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重点支持领域
(一)废物回收体系、采用新技术新业态的区域易市场建设以及废物拆解、再利用项目。
(二)建筑废物、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工业废物及其它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化项目。
(三)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采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技术工艺,或采用风能、太阳能、地热、海洋热泵等再生能源,或采用智能技术促进资源节约且取得明显节约效果的示范项目。
(四)对废弃矿山、矿坑和地质灾害土地进行恢复利用的建设项目。
(五)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咨询、服务和推广项目;循环经济装备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
(六)从事循环经济产业的企业总部。
二、激励措施
(一)区政府设立循环经济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对重点支持领域的企业、建设项目以投资补助等方式进行支持。
(二)对设立区域易市场的企业:年税收总额1亿元至3亿元(含1亿元)的,按税务部门认定的该企业从事循环经济经营项目纳税形成的区财力的40%,通过投资补助的方式给予扶持。年税收总额超过3亿元的,3亿元至5亿元部分按照55%给予扶持;5亿元至10亿元部分按照70%给予扶持;10亿元至20亿元部分按照80%给予扶持。年税收总额超过20亿元的一事一议。建设项目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区级留成部分优先用于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对从事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咨询、服务和推广的建设项目,在申请企业研发经费补助、投资项目贷款贴息时给予优先安排,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给予重点扶持。
(四)对废弃矿山、矿坑和地质灾害土地进行恢复利用的建设项目,其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区留成部分用于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态恢复,并优先列入争取各级政府投资补助计划。
(五)对建筑废物、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工业废物及其它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化项目,以及节约能源资源并取得明显效果的示范项目,择优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
(六)对重点支持领域的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区政府各部门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在规划审批、土地供给、人才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比照区重点建设项目享受绿色通道待遇;在执行投资准入条件审核时可对其投资规模、投资强度适当放宽。
三、操作办法
(一)循环经济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申请。申请使用专项扶持资金的单位应提出资金申请报告,由所在街道办事处报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并提供相关附件。申报材料包括:
1.专项扶持资金申请报告;
2.企业法人执照副本;
3.企业或建设项目概况;
4.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及其审计报告;
5.申请激励措施第二条资金支持的项目单位需提供纳税证明;
6.其他需提供的材料。
(二)区发改局、区财政局负责审核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申请,联合下达投资补助计划。
(三)税务部门负责审核企业纳税情况,出具审核意见。
(四)对使用循环经济专项扶持资金的项目,按照《区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五)申请激励措施第五条政策支持的项目,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组织专家评审,出具评审意见。
(六)申请使用研发经费补助、贷款贴息等其他支持政策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四、附则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对策研究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就是这样紧缺的农业资源,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它们日趋减少。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 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
(1)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除了认真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法可依,同时,还应注意立法的质量,使该法律的可操作性强,用它来规范农业循环经济的。
(2)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3)完善政策。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4)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2.2 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农业生产者的成本——效益驱动机制和公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消费需求驱动机制,将“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转变为“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激励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政府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以解决农业生产者资金不足的难题。
(3)通过政策调整,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可图,使农业生产者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维修”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2.3 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农业生产者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明确三者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三者互动的参与机制,这是十分重要的。
(1)规范政府参与职责。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各个部门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管理体制和制度,搞好规划,引导、激励农业生产者和社会共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各个部门应彼此协调合作,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促使农业生产者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实行清洁生产。
(2)明确农业生产者的参与职责。农业生产者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业循环经济能否发展,关键在于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愿意清洁生产,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政府各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手段,调节农业生产者的行为,使他们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他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者宣传教育力度,使他们的行为能落到实处。
(3)增强公众的参与责任意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在农村,只有让广大公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经济效益,才能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知识,定期有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使广大公众享有知情权,通过参与,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使公众能把环境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变成公众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德敏,王文献.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师,2002年11期.
[2]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2002年04期.
【关键词】 煤炭企业; 循环经济; 激励; 财税政策
一、财税政策支持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煤炭工业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之一。
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是一种共享资源,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属性;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因此,需要政府更多、更积极地干预。同时,循环经济产业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性产业,该产业的建设周期较长,前期投入多,很多经营是微利甚至不盈利的,资本的趋利性使得私人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愿介入,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支持。政府介入的另一个原因是发展循环经济是涉及到一个行业、地区甚至国家战略发展的长远构想,其短期经济效益可能无法满足某些个体的现阶段局部利益需求,必须通过政府力量从长远利益和全局战略的角度加以引导,甚至在必要时禁止一些对社会有害的行为,进而强制提供生态有益的物品,即优效品(Merit Goods),如禁止或限制排污,提供相关教育等。
由于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性和战略性,这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支持,财税政策就是重要手段。但目前相关财税政策零散,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促进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框架整体设计
目前,煤炭工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面临问题,一些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的煤炭企业出现了“循环不经济”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和积极性。因此,需要全面、系统地设计、构建引导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
首先,应引导其循环经济项目投资行为。对于煤炭工业循环经济项目,政府可以在企业所得税、资源税方面给予优惠,而且对于特殊重要的、投资数额巨大的国家级煤炭循环经济项目,国家财政可以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予以支持。
其次,应引导其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行为、支持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教育培训。技术的先进、可行性直接决定着循环经济的成败。政府应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在所得税政策和营业税政策方面予以优惠。政府预算投入在煤炭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教育培训方面也应予以支持。
再次,应引导其产品生产行为,同时引导社会消费行为,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对于生产过程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煤炭企业,考虑从资源环境类税、消费税方面给予限制;对于生产中综合利用资源的产品,可以通过增值税政策、政府采购予以支持。
最后,应考虑建立“绿色关税”体系和加强煤炭工业循环经济行政监管。
基于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正向引导和逆向限制,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财税政策框架,以引导煤炭企业的经济行为。
三、促进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实际,在调整和优化循环经济税费政策体系中,既要立足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的目标导向和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需要,同时又要考虑我国税制的结构现状和发展方向;既要有利于促进国家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又要符合税制发展的整体要求;既要间接引导与直接激励相结合,又要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相结合。
(一)促进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投资的税收政策
1.企业所得税政策
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一般需要巨额设备资金投入,如何降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初期资金投入压力,快速回收投资减轻其负担?在促进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投资上,企业所得税的政策重点可以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项目的关键设备投资抵税、计提折旧,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相关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减计纳税等方面给予倾斜。
2.资源税政策
制定鼓励煤炭企业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提高煤炭开采伴生资源综合开采利用的资源税税收优惠政策。煤炭企业实际回采率高于设计的回采率,可实施优惠的资源税税率;煤炭开采过程中伴采其他矿产资源的,资源税税率与综合资源回采率、综合资源利用率挂钩。
(二)引导煤炭产品绿色生产和消费的税费政策
税收对绿色生产和消费的调节主要通过产品的价格来体现。上述促进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投资的税收政策虽然也可以最终反映到产品价格上,但其调节的主要着力点还是在煤炭企业的投资行为,其传导政策信号到产品购买者方面需要一个过程,作用不直接。从引导煤炭产品绿色生产和消费的角度考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增值税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来说,以成本非常低的废渣等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产,产品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使用的废弃物又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虽然取得相关数据,但抵扣率低于征收率,在按增值的比例缴纳增值税时,形成高征收低抵扣的状况,与其他非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相比要缴纳更高比例的税收。为了鼓励煤炭企业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可考虑增值税优惠政策。
2.消费税
我国消费税调整充分体现了国家利用税收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发展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高附加值产业的政策导向。目前消费税应加以完善:需将目前尚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且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高耗能产品、资源消耗品等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现行消费税征收范围应扩大到煤炭产品,逐步调高税率;通过税收手段来调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鼓励广大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清洁消费。
3.资源税
通过征收资源税以提高煤炭开采成本和煤炭价格,改变我国目前以销售量或自用量来征收资源税的情形,使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更具效率。应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量为计税依据改为以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实行差别税率,与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煤炭回采率挂钩,回采率低的税率高、回采率高的税率低;对乱采滥用、回采率低的开采者采用高税率,课以重税,以示惩罚,引导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珍惜与节约资源。
4.环境税
国务院颁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已明确提出要研究建立环境税,财税部门也在积极考虑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环境保护。按照“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可以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税。同时,对保护环境的煤炭企业,按其对环境资源保护程度进行税收减免。环境税收取得的收入可以作为开发污染防治技术的科学研究经费和煤炭工业生态环保的奖励基金。
5.排污权交易制度
煤炭工业还应逐步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控制煤炭企业排污,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煤炭工业可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改变目前煤炭企业(主要是焦化企业)随意排污、不顾成本的状况。
(三)鼓励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的税收政策
循环经济技术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决定性作用。促进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不仅应注意循环经济项目的投资和产品消费,同时还应注重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相关技术向商业化转化。
(四)调整相关货物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建立“绿色关税”体系
“绿色关税”体系在煤炭工业的体现是限制一些煤炭资源产品的出口,特别是继续限制高污染(煤焦)产品出口,改善我国的煤炭资源出口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煤炭产品出口,保护国内煤炭资源。应对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煤炭工业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等进口产品,减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四、促进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
(一)预算投入政策
工业化国家一般通过预算投资、预算补贴、财政贴息和开发投入等方式来发展循环经济。煤炭企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因此需将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政府公共预算支持范围。
1.在经常性预算中逐步提高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出预算
未来政府财政预算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建立公共财政,预算资金安排要体现公共性、政策性的客观要求。由于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正外部性,属于社会共同需要的范畴,因此提高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出预算与公共财政改革是吻合的。支持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常性预算主要用于:(1)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与开发;(2)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示范和推广;(3)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教育和培训;(4)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管理监督体系建设。
2.在建设性预算中加强财政对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投资力度
(1)逐步提高投资占预算内投资的比重;(2)更多利用贷款贴息方式;(3)选择一些特殊重要的、投资数额巨大的国家级项目,国家财政可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予以支持。
3.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设立中央对地方煤炭循环经济专项拨款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公共财政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我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间的政府财力相差悬殊,地方财政富裕的东部沿海基本没有大型煤炭企业,而在西部和中部省份,有我国主要的大型煤炭企业,因此这些省份往往是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大省和财政穷省。因此,建议设立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煤炭循环经济专项拨款。
(二)政府采购政策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通常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等特定目标纳入政府采购通盘考虑。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国家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
对于煤炭工业,各级政府应将煤矸石砖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煤矸石堆放不仅占地,而且煤矸石山周围的地下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将煤矸石制造成建筑用的矸石砖,是典型的发展循环经济。然而,目前煤矸石砖缺乏市场,亏损的多,因此需将其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通过政府直接采购,引导和示范煤矸石砖的使用,为煤矸石砖扩大市场,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降低煤矸石砖的流通和营销成本,降低煤炭企业循环利用煤矸石的成本。
【参考文献】
[1] 马金华.和谐社会视角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2):18-22.
[2] 李慧颖.中国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park project of Jiheng Group,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project planning of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park in detail, and analyzes the prospects of promoting circular economy projects and the initiatives.
关键词: 冀衡循环经济工业园;项目规划;循环经济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park of Jiheng Group;project planning;circular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30-02
1 企业简介
冀衡集团是集精细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为一体的综合型化工企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消毒剂生产基地和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解热镇痛类原料药生产基地,是国家发改委指定的我国反恐专项药品消毒剂储备基地、国家红十字总会指定的救灾物资饮用水消毒剂唯一供应企业。集团主要生产氯代异氰尿酸类系列高效消毒剂及与之相配套的30多种基础和精细化工产品180多万吨。
2 项目背景
“十一五”之前,冀衡集团先后兼并了冀衡磷肥厂、冀衡农场等数家化工企业,并新建了氯碱、消毒剂等新项目,初步形成以精细化工(消毒剂、原料药)为龙头产品,带动基础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同时,随着消毒剂销售市场和销售领域的不断扩展,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发展和调整现有基础产业已迫在眉睫。
3 循环经济工业园项目规划
3.1 项目选址及规划 冀衡循环经济工业园项目位于衡水市与武邑县交界的苏正经济开发区,该项目规划占地4000亩,是经济开发区的重点与核心,“十一五”期间,项目按照实施方案的规划稳步进行发展,但随着园区项目的建设和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原有项目规划已不能适应园区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建立科学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结构和产业体系,需要对园区现有项目总体规划进行调整,项目建设期延伸到2015年,子项目调整为17项,总投资102.28亿元,销售收入155.41亿元,利税目标28.75亿元。
3.2 园区项目核心循环链及解析 冀衡循环经济工业园实施方案规划项目包括消毒剂、原料药、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四大系列产品380多万吨及配套公用工程设施等17个子项目构成,园区项目的主体是以消毒剂为龙头的循环经济核心产业链。以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为突破口,通过研究、攻关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企业资能源利用率,构建循环经济核心产业链,创建技术支撑体系。
调整后核心产业链解析:
3.2.1 四大产品链和一条能源梯级利用链:
①以消毒剂为龙头的主导产品链
煤合成氨、尿素氰尿酸消毒剂氯气、烧碱 工业盐
②以煤化工为基础延伸的精细化工产品链
■
③以盐化工为基础延伸的精细化工产品链
■
④以硫酸及废弃物综合利用形成的产品链
■
⑤以余热综合利用形成的能源梯级利用链
■
3.2.2 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该产业链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为契机,形成三方面技术集成:
一是以资(能)源节约,余(废)热综合利用为主的节能技术集成,主要包括:①熔融尿素直接热解连续化生产氰尿酸节能技术;②过硫酸盐铵钠联产节能新工艺技术;③合成氨醇系统一、二网络废热余热综合利用技术;④硫磺制酸废热综合利用技术;⑤余热发电热电联供综合利用节能技术;⑥消毒剂生产气氯直供技术;⑦氰尿酸湿品直供消毒剂生产技术;⑧氯碱系统能量优化技术。
二是以废弃物综合治理资源化回收利用为主的环保技术集成,主要包括:①消毒剂生产母液处理回收氰尿酸、淡盐水综合处理回收利用技术;②苯胺废液综合治理循环利用技术;③氰尿酸热解酸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氨气、废热、废硫酸治理回收生产硫酸铵工艺及装置技术研究;④氯碱、过硫酸盐电解和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氢气回收生产苯胺技术;⑤消毒剂生产系统含氯尾气综合治理回收次钠返回生产消毒剂技术;⑥合成氨醇系统两水闭路循环及污水零排放技术。
三是以开发精细化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技术集成,主要包括:①二水合二氯消毒剂生产新工艺;②低钠三氯消毒剂生产新工艺;③MDI级苯胺生产新技术;④二、三氯消毒剂塔式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研究;⑤消毒剂生产防爆控制及防爆装置设计技术研究;⑥氰尿酸塔式连续水解生产工艺技术研究;⑦溴氯海因合成新工艺技术;⑧三氯复合片生产技术;⑨原料药对乙酰氨基酚生产新工艺;⑩低温水解法生产安乃近新技术;{11}硝酸联产硝基复合肥合成新工艺。
3.2.3 四项具体措施 一是实施核心产业链的节能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改造项目,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二是建设综合回收余压余热的热电联供系统,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三是建设综合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工程,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三废治理“零排放”。四是依托煤化工盐化工等基础原料的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精细化工产品。
3.3 循环经济模式特征 围绕冀衡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三者有机结合为契机,开发以节能、环保、新产品应用为主的集成技术研究,探索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冀衡循环经济工业园项目的核心产业链,形成独特的发展和运行模式:一是龙头产品带动基础产品配套的生态集群发展模式;二是保持物料原物理状态进行链接的资源节约模式;三是废弃物转嫁处理循环接利用模式;四是对能源实行统筹支配梯级利用的能源节约模式。
4 推动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的前景及措施
化工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项目实施后,将形成龙头产品带动基础产品配套的生态集群发展模式、新型链接物流模式、废弃物嫁接利用模式、能源梯级利用模式和循环经济园区的长效运行机制,为调整产品结构、实现节能减排总体目标,以及对全国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起到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具体措施: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推进国家级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三是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是抓好企业清洁生产。六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积极支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高艳云.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可持续发展[N].科技日报,2009-07-07.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发展分析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1实施生态农业,可以建立和管理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在不会明显改变原生态环境的情形下,形成一个投入产出合理的农业生产系统。生态农业要求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和多次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的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1.2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环境不仅常常遭受其外源污染与破坏,而且现代常规农业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生态农业有利于缓解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过度开垦、乱砍乱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控制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造成的污染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生活废弃物、废水、废气污染。
1.3实施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生态农业的研究与实践一直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连成一体。以循环经济理念来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推动各相关领域的“产业共生”、“要素耦合”、“整体循环”、“综合利用“和“产业生态链”,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载体。因此,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业融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之中。
1.4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沿用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顾生态环境后果、单一追求高产农业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以循环经济理念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
1.5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农村居往环境。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中的体现,可以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居往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如,实施“生态家园”式生产,把农家的猪舍、厕所、沼气池连建,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形成无病菌、肥效高的农家肥,同时又改善了庭院的卫生环境;农民不再焚烧作物秸秆,减少了空气污染等。
2. 我国农业结构现状背离循环经济理念
我国当前农业结构无论从农业内部农业结构,还是农业的投入产出结构以及技术结构,抑或是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不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
2.1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农作物种植单一化连作,使农业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遭到削弱,其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加大,对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下降,而且这会破坏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平衡,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种植业内部一直粮饲不分,饲料作物依赖于粮食作物生产,导致对粮食和农业资源的非经济利用,相应增加对粮食的需求;林业内部长期以林业产业体系为主,忽视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畜牧业则形成了以养猪业为主体的耗粮型结构;在渔业上,我国渔业以捕捞为主,捕捞强度不断增强,生物资源结构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遇到破坏。这种不合理农业结构使得在资源投入方面产生倾斜和偏差,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可利用资源与日俱减与农业粗放经营之间的矛盾
农业资源总体不足,加上有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使可利用资源与农业粗放经营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农业用水往往要让位于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紧张局势将日益加剧。与可利用资源的与日俱减相比,农业粗放经营却是大行其道。据农技部门的调查分析,农田季节性抛荒面积很大,长年性抛荒也存在。传统的沟港、漫港等灌溉方式,造成了水分的大量流失,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同时也使肥料的利用率降低。典型的粗放经营生产方式,造成农业资源浪费,比较效益低下。
2.3农业产业链短,各环节联系不紧密
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农产品消费领域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副产品转化为饲料和高附加价值产品,从玉米芯、果皮、果肉和果渣中提取膳食纤维、香精油、果胶物质、单宁、色素等,我国的农业产业链较短,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加工层次低,导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许多农产品直接进入消费领域,消费后剩余物质也是直接排放于自然界中,没有很好地将各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
3. 农村产业生态转型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必须选择
生态农业实际上是农村地区运用可持续发展原理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内涵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通过合理规划、组织农业生产,建立和管理一个结构、布局合理,效仿生态系统的能量梯级利用和物质循环的、生态经济效益良好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从而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自调节能力,提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村生态产业不仅能提供无公害农产品,更能提供生态公益服务。在循环经济中主要发挥四种功能:一是经济功能。提供各种直接供人们消费的绿色农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优化城郊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环保产业兴起,增加就业机会,提
高农民收入。二是向生态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可再生的原材料。三是生态功能。消化利用来自生活领域和其他产业的排放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深入,直接发挥净化、美化环境和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四是社会功能。在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中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游玩的场所与机会。生态产业发展除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外,更重要的在于直接接受大都市里强大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与工商产业、服务业融为一体,发育成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
4. 循环农业产业转型的战略重点
随着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生态农业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深化。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牧业以及延伸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以及农产品消费领域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或产业生态链延伸生成网状分布、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和协同作用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经济系统在不断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农副产品的同时,与其他产业间有着密切的能量、物质、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与交换等联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样应放在大的生态系统中,并且系统地研究其与生态系统及包括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系统等于系统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才更具有科学性。因此,生态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农业,它指的是在农业经济子系统与外部社会经济及其他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符合循环型社会的原则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内部规划、组织的生态化。
参考文献:
[1] 刘伟明 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模式 [J] 台湾农业探索 2007年第01期.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当前,社会上普遍推行的是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
我国存在着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的态势。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又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及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循环经济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将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深远影响。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为“四低”: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三、我国实现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政府,社会、企业和国民的行为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
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既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也规范了政府、社会、企业和国民的行为。
(二)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发达国家是在逐步解决了工业污染和部分生活污染后,向消费型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其目的在于解决后工业化时代的废弃物问题。而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且各种主要资源都相对贫乏的国家,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绝对不能简单模仿,而应以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为主要目的。因此,应全面考虑发展循环经济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例如,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存在地区差异的情况下,在借鉴日本的规模化资源再用和再生利用机制时,就既要考虑科技的劳动替代和高效作用,又要考虑我国劳动力众多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在增加循环经济科技投入的同时,还可以借鉴日本汽车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经验,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把发展循环经济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利用其“溢出”效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鄂尔多斯 循环经济 企业 创新
一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经济。即 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业、持续农业、绿色消费、废物再利用五个环节,使物质和能量在企业内、企业间、全社会内得到合理、持久的循环流动和利用,达到能量平衡, 使物质资源在生产中能得到充分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是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的根本出路。
二 鄂尔多斯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部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
第一,蒙西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蒙西工业园区是200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是自治区24户重点开发区之一。园区主要引进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发展高新材料、建材、冶金、化工、电力、物流六大产业。
蒙西集团创造的三种模式 :一是利用周边地区淤积的大量废弃煤矸石、风积沙、炉渣生产高标号低碱水泥,并在水泥窑尾废气中提取、回收纯度可达食品级的二氧化碳,再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用于纳米级轻质碳酸钙及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的生产。二是将神华蒙西煤化股份有限公司捣固焦项目产生的焦炉煤气用作高岭粉体公司燃料,送蒙西自备电厂发电。三是在园区企业自备煤矿建洗煤厂,将选出的精煤炼焦;其副产品煤矸石、中煤及煤泥用于园区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煤渣、粉煤灰再生产提取氧化铝;废弃的硅钙渣经烧制再做水泥熟料。
第二,鄂尔多斯集团的循环经济模式。鄂尔多斯集团在实践探索中创造了三种主要循环经济模式:一是煤炭—选洗—发电—特色冶金产业链;二是煤炭—选洗—半焦联产活性石灰石—电石—化工产品产业链;三是天然气—合成氨—尿素产业链。
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轨迹表明其已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如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举措;工业上提出建设煤炭、电力、天然气产品、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四大基地,“加大两个力度、实现三个提高”即加大项目引进和实施力度,加大资源转化力度,构筑产业集群优势和提高能源重化工的产业层次、经济效益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变资源输出为产品输出。总而言之,鄂尔多斯市近年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展示出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
2.鄂尔多斯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
内蒙古鄂尔多斯曾经一直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鄂尔多斯利用当地资源,走科学发展之路,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速度”,在沙漠深处营造出一块崭新的绿洲。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200亿元,增长14.5%(不变价);完成财政总收入796.5亿元,增长4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46.2亿元,增长44.8%;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实现2240亿元,增长18%,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区领先。鄂尔多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在资源富集地区,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主要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开采,减少资源的浪费;拉长产业链条,向资源的精深加工延伸,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对资源的最大限度综合利用。
第二,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区,努力打造跨越式发展模式。主要是引进先进技术,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提升;引进先进企业,实现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等优势生产要素的跨越式聚集;推进集中发展,实现生产潜能的跨越式释放。
第三,在偏远的内陆地区,着力构建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体系。主要是变革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速土地草场向种养能手、龙头企业集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了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退出;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的领域和范围。
第四,在生态脆弱地区,开拓创新环境优化保护和有效利用模式。主要是实施收缩转移、禁牧休牧轮牧;全力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林沙等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
3.鄂尔多斯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不足
第一,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鄂尔多斯市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实践时间较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探索解决。在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
第二,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较少。只有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才能使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 才能形成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力。对于鄂尔多斯市资源型企业而言,只有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本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现资源由单向流动向循环利用方向发展,最终真正达到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三,环境问题突出。对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给鄂尔多斯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周边地区环境的恶化,由于对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鄂尔多斯市地区产生了地表坍塌、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造成土地干旱、植被破坏、人畜饮水困难。开采煤矿也造成了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鄂尔多斯市每年因采煤而损失的水资源量达到一亿多立方米,造成对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大规模煤炭公路外运,给公路沿线带来了严重的粉尘污染。此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 促进鄂尔多斯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
1.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能源重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
鄂尔多斯市应引导入园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从而使工业园区初步构建循环经济的雏形框架。为帮助和引导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做大做强,鄂尔多斯市应对有规模、有实力、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可观的循环经济龙头企业,引导他们组建企业集团或经济园区。帮助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转变经营观念,使他们从传统的纯生产意识上升到做品牌树形象上来。
2.大型企业自主创新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增强技术支撑
鼓励企业一手抓自主研发创新,一手抓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成功走出了一条企业转型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共赢的新路子;促使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实现产品的提档升级,逐步从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领域转型。目前,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已经清晰。在政府的主导下,高校要更好地联合起来,与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格局。围绕鄂尔多斯市工业基地发展,提高企业和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议开展以下几方面的软科学研究: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二是有利于科技自主创新的技术转移机制研究;三是大型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强强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模式的研究。
3.依靠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
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性必然选择,也必将引导建立世界经济新的格局。“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碳减排,而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是碳减排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煤炭是最典型的高碳能源,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特别是在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对能源需求依然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认真研究煤炭这种高碳产业如何实现低碳化发展,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这对于煤炭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市来说也是一个现实性问题。具体而言,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重点突出三个环节,构建三大体系 :一是以“绿色开采”为核心,构建安全、清洁、高效的资源开发体系;二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构建资源低碳化利用体系;三是以大文化管理为载体,构建企业低碳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税收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关于生态税收,目前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其内涵是指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筹集生态环保资金,调节纳税人相应行为而开征的有关税种和相关规定的总称。与生态税收相关的概念还有环境税收和绿色税收。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政府在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我国出现资源瓶颈,环境污染严重,只有建立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构建与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持,其中税收制度是理想的法律手段,税收作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可以引导和调节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生态税收的构建和实施,可以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必然会对促进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
二、我国生态税收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生态税收的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生态税收体系,与生态税收相关的税费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促进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现行的排污收费覆盖了污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这几大领域,对遏制环境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现行税种中具有生态效应的税种。主要包括:1,资源税。资源税是以各种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为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目前我国资源税征税品目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开征资源税,可以根据资源和开发条件的优劣确定不同的税额,把资源开采和使用,同纳税人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2,消费税。消费税是对某些特定的消费品的流转额征收的一种税,我国现行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有14类商品。其中对鞭炮焰火、汽油、柴油、小汽车、摩托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这几大类商品征收消费税体现了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生态目的。3,车船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
三是分散在现行一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如增值税中规定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企业所得税中规定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等。
(二)存在的问题
以上这些税费政策对我国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社会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在环保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现行与生态税收相关的税费政策各自独立、缺乏配合,没有建成完备的生态税收体系。目前我国生态保护税费政策的基本格局是以收费为主,辅以税收,总体来看层次较低,范围较窄,相互之间缺乏协调配合,无法系统地调控环境问题。
2 排污收费制度不完善。一是现行排污收费制度征收面较窄,对机动车、飞机、船舶、居民生活污染排放等都未收费。二是征收依据不科学。我国目前是大部分地区都实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收费测算数据的基础是申报核定,主要依靠企业自报,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较差。再加上污染原监测也受到技术、手段、采样的瞬时性等制约,无法提供与实际排放相符的准确数据。因此,环保部门很难做到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三是征收效率低。在收费实施过程中,每次征收都必须要通过现场监察、监测、申报、核定,再依照国家标准逐一测算,工作烦琐、强度大。从现行的收费体制来看,先污染后收费,事后管理的模式难以解决环境污染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
3 税种设计存在缺陷,难以发挥生态保护功能。首先,缺少主体税种,在我国现行的税收体系中,缺乏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为目的、针对污染行为和产品课税的专门税种,即生态保护税,生态保护税种的缺位使国家利用税收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明显较弱,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其次,现有的具有生态效应的税种存在征收范围过窄、税率设置低等问题,限制了生态功能的发挥。如目前资源税的课税对象仅局限于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对具有重大生态环境价值的可再生资源如地表水、地下水、草原、森林等资源却缺乏税收调节。另外消费税虽然在2006年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一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消费品的税且,但总体来看,涉及到生态环境方面的税目仍然不多,环境保护的功能有限。
4 鼓励环保的税收优惠措施力度太小。目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性质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主要以减免税的形式零散地存在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一些税种中。这些生态税收优惠措施形式单一,力度不足,国际上较为通行的一些税收优惠方式,如对环保投资实行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在我国都没有实施,影响了一些经济主体进行环保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环境保护的效果。
三、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税收体系
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应将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在完善现有税制的基础上,开征新税种,逐步建立生态税收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改革排污收费制度
目前的排污收费制度是先污染后控制,先排放后收费的管理模式,排污单位在污染物排放后,按照其排放量来计算收费,这与事前预防和总量控制相违背,因此必须改革,逐步规范、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环保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环境容量、污染控制目标核定本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向社会、排污单位公告。排污单位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环保行政部门申请环境容量的使用权,环保部门根据各排污单位申请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进
行审查、核定、分配、批准、发证,同时收取核定许可排放总量的开户费和排污费,不足部分及增减变更可以通过市场运作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交易。对于违反规定或突破总量排放的企业采取行政处罚,如限产、限排、停产整改等,同时实行严格的经济处罚,这样可以改被动征收为主动纳费,同时能够有效解决执法成本高的问题。
(二)开征生态税种
一是开征垃圾税。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垃圾污染非常严重,国外一些国家实行的垃圾税(垃圾处置费)效果显著。若用开征垃圾税来解决城市垃圾污染问题,对垃圾的产生主体收费,既可为垃圾的收集、处理筹集资金,又可以激励人们将垃圾进行分类,减少垃圾的倾倒量。
二是开征污染性产品税。污染性产品税主要对在制造、消费或处理过程中产生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以及稀缺资源使用的产品课税,可以对塑料袋、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一次性塑料餐具、农药、杀虫剂、含磷洗衣粉及洗涤剂、氟里昂、含汞及镉的电池等产品征收污染性产品税。
三是开征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碳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因素,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征收二氧化碳税可以鼓励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改革和完善资源税和消费税
资源税改革一是要扩大征收范围。逐步将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海洋资源等纳入其中。二是完善计税依据。现行资源税计税依据是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计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可以改为按实际开采或生产数量计征。三是合理提高资源税税率。现行资源税税率偏低,应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征收标准,特别是对一些比较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或对环境污染较大的资源应课以较重的税负,以提高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力度。
改革消费税制度,提高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香烟、木制一次性筷子、含铅汽油、柴油、鞭炮、焰火等产品的税率;对小汽车的税率设置要体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大排量的汽车适用高税率,鼓励小排量汽车和使用环保能源汽车的生产,对使用绿色燃料的小汽车可免征消费税。
(四)加大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为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县委、县政府提出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根本大计,走资源深度加工、三废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的低能耗、高产出,低污染、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最终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一、以企业为单位,围绕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建立点上的小循环
以提高企业门槛、拉长企业内部产业链条、加快废物综合利用为措施,构筑内部闭路循环系统,基本上做到“三废”零排放,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由于以前灵石的工业企业多采用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方式,致使大量资源被异化为“三废”,许多生产要素低水平消耗,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潜力巨大。因此,我们将企业小循环工作重点放在能源、原材料行业,积极鼓励企业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加快实施资源综合开发、生产链拓展,推动余能、余热和废气、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以“资源消费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闭合循环模式取代传统的“资源消费~产品一废弃物”单向线性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以工业园区为单位,围绕废物循环.能量交换.建立线上的中循环
发展生态工业园区,以产业集群、关联产业互动发展,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是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攻方向。我们按照项目立园、园区兴工的思路,坚持优势项目、优势产业、优势资本向园区集中,以中煤九鑫焦化工业区和段纯、南关、两渡3个工业园区为载体,拓展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强化园区产业扩张功能,整合园区内煤炭、洗煤、焦炭、冶金、电力、化工、建材企业,发展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建立“线”上的中循环,积极构筑循环工业体系,形成以行业集聚、产业对接、资源共享、循环经济为特色的高标准示范化工业园区,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桥头堡”。
三、以区域为单位,围绕生态保护和节约型社会,建立面上的大循环
循环经济是一个大的系统,涵盖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灵石县在工业系统中率先推行循环经济,牢固确立以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为前提优化产业结构的理念,以节能、节材、节水为重点,逐步淘汰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技术装备,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装备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效促进了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实现了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