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检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航空服务;职业素质;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航空服务是服务行业的一个特殊门类,是高端服务的代名词。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航空服务尤其是空中服务和地勤服务往往代表了一家航空公司的营运水平。所以,各家航空公司都十分注重员工的职业素质,尤其是服务素质,分别力争树立起带有自身特点的服务理念。世界知名的航空公司,首先引起大家共鸣的是他们的优质服务口碑,如新加坡航空公司就是世界公认的服务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空乘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对于航空公司占领市场、赢得更多的客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着这家航空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院校很多,有些取得了成功,但整个行业的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旅)自开办航空服务专业以来,就致力于建立整套行之有效的、贯穿航空服务教学体系的模式,围绕着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教学,以满足航空公司对人才的需求,适应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市场目标。所以,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自成立以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对诠释如何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观点。
一、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一)以航空服务职业能力需求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航空服务是一种专业性强、分工明细的高端服务,涵盖航空售票、候机楼服务、客舱服务等多个具体的专业方向。随着全球航空业的蓬勃发展和激烈竞争,各航空公司无不从提升服务入手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一方面航空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航空服务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对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数量的要求,更是质量的要求。基于对这种市场需求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山旅对传统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建立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减少理论课教学,以实践课带动理论教学,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把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项能力,按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内容,用把理论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来完善专业体系。这样做的效果是使课程内容及各个教学环节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建立起更直接、更清晰的对应关系,突显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技能性和针对性特征,突破了传统教学过度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视实践课,忽略能力培养的弊病。
(二)优化课程设置的要点
1.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落实技能本位。即培养方向就是在航空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淡化知识的理论性,而是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课的教学形式来获得,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是通过实践教学在环节上的系统性、完整性、渐进性来实现。突出了人才培养注重专业能力开发的特点,以适应航空服务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
2.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把专业教学需要和岗位知识需求结合起来,强化对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理论基础课的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理论知识和基础性课程在职业活动中的应用性特征,弱化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强化理论课程的职业指导性价值。在满足专业课学科理论需要的前提下,克服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倾向,强化专业教学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3.在专业课教学上,立足岗位能力培养,注重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建立“一专多能”的航空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不仅具备航空服务专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从事其它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一)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教学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法,注重引进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形式。利用山旅先进的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航空实训中心等),引进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得知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素质培养的需求,引进模块化教学。如引进企业案例教学模块。通过知名航空企业成功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忠诚守信、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素养;引进职业心理学知识模块,使学生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多种非智力素质方面得以提升,更好的追求职业发展;引进管理学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领导力素质和创新思维,以贴合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
三、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通过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近年参加各大航空公司招聘面试的经验,总结提炼出企业面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内容,聘请业内专家讲授面试技巧课程。该课程的核心是通过相关技巧培训,能够顺利赢得面试官的好感。“面试技巧”由航空公司资深乘务长授课,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信心和面试心态,并通过技巧运用把自身职业素养和优点展示出来,达到最好的面试效果。其中模拟面试环节,通过营造真实的面试氛围,使学生在多次反复训练中掌握面试技巧。通过围绕面试技巧的教学和培训,引导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最新用人标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一)企业需要爱岗敬业的员工
航空公司面试官往往会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到航空公司工作?”应聘者的回答可能是类似“待遇好”、“体面”、“有发展前途”等等。这些可能都不是企业想要的回答,因为企业在选择员工时,除了看上员工的能力是否胜任外,更希望其是因为喜欢热爱这个工作而选择它,这样员工才会真正理解这个工作的辛苦、风险,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在任何情况下热情服务、爱岗敬业。空乘服务人员在人们的眼中是在空中飞来飞去的令人羡慕的职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承担了人们所想不到的辛苦,国际航线因时差的不同,国内航线因旅客的不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做不好服务工作。 所以,航空服务专业的教学,对于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个人修养的培训,就应该成为重要的一环。
(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服务意识的员工
对于航空公司的面试官而言,良好的仪表不过是增加了印象分,并不是最重要的。毋庸讳言中国的航空公司在招聘时还是比较青睐外表,而我们看到的空乘人员也是如次。但是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招聘规则正在向国际标准靠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是服务的竞争。当然具备良好的仪表仪态,又兼具服务意识的应聘者是最受欢迎的[1]。很多时候,那些长相最好的应聘者不一定被录取,而外表稍差但表现出很强服务意识的应聘者却往往如愿以偿。这体现在教学方面,就是要把服务意识培养提高到核心的位置。
(三)员工的礼仪修养、细微服务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
航空服务是一种高端服务,其表现形式包括外在的举止行为和内在的服务细节。首先,空乘人员彬彬有礼、优雅大方的举止,甜美亲切、热情友好的微笑就是航空服务最佳态度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航空企业对客人的尊重,同时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而细微服务表现在服务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服务态度的亲和力,主要表现在服务环节上既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又动作娴熟热情周到。在航空公司面试时,面试官往往要设定一个服务场景,来考察应聘者的服务素养和礼仪修养。
(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航空服务的必备能力
航空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会通过一些现场环节来测试应聘者的这几项能力。如设定场景,要求应聘者通过语言表达来解决问题,根据其普通话或外语是否标准、流利,是否善于沟通,是否善于解决问题等来打分[2]。在课程设置上,将沟通技巧作为必备能力,根据乘客服务要求,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很强的培训,如对特殊旅客的沟通技巧、对发脾气旅客的沟通技巧、对重要旅客的沟通技巧、对第一次乘飞机的旅客的沟通技巧、对航班不正常起飞时服务的沟通技巧等都要求掌握。外语主要针对空乘人员的职业特点,侧重于听和说的能力,加大口语课的分量,并由外国专家任教。同时还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还经常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将普通话和外语训练结合到机舱内紧急情况、乘客与空乘人员之间发生的一些棘手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上来,由教师给出机舱里的一些假设性的场景和情况,如换座、和生气的乘客进行沟通、对机场发生的紧急情况给予合理解释等情景,让学生进行操练。
(五)空乘人员需要有较高的知识修养
作为一名空乘人员,尽管不要求掌握高深的学问,但知识面必须宽广。比如,在飞往美国的航班上,如果空乘人员能掌握美国的国家概况、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情况,如果能掌握途中飞越的国家、城市概况、河流、山脉以及名胜古迹等,在为乘客服务时就能游刃有余。空乘人员还要掌握飞机的设备、紧急情况的处置、飞行中的服务工作程序以及服务技巧等等。可以说,空乘服务人员上要懂天文地理、下要掌握各种服务技巧和服务理念,不但要有漂亮的外在美,也要有丰富的内在美。这就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融入大量的相关知识讲座,也要求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学习积累和个人涵养的提高。
四、注重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航空服务的根本目标是为民航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适应航空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加强实践教学,一是要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抓好模拟操作、实训等实践性教学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环境中加以应用。二是要走出去。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让学生走出校门,到航空服务行业一线去实地考察、实际操练,在真实环境中学习操作本领。三是要请进来。在教学过程中,把民航业的专家请到学校,传授职业知识、开办专业讲座、进行就业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四是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已经和航空公司联合成立了教学基地。学生在教学基地边实践、边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提高了岗位实践技能,学生就业后立即就能顶岗,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五、“校企结合”办学模式是山旅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成功的保障
注重与企业的合作,教学要与行业发展同步,师资素养要与时俱进。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一直坚持走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路子,一直坚持引进行业人士参与教学,坚持师资以各种形式走进企业充电并反馈教学的模式,保证了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同步,人才培养能充分反映市场需求。
(一)与金通航空服务公司的合作模式
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在2003年创立前,经过了大量的市场调研,由此发现山东省的航空业虽然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时机正确恰当。到2006年,山旅每年专业招生人数为60名左右,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并积累了办学经验。航空服务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对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时仅仅依靠学院自身的力量已很难做到专业的做大做强。因此,形势要求山旅必须寻找更好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在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经过多次交流和洽谈,山旅与金通航空服务公司建立了联系,通过大量前期工作和务实协商,最终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从此以后,双方的校企合作之路就越走越好。借助企业在市场宣传、专业培训、实习就业和雄厚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专业建设迅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山旅先后与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扩大了航空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伴随着就业渠道的拓宽,专业吸引力越来越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资金投入的加大,专业教学硬件设施条件也逐渐提高,新建的航空实训楼及其内部设施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随着合作的发展,专业实训渠道和实训岗位不断得到拓展。双方的合作还体现在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上,始终贴合市场需求,随时调整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始终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获得了长足发展。合作办学的第一年,招生人数就扩大到172名,2008年又增加到200名,目前有航空服务专业(空乘方向)在校生500多名。山旅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渠道也拓展到国航、南航、东航、山航、深航、厦航、大韩航空等各大航空公司,以及民航管理局、北京首都机场、济南国际机场、深圳机场等。
(二)与济南国际机场的合作模式
在校企合作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取得显著成效后,山旅更坚定了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道路的方针。2008年,山旅与济南机场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即每年为济南机场定向招生航空服务(安检专业)一个班,教材使用和课程设置均为量身定做,专业课程由机场安检部门派出专业人士讲授,学生实习和就业由机场以订单的方式全部承担。这种合作模式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崭新的实践和研究领域。根据航空服务专业几年来合作办学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是指导山旅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发展的正确道路。山旅与济南机场的合作最大的亮点是引入专家教学机制和相关安检设施的引入。一方面,利用企业投资引进的设备,使课堂教学可以做到实景化,提高了实践课的现场感,同时机场安检的主管和一线员工定期亲临授课;另一方面,学生有机会到机场进行短期实训,亲身体验机场安检的真实过程,进行职业岗位的体验。2009年9月第十一届全运会在济南举行,济南空港迎来空前的运力高峰。在此期间,山旅航空服务安检方向的学生有机会到济南机场安检部门的一线岗位参加实训工作,从安检员助手做起,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工作,并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实习安检员。学生的收获颇多,他们的实践技能、服务理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优异表现也得到机场方面的高度赞扬[3]。
六、结束语
中国航空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数量和质量的双重需求,这就向专业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的高素质航空服务人才的要求,以满足航空业发展的需要。这既是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育中转变思路,改革教学,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机制来提升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影、钟小东.关于空乘专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6(6).
随着“天空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目前正处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伟大转变过程中,国家已经把航空产业作为我国最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按照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100:1,我国民航业人机比200:1来计算,未来20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48万人。可见,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的航空服务人才缺口巨大,这些都为航空服务专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一、航空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一)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1.良好的敬业精神
空乘服务工作具有高收入、高风险、高付出、高规范、高封闭的特点,工作时间不固定,突发事件较多,服务对象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服务人员面对任何对象,都能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坚守自己的岗位。
2.较强的服务意识
现今的航空公司竞争早已演变为了服务竞争,员工的服务意识是要逐步培养的,它不仅仅是一句机械化的“您好”,“再见”,而是存在于对客服务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高质量的服务并非是用僵硬的条款规定出来的,应该是融入到员工的身体里,形成一种本能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航天人。
3.沟通技巧
旅客与航空公司之间频发冲突,究其原因常被解释为互不理解,其实也就是沟通不畅的问题。沟通不单指语言,也要求服务人员通过肢体、倾听等相关技巧,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心理学知识,达到对不同群体,如老年旅客、初次乘机旅客、重要旅客等特殊旅客的有效交流。
4.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强调成员的共同贡献。航空服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每个成员不可能单独完成所有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协同配合,创造性的解决工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让乘客满意的服务。
(二)航空公司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行动能力是从岗位能力要求中提取归纳的,在职业情境中相互关联的,具有完整过程的任务集合,是便于进行教学实施的内容归纳。普通教育以学科体系为特点,注重知识的逻辑联系和承接关系,注重概念。而职业教育是以岗位要求为依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文化基础教育、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基础上,以协调性的操作技能,程式化的服务技能,规范化的管理技能为培养目的。
1.民航客运员
主要工作任务为订座、客票销售及异常问题的处理,要求员工能够处理各类订座业务及客票销售,并妥善处理退票、遗失、变更等相关业务。
2.民航货运员
主要工作任务为收运、运送、交付货物,要求员工能够进行检查、称重、清点、填单、计算运价、理货、表价、装卸等工作,同时能熟练交付货物,进行费用处理及异常问题的处理。
3.民航地勤服务员
主要从事值机、行李、安检等服务工作,应熟练掌握客票查验、座位安排、问询、引导、特殊旅客服务、民航客运、货运安检等技能。
4.空中乘务员
主要进行客舱安全、问询、播音、餐饮服务及紧急事件的处理工作,要求员工熟练掌握各项服务流程、紧急安全救护及设施设备的使用,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处理各项突发的异常问题。
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构建
(一)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现状
当前,我国专门培养空中乘务乘务人才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已有百余家,在航空服务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各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依托不同的专业学科基础,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建设走势;其二,依托不同办学环境和地域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此蓬勃发展的格局下,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航空服务专业在学科建设上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学生接受的理论教学比实践教学课时量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在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在职业素质上的需求等严重问题。
以武汉商学院为例,我院航空服务专业按照民航客运、货运、地勤、客舱服务等工作要求,开设了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民航地勤服务、民航计算机订票操作、民航职业素质修炼、民航乘务英语、民航旅客心理学、空乘服务礼仪、公共关系学、形体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从总体上看,实训课程的开设与推进在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结合其在整个专业设置中所占的分量,仍然是有所欠缺的。
(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实训课程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实训教学都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教师常常在讲述大量理论后,通过极为简短的演练作为实训教学环节,根本无法达到深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由于实训课程在考核方式上更为随意,实训教学环节考核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实训课程的学习,在分组训练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搭便车”的现象,造成实训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较慢的现象。
2.实训操作方法单一
空乘服务的工作特点是现场的服务与沟通交流,这需要员工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随机应变、善于临场发挥。如今,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一年已超过2亿人次,仅今年夏季因航班延误而产生的乘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恶性冲突就有数起,除了制度原因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实不尽相同。在实训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择某一情境作为当天实训的基础,由教师进行现场示范或讲解,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练习。但单一的情境会导致各小组模拟操作过程基本相同,在一两个小组演练结束后,其他的学生就会产生倦怠心理,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如何在同一情境下设置多种可能性成为大多数教师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3.实训设备投入欠缺
作为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空乘专业,需要大量的实习教学条件,如模拟客舱、模拟飞行环境、水上救生设备、各种应急设备甚至各种机型的飞机等。但是购买这些设备,不仅要求学校有能力承担,还要求学生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如果学生数量规模较小,投入显然是不划算的。因此,当前很多开办该专业的院校并不具备必要的师资和办学设备,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实践教学训练,有的甚至连飞机都没有上过,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市场的需要。我院航空服务专业已投入大量资金建有航空模拟舱,能满足40人同时进行模拟实训,同时建有形象设计室,礼仪实训室,并配备具有特色的航空公司制服若干套、化妆品等,营造职业氛围,满足相关课程的需要,力争塑造符合航空标准的职业形象。然而,这些设备依然无法满足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如民航计算机订票操作课程,由于所需的正版计算机订票软件价格昂贵,购置计划一再搁置,使得学生的实训操作不能良好进行。
4.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行业需求及专业发展的限制,目前国内少有航空服务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因而,现阶段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由旅游管理或其他一些专业转行过来的,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相关的行业背景,他们经过短暂的培训或者自学就上岗任教,有些甚至连客舱设备都没有接触过,更谈不上实践操作经验了,从事实训教学便显得力不从心。而一些外聘的行业人员,由于空乘服务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通常只能进行短时间集训或讲座,不能长期按课程安排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这些都成为实训教学发展的瓶颈。
三、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改革思路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
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的培养,对学生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实现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变、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
根据专业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核心技能,确定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并列出专业核心学习领域的教学情境,整合如职业素质修炼、形体训练、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程,空乘服务沟通与播音技巧、民航客票销售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客舱技能综合实训、航空保健与急救等专业拓展课程,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从而应改变过去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二)确立科学的实训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是否能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做到“学”与“用”的无缝对接,是衡量一个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其中理论与实践能否在工作过程中得以高度结合,实训课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实训课程除了可以在专业课程内部进行横向融合外,也可与其他基础课程进行纵向的整合。以《空乘服务沟通与播音技巧》课程为例(如图1所示):
这样,一方面将空乘服务播音技巧与普通话相整合,避免了课程讲授过程中对语言基础发音的重复练习;另一方面与民航交际英语相结合,能更好的针对空乘服务过程当中容易遇到的各种沟通场景,进一步突出工作实用性,从而减少重复教学带给学生的厌倦感,提高学习质量及效率。在中英文语言基础之上,再对学生进行播音训练、用语技巧训练及特殊情况的沟通训练,则能更系统的根据不同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市场链条上航空公司这一重要环节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等有利条件,征询行业专业人士的要求与建议,依据瞬息万变的行业发展及时对实训课程设计作出调整,甚至聘请专业人才为实训课程进行合理的设定,让校内实训能真正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让学生离开校园就能真正成为符合行业要求的合格员工。
(三)建立新的实训考核体系
目前的实训课程考核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在课程完成之后进行一次总结性的考核,这种方式教师往往只看到了学生最后一次的课堂表现,不能很好的检验学生在各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情况;其二是按不同的技能单元,当日学完当日考核,这种方式注重了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但容易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态度,到期末结束时已把前期所学的知识遗忘了。因此,新的实训考核体系不仅应对每次的实训课程设有明确的量化达标标准,同时还要在课程完成后进行综合考核。这种全程参与的实训考核方式,不仅能让教师在成绩评定时兼顾到考核的公平性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实训教学的开展。
(四)完善教师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技能培养;实践型人才;法律专业设置
一、中职法律专业的市场背景与定位
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能适应市场需求,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中职法律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读、写、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
我校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国家机关辅警、律师事务所文秘、地铁辅警、机场安检等单位,总体来说,学校学生的就业比较集中,这也对我校学生的技能要求提出新的要求。笔者对相关的用人单位做了相应的调查,发现这些单位比较重视的是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技能,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把中职法律专业的定位认定为是:注重提升学生相关技能,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使学生从容地走向工作岗位,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种专业定位下,中职法律专业教育需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开拓各种途径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二、中职法律专业解读
(一)课程设置偏注重理论化
法律专业开设的课程有民法、刑法、民诉、刑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婚姻法、法律文书、宪法、司法与口才等课程,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参考本科法律的教学目录,课程设置理论比较强。通过系统的课程培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严谨的法律思维,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并具有较好的法律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但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空间:一是课程设置理论化比较重,教学大多还是停留在教材讲授、满堂灌的阶段。二是课程设置主要是注重法学知识的传播,而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知识的传播积累固然重要,但若不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没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需要,这也是教学中需要注意并且尽量避免的问题。
(二)实践培训比较薄弱
所谓的实践培训,就是法律专业教学过程当中,不仅仅拘泥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是更多地开展一些法律实训课程(包括实习、擒拿技术、现场紧急情况处理等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训场地紧缺和实践培训较少是中职法律专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访问了一些法律专业的学生,被问及对本专业教学改进的建议时,很多学生给出的回答是“多提供一些实习机会”、“多增加一些技能培训课”等,可见学生对法律实践培训的期待是比较高的。
其实,法学教育缺乏实践培养是我国法学教育的一个通病。但是在当前法律专业比较饱和的情况之下,若中职法律还一贯沿用本科法律教育模式,没有优势可言。中职学校法律学生就业比较多的是一些法律服务行业,比如公安局辅警、地铁辅警、穗宝押运等,这些岗位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若在学校没有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在工作的时候就会很被动,甚至很难上手。因此,中职法律教育亟须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三)专任教师职业发展受限。
作为代表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教师无疑是评价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中职法律专业教师都是法律科班出身,受到良好的职业技能教育。但是笔者认为在长期发展上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一是不能从事兼职法律执业活动。由于律师法2008年进行了新的修改,中职类的法律教师不能从事相关法律执业兼职律师 。笔者认为,这是对法律教师职业发展一个很大的束缚。没有相关的法律实践活动,教师犹如无源之水,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二是缺乏相应的教学培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只有当自己是一个充满电力的发动机,才能够给学生以足够的影响力。经过不断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拓宽中职法律专业设置的思考
(一)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提升学生技能的态度展开。中职学生大都是15-17岁的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好奇心比较强,对新鲜事物具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可以不拘泥于课本,开设一些有趣实用的实践课堂,增强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
1.增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设。打开课程目录,中职法律主要是以十四门主干法律课程为主的必修课,选修课比较少。面对这种情况,学校也采取了相应措施,让教师结合自己的个人专长,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很多实用的选修课程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比如《刑事侦查学》、《摄影技术评析》等。选修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必修课又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完整性,两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2.在课程中增加技能课的培训。技能课主要是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实际操作能力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比如法律文书、司法口才、形体与礼仪等,这些课程由于其实用性,比较受学生欢迎。一些已经工作的学生在回忆学习课程时,对法律文书的训练还记忆犹新:“每周一次的法律文书写作,不停练习不停修改,这些潜移默化培养起来的写作能力我对我现在写文书很有帮助。”法律事务专业分成三个方向:律师实务、司法文秘、司法警察。可以根据这三个不同的方向开设相应的实训技能课程,比如司法警察专业开设警察战术等。
(二)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基于“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学生比起一般的法律院校学生需要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活动能力,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紧紧是停留在课本的理论问题上。学校每一年会组织中专三年级学生进行司法局实习、一些工厂的实习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传统,有条件可以继续保持。此外对于大专生也尽可能创造一些机会提供实践的机会。
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加大对法律实训基地的投入与使用。实训基地是培养法律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对于司法警察的专业方向,更加需要对安全防范技能进行培训。但目前学校的实训基地投入开发还不理想,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模拟法庭、电教室、刑侦实验室、警体馆、射击场等校内实训教学场所及相关器材设备是进行实践技能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及硬件设施的建设,以保证日常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法律教育实效性。
支持法学教师从事律师等法律实践活动。一方面,教师与社会积极的接触,这样才能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掌握前沿的法学资讯,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能够以自身经历讲授法律问题,以案说法,会更具有说服力。有一句法彦:“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而不在于理论”,只有当法律能够生动地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目前我们学校很多法律老师都取得了律师资格证,但是由于中职法律学校的缘故,无法办理实习进行律师执业,对于法律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瓶颈。法律向来不是纸上谈兵,需要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就像一个人学中国功夫,不能仅仅是在课本上学手势一样,需要一个锻炼的舞台。但很明显,我们学校很多老师是缺乏这样的舞台的。因此,作为学校一方或者教师本身,提高老师的实践技能是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突破口。
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利于打开学校的办学思路。在2010年亚运会期间,学校曾组织法律教师进行法律咨询活动,在亚运志愿者服务亭,吸引了很多周边的群众。在法律服务的过程中把教师在进行亚残会法律知识讲授的时候,也加深了教师与社会的联系,促使教师加强与社区、机关单位的联络。很多有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在知识积累、待人接物等方面也会显得更加的成熟。学校有一些招聘信息正是这些有经验的老师推荐的。这种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老师不仅能够打开法律教学实践的僵局,而且能够带动学生就业,拓宽学校的办学思路。
因此,作为法律学校的教师而言,应当尽可能多一些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学习,才能够保证知识积累的常青,这样对于具体的教学也是大有裨益。
总结
法律专业设置包括课程设置、实践培训、教师培养等内容,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实践培训提高学生学习技能,教师培养增强学校办学软实力。只有当把这些因素综合考量,法律专业才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东鹰,《浅论我国高等职业法律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载于《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许庆坤,《美国法学教育透视》,载于《法学教育专题》,2006年第5期;
一、情境模拟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接轨、素质教育与社会需要的接轨。情境模拟教学法构建仿真场景,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情境模拟法的特点是:
(1)形象逼真。情境并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简化的模拟。能获得与实体相似的形象,所以给学生以真实感。
(2)情深意长。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且符合学生认知上“螺旋上升、不断深入”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倡导情趣和意象,为学生创设和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情境教学所具有的广远性,能促进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材,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3)知、情、意,行融成一體。情境教学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要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形成一定的志向,积极地进行练习,这样,就能把知、情、意、行融成一个整体。
二、情境模拟教学法的构成要素
1.创设仿真公关场景。
根据公关礼仪的教学需要创设仿真的场景。仿真场景一方面需要合适的硬件场所配套,另一方面需要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模拟出所需的公共关系、礼仪等商务场景,给学生布置任务,进行实训操练。硬件场所的配套可以是展会、商务接待、商务谈判等活动的模拟公关活动区域、商务实验室等。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用于实践操作的任务,应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灵活多便。硬件条件完备,即具有先天的优势开展体验式公关礼仪教学;如果没有相应的公关实验室,也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需要,灵活带学生进行实训。
比如商务接待的情境,机场、宾馆、饭店等情境很难在高校校园实现,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去到真实的机场、宾馆、饭店等场景进行参观,再回到课堂上进行任务实操,也可以在非固定桌椅的教室,通过桌椅的移动,摆放出模拟机场值机柜台、安检柜台、宾馆前台、饭店餐桌等场景,用标签对桌椅进行标注并辅以幻灯图片解释,也可以做到场景模拟的效果。情境模拟教学法注重情境的创设,其中硬件情境是比较容易实现的部分,而必须由教师根据学生及课程情况创设的任务场景其实才是建构主义精髓的反映。比如商务谈判场景,物理场景只需要桌椅即可完成,但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如何根据学生情况给学生分工、布置每位学生的职责和任务,如何通过场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相互协助、相互竞争的实操环境则对任课教师的经验及统筹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组织学生协作沟通。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公关礼仪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性别、意愿、个人能力等将学生进行分组,也可以预先将具体任务写在纸条上,通过抽签的形式决定学生的任务及分组。比如公关谈判情境,可以预先在纸条上写上公司名、职位、负责谈判项目、需达成的谈判目标等信息,让学生抽签,根据抽签结果组成虚拟公司,并且学生按照所抽纸条上的职位、负责的具体任务等信息和同“公司同事”各司其职地完成实操任务。
同“公司”的学生之间需要通过沟通、协作共同制定策略来达成目标任务,谈判的“对方公司”和“己方公司”之间则自然构成了协作竞争关系。这种由抽签决定的模拟谈判情境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更高。学生的公关能力和协作能力需要达到一定水平,教师则需对临时组成的虚拟“公司”及其成员进行指引,辅助学生通过准备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知识的建构并内化所学技能。在情境模拟的课堂上,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活动。情境模拟课堂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三、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方法对《公关礼仪》课程教学的意义
传统模式下的公关礼仪教学,更多的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过于理论化,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地被动地学,学习效果欠佳。情境模拟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参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公关礼仪课程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要落实在安排教学环节时与学生的互动上的。只有教师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生能积极互动,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方法,有如下意义:
(1)改进教学方式,落实教学实效。针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效果不佳的情况,情境模拟教学方法能够解决学生普遍反映的礼仪学习现象: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运用公关礼仪知识。如酒店里的见面礼仪是怎样的,拜访礼仪、宴请礼仪怎么灵活实施。针对礼仪课程的特性和学生喜欢练习实践的特点,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实际情境,请客人入座,小请、中请、大请和多请各自应怎么做,在做整个公关互动过程中眼神、表情怎样配合,肢体如何示意,语言交流怎样配合?用“请你和我一起做”来进行小组姿态动作检测,做得不标准的学生要接收“惩罚”,继续演练,由于有游戏的性质,学生乐于参与,又能全身多感官调动参与教学,教学效果也很好。
(2)改进考核模式,理论和实践并重。由于公关礼仪课程实践性极强,课程考核不能仅仅做期末的总结性考核,而应该注重过程考核,将每一次实训环节表现作为考核重点,期末理论考核和过程实践考核的比重可在6:4,学生在每个实践项目中的表现都会影响到最后的课程成绩。此外,为体现课程的礼仪实践特别要求,课程考核体系中还可加入平时课堂和生活礼仪表现的考核要求。这种重礼仪实践过程的考核模式会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语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所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它既是前期理论课的延续,又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选择应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组成各种检测系统的能力和各种测试模块电路的设计制作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本专业职业岗位技能的重要部分。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主要有《工程制图》《电子电路基础》《电子线路CAD》《应用数学基础》等。
二、课程整体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1能力目标
(1)能够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仪器检查各种传感器性能,判别其好坏;
(2)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3)能够根据被测信号的特点,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计合理的检测电路;
(4)能够设计一般电子检测产品;
(5)能够正确维护常用电子检测设备。
1.2知识目标
(1)掌握测量及误差理论等知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基本知识,电桥测量电路的基本特性;
(2)掌握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理解它们的工作过程,掌握它们的各种应用场合和方法;
(3)掌握信号处理及抗干扰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解典型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清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特性。
1.3职业目标
(1)能独立学习、工作,掌握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
(2)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在实际工作中能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常识;
(4)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2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选择,采取项目教学结合虚拟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培养典型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人员。教学内容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调研、产品电子线路设计制作、工艺文档编制、质量检验等,通过项目执行使学生了解项目从调研到成品检验的全过程,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表1。
表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内容
工作过程
课程内容模块
子模块
课时
市场调研
传感器常识
传感器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情况
4
电子线路设计制作
传感器选用模块
电阻传感器及其应用
4
电容传感器及其应用
4
电感传感器及其应用
6
热电偶传感器及其应用
6
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
4
霍尔传感器及其应用
4
压电传感器及其应用
4
超声波传感器及其应用
4
工艺文档编制及产品质量检验
检测系统集成模块
信号处理与抗干扰技术
4
传感器网络的组成与应用
4
简易电子秤系统的设计
10
小组答辩
2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学期初,将学生分成四至六名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分配在编号固定的传感器实验台上,上课在传感器实验室进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常用传感器选型应用训练和典型检测系统集成与使用维护训练等10个项目。前9个项目属于传感器选用能力培养训练方面,每次按不同检测要求的需要合理选择所需传感器及其测量电路完成检测要求,最后1个项目为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检测系统的理论设计具体的能力训练项目安排见表2所示:
表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能力训练项目
编号
能力训练项目
传感器应用
拟实现的
能力目标
相关支撑知识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结果(可展示)
1
常用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训练
1.1 电阻应变片的选型与电子称的系统分析
能够根据检测要求选择合理的电阻应变片型号,进行性能测试,并组成相应的测量电路
测量误差理论、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应变片的型号组成、粘贴工艺技术
电阻应变电桥、运算放大模块、液晶显示电压表及标准砝码
应变测量电路的测量结果与标称值的误差情况,说明测量精度
1.2 电容式传感器的选型及电容式接近开关的分析
能够根据被测物的理化特性正确选择电容式物位传感器的型号,并组成合理的测量电路
物位测量原理、物位传感器的类型、电容式物位传感器的型号
能够用电容传感器测位移
能正确组装电路,画出测量曲线
1.3 电感式传感器的分析
能够根据控制要求选用合理的电感式传感器并组成符合控制要求的控制电路
差动变压器、电涡流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类型及型号组成、应用场合
教师讲解传感器原理和型号组成后,提出控制要求,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组成控制电路
能正确组装电路,画出测量曲线
1.4 热电偶的分析
能够根据测温环境要求选择恰当的热电偶,并组成温度测量电路
热电偶工作原理、类型与型号、温度测量电路
教师提出测量温要求,指定用热电偶进行测量,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理型号的热电偶并组成测量电路进行测量
实际测温效果,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测温仪表,并对温度测量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1.5 光电传感器的分析
能够合理选择光电传感器的类型与型号,组成所需测量电路进行测量或控制
光电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常用类型及其型号构成与基本应用
提出测量或控制要求,合理选择光电传感器型号,在实验室构建测量电路完成转速、振动的参数测量
能正确组装电路,画出测量曲线,调查光电传感器的应用情况
1.6 霍尔元件的分析
能够根据测量要求,结合霍尔元件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并能够熟悉多种应用方法
霍尔元件的结构原理、类型及其典型应用
明确测量要求后由学生选择合适的型号,在传感器实验台上构建测量电路,测量转速、频率等
转速测量效果
1.7 压电传感器的分析
能够根据压电传感器的特点和测量要求,选择合适和恰当的测量方法实现测量目的,达到测量要求
压电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和性能特点及适用场合
老师明确测量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压电传感器,在实验室设计测量电路进行制作
压力测量效果,调查压力测量在工业测量中的应用情况,
1.8 超声波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场合,了解这些传感器的类型与维护常识
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型号构成与适用场合
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情况调查作业
超声波传感器应用的调查报告
2
综合设计训练项目
简易电子秤系统的设计
能够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自己组装一台简易的电子秤系统,通过调试能测出砝码、手机等物品的质量。
电阻应变片的原理及粘贴技术,全桥电路的分析计算。
布置该设计的各项要求,上网查找所需技术资料,本组学生分工合作完成系统的设计
完成系统的理论设计,会对系统进行参数调试,正确设定系统的参数
4、教学方法
4.1采用任务驱动法
根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内容要求,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具体任务,根据每个工作任务实施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方法出发,培养学生在设计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2采用动画演示法
采用flash动画演示,可以把传感器在现场中的应用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并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讲到压电传感器测量动态力时,可以模拟机床震动的测量;电涡流传感器探测金属时,模拟安检门的检测过程
4.3采用案例分析法
传感器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讲到相关传感器时引入这些应用可以增强学生业余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创造的灵感比如:在讲到涡流传感器的原理涡流效应时可以引入电磁炉的怎样加热,探雷器怎样扫雷的案例
三、课程单元设计
绪论
知识目标:
1.掌握传感器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情况。
2.传感器分类及型号表达方法,测量误差类型及处理。
能力目标:
能够用传感器知识正确识别常用传感器的类型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其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使同学们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二.本课程对职业技能培养的作用与地位
三.要求
1.学生要理论结合实际去学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 采用的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二. 教学步骤
1.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电饭煲饭烧好后可以自动切断电源?可以通过给出实物图片、电路等帮助学生思考。如有人能讲清楚,可让学生来讲解,再组织讨论,最后点明传感器在自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其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使同学们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讲解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让学生举一反三
可先向学生提问,如何测量电路中某点的电位、电流等基本电路参数,让学生考虑几分钟,再由学生解答,老师对解答情况进行分析讲解,引出测量误差、传感、检测技术、测量电路等概念。
让学生用万用表、电桥等仪器来测量相应参数,结合仪器实物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们的操作技能。
在测量过程中讲解传感器在测量中的作用及其定义,传感器的类型和形式表示。
在得到测量数据后,分别讲解测量误差的定义、类型及其在测量中的重要作用,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
提问学生检测系统应该由哪几部分组成,根据回答情况结合所用仪表讲解检测系统的组成及检测技术的概念。
3.小结:
第一次课主要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大致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布置一些课后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到有关传感器、自动检测专业网站或专门论坛,查找一下电动自行车是如何调速的,并找一下看,有哪些测量速度的传感器,各有何不同?并形成书面作业。以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教后感:主要记录结果的评价。教 案 用纸
项目一 电阻应变片的选型与电子称的系统分析
知识目标:
1.测量误差理论、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应变片的型号组成、 粘贴工艺技术;
2.电阻应变电桥、运算放大模块、液晶显示电压表及烙铁、钳子、起子等工具和标准砝码的正确使用。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检测要求选择合理的电阻应变片型号,进行性能测试,并组成相应的测量电路对标准量进行检测。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电阻应变效应和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类型及特点。
二、电阻应变片及检测线路—桥路。
三、检测线路的零点补偿和温度补偿。
四。、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本单元在传感器实验实训室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提问和案例教学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 采用的教学法:提问和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二.具体实施方案:
1.教师提出问题
1)超市电子称、汽车衡如何称重?让学生去想象,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2)什么是电阻应变效应?
3)怎样将电阻的变化转为电压信号?
2.教师讲解案例
1)电子称的组成及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称;
2)汽车衡的组成及与电子称的区别;
3.教师出具电子称电路系统图并引导学生识图。
4.提出任务
让学生用电阻应变电桥、运算放大模块、液晶显示电压表及烙铁、钳子、起子等工具和标准砝码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称。
三.效果的检查:
1.学生谈学习后收获;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提问学生。
4.教师答疑。
四.教师总结
1.内容总结;
2.存在问题;
3.注意事项;
五.效果评价
1.学生自我总结.评价;
2.学生集体总结.评价;
3.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参与度和结果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项目二电感式传感器的分析
知识目标:
1.电感式接近开关的结构原理、类型及型号组成、应用场合
技能目标:
1. 能够根据控制要求选用合理的电感式接近开关,并组成符合控制要求的控制电路
2. 能够用电感式接近开关组成工作台控制电路,会正确应用电感式接近开关,能够正确用电感式传感器进行控制或测量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电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二、变间隙式自感传感器的原理及灵敏度的分析
三、差动式变间隙自感传感器的优点
四、螺杆式自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五、检测线路-变压器式电桥以及相敏检波电路
六、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零点残余电压的产生和解决方法
七、涡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八、电涡流传感器的应用-位移及其金属表面温度的测量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控制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 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 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用电感式接近开关组成工作台控制电路
2.教师讲授:
1)电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检测线路-变压器式电桥以及相敏检波电路;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零点残余电压的产生和解决方法
2)运算放大器的选用
3)电路焊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三电容式传感器的选型及电容式接近开关的分析
知识目标:
1.物位测量原理、物位传感器的类型、电容式物位传感器的型号
2.差动电容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型号表示方法及其适用场合
技能目标:
1. 能够正确选用差动电容传感器组成测量电路
2. 在教师指导下用电容传感器设计制作物位测量电路,进行位移的测定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二、电容式传感器的三种形式及灵敏度分析
三、差动式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的分析
四、运算放大器式测量电路及特点
五、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位移、压力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电容式接近开关的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 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 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用电容传感器设计制作物位测量电路,进行位移的测定
2.教师讲授:
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差动式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的分析;运算放大器式测量电路及特点
2)运算放大器的选用
3)电路焊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项目四压电传感器的分析
知识目标:
1.压电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和性能特点及适用场合
2.压力测量在工业测量中的应用情况
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压电传感器的特点和测量要求,选择合适和恰当的测量方法实现测量目的,达到测量要求
2.老师明确测量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压电传感器,在实验室设计测量电路进行制作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压电效应的定义
二、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分析--
石英晶体的三轴/石英晶片的的获得
三、其他压电材料的介绍
四、压电元件的串、并联
五、压电传感器的等效电路—电荷源和电压源
六、压电传感器测量线路的作用
七、电压放大器线路分析
八、电荷放大器的线路分析
九、压电传感器为什么不能检测静态力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压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 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 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选择恰当的压电传感器,在实验室设计测量电路进行制作
2.教师讲授:
1)压电效应的定义;压电元件的串、并联;压电传感器测量线路的作用;电压放大器线路分析;压电传感器为什么不能检测静态力
2)压电传感器的选用方法
3)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五光电器件的选用
知识目标:
1.光电效应及光电传感器工作原理,常用光电器件的测量电路
技能目标:
1. 能够识别各种光电传感器的型号,会根据需要正确选用光电传感器的规格
2. 教师提出检测要求,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理的光电器件在实验台上进行操作,获得测量数据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光电效应与光电元件:
a)外光电效应:光电管、光电倍增管;b)内光电效应:光敏电阻、光敏晶体管;c)光生伏特效应:光电池
二、光电元件的特性:光谱特性;光电特性;温度特性等。
三、光电传感器—模拟式与数字式
四、光导纤维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五、激光的本质、性质及其特点引入激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六、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CCD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 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 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选择合理的光电器件在实验台上进行操作,获得测量数据
2.教师讲授:
1)光电效应与光电元件;光电元件的特性;激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2)光电器件的选用
3)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六霍尔元件的正确选择
知识目标:
1.霍尔元件的结构原理、类型及其典型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测量要求,结合霍尔元件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并能够熟悉多种应用方法
2.明确测量要求后由学生选择合适的型号,在传感器实验台上构建测量电路,测量转速、频率等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霍尔效应
二、为什么导体和绝缘体不适合制作霍尔元件
三、霍尔元件的温度特性及其补偿方法
四、零位特性及补偿
五、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霍尔传感器测速的工作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 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 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选择合适型号的霍尔传感器,在传感器实验台上构建测量电路,测量转速、频率等
2.教师讲授:
1)霍尔效应;霍尔元件的温度特性及其补偿方法;零位特性及补偿;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2)霍尔传感器的选用方法
3)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七 温度传感器的分析
知识目标:
1.温度电阻的性能特点,型号组成,温度控制的工业应用情况
2.掌握温度电阻的原理和温度信号调理电路的类型
3.结合温度控制和测量讲解其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目前常用的产品
技能目标:
能根据温度控制要求选择合理的温度传感器,设计出温度控制电路,并进行实物制作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热电偶的工作原理:介绍热电效应(接触电势、温差电势)
二、热电偶的四定律及其实用价值
三、热电偶的材料、结构及分度表
四、热电偶的测温线路
五、热电偶为什么要进行冷端补偿及补偿方法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热电偶测温的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 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 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设计一个用热电偶测量温度源的温度计
2.教师讲授:
1)热电偶的工作原理;热电偶的材料、结构及分度表;热电偶冷端补偿方法
2)运算放大器的选用
3)电路焊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八超声波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知识目标:
1.红外线、激光及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型号构成与适用场合
技能目标:
1.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场合,了解这些传感器的类型与维护常识
2.学生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完成有关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情况调查作业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超声波的特点、超声波的发生、超声波的传播特性
二、超声波的接受-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三、超声波传感器在自动检测中的应用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 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 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超声波报警器的设计制作
2.教师讲授:
1)超声波的特点、超声波的发生、超声波的传播特性;超声波的接受-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超声波传感器的选用方法
3)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四、考核方案
根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的特点和课程整体设计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检查,重在测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为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考核分按照“3:3:4”的原则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训完成的熟练程度进行评定,此项为30分。具体分配如下:到课率15分,课堂表现5分,作业完成情况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