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半截蜡烛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语言机智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教师的魅力、活力、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巧妙地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可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幽默艺术作为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例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指名一位同学读书,他读到 “张飞嚷到:‘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个麻绳就把他捆来了!’”时,把“一个”读成了“一根”。此时,立即有学生指出。我随即答道:“果真是一个鲁莽的张飞!”既是对他读书草率的一种批评,也是对课本中人物的一个评价,学生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此时,教师正是运用了幽默性的语言,善意地帮助学生。而学生的笑,则是领悟,更是获取知识的快乐!
幽默为课堂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有了它,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有了它,课堂如同一首和谐明快的歌,旋律流畅,荡气回肠;有了它,课堂如同一幅构思不凡的画,精彩纷呈,美不胜收。
二、创新机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科学规范与否,而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夹竹桃》一课时,打破教学常规,先教学第四节的最后一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点韧性指什么?”学生来了兴趣,立即在这一个段落中找到了相关句子,纷纷举手要求回答。紧接着我又追问:“院子里那些花”指什么花?学生纷纷在第三节中找到了那十四种花。此时,我适时引读:“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齐读了第四节。接着,我又引读:“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复读第四节。最后,我再读:“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激昂地读到:“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在这打乱自然段的一唱三叹的反复诵读中,学生既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也对作者的写法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于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应该归功于我对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吧。
三、板书机智
新颖的板书有时不仅让学生提纲挈领的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体现了一种机智,让学生在板书的欣赏中感受到老师的机智!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板书课题时,故意只写了“天游峰”。立即有学生喊到:“老师,错了,错了!”我说:“哪里错了?”学生说:“缺了个扫路人!”一下子,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上,也就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在学《半截蜡烛》时,我没有用教案和教参上对人物特点的列举,而是采用了画图:一个半截蜡烛,里面一个藏着秘密的金属管。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逐步想办法时,我就在那燃烧的蜡烛上画上一道虚线,以显示蜡烛越来越短,情况越来越紧急!在学到杰奎琳端走蜡烛上了楼梯时,我把蜡烛的火苗改成了一缕轻烟,学生也因此而长吁一口气。当他们回过头来再读课文时:那种紧张气氛和人物的镇定在学生的朗读中都有了充分的体现。
四、生成机智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但正是这种统一,给予了我们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这种机会,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不无隐忧地发现,不少教师的一些做法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
1.循循善诱成为“课堂杀手”。虽然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其实它也完全可能成为“课堂杀手”。课堂上,有些教师用一个连一个的问题、按部就班地牵着学生读书、思考、回答,无视学生的需要、表现,从表面上看师生之间是有了交流,有了互动,但这形式上的、浅表层次的互动却是无效的。这种高度控制的导读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教师那没有启发的循循善诱,反而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
2.个别辅导成为“另类歧视”。常常在许多公开课上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指名朗读课文,由于紧张,学生朗读时卡壳,于是教师不厌其烦地指导,一遍、两遍……时间也在大家的期待中一分一秒地过去……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于是,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殊不知,如此做法弊多利少,是对绝大多数同学的一种“另类歧视”!因为此时此刻,教师根本无暇顾及他们。他们,不过是课堂里的看客和听客而已。
3.多元感悟成为“秀场表演”。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行为,“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可问题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却因为自己本身对文本价值把握不当,或是虽然心里对价值有谱但是引领乏术,或是怕引领不当最后落一个牵得过多的罪名,对于学生的回答特别是一些原则性错误不置可否,任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本该出现的师生、生生之间的精彩对话成了部分学生(主要是一些优等生)的“秀场表演”。
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的教师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教学中不能准确把握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效引领、处理好面向全体还是指向个体的关系,当面对课堂教学中现时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时引领的意识缺乏、目标不明、方法失当。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面对各种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先进的理念,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智慧引领,让课堂教学绽放精彩。
二、智慧引领,成就精彩课堂
语文课堂因预设而有效,更因生成而精彩。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认为,我们不应忽视课堂中精心筹划的预设,也应将生成作为一种理想的课堂价值追求。动态生成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同时也为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教师的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来体现,表现在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察、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所谓智慧引领是指教师在面临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时能敏锐、准确地作出判断,创造性地整合和开发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科学地启迪和引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中,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要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新信息、新问题,即时引领,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学生冷场时伸出援助之手,在学生迷茫时指明前进方向,在学生错误时拨开云雾……
1.顺水推舟,矛盾中提炼顿悟。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妨来一个顺水推舟,从他们的错误出发进行引导推理,让学生在放大的错误中发现矛盾,获得正确的认识。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半截蜡烛》教学片段: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你认为在和敌人的周旋中,谁的功劳最大?
生1:(脱口而出)是杰奎琳。
师:理由呢?
生:我认为小女儿杰奎琳功劳最大。要不是她最后借口上楼睡觉将蜡烛拿开,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认为她的功劳最大。
生2:我同意。
师:我完全赞同你们的意见,妈妈和哥哥只是参与了整件事情,虽然努力过可没有成功呀!其实,仅凭杰奎琳一人就可以对付这群德国佬了。
生3:我倒不这样认为,如果没有妈妈的长期教导、没有妈妈的榜样示范,以杰奎琳小小的年纪是绝对不会这样镇定自若地面对敌人的。
生4:哥哥也很了不起。他的计策虽然没有成功,可他还是从容地搬回了柴,生了火。要不这样,敌人早就怀疑了。
……
师:看来,全家都功不可没。母亲做了孩子的榜样,哥哥的举动又感染了妹妹,妹妹的办法最后获得了成功,大家齐心协力,凭借着智慧和勇敢战胜了敌人。
上述案例中,当学生误以为妹妹功劳最大时,教师顺水推舟,故意贬低母亲和哥哥的作用,将学生错误放大以引发更多学生的争议,巧妙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再设计,化“错”为“对”,激活教学,最终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
2.刨根究底 ,对比中品味语言。对于课文,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把握,但无论如何,对语言的品味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内化。教学中,我们不妨利用比较、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内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墨梅》教学片段:
师:(在课前板书时无意间将“只流清气满乾坤”写成了“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1:(指出板书中的错误。)
师:(在准备擦去的一刹那,改变了主意。用红色粉笔圈出了原来的“留”字并在旁边写上了“流”字。)
……
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提出)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个字有何不同?诗人为什么选择“流”字而不用“留”字呢?
生2:我觉得诗人这样的选择肯定有他的道理,可具体是什么,我说不上来。
生3:我认为 “留”就是“保留”的意思,是说墨梅盛开后,院子里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而“流”则告诉我们墨梅盛开后,院子里到处弥漫着香气,挥之不去。
师:“弥漫”一词用得好。虽然墨梅色泽淡雅,可香气却是浓郁的。
生4:我有同感,“留”不足以说明墨梅的香气,“流”形象地写出了墨梅的香就像“涌动的流水”。
师:说得好!一个“流”字化无形于有形,化静为动,生动地描写出了墨梅不畏严寒、傲然开放的不屈精神,表面上在写墨梅,实则是托物言志,表达出自己鄙视世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轻易地放过自己的错误,而是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因势利导,一个“对比”,催生出精彩的课堂对话。在教师的智慧引导下,学生通过咬文嚼字,读出了文字的质感。
3.烘云托月,诵读中感悟形象。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朗读既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品味语言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当学生疑惑时、当学生迷茫时,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在读中悟、悟中读,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理想的风筝》教学片段:
师:虽然刘老师能够笑谈腿疾,但是要像正常人一样站着上课是不容易的。自读第五节,找一找,刘老师为了完成一次板书,要经历哪几个动作?
生1:(经过一番自读自悟后起来回答)撑、离、转、写。
师:(随机出示句段,红色显示以上四个字。)
生2:他少说了两个“转”,句子中明明有三个“转”字。
师:(故作惊讶)既然都是“转”,为何就不能省略呢?大家将词语放入句子中再读读,看看省略了两个“转”后,句子意思有何变化?
生:(认真地读悟。)
生2:我觉得不可以省略。这里的“转”重复出现,是为了突出刘老师板书的不易,体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
生3:我同意,刘老师完成一次板书的动作是连贯的,是不可以省略的。
(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转”字重复出现的作用,起来发表见解。)
师:是啊,平平常常的一次板书,对于刘老师来说却是何等的艰辛!那么,一节课上只有一次板书吗?一天呢?一个月呢?一年呢?一辈子呢?多么令人难忘的跳跃旋转呀!谁来读这个句子?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请第一小组读。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男生读。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女生读。
师: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
生:(以不同的方式动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刘老师板书的句子。)
师:此时此刻,刘老师跳跃旋转板书的画面一定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生:(各抒己见。)
上述案例中,当学生对于“转”字重复出现的作用不能理解时,教师及时地指导学生将词语放入句中进行理解,最后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烘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刘老师旋转板书的句段,至此,一个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的刘老师的形象已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心中。
4.旁敲侧击,对话中碰撞思维。旁敲侧击是一种委婉间接的方法。当学生学习中出现困惑或者不同意见时,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告知,也不是撒手不管,按部就班地顺着教案延续下一个教学环节,而是采取迂回战术,旁敲侧击,巧妙地组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精彩“对话”,让课堂充满情感共鸣、思维碰撞。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螳螂捕蝉》教学片段:
师:面对吴王下达的死命令,少年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交流体会。)
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了说服吴王,少年一连三天都到花园中等候,即使露水沾湿了衣服和鞋子,他都不在乎,他是执著的。
师:多么执著的一个少年呀,请你读好这句话。
生1:(读句子,陶醉在自己的朗读中。)
师:谁还想补充?
生2:我也认为少年是执著的,不达目的决不放弃。我是从第四节“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中的“终于”一词体会到的。
师:能联系下文来理解,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满怀期待)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没有反应。)
师:(出示少年与吴王的对话)请同桌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认真思考刚才的问题。
生:(分角色读。)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吴王相信少年的话吗?
生:(异口同声)深信不疑。
师:如果少年不这样做,吴王会深信不疑吗?其实,少年拿着弹弓、一连三天到花园、被露水沾湿衣服,是为了――
生1:(恍然大悟)是为了让吴王相信确有其事,从而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生2:我觉得少年十分聪明,一步一步地让吴王“上钩”,这说明他还是个遇事冷静且十分自信的人。
生3: 虽然吴王已下了死命令,可少年能用计谋说服吴王,说明他不但勇敢而且有智慧!
师:为了吴国的利益,少年不露声色地与吴王进行智慧的较量,最终使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一个足智多谋、为国分忧的少年呀!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上述案例中,当学生对少年的认识出现偏差时,教师及时地组织学生品读人物对话,前后联系体会人物特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语文教学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精彩的对话,可以让学生实践语言、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
智慧引领要求我们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面对我们课堂上的“节外生枝”“灵光一闪”,通过我们的智慧引领,给学生发现的机会,为学生搭建锤炼能力的平台,在对比、诵读、对话中燃烧激情、喷薄智慧,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