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汇报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更新观念,走特色办学之路
我校致力于从人文的角度实践“经典引领,文化立校”,努力落实“和而不同”的办学思想,培养学生特长,形成学校特色,走出了一条艺术办学特色的教改新路。学校在学期工作计划中都能认真部署艺术教育工作,并成立了由校长、政教处、艺术教研组长和艺术类老师等组成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健全了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确保了艺术教育工作扎实开展。近年来,学校取得了骄人的办学成绩,以来学校有上百篇在国、省、市、县艺术类比赛中获奖,为中学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
二、加强队伍建设,确立教师的人本地位
艺术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教育思路、教育艺术及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艺术教育的成效,因此学校十分重视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我校一是做好对艺术教师的校本培训。利用每周三下午作为艺术教师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教科研活动,有时还聆听专家的讲课,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及业务知识。二是积极选派艺术教师参加市、县级各类培训,如专职老师的提高班培训、兼职的普及班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我校每年都有教师参加的国、省、市、县各级论文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支敬业、专业、乐业的教师队伍。
三、抓课堂及“体艺2+1”,夯实艺术教育基础
为了使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工作落实到位,我们制订和完善了艺术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制定学校美术特色教育发展规划、确定各年级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确保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务处和教科室认真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教师结合课改,努力钻研教材,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提高备课、上课、评课的质量,真正做到教学过程的细化,努力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把学生终身体育、终身艺术教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中,积极实施“2+1”项目,促进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我校除了开齐并上好体艺类课以外,还强势推进大课间操活动,督促学生走向操场。上午主要是广播操,下午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为百人精品社团展示,各年级都形成自身特色,如:初一的太极拳、健美操、纸版画等,初二的武术健身操、大合唱、剪纸等,初三的论语诵读与研学等。
我校还认真做好体育艺术“2+1”项目的认定工作,学校成立由体育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和班主任联合组成的“体育、艺术2+1项目”多个评价小组,根据市局制定的《“2+1项目”体育与艺术技能标准》和学校实际,由学校在学期末安排时间进行评价,并将认定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校园文化的集中展示,是同学们向老师的激情汇报,更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师生大型文艺汇演,同学们用激昂的歌声、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祖国、歌唱未来;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同学们激情奔放,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赞颂祖国的强大、畅想美好的未来;艺术节还开展了书画展(书法、绘画、纸版画)、科技作品展(手工小制作、电脑小报等)等多个项目的活动,是我校素质教育成果的一次大展示。
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与整合,学校围绕艺术类课程这一核心,努力构建了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的活动课,逐步形成了初中艺术类校本课程的结构,为学生营造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 一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初中生基础素质的综合提高;更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加大投入,创设优雅的育人环境
环境建设不仅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我校十分重视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今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打造“亲近圣贤”校园文化,建立文化走廊、设置主题文化墙;形成“仁爱尽责”行为文化;丰富“《我的〈论语〉》”校本课程,晨诵午读暮省,形成广有书香特色。
为确保艺术特色教育的实施落实,我校投入了大量资金,专门建立了艺术教室,这里有“三友轩”——学生泥塑室,“三乐斋”——学生剪纸室,“三雅居——学生版画室”,“三行屋”——学生论语诵读室,广中的学子在这里尽情放飞思绪,任意地挥毫泼墨,刻版画、唱古乐、习泥塑、悟剪纸,插上想像的翅膀,让情感驻足心灵,一幅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地球,崇尚自然的版画作品就在这里作出。学生的作品有很多曾在省赛、国赛中获得金奖。
对专用教室、器材、教学需要的各种教具均配置齐全。学校现有多个艺术专用教室,并按要求为艺术老师配备了电脑、数码相机等专用器材,每年的艺术经费投入,确保了艺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喜迎硕果,增强品牌意识
课堂艺术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为我校艺术教育工作打下深厚的根基。学校每年都开设艺术类兴趣小组8-10个以上,活动计划落实到位,且重点定时、效果显著,其中我校的太极拳、健美操、大合唱、论语诵读等在县文化艺术节评比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的泥塑组、剪纸组、绘画组、书法组也常常以各种形式进行全校讨论交流活动,并多次在国、省、市、县范围内分获一二三等奖。学校每学年举办艺术节,参与人数均为100%,并定期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在保证普及的基础上,我校的艺术教育、艺术节力求创新,具有特色。
每年我校还承办镇级艺术比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县的各项艺术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学校荣誉:我校舞蹈《魅力广中》获市初中组声乐类三等奖;我校的合唱队在县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节精品团队展评中被评“百优团队”;表演“快乐的花仙子”荣获市二等奖;课本剧《校园和风》荣获县二等奖;我校的太极拳队在宝应县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节精品团队展评中被评“百优团队”;我校的健美操在县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节获县三等奖。
2、教师荣誉:是我镇艺术骨干教师,他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均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老师的论文《试论初中美术课的地位与作用》市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老师在省“庆六一,迎国庆”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荣获优秀指导奖,在国家级“我爱新农村”少年儿童画大赛荣获优秀辅导奖;在市“运动情”才艺大赛荣获大赛优秀指导老师。,老师在县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中,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万磊、陆平刚被评为“运河情”市第二届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节才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3、学生荣誉:我校的版画《流泪的小鸟》入选“绿色环境.健康家园”全国少儿版画作品展;我校同学作品《欢乐大过年》获“我爱新农村”全国少年儿童画大赛二等奖,、同学作品《风筝》《包粽子》获“我爱新农村”全国少年儿童画大赛三等奖,、同学获优秀奖;同学的藏书票作品获全国中小学师生藏书票三等奖,获展览优秀奖,有4名同的藏书票入选本次展览;的《风筝》荣获省第三届中小学生一等奖;高远和衡婷婷在省“庆六一,迎国庆”儿童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同学获初中绘画类入围奖;、的《童戏》《钓鱼乐》获版画类一等奖;我校有五名同学获市中学组绘画二等奖;有3名同学在县“小荷尖尖”艺术节分获一、二等奖;有5名同学分获第三届艺术节县集中比赛的一二等奖;有五名同学分获县“迎奥运绿色行动”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21-01
在现阶段,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决定,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教育改革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老师脑海和教学活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才使其生命之树常青。新标准、新教材带来了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
1.我们学校由老师讲授,学生听课,老师布置,学生完成作业。这一种模式曾被许多老师广泛使用,在我国发展教育事业初期曾起了十分重要作用,它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广博知识有用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新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暴露出它局限性。例如教学灵活性受到限制,学生实践机会受到限制,创造性思维得不到积极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等等。
2.乘着改革开放春风,许多地区已经进行了不少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不少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各自风格与特色,比如活动导学模式,讨论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等等。但这种探索是远远不够,远远满足不了教育发展需要,并且存在着各自局限性与片面性。因此,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现代教育需要现代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条漫长而艰巨道路。
3.课堂教学改革要根据具体情况,寻找一条适合当地教育发展道路,创建有地方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其次要适合现代教学规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是盲目改革,而是依照教育教学规律,有根据,有计划地探索出一条适合路子,形成有地方特色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还要适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条件下,还要具有实践性与创造性。使少年儿童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小学数学实践式教学
1.观察生活中小学数学现象,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问题,挖掘小学数学知识生活内涵,让小学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小学数学化,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中到处有小学数学,到处存在着小学数学思想,关键是老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小学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激起学生大胆探索兴趣。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
2.学生是学习主体,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学习氛围,在这样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困生他自卑感和紧张压力也会消失;合作学习中组与组有竞争,如:汇报学习成果时,哪个小组先讨论出来,就先回答,小组成员可以积极发表见解,若回答不完整,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对其他组汇报如有不同见解,可以自由提问、辩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
三、研究小学课堂,提高学生能动性
1.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发展,依托于个性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知识。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要求老师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重要手段。如果能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激情,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喜悦,唤起学生再一次追求成功心向。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措施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措施之一。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既要注重核心素养的生成过程,又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外显,强调在真实情景中的表现,体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
“问题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教育应遵循“数学现实”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的出发点,充分考虑以问题的“原形”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惊奇的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的贴近生活。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应用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新开张的宏江超市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学习用品,琳琅满目,任你选购,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同桌的商量你们要买哪两样商品,并算一算你们需要多少钱。”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学生做题时便兴趣盎然。也让学生从中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因此,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摸拟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W习积极性,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的重要途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是最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的。
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它的教学理念是先让学生“好学”“容易学”,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好学。生本教育课堂的基本模式是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前置性学习就是在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4~6人为一个小组,交流讨论,要求学生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班级交流,人人参与,老师在倾听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总结和巩固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生本教育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注重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它的教学理念是先让学生“好学”“容易学”,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好学。生本教育课堂的基本模式是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前置性学习就是在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4~6人为一个小组,交流讨论,要求学生放弃逐句逐个问题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班级交流,人人参与,老师在倾听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总结和巩固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生本教育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注重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构建小学数学知识总体框架,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意识的素养
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只有借助于数学知识的教学才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的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整体联系,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织、联系紧密的立体式知识网络。
小学生总是充满着好奇和疑问,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者满脑子的问题。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就算目标达成了,而西方教育则相反,它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这说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中,教师承担的是“传道授业”的重任,扮演着“解惑”的角色。但是,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没有问题的延伸,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会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活动,本质上是品质与能力的显露,反映了一个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和抽象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带问号离开数学课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知识结构框架和数学文化的感受。
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不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素质教育的实施必将引起学生群体的行为和心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必然反映到他们的学习形态和学习方式之中,这就从根本上形成了推进教学改革的动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生活性与学科性相结合,激发学习的动机
在开课时,张老师出示了生活中的一些关于面积的说法。(1)我国的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2)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有44万平方米。(3)小明房间的面积是9平方米。
评析:学生初步感悟,以上材料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所闻乐见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同时是与本学科、本课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相关联的材料,是为达标服务的材料、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汇报:面积是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汇报。师:对生的汇报不做评定,师解释面积的面,“让学生指黑板的面―黑板面的大小―课桌面的大小”。(其中有生用手势绕课桌围一圈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摸课桌面的大小)
评析:张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从生活经验走向数学世界。同时,张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导学”的作用。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的教师走入了一个怪圈,为了能在课堂中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于是老师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一旦教师的主导性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二、利用活动增强学生体验,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教学中采用“比一比”,在操作中体会物体面积的意义。
(活动一)师:做游戏,不用眼睛看,用手摸。
第一组:两张大小不同的树叶。
第二组: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柱体盒子。
(学生摸对了,给学生掌声鼓励)
(活动二)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比较大小。
生:汇报,谁的面积大,说出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展示操作方法。
师:出示工具,剪刀,方格纸。生:操作。
评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操作,离不开活动,本堂课中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只做了一个引导者,只讲了已知的或正确的,让学生自己去验证自己假设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体验,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走进数学知识的世界。
三、用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数学,走进数学世界
学习数学的方法除了用感觉、知觉以外,还必须运用学习数学特有的方法。在本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经历“观察(直觉)学生摸(感觉)学生验证感觉是否正确(运用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数学学习方法)”。例如,观察物体的面积,学生摸物体的面,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通过测量或用方格子计算累加或重叠法比较等得出物体面积大小。数学学习凭感觉直觉有时候往往看不到本质的特征,甚至有可能是一种错觉。用数学学科特有的方法才能揭示数学背后的本质特征。
四、课堂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突出对文本的理解
本堂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3)提高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在实施数学教学时,张老师借用生活中的面积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利用身边的实例:黑板、课桌,初步感知物体的面积,再利用树叶、纸盒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用笔画出其图形深入感知图形的面积,再到比较面积大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完成,最后利用课件展示得出图形的面积必须是封闭图形。
整个教学内容都是为了教学目标服眨一步步完成教学目标,环环相扣。我们往往在教学面积的时候忽略了面积是指封闭图形的大小和对曲面面积的感知,而本课在最后环节突破了这一难点,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严密性,也就突出了对本身含义的理解,这值得我们数学教师借鉴。
五、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和数学知识的梯次性
张老师所使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此教材将“什么是面积”单独列了出来。张老师在教学中,对面积的理解分为三步:(1)物体的平面。(2)物体的表面(含曲面:如圆柱侧面、球面等)。(3)必须是封闭图形。
我们所运用的西师版教材,将面积的概念渗透在各学段中,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渗透的是图形的平面,教学“长方体、正方体”时,渗透图形的表面,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渗透的是曲面,整个小学阶段我们教学都忽略了物体的面积是指封闭图形的大小。张老师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注重数学知识的梯次性。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只有让学生从生活实际走进数学世界,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本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
参考文献:
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现在我们使用的数学教材,以现实的生活举例,这样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来的,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的。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但使学生很快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关键词:数学活动;真性互动;策略思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生学习数学已朝着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方向迈进。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有趣丰富,尤其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给学生提供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完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活动中的真性互动,现将相关策略的思考和实践拙于笔端。
一、小学数学活动的学生真性互动需求活动颇具趣味
小学数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可以离开课堂,他们往往会受到课堂无法比拟的环境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会得到充分而有意义的实践性操作,学生如果广泛意义的动手,小小之手则完全可以去创造出诸多令自己感动的奇迹。但我们所能涉猎的数学活动或者平时引领学生去开展的活动,趣味上还是有所缺乏的,这不但起不到学生之间真性互动的效果,而且也不能完全意义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比较真实意义上的数学思想。所以,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活动的预设,作为数学老师须要精心思考、策划和安排。首先必须去精心思考,努力挖掘并筛选确定数学活动的主题,力求做到主题的确定就能够扣住小学生的心弦。数学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数学现实的原则,这样的原则所给我们数学活动设计的启迪意义是有趣味的,数学活动也应当源自于我们小学生所能涉猎的生活,力求使得小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做出数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力求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从具体的“玩”中玩出数学的名堂来。譬如笔者曾让学生开展包装粉笔的实践活动,开展这样的活动应当说还是比较切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因为当时电子白板技术还没有进课堂,小学生对粉笔和粉笔盒还是相当熟悉的。学生测量一个粉笔盒的长、宽、高,计算表面积和体积应当有兴趣。所以学生去完成这样的实践活动时,就显得颇有效果。让学生思考 8 盒粉笔包装的方法,并探索更节省包装纸的途径,在学生进行探究并充分交流后,再让学生探求 10 、12、14盒粉笔时学生便充满了浓厚的活动兴趣,无论是测量、估算,还是计算物体表面积、体积以及选择最佳方案,学生投入兴趣很浓,探求劲头也很足。其次,要力求使得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到有趣有味,应当说数学活动是为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去服务的,那么我们数学活动的设计必须力求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活动中能够尽快获取“做”的成功,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能够获取成功的愉悦,要求每一步都能够促使学生感到知识的没有穷尽而又趣味无穷。再次,是要认真组织活动,科学安排活动小组,让动手和动脑见长的学生能够做到优势互补。
二、小学数学活动的学生真性互动需求活动颇可合作
小学数学活动的开展,其关键是要让小学生真实意义地动起来。这是因为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还没有完全意义上考虑到全体学生,这样的活动不利于班级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为了避免这样的不良现象,平时的数学活动注意创设内容的合作性,学生开展活动时充分合作意义上的调控性,尤其注意学生在合作活动中的充分展示。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分数,先让前后左右的小伙伴进行合作探究,让他们用事先准备好的几种材料,去分一分,在分的基础上用分数表示,学生就可以得到很多的分数表示方法,但这只能是肤浅意义上的合作,深刻意义上的合作还须要让各小组汇报交流,还要求学生所汇报的内容达成创新效果,尤其注意让学生去交流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但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操作的过程,而且比较理想地通过突破“一个整体”,感受到可以看作1个整体的物体比较多,学生也比较充分地将1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引导各小组自己举例,这样学生就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这样的合作,促使学生全员参与,引领学生共同探究,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便自不自觉地表现出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尤其是学生在交流中,对知识或活动内容更丰富、更全面地得到比较充分和明显的体现。平时活动意义上的交流,笔者都力求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真实意义上做到畅所欲言。尤其还应该注意让学生去说出完整的话语,让学生在说时多增加一些“我认为”的术语,让学生在和其他同学发生激烈争辩时少点咄咄逼人,多带些“这样可能不行,我是这样认为的”,多带点商量的口吻“你们看呢?”同时还告诉学生,如果已经发现了什么,则须要大胆地表达出来。另外,综合实践活动更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抓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去提出极为丰富而又十分鲜活的数学问题。学生也可以在高度智慧凝聚中形成创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当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发出来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也才能在情理当中,顺水推舟了。
三、小学数学活动的学生真性互动需求活动颇能创新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36-01
数学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是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二者密切结合,而传统教学往往忽略了直觉思维,变教学为一门纯粹运用逻辑思维的学科,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广泛应用,便解决与这一问题。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笛Э翁媒萄У木薮蟊涓铩U饩鸵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结合起来,从而去带动数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手段的全面革新,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和体会,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课外信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比如教学《年,月,日》教学中,首先应该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利用课件中的时间小精灵来引出时间的重要性,引发小学生的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又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为突破教学由于地域、时空等因素的局限,利用课件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动画、图像巧妙的加以组合,在教学中播放,有利于学生跳出书本的局限,拓宽知识面。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认识角》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各种角,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又如第九册《用字母表示数》、第十册《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时,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又如在教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计算公式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将来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努力整合于数学教学之中,开创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正因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
一、课前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数学提供感性认识。如:教学“利息”这一内容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存钱活动,学生在存钱时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储蓄的种类,储蓄连续几次降息的原因,为什么要用实名制,以及国家收取利息税的原因等知识。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轻松多了,特别是有关计算利息的题目,由于有了生活的体验,每次计算利息时总能结合实际把所得利息的利息税给扣除掉。
二、课中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1、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我们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从“玩”中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
如: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墙脚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学生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相遇,我再让两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做追及……。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是老师领他们玩,这样一玩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2、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材料的内容是3个圆(其中两个圆一样大小)、2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正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正方形的边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都与两个相同圆的周长相等)。请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2)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汇报,最后老师结合每个小组的汇报情况一一展示制作圆柱的三种情况。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让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数学体验中学会思维,形成数学观念。
3、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我要学数学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阐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出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几个数字组成的;让他们说出教室里有几扇门,几个窗户;说出自己书包里有几支笔几本书;家里有几口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他们完成这些题目时,兴致特别高,大胆踊跃地进行交流。孩子们在交流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了由于数字的排列顺序不同,构成的电话号码也不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领悟了数学的奥秘。
关键词:数学动手思维培养
一、小手动一动,发散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说说、边总结,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观察与比较等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例如:我在教学”有多重”时,先利用生活中的实物请同学们从桌上任拿两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重,谁比较轻?认识了天平和盘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盘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硬币、苹果、铅笔、书等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做好记录。然后分小组汇报在活动中的收获。由于学生对物体的质量估、掂、称,经过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很快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轻重引入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再一轮的通过称一称、说一说、掂一掂、找一找、猜一猜、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1克的实际质量,并感受了几克的质量。使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里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验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领着学生进入思维的空间。这样教学,学生能主动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相对抽象的质量单位有深刻的认识,又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分析与综合、观察与比较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小手动一动,活跃数学思维
动手操作是一种手段,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内化、抽象,从而实现转化的作用。例如:我在上“分数比大小”一课时,在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时,我让学生拿出两个同样大的圆,然后折一折,平均分成4份,再涂出其中的1份,另一个涂出其中的3份,最后再比一比。完成后接着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投影展示)说说谁大?为什么?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马上回答:3/4涂了3份,1/4涂了1份,3份比1份大,所以3/4比1/4大。在比较分子都是1分数比大小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学研讨的学法等方法。6人一小组活动, 课件出示操作问题 ,我提供给小组活动材料:两个圆形,两个正方形,两条彩带,两个月饼等,让学生大胆操作,然后自由交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让他们经历由图形符号到数学符号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得到多种比较方法,收获新知。
三、小手动一动,发展数学思维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如,我在教学“什么是面积”一课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个大小相近图形面积的大小时,采用动手实践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方法,收到较好效果。
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合作,共同验证你们的办法能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比一比,哪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出示活动要求、活动材料:2个图形、硬币、小正方形、剪刀、铅笔、尺子、方格纸……。汇报、展示,并小结比较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面积的含义,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时,这一比较活动有多种估测的策略,通过实践操作,探索、交流、比较、评价这些策略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估测的方法,分享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创设、充实更多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的重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小手动一动,提高数学素质
课堂开放性是新课标对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开放性试题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新教材很注重开放性题目的编排,如例题既让学生填出过程,又让说出不同的想法和算法,非常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这些内容。如:在教学“小熊购物”一课中,新知探究结束后转入反馈练习,我利用教材后面的练一练习题设计了两层购物练习。
第一层:根据算式推测买了什么东西。
师:小熊胖胖真调皮,出个难题考考你。(它买了东西,但是不告诉大家是怎么买的。要请大家看它列的算式,猜猜它买了哪些东西。
它列的算式是:7×3+5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乐乐是怎么买的东西。
生讨论、汇报。
第二层:让学生小组内玩一玩购物游戏。
师:真精彩!你们的推测都是合理的、对的。现在咱们换一种玩法,你们来当小顾客。如果你有50元,你要买一种什么食品,买几个?还剩多少元?会列出算式吗?
生动手实践,小组内模拟购物。
这样使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里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快乐,将会再次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热爱数学的激情也会不断攀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小手动起来,让思维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郑强.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