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实训总结范文

新闻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实训总结

第1篇:新闻实训总结范文

十二天的xx暑期高中新课程教师全员远程培训今天结束了。十二天里我们一起看视频,一起网上完成作业。现在依然有几万人在线。而我们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我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静。素质教育的春风已经吹绿了齐xx大地,吹绿了黄河两岸,今年我们又和xx的各位教师坐在了一起研讨我们的新课程。通过专家的讲解,指导教师的在线点评及各位同仁的在线不断的交流,我们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

在思想方面,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改的认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现在的教学不仅是看教师“教”的水平,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的水平。时刻记着“教师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探索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再知识方面,通过学习视频课程,完成每天的作业以及对其他教师的作业和文章的浏览和点评,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到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再到作业的布置、批改、试卷的讲评都有了新的认识,受益匪浅。

培训虽然结束了。我们前进的脚步一刻也没有放松,前面的路还很漫长,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去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去开创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2篇:新闻实训总结范文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这学期担任办公室部长的工作已近尾声。根据大学生生涯发展中心的工作安排,我组织策划了从5月17日——6月7日为期三周的办公室部门培训。主要负责本部门三个干事的办公室部门基本文书工作的培训工作,现将本次工作开展情况作总结汇报。

本次部门培训主要有三块内容:会议记录、一周要事、下周安排。采取每周工作轮换制,即部门三个干事一周分别编写完成以上三种工作的一种,以后每周依次轮换。考核方式为:首先由我整理出本次部门培训的相关资料模板并发到办公室邮箱供参与培训的人员参考,然后于周一部门例会时分配每位干事具体工作,要求他们于周五前发给副部进行初次修改,最后是副部将她的修改版和干事的原稿一起整理发给我进行评改、总结,并于下次部门例会打印出部门干事原稿和终稿,在会上指出他们在工作中的错误、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行点评总结。

在培训之初,他们上交的工作原稿都比较粗糙,存在不少的格式问题和细节错误,也不够标准化和规范化。针对此问题,我在会前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在会上对每份原稿都进行了细致、耐心的讲解和纠正。培训期间,干事们也针对自己和别人的问题仔细听、认真记。在接下来的几次培训中,他们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在格式上规范了很多。所以后期的工作重点,我放在了对内容的改进上。

总体来说,本次部门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存在可以改善的空间。由于本次部门培训时间定的比较靠后,间接地影响了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培训也缺乏必要的专业性,以后会往这方面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本次培训的积极意义和立竿见影的效果。经过这次培训,不仅干事们学到了办公室基本文书工作的编写知识,有了提高,在部门内部,也促进了大家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增强了部门凝聚力。

部门培训对部门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和一个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后继有人有着重要意义。相信,部门培训会越办越好。

第3篇:新闻实训总结范文

一、跨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在跨媒介融合发展过程中,多种媒介背景下媒体对所需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焦点问题。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别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对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掌握各类传播技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 互联网时代需要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进行拓展和改革创新。目前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科体系,已有一定历史而且相对成熟。但当面临新闻传播的物质基础即技术平台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时,如门户网、微博、数字报、新闻客户端等,一方面需要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内容,增加新的专业方向教学形式,即开展跨媒介新闻传播教学。

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使新闻传播业更加快捷、多样和个性化发展。新兴媒体介质,如门户网、微博、数字传媒、手机报、新闻客户端等,以高速度、大容量、交互性、多媒体形态特点见长,它以自己的技术优势,不仅给社会公众提供了自由阅读空间,媒体受众的互动,新闻事件的还原等,这就使新闻传播能够在一些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焦点人物上,形成了个性化的舆论环境。同时,多媒介新闻传播使新闻源、传播者、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彻底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介中人们难以与原始信息源直面,被动接收新闻的现状,而表现出在复杂的社会信息中,运用多种媒介自主、个性化选择阅读、吸收、交流以及发表观点。这些事实就对新闻传播类学生具备相关从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需要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新媒介、跨媒介的教学形态。

跨媒介实践教学课程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新闻传播教学体系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一贯按照传统媒体介质安排,不同媒介形态的课程分门类独立存在。因此,新闻传播类学生在某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往往难以熟练掌握多种媒介、跨媒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综合思维观念,缺乏复合型动手能力。针对相关情况,在本科生教学改革中,按照专业性质要求设计了跨媒介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环境中掌握报刊、广播电视之外的互联网、数字化终端新媒介业务运用能力。

二、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的主要途径

在互联网、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的现代社会,媒介融合、媒介形式创新对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向媒介融合、跨媒介运行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全球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技能方面,要求从业者能够综合使用各种传播工具,强调跨媒体的复合技术能力; 在媒介经营与管理方面,强调跨媒介平台的管理能力,要求管理人才具有宽阔的视野和复杂媒介环境下的整合管理才能。

构建跨媒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新闻传播业界需求,主要研究新时期对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的特殊要求,一方面应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闻传播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拓展实验教学内容,更新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形式,开展跨媒介新闻传播教学。从而达到媒介融合对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 ,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传播行业素质。

与媒介创新力量融合、把握媒介创新形式。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体形态多样化的不断更新,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已得到普遍认同。门户网、微博、数字传媒、手机报等媒介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媒体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改变,传统的纸质、理论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在社会的要求,必须根据多种媒介要求,把实践教学与多媒介,跨媒介深度融合,时刻掌握媒介创新动态和灵活的变化形式。

建立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建立融媒实训机制。通过校内解说模拟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数字语言实验室、演播厅、实验剧场等基础是实训场所,让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技能后,协调、拓展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台、门户网站、微博、数字报业、数字移动媒体等实训基地,进行交叉性,交互性,渗透性融媒实践能力综合实训,进行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实务专业课教师, 应该了解网络数字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技术核心与技术趋势, 各种媒体形式之间的能量互换方式和传播效果控制的原则及手段, 建立跨媒体工作能力,为培养具有跨媒介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创造实践教学平台。

跨媒介融合正在影响新闻传播方式,就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建构媒介融合的教学生态,让学生从传统的课堂走到纯粹的媒体,融入到媒体的工作环境中,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更需要教师应具备跨媒介的知识技能,对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更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以建构跨媒介融合教育的全新体系。

三、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构建跨媒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时,专业面涉及新闻传播概论、编辑学、影视编辑技术学、摄影摄像、数字化媒体、多媒体技术等,要在总结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深入研究,面对新问题、新观点去思索解决。

首先,多媒介融合、跨媒介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教育实验法、调查法去解决构建问题。跨媒介综合实训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行业标准,同时也对实践教学指明了更高要求。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应注重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多种媒体介质相互融合,运用合理的途径处理好实训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关系,明确实践内容、目标,关注多种媒体平台交叉渗透,以此为原则才能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迫在眉睫的。

第4篇:新闻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全媒型人才;国外高校;启示

一、我国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现状

(一)当下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点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推动了传统媒体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这也直接导致他们在人才需求上发生变化。然而,高校在面对媒介融合时所培养的人才却存在新旧断层的问题,导致许多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局面,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迫在眉睫。

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使得新闻媒体开始需要全能型人才,即同时掌握采、写、编、拍、摄、录等技能的人才。然而我国新闻学专业长期以来都是根据媒介类型来划分专业方向,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单一人才掌握单一技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广播电视专业型记者以及编辑人才,他们所学的技能主要适用于广播电视的采编播工作等。而全媒体时代下则要求记者灵活运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第一时间能将采、写、摄、录、编一起完成,并且能将不同媒介上的新闻做出适当修改移植到其他的媒介上。但是我们的学生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严重失衡,这一问题在全媒体时代下更被放大。可以说学生在全媒体时代下就业难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技术难,掌握的技术实际操作能力薄弱;二是思维方式难,目前很多学生还在用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和全媒体的思维方式相违背;三是采访、沟通难,很多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导致进入社会在面对采访对象时,无法快速进入采访重点;四是体能难,全媒型人才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困难,从深层次看,这些也是高校在制订全媒型人才培养方案时所要解决的。

(二)高校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面临突出问题

“全媒体”具有渠道平台化、内容集成化、机制流程化以及消费生产相结合等特征,它给当今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教育部就提出,希望中国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各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及专业也都意识到培养全媒型人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做出了许多调整。如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新闻采编专业就创办了学院的校报和门户网站,然后用全媒体开设了学院官方的手机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实训平台,安排学生负责日常的维护工作,以此来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考核形式则采取“以件计绩”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加学生灵活运用全媒体的能力,此举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但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业界使用人才仍旧存在断档,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只是“媒体全”,而非“全媒体”。现在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的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将新闻专业基础课与几门数字技术核心课程做简单地叠加,而非做到让学生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二是没有自成体系的全媒体教材,所用的都是相关课程教材拼凑起来的。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动手中在不同层面出现了不同的问题,首先就内容层面来说,学生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大多重复选择,而无法做到将相关有效信息相融合;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学生又缺乏将各大媒介整合运用的能力;而从受众层面上来说,学生普遍缺乏从用户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受众意识。这也是为什么目前高校为培养全媒型人才所搭建的全媒体实验、实训平台只能称之为“媒体全”,而非“全媒体”。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做简单的加法,而应将传统新闻学的课程与新媒体课程相融合。因此,全媒体的课程设置结构及布局的重点在于“融”,形成“融媒体”。

(2)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难以兼顾“全”与“精”。我国传统新闻传播学的课程是根据媒体分类来设置的,专业类别涉及新闻(纸媒)采写、编辑、广告、网页与网站以及新媒体等。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这些媒体之间都有了交互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隔阂,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的课程设置上开始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虽然培养了“全”,但却难做到“精”。所有高校都有一个相同点,即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有一前提限定:教学总学时是确定的,不可变动。所以当增加某一个专业的课程学时时,势必导致其他的课程学时减少,但若是将已有课程做“组合”,空出多余学时,加入新媒体、技术、创意等课程,依旧存在问题,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导致学生什么技能都只学一点皮毛,无法深入学到“精”,而且还会导致最基础的新闻学理论知识受到削弱。所以在有限的学时内,兼顾学生学习的“全”与“精”变得尤为重要。

(3)高校全媒型师资团队不健全。“术业有专攻”是目前我国高校师资团队的普遍共性,少有全能型的教师,在新闻学科也是如此。为了培养全媒型人才,高校所需的优秀教师是同时兼备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全媒体实践操作经验的,但这种教师资源正是高校所匮乏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当下国内高校把教师的学历和科研成果作为主要聘用门槛,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反倒有所忽视;二是教师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教师所教学科之间界限分明。由于我国在培养全媒型人才方面还处于摸索期,对全媒体教育缺乏实际经验,高校在做出相应举措的同时还应多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案例,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若是无法解决师资问题,只会导致全媒型人才培养变得停滞不前。

(4)我国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滞后于相关媒体实践。人才短板问题一直处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美国12所在新闻界拥有极高影响力的高校曾一同研究出在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五种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通识能力以及基本的职业道德。可以说,具备这五种能力才是一个合格的全媒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基础的新闻学理论课程之外,还要开设新媒体实践课、通识课以及就业指导等课程。当然,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各高校可以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以便更快地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二、国外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成功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她在访问结束后总结出“培养全媒型人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能够整合并利用全媒体策划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二是全能型的编辑记者,能够将多种技术工具相互运用。前者通过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磨练出来,并不能在有限的培训期培养出来;而后者是指拥有全面技术的人才,这恰恰是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先M的教育理念是发展的前提。国外高校的全媒型人才培养机制首先是观念的创新。顺应时展,才能使得全媒型人才培养走上正确的道路。培养全媒型人才需要具备高瞻远瞩的视角,除精通自身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了解其他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流程,这样才能完成全媒体间的完好对接,像剂一样保证整体的良好运转。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全媒型人才时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培养他们的耐心、恒心,还有彼此间合作的能力,而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则是全媒型人才所必备的。

(二)培养模式的创新

总结国外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机制和模式,对我国全媒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跨学科培养以及课程的综合化。如美国就将自然教育课程与人文科技课程相结合,形成一系列新的课程设置,英国也有类似的跨学科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旨在让学生掌握创造方法的同时具备创造能力。通过这种全新的综合化课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交能力,这正是全媒型人才所需要的。

(2)牢记“全媒体表现”是根本,即在功能上不断向“多栖”转变。以新闻专业学生为例,在日常采访过程中,不仅要灵活掌握最基本的采访设备如相机、录音笔、电脑等,还需学会如何摄像与剪片;而在采写的方式上,则要学会灵活运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做到第一时间第一手新闻,同时要明确地选择合适的媒体,如报网结合,使其有效地通过纸媒、网络或是移动端来“融合信息”。学生应不断加强“全媒体”理念,除对所采访新闻做出专业的价值判断外,还要考虑该新闻的传播效果、传播途径以及传播效果如何叠加。

(3)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方式不仅仅是单一授课这一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开设讲堂就是有效手法之一,邀请在学术或业务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课堂,或是邀请编辑记者到校和学生做近距离交流,通过分享自身实际经验来解答学生们的疑惑。加强与新闻人才培养单位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4)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全媒型人才培养新平台。国际上全球化进程正日益加速,不仅在经济领域,文化、教育都涉及其中,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走向全球化,这就导致教育也要向国际化倾斜。目前,美、英、日、法等国已经开始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步伐。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国际化已经处于各国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在此基础上,要想培养全媒型创新人才必须搭建一个跨国界、跨学科的先进平台,做到国际间优秀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能促进人才的成长。

三、我国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路径

(一)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教授所说,“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新闻传播学一样如此认真对待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我们的课程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全媒体时代下,全媒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重新构建,不能再是以单一媒介为中心设置课程的模式。具体来说需涵盖以下四个模块的内容:

(1)基础理论知识模块。每一门学科都有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作为基础性支撑,新闻学也不例外。新闻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是每一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这一点不会随媒介技术的提高或媒介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设置全媒型人才的课程上,传播学概论这类的基础理论课程应保留,还有如新闻史、新闻评论、媒体营销等。但是课程内容上应做出调整,而非一成不变,调整是依据全媒体的特点而做出的,譬如有传播学概论,就应该增加新媒体传播课程;新闻评论课程则是应该增加新媒体UGC(用户生成内容)评论的相关课程;还有对应媒体营销类的课程,增加新媒体经营、管理与营销等课程。

(2)全媒体信息采集技能模块。记者在传统媒体中的职能是新闻采访与写作,全媒体时代下,对记者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新闻采写外,还要求能够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与处理,这就需要有使用全媒体的技能。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保留原有的新闻采写基础课,还需增加摄影、摄像、两微一端等应用型课程,以及更多技术性的课程,如用来处理图片的PS软件、用来制作网页的Dreamweaver软件以及视音频剪辑软件等。

(3)全媒体编辑技能模块。全媒体时代下,合格的新闻编辑不仅要具备基础的新闻编辑能力,还要有敏锐的新闻敏感度以及新媒体使用功底,以便完成符合用户习惯的新闻编辑及原创内容生产的双重任务。所以高校在培养“全能型记者”的同时对培养“全能型编辑”应给予同等重视。那么,在课程设置上,除新闻编辑(报纸编辑)等基础课程保留不变外,需增设微博、微信运营编辑、网络编辑、电视新闻编辑、电子杂志编辑、手机报编辑等应用型课程。

(4)拓展课程模块。该板块的课程主要以通识类和新媒体课程为主。从事新闻的工作者,需要对新闻具有基本的辨识能力,无论报道新闻的媒介如何更替,通识教育是不变的。高校之间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并不相同,这是由于各新闻院校对通识教育的定位不同所导致的。新媒体课程的开设比较特别,这是由于人才使用的迫切需求倒逼高校开设新媒体操作类课程,譬如可以开设“微新闻”“媒介融合”“网络舆情与危机处理”等课程。

(二)创建全媒体实训平台是人才培养的条件

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严重失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要解决学生操作能力差的现象,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实验、实训的平台。高校能够搭建自己的全媒体实训平台依靠的是云计算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一个完整的全媒体实训平台的架构应该包括前端、中端、后端、末端四大平台,前端平台用来汇总新闻数据线索,涵盖出现在所有全媒体上的;后端平台负责新闻,渠道包括电视直播、网络直播以及手机移动客户端的等;中端平台用于编辑新闻,最后末端平台则是用来存储所有的新闻。利用这四大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在全媒体中多领域、多媒介的操作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拥有全媒体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全媒体实训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无须借助高昂价格的硬件设施即可实现,这大大提高了高校创建全媒体实训平台的可能性与普适性。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培养全媒型人才的关键。正所谓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培养人才的奠基石,“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指一支跨媒体、跨专业、跨学科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全媒体时代下,新媒体发展迅猛且技术更新迅速,导致许多教师未能及r转型跟上传媒一线的转变节奏,致使新闻学的课程内容、教育方式都与实际需求形成断档。高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组织教师参与到媒体实践中,通过实际案例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二是可以将学校已有的师资力量进行优化,将相关联专业的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源重组。三是将媒体的资深从业人员引进课堂,构建业界与学界的长效互动机制。

教育应走在时展的最前沿。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核心内容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发展应当是集先进性、思想性和相对稳定性于一体的,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

[2]Burton R.Clark:Places of inquiry:Research and advanced education in modern universitie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NO.6th chapter.

[3]Nicolas Margas,Paul Fontayne and Philippe C.Brunel:Influences of classmates'ability level on physical self-evaluations,Available online 19 September 2005.

[4]J.C.Dufour,M.Cuggia,G.Soula,M.Spector and F.Kohler: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istance learning with digital video in the French-speaking Virtual Medical University,Available online 28 February 2007.

[5]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J].科技传播,2010(2).

[6]Carl B.Becker: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Facts and implications,Institute of Philosophy[M].Tsukuba University,Tsukuba City,Japan 305.

[7]刘丽君,李斌,郑焱,霍灵瑜.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8]翟向阳,崔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9]王艳华,尤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协同发展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7).

[10]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

[11]吕道宁.解读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模式――访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社长、总编辑郑强[J].青年记者,2010(13).

[12]朱金平.时代呼唤全媒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访谈录[J].军事记者,2010(3).

[13]滕岳,纪会卿.YMG全媒体融合的经验――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经验总结之融合篇[J].中国传媒科技,2009(3).

第5篇:新闻实训总结范文

怎样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研究和实施。西方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与知名企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校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支撑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学者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中国学术界、教育界引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这一理论不久,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认为合作收益应由学校全得,责任却要企业和学校共担

校企合作培养双方责权不明,利益不公。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大学领导和学者甚至提出,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共同上课,共同指导学生,等等,几乎完全不考虑企业为什么要这么做,完全不考虑市场经济规律。还有的领导和学者主张把企业引进来。据笔者观察,即便花大力气引进企业,但都浮于表面、做做样子。办学的收益学校几乎全得,办学的责任却要企业和学校共担,这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研究上的第一个误区。

(二)认为大学生的所有技能全部可以甚至应该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

这种观点主张大学生的所有本事,包括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职业技能、科研能力等等,全部可以甚至应该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这种理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事实上,校企可以合作培养人才,甚至可以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但对当下中国大学特别是非重点大学而言,要想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必须首先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合作双方的动力问题。中国的人口峰值还没有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将持续很长时间,买方市场将长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花钱出力为大学培养人才,积极性不可能高,所谓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过是高校的一厢情愿罢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必须首要解决企业的动力问题。企业没动力,“合作”必落空。除非在人才市场上招不到人,否则企业不会花大价钱、大力气帮学校培养人才。第二,合作双方的分工与协作问题。企业有动力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才有可能。但这种“合作”,学校必须仍然是学校,企业也必须仍然是企业,校企不能过于重合作,轻分工。学校应干什么,企业应干什么,必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笔者看来,企业可主要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上发挥部分作用,其他责任仍应由学校承担。第三,合作的方法和路径问题。企业的积极性有了,分工也明确了,还有个合作的方法、路径问题,大学亦如此,这是校企合作必须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二、新闻传播类人才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实施两个“紧盯”,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首先,紧盯人才市场,实施需求导向策略。紧盯人才市场,是要求高校把握社会和行业发展,切实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在素质、知识和技能层面的具体需求,并且根据人才市场的细分,着重将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系统地融入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中去,做到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其次,紧盯兄弟高校,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紧盯兄弟高校的办学情况,是要做到“差异化”竞争,既尊重新闻传播学的办学规律,也结合本校的目标和实际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探索,着重在应用型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应用型导向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形成与兄弟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效区分。第三,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事实上,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大学的终极使命,便是为国家培养这些人才。如果天下的大学只有一类,大学便成了所谓砖瓦厂,每年几百万大学生便成为按一种规格生产的砖瓦。以新闻学专业为例,国内几乎所有新闻传播院校都紧盯着省会城市的主流媒体、大广告公司和大型企业不放,而对其他层次的人才市场很少关注。用人单位要求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能力,而大量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这是学生就业时很突出的一对矛盾。

(二)建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确立了“两个紧盯”的建构原则,明确了培养目标和规格后,须着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建构工作。

1.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仅仅靠高校一方的力量来完成,这显然不太现实。高校必须建构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借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打造一个熟悉社会和行业、提升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的第三方平台。新闻传播学院应积极主动与各类媒体行业尤其是新媒体行业建立起各种合作关系。在合作形式上可采取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和科研机构建设两种。在合作的主要内容上,合作机构作为高校的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双方互派工作人员或教师,进行专业讲座、学术研讨或过实践关,双方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等。总之,双方合作,各司其职,为高校学生和教师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立较为坚实的基础。

2.“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

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或者只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显然都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唯有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实施模块化和系统化的建构,设定可描述的人才培养规格,并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来保障落实。开设基础课和主干课程是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要务。这既是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要求,也是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符合国家的需要。基础课着重解决学科所需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专业主干课程着重进行案例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解决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知识转化能力。第二,努力创建新型业务课程。随着网络新技术引起信息产品形态发生变化,继而推动信息产品价值实现规律随之改变,并最终导致信息产品提供者的运作模式发生变化。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现今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在专业融合、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学生就业方向等层面提出了挑战。新闻传播专业唯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常态,努力自主创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型业务课程。第三,将实践教学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在整个新闻传播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将储备转化为能力,由准新闻人、准传媒人蜕变为新闻人、传媒人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极少新闻传播院校注重教师也要参与专业实习。多数新闻院校的教师,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很少,有的从业经验全无。新闻传播学实践性极强,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新闻传播实践能力。重视新闻传播实务研究专业实习主要是为了解决理论结合实际的问题,但怎样让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目前很少有新闻院校关注到甚至做到这一点。

3.“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第一,教学内容和形式设置的“三分法”。专业主干课程确保三分之一的理论教学、三分之一的案例教学和三分之一的实验(实训)教学。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进行理论讲授外,还要通过案例分析、实验实训等手段,以情景再现式、讨论式等其他教学形式来授课。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授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促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第二,建设系统的课程实验教学模型。课程实验重点要从专业主干课程中遴选,如新闻学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和《新闻评论学》等课程,再以大三下学期开设的《新闻综合实训》为依托平台,可有效地整合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几大重要知识板块与专业技能,实现对学生由新闻实务的单项训练走向系统综合性训练,以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第三,强化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管理。围绕新闻传播学科,有一些重要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新闻传播学院应积极宣传、推动新闻学子参与到这些高规格学科竞赛当中,且应将这些赛事纳入管理体系,从参赛学生选拔、参赛组织管理、专项经费管理、获奖学生奖励和指导教师奖励等方面形成制度,做到“以赛带教”“以赛带练”,让学生和教师能在“做中学、做中教”,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好互动。

三、总结

第6篇:新闻实训总结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实际环境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执行过程如下。

(一)导入任务(前任务)

首先,由教师引入任务,然后介绍完成任务需要的相关知识点,最后介绍完成相关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具体步骤。任务要具有实际意义,任务的引入本着由简到繁、从易到难,首尾相连,并由多个任务块组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导入任务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主发能动性,在学习的初期,就让他们处在一个积极、主动的氛围当中。同时,教师所引入的任务要与课程内容相互吻合,并将学生的切身经历课程教学相互贯通,让学生自我感受到现实生活与学习内容是相辅相承的,从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多媒体素材环境:多媒体教学的素材可以体现在多方面,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满足要求的材料。例如,图片、图像、影音、剪辑资料和一些与之相关的软件、网络资料等。

2.实训模拟环境:根据语文课文内容所需要的场景设计模拟环境,让学生在现实的环境进行阅读,从而进行语言体验活动,达到理解、强化运用知识的目的。

3.课外实训环境:以新闻报道稿件为实例,主要讲解新闻采访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提出导入的相关问题:你曾经采访过什么人?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如果现在让你去采访一下你周围的老师或同学,你最想采访哪方面?新闻内容从哪方面下手?

(二)实施任务(任务环)

整个“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就是任务环,也是最关键的步骤。教师会把具体的任务分配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够知道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例如,可以参考教材中的对话,但不要照抄照搬,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查阅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每个小组演示的结果汇总上报,最终由教师做评价性总结。任务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通过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

2.每个小组成员通过网络视频和群语音进行模拟演练,其他成员认真聆听,相关内容做详细笔录,并写出总结报告。

3.每个小组成员根据以上记录进行点评,从中总结经验,进而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评价任务(语言点)

评价任务是整个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后总结分析,是为了考核学生将所学知识和语言技能转变为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具体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表现和情况来评定他的学习效果,并对不准确之处进行讲解,这也有利于小组成员更加熟练地总结、理解和使用常用的短语和句型,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施的意义

第7篇:新闻实训总结范文

1.作为一门独立体系的专业课程,它有自己一整套的内容体系。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要完成一整套理论的讲授又要保证实训的效果,显然无法做到。这也是多年来秘书学专业公关课的一个严重问题。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把知识讲授精简化,增加实训的内容,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臵秘书工作所需要的庆典、宴请、参观等公关专题活动策划,演讲、秘书礼仪、求职礼仪、新闻、公关调研、危机事件处理、新闻稿件和活动文案的撰写等实践教学内容,并安排相应内容的实训教学和社会实践项目,以验证、巩固所学公关知识,培养学生沟通协调、活动策划与应对危机事件等实际公关能力。

2.增加公关策划实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公关策划能力。长期以来秘书学专业公共关系课程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我们普遍认为秘书需要协调沟通、接待等公关能力,至于公关策划是公关部门的工作。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办公室工作包括调查、新闻、庆典、参观等专题活动策划与组织,所以,公关策划能力是秘书应该必备的能力之一。另一方面,秘书学专业虽然开设了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是公关策划文案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文书的文种,有它自身的特点。再者,公关文案不光是写作能力具备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写作者具备一定的公关活动策划的知识与能力。只有具备公关策划知识、视野与能力的秘书才能将领导头脑中组织战略性策划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形成公关文案。所以,公共关系学课程要增加策划实训的内容,加大策划能力培养的力度。完成专业培养目标,满足社会组织对学生实际公关工作能力的需求。

二、结合公共关系学课程内容,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多采用教师讲授,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没有实践机会而只能纸上谈兵。所以,公关课程实践教学应该采取多种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公关技能。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闻名世界的美国商学院培养学生技能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场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场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生动的事实,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精选案例。根据秘书学专业的特点和公关课程的具体内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案例,形成案例库。搜集的渠道有报纸、电视、网络、书籍等。搜集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提前布臵成课下作业让学生搜集案例,并在课上进行交流;二是采取多种具体操作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先讲理论,再讲案例,最后再重申理论。其次,先讲案例,学生分析案例,引出理论,教师总结。第三,把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看教材上的理论,再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案例,每组同学展示本组分析结果,最后教师总结理论。总之,课堂分析案例时不但要接受理论的指导,按照具体的原则和方法实际操作,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注意总结经验,进行必要的理论提升。

2.场景模拟法。场景模拟法是一种学生互动,学生参与性极强的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新闻会、庆典仪式、危机公关等内容的实践教学。在当今这个危机频发的时代,秘书陪同并协助领导进行危机公关是办公室中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任务,所以,危机公关成为秘书学专业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内容。具体操作方法:首先要预设一个危机场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策划应对危机的公关文案。然后,各组分别在课堂上以课件形式进行展示,全班评出最好的一个方案。按着这个方案进行演练,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实训使学生在活动进行中掌握了公关实践技能,提高了策划运筹、沟通协调、组织交往、语言表达、灵活应对、机智创新等公关能力。

3.网络互动法。网络互动法是利用公共邮箱和QQ群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设臵公共邮箱和QQ群。教师可以把下次课上要讲的案例提前放在其中,供大家预习,还可以贴上最新发生的案例。学生也可以往上贴一些公关案例,特别是新近发生的公关事件,还可以在上面对案例进行评析,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补充,不但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4.实地观摩法。实地观摩法是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关注近期一些组织的专题公关活动,要求学生实地观看、观察、记录活动全程。这种方法作为课堂方法的补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他们的活动策划和组织实施能力。如我院百年校庆和承办河北省第十七届大运会期间,我就布臵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学校组织了哪些活动、活动期间企业搞了哪些赞助活动、最后媒体关于此次活动的报道情况如何等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实地观看。结果学生参与积极踊跃,他们不但实地观看而且还用相机拍下很多活动资料,搜集了一些文字和影像资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开辟多种实践渠道,全方位搭建公关实践教学平台

1.建立完备的秘书公关实训室。实训是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渠道。通过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严谨的态度,使理论与实践得以有效的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学校应该重视实训室的建设,有计划地加大对实训室的投入。包括教室、电脑、桌椅等实训设施的配臵,以保证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

2.合理设臵校内实习岗位。为了满足公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该课程阶段性实习创造更加方便的条件,要在校内设立实习岗位。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在校内的办公室、宣传部等公关部门,以及学生活动举办比较多的部门如学生处等设立学生实习岗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岗实习。如学校的学生处和本系每年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节日的纪念活动。要大胆让实习学生参与公关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他们作为秘书的组织能力,从事秘书部门公关工作所需的公关活动策划能力。

第8篇:新闻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 实训 设计

一、实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Java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培养的核心技能,本课程设计是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上设置的,在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中占有核心地位。它是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环节。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学生用Java语言设计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软件的分析、设计、调试和总结,提高学生对Java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法的设计

(1)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

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网络程序设计Java》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给出相应的题目或项目,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实训前必须制定好上机步骤,弄清实训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实训项目所需的知识、操作方法或步骤,并写出详细的实训报告。

(2)实训考核方法

通过设计答辩方式,并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训报告和答辩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综合考评。

考核标准包括:

1.设计与实训报告 (20%);

2.程序的可用性,实用性,通用性,可扩充性(30%) ;

3.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20%) ;

4.答辩水平(20%)。

5.态度和纪律 10% (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档)

三、实训内容与要求

(1)java系统程序开发

资产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网络购物系统、网络聊天室、人事管理系统、选课系统、论文管理系统、新闻系统、考试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等。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完成。

(2)Applet程序开发

做一个广告屏,显示一段文字,如图1所示,能够对文字的颜色、风格、字体、字号等修改。

要求:做成APPLET程序或APPLICATION程序;用APPLETVIEWER运行;能够在网页中运行。

(3)游戏开发

1.五子棋双人对弈

开发游戏性程序,例如五子棋双人对弈程序、扫雷程序,根据学生情况,此部分为选做内容。

五子棋双人对弈程序要求:

①按“重新开具”可以开始新的一局。

②需提示当前该哪方下棋,并提示已下棋子的信息。

③一方赢时游戏结束。

2.俄罗斯方块游戏。

说明:以上内容为模板内容,其它题目也可自己设计,但难度要相当。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由指导老师审定。

(4)总体要求

1.对系统进行功能模块分析、控制模块分析正确;

2.系统设计要实用;

3.编程简练,可用,功能全面,具有较好的健壮性;

4.说明书、流程图要清楚。

四、授课计划与学时安排

(1)教师介绍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要求、方法和安排。(4学时)

(2)学生消化信息、完成设计报告。(6学时)

(3)教师审查设计报告。通过审查的学生的设计报告,然后调整确定实施方案。 (4学时)

(4)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序设计环节指导老师作必要的现场指导。(20学时)

(5)验收并简单考核。(4学时)

(6)撰写总结和实训报告。(2学时)

五、课程设计指导教师

由主讲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共同承担。

六、课程设计地点

计算机中心机房或者学院专业机房

第9篇:新闻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64-02

一、网络与新媒体内涵

网络与新媒体就是借助Internet实现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以数字媒体为传输特征、以交互为传递方式的媒体传播。新媒体是Internet在实现了媒体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播等数字化过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创新性、实用性、低成本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新媒体让信息传播不再是记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虽然新媒体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因其进入传播领域时间不长,新媒体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新闻、广播、电视等传统领域,而经过专业培训的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缺口巨大,这为本研究建立了基础和环境。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分析

根据IT业界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移动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2-3倍,2010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整体上升势头。据职酷网后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6月,全国互联网、计算机类人才新增职位需求为339154个,其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类职位排名前三的是销售类、设计美工类和编辑类,手机软件开发及应用类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认为,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现在分析能力往往还不被提及,但我认为以后它会受到重视。将来现场采访已经不够了,用新媒体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将会变得很重要。”

随着新媒体人才备受关注,国内许多高校都推出相关专业,并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迎合新媒体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英美等热门留学国家院校的新媒体相关专业,也为希望从事这一行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综上所述,新媒体岗位主要体现在:新媒体内容的策划、编辑与传播、新媒体技术与方法、虚拟产品营销等方面,特别强调复合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新增特色专业,2013年28所高等学校经教育部获批办学,吉林动画学院成为首批高等学校之一,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秉持吉林动画学院现代化教育理念,坚持开放式办学,走学、研、产一体化道路,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艺术修养高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人才,旨在建立一套相对健全完整、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吉林动画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注重新媒体产品项目的研发,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建立紧扣专业特色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建设上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建设专业特色突显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力图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目标,突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专业建设特征。

三、吉林动画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突出特色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评价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突显以“瞄准前沿、紧跟发展、强化基础、文理兼备”的培养思路,实现“懂管理、会实践、能研究”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新媒体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开设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内容宣发与运营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后者侧重新媒体产品运营与推广,掌握新媒体内容营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用户体验、内容管理系统应用等相关知识,规划社会化媒体市场策略,策划并执行推广活动;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维护,包括内容输出、活动发起、用户维系等工作流程的设计。分析公司各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并根据运营数据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方案;建立有效运营手段提升用户活跃度,熟练掌握主要的社交媒体运营的管理工具与平台。根据两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建立紧扣课程内容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构建理论加实践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完成完整的产学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

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依赖考评学生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依托综合训练成绩、参加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各种竞赛等级、独立作品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本研究以此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与思考,进一步优化和成熟实施方案。

(二)核心课程的确定与思考

目前设置的核心课程有网络技术基础、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体融合与创新等,并已完成对核心课程的设计进行评估、课程内容确定、教材选择等基础性工作,由于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核心课程中选择增加一定比例的当前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教学内容,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度动态调整。

(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评价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物理环境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在物理环境建设方面设置了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新媒体工作室,主要承担Office、Photoshop、Dreamweaver等常用软件与开发环境、PremierePro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实训任务,主要进行新媒体策划与产品设计、编辑与推广营销等项目实训,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使学生具有从事新兴媒体的内容管理、活动组织、话题策划以及文案撰写等岗位工作能力。

工作室采用项目驱动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平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利用项目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掌握教学内容。工作室主要通过项目需求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和执行营销策划方案,负责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营销的策划、组织、执行、跟踪、总结,负责与文案配合创作各网络传播渠道所需内容,负责项目具体需求对接,通过项目分析把控制定推广计划及实施等工作。本工作室主要针对以上形式进行大众传播方式和手段内容的综合实践训练。

实验室的建立,进一步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实现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实习全过程覆盖。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方面,分别设置了网络新闻专题的采编与实训、新闻图片的采编处理与制作实训等内容。下一步的研究主要立足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和综合性上,对其设置的合理性和学生能力的生成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方面,根据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设置组建了相对应的课程组,分别为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宣发运营。师资队伍的建设突显专兼职结合和双师型教师占比,设置合理的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继续培养社会新媒体机构、门户网站、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新媒体文案策划与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字图片视频编辑整合及软件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新闻敏锐度、较好的媒体营销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熟知消费者心理以及良好的媒体职业素养与团队精神,能够胜任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设计、采编、制作与传播、项目运营、市场营销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河,刘琳琳,王芳菲.新媒体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6-40.

[2]尹章池,等.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0-48.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of Network and New Media

WEN Li-jun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School,JilinAnimation Institute,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