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中美文化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美文化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一)友谊观

中国人朋友之间注重知恩图报、情深义重,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美国人对于朋友的界定范围比较宽泛,见面三分钟即可称为朋友。美国人的友谊观大多有所界限,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朋友,友谊不会自然而然地延伸至彼此生活和工作的其他领域。换言之,友谊对于美国人而言是一种权利,一种乐趣;而绝不意味着义务和责任。影片中,琼的母亲素媛去世后,她的三位朋友依然在麻将桌旁为她保留了原本属于她的那个空位。在她们的内心,那个位子的主人永远与她们同在。现在素媛的女儿琼坐在这个位置,就如同看到了自己的朋友。玩麻将过程中,三位朋友笑着用中文交流,琼警告她们不要以这种方式来作弊,但立刻遭到反驳,三位阿姨的态度异常坚定:“我们是你的阿姨,我们怎么会骗你。”的确,三位姐妹将朋友的孩子视为己出,怎么会弄虚作假,欺骗孩子呢?不仅如此,为了帮助素媛完成临死前未实现的夙愿,她的三位朋友竭尽全力执著地帮她弥补遗憾,成功地找到了当年素媛在中国颠沛流离过程中被迫抛弃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当为逝者实现了生前意愿,三位老朋友的兴奋和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终于可以告慰逝去的姐妹了。

(二)婚姻观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旧社会中国主流的婚姻价值观取向。微弗莉的母亲林多自幼被由于生计所迫的母亲卖入黄家做童养媳。直到14岁结婚当天,才第一次见到自己丈夫的庐山真面目。这对于美国人而言,必定是抓破脑袋也百思不得其解。美国人信奉婚姻自由,结婚属于个人的私事,完全由自我主宰。而即便是现当代的中国,子女结婚仍然很在意父母的态度,期望得到父母的允许和支持。影片中即使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也深受母亲的影响。在微弗莉身嘶力竭的呐喊中,她明确表示自己失败的第一次婚姻,就是为了取悦母亲,选择嫁给了一个中国人。当她开始第二段恋情时,尽管之前与母亲矛盾重重,但她还是将男友正式地介绍给母亲,内心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果然得到母亲应允,同意出席自己的婚礼,微弗莉最终喜极而泣。受儒家文化熏陶,旧社会婚姻中要求遵守“夫为妻纲”的生活处事原则。林多嫁入黄家大门的那一刻起,深知自己的一生将从此掌握在丈夫手中,这个男人将决定她一生的幸福。新婚第一晚,小丈夫黄少爷便言辞凿凿:“我是丈夫,我是当家的。一切由我说了算。”另外,当丽娜的母亲顾莹莹遭受丈夫百般,却也欲罢不能,因为潜意识告诉她:“如果我离开了他或是杀了他,我将一无所有。”作为丈夫的附属品,妻子只能任受摆布,毫无怨言。当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时候,故事的结局只能以惨剧收场,顾莹莹最终选择残忍地溺死自己襁褓中的儿子,以此来宣泄对丈夫积怨已久的愤恨。由一出悲剧引发出了另一个惨无人寰的苦果,不禁令人触目惊心。

(三)家庭伦理观

“家”在中国人眼中是温暖的港湾,是游子的期盼。家庭和睦,儿孙满堂乃是人之大幸。为人子女,要尊长辈,孝父母,重家庭。而美国人深受基督文化影响,推崇人人平等,家庭成员亦是如此。他们关注个人自由与权力,亲情观念明显淡化,父母与子女的情感纽带联系不紧密。四位母亲从小教育女儿要温柔贤淑,隐忍顺从。这源于她们自己从小受到的中国传统教育。林多的母亲在她即将嫁入黄家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女儿,作为女孩子,要温柔贤惠,“吃饭要慢一些,要收拾得整洁大方,要听话”。另外,丽娜和罗斯也在母亲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对丈夫百般隐忍,最后失去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引发夫妻感情危机。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值在影片中也得以充分的展现。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却给孩子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琼小的时候由于忍受不了母亲强迫自己学琴,大喊“我不是你的奴隶,你不能强迫我做事情。”由于家庭观的迥异,母女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摩擦不断。琼曾对母亲抱怨:“从小到大,我做的任何事情你都不满意。”甚至于当自己即将要回中国与自己的孪生姐姐们相见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对她们描述自己的母亲,因为“我根本不了解她,她只是我的母亲而已”。微弗莉也对母亲说:“你不知道你给我造成多大的压力。”可见,中国式母亲对女儿美好的愿望并没有按照她们既定的轨道前行;相反,孩子们却离她们渐行渐远,亲情受到重创。幸运的是,最后母女间冲破了文化差异引起的隔阂,冰释前嫌,实现了文化融合。当重新感受到久违的家庭温暖时,微弗莉的母亲终于破涕为笑:“现在我满足了。我们开始理解对方了。”琼也和母亲化干戈为玉帛,相拥而泣。

(四)面子观

“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儒家“礼”教思想倡导一个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最大限度上服从于自己所在的社团或社会,以达到同属、共识氛围。个人应该和其他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单满足自己的欲望。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讲究“赏脸”,尽量避免“丢脸,要“给面子”、“顾全面子”。中国有句俗语:“面子是别人给的。”面子观念可以说就是一张无形的“脸”,“脸”即是“面”。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我行动的权利,厌恶对他人事务的干涉,尊重个人的隐私,偏重于“独立”的礼貌面子,往往是不给对方留“面子”。个人得失为小,丢面子事大。为了个人面子,母亲可以拿女儿为筹码,互相攀比炫耀。当微弗莉的母亲带着抱怨的口吻说,“每天她都在下棋,还要我为她擦奖杯。”琼的母亲也毫不示弱地说:“我遇到的问题比你还严重呢!每次我让她帮我做家务,她都置若罔闻,一心只是练琴。”言语间均表现出内心的火热,都以女儿为骄傲。当琼在钢琴比赛快结束时突然出了状况时,母亲顿感颜面扫地,面露尴尬。微弗莉带着男朋友来家中做客,上最后一道菜时,林多自谦地说:“这道菜味道比较淡。”谁知对方果然不解风情,毫不客气地表示味道确实太淡,还顺手将桌上的酱瓶抓起倒进菜中,说这样就会好很多。这种让中国主人丢面子的表现顿时让林多大惊失色,不悦和惆怅只能暗自吞咽。

(五)社交观

社交场合中,中国人习惯按交情论心意。体现在送礼方面,感情越深,礼物越重。譬如结婚请宴,关系越发亲近的礼金自然要比寻常人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礼物的贵贱直接反应交情的深浅。然而,美国人则重形式轻物质。礼物要送,但礼物的贵贱不是主要的衡量标准。即使是一张不起眼的贺卡,也能反映送礼人的诚意。所以当微弗莉给母亲展示自己男友送的衣服时,林多不屑的态度和对衣服的挑剔让女儿恼羞成怒,反问:“你怎么能对一件礼物如此刁难呢?”不仅如此,影片里中国人待人接物表现出的热忱、宾客至上的理念也是一大亮点。相比之下,囿于饮食结构的单一和餐饮文化的不同,美国人更注重主随客便,热情的程度远不及中国家庭。片中有好几处家庭聚会的场景,其中主人的精心准备、丰富的菜品和诱人的食物都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人的待客之道,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二、结语

第2篇: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一、中美课堂比较

1.中式课堂教学。在传统中式课堂中,学生往往专心安静地听教师讲授,专注地记录课堂笔记,很少对教授的知识提出质疑,或是主动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愿意在课堂上提出来,而是要等到课后再单独找老师提问解答。而中式教师也已经适应了扮演主角,更倾向于按照预设好的教案和节奏进行知识讲授,不希望计划好的教学思路和进度节奏被学生的提问打乱。

2.美式课堂教学。在美式课堂中,学生更倾向于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展示自我,彰显个性。同时还喜欢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把这种质疑理解为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渊博知识的信任和认可。美式教师主要扮演的是引导和启发的角色,十分鼓励和提倡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质疑提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自行探索出答案。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教师也给提问答疑留出了很大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质疑、大胆创新。而对于学生提问,教师并没有视为是对自己教学课堂的“添乱”,而是学生对课堂的投入、对教学的积极回应与认可,故而持肯定认可的态度。

3.利弊分析。中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信息容量较大,学生的硬性知识储备和记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是自我表现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有限。美式课堂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对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信息量就相对有限。

二、文化析因

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也大不相同。究其根源,在于中美两国文化上的差异。

1.中国的集体主义VS美国的个人主义。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世代熏陶下,中国人崇尚的是谦卑有礼的中庸之道,强调个人是集体的组成之一,不好出风头。在这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下,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个人表现行为会被冠以“张扬”、“爱出风头”、“好大喜功”、“集体观念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旺盛”等负面评价,容易招惹是非,并可能会落得“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等不堪下场。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学生往往不愿意在课堂上打破沉默,开口发言了。美国是一个人口多元化的年轻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人群为了享有公平的权利而需要不断主动争取。人们需要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肯定,开拓进取。所以,这就造就了美国人民充满自信,喜欢自我展示、参与竞争的性格特点。所以,在美国文化中,个人展示、张扬个性的行为,则会被解读为“勇敢”、“自信”、“有个性”、“可以提升集体”等正面形象,个人表现是获得认可和鼓励的。

2.中国的等级权威观念VS美国的民主平等。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中,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受到辈分、等级权威观念的制约。所以,人们认为,学生就应该绝对听从教师的教诲,不能有半点违抗,甚至质疑。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行为,则被视为是对教师的不敬和质疑,是对教学能力的不信任,是对教师权威的一种挑战。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的新教思想影响,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民主、平等。所以,学生把教师视为追求真理的同盟,提问、探讨被视为是严肃认真治学的表现,也体现了对教师的尊敬。而教师,也认为学生积极提问是对其民主平等的课堂和开明的治学态度的一种认可。

三、对策

针对以上文化根源上的成因分析,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对现行的中式教育做出适当调整。

1.纠正个人主义观念误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可以共存的,甚至是相互促进的,由此来去除学生自我表现就是出风头,会打破集体和谐氛围的思想负担。只有当每个个体都出色地完成自身建设、发展和自我完善时,集体生命力和竞争力才会得到大幅的提升。所以,积极的自我展现,自我建设,也是集体建设的一部分。积极参与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为集体争光。

2.打消对权威性的盲从心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创新,或是提出质疑,那也是良好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而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的疑问在得到解答之后,势必会加深其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又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最有力证明。

第3篇: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刮痧》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中美文化冲突的故事,中国人许大同为了追求美国梦来到了美国,经过多年奋斗,有了事业上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他的妻子简宁,也是一个中国人。大同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多年,可小的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处处可见。影片主要围绕刮痧这一事件将中西文化冲突引向了。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与冲突。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差异

    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在传统价值观念中反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去保全集体利益。而美国文化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认为个人的自由、利益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差异电影《刮痧》中有所表现。当大同的妻子简宁分娩时,大同因为开会而不在场。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开会比他孩子出生更重要,”的事情是不能理解的,他们不能接受这种事情,所以接生护士在听证会上情绪很激动,并且说这件事情会让她一辈子都记得。

    二、等级观、伦理观之差异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序。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等级分明的皇权制度,不管是对于国家的统治,还是家庭的管理上面都强调等级和尊卑。所以在许大同,这个具有中国血统与文化的中国人身上,还是可以看出这种等级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对父亲的那种尊重还是对妻儿的管教上都能看出,同时认为“我管教自己的儿子天经地义”。他父亲那句“你当面教子背面教妻,”更是这一文化的反映。而美国文化中,他们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人人生而平等。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从来都强调“忠”、“孝”、“礼”几字。认为对别人要尊重,礼数相待,对父母,讲究孝顺。在影片中,许大同为了父亲,隐瞒了事实,一再承认是自己对儿子进行的刮痧,并且一再制止妻子说出事实。在美国人眼里,为了孝而说谎是不可理解的。同时在解读中国经典英雄人物上面也能看出来,孙悟空偷吃仙桃、仙丹等行为在美国人眼里也不能理解,认为这不是道义,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所崇拜的道义与英雄行为。

    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差异

    中国是一个在乎长远利益的国家,要看长远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影片中,当妻子难产时,许大同选择了保大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以后还可以生小孩。

    四、“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之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的基础之上,中医基于人体的理解是一个阴阳调和的过程。中医认为人体的结构可以用阴阳来形容,当阴阳失衡时,身体就会出毛病。而美国文化信仰的却是天人相分,认为人和自然是分开的,人可以支配自然界。

    影片中最大的冲突就是在刮痧上,这个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的治疗方法,在美国却被用来当做虐待儿童的证据。中西医学完全不同,在他们的思想中,这种方式与他们西医治疗方法完全相背离,所以不能理解刮痧这种中国传统治疗法。在影片中,当许大同竭尽全力去对刮痧进行解释:“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中医认为,人体的七经八脉,就像无数条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脉络,气在全身流动,气沉丹田。”而在场的所有的美国人都认为许大同在胡说八道,不知所云,于是迎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五、亲情与法律选择之差异

    在交往中,中国人注重情感。而美国人则信任法律,认为它适合于每一个人,人们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中国人可以“法外开恩”,而美国人则信“法不容情”。

    在影片中,许大同送父亲回国,父亲因为牵挂自己的孙子,就问了起来,许大同看出了父亲的心思,就跑了出去,把小孩接了过来。这已经违法了,看他认为  他应该这么做。 六、朋友观之差异 中国人注重朋友情谊,认为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觉得朋友就该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站在自己的一边为自己说话,应该讲“义气”。中国人强调朋友对自己的忠实,容不得背叛。在美国朋友之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交友处事的顺序是法律、道理、人

    情。

    在影片中,许大同在面对第一次听证会时请的律师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昆兰这位知识产权法,仅仅因为昆兰是自己的朋友,信得过他。他认为昆兰肯定会站在自己这边说话,肯定会为自己“赴汤蹈火”。可当昆兰看到了孩子背上的“伤痕”后,感到很气愤,不再为许大同辩护了。在听证会上,昆兰出席证人,承认了许大同确实因为小孩打架而打孩子。许大同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这样对待自己,于是感到很气愤,认为应该断绝一切关系,甚至辞职,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昆兰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不能完全理解大同的朋友观,于是感到很无奈。

    结论

    电影中的许大同,在解释得不到理解的时候,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行事,比如接小孩、爬窗户等。因为他的解释,在他眼里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不同文化的人眼里看来却是“胡说八道”。当不同的文化碰面的时候,冲突难免。但是在结局中,当对方的文化得到理解的时候,一切误会都化解开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文化的差异。一旦了解了对方的文化,也就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就像电影中最后的大团结。

    参考文献:

    [1] 李丽虹,丹: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 电影文学,2011(4).

    [2] 马樱:从价值观角度解析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J]. 电影评介,2008(7).

第4篇: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老友记》;中国文化;美国文化

《老友记》英文名为Friends,又译为《六人行》,讲述的是六个朋友莫妮卡(Monica)、瑞秋(Rachel)、菲比(Phoebe)、钱德(Chandler)、罗斯(Ross)和乔伊(Joey)一起生活在曼哈顿一栋公寓时,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六个朋友性格各异,其中莫妮卡好胜、控制欲强且有洁癖,瑞秋大大咧咧却可爱,菲比行为古怪却很善良,钱德幽默风趣却被人怀疑同性恋,罗斯憨厚专情还有点迂腐,乔伊天真开朗善良。尽管如此,这六个美国普通青年却演绎了一系列故事,充分体现了美国特有的幽默、思维方式和观念态度等,让其他国家的人们在开心快乐的同时还能对美国的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这大概就是《老友记》从1994年9月起,连续播出10年共236集之后,至今依然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文化差异中的“文化”指的是一种语言、习俗、世界观、关系体系及社会机制等,是一部分人习以为常,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却截然不同的综合体。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东方文化源远流长。美国历史相对较短(仅两百多年),由于曾是英法殖民地,其文化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其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美国文化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本文将围绕热播剧《老友记》来比较分析其中所折射出的友谊观、爱情婚姻观和家庭亲情观三个方面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友谊观

中美文化对朋友的理解不同。对于美国人来说,朋友可以是点头之交也可以是亲密的伙伴,是自己愿意与之相处的人。在《老友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六个朋友在公寓里举办聚会,邀请不同的人来参加,彼此间无论是交谈还是互动,都非常随意轻松。聚会之后,可能有的人都不再见面与联系。这在中国人看来,就显得朋友之间关系极不稳定。如果没有变故,中国的朋友关系维系终身,历史上不乏此类故事。牢固稳定的朋友关系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使不经常见面,这种情谊也会长久维系。

美国人对待朋友会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宽容。《老友记》中六个朋友各有缺点,他们却彼此宽容,相互支持。当瑞秋逃婚出来(没有工作、收入、特长),没有被邀请参加婚礼的莫妮卡收留了她;菲比唱歌难听,尤其是她的“臭臭猫”,但是大家还是安静听她弹唱并为之鼓掌;尽管莫妮卡有洁癖并且控制欲强,大家还是尽量容忍、迁就她;乔伊作为临时演员,没有固定收入,室友钱德经常一个人承担房租,而且乔伊经常去莫妮卡冰箱里偷吃,莫妮卡却没有大发雷霆;感恩节瑞秋没有钱却想和家人去滑雪时,大家帮她凑钱,等等。《老友记》中感人的一幕幕充分体现出美国人对待朋友的真诚与宽容,对错误的容忍。但是,在中国文化中,虽然朋友间也会真诚相待,相互帮助,但是某些错误会导致友情的破裂,就算彼此原谅对方了,依然会存在裂痕,难以和好如初。

美国文化尤其崇尚自由平等,朋友间尊重彼此的空间、隐私和决定。当瑞秋决定生下孩子,当未婚妈妈时,大家为她高兴,并在生活上照顾她和孩子。当菲比决定为自己的弟妹代孕时,大家在惊讶之后依然支持她,帮她实现目标。乔伊经常带不同的女人回家过夜,他从来不会遭遇干涉和反对。在整个剧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没有束缚的友谊和对隐私的尊重。在崇尚自由平等的同时,《老友记》也体现出美国的直率。六个朋友互有缺点,在生活中也会产生摩擦,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不会过多顾忌面子问题。只要他们认为是对的,就会据理力争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在美国人看来是对朋友的信任与尊重,这样做才会消除彼此间的猜忌与隔阂。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顾忌面子。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时,他们往往是采取旁敲侧击、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这样可以维护对方的面子,也不会破坏友谊。

二、爱情婚姻观

美国文化中的爱情是相当浪漫的、自由的,一见钟情经常有,也不忌讳恋爱中的性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恋爱对象,是缺乏自身魅力、不被认可的表现。美国家长也鼓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尝试恋爱,甚至会举办聚会来给孩子创造机会。《老友记》中莫妮卡在中学时代由于过胖,一直没有男朋友,对此她耿耿于怀,在家里举办的聚会上也尽量表现自己。中国父母则不然,他们禁止孩子在中学时代谈恋爱,甚至跟异朋友,怕因此影响学习成绩。一旦发现有恋爱的迹象,家长们会立即想办法制止,更别说性了。

源于自由、平等的观念,美国人老少恋、同性恋等也是相当宽容的。在美国,就算家人朋友不认可这种恋爱关系,他们也很少阻止或反对,因为这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是他的私生活。在《老友记》的第一季,罗斯离婚了,原因就是他妻子结婚数年后才发现自己是同性恋,于是离婚搬去与一起住。尽管后来发现自己怀上了罗斯的孩子,她依然生下孩子,与一起抚养。这样的婚姻状况没有遭到非议,反而,在美国几个地区还是受法律保护的。《老友记》中还上演了两次老少恋。一次是莫妮卡和父母的朋友理查德(Richard)的恋情。从剧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真心相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他们在婚后是否生孩子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虽然理查德做出让步,但莫妮卡不愿勉强对方而分手。另外一场老少恋是菲比的弟弟恋上了年长他20岁的妇女,两人如胶似漆。虽然妻子无法怀孕,他依然爱她,为此,菲比还为他们代孕生下三胞胎。以上这些,都是源于美国人高度重视个人隐私和感情,他们根据自己的真实情感来选择自己的爱人,并不受世俗和外人的影响。即使对方再优秀,如果感情没到可以结婚的程度,他们也会放弃。而在中国,恋爱结婚都穿插着许多世俗的因素,例如物质条件、外表、学历及父母态度,等等,这都是源于中国自古以来带有封建礼教特色的婚姻习俗。在中国,包括当代,婚姻可以没有爱情作为基础。异性恋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同性恋了。

美国的恋爱和性不可分离,有恋爱基本上都有性关系的存在,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开放的,中国的传统礼教不认可也不允许婚前。但是,有性不等于就要结婚,美国人对婚姻非常慎重。《老友记》中乔伊换女朋友就像换衣服一样,经常带回家过夜,这让罗斯和钱德羡慕不已,但是,乔伊一直都没有碰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罗斯多年暗恋瑞秋,两人分分合合,感情纠葛贯穿整个剧情,最后才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虽然中间因为瑞秋怀上了罗斯的孩子,但她依然没有马上嫁给罗斯,因为她认为她对罗斯的感情还不至于结婚。由此看来,尽管美国人的恋爱自由开放,但他们不会因为性而结婚,爱情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爱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选择结婚。在中国,还有不少人奉父母之命成婚或者奉子成婚,婚姻并不是因为感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所以当中不乏离婚者。

三、家庭亲情观

很多人认为美国人家庭意识淡薄,不像中国人这么注重家庭和亲情,这是中美文化最大的差异。其实不然。在《老友记》中,人们不难发现美国人不是没有家庭观念,而是它以不同的形式在表现。例如,莫妮卡会直接对挑剔的母亲表示不满;钱德的第一个是他母亲给买的,作为一个言情小说作家,她还教瑞秋如何写作,她甚至亲吻罗斯,完全不像一个长辈,而是像个朋友;六个人的婚姻都是在找到真爱后自由决定,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父母不加干涉……这种强调平等自由的美国文化渗透在整个剧集中,我们看不到那种上下辈之间的界限与隔阂。在美国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有自己的尊严与人格,而且根据法律,父母不能打孩子。孩子有权力决定自己的事情,父母不会过多干涉。另外,孩子不仅可以直呼父母名字,他们可以坦诚地谈论恋爱、朋友甚至是性,完全是朋友关系。

在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家长与家属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国家长有着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否则就是不孝,家长此时可以执行所谓的“家法”。如今,依然有孩子由父母来决定他们所学专业和日后从事行业。对于婚姻,孩子必须通过父母同意后才能举办婚礼,否则他们就得不到该有的祝福与支持。在人与人交际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长幼有序”,否则就违背了传统的道德准则。

虽然在中国家庭中有着明显的辈分区别,但是其中也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无论家庭内外,中国文化中讲究“尊老爱幼”,亲情是中国人最看重的情感。即使在现代家庭中,很多年轻人依然和父母一起住,相互帮助、照应。就算不住一起,两边也会经常联系与来往,因为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和责任,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的规定。传统节日中国的客运高峰就可以充分反映出这一点,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团聚。在中国,“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值得夸耀和羡慕的事情。由此看来,亲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出于文化的原因,亲情在美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我们在《老友记》中看到,罗斯祖母的葬礼上,大家都表现得轻松,除了祈祷,没有过度悲伤,罗斯的父亲甚至还跑过来偷看球赛,他母亲还在挑剔莫妮卡的打扮细节。这一切都是源于美国家庭一直采取的独立自由的教育方式。美国家长鼓励孩子独立,无论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经济上,家长不会过多干涉,这就造就了美国孩子独立的性格。一旦成年,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了,孩子们便会搬出来独住,自力更生。父母也不会要求和孩子一起住,更别说要他们照顾、养老,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独立意识造就了这一切,也让生老病死变得容易接受。《老友记》中六位好友不管工作是否顺利,都具有一个特点——经济独立,即使是富家小姐瑞秋,在逃婚后,剪掉各种银行卡,从服务员做起,不再依赖父亲的财力支持。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中国的“啃老族”——由于父母的过分关注和溺爱,让他们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四、结语

美国历史虽然只有两百多年,但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容小觑。历时10年的《老友记》在全世界备受欢迎,它充分反映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向人们展示了美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他们的友谊观、爱情婚姻观和家庭亲情观。在全球化的今天,通过对比其中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我们能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的特征,最大限度地吸收其中的精华,扬长避短,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 戴凡,Stephen L J Smith.文化碰撞[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徐行.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张燕.美国人爱情观评述[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

第5篇: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影响,对策

在当今中美贸易中,由于双方生活消费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的影响,国际商务谈判会产生很多误会甚至冲突,从而影响谈判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合作失败。因此,在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要注重细节,学习和把握对方国家的文化差异,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更好地探讨国际商务谈判的策略,以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游刃有余,维护我方利益。

1、中美文化差异概述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国家或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域、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差异所产生的习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各不相同,使得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呈现巨大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当事人对同一事物或者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或看法。导致文化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地域、民族、宗教、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作为世界两大经济实体,两国的国际商务活动将日益频繁。但是,两国之间文化上存在着时间观、空间观、法制观、集体观以及语言和思维等方面巨大的差异,对两国国际商务谈判及活动造成了一定影响。

2、中美国际商务谈判现状

2.1国际商务谈判概述

国际商务谈判是国内商务谈判的延伸,是跨越了国界的商务谈判,具体是指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为了满足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务活动当事人一定的需要而彼此通过交流、协商、沟通、妥协而实现交易目的的行为过程。国际商务谈判由谈判主体、谈判客体、谈判信息、谈判时间、谈判地点构成。

2.2中美国际商务谈判现状分析

国际商务谈判对人员要求较高,需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从事国际商务谈判的人员,现有谈判人员的谈判技巧不够成熟。当前我国与美国进行国际商务谈判状况整体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我国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较多的考虑本方经济利益,不太去关注对方的经济利益,这样不利于双方长期合作;我国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不重视商务关系和人情关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双方以后的顺利合作;我国国际商务谈判大多集中在国际商务活动频繁的沿海地区,对美国的商务谈判尤为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对外开放,我国的国际商务活动才得以发展起来,开展国际商务谈判时间较短,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3、中美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中美文化差异不仅影响着国际商务谈判的沟通交流,还影响着国际商务谈判的风格以及决策方式。

3.1文化差异对沟通交流的影响

语言差异影响着中美谈判者的沟通交流。在正规的中美商务谈判中,雇佣翻译是一种常态,但是翻译是对语言的一种转义,可能导致信息的缺失或误解,从而影响谈判目标的实现。

肢体语言差异影响着中美谈判者的沟通交流。谈判人员往往在谈判中用肢体语言的方式发出或者接受大量的、可能比语言更为重要的信息。所以,谈判一方发出肢体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另一方极易误解这些信号,且意识不到发生的错误,可这能影响谈判的顺利进行。

语境差异影响着谈判者的沟通交流。中国是高语境文化的国家,谈判者往往含蓄而间接地表达见解,很少直接予以拒绝或反驳;美国是文化多元的移民国家,亦即低语境文化的国家,谈判者往往直接而清晰地表达见解,经常直接予以拒绝或者反驳。

3.2文化差异对谈判风格的影响

谈判风格,是指谈判过程中,谈判者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习惯爱好及处事方式等特点。比如,美国人性格外向、随意,中国人性格含蓄、内敛,这注定了两国谈判者在中美商务谈判中谈判风格的不同。中美文化差异主要从时间观差异、“面子”观差异、法制观差异、集体观差异等方面影响着中美商务谈判的谈判风格。

3.3文化差异对决策方式的影响

美国文化偏好形象思维和分析思维,他们谈判决策往往采取顺序决策法;而中国文化偏好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中国人的谈判决策往往采取通盘决策法。思维方式的区别,导致决策方式的不同,决策方式的大相径庭往往影响着中美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4、基于中美文化差异的国际商务谈判对策

中美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影响很大,基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企业自身应高度重视,精心研究,具体包括基于沟通交流差异的对策、基于谈判风格的对策和基于决策方式的对策。

4.1基于沟通交流差异的对策

沟通交流差异的存在,不仅要求谈判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要求谈判人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4.2基于谈判风格差异的对策

4.2.1时间观差异

赴约,美国人时间观强,强调对赴约的守时,所以,与美国人谈判,一定要守时。

寒暄,是为了了解谈判对方的背景与兴趣,以此来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但是,不同文化对谈判中的寒暄看法不一。美国人时间观强烈,注重实效,他们感兴趣的往往是谈判的实质性问题。所以,美国谈判者花在寒暄上的的时间较少。与美方谈判时,尽量避免东拉西扯,最好尽快进入主题。

4.2.2面子观差异

中国人面子观较强,他们更愿意采用间接的方式;美国人大多面子观较弱,他们不太重视谈判前建立的私人关系。对他们来说,朋友和生意是分开的,所以它们在谈判中会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谈判中的不满之处也会直接予以指出。

4.2.3法制观差异

中国法制观念淡泊,美国法制观念强。所以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美国人对合同条款非常重视,履约行动以合同规定的条款为准。所以建议与美国人签署的合同中要把权利和义务表达详尽,尽量避免模糊的易造成误解的条款。

4.2.4集体观差异

中国人集体观较强,个人服从集体,强调集体责任;美国人集体观较弱,强调个体主义,个人意识强烈。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美方一般只派一至两人出席,在谈判过程中的出现的一些决议,美方代表可直接确认。中方可根据这个情况收集信息了解对方谈判人员的身份、性格、兴趣、能力、弱点以及谈判意图等等,以在谈判中对症下药,游刃有余,从容应对。美国谈判人员一般较少,这为收集美方谈判人员的信息提供了便利。

4.3基于决策方式差异的对策

中美谈判人员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决策上存在巨大差异。美国文化偏好分析思维,谈判决策采取顺序决策法。他们往往从具体问题入手,一个问题解决了,再解决下一个问题题,最后的协议就是已经解决的一连串协议的总和。所以,与美方谈判最好适应他们的节奏,从细节入手,在一些不必要的小问题上做适当让步。

中美国际商务谈判比较复杂,企业及谈判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精心策划,认真准备,放松心态,扬长避短,从容应对。

参考文献:

[1]刘遂.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分析.文摘版:经济管理.2016.1

[2]王寅.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商场现代化.2013

第6篇: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当代性;婚恋;职场

“女性电影”的文本表现差异,本质上是社会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由于地域和社会发展情况不同,中美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也恰好反映在了电影文化之上。本文将在历史的氛围中体验国产“女性电影”,从大众社会心理上把控中美文化差异中的本质特征,深层探讨该类电影背后隐含的当代性。

一、都市空间造就的人际危机

社会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结构和状态。现代都市生活取代了传统的家庭关系模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在忙碌的生活与工作间,都市逐渐演化成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亲情与邻里之情越来越淡。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际关系开始建立在情感和利益的双重保障以上,并多将自己的个人喜好和利益纠葛作为择友的标尺。利益关系的不稳定性,令都市人无法真正掌控好情感的方向盘。因为不受血缘关系的束缚,人们更迫切地希望通过牢固的“情感”来捆绑人际关系,这样不但能够降低成本,而且稳定性较强。尤其是在都市“女性电影”中,往往都是在赞美那些坚不可摧的友情、亲情和爱情,以此来提高“情感”在维系人际关系时的重要性,巩固其在观众心中的地位。

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开始从过去传统的家庭格局中跳出来,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尤其是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女性,她们不但思想独立、行为独立、经济独立,而且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社会中人情的冷暖令女性的心理更倾向于封闭式的自我疗伤状态,她们更加喜欢独自相处,不过这种相对孤单的状态也令她们的内心变得十分焦灼。例如,在国产电影《等风来》中,女主角对所谓的集体旅行十分反感,所以宁愿待在乡村旅店中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间,但突发的停电情况将她长期积累下来的焦虑情绪推向了最高点,最终爆发出来。面对社会的庞大,女人真的特别容易感到孤独,进而难免会滋生恐怖的情绪。

同样,在美国女性电影中,也很少涉及家庭元素。偶尔的出现也是为了衬托对友情或者爱情关系的表现。在中美“女性电影”中占有主导地位的都市人际关系描写透露出了现代人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纠葛的困惑。

二、社会壁垒带来的生存危机

80后、90后是幸福的一代,他们在中国经济大好发展的局势下出生,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与此同时,来自西方的文化、习俗和美食也逐渐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宏伟壮观的好莱坞大片,还有“肯德基”等快餐,受到了都市青年的普遍欢迎。相较于老一辈,青年人对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更高,不过机会并不是完全均等的,都市主流文化将一部分人划在了界限之外。由于对现代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城市,但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也限制了年轻人发展的机会。加之生活背景和自身才能的差异,也使普通人难以逾越阶级的壁垒。

中国的特殊国情令都市青年在阶级突破的道路上举步维艰,而生活在美国的年轻人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虽然,美国一向主张自由和民主,但这只是多元化文化主流造成的开放与包容的假象。事实上,以白人为代表的中产阶级才是美国主流文化的把控者,而白人的心理诉求与政治理念却更倾向于保守。阶级在美国社会中其实从未消除过,甚至从居民居住的区域上进行了普遍的划分,那么不同的阶级所掌握的社会资源自然不同,所以美国主流文化并没有将其变成一座“大熔炉”,而是让阶级间的界限愈加明显,就像“比萨饼”一样材料混杂,冲突明显。

都市超快的生活节奏令现代人前进的步伐越来越沉重,家庭、工作和情感的多重压力迫使年轻人更急于找到一个情绪的发泄点。而“女性电影”则从励志的视角着手,挖掘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人物”,然后从这些成功的经历中鼓励年轻人,给他们铸造一个心灵的归宿。

三、文化断裂下的价值观转变

信息时代的发展令网络成为一条传播文化的高速公路,社会舆论不再以宏大叙事为核心,反而转向对个人的阐述。因此,个体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淡薄,“钱”开始成为一种主流向导。中国在经历了“”时期的动乱之后,大部分知识分子都不再热衷于政治生活,而是将关注点转移到实现自我价值之上。经济格局的转变,重组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而社会系统的蜕变则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中艰难展开。此时,一些负面的拜金主义、利己思潮开始慢慢腐蚀主流文化,情况不容乐观。

第7篇: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 中国大学校园文化 美国大学校园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大学校园是社会文化的神圣殿堂,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提。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开始,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美文化在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从大学校园文化着手,分析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中美文化差异,希望中美两国能够互相学习、借鉴彼此的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尽量做到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个人与注重集体

美国是一个文化与宗教的大熔炉,崇尚自由平等、自主独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正式因为美国人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们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怀疑老师的观点,与老师进行辩驳, 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师生之间平等相处,课堂上可以随时举手发言等等。 我国高校校园的价值观则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一直受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熏陶,强调集体主义和权利差距。因此,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多数采取服从的态度,与老师和校方领导保持一致。而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可能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相互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二、独立与依赖

美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就推崇独立与奋斗.在孩子青少年时期,他们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兼职来赚零花钱,到了大学,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做到经济上独立,完全靠打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中国的每家一个孩子的政策,催生了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文化,所以中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由父母来承担生活费和学费的。很多人认为在大学期间花费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因为自己还在求学阶段,精力应该全用在学习上;而父母也认为挣钱供孩子读大学是应尽的义务,自己也不忍心看到孩子因为打工而受苦受累,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在经济上依赖父母。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美国素有通才教育的传统。美国大学强调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内在修养与伦理道德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课程选择方面,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学生们自由选择。丰富的学术与文艺社团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好机会。中国大学强调专而精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中相对注重“专才”的培养。专业设置完全依托市场需求,考虑更多的是就业等现实原因。尽管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就业,可是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兴趣与内在心理需求。对于一些人文选修课,学生们则采取应付的态度,使得人文学科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务实的教育理念让大学校园内兴起了英语、计算机的“考证热”。功利性的大学教育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四、创新意识与知识积累

美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之一就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它提倡质疑精神以及对知识的运用,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进行科学、艺术、技术等方面的实践。一方面,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美国校园给予学生积极探索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 我国高校仍摆脱不了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相对强调知识的灌输与知识的积累,仍然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关注了知识的记忆却忽略了知识的应用。很多实践环节只是走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应试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社会意义,任重而道远。各国大学校园要认真继承以往以及别国的思想精华,不断反思并积极改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中美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希望我们两国的大学之间也能进行更多的交流,互相学习。使大学校园这个培养人才的摇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令人神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俊官. 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J].玉林: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06).黄全愈. 素质教育在美国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莫丽玉. 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对比 [J]. 常州:外语研究,2006(04).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第8篇: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节日,文化差异,对比研究,启示意义

1.中美节日的起源与差异根源

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习俗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影响与作用更为直接具体。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然而,美国的节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莫不如此。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这些,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

2.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研究— 春节与圣诞节

中美两国的传统节日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具体研究两国节日的风俗礼仪,进一步了解节日所体现的各国的文化。在中国,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大概在周朝时,中国人已庆祝这个节日了。它是一年之始,又在新春时候,一切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人们便乘节日之时互相祝贺.

在美国,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届时,千千万万的美国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团聚。圣诞之夜必不可少的庆祝活动就是聚会。大多数欧美家庭成员团聚在家中,共进丰盛的晚餐,火鸡是圣诞大餐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所有家庭成员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

由此可见,春节和圣诞节都体现了中美文化中强调幸福和谐的因素。但相比之下,中国更倾向于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以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的儒家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与仁爱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深刻体现。然而美国更多的是为上帝给予的礼物而祈祷,强调基督教所倡导的仁爱与平等的精神。

3.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上的区别

节日文化不仅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生活图景的窗口,更是一种象征和意义的体系,中美两国的传统节日体现着共同的象征意义,这就是对幸福的企盼,对仁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祝福。然而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国和美国截然不同。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中美文化的差异进而促进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简言之,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是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习俗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

3.1 以吃喝饮食为主题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讲究饮食,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成为文化的隐喻的符号系统。中国传统节日都具有文化意蕴的饮食风俗:如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和酒,春节的饺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

中国节日体现了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的思想,崇尚集体主义。

3.2 以玩乐为主题的美国传统节日文化

美国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以为,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净化和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解脱和快乐。同时,美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体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

4.中美节日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意义

由于中美两国的文化在本质上的不同,两国文化在交流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摩擦。因此通过从两国节日文化差异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两国人民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进而应用于我们的跨文化交流中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从中美两国敬拜的角度讲,中国人敬拜的诸神,民间词语中的“上贡”、“烧香”等,无不灌输给人们这样一种文化:过节就是要敬比自己能力强大的人或神。这种敬拜是一种基于心灵的精神的信仰的理想,而生活的本身只是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美国人更多是以平等的姿态共享节日的欢乐,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最后,从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年节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西方人的年节,特别是对基督徒来说,它代表了耶稣的诞生。他要求人们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从中美两国庆祝节日的表现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美国人比较具体;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美国人注重实用。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美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节日文化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成为了中美两国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传统节日积淀了各个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在享受节日的盛宴和感受节日的浓烈气氛时,不妨体味一下中美节日文化的不同之处,这对我们学习西方文化和语言具有极大的好处;并且可以让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会,尊重彼此的文化习俗,使沟通更加顺畅,合作更加愉快。

参考文献:

[1] 高占祥.《论节日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59.

[2] 耿卫忠.《西方传统节与文化》[M].山西:书海出版社,2006:45—86.

第9篇:中美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冲突;建议

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不了解彼此间的差异,只按照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容易产生文化冲突,甚至出现文化休克。研究中美之间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际,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一、跨文化交际下的中美饮食文化差异案例介绍

2014年12月,光明网上报道了几位在中国饭局里混过的美国人的口述新闻,他们对中国饭局表示很吃惊,不能理解。他们说中国人吃饭与西方人不同,一要排场,二要面子,三要酒肉,四要命。中国饭局无肉不欢,一般是小盘围绕着大盘,里面装着能吃的各种小动物,除却热菜还有小盘凉菜、飞禽爪子、花生米等,中国人爱吃带腿的动物,例如鸡、鸭、鹅、兔、牛、羊和青蛙等,沦陷到中国人手里是不幸的,因为从脑袋到屁股到脚丫子,没有地方是不被中国人吃的。中国饭局上很少有人打包,似乎谁要是把剩菜打包带走,就等于公开承认自己是贫农,而西方人吃完饭,桌上基本是空的,中国饭局盛产剩饭剩菜。中国饭局离不开酒,自己喝还不算完,谁一端起酒杯转一圈,所有人都得端起来,中国人劝酒时爱说:“来来,走一个。”所有男人女人就把酒端起来一口干下去等。

不难看出,文中报道的美国人对中国的饭局表示很吃惊,心存顾虑,认为中国饭局都是铺张浪费且喝酒时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这确实反映了当前的中国式饭局存在着浪费严重等问题,但是深究其现象背后,也揭示了中美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

二、跨文化交际的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分析

中美之间在饮食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笔者将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从中美饮食对象、饮食方式、请客心理、饮酒方式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具体如下:

(一)中美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美在饮食对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在饮食对象上一般习惯吃大块的牛排或鸡肉等正常部位的“肉菜”,喜食快餐,会将动物的肝脏等部位视为废物,坚决不会吃狗、鸽子等动物。相反,中式饭局的菜品重视“口味”,品味很重要,所选取的食材却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西方人不会吃的食材,在国内可能被视作上乘食材,许多西方厨师无法处理的“废料”可以被中国餐厅做成各种名菜,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人除了看重菜肴的色香味之外,也日益重视菜肴的健康卫生和营养价值。

(二)中美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美在饮食方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宴席一般使用圆桌,宾主一起围圆桌而坐,在座位顺序上讲究一定的等级顺序,长者坐上席;而美国人则事先将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大家各取所需,互不相干。中国人有整体观念而西方人重个体意识,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一定影响。中国传统饭局注重营造和气团圆的饮食氛围,菜肴沿着圆桌中心摆放,整齐大方,方便大家使用筷子品尝美味,人们喝酒吃菜时,通常遵守礼让的传统美德,都爱劝其他人多吃菜,有时也用自己的筷子帮他人夹菜,这虽然有利于加强饭桌上集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但西方认为这种饮食方式并不卫生。

(三)中美请客观念的差异

中美在请客观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受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餐饮文化的影响,请客的主人内心注重讲排场,好面子,饭局场面越大,就越表达出主宾之间的重视,特别是求人办事的宴请中,主人请别人吃饭尤其舍得投入,但觥筹交错后,又由于要面子等心理因素,经常会浪费很多食物,既让人可惜也不文明,目前中国社会也越来越重视树立节俭的风尚。在美国,人们宴请时普遍有着文明的观念,主人请他人吃饭时,饭菜简单,“吃多少拿多少”,杜绝浪费是美国文化中普遍的文明意识,不讲求大排场,不随意浪费食物。如果剩下的食物较多,一般会打包带走“剩菜”,这被美国民众视作个人修养的重要表现。

(四)中美饮酒方式的差异

中美在饮酒方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餐桌上流行“干杯”文化,中国人饮酒,受传统影响,通常喜欢干杯大口喝,不仅是上级对下级,而且中国人在饭局上爱对朋友、生意伙伴们说“是朋友就干杯,够义气就干杯”,常在餐桌上看见彼此碰杯喝酒的场景,中国人确实喜欢相互敬酒劝酒,特别是通过宴请喝酒来谈生意与合作。相反,美国人喜欢举办答谢宴会,喝酒的目的是答谢对方,美国人请客比较尊重个人意愿,宴席上不劝客人喝酒,客人即使一口酒不喝,主人也不会感到不高兴,和中国人热情劝酒相比较,美国人认为喝醉了是很没有礼貌的个人行为。

三、关于减少跨文化交际冲突建议的思考

第一,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走出思想上认识的共性误区。在认识上,不能很自然地认为别人与自己的想法大致相同,要主动学习目的语所在国的文化特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中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习俗,在个体价值观念、餐饮文化、民族特色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要学会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对比,自觉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第二,我们要尊重中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彼此应该尊重各国的饮食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模式等,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在的基础上,谋求互利共赢,我们应把尊重不同文化作为在交流中对待对方差异的最基本态度,美国的饮食文化与中国存在很大的差别,要尊重双方不同的饮食文化习惯,我们应从对方的立场来客观地看待文化交往中的摩擦与冲突,减少误解,尊重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第三,我们要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尊重民族差异文化是第一步,对跨文化交际所面对的新文化或新生活环境中整日接触的不同文化,以及正在学习的目的语文化,仅仅从态度上尊重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接触和运用目的语文化,积极汲取目的语文化中的精粹,取长补短。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模式,入乡随俗,直到从容自如,在文化交融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 语

总之,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出发,简要阐述了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尊重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了解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其他文化,不仅能帮助美国人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中国文化,也能帮我们正确理解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有效避免交际中尴尬局面和较大文化冲突的发生,给人们带来精彩丰富的文化生活体验,逐渐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文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