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第1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一、全面实施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

(一)印发《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配套实施办法》,“工程”各个子项目都要严格按照配套实施办法来操作。

(二)确定定点医疗康复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主要由卫生部门确定,定点康复训练机构主要以残联系统为主导,尽量把残联的康复机构纳入其中,承担后期康复训练任务。

(三)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先抓好试点,在试点成功地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

(四)实行精细化管理。依托“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管理系统”这个软件,对“工程”实施实时、高效精细化、销账式管理。

(五)抓质量控制。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抢救性”。可抢救性的内在要求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残疾的可逆性,二是康复的最佳期,三是康复效果好。这就要求,在康复对象上,要选择低龄的、最具康复潜力的、家庭配合的;在医疗康复机构上,要选择优质价廉的、积极性高、负责的;在康复质量上,康复有效率和家长满意率都要达到优良以上;在康复过程中,要定期组织康复效果评估;在康复完成后,要追踪问效、定期回访,真正把好事办好,办成政府满意、社会满意、残疾人及其亲友满意的“民心工程”。

二、加快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一)强化康复人才培养。以国家实施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为契机,结合我省实际,投入专项经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的培训班,抓紧培养0-6岁实用性康复技术人才。二是抓县级社区康复协调员师资培训,为每个县、市、区培养2名骨干师资。各地要高度重视康复人才培养工作,积极选送康复人才参加省里学习培训;要充分发挥康复人才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要留得住人才,防止康复人才流失。此外,各地要按照省里下达的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任务,制定培训计划,扎扎实实开展培训,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二)为基层残联培植一批能承担儿童康复训练任务的康复机构。配置一批已有专业人才、有训练场地、有相应资质的残联康复中心,作为0-6岁工程的定点康复机构,在人才培养、康复设备、任务计划下达等方面给予扶持。

三、迎接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检查验收

20__年是创建国家社区示范区验收年,拟创建全国社区示范县、市、区的10个地方,要按国家制定的验收标准,抓紧准备创建验收工作。各市要在第一季度先行进行督导,省里将于上半年进行检查督导,迎接国家检查验收。

四、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康复工作任务

根据20__年康复数据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合理调整任务计划,重点攻克任务完成有困难的项目,确保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各项康复任务。

(一)做好终期检查、验收准备工作。按照国家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国家彩票公益金项目,对贫困精神病患者救助、聋儿康复训练、残疾人辅助器具发放、假肢安装等项目的要求,完善受益对象的数据库和档案资料清理归档,在各地做好自查工作的基础上,由省康复办择期进行抽查。配合卫生部门一道实施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做好贫困白内障患者筛查工作。

(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典型事迹和康复成果资料,为将要进行的“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表彰做准备。

第2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近年来企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不断扩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调研,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方向更改为ERP方向,主要培养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 人才培养计划

 

1.1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面向武汉、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服务ERP软件企业和生产企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ERP实施及ERP应用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专业软件编码与应用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企业信息化的业务流程,能编写企业ERP实施方案,对企业内部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并熟悉项目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 培养模式

 

本专业以岗位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基础分析并设计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方法(图1)。

 

1.3 职业范围

 

本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信息咨询服务、现代企业的信息管理行业等。下面按从事ERP实施的工作流程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同时根据就业岗位对职业能力总体要求进行设计及取得的资格证书进行规定,具体如下:

 

1.3.1 主要就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1)专门化方向:ERP应用

 

2)主要就业岗位

 

学生可以从事企业管理信息化咨询顾问、管理软件顾问、ERP实施顾问、ERP售前顾问、ERP系统运维工程师及ERP售后顾问等岗位的工作。

 

3)职业能力

 

要求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涉及到产品推广及演示、企业需求实施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软件售后技术服务及客户培训及服务。

 

1.3.2 职业能力要求设计

 

1)专业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具备优秀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基本社交礼仪和处理日常办公事务能力;会计帐务处理基本能力;ERP系统的现场实施工作和项目管理;编制项目实施文档、对项目进行管理与协调;常用数据库管理和维护能力;ERP系统软硬件安装、部署及配置、调试能力;了解软件开发流程。

 

在职业能力中,专业能力是信息管理专业(ERP方向)毕业生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2)方法能力要求

 

学生要具有独立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决策能力、制订、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毕业生基本发展能力。

 

1.3.3 社会能力要求

 

1)解决ERP系统使用中客户碰到的问题,维护客户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

 

2)工作态度严谨认真、善于沟通,能在压力下工作;

 

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 行动领域

 

2.1 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化

 

本专业以岗位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推导出学生要求掌握的行动领域,通过行动领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领域,通过学习领域,转换成学生要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如下所示:

 

2.1.1 工作过程:企业ERP需求方案设计及实施

 

在行动领域上,学生要能掌握ERP原理的相关概念;具备文档的编排能力,有企业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分析能力,能根据客户需求,编制实施方案;基础会计帐务处理能力、费用分配、成本计算的综合应用能力;使用会计知识和财务管理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能使用会计知识和ERP管理软件(供应链)的综合应用能力;能理解物料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物料流动过程。

 

通过行动领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转换成学生要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主要有信息管理学、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企业管理ERP沙盘、组织设计与流程优化、ERP财务管理及实训、ERP原理与应用、企业经营管理实务、ERP供应链管理及实训、ERP生产制造管理及实训、办公自动化实训及ERP项目实施等课程。

 

2.1.2 ERP软件开发及售后技术服务

 

在行动领域上,学生要能结合数据库和计算机编程知识,对ERP管理系统进行软件的日常维护、故障排除和性能优化的任务。

 

通过行动领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转换成学生要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主要有Java基础、C#编程技术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数据库高级编程及Oracle数据库管理等课程。

 

2.2 教学活动安排(本表主要体现专业课程),见表1。

 

3 人才培养的实施与保障

 

为了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需开展一序列的工作,主要以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载体,围绕专业认知、企业文化理念、职业技能训练、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养成、职业习惯培养展开的,旨在通过系列专题活动的开展,配合专业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4 教学活动的实施与保障

 

校内建立会计手工做账实训室、ERP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验室,校外根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需要,也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补充,建立了几个形式多样、功能明确的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了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及技术能手参与学生顶岗实习指导。通过置身于企业工作环境,体验企业工作方式,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和职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学院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双师素质。

第3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摘要:本文综合分析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企业结合,依托实习实训基地,按照“2+1+1”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复合性应用型IT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计算机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软件应用触及社会每一个角落。金融、电信、电子商务、欧美及对日软件外包等行业和领域的迅猛发展,毋庸置疑会带来专业软件开发人才需求数量的大幅增长。然而,事实上,IT企业对软件人才的招聘并没有降低要求,相反,由于行业细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软件开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在软件人才培养上,按照一切以社会为导向的基础,与企业结合,依托实习实训基地,按照“2+1+1”(四年本科教学中,两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1年专业知识学习,1年校内外专业技能实习实训)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复合性应用型IT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进行大量项目实战,这些项目大多来自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软件公司,具有真正的市场价值,绝非简单案例的演练。同时,学院也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开设专门的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强调开发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共同提升。整个过程完全企业化管理,让学生在大量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迅速累积项目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软件工程师必备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成为企业需要的标准化软件人才。

2IT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2.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在应用型IT人才本科教育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面向区域和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培养目标定位在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首先应该能够成为普通基层编程人员,通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使他们成为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系统测试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等。

2.2以应用能力为核心

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要求对于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整体把握进行系统分析;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抽象,通过实验建立相关的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或原型模型等,以准确地描述具体的实际问题;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特别是软件工程方法,进行准确地设计和开发。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建立好支持应用能力培养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应用性课程设计好专业课程。

2.3以IT素质教育为重要方面

当前,人才是困扰IT企业发展的第一大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变成人才的竞争。 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求员工不仅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更希望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主动学习进取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素养。为了使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经验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学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职场礼仪、商务文档写作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并提供行业手册,使学生能充分将行业及领域知识与开发任务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之具备敏捷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和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快速成长为标准职业人。

3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3.1应用型IT人才培养的目标

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归宿,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理论够用和适用、有一定的系统级认识能力和抽象能力、具备很强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

要求学生掌握下面知识领域的知识:离散结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复杂性(数据结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技术);图形学和可视化计算(计算机图形学);智能系统(人工智能);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数字信号处理。

要求学生掌握一项核心能力。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在老师的带领下建立自己的团队组织结构,完成建立工作计划、把控工作进度、管理工作团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等一系列任务。通过这种教学与学习模式,将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提升自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

素质是非常抽象的概念,除了包含精神品质以外,素质还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高素质可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可促使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的扩展和增强。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企业从事软件项目设计,都会涉及到团队开发以及与客户沟通的问题,因此口头和书面的交流能力、协同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协调以及项目管理管理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4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4.1学制采用“三阶段双分流”式的培养模式

采用“三段式双分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本科一、二学年,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大类通识课程和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为主,拓宽基础知识,将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第二阶段为本科第三学年,在前两学年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分流,即专业分流,以专业课程为主,分专业进行培养,进一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方向有: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第三阶段为第四学年,学生在主修专业内自由选择专业方向,进行第二次分流,即专业方向分流,以专业方向课程为主,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根据普通本科院校的特点和学生毕业时考研和直接就业两条线,分成理论研究型和工程技术型两个大的培养方向。

4.2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规划课程体系,其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坚持:

(1) 以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IT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到教学中来,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始终保持教学计划的动态性、前瞻性。

(2) 以开放性原则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诸多方面,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3) 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聘请企业界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讨论和审定,使教学内容紧跟世界IT发展的前沿,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实用。

4.3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本科学历教育和应试型教育,通过三个阶段学习、循序渐进的启发式多媒体教学,理论、上机、在线训练相结合的快乐学习法使学生可以轻松掌握软件开发的主要技能和主流技术。新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每一阶段的课程,都分为理论、上机、在线学习和指导学习四个步骤,使理论充分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实际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理论:教师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

(2) 上机:学生在机房上实践课,通过实践课理解概念和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3) 在线学习:学生通过计算机在线课进行自学、自问、自解、自判等过程,充分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指导学习:学生提出整个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组织讨论和解答,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

4.4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本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课程实践、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开发、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是能否实现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制定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要求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安排课程设计,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项目研究,通过系统的实践环节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全项目实战式实践教学模式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求为学生提供大约30个软件开发项目,这些项目来自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企业的真实开发项目。在每一门课程中,都采用一个实际的开发案例来组织技术内容,理论课上老师会通过一个案例、小项目的讲解来引出技术内容,而上机课要求学生自己逐步完成一个类似的项目,确保学生有大量的实战经验。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计算机专业教师转化为项目经理;教材转化为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上课转化为学生做项目。

(2) 加强实习实训

在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并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生产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争取实现产学合作,校企双赢。目前我院已在长沙牛耳软件园、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思达电脑公司、株洲南方公司、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株时代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实习基地,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平台。

(3) 增设综合课程实践内容

加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增加综合课程实践的内容。综合课程实践开在本科二年级下学期(综合课程实践1)、三年级下学期(综合课程实践2),设计时间是1到2周,而且选题是与本学期所学课程有关,是本学期所学课程的综合应用。综合课程实践指导老师也应该是本学期所授课程的主要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是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一大部分,二年级下学期学完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后,可开设一个VC++开发的综合课程实践或是基于C/S结构的面向对象的综合课程设计(可以是VB或Delphi的数据库应用)。三年级学完计算机网络、JAVA、WEB技术后,可开设基于网络编程综合课程设计(SOCKET编程),或关于网络方案设计的综合课程设计,或基于B/S结构的面向对象的综合课程实践,使学生掌握在Internet环境下,用ASP、JAVA等完成交互式的网页制作及数据库的应用。

(4) 学生创新实验

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教育部和各高校一直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各高校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从第二课堂教学开始,主要落实在创新实验上。我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ACM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作品大赛”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应该大力提倡,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

5结束语

几年来,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招生情况看,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大大提高,一举扭转了过去招不满的尴尬局面,毕业分配达到了91%以上,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鲍洁, 梁燕. 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8,(5):47-50.

[2] 杨继昌. 提升内涵凝练特色力促本科教学上新台阶[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1):43-47.

[3] 郭霄朋. 整体优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1):68-71.

[4] 朱艳辉,阳爱民,朱文球. 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139-141.

第4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人才 培养措施

一、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中职计算机人才

1.关于人才观的看法。

企业与学校对人才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或者说是视角不同。企业除了根据自己的组织结构和业务需要进行一些岗位细化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企业文化、面试者对人才性格的感情认同、直觉等来决定用人标准。其中职业素养要求相当重要,包括候选人才的道德观、责任观、诚实守信等。物超所值的人才永远是企业所渴望的,所以复合型、具备大局观、系统化思路强的人才或者说具有相应学习能力和潜力的人才是企业非常愿意聘用的。

2.企业需要的中职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首先是技术能力。包括与人性有关的素养,例如自信心、勇气、胆量、敢于尝试、沟通技巧、开放思维和行为方式、幽默、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等。

其次是与岗位有关的素养。例如网络管理员应该掌握的基本工作目标和工作性质,软件开发工作的代码编写人员所具备的基本要求,销售支持人员所应该掌握的工作内容,等等。

二、中职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现状

在培养初级软件人才、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网络管理员等方面,中职教育较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成本、时效、从业者就业满意度、企业人力成本等方面,有显著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许多不足。

1.硬件条件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在人均计算机台数、互联网、网络设备师资数量不足、知识陈旧,没有行业从业经历,职业实践经验不足,缺少对企业生产实际的了解,缺少对日新月异的IT技术和行情的灵活应变能力。

2.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名称混乱,办学重点不突出,与社会需要脱节;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于实际,也没有反映生产实际对学生能力的实际需求。

3.适合中职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不足。

教材资源奇缺,大部分中职校采用偏重理论的大专教材,这些教材理论性较强,有许多知识对于中职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还有许多知识对指导实践的意义不大;软件企业开发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数量少、质量差。

4.教学、实习方式不合理。

中职校的课堂教学总体原则是适宜、有用、有趣。许多学校存在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学生希望“所学的东西现在就是有用的”,或是“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中职校应在专业分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地适应国家的信息化进程。

此外,学校的实训基地不够完善,缺少企业实训基地。

三、中职校对计算机人才培养定位的基本原则

中职校应把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操作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1.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这一点最值得借鉴的是德国“双元制”。

2.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本位。

加强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了解社会,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方向;让学校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根据需求调整专业方向;让用人单位选择到急需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合理化。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业与课程设置没有瞄准变化的市场需求。

3.改善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

通过课程开发,建立职教课程体系改进和更新的机制,让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动力,贯彻让“学生有一技之长”的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应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

在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上,应考虑职业需求,按专业化、行业化设置构想,对不同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注重开设实用的应用软件课程,除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外,减少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课程,以及一些被淘汰与将被淘汰的理论和软件课程的开设,按各应用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选择和讲授各专业计算机相关的应用软件。

4.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能力培养和能力考核。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教师应注意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如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等机会和场所;鼓励学生多参加竞赛活动;利用假期完成小论文、设计小程序等,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适当减少闭卷考试科目,安排具体实践项目,通过更多的实验项目和实施成果对学习成绩进行评定,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

引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项目教学、学分制等理念,建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田,加强与企业合作形成三方沟通互动,适当安排学生在校期间到对口公司实习,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就业作好铺垫。

三、中职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需采取的措施

1.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观念需要清晰定位。

了解整个人才市场的需求,然后对人才培养策略做出清晰定位。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之间存在的传统鸿沟,缩短学生适应职业生活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2.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教师要具备很强的再学习能力。计算机技术是更新特别快的一个专业,教师一定要有很强的再学习能力,尽快吸收新知识、新技能。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实践的积累,即通过校企合作,大量参与工程,提高教师授课的实用价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改变成动态圆桌式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动、团结、协作的性格力量。

3.实行产教结合,推行订单培养模式等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

行业企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反映企业需求,成立董事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注重其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行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根据企业用人“订单”量身定制,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

4.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1)课程决策分权化。

中职课程设计多方参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单位、教研组、专业组或专业部门牵头,聘请行业(企业)与用人单位,以及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建立专业管理委员会,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在发达国家,中职校、行业等共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比较普遍。

(2)课程目标综合化、具体化。

总目标表述参照行业特点,分目标与子目标尽可能行为化。目标必须合理,经反复研究,能充分反映职业能力、岗位(群)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多方面需要。

(3)课程理论适度化。

对理论课的要求是少而精,够用为度,大胆进行取舍。

(4)课程设计动态化。

根据客观需要,新的知识、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修正。

(5)课程结构模块化。

知识单元化、操作模块化,达到模块最大利用,方便动态管理。

5.建立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更新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发动机。

采用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根据实际任务、过程和工作情况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支持教师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见习或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教学与训练项目开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6.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职业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模式,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利用“项目教学”法,即确定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让学生充分体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所需的流程。

7.加大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能力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任务。中职校与普通高中不同,实训基地的数量、实验设备的先进性,对中职校学生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的实训基地,是为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打好夯实的基础。同时实验实训基地的人文环境也很重要,实验室内多张贴一些励志性的标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有利的。

8.加强人文关怀,提供职业规划服务。

学校可以独立完成,或由校企联合完成。配有专职的职业经纪人,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基础素养、性格偏好,按照市场上的岗位要求,帮助学生制订中长期职业规划,提供短期职业机会(实习、首次就业、跟踪服务)。

参考文献:

[1]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

[2]秦虹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存的主要问题.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4).

[3]邢晖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职教论坛,2001,(9).

第5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一)发展历程及政策支持情况外包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欧美国家,其产生和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20世纪初,随着工业生产进入大规模机械化时期,制造外包出现。由于运输成本的下降和生产后勤组织的改进,外包向低工资地区延伸,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制造商纷纷将外包中心转移,使得中国成为主要接包国家,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同时,随着IT的应用与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成本的迅速下降,IT产业应运而生,其效益远远超过制造外包并慢慢成为公司的主业,由以硬件为主向以软件为主转变的格局也逐渐呈现,从而导致企业将硬件制造外包给低工资国家来降低成本。至此,作为服务外包起源的IT服务外包得以迅速发展。中国服务外包起步较晚,虽然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但是国际服务市场并不发达,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据统计,中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1%,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的43%,发达国家当然平均水平位70%。另外,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较弱。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和财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普遍较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目前,虽然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还有所欠缺,但中国政府和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要求,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服务产品出口,商务部决定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并在全国相继建设了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十二五”规划建议又指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发展服务外包,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同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30多年稳定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环境。中国在城市环境、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具备了较好的条件,这都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服务外包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在全球的服务外包行业中,印度是最大的服务外包国家,自20世纪末以来,承接了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总量的80%,尤其在IT外包领域业务承接量比重更大,形成了印度独揽世界服务外包行业的基本格局。虽然各种分析和资料显示,中国是印度服务外包业最大的威胁,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印度最强大的对手,但是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的高速增长,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却逐渐在数量、质量与结构上呈现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如专业人才短缺、能力较弱、流失严重、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虽然中国拥有大量具有一定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但是具有从事外包服务业务能力又熟悉业务并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全球85%以上的服务外包项目都需要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如软件外包中,英文软件就占据了80%以上,而国际呼叫中心服务就更离不开英语,可以说,英语语言能力已成为跨国公司选择接包方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中国外包企业来说,如果想成为主要服务外包地区,必须要克服语言障碍,这也成为了仅次于成本因素的第二大问题。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中指出“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指导、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开发。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指导学校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在如此政策指导下,高职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针对职业和岗位需要设定课程内容,真正从职业标准内涵出发,使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相符。

二、当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现状

目前,我国个别城市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外包学院,部分学院成立了服务外包相关专业,或者是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一到两门服务外包相关的专业课程。缺少针对服务外包岗位实际开设的课程,且课程注重语言的理解和语法的掌握,缺少与服务外包业务和岗位需求为重点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触类似外包业务情景和真实工作场景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高职高专使用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甚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却严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相差很大。通过对在服务外包企业实习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首先,学生知识面窄,专业英语词汇了解少;其次,知识运用能力差,处理的文件语法错误百出;经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培训和实践后,能与客户进行基本信息的交流,处理和完成服务外包业务中一般性的工作,如对一些基础的资料进行翻译,读懂简单的客户信函并回复,书写基础的技术材料等,能达到外包企业低端岗位的要求,而诸如随时与发包方进行业务沟通,正确理解项目中的英语资料,并根据业务发展情况撰写英文报告等中级层次的要求差距较大。

三、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实现途径

(一)开拓多种渠道,递进开展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第一,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外包校外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平台,及时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校企统筹协调,组织学生参加培训,为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中学、学中做,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校企共同制定培训和工作计划,确保工作与教学安排的目的效果统一。第三,通过订单培养模式,组建企业订单班,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和业务技能讲授,实现校企共育共教,学生技能培养和就业目标明确,达到在校学习和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第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聘任企业负责人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建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根据合作的不同阶段和企业需求采取了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勤工俭学等合作模式,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文件,明确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分别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责任,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实现校企生有意愿、有保障、有效果,三方共赢。

(二)培养目标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立足外贸转型升级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培养服务外包技术技能人才增设为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之一,通过服务外包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夯实服务外包基础技能培养,并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增设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服务外包英语、英文数据处理、BPO岗位技能训练等相关专业课程。校企分析归纳服务外包岗位技能点,确定或调整服务外包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重点打造“4+1”职业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数据录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服务外包业务能力,不断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提升学生行业就业竞争力。

(三)引企入校,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搭建教学做一体化平台学院或专业可与当地服务外包公司创新开展“引企入校”合作模式,双方共建服务外包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签署协议后,企业可提供设备、项目、业务培训等方面资源,学校提供场地、设施、人员等,双方成立管理小组,共同制定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及相关文件,并由校企双方各自安排指导教师对基地运营和教学安排进行管理,共同协商制定基地业务安排和计划。如此操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可兼具公司交付中心和实训基地职能,并能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做一体化、业务技能训练问题,解决工学交替中教学与工作协调的矛盾,为学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提供真实业务的实训环境,实现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和真实工作项目,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水平。

(四)校企共育师资,优化双元师资结构教师定期到服务外包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项目,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可聘请外包企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将最为真实优秀的工作理念、职业态度、业务技能传授给学生,优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富有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校企共建资源,服务行业企业培训建立校企智力合作,学院与服务外包企业可共同组建一支工学结合教材开发团队,在双方通过研讨确定方案框架之后,按照各自分工进行完成,企业更侧重实际案例、任务项目、行业前沿知识的选取,学校更侧重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归纳提炼,校企共同开发教材解决教无所依、教材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际业务技能等问题,为企业培训和学生服务外包课程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从知识和能力方面充实,更要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上出发,全方面多角度加强。因此,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协作,为达到此目标进行努力。

第6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以井冈山大学为例,针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适应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模式下的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对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促进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培养;IT教育

1 背景

近年来,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到各类IT企业就业形势良好。然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就业质量及就业率逐年下降,IT企业对软件类人才的需求质量及数量却不断提升,这已成为目前地方高校软件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我国IT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多数不能适应IT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校企合作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往往受各类因素影响而难以得到真正实施或取得较好的成效。于是,国内外有关高校和机构针对如何有效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开展了有关“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并在1000多所大学的20多万本科生中得到了有效实施。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也进行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软件工程专业是以技术为主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针对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与IT企业对该类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 现状与问题

2.1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

受地方高校软件工程等工科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一些地方高校在发展与转型过程中,针对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主要表现在:

(1)在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许多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校期间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强,而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与专业培养要求相去甚远,从而造成软件工程等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2)多数学生在个人能力发展过程中缺乏工程能力、职业素质及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大学生科技作品等相关成果多数由大学生个人取得,这反映了一些地方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工程能力、职业素质及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软件工程等工科领域离不开团队合作,为此,地方高校如何创造有利平台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对提高软件工程等工科大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及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3)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常忽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一些地方高校受区域及办学条件限制,在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时往往只关注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忽略主观能动性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导致软件工程等工科大学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目前,软件行业及IT产业发展较快,如何在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是地方高校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2.2 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计划滞后。

受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软件行业及IT产业发展的不同步影响,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给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带来了一些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受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及条件影响,实践教学内容及比例不合理。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实践教学学分数占总学分数比例偏少,有关课程的验证性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实践教学内容中的比例较大,而针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项目开发等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内容比例偏少,从而导致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难以适应软件行业及IT产业发展对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受地方高校办学基础和学生素质及能力影响,软件工程学科基础及生源质量较弱,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的专业课程往往没有充分结合专业发展背景及实际需求来考虑本校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从而难以形成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2)教学师资不足。

随着软件行业及IT产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专业教师及实验人员已难以适应地方高校办学规模及软件工程专业在校生人数扩大的需求。目前,多数地方高校无论是师资数量还是教师教学及管理理念都存在严重不足,缺乏具有一定行业经验和国际化背景的创新实践教学师资,在引进软件工程专业师资时受高校政策影响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条件,而忽略对引进人员在项目开发及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方面的要求。由于师资的专业实践水平不高,教学计划中有关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通常难以正常完成,从而影响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此外,受实验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影响,实验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随意性较大,且实践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对学生的实验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手段或方法,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条件不够。

与其他专业相比,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更新速度快,投入也较大,而受地方高校办学条件及观念影响,软件工程学科所需实验教学设备往往投入不足,现有的实验设备及数量已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此外,受地方高校办学区域及环境条件限制,软件工程专业所需的实习实践基地远远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

3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其中,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和与IT用人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形式。

3.1 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开展。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

在课程实验方面,校内实践与各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相结合,针对课程理论知识点安排相应的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大型综合性实验。其中,设计性实验和大型综合性实验教学主要针对核心课程及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按给出的实验任务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挖掘潜力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知深度,提高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行选择课程设计主题,提出设计方法和技术路线,他们在指导老师的监督和引导下,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各自的设计任务并达到设计目标,最后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和系统或软件等成果。课程设计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

2)学科竞赛。

在校内实践教学中,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与专业技能竞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近年来,我们定期举办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在指导教师引导和帮助下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截至目前,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已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次和省级一等奖2次。学生在这些竞赛活动中不仅积累了实战经验,增强了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3)项目驱动。

为了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项目设计与开发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活动,并将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方向引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中,构筑了以“质量工程”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形式。近年来,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进行独立选题、项目设计与研发,不仅让学生通过项目形式巩固了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拓宽了其专业视野,还培养了学生在项目研发方面的团队协作精神。

4)综合实训。

软件工程专业实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是整个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该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训形式和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一方面,在实训内容方面嵌入了一些IT合作企业所需开设的实践性课程,并聘请企业高管或项目研发工程师为学生授课;另一方面,为加强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即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知识结构的滞后性给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依据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协议,采取课程置换和学分互认的方式,将学生必修的部分课程交给与我们合作的IT教育培训机构,以实训的形式修读学分并进行考核及成绩评定。通过改革实训形式和内容,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接触到IT行业最新软件技术,掌握了项目设计与开发技能,积累了项目开发经验。

3.2 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的实践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了解软件行业前沿技术,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先后与美国(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慧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

(1)根据学生不同年级及各阶段不同的学习目标,定期邀请IT教育培训机构负责技术或项目开发的工程师以讲座或短期培训的形式到学校进行集中授课。针对当前IT行业软件开发的最新方法或技术,培训机构人员通过具体的项目实例向学生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与实际的具体项目结合起来,强化知识的应用。

(2)组织部分大四学生以项目实训的形式到IT教育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学习。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两批毕业生前往上海、昆山等地的IT教育培训机构,有计划地通过项目实战形式对学生进行3~5个月的集中实训。培训机构结合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并根据当前IT企业对行业人才需求标准,通过项目实例为学生讲授有关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技巧。通过IT教育培训机构的集中实践,学生体验到IT行业最新软件技术和开发方法,在毕业之前深入了解并掌握项目开发的有关技能,储备项目开发经验并掌握最先进的软件前沿开发技术,提高了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将来到IT企业就业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3)采取订单或定制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目前,IT教育培训机构通过与IT用人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平台,根据用人企业对IT人才提出的特殊需求,采取量身定做的方式为已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的即将毕业学生制定培养计划和岗前培训方案。采取这种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既缓解了IT用人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压力,又可以通过专业教育培训机构让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因此,受到了高校、IT教育培训机构及IT用人企业的一致认可。

(4)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方面,我们与多家Ⅱ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了合作办学。为了弥补地方高校软硬件条件的不足,我们将软件工程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与IT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与IT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实习工作计划,并组织学生前往实习基地参与培训机构的实训项目,完成规定的实习内容。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在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方面,通过双方互派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并结合实习实训项目有效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15)采取课程置换与学分互认方式,拓宽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解决高校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与IT人才实际需求的不平衡。由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应紧跟市场需求,并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学生经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后应该能够胜任IT行业工作,而IT培训机构能够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在几个月甚至几天内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引入IT教育培训机构的实训与实践类优势课程,既增强了学生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将来就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师资实践教学水平,我们积极组织担任IT类实践和实训课程的教师到IT教育培训机构参加IT培训、参与软硬件的研发。为了激发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创新性,我们还与IT教育培训机构共设奖助学金以激励学生,并以软件设计与开发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项目合作研发方面的团队精神。

3.3 与IT用人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

我们一直注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与IT用人企业的合作,使学生所学即为IT企业所用。从软件工程专业开办以来,井冈山大学先后与上海英夫泰尔克、昆山杰普软件等IT用人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教学和见习增强学生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经过一定的专业理论学习之后,学校利用教学见习组织学生到IT企业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让学生了解IT企业的项目研发及实施流程、运作方式,接受IT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及理念,并安排学生参与项目的实施工作,系统地体验IT企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2)通过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综合能力和素质。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后,我们通过选送或学生自荐的形式,组织学生到Ⅱ用人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不仅让学生体验到IT企业工作岗位要求,还能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

(3)通过订单式培养满足人才市场需求,适应IT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IT用人企业的办学新思路,积极与IT用人企业合作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如采取IT用人企业定制课程与学校课程进行学分互换的方式实施定制培养。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能够让毕业生尽快适应IT用人企业的工作环境,还可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IT用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此外,为了更好地掌握人才市场需求信息,我们在制定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经常邀请IT行业专家及IT用人企业领导提供教学教改及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以便根据IT用人企业要求及时调整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计划。我们还不定期组织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并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让学生了解IT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

4 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创新

近年来,我们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进行了一些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并得到良好效果。

4.1 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由于软件工程学科及IT产业的发展较快,我们紧紧跟随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大纲,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强化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计划中主要从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能力、项目开发、综合能力等方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培养主要采取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教学形式,包括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相辅助的实践教学内容。专业能力培养是以专业课程为对象采取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形式,强化学生在设计技能方面的能力。项目开发主要针对学科竞赛、科研课题、企业实战项目等实践内容,让学生系统掌握从需求分析、建模、设计、编码到测试等完整的项目开发生命周期。通过组织学生团队共同完成实践项目,学生体验了项目开发过程和具体要求,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课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技能,还能帮助他们实现由学生到软件工程师的角色转换,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大型综合实验、综合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开设大型综合性的实验课程或综合实训课程、组织学生到Ⅱ企业顶岗实习、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完成一个毕业设计,学生能够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开发的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4.2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我们采取了对应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

(1)以实验项目为主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采取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进度相适应,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通过实验,指导教师根据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对学生需完成的实验内容进行现场集中教学,为专业能力创新奠定基础。

(2)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通常采取编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指导教师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给各小组拟定不同的实验课题,并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课程基础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

(3)以项目开发为主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选指导教师或企业导师和课题,在导师的帮助下自己拟定实践方案和设计方案,自主完成项目开发与实践过程。由于项目开发通常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完成,项目实践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采用传统的实践成绩考核方法往往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因此,评定成绩时主要对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指标量化后进行综合考核。

(4)以综合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为主,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形式,既可以实现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的资源互补,又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针对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校内各类创新实验室等综合实训场所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实践教学任务,而毕业实习则主要采取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或组织学生到IT企业或相关机构完成。

5 建议

为了解决软件行业及IT产业发展较快与现有实验教学设备陈旧老化、师资队伍较弱之间的矛盾,使实验室建设及各类资源尽快适应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我们在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增强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力度,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对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促进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面,学校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模式下的创新实践教学主要对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及实习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与方法、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进行了完善和深化。由于以往的实践教学大纲主要依据原有的条件进行制定,随着专业发展及IT产业需求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难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时,除了包含常规的实践教学目的、要求及主要内容外,还必须明确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实践技能及训练要素等,并给出相应的考核方式,从而真正发挥教学大纲在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中,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在已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相关实践教学内容,确定实践教学形式,还须详细列出课程实践考核评价指标。

在实习教学大纲中,制定实习内容与要求时应结合实习基地或单位的具体情况,按实习成绩评定标准,由校企双方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习的表现或完成的任务给出实习成绩,从而真正反映学生实习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为了拓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除了设置与课程理论学习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还应结合IT教育培训机构及IT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企业级应用开发的服务器端技术,还要注重云计算技术同JavaEE的整合,同时跟随当前应用开发趋重RIA的特点,加强Flex技术的学习,增加JavaEE和Flex的架构集成技术,以培养市场严重紧缺的具有相当经验的RIA、云计算开发人员。通过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不仅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还能紧贴IT行业技术的用人需求,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在实践教学形式与方法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单一的实践教学形式,而要在校企双方的计划安排下有针对性地结合一些具体的项目或开发案例,在校企合作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或项目研发小组独立完成规定的实践教学任务,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在项目研发及解决问题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

此外,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模式下的创新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如实践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改善与优化,师资结构与水平也得到完善与提高。然而,受地方高校办学历史及基础的影响,针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在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效协调教学计划中正常实施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大学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或质量工程等课外实践教学之间的平衡问题,从而真正发挥课内外实践教学在学生创新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互补功能。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方面,有效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方法,以便更好地与日益发展的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及IT产业相适应,从而确保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得以持续发展。

6 结语

软件工程是一门随IT产业不断发展而变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是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任务,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本文的研究可为下一步制定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也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张红延,卢苇.面向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84-87.

[2]林国璋,郑大鹏。独立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实践与探索,2011(26):275-276.

第7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 经济管理 实践教学 基本功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63-02

1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企业部门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完成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国内有半数以上的社会用人单位在实际招聘中,录用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比例超过10%;受调查单位中仍有91%的社会用人单位表示,今后将继续招聘经济管理类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底进行的人才需求信息汇总和分析显示,像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及企业管理等专业列在社会需求最大的前50个专业之中,即使在目前金融风暴的不利影响下,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依然超越其他热门专业,继续排名第一,而对于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用人单位最重视的依次是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 因此,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综合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成为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2当前各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综合能力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不能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造成这一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育体制及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的观念培养的学生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忽略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不能很快适应社会的新要求,二是大多办学单位的实践教学往往只浮于形式,没能发挥其真正的实践效用,三则是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育的结合研究不深入,课程体系设置和安排上存在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2.1实验实践教学被弱化,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被忽略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一般来讲,专业主干课属于实务性相对较强的课程,需要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来辅助理解与掌握,但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现以某经济管理类高校2004年教学计划为例,将其开设的部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的课时比例等列示如下表。

(2)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包括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课时与独立实践环节中的模拟实习、阶段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课时(不含毕业实习)。

上表数据表明,实验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而言地位相对弱化,表现如下:

(1)专业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较低,最低为电算化专业的15%,最高为市场营销专业的23%,说明专业实践意识不强。

(2)每门专业主干课平均课时较少,特别是电算化会计专业,仅为77课时,其中实践教学课时为20课时,这意味着该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的培养被忽视了。

(3)专业主干课实践教学课时占该门课程总课时比例普遍偏低,最低的是保险专业的15%,最高的是工商管理专业的32%,次高为市场营销专业的30%,这说明专业特色并不明显。

2.2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课程体系和真正实用的模拟教材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特别是会计学,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国家定期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模拟实习软件系统及教材却跟不上政策调整的步伐,导致在新的经济政策环境下许多模拟教材过于陈旧,漏洞也较多,这样即使教师能通过备课使理论教学与经济理论与政策变动相切合,模拟实习教材却难以及时进行更新,这就使得实训的政策依据与最新经济政策脱节,达不到理想的实习目标和要求。

2.3经费原因导致硬件设施难以支撑大型数据库及模拟教学软件的有效运行

由于经费的问题,极少部分学校硬件达到当前主流要求,而且大多教学单位由于硬件老化等问题导致难以支撑模拟教学软件的有效运行。例如,SAS、neurosolutions等教学软件要求硬件配置高,而硬件配置问题导致该类软件运行不畅,影响实践效率及效果。

2.4对实践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教学模式滞后

当前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校内实践主要表现为“实验教学依附于课程教学”,实验内容更多表现为对课程内容的验证和重复,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试验项目匮乏;校外实践主要表现为“粗放式的社会实践与实习”,由于校外实践环境不稳定、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大多数学校的校外实习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导致出现了“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实践目标得不到很好地实现。

2.5 缺乏既能上理论课又能上实验实践课的师资

实践课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很高即要有较专的业务素质, 又要具备专业岗位的技能, 熟悉生产实践, 不但能从事或参与相关专业技术的开发工作, 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但对大多教育单位而言,往往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程分别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授课,这更不能使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有效的、完美的结合,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另外,由于某些教师在社会上专业实践本身不足,就更不能上好实验实践课程,因此“双师型”教学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刻不容缓。

2.6实践基地功能受限

一般来讲,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为经管类专业学生设置类似其他理工类院校专门用于实践的实习工厂、车间或实践中心,而一些有能力承担专业实践的校内基地,也只是一门心思的完成部门的工作计划任务,不愿主动和相关专业合作开发实践项目,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上的浪费;一些校内基地即使具备了实践的条件,但由于没有实践计划、实践(验)大纲,或缺少实践老师指导而搁置;部门间的协调也人为的设置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总而言之,要切实抓好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规律,构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3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践教学的基本功用

3.1实验实践教学五个阶段的基本功用

经济管理类的实践教学分为五个阶段,即课程基础实验阶段、专业基础实训阶段、专业综合实验阶段、情景模拟实验阶段以及专业社会实践阶段。

(1)课程基础实验阶段是实验教学的首要环节,这一阶段属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随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均通过课程基础实验阶段进行传授,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理论基础,并学会如何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2)专业基础实训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行综合利用,使学生通过专业基础综合实训对本专业的多门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专业基础实训是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阶段,应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进行,专业基础实训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和求职都会有一个积极的帮助。

(3)专业综合实验阶段是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后,实验教学环节中所进行的一种创新式实验过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和发展都是在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的教学形式多以在教师指导下的科研和学术活动为主,要求尽可能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并具备一定质量地完成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

(4)情景模拟实验阶段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相关专业模拟完成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及销售等实战场景,锻炼学生的实务操作运用以及商务谈判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一阶段是对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和研发式实验的补充和完善。

(5)专业社会实践阶段是指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实际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模拟实践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管理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学生能自主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地进行创新性、实践性尝试,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工作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2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有效方式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的生产、成品的销售三大主要活动和人力资源、财务、物流活动三大辅助活动。因此,作为一名统揽全局的经济管理人才,仅仅掌握经济管理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知识,是很难担负起其职责的。即便是那些只承担经济管理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功能职责的管理人员,若仅具备所承担职责直接所需的知识,而很少具备或不具备其他相关知识,也无法满足其工作角色的要求。这表明,经管类人才是复合性人才,而不是单一知识结构型人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尽管各经管类专业除开设专业课程以外,也开设了若干相关专业的课程,但是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往往是分散的、孤立的。未能找到一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综合贯通并进行运用,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而实验实践教学的引入使学生通过参加具备先进理念的综合型实验实践,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软硬件、ERP沙盘以及会计电算化等学习手段,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管理的情景、建立竞争意识,参与经营决策。将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结合起来,从而在受到良好的专业理论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对经济管理类及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系统地进行实践性尝试,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就适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经管类人才。

3.3实验实践教学突破了经管类教学活动时空的局限

在实验实践教学五个阶段中的专业社会实践阶段中,虽然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感知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活生生的现实, 对知识的理解有所帮助。但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 学生虽在真实的情境中, 但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由于企业要保守商业机密,致使实习生无法深入、完整地接触企业的运作过程,大部分时间耗费在的、简单的服务性工作中,学生在这项实践教学活动中所付出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程度很弱,在专业知识的运用与专业技能的锻炼方面收获甚少,实习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此外,不少企业担心接受实习生会影响自身的正常工作秩序,将接收实习视作一种负担,致使高校很难联系到足够的实习单位以满足扩招后日益增多学生的实习要求。加上由于实践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接触到专业实践活动的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无法系统地、完整地认识与把握专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而实验教学方式的出现,如实践教学中的“ERP 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管理,会计专业在实验室中按照实际会计业务操作流程,设置不同的会计岗位,进行会计业务的流程模拟。这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技能掌握、经验积累、职业意识等复合型能力具有非常好的作用,使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为其从根本上摆脱目前的困境创造了条件。

3.4实验教学缩短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需经过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两个阶段。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许多经济管理类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很难解决实际工作的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要经过一段较长的磨合期与适应期。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只是进行了第一阶段的任务,而没有完成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第二阶段的任务;产出的不是经管类专业人才的成品,而是经管类人才的半成品,从而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情况,进一步导致人才培养效率的低下与人才培养周期的延宕。实验实践教学的进行,不仅可以使经管类专业学生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可以使其经济管理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实验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资助(立项编号:0831078))

注释:

钪炯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碓评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 年第1 期.

第8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我院系企业办学(由重庆正大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创办)。并从2006年起由重庆正大软件集团、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产教结合的决定”,在多年的实践中创新了 “五个联动对接” 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即:集团产教结合部,与正大学院的产教结合办公室;集团的年度工作计划与正大的年度工作要点相对接与联动;学院的院系与集团开发任务相关联的下属公司;集团工程技术人员与学院教师;集团的开发基地与学院学生实习基地。下述讨论人才培养机制与环境是基于这五个对接联动平台的思考。

本科教育主要是以学科为主体,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其主要构成:一是研究的对象或领域;二是理论体系,即形成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构成严密的逻辑系统;三是研究方法。而专业的主要构成是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和专业中的人。“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学科、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而专业则是 “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辞海》)。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在特定的职业领域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它们与知识传授不同,是需要亲自练习,不断体会、才能逐渐积累和逐渐掌握的。同样素养培养是一个在教育、学习、实践中进行“知、行”有机统一、渐渐积累的过程。

由此可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以系统掌握学科、专业必备理论、知识、技能、方法的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差异较大,必然导致其培养方法、环境的不同。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首先应明确的是培养什么人,在什么环境下培养人等问题,并围绕其进行教学组织。多年来我院在产教结合办学模式的平台上下大力从育人机制、育人环境上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

一、建立一个“产教”共育的人才培养机制

要较好的解决人才培养环境,首先要有一个校企人才共育的机制,也就是说应从教学组织架构上,学院与校企合作其相关企业人事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共同撰写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审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开发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标准、特色教材、合作进行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从组织运行上制定校企合作例会制度,共同进行项目(生产)任务跟踪检查与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养考核评价、课程的考核评价等制度。

二、构建一支公司工程师与学院专业教师相互融合、相互交替的双师教学、项目研发(生产)团队

职业技能培养与知识传授不同,是需要在职业环境与氛围中,在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 指导下、亲自练习,不断体会、才能逐渐积累和逐渐掌握的。

学院从2009年起,一是在产教结合公司或相关企业遴选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帮助其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对学院的专业教师进行工程经验培训。二是通过调整薪资结构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双向交替与流动。企业工程师增加课时津贴与带学生实习津贴,学院专业教师增加项目研发(生产)津贴。三是分别将参加教学与项目研发(生产)的绩效纳入工程师、教师考核评价。通过这三项举措,一方面解决了“谁来培养”,确保了培养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与职业素养,确保了专业教师贴近市场,更快地掌握先进技术,反过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三、营造 “3”个层次的育人环境

1.以“案例制”为依托的理论教学环境

案例教学,有利于弥补单向灌输理论知识的传统“三中心”教学的不足,案例的有趣性、可读性,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案例教学可以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的特点,可建立一是根据学习任务(内容)目标要求,结合职场工作业务实际,设计一定情境,汇编成册,的工作情景式的教学案例库,二是以选取与学习任务密切相关的已经发生的企业实际案例,并汇编成册的企业实例式的学习案例库。教学资源库的不断完善给开展案例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较好的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2.以“项目制”为依托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

在形式上,环境氛围与布置要以IT企业的工作环境为标准;在管理上,以企业的劳动管理和项目管理为标准;在教学组织上,模仿IT企业将学生编成若干“项目小组”;在教学内容上,以完成模拟“项目”为工作任务。软件技术专业在学生项目能力培养上,以真实项目为引领,引入软件企业CMMI3软件成熟度模型体系,采用商业项目管理模式,以小项目为引领,学生在具有开发经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在此环境中强化和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熟悉所学课程的意义,初步了解项目开发流程及规范,建立基于项目实现的成功体验,增加专业能力。

3.以“岗位制”为依托的岗位学习环境

正大集团下属公司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训实习基地,主要承担顶岗实习(项目实战)(经验积累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使学院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研发、生产运营有机结合。其主要特征在于: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在与自己专业相结合的企业岗位上逐步顶岗工作并获取报酬;培养满足或胜任岗位的技能和能力,学生在企业环境,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获得多种知识与技能。

第9篇:软件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技工学校 模具制造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71-02

1 模具制造专业设置新背景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其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既是高新技术载体,又是高新技术产品。据国际生产技术协会的预测,21世纪机械制造工业零件粗加工的75%,精加工的50%都需要通过模具来完成,模具业的高速发展给予制造业强有力的支撑。模具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100,即模具发展1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100亿元,模具是推进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和升级的关键支撑;同时,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模具工业的发展。“工业要发展,模具须先行”。

1.1 义乌行业发展现状

义乌是浙江经济非常活跃的一个快速发展中城市,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又名中国小商品城),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现拥有营业面积260多万平方米,商位50000余个,从业人员20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连续15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模具产业是生产企业的“金工车间”,更是小商品制造的“工业之母”。众多的小商品离不开模具,由此可见,义乌是模具产业最具规模和市场潜力的区域之一,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

1.2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

为使我校模具制造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我们对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发放企业56份问卷,回收47份,有效问卷47份,并对16家企业进行深度访谈。

1.2.1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1)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调研表明,模具制造企业现有设备主要有普通车床、铣床、平面磨床、外圆磨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机床都达到了半自动化,并且测量设备基本上光谱化。模具制造企业设备的发展趋势是电加工设备和数控机床进一步增多,数控机床向多轴、柔性加工自动生产线发展。通过统计发现,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中,中职占35%、高职22%、其他占43%,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义乌模具从业人员中占有很高比例,我校实施的“3+2”培养计划是依据人才市场用人需求制定的科学的计划。

1.2.2 从业人员岗位分析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主要有模具制造车工中级、模具制造铣中级、模具制造高级工、钳工中级等。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主管负责人,认为更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获得证书,这一点在企业的问卷统计得到了证明。

(1)模具的制造普通设备和数控设备并用。企业中既有大量的普通车床、铣床、平面磨、外圆磨,先进的电火花、线切割,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以及数控柔性加工。

(2)在模具的制造中,除需要大量的数控技能人才外,还有大量的制造岗位需要模具专业技能人才来完成,即铣床工、车床工、磨床工,先进的电火花操作工、线切割操作工。

(3)普通机床虽然听起来好像传统,但是模具制造设备发展之快,普通机床现在已经均较为先进,基本上全数显化,因此,中职模具专业应注意先进设备的学习和训练。

(4)先进的电火花、线切割在模具制造中发展很快,在模具生产线中电火花、线切割设备多,应用广,需要的技能人才多,因此,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应注意该岗位技能人才的培养。

调研中还发现,模具制造的设计开发中,需要较多的设计制图技能人才,他们除掌握模具制造专业的基本知识外,主要是要掌握CAD、Pro/E、UG的制图技能。经过调研和分析,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在模具制造企业的岗位群有:中、低端机械设计职位,包括机械零件图纸绘制、小型模具设计、普通车铣刨磨等机床操作、机械工艺与管理等。中、低端数控加工技术职位,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电火花等工种的编程与加工操作。中、低职位模具制造职位,包括各种塑料模、压铸模、冲压模等多种模具的开发与制造等。

2 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2.1 专业建设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为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紧跟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探索应现代模具制造所需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调试、安装、管理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2 专业建设的思路

(1)建设具有技师学院特色的教学体系。

(2)建设与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相配套的实训中心。

(3)探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构建本专业“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构建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以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模具检测为四大模块的创新型课程体系。

(5)建设一支的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队伍。

3 模具制造专业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随着义乌的产业转型升级,对模具制造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在这一愿景下,学校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岗位的客观需求相一致,不断的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理论教学注重理论经验与企业经验相结合,构架较宽的理论知识面,实践教学以企业的岗位任务的具体案例为主,再进行知识的扩展,难易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

(2)先进的CAD/CAM软件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模具设计及加工中,学生应当具备此类软件的应用能力。

(3)针对企业对人才一专多能的需要,在专业教学中,应加强模具结构分析、模具拆装、加工及调试等实训环节,提高学生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等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4)具备管理与经营的基础知识,结合模具制造要追求最佳寿命及最低费用,模具材料应最有效地利用,模具价格估算,开展各种项目与活动训练,为今后从事技术管理岗位和创业奠定基础。

(5)建立产教结合“双赢”机制,与企业更紧密地合作,研究双方合作事宜如校方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分配、师资培养等;厂方的市场分析、发展规划、产品开发、人员培训、技术难题等。

(6)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实行多证制: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

(7)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的养成,除了技能要求外,企业对这几项的软实力也很看重。

3.2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及毕业生自我评价为依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通过与义乌模具行业协会、义乌易开盖实业公司等模具行业企业的合作,构建本专业“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义乌加工制造业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1)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通过对专业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模具专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设置,针对调研结果和企业情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

模具专业岗位能力主要分: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安装及调试能力、模具维修维护能力,对于当前企业模具紧缺人才及岗位需求,把主要四个能力做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3)工学结合。

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参与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依托学校产业处和学校实训中心为载体,构筑“校厂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和“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工作任务为导向、教学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实训“作品”与“产品”对接,使教学实习在校内生产基地进行,让学生在车间学习相关技能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减轻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

(4)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方法。

强调以社会监控为手段,采取社会参与评价的方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教育主体多元化、培养目标和模式多样化、人才质量评价社会化等原则。建立由工学结合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及行业团体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监控评价体系。

4 模具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4.1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明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是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及模具安装调试等工作岗位。确定以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模具检测四大模块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项目为载体的核心课程,构建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

4.2 教学资源库建设

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课件库主要包括核心项目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资料库:主要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案等各种教学资料。

试题库:包括模具制造中级工、高级工技能鉴定试题,以及各类与专业相关比赛试题。

典型模具制造实例库:包括各种典型结构,涵盖模具钳工、机加工、数控加工、电加工各种典型模具零件及其图纸,达到 10 个典型模具实例。力争用两年时间开发《模具数字化学习工厂》教学资源库,开创“自主探索、虚实结合”的新型教学实训模式。

5 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建设

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引进或在学校现有青年教师中培养5名高水平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其中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业等级证书的教师达到8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聘请8名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6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本专业特点,结合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结合义乌模具产业的特点,与义乌模具行业协会充分合作,建设高水平、高质量、贴近生产实际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创造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为原则,按照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模具加工制造设备,提高模具制造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重点建设模具应用技术实训车间,模具设计工作室。

7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成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学校成立校企合作运行工作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工作。工作小组由主管部门、学校、企业等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督促,确保校企合作正常运行。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全方位工学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加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步伐,形成“专业、产业、教学”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环境。实现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条件和物质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培训企业上岗员工,同时为企业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在现有5个基地基础上,重点新建3个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人才技术紧密合作型的基地稳定在8个左右,每年可接纳顶岗实习毕业生240人左右。

(3)建立校企合作的约束、激励和情感沟通机制。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学校对于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制定校企走访联谊制度,组织开展人员走访、互访,加强校企信息交流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相关人员的座谈会、研讨会,通过不同形式沟通感情,解决问题,确保校企合作有效、持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