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第1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情分析: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可以说,本单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学习小数加减法。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3.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及理解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初识小数

师:同学们平时都喜欢逛超市吗?现在去超市购物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了。老师利用休息日去超市买了好多的物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看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分类的时候只说序号就可以了。同桌之间可以快速地商量一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表示价钱的小数并不陌生,用熟悉的事物能够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师:有结果了吗?说一说你这样分类的理由。

生:我们分成了两类,分类的标准是把整数分一类,把小数分一类。

师:左边的这些数是我们从入学之后就一直在学习的整数,右边这样的数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什么样的数是小数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难点,以分类的形式可以清晰地发现小数和整数在书写上的不同之处,同时又回顾了以前学习的旧知识。)

师:以前我们也曾经学习过分数,知道在分数中有一条线我们叫它分数线,你知道在小数中间的这个黑黑的,实心的小圆点叫什么名字吗?对,就叫小数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设计意图:在这里引出分数并不是单纯地在复习,更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让学生能够建立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小数

(一)自主读,写小数

师:这些表示价格的小数你会读吗?谁愿意来读一读?同学们现在知道小数该怎么读了吗? 12.12元,小数点前面的读法和小数点后面的读法一样吗?对,小数点前面的部分就按照整数的读法,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一位一位地读,每一位是几就读几。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怎样读小数。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小数?

生1:在自动铅的铅芯包装上有小数。

生2:发高烧时用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有小数。

生3:喝的饮料包装,还有一些食物的包装袋上标有小数。

…………

师: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素材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同学们读得非常准确,那小数怎么写呢?我们以5.05元这个小数为例,注意观察我是怎么写的。先写小数前面的部分,再写小数点,小数点写在右下角,要写成一个圆圆的点,最后写小数后面的部分。你也来试着写一写可以吗?(展示学生的练习。)

1.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7.98)秒。

2.一间会议室的面积是(68.68)平方米。

3.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4.马拉松长跑比赛的赛程是(42.195)千米。

5.浙江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是非常壮观的江潮,潮头高度达(3.5)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设计的,不仅注重了学生个体的检验,更加注重整体的测查。在此采用学生填写活动单的方式也是希望能达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

(二)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师:5.05元这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它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那这些你也能说一说吗?

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些小数中,小数点前面的部分都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表示的是角,第二位表示的是分。(板书。)

(设计意图:在导入部分就已经接触了表示价钱的小数,这里再次拿出来并不是知识的重复,而是有其他的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小数的意义,虽然不能直接讲出十分位,百分位,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

(三)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师:你们喜欢看刘谦变魔术吗?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不光刘谦会变魔术,老师变魔术的技术也是一流的。现在我就给你变一个魔术,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把1米长的尺子,将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你知道是几分米吗?原因是什么?(1米=10分米)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吗?(10分之1)。

师:现在老师能让0换换位置,我还能让它们相等。你们信不信?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这个魔术到底是怎么变的。(看动画)同学们看到结论了吗?(0.1米=1分米)。对,可以用小数0.1米来表示1分米。老师还可以继续变魔术,我能让10分之1米也变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还想再看吗?1分米既可以用十分之一米来表示,又可以用0.1米来表示。

(设计意图:为了能让学生轻松学习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了一个变魔术的环节。教师注重挖掘教材,发现了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再利用课件演示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思考,到底是如何变化的?这也就达到了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师:那米尺中的2分米,我可以怎样用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吗?那下面的魔术你会变了吗?

生:我想2分米可以用小数0.2米来表示。

师:看过了几个魔术,我们再来看看小青蛙的跳远比赛,请大家完成下面的练习。哪只小青蛙能获得冠军?

(设计意图:在这里添加的这个小练习就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后要能够举一反三,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就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师:这个魔术有意思吗?还想再变一次吗?还是这把1米长的尺子,这回我们将它平均分成100份,那其中的1份是几厘米呢?因为1米=100厘米,还可以用分数表示吗?你能预测出魔术的结果了吗?

生:根据刚才的魔术经验,我推测0.01米=1厘米。

师:观看魔术,和同学们的预测结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1厘米既可以用100分之1米表示,也可以用0.01米来表示。请大家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学习的铺垫,这个环节希望出现学生自己要来变魔术的情况。学生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学习情趣,好奇心驱使他们想要预测魔术的结果。如果学生能准确地讲出两位小数的变化过程,既是对刚刚学习的巩固,又是对今后学习的拓展,证明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1厘米,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把它用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出来吗?(板书)那你能在前面的尺子上找到1.61米吗?(生: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生:老师的身高应该比1米高,所以我找不到。)你认为应该比1米长,老师再给你一条1米长的线段,现在你能找到了吗?

生:老师的身高是1.61米,应该是1米61厘米。

师:老师也特别想让你们都找到自己的身高,但我来的时候没有办法带那么多的尺子。我就把两把米尺放在一起,缩小后印在了活动单上,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在尺上找出相应的刻度。我们看看这个人的身高,姚明的身高以米为单位怎么写。 那请大家看,这个小数每一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小数点前面表示的就是几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多少分米,小数点后面第二位表示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以米作单位用小数表示长度。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的情境,体会用小数表示以米为单位的情况。整数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在这个环节中着重教学,通过学生观察尺子,在尺子上找身高这样思维的碰撞,体会了1.61米是要比1米多。)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老师把10分之1米变成0.1米和100分之1米变成0.01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没有?

生:10分之1米变成了一位小数,100分之1米变成了两位小数。(学生可能说不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数的数位上观察,比较。)

(四)巩固小练

师: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开展专题日记的活动,这是我们班一位同学的日记,谁愿意来读一读?在这篇日记中出现了一些像这样有两个单位名称的数,你能不能利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把它们进行改写,改写成以元或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大家可以试一试。同学们比较一下,改写前后的两种表示方法,哪一种看起来更简便,更清晰。

练习:

丁零零!我要迟到了!我赶紧从2米1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长的牙刷刷完牙,迅速洗把脸。冲出家门,花了14元8角的打车钱到校门口商店买了一个6角的鸡蛋和1元5角的面包后,飞奔到教室。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希望用这样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小数的改写,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小数的优越性,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小数,学生会认为学习小数有一定的重要性。)

三、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同学们变魔术玩得开心吗?你们也来试试吧。

拓展题:

嗨,变魔术多有趣呀,你们也来试试吧!用2、4、0、9四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比一比,看谁写的多。

师:其实,关于小数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让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挖掘更多关于小数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给孩子们带来了一道有难度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欲望。)

反思

这一课是在不断修改,不断挖掘,不断思考中建立起来的。从最初的不知该如何把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区分开,形成梯度,到现在将本课定位在以兴趣培养为主,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建立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经过了多次修改,多次实践后我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并得到了以下3条思考。

1.注重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在课前的调查研究中,我发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使每一个知识点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所以在课的开始处就出现了超市的购物情境,以商品的价钱为切入点。在教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时都是以这一素材为依托,降低了学习难度。正是因为这样,学生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时,仍然是以商品价钱出现,学生觉得学习新知识很轻松,树立了学习信心,激发了自己探索的兴致。

2.形式活泼,突破教学难点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地建立起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快速地认识小数是我在备课时的一个主要目标。经过多次推敲琢磨,最后我确定了以变魔术的形式这个轻松活泼的手段让学生有高涨的兴趣,积极自主地投入到这个活动中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有了兴趣再加上学生的细心观察,引发了之后的思考。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的发现也许并不能达到完善,教师在每次探索后都恰当地加入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教学难点被这样循序渐进地教学过程突破了。

3.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

第2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第3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1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199-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锻炼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其教学效率引起了我们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猜测,再经过自己的验证,使学生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激情得到释放,身心得到发展,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结合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个人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重视钻研教材的主要,把握新知的生长点和重、难点,关注教材的深、广度和教材的关键处,对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都要深入研究。由于低年级的数学课本知识比较浅显,其中有很多知识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就已经接触过,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拓展知识的外沿,挖掘知识的内涵,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翻新,让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上可以有"新"的知识和"新"的收获。例如:教学认数0到10,对于1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会认读,会数数、会书写。因此,在教学中,我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介绍古代的结绳记数的方法;阿拉伯数字的演变;0的多种含义;数数的多种方法,即可以一个一个数,可以两个两个数,还可以五个五个数。新知识的加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生活情景,发现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小学生正处在生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巧妙地利用车轮的形状向学生激疑:"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椭圆形或长方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形体图形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长方形不稳,有的说因为做成圆形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圆的车轮走的路程最少等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我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3.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注重反思,促进数学教学向纵深发展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我们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数学教学要符合数学特点,数学认知规律,遵循数学原则。教无定法--数学教学的艺术是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具体情况和自身特点,合理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的艺术,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取得最佳效果。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参考文献:

[1]姚淑萍,贾秀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M].北京:光明出版社,2010.

第4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一、从生活的角度形象阐述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性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因为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善,他们对文字性的描述和概括不能有效理解。所以经常出现小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一知半解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小学教学中要及时结合生活形象来帮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形象理解。

例如,许多小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可能知道怎么计算,但是并不完全理解相关概念,不会在实际中运用。笔者就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方格本,数一数,看看横的多少方格,纵的多少方格,一共多少。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面积就是大框内还有多少小方格,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面积公式的来源和意义,让他们认识到面积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通过动手完成数学体验

实践出真知。要想深入理解知识并生成运用能力,我们就要指导学生通过深入动手实践。这也契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教学习特点。

例如,学习“图形与变换”时,如果单纯地靠抽象讲解,学生肯定不容易理解。为了迎合学生的形象认知,笔者就指导学生用七巧板拼一拼,看看用三角形怎样拼成长方形,尝试用三角形平移变换组成风车……如此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完善形象认知,强化记忆理解,生成运用能力。

三、通过反思弥补知识漏洞

第5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片断]:上课了,我亲切地对学生说:“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学生兴奋地齐声说:“想!”

我出示了扇子、三角板、红领巾……等有角的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中都有共同的形状那就是“角”并指给学生看。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所以学生很容易就接受物体的表象了。

趁着学生的兴趣,我继续往下说:“现在,请同学们就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我们身边的这些物体,找出有角的部分,试着记住它们的样子,等到把所有的东西摸完了,就回座位。”

我的话刚说完,学生们便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微笑着看看桌子,摸摸墙角……

我在教室里轻轻地走着,观察每一位学生,分享着学生的收获和快乐,当看到学生们因收获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时,我又用亲切的话语对同学们说:“下面,老师要看看你们谁找的角,比一比,看谁找得多,找得准。”

在肯定了学生找的大小不一的角后,我针对一个学生指的有点圆弧的板角说:“这个也是角吗?它和我们找的其他的角一样吗?”这样的悬念问题让学生对答案很是期待。

“你们找得很多,现在我们要用手里的纸来折一个角!”与此同时,老师动手折。然后让一名学生上来继续折出不同的角。

“你们想折吗?”

学生们早就蠢蠢欲动了,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我发给学生各种色彩各不相同形状的纸,让他们想怎么折就怎么折。同时给他们指导和及时的表扬。对折出与别人不同角的学生让他到台前展示,充分肯定了他的创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都有很大的帮助。根据学生们在课堂上折纸反馈的信息和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学生折出锐角,有的学生折出钝角,而且还能在原有角的基础上折出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角来。

在愉快的折纸活动后,“你们每个人都有名字,这个角各个部分也应该有名字,我们一起来给角的各个部分起个名字吧!”我商量的语气,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

[分析]:这节课上完后,我自己都感到很意外,学生的学习情绪空前的高涨,课堂思维十分活跃,许多学生课下和我交流时说到课上的很有意思,还希望能继续上这样的课。其实反思一下这节课,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在课堂上比较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做。在一二年级中,教师们却总是以学生年龄小不会自主学习为借口,扼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在恰当时机,我们该放手时还是应该放手的。以上片断就是一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经对角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他们自主学习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学生完全能够依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来解决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他们也去尝试尝试呢?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而且也会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为他们从自主学习中也会品尝到成功的幸福感。

[反思]: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此课中,我用生活化的情境将教学明显地分成了认识生活与探究生活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走入相关认知的环境。此时本课所要学习的“角”已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图形,而是一个个他们急于认识的朋友。当学生们在我的帮助下,人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这些角各部分的名称,并找准了角,认识了它们,欢快的气氛就弥漫了整个教室。第二个层次则是创设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通过看一看、折一折以及摸一摸,他们自然明白了更多。原来“角是尖尖的”,“角有两条边”,“角有大有小呀”……这些角的特点,不是老师向学生讲解的知识点,而是学生们独自探究的“伟大”成果。学生们通过生活获得了认知,又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明确了更多的生活中的事例,知识面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发展。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

《数学课堂标准》中曾提到“在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受传统教育的思想影响,有些教师总是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导,此总摆出唯我独尊的架子,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压制学生,以自认为比较严谨的教学思路来控制教学由的节奏,牵着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做,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使学生始终拘谨于教师的眼皮底下,很难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澜教授曾提出应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能机械化、程式化,而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第6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数学教学

一、正确对待高中数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无论在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还是在实施操作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人教版新教材比原有教材有较大改变,知识体系上,如三视图、二分法,算法等内容的加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三角形,数列等内容的后置等;引入与阐释知识也有很大不同,体现了新课程改的思想,有些知识的编排体系还有一些不妥当的地方,前后知识衔接不上等。虽然经过数百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的研讨,由于地域原因、学生原因但它离实用仍有距离。因此在实践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教学时就是希望由此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存在问题从学科能力方面来说,课标是最低标准,考纲是最高标准。对“课时不够”,固然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反思我们的教学,恐怕有些原因还是出于自身。不少教师习惯参照高考命题,对某些知识点延拓加深。教学内容相对较少、课时较多,可以这样做。但新课程对内容的处理和教学要求与原有教学大纲有较大不同,如果仍延缓原有习惯,课时量就可能不够。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要适应人性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教材将习题编成三种层次,供学生选做。因此有些习题有学生不会做也不奇怪。这说明过去的某些观念要改。另外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是不是真正领会了,哪些该是让学生了解的,哪些是该让学生掌握的,是不是把握好了教学要求,这都是课时不够的原因。

(三)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及具体内容的界定认识不清举例说,高中几何分“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两部分。“立体几何”分“立体几何初步”和“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和“圆锥曲线与方程”。必修课程仅要求学生掌握“立体几何初步”和“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其定位是清楚的。“立体几何初步”以三个载体(三视图、直观图、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对空间图形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于只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生来说,已经达到基本要求。

而对于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还需要学习“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借助向量定量地处理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向量既是几何对象,又是代数对象,还有很好的物理背景,自然成为搭建几何和代数联系的一座桥梁。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内容定位差异,按照《标准》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在必修课程要学生达到选修课要求,加重负担的情况出现。

二、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认真学习和领会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新教材的特点是: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双基,删除了过时的内容并且补充了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内容,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较好的把握了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以课标为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建议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大体按以下三点来把握:(1)对已删内容,如所有版本教材都未出现,一般不要再捡回,如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线段的定比分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极限等;(2)对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一般应按所教版本教学。如有不同处理方式在另外版本出现,对解题可能产生影响,则应适当告诉学生;(3)对新增内容,如必修3中的算法,不同版本表达方式和选用例、习题有差异。备课时,如能多参考一些版本,必能帮助加深理解,提高水平和效率。

(二)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7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 反思能力 ; 培养

学生知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反思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检验、梳理、整合、优化的过程。一句话,反思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下面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因势利导,给学生留下反思空间

传统的应试教育,只重视结果,轻视过程,谈不上引导学生认识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故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现象严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违背素质教育要求。通过反思,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一个水平上升到另一个水平,知识得到内化,学习劲头足,学习效率高,教学质量自然得到提高。如在教学“在一个长方形内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时”,有的学生作出了错误答案,我这样引导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生:1/2乘以底再乘以高。问:说明三角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生:底和高。那么你画的的三角形底能不能再长一些?高能不能再高一些?学生顿悟,愉快地作出了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答案,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正,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了强化、内化,记忆深刻。

3 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直观演示中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备课时,要把教学内容联系到生活实际,以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如在教学“在1000米的公路一侧每隔5米种一颗树(两头要种),共需多少颗树苗?”时,不少学生这样解答:1000÷5=200(颗)。我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叫10位学生在教室内站成一排,间隔1米左右,问:把10位同学看成10颗树,中间共有多少个间隔,学生数后答:9个。然后让一个同学离开队伍,问:9个人多少个间隔,生答:8个。依此类推,然后让学生思考树木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学生很快发现:树木数比间隔数多1,再回过头思考原来的问题,学生很快写出答案:1000÷5+1=201(颗)。

3 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离不开反思,缺少了反思,就难以促进知识的内化以及促进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反思,举一反三,归纳整理,不断提升自己解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命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剪出不同的三角形,通过观察、拼凑,在操作中思考,最后学生发现:只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使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对命题的理解更加透彻。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远比通过教师的说教而获得的知识效果好得多。

4 通过对比,在比较中反思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因为思考不全面或者粗心大意,从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类:1、本来会做,但由于粗心大意,从而出错。2、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乱写一通,从而出错。3、对题意一无所知,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对于学生的错误,老师不能简单的加以肯定或否定了事,学生的答案是学生已有的一种认识,不能轻意从学生的脑海里抹去,对正确答案的认识应建立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所以老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引发已有“观念冲突”,通过自我反思、否定,从而真正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一个三位小数,按四舍五入法精确到百分位后是37.75,这个小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时,不少学生说最小是37.750,我便这样引导学生:千分位上可能是哪些数字?生答:0到9。再问:其中最小的三位小数是什么?生答:37.750。比37.750小的三位小数是什么?生答:37.749。把它精确到百分位后是什么?生答:37.75.学生终于发现,所找的小数最小不是37.750,再进一步比较,终于得到正确答案是37.745。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思,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肯定中得到正确答案,从而加深对知识本质的认识。

5 在自我评价中反思

第8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一、高中数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设置的问题。

与我国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相比,本次改革无疑力度最大。新课标,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无论在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还是在实施操作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人教版新教材比原有教材有较大改变,知识体系上,如三视图、二分法,算法等内容的加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三角形,数列等内容的后置等;引入与阐释知识也有很大不同,体现了新课程改的思想,有些知识的编排体系还有一些不妥当的地方,前后知识衔接不上等。事实上,无论是新的高中课程方案,还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都还只是专家们的一种设计。虽然它经过数百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的研讨,由于地域原因、学生原因但它离实用仍有距离。因此在实践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教学时就是希望由此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2、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存在问题。

从学科能力方面来说,课标是最低标准,考纲是最高标准。不少教师习惯参照高考命题,对某些知识点延拓加深。教学内容相对较少、课时较多,可以这样做。但新课程对内容的处理和教学要求与原有教学大纲有较大不同,如果仍延缓原有习惯,课时就可能不够。又如,过去习惯要求学生完成教材全部习题(包括练习和复习题),但新教材却有些习题很多学生不会做,于是有人认为教材习题太难。事实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要适应人性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教材将习题编成三种层次,供学生选做。因此有些习题有学生不会做也不奇怪。这说明过去的某些观念要改。另外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是不是真正领会了,哪些该是让学生了解的,哪些是该让学生掌握的,是不是把握好了教学要求,这都是课时不够的原因。

3、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及具体内容的界定认识清。

举例说,高中几何分“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两部分。“立体几何”分“立体几何初步”和“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和“圆锥曲线与方程”。必修课程仅要求学生掌握“立体几何初步”和“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其定位是清楚的。“立体几何初步”以三个载体(三视图、直观图、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对空间图形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于只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生来说,已经达到基本要求。而对于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还需要学习“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借助向量定量地处理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向量既是几何对象,又是代数对象,还有很好的物理背景,自然成为搭建几何和代数联系的一座桥梁。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内容定位差异,按照《标准》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在必修课程要学生达到选修课要求,加重负担的情况出现。

二、针对问题,正确处理。

1.认真学习和领会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是: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双基,删除了过时的内容并且补充了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内容,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较好的把握了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以课标为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建议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大体按以下三点来把握:(1)对已删内容,如所有版本教材都未出现,一般不要再捡回,如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线段的定比分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极限等。(2)对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一般应按所教版本教学。如有不同处理方式在另外版本出现,对解题可能产生影响,则应适当告诉学生。(3)对新增内容,如必修3中的算法,不同版本表达方式和选用例、习题有差异。备课时,如能多参考一些版本,必能帮助加深理解,提高水平和效率。

2、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第9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归纳;知识发展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58-01

201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再次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倡导要根据小学生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所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逐步渗透、螺旋上升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在促进学生理解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启发他们领会数学基本方法,真正促进他们和谐、自然、全面、持续地发展。

教材一方面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典型的具体的事例不断丰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积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有归纳、演绎、类比、分类、转化、符号化以及数形结合等,在此不作一一介绍。

笔者认为,应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的法则、定理、概念、公式等,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日常生活和学生已经习得的数学知识、方法、潜意识的体验等紧密结合起来,亲自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感觉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进行小数乘法教学时,可以先创设一个生活问题情境,产生需要计算的一种需求,让学生根据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再结合学生已经习得的小数点移动引起数字大小变化的规律和整数乘法等知识,巧妙地将小数的乘法转化为学生已掌握的整数的乘法,并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最后,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规律,而且也对数理有个感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也对简单的数学建模、数学化规等思想方法得到了些许的认识和感悟。

二、通过反思使学生感悟的数学思想方法清晰明了

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探索数学知识、方法、认知策略等多方面进行二次认识及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进行分析,笔者觉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应注意一下几点:

1、要务实,让学生明白反思对自己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引导反思达到主动、积极反思的转变。还要切忌浮躁,培养学生精心、踏实反思的良好习惯。

2、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学习中的重要步骤、关键环节,回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提炼其中的方法和知识技能,并做进一步的思维“反刍”。

3、要反思本身进行同伴间、师生间的交流和反馈总结,互相学习,查缺补漏。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按照角的大小对不同的三角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接下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刚才的分类过程进行回忆和交流,并说明自己这样进行分类的原因。通过这一交流反思的环节,让学生一方面明晰自己在此过程中的分类方法,并感受“同一标准、不重复、不遗漏”等分类原则;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分类对我们认识角的帮助和意义,从而体验到数学方法对研究数学问题的价值和作用。最后,教师再用集合图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者关系做一表示,在此过程中,也将集合的思想渗透进去,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的重要意义。

三、借助整理知识和复习知识环节,让学生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和提高数学素养的必要手段。

在教学中,一是要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做一回放,在回放过程中再次明确各个知识点,既是整理知识,也是复习知识,同时也将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再现了一次。二是要在再现回忆的过程中注重各个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凸显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共性,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最终实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