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教育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教育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教育教学反思

第1篇:地理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一、丰富语言,调动热情

要想营造一个浓烈、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激情。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带着呆板、沉闷的气息,那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氛围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松、欢快起来。笔者认为,教师如果想给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动起来”,用充满热情的语调、富有激情的肢体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热情。

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偶尔会来一次“人来疯”。笔者会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摇头晃脑、四肢并用地大声演唱歌曲。如,教材八年级上册开始系统讲中国各个地域的相关知识,笔者就为学生演唱了《彩色的中国》这首歌:“轻轻打开地图册,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国。碧绿的是平原,金黄的是沙漠,长长的是长江,弯弯的是黄河。宝岛台湾像小船在东海上漂,神州处处好,神州处处好,我爱你啊彩色的中国……”由于学生初一年级音乐课上已经学过这首歌,便纷纷跟着笔者哼唱起来。就这样,还没正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情绪便被笔者带进来。

二、引入生活,情景构建

笔者在和其他教师同仁的交流中,发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次数很少,也很少开展课堂活动,甚至不少教师仍在采用传统、单一的按照教材逐字逐句讲解的方法,这似乎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的今天有些落后了。笔者认为,一名好的地理教师,要懂得如何将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或者说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地理与当今时事的结合,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将国内外的焦点、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和学生共同探讨。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中,提出经济发展中的不当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引入雾霾问题,然后与学生探讨自己的哪些行为会加重空气污染,带来负担。并结合国家做出的战略调整,引发学生思考哪些企业要做出整改,如何整改,有污染的企业所设地址的风向、风口的选择,以及对人们生活、身体的危害等。偶尔还会设置诸如“防雾霾口罩真的管用吗”这种小型辩论赛让学生自主思考,闪耀智慧。如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爱上地理。

三、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是为了老师和爸爸妈妈?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当然不是。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生活实际中有所帮助。因此笔者认为,能让学生信手拈来,随时随地拿来运用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不能应用的知识只是死道理,这样学习的学生也只是个“书呆子”。

第2篇:地理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简称,利用歌诀记忆,学生学起来就很容易了。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

第3篇:地理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地理 运动 教学 中学

一、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 信息技术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在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每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把学生很好地引导到新课题上,跟随老师进入教学的意境中。

2 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有关地理空间概念的知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语言描述和画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但是语言的描述和平面图的绘制,都较难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空间的概念。而此时如果采用信息技术,利用电脑的三维立体动画,就可以方便地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三维立体的地理事物,从而更清晰地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运用信息技术展现地理事物变化的过程。地理学科中涉及大量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变化。有些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有可能是瞬间发生的,如火山喷发、地震的发生等。也有一些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形成的,如青藏高原的隆起、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等。有些地理事物是微观、小尺度的,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而有的地理事物是宏观、大尺度的,无法观察到其全貌。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再现事物变化过程,学生得到的信息是静态的,无法表现这种动态变化及其与时间的关系。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河流地貌形成》一节中,教材提到河流的溯源侵蚀,对这个概念许多学生感到很陌生,很难以理解。此时在教学中运用Flas模拟这个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河流上游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这个过程,同时运用动画使这个在现实生活中缓慢演化的过程加速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更强的直观感受,更好把帮助学生破解这个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

4 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地理事物之间往往有众多复杂的内在联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想要把这些纷杂的知识点整合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而通过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困难。信息技术可以把影响一个地区的诸多因素进行层层叠加,使学生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地区的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掌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教材中不同章节的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

5 运用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时代在飞速发展中,在传统教学中很难根据时间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而借助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快从网络等渠道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新,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更适应时展的需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借助动画、图像、解说、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通过电脑信息的手段,让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二、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反思

1 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要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而不能喧宾夺主,或只限于形式,内容却不够科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为了赶时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

2 在信息技术使用中要不断进行调整、更新。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必然造成教学过程事件的非可预见性。往往有不少老师喜欢从网上下载课件,不加任何修改就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这样看似节约了不少时间,但是是对教学的极大不负责任。要把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可能的反馈纳入课件设计过程中,同时根据上课之后学生课堂的反应在课后对课件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

第4篇:地理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本节课不仅是借校借班,而且该班学生从未接受过翻转课堂的学习,但笔者仍然按照微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其主要内容是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内容不仅是该章的重点内容,还与前一章《人口的变化》中“人口的空间变化”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反之,则为逆城市化。

达成目标发掘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目标管理式的学习,学生是目标管理的第一执行人,达成目标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应当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认知标准。微课程教学法将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划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课前侧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课中侧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根据“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课程目标,笔者把教材内容按课前和课中进行分割,把课程标准转变为可量化的课前和课中各有侧重的达成目标。

课前准备

1.设计课前学习任务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学习任务必须与达成目标配套,学生完成任务即达成教师的教学目标。笔者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先把学习内容进行细化,再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系列问题。

笔者阅读教材,发现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中,教材用大量的文字和图片阐述了“城市化对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和“过快的城市化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只用了两行字一带而过。再细心研读教材,能发现教材在“什么是城市化”这一部分内容中,只用三行字说明了城市化的意义。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过多,这样容易导致一些学生过度放大城市化的个别问题,走极端,而忽略城市化对个人和地区的积极意义。因此,笔者设计了学习任务三,以表格的形式和分类比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强化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城市化的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只有过度的城市化或不合理的城市化才会出现严重的“城市病”。

2.录制微视频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所有的学生都会自主学习”“所有的学生都是在懂了的前提下开始课堂学习”,主张“课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理解与经验来确定学习任务中的困难部分,并录制成配套的教学视频作为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中“城市化的概念、标志、水平衡量指标和动力”等知识在教材上都有讲解,但是都分散在图文中,没有作系统而清晰的归纳。为了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达,笔者录制了一个以“城市化概况”为主题的微视频1-1。

对于学习任务二中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教材是通过两张图来呈现的,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笔者以“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解读为案例,录制了一个以“城市化进程阶段”为主题的微视频2-1。其目的在于:一是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一个任务;二是教会学生阅读流程图的方法和思路;三是让学生在掌握读图方法后,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三个任务。

对于学习任务二中的“城市化进程的现象及原因”,教材是通过“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案例来呈现的,但静态的文字和图片难以表达动态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现象。因此,笔者以教材案例为脚本,录制了一个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主题的微视频2-2。其目的在于: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任务一中的所有知识;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三是让学生在掌握比较说明的方法后,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三个任务。

3.设计课堂活动任务

微课程教学法对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有以问题为导向、环环相扣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以自主学习需求为导向的配套教学视频,而最有特色的当属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即问题引导的课堂“四步法”,尤其是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微项目学习”。微课程教学法主张微项目的探究主题要来自真实情境,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笔者从苏州乡土地理入手,搜集整理近10年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据,创设“苏州城市化”的探究主题。首先让学生绘制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使得主题具体化和可视化,感受“苏州城市化”现象,内化“城市化”进程;其次让学生以“苏州城市化,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为辩题,展开一场辩论活动,使得“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象化和立体化,使学生辩证认识“城市化”,展望“城市化”;最后让学生以“苏州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形式,为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献计献策,立志投身于“苏州城市化”建设。

4.设置评价反思平台

“微课程教学法”贯彻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注重差异性,强调和谐性,突出创新性,对每位学生都抱以积极而热切的期望,寻找并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每位学生的潜能。因此,笔者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设置了“评价收获”和“反思困惑”。设置“评价收获”一栏,旨在让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把学习任务中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同时,在构建中检验自己自主学习的达标程度;设置“反思困惑”一栏,旨在给学生一个反馈自主学习成效的平台,以便教师掌握课堂上需要一对一指导帮助的学生。

课堂过程与反思

1.检测

内容:7道单选题。预设时间5分钟,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长负责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选一组展示答案,其他组评价。

生成:3分钟内所有学生全部独立完成;2分钟组内交流、互讲。

经组长统计结果显示:第1组、第2组、第3组、第5组和第6组是所有成员100%正确;第4组有1人的第2小题在组内交流时得到纠正;第7组有1人的第3小题与组内不一致,但没有接受组内同学的说法,最后主动提交到全班展示。

反思:①用时超过预设,说明学生对组内交流互讲过程不熟悉。②第7组组内有分歧且没有协作好,说明:一是小组成员的组合搭配欠妥,没有领头羊,这也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的普遍症结;二是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三是学生之间缺少信任感。③对于大胆主动展示与同学结论不一致的学生,教师要表扬该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护他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在小组交流时细心观察,及时介入,一对一指导需要帮助的学生。

2.进阶

内容:“苏州城市化”的特点和表现。预设时间10分钟,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绘图和分析图,然后组长负责进行小组内交流并汇总一份组内进阶成果,最后全班开展“展示―质疑―回应”。

生成:3分钟内,所有学生都绘制好曲线图;接着约用2分钟,各组组长都能及时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协作评价,并绘制一张代表本组共识的曲线图;随后约用5分钟,各组组长召集本组成员分析所绘“近10年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展开“苏州城市化进程特点和表现”协作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展示单上。

意外:教师发现第4组有两位学生的图位置偏上且超出了规定区域,在全班交流结束后让其查找原因,这能让学生明白制作地图时比例尺的重要性。用时2分钟。

反思:①本环节的协作交流过程顺畅,说明学生学会了组长负责制的协作评价与展示交流。由此看出学生的可塑性是极大的。②及时捕捉到学生活动中的意外,并开发成学习资源,目的在于:一是帮助出意外的学生及时诊断;二是让全班学生有了意外的收获。尽管比预设时间多用了2分钟,但学生的收获是极大的,印象也是极深刻的。这可以看出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3.探究

(1) 辩论:苏州城市化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15分钟)

学生结合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静思2分钟,选择正/反方,梳理理由;2分钟后,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开始自由辩论,要求正方、反方交叉进行陈述或辩驳。

反思:①本环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但由于时间限制,发言人数受到限制,需要改进。②由于辩论的主题来自真实生活,学生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知识点在辩论中越来越清晰,得到渗透和内化。

学生观看新闻“智慧苏州”的视频和“苏州风貌”宣传片,感慨城市化对苏州的积极影响。

反思:动态的视频、及时的新闻,让学生的体会和认识立体化和可视化,从而产生强烈的震撼。但这要求教师有广博的学识、精湛的素养和深厚的功底。

(2) 献计献策: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8分钟)

内容:学生先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再归纳3条以上的可行性措施,时间为4分钟。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呈现苏州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些举措。

教师归纳学生的计策:①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苏州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让苏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③加强打工人员的管理,并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④对苏州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绿化,增加绿地覆盖率;⑤加强苏州的交通运输建设,合理规划道路,增加公共交通;⑥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打造智慧苏州。

学生观看视频“苏州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举措”,当看到与自己不谋而合的计策时,兴奋不已。

反思:该环节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事实素材的呈现,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但教师需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才会有课前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预设。

4.评价

内容: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预设时间2分钟,要求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中心词是什么,围绕它涉及了哪些内容,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5篇:地理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程度和学习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在评价方式上,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时刻将新课程理念贯穿在教学中,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还要在教学中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于教师而言,想要让我们的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就要适应师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要从教学主体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则要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环境,要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使自己的个性得到释放,展现活力。教师要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1 教师素质提升是关键

想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那么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关键所在。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魅力、幽默的语言魅力、独特的个性魅力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同时,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关于如何提升高中地理教师素质这一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的观点有两点:首先是变单一的教师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能够形成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看法,避免走弯路,进一步发展个性化的思维和方法同时也能够彼此充实和完善各自原有的想法,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要细化教学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步骤,要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教学反思,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2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把控课堂

2.1 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程度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性、有趣味性的问题,做到循序渐进;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如果一堂课问题设计得恰当,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既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要在在实践中因材施教,一步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暖一节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是什么?(2)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会产生什么后果?(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也可能会带来哪些好处?从全球角度来说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这样设计,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能最大程度地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同时,这些问题也使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并积极思考,跟随老师的思路,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2 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选择一些比较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进程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学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时我采用这种模式,因为我们的学校周边有工业企业,我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工业区的污染情况进行考察,包括对工业区附近河流和土壤进行抽样调查,考察各污染源等,然后在上课时请各小组汇报他们的考察情况。这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 注重合作学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注意强化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这既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加强信息的沟通,又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互帮互助,有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但要避免动辄讨论,学生没有真正地“沉下去”进行讨论,教师要关注的是小组活动的形式、过程和结果,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学习“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在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之后,自由选择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教师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与小结,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教会了他们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4 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要创造一种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辩论等活动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老师对学生要学会倾听、尊重、包容;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指责;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歧视学困生;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同时,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口、手、眼、脑并用的听课习惯,学会思辨,学会质疑。另外,课堂上要有师生交流互动的时间,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在师生之间创设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彰显,不再像以往那样过于依赖教师的教学。如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导入时用常见的生活现象:“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为什么白天时树荫下也很明亮?为什么新疆有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以生活常见现象导入,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其学习地理的热情。

第6篇:地理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设计背景]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抓住数学本质、展示思维过程、落实主体地位”。根据这种课改精神,再来设计这节市级公开课的内容,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归类为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度的问题。对问题的选择也应尽可能是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通过问题串来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且及时归纳总结方法,同时注意通过题组训练来巩固对思想方法的内化运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要给学生留有足够时间和空间来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独立思考,同时还要多给学生展示自己数学潜质的机会。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进一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建模、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难点:根据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建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合作交流、演示反馈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

1.情境引入

有一个圆柱状的透明玻璃杯,由内部测得其底部半径为3 cm,高为8 cm,今有一支12 cm长的吸管随意放在杯中。如果不考虑吸管的粗细,那么吸管露出杯口外的长度至少为 cm。

2.学生活动

用下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活动:

(1)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找出直角三角形后下一步应怎么办?

3.数学建构(初步)

(1)找出直角三角形;

(2)运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度。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入课题。

活动二:

1.例题教学

如图,一架长10 m的梯子AB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 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 m,那么它的底端是否也滑动1 m?

(1)学生思考交流解题思路,教师规范解题格式。

(2)变式: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2 m,那么它的底端下滑了多少呢?(学生来完成并总结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将所求的线段转化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通过教师的规范板书,让学生明确解题的书写格式。

2.建构数学

(1)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线段长度计算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实际问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建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及时地归纳总结,让学生领会这种思想方法,对于自己数学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3.数学应用

(1)有两棵树,一棵高8 m,另一棵高2 m,两树相距8 m,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了多少m?

(2)如图,圆柱的高为5 cm,底面周长为2 cm,在圆柱下底面有一只蚂蚁,它从点A出发,沿着圆柱的表面爬行到对面的点B,它爬行的最短路程是 cm。

设计意图:这两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尝试构造直角三角形。第一题实际是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矩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而第二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要研究立体图形的表面问题,就要将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这两题都涉及了初一所学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丰富了问题的研究性和趣味性。

活动三:

1.拓展延伸

在一次地震中,一棵20米高的大树被折断了,地震过后,测量了有关数据,测得树梢着地点到树根的距离为6米。这棵大树折断处离地面有多高?

设计意图:本题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和另外两边的和。引导学生通过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渗透方程思想,进而求出未知线段的长度。

2.回顾反思

师生共同总结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活动四:

1.当堂反馈

(1)校园里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4 m,宽3 m,草地旁有路,但有个别同学偶尔会走“近路”,从草地上走。经过计算我们会发现这样只是少走 步而已(假如两步合1 m)。

设计意图:此题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简单地利用勾股定理,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注意自己的举止文明,渗透德育教学。

(2)已知,在ABC中,∠C=90°,AC=5 cm,BC=10 cm,将ABC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为DE。求CD的长度。

设计意图:此题的设计是检测折叠和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的知识的运用。

2.布置作业

课本第68页第4、5题,第7页第14题。

设计意图:作业主要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最后一题是为了让学生探索研究在立体图形中构造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线段的长度。

[教学反思]

一、增强应用意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无时不在我们身边,正如一位数学教育家所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习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从现实中寻找学习的素材,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本节课所选取的问题背景都是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体验解决身边问题的全过程,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建模过程,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会分析比只会解答更有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观察、实验、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可见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问题出示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适当采用合作交流的辅助方式,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自己的思考历程,并安排其他学生质疑与补充。这些措施的落实,能进一步拓宽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层次。

三、恰当评价,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彻底解决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贯穿于课的始终,并将评价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师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积极参与交流与评价,可以为学生大胆探索、积极交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是妙语连珠,积极发言,有时说错了,只要加以引导都能开心坐下来。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呵护。恰当地运用评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挖掘问题的内涵,重视教学的长效

第7篇:地理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新课程地理专业素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地理教育目的看,对学生的培养由“知识型”人才,逐渐转变为“能力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适应新课程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地理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

一、坚定的专业信念

地理教师的信念是指地理教师在自己一生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地理学习、教育教学常规、班级的管理等相关因素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观点,如地理观、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等,其范围涵盖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与生活经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从而指引着地理教师的思维与行为。拥有坚定信念的地理教师,能够把地理教育教学看作是自己一生的使命,并为之而奋斗。这中间不论经历什么样的困难、挫折,都将百折不挠,坚持到底。

二、全新的地理教育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地理教育目标观

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特别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2.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其尊严和人身权益。学生是整体的人,教师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

3.新的地理教学观

新课程要求改变原来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要实现教学行为的几大转变,即由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以及由重统一规格转向重差异性教育。

4.新的评价观

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以实现从量到质,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

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地理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才能拓宽视野和角度,才能旁征博引,把地理课讲的生动形象,饶有趣味,通俗易懂,才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教学氛围,也才有利于因材施教。

2.坚实的地理学科专业知识

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地理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地理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统揽全局地处理教材,才能教给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技能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他们将地理知识融会贯通。地理教师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四个层次。首先,是熟练掌握地理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掌握其地理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其次,是熟练掌握地理专业的主体知识,及把握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不受教材的编排、所任课程的隔离及阈限。再次,是地理教师要有较为扎实的方法论的知识,包括掌握地理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不同的地理课题的认识步骤、认知策略等的知识。最后,是了解地理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

四、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情况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待,这种教育教学的机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种情况下适宜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是不恰当的。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工作,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来。在这些情景中教师所采用方法来自个人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因此,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和思考,多听取和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五、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教师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没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做保证,教师的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就得不到体现,知识修养水平也无法对教育教学产生实质性效应。

1.教育教学能力

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为顺利完成地理教学活动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的能力。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等。成功的地理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1)教材的理解、分析、处理能力;(2)设计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3)观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4)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5)实验、演示和制作模型、图表的能力;(6)准确、精炼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7)开发智力、进行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的能力;(8)培养正确观点、进行德育思想教育的能力;(9)命题、设计提问和反馈课堂教学情况的能力;(10)对教学活动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

2.合作交流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的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联系。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所以,有效地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是每个教师都面临的问题。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有效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人与人沟通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为教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反思能力

中学地理教师的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不断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理念、观念、言论资料、教材、教辅用书、教育现象,在头脑中谨慎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意见,切忌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地理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地进行自我回顾与自我小结。反思的实质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新高度。

六、崇高的地理专业道德

第8篇:地理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Michelle417

2001年,新一轮的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各个实验区拉开序幕。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实验教材的试教工作在全国各地推开则是在2002年夏季。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不仅来势迅猛,而且史无前例,涉及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教育教学、考试评价等一系列领域。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

作为一个初涉地理教育教学领域的生力军,谈不上有多少丰富的地理教学经验,但是经历了两个多月的磨练,对于地理的新课程改革,无论从教师本身,还是从学生的角度,都有了自己一定的见解,现就初中地理教育教学的有关方面作几点概述。

一、 地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本次地理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新课程改革最大的冲击是对教师的。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1、 教师的教育观念

现在的教师已不是高高在上、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一个角色。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来说,首先就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仅仅只将书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听,而是应该抓住问题,结合实际,讲学生身边的地理、讲对学生有用的地理,让他们懂得用“地理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学习知识是为了考试,那是应试教育。地理课改的目的在于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教师应随时抓住这一核心棒,以研究式、开放式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教师的职业技能

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二是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扎实的专业知识——地理学研究的范围广、知识面大、与时俱进是它的一大特点。初中地理虽说是基础知识,但是其包括的内容却面面俱到。这样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提高了,如果我们不能牢固掌握所教科目,对一些知识都还存在疑惑那么如何把知识正确传授给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解答学生关于地理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才是这个职业所需。

丰富的文化知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综合人才。教师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它比其他任何职业都应该具备更广、更渊博的知识。地理知识的广泛性、时代性又使得对地理教师的要求更高。我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不局限于地理的范围,还应融合其他各种知识,比如生物、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等。

3、 教师的教法

(1) 备课

改革后,地理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一些具体知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初一地理在经过课改后,教材章节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很多知识进行了融合,整个教材体系逻辑性更强,内容结合更紧密。这样就要求我们备更多的课,查资料充实教材内容,丰富课程资源。而且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只备教材,还要备自己、备学生个体。备教材:掌握每节课教材的内容,课本涵盖了哪些方面?书上有哪些学生活动?教材安排的顺序如何?把握清楚根本的内容才能为教师进行知识的扩展指引方向。备教材又不仅仅只看教材,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深入研究课标,正确掌握教学要求、新型的教学理念,以最新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指导自己的教学。备自己:教师自身在授课过程中具有哪些优点、组织课堂教学的强项体现在哪些地方、还有哪些知识掌握不牢等等;备学生:学生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备学生,抓住他们的兴趣所在,依据各班学生的反馈程度备不同的课。地理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能为不同发展层次与水平的学生创设出适宜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合自己求知特点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两个月下来,对各班的情况心中有了数,每个班该怎么去教、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自己大体上能够拿捏得住。

(2) 上课

A、 创设情景

体现课改成果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课堂教学。教材的变革,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图片更吸引学生、学生的参与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实,许多同学在学地理这门课程之前已经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是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一个明确的地理概念。他们有洞察生活的能力及兴趣,他们热衷于探寻奇妙的地理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抓住的闪光点。所以在创设课堂情景的时候应多考虑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现身说法;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课件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结合鲜活的时事,因势利导,从时事中挖掘出丰富的地理教学内容;也可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更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还可在上课时通过课件小游戏、学生进行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对于创设情景中所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不求答案的正确性,让学生说出思考问题的思路即可。还可以让优秀学生发挥引导作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学会从内心深处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会“潜回答”。

B、 表达能力

地理教师过硬的基本功不仅体现在扎实的专业知识上,较强的语言及行为表达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而,地理教师要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口才,为上好每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地理学科有些方面涉及到空间概念及运动,如果这个时候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教师不进行讲授,也许只有几个同学会达到教师要求。如果讲课教师是一名逻辑思维弱,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的人,那么他的讲授的结果也许只会越讲越糟,学生根本不知所云。相反,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能将所讲问题解释清楚,那么学生学起来也快,听起来也更吸引人。

除了语言外,行为的辅助也必不可少。教师的表情、姿态等构成的体态语言对教学语言的表达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它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加准确,更加丰富,更加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学生注意的中心位置,其一个眼神,一举一动,都能给学生传递信息,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适当的身体语言能够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准确性和形象性。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能够将知识更到位地展现给学生,让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C、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90年代中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提出了“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地理课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学法。受到传统的地理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多是就课本讲课本,课堂显得沉闷、死板,学生一上地理课就犯困。课改后,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重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能够展示强大的地理内容,通过图片、视频影片、动画、游戏等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而在此过程中教会他们学习地理的方法,使其由“学会地理”上升为“会学地理”。通过情景创设的体验式、研究式和开放式,让学生一步步懂得发现问题、从哪个角度入手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怎样组织语言,通过简短精确的语言将问题解释清楚。课改的学生主动性原则大大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把握知识于学生、于教师,是一种互盈。

(3) 课后总结及反思

新课程在实施中更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核心,是指导教师发展的实践根据。如果教师不把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的反思,那么就会失去思想和发展的活力。教材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师的教法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拔高,其途径就是通过课后的总结及反思去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及作出对策,如此才能做到教法与教材同步、与学生同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新的状况,及时将这些问题记录,课后总结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及教师的灵活处理方式;反思一堂课的闪光点、失败之处;都能使教师广开教学思路,找准自己的问题进行改善,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不仅可以做课后笔记,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听同学评课、组内或组外之间的观摩及评课达到反思提高自身的目的。

二、 学生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换

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从课堂中的主角位置上敢于走下来,成为后台的导演,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大胆充分地演绎,丰富自己,成长起来。所以,传统教学与改革后的教学之根本不同点就在于:学生能否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课改的中心所在,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地理教材的改革突破口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课程的改革使得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以传授式为主的地理教学已走上创设地理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从而获得成功的新型学习方式。实施过程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通过演讲、讨论、调查、地理热点问题交流等形式,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都动起来。

第9篇:地理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确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专业化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融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环节。基于以上认识,在多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现代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业技能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了科学、系统、高效的高师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构建“全程多维互动式”高师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这里提出的“全程、多维、互动”是对互动教学的全新理解和实践。“全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或“一门课程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4],而是强调对高师地理师范生自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之初到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整个训练和培养过程;“多维”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保障体系;“互动”是基于构建主义倡导的,在教师指导下,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实现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构建,不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建立全程性、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训练内容模块化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实质性因素,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5]。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在传统训练课程的基础上,逐步设置了“教师职业基础技能训练—地理学科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层次递进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见图1),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和指导。针对地理教师职业技能的多样性,我们以学生需要和认知水平、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应四层次的实训课程体系[6],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将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进行分解,实现了训练内容的模块化。分别设置了基础性、学科性、综合性和应用性4个训练内容模块。(1)基础性训练模块。第1至第3学期,在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基础上,进行包括口语训练(普通话培训、演讲与写作)、三笔字、简笔画、行为表达、行为礼仪、媒体使用(计算机基础与信息技术)等教师职业基础技能内容的学习和训练。(2)学科性训练模块。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在传统单一的训练内容基础上,逐步增加了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中学地理教材分析、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教案编写、学案设计、说课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课程资源开发等)、地理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操作、观察、观测、调查等)、地理语言表达、地理CAI课件制作、地理解题能力训练、地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模块接轨、服务于中学地理教学、针对性强的地理学科性训练内容。集中在第4至第7学期开设。(3)综合性训练模块。现代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所以在注重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育人能力,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在第6学期(教育实习前),增设中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技术应用两项训练内容,突出班主任工作(班级集体教育、学生个体教育、与任课教师沟通、与家长沟通等)的模拟训练和能力提高,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4)应用性训练模块。第7至第8学期,为全面测查和评价师范生在第一至第三训练模块各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主要进行教育见习(研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报告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的训练。空间涉及校内、校外、社会等多个平台。通过应用性训练,全面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实践基础。坚持“一、三、四”原则,实施“全程多维互动式”训练方法为了使训练课程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程性,并充分发挥其在职前教育阶段对地理师范生“对象物模仿”能力有效训练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坚持“一、三、四”原则。一个目标:教师专业化的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三个依据:以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模块化训练内容和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为主要依据。四个贯通:①时间贯通,即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贯通;②空间贯通,即课堂技能训练平台与课下技能强化训练平台贯通、校内技能训练平台与校外教育实习基地贯通[7];③内容贯通,即基础性、学科性、综合性、应用性训练内容贯通;④能力贯通,即教师职业基础技能、地理学科教师职业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师职业综合技能贯通。基于以上原则,我们不断创新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训练方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微格教学和互动教学等高效训练方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够情境化地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大大缩短理论教学与模拟训练、高师教学情境与中学实际教学情境的差距[8]。在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时,我们创新地采用“三维度”案例教学方法。维度一:及时获取中学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新性、反思性的教学案例,并采用“典型案例观摩—真实情境再现—现象甄别诊断—制定教育方案—践行教育方案(模拟)—评估教育方案”的训练方法[9]。维度二:阶段性聘请中学地理把关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优秀毕业生代表做讲座或专题辅导。维度三:毕业生将掌握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运用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及时总结反思,将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案例整理并提供于新的高师地理案例教学,促进新一轮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效果的不断提高。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具有“训练课题微小性、技能训练针对性、效果反馈时效性、记录过程真实性”等方面的优势[10]。在实训过程中,将学生组成5~10人的训练小组,按照“确定技能训练目标—训练前理论学习—提出学习目标—示范辅导—微格教学训练—重放录像、集中讨论—反馈评价—修改完善—微格教学训练……”的程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大大提高了训练效能。互动教学技能训练不拘泥于课堂这一基本场所,提出了“开放、共享、提高”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开放,即训练形式开放,训练时间开放,训练空间开放,即在第一至第四内容模块的各项技能训练中,进行师—生、生—生、人—机等多形式的互动教学,同时扩展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下亦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强化课堂训练效果;共享,即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互通共享;提高,即强调通过全程多维互动式训练,在不断的“教—学”相长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同时亦促进指导教师教学理念和训练方法的改进和提高。长期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稳步增强,训练效果明显。形成专兼相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为保证训练课程的准确性和适切性、保证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与中学教学需求接轨、保障模块化训练和贯通式培养的有效实施,设置了“一课两师”、“一生两师”的训练制度。逐步形成了由学院地理教学法教师、教学督导、省市重点中学地理名师和优秀班主任(教师所在学校也是稳定的校外教育实习基地)、省市中学地理教研员等组成的专兼相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11]。这些教师均具备扎实的学科教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动向、社会对地理师范生的多方面要求了解更为深刻。同时作为有成就的校外专家,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成长经历对学生更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大大提高了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全程、多维、民主的评价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包括学校集中考核(普通话水平测试、三笔字等)和学院自主考核。学院自主考核主要采取以下3种方式:①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课堂状态和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成长档案袋等,占每一训练内容总成绩的30%;②期终考试成绩:针对各单项训练内容的特点,结合教师岗位求职考核的主要方式,制定了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采用口试、笔试、操作、现场片段模拟等考核形式,占总成绩的70%;③综合考核成绩:每学期期末以班会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突出对学生进行“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坚持“全程、多维、民主”原则,即校内校外指导教师评价、学生间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对学生个体在所有训练内容上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做客观性全程评价,并确定今后的改进方向和努力目标。学生通过各项技能考核后,方可参加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也才能具备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资格。建立“三层面、五维度”的训练质量保障体系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全程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托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可靠的保障机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校、学院、实习基地3个层面、5个维度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保障体系。(1)思想保障体系。统一思想,提高学院领导、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及学生的认识,把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作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2)组织保障体系。建立了上下协调的技能训练组织体系,制定教师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责任。(3)过程保障体系。针对各训练环节的任务、内容、特点及目标要求,实施全程全方位过程监控,切实保证训练质量。(4)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微格教室管理、实习基地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责任到人,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5)评价保障体系。制定了全面详细、操作性强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种评价考核方法,定期通报评估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