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利与弊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班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颜色、声音、动作时空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因为它充分满足了学生眼睛和耳朵的感官需求,兼顾了学生学习参与行为,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勿用置疑,利用课件凭借“班班通”模式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形成信息空间,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信息方面的传授方式,同时改变了交流方法以及教师备课、学生自习等方面受到的限制。
1 丰富了教育教学途径
我们教室的每台超大彩电既是电脑的另一个显示屏,又相互联通校园网和互联网。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我们想方设法挖掘这些设备的潜在功能,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1.1 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播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卡通英语教学VCD,一方面丰富了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会话,培养了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可播放儿童喜闻乐见的音乐节目或动画节目,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特别是当在教学活动中,碰到疑难问题时,师生共同利用网络工具寻求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有了多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
2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2.1 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班班通”的实施,促使教师“换笔”,从原来的手写走向键盘输入,从纯本文方式实现超文本方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电子备课系统进行备课,进行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当然也可以在自己的家中进行备课和制作课件,在局域网内通过网上邻居上传下载信息。在家中,将自己的教案、课件等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的交流论坛栏目,一方面供自己调用,还可供互联网上的其他同仁共享。更直接更快捷的方式是通过搜索引擎,直接从互联网上检索自己教育教学上所需要的教案、课件或论文等各种有用资源,再进一步加工整理,为我所用。
2.2 改变了教师的上课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通过这一手段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利用配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可以全方位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优化教学过程,帮助拓宽加厚学生的认知基础,并形成迁移、创造和实践能力。对于教学中出现重点难点时,更可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效果,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达到以往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学生答题后,教师点击按钮,大屏幕会出现各种鼓励性的语言或动作,若学生答错了,电脑还会出现“你准行,请再试一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倍增。
3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物理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社会化物理资源即报刊、互联网、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电视节目、工厂、社区、农村、家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化物理课程资源是校内的物理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也是人们经常忽视的一类课程资源.当前学校物理教育对社会化的物理课程资源关注不够,造成大量的社会化的课程资源的浪费.
然而物理是一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的课程.家庭、学校、社区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若能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物理现象,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使学生真切地感到物理在生活及社会的各个领域里的广泛应用.教师上课时若能巧妙地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这既能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物理教师应有强烈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物理社会化课程资源的意识,进一步提高物理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如何将物理社会化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略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 “就地取材”善用社会化课程资源,优化物理教学内容
“就地取材”可使物理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与实际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的联系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选取的教学事例时应尽可能广泛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STS的思想,把家庭、旅途、游乐场、运动场等场所中的学生熟知的物理现象、现代科技、人文科学融合在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和实验的设计中.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HJ1.35mm]
但在选择事例时,并不是所有事例都会有预期的效果,在事例的挖掘、收集、和选择上不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践性事例,还应注意选国外的,不如选国内的;选外地的,不如选本地的;选历史的,不如选现在的.如
在上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时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实例.如:课前直接演示如图1在钉完衣服的扣子后要在扣子与衣服之间绕几圈线,将线集成一束,这样做比较牢固,为什么?上课时可用几根细线绑着学生用的大字典演示分力、合力及两者关系.
上日光灯的原理时可以直接利用教室里的日光灯进行讲解,而不用示教板.学生既好奇又亲切更有兴趣.
用玩具汽车在教室里演示离心现象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雨天或雪天时,有一些车速较快的自行车或摩托车为什么在转弯的地方会莫名其妙地摔到?
上完动能定理后可拿把如图2的伞让学生解释:图2是一种雨伞的骨架示意图,A、B为两个滑动轴套,它们之间有一个弹簧P.细钢杆AC与CD在C点连接在一起,A、B、C三处可看到铰链连接,这种伞一旦关闭,一按开关便能自动张开,为什么?
2 “亲身体验”社会化课程资源,优化物理教学方式
“亲身体验”社会化的课程资源使物理的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社会生活,更切实际.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认识物理学对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因此物理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教学,而应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更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若能巧妙地利用社会化的课程资源,它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学习方式.笔者通过五方面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化课程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2.1 感受: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性的体验.
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社会化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用一些学生耳闻目睹的娱乐游戏、运动、生活等的图片引入到概念、规律的讲解中.如:上“能量”时用荡秋千、玩弹弓、踢足球、点生日蜡烛等许多图片引入能量的概念,使学生觉得亲切生动、在轻松的气氛中领会其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运用多媒体与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如:上“天体运动”,先让学生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再结合电视中有关火箭发射、航天等有关的新闻资料和“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实录,播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有关片段,然后播放卫星发射和回地球的全程模拟动画.这既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又使学生更直接的、感性的理解卫星的发射、运行完全失重等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物理现象.如:上“失重和超重”时可以让学生乘坐电梯、站在体重计上做下蹲和起立的动作、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和超重.
2.2 解释: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并对其进行解释,能增进学生对物理学与生活联系的理解.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并讨论新科技和物理学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如:航天技术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及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成就.太阳能发电、低碳生活的意义等.
通过查找资料和研究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收集和研究盥洗室、厨房、游乐场等场所中的物理知识;日常用品中的如:热水瓶与热学、自行车等的物理知识并撰写小论文.
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你身边的物理现象.当教室里的吊扇(或空调)打开时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体会吊扇(或空调)工作时的情况.说出并解释吊扇(或空调)在工作时遵循哪些物理规律?
2.3 调查:使学生真切地看到物理学在生活、生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的事例.如:如图3,尼龙搭口整体不容易拉开,若从边缘逐渐分离就能拉开为什么?车站、飞机场中运送行李的传送带如何利用摩擦力输送物品.
调查传感器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上传感器时可让学生收集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说明书或上网查阅传感器在这些用电器中的运用.小区楼道中节能开关的传感器的应用.
2.4 设计:增强学生把物理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设计实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廉价的器具和废弃的材料制作简易的实验仪器,这些仪器既简便、直观,又能解决仪器的短缺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又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节约和环保意识.如可用废弃的拉杆天线、可乐瓶、易拉罐、饮料瓶、吸管、电视机、玩具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做物理实验.如:(1)废品再利用如:①废弃的拉杆天线可以做: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压缩气体做功的实验;运动物体受到法向的力作用而作曲线运动;“速度分解模型”的实验.②可乐瓶、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实验: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完全失重现象;反冲运动;水流星;静电除尘;音叉共鸣等.(2)利用玩具如:牛顿“秋千”、碰碰球等可以做碰撞实验.(3)利用家用电器如:电视机可以做许多有趣的实验:电荷之间的作用;电子的扫描和视觉暂留;电子的扫描的周期等.(4)利用新颖材料如:激光笔做奇妙的反射、衍射、干涉等.
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如:如图4骑自行车时,如果停止用力蹬踏板,由于地面阻力,自行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一段路程后就会停止运动,你能设计出几个测量自行车在一段路程中所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的实验方案?
创造发明的设计.如: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和惯性原理制作的小发电机.
2.5 论述:使学生能从理论上认清物理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论述物理定律对人类的作用.如:通过万有引力发现未知天体的事实,说明科学定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作用.
运用哲学的观点正确认清新科技带给人类的利和弊.如:评价电磁波为人类带来的好处和电磁波的污染问题;核能源的利用的利与弊.
3 “多渠道、多手段”运用社会化课程资源,优化物理教学的组织形式
“多渠道、多手段”运用社会化课程资源使物理教学在组织形式多样化,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到物理的存在.
3.1 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视野
公共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科学期刊中的新闻版、体育版、娱乐版的科技信息是直观和重要的社会化课程资源,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并运用公共媒体把它们中的某些与物理有关的事例收纳进来与物理知识融为一体.促使学生主动地通过这些渠道丰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开阔视野,成为社会化课[HJ]程资源的建设者.如:中央电视台中的科技频道有许多与物理有关的节目:我爱发明、科技之光等;军事频道中有许多飞机、武器等介绍;新闻频道中有许多国内外科技的新成果、新成就的报道及一些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许多事情的报道如交通事故、火灾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相关节目录制下来,后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和水平层次在学校、年级或班级进行播放,丰富学生的科技视野.
互联网既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传播媒体,也是一种重要的传递教育信息和认知的工具.互联网上的科学教学网站既可用于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又使课堂教学更具个性、交互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时空不限性.教师和学生若能熟练运用互联网这种社会化的资源,将促使物理教学向更优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应及时地从这些地方收集有关的社会化课程资源信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如:航天发射、核电站、纳米技术、环境保护等;同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网站,教会学生从网上获取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化课程资源的能力.
3.2 广泛发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运用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的活动
学生既是物理教学的主体,又是一种能动的社会化的课程资源,他能对物理社会化课程资源加以理解和体验.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他既是社会化课程资源利用者又是开发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化课程资源开发中的能动作用.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又能开发和积累更多的新的社会化课程资源.[BP)]
3.2.1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和工厂等集中了许多有用的大、中型科学教育的器材,充分挖掘与高中物理知识相关的社会化课程资源,利用这些科技教育资源,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这种感受和体验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如:上“交流电”前笔者带学生去参观了本地的桐柏电站和城东发电厂,使学生对交流电的产生和远距离输电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
3.2.2 举办物理讲座和学术报告会
不定期开展物理讲座,如《科学家的故事》、《电子技术的发展》、《创新发明》等伟大科学家的故事、物理学发展史,阐述物理的重要作用及物理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关系等,这既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更有助于他们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
3.2.3 开展趣味性、实用性、多样性的物理小活动
不定期将一些趣味性、实用性强的物理小活动,如:物理游戏、物理模型制作、物理调查研究、物理板报、物理竞赛、物理辩论等有机的穿插到平时的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磨练.
3.2.4 成立物理学习互助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技活动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人际交往
一、引言
交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简言之,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的初、中期,这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现在网络正在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这个由鼠标、键盘和导线连成的网络世界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使大学生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土壤。网络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网络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
大学生上网已经相当普遍,网上交流就是大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大学生于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由于网络的超时空特性,便形成了跨时间越地域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甚至没有国界,因此网络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能使用网络交流的人大致是这么一些群体:一是中小学生,这些刚刚接触电脑的青少年对网络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幻想,没有太多的电脑或者网络知识和人生阅历,大学生们会觉得中小学生在网络上瞎胡闹是那么幼稚可笑,所以很少与中小学生在网络上交流。二是大学生本身,他们具备一定的电脑与网络知识,对网络的各种功能好处有充分的体会。一项调查表明,当遇到有趣的事或烦闷、苦恼的事首先告诉的人是同伴的大学生高达76.6%,据有关调查,大学生本身就是其网络交流的最主要对象。三是在岗的中青年,他们在工作余暇也会经常在网络上逗留消遣。这类人有着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深深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可惜的是,工作之后的人通常会觉得在校大学生也是那么天真幼稚,故不把大学生放在交流的主要人群中。四是待业的青年,这些人部分已经有一定的电脑知识,能领会网络的一些功能,且其生活经历也会让大学生觉得好奇,而待业青年在网络交流中或消磨时光,或另有各种目的,倒不是很介意对方是幼稚还是成熟,或者还可以感动一下大学生的纯洁。因此这类人也会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重要对象。
网络交流的这些群体,决定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向于这么一些类型:必须是经常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和中青年,有一定的电脑和网络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和共同语言。大学生太注重与同学等同龄青年之间的横向交往,就很容易忽视与教师、家长之间的纵向交往,他们与长辈之间的交流很少,从而形成一道无形的“代沟”。网络交往在进一步缩小大学生横向交往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代沟。因为从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上看,他们在网上的交往大多只限于一个小范围的同辈之间的交往,而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相对很少,代际之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所以网络人际交往不仅减少了大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往,也削弱了大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的纵向交往,使得原本微弱的纵向交往更加陷入一种困境,久而久之,将不利于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
三、网络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
大学生相互交往的方式,随着他们社会交往内容的扩展、范围的拓宽,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交往形式多样,除了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形式,还注重非语言交往形式,例如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声调、礼物、衣饰等来交流思想情感。但当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中间环节多了网络成分,这一切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网络给的只能是在显示器上显示的书面语言,没有非言语的参与,这使得大学生通过网络来排解心情和进行交往成为“隔靴搔痒”,并不能治本。大学生只是在这样一种虚拟的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己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以屏幕为界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然而网络毕竟是网络,它是虚拟的现实,就像人不可能像枪战电影里面那样幸运,在现实中有时候没有选择的余地。网络可以给你许多选择,而且不用付出大的代价,然而到处充满人个性的释放,也许和现实中的他们一点都不一样,所以很少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只不过是过眼烟云,顷刻即逝。
四、网络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并非七拼八凑的,而是依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并在一定原则支配下进行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平等尊重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信用原则等。但是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中,由于匿名性而隐去了身份,许多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虚拟的世界中冻结,这样就给自我控制能力尚且不足的大学生提供了恣意表现自我、放纵自我情感的平台。据相关调查,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53%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偶尔在网上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26%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这些交往的原则就往往容易被淡忘掉。
1.网上交流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得平等而欠尊重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平等是存在的,而且非常重要,因为大学生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当然会要求平等对话。至于尊重与否就难说了,你不知道我是谁,我喜欢尊重你,或者我高兴我心情好的时候尊重一下你,有什么所谓?而我想冒犯你,我不想尊重你,或者我怎么知道你是谁,你值得不值得我的尊重都难说,因为在网络上交流的双方,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你有你说话的权利,同样的,我爱说什么爱怎么说,谁也管不着。我们经常可以在聊天室里看到互相漫骂的现象,而且是越骂越起劲,好像这样能使彼此越高兴,这样谈何尊重?
2.网络对交往中的互利互惠原则的影响
大学生网上交流大多都是抱着一定的目的的,或简单的倾诉,或有问题求助,或就只是为了消磨无聊的时光。网上交流多半可以让他们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只要你说,就会有人听,倾诉终于不愁是唱独角戏了,让人心理得到慰藉;有问题求助的,也会有网友提供建议的,当然到底这些建议合理否,那有待你用实践去证明,也是可以拭目以待的;消磨时光就更好办了,因为有许多大学生和你一样,也想找个人来随便说说,找点有趣的话题,共同度过这个百无聊赖的时刻。就这么看来,大学生网上交流还真是互利互惠原则的,只不过到底这利有多少,这惠有多少,是要好好思量的。比如有人听你倾诉,你会想到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用心在听我说话,或者听半天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样你会领悟到唱独角戏的悲凉;有许多人给你建议,那得自己首先判断筛选一番,这无疑使面对难题的人再加一道难题;消磨时光是最容易不过了,互相顺便说说,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原来可能觉得这两个小时难熬,结果聊聊,一天也就这样过了,多简单,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天,生命中又少了一天!
3.网络大大降低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用度
据有关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居然有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这说明差不多半数的大学在网上交流都觉得撒谎很正常。许多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交流不必要那么认真,因为你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并认为对方也经常是造假的。网络上的“美眉”就常常是现实中的“恐龙”。甚至有人利用网络交流欺骗大学生的感情和财产,比如上面说到的待业青年,这部分人当中就有经常在网络上伺机行骗大学生的,这些不法青年利用大学生的纯真和同情心,欺骗他们的钱财。据报道有一个女大学生上网聊上了一些社会上的网友,她觉得这些人可以和她推心置腹,后来当这些人中有人出现了“困难”,急需钱的时候,这女孩毫不犹豫就把她家里帮她准备的学费借给了人家,结果钱借了出去,她那群“好友”就相继失踪了,销声匿迹了!她一年的学费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可怜的她家境也贫寒,一下子更困顿了,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和灾难啊!诸如此类事情,在网络上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在网络上的人际交流信用度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可见,网络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平等不够尊重,互利互惠要打折,信用度更是令人寒心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在网络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以至于让人怀疑其存在的必要了。
五、结语
网络以其高速性、自由性、时尚性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带来利益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认真考虑日常的人际交往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而忽视身边存在的现实,否则网络就会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不可靠,久而久之,就将会是我们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一道新难题。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夏俊.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2.
新年伊始,“赵本山是‘日本遗孤’?原是网上无聊视频恶搞”近日出现在国内多家网站上,缘起一则“赵本山出事了”的视频迅速蹿火国内多家视频网站。点击视频,拍客作者将赵本山身世解读为“日本遗孤”,这令不少网友气愤不已。这条4分钟的视频,由“赵本山是日本遗孤”所以“上不了春晚”为由头,一下又扯到“花50万欲上春晚的女子”和“芙蓉姐姐欲演激情戏”,记者发现整个视频内容有多处搭车宣传嫌疑。大多数网友对此持批评态度。由此回顾网络视频恶搞从出现到泛滥留给我们的记忆,虽说恶作剧似的搞笑在突破传统价值认知标准的同时更多的是给受众带来了快乐,但在亦真亦假的循环反复中,确立了受众对于新兴事物的别样体悟。很多时候,在经历了太多次的“恶搞”疗伤之后,大众也自然而然从身体中产生了一种“抗体”或是叫“潜意识”的东西,大众在吸纳了以往的经验和做出正确的判断之前,更容易摆出审慎的态度,这也是网络恶搞能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的基本点,那就是来自大众的接受。从2006年到2007年一路走来,站在2008年,在信息恣意膨胀的新时代,社会、媒体、大众共求和共赢的是要达到一种信息的新和谐,新繁荣,只有在更清醒地痛定思痛的反思中,才能够营造更科学、更健康的网络信息平台和大环境。而更大地、更多地发展非恶意的网络恶搞,并因势利导,为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将是未来网络视频想要走得更远的方向所在。所以,大众对于当今的网络恶搞有判断、有原则、有立场,这也是本篇论文的论述出发点。
唯娱乐是图――形式大于内容的理念
“恶搞”是一种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互动性“草根”文化,它利用结构、反讽、模仿等表现手法表达一种娱乐精神。从恶搞的形式看,无论是名人恶搞、名著恶搞、名剧恶搞、名曲恶搞还是名物恶搞,大多数的恶搞形式的初衷都仅是要达到单纯的娱乐目的。如从2006年开始的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春运帝国》以及电视剧《武林外传》中对经典文学、影视作品、流行时尚的故意歪曲的模仿,都引来了观众的阵阵笑声,而笑过之后,对其中的夸张得癫狂似的表现,受众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为这些都是架构在娱乐因子之上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冲破传统话语霸权和伦理框架的大胆尝试,迎合和反映了年轻一代的话语表达方式和价值体现方式,再借助于互联网和数字编辑技术,带来了全民狂欢似的愉悦,是大众乐于接受和乐于传播的。后舍男生的假唱MV、黄健翔世界杯解说的篡改,虽然说介入了商业因素,但同时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网络恶搞的独特魅力和在当下的认可。当然这其中也有离谱的视频恶搞,如将潘冬子与恶霸地主胡汉三之间的关系恶搞成参赛歌手与评委之间的脑筋急转弯游戏,其中充斥了一些对先烈的污言和秽语,但是在原创者恳切认识到自身错误之后,相信留在受众脑中的更多的是网络恶搞娱乐大众的形式。当然,像一些立意积极的视频作品是更值得我们提倡的,如2005年岁末,K铃制造倾情奉献贺岁大戏《我不想说我是鸡》,在小鸡天真无邪的歌声中唱出了动物对灾难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感人至深的。诸如此类的视频创作代表了网络恶搞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网络娱乐之风折射出今天的中国存在于民间的这种“后现代文化和活力”,摆脱掉了一本正经,大多的恶搞作品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就是要达到一种笑声的共鸣与和谐,不难看出,这是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和生存压力下,新生代选择自我放松、拒绝沉重的一种文化心态。只要快乐,这是大多数视频恶搞作者共同的追求,在他们看来,幽默的元素无处不在,把它发现出来,并让更多的人娱乐到,仅仅这么简单,而无论好的还是有争议的内容都是其次了。
存在即合理――受众认可的价值取向
因为恶搞往往无恶意,所以受众更多的是持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这一现象,又因为网络视频恶搞的作者和受众群体更多的是锁定在了年轻一代,他们更易于接受新事物,特别是能给他们带来轻松与快乐的事物,这也就为恶搞铺天盖地的繁衍滋生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当下正是一个重视个性的年代,受众更多地选择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而这种标准随着大众化社会审美标准的来临,必然助长这一新兴网络形式的蔓延,并在特定人群中形成强势模式和娱乐心理。在心理上,人们追求文化产品的娱乐消遣性,在行为上,侧重于轻松愉快的享受,不加任何道德和伦理的评判,而恶搞这种轻松幽默的形式,正是迎合受众轻松娱乐的心理,而得以迅速流行和广泛传播,即使其作品中不乏对红色经典、公众人物的诋毁,却仍然得到受众的宽容与喜爱,网络作为这种娱乐产品的载体,因为受众对恶搞作品的心理需求而促使网络传播的舆论导向继续向娱乐化方向膨胀。因此,关于恶搞的文化思考很容易上升到巴赫金所说的大众的狂欢,解构的游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关于大众传播的功能,拉斯韦尔和赖特曾经提出过最著名的“四功能说”,其中就包含提供娱乐这一功能,所以就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愉悦心理而言,恶搞文化对现有文化的摧残和颠覆是该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的。后舍男生签约太合麦田、恶搞视频的作者受邀接受访谈都证明了其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
因势利导――遵守道德与法制的规范
恶搞的存在是有其必然的社会、文化、个体原因的,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只有坚持科学的、审慎的态度才能将大众娱乐进行到底,任何精神文化因素都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错误的和不健康的引导都将造成难以想象的恶果,网络恶搞更是要把好这个关,使其健康发展,而不能恣意放纵,特别是对一些恶意的、蓄谋的恶搞短片,要保持时刻的警惕,要遵守道德要求和法律规定,为共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由于恶搞文化是一种新兴产物,因此在肯定它的同时,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去限制、左右它的发展方向,在涉及、民族情结、情感道德、名誉、隐私等问题时,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辅之于法制,才能将这种新兴的愉悦大众的模式推向深入。比如网络恶搞中一些对社会、对他人有伤害性的话语和用词,是要极力消灭掉的,强迫那些有害的精神导向因素远离健康、弱势的受众群体。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与开放的环境中,更要防止不利因素侵蚀我们悠久的文明和早已设定的价值标准。
解构之说――彰显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
网络恶搞的内容实际是在彰显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一种边缘文化,即打破传统认知体系,而横加以自我肯定、自我欢愉,在一定的时间区段内,它将被主流文化压制在一定的空间里,或者随着商业集团的收编而成为一种虚无的宣泄。但是在当下,恶搞是否会深入、是否会花样迭出,还是会销声匿迹于传统价值的打压之下,在我们这样一个消费时代,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对象。不管如何,它已经提示世人,有这样一种对于传统的颠覆和破坏的模式出现,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被社会大舆论所兼容的。因为这其中反映着深刻而丰富的社会历史风貌,下一个馒头何时出现,投向何方,我们将拭目以待。
何谓主流,何谓支流,在诸多促进社会主流文化的支流文化中,往往集聚了来自民间的积极的跳跃的灵感,正是这些奇思妙想才组成了有着悠悠历史的泱泱大国的文明和文化,在推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多样化民族特色的进程中,正是位于边缘的亚文化丰富了历史的表象,留存了民族的精华。虽然在当下,网络恶搞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而我们只能等待历史用时间去量度,用生命的厚重去甄别,证实亚文化多种元素的丰富与多彩。所以我们要首肯网络恶搞在今天的价值和魅力。
综上所述,在对网络恶搞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探究中,也进一步梳理了作为网络恶搞这一新兴媒介传播模式的利与弊,以及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要注意的问题,在尽最大可能凸显其娱乐功能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解析清楚它存在的根基和特定的属性,才能在未来的视频短片制作中坚持既定的原则和标准,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给老百姓带去越来越多的快乐。利用互联网双向传播和传授互动等特点,制作出更精良的作品,饱含有深刻的内涵,在笑过之后,还能留下些什么。相信,在有着亚文化的时代定位与文化解析之后,网络恶搞将走得更远。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模式;高校教育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20世纪晚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在教育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出现,并迅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课堂中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语言和文字单项输出的扁平式教学方式,形成声音、图像、影像语言、模型等立体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授课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目前,使用PPT幻灯片、教学影片等,借助电视和电脑屏幕、音响、投影仪等传统多媒体媒介,对学生开展教学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具有颠覆式影响。随着这一模式的广泛应用,近几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弊端。
一、高校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弊端
1.刻板追求多媒体教学的覆盖,忽视高校多元化课程类型的教学需求。与中小学普及知识教育不同,高校教育作为专业理论教育,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教师教学手段的要求是不同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等对专业教学方式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对不同专业学生所设计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和应用操作类课程所需要的教学方式也应有所不同。面对如此多元化的课程类型,统一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显得教条与欠缺合理。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只有与教师的黑板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画、模型展示、实物演示等方式协调统一,才能达到授课效果。现在,存在部分学校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刻板追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各个专业的使用,忽视学科专业特点和其他教学方式的综合使用,影响教学效果。2.单一倡导多媒体教学形式,忽视教学课件内容质量和学生接受情况。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门槛较高,要对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掌握。虽然高等院校教师要求接受媒体技术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短,内容浅,教师专业背景不同,大部分专业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只停留在初级入门阶段,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质量一般。有的教师甚至直接从网络上下载,或者将其他类似课程的课件拿来使用,极大地影响授课质量。在相关调查中发现,有的多媒体课件缺乏科学设计,忽视学生感受,加入过多的影音元素、动画效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影响大学课堂的严肃性。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仅仅将课本文字复制粘贴到幻灯片中,讲授过程中文字过多,翻页过快,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有的教师,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喧宾夺主,忽视教学内容。这严重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3.狭隘定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忽视多媒体技术在其他教学环节的应用。当前,很多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幻灯片和教学影片,这对多媒体教学的定义极端狭隘。仅仅是课堂上的“多媒体”,绝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技术现代化。一个专业的设计是多层次、多环节的,除了课堂教学,还有实践实习、课外讨论、作业论文、实验操作等环节,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授课中,更多地要延伸至课堂外,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4.片面要求教师对多媒体方式的使用,忽视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培训。当前,部分高校将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之一,鼓励教师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从事教学并成为骨干教学力量的教师年龄大多在40岁到55岁,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使他们形成一套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使用,骨干教师思想上有抵触意识,强行使用可能会影响授课教学,而普通高校整体教师队伍忙于专业的教学科研,很少统一组织定期教学技能培训,即使开展培训,往往只是一场简单的讲座或观看教学影片,对提升教师技能,效果极其有限,这也会影响课件制作质量,使多媒体教学效果流于表面和形式。5.多媒体技术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不同于传统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为保障多媒体教学的顺利实施,各高校需要一定的设备基础和技术支持,教学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停电、计算机故障、网络速度,甚至教室光线都可能影响正常教学实施,有时甚至出现开课多时,教师仍在修复计算机系统或移动硬盘的情况,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桥梁,往往模式统一,缺失情感,即使画面精美或效果优良,也无法取代教师人性的讲授、随性的课堂发挥和与学生的互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它仍然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我们必须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开辟新的思路,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模式发展的新思路
1.树立正确的教学新观念。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特色,设计教学方案。多媒体技术仅仅是大学课堂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课堂教学重点还是要以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讲授内容,切不可本末倒置,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正确地制作、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为主的教学思路。课件制作要以教学内容为重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为基本要求。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聚焦教学目的,明确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工具角色,使其在教学环节实现作用最大化,效果最佳化,提升教学效果。2.加强教师队伍教学技术技能培训,熟练灵活地使用各类多媒体设备。大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想制作水平较高的多媒体课件比较困难,有的教师只能使用“PPT”制作简单的提纲资料,多数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和理论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加强教师多媒体技术能力培训,是做好多媒体课程教学的关键。高等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师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培训,从基本原理、课件制作基本知识、教学资源的检索收集、新媒体设备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应用的培训,使教学方法和技能同强化专业知识同等重要,让多媒体课件内容符合课堂教学情境,让大学教师熟练制作较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操作课堂中的各种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一气呵成,有机统一。3.改善教学团队管理和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团队多媒体资料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共享。改革现有教学团队管理体制,改善高校教师中“各自为战”的现状,加强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形成教学科研梯队。在教研团队中,可由技术能力强的教师负责课件制作,学术水平高的教师负责理论把关,教学经验足的教师负责内容设计,团队合作,设计出适合本专业教学,让学生接受,能确实有助于教学实施的精品课件,并将这些课件在团队里共享,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有助于新进教师的成长和教研团队的形成。4.深层次、多方面地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在高校教师中革新多媒体教学观念,突破对多媒体教学即“PPT”加投影仪的狭隘理解,同时使“多媒体教学”这一观念走出课堂,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以外的其他教学环节发挥作用,如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网上作业系统、线上学科讨论、专业报告会网络直播、客座教授远程授课系统、学生网上学习小组、网上师生资源库共享系统、精品课程专业学习网页等。随着移动媒体和互联网+概念的流行与应用,也可将新媒体应用到教学中去,制作相关课程APP,让学生可下载,并在课堂以外进行学习和互动。师生还可以建立课程公众平台,实现手机考勤和作业提交,通过教育网实现不同学校同专业之间的教学互动和学生交流等,让现代技术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使用,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是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最有利的方法和手段。面对计算机技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等院校应更新观念,理性面对,合理设计,充分利用,让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提升效果,在高校教育中最大地发挥促进作用,更快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实现。
作者:张君霞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尹敬齐.多媒体技术[M].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史育英.试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兼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6).
[3]王鲁梅.多媒体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2,(10).
[4]荣曼生.普通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问题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凝聚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气氛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每个学校的校风校纪都有自己明显的文化气息,影响着学生的内心的斗志,也能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文化氛围有很强的同化作用,提高高校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另外,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魅力,具有榜样的作用,优化校风、校纪,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还有指导作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整合学生的思维,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获得课本上不曾有过的人生宝贵财富。
1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1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城市,有些高校还有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都带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在高校的校园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性的文化。为了满足学生不同学业需求,开设了尔雅课程、远程教育等课程。高校的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成长,接受到来自不同地域高校教师的文化课程的学习,教师的文化多样性也影响着学生。
1.2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
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大学生,毕业后,会融入到社会中,奔赴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会把大学的校园文化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了文化大融合的局面。
1.3高校校园文化的个性化
目前,很多高校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专业人才。还有些高校的课程,同一门课程分别有不同教师进行授课,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的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个性化的发展,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公选课程。
1.4高校校园文化的美学性
高等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都会融入到美学的文化色彩,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学楼宇、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校徽的设计等都非常形象而且直观体现出美学特色,融合了美的文化元素,具有美学特点。
2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受价值观多元化的负面影响。在开放性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文化思想,在个别师生中出现了个人主义、颓废精神。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对学习的倦怠思想也逐渐凸显出来,认为学好学坏都一样找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个别教师过分追求功名,丧失原本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迫于岗位考核、职称评定而利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追求工作量和撰写论文的数量上,忽视了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2.2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高校校园在建设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现代元素,导致与原有校园的文化底蕴严重脱节。很多高校片面追求校园建设的规模和校园的时代特色,导致了大学校园失去了原本的特点和个性魅力。2.3网络对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互联网络已经遍及整个大学校园,上网成为校园随处可见的风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生活方式、语言交流,甚至是思维观念都深受影响,大学生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虚拟的网络世界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存在感,网络为大学生带来了新型的学习方式。网络文化资源可以共享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沉醉于网络世界,玩游戏、荒废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对校园内的大部分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参加,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人文文化氛围逐渐淡化。网络文化逐渐占领了学生的思想阵地,有些学生意志力不够坚定,就可能被“黑色信息”或“黄色信息”所吞噬。如何应对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袭,高校的管理机制可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2.4社会辐射作用不突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应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校园文化虽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却没有很好的衔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校内,与校外的大众文化接触甚少,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发展,致使校园内外文化建设脱节。有些高校的校园坐落在郊区,有些与世隔绝的意味,校园文化无法与城市的发展同步,也难以形成良性互动。高校的在校生,在校学习期间,个别学生不太关心时事,不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乃至身边生活的环境,而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继续深造而学习,为了就业而努力,个人主义倾向十分严重。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社会的各个行业,从而使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产业放射性的影响。另外,高校的文化建设针对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无视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这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2.5校园规模的扩大,多个校区的出现,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影响。由于存在多个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性和凝聚力减弱,两个校区的师生势必会对比,也一定分配不均,势必造成心理失衡,使有限的资金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达到和谐有序的发展是两地办学的一个难题。2.6就业压力负担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很多大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考级、考证、专升本、自考、考研、考公务员等等,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很少,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3.1高校校园的多元化的教育元素齐抓并进。学校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智、体、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教育的形式融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进步和健康体魄的协调发展。二是结合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重大事件、开学典礼和学位颁发,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师生中的好人好事加大宣传,使学生有意识地规划自己奋斗的方向。三是开设一定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如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礼仪、民俗学、社会学、文艺汇演、书法绘画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环节,增强自信心,运用巨大的文化力量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竞争意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共同进步,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3.2创造校园先进文化的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应该有个性化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一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在教师队伍中积极宣传师德典型,形成优良教风;在学生中积极树立学习标兵、促进学生向榜样看齐,形成比、学、敢、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二是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的一草一木,教学的设备设施都应该完善,充分利用校报、电台、播音台积极宣传思想、文化,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感人奋进的好人好事。让学生接近积极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最终将其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真正形成氛围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2]。三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比如:宿舍文化、英语寝室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的宣传和校园文化的缔造,把高校建设成为生态文化校园。3.3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上网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现象,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积极引导,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思想教育平台。[3]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学习文化知识。另外,建立校园网络监管机制,防止不健康的信息进入校园。要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知道网络的利与弊。3.4校内文化和校外文化兼收并蓄,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的创新,是指校园文化建设不满足于现状,着眼未来,以创新求发展,在继续校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超越,使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始终适应时展的要求,保持强大生命力。一方面,随着高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仅满足全体师生的文化需求,更要跟社会文化接轨,将高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与社会文化交融,与时展同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的校园文化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给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社会也给大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3.5多校区校园文化应协调同步发展。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应是和谐有序,统一步调,打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融入新理念、新方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随着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碰撞、整合,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大学校园文化。用以指导实践,不断推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果。[4]总体特色要突出,兼具各具特色。还应该具备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让在校的师生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3.6突出高校特色,培育优质精神文化,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进来。培育大学特色精神文化。一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办学优良传统、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特有人才类型和人才结构,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向。二是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尊重学校发展历史,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建立促进学校健康向上发展的高校文化气氛。三是校园文化要深入人心,在师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促进人奋发图强、催人奋进等。四是挖掘特色,弘扬具有时代精神的校训。使学生不仅仅忙于学习,同时也积极提升精神文明建设。
4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特别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现这种宏观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大众文化的互动、沟通、交融和相互促进日益频繁。更要推陈出新,结合时代需求,建设新型的校园文化模式,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合理化、合法化、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发展之路。提升校园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一定要把校园文化建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真正将大学建设成有品位、高层次,有文化气息、有内涵,文明和谐的文化环境,这是现阶段应用型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5]。
参考文献:
[1]李树芳,张宏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陆岩.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高校理论战线,2012(2):25-28.
[3]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l2-l22.
[4]张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J].高校理论战线,2012(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