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孔融让梨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看见一只雨后结网,却因为潮湿无法结成,你会想到什么?
讲个故事吧,从前,一次兵败,三个战败国的散兵游勇走到了破损的城墙边,刚下完雨,一只蜘蛛艰难的向一个支离破碎的网爬去,它每爬一定高度,就会由于潮湿而掉下来,一次次的爬,一次次的摔下来,不断的重复。第一个人看见了,他不禁感慨:“我的一生不就像这只蜘蛛那样碌碌无为吗?”,第二个人看见这一幕笑了,心想:“这只蜘蛛怎么这么傻,既然这样上不去,从旁边干的地方绕一下不就行了吗,我可不能像它。”,第三个人看见了,对这只蜘蛛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想:“看来我以前的失败就是缺乏这只蜘蛛这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啊。”
几年过去了,第一个人日渐消沉,每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最后一事无成的默默死去。第二个人变得聪明了起来,凡事都会动脑筋想一想,他成为了一个智慧的人,为国家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三个人变得顽强坚毅,为了报兵败之仇,他每天勤奋的习武,最后和第二个人一起打败了曾让他们失败的国度。
三个人,看到同样的一件事,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产生的结果也就不同,面对一件事,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就是因为我们看待它的角度不同啊!用积极、正确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会让你得到一定的感悟,而消极、错误的角度只会埋葬你本身的优点,最后甚至会把你也埋葬了。所以说,如何选择角度也是一件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普通教育中成语故事作为课程内容并不鲜见,它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表达一种看法,陈述一种观点,使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从中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式教育从国外进入中国已近二十年,它的教学目标就是使残疾儿童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的良好品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学理念使我们感觉到在塑造孩子积极性格倾向方面的一致性,如果将这种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中,一定能促进残疾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在香港复康会的指导下,我们在引导式教育课程中加入了成语故事主题创意教学活动,通过一年的教学,颇有收获。
1 成语故事主题教学的意义
1.1成语故事主题教学可以提高孩子的主动参与
在成语故事主题创意教学中,我们以一个成语故事为中心,围绕成语故事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课堂,如:体能、手工、绘画、音乐、言语交流,每种课又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孩子参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高兴趣,以促进参与的主动性,如在《守株待兔》中我们设计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成果的道理来完成行走的课堂目标,孩子们将苹果“摘”完后还叫嚷着我还要“摘”苹果,于是老师又将苹果贴回树上,孩子们又兴致勃勃地投入到采苹果、运苹果的活动中,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兴高采烈地玩,对老师的提问:“如果我们像守株待兔的农夫一样结果会怎样?”孩子们异口同声的答道:“会饿死!”从上面孩子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在成语故事的潜移默化下,已认识到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才能收获果实和欢乐。
1.2成语故事主题教学有助于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
残疾孩子由于接触社会少,大多有情感障碍,给他们讲道理他们听不进去也听不懂,这时给他们讲一个生动真实充满情趣的成语故事,让他们在故事的引导和启发下作出正确的目标选择,效果就非同寻常了。
福利院的孩子很多都有独占玩具和零食的行为,我们就设计了一连串以《孔融让梨》为主题的活动。在坐公交车活动中,每当孩子给别人让座,我们就及时表扬孩子“你真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在运送苹果排队时,有小朋友给其他小朋友让位,我们也及时表扬孩子“你真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让孩子们在活动时明白懂得谦让是正确的行为,这样做会得到别人夸奖和喜爱,这些平时对爱特别渴望的孩子,在爱和表扬的气氛中,越来越多的得到了正强化,现在班上的孩子基本没有了独占玩具的行为了。当老师表扬他们时,他们不时还会说出就像“孔融让梨”,说明这种优秀的情感品质以深深植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1.3成语故事主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
一个独立能力强的孩子在他未来的道路上,往往勇于拼搏、意志坚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一个缺乏独立能力、缺少毅力的孩子则常常表现为意志脆弱、依赖性十足,做事虎头蛇尾,没有主见。因此,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脑瘫儿童。一般来说,对这类孩子我们应及时关心和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和力量。但应该注意的是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苍白无力的语言说教,而是那些形象鲜明的具体事例。
国国是一个痉挛性双侧瘫孩子,他很聪明,他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进入正常幼儿园和其他正常孩子一起玩耍,老师承诺只要能自己行走就送他进幼儿园。于是国国在一段时间内训练非常认真,可随着训练项目的增加,国国对高强度的训练量出现了畏惧和抵触训练的情绪。老师发现这个现象后,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在班上开展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的主题活动,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只要坚持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在上手工课的时候,孩子们要学习老婆婆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自己学着把一大块面团做出一件作品。当国国出现制作目标不能持久时,老师就问:“老婆婆为什么能把铁杵磨成针的啊?”“坚持!”孩子们异口同声的答道,“对,如果我们不停的改变计划,那我们就做不成原来想做的作品了,也学不到‘铁杵磨针’的精神了。”国国这时虽然没有说话,但老师发现他默默的把面团成团,又开始做他最先告诉大家他要做的鸭子了,终于国国完成了作品。在后来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中,每当国国出现懈怠的迹象时,老师都会以这件成功的经历提醒国国。今年九月,能推助行器行走的国国终于如愿以偿的进入了幼儿园。这一次,成语故事又再次发挥了它神奇的力量。
1.4成语故事主题教学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实施创造性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将对他们的未来起着积极作用。在成语故事教学中,老师注意发展孩子的创造思维,如在成语故事“女娲补天”主题活动绘画课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着他们的心愿,“我要把天上的大洞补成绿色的,夏天就不怕晒太阳了”;还有孩子从画报上剪下“孙悟空”贴上去,说孙悟空可以变大,把大洞补上,还可以保护天空,不让坏蛋再来搞破坏……从孩子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悟出了故事的道理,并把自己想象成语故事中的人物,使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 成语故事教学应该注意的方面
2.1开展成语故事主题教学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智力、运动功能等因素,否则就达不到教学目的
因此在选择成语时应浅显易懂,跟生活密切相关,以成语故事为活动中心造设情景,让孩子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真实情感,理解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孩子们的体能、动手能力、语言、认知、情感都能积极参与,这才能达到引导式教育的目标。
2.2开展成语故事主题教学要注重循序渐进,反复强调
一、让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不少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者的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其实,作为一个学校,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是第一位;而从服务的理念考量,则学生是第一位。校园文化建设,只有让师生共同参与,这样的建设才会是有效的。
1.让物质文化建设凸现教育的无穷魅力。我校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作用。如,我校走廊文化——小走廊、大世界,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教学楼三层走廊一层一个主题:一楼是当地风景区鲤鱼溪文化;二楼是学生手抄报;三楼是学生书画作品;综合楼走廊以教书育人、伟人名言等贯穿其中,使其真正成为孩子们思想的一扇窗口。另外,我校班级文化建议也是各具特色。
2.让精神文化建设引领教育的博雅境界。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我校注重文明形象建设,展现良好风貌,团结友爱,营造和谐温馨的精神家园,确立了较高的办学起点,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努力传承和弘扬“哪里有红领巾,哪里就有新风尚”的鲤鱼溪精神。我校强化“三风”建设:校风——诚信、健康、崇真、求新;教风——爱生、敬业、严谨、博学;学风——勤学、协助、善学、争先。这些已经完全融入了师生的日常行为之中。
3.让制度文化建设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制度文化的建设需要规章制度的完善,其中有不少制度根植于学校的教学实际,根植于师生的发展实际,体现了学校特色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率,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制约力,是刚性的,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制度是一种形象,是一种示范和引领。当它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又不能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我校倡导老师在遵守各级教育部门基础上,学校通过教代会的开展,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建立起一批适合我校教育教学特点和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系列教育与教学常规、外出学习与培训、课题申报与研究等多方面的制度。
二、让校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
当前,开发校本课程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也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富有生命活力的校本课程,更有力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其中,鲤鱼溪红领巾义务小导游队是我校最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1.因校制宜选准“点”,使校本课程清晰起来。当地有一条清澈的鲤鱼溪和淳朴的爱鱼护鱼文化。我校源于这种特别有利的人文环境因素,找准切入点,成立宁德市少先队鲤鱼溪体验营地科研课题组,开展红领巾义务小导游队活动,在几年的研发中形成了自己的校本课程。我们浦源中心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因为符合学校实际,恰当定位,从而成了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大亮点。
2.让“点”扩散形成“面”,使校园文化丰富起来。我校努力做到让校本课程在实践中内容不断充实,内涵不断丰富,从而让“点”扩散形成“面”,使校园文化丰富起来。比如学校充分利用浦源特有的人文资源开展“我是鲤鱼溪小主人”综合实践活动,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形式,让孩子们走进社会,走进景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还邀请专家、社会知名人士介绍鲤鱼溪深厚的文化底蕴,指导孩子们编写鲤鱼溪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鲤鱼溪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我校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完善导游队的工作,以特色促发展,努力在发展中深化特色,让校本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一部分。
三、让师生在活动中拓展校园文化
关键词:学习 培养思考 整体观点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02-01
学生学习不仅仅是如何掌握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达到学习知识促进文化素养提升的目的,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
1 培养思考习惯
一般的学生通常没有思考习惯,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都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正因为这样,学生这些反应,往往缺乏一致性与连贯性,譬如,有些学生的心情受到考试成绩的影响,考试成绩考好时,心情也好,学习起来都觉得没有问题;相反,如果没有考好,心情就差,不管看到什么都不顺心,学习劲头也差。如此一来,这个学生对自己文化学习命运的主宰性就丧失了。有些学生则是受到个人情绪的左右,你一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心情好不好。这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充分表现在脸上。这些都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结果。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情趣。
若是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习上遇到任何事情发生时,就会先冷静下来,想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自己没有发挥好?这是怎么搞的考成这样?”这一点非常重要。至于同学们对我这件事如何反应则是另一回事,因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反应和看法,而这件事情与同学们有什么关系,在别的同学看起来,可能也会和自己的看法不尽相同。
那么如何培养思考习惯?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 在没有任何没有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如瓦特在烧水时火上的水壶开了,水壶盖子被蒸汽吹动,于是他开始思考:“为什么水壶盖在水烧开时就动,水没烧开时不动呢?”最后发明了蒸汽机。我们不如想一想:“如果是我们在烧水,看到水被烧开了壶盖上下跳动,我们会怎样?”或许我们会想:“啊!终于烧开水了,沏杯茶喝!”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为象发明家瓦特那样,而只能成为一个喝茶的人,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思考的习惯。瓦特因为喜欢思考,因此他会在别人没有怀疑的地方怀疑:“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然后有了新发现,发明了蒸汽机。学生在读书时就应该有这种态度,读到一段话时不要信以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习惯。如果对任何状况都能够加以思考,就会发现,虽然有很多事情现在如此,但它没有必要一定如此,也有可能是别的样子。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可能性,也就对那些学习状元更能理解了。
2 注重培养看问题的辩证性
所谓看问题的辩证性,即辩证统一,也叫对立统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之目的。学生用这种观点看问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思想才更为圆融。看问题才不至于钻牛角尖,不至于偏颇。生活中有些学生遇事容易激动,功利心强,在困难,挫折,利益面前经不起生活的考验,甚至导致轻生或犯罪,这证明这些学生的文化素养存在问题,不会用辩证的观点看事物。如果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能懂得塞翁失马的道理,在利益面前学习孔融让梨的风格,结局不就圆满了吗!北宋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中就强调了看事物的哲理性和辩证性,可见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看问题的辩证性是很有必要的。
3 明确价值取向
“取向”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在自己整个学习过程中,虽然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事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习与成长,都会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定位,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做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这就叫做价值取向。作为一名学生,学习就是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这就涉及所谓价值取向的问题。每个同学都必须作选择,那是对自己人生的期望。不过,有的学生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跟偶像交换生命,相信如果自己是某某人,就会死而无憾。这种想法有很大的问题。有的同学说,希望自己成为成龙,快乐女生,迈克尔・杰克逊等人,事实上这些偶像也有自己的困难。如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动辄十几万人参加但下台之后,他可能需要依靠药物来稳定心情。一个人要能够承受十几万人的欢呼,而不至于发疯,需要很高的精神定力。如果一个人能够上台,却无法下台,他就必须借由药物让自己产生幻觉,或是靠另外一种刺激,让自己忘记上台后的那个自我,因为那个自我在千万人的欢呼之下,已经被神格化,而不再是他自己了。所用,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对人生的期望,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而非一味把他人的价值观加诸自己身上。
一个学生会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反映出他内心的一种需求。在思考各种事情时,不能光看表面,还必须自己衡量,判断,试着从其中某个角度,掌握住某些因素。借由这种方式,可以进行自我训练。选择自己的目标方向。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能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刻苦或代价,也会无怨无悔。是因内心深深相信,自己定位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因而会努力为了自己的价值观而快乐的学习。
4 达到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事实上,知行统一是一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都要努力去追求的。
当然,我们不必加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学校规定的校纪校规要求,那岂不是校园中没有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了吗?人都会犯错,因此只能努力追求达到知行统一,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地努力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
宝宝也知道“团结力量大”
有团队意识的宝宝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很快地适应团队生活,鼓励宝宝多和小朋友交往,这样对培养宝宝的团队协作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宝宝的团队意识,不但让他们做到心中有他人,知道了“团结力量大”,还有以下这些作用:
让宝宝形成平等的观念。相同年龄段的宝宝容易在一块交往,这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爱好,或者经常同时参加一些活动,在宝宝们自己的团队中,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他们在团队活动中,都是平等地交往,这样在宝宝的心里会形成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观念。
让宝宝的情绪健康发展。在宝宝的成长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情绪需要表达,有的情绪宝宝会向父母宣泄,但是,宝宝也有自己的小秘密不愿意和大人分享,这时候小朋友们成为了宝宝畅所欲言的听众。当宝宝的情绪不便和大人表达的时候,在团队中成长,宝宝得到了信任、支持、鼓励,这样能让宝宝的情绪健康发展。
让宝宝找到自己的个性。在团队中,每个宝宝的智慧和性格都有所不同,在一块玩耍的时候,每个宝宝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这样通过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的认同,宝宝明确了自己的个性。
让宝宝的团结精神得到培养。一群有着相同爱好的宝宝在一起玩耍,大家平等相处,一个宝宝有了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宝宝在团队中互相帮助,让他们的责任感变得更强,有了团队的整体意识。
要从小培养宝宝的团队意识,让宝宝懂得在家里或者在幼儿园都是生活在团队中,需要学会和团队中的成员好好相处。让宝宝明白自己生活在团队中,自己既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也有服从团队的义务。
团队意识靠培养
团队意识是指在一个团队中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坚持努力的团结精神。团队意识的健全直接影响到宝宝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不想让宝宝成为独来独往、一意孤行的人,就要从小培养宝宝的团队意识。
宝宝和每个家庭成员的团结
宝宝从一出生就在家庭中生活,培养团队意识首先从家庭成员中的团结开始。在家庭中培养宝宝的团队意识,爸爸妈妈就要在家庭中做好榜样,有矛盾了要相互体谅和宽容,一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吵架。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要让宝宝觉得家庭就是一个团队,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互相和睦相处。
培养宝宝的团队意识,在家庭生活中,就要注重成员之间的沟通。爸爸妈妈和宝宝经常沟通,了解宝宝的主观感受,互相交流一下想法,让宝宝感觉到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有的爸爸妈妈认为宝宝的年龄小,想法都是幼稚和无知的,所以,经常忽视宝宝的意见,强行要求宝宝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这样不但压抑了宝宝的思维,也让宝宝的团队意识变得淡漠甚至消失。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要让宝宝也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有时候在遇到宝宝能理解的事情时,可以征求一下宝宝的意见,让宝宝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他也有权利和义务对家庭事务发表意见。爸爸妈妈在引导宝宝发表意见的时候,让他懂得在做出决定时,不但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这样才能让宝宝有团队意识。
在家庭中,爸爸妈妈有时候还要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宝宝知道每个人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都要为这个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做家务时,可以让宝宝做一些协的工作,让宝宝明白团队协作的作用,这是树立宝宝团队意识的很好方法。
让宝宝参加团队活动
在家里,爸爸妈妈要经常和宝宝交流在幼儿园中发生的事,让宝宝说出这些事情来,再鼓励宝宝对这些事发表看法,让宝宝对幼儿园中的团队活动产生兴趣,激励宝宝多参加一些团队活动。对于幼儿园团队中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完成的任务,爸爸妈妈要积极热心地和宝宝一起讨论完成:对于幼儿园中组织的一些比赛和团队活动,爸爸妈妈要鼓励宝宝积极地参与其中,培养宝宝的团队意识。
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教育宝宝懂得把自己的利益和团队利益结合在一起。这些道理宝宝可能还不太理解,爸爸妈妈或者幼儿园老师可以从一些小事中让宝宝自己领会到这些道理。比如,在节假日可以组织一些活动,爬山、去游乐场、运动比赛,在组织这些活动的时候,注意征求一下宝宝的意见,让宝宝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活动组织中来,这样会提高宝宝的团队认同感,有荣誉感才能让宝宝的团队意识不断增强。在团队活动中,如果宝宝中出现了矛盾,爸妈和老师要教育宝宝多从团队角度和他人的角度出来,学会理解和宽容对待别人。
游戏是宝宝可以激发宝宝的兴趣,如果在游戏的时候鼓励宝宝参与其中,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宝宝的团队意识。很多游戏都是对社会活动的简单模仿,能调动宝宝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所以也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游戏中,爸妈或者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宝宝团结协作,让宝宝明白为了团队的荣誉必须努力。比如,将宝宝分成几个小组,选择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让宝宝比赛,赛完后分析获胜和失败的原因,让宝宝知道只有服从团队利益,即使自己吃亏也是光荣的。
让宝宝学会互相帮助
在家里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要注意培养宝宝的爱心和责任心,让宝宝明白作为家庭这个团队中的一员,必须和大家相处融洽,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要互相帮助,让宝宝要有合群的意识,消除宝宝孤僻的心理障碍。爸爸妈妈要给宝宝做好榜样,在做家务的时候、两个人可以在一起合作完成,这样不但增进了夫妻感情,也让宝宝学到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
在宝宝两岁左右就已经对分享这个概念感兴趣了,所以爸爸妈妈要尽量多让宝宝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宝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时,爸爸妈妈要告诉宝宝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或者好吃的东西。当看到宝宝和别的小朋友分享时,应该马上表扬宝宝的这种行为,让宝宝觉得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可以得到很多乐趣。
一、儿童感恩意识的激发是儿童爱心教育的基础
我们总抱怨孩子没爱心,其实孩子小,缺乏爱心,错不在孩子,主要是大人没有让孩子学会感激他人、关心他人。因此,应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爱心,教者要通过故事、儿歌、歌曲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孩子的认识;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来体会爱、表达爱。不仅要自爱,还要爱他人。
二、日常教学活动是进行爱心教育主要阵地
1、选好爱心教育教材。
我们不仅可以直接运用课本上的文本,如:故事《孔融让梨》、歌曲《让座》、手工《爱心卡》等,还可以借助一些课外书上的故事、歌曲等。
2、让孩子在多种教育方法中体验爱。
在日常生活中,游戏中,课堂上,采用各种方法,挖掘教材,渗透德育思想。笔者认为对儿童来说最有效的方法是行为练习法,强化孩子的友好行为。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重要的是让儿童不但懂得道理,而且会做、常做。
3、让孩子在创设教育环境中感知爱。
《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如:在植物角种些植物;在室内饲养各种小动物。让孩子来照料、喂养它们,孩子在自己的亲身体会中体验到关爱小植物、小动物的快乐。事实证明这些做法对孩子爱心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与大自然做好朋友是爱心教育有利契机
利用多种机会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教者给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的生长赋予感情,让孩子用心去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大自然交朋友。我看见新闻媒体对这方面的宣传较多,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儿童频道这方面的公益广告不少,我认为这对孩子的爱心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四、拓展教育范围有利于爱心教育的全面实现
在一年中,有许多节假日,我们可充分利用各个节日对儿童进行教育。如三八节、母亲节对孩子进行爱妈妈教育,教师可通过具体事例,使孩子进一步了解妈妈的辛劳、体验妈妈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激发孩子对妈妈的情感;重阳节时,教育孩子更加懂得尊敬老人、关心老人,并且体会到:关心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使孩子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
五、目标一致,家校配合
对孩子来说,班主任、教师有时要经常换,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辈子不会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农民种地,需要学习、培训,庄稼才能长好,才有好收成;作为家长,更应该需要学习,才能教育好孩子。教育者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网络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对孩子实施爱心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在思想上形成共识,然后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做法。
1、让孩子学会接受爱。
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通通都得给他。遗憾的是,大家都没有想到,这样做,就等于是把一种全然错误的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给孩子,让他以为他能够为所欲为地呼风唤雨,长辈呢,就该事事让步,时时让路。新加坡作家尤今讲过自己做过的一件事,很值得大家学习:有一次,家里买了一只鸡,两只鸡腿闪着碎钻似的油光。稚龄的孩子,手中拿着叉子,仰着头,问道:“妈妈,谁吃鸡腿?”我(尤今)一面把鸡腿扯下来,一面应道:“上一回,是你和弟弟吃;这一回,轮到我与你爸爸吃。”说毕,便快乐地把肥嫩的鸡腿分别放到自己和枕边人的盘子里……
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教育是颇具匠心,让孩子接受爱是孩子付出爱的第一步。
2、家长要为孩子做出“爱心”榜样。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父母首先要做榜样,经常想到别人。因为孩子学会有爱心,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有一个故事我印象很深,大意是说,有一对夫妻,赡养着一位老人,是孩子的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父母嫌脏,从不和老人一起吃饭,并准备了一个破木碗给老人用。后来老人去世了,父母把碗扔掉,孩子见了,马上拾起来,父母不理解,问孩子这是干什么?孩子说留起来,准备父母年老了用。父母顿时瞠目结舌。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体会。可见“榜样”的力量多么巨大。
3、教会孩子爱就要说出来。
在家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爸妈下班回家,给爸妈拿拖鞋;和爸妈拥抱;给爸妈倒水、捶背或讲故事、唱歌等。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关心父母,既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外出活动时,如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时家长可对孩子说:“你看,奶奶年龄这么大,站着多辛苦,多累,给奶奶让个座吧”。当孩子表现出关心、呵护、帮助他人等爱心行为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进行心理上的强化。
4、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教育上要保持一致。
不能让孩子“一个小宝两个样”。孩子有了爱心,学会回报,从小处说,是为我们自己;从大处说,是为国家培养有用、栋梁之才。有人说,家校合作得好,定会事半功倍;家校合作不好,则会事倍功半,这话不无一定道理。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策略
目前,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当注重德育工作。然而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功利化、德育主体特点忽视化、德育目标空而大等,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小学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正确协调教学业绩与德育工作的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德育;重视发挥网络德育教育的作用;探索新的方法,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小学德育的作用,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强化对德育工作的重视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就德育工作的开展方面来说,最主要的根源问题是重视度不够。这是因为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人更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分数,无论是家族亲友之间还是学校里面都下意识地将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的基础。在这种畸形的大环境下,班主任受到影响无可避免,将精力放在学生的知识学习上,而对道德培养则选择忽视甚至漠视。这种大环境如果不发生改变,那么德育工作的开展仍然举步维艰。
二、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素养
班主任德育工作素养不高并非是指班主任自身素质不行,抛开个别现象来谈,小学班主任整体上是一个高素质人群。但最主要的问题,一个是对德育工作较为轻视,第二个是多数老师沒有接受过系统性的德育理论学习,德育教学的开展仅限于班主任的"身教",而无法做到精准确切的"言传"。就像我们学习文化知识一样,先是从课本上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有一个大概的轮廓,然后通过此后慢慢的生活实践的积累,在这个轮廓里逐渐地填充其具体的形态,完成其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德育工作的开展也应如此。但是由于班主任自己都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使得学生也只能在懵懵懂懂中接受道德教育,事倍功半。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十分简单,其关键点在于充实班主任的德育思想体系,是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具体来讲,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班主任德育工作会议、传阅相关理论专业书籍、在班上开展德育课堂等等方法来完成道德思想从老师到学生的传递。
三、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典型的中国式传统教育方式上,"答疑解惑"是老师的职责,而对学生的内心的了解却不够深入,不能明白学生真正想要和喜欢的。同时,由于小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自尊心较强,并且自控能力不足,有较大几率对管理他们的班主任产生畏惧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师生之间似乎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沟渠。这种情况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大小学班级里。这就使得学生无法紧密地接触到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开展德育工作的"言传身教"中的"身教"的作用大打折扣,同时也使班主任缺乏有效的方法了解到每个学生的道德素养问题,无法进行逐个击破,而只能广撒网。为了解决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缺乏,致使德育工作开展困难的问题,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增加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既然学生对班主任有畏惧心理,那么班主任就应该主动地接近学生,使学生信任自己。并且班主任应该注意到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细节变化,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关爱和照顾,然后发现他们的问题,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于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其畏惧自卑之心更甚,班主任在此时就应该付出更多精力,循序渐进,改堵为疏。
四、及时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德育工作的开展方式传统上仍然仅限于"言传身教"上,仅仅依靠于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和教导作用,这对于学生来说,未能达到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其思想品德的目的,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德育方式的单一刻板,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抗拒,不愿正面面对道德教育。基于此,班主任应该拓新多种德育方式。例如,班主任可以不定期举办德育讨论会,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不道德行为,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抒发自己的看法,评论是与非。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主題班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礼仪引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排自演诸如孔融让梨、曾子杀猪、程门立雪等等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故事,这样既具有趣味性,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课余时间去敬老院或者其他慈善机构做义工也是一种使学生亲身感受道德教育的渠道。
总之,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班主任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就能找到适合小学生的德育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领悟。
参考文献:
[1]冉小玲.走进心灵打开心结——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艺术[J].小学科学(教师),2014(06):18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英语的学习成了全民的学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也被普遍认知、接受。而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来自不同文化(社会)的人们要进行交际,其最大障碍不是语言,而是文化。不同的民族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并随着该民族的文化发展而发展,因此,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学懂这个民族的语言,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一切交流,都必须建立在互相理解和尊重彼此文化的基础之上。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显性的物质文明和财富,如生产资料和交通、通讯设施、服饰、日用生活器具等。制度文化是指种种法律、制度和它的理论体系,如国家法律、法规,经济制度、家庭制度等。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是指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这些虽然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对人们其他相关事物的看法和行为方式。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俗习惯、价值观、相互关系、情感、历史典故等。本文旨在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化内容,而文化同时又影响制约着语言,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人们可以从语言了解文化,也可以从文化理解语言,文化的创新离不开语言的反映,语言往往也随着文化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而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尤其要侧重于文化差异的学习、了解。文化差异现象在英语交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现从生活、社会风俗习惯、价值观、社会关系观、情感观念、历史典故等几方面探讨文化差异对英语交际的影响。
一、生活、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
生活包罗万象,文化千差万异,这些差异虽然不是需要理解的高深理论,但需广泛接触、了解,否则会造成交际双方的误解和不快,更谈不上理想的成功交际。如:最简单的日常打招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通常问“吃了吗”,而如果问外国人“Have you had your meal?”外国人多数会认为你是想请他吃饭;汉语中常用“上哪儿去啊?”(Where are you going?)和“去哪儿啦?”(Where have you been?)这两句话打招呼,而大部分外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会认为你喜欢打探别人隐私,他们可能会认为 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关你什么事)。在平时生活中祝贺和赞扬别人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完全不同,美国人热情、开放、直率,一般表现为很高兴,欣然接受,并连声说:Thank you!而中国人一般会赶忙回答“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来表示谦虚和受之有愧,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外国人便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承。这些差异最明显地表现在饭桌礼仪上,中国人总喜欢向客人敬酒敬菜,生怕客人没有吃饱喝足。而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请客吃饭完全不一样,男主人或女主人通常只敬一次酒,也只问一次“Do you want some?”你不能假客气,不要指望主人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问你,否则你就会饿肚子。这些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在中国,如果被邀请去他人家里做客,被邀请者通常都会早到,表示对邀请者的尊重,也避免邀请方等待、着急。而在西方,被邀请者通常晚到,他们认为如果提前到会浪费别人时间,因为邀请者势必要抽出时间来陪着客人。因此,对于从事英语语言工作的教师来说,需要了解、熟悉、习惯交流方的生活、习惯差异,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才能充分、成功的沟通交流。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教育,从小就接受不能太自私,不能只考虑个人,要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在发生矛盾时,要牺牲个人利益等教育。而美国人似乎更注重个人,甚至以法律形式规定: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力,任何人、任何机构或政府都不能干涉别人行使个人权力。他们崇尚个人奋斗和成功。在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指使下,中国人会认为英美国家的人太自私自利,而他们又会认为中国人太傻、太迂腐可笑,不会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因此,无法合拍相处,但如果能事先相互了解各国的主流价值观,给予相互的理解包容,就能够更成功地相处、交流。
三、社会关系观的差异
在社会关系方面,中国人喜欢设法和不同圈子里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网,以防关键时,利用这些关系办事。而美国人认为,个人努力、奋斗是成功的最佳途径。他们尊重靠个人刻苦、奋斗而成功的人,同时对祖产继承也从不引以自豪或沾沾自喜。观念支配着自己的行为,在不同观念的支配下,会出现不同的行为表现,即行为上的格格不入,因此,只有相互理解、尊重,才能和谐、融洽的相处,也才会出现真正意义的沟通、交流。
四、感情观念的差异
在感情表达上,中国人相对保守、含蓄。一般不太直接也不轻易向别人表露感情。而美国人则相当激情、直率、开放。“I Love you”这个句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而在我国,即使恋人之间在公共场合也不常说。在家庭情感方面,西方人更倾向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性,孩子成年一般都要离开家独自居住、工作,不像中国家庭结了婚、生了孩子,还与父母住在一起,父母也乐于享受这样的天伦之乐。因此,在相互充分了解感情观差异的情况下,双方会更容易相互理解,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因此差异而出现的误解。
五、典故、谚语、俗语的深入、广泛了解
因着胆小,我一直以“预防胜于治疗”的心态在思考“情侣变怨偶”的症结,累积无数心得之后,终于在36岁时鼓足勇气,接受葛瑞格的求婚,同时提出“但书”,以“年纪不小,经不起太多刺激”为理由,要立下“先小人后君子”之约。在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同时,讨论游戏规则的确不太有情调,但我深信“务实外交”的必要。爱情是不是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大家心里有数,生活可是年年岁岁的短兵相接。我不敢小看自己理性的杀伤力,也不敢高估自己感性的承受力,除了求神特别怜悯,也要有些“自力救济”的措施。于是,我和葛瑞格参考了过去的经验、别人的例子和婚姻书籍的建议,立了几个约,以便在婚姻生活中进退有据。
一、不要同时发脾气
不发脾气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心理卫生的原则,但是我们观察夫妻吵架通常是两人同时都在生气,如果一人已先发脾气,另一人也不甘示弱,那就比较容易不好收拾。先生的个性较温和,我们一急一缓,情绪反应的速度本来就有差别,因此,实行上没太大困难。通常是我先心急而感到挫折,就哇啦哇啦数落起来,他在旁默默承受这场“西北雨”;有几次他在气头上,我便不忙着说理。谨守这第一约,静待“台风”过境后的日丽风和。实行之后发现此约还有个好处,当一人振振有词地在“发飙”时,他心里知道,不是自己造反有理,而是对方遵守约定,不回嘴而已,所以也没什么好神气的。渐渐地,发脾气变成很没意思的事。
二、除非紧急事件,否则不要大声吼叫
此约主要是针对我而订的。先生反应较慢,有时我说着说着,如果他脑筋还转不过来,我就开始急了,心一急嗓门就放大,把对方当聋子,再好听的话经过叫嚷,也像好的音乐透过糟糕的扩音器,总是不堪入耳的。因此,提醒自己有话好说,声音大不能解决问题。有了这个约,偶尔我失控,先生就会弓起手掌放在耳上,我就识相地降低音量,而不会觉得他羞辱我,毕竟这是“共同的”约定啊!
三、争执不下时让对方赢
孔融让梨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谈就是因为他反常,更何况少吃一点也不会怎让就让嘛。但是生活上布满了“是可让孰不可让”的陷阱,而我们自幼被教导的是求好求胜,如果一个孩子较好强,大人就说他有志气,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在赢的路标上横冲直撞,不问赢的目的和意义。夫妻争执在所难免,既是一体,只有双赢或双输,让对方赢也等于自己赢。当我们发现在某事上看法差异大而无法获得共识时,就不去分析它了,而是开始举白旗,说:“好吧,那你就去吧!”以“成全对方”的雅量,履行这项约定,甚至说:“好吧,那我也帮你……”让对方受宠若惊,但心里明白自己赢是因为对方让,而对方让是因为他爱你,愿意放下自己。
四、当日的争执当日解决
这一条是前一条的补充,我们想到婚姻中可能有些争执比较复杂,例如牵涉到其他人,不是两人让让步就可以摆平的,万一有棘手问题,相让也不能解决,至少我们可以学习含怒不到日落。我们两人都需要较多的睡眠,在爱困的前提下,睡觉就成了“重赏”。想到争执一解决就可以睡个好觉,我们就会发挥各种潜能,达成协议,皆大欢喜。世人为名为利,我们则是为了多睡好觉而滋生聪明智慧。
五、批评的话要出于爱
平日我们尽量不批评,但是万一有忍无可忍的情况,憋在肚子里也不卫生,何况有些缺点经人指出,可以迅速改正,以免自食其果,家人更应“用爱心说诚实话”。为了让彼此在提出谏言的时候少些苦味,批评之前先扪心自问说这些话是不是真的出于爱,如果不是,就省些力气吧!先生极少论断人,他是自顾不暇,但我难免有当老师的职业病,为了求好,总觉得应该看到缺点,提出纠正。为了守这个约,我学着掩面不看,若有“造就”人的话,也不忘裹上层层蜜糖。犯规最严重的一回是我狠狠地批评了他的父母。他本来以为我发发牢骚,就没阻止我,没想到我得寸进尺,越说越不可收拾,于是他变了脸。我也警觉到自己的失态,及时煞车,然后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犯了规,我答应从今以后绝对不批评你的父母。”他也坦然接受,整个情绪多重的转折仅在短短的两三分钟之间,我们都知道不是靠修养,而是有“交通规则”,违规者自知理屈,不敢强词夺理,所以将事故的伤害性减到最低。
六、随时准备认错道歉
做错了事要道歉,大概没有人会反对;做错事又不道歉就不应该了;没做错不必道歉,也没有人引以为怪;但是没做错事却道歉呢?其实,认错并不是表示自己是弱者,反而显出一种包容和体贴的风度。当对方道歉时,我们就放下武器,不再咄咄逼人,而且开始也想自己的不对。有一天我心情不佳,先生一进门就感觉到,他立即连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今天回来得比较晚……”我摇摇头,还没想到该说什么,他继续想什么事让我不高兴,看到雨伞的水滴到客厅里了,连忙拿了外套往地上擦,我惊讶地看着他的举动,忽然觉得很好笑,也忙不迭地道歉,怪自己不该摆脸色,活该我得多洗一件外套。
七、绝不揭过去的疮疤
一天的难处一天当,算老账最伤感情,人的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我们犯了错或得罪了对方,就应该把不愉快的经验当做教训,期勉自己不要再犯,犯错虽然常常伴随着一些伤害,但是学到功课就是得失相抵,再算老账就有违伦理上的公平交易法。先生和我记性都不好,算老账对我们是很吃力的事,受到能力的限制,我们不常使用这毒着儿,但偶尔也有失常的时候,尤其当看到对方的错误一犯再犯时,新仇旧恨全涌上来,就会冲动得想让他看看他这次的过失是不可饶恕的。我想揭疮疤之所以令一方有,乃是因其另一方会有痛感。他越会痛,你越要碰,这是什么道理呢?顶多只是“罪加一等”,反而造成“蚤多不痒,债多不愁”的麻木感。所以学会“结案”,让自己和对方都轻松。
八、宁可忽略全世界,也不要忽略对方
这一点在婚前是没问题的。男女双方就是因为这种“目无他人”的感觉而觉得爱与被爱,且以为结婚就是让这样的感觉延续的承诺。结果正好相反,婚姻生活中的琐碎使夫妻不知不觉地被外界的人和事吸引,反正家里的人已是“不动产”,放着或自动增值或折旧,不必太操心,但外面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可能性和机会,于是情不自禁地将时间和注意力投资在配偶之外。而大人也跟孩子一样,往往下意识里为了得到注意和关心,而出现问题行为。我们两人都是独生子女,自幼得到的注意力就比较多,也视为理所当然,比起我们周围的人,我们好像对注意力的需求偏高,对忽略的承受度较低。因此,这个约定提醒我们多注意对方的感受。记得刚结婚不久,有一天先生打电话到研究室给我,我接到电话先是紧张了一下,以为发生了什么事,他说:“我刚刚出门的时候,看到一只老狗,在垃圾堆旁边……”我心想:“糟了,他被狗咬了!”但是他继续叙述,然后说:“后来它就走开了。”我听了半天,原来什么事都没发生。他只是觉得这件事有趣,想与我分享。但是我一面松了口气,一面有点失望,又不是重要的事,怎不等回家再讲呢?吃晚饭时我就跟他“沟通”:“葛瑞格,以后除非紧急的事,否则不要打电话到研究室给我好吗?我答应你,只要在家,我一定全心陪你。”我以为这样做很“够意思”了。过了一会儿,他说:“其实,当我很想跟你说话时,你听我说5分钟,比你给我5个小时而我不知道讲什么都好。”这是双生涯家庭(两人皆有工作,并一齐为往后生活作规划)的无奈吧?我们身不由己地将时间瓜分成许多片段,家人分到的常常都是剩下的。其实,人的情绪需要哪能定时定量?当工作和家庭的要求并存时,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平衡,才不会有“不如当外人”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