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质量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标准 质量管理 作用 对策
质量是产品价值的体现,标准是产品质量的目标,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有了标准,才能有效确认产品是否符合要求,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才能依靠质量优势树立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标准在产品质量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标准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一、标准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标准的产生,将商品的生产厂商与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企业依靠高质量标准的产品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消费者根据标准来衡量产品质量,以此来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讲,现代商品的产生依赖于工业化的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无论是工业化的生产,还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标准的支撑,有标准才能实施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也才能顺利的开展市场营销。从当前世界的经济贸易局势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的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国门,就必须要掌握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以此来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抢占世界市场份额。
对于产品质量管理而言,标准有助于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对标准的科学管理,能够合理控制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与此同时,对标准的管理还能促进企业加强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从而积极进行改进,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促进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标准的管理还能强化预防性质量控制,通过审查、复查产品标准来推动企业完善标准的节奏,使企业深刻认识到标准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加强对产品质量的预防性控制。在标准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编制标准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产品控制的科学性,为产品质量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避免了标准编写错误的发生。例如保健食品的标准编写有生物制品和植物制品之分,如果该保健食品本身为生物制品,若是按照植物制品标准进行微生物检验,将无法控制食品的质量,导致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相悖。通过标准管理能够避免这一问题,将产品质量统一规范的进行检验和区分,不仅便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而且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外,对标准实施规范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产品质量管理的工作量,完善产品质量管理的环节和程序,提高产品质量管理的效率,使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二、标准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标准在产品质量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在标准编写、落实、修订等方面出现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充分发挥标准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不良影响。
(一)标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编写问题
编写方面的问题多为编写不规范,或是标准内容不完整,或是与国家标准差异过大。标准格式不规范的现象很多,不少企业在编写企业标准时都未能严格参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编写格式,尤其是细则编写有很多不规范之处;标准内容不完整体现在编写标准时未给出检验规则、试验方法、包装贮运规定等;与国家标准差异过大表现为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相比不一致,过高或过低,分析其原因有些企业在编写标准时早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有些企业为降低产品成本而压低产品质量标准,有些企业不了解国家标准而使企业标准高出国家标准,还有些企业考虑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宣传而提升企业标准高出国家标准,未能严格贯彻国家标准。另外,很多企业编制的标准没有质量分等,仅有合格品指标,而没有给出优等品、合格品等之分。
之所以出现标准编写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定程序不规范,很多企业在制定标准时仅安排几个人起草,负责人批准后即予以,还有的未按照标准手续,调查、审查等制定标准的环节都被简化,个别企业标准制定时甚至未验证技术要求等重要内容。
2.落实问题
有些企业在编写完企业标准后,没能将企业标准有效落实,有的企业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和客户而走形式,还有的企业本身没有制定企业标准、检验产品质量的能力,也未委托有检验资质的单位负责产品检验。由于企业对标准的实施不够重视,想蒙混过关,导致有的产品标牌、说明书指标和标准不一致,甚至使用虚假合格证。
3.修订问题
在企业标准实施后,随着产品的改进应更新标准号,然而发现有不少企业因缺乏检测手段,不重视对标准的修订,仅仅将标准作为应付检测的手段,导致改进后的产品仍使用原产品的标准号。
(二)解决措施
1.要建立标准化组织网络,结合企业情况配置标准管理所需的人员和设施,尽量设立专职机构来保障标准管理职能的落实,为标准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人员、资金的支持,并重视从思想观念上给予教育疏导,以保证标准化管理的有序运行,充分发挥标准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注重对标准化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只有提高标准编写人员的能力,才能保证企业标准的水平。目前多数企业十分缺乏标准化编写人才,从外引进的难度和成本也很大,因此可以通过培训来逐步提高标准化人员的专业水平,建议有关部门给予人员培训方面的支持,保证培训的质量。
3.规范标准的编写和修订程序,在编写标准前要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多方面征求意见,及时对标准草案进行审查和复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产品的改进,标准也要随时进行修订,紧跟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步伐,以保证标准的适用性。另外,在编写和修订标准时,要注意向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靠拢,标准可以有一定的先进性,这样能够促进产品的改进。
4.企业在标准管理过程中可以积极向标准化协会等组织咨询,发挥中介组织的指导带动作用,借助标准化中介组织的力量开展人员培训等工作,以提高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关于标准化服务的中介机构有很多,包括网站、服务咨询机构等形式,企业可以结合实际需要选择中介组织合作,这样不仅标准化管理的成本较低,而且质量和效率有所保障。
5.企业的标准管理不应局限于企业自身,还可以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共同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既可以选择制定企业标准,也可以选择行业标准,这样有助于增强企业自身的标准化管理能力,更有助于行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标准在产品质量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产品质量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然而由于我国标准化管理起步较晚和部门职能交叉的缘故,标准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整优化,标准化管理将得到有效的规范,其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 陈磊.标准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J].质量信息,2009年03期.
[2] 刘正和.产品质量监督中标准监督的重要性[J].质量管理资讯,2006年12期.
[3] 周伟 .标准监督管理对产品质量监督的促进作用[J].质监资讯,2007年10期.
[4] 马红艳.强化标准监督――现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新的重点[J].检验技术信息,2009年11期.
[5] 杨辉.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内涵及发展趋势[J].航天标准化,2005年03期
关键词:电子产品;生产工序;标准;质量管理
电子产品一般属于精密型的产品,一般来说,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控制都会做的非常严格,在生产工序中会有多工序多环节的检测和检查确认。在电子产品的生产中,工序是有着一定的标准的,只有按照工序标准进行生产,才能保证生产过程中符合要求,从而保障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在我国当前电子产品的生产中,工序管理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在工序管理中,由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参与,以实现电子产品生产的发展。
1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标准
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标准是依照电子产品本身的生产要求所制定的,不同的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并不相同,但是生产工序标准是需要在电子产品正式投入生产之前就制定出来的。一般来说,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的制定也是有一定的标准的[1]。当前,电子产品的生产都是采用流水线的生产形式,需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及经过培训的作业人员来完成。因此,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主要包含如下方面,而各项工序又必须按照既定的标准来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电子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1.1电子产品的设计
电子产品的设计是电子产品生产的首要工序,以手机这类电子产品为例,我国国产手机的生产都离不开产品设计这一环节,而且以小米手机为例,每年都要推出新一代的手机产品,必须要经过产品更新换代的设计。
1.2电子产品的零件生产及采购
电子产品的生产需要各种各样的零部件,一般来说,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单位会联系相应合作厂商进行零部件的生产加工,也有少部分企业有自己的零件加工厂,因此,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零件的生产和采购是电子产品生产的第二道工序。1.3电子产品的流水线组装电子产品的生产线一般是流水线,其中包括设备自动化组装部分、机器人操作组装部分和技术工人操作组装部分。当前,大多电子产品的生产都开始应用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一般在设备、机器人生产线上,只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就可以。
1.4电子产品的质量检测
电子产品在制造出来之后,需要由厂家的质检部门对电子产品的质量和符合性进行一一检验,根据质量检测的要求,每一类电子产品的最终品均会针对其质量特性的不同,在不同的工序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在经过这四道生产工序之后,电子产品才能够顺利出厂,由经销商进行销售。各个工序的标准都是严格规定好的,任何一项工序出问题都会影响电子产品的质量,因此,除了参照相应的工序标准之外,生产工序的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也非常重要。
2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的质量管理控制
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的质量管理控制是指在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电子产品各个工序的工作内容、生产情况进行相应的质量管理,通过管理以保障各个工序的生产不出问题,并确保最终生产出来的电子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生产工序管理和生产工艺的管理不同,就生产工序来看,其管理的内容更加深化、细化,工序过程中本身就需要生产工艺的保障,而生产工序的管理需要对整个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生产效果做出判断,还必须通过概率计算方法来确定电子产品生产质量的稳定性,对整个企业的生产状态做出管理[2]。在进行管理时,还可以结合人和电子监控设备共同管理的模式,以确保生产工序时刻处于被监控的状态中。
2.1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管理控制的影响因素
(1)人员: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上必然有相关的作业人员,而作业人员的具体操作表现就会影响到工序的质量管理。在生产工序上进行操作或者是监督的作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才能确保生产工序各个环节连接顺畅,不出现问题。而且生产工序上的作业人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有很多电子产品的生产精密度较高,如果不了解产品相关的构造情况的话很难做好相应的工序保障,而且一旦生产工序上的作业人员在操作时出现失误,电子产品被制造出来就有可能存在流入市场的风险。(2)设备: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上有自动化的流水线设备,虽然一般情况下设备都是按照既定程序在工作,但是很难保障设备运行中不会出现问题。设备出现问题自然也会影响到生产工序质量,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生产的进行。因此,必须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检修,避免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出问题。另外,电子产品的生产设备的选择也需要做好相应的计划和评估,结合当前电子产品的生产要求来看,电子产品的生产设备最好选择最新的、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以能够符合电子产品日益严格的质量要求。或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3)技术:电子产品在各个工序上的生产技术也直接影响着最终的质量,在进行生产加工时,程序的设定,加工的切削速度、深度以及走刀情况,模具的制作,工艺的衔接等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因此,保障技术对于电子产品的生产来说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在生产工序中有着相应的工艺需求,而对于这些技术工艺都应该有专业的质量控制,因此,结合一般工序、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的区分,工序技术的质量控制要求也不一样,需要在进行电子产品生产之前就设定好要求和标准。(4)环境:电子产品对生产环境的要求较高,有很多精密性较强的电子产品甚至需要在无尘车间中进行生产。而且环境的温度、湿度、振动以及照明等,都可能影响到电子产品的生产,因此,要结合工序的要求,对电子产品的生产环境进行适宜的调节[3]。在电子产品的生产车间中,一般都要求室温环境,避免环境温度太热或太潮湿对电子产品造成损坏。在生产环境中,应制定相应的环境清洁管理条例,以确保生产现场的干净整洁。(5)材料:电子产品的生产材料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对电子产品的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从材料的选购、检验、入库到保管、发料的方方面面,都应该有专人来对其进行管理。材料和产品一样,都需要适宜的环境进行保存和管理,尤其电子产品的材料特别怕潮湿、变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长时间处于库存管理状态的材料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也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以对不合格的材料进行隔离和处理。(6)检测:电子产品的质量检测以及检测后的反馈对于电子产品的质量也有影响。一般来说,电子产品下线前都需要经过质量检验,而电子产品在投入市场使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接受消费者的检验,在质量检测的过程中,电子产品出现问题要进行调查分析,以求通过检测来查找出工序及技术方面的问题,从而及时处理问题,形成有效的质量控制。
2.2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是有节点的,在完成每道生产工序之后,电子产品都必须达到某个质量状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工序都需要设定质量控制点,因此,在设置质量控制点时,需要在最为重要的生产工序、直接影响最终质量的生产工序、对生产工艺有特殊要求的生产工序以及问题反馈较多的生产工序上。在确定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的生产工序点之后,需要按流程和要求进行管理。(1)确定工序质量控制要求,在需要进行检验的工序上,需要根据电子产品设计要求、质量特性和各类反馈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检验要求,将各个检验要求进行细化、数据化,并编制出相应的检验明细。而且每个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检验检测所需要使用的相应工具、参考数据也都需要进行明确的标注。(2)做好控制点信息记录,由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检验人员按照检验控制明细来进行检验,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3)验收工序控制点质量,由质量管理人员对检验信息以及出现异常的情况进行分析,并确定出相应的质量提升方案,对该工序的生产程序进行相应的调整。(4)产品质量提高后撤销控制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调整之后,待到该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质量提升并且保持稳定之后,可以撤销这一工序质量控制点。
2.3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管理控制的验证
工序的质量验证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的工序验证方法,一般可以采用SPC统计技术,来计算生产过程以及生产质量是否稳定。SPC体系中包括具体的统计控制方法,采用这些方法可以实现产品质量的监控。由于产品的生产工序较多,因此,在进行SPC统计时也是主要对关键工序的输出进行监控,从而观察关键质量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确保关键工序下产品质量的合格。而且在工序质量管理控制的验证中,工序能力的验证也非常重要[4]。当生产工序处于稳定状态时,生产线所具有的生产加工能力能够直接反应生产质量。在计算工序能力时,需要采用抽样计算的方法,先确定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案,然后进行产品抽样,对抽样产品的各项数据进行检测和记录,然后统一计算工序的能力。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管理控制的验证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在生产过程中,最终的质量验证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需要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以从整体上确定生产工序以及产品的质量情况。工序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合格品率也会增高。因此,就必须提高工序能力,而想要提高生产工序的能力,则必须找出工序工艺中的不足,才能进行相应的设备、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改进。
3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标准与生产过程中的人员、设备、技术、环境、材料以及检测都有很重要的关系,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重视对生产工序的质量管理和检测,以确保生产工序能力,为产品的生产质量提供保障。对于生产工序中出现的问题要合理分析、评估验证,及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确保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都能够合格,所有的影响因素也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当中,保障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平.电子产品生产中的质量影响因素及科学管理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9:123-124.
[2]梁永龙,赵亮.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8:89.
[3]张琳.浅谈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过程[J].江西建材,2016,04:269-270.
关键词 农产品;检测;标准物质;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S-3;TS2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06-01
标准物质和质量控制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标准物质的正确选择与使用,以及正确应用质量控制方法,对于检测、校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农产品检测过程中做好此项工作,进而确保检测数据与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现对标准物质的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作一探讨,为从事农产品检测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1 标准物质的应用
标准物质是一种已经确定了具有一个或多个足够均匀的特性值,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标准物质可以是纯的或混合的气体,也可以是液体或固体。
1.1 标准物质的选择
标准物质在农产品检测中主要用于校准仪器、评价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考核分析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监控分析结果(质量控制)以及产品评价与仲裁[1],因此正确选择标准物质就显得十分重要,标准物质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根据检测的目的从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标准物质目录》中选择相应种类的标准物质。二是选择特性值与预期应用测量值水平相适应的标准物质。不应选用不确定度超过测量程序所允许水平的标准物质。在一般工作场合可以选用二级标准物质。对实验室认证、方法验证、产品评价与仲裁等应选用一级标准物质[2]。三是选用的标准物质基体应与测量程序所处理材料的基体一致,或者尽可能接近。同时注意标准物质的形态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是测试片还是粉末。四是选用标准物质的基体组成应与被测样品的基体相同或相似。因为在微量或超微量分析中,基体效应往往是主要误差来源之一。
1.2 标准物质的正确使用
在使用标准物质前要仔细阅读标准物质证书,同时所选标准物质的稳定性应能满足整个实验计划的需要,凡是超过稳定性要求的标准物质切不可随便使用。因此,正确使用标准物质前应考虑到能够影响其校准的因素,如浓度水平、准确度水平、取样量等。具体来说,一是标准物质浓度水平的选择。标准物质作质量控制用时,应选择与被测样品浓度近似的标准物质;标准物质用于评价分析方法时,应选择浓度水平接近分析方法测量的上限与下限的2个标准物质;用标准物质校准仪器时,可选择1~3个或3个以上浓度水平的标准物质调整仪器的工作状态,从而核实仪器的精密度。二是标准物质准确度的选择,标准物质的准确度应比被测样品预期达到的准确度高3~10倍。在微量与超微量分析中期望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在±50%以内,则选用的标准物质的准确度应在±5%~±17%之内。三是标准物质取样量的考虑,当取样量小于证书上规定的取样量时,证书上列出的保证值无效,取样量等于或大于规定的取样量时,证书值有效[3]。
2 质量控制方法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目的在于监控实验过程,并及时发现导致不合格或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和结果。采取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可监控检测、校准工作过程,预见到可能出现问题的征兆或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从而使实验室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实验误差的产生。
2.1 质量控制的形式
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它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一是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二是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三是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四是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五是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而从单一质检机构本身的质量控制角度来说,质量控制主要分为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具体形式是:内部质量控制包括空白实验、平行双样测定、密码监控、质控样监控、标准物质监控、双人比对、不同检验方法比对、加标回收率实验、保留样品重复测定等。外部质量控制则包括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4]。
2.2 质量控制的评价
从实验室的角度来说,对质控样品的监控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标准物质评价和加标回收率评价。具体来说,一是标准物质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将标准物质与样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如果标准物质的检测结果与证书上的标准值一致,表明分析方法与检测过程的准确度令人满意,样品分析结果准确。二是加标回收率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向样品中加入一定量待测物质,用选定的分析方法进行测定,按照回收率计算公式得出回收率,回收率在标准规定范围内的,即表明样品分析结果准确当然,在对质控样品的监控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时,标准物质评价和加标回收率评价,只是众多评价标准中一个标准的2种方式,对于不同的质控形式,应该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主要的评价标准与依据有:《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NY/T395-2000)》《农田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6-2000)》《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7-2000)》《农、畜、水产品污染监测技术规范(NY/T398-2000)》《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GB/T27404-2008)》以及指令性检测任务对质控的明确要求[5]。
3 参考文献
[1] 高月明,陈劲星.农产品质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331-332.
[2] 徐剑,镇召国,周建华.浅析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资质认定与规范化管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4):48-51.
[3] 秦淑平,朱萍,张敏,等.浅谈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内部管理[J].科技资讯,2013(21):230.
【关键词】 产品 质量检测 技术标准 问题 分析
技术标准是产品质量检测的依据,有了这个依据,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才能够有效的实施,然而现行的技术标准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技术标准的执行过程不严格。这些技术标准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给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1 技术标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技术标准的起草者专业素养欠缺
产品质量检测中技术标准的起草工作并不是随便的几个人或一个单位能够独立胜任的,它首先必须有相关的部门提出制定技术标准的文件,然后交由有一定资质的技术人员所在 的产品质量技术监管部门着手起草,这些个人或单位不仅具备专业 的技术知识,能够承担技术标准起草工作,而且熟悉GB1.1系列标准所规定的技术规范及具备相当的语言组织能力。总之产品质量检测中技术标准的起草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担纲。然而有些技术标准的 起草人员由于个人专业知识技能的欠缺使得所起草的技术标准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
1.2 技术标准的起草制定缺乏实验依据
技术标准的制定起草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数据基础之上的,这些实验数据都是经过相关 的技术人员反复实验、举例、论证、再实验才获得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被广泛认可接纳的。只有建立在实验数据基础之上的起草的技术标准才能够真正的称之为技术标准并被准许应用于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中。然而现实中很多的技术标准没有实验数据做支撑,往往是通过复制其他的标准再稍加改动而成,这类标准常见于小型个体企业自定 的技术标准中,无疑会出现问题、矛盾重重的怪现象,根本就不符合自己的产品的类型与特质。
技术标准起草之后的出版校对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技术标准的出版校对工作需要技术员认真仔细,否则很容易犯低级错误,比如在SY5093-92标准 中的取代公式错把0.08印刷为0.80,这些细节的错误很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很多工作人员在技术标准出版校对工作中不够严谨使得在产品质量检测过程中难以参照技术标准。
1.4 技术标准信息获取及交流方面滞后于现实的发展需求
信息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信息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获取手段极其便捷有效可以使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时事政论、国际国内新动态,这也体现了社会在分分秒秒的发生变化。面对时刻发展着的事物必须以发展变化的准则来评判它。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标准也应是随着新产品的问世而时刻调整的。众所周知进行产品的质量技术检测应该采用最新的技术标准,这样才能够保证质量检测结果与产品的实际情况是符合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检测往往以旧标准为参考,对于新标准的执行显得迟缓;有的产品质量检测部门对于新颁布的技术标准置若罔闻,仍以旧标准为检测蓝本,这就给产品质量检测工作造成本不可避免的麻烦。而且各个质量检测部门之间很少联系,更不用说交流沟通检测经验、检测方法及最新的技术检测工具及标准的使用,更不会了解实验中遇到的新的技术问题以及国际上行业内流行通用的质量检测技术标准。
1.5 技术标准管理执行不利
上个世纪九十年达以来我国各行业的产品质量检测中技术标准的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在技术标准的起草、制定、审批、执行工作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如此,技术标准的管理方面仍有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需要加以纠正。
技术标准的排列等级是按照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模式依次展开的,在权威性和可信度方面逐级递增,对于技术的要求也在逐级提高。但目前许多的劣质技术标准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许多企业不是让自己的产品质量符合技术标准而是让技术标准符合产品,即刻意更改降低技术标准以达到产品批量劣质生产的目的。这样就给许多企业的不法违规操作提供了借口和依据。大量低劣的技术标准造成整个相关行业的产品质量等级下降,这很难提高我国整个的产品质量档次,严重阻碍民族产品走出去战略计划的实施。另外在产品质量检测中存在着技术标准乱而泛滥情况,同一种类型的产品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标准,无论在标准的内容还是在标准的执行细则上面都有所不同,标准制定没有统一的规范,造成技术标准的管理控制混乱。
2 针对标准问题提出的建议
目前的技术标准漏洞百出,针对这些漏洞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严格技术标准的起草、制定、审批环节,使得技术标准的出炉有章可循,高效可行的技术标准必须是在专业的技术人员严格参照实验数据的基础之上起草制定的。因此加大技术标准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深入广泛的宣传GB1.1系列标准制定导则在全国形成一种使技术标准真正成为参考标准的良好氛围;提高技术标准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是保障产品质量检测的基石;鼓励行业内质量检测部门间的交流沟通,促进新技术标准信息的共享。
3 结语
综上所述,产品质量检测中技术标准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技术标准信息获取及交流方面的问题,技术标准的起草制定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技术标准的出版校对不严谨等等,这些问题都给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和不便,也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因此必须正视我国目前运行的产品质量检测中技术标准问题,采取对策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使得技术标准成为真正的标准。结合所凸显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严格控制技术标准的起草审批流程,使得技术标准的出台是经过长期的实验论证的可以信赖的;加大对于技术标准的执行监督力度,在产品质量检测过程中严格依照相关的程序遵循技术质量指标;加强新技术标准的推广和使用范围,使得产品质量检测部门及时使用新技术检测标准。
关键词:新型纤维;纺织品;标准;纤维含量;不兼容性
中图分类号:TS107 文献标识码:A
1.新型纤维介绍
1.1 SeaCell纤维(海藻纤维)
SeaCell是利用海藻内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纤维素和丰富矿物质等,在纺丝溶液中加入研磨得很细的海藻粉末予以抽丝而成。可应用于衬衣、家用纺织品、床垫制作等。海藻对皮肤有自然美容的效果。穿着和贴身使用海藻纤维制品,有益于皮肤的健康,具有独特的护肤作用。
1.2.Lenpur纤维(栽种的木材纤维)
Lenpur纤维是用白松制成的纤维。纤维表面有小裂片,具有柔软的手感,可做成长丝和短纤;具有吸湿快干、保温隔热、回潮率高、不易缩水等特点,有良好的舒适感、耐洗性好。
1.3.Silfresh纱
Silfresh纱为新的纤维素醋酸纤维纱,由北美松树萃取的纸浆制成。由其发展出两种新的纤维产品:一种是Situssa纤维,另一种是Tricolsan纤维。Situssa纤维是一种纤维素醋酸纤维与尼龙的组合。具有光泽好、手感舒适的特点。Tricolsan纤维添加物是相当有效的杀菌剂,属于抗菌纱,可以防止衣服上细菌的生成,洗涤后效果不变。
1.4.Crabyon纱
将甲壳素磨成粉末混入纤维素纤维原丝液中.使其完全融合后纺成短纤维,再与其他纤维混纺,纺制成纱。该纱线具有天然抗菌效果,并有抗过敏、可生物降解、吸湿能力强等特点。
1.5.海岛超细纤维
用海岛超细纤维可制成合成革,其表面有聚氨酯形成的微细孔结构,与真皮的粒面层相似;底基是聚氨酯浸渍的海岛纤维无纺布层,呈多孔结构。与真皮的网状层相似。
1.6.超细旦纤维
超细旦纤维兼容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优点。代表着当今纺织业的科技趋势。用超细旦纤维生产的制品手感柔软、滑爽、色泽鲜亮。不易折皱.容易打理和洗涤,不掉色。因为它比传统的纤维细。所以比一般纤维蓬松、柔软。此外,它还具有高弹、轻柔、舒适、吸湿、透气、耐磨、保暖、不发霉、不怕虫蛀、防水等许多纤维无可替代的优良特性。用它制成的面料非常柔软,悬垂性好。超细旦纤维包括:超细旦粘胶丝、超细旦涤纶丝、超细旦丙纶丝等。
1.7.蜘蛛蛋白纤维
蜘蛛丝是由一些被称为原纤的纤维束组成。而原纤又是由几个厚度为120nm的微原纤组成的集合体,微原纤是由蜘蛛丝蛋白(Spidroin)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蜘蛛丝有很好的抗紫外线辐射能力、抗张力以及耐火、耐热性能。在军事方面,蜘蛛蛋白纤维可用于制造防弹背心。也可用于制造坦克和飞机的装甲,以及军事建筑物的“防弹衣”等。在航空航天方面,蜘蛛蛋白纤维可用于结构材料、复合材料和宇航服装等。
1.8.蛹蛋白纤维
蛹蛋白纤维是一种由粘胶与蛹蛋白丝组成的复合纤维。蛹蛋白丝集真丝和粘胶人造丝优点于一身,具有舒适性、亲肤性、染色鲜艳、悬垂性好等优点。其织物光泽柔和,手感滑爽。透湿、透气性好。作为纺织原料,其具有很好的织造性能和服用性能。
2. 有关纤维含量规定的不兼容性
纤维成份及含量直接承载着纺织服装或面料的质地,是消费者购买服装的重要参考信息。因此,纤维含量是纺织品检测的常检项目,也是纺织品监督抽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考察服装等纺织品所明示的纤维含量是否与实际相符合。然而,在实际检验工作中,在接触不同的纺织产品标准时,不难发现纺织产品标准有关纤维含量规定之间存在不兼容的问题。
2.1不兼容性的体现
在GB/T 2910.1-2009
表1部分常用纺织产品标准采用纤维含量的规定
从表1中分析可知,针织产品标准中有规定采用净干含量,如FZ/T 73007~2002
FZ/T 73008―2002((针织T恤衫》等;也有规定采用结合公定回潮率的含量,如FZ/T 73005―2002《低含毛混纺及仿毛针织品》等;甚至还有未作出明确规定的,如FZ/T 73015―1999《亚麻针织品》等。从表1还可以看出,大部分针织产品采用净干含量表示,而机织产品标准中大部分都提及应符合FZ/TOl053--2007《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示》的规定,而FZ/T01053--2007中的5.2规定:“纤维含量一般采用净干质量结合公定回潮率计算的公定质量回潮率表示,对棉型和麻型产品可以采用净干质量百分率表示纤维含量,但需明示为净干含量。”也就是说,大部分机织产品则采用结合公定回潮率的百分含量表示。另外,表1中所列的纺织产品标准都没有提及采用结合公定回潮率和预处理中非纤维物质和纤维物质损失的百分含量。
2.2分析与探讨
从表1中可以发现:不同纺织产品标准对纤维含量的规定比较混乱,有采用净干含量,也有采用结合公定回潮率的含量,甚至还有未作出明确规定的。这种纺织产品标准对纤维含量规定的不兼容性给检验机构造成了困扰,检验机构有的可能采用净干含量,有的可能采用结合公定回潮率含量,造成检测数据不一致。另外,对于一件纤维含量标识为“羊毛85.5%,腈纶14.5%”的毛衣,如果实际测得的净干含量为“羊毛80%,腈纶20%”,则结合公定回潮率的含量为“羊毛81.7%,腈纶18.3%”。按FZ/T01053--2007《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示》的有关规定:羊毛含量的允差为±5,腈纶含量的允差为±4.4,即羊毛含量“(85.5±5)%”,腈纶含量“(14.5±4.4)%。由此可见,在实际判定中,如毛衣采用净干含量,则判定为不合格;若采用结合公定回潮率的含量则结论截然相反,判定为合格。这种现象在实际做纤维成分及含量分析中时常出现,判定结论很容易产生争议,给检验机构带来了困扰。
3结语
新型纤维材料的层出不穷,新型纤维制品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纺织产品标准对纤维含量的规定具有很明显的不兼容性,这种不兼容性给检验机构带来了困扰,检验机构有的可能采用净干含量,有的可能采用结合公定回潮率,造成检测数据不一致,建议修订标准的相关单位应协调好与其他标准之间的关系,将纺织产品中相同项目的测试方法及表示方法尽可能相同,这样有助于不同检验机构数据的对比,同时可减少疑问及争议。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服装工业常用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GB/T 2910.1―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试验通则[s].
[3]FZ/T 01053--2007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示[s].
[4]GB 9994--2008纺织材料公定回潮率[s].
一、健全完善质量工作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质量责任
民爆生产点集中的等地,要逐步建立健全市(县)级民爆质量监管机构,落实监管职责,明确质量监管责任人,有效开展相关工作,加强本地区民爆产品质量监管。年底前,初步构成民爆行业质量监管体系框架。
各民爆企业要全面落实主体质量责任,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检测机构,明确质量管理负责人,配备专职质量检验、检测人员,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其技能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本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工作制度及措施。省经贸委将按照工信部的部署,对各民爆生产企业质量责任体制建设和落实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抽查。
二、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
各民爆企业要按照国家技术改造政策要求,应用先进技术加快生产线技术改造,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品换代升级,提升产品可靠性、稳定性,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重点研究工业雷管延期精度不高、起爆可靠性差、工业炸药储存期不稳定等产品质量问题。
三、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完善产品检测技术
各企业要加快企业产品标准更新、升级,提高工业炸药储存期稳定性、工业雷管起爆合格率、延期精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完善原材料进厂检测、生产过程在线检测和质量控制、产品出厂检测等技术手段,确保出厂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逐步改变破坏性、消耗性的产品检测方法,积极探索无损、环保检测技术,逐步提高质检水平。
四、开展质量宣传教育,提高质量管理意识
各企业要强化新人上岗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加强岗位考核,不合格者不予上岗。加强产品质量标准宣贯、培训,保障各项产品质量标准措施贯彻落实。按照全国质量月活动的统一部署,结合行业、企业自身的特点,开展质量管理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人人重视质量的氛围,把质量工作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用文化的力量促进质量工作不断提高。
五、开展质量认证,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各民爆生产企业要在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产品质量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增强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六、推动质量品牌建设,提升行业质量形象
建立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对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不合格产品,进行召回处理。积极开展市场和用户评价工作,随时了解和掌握产品的顾客满意度和市场认同度,积极探索建立民爆产品质量评估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优质品牌形象。
[关键词] 产品质量标准 质量管理技术
最近两年,很多新名词,如“苏丹红”“孔雀石绿”“转基因食品”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关注,原因是与上述“美丽”名字相关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惶恐之余人们也在思索产品质量问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我国和发达国家在质量管理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希望对中国的质量管理实践有所帮助。
一、产品质量标准
产品质量古已有之。在以货易货的时代,货物交换通常发生在较小范围内,参加交易的双方彼此相互熟悉,双方进行交易的产品一般不会存在质量问题,否则当事人在道德或个人声誉上就会受到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货币的出现,商品交换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交易双方不再相互熟悉,甚至不直接参与交易活动,单纯依靠道德力量或个人声誉来保证产品质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如何依靠除道德或个人声誉约束外的其他力量保证产品质量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人类社会的实践证明制定和执行产品质量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最好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每个消费者都在或多或少地参与国际贸易。世界各国为维护其自身利益通常通过设置壁垒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WTO各成员国的努力壁垒的形式也逐步由关税向非关税壁垒转变,通过标准、技术法规及合格评定程序的“合理要求” 已经成为各国限制进口的主要措施,如欧洲以外国家的产品必须符合欧共体指令和标准(CE)方可进入欧洲市场,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外国商品必须通过“保险商实验室”(UL)的认证等。
产品质量标准的功能由最初的保护消费者利益进一步发展成为限制进口的手段。最近发生的“苏丹红”“孔雀石绿”等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产品质量标准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
1.对标准的认识:产品质量标准不仅能够保障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够成为交易双方在签订合同时确定产品满足用户使用(或服务)要求的原则性技术文件,市场竞争的最高境界是产品质量标准的竞争,谁拥有了起草标准的权利,谁就拥有了不可比拟的竞争力。
发达国家都将国际标准化战略作为其国家标准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力图将本国的利益和要求通过国际标准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对我国的标准化工作非常热衷,积极参加甚至不惜投入资金参与我国相关标准的编制工作。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对标准的意识淡薄,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响应程度很差,到目前为止我国负责起草的国际标准仅有10余项不能不说明我国企业的标准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有差距的。
2.标准的编制机构:以美国为例,美国制定标准的机构可分为三类:美国国家标准学会(简称ANSI)相关的技术委员会、各行业学(协)会、定制特别委员会。美国国家标准学会是美国民间由1300个国内公司与国际公司、30个政府机构,20个学会以及250个职业、技术、贸易、劳动与消费者机构组成的非盈利性的标准化组织机构,起着国家标准化中心的作用,可代表国家参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标准化的工作,也是美国内外标准文献及标准化信息的集散中心。具有权威性的ANSI自身制定的标准不多,为了充实国家标准,ANSI从品种及数量庞大的470多个学(协)会制定的专(行)业标准中选择成熟的、对全美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标准提交ANSI技术委员会审核,被认可后即升级为国家标准并冠以ANSI代号。美国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国家标准的数量、内容靠行业标准充实、完备,而行业标准的水平、质量靠国家标准的接受、认可而肯定。
我国在标准制定机构方面存在管理层次过多,部门交叉、机构重叠、责任不清甚至出现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的现象,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之间的关系比较混乱,同时由于机构改革,以前很多行业的标准制定工作面临一定的困难。
发达国家均实行自愿性标准体系,在我国,产品质量标准与产品技术法规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因此在标准的制定机构上存在差别。美国的标准制定单位是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政府与标准制定机构之间以协议方式约束,这些组织得以存在的惟一理由是保持了组织的中立、公允性。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现民间性的产品质量标准化制定和认证机构,这与我国并未采取自愿性标准体系有很大关系。
3.参与标准编制的人员:标准的编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又要依托标准编制领域的最新技术。美国采取科技开发和标准化政策相结合的措施保证标准编制的先进性。美国规定,科研人员参加标准化活动和参加标准制定的情况作为业绩考核的一个指标。
在我国,科技研究、产品开发与标准化工作相脱节,使得站在最前沿科技专家往往难以参加具体的标准化工作,参加的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造成我国编制的标准缺乏科技含量。
由于标准的编制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人、财、物,目前我国标准中的大量技术数据和指标是在考虑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国外技术数据进行保守修正的基础上编制的,一般要比国外标准要低,即使有些等同采用的国际标准也由于我国企业缺乏相应的检测设备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标准不能正确实施的问题。
标准的更新工作要适应科技和市场发展的要求,而我国在标准的更新方面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已经明显过时的标准尚未废止,使得企业在执行标准的选择上无所适从。
二、质量管理技术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质量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在应用质量管理技术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
美国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研究质量管理技术,当时的主要成就有两项:由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工程师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的过程控制理论和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道奇与罗米格进行的抽样检验技术。目前上述两项技术已经为多个国家采纳,我国根据上述两项技术的结果制定并颁布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如常规控制图国家标准GB/T 4091-2001就是根据质量控制技术而制定的,同时我国参照美军标颁布抽样检验方面的国家标准有22个。
除统计质量控制和抽样检验方案外,美国摩托罗拉、通用电气公司使用的6σ理论在世界制造业掀起轩然大波,我国制造企业也已经有很多在进行6σ管理。
日本产品的质量目前在世界上有很好的口碑,这与日本企业研究和应用质量管理技术有很大关系。统计质量控制、质量机能展开、田口方法和质量圈是日本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的武器。质量机能展开是日本的赤尾洋二博士受到Bridgestone轮胎公司久留米工厂提出的“工序保证项目一览表”连接了真正的质量和工序要因方面的启发而得到的一种通过“质量屋”把顾客的语言(Voice of Customers)转换为工程设计人员的语言(Voice of Engineers)的方法。以增强产品抵御各种干扰的固有能力,减少产品的质量波动,从而提高产品稳健设计的田口方法在改善日本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抗干扰能力方面功不可没。
目前质量机能展开已经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美国几大汽车制造商多年以前就开始使用质量机能展开方法,美国军方甚至将质量机能展开方法的应用与否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依据。
我国虽然已根据质量控制技术、抽样检验技术颁布为国标,但在应用质量机能展开方法、田口方法方面却没有进展,而这两项技术在大型跨国公司中的应用却很普遍。曾经为人称道的“鞍钢宪法”也中断了,反而被日本人学习用于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
标准化管理被认为是短期内提高与保证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的有效方法;本文以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质量管理为例,在阐释、分析采用标准化方式管理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质量重要作用与意义的基础上,就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化管理实施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探索性提出应用措施与建议;以期对提高国内航空零部件产品的生产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
航空零部件;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环境下,企业及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励,这一激励竞争的背后其实是核心竞争力的比拼,要想保证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还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因为产品质量最终要作为企业及其核心竞争力的代表在市场上与其它企业及产品进行角逐。标准化被认为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化水平高低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以航空零部件生产企业为例,与国外航空产品相比,国内航空产品的问题就在于质量不高,确切的说是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无法保证每一件航空产品的质量;在当前国外航空产品生产企业觊觎国内市场,想方设法进入与占领国内市场的严峻形势下,提高国内航空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势在必行,有必要进一步推行“航天行业标准化”,加大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力度,旨在短时间内提高国内航空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
一、航空零部件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一)短期内有效提高零部件产品质量
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不同于其他类型产品的生产,它多属于尖端技术,具有产品精度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可借鉴经验少等特点,一旦研制成功转入产品生产就面临着较大数量的需求,要求要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度和生产的成熟度;生产工艺、操作的标准化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与稳定产品的质量。
(二)缩短产品的试制与生产准备周期
航空零部件由于生产成本较高,一般库存数量有限,如有零部件需要又是非常紧迫,即生产时间有限,要求要不断提高零部件的生产效率;需要的是成熟的零部件产品还好,而一旦需要改进,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还必须要进行试制,试制及生产前的准备都要占用大量时间;而标准化生产体系一旦形成,就可以大幅降低产品的试制及生产准备周期。
(三)夯实与提高航空企业核心竞争力
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标准化水平高低被认为真正体现了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品生产水平的高低,同时标准化也被认为是产品成果及先进经验保存和传递的最有效手段;标准化体系一旦形成,产品质量及企业生产水平就不易受到人员素质、人员离职等因素的影响;是企业已有生产能力的真正固化,对进一步夯实与提高航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进一步提高航空企业的生产效益
航空零部件产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必将带动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以及良好的产品社会信誉和企业社会形象。同时,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实施也有助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相关人员“责、权、利”的明确及产品生产问题的准确确定和解决,做到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高度统一、协调、有序。
二、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一)优先采用成熟产品的生产标准
标准化生产管理目的就在于充分利用已有的、成熟的生产技术、原理、方法来最大限度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要求实施标准化生产之前必须保证产品生产技术的成熟性;因此,优先采用成熟产品的生产标准,也就成为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化管理实施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先借鉴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标准化成果,也许同类产品中没有标准化生产可以借鉴,那么可考虑其更小的零部件构成,因为一个非标准结构整件,其可能是由许多标准零部件构成的。
(二)引进与应用国外先进产品标准
通过与国际知名航空企业的交流,尝试引进国外相关航空零部件生产标准,在经过必要的消化吸收后应用的国内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中,前提是保证引进产品生产标准的成熟、安全、可靠。国内企业引进国外产品生产标准应用失败例子不在少数,并且多是因为可靠性不足,导致最终的失败。在产品生产标准可靠性设计方面,以日本质量工程学家田口玄一发明的“三次设计法”最为著名,国内航空零部件生产企业在引进国外相关产品标准时,可以考虑利用“三步设计法”来检测相应产品生产标准的安全性、可靠性。
(三)加速与强化产品研发的标准化
新产品是企业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新产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背后研发方法与生产技术,谁掌握了新产品的研发方法,谁就拥有了新产品。因此,加速与强化航空零部件产品研发过程的标准化,对航空零部件产品生产企业牢牢把握住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航空零部件新产品研发的标准化,应该贯穿于新产品的计划决策、情报调研、新品试制、验证、确认和投产各个阶段;是实现航空零部件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开端。
(四)加强标准化实施的监督与检查
制定或者引进标准的目的是实施,只有标准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这就需要对相关标准实施情况予以监督和检查,变传统的事后整改为事前控制。以航空产品中的惯性器件设计为例,由企业产品标准化主管依据事先制定的产品设计标准化大纲对标准化实施情况进行定期、不定的检查和抽查;要求在一个设计阶段结束后,要先有设计主管按照标准化大纲要求对产品设计进行自检,然后再由企业产品标准化主管进行检查、验证,对不符合标准化大纲要求的要予以限期整改,并在整改后再次依据标准化大纲进行检查、验证。
(五)尝试建立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
一套完整的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主要由生产标准、生产方法、生产设备及产品质量检测方未能、设备等构成。为了保证航空零部件产品的生产质量,要求在制造技术上要科学、在方法上要先进、在质量检测上要可靠;如果只是实现上述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中某一部分的标准化,不可能保证航空零部件产品的生产质量,最终还是要从构建完善的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入手,因为体系一旦形成,就不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而真正实现航空零部件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作者:徐恒辉 单位:中航飞机西安飞机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王璐,于冠龙,马永强.浅析航空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2).
关键词:测绘产品、质量控制、分类、作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测绘产品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系列活动。测绘单位为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围绕测绘产品形成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工作如何保证做好。对人和设备等因素进行控制,使对测绘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各个过程和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持续提供符合规定要求的测绘产品。
一、测绘产品质量控制的分类和作用
质量控制包括狭义质量控制和广义质量控制。
狭义质量是指测绘生产单位内部的生产质量管理,政府行业监督部门的质量监督和监理单位代表业主所做的质量控制。其中生产单位的质量控制是内部的,自身的控制;监理单位进行的质量控制是外部的,横向的控制;政府行业监督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所进行的质量监督是强制性的,外部的,纵向的质量控制。
测绘生产单位的质量控制,对保证测绘项目顺利实施、保证测绘成果、产品质量及进度是相当重要的。
(一)质量控制是保证测绘生产单位提供满足规定要求的测绘成果的有力保障。测绘工程项目成果必须依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及工程项目的有关合同文件,对测绘成果形成的全过程,主要是测绘生产实施阶段对影响质量的各环节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
(二)质量控制有利于提高测绘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克服生产活动中的片面性和放任性的弊端,努力健全和完善生产单位的生产组织和人员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作业能力,增强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
(三)质量控制有利于生产进度计划的顺利实施。测绘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均衡,协调是保证测绘工程项目能否如期、保质完成的最有效的手段。在生产过程中单纯追求进度,会造成生产人员的超常规的作业方法和手段赶工期,质量目标难以掌控,严重的还会造成返工,难以保证正常工期。
(四)质量控制是测绘项目目标控制的核心。在测绘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保证项目的预定功能和质量要求,可以减少和避免生产过程中的返工。
二、测绘产品质量控制的一般原则
测绘产品质量控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原则。质量关系到测绘成果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关系到投资效果,测绘单位必须把质量第一作为目标控制的基本原则。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参与测绘生产的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成果质量,可以在质量控制中,要以人为核心,重点控制人的素质和人的行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参与项目的每个人都有质量意识,进而达到控制成果质量的目的。
(三)坚持以“预防、预控”为主的原则。测绘成果的质量控制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应根据有关技术依据和以往积累的经验事先对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控制,重点做好质量的事先控制和事中控制,以预防、预控为主,加强在测绘生产阶段的过程和中间产品的检查和控制。
(四)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的原则。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严格检查是执行质量标准的必要手段。对照质量标准,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才是合格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就不合格,必须返工处理。
(五)贯彻“科学、公正、规范”的职业规范原则。检查人员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客观公正地处理质量问题。
三、测绘产品质量控制的内容
测绘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对人员、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组织生产过程和生产出来的测绘成果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就多数测绘工程项目而言,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严格控制测绘工程项目生产的分包行为。掌握分包单位的资质、作业能力,特别是参与项目生产作业的队伍人员技术组成及管理能力。分包行为必须用合同进行约束。
(二)做好上岗人员审查和技术培训工作。在影响测绘质量的各种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人是测绘工作的主体;是形成测绘成果质量的主要因素。测绘成果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所以作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能力直接关系到成果的质量。作业人员应该具有较好的技术技能,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没有经过培训或经过培训不合格的作业人员不允许上岗作业。
(三)生产作业的使用仪器设备必须经过检定,保证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测绘成果计算应用的软件应是成熟的商用软件,且经过鉴定和对比是先进的。
(四)生产单位的组织落实和生产制度执行情况。项目负责人、包括技术负责人、专职检查人员在岗负责,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得到实施,作业流程控制能力,资料保密管理和安全保障措施完备。
(五)各测绘生产工序成果交接制度健全,保证不合格的工序成果不提交到下一工序。此环节非常重要,是能否保证测绘成果质量好坏的关键所在。
四、测绘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审核技术文件、现场巡视指导,抽样检测等手段,合理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现场巡视检查和实地测量检验是测绘工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式,体现了质量控制的点、线、面相结合,以数据事实说话的科学工作方法。对于有效的质量控制,无论何种方式从事质量控制的人员素质是最重要的,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防范于未然,做到预防为主。
(一)作业规范性检查
做好作业规范性检查。作业员在作业结束后必须自检;不同的作业员之间必须把经自检合格后的产品进行互检;通过自检和互检的测绘成果才能提交专职检查。各级检查必须提交检查记录。
生产工序过程检查。作业方法,作业流程、生产工艺以及野外实际问题的处理符合规范要求和设计要求。各项精度指标的检查。常规测量检核的要素一般包括:绝对精度,相对精度、高程精度、地理精度、整饰精度,逻辑精度等要素。
(二)工序成果质量检查
注重工序成果检查。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工序操作及其完成产品质量进行实际而及时的检查,并将所检查的结果同该工序的质量特性和技术标准进行比较,判断是否符合要求,通过控制工序成果质量来保证最终测绘产品成果质量。
(三)测绘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多种措施并用进行成果质量控制。一般有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
组织措施是从质量控制的组织管理方面实施控制,主要是落实质量控制责任,明确岗位及岗位责任。
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事先预防,加强作业现场巡视、掌握生产作业能力,把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变为事前的预控和事中的工序检查,合理选择质量控制点,针对重要工序重点控制生产人员的操作,加强工序成果质量检查。
经济措施主要有:对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测绘成果或阶段性成果不接收,不验收。对严重造成质量问题的当事人,依据测绘成果质量管理规定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
结束语:通过以上我对测绘产品质量控制的初步探讨和分析,说明了测绘产品质量控制在测绘项目生产中的重要性。它始终贯穿于测绘产品生产过程中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中。认真和充分掌握测绘产品质量控制这一重要理念,就能生产出让用户用着放心、满意的测绘成果和测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