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22
素质教育的提出旨在改善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如过分关注学生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等。而初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理应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底。初中地理具有很强的思维逻辑性,是兼文科、理科于一身的科目,初中是地理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习该科目能够使学生初步接触宇宙、自然地理环境、资源保护、地域特点等学科知识,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但目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于新学科具有新鲜感,随着教学的深入,新鲜感渐渐消失,不再对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地理学科知识凌乱复杂,知识点很多,有很多需要背诵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且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关键,未受到教师的重视。为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将创新教育融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创建真正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育真正有利于学生,以下是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新模式创建提出的几点方法与建议。
一、初中地理创新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重要内容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情感。创新意识是指进行探索创新活动的欲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进行探索创造;创新情感的培养是指创新的兴趣、态度、动机、意志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的培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在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初中地理作为文科与理科兼具的学科,也具有较强的思维性,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设计成鼓励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老师发挥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发现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初中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将创新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点繁多,但其自身有趣的知识又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不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地理的乐趣,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1.初中地理是学生接触自然知识的途径之一,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地理学科的知识本身就很吸引学生,认识地球和地图、海陆变迁、世界气候时,可以借助适当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深刻,地球仪是学生学习地理必备的学习工具,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七大洋、五大洲、经纬网、海陆分布等知识时,学生可以事先通过研究地球仪对知识有一定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对不懂的知识认真学习,不放过一个知识漏洞,同时也要利用好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目前世界的形成过程、火山的形成等知识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同样也要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模式教学成果一般。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研究,采用地理知识抢答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在知识抢答的环节,进行知识的再复习。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形式还有很多,但学生学到知识是关键,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2.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利用一些课堂所学知识展开实践,显得十分重要。生活中有许多与地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环境保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制定时间目标,进行明确分工,在对知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与迁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初步认识社会现状,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有着客观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
同时,在进行分组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与同学合作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集思广益,让学生帮助学生,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实践中,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共同将任务完成。开展地理实践实践活动,除了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发挥学生在集体中的作用,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考时间
北京市教委关于做好2018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到,2018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2018年中考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2018年密云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确定为2018年6月24日至26日。中考科目
2018年密云中考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中考总分
2018年密云中考文化课总分为540分。其中语文试卷总分值为100分;数学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外语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其中60分为卷面考试成绩,40分为听力、口语考试,采取计算机考试方式,与统考笔试分离。物理(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生物(化学)(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历史(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地理(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思想品德(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五门考试科目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三个科目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一门),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保留1位小数),即: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各科成绩相加后按四舍五入原则取整。体育考试成绩满分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今年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为2018年6月24日至26日。相关须知
2018年北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
意见中提出,2018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4.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0.6万人,职业高中招生规模0.4万人,技工学校招生规模0.4万人;贯通培养项目招生规模0.5万人,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0.1万人。
同时,意见中还表示,普通高中招生要统筹安排,适度规模。公办普通高中计划要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京教策〔2005〕8号),每班不超过45人。同时,要适应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结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调整,进一步完善课程计划,推进走班制教育,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需求,保障学校教室、设施设备等条件保障。
名额分配比例达50%以上
还提到,要进一步完善优质高中“市级统筹”、“名额分配”等多种招生方式,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各区要加强对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招生项目测试、特色高中改革试验项目的管理,不得随意增加项目招生规模和变更项目招生方式。
意见中指出,2018年高级中等学校继续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招生录取分为提前招生录取、名额分配招生录取、统一招生录取和补录四个阶段进行。其中,经市教委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贯通培养试点项目等按照批复文件的精神,可参加提前招生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按照本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要求,可将本校招生总规模的30%列入提前招生。任何学校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行提前招生录取和扩大提前招生规模。凡被提前招生录取和名额分配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统一招生录取。
部分示范高中可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
北京市教委关于做好2018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到,2018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2018年中考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2018年昌平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确定为2018年6月24日至26日。中考科目
2018年昌平中考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中考总分
2018年昌平中考文化课总分为540分。其中语文试卷总分值为100分;数学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外语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其中60分为卷面考试成绩,40分为听力、口语考试,采取计算机考试方式,与统考笔试分离。物理(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生物(化学)(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历史(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地理(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思想品德(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五门考试科目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三个科目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一门),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保留1位小数),即: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各科成绩相加后按四舍五入原则取整。体育考试成绩满分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今年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为2018年6月24日至26日。相关须知
2018年北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
意见中提出,2018年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为6.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4.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0.6万人,职业高中招生规模0.4万人,技工学校招生规模0.4万人;贯通培养项目招生规模0.5万人,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0.1万人。
同时,意见中还表示,普通高中招生要统筹安排,适度规模。公办普通高中计划要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京教策〔2005〕8号),每班不超过45人。同时,要适应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结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调整,进一步完善课程计划,推进走班制教育,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需求,保障学校教室、设施设备等条件保障。
名额分配比例达50%以上
还提到,要进一步完善优质高中“市级统筹”、“名额分配”等多种招生方式,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比例达到50%以上,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40%以上。各区要加强对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招生项目测试、特色高中改革试验项目的管理,不得随意增加项目招生规模和变更项目招生方式。
意见中指出,2018年高级中等学校继续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招生录取分为提前招生录取、名额分配招生录取、统一招生录取和补录四个阶段进行。其中,经市教委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贯通培养试点项目等按照批复文件的精神,可参加提前招生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按照本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要求,可将本校招生总规模的30%列入提前招生。任何学校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行提前招生录取和扩大提前招生规模。凡被提前招生录取和名额分配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统一招生录取。
部分示范高中可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065―01
体验式学习,主要是指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认识,属于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体验式学习的中心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利用实践以及反思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学习,不仅符合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的基本特点,而且也符合初中生的学习习惯,能够实现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作为一项新型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模式,即在强调创设教学环境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等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体验式学习方法的内容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根据笔者分析,体验式学习方法主要包括情景体验法、社会实践体验法以及动手操作体验法等。
1. 情景体验法作为体验式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之中,需要教师设计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获得个体生命的体验,让学生能够在体验的基本上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其中,情景体验法的操作方法包括:(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并对地理问题进行思考。一般而言,学生在学习中会在短时间内进入到学习的角色之中,并且会产生非常深刻的体会;(2)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选择比较合适的视频、图画、动画等,让学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兴趣。
2. 社会实践体验法。所谓的社会实践体验法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累,并且能够让学生对地理现象、地理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提高积极性。具体的操作方法为: (1)实地考察法。让学生对某个地区的自然风光、生活方式进行观察,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2)社会调查法。利用社会调查访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关键,也是体验式学习的有效途径。
3. 动手操作体验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做”中学习。其中,动手操作作为体验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动手参与中,能够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多了解。
二、在地理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的要点
1. 积极营造体验学习环境。在对地理的学习中,学生的兴趣决定了自我探究问题的程序,只有在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问题的欲望。一般而言,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及民主的学习气氛,是实现教育角色转变的主要条件,学生可将最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另外,还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突出,让学生能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快乐。
2. 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在体验式学习的整个实施过程之中,教师要对学生所开展的体验性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一般而言,组织灵活的交流体验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体验的兴趣。在通常情况下,地理教师的指导并不是将地理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式。在初中地理体验式学习之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且要对学生研究的情况进行记载,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进行探究活动。
挖掘生命教育资源新课程的要求指出要让学生学到生活化的知识,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时要将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就是生命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因此,地理老师要科学合理地将现实生活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并且在其中结合生命教育,保证了生命教育的有效性。举个例子,老师在教《地图》这部分知识时,要让学生明白地图是以平面为载体,用来反映现实具置以及其他地理元素的工具。地图中最重要的构成就是比例尺、图例以及指向标,老师便要让学生准确掌握这些地图的要素,在学生学习了地图的这些基本的内容后,老师便可以拿出一张某酒店的逃生示意图,然后提问学生“如果现在酒店的面食间发生了大火,而你在面食间的楼上,那么你如何才能最快地脱险,逃出酒店呢?”这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讨论着,学生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根据地图的比例尺来确定最短又可行的路线,从而安全逃出酒店。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使生命教育渗透到地理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求生意识和求生能力。
二、组织开展课外实践
提高学生生命意识老师在教学时,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识记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地理知识进行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这就需要老师较高的教学水平,合理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实现生命教育。举个例子,老师在教《中国的自然资源》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让与学生讲述一些由于水资源匮乏导致很多人干渴而死的新闻,让学生针对水资源与生命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完之后,老师便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个小组对自己所在小区的用水量进行调查,看看哪户家庭的用水量最多,哪户家庭的用水量是最少的,并且对这些用户进行平时生活用水习惯的访问和调查,从中找出节约用水的生活小妙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意识到生命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明白水资源的宝贵以及生命的重要,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生命的教育,深化了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懂得了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了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会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然而,老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更多的是用来展示课件,这就使得多媒体技术没有充分地发挥其效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地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再只是播放课件,而是适当地播放一些小短片或者是展示一些图片来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保证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举个例子,地理老师在教《自然环境》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展示一些自然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播放一些野外求生的小短片,让学生充分利用地理知识来求生。例如,学生在森林里迷路了,那么学生可以根据树木的繁密来确定东西方向,而树木的东西方向是因为地球的运转所决定的等等。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享受视觉和听觉盛宴的同时,也能强化自身的求生意识,明白如何在野外获得求生的可能,从而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实施了生命教育,有利于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结束语
1.地理社区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地理社区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活动,它可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偏重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地理调查、研究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组织他们在校外参加社区实践活动,积极性高,主动参与,这样更能实现地理教学联系社会、联系实际,体现地理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地理社区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地理学习评价机制
地理新课标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在参与地理社区实践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情感、态度、行为、能力等的变化,教师要努力发现,积极尝试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氛围,改变目前初中地理教学较为单一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
3.地理社区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从身边的地理知识出发,从熟悉的周边环境地理事物出发,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积极探究地理事物,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并能更好的激发学习动机、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增进教学效果。
二、社区有丰富的地理教育资源
1.社区有地理教育实践场所
本校地处南通市主城区崇川区,崇川区位于长江东岸、江海平原,面积99.67平方千米。区内资源丰富,风景名胜、博物馆、公园乃至新村小河流,这种社会单元都构建在社区。本校又是一所新村配套学校,所在的新村为我市最大的新村,附近的人才市场、南通濠河周边博物馆群、市科技馆、养鸽场、社区各兴趣协会、工厂、市交巡警二大队等处多元的地方资源为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所。
2.社区有大量地理实践典型素材
学校和长江近在咫尺,长江沿岸船舶修理和制造业的开发与沿岸观光休闲的规划;附近新村人口增多导致人口素质和消费结构发生巨变;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部分地区环境污染、部分商业萎缩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基础薄弱等问题,这都为学习地理提供大量典型素材。
3.社区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地理教师无疑在地理教学中担当主要的角色,但在整个地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如地理知识涉及到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人文地理。社区内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如这些专业的特殊人才、拥有实践经验的普通劳动者、青年志愿者、“五老”队伍等,可以选择性的聘请他们担任地理校外辅导员,组建社区青少年教育师资库,充分发挥具有适合指导青少年发展专长人员的作用,使这些校外辅导员成为地理实践教学的必要师资和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三、基于社区资源的地理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强
1.组织地理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需要
依托校园周边社区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有其特有的优势和可行性,因为大家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且距离较近,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活动时间可以更为灵活,安全隐患降低,资金需求减少,更大程度上获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等,操作起来方便且可行。地理实践教学其成果可应用于发展性课程、研究性学习,为社团活动、学校大型活动、课外活动提供活动选择,还可以抽取相应部分单独组织,为校本课程的设计,校园周边地理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大量可行的资料,学校会大力支持。
2.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是社区工作之一
社区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地理社区实践活动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社区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重要空间,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教育的有效阵地。学校所在的崇川区大力推进中小学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现在各社区都配有专职人员从事青少年的社区实践活动,并且在场地和经费上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和支持,学校应努力整合社区的各种资源,校社协同,将地理社会实践教育落到实处。
3.学生是参与地理社区实践的主体
社区和学校共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突出自主性、围绕体验性、注重引导性。如我校曾经开展的地理社区实践“低碳生活我宣传”、环保与生活同行暑期绿色环保夏令营系列活动、节水节电调查研究、狼山地质情况调查等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针对性、时效性和灵活性,学生积极性高,乐意参加,且主动参与。
四、地理社区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1.树立学生正确人地观,强化地理意识
开展地理调查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学生参与地理调查实践活动,能接触到许许多多真实的、具体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意识和谐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地理素质之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可提高,地理科学的价值也将得以体现。
2.提高学生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中,都是社区的主人。青少年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提供社区服务,在实践中逐步树立公民意识、明确社会定位、感知社会责任,可以激发学生爱社区、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以语文学科为核心,从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出发,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它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内容虽不多却很充实,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综合性学习落实到位。
一、以语文为核心,注重课本知识转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综合性学习,必须以语文为核心,结合语文教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把握住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促进的特点,找到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点,让学生做到学用结合,帮助学生转化课本知识,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形象而又客观地理解,做到立足于学科知识综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看云识天气》中根据云的变化,较为准确的判断天气状况,学生可以通过地理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人民解方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中国历史》的学习获得;《奇妙的克隆》又把语文和生物学连在了一起。
二、以活动为载体,注重课外开发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沟通课堂内外联系、沟通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沟通语文与各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因此,其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极强的开放性。除了常用的如教科书、教学挂图、杂志等教学资源外,还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学习资源,是一项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的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语文学习活动。只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挖掘,上述这些都能成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奇珍异宝。
例如“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文学作品中对莲的描述是举不胜举,可以说,莲文化的魅力实在无穷。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有效资源,包括“莲文化的历史”、“咏莲诗文”、“莲花的别名”、“莲花植物特性”、“莲花名胜”、“莲花民俗”以及与莲有关的著名饮食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让学生对莲的各种知识的搜集、整理、研究、讨论,逐步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使学生了解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合作的态度与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三、以社会实践为结合点,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育即生活。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培养语文素养的机会,学生生活的天地,就是他们语文综合性学习最宽广、最灵动、最具活力的课堂。因此,教师应重视开发学生的生活课程,把社会实践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通过把语文学习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相联系起来,让学生亲历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师,应抓住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契机,善于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探究,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具实效,使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生活空间里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不仅组织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对电视、报纸等媒体上报道的那些迫切需要帮助、需要关爱的对象加以交流,提出了“人人都献出一份爱”的口号;而且,我还组织学生到街头墙角,对那些摆摊的、捡破烂的进行观察、思考后,写下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形式在班上与同学间相互讨论。通过让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社区及社会上那些需要关爱的人或主动付出爱心关爱他人的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关爱普通人,尤其是弱者,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语文综合性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悄然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信息库。学生能通过网络与整个世界共享资源和知识,与教师、同学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世界成了为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统一被动变为多样主动,从而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完善自我、敢于创新、时代同行的思想与能力。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我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搜集有关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等相关历史背景的资料,然后资源共享,谈谈自己的独特看法、心得体会或者提出疑问。并且,提出“假如我是弗郎士”、“假如我是韩麦尔”的大胆设想,帮助学生对课文中人物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使得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怀的教育水到渠成。这不仅使学生丰富了知识,也展现了自我个性,更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以语文本身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为出发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有所突破,才能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应有功能,陶冶师生的心灵,滋润语文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崔爱红.让“综合性学习之花”绽放初中语文课堂上[J].中国校外教育,2011,3
[2]杨永刚.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J].学周刊,2011,3
关键词:地理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在新世纪、新课改背景条件下,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适应新大纲的要求,不断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激励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善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感受到初中地理教育中的乐趣,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课下多与学生谈心,这样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能了解学生的性情、喜好、兴趣,从而使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初中地理教育的课本中去,增强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初中地理教育的教学效率。只有学生愿意学地理,有兴趣学地理,教师才可以不断引导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实践活动,积极动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学生脑子里框框少,对成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能冷眼相看,提出一些新观点,这种观点在成人看来可能是幼稚的、荒唐的。但对于学生的这种标新立异,我们教师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教师上课要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经常问“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就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应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并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三、鼓励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进行创新活动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不竭动力。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一味地教授课本知识,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反应迟钝,不善于解决问题,在面对某些未知的事情时,不能很快地获取有效信息,从而阻碍解决事情的速度。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多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比如说,初中地理教师定期举办班级地理知识新应用比赛,鼓励学生将难以记忆的地理知识用儿歌、相声、顺口溜等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创新性活动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地理教育的教学效率。
四、激励学生多多参加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事物的来源、途径和根本目的。新课改后,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乐于学习初中地理。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不对枯燥的课本内容产生厌恶情绪,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初中地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比如在学习到某些地区的著名景点时,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该景点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细节,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总之,地理学是综合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两大类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地理学对促进个人成才和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仅是他们个人成才的需要还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要保障。促进初中地理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增进学生永久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1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2 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3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它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
我们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一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沁一社区,每年学生研究的主题都不一样,如“我们的沁一社区”“共建文明社区”,引导学生从社区所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居民从业结构、社区历史等方面了解社区发展进程,相应成立了“沁一社区的历史”“沁一社区的交通”“沁一社区我美丽的家”“关爱社区空巢老人~我是社区小主人”等子课题。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形成了服务社区、自觉维护社区形象、创建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乐于参加社区劳动,学会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了保护与珍惜环境的习惯。“关爱他人”也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内容,在一年级活动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把“关爱老人”作为了二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研究主题。通过搜集重阳节的资料、读“敬老”的故事、向全校同学发出“争做敬老小公民”的倡议、去扬名敬老院看望老人等系列活动。学生懂得了关心社会、关爱他人。构筑起和谐美好的心灵世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整个小学阶段,中年级是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是思维发展中的飞跃,三、四年级作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阶段,主要是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
学校以无锡市图书馆为依托,努力为三年级的学生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开展各种开放性的读书活动。通过参观访问,学生认识了无锡的历代文化名人;通过实地学习。学生知道了借阅的流程;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感受到了图书管理员的辛劳;通过展示成果,学生明白了不仅要读好书,更要好读书……
“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之一,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四年级学生每年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和消防三中队的校外辅导员们一起选定研究主题,“消防的历史与发展”“火灾的原因与种类”“认识消防安全标志”“逃生及自救”“灭火常识”这些综合实践活动也就应运而生。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并不是限制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而是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二、确立主体意识,张扬个性。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在课题的展开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在校六年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更是一个能力的提高过程。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对于综合实践这门课程有一定的陌生感,所以我们提出,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搞课题,三、四年级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搞课题。全班同学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然后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收集到的资料,并展开分析。学生在交流的同时进行思维的碰撞,形成了自己的想法,由此推动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五年级侧重于以小组为单位搞课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小组成员是自由组合或根据实际需要组合在一起的,组长由学生自己推选,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相处,增进同学友谊,发展协作能力,体验共同进步,分享快乐。同时,小组合作能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并能取长补短,在团结融洽的气氛中分工协作,高度有效地开展活动。六年级以个人搞课题为主。个人独立探究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独立完成探究活动。学生在完成某一研究主题时,或是观察记录,或是动手实践操作、制作,或是尝试实验。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多样化的问题情景,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交给了学生。
另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学校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教师实现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行为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教学视角由课内向课外、向社会生活延伸。朝着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方向不断发展,教师自我反思能力也不断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让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
三、找出发展规律。中小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