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学年论文范文

金融学学年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学年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学学年论文

第1篇:金融学学年论文范文

1.学生对开展金融实践教学的认同度较高,并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

83.21%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或比较重要”,只有2.19%的同学认为“不重要”。同时,有55.47%的同学“愿意或比较愿意”尝试试点试验性实践教学课程。

2.学生并不了解实践教学,更多是出于未来就业而主动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67.15%的学生认为金融实践课程的内容“一般、不丰富”甚至“很少”,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研究性学习和写论文的形式并不属实践教学范畴,这说明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了解仅是略知一二,甚至不清楚。另外,60.58%的学生明确表示就是为未来就业做准备,而“关注和了解金融专业从事的工作内容”、“建立社会人脉关系网”、“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为完成学分”的比例分别是6.57%、16.06%、13.87%和2.92%。

3.学生不满现有的实践课时设置。

40.14%的学生每学期接受过5-10次的实践教学经历,31.39%的学生接受过2-5次的实践教学经历,其中大三的实践机会较少,几乎都集中在大四完成。从学生的内心意愿上看,57%的学生希望一周中能有4-5次实践机会,经调查某些同学甚至大胆建议,“实践教学能像国外的实习工作一样,实践与理论的学时安排各50%”。同时71.53%的学生认为现有实践教学学时安排是“不太合理或很不合理”。

4.学生喜欢形式多样的实用性实践课程。

87.9%的学生认为已开设的实训课程中最实用的课程是证券实训,该课程的讲授教师经验丰富,能精彩解析股票操作实盘过程,并且利用教师自身资源让学生实盘体验,令人印象深刻。在61%的学生的心中,理想的实践教学是能够到金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或者进行股票、外汇、期货等操盘培训,45%的学生希望增加银行、证券、保险等实务模拟操作训练,35%的学生希望能提供一些专业的项目分析与报告,或者采取模拟金融企业招聘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仅有18%的学生认为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者培训金融计量方面的技能是比较合适的。

5.学院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较差。

83.9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对于,42.34%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教师能力“较强或一般”,而且目前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几乎没有。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案设计——以西财行知学院为例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中显示,学院金融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本文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的同时,建议学院采用“试点试验”的办法,即从大学一年级招收的新生中,择优编制一个班,将其命名为“金融创新实验班”实施这套方案。

1.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经系部选拔的“金融创新实验班”,其理论教学内容和本专业的培养大纲保持一致,仅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试验。方案将设计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分为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四大模块。将明确设计各学年培养目标和具体环节目标。把四年最终培养的整体目标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学年当中,形成阶段性目标;每个阶段目标又由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出来。基础训练阶段(大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的案例式教学和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计算机、英语相关培训,经济学和经济法热点话题讨论,金融业界专家讲座等;校外实践教学实施参观金融企业的认知性生产实习。通过感性体验,获得社会实践的经验,培养初步调查能力。能力提升阶段(大二):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英语口语能力、计量统计软件培训,金融、会计等课程的案例式教学,对银行、保险课程的实训教学,管理沟通能力模拟、战略模拟大赛等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银行业务操作竞赛、学生模拟家庭理财计划大赛,金融热点辩论,银行、证券从业资格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学生自办金融学术报;校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到证券公司大厅观看考察、到保险公司理赔部门参观,并提交观感总结。通过这些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能力深化阶段(大三):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案例式教学,股票外汇投资操作、银行信用管理、保险精算等实验训练,双导师指导的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股票模拟竞赛,学生模拟企业投资计划大赛,金融热点辩论,会计、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从业资格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学生发表学术文章等方式;校外实践教学采用针对金融热点进行社会调查,暑假期间进行到实习基地或金融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实习。通过实验操作、实习训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素质。综合创新阶段(大四):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经典案例式教学,期货交易、银行风险管理训练,金融营销训练,创新实训教学等方式;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股票投资模拟竞赛,金融热点辩论,各类职业资格从业资格证书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发表金融学术论文;校外实践教学要求毕业顶岗实习,并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社会调查,做出实结;毕业论文经历选题、收集资料、提炼观点、拟定提纲、谋篇布局、撰写论文、修改润饰,参加答辩等过程。通过完成各项综合性实验、实训、实习、论文,希望学生能对行业有进一步了解,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

2.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设计。

2.1采用“择优录取、滚动管理、优胜劣汰”的动态教学管理模式。

新生在入学报到时,自愿申请进入实验班。系部需结合自荐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特长、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因素进行择优录取,并将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已实现方案期待的结果。进入实验班后,在培养过程中实行滚动管理、优胜劣汰。滚动式管理是指不断优胜劣汰,补充新鲜血液,让已获得优质资源的实验生也存在危机感,更加珍惜这些优质资源和机会。班内学生如果表现不佳,考核成绩不合格者淘汰,转入本专业其他班级继续学习。同时,其他班级若有表现优秀者,自荐并结合2位教师的推荐,经考核通过后可进入该实验班。

2.2实行双导师制,专业班主任跟踪管理。

班级特别为每位学生配2名导师,其中1名导师负责专业基础知识辅导,另1名行业导师负责专业的社会知识培养,学生将有机会参与行业导师的校外活动与事务。并且实验班会配备1名具有金融专业素养的教师作为班主任,跟班听课、听讲座、会议研讨,并负责与该实验班相关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可以优先考虑金融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并为其给予提薪等激励手段。

2.3提供“毕业学位证+职业资格证+培训合格证”的结业模式。

学生修完实验班的全部项目,成绩良好以上,学院除了颁发金融学专业毕业证和学位证之外,还将给学生颁发“金融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合格证”。结合学生在四年终将职业资格培训所获得相关“金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多证在手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金融行业各领域,能迅速地适应岗位工作。

2.4360教学质量监督。

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质量监督,对实验班将采取学生评教、跟班班主任评教、主任评教等360教学质量评价,加强对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控制,随时反馈,随时改善。

三、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设

第2篇:金融学学年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济统计学专业 培养方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60-01

经济统计学专业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学科,是以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数据的采集、生成和传输,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复杂经济系统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2013年,我国首次设置经济统计学专业。作为地方二本师范院校的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设计,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们在按照教育部要求,根据经济形势发展情况,借鉴财经类、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统计学专业经济统计方向的课程设计,结合院校实际,依托学校建设应用型教学的平台,来确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理念并建立课程和实训设计体系,进行经济统计学的培养方案设计。

一 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实训设计整体思路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分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保险精算(开设保险学、保险统计学、利息理论、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5门课程)、金融统计(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评估、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分析 5门课程)和商务统计(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企业经营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方法5门课程)方向。

第3篇:金融学学年论文范文

(一)教学管理不完善

1.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这些年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和相应的改革未在深层次展开,培养目标仍不明确,国家提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全国基本还是一个模式。据调查,农林院校与综合类、财经类院校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都是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3]。然而,近年来金融专业毕业学生很多,学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农林院校这种“高级专门人才”很泛的定位已经不适宜,他们亟需明确定位自身的金融特色。2.考核方式单一。大部分课程传统的“一考定成绩”考试方式存在考试目的功利化、单一的闭卷考试、标准化题型、答案规范化和百分制成绩记分方式等问题,这种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标准化考试的客观题偏多,扼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个性发展。虽实践课程占考试成绩比例,但部分学生模拟实验流于形式,校外实践也是提供虚假性报告,教师考核注重结果,不注重实践过程,学生实践能力并没有提高。[4]3.教学评估亟需加强。教学评估是校内一项最重要的评估,它可检查监督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评估是学校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举措,在不同程度上激励和督促了教师教学的改进。不过有些评估制度没有实施不到位,能真正起到改进教学作用的评估相当缺乏。学校教师成立专门小组对教师教学评估措施要么较少要么偏形式,教师看不到真正的结果也不能及时改进;学生评教失真及体现不出教师的真正教学水平。总之,评估的反馈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反馈信息粗糙,教师要么不知道评估结果要么了解评估结果,但不知强弱在哪些方面。因此,教学评估应多元化实施到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没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就无法将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也无法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中国众多农林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基本一致,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1.公共课偏重和实践课偏少。湖南某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额定学分为164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学分44分,占27%,公共课程比重超过四分之一。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但很多内容重复且基本都是理论知识,学生缺少兴趣。金融专业的国际化对学生英语能力要求很高,然而大部分学校英语课都是针对四六级考试的课程学习,而学生需要的更多是对金融专业方面的英语学习,在社会上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金融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各高校网站调查,大部分院校整体实践学分比例相对较少。很多农林院校开设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期货交易模拟实验,金融类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答辩等实践教学课程,在学习中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2.专业基础课过泛和主干课偏少。专业基础课很多,主干课只有五门,专业选修课少。设置课程内容十分注重宏观,对于微观课程设置相对较少,而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都是微观金融问题。农林院校在国外最新知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课程设置相比较少,但其他院校专业选择性更多、更强。例如,哈佛大学专业课偏重国际化,香港中文大学更注重实用性和实务性,对学生以后工作有更大帮助(表1)。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大部分院校以课堂讲述为主,教师处于主动地位,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有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强,讲授课程能清晰鲜明并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它可以让教师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利于进行系统的科学知识传授。但一味对学生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个体的差异性,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思想也缺少个性和缺乏创见。灌输式教学方法重传授轻参与,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担当观众角色缺乏思考活动,这种单向交流式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完全被束缚、创新思想被扼杀。总之,垂直性思考和抽象化学习的模式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不太适用,需要基于传统教学方式加入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主动接受学习和接受知识,案例教学和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亟需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为以学生为中心、单一化到多样化、孤立到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有效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现从观众到演员的转变。2.实验设备和基地缺乏。金融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农林院校发展比较晚,学校以农学为主,重视发展农学特色类专业,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实验设备和基地缺乏现象一直存在。江西某农林院校设有管理综合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国贸金融实验室和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但并不是每个学校的金融实验室都有这么多,大部分院校硬软件设施不全。经管院的实验室是供全部经济类学生使用,安排的课时因实验室有限不甚合理。同时,虽然有些院校实验房相对较多,但教学人数也相对要多,设备数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很多设备都过旧,装置的各种模拟实验并不适用于学生实际工作操作。在实习基地方面,广州某农林院校经管系有六个实习基地,湖南某农林院校拥有中国建设银行华兴支行、长沙银行等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因各种现实因素影响,基地还是难以满足学校和学生需求。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实习基地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校内模拟实验设备不全和校外实习基地偏少都直接影响金融实践教学质量。3.师资力量水平有待提高。整体而言,近年来我国金融学科师资力量有了很大提高,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但各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因发展较缓慢在结构上不甚合理,教师年轻化趋势不明显,还是以老一辈的教师为主,学历也参差不齐,他们的有些教学方式跟不上学生需求。实验室的指导老师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很多年轻教师均是直接毕业就进入教学阶段,理论知识强,而真正从事金融行业的教师很少,他们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很有限,因而在实践课上并不能以其亲身实践经历与学生交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很多时候是不了了之。

二、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强调的是开放式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同国家有不同国情,不同院校有不同校情。发展应用性的教育已成为众多院校的选择,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在中国众多院校中不占优势,可借鉴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再结合当前学校金融专业的发展情况,着眼于农村金融市场和学生自身的需求,构建具有农林特色的应用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英国

英国高校采取面向经济、工商业的自主性、能力型人才培养方式,强调自由式学习以培养融会贯通、一专多能的人才。学习组织不同于国内,比较松散。高校可依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和方向,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课程并转换专业,且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英国高校的课程可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调整和设计,有时更是与商业人士探讨市场人才需求以便随便变更专业课程。思想教育类的通识课程在大学中要么不设置,要么就是另类的教堂思想教育;三明治特色课程更是让学生既可以学到自己缺乏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技能,也可拥有一定收入独立完成学业[5]。教师在英国只是一个助学者,教师的教学就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课程上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注重学生参与性,要求学生多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提出疑问,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他们的出勤率不是靠点名而是教师采用各种创新的方法吸引学生主动上课。并且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师生完全平等的教学方法,国内很多院校在于教师告诉学生问题的唯一答案,而他们在于不断探索寻求多种答案。英国毕业论文完全由学生自身完成,教师不参与,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关系很紧密,寻求与各种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以实际的工作效果考核成绩。同时高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也愿提供部分创业基金。学生评估有监考评估和课业评估,含任务、证据、成果评定和反馈四步骤的课业评估是英国最具有特色的考核方式,这值得农林院校借鉴。

(二)德国

德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大学进行改革,应用科技大学和职业学院的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他们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以应用型为主,既包括理论知识学习也高度重视实践。双元制是他们典型的教育模式,按照金融机构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学生既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也在企业学到专业操作知识,课程模式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德国高校的教学采用双元制、师生平等、项目教学,在期末教师给予不同专业方向学生一个大题目,下细分10-20个小题目,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题目,利用假期搜索资料和写报告,在开学上课讨论。这种方法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学习时间搜索资料寻求解决问题路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笔头和口头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提高。实践模式更是与企业紧密结合,以便学生毕业能顺利适应工作,实践教学的教师有很深的实践经验,而且他们要求学生进行技术实习,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此外,德国高校奇特之处在于他们的合理校企合作用人激励机制,企业面向社会招录合适学生,学生既要进入专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接受企业的考核,他们毕业时必须接受专门部门的考核和企业考核技能。另外,“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需要企业、学校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三)美国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对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有以宏观金融为主的经济学院和以微观金融为主的商学院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商学院模式”培养的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农林院校金融学旨在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主张学习商学院模式成功经验。美国高校允许跨专业,跨学科联合培养。美国商学院培养金融分析师最多,他们的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就业竞争力强。大学前两年内都进行集中的、疲劳式的必修课学习,掌握必须的金融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从业资格考试以便更快适应工作。且他们的课程设置很灵活,紧跟时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一大特点就是偏微观,整个金融体系课程设置与注册分析师考试科目基本一致,注重金融工具类、金融数学类课程。美国高校运用团队、项目、现场和案例等教学方式教学,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并推行的案例教学在MBA教学中很成功,金融学的实践性比较强,适合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和课堂相辅相成,促进课程教学的改革。且他们的CBE实践教学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重在突出能力。学校可作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导模式,学校邀请企业代表组成委员会分析确定金融行业所具备的综合能力从而根据培养目标确定需要掌握的专项能力,接着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教学内容。农林院校可借鉴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并且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习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实行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金融产业为拖动力量的、政府、金融机构和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行业的学习是澳大利亚在1963年提出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他们教学的一大特色,至今被广泛流传。澳大利亚高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强调面向行业、结合企业开展应用型的教育和培训,行业和企业也参与到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学校的课程有理论课和基于行业的学习两部分组成,开发非常灵活。学校在设计课程前会先咨询有关行业人士确保教学真正符合金融行业的需求,企业和个人甚至可以定制专业课程。实践课更是由企业和行业联合设置并与大学积极配合以便他们更能适应工作和市场需求,并且政府和行业出资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他们强调学生、大学和行业的紧密合作,学生修完大学前两年学位课程后到企业带薪工作,学习几个月后再回校继续修课程且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学生更是由行业和企业学术导师共同管理。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为企业培养潜在未来员工,节约人力成本,更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工作能力和适应工作,在学习中工作和在工作中学习。金融行业变化很快,高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能很快了解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真实动态,促使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水平。农林院校可以借鉴此种模式,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亦可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

三、农林院校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新形势下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适应社会需求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开拓事业的人才。农林院校与综合财经类院校相比在金融行业中不具备优势,要想更好发展需要突显“农”特色,需要在培养目标、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做改变。

(一)教学管理改革

1.明确定位金融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第一要素,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6]。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制定出具有自己特点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才有竞争力。农林院校基本属于教学型大学,它的社会价值应体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人才需求问题,应将金融特色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懂金融实务能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2.学分弹性化和课时灵活。教学机制的改革要以学分制改革为核心,全面实行弹性学制。现在高校可允许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或是保留学籍,在一段时间内创业、社会实践和出国留学。设立创新学分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具有选择性、学习时间更灵活,这也打破了学年制对学生的束缚。此外,每所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优势不尽相同,院校间可以相互合作,允许跨校选课并相认学分以弥补自身资源不足和使各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因很多课程具有交叉性,可压缩部分课时,设置一种课程多个学时,学生可依不同学习方向需求选择课程学时。3.推行全面考核。院校逐步构建以平时考核成绩为主、期终考试成绩为辅的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新体系,提高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比重,核心骨干课程的比重可占到60%以上,理论课考核为平时考核+期终考试。期末闭卷考理论知识,平时开卷考上课出勤、案例参与、讨论、问答、作业。实践课考核为平时出勤、模拟实验课综合表现、新题目的实践操作处理程度和实践报告,全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避免学生平时不参与实践和考试抄袭别人实践报告现象,且丰富了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学校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且采用统一流水阅卷让评分更规范,此后就考试成绩和试卷难易程度作全面分析评估和总结,提出整改措施。

(二)优化课程体系

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设置调整上,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求高校金融学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突出自己的特色注重宏观与微观的有效结合。1.灵活变动公共课。金融国际化趋势则需要学校开设金融英语和商务英语课程,并就不同外语能力学生设置多种外语选修课。同时,学校可适当加强数学的学习时间或是开设金融数学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适应金融学众多偏理性课程。并且可开设大学语文、人力资源管理、商务礼仪、会计电算化等个性发展课,根据本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需要,在全校公共选修课范围内挑选适合本专业学生发展需要、学有基础的课程组成课程群,学生选读部分课程。2.扩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和细化方向。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在注重金融理论基础的同时要兼顾提供实践应用性课程,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宽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个人竞争能力。我国高校走的基本是先学分后选修的道路,在学分制下制定选修课,现有的选修课只是一个点缀,一个学分的产物。农林院校有为新农村提供更合适人才的优势,可调整设置如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学等农学金融特色类课程以满足农村金融市场人才需求,扩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再而,学校可在原有金融专业课基础上优化选修课结构,细分专业小方向。金融学有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投资学,保险学,公司理财(公司金融)等小方向,学生可据学校在这几个方向设置的课程群选择自己的兴趣课程群。3.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的环节,不要让实践流于形式[7]。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可开设包含证券投资、金融企业会计等课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课的金融综合实验,或是含管理学、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等五门课程的经营管理综合实验,融合实践内容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农林院校组织学生实践调查和调研培养学生自学钻研、团结合作和工作适应能力,再开设专业文献综合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并且每周进行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社会实践学分。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

金融专业体系很庞大,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思维启迪、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有助于那些缺乏实践学习的学生增强对金融专业知识的认识和深化。1.推行小组单元互动式教学。教师在一些专业课程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采用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小组单元互动式学习,教学向“以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移,让学习成为没有终点的循环过程。教师作为“导演”选择好剧本,引导学生进入不断探索和反思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主角,就金融知识问题中各种小问题进行小组互动讨论,让学习和实际充分结合。教师在课程上审时度势,让学生得到最大收获,并且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针对个人参与度、课前准备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调动教师教学方式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2.充分开展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手段,注意虚拟实验、仿真实验与实际操作的结合,让学生将知识融汇于实际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采用发放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发言和讨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知识实践结合起来。此外,学校多利用网络资源设立公共邮箱提供各经济资源网站、教学材料、教学笔记和个人资源等,让大家了解金融业最新发展动态。开设BBS讨论,供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疑难问题等,开放式的讨论建立多层次的师生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方向性指导。

(四)改善教学条件

第4篇:金融学学年论文范文

关键词 应用经济学 卓越人才 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教育部的《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本科教学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包括专业综合改革。其中专业综合改革的叙述中明确指出:“支持高校开展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本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培养。支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相关专业建设。”在本科教学中引入“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案,为战略新兴产业培养人才是“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改革的重点。目前,在经管类专业领域的卓越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两种角度:一种是以信息管理和系统工程管理为核心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另一种是以会计、人力资源等专业为核心培养的“卓越会计师”和“卓越人力资源师”等教育培养方案。这些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深化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内涵。如何扩展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案,深化本科教学工程改革,特别是建立地方性高校与地方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互动性,仍是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地方性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的方向入手,分析应用经济学卓越人才的培养构建的问题及对策。

1地方性高校应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性高校应用经济学科主要包括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教育方向应更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产业发展,与企业共同塑造培养专业人才。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影响,更多地方性高校的应用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以下问题:

1.1课程设置缺乏复合型

现行本科生教学的课程设置更多考虑专业的分类,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专业交叉性很强,在实际工作操作中,往往涉及学科交叉的知识点。以学科专业来设置的课程往往注重学科知识点的完整性,但很难针对社会产业用人需求设计教学知识点,所以经济类专业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时还需要自行或有单位进行进一步培训,以获得交叉专业领域的知识。

1.2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应用经济学学科特点是学科专业与实际经济部门的业务联系紧密。应用经济学对人才的培养也应更注重实际经济部门的业务流程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因此,应用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不但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的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而有效率地了解知识点,但缺乏对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难以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真正掌握,面对实际经济问题时,缺乏创新精神,难以处理实际数据,拿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很多应用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是经济部门业务操作的讲授,这种课程如果仍然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操作性,就很难真正做到熟悉业务,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1.3教学形式欠丰富

传统教学形式以课堂传授为主,老师一指粉笔、一块黑板或应用幻灯片讲义将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学课堂的核心是教师教授知识,这种形式下,学生的主动性缺乏,尤其是与实际经济部门关系密切的课程,单纯的教授知识点很难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专业技术的需求。学生对实际业务流程、操作也缺乏真实感知,做不到真正理解,更不能实际熟练操作。

1.4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技能

虽然高校教师团队要求重点大学博士或海外留学博士等高学历资质,专业教师的理论基础很强,但是相对实际经济部门工作的实践经验不足。高学历的教师队伍可以提高教学的基础水平、科研能力,但对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相对缺乏的,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知不够重视。表现为学生的实践技能欠缺,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靠,但仅停留在理论上,实践操作环节的认知不深入,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差距。

2培养卓越人才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借鉴2011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卓越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要配合全面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战略举措。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卓越人才教育的任务目标是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高等经济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经济专业教育体系,促进我国走向经济类专业的教育强国。

3地方性高校应用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

在上述培养卓越人才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下,应用经济学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实施:

3.1应用经济学的卓越人才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打破学科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着力推进课程结构与内容的重组与整合,强化实验课程整合力度,鼓励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和多名教师联合授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兼顾不同类型学生培养需要,科学设置基础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以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实施分段分类培养。设立创新学分为必修学分,分为理论创新学分和实践创新学分,理论创新学分可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自主创新实验和等方式获得,实践创新学分可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参与调研实践活动,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获得。

3.2应用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在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暑期实践――毕业实习――课堂演练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下,扩展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一是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案例分析、课堂练习和习题课等;二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教学;三是毕业论文与实践,主要在已经确定的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力争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形成“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第一课堂:除实验、实训外,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第三课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

3.3应用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师的培训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中要着重教师的培训。每年由各专业实验室申报,投入一定额度的经费,用于师资培训,全体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均能至少参加一次校内或校外组织的实验技术培训;每学期选拔8名左右40岁以下的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为期6个月的专业课程培训,学习消化国外经济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经验;支持并鼓励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教学研究工作,提高实验教学研究成果的奖励程度,并每年拨付专款用于支持实验教材的建设和出版。

3.4应用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根据卓越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思路,需要打造一个多元化培养平台。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多角度为卓越人才的实践培养提供条件。一是以学校实验室资源为载体构建校内实践平台;二是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平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三是打造大学生实训和竞赛的实践创新软件平台,让学生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和科技训练项目,并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

参考文献

[1] 邓孝祥,孟娇茹.教学服务型大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2] 徐玲,张东鸣,沈成君,贺婧.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

[3] 陈益飞.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探讨[J].教育评论,2013(4).

第5篇:金融学学年论文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创新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般认为,对于“创新”的研究始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熊彼特(1921,1934,1942)。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将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英国学者弗里曼(1987)将创新概念扩大到包括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三重概念,将创新分为渐进式创新、突变式创新、新技术体系和新技术经济范式。而最新的理论研究认为,创新是新的生产要素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依靠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依据这一理论,知识和人力资本成为创新的基础,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对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创新教育就应当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社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高校生命力和发展力的关键所在。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创新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具体地说,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树立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要求,分类培养,突出个性,全面发展。强调通识教育,强化学科专业基础,倡导自主发展,形成学术导向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轨制”发展目标模式,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二是学思结合。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就会为书本所累,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从而为书本表象所迷惑而不得其解。知识是静态的,要提倡学生学会思考、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

三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即不仅要认识(“知”),更应当实践(“行”),唯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方能称其为“善”。在传统经济学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知行分离”现象,理论经济学被讥讽为“黑板上的经济学”。要对此认真反思,反复探索,努力克服“知行分离”教育观,按照“理论有用、实践为重”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解放出来。

四是开放融合。所谓开放,指经济学教育要广泛吸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为我所用。所谓融合,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教学和科研的融合,不同学科和知识体系的融合等。

二、基于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分层分类的教育体系下,地方院校的经济学类专业面临着来自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两方面的压力:如何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条件,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确立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在分层分类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作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财经类大学,既不能像综合性重点大学那样,完全按照精英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科学术型人才,也不能像职业技术学院那样,一味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实务操作型人才;而应当综合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走符合自身实际又具有学科特色的发展道路,即按照“打好宽厚基础、全面增强素质,通过交叉复合、培养知识迁移与转换能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具体地说,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要求的基础上,实行分类分层次培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学生入学后前两年按学科大类完全打通培养,以夯实基础;两年后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兴趣和未来就业取向,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分别允许学生在院系专业组内、学科大类内、经济管理类之间以及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专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选择空间。根据经济学的特点,形成以学术创新为导向的理论经济学学术人才培养方向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商务应用经济学人才培养方向。对不同学生开出不同的“菜单”,因势利导地进行分层分类教学:对渴望继续深造、准备考研出国的学生,安排的课程侧重于理论基础、方法原理、学科发展的深入研究;对毕业后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的学生,安排的课程注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在教学中着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努力提高就业层次。

三、基于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夯实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知识基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知识和素质结构的内在要求。为此,南京财经大学的具体做法是,推行“2+2”培养模式,建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即:前两年按照学科大类完全打通培养,建立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的经济学大类基础教育平台,夯实学科基础;后两年分别建立专业课程模块,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志趣进入不同专业课程模块学习,分别由模块所在的专业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完成相关培养过程。

1.按照“通、宽、厚、透”要求搭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本科教育阶段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推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贯通,贯彻“通、宽、厚、透”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提供科学方法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素养类基础知识。

2.按照“分类教学”要求搭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大学英语继续实施“1+1”教学改革,提升平台,优化模块,不断探索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衔接。第一学年完成四级英语和六级英语的学习与训练任务,第二学年停开原普通大学英语课程,代之以各种模块选修课。数学公共基础课坚持分层分类教学,根据不同要求,制定相应标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较高平台;为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符合经济学类专业数学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平台,分别编班组织教学。计算机公共课实行统一目标下的多维度考核,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大学语文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

3.按照“交叉融合”要求搭建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由学科大类共同的基础课程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构成。专业基础课程由若干门理论经济学课程、应用经济学课程和管理学课程组成,由学生在一、二学年中完成学习任务。除了包括教育部第一届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确定经济学

类专业8门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和统计学)外,增加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等管理学类课程。

4.按照“一体化”要求搭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实验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实验教学包括课程型实验、专业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大类型。课程型实验是理论课程中的单项实验,旨在加深学生对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专业型实验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开设的专业技能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综合型实验旨在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包括:认知性实践、文献综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寻求新理论,探索新方法,在实践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进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实际培养和全面提升。

5.按照“主、精、特、复”要求建立专业课程模块

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中,前两年搭建基础教育总平台,后两年分别建立经济理论与方法、经济应用与实务等专业课程“模块”,学生可分别选择进入不同专业课程模块学习,分别由模块所在的专业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完成相关培养过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专业主干课是专业所特有的、在自己特定领域和学科向纵深发展的专门化课程,专业选修课则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在专业上继续拓展和延伸。为了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要强调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大理论经济学课程的重要基础地位和作用,《资本论》导读、中级微观和中级宏观等提高内容都应是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6.按照文化传承创新要求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体化

我校强调“三商”(智商、情商、灵商)并举、“五能”(外语、计算机、沟通、写作、专业技能)并重、“四学会”(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以“挑战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重点,以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体和高水平社团建设为主体,以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

四、基于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

贯彻“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从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变成“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把传统固定的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学互动的选择性过程,把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全面引入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引入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改变过去落后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入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改造传统经济学学科专业,改造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实现经济学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和经济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度和助教制度,使教师更好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进一步加强专业指导和学术引导。例如,引入助教之后,师生可以就某一问题以讨论、角色扮演、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探讨,形成“边干边学”的有效学习路径,让学生在参与中形成创新思维并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基于创新教育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僵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把创新方法、创新精神融于课堂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创新。

第6篇:金融学学年论文范文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学院,中国 上海 201620)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发展。主要研究分析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实践教学;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不仅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育部2007年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高校加强本科教学改革,重视实践教学工作。2004年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提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2011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现阶段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相关知识的训练主要是依靠实践教学来保证的。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正在由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向知识和能力并重的素质教育模式过渡。在此过程中实践教学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

但由于各种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还比较大,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不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比较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长期是我国高校的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制约了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分析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高校实践教学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取得较大的成绩,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得到教师和学生广泛和充分的认同,但实践教学改革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目前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课程的实践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等)和集中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各类实习、设计等)两种。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一般都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实践教学仅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和补充。实验课也只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还没有完善,实践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术前沿的最新知识和动态,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各高校实践教学的课时普遍偏少,而且多数学校把实践课程列入考查课,核定学分较少,造成教师和学生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对理论教学的管理和监督,各高校基本都有比较完善的考核制度作保障,但实践教学管理比较松散,考核评价制度还不健全,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督和严格管理。实践教学在很多高校还处于粗放型阶段,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普遍比较简单,一般都是由教师先讲,学生在记住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教师的要求或者教科书上规定的操作方法与步骤,按部就班,亦步亦趋重复完成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强调规范性,要求实验过程和内容与教科书保持一致,结果只能是唯一。学生只是被动重复实验,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虽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创新潜能没有发挥的机会。实践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和传授书本知识同样的方式传授。

课程设计一般是结合某门理论课程而开设,设计内容陈旧,更新比较慢,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课程设计普遍时间较短,场地和经费都受一定限制。教师为了便于评分对课程设计要求规范、统一。学生多数情况下只能走马观花,按照老师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完成设计报告,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地位非常重要,各高校把毕业实习一般都安排在第四学年下学期,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的居多,对教师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的效果有一定影响。由于毕业实习时间正是学生就职活动关键时期,学生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面试、签约等各种就职活动,不能集中精力实习、写毕业论文导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都受到影响。

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一支稳定的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大多数高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毕业之后直接上讲台,实际经验不足。从企业或生产一线进入高校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不高。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教学相关训练、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实践动手能力较弱,指导学生实践有一定困难。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普遍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对于教师并没有成为主要教学任务,面对实践教学新的教学任务,准备的不充分。实践教学的主力军专职实践教学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培训、进修机会较少。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和标准,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激励机制,并且学校并没有在职称、薪资和补助等方面资源向实践教学倾斜,影响了实践教学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践基地数量少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实践基地建设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高校扩招与经费不足导致对实践基地投入少,实践教学经费得不到保障。由于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的各种配套设施设备难以到位,实践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保证学生必要的实践时间和实践机会,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训,实践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没有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很多学校的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处于放羊状态缺乏教师的指导。

目前的高校实践教学现状完全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更进一步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构建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功能齐全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 加强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2.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实践教学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与深层次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彻底转变高校实践教学无关紧要、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观念。树立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实践教学重要性。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文件,深入领会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更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本学科的实际,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实践教学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场地分散、设备众多,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高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

2.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实施、考核、保障等必须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定位、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要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厚基础、宽专业”的基础上,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实践教学的比例要求达到30%~50%。其次,大量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例如教学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企业践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校内外科技活动、各类学科竞赛、挂职锻炼、毕业实习等。第三,要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各学年的实践教学项目环节,统筹安排,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用制度保障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地位相同、平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达到最优化。

实践教学内容应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积极鼓励实践教学的教师主动根据社会发展形势、政府政策的变化和学科前沿的发展状况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更新和补充。使教学内容不但具备学科领域最核心的基础知识,还能反映学科进展的最新动态,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还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变化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2.3 加强教师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根本保证。过去,高校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没有明确的要求,部分教师并不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成为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

各高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把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个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通过内培外引、充分借用社会资源等有效措施和管理上的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实践教学业务能力,保证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稳定健康发展。对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积极主动为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的机会;有组织有计划的派遣教师到相关部门、企业挂职锻炼,努力为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供条件,加强校企合作,聘请公司、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奖金分配等方面向实践教学教师倾斜,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鼓励教师投身实践教学研究,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专业不同实践教学的特点也存在差异,专业相同实践教学形式也会因教师而异存在差别,高校不但要建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还要建立跨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才能把实践教学推向深入。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设施的优劣。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加大投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学校应该广泛开发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广泛联系,走产学研的道路。利用高校的技术、人才、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加强与社会、企业和政府的多种形式合作,主动为社会、企业提供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积极为政府开展各类应用性课题研究,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学校与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协作等形式,建立充足和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同时要加大对校内实践基地的投入,努力提高实践设备的利用率,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

2.4 改革实践教学方式

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设立学生实践创新基金,在校内积极主办各学科竞赛活动,成立大学生实践创业园,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在校外重视学生实践创业,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在实践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坚持师生互动,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积极主动发言讨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5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和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评价标准、实习质量评价标准、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专业技能评价标准和社会实践质量评价标准等整套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和突出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反映实践教学评价的内在规律。即要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重视理论知识考查,又重视实践能力考核,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同等对待。

学生、专家、教师同行、教学管理人员及用人单位都参与实践教学考核,重视实践过程的评价。把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兴趣小组活动、社会调查研究、科普宣传活动、课外科研活动、校内科研活动都纳入考核评价对象,根据工作量和质量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可采取多样化例如口试、操作、演示、答辩、综合性研究、项目策划设计现等考核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根据实践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个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的健康发展具有经济的推动作用。

3 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的实践教学应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调整办学思想,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杜惠平,王桂林.知识观转型与高校实践教学变革[J].江苏高教,2010(4):61-63.

[2]毛新.普通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制度的创新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4):93-96.

[3]常永胜.实践教学的重新认识与学习评价方法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1(9):67-70.

[4]许国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影响因素与成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决策, 2011(1):76-84.

[5]朱东正.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1).

[6]戴发山.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论坛,2007(2).

[7]李建红.对高校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J].湘潮,2012(2):118.

第7篇:金融学学年论文范文

关键词: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体系;行动体系

1绪论

在过去的近四十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大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迅速产生,比如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所对应的系统集成施工、智能交通设备安装与调试等工作岗位,这些职业岗位基本都具有多学科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这无疑对一线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能力。基于这种形势,这些岗位所需人才的技术性和复合性要求较高,专科层次技术人才显然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的更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支撑。研究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的完善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当前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对于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存在较大争议,但大量实践案例都表明,本科高职培养模式研究对于社会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针对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提出该专业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课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本科层次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关于该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关于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论文的发表基本集中在2006年以后,2010年以后的数量迅速上升。夏建国提出:“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定位在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从培养目标看,技术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与高等工程教育错位”。[11]由此可知,关于技术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学者们已经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认识,即培养服务于岗位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技术师)。在世界范围内,英国由技术教育向本科层次迈进的标志是1969年成立的哈特菲尔德多科技术学院。在1971年德国在应用科技大学把工程师学校和高级专业学校进行了重组,并将重组后的学校纳入到高等教育范畴,且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其和其它传统大学等同的地位,但两种高等教育类型不同。当前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国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启示;二是我国现阶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比如姜运生研究了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发现现阶段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育观念传统、培养模式单一、定位一元化等,还通过个案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应用进行了探讨。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专业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德国“双元制”,加拿大、美国CBE模式等。从上述研究来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措施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多数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技术型本科和传统研究型本科教育这两个同层次教育类型的对比研究上,忽略了研究技术本科与高职的层次差异的重要性,久而久之,人们便模糊了技术本科和高职人才培养之间的区别,不仅无法突出技术本科自身的办学特征,其办学定位也无法得到明确[14]。

2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定位

2.1技术本科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中“技术”一词的解释为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当前,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有人认为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也有人认为是“技术本科教育”。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定义为应用型本科,它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其是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但应用型人才是所有普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无法体现出技术教育的职业性。而技术本科的概念是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是区别于科学教育的一种基于技术体系的职业教育[14]。基于此,“技术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相比,前者既能够体现教育的职业性,也能够体现教育的高层次性,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及其本质属性更加契合。技术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应界定为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

2.2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规格从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应用型本科人才既不同于学术型本科人才,也不同于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它是一种新的人才类型,因此社会对其人才的要求也和其他两类人才存在一定区别。扎实适度的基础。不同于学术型本科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及应用能力,所有要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处理某个问题时,不仅要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能够将解决方案付诸于行动,这也意味着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具有实践能力强、基础扎实等特点。较强的创新能力。这里的创新能力与学术理论和科研实验上的探索性创新是有区别的。它是指将科学技术用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型创新”或者说“二次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担当着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变为现实的重要社会责任,而在这一过程中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个人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应用性、社会性和行业性等特性,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应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社会能力。其中的社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团队精神、沟通协调、思维逻辑等。个人素质则包括自我控制、工作态度、诚实水平、反应能力等。对于技术本科而言,还应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掌握系统的技术体系知识结构和某个工作完备流程的熟练技术运用能力,换句换说,技术本科培养的是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和工艺,并能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技术、优化工作流程,提炼工艺技艺的人才。

3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上述目标,结合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教学组织模式以及“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本文提出构建一种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采用知识体系+技能体系两条线,知识体系由校内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技能体系由企业技师担任导师,当新生入学时,为学生选定校内导师和企业技师两位导师,负责指导该名学生选课和技能发展路径规划。暂称之为“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4实施操作建议

①校企合作。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因为企业导师为学生制定技能发展路径规划和实施规划离不开企业本身的支持,当然,实施时企业导师也可以不是确定的某一工程技术人员,而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代替。

②完全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学生的培养方案是由专业的导师确定的,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体的专业方向发展,每个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能都不尽相同,所以在实施时,学生按照确定的培养方案选课和学习,当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按照建制班级开课的教学组织方式显然无法满足上述培养要求,必须实行完全的弹性学分制,开设课程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开设课程,只要是学生培养方案中有该课程或对该课程感兴趣都可以选课,推荐采用院校共享课程、网络课程等方式授课,并实行弹性学年制,比如2-5年,以方便学生灵活选修课程。

③导师条件。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应对每个学生提前做职业规划的咨询和指导,同时应熟悉专业方向对应的支持课程体系,以便帮助学生制定知识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校内导师要有一定的课程体系组织能力,充分理解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同样,企业导师应是从事该专业职业工作多年的技师,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同时要善于表达和沟通,以便更好的指导学生和制定技能体系。

5结论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目标离不开大量技术人才的培养,靠传统的书本知识灌输和简单的企业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方式无法满足企业对相关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一个专业的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层次出发,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和篇幅有限,仅提出一种思路以供职业教育行业参考,要实施该模式还有赖于院校领导者大胆的改革尝试,更有赖于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如校企合作的引导、职业工种教学标准制定、教师培养等等,相信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职业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宋幸辉,王晓琳,,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28-30.

[2]杨晓燕.发展本科高职的理论与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3]杨科举.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4]朱轩,崔晓慧,王继水.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6):28-30.

[5]杜庆霞.应用技术大学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143-144.

[6]马振华.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4.

[7]贾静.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郭俊朝,杨桂梅.我国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回顾与展望[J].职教通讯,2015(16):64-66.

[9]汪亚明.我国高职本科教育的现状、困境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3):91-94.

[10]孙爱武.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35):12-15.

[11]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92-95.

[12]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3]白晶.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案研究[D].天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