟素荣,于江,等.智能电针仪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1994,14(1):17-18.

[17] 王衍山,杨万福.针刺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报告[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9):47-48.

[18] 丁关元,李风钢,张建华.针灸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53-54.

[19] 程健君,蔡念光.针灸对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J].江苏中医,2007,39(11):88-89.

[20] 陈建设,陈文垲.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机理[J].辽宁中医杂志,2006, 33(2):210-212.

[21] 赵若莲,王玉明,段勇.白细胞介素6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18):2757-2759.

[22] Lieinio J,Seibyl JP,Ahemns M. Elevated CSF levels of in-terleukin-2 in euroleptic-fre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J]. Am J Psy-ehiatry,1993, 150:1408-1410.

[23] Lacosta S,Merali Z,Anisman H. Central monoamine activity following acute and repeated systemic interleukin-administ ration [J]. Neuroimm unomodulation,2000,8(2):83.

[24] Sun ZG,Wang F,Cui LW,et al. Abnormal anterior cingulum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study [J]. Neuroreport, 2003,14(14):1833-1836.

第7篇:医药供应链范文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起国内外学术界对供应链管理已形成成熟的理论定义,在包括制造业、教育产业等组织的管理与实践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我国教育界学者也将相关概念引入教育领域,逐步形成了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理念,马永红、刘恋[1]提出将供应链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并对其形成的多链结构和特殊性进行了阐述和研究;纪旭、刘一宁[2]对如何构建教育供应链提出了较为详实的步骤;郭跃、陶晶[3]创新性地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无缝对接”培养模式;吴会江[4]分析了以高校为核心的人才供应链结构图,提出高校人才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高等教育的供需关系和生产制造企业相似,因此高等教育供应链是天然存在的。与一般企业供应链的相关节点和流程相比,高等教育供应链在宏观形式上与之也有相似之处,但具体包含的内容各有不同(见图4)。

2高等教育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1药学类高等教育供应链前端和终端的运行机制不同

与高等教育供应链相似,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类专业教育供应链也主要是由招生、培养、就业3大节点构成,这3大节点在当前体制下有截然不同的运行机制。招生节点是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体,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趋势、医药行业发展以及医药用人单位的整体需求出发,提前向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招生人数,即确定采购指标及数量。培养节点主要是由学校统领,药学院结合药学类专业特点,拟定培养方案,承担各专业的主要教学培养任务。培养方案在新生入校前提前制定,是决定产品生产质量的环节。就业节点作为高等教育供应链终端,是将培养的药学类大学生推荐给用人单位,以满足人才需求,即将产品销售给客户,此环节主要是以医药行业发展以及医药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药学类专业大学生和就业市场需求进行双向选择。对比以上3个节点的运行机制可以看出:供应链前端的招生环节以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形式为主导,而终端的双向选择模式则明显以灵活的市场经济为主导。当前端出现偏差时,后果却由终端的大学毕业生和就业市场共同承担。显而易见,前后两端不同的运行机制使其无法协调,也难以兼顾,从而使得供应链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

2.2药学类专业高等教育供应链主要是“推动式供应链”

推动式供应链指的是供应链的运行方式主要是由产品供给方推动进行,而不是需求方拉动的。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品供不应求时生产制造企业自然选择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管理运营。而当产品供大于求时,由于推动式供应链无法把握市场需求而导致产销脱节,进而导致库存增加,部分产品滞销。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药学类大学生的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即产量和产品结构)是由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学生进入生产环节前提前预估的,由于学生培养教育周期过长(4年),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调整频率客观存在滞后于医药市场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化速度的情况。最终,医药行业用人单位被动接受顺应供应链教育培养的药学类专业大学生。尽管毕业生源数量众多,但和医药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完全契合,出现供求矛盾。这种单纯前端指向后端的推动式的供应链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些许无奈,招聘的人员不能完全符合单位需要“拿来就用”,还需增加额外人力、财力进行再培训(二次加工),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部分单位甚至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对待供应量较大的毕业生源,从而造成因“人才与岗位的不匹配”而出现“人才的相对过剩”。

2.3传统中医药高等教育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缺乏合作协调机制

高等教育供应链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等主体。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高等院校在对供应链的整体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作用巨大。然而分析现状,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核心、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供应链各节点完美合作的协调机制。在招生节点上,学校虽然也会参考近几年药学类专业就业率做毕业生就业分析,但是缺少对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及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未能沿着供应链向上游较为精确地推断出合理的招生规模和专业培养模式,以尽量减少人才库存,缩小人才需求结构性偏差。例如,2003年、2004年恰逢高校扩招迅猛增长期,曾经出现每年药学类招生超过1000人的情况,而当这些大学生面临毕业时本就压力巨大,又恰逢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医药行业也受到巨大影响和冲击,药学类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双重压力。在培养节点上,各专业培养方案必须在学生入学前制定完成,学生入学后即实施,客观地存在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的情况,医药人才“生产”周期明显长于其他普通产品,一届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往往以最终的就业率定高低。产品质量信息反馈不够及时迅速,沟通渠道较少,不够畅通连贯。另外,学生家庭及个人往往因为缺乏与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在选择接受何种教育、获得何种教育经历方面盲目片面,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长以契合市场需求,适应培养模式。例如,药学专业对学生理科基础要求较高,尤其是化学相关学科,而有些理科生擅长物理,化学成绩一般,在专业学习上就会由于对专业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甚至对学好本专业失去信心,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一般甚至较差,在就业环节被市场淘汰。目前,高校逐步开展针对高中生进行的招生咨询、针对入学后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临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及面试技巧培训等,但如果不加强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灵活机动的统筹协作,仅立足于学生这一节点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3结论

第8篇:医药供应链范文

生物制药是现代生物技术研发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领域,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Charles和Brennan[1]研究表明,改善生物制药供应链运行模式可以大规模降低其成本,并指出全球的生物制药产业处于一个分散、复杂的经营环境之中,大大影响了生物制药产业的经营绩效,使得构建生物制药供应链体系变得非常重要。Grabowski[2]和Lerwent[3]主要围绕医药流通领域对生物制药流通渠道的开发管理进行了研究,包括大型分销中心、二级配送节点的设计、选址,生物制药物流规划和运行等。Pamela和Pietro[4]集中研究了协同计划、预测、补货(CPFR)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并讨论了该方法在药品、汽车、机械三个行业的应用。Gatica等[5]对生物制药供应链的生产计划和排程进行了研究,主要根据区域内品种需求分布状态来确定药品生产企业的物理位置布局。Shah等[6]利用各种数学建模方法对实际运行的生物制药供应链进行动态模拟。Denis[7]的研究表明:通过内部整合能降低15%的生物制药供应链成本,并且实现基本业绩4%的提升。Selcuk等[8]研究表明:构建一个完善的、各个节点企业共享的医药供应链信息平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很重要的。杨舒杰[9]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医药行业的可行性,对我国医药行业实施供应链一体化进行了探讨。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只是对生物制药供应链作了初步的探讨,还没有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国外关于生物制药供应链的研究主要内容集中于生物制药供应链的改善能多大程度降低成本及其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问题。但目前国内外完整分析和构建生物制药供应链公共物流平台的文献几乎尚无。本文将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运营模式。

2我国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的现状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是为了满足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药品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配送中心选址、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废弃药品回收处理等一系列需求为目的的内在系统。为了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运营模式,必须在分析我国生物制药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消费者对生物医药的需求也大量增加,作为医药市场重要部分的生物制药物流市场也相当巨大。然而我国生物制药物流现状却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生物制药物流作为专业化和特殊化的供应链环节,其对生物制药企业的软硬件要求极高。而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缺乏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造成了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从而推高物流成本,降低整个生物制药供应链的绩效。其次,我国生物制药现代物流起步较晚,主要是仓储、配送等传统职能。近年来,各地自筹资金兴建的物流中心也在快速增加,如成都有五大医药物流中心,重庆有三大医药物流中心。但是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我国医药物流发展水平却相当滞后,缺乏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据研究显示,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而在美国该项指标仅为2.6%。第三,为了保证药品安全,国家对药品流通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规定。生物制药公司的物流运作必须符合GSP的规定。然而,我国部分生物制药企业物流条件达不到GSP要求。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存在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生物制药企业不注重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不采用专业化的第三方生物制药物流模式,这将大大增加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流通成本。(2)药品在流通环节出现药品安全责任问题,消费者将会对其施加安全压力(表现为抵制购买),从而严重影响整个生物制药供应链的绩效。因此,开发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运营模式,提高生物制药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生物制药物流成本,确保药品在流通环节的安全性能,是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的运营模式生物制药物流和其他行业的物流相比,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生物制药物流品类划分、药品运输管理、药品配送、药品仓储及药品包装等方面具有较大特殊性[10]。针对生物制药物流的特殊性,要降低物流成本和确保药品安全性能,可主要从药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采用专业化的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模式和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药品安全责任防控协调体系入手,开发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运营模式。

3.1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由于生物制药行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药品物流的高效、准确安全地运作离不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基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信息系统网络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核心企业药品生产商拥有自己的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通过一个接口与Internet连接,从而实现电子商务、信息、同步作业和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高效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架构。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指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生物制药供应链信息系统网络,提供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制药物流信息、生物制药设备等资源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具有整合生物制药供应链各环节物流信息、生物制药物流监管、生物制药物流技术和设备等资源,面向社会用户提供生物制药信息服务、生物制药管理服务、生物制药技术服务和药品交易服务的基本特征。设计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目的是改进生物制药组织间协调机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而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缺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造成了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为了使得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物流信息快速流通、彼此共享,达到保障药品物流安全和减低物流成本的目的。本文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架构。该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具备数据交换、信息、在线交易、货物跟踪、决策支持、金融服务、综合服务、系统管理等功能。由图2可知,该生物制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生物制药供应链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的加入,使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传递将会更快捷、信息共享更高效、物流管理过程将更“智能”。(2)专业化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加入使得物流企业的货源信息、车源信息将最大化地保持真实性和有效性。(3)政府参与使得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政务信息更具备公信力,确保了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所的信息具有权威性。(4)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集成生物制药物流企业管理系统,便于生物制药物流企业更好地系统管理和信息共享。(5)该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更快的共享速度、科学的资源整合将使生物制药物流企业更具备效率。(6)“云计算”技术融入到该生物制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之中,具有虚拟化、超大规模、可靠等特征。

3.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是一种专业化的物流体系,其模式是为生物制药流通领域中供需双方提供物流外包服务。这种物流外包模式有利于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降低成本、保证药品的安全性,从而增强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大量的中小生物制药企业自身不具备承担药品物流的能力。同时在生物制药产品安全责任方面,众多的生物制药企业自身的物流系统,既不能满足国家新出台的法规,又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从而造成既不能保障药品的安全性,又难以提升企业绩效的困局。尽管生物制药物流市场被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如邦达物流、中邮物流等)看好,但专业化的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形成规模,更缺乏大型的专业化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完整的生物制药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使用”是一个整体。但目前我国生物制药物流并没有实现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此外,各生物制药企业之间几乎没有物流合作,从而达不到整合资源、增效降本的目的。因此,要建立高效的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有必要开发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专业化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运营模式,如图3所示。从图3可知,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专业化的生物制药物流外包模式采用双向(正、逆)物流和双向(供、需)信息流,且可供选择的是基于政府部门监管生物制药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可以有效地整合生物制药供应链的资源,以及实现信息共享,达到降低生物制药企业物流成本和确保药品安全性能的双重目标。应该指出,为确保生物制药供应链运作的稳定性和药品物流的安全性,生物制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生产商)可以协调各节点企业选择同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这样有利于降低成本、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减少运输坏损率、方便信息流通。

3.3生物制药供应链公共物流平台药品安全责任防控与协调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对生物制药公共物流平台的药品安全责任进行防控与协调,对于生物制药行业保证生物制药产品安全、提升生物制药企业的绩效,加强对生物制药产品安全的监管、提升政府监管部门的服务水平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生物制药供应链高效运营决策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9篇:医药供应链范文

关键词:医药物流;发展趋势;探析

中图分类号:F252;F426.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经营管理网络化

网络化是物流行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尤其针剂药品在物流中的高要求保障,使得医药物流形成管理一体化,运营集约化,最终成为一个具有极强规模经济的行业。近几年,我国医药商业发展得到政府重视,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同时,随着我国WTO保护协定的失效,外国医药企业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冲击,使得市场要求不断提高,迫使医药企业管理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那些管理差、不规范发展的医药企业逐渐退出市场竞争,一些优秀的大型医药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竞争特点新型医药企业。物流最为企业第三利润源,更是得到重视和发展。发展现代化医药物流系统是医药企业打造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化医药物流系统是集各个大型所有制医药物流企业与一体,共享物流信息,共享物流设备设施,共同配送,现代化集约管理的网络化医药物流园区。从近几年市场结构的发展态势看,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正逐步增加,集约网络化发展方趋势正在开始演变。

二、医药物流供应链发展

在发达国家,与第三方合作已经成为企业降低成本,增强医药企业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零售也逐步走与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合作,使本企业能够抽出力量专研打造自己擅长的领域,把握发展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紧密合作的供应链网络。并根据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对企业供应链网络进行科学准确的市场定位,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加强企业间的战略合作联盟,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竞争力。与医药企业合作的第三物流企业是拥有专业从事医药物流设施设备,有效物流管理手段,精准的物流网络设计,先进信息技术及高端的专业人才的企业,它能有效管理医药品的流通,帮助医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医药企业供应链是从原材料源头企业开始到医药核心生产企业,到零售商,再到消费者,及末端过期药品回收形成的一个网络。医药流通领域是从原材料开始到过期药品的回收处理,它需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做到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传递,来降低不必要的浪费,减低成本,以优质的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供应链上所有合作企业效益。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医药物流技术发展标准化

标准化是衡量企业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物流行业发展规范性重点体现就是行业标准化的出台。先进技术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标志之一。企业拥有的技术包含管理技术、研发技术、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等。信息技术作为物流七大功能之一,在信息化飞速发展时代,信息技术是医药流通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上企业合作的重要技术保障,医药物流企业必须建立信息化管理。合作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建立现代化的与GSP规范要求相符的信息管理系统,缩短信息交流时间、降低差错,提高作业效率,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形成自动化、高效化物流的现代化管理。

统一医药物流标准是医药物流走向规范化、高效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依据,标准的统一化非常重要。医药物流必须严格执行统一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医药企业根据医药物流标准打造组建物流运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等。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推进医药物流标准化的推进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医药行业特点,并与国际接轨的医药物流技术标准,促进我国医药物流运作效率提高。

四、第三方医药物流崛起

我国物流业源于传统运输和仓储,或者来源大型企业运输或存储部门。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医药企业仍然拥有自己的物流部门。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要求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作为医药企业不擅长物流的运作操作和管理,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第三方物流兴起,第三方医药物流也正在迅速崛起,医药企业合作第三物流,使医药企业从复杂的物流业务中解放出来,专心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了。第三方物流是联结医药企业原材料供应商、医药制造企业,和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桥梁,通过对供应链统一管理,统一信息交换,进行专业化物流业务,加强了供应链统一成本降低,服务质量提高,增加供应链市场竞争能力。

五、电子商务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