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与地坛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教改环境 困境 反思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推行已经多年,大家认识到:名师或优质教学归功于某种特殊的教学法。实则任何一种教学法,在某些情况下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或达到不良的效果。笔者以我校中职语文教师实际教学情况为例,分析讨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应对之道。
一、当下师生关系
在当前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下,怎么进行优质中职语文教学呢?成功的教学,学生有一半以上的功劳,因为当学习者愿意打开耳朵听、愿意敞开胸襟接受时才会知道老师讲得不难听,教学双方才能达到良性互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中职学校教师面对的挑战中,包括:发现自己和一群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在一起。学生进入教室后,书包始终背在身上,桌面却没有任何纸笔、书本;在教室内讲话,随意走动;借故上厕所,实际出去过烟瘾……这些对任何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亟待克服的挑战。面对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经常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规范他们在教室的行为。
二、当前中职青年教师面临的课堂教学困境
(一)授课当中缺乏教学特色。
以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参看教师的教案,多数教师还在采取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法:介绍作者—疏通段落大意—分析文章,那么我们从学生的反应中看到什么了呢?懒散的表情,暗淡的目光,有一搭没一搭地讨论……教学鲜见令人“惊艳”之作。又或者课堂流于浮华,比如一些优质课或示范课,课堂热闹有加,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活动似乎非常精彩,然而,繁华的背后似乎缺少实质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中缺乏创新。
1.完全雷同的教学结构
通过听我校的语文教师的课发现,比如同样是教授《我与地坛》,前10分钟内,都是以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为导入,然后带出全篇文段结构及写作技巧;在教授应用文类型的课程时,都是先说明应用文的标准格式,然后按照板书指导学生试写应用文,没有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完还是不明白这类型的应用文对自己有何用处。教授口语交际课,都是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关导学案的问题,希冀提高学生讨论、互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但课堂上往往只有冷场。
2.全然相同的延伸阅读
比如几位青年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都不约而同地以《沁园春·雪》作为延伸阅读,而没有思考所选择的延伸阅读材料对学生能否起到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三)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具。
教师当中,经常使用教学辅具的不到三分之一,当下多媒体辅助设备的大范围使用,让教师往往忽略自己制作和选择教学辅具的重要性。
三、如何给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上的扶持和指导
从以上课堂教学存在的情况来看,当前中职语文教师的知识背景,或缺少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神来之笔,无法令学生豁然受益。在教学中,如何举证补充,如何阐述诠释,都略显拖泥带水。因此在青年教师教学时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对所教授课文内容相当熟悉,方能游刃有余。
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虽然不足,但并非都语文素养低下。教师专业化水准不足,本身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依赖于网上下载的教案,而对教学内容没有任何透彻研究,学生是很容易看出破绽,进而不信任这位教师的。
(二)旁征博引,课堂上灵活应变。
在《促织》一课的听课当中,授课的某教师本想作为知识的拓展内容,提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上有类似之处。学生听后很感兴趣,多问了一句:“老师可否举一个《阅微草堂笔记》的例子?”结果教师自身对《阅微草堂笔记》不够了解,一时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慌张之下又没有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导致课堂上出现冷场。
(三)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得以大开大合。
以古诗为例,由于物理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大自然,因此,古诗文中不免出现一些物理现象。具体而言,其中包括最常见的光现象、声现象,与经典力学、运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石钟山记》关于声音的考证即为一例。中职语文教师通过广泛课余学习,提升教学水平,或者通过学科的整合,使自己的讲授生动有趣。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下,需要多样化人才,不应限制于框架中。教师对教材教法如能挥洒自如,既不离题,又适度补充,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那么每堂课就好比聆听一首隽永、完整的篇章。
(四)既能博大又能高、知识面广阔且具深度。
语文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古往今来,无所不包。语文课本许多内容,尤其古诗文部分,涉及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比如苏轼《赤壁赋》一文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一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是什么?而当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时,为什么是“七月既望”的天气?这些问题,授课的教师如果对天文知识有相当的认识,就可以将不易理解的课文化难为易,让学生彻底明白。还能结合古人关于“节气”的常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都是课堂当中可以延伸且灵活教授的内容,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比如,苏轼所指的“赤壁”,今天所属何地?前人对“赤壁”一地的考证、说法又是如何?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讲解自如,才可以赢得学生的衷心爱戴。
中职语文教师虽然愿意奉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终身职业,但如果因为自身专业化程度不足而背离“学高为师”,就无法持续地进行专业进修与发展,也无法肩负“传承与创新”的教育使命,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05(36):07.
[2]郑成生.浅谈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如何上好课[J].中等职业教育,2010(08):14-15.
【关键词】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语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的加大,除去专业硬实力的比拼,口头表达能力在面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被招聘单位所看重。然而在语文教学现阶段,部分教师片面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常常忽视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而许多学生在入学前的家庭教育里,也普遍缺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厚积而薄发,没有积累,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便会偏向文字的书写,在总结归纳文章大意等需要口语表达的时候往往吞吞吐吐、词不达意,久而久之会对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极大影响,从而陷入口语能力不佳的恶性循环。而在走入社会求职时期,毕业生在面试过程中如果对自己所学专业内容表达闪烁其词,无疑会给面试官留下能力不高、不善表达的主观印象,这就会给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得口语表达与书写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同步发展,是各个阶段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通过“话题”引发学生口语表达兴趣
(一)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往往会引入一个话题,而这个话题一定要有交际因素,不能光注重叙述,不能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将其单纯地上成了对于学生的信息感知课、而缺少正规的口语交际教学所特有的互动性。
(二)例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中提出“聊聊端午节”这个话题后,便让班上的几名南方学生介绍一下在各自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而每一名学生的介绍,都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倾听与关注。于是,在倾听的过程中,学生好奇的提问也不断地出现。在这说、听、问交叉融合的教学中,无论是表达的学生,还是倾听的学生,都处在互动中,其交际思维都在不断地
(三)然而,怎么样才能在学生兴高采烈口语表达的同时,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口语交际思维的深度扩散呢?这位教师通过“端午节”又衍生出新的话题――“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陋习?”一次又一次的引导,仿佛一次次探索与调查,此时,学生于课堂中的口语交际,已经转化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累积的表达,变成了学生探究生活的思考!
二、提升人文修养 巩固口语基础
(一)言语来源于语言。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各种文学语言,达到情感丰富、才思敏捷才有可能在生活中妙语连珠。口语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巩固学生的口语基础。
(二)学生对于热点时事问题的认知能力随着自身阅历的增长而深入,这个过程是主动又迟缓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_始,通过与各级媒体的比较和借鉴中增加自己的理性深度思考问题,提升人文修养。
(三)古今中外的美文都是先驱们智慧的沉淀,无论是书本内外的美文,都需要教师从人文思想和审美情趣方面引导学生欣赏。从《诗经》中“执子之手,与子携老”中感受爱情的坚守;从《乐府诗集 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体会学习的必要性;从《我与地坛》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学生在日常交际口语表达的时候适当地引用古诗词无疑会增添语言的魅力。
三、创设语言情境 灵活进行训练
(一)“语言情境”是教师在口语交际教案设计的第一目标,是打开口语交际知识的“敲门砖”,我们教师在口语交际备课的首要目标就要要创设适合学生口语表达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做到人人都有话可说。如果在教学中没有了情境的应用,口语交际课就会让学生成功的进入口语表达的氛围。
(二)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为学生创设多重情境,比如在《美丽的九寨沟》中创设九寨沟美丽的情境,激发学生对九寨沟美丽的向的情感;或者创设班内不同意见或分歧的具体情境,也可以创设如何把自己的建议通过口头表达说服别人的活动情境,围绕九寨沟到底哪里美?怎么个美法?或者九寨后旅游景区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情境,让学生具体参与讨论解决办法等。
(三)教师在平时的口语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可以从哪些方向思考呢?首先要朝教学案例所创设情境的具体化方向去考虑。还是以《美丽的九寨沟》为例,我们可以创设让学生作为专家对九寨沟作为旅游景区将来所面临的困难情景;学生多了设身处地为景区考虑的心情,表达欲望自然强烈起来,这样我们还会担心学生因为情境枯燥而“冷场”吗?
(四)然后是朝生活化方向思考。可以设想,《美丽的九寨沟》的教学时间刚刚是在秋季,如果我们有条件真的组织一次秋游的话,让学生真正实地深入自己讨论过的场景,学生自然会在口语交际的学习境界内到达升华。学生有了情境内冲突,才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口语训练,才会有更强的表达意愿,才会有说不完的话。
结语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的高级阶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必要性。应该因材施教从不同的角度去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中树立自信心,勇于表达、善于表达。通过一阶段的系统性的教学,学生必然会达到达到能“言之有物”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将来面临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时,一定会从容自信地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用出色的语言技巧展示自己的个人实力。
参考文献:
[1]杜存莲.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2010,09.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素质 提高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语文学得好,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掌握好各科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就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课堂教学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逐步地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作用,完成一位语文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光荣使命。
1.通过规范学生的书写行为,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素质
一个人的书写习惯、书法水平,对其影响也很大。文字书写就像一个人的招牌、门面一样,是人的“第二面貌”,是现代人才的一种能力素质。当你签字的时候,当你在公开场合板书的时候,当你向别人或领导交你手写的材料的时候……你的字迹、字体就完整地呈现在别人面前。如果你的书写规范,字体潇洒漂亮,也就是表现出很高的书写水平,你就会首先赢得别人的好感,让别人马上重视你,肯定你的书写能力,对你留下很好的印象,这会对你很有利;反之,如果你的书写不规范,字体潦草,你的薄弱的书写功底马上就会暴露出来,你既不能博得别人的好感,也得不到别人的重视,这将对你很不利。但是书写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从平时的语文课堂入手,从现在做起,随时随地地有意地规范和锻炼学生的书写行为,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让其养成深厚的书写功底。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自身要掌握书写的要领,书写要规范,具备深厚的书写功底,做学生的表率外,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书写的一些规则和要求,比如掌握以下的写字笔顺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然后再从学生的课堂板书、书面作业上严格要求、随时督察。对学生在书写上的进步与优点进行鼓励和表扬,对学生书写的失误与错误进行批评和指正,而且要常抓不懈,让学生养成扎实的书写基本功。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坚持长期的严格的临帖习字训练,让学生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汗水就不会白流,就一定能练就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或毛笔字。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书写功底,才能满足自己以后的工作、学习和交际的需要。
2.利用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原则,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素质
语文能力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而这四种能力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相互迁移规律,分别训练,达到互相促成,整体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这种迁移规律,改变过去只重读、写,忽视听、说的倾向,加强阅读教学中的听、说训练,促成向读、写能力的迁移;在作文教学中,引进口头作文等形式,使说和写互相转化、迁移。也可以利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同步规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就是以发展理解力为前提,协调四种能力,使它们达到同步发展的目的。如果违背同步发展规律,就会出现能说不能写,能写不能说,或者只能阅读,不善听记,就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还可以利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在实践运用中的互补规律,以读导写,以写导读,或以听说导读写,以读写导听说,引导学生熟练地自觉地运用互补规律,达到四种能力相互为用、全面提高的目的。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的迁移、同步、互补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听说读写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借助语文训练和教师自身的影响,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叶圣陶曾说:“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语文教学的每个过程都有教育因素,听、说、读、写都包含有思想性。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中,正是语文课思想教育的正确途径。如果架空分析,空洞说教,使思想教育游离于语文训练之外,不但削弱了语文训练,也会使思想教育显得苍白无力。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既要诉诸感情,又要诉诸理智,使两者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还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正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例如通过学习的《沁园春 长沙》、《采桑子・重阳》这两首词,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习《我与地坛》一文,让学生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对《我的空中楼阁》的学习,让学生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的追求。通过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语文训练能使学生了解历史,观察社会,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情操上进行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我们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抄录富于生活哲理的格言警语,抄录具有高尚情操的诗文片段,以改善自我精神境界。学生的自我教育还需要通过自我实践来实现,我们教师要鼓励和督导学生把观念转化为行动,只有这样,思想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另外,德育渗透不仅在于授课内容本身的思想性,还在于教师行为举止的无声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德育的效果。在进行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分析一些具体问题时,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附加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评价,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态度,显示出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学生的年龄偏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还没有确立,可塑性很强,易受教师的影响。叶圣陶曾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具有真挚的情感、博爱的人性,才能成为学生现实行动的灯塔,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这两个本质属性,在语文教学中,自觉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有目的地逐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使他们最终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谭惟翰主审、徐越化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