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送别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的山水文学比较发达,吟咏祖国山川美景的诗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例如苏轼的就是一首有名的写景诗,描写出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有魅力的美景,杜牧的《山行》,就描写了深秋季节山中枫叶一片火红,顺着一条曲折的小路上得山来停步不前,是因为留恋着这美丽的枫林景色,画面鲜明优美;杨万里的《小池》一诗,就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具有无限生命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情趣的生动画面。诗人描摹物态时也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我们要从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山水诗,他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庐山香炉峰的峭拔雄伟,在阳光下的紫气蒸腾、烟雾缭绕、气势壮观的景象以及瀑布从山顶直泻而下、一落千丈的磅大气势,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读者眼前。贺知章的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多么新颖,想象多么奇特!“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赞美了大自然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
二、从送别诗中体会朋友情
珍视朋友亲情,是我国传统思想里的一种认识。古诗中所反映的浓郁的友情,乃是一份可贵的精神财富。关于友情的抒写,多为送别之作。但同为送别诗,表达惜别之情的方式却有微妙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仔细去领悟。例如,高适的《别董大》一诗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北风吹雁,长云暗日”,在高适的眼里似乎没有半点离愁之感,他反而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赏识像你这样的优秀人物呢?既表达了彼此之间的深厚情意,也是他对朋友品格才能的高度赞赏,对友人的未来的衷心祝福!还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细雨霏霏,杨柳依依,在送别的宴席上,诗人劝好友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识的知心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远的安西呢?字面上看似乎是在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祝愿好友,在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多多保重,一切平安。教学时,品味这两首诗的细微差别,我们也就领悟到了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
三、从边塞诗中体会爱国情
诗人忠于祖国的一腔爱国之情往往在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中流露出来。这在一些边塞诗中表现尤为明显。例如曹植的《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祖国,在沙场上这种英勇战斗,不惜献身的爱国之情溢于诗中: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我们要抓住“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场面描写,让学生领悟.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的战斗,敌人的矛戈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他们“不破楼兰终不还”,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还有王昌龄的《出塞》一诗,前两句描写了皎洁的明月,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戍边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这些正体现了将士们崇高的爱国之情。
四、从言志诗中体会人格情
《春晓》中,旋律活泼、轻盈;鼓点由低鼓和军鼓敲击的均等的四分音符时值,简洁又富有朝气;低音用低沉的大贝司,为灵活的音乐打下坚固的堡垒;副旋律运用了多种乐器,有大号做低音填充,短笛、小提琴做高音旋律填充。副旋律运用在主旋律的长音处,正所谓“你走我停,你停我走”。像《春晓》这样热情洋溢的歌曲还有《咏鹅》《一字诗》《晓窗》《村居》《江南》等。当然除了欢快风格的曲子以外还有感人泪下的,如《游子吟》,此曲明显比《春晓》忧伤很多,由138拍的速度变为55拍,表达意境深远悠长。前奏以箫为主旋律,小提琴、古筝做副旋律,凄凉的箫声,古色古香的古筝,既抓住了歌曲的意境又赋予了浓厚的民族风味。像《游子吟》这种风格的还有《相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歌曲使孩子们内心感情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词曲结合特色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其核心的价值在于其语言的自律美——音韵美;其内涵的他律美——意境美。首先看声调和音调:我们知道,中国人做律诗、律句等时,非常讲究音韵美,而汉语有一个区别于其他语种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音韵美,而音韵美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因为汉字有声调。古汉语的声调是四种:平、上(shǎng)、去、入,现代汉语也是四声:阴、阳、上、去。旧人以词作曲时,除了要求旋律的动听外,也要考虑词曲结合时的音韵美,因此,在作曲时,歌词中每个字的声调都必须考虑到,某个字是平声,那唱出来也必须是平声,是上声,唱出来也必须是上声,去声、入声也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依字行腔”。再次关于平长仄短,通俗讲,一声二声统称平,三声四声统称仄。古诗词文(尤其是律体诗)里强调的平平仄仄,是对汉字的两种最基本的划分。在古诗词里其发生的基本要求就是平长仄短,在通常语言中也是平声长仄声短,相应的在歌曲里写作中也需要考虑这种因素。比如七言绝句:《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平起、首句入韵式,平生韵,下联上半联换韵处的仄声字“在”字四拍时值,与韵脚“关“还“山”三个字一样四拍时值,这与诗歌声律不符,没有考虑诗的语感和意境。但是整首诗还是基本遵循了平长仄短的规律,“月”比“明”时值长,“汉”比“时”的时值长,“度”比“阴”的时值长,而且曲风也符合了此诗的意境,深刻表达了人们对飞将李广的思念之情。
伴奏与古诗词的意境谷建芬古诗词童声合唱音乐的MIDI伴奏中,有民族乐器:古筝、萧、笛、琵琶等;西洋乐器:小提琴、大贝司等;流行乐器:吉他、架子鼓等综合乐器。既有古典风味又融合了现代的流行气息,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特色。虽然乐器的多种多样使得音乐内容丰富多彩,同时音乐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是谷建芬老师却完美的将伴奏与古诗词意境相结合。比如像《游子吟》表达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伤感而又凄凉。伴奏中凄凉的箫声、古色古香的古筝声、还有那虚幻而又飘渺的小提琴声,紧扣古诗词的意境,将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像此种风格的还有《相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比较符合原诗的意境。
谈到人文阐释就会提及到“母题[1]”这个新潮的音乐概念。音乐的“母题”是指在音乐行为(包括创作、演奏、演唱)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或题材。音乐母题的这种独特性是由文化赋予的,要想深入了解一种音乐,就必须了解这种音乐所经常表现的母题;而要了解一种音乐的母题,又必须了解形成这种母题的文化,把握这种母题所暗含着的深层文化意蕴。谷建芬古诗词童声合唱音乐的内容形式多样,《春晓》、《一字诗》、《出塞》、《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两声部作品,《七步诗》《静夜思》为三声部作品,《长行歌》为四声部作品外,其余都是单声部的,也就是齐唱型的。形式是音乐的外表,阐释是音乐的内在,究竟这些作品具有怎样的人文内涵呢?
(一)“月”的母题
“月”是自然母题的一种。谷建芬古诗词歌曲《静夜思》《一字诗》《长相思》就是以“月”为母题的题材。此首诗借助皎洁的月光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借助月亮来抒发感情呢?这个问题蕴涵着丰富深邃的文化意蕴。“月”作为传统音乐的一个母题,其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种类的器乐中都可以看到以月为题材的乐曲。在古琴中有《关山月》《良宵引》等名曲;在琵琶中则有《月儿高》《浔阳夜月》等;二胡中有《二泉映月》《良宵》等;合奏中有《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等。“月”在传统音乐的重要性是与她自身所含有的文化意蕴分不开的。这个文化意蕴即是:月象征着和谐、宁静、妩媚、休息和超脱,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崇尚柔性的一面。谷建芬创作的《静夜思》,恬静、优美、和谐、飘渺。不但符合了古诗词的意境,而且还突出了月之美的特点,做到了将音乐与文化相融合,避免了将音乐作为一种科学的对象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对待的弊端。
(二)“思念”母题
“思念”母题是情感母题的一种,主要指爱情思念和朋友思念。谷建芬创作的《相思》、《清明》《游子吟》《长相思》《赋得古原草离别》《明日歌》都有对恋人、友人、亲人的思念内涵。这些思念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谷建芬谱写的古诗词歌曲《清明》,描写了一个客居外地的人的思乡之情,但由于中国人对思念之情是含蓄、蕴籍、回环曲折的,所以此作品并没有直抒胸臆的表达自己多么的思念家乡,而是说想找个酒店,消消愁。借此来表达自己是多么思念家乡。词曲处理非常含蓄,有低回,缠绵的效果。
(三)“山水”的母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领悟
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楚辞》开始,到乐府、唐诗、宋词……直至“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诗,诗歌的艺术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曾经有位名人说过:“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活”。诗歌是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想象,用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精炼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往往以最凝炼的方式表达最深刻的思想,给人最充分的愉悦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在我国几千年灿烂辉煌的诗歌传统中,唐诗无论从内容、思想、艺术价值和形式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民间流传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便是对唐诗的价值的肯定。唐诗中无论是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还是送别诗,都能给人以意境浑融、音韵优美、情景契合的真切感受,从中不难体会作者炽热的感情、高尚的情操以及良好的艺术素养。中学语文教学不光应着眼于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应着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便不能偏废对学生的美感教育,通过课文(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对学生进行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
一首把诗歌艺术的意境美、形象美、音韵美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优秀作品,能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在诗歌的教学中从诗的形象美和音韵美入手,再现诗的意境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1 品味美的语言
诗歌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领略语言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诗歌的内容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其语言必须精练、准确、富于表现力,还要求音调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诗歌的形式美是属于物理存在层之美,它通过其符号即诗歌的外在形式(色、形、音等)“直觉式”地引起人的“悦耳悦目”的初级美感。闻一多先生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就是这一层次的美。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先生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形式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诗人选用的词语色彩绚丽,富有立体感,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讲解完生字词后,我播放著名播音员的朗读录音,从听觉上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在潜意识中营造优美的诗歌氛围。笔者又给同学讲解一些押韵、对仗、平仄等韵律常识,结合课文,具体分析。诗体上属七言绝句,平仄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律变化;对仗上面讲述了词性相同,词义相对的“工对”,词义相对的“反义对”,词义连贯,组合成句的“流水对”等。通过以上诗律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学古诗的兴趣大增,记忆古诗的积极性大有提高。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让同学根据所学所感即兴朗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极好效果。
2 感受美的形象
在体味唐诗优美的韵律之后,不免被其中描绘的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景色吸引。诗句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浓郁的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形成一幅别具特色的“春日送别图”。苏轼曾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恰与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培养学生体味诗歌形象美方面,动了很多脑筋。先让每位同学根据自己朗读后的感觉,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绘制一幅“送别图”,图中应包含诗中所有意象,并且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从对学生悟形象美的训练上,我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诗中的意象(黄鹤楼、孤舟、碧空、长江等)均有所表现,然而在拓展诗歌意境和空间上尚有不足。许多画面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唯独不能把作者与友人的伤感别离呈现给读者,反映出同学们生活阅历贫乏,因而不善于捕捉细节突出主题。把课文中的插图与同学们的绘图加以比较,找出长处,指出短处,让同学们对这首诗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诗歌形象美的特色。
3 品味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当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诗歌,是作者强烈情感的外现。钟嵘在《诗品》中说:“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然而本诗的情感流露是通过意象构成的图景传达给读者,于是形成了该诗的意境。意境是情景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句话道出了情与景是意境形成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时也说明了意境美的生成条件便是情与景的相浑融与契合。好诗就是情景结合的典范,涉及到该诗则是它的意境美。
一、导入别致铺垫心境
审美心境的培植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工程。它的完美竣工取决于心理诱导的深入。一般说来,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心境的第一步工序。导入既是新课的开端,也是新授课的基调所在。如果能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别致新颖的形式展开教学,就能唤起学生主动进入课堂情景的激情与动力。
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导入古诗词的文本之中,借助想象、体验和感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适当营造审美氛围。具体做法可因文、因人而异,常用的有下面几种:谈话;猜谜语;讲故事;音乐渲染;诵读旧作,导入新作;感性话题导入;抒情语言导入,寓氛围营造于阅读环节中,可直接朗读课文或听录音朗诵,也可把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艺术化。上述方式更可以进行综合运用。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词三首》,由于选取的两首古诗与一首词都是描写童年童趣的生动画面,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时便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可这样引导:“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试试。”这样就可以简洁明了地进入课文的主题,同时又营造了一个以童年为背景的如诗如画的阅读心境。
又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教师也可以这样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还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由此,从已学过的与“月”有关的诗词导入,通过对古诗词的回顾,教师继续用抒情的语言叙述道:“是呀,从古到今,提到月亮,总是能让人情不自禁地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从而营造一种淡淡的思乡情感,引导学生渐渐贴近作者的心声,以营造一种与本课古诗相协调的审美心境。
二、语言示范传递情感
教师的智慧就在于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体验这种情感时产生属于自己的更加独特的情感。这就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而感情的传达,首先要借助的便是语言。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的语言情感基调。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在十七岁时所作,先是写了诗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后两句则是写想象中的家人在思念自己,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苦,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千古名句,贴切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教师在教学时语言的表述也应透露出微微的惆怅与伤感,基调要深沉,通过自己的动情来引起学生的动情,以进入一个与古诗相契合的审美心境。在讲到“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一句时,对一个“独”字与两个“异”字就要稍微加重语音,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与诗人当时的情感表达出来,并将这种寂寞的心情传达给学生,很自然地为下面理解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在讲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时,应特别留意“倍”字,它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所以在读时语气应该微扬并拉长此字的吐音,以强调诗人的思念之深。
三、朗读指导营造氛围
朗读对营造审美心境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人们对事物的鉴赏总是从对事物的感性直观开始的,而对一首古诗词,首先是对语言符号的感知。由于古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青少年儿童的认知特征。学生在朗读时更能激起审美欲望,因而朗读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古诗词审美心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朗读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它把古诗词的无声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把诗人静止的感情变成了朗读者与古诗词文本之间一个动态的情感交流,并借由朗读者将这种感情宣泄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诵读把学生潜移默化地带到了古诗词的文本情境之中,让学生毫无障碍地接受了古诗词内容的感染熏陶。
小学生对于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特别喜欢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背诵古诗词。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朗读时兴趣很高,发音标准,也能比较正确地运用语言技巧,可他们的诵读却总是少了那么一点神韵,无法让人动情。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音标准度,加强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如《独坐敬亭山》一诗是诗人李白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此诗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知己一般的轻松感。这样,通过朗读,营造氛围,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尽快融入作品的情境中。在朗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快进入对作品的审美感知状态,除了正确指导学生朗读外,还要求教师善于营造浓郁的审美氛围,由此引导学生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并使之逐渐转化为较为稳定的审美心境。
四、音乐适切激绪
自古以来,古诗词与曲就有着分不开、割不裂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与古诗词内容相契合的背景音乐,能烘托课堂诗意的氛围,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心灵之声。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体会所学古诗词的含义、情感,更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理解该古诗词的效率,大大改变课堂的枯燥面貌。
有调查显示,这种方法是学生最喜欢的古诗词学习方法之一。根据所授古诗词的内容,选择或幽静或伤感、或激昂或悲愤、或欢快或急切等曲调形式的音乐,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相关思维,帮助学生随着音乐的情感基调进入一种特定的艺术氛围,营造出能够贯穿课堂首尾的持久的情绪状态,即学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中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开这一段,可以让学生一边听《别亦难》的乐曲,一边想象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江水东流,李白目送小舟离去的情景,让淡淡的离情、惆怅在教室里回荡。然后,教师趁势引读课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们看,老朋友终于还是登上了船,那白帆随着江风――消失在――可是李白依然――凝视着――分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幕幕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仍在眼前浮现,一缕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弥漫着。只见一江春水――”让课堂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送别的气氛中,学生恰如其分地感受到一个神情忧郁、孤孤单单伫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李白的形象。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可以驱动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意的语文课堂。
五、图片精彩引发遐想
古诗词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图片能将古诗词的文本转化为一幕幕真实、生动、立体的画面,以利于学生站在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在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的内容、意境。
可以利用课本中已有的插图。在现今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基本上每首古诗词都会配有相应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教师应充分将这一教学资源利用起来。如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写景诗,诗中写山写水,写鸟写人,写船写雪,是一幅风雪寒江独钓图。课文中的图片就很直观地展现了诗中万籁俱寂的世界,严寒肃杀的江面,孤舟独钓的画面。学生看着这样的画面,读着《江雪》这首古诗,自然而然就感受到诗中描写的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可以想到渔翁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
可以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迅速而准确地针对所教古诗词绘出简笔画,可以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同样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的画图想象,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简略地画出诗中的景物或意境,这对于学生掌握、背诵、理解古诗词都将大有裨益。如《望洞庭》这首诗,诗人刘禹锡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教学这首古诗时,插入学生小组合作绘图的环节,让每个小组画一句诗的画面。借助画简笔画的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营造审美心境。
1.看拼音写词语。(8分)
wǔ mèi léi zhuì jiǎo xiá zhān yǎng
( ) ( ) ( ) ( )
sì nüè miǎo shì qīng miè ráo shù
( ) ( ) ( ) ( )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伫立(zhù chù) 标识 (zhì shí) 要挟(yào yāo)
颓丧(tuì tuí) 曝晒 (pù bào) 剖析(pōu pāo)
3.多音字、形近字组词。(7分)
____ ( ) ____( )
扎 ____ ( ) 强 ____( )
____ ( ) ____( )
啄( ) 偌( ) 衷( ) 帜( )
喙( ) 诺( ) 衰( ) 炽( )
4.按要求写成语。(6分)
①写出含有“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的成语各两个。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写出“ABAC”“AABC”式的成语各两个,例如:“无边无际”“滔滔不绝”。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③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 )烛夜游 鱼( )而入 ( )然长逝 ( )人心脾
5.按要求改句子。(12分)
①天空中洒满了星星。(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铁路教经过很多高山,必须开凿隧道。(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把新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的课堂。(改成“被” 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难道我四万万七千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颍州西湖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地方。(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0分)
1.根据课文知识填空。(10分)
①“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 ),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句话选自《 》,作者是( )。
②《美猴王》选自《 》,它和《 》《 》《 》被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③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④《小抄写员》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了父子间的浓浓情深,本文选自意大利作家( )的小说《 》。
⑤“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 )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 )养育着的盆花哄笑。”这句话出自《野草》,作者是( )。
⑥《詹天佑》这篇课文按工程进展的顺序,从( )、( )、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位( )的工程师。
⑦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安然无恙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两千多年前由( )设计修建的。它在我们六年级下册的《索桥的故事》一文中出现,文章的作者是( )。
⑧在非典、手足口病肆虐时,在抗震救灾中,总能看到许多“白衣天使”不知疲倦的身影,感动同时,自然而然地让我们想到了现代护理专业的创始人( )。
2.回顾课文内容,联一联。(2分)
奥林匹克之父 安徒生
杂交水稻之父 顾拜旦
炸药工业之父 袁隆平
世界童话之父 诺贝尔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6分)
别董大宋元二使安西
千里黄云白日曛,渭城朝雨浥轻尘,
北风吹雁雪纷纷。客舍青青柳色新。
( ) ( )
天下谁人不识君。西出阳关无故人。
⑴把诗句补充完整。(2分)
⑵《别董大》的作者是()代的();《宋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代的()。(2分)
⑶这是两首送别诗,请你再写两句关于送别的诗句。(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2分)
放大你的优点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chāi、chà)事。
“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青年羞涩地摇头。“历史、地理怎么样?”青年还是不好意思地摇头。“那法律呢?” 青年窘迫地垂下头。“会(huì、kuài)计怎么样?” 父亲的朋友接连地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一无所长,连丝(豪、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
“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呀。” 青年羞愧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年轻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 把名字写好也算一个优点?青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
哦,我能把名字写得叫人称赞,那我就能把字写漂亮,我就能把文章写得好看……受到鼓(励、厉)的青年,一点点地放大着自己的优点,兴奋得他脚步立刻轻松起来。
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作家大仲马。
世间许多平凡之辈,都拥有一些诸如“能把名字写好”这类小小的优点,但由于自卑等原因深深被忽略了,更不要说是一点点地放大它了,这实在是人生的遗憾。(须、需)知:每个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都蕴藏着一座丰富金矿,肯挖掘,哪怕仅仅是微乎其微的一丝优点的暗示,沿着它也会挖出令自己都惊讶不(己、已)的宝藏。
道理是再简单不过了——许多成功,都源于找到了自身的优点,并努力地将其放大,放大成超越自己和他人的明显优势……
⑴把文中( )里不适当的拼音和字划去。(3分)
⑵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带点的词语:(2分)
①一无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享誉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家喻户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微乎其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中的青年是谁?他最初的优点是什么?他是怎样将自己的优点一点点放大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用“” 划出文章说明道理的句子。(2分)
⑸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畅所欲言(4分)
当雪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时候,解放军、武警官兵的身影总会及时出现在受灾人民的面前!用简洁的话语来赞一赞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电子白板帮助教师创设教学实践情境
每个人对母语的学习都是在主动探索、自觉实践中不断增加积累、提高感悟、掌握运用的,这是母语学习的规律。但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这种感悟、运用能力,仅靠自己的闷头游水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辅以生动的实践情境。而教材并没有很具体给予我们关于语言实践情境的设计,需要教师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多途径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来提高语文实践的效率。例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电子白板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再如在学习的《雷雨》(节选)这一课时,我们在课前把由《雷雨》剧本改编成的电影让学生观看,借助影片,课文节选这一部分那阴沉、压抑的舞台气氛也被电视定的环境再现了出来。观看电影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了整体感知后,再来学习这一课,学生对剧中人物如鲁侍萍、周朴园、四凤、周萍、繁漪等形象的认识和看法就更全面准确了。
二、电子白板帮助教师拓展教学实践空间
语文作为母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着广泛的学习、实践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把这空间局限于课文、课堂、课本,将难以把课堂上习得的规律在现实生活的实践运用中继续发展,教师要在语文教学树立大语文观念,使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课内与课外沟通,把自然、社会、生活带入课堂,促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走向社会生活,并注意激发学生进行实践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时候,老师不再利用单纯的图片或利用录音机来辅助教学,老师利用白板的交互功能把这堂课上的多姿多彩:在课堂的开始,老师用一首风情并茂的《送别》导入课文,有的学生不仅跟着唱了起来,使课堂的氛围显得更加融洽,并且使学生提前进入了那种依依送别的感情之中,老师此时在进行古诗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老师通过画面的剪切与衔接,把黄鹤楼的雄姿、位置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且把李白和孟浩然的交往生动地添加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如临其境,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尤其是当讲到“烟花三月”的含义之时,老师利用画面的转换使学生对春天的美景进行了观赏并且联系了长江两岸的春意盎然,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把美的感受与感情的抒发融为一体。由于老师灵活地运用了白板的功能,并且让其在课堂上真正起到了“导”的作用,教学效果确实不错。突破了语文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省时省力并且高质高效的教学途径。
三、电子白板丰富了教师进行教学的实践形式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形式。电子白板的出现和应用丰富了教师进行教学的实践形式,使教师可以以多种互动方式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自主学习的情境,让教师更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范进中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借助白板的活动主要是问题出示与即时板书,整个出示问题(白板展示)五次,其间伴随切换功能,图片移动、缩放功能,有效呈现当前解决的问题而隐藏不需要的问题。五个问题先后从“感”到“悟”,由“析”到“理”,不断深入课文核心内容;最后拓展延伸,由课文到分析现实生活,水到渠成完成全课教学。而学生的活动则有朗读屏幕上的相关段落,抓住范进发疯一节中的关键语句“噫!好了!我中了!”切入阅读活动,然后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先后发言,参与小结。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主要集中于师生对问题上,教师用精炼、生动而有穿透力的语言总结上一层次的内容,开启下一环节教学。整个设计本着有媒体却不滥用媒体的原则来安排师生各种活动。
四、电子白板的使用优化了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 情境教学 语文教育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语文教学不断深入的改革,素质教育的落实和新课程标准制定,教育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进入新的时代,但也有不少问题。如:老师们感觉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类型的教学中,最难的就是古诗文教学。在课堂上的介绍背景、解释字词从教师们的角度看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并使整节课索然无味、支离破碎。小学生的阅历相对较少,所以很难引领孩子走入并感受意境。
二、情景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上世纪末起,在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倡导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悄然出现。皮亚杰认为,儿童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面世界的知识,是在与周围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以此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主要是创设以学习者为主的认为情境、学习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主张利用协作、会话和情境等学习环境的要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建构学生知识意境。而作为建构主义四大要素之一情境创设非常重要,建构主义主张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被动情境化的做法,而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倡导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指出学生借助教师的帮助实现智力和认知及情感的发展,只有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才能做到。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这三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都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开展的,教师可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增强建构知识的能力。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的创设必须能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进行建构,并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是当前在西方备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它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布伦特·威尔逊和卡伦·马德森·迈尔斯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情境认知》一书中,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批判了传统教育中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认知的观点。他们认为知识并不是内部心理的表征,而是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应该将学生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从而将认知的研究重点从关注人转向关注人和环境。
(三)杜威的现代教学理论
20 世纪美国教育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在实用主义和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立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命题和现代教学理论。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杜威认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把他的这一观点移植到教学实践中,这个过程就是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
三、情境教学的原则
(一)统一原则
无意识与意识的统一以及非智力与智力的统一都是实现情境教学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讲就是一种轻松与精神集中并存的状态。补充有意识和无意识调节,补充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调节。这种人类普遍的认知规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着眼于培养学生钻和研刻苦精神,又要使使学生思维集中,还要充分调动其兴趣、情感、动机、无意识潜能、愿望等能对智力有所促进的活动。
(二)自发自主原则
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并且老师应该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情境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本保证。自主自发原则更注重是师生间相互信任。教师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辅导学生完成课业,学习知识技能。从实际角度出发,从而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积极、快乐。
(三)愉悦轻松体验原则
人的行为效率与心理的激奋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老师开展教学要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并在学习古诗词的意境时感受到快乐,而不是增加一个负担。
四、低龄段古诗词情景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相结合拓展情境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它有着内容丰富、形象直观、信息容量大、动态呈现等特点,与学科教学能够密切联系上下相承,并且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 “大力的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的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么指出。
在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学习时,开课时就选择明快的诗歌与乐曲,让学生边闭上眼睛去自由想象,边听着古筝曲配乐吟诵出诗歌。学生能在诗歌与音乐渲染创设的美丽氛围中,感受有水、有山、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飞流而下的美好景象,入境入情的随诗人去领略两岸风光,从而开始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境。又如在学习《题西林壁》时,学生伴随着空灵、静雅的古筝曲,不知不觉的走进闲雅幽静的寺院,感受到诗人宁静淡泊、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环。音乐烘托了气氛,很好的诠释了古诗。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真情品读
“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 王国维这么说过。与文本对话,反复吟诵。所谓的意境就是境界,每首诗歌都有一种着力表现的意境,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就是意境。品读诗歌的根本就是入境。“教师的语言要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要有光彩。”老舍这么说过。启发想象,激情导读。语言描绘与直观手段在结合情境教学中十分重要。在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中,诗词的情境常常伴随着教师教学中的语言描绘一同出现有,其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因为感知的效应,情境在语言描绘下更加鲜明,强化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引领自己踏入诗词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得课堂充满激情。
《赠汪伦》是李白的一首送别作。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千尺”与 “送我情” 相照应,诗人将友情之深巧妙地用“潭水”来作比喻,让学生在此时此景下感到离别的痛苦难分、凄凉难舍,并感受到踏歌来送的人情味。很多的诗句从委婉、含蓄的诗句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要靠我们认真品读。学生边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边想象农人劳作的艰辛情景,联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朝于谦的《石灰吟》,让我们从诗句中感悟到作者通过咏石灰来表达自己崇高的人格和磊落的襟怀。表达自己要不惜牺牲、坚守清白、不怕艰难,和石灰一样,在艰苦中磨练的不平凡抱负,并随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三)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活动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进入诗词的情境。角色扮演是指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戏剧表演方法,让学生以角色表演来融入情境,暂时置身古诗词所营造的情境中。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是否参与。具体上由教师指导学生来分别扮演古诗词中的角色,从而使学生更贴切的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学生的心理位置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自主的调换成诗词中相应人物的心理位置,体验不同的所闻、所见、所感,使文字迅速形成表象,从而更快地进行理解教材内容。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驾驭文本的人,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多的调动。
在学生外出活动中时,如看到有人垂钓,教师问:“咱们学过哪些诗句与眼前情境相似?”学生们可能联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自柳宗元的《江雪》。春天的时候,看到枝繁叶茂,可能会想起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出自贺知章的《咏柳》。看见夜色中农民扛着锄头归来,可能想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李绅的《锄禾》,走进大自然时,古诗词背诵通过亲临情境的记忆效果是最好的,逐步的理解诗人心理,并且能缩短了实际生活与古诗词的距离。
五、结语
将情境教学引入小学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将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参考文献】
[1]黄克斌,彭文辉.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心理浅析[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9) .
[2]王振江.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方式初探[J]. 成才之路,2007(17) .
[3]撒后余,江涛. 现代教育中的电脑美术与传统绘画之比较[J]. 滁州学院学报,2008(05) .
[4]王雪梅. 从认知情感角度解析网络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意义学习[J]. 电化教育研究,2006(09) .
[5]高小惠. 网络学习技能训练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 电子商务,2010(05) .
[6]彭伟强,周少华. 开放教育本科英语写作问题与对策[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 .
[7]袁立敏,王诺. 《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的设计[J]. 硅谷,2009(10) .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读懂;内涵
中图分类号:G421;G63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44-01
无论从新课标的角度还是从高考备考的角度,都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对于语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呢?
一、读准题目
许多诗的题目中标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题目中就包含了时间――“秋暝”,地点――“山居”。再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就点明了时间――“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地点――“齐山”,事件是“登高”。李白的《送友人》点明了人物――“友人”,事件是“送”,也就是给友人送别。实际上只要不是无题诗或是只有词牌名的诗歌,我们都可以从题目上找到相关信息,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词大意。有的题目中还会标明思想情感和题材。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就标明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是“怀远”,思念远方的人,表明这首诗的题材是思乡怀人,基本情调清楚了,再解读整首诗歌就事半功倍了。像这样的诗歌还有许多,《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是送别诗,《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边塞诗,《旅夜书怀》《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思乡怀人诗,《念奴娇・赤壁怀古》《西塞山怀古》是咏史怀古诗,《卜算子・咏梅》是咏物诗,《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是写景抒情诗……
二、记准作者
鉴赏诗歌要留意作者,因为作者的信息给我们指明了很多答题方向,如诗人的时代特征就决定了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是唐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诗人们的情感都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异,盛唐时期,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积极进取,力求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感情基调是积极向上;而到了中晚唐就改变了,社会矛盾频发,国家逐渐衰颓,这时的文风改为忧时伤怀。
诗人的诗风我们更要注意,还要积累下来,像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了解这种风格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诗人的写诗技巧,诗人善于夸张,诗歌中喜欢用“千”“万”这样的数字,极尽夸张。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写出了视友情第一,视金钱如粪土的豪放之态。诗人又善于想象,像他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极尽想象力,所以又有“诗仙”之誉。也许这种风格不一定都能概括诗人的所有作品,但我们要抓住其主要风格,积累相关知识。这样有风格的诗人还很多,王维“诗中有画”,孟浩然恬淡闲适,杜甫沉郁顿挫,苏轼“新天下耳目”,李商隐婉丽幻谲,李清照清新婉约含蓄……
三、重视注解
注释的作用不容小觑,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许多知识,如某个词语的意义不理解,小注中的解释给我们帮助;作者的年代经历不了解,小注会给我们相关解释,这些小注的信息往往是难点,如果忽略了,是怎么也无法解答的,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如《过融上人兰若》一诗,如果下面小注不给解释,“融”是和尚的名字,“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是和尚的住所,我们岂不是要抓狂。再如白居易的《题元十八溪居》,如果不看注释,仅仅看诗句,我们会认为他写的是山水诗,但有了小注对元十八的解释,“元十八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的朋友,隐居在泸州五老峰下”,我们就对文章的思想情感有数了,作者是对朋友超凡脱俗的隐居生活的赞美。
四、找准“情词”
许多诗歌的主题多在表现情感的词句上,所以要想理解诗歌的主旨,就要找到有关“情词”,也就是表现情感的词语,如李商隐的《锦瑟》中结句“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就是诗中的“情词”,诗人“无端思华年”,以至于追忆了许多往事,到头来还是不胜迷惘惆怅。所以,由此看来,我们要多从诗歌的结尾中找找表现情感的词句,像李煜的《虞美人》的“情词”是结句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表现了故国丧失之痛;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情词”是结句中的“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字,表现了诗人历尽国破家亡丧夫的苦痛。但也有在诗歌中间出现“情词”的,像柳永的《雨霖铃》的“情词”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伤离别”,表现了诗人和情人的离别之伤。也有从诗的开头就出现“情词”的,如晏殊的《蝶恋花》的首句“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五、积累知识
首先,要积累文言知识,虽说诗歌不需要像文言文那样一一对应直译,但我们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如我们做过的试题,谢榛的《秋日怀弟》中有一联“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考查学生这联的修辞手法,许多学生都写成了“拟人”手法,这是因为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还不足的缘故,实际上这联是倒装句,应该这样调整,“秋天落木(似)多少愁”,“夜雨残灯(似)有无梦”。这样调整,这联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了。其次,要积累诗歌的意象意义。诗歌中的许多意象,古人早都做了固定的内涵,像杨柳、长亭有离别的意义,杜鹃、明月有思乡的凄凉之意,鸿雁、鱼有传书信之意,小舟、飞蓬有漂泊之意……我们要让学生好好地积累相关意象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欲懂千家诗,怎解其中味。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些诗歌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这些读懂诗歌的技巧,才能读懂诗歌的意义,进而自信地鉴赏诗歌。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诗歌鉴赏;情感题;解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题是必考的题型之一,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直接设问的,有通过意境、表达技巧等题型来间接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情感的把握的,总之问题的形式不同,但都是围绕作者的情感这一中心设置的。诗歌当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是诗歌的主旨所在,因此,把握住这一中心,诗歌鉴赏的其他题型也都会迎刃而解,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
一、 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
“文因时而作”诗歌的写作背景是这首诗的现实基础和创作缘由,记叙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的所思、所想和所感;作者的生平往往是贯穿其作品的一条主线,因此把握作者在诗歌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必须要考虑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如何把握?一种是平时积累,比如了解李白和杜甫的生平,就可以知道在他们的诗歌当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有些同学在考场中由于时间紧张,往往忽略了诗人的相关信息和写作背景,导致分析出的情感要么有失偏颇,要么离题万里。所以,在考场中就要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诗人生平,来对这首诗进行全面的分析;一种是看注释,对于我们不熟悉的诗歌,在不了解作者的情况下,一般只能借助注释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进而分析诗歌的情感。例如2010年陕西西安的诗歌鉴赏题:
唐多令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1) 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只有通过注释我们才知道此处西风指的不是空气的流动,而是蒙古的入侵,就是说兵戈已经造成天下的改朝换代,更造成了我沦为阶下囚的悲惨情景。此处把外来势力比喻成凄冷的西风,因为没有本体和比喻词,所以是借喻。表达作者对故国的热爱和对亡国的不甘之情。如果对注释内容忽略的话,这道题就根本分析不出来,也很难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仔细阅读诗歌的题目
很多同学在考试的时候总是忽略诗歌的题目,直接读诗、看题,有时往往读不明白诗,殊不知题目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词牌名除外),通过题目,往往会知道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进而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如《南浦别》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一般情况下表达的都是依依不舍之情。再如2008江苏通州统考的诗歌鉴赏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作者: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把握住诗歌的题目《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就可以知道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通过题目有了这样的认知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就可以分析出这首诗显示出异地故人相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所以,诗歌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把握住题目,不仅能充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还能为把握作者的情感提供正确的方向。
三、把握诗歌当中的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了诗歌当中所描写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内容,进入了诗歌的意境,感知了诗人的情感,领会了诗歌的主旨。“意象”即是“意”(主观感情)+“象”(客观物象)也就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象是正确解读诗人所传递的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如: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意象的特点,前后有明显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我们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情感由原先的孤独、愁苦到后来看到明丽景色的喜悦之情,所以说,把握住诗歌中的意象就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四、抓住诗歌当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或词
这类关键字或词包括直接体现和间接表达的,直接体现的有:愁、悲、恨、相思、喜等词语,抓住这类词就能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情感,知道作者的情感倾向;间接体现的词语有:羁旅之类词一般写出了旅途的孤独寂寞和愁苦;送、别之类一般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孤、独、寂寥等词一般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等等。如:
端 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在这首诗中,“寥落”和“愁”都间接和直接的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寥落”体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愁”更是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当时的心境:愁苦,通过抓住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我们就能既迅速又准确的包握住了作者的情感。
五、抓住诗歌当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
诗歌当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往往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把握住议论句和抒情句,就能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如:
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诗的结尾采用议论的形式,表达了诗人不愿意乘着骖鸾做神仙而去,对作者来说“人在舟中便是仙”,通过结尾的议论句我们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即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和对西湖美好风光的喜爱之情。议论和抒情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之一,把握住诗歌当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对于正确理解作者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我们讨论了五种分析诗歌情感题的方法,这五种方法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考试过程中交互使用的,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可以综合使用,以增强做题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王春利.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和应考策略.黑龙江教育,2006,6.
[2] 潘浩有.如何鉴赏高考试卷中的古典诗歌.考试周刊,2007.3.
[3] 练继琼.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读与写,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