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品的市场需求范文

产品的市场需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的市场需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品的市场需求

第1篇:产品的市场需求范文

当今企业的营销策略的优胜基础源自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研究和洞察,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元的、复杂的,也是多变的,如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寻找市场机会、评估市场机会、并进行有效的营销策略的组合,成为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任务。DMB新力市场研究多年从事消费者研究,拥有丰富的各行业消费者研究经验,针对产品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提出在不同阶段中的消费者研究任务和重点。

第一阶段:新产品导入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胜在庙算”、“多算则胜”这些千古名句都是在强调做好市场营销前期调研和论证等基础准备的重要性。识别与发现市场机会并按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开发更是直接影响产品/品牌顺利导入市场和健康发展的关键。识别与发现市场机会包括:消费者需求洞察、消费者及经销商的探索性定性研究、消费者使用习惯与态度研究、市场细分及定位等;产品开发调研包括:产品组合研究、产品概念设计与测试、产品包装研究及测试、产品/品牌名称测试、价格研究及敏感度测试、产品品牌形象与定位研究、广告研究等。

第二阶段:产品成长期

完成了前期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基础工作和使产品的成功导入市场,接下来就是成长期,需要产品和品牌按既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成长。此阶段的市场调研主要任务是获知产品及品牌发展状况及对市场活动效果综合评估。包括对品牌及广告的连续性跟踪研究,消费者使用习惯与态度研究、产品及品牌形象与定位研究、市场活动效果综合评估等。

第三阶段:产品成熟期

产品处于成熟时期其市场营销任务是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这时期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探索产品的优化组合、明确品牌定位和品牌传播策略研究,主要包括对品牌和广告进行连续性跟踪研究、深入了解目标消费者使用习惯与态度研究、品牌健康状况和品牌资产研究、媒体策略研究和包装改进测试研究等等。

第四阶段:产品饱和/衰退期

第2篇:产品的市场需求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164-01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好“新农村”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可以加快农产品流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一、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特点

农产品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生产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初级产品及初级加工品。农产品市场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等。由于农产品与其他产品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因此它的市场营销有自身特点,农产品营销包括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过程中的农产品生产、采集、加工、运输、批发、零售和服务等。

(一)农产品市场需求具有时效性、地区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鲜、营养、无公害的农产品成为时尚消费,因此农产市场需求表现出明显的时效性。农产品生产分散在农村千家万户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农产品市场也多为小型分散的市场,通常采用集市贸易的形式进行经营,因此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表现出地区性。

(二)农产品市场供给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农产品市场的货源随着农业生产季节变动而变动,特别是一些鲜活农产品。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农产品经营者必须及时采购和销售。而农产品生产有的表现为季节生产、常年消费,供给在一年内出现淡旺季。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在农产品供给中应解决好季节性、周期性矛盾。

(三)农产品市场风险比较大。农产品具有鲜活的特点,在运输、储存、销售中会发生腐烂、发霉和病虫害,极易造成损失,所以农产品在销售时要尽量缩短流通时间,妥善保管,降低风险。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对自然条件依赖性较大。销售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且投入产出比小,投资回收期长,回报率低,营销风险性较高。

二、农产品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观念落后。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企业也普遍重视市场营销,但是营销观念落后,营销理念和方法有待改进。大部分企业还处于推销观念阶段,仍然以生产为中心,只重视生产和田间管理,片面强调抓生产、抓技术,忽视农产品市场供应和社会需求变化,没有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主要还是依靠加强推销来获取利润。

(二)品牌意识淡漠。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漕养、保健意识显著增强,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质量与品牌。然而农产品市场中大部分农产品存在无商标无品牌的现象,品牌意识淡漠,不能有效地开展品牌经营。农产品的包装也主要以保护商品为主,缺乏个性特色。不利于产品的识别与宣传。更谈不上树立品牌形象。

(三)产品定位准。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看,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的农产品需求成为主流。而大多农产品经营者未能很好地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需求的变化,仅仅是依靠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生产,使得农产品同质性高,差异性小。产品的市场定位不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不能凸显企业的竞争优势。导致企业产品销售不畅。

(四)组织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农产品营销的一个主要因素。从生产领域来看,农户生产经营分散,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效益,农业生产波动较大,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难以提高。从市场流通领域来看,农户经营行为分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谈判能力低,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相对接,很难与销区建立相对稳定的供货渠道,占据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

三、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一)市场营销观念创新。农产品经营者应顺应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确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绿色营销观念。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市场主体通过制造和发现市场机遇,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方式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消费者日益重视食品安全,环保意识迅速增强。消费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已成为人类的共同向往,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青睐。因此应发展农产品的绿色营销,不断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二)强化品牌意识,提升品牌价值。同工业产品一样,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也应该重视品牌建设。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产品是农业产业中质量水平高、消费信誉好、市场占有率大、经济效益显著的产品。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只靠以低价促销而不在品牌上下功夫。已经难以在农产品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农产品营销过程中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凸显品牌个性,实现差异化的品牌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对品牌进行宣传。提高其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

(三)美化商品注重包装。在现代市场营销中,产品包装已不仅仅具有保护产品的基本功能。而发展成为产品营销中的一种重要竞争手段。包装不应该仅仅是给农产品装个盒子、套个袋子,还应包括在进入市场前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等级处理。为了便于消费者消费、储存、携带等,还应该注重包装的环保与特色。农产品要根据其质量档次和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进行分级包装、按质论价。使产品包装能够凸显产品特点。

第3篇:产品的市场需求范文

关键词:旅游 市场需求 产品开发

一、旅游市场需求的内容及现状

1.旅游市场需求的内容:

旅游市场需求是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旅游市场上,愿意按照一定价格而购买一定数量的某一旅游产品。

旅游需求可以分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和潜在的旅游需求。现实需求是指人们在实际购买旅游产品的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需求。而潜在需求是指人们对旅游产品的一种购买倾向。这种倾向既有可能发展呈现实的购买,从而变成现实的需求,也可能只停留在倾向本身,继续成为一种潜在需求。潜在需求是一种未来的需求,表现为未来市场的一种潜力。[1]

2.旅游市场需求的现状分析

国内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呈现的主要特点是:旅游者阶层广泛,消费水平低,短程旅游比重大,旅游内容单一,旅游业前景广阔。

国际旅游市场是国际间旅游产品的交换场所,它反映了国与国之间旅游产品的供求关系。我国国际旅游市场具有多元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华侨旅游市场和港澳台旅游市场是我国最主要的区域内海外旅游市场; 国家的旅游市场是我国较有潜力的海外旅游市场;目前我国国际旅游市场消费水平居于中等水平;中老年游客比重大,青少年游客比重小;团体包价游客比重大,散客比重小;观光游客比重大,会议商务旅游比重小。[2]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及现状

1.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旅游产品开发应遵循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独特性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性原则,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2.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分析:

旅游产品设计过于单一。主要是团体、包价、观光、标准等旅游产品。单项服务和灵活包价,以及豪华游和自主选择游的形式很少。

旅游产品设计层次低。目前我国现有的旅游产品很难体现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和享受性。

市场调研环节不完善。市场调研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只有做好市场调研,才能把握游客的需求,才能设计出让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3]

产品缺乏特色。当今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现有的旅游产品并不能满足客人的特殊需求,缺乏特色,不能很好地吸引游客。

品牌意识淡漠。品牌的创立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回头客,是企业品质的象征,容易激发游客的信任度和美誉度。但目前大部门旅游企业都不重视品牌建设,不利于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

三、做好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1.旅游市场需求和产品开发的关系

旅游市场需求实质上是指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旅游产品既可以是具体的、单项的旅游产品,又可以看作是总体的或整体性的旅游产品。

2.如何做好旅游产品开发: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用游客眼光评点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三类。从市场适应性,即游客喜好程度分析,自然资源在三类资源中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人文资源赋予区域旅游业以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将现代工农业等产业资源也纳入了旅游资源的范畴,反映了旅游市场的新变化和消费者的新需求。许多传统的旅游资源观视野之外的事物,在多变的市场需求下,也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酒类酿造、钢铁生产、轿车制造、果园采摘、新农村建设等,由此也催生了许多新兴的旅游业态。旺盛的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消费趋向,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消费者构成,决定了旅游管理者、经营者必须用全新的眼光和视角,去发现、评价身边熟视无睹的事物,挖掘其中蕴含的旅游吸引物价值。[4]

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计产品。以人为本,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为终极目标,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关键。文物文化型景区,在文物、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把专业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文物展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引进现代展陈理念,注重创意设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物展陈方式,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古代文明的魅力。

再次,做好旅游目的地产品的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对产品开发和目的地建设的双向要求,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有品牌意识,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有品牌性目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大小,基础要靠旅游产品去支撑,惟有产品打出了品牌,旅游目的地才可能有品牌性影响。

最后,合纵连横,主动开展区域合作。其一,不同旅游目的地具有同质资源,为避免同类产品竞争,而采取竞合策略,共同推出跨地域的某一主题线路产品。其二,不同旅游目的地,区域相邻,产品互补,通过巧妙的策划,进行产品整合,从而形成全新的线路产品。

参考文献:

[1].李肇龙 《旅游学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吕连琴 《谈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的理念和途径》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3)

第4篇:产品的市场需求范文

【关键词】 需求增长 调整成本 FDI 动态调整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直接投资(FDI)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般情况下,FDI的流入会从四个方面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即FDI的流入能给东道国带来大量资本、先进的生产技术、高效率的生产设备以及专业化的管理经验。目前已有大量文献从不同角度解释FDI的决定因素,但这些理论大都采用静态分析法分析FDI的产生与地区流向问题,很少注意到FDI进入东道国市场后,面对东道国未来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其后续经营应如何进行,如何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投资规模与计划,调整成本的高低如何影响FDI动态投资决策。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本国市场的同时,如何扩大原有跨国公司的后续投资规模,强化技术调整同样也十分重要。为此,本文借鉴宏观调整成本投资模型,将调整成本引入企业FDI的动态决策分析,从微观角度阐述东道国市场需求增长、调整成本对外商进行FDI规模动态调整的影响,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

二、需求增长、调整成本与企业FDI动态调整模型

假设有两个国家:东道国h、FDI流出国f,外商通过对h国进行直接投资,建立生产性企业来满足当地市场对产品i的需求,整个投资过程包含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外商在东道国对产品i的市场需求具有完全信息,东道国对产品i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1=a-bq1。其中,P为价格,q为产量,下标1表示所处的阶段,a代表i产品的市场容量。在这一阶段,外商立足于对东道国市场需求信息的完全占有来确定满足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规模,进而确定最优的初始FDI规模。在这一阶段,外商的利润函数为?仔1=p1q1-chq1-F,其中ch为在东道国生产i产品的可变成本、F为外商在东道国建立生产性企业所需的进入成本。通过利润函数,可以得到外商在这一时期的最优生产规模q1,q1的一阶条件为=0,从而可以得到外商在第一阶段的最优生产规模为q1=,此时外商投资者所获利润为?仔1=-F。

在这之后进入投资的第二阶段,此时东道国产品i的市场容量a发生了变化,其增长幅度为一随机变量?滋,?滋满足E(?滋)=,var(?滋)=2,>0。对于市场容量a的增长,可以理解为东道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后对i产品的潜在需求在不断扩大,或者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发生变化后更多地选择了i产品。由于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与需求偏好改变的不确定性,市场容量a的增幅?滋也就表现为一种随机变量。面对i产品市场容量的增长,外商必然会扩大生产规模,以充分利用市场机遇。假定外商有两种途径:一是扩大在h国的FDI规模,通过当地化生产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二是通过在f国生产、向h国出口i产品的方式来迎合东道国市场需求的增长。下面分别分析两种途径外商对东道国i产品的供应数量与所获利润,通过比较,考察外商最终会选择哪种生产模式。

1、通过扩大在h国的FDI规模来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外商面临的东道国对i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2=a+?滋-bq2,总成本函数为Tc=chq2+(q2-q1)2,其中(q2-q1)2代表扩大在h国的FDI规模来提高产量所导致的调整成本。这里调整成本采用了标准二次方程式的调整成本函数形式,表明调整成本是产量调整的凸函数,产量调整越剧烈,调整成本就增长行越快。k代表在东道国调整生产规模的难易程度,k越大,表示调整越困难。

(1)调整成本对产品供应量的影响分析。根据第二阶段的市场需求函数与总成本函数,可以得到扩大FDI规模状况下外商的利润函数?仔t2=p2q2-chq2+(q2-q1)2,满足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p2+q2-ch-k(q2-q1)=0,由此,在扩大h国的FDI规模来提高产量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最优生产规模为q2=+。面对市场需求的增长,投资者有扩大生产规模的欲望,调整规模取决于?滋和k,与?滋成正比,与k成反比,即东道国生产规模调整的难易程度将制约外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最优调整生产规模。

(2)调整成本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在外商通过扩大在h国现有生产规模来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企业预期的最大收益为E(?仔t2)=E[p2q2-chq2-(q2-q1)2]=++,其中、表示投资者在保持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市场需求增长导致市场价格上升而带来的利润增长,表示投资者在第二阶段扩大生产规模所带来的利润增长。由此可见,东道国生产规模调整的难易程度将削弱投资者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的利润增长,从而抑制外商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

2、通过向东道国出口来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外商面临的市场需求函数仍是p2=a+?滋-bq2,但总成本函数变为Tc=chq1+cf(q2-q1),其中 cf为在f国生产i产品的可变成本,且cf>ch,(q2-q1)为向h国出口i产品的数量,为方便分析,这里忽略了进口关税的影响。于是外商的利润函数为?仔e2=p2q2-chq1+cf(q2-q1),则外商对h国i产品的最优供给量的一阶条件为=0,进而得到对h国的最优供给量q2=。在保持对h国的FDI规模不变的前提下,超额需求(q2-q1)由出口来弥补,此时外商预期的最大收益E(?仔t2)=E[p2q2-chq1-cf(q2-q1)]=++与东道国预期的市场容量增长成正比。

3、外商对两种生产模式的选择

通过分析,已知两种生产模式下外商所获得的最大预期利润分别为?仔t2=++,?仔e2=++。在东道国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外商究竟会选择哪种方式呢?一般情况下,取决于两种方式给外商带来的预期利润的相对大小,进而可以得到外商选择扩大FDI规模的参与约束条件为?仔t2?仔e2,即?仔t2-?仔e2=++---=

-(2+2)0。由此可见,k存在某一数值kt,满足?仔t2-?仔e2=0,此时外商既可能选择扩大在h国的FDI规模,也可能通过以出口方式来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的增长。若k>kt,外商会选择以出口方式来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的增长,而保持在东道国的FDI规模不变;若k<kt,外商会以扩大在东道国的FDI规模提高当地化产量的方式来迎合市场需求的增长。在一种极端情况下,即当k=0时,外商选择扩大FDI规模所要求满足的东道国市场容量预期增长的条件为,一旦预期的市场容量增长小于,外商就不会对FDI规模进行调整,这就向准备扩大FDI规模的外商提出了必须考虑东道国市场容量是否增长的问题。由于东道国未来市场需求增长的不确定性,加之投资的不可逆性,因而市场需求变化和投资者预期也是影响外商进行FDI规模调整的关键因素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分析是在两阶段状况下进行的,可以根据需要,将外商面临的选择阶段进行延伸,将k表示为一个时间变量k(t),以更加贴近现实情况。从时间发展的动态过程看,在东道国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起初东道国可能调整生产规模的难度较大或者预期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较小,外商会保持原有FDI规模不变,以出口方式来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的增长。随着东道国市场需求增幅提升及k的不断减小,外商会选择以扩大FDI规模的方式来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的增长,当然其调整规模会受到调整成本的制约及需求增长不确定性的影响。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FDI的发展路径就会呈现出一种非连续且较为陡峭的演进态势。

三、对FDI投资路径的经验分析

受调整成本与市场需求增长不确定性的影响,外商对FDI规模动态调整呈现出非连续且较为陡峭的路径,其现实表现形式是外商在某一时期不会对FDI存量进行调整,而在另一时期会大幅调整FDI存量,形成零度投资供给与块状投资供给的综合效应。中国作为一个FDI引资大国,2011年中国吸引境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峰,全球500强企业已有470多家来华落户,FDI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FDI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什么样的态势,调整成本与需求增长对外商的动态投资抉择有何影响呢?下面以外商对中国汽车业的FDI为例加以说明。

境外直接投资进入中国汽车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汽车业不但数量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产品结构也以中型载货车为主,“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这就为外资流入提供了契机,以德国大众为代表的境外企业开始进入中国汽车业,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但是纵观整个汽车业FDI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90年代中期前,境外企业几乎没有对中国汽车业的FDI规模有过大的调整,生产规模也没有大的提升,其原因可从市场需求增长与调整成本两个方面来解释。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居民对汽车的需求增长较慢;汽车行业的整体基础比较薄弱,汽车产业工人人数较少,生产效率低下,与汽车生产高度相关的汽车零部件、钢铁、轮胎、塑料、油漆等行业的发展较慢;相关的管理经验落后,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营销网络和方便用户的服务体系;技术研发能力低下,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外商调整生产规模的难度与成本,从而制约了外商扩大规模的积极性。从1996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增长,对汽车的消费逐渐进入居民的日常消费,汽车的市场需求出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局面,从1996的146万辆增加到2011年的1851万辆。据预测,2012年中国潜在的汽车需求量为1900万辆,到2015年可望达到2500万辆。由此可见,从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自然扩张趋势看,中国正经历着由汽车私人消费的导入期向增长期跨越的阶段,这就为外商扩大在中国汽车业的FDI规模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从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加大对汽车业的投资力度,中国政府对汽车业FDI的态度逐渐明朗,陆续删除了国产化率、产品出口率等规定,提高了外商调整FDI规模的自由度。上述变化都为外商扩大对中国汽车业的FDI规模提供了保障,已进入中国汽车业的外资企业纷纷扩大其在中国的FDI规模,提高当地化产量。通用汽车计划2015年将在中国的产能扩大到500万辆,大众汽车的这一目标是300万辆,日产公司为230万辆,丰田公司也拟通过一汽丰田(90万)和广汽丰田(60万)使产能达到150万。这也可从我国90年代以来汽车年进口量与产量的发展路径(图1)看出上述情形:在1998年以前,外商主要还是通过出口的方式来满足需求增长;1998年以后,外资企业开始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产量大幅攀升,在2003年与2009年出现跳跃式增长。

由此可见,外资企业对在中国FDI的动态调整也大体呈现出随市场需求增长与调整成本的变化,进行非连续且较为陡峭的发展路径。

四、建议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容量也在不断提升,外商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形成了非常好的预期,纷纷把对中国市场的争夺作为其未来发展战略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在这种情况下,适时扩大在中国FDI的规模,转移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当地化生产的能力就成为其外资企业重要的竞争策略与手段。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外商FDI的实际调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调整成本的影响与制约,这就要求各有关方面对此高度重视,注重从宏观上调控与外资企业调整FDI规模相配套的相关行业的建设与发展,从要素供给、制度供给等方面切实降低外资企业进行生产规模调整时所遭受的成本,进而激励其不断扩大FDI规模,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冲、刘向丽、于左:FDI流入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0(7).

[2] 桑铁柱、张红星:FDI与中国汽车业集中度实证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第5篇:产品的市场需求范文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的日渐提高,消费需求日益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现有的较为单一的产品不再能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新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出现,为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越来越把竞争的焦点集中到终端消费者身上,“以消费者为中心”、“顾客至上”从口号逐渐变成行动,企业越来越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并通过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争取更多的消费者,获得消费者的持久忠诚。

近年来,啤酒消费的个性化趋势创造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促进了啤酒企业产品多样化步伐,市场上啤酒产品越来越多,啤酒品种从以前单一的淡色啤酒发展到目前的纯生啤酒、无醇啤酒、小麦啤酒、黑啤酒、干啤酒,还有具有营养、保健作用的果味啤酒、芦荟啤酒、苦瓜啤酒、啤酒等等,包装上出从以640 ML玻璃瓶装发展为500ML、480ML瓶装和350ML易拉罐装为主,外包装以塑料周转箱、纸箱和膜包装为主。新啤酒产品的不断出现不但满足了消费者需求,提高和丰富了消费者生活,而且许多啤酒企业依靠其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产品并推向市场,很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和利润增长点,如珠江啤酒集团在国内首先开发的瓶装纯生啤、金星啤酒集团开发的小麦啤酒、内蒙金川开发的保健啤酒等都非常顺应市场需求,很快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为企业赢得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对促进我国啤酒工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啤酒产品多样化发展莫入误区

然而,不少啤酒企业却在市场开发中,由于过分的盲目性和主观性,走入了新产品开发的误区,不但没有创造出应有的效益,反而使企业的巨额投入不能收回,不但错过了许多市场机遇,甚至从此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这主要表现在:

一、新产品开发没有以市场有效需求为出发点。任何新产品能否上市成功,除产品本身的科技含量很重要外,最重要是新产品必须具备有效的市场需求,如果没有足以支撑新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成本的销售量,只能导致一切努力的失败。然而许多啤酒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前,并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新产品的市场前景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对市场需求情况没有详细、准确的数据信息,而是想当然地依据企业的现有条件而进行开发。没有市场需求或市场需求太小的新产品虽开发出来了,但一上市就反应冷淡,很快造成产品积压,销售不畅,上市之日就是下市之日。如某啤酒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制出一种具有美容功效的女士啤酒,因其制造成本较高,再则企业也想以此赚取高额的利润,售价比普通啤酒高出许多,每瓶近10元钱,然而一上市就迅速下市。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该企业地处内地,经济条件较为落后,远离消费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消费水平较为有限,而且有饮啤酒习惯的女性群体相当少,而且就是有饮用习惯的女士并不刻意地把饮用这种价格昂贵的啤酒作为美容的重要方式,面临失败的命运是自然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还较低,对较前卫的新、特、异产品的需求量还很有限,开发新产品必须根据我国国情,立足现实。目前较适合我国消费者的主要是无糖啤酒、无醇啤酒、保健啤酒等几个类型的新产品。无糖啤酒口味纯正,新鲜清爽,不仅适于要求低热量的一般人饮用,而且适于血糖高的人和患有糖尿病的人饮用。无醇啤酒酒精度低,甚至不含酒精,热值也低,氨基酸成分齐全,长期饮用既无酒精中毒之虑,也无发胖之忧。根据我国盛产水果、野生浆果和中药材的显著特点应积极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果汁啤酒和保健啤酒,如刺梨啤酒、沙棘啤酒、苹果啤酒、葡萄啤酒、杜仲啤酒、人参啤酒、灵芝牌酒、啤酒、枸杞啤酒等等,适应营养化、保健化的消费趋势,但这类啤酒由于市场需求量还不是特别大,市场风险较大,不可盲目大规模上马。

二、技术含量低,质量不过关。有的企业不顾技术水平所限,盲目地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因其设备、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无法达到开发、生产新产品的的工艺要求,新产品质量不过关,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结果是草草上马,也草草下马。如某啤酒企业看到瓶装纯生啤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欢迎,需求量较大,在没有对现有生产普通啤酒的设备进行必要的改造情况下,匆匆上马了瓶装纯生啤这一新产品。因其过滤、工艺卫生、杀菌条件都不能达到生产瓶装纯生啤的较高要求,所谓的新产品酒液混浊,活酵母菌含量高,由于没有经过高温灭菌处理,甚至含有有害菌,上市后不但保质期很短,大量没有被消费的啤酒有的在市场上,甚至有的在仓库内就变质,而且因活酵母的大量存在,产生大量CO2气体,导致爆瓶率大增,不但新产品很快下马,而且因此而引起的顾客投诉事件增多,给企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三、缺乏创新,新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许多啤酒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不舍得投入,而总是想走“捷径”,有的啤酒企业新瓶装老酒,酒液仍是原来的普通酒液,只是更换一下包装换个新面孔,什么“干啤”、“爽啤”、“冰啤”、“冷啤”就出笼了,结果消费者并没有找到新感觉,不但不欢迎这种新产品,而且还会认为企业在愚弄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降低,企业信誉、品牌形象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有的啤酒企业不进行自我创新,而是跟在大企业之后,人家开发小麦啤,他也开发小麦啤,人家开发黑啤,他也开发黑啤,人家开发暖啤,他也开发暖啤,结果有效的市场需求早已被大企业的占领,自己在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均与大企业存在明显差距,又在相同的目标市场上展开竞争,结果可想而知。

四、新产品开发过多、过滥,影响品牌个性。有的企业认为新产品越多越好,新产品越多,就越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在新产品开发上力求多而全,每年开发出十来种新产品,产品品种多达数十种,形成一个规模壮观的产品体系。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所有的新产品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工艺管理、质量管理、宣传推广管理、销售管理等,要么是不分轻重,要么是顾此失彼,使众多的新产品不能有效占领目标市场,甚至众多的新产品、新品牌的差异性使主品牌失去原有个性,造成品牌污染,品牌个性不突出,形象力下降,严重的会造成市场萎缩。

加强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上市是啤酒企业占领新的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每个企业都应当高度重视,但新产品开发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企业必须持冷静、客观的态度,避免走入上述误区,在新产品开发上,首先要认真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市场有效需求情况,没有有效需求的新产品,再好也不能开发;其次,必须保证新产品的质量,维护企业信誉和品牌形象;再次,产品必须有所创新,名副其实,具有市场竞争力。否则走入误区的新产品开发只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增加更重的包袱。 传统型普通啤酒仍是消费主流

第6篇:产品的市场需求范文

【关键词】国企;市场营销;风险;防范措施

一、前言

市场的复杂性、多元化,为企业战略性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诸多的风险因子。市场营销风险就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风险因素,对企业的战略性发展形成影响。如何防范市场营销风险所带来的发展阻力,要求国企业应转变思想观念,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环境。

二、国企市场营销风险的表现

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觉得了多样化的市场营销风险。原则产品、定价及销售渠道的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着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性构建。

1.源于产品质量、市场定位的风险

产品从研发、生产,再到市场投放,是一个市场定位及适应的过程。但由于产品质量及入市时机等的因素影响,产品所形成的营销风险显而易见。(1)产品设计脱离市场需求,市场所需、消费者所要的均无法在设计中体现;(2)产品质量不足,导致产品的功能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市场投放是市场准确定位、时机科学选择的过程,但由于入市时机不当、市场定位不准,进而导致产品在市场上“过时”或“过于超前”,这样的产品现状难以有市场竞争力;(4)分销渠道风险也是市场营销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储运风险、贷款回收风险等,对于企业营销渠道的构建、市场的开辟都会形成较大影响。

2.源于市场定价、市场促销的风险

复杂的市场环境,强调国企在市场定价的过程中,应基于行业发展、市场竞争等多因素的综合考量。但就是几而言,源于市场定价及促销的风险问题比较突出。首先,低价位的营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农品的销售量,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会产生疑虑,反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不利于品牌形象的建立;其次,价格不稳定,波动大,从高往低,或从低到高的波动,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会造成市场竞争因素加剧,影响企业市场营销“信心”;再次,市场促销是重要营销手段,但源于广告、推销及推广中的风险,对企业战略性市场营销的构建形成影响,不利于已有市场的稳定及新市场的开辟。

三、国企市场营销风险的成因

1.主观因素

市场营销是支撑国企战略性发展的构建支撑,但主观因素中传统营销观念、管理模式,是造成国企市场营销风险的重要成因。首先,市场营销观念陈旧,落后的思想理念,束缚了战略性营销策略的构建,也导致市场定价、定位不准,处于被动状态下的营销管理现状,显然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其次,传统市场管理模式缺乏以市场、客户为导向,导致市场营销中产品功能质量的设计、市场促销,都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市场效应;再次,企业市场营销风险意识淡薄,缺乏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导致营销风险一旦发生,就形成较大的影响。

2.客观因素

国企在市场营销的构建中,源于客观因素(如,市场需求变化、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比较突出。(1)市场营销是基于市场发展变化的活动过程,市场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市场营销风险难以避免。一方面,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性,市场营销需要不断地优化与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是一个动态变量,如何科学把握决定了营销风险的大小,但变量型的变化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市场营销策略的调整;(2)中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源于经济政策及形式的变化,对国企市场营销的影响尤为明显,影响国企市场营销战略性的格局部署。

四、国企市场营销风险的防范措施

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市场地位的科学性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市场定位、定价的必然要求。国企应强化对市场的调研分析,通过对市场变化、消费群体需求的了解,进行科学的产品定位,进而更好地投放市场。企业应形成以市场为主体的营销体系,着力于市场、谋划市场营销。通过了解市场空间、消费者审美爱好,让产品功能质量更契合市场、让产品价格更符合消费者的心理价位,这样的“契合+符合“势必可以盘活市场。

2.强化市场营销风险意识,落实风险防范建设

在传统市场经济思想的影之下,国企在市场营销风险的防范建设中,表现出风险意识淡薄、缺乏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为此,在市场营销风险的防范建设中,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风险意识,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市场营销的有效开展;二是主动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强化对风险的预防及控制,将市场营销风险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最小化。

3.积极适应市场环境,提高国企的市场应变能力

市场是变化发展的动态量,这也导致了国企市场营销风险的不确定性。为此,国企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要强化对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够有效应对市场变化。通过科学准确的市场预测,提高市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便于企业能够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与此同时,国企也要了解并抓住国家的政策方针、市场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以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对市场及政策的适应。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企在市场营销的战略性构建中,应强化对市场营销风险的认识,立足发展实际、着眼长远发展,通过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战略性市场营销体系,强化对市场影响风险的有效防范,推动国企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产品的市场需求范文

玩具产业遭“内外夹击”

“2012年玩具产业遇到的困难,可以用受到‘内外夹击’来形容。”广东省玩具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卓明认为,“内”是国内用工成本快速上升并且招工难;“外”是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经济复苏缓慢造成市场需求不振。李卓明表示,“欧美国家玩具销售市场占世界玩具销售份额50%以上,欧美市场需求不振对中国玩具出口影响较大,对于出口企业来说,2012年是经营相当困难的一年”。

出口不如意 内销势头好

虽然去年玩具出口不尽如人意,但内销却保持稳步发展。综合各项数据显示,2012年广东玩具在国内的销售额大概是266.18亿元,同比增长10%。此外,出口企业不再简单依赖欧美市场,新兴市场拓展成果显著。数据显示,广东玩具去年对东盟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7.38%,对拉美增长4.85%,对俄罗斯增长11.47%,对哈萨克斯坦增长更高达64.5%,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欧美市场需求不振的影响。

玩具市场发展前景巨大

知名市场研究机构尼尔森集团的报告称,中国玩具市场未来潜力更加巨大,这一点,从去年玩具产业内销稳步增长中可以看出。李卓明认为,除人口众多、生活水平提高这两大因素令国内玩具销售兴旺外,另一原因,是90后的年轻父母对玩具消费更加大方,他们更加注重利用玩具培养孩子的成长,这也是促进国内玩具市场快速上升的一个很大原因。

未来: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

2013年世界市场需求将缓慢复苏,摆在企业面前较为迫切的难题是:如何创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第8篇:产品的市场需求范文

一、关于产业自主创新与国内市场需求的关系

(一)关于产业自主创新和国内市场需求

产业自主创新主要是指某一产业依托内资或内资控股的企业进行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实现产业化,达到规模化商用的一系列活动。我国目前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产业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若干形式。国内市场需求主要指国内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综合,一般认为由投资需求和最终消费需求构成。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节能环保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设备、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造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有关领域更多的用于满足投资需求,而节能环保产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更多面对的是最终消费市场。

(二)自主创新可以创造或满足新的需求

理论上认为,创新的过程由技术研发、试制、规模化生产,到最终将某项新产品推向市场而被广大消费者认可并使用等若干环节构成。因此,创新必然创造出全新的市场需求或激发出市场的潜在需求。从创新推动需求的实践来看,一方面,重大技术突破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曾在全球创造了4万多亿美元的市场,生物技术在能源、医药、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引发这些领域的重大变革。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使潜在需求转换为现实需求。如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满足人类延长寿命、保健健康方面的重大需求。此外,创新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工艺创新降低产品价格,进而扩大需求规模。有关研究证明,在通信产业发展初期,通话资费每降低0.1元,将增加10万左右的新客户进入。本世纪初国内汽车产业经历的“井喷式”发展也与当时部分车型国产化后价格大幅下降密切相关。

(三)利用国内市场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从实践上看,利用本国市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重大工程建设提升产业技术能力,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比如,欧洲在开发“空中客车”的时候,美国的“波音”、“麦道”居于绝对领先和垄断位置。但欧洲四国政府下定决心,历时25年,先后投入250亿美元,终于使“空中客车”与“波音”形成比肩之势,迈入了世界航空技术领域的前沿。韩国在高速铁路、核电等领域的研制能力曾远远落后于我国,但韩国政府围绕重大建设工程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设计,对引进技术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用了不到10年时间掌握了高速列车研发和制造技术,用了不到20年时间拥有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设计制造能力。这些国家正是通过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些国家实现了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二、自主创新与扩大内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依托内部市场需求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大成效。如围绕建设三峡工程的系列紧迫需求,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突破。同时,一批重大技术的突破也对增加国内需求发生了积极作用。例如,具有自主技术标准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成功产业化,极大满足了移动通信产业迎合客户新需求并不断拓展新客户群体的需要。但总体上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仍未重点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同时,国内市场的培育发展也未有利拉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突出表现为: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增加或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重大科技成果少,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高,难以有效增加或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一是研发投入经费严重不足。从总规模指标来看,2007年我国研发投入总计3710亿元,远低于美国2006年3438亿美元的规模,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指标不仅低于美、日、英、法、瑞典等发达国家2006年的水平,也低于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近几年的水平。重点产业的情况反映了相同问题。近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中环保、材料、生物等产业有关部门均表示,目前国内从事本领域科研生产的众多企业中,90%以上都是研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无力从事新技术创造、应用的研发活动,无法满足国内市场对相关领域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自主知识成果产出偏低。以发明专利为例,2006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占美国的0.8%,远远落后于日本、德国、韩国和台湾地区。“三方专利”拥有指标显示相同结果,2005年,在全球39个拥有“三方专利”的国家(地区)中,我国所占份额仅为0.3%。三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高。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水平相差悬殊。

(二)国内市场对产业自主创新的拉动不足

目前,我国扩大内需在一定程度上是拉动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对国内自主创新的拉动不足。一是外资长期以来在我国享受超国民待遇,相反民间资本却一直被忽视。据部分领域的民营企业反映,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在准入、竞争等环节都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公平”待遇。二是政府采购等措施在拉动自主创新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现有的政府采购政策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部分重要领域的采购产品清单以外资产品为主。三是扩大内需措施的制定、颁布与实施往往带有短期的、应急性的性质,以应对危机保持增长为首要目标,因此,在国内自主技术能力偏弱的情况下,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短期内“供不应求”,只能依靠外来技术或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准外部技术”。

(三)研发与国内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

一是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科技发展的顽疾。即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目前,我国科技计划中80%以上主要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由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发主要是,导致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特点决定了国内企业尤其是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企业,进行的研发只能是针对国外市场的研发,对国内市场的需求关注不够。据电子、新能源行业协会反映,由于新兴高技术产品普遍存在市场认知度低、价格偏高、国内应用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业内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主要针对国外市场客户。三是在一些国家大力扶持、进行技术攻关的重点领域,其前沿技术往往被发达国家控制,因此技术研发的方向通常瞄准国际领先水平和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而这些领域通常与国内市场的整体需求方向和水平还有一定距离。

三、政策措施建议

(一)依托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重大工程、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有利于从国家层面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力量突破制约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发达国家出台各类工程、行动计划的频率显现出更加集中的态势,投入力度也不断增加。我国应抓紧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计划、分步骤的组织实施若干应用示范工程。

(二)加大政府采购政策的落实

政府采购创造的市场需求是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项新技术或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期,政府采购可以极大程度缩短创新成果被广大消费者所接纳的过程。为此,一是要继续强化现有政府采购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力度。二是要通过政府采购、财政补贴、试点示范等方式积极推进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技术、产品的推广,培育市场需求。

(三)营造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应用配套设施建设,引导消费模式转变,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的服务业态发展,促进市场大规模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行业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等,加快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面向重大国内需求推进自主创新

第9篇:产品的市场需求范文

【关键词】营销渠道;信息共享;渠道绩效

一、引言

获得市场信息的能力是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和更有效率的信息收集技术的应用,企业决策者可以获得的市场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同的企业所收集的信息在信息内容、信息质量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之所以产生这些差异,一般可以归结为至少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不同的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存在差异,导致所获得信息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营销渠道中所处位置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信息,例如制造商和零售商处于不同的渠道位置,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和对其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制造商和零售商获得的信息内容和质量存在差异。由于信息差异的存在,营销渠道中的不同的企业之间的信息存在实现共享或一定程度共享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国外和国内相关前沿研究的归纳、梳理和思考,从信息共享的内容、信息共享的模式、信息共享的影响三个重要方面分析营销渠道中的信息共享决策。

二、市场信息共享的内容

市场信息可以从许多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来看,但对营销渠道中各个相关方(例如制造商或零售商)而言,共享的市场信息主要包括产品信息、消费者偏好信息、市场需求预测信息、市场战略信息等方面的内容。产品信息包括产品的生产成本信息和产品质量信息等方面的内容。[1]消费者偏好信息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特性的评价和偏好以及这些评价和偏好如何变化的信息。[2]市场需求预测信息是对市场需求大小和需求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和估计,既可以是对区域市场的也可以是对全球市场的预测,既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市场预测。[3]市场战略信息是指对企业长期决策有影响的市场信息,市场战术信息则是局部的和短期的对企业长期决策没有显著影响的市场信息,区分市场战略信息和市场战术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4]我们认为,上述可能共享的信息内容并不一定是互不相关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产品信息对消费者偏好和市场需求的估计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消费者偏好信息有助于市场需求的预测,长期和全局的消费者偏好信息和市场需求预测信息是市场战略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方面的信息并不一定同时被共享,基于对市场环境、渠道中相互关系、信息共享的收益和成本等的比较和分析,营销渠道中各个相关方可以决策是否共享,是部分共享还是全部共享,是否与渠道中合作伙伴共享,以及是否与渠道中竞争对手共享信息。

三、市场信息共享的模式

我们从三方面分析营销渠道中市场信息共享的模式。第一,信息共享流向的模式。市场信息共享的模式既可以是自下而上的,即下游企业把各类信息共享给上游企业;也可以是自上而下的,即上游企业把信息共享给下游企业。[5]例如,制造商向其下游的零售商共享产品信息和市场预测信息,零售商向制造商共享消费者偏好信息和有潜在价值的市场战略信息。第二,信息共享对象的模式。营销渠道中既可能存在合作伙伴之间的市场信息共享,也有可能存在竞争对手之间的市场信息共享。[6]合作伙伴之间的市场信息共享是指向渠道中有合作关系的相关方提供信息。例如制造商与批发商、制造商与零售商、或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存在短期的或长期的相互合作或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市场信息共享。竞争对手之间的信息也存在共享的可能性,例如制造商可以向其他存在横向竞争关系的制造商共享市场预测信息,零售商也可以向其他零售商共享消费者偏好信息等。第三,信息共享程度的模式。从静态范围角度而言,信息共享决策能够选择没有信息共享、有部分的信息共享、或者是全部的信息共享;从时间动态变化而言,可以是临时性或短期的信息共享,也可以是固定的或长期的信息共享。信息共享的流向、对象和程度模式一般随着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四、市场信息共享的影响

营销渠道中市场信息共享对渠道绩效、市场和消费者、以及社会福利水平有重要的影响。[7]第一,对营销渠道绩效的影响。市场信息共享对信息提供方、信息接受方、没有接收共享信息的第三方的价格水平、销售量和利润水平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一般而言,信息共享对信息接受方是有利的,而没有接收共享信息的第三方则可能处于不利地位。但是,也存在更多的信息反而导致负面结果的情况,即更多的信息不一定更有利,这和信息提供方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信息接受方的信息利用能力、渠道中第三方处于的相对地位、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等因素有一定关系。第二,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市场信息共享改变了市场的信息结构,对相关市场的产品决策和定价决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有助于推动短期或长期的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同时,市场信息共享对消费者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市场信息共享使消费者所面对的产品、服务、及其相应的价格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变,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选择和消费者剩余的水平也随之改变。一些特定内容的市场信息共享还有可能削弱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的保护,例如消费者的消费历史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的个人信息可能由于信息共享而外漏,这会对企业的社会形象和长期利润水平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企业必须在严格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大前提下认真审视信息共享决策。第三,对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通过对信息提供方、信息接受方和没有接收共享信息的第三方的成本价格、利润水平和消费者剩余的水平等方面的损益综合评估,我们可以分析市场信息共享对社会福利水平的相对影响。如果总的社会收益大于总的社会成本和损失,那么市场信息共享将对社会福利总体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