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教育差异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第1篇: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英文中“文化(culture)”一词是由拉丁文cutura演化而来,原意是指“耕作、教育、培养、发展”。诺思洛普•弗莱给“文化”一词下的定义是: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思维、感知和相互交往的背景,是把一个特定的人类社团“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剂”。西方的人类学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看法一般包括了语言、信念、思维模式、处事态度、价值观、风俗习惯、等多种元素,这些看法在诺思洛普•弗莱对文化的定义中也得到了体现。英语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语言学、人类学和心理学得研究成果。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典型的人文性,而且与相应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也并非一成不变,其规范与个性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非常不同。尤金•A•奈达曾经在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书中用三种隐喻说明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从哲学角度看:语言(肉体)+文化(血)→有生命的组织;从沟通角度看:语言(游泳技巧)+文化(水)→沟通(游泳);从实用主义角度看:语言(交通工具)+文化(交通灯)→沟通(交通)。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化教学的影响

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性的了解,很多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张占一(1990)把文化差异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差异和交际文化差异。他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交际文化差异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的准确传递。吕必松也指出,所谓交际文化,是指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最东端,东部面临大海,北、西、南三面都被荒漠和山脉所包围,中央是适宜耕作的大片平原。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在历史进程中必然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中国的语言(主要是指汉语)中与农业有关的习惯用语非常多。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熟蒂落。英国和中国有很大不同,它是一个位于欧洲大陆边缘的岛国,国土狭小且缺乏可耕种的土地,人民必须通过向海洋扩张来获得生存空间,其历史上就以渔业和畜牧业为主,所以,作为一个海洋民族,英语中源于航海和水的用语很多。如:atsea(茫然不知所措);beinsmoothwater(事事顺心);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最为恪守的信条,所以,中国人传统的见面打招呼的语言就变成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句“您吃过了吗?”。英国地处大西洋东岸,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中纬度西风的影响下,常年温和多雨且天气多变,常常一日之内时晴时雨,其独特的气候及自然环境也造成了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变化的异常关心,所以,英国人传统的见面寒暄时往往也少不了非常有英国特色的一句“今天天气怎么样?”。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文明各自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文明自身与其周边环境的联系也会对其文化产生直接的影响。中华文化生长于内陆平原,被丰沛的江河湖泊所浸润,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大陆文化。西方(欧洲)文化诞生在地中海沿岸,属于典型的商业文化、海洋文化。中国大陆东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由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差引起的季风,在每年的春季由东向西给内陆地区带来充沛的雨水,其时万物复苏、草木生长,所以温暖的东风又被称作“春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对其喜爱备至,而预示着秋天到来的西风则是令人讨厌的,西风紧、北雁南飞,严冬将至。汉语词典上对西风的解释是:西风指秋风,比喻日趋没落的腐朽势力。有趣的是,与此恰恰相反,欧洲由于位于西风带上,每年春天的西风给欧洲大地带来降雨,滋润万物生长,所以欧洲文化中自古就对西风倍加推崇。

2.风俗习惯。

作为有着悠久聚居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受到儒家文化等级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在餐桌上及各种社交场合中非常讲究座次,对长辈或年龄大于自己的人直呼其名也被认为是非常没有教养、非常粗鲁的行为。以商业、渔业及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西方人则不像中国人那么讲究亲缘关系,对于亲属关系也没有那么丰富详尽的称谓,如英语中不管表哥或表妹,一概称之cousin,不管叔叔还是舅舅,一律叫做uncle。西方人没有十分森严的等级观念,在不太使用称谓语的同时,对熟悉的人往往直呼其名而不管其辈分高低。东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不只是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也有体现。在中国,汉语中的“狗”虽然时常也会代表着“忠诚”,但大多数情况下,狗这种动物往往是和势利、帮凶、狠毒等贬义联系在一起的。如:“狗仗人势”、“走狗”、“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在西方,尽管“狗”偶尔也被形容成帮凶,但通常都被认为代表着“友谊(friendship)”和“忠诚(loyalty)”,所以英语中用狗来形容一个人,未必是贬义的。如:Heisaluckydog(他真幸运),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

3.思维方式。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英语中叙述或说明事物时,习惯从小到大,从一般到特殊,而汉语的顺序则刚好相反。比如写一个地址,用英语叙述是从门牌号开始,然后到街道,再到区、到市、到州,直到国家,而中文则刚好相反。写作也是同样,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写作时通常直奔主题,而中国学生写作通常开始时有一个长长的铺垫,以渐进的方式接近主题,所以大家在阅读中外文章时会发现,通常英语文章的开头便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而汉语文章基本是在结尾处。中国人不会直接捣龙头,而是会旁敲侧击,迂回前进,就像一个蚊香,绕一圈然后达到目的。而西方人不同,他们的思路是直线式的,直捣龙头。比如你要请个假,你肯定是先把要请假的前因后果讲清楚,然后引出自己要请假的事实,而西方人一定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铺垫。

4.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指“个人或社会对某种行为方式或终极存在偏好的一种持久信念”。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例如,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逊。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这点的话,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姓名问题就可以说明。中国人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西方人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姓氏代表的是家庭,是群体,而名字代表的是个体。这说明中国人是将群体放置在个体之上,而西方人则是将个体强调在群体之前。中国人更注重群体效应,而西方人更注重个性张扬。

三、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特长,而且要熟练掌握英语,以适应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和在跨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合作对象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对于这些合作办学国家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必将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为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职业能力的国际人才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Byran(1991)认为外语教学目标包括人文和社会因素,比如通过培养对其他文化及其他文化成员的认识与理解,反对偏见。教育部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计划应该将文化学习正式列入教学大纲里,并制定出具体的“文化教学内容”,列出具体的文化教学项目,把文化话题和语言学习联系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本好的教材也将使英语文化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标准高职公共英语系列教材《实用综合教程》和《实用听说教程》中,每单元的课文材料主要选自国外书刊,题材广泛,语言地道。每单元都包含“跨文化知识介绍”(CultureNotes),主要提供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社交礼仪以及英语惯用法等方面的介绍和说明。这本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教材还是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能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就会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汲取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出国深造以及实现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做贡献。多让学生做一些翻译练习,特别是翻译那些包含丰富文化内容的词语,如谚语。因为谚语往往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内涵。利用翻译这一手段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某一谚语,提高对语言和文化的认识。

2.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注重师资队伍素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经验的英语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两条途径。

(1)加大海外“引智”力度。

要注重“引智”的质量,不能良莠不分。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引进的外教不仅要求其有较高的学科水平,而且还要具有较好的师德和文化修养,同时,还需具有TEFOL或TESOL的教师资格证书。江苏教育电视台著名英语栏目SmallTalk主持人盖山顶就是外籍专家中的杰出代表。

(2)广辟渠道,加强对中方教师的培养。

要增加教师赴海外进行学术访问和进修的数量,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海外学习和科研经历、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教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选派优秀的ESP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出国访问、培训、进修等,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受国外教育和了解国外文化,培养ESP教师的综合能力和自身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双文化意识和文化知识水平,以便有效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英语文化教学。此外,鼓励中外英语教师共同参与英语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以及教研室活动,通过中外教师集体备课、同行评价、共同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有关教材,从而自然而然得将中西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英语文化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不定期的安排中外教师合作授课,让外教活泼生动的语言练习与中方教师循序渐进的知识讲解相结合,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

根据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独立的中外合作教育教学区内,配置了中外合作多媒体语音室和英文阅览室,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手段参看与指定文章相关的其它链接,扩大知识面。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广告等了解西方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信息,开阔视野。广泛阅读英文原版书及英文报刊、杂志等,注意文化方面的细节,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和信仰。

4.营造跨国界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

(1)让国际学术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国际学术交流无论对学生的发展,还是对教师的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邀请外国专家、合作院校的教师、友好人士及海外校友来院做学术、文化报告和讲座,这无疑为校园生活增添更多姿的色彩。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多次国际会议,让英语专业的学生给外宾作翻译、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接待服务、导游等活动,国际商务的学生参与中外合作项目洽谈和合作备忘录或协议的草拟工作,为学生们接触异域文化提供了好机会。

(2)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外籍教师不定期举办各国风情文化节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西餐美食节、欧洲经典鸡尾酒调制评酒会、日本茶道及花道表演、中加希尔克项目感恩日活动、圣诞晚会、万圣节形象设计大赛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第一外语或第二外语的积极性,扩展了青年学生的视野

。(3)举办中外师生联欢活动。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多次举办中外青少年联欢晚会,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表演各自国家的歌舞和传统体育项目,让异国的文化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去。此外,还邀请来校游学的外籍学生和教师参加学校的迎新联欢、元旦春节文艺演出、校庆庆祝活动、运动会等,学生和老师自发组织的英语角、英语研学社、雅思训练营等社团组织也给中外师生提供了互相认识和交流的机会。此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经常安排教师和学生到周边的外资企业考察、实习,组织师生参观国际商品交易会、博览会等。这些都有利于学校英语文化教学的实施与推进。

四、结语

第2篇: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思维模式;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除了口语间的交流,书面表达也成为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交流的重要方式。而英文写作,又是我国教学中的一个弱项。对中国学生而言,对英文议论文的写作常常感觉无从下笔。中国的论文构思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学生也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在写作英语议论文的时候也常用汉语的习惯来对整篇文章进行构思,相当于将汉语的议论文翻译成中国的议论文。虽然在语法方面没有很大的错误,但是却和西方文化相差较大,使西方对论文的内容感到匪夷所思,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了解双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益于思维模式的转变,以西方思维模式来进行英文议论文的写作构思,达到中西方不同思维模式的灵活运用。

二、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上的表现

(一)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地域文化方面的表现

中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在彼此地域中生活的民族不同,对同一个事物和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也不同。中国气候四季分明,大陆性气候中夏天是最为炎热难熬的季节。而西方的英国夏天却是温和舒适的季节。所以,面对“夏天”一词,中国人马上会想象到酷暑难耐的样子。而西方面对“夏天”一词,就反应出一种舒适宜人的感觉。虽然这仅仅是地域差异中一个小小的例子,却折射出两种地域的差异性。地域的差异,带动思维模式的差异,就如同样是“夏天”,对其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因此在英文的写作构思时,要充分考虑到双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风俗习惯文化方面的表现

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相差较远的风俗习惯。就如同“春节”和“圣诞节”,一个是属于中国的最重要的节日,一个是源于西方的重要节日。中国饮食习惯用匙和筷,西方则是刀和叉。中国崇尚礼仪,认为“左尊右次”,这一点对西方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对各国而言,风俗习惯都是复杂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影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英文写作时,要尊重西方独有的风俗习惯。

(三)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表现

人类文化博大精深,宗教文化是其总重要的一部分。不同民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崇尚的、忌讳的文化也不同。中国的以佛教和道教为主。而这并不存在于西方文化。西方崇尚的多以基督教为主。信奉上帝是最高的神。在文章写作中,对词汇的理解从方面来讲也不相同。龙是中国崇尚的图腾,象征着“高贵,吉祥和神圣”。而西方英语词汇中“龙(dragon)”仅仅是一种低等的爬行动物。由此看来,在英文议论文写作中,思维模式同样要注意西方的信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英语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表现

(一)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上有着不同的偏重。也因此,汉语中动词在句子中应用较多,而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用名词多于动词,比较静态化。所以我们在写作中,要想接近西方风格,就尽量用名词来表达汉语里用动词要表达的意思。汉语追求一种语言的韵律,内容结构间的协调。又包含很多修辞方法,一些意义重复的词语被多长使用。而英语强调的是简洁,流畅,具有逻辑性。西方国家的用词要求简明扼要,避免复杂冗长。这点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二)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的句子中必须使用连接词,以体现句子的完整性。而汉语则着重于句子本身的意义。汉语句子本身不以主语为中心,而是以句子表达的意义为主题。而英语则是要求突出主语,不能将其省略。汉语中多采用主体的思维方式,常用人称来作为主语,运用主动语态。英语则对主体和客体有严格的区分,常用物称来表达事情,被动语态使用较多。因此,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中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差别,避免汉语主题的思维模式对英语的句子完整性造成影响。

(三)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文章篇幅章节上的差异

汉语的写作思维方式常采用引言慢慢引出主题,很少直接进入主题。中间内容逐点述说,最后结尾呼应引出结论。受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文章也常用辩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叙述主题。而西方文化则更习惯于直奔主题,表明态度,突出论点。内容呈直线型展开,与中心思想紧扣,讲究因果思维。在章节段落中,汉语习惯含蓄的连接,没有主题句。而英语则习惯在每个段首都有一句提纲类的语言,其余语言都为之服务。所以在写作中要注意思维模式合乎英语国家的逻辑方式,阐明观点。

四、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减少中式思维模式的方法。

如何减少中式思维模式对英语议论文写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国西方语言写作中长期探索的问题。针对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性,提出以下减少负面影响的方法。

首先,应该加强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学习,融入西方各方面文化的认知。除学习英语语言本身之外,对西方的自然地理,风俗习惯,人文风情加以了解。熟悉英语本身的语言背景。尤其重视英语的思维方式的锻炼,明确英汉两种思维的差异性,在写作中摒弃汉语的思维模式。其次,在写作中重视英文论文的结构和风格,做到论点鲜明,论证有力。不冗长,不繁杂,注重结构的紧凑。再次,充分利用范本来进行模仿写作,研究英语论文范本的结构,句型和词汇的运用,培养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拓宽写作思路,锻炼英文的思维模式。同时多阅读英文资料,强化英文的思维模式,发现和学会英语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平时注重英语思维的模仿练习,培养英语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对汉语进行准确的翻译,也可以为论文的写作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满足对写作在实践中的需要。

五、结语

写作对语言方面涉及很广泛,不仅包括语言的表达,还有思维方式等多种方面的能力。英汉之间的各种文化差异,决定了中心思维模式的差异,极大影响了英语议论文的构思。在今后的英语议论文写作中,要增强文化间跨越的意识,减少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写出让西方人民理解和认可的英语议论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第3篇: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指导

    Contents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毕业论文概述 毕业论文的选题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的格式 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 毕业论文的评审

    一、毕业论文概述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本专业中的某一对 象、现象或问题进行独立科学研究后而 撰写出来的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时间运 用价值的文章 文体: 文体: 议论文中的学术论文 字数: 字数:3000以上 以上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含义: 含义: 1、选择的课题,即研究的目标和范围 、 2、论文作者所选定的论题,即论文所要 、 写的具体问题, 写的具体问题,是论文的具体写作内容 ,从选择课题到选择论题是确定论文具 体写作内容的过程,也是明确“ 体写作内容的过程,也是明确“写什么 的过程。 ”的过程。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 目

    一、 商务英语类 1.浅谈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谈判素质 浅谈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谈判素质 2.浅谈中美商人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差 浅谈中美商人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差 异 3.浅析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 浅析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 4.浅析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格式特点 浅析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格式特点 5.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基本原则及 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基本原则及 技巧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商务合同及信函中常见误译解析 商务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 企业对外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探讨 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语用原则及其运用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 的方法 商务英语阅读技巧初探 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析商务合同英语的文体特征 浅谈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的比较特色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浅谈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浅谈商务英语的文体风格 简论商务英语email的写作 简论商务英语 的写作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浅谈国际商务英语在交流中的特点 浅析广告语篇的人际意义 现代商场中的商务英语特点分析 商务英语语篇特点分析与运用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浅谈经济贸易活动中汉语与商务英语的契合 浅论商务英语的文体风格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Business Negotiation On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 o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Features of Business English⒈ Fax ⒉letter ⒈ Personification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English in Business Etiquette Analysis on the Risk Protection of L/c Export Credit Operation Language Art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Cultural Barrier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Vocabulary Skills of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Cross-cultur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Role of English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tiquette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二、 语言类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浅谈交际英语委婉语言现象 浅论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应用 浅说英美英语词汇差异及其应用 浅谈英汉典故的比较与文化渊源 浅析英语笔译与口译的异同 浅谈英译汉时汉语成语的使用 浅谈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浅谈习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信”的原则 浅析英语翻译中的中英文语序区别

    51. 52. 53. 54. 55. 56. 57.

    浅谈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的关系 英汉习语互译技巧初探 试析汉语语言结构与英语语言结构的 差异 试论英汉思维区别对写作的影响 英汉“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 英汉“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对 比研究 浅谈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因素 小议影响英语口语能力的因素

    三、 文化类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 浅谈中英文习语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中英文在生活习语中的差异 中英文化的背景差异 文化与外语学习 中西方文化比较 网络时代如何学好英语 肢体语言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浅谈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简析中国商业文化及其语言特点 浅谈中外商业文化之比较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在英语课堂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浅谈中西方礼貌异同及其根源 浅谈从跨文化视角看翻译与文化差异的关系 浅谈商务交往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小议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及其对策 浅谈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 浅谈中英文习语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四、 翻译类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对外贸易单证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商标名称的翻译和策略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浅议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 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英语翻译探索 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 语篇体裁与翻译策略

    92. 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93. 谈英语被动句的翻译 94. 英汉句法对比和翻译 95. 谈合同(或其他各种类型文本)的翻译 谈合同(或其他各种类型文本) 96. 英语否定句的翻译 97. 广告英语及其翻译 98.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英译 99. 英语长句的理解与翻译 100. 商号、商标、公司名称等的翻译 商号、商标、 101. 英汉翻译中的外来词译法 102. 分析英语翻译中的中英文语序区别 103. 浅谈菜单翻译

    小议翻译中的词性转化 105. 中式菜单的翻译 106. 外来词语翻译的语用原则 107. 商标翻译与文化的传达 108. 数字翻译中的“信”与“不信” 数字翻译中的“ 不信” 109. 英语广告文体翻译的语言特征 110. 修辞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11. 色彩词汇的翻译及其联想意义 112. 套译法在商务信函翻译中的运用 113. 委婉语在报刊英语中的应用 114. 汉语四字词语的翻译 115. 翻译中的语义对等和文化对等 116. 语篇翻译策略初探 117.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kill of Business letter 118. Numbers Translation in Trademark 119. On the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in Business English 120.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104.

    三、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概念和意义 作者将自己已经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 作者将自己已经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 思路等, 思路等,以书面的形式向论文指导老师 作书面汇报和简要说明 目的: 目的: 1、为撰写论文作准备(内容框架、研究 、为撰写论文作准备(内容框架、 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 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材料及参考 书目等) 书目等) 2、听取他人意见,理顺思路 、听取他人意见,

    二、开题报告的构成与撰写

    1、论文题目,即论题 、论文题目, 注意两点: 注意两点: 1)准确、规范,准确的把研究的对象和 )准确、规范, 问题概括出来 2)力求简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20 )力求简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 个字, 个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2、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选题的研究目的、

    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价值。 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价值。 1)一般可以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 )一般可以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 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 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解 决 2)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要具体,有 )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要具体, 针对性,两方面内容: 针对性,两方面内容:第一是研究的相 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 ),即根据什么 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 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 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第二通过 分析本地实际, 分析本地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 题,研究的价值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3、本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 、 现状(文献综述) 现状(文献综述)

    掌握本选题研究的广度、 掌握本选题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 的成果。 的成果。包括国内外学者对本选题曾经 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 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 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 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属于未开拓的 领域, 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研究过的基础上进 行深层次的研究, 行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 著涉及本选题的内容等, 著涉及本选题的内容等,寻找有待进一 步研究的问题, 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 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4、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重点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和难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的观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的观点,其特 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研究难点在何 怎样从理论和实际出发, 处?如:怎样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对英 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 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 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 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 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等

    5、本选题的撰写框架(基本内容) 、本选题的撰写框架(基本内容)

    一般以提纲方式表述, 一般以提纲方式表述,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引言:提出问题,摆明观点 )引言:提出问题, 2)论点:分析问题和阐明自己的观点大 )论点: 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 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解决问 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论证问 题的解决方法, 题的解决方法,并联系实际来阐述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另外,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另外,利用实际数 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3)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其结果 )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 如何?有什么指导意义? 如何?有什么指导意义?有哪些方面需要 我们继续研究?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我们继续研究?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4)参考书目:一般英文参考书目在前,中 )参考书目:一般英文参考书目在前, 文参考书目在后,并以拼音顺序排列。 文参考书目在后,并以拼音顺序排列。

    6、研究方法 、

    包括: 包括: 实验 调查 文献分析等 调查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 调查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问答等形 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论文写作的步骤 、

    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 一般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 一般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 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 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 束都要有规定。 束都要有规定。论文进行的主要步骤和 时间安排包括: 时间安排包括:整个论文写作过程拟分 为哪几个阶段; 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要完成哪些任务 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初稿完成, 。如: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初稿完成, 修改,终稿结束等。 修改,终稿结束等。

    毕业论文的格式

    一、标题 20字左右, 字左右, 字左右 论… 试论 浅析 浅议 ……初探 ……初探 ……之我见 ……之我见 ……思考 体会、 思考、 ……思考、体会、方略

    二、署名 摘要Abstract 三、摘要 论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 论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200-300字 字 左右,反映论文的要点,简洁、明确, 左右,反映论文的要点,简洁、明确, 能独立成文 英文翻译,不超过250实词,用现在时, 实词, 英文翻译,不超过 实词 用现在时, 常用被动 关键词Key Words 四、关键词 3-5个 个 中英文

    五、引言 又称为前言、绪论、导言或序言, 又称为前言、绪论、导言或序言,交代课题的 由来、 由来、意义及其结论 1、引言的内容 、 1)课题研究的目的、范围及其他人在相关领 )课题研究的目的、 域的研究概况 2)课题的研究过程、 2)课题的研究过程、方法及其理论与实验依 据 3)研究结果及其意义 ) 2、注意事项 、 1)开门见山,简明扼要,200-300字 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 简明扼要, 字 2)顺序井然、条理清楚 )顺序井然、 3)介绍文献时,要用自己的语言 )介绍文献时,

    6、正文 、 1、论点表述要准确、简洁 、论点表述要准确、 2、论据要典型、准确 、论据要典型、 3、论证可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 论证要根据具体的论点、 论证要根据具体的论点、依据灵活地使 用论证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用论证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达到 论点论据的高度统一

    7、结论 、 结束语。强调或提示本论的重点, 结束语。强调或提示本论的重点,对全 文概括、总结、 文概括、总结、强调和提高的作用 8、致谢 、 参与指导的人员 采用图文和数据的提供者 提供经费和物资支持的单位等

    9、注释与参考文献 、 作用: 作用: 1)便于作者校对论文内容 ) 2)便于读者查阅相关观点资料 ) 3)便于论文答辩小组了解论文作者 ) 阅读资料的深广程度 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者、 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者、出版年 份

    参考文献具体格式

第4篇: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维,翻译,世博,标语

 

一,引言

王瑛(2005)萨皮尔(Sapir)和沃尔夫(Whorf)曾经指出,语言不仅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并制约人们的思维。思维对语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卡尔.普莱布拉姆认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睦邻关系不仅因为各民族语言的繁杂受到影响,在更大程度上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即定义认知根源和组织连贯思维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受到阻碍(Pribram,1949)。翻译是信息的语际转换过程,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活动,翻译也是思维共享与思维交换的过程。翻译活动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人类具有共同的思维规律,即思维共性,但思维方式又是“个人选择,评价和组织外界刺激的过程。”(Singer,1971)因此,思维也具有个性,正是这种思维的个性导致了各民族语言形式和结构的不同,从而成为民族交往的障碍,也成为翻译过程中的大敌。那么,各民族尤其是中西方民族在思维上有哪些差异呢?体现在语言中有哪些不同呢?对翻译过程有何影响呢?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上海世博会标语为例

2.1静态VS动态

尹振宇(2008)英语是屈折语,其动词的使用由于形态变化而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严格的语法规范,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当一个句子涉及多个动作或事件,它们之间又不是并列或先后关系时,只能用限定动词表达主要的动作或事件,其他与动词有关的意义可以通过非谓语动词或通过形容词、副词、介词及同源名词形式表达,从而使得英语的静态特征得以体现。而汉语中没有词的屈折变化,不能像英语的某些单词那样,既可以作为单词具有完整意义,又可以充当词根加上词缀构成派生词;而且由于汉语动词无形态变化,往往只能采用动词本身,“连动式”和“兼语式”也层出不穷。例如:“她到了公园发现小明已经走了”;“我看见他拽着小偷出去找警察”。同时动宾结构也使动词的使用显得很自由。如:“学习外语很重要。”这些都势必使汉语表达呈现动态倾向。翻译时须清楚地了解英汉语言的这种特点,采取词类转换法,灵活地选择词性,摆脱名词化的束缚,淡化英语表达中与汉语词类的机械对应,实现静态与动态的转换。

如Better City,Better Life

译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从这个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比较结构在动态和静态上的差别,即汉语表达动态感强,而英语则呈静态;这里的翻译是不对等的,即产生了“信息差”,因为原文和译文没有同时使用比较结构或者使用了不同层次的比较结构。形式上,“Bettercity, better life”反映了英语作为曲折语,名词占优势,从而呈静态的特点。而中文译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因为使用了动词‘让’而充满了动态,这是汉语本身的特点使然,因为汉语是非曲折语,动词使用较多,叙述呈动态;形式上看起来两者不很吻合,但如果我们对这两句话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该中文翻译其实表达的极其准确。原标语的潜在之意,侧重城市发展的与时俱进.强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强调的是不断的改善。其比较对象是城市自身,是通过城市自身的改善。让生活。包括城市里的生活,甚至也可以包括乡村的生活更美好。信息的轻重角度来看,在译文中,“城市”这个信息得到突出,它强调城市的发展是使人们生活更好的动力和源泉。论文大全,翻译。在世博会159年的历史上,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博览会。论文大全,翻译。这在中国,有历史意义;在世界,也有历史意义。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人们注意到,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本届世博会,它的城市主题,恰巧是21世纪以来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发展中国家正在快速城市化。城市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改变了这些国家既往的城市格局和风貌,这是不争的事实。

再如,城市有我更可爱,官方译文为“Our City,Your Joy”中文使用动词“有”使整个句子呈现动态。这里的“我”既指上海市民,又指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中文标语传达出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号召大家热情的投入到上海世博会的志愿工作中去,从而使世博会办的更好。英文的译文呈静态,名词占优势,句中用了两个简短的名词词组,“our”和”your”,”city”和“joy”形成强烈的对比。而city和joy,读音中辅音的一致又形成了英语中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且译文简短干脆,容易记忆,充分考虑了标语的特点,使它宣传的精神深入人心

2.2 人称 VS 物称

胡维(2008)一般来讲,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根源。它反映的是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和民族文化定势。中方思维在传统上认为主体自身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了自我就认识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表明了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必须强调主体意识,以人为出发点。

李柯(2005)西方人重视理性分析,重视客体意识,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执着于客体的物与主体的我之间的距离。认为只有离开了距离,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冷静的描述和剖析,语言表现多以无生命名词为主语,体现了较强的客体意识。

汉民族心理中源远流长的关键词作主语和使用作主语的非人称句,以此来强调物的重要,让事物以客观事实的形式表现出来。论文大全,翻译。

如上海世博会标语“当好东道主,文明迎嘉宾”译成“Shanghai Welcomes You with Open Arms” 中文口号的说话人是省略了的第一人称,即“我们”,“嘉宾”是他者的范畴,即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同时预设了第二人称的存在,即作为读者的“你们”,所以,世博承办方(包括志愿者)、中国人、外国游客三方分别体现为第一、二、三人称,读者取向是中国人。在语义关系上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可以被纳入同一个范畴,即“东道主”,言者与读者的统一是最典型的读者取向。口号的英译转换了读者对象,这种转换从两个名词的翻译中尽览无余:“东道主”对应Shanghai,“嘉宾”对应you。中文口号中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英译版中体现为地点名词Shanghai,而中文口号中的第三人称变成了英文口号中的第二人称,即“嘉宾”变成了you。中文虽然隐含了人称,但暗含着每个上海市民都是本届世博会的主人,应对游客以礼相待,热情好客,充分显示出上海以及中国人民的友好。而对应的英文简洁、清晰,运用了英语中地道的表达方式,使外宾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2.3主语VS主题唐媛(2009)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直观的、综合的和整体的,强调部和外部世界、主客观的整体性。具体说来,中国人的逻辑思维一般是“螺旋式的”。思维活动大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把作出的判断或推理的结果,以总结的方式安排在结尾。这种“螺旋式的”逻辑使得中国人利用间接的交流方式,在语言表达上,一般是首先叙述事情的背景,或罗列客观上的条件,或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摆出事实的证据,最后再做出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也就是说中国人习惯将次要信息摆在句首(如状语或其他叙述部分),先将外围环境,时间背景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画龙点睛,道出话语信息的中心部分或表态部分。

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逻辑的、分析的和推理的。具体地说,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往往采用直线推进的方式。这种“线形的”逻辑方式使得西方人采用直接交流(直截了当)的形式。在语言表达上,他们习惯首先说明看法或观点,点明主题,然后再依次说明背景、条件、原因、证据或进行分析。因此英语句子的主谓机制一般位于句首,开门见山,提出重要信息,然后用各种标志进行补述、修饰、限制。

如:世界文明的盛会,我们大家的世博

Civilization in focus: we all gather at the Expo中文标语先渲染整体的气氛,指出上海世博会在世界的地位,它是一场世界文明的盛会,是中西方思想交流和碰撞的舞台。论文大全,翻译。在这里,我们不需要踏出国门,便可领略全球不同的文化。中文标语在从侧面阐述完外围环境之后,之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指出虽然它如此盛大,但却又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是“我们大家的世博”,这里的“我们” 指出世博的承办主体,也突出责任主体。英文译文则开门见山,直接点出重点,前半句指出这是一个全球瞩目的文明盛会,后半句补以次要信息,这里的“we”指代来自全球的游客,是前半句进一步的解释。再如,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 At Your Service at Expo中文标语按照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第二人称“你”指“中国游客”,而”我们“则是指在上海世博会服务的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前半句烘托大的背景—上海世博会是全球文化展示和交流的舞台,而后点出话语的核心信息,即志愿者无微不至的热情服务,会让全世界的游客感受到温暖。论文大全,翻译。这里体现了中国志愿者的周到服务,也让中国游客感受到了人文关怀。英文译文并没有渲染周边的环境,而是直入主题,点出为游客服务的宗旨,“At your service”愿为您服务。 这是在英美国家酒店或餐厅服务员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当顾客在餐厅用餐,或住酒店有事找服务员时,他们通常都会先说这句话。另外,古代的臣子,仆人接受国王的任务时,理解成愿为您效劳(效力,效忠)。有时候,也表示对对象的尊敬,表示愿意帮忙。“语言使沟通的桥梁”地道的英文表达,更能拉近与外国游客的距离,使他们如同在自己国家游览一样,没有任何障碍,亲切感油然而生。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思维和翻译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会有差异,而这种差异会体现在他们的语言运用上。论文大全,翻译。而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活动,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本文以上海世博会标语为例,结合标语的特点,分别分析了标语翻译中体现的中西方思维中静态与动态,人称与物称,主语与主题的区别。

参考文献:

[1]Arthur Waley.Tao TeCh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Press. 1998.

[2]Pribram. Karl.Conflicting Patterns ofThought.San Francisco.1949.

[3]Singer. Marshall.Culture: A Perceptual Approach.The Bridge,Occasional Paper.No. 11 1971.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蔡平.文化翻译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8

[6]卞浩宇.语言和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9)

[7]张启剑.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8]胡维.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汉英翻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

[9]李柯.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对比看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2)

[10]王瑛.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与翻译[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6)

[11]唐媛.中西思维差异对翻译的负迁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2)

[12]尹振宇.静态、动态的英汉对比与翻译[J]. 柳州师专学报2008(12)

第5篇: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You Hongyan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常把英汉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许多误区,阻碍了外语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语言、文化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称,是在一个社会漫长的形成演变中产生和发展的产物;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此语言的精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

下面先来看一个对白:一个外国人称赞一个中国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 中国人用where ? where ? ( 哪里? 哪里?) 来回答,于是外国人说:From head to toe (从头到脚都美) ,中国人又谦虚地说:Not to be seen ,not to be seen (不见得,不见得) 。这样的对话显然是由于说话方对中西方社会习俗差异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国,称赞对方或对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交习惯,被人们称赞时,要表示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认或自贬,也不应表现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国,听到别人的赞美总要谦虚一下,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因此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就会产生误解和歧义,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以致闹出了笑话。

就文化差异的内容来说,涉及面非常广,从中西方的文学、音乐、美术、雕塑、建筑风格和人们的衣、食、住、交友、娱乐、节日等风土人情到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等生活习惯,还有中西方各自独特的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时对待同一个词汇、同一个手势、同一句话,英美人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通常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如ambition(野心)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我们常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却常取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举止言行总考虑温文尔雅,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对隐私的界定差异: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称谓上的差异;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在美国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于别人所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 Thank you ,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保险的搭话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又如:中国人也喜欢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国朋友说“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会不太高兴,有甚者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还有禁忌话题: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显的禁忌话题要数“How old are you?”。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能觉得很正常,可是对于说英语的国家人来讲他们更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多半情况下,他们会告诉你“It’s a secret.”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的确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更进一步说,在我们进行英语教学时,学生好比是整个建筑,文化是建筑风格,语言是建筑实体,而老师就是建筑设计师。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自如得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带着趣味情感学习,这样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印象就会深刻而牢固,理解也会透彻而容易,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惯用语。例如red 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红色象征着激情。但在英语中的红色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 (引人生气的事)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交流与角色表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课外活动的形式更是多样化,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诵读英文诗歌,排练英文短剧。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戌林海. 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与研究.

[2]张蓉.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渗透.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罗明燕.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4]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刘道伍. 汉英文化对比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池州师专学报,2001

第6篇: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文化差异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指能够比较系统地介绍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大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培养的意义

1.1文化知识的培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语言,可以顺利地加入到该语言社会的交往。外语教学不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且应包括文化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自己的课程有意识地导人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句、段落,并由此及彼地给予解释、对照或比较,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2文化知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语言的使用要遵循文化的规约。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成为外语学习的障碍,导致跨文化交际的误会、冲突。相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而学生在阅读理解、听力解、选词造句上最把握不住的也就是这一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差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1。3文化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张占一先生(1990)认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其功能角度来看,应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不直接影响传递信息的文化因素,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UP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习惯方式各不相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有意识地导人文化知识,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还能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

2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2.1加强文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化教学,将文化因素渗透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以文化讲解保证语言教学的顺利进行。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①词义挖掘。就是在学生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两种语言的一般常用词汇中完全对等的词较少。表面对应的词,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因此,在讲解词汇时应注意挖掘词义中的文化内涵,词义的文化因素挖掘可视具体情况采取语境法、词源法、搭配法、比较法等。②语法提示。既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把目的语文化对语法的影响融进教学之中,提醒学生注意具有目的语文化特点的语法现象,这样做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翻译对比。在做翻译练习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英语式汉语或汉语式英语,这些都是阻碍学生用英语交际的因素。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将那些突出反映目的语文化特征的词汇、句式、篇章结构等语言项目提取出来,与母语进行对比,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异同所在,选择最佳的对应方式。④文化旁白。既指在介绍语言知识内容时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⑤文化作品分析。在国内外的外语教学中,文学一直占有突出的地位。被看作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与国别概况、有关历史和社会的课程和书籍相比,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提供更加生动、具体、深刻、全面的材料,使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对目的语文化的有血有肉的了解。

2.2改革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革以往的教学方法,如采用交际教学法、课堂融入法等。交际法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会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学会具体运用,也就是说要知道在什么场合运用,以及如何运用。交际法强调教学过程应该交际化,学生处于更为积极主动的地位。教师的作用既不是讲授语言知识,也不是指挥句型训练,而是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交际活动。教学内容也是以学生的实际交际需要为依据,在教材中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题材和体裁更广泛,使用新闻报导、广告、通知、表格、新闻广播、电话谈话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交际教学法的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从而摆脱了知识接受者仅仅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机械学习者的地位,真正达到用语言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课堂融入法即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人相关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做一个练习,内容主要涉及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英语文学原著、英文报刊、杂志等,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材料,不断拓宽视野。通过这些课堂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不会在实际交际中因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导致交际失败。

2.3调整课程设置

大学的外语课程设置,除了开设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系统地传授知识文化外,还应增设语用学、国情语言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并且大学教师应带领学生适当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搜集大量例证,作系统的文化对比,并将这些学科和我国的实际结合,引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2.4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可以通过以下两种:

(1)价值观。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方式、交往的规则,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起着指令性作用。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说,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体现在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中国人常讲“顺其自然”。而西方哲学则持“天人相分”的观点,即自然与人是对立的,人应该处于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从群体与个人取向看,中国人提倡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要服从群体利益,把功劳归功于集体。西方人则相当崇拜个人奋斗。在时间取向方面,中国人以过去为主,往往考虑过去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而西方人士则着眼于未来,尽管眼下很幸福,但相信未来更幸福。中国人办事节奏比较慢,人际关系考虑得比较多,而西方人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注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效。在处世态度方面,中国人追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稳中求生存;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认为打破常规、不断创新是最大追求。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语言与行为模式。当然,随着中西方交往的不断渗透,价值观念方面所引起的差已己不再象过去那样泾渭分明,但本质的差异是存在的,这样对帮助学生摆脱交际中的困境具有积极意义。

(2)思维模式。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也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比如,中国人有从大到小的特点,时间的排列以年、月、日、时、分、秒为顺序;写地址以国、市、县、区、街、室为序,表现出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而西方人的表达顺序恰恰相反,认为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了世界,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线式的,表现出个体主义倾向。对他人表示关心是我们日常交往中的常见话题,但是英美国家人士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中国人常常以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很可能失败。

2.5重视传授语言文化对比的理论和方法

在语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目的语文化的某一现象直接阐述说明。例如,讲授Christmas这一单词时,教师要注意其文化内涵,有意识地介绍西方圣诞节的时间、来源、庆祝方式等,使学生了解圣诞节在西方人眼里的重要性,以及它所涵盖的历史,宗教知识。

(2)采用比较的方法就目的语文化因素与母语文化因素进行对比,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侧重于两种文化的相异处。这种方法较为直观、具体,容易被学生接受。

(3)创造一个良好的跨文化环境,开展英语角,加强和发展中国学生与目的语国家人们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与外国人进行直接的、真正的文化交流和情景对话,使学生从中学到更加地道的外语,获得更好的跨文化知识。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国文化,不能把与我国文化不同的别国文化看作是荒唐可笑的东西,反过来也不应该以西方文化为标准贬低自己的文化。

(4)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把课程教育、常规教育、隐性课程教育结合起来,把背景知识学习渗透到日常的仪式、规范、制度、活动中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式教育。

2.6开设系统的文化知识选修课

第7篇: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镇收入差距;夏普里分解;人口特征

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一直是我国近年来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各种宏观因素对我国收入分配产生了很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也采取了大量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协调收入分配;但另一方面,现实中的收入差距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居民个体因素,即人口特征因素决定的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关系到我国如何通过更加有效的经济政策来激励居民个体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政策效果。基于此,本文利用CHIPS2007的微观数据,同时利用最新的基于回归的夏普里分解方法,从微观层面分解了不用居民人口特征因素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一、 居民收入方程的设定

在进行上述变形之后,本文基于Wan(2002)的方法分解了不同变量的贡献率。在具体计算过程中,某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y的相关性越强,同时该解释变量自身的变异性越大,那么该解释变量对收入差异的贡献率也越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基于回归方法的夏普里分解的计算时间受解释变量的数量影响很大,在解释变量较多时(例如超过10个)很难计算出分解结果。因此,在不影响分析的前提下,本文在具体的分解过程中分别将部门虚拟变量sector合并为一个变量与同时剔除变量province。此外,在衡量变量变异性的指标选取上,本文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变量的变异性。

二、 居民收入回归方程分析

对城镇居民收入方程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表1报告了全国以及东中西分区域样本的居民收入方程回归结果,具体来看:

(1)年龄对收入水平呈负向影响,对比东、中、西与全国的情况,年龄对东部地区的影响要高于其他地区。这与地区人口结构有关,一般来说60岁以上人口均属退休人员,这部分人口收入来源只能依靠离退休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金,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没有固定的收入,因此一个地区老龄化程度越高就对收入的负向影响就越强。2007年东、中、西的老龄人口比例分别是10.2%、8.9%、8.3%。这种人口的分布情况与回归结果恰好吻合。

(2)男性的收入水平要高于女性,这大多数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这种现象主要由四个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在劳动力市场中普遍存在就业歧视。女性的就业机会普遍低于男性,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大学生的就业率要低于男性大学生十个百分点左右。第二是分配性别歧视。我国男女之间的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并不多,但在同一工作单位,女性往往会被分配到低收入的工作岗位。第三是差异化的退休制度,我国男女之间的退休年龄是有差别的,一般女性退休年龄是50岁、男性退休年龄是55岁。由于退休之后收入会大幅降低,因此男女之间的收入水平在45岁~60岁这个阶段被迅速拉大。第四是体制改革因素,98年的国企改革有3 800万国企职工下岗,其中女性的比例要高于男性,这对女性收入的总体影响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冲击。比较地区间的影响状况,东部城镇的性别差异导致的收入差别要高于中西部地区。

(3)城市户籍对收入水平的提升影响较为显著的,除2007年中部城镇的回归结果不显著之外,其他年份均在5%以上水平显著。这是两个因素造成的,首先城镇户籍比非城镇户籍人口所得的转移性收入要高,其次非城镇户籍人员多为农村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从事低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收入较低的行业。从东、中、西三大区划的比较来看,西部地区因户籍城乡差异造成的影响最大,在城镇户籍人口的工资要比非城镇户籍人口高出25.6%,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也高达17.7%(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的城市中非城镇户籍人口收入水平要比中、东部地区低,以非城镇户籍人口占比最高的农民工为例,2007年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在相等就业条件的前提下,平均收入分别比中、东部分别低了7%与40%(武岩与胡必亮,2014)。

(4)受教育水平对提升收入的作用较为显著,有大量的文献对其影响成因展开分析(可参陈钊等,2008;杨俊等,2008学者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对比三大区划间的回归系数,发现中、西部地区受教育程度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要高于东部地区。这与现有的一些研究结论是相反的,其研究普遍认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越高,教育收益率也越高,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导致收入水平更高。但这些研究忽视了受教育程度在不同地区间回报率是不一致的,李实等(2005)已证明2002年西部地区中学、高中与大专的教育回报率高于东部地区。2007年我国平均受教育水平约为8.1年,接近高中的水平,尽管城镇的受教育水平比全国水平略高,但其区间也应在大专与高中之间,由于在这一区间东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较低,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受教育程度对收入水平的影响高于东部地区。

三、 夏普里分解结果分析

表2报告了回归方程夏普立的分解结果,正如上文指出的,某个解释变量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取决于其自身的变异水平和其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因此表2中也报告了其自身的变异水平(用基尼系数来衡量的)。

具体来看,人口特征因素总体上对基尼系数的解释力36.6%,大约可以解释三分之一的收入差别,这与陈宗胜(2002)的结论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残差项中的贡献率是不能被人口特征因素解释的部分,这些因素包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改革政策差异、自然环境差异、区位差异等宏观非个体因素的,可以发现,这部分因素占总体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与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的现实是一致的,即宏观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贡献更大。

进一步地,在人口特征因素中,对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因素是受教育水平,其贡献率为16.75%;次高的人口特征影响是性别,其基尼系数与贡献率分别为0.034与8.02%;而人口特征影响因素最低的是婚姻状况,平均贡献率在2%左右。

进一步比较了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区域的人口特征因素的贡献率,表3与表4报告了相应结果。具体来看:

(1)从总体解释率看,东、中、西三大区域内人口特征因素贡献率的相对大小与全国的分解结果基本相同,这也说明模型的分解结果是相对稳健的;但具体来看,人口特征因素在不同区域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其在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贡献率依次为32.15%、33.25%、34.4%。

(2)受教育程度因素在三大区域中仍然是排名首位的人口特征影响因素,但其贡献率在西部、中部、东部依次递增。该结果意味着,我国地区间人力资本差异仍是制约收入差距缩小的核心原因。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虽然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要低于东部地区(由表1的估计结果得到),但现实中教育投入仍然偏向于东部地区,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的投入,东部地区人均投入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也降低了中西部地区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上的作用。

(3)性别差异的贡献率在不同区域内仍然是排名第二位人口特征因素。性别歧视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已成为影响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中部地区的性别差异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最高,这与李春玲等(2008)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4)行业因素与年龄因素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相近,在地区间的贡献率呈东、中、西依次递减。从区域行业结构上看,东部地区聚集了银行、保险、计算机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的高收入的行业,而中西部地区聚集的低收入行业较多。即使在同行业中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也较大,以2007年为例,分别选取家具制造也、专用设备制造也与证券行业作为低、中、高收入行业的代表,各行业东中西部的平均收入分别大约为16 200、11 200、13 100与 24 500、18 600、19 600与144 000、59 200、50 800,证明东部地区同行业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5)此外,年龄因素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也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上文已经分析出老龄化是影响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与保障标准均比中西部地区更高,因此老龄化对收入差别的影响较中西部地区要小。户籍、婚姻状况对收入差别的总体贡献率较小。

四、 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划的人口特征回归方程进行夏普里分解,主要得出三点结论:(1)整体上人口特征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36.56%,该结论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也是相对稳健的;(2)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首要因素是受教育程度,其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了16.75%,其次是性别与行业因素;(3)从分区域结果来看,人口特征因素在不同区域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其在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贡献率依次递减。本文研究对于协调我国收入分配具有以下启示:

首先,鉴于受教育水平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高,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通过减免学费的方式普及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升学率;就不同区域而言,有的放矢地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根据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的特点,着重提高对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其次,促进不同性别的同工同酬,加强执法部门依法制定查处对于女性的就业歧视与劳动权益侵犯,进一步提高女性就业权维权意识,制定专门的禁止歧视妇女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最后,加快养老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消除男女职工退休年龄差异,提升中西部地区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减小退休人员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 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李春玲,李实.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8,(2):94-117.

[3] 李实,王亚柯.中国东西部地区企业职工收入差异的东西部分析[J].管理世界,2005,(6):16-25.

[4] 杨俊,黄潇,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1):38-47.

[5] 武岩,胡必亮.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民工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科学,2014,(6):51-61.

[6] 万广华,陈钊,陆铭.全球化与地区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5,(3):17-26.

[7] 许召元.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D].北京:北京大学学位论文,20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结构升级与经济体制转型中我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研究”(项目号:12JJD790050)。

第8篇: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英语听力是英语学习者习得第二种语言的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诸多因素出发,着重分析了文化背景知识差异对我院中高职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最后提出几点可以提高中高职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方法。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英语听力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英语听力教学方面还相对薄弱,效果不太好,学生的听力水平亟待提高。我院中高职生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听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根据几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措施,期望对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1 制约听力提高的因素

1.1 忽视听力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听说能力严重低于读写能力,很多人都是“哑巴英语”,与外界沟通的听说能力极差。听力是人们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听的过程是捕捉、理解信息的过程,是听者运用记忆中的知识和经验对语言信息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而我院的学生听力方面极其薄弱,中高职学生词汇量少、基础差,再加上中学时基本上没有听力课,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几乎不具备听英语的能力,以致英语四六级的过级率极其低。

1.2 听力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英语听力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听力技巧。中高职学生一方面反应课堂枯燥无趣,类似于填鸭式的应试教学,另一方面本身基础就薄弱,最后甚至有时学生对听力课有了逆反情绪,这在学习中成了最大的绊脚石。因此,教学中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加强趣味性教授,便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听力的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文化差异对英语听力的影响

(1)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很多词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实际交际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思维广度、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别人所说的话。不了解中西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就会造成语言理解上乃至行为上的障碍,这一点在听力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中国和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例如:英语中有很多类似的词,如:chicken-hearted(比喻缺乏勇气的,胆小的人)并非“鸡心”;“lucky dog”(幸运儿)而非幸运的狗。

(2)对话在英语听力材料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对话方面,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使人们在话题的选择、问候方式、道别方式、称呼语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对话看似简单,却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许多层面。如果学生不注意这些方面的差异就会使他们在遇到这些听力材料理解时作出错误的回答或选择。比如:中西方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就反映着不问的文化背景。我们中国人见面喜欢说:“吃饭了吗?”“您这是去哪儿呀?”等等;西方人则通常把谈论天气作为问候的方式,这也反映了他们比较尊重个人隐私,不愿意与关系一般的人谈论这方面的问题。

3 提高中高职生英语听力的途径

(1)日常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把课本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激发中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提高对学习和生活的认识;注重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意识,为学生的听力理解提供知识经验的准备。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西方公共场所的女士优先的优雅风范;西方倡导的个人奋斗、自强独立的价值观;中西方对赞同和否定的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思维方式等。

(2)鼓励中高职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丰富生活经验,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名著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并利用电脑等手段增长文化知识。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看涉及外国生活的影视内容,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为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进行知识经验的积累。

(3)了解风俗习惯的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流传下来的,因此,许多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不可理解的。西方的节日就不同了,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参与性、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比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莫不如此。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正好相反。因此,了解西方的节日对于更好的理解会话有很大的帮助。

(4)结合英语影视片,英语影视片是对语言文化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展示。它通过视、听两种途径将国外的风土人情,人物的言行举止、生活环境、衣食住行等方面展示出来,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文化认知,也可以培养中高职学生边观看边学习异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中高职生听力水平的因素有很多,而在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听力课堂教学来启发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以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水平。相信只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辅以合理的教学手段,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断的提高我院中高职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胡文仲.英语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 黄国营.英语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4] 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5] 李冬梅.近十年来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述评[J].外语界,2002(2).

[6] 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J].现代英语,1996(2).

第9篇: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日常交际;礼仪

中国正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对交际礼仪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在中(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一、打招呼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三、招待客人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节日礼仪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Christmas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五、词汇语言的文化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the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六、文化等级观念

中(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礼仪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服饰礼仪、进餐礼仪,秘书礼仪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讨。总之,中西方之间有各自的文化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随着我国进入WTO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