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第1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

维也纳森林使人赏心悦目。每逢春天,树木开花,小鸟欢叫,各种小动物奔跃其间,森林之间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这美好和谐的景色多么令人神往,维也纳森林还可以神奇地调节气温,无论怎样炎热,日落后空气就会马上凉爽下来,特别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

而这美好的一切不只是大自然的恩赐,这也是奥地利人民祖祖辈辈倍加珍爱森林所换取来的。奥地利早在1852年就颁布了《森林法》,这是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森林保护法,在维也纳,人们甚至不肯开汽车中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所以不要抱怨上帝对维也纳人这么好,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对大自然关爱的回报。

看看维也纳,再看看中国,恐怕你一定会自惭形秽,中国的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标准水平的70%,中国的国土面积这么大,森林为什么会这么少呢?抬头仰望天空,蓝天与白云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灰蒙蒙的雾霾。而美丽的维也纳呢?在那儿,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上的一座座雕像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第2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翠堤春晓》;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音乐分析

19世纪的维也纳是欧洲音乐的中心,维也纳圆舞曲因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而风靡欧洲。影片《翠堤春晓》就是以约翰•施特劳斯为题材拍摄的,主要介绍他因酷爱音乐而被银行解雇,专门从事圆舞曲创作、演出及情感生活的音乐影片。该片于1938年由弋得弗里特莱•因哈特(Gottfried Reinhardt)、萨莫尔•霍芬斯蒂安(Samuel Hoffenstein)编剧、朱利恩•杜维威尔(Julien Duvivier)导演,露易丝•雷娜(Luise Rainer)领衔主演。本片获第11届奥斯卡(1938)最佳摄影奖。约瑟夫•鲁顿伯格在本片中以高超的摄影技巧,将许多动人的场面拍得美不胜收。

ビ捌《翠堤春晓》的主人公是约翰•施特劳斯,他是“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他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与父亲同名。1844年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10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事轻歌剧的创作。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和《南国玫瑰》等120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1]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

ピ己•施特劳斯以擅长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圆舞曲又叫华尔兹,它最早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的舞蹈。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个人成对旋转,17、18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舞曲速度逐渐加快并开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圆舞曲。维也纳圆舞曲脱胎于盛行在德国、奥地利地区的民间舞蹈及其音乐,是从“连德勒”舞曲直接发展形成的产物。“连德勒”是节奏比较舒缓的三拍子的民间舞曲,由两个对称的段落组成,彼此各有反复。早期的“连德勒”舞曲以这种民间体裁开始盛行于维也纳的宫廷。[2]通常的维也纳舞曲的基本结构包括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并在此前后加上序奏与尾声,达到整首圆舞曲的前后呼应。

ヒ栽己•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维也纳圆舞曲盛行于19世纪。19世纪初,欧洲的历史正处于一个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刻,欧洲各个封建王朝也先后复辟,整个欧洲又重新陷入了旧的封建统治时期。政治上的沉闷、窒息迫使平民大众只有从艺术生活当中寻求安慰。广大人民对娱乐生活的渴望便成为催生维也纳圆舞曲的土壤。这一时期的维也纳城市音乐生活空前活跃,群众性的跳舞热潮流行一时,维也纳人从音乐、舞蹈中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在这特殊历史条件下,19世纪中叶兴起了独立于器乐曲之外的,专供跳舞用的,深受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市民阶层)欢迎的轻松愉快的圆舞曲。

ビ捌《翠堤春晓》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善于通过故事空间内的音乐推动剧情发展,观赏本片无异于伴随约翰•施特劳斯做一次音乐之旅,在片中我们能欣赏到《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蓝色的多瑙河》等举世闻名的圆舞曲。

ァ独渡多瑙河》是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代表作品,全名为《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圆舞曲》,作于1867年。1866年普奥战争以奥地利的惨败告终,这场战争失败的阴郁情绪缠绕着整个奥地利民族。直到1867年初,奥地利人民还沉浸在这场战争创伤的阴影中,维也纳到处一片悲哀,忧郁似乎成为每一个奥地利人的习惯。为了扭转人民低沉的情绪,让大家忘记战争的痛苦,使大家重新振作起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伯特邀请约翰•施特劳斯写一部象征和洋溢着维也纳生命活力和具有爱国色彩的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受到德国诗人卡尔•贝克的一首诗歌的结尾句“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启发,由此引出了一个简单而又奇妙的引子乐句。《蓝色多瑙河》创作完成以后,由一位维也纳的警察局局长创作了歌词。这首歌词填写得非常庸俗,所以在1867年2月以男声合唱的形式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进行首演,反应却平平。半年后,《蓝色多瑙河》放弃合唱演出,以纯管弦乐的方式在法国巴黎的万国博览会上演,并获得真正的成功。从此,该曲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深得世界各地各种文化社会背景听众的青睐。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有人不知道奥地利这个国家在哪里,但是一定知道《蓝色多瑙河》。我们说《蓝色多瑙河》是约翰•施特劳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著名,更因为它的整个曲子的结构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结构。《蓝色多瑙河》全曲以一个点明主题的舒缓节奏开篇,引出五段圆舞曲,尾声重复五段圆舞曲的主要曲调,形成一种渐速加快的节奏律感。结构均衡自然,节奏组合细致精巧,配器悦耳动听,旋律华丽幽雅。尾声重现了五个小圆舞曲的重点段落,与序奏主题融为一体,在欢歌笑语的氛围中结束全篇。

ァ段也纳森林的故事》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另一首重要圆舞曲。《翠堤春晓》编导选用了原作《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引子的片断,圆舞曲第一曲中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将电影中作曲家、歌唱家和马车驾驶入的画面生动有趣地组合在一起。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约翰•施特劳斯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创作出著名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其明丽的田园气息和轻松的音乐氛围与奥地利乡村民间音乐联系在一起,犹如一幅以维也纳近郊的森林为背景的美妙的音乐水彩画。约翰•施特劳斯把维也纳森林的场景和舞蹈的场面描绘得绘声绘色,形象鲜明生动。这是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同年6月初演于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

ァ段也纳森林的故事》的乐曲结构同《蓝色的多瑙河》一样,也有一段描写性的长引子,而它那规模宏大的尾声以及其中相继呈示的5首圆舞曲,则使乐曲犹如一首真正的交响诗篇。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这首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3]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奏。两支圆号的旋律描绘了优美动人的风景,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抒情流畅的曲调,像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钟声的响起,使音乐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缓缓奏出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动机,作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浑厚的音调、圆号美丽的牧歌和长笛玲珑的装饰音节,构成了一幅极美妙且色彩斑斓的音画,十分优雅动人。齐特尔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奥地利民族色彩,这种特色乐器拨奏出这首圆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第一圆舞曲为F大调,描绘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们轻歌曼舞的场面。第二圆舞曲为降B大调,由大提琴呈示出来。这段主旋律与前面序奏中所演奏的主题几乎完全相同,但节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极强。第三圆舞曲为降E大调,三部曲式。描绘的仍然是森林美景。第四圆舞曲在降B大调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轻快、流畅,旋律充满跳跃性;后半部分活泼、优雅,伴奏部分引人入胜。第五圆舞曲为降E大调,这一部分不仅活泼,而且节奏性非常强,使得整个乐曲达到了最,在这里依次出现了第四圆舞曲、第一圆舞曲和第二圆舞曲的主题;之后,序奏时的“齐特尔琴”动人的旋律重新出现;终止部分采用了乐队的合奏。这一切好似一个总结,引人再一次回顾维也纳森林的各种美丽景色。随后,整个乐队不断重复一种舞蹈的节奏型,逐渐掀起一阵音乐的浪潮,似乎人们已经成双结对地在树阴下摆出了美酒佳肴,准备宴饮欢舞了……整部乐曲的五首圆舞曲,可以说一首比一首迷人,到处充满着温柔的诗意和蓬勃的朝气。《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像一场维也纳市民生活的话剧,让人们沉浸于一种野餐会的气氛当中去,如同春日的阳光那般明媚、温暖,热烈放肆地歌唱着青春和对爱情的绚丽描绘,它的魅力经久不衰。

ピ己•施特劳斯的另一首经典圆舞曲《春之声》创作于1883年。该曲的管弦乐总谱、钢琴谱及独唱谱在1883年公开出版。后经轻歌剧《蝙蝠》德国脚本作家、作曲家、指挥家里查•格涅(1823―1895)填词后成为声乐曲。1883年2月由当时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比安卡•比安琪(1858―1947)首演于宫廷歌剧院,并于同年3月在维也纳剧场公演。这是一首令许多花腔女高音所钟爱的歌曲,后来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等。但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出现,这首乐曲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都同样地光彩迷人,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经常在不同的地方和音乐会上演唱这首声乐圆舞曲。虽然作为声乐圆舞曲而言,这首作品主要是花腔女高音的保留曲目之一,但也有将其改编为合唱曲的。如罗马尼亚少男少女合唱团所演唱的《春之声》就给人以明媚的阳光般的朝气和活力。

ァ洞褐声》作为一首圆舞曲,本曲与约翰•施特劳斯其他的圆舞曲迥然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体裁,其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另外本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春之声》不是单纯的伴舞乐曲,而带有较纯粹的音乐表演性质。全曲由一个多次再现的主要主题A贯穿首尾并和其他五个主题组成。而多次再现主题A又使乐曲具有回旋曲式的特征。[4]虽然没有在乐谱中像其他维也纳圆舞曲那样注明小圆舞曲的序号,但其结构则又跟其他维也纳圆舞曲相似,同样具有不同小圆舞曲依次出现的特点。

ピ参枨作为一种音乐体裁,许多欧洲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韦柏、肖邦、李斯特以及后来的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等也都创作过此类作品。不过他们写的圆舞曲多数是供音乐会演奏的(其中有的圆舞曲后来经舞蹈家配上了芭蕾舞)。柴可夫斯基还曾把五拍子的圆舞曲用到交响乐中。而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既具有可以在音乐会上演出的艺术性,又具有可以伴交际舞的通俗性。他作为维也纳乐派最后的一位传续者,虽然倾全力于大众音乐的创作,但他知道如何维护音乐的伟大传统,从不背弃先贤大师们的音乐语言。在约翰•施特劳斯的努力下,圆舞曲成为西方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也不愧为“圆舞曲之王”的美誉。

[参考文献]

[1] [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 罗传开.世界著名圆舞曲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5.

[3] 沈旋,夏楠.古典音乐欣赏50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第3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

电子琴六级曲目分为练习曲和乐曲,具体如下所示:

练习曲:恰空舞曲、半音阶波尔卡、斯提利亚人、塞拉舞曲舞曲、大海的浪花、萤火、行板、山谷回声。

乐曲:阿里山的姑娘、牧民的一天、契堡的雨伞、森林舞会、太阳出来满天红、草原赞歌、孤独的牧羊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

在施特劳斯的早年,巴黎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奥芬巴赫曾向他提出创作轻歌剧的建议,但他并没有采纳,直到他创作的中后期才将主要经历放在轻歌剧创作上。有趣的是,约翰·施特劳斯完成的第一部轻歌剧作品《印迪哥与四十大盗》其实是在其第一任妻子杰蒂的驱策之下进行的。1871年2月10日,《印迪哥与四十大盗》在维也纳剧院上演并大获成功,尽管这部作品在音乐与唱词结合方面还略显稚嫩,但是经由爱德华·汉斯利克加以补充,其大放光彩。《印迪哥与四十大盗》的序曲由D大调引入,主调性为G大调,整个序曲自始至终充满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色彩。

1874年,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轻歌剧《蝙蝠》上演,其唱词来源于一部早期的法国版德国喜剧,其序曲将全曲最优美的旋律串联起来,形成一种类似“串烧音乐”的类型。这首序曲听起来非常亲切,由活泼的A大调快板进入,伴随着单簧管吹奏的优美旋律,音乐进入了抒情段落,在第二幕终场的音乐奏起后,音乐又回到了华丽的色彩,紧接着施特劳斯乐思一转,在E小调行板上奏出第一幕第四曲罗萨琳德的唱段,音乐变得悲伤。最后,各个旋律又以不同的形式再次浮现,音乐更加华丽、生动。

施特劳斯的第四部歌剧《卡里奥斯特罗在维也纳》于1875年2月27日上演。这部歌剧描述了十八世纪意大利炼金术师、魔法师以及探险家的神奇冒险。上演后,这部歌剧再一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勃拉姆斯对于这部作品有着极高的评价。这部作品的序曲充满了趣味性,作曲家用不同的动机描述了不同角色,音乐充满了对比。

《梅图萨伦王子》于1877年1月3日上演,在巡回演出中上演八十次之多。这部剧的序曲后来在约翰·施特劳斯最年轻的弟弟爱德华·施特劳斯的音乐会上出现,他利用了歌剧的主题,并在演出时佐以新的素材,这些素材一度是歌剧中计划演出的一部分。它结合了舞蹈曲调元素,以令人印象深刻的煞尾。序曲开始部分庄重华丽,随着双簧管的进入仿佛将人们带入了沉思,随后弦乐队进入,人们仿佛看到一个身着盛装的王子在尽情地舞蹈。

《捉迷藏》于1878年12月18日在维也纳歌剧院上演。在约翰·施特劳斯创作这部作品期间,其妻子杰蒂不幸去世,失落的施特劳斯为了寻求情感上的慰藉,与比他年轻二十多岁的女演员安吉丽卡·迪特里希闪婚,因而延误了该作品的创作。这部作品的序曲在较早时候曾在某个慈善活动中表演过,它被评论家描述为一个戏谑的波尔卡舞与淘气的华尔兹之间的捉迷藏。歌剧本身反响平平,但其序曲仍被他自己的乐团作为合作演出曲目所采纳。

《皇后的花边手绢》上演于1880年,其时代背景是1580年的里斯本,描述的是女王侍女唐娜艾琳的情人塞万提斯被卷入一场宫廷阴谋的故事。其序曲的创作灵感源自塞万提斯浪漫史《野玫瑰何处盛开》所描述的特殊的感情。序曲的音乐庄重而不失婉约,在聆听的时候有极强的画面感。

《威尼斯之夜》于1883年在柏林首演。有意思的是,在这部作品首演之前,约翰·施特劳斯本想将首演定在维也纳,但是当他听说了他妻子与时任维也纳歌剧院导演弗里茨·斯丹纳(Fritz Steiner)的流言蜚语之后,他拒绝将这部作品交给维也纳剧院演出;更使施特劳斯气愤的是,他还听到有人谈及他妻子与弗里茨·斯丹纳的父亲马克西米利安的绯闻。一怒之下,施特劳斯将首演地选在了德国柏林。施特劳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部歌剧不考究的唱词使得它上演后在柏林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但值得庆幸的是,作品的音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威尼斯之夜》赢得了不少赞誉。

第5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轻歌剧;小约翰施特劳斯;《蝙蝠》;圆舞曲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37-01

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是奥地利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小提琴家,1825年,他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第一个儿子,也是最被父亲赏识的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从7岁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创作了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主要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安娜波尔卡》和《春之声圆舞曲》等,因此,被人们誉为“圆舞曲之王”。

小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1844年他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并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主要以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为主。他的圆舞曲风格与众不同,其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清晰,曲调委婉流畅,使人听后心情愉悦。因此,维也纳圆舞曲在整个欧洲很快流行起来,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在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被列为主要演奏曲目之一。1855年,他被圣彼得堡邀请担任夏季音乐会的指挥,时间长达十年。1863年得到皇室贵族的赏识,被邀请指挥皇室宫廷舞会。

小约翰施特劳斯在轻歌剧的创作上颇具天赋,在奥芬巴赫的强烈鼓励下开始了轻歌剧的创作。他创作了16部轻歌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蝙蝠》和《吉普赛男爵》。

《蝙蝠》是一部以喜剧为主题的歌剧,剧情幽默、语言丰富,有趣的对白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在国内外,《蝙蝠》是上演频率最高的轻歌剧经典剧目,很多知名的歌剧院将它订为新年的“贺岁剧目”。在整部歌剧中,大家能够欣赏到波尔卡、圆舞曲、恰尔达什、进行曲等耳熟能详的西洋音乐经典,可谓一场盛大的音乐盛宴。在剧中,女仆阿黛莉这一角色最为璀璨,小约翰施特劳斯用热情浪漫刻画了一个机智、聪明及美丽的人物形象,她所演唱的咏叹调《笑之歌》备受花腔女高音的喜爱,因此被誉为花腔女高音演唱技巧的“试金石”。

《蝙蝠》是以剧本《年夜》为脚本所改编的,而《年夜》这部剧是由法国人梅耶克和阿列维改编,他们根据德国作家贝涅狄克的喜剧《监狱》为初版,进行再度创作并改编。维也纳剧院的经理被《年夜》剧本深深吸引,因此花重金买下这部剧作为脚本,但是由于小约翰施特劳斯不精通于文字的写作,且学识也不够渊博,因此没有能力参与剧本的创作。小约翰施特劳斯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因此,他将哈夫纳和格内两位作家请来并对剧本进行修改,改编成适合于在舞台上演出的轻歌剧脚本。通过小约翰施特劳斯敏锐的直觉,再加上法奥两国四位作家的共同努力,创作出了三幕德语轻歌剧《蝙蝠》。

几十年以来,国外歌剧在中国上演的道路并不平坦,对于轻歌剧在中国上演更是经历了许多波折。轻歌剧和喜歌剧是一个很难出成果的舞台剧,在中国上映的歌剧大都是厚重的历史题材,演员也缺少喜剧的专业性训练,因此,在近几年的歌剧舞台上,除了反复排演的歌剧《小二黑结婚》和外国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贾尼斯基基》外,很少有喜歌剧和轻歌剧上演。在中国的歌剧舞台上,在演出外国的轻歌剧和喜歌剧时,导演往往加入一些中国小品式的笑料,或者要求演员把自己装扮成外国人,这也使中国的轻歌剧和喜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

去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次演出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获得极大的成功,国家大剧院版《蝙蝠》由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担任指挥,英国著名戏剧导演史蒂芬劳利斯担任导演,舞台设计师由弗兰克菲利普施略斯曼担任,在场景的设计上遵循德奥的传统风格,打造出不一样的浪漫梦幻场景。该剧采用德文演唱、中文对白的新形势,尤其在第三幕,中国喜剧明星陈佩斯(饰演狱卒)的加入,添加了许多喜剧包袱,为该剧增添了许多笑料,更加便于中国观众对整部轻歌剧的理解和欣赏。在演员方面也是星光熠熠,不仅有海归新星莫华伦饰埃森斯坦伯爵,还有中国知名女高音歌唱家么红饰罗萨琳德,梁宁担任主角,饰奥洛夫斯基王子,更重要的是,在整部歌剧的排练和演出中,更钟情于民族题材的创作,并运用了中国的元素,将中国的歌剧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

作者简介:

孔 烨(1985-),女,满族,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学习。

第6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

维也纳可以是天堂,只要你不是文盲。当然,这只是在古典乐的意义上。这座城市的外里其貌不扬,新老建筑的颜色都很淡,不夺目,作为众多干净明亮的现代欧洲城市之一,宜居也易忘。但偏偏它有音乐,就像龙的眼睛蛇的足,这才让维也纳的名号变得响亮了起来。

著名的维也纳女人

或者这也不能全怪我,每到一处,维也纳景色之中的故事总是带着背景声。

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多少都是因为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而扬名,中央公园里施特劳斯的金色雕像更被奉为整座城市的标志;

市中心的圣斯特凡大教堂,是莫扎特谱曲《费加罗婚礼》的宝地,海顿8岁时也是在这里参加唱诗班;

美泉宫里仅哈布斯堡家族之辉煌就展示不完,但还是留了几小段插曲给莫扎特,这个音乐神童就是在6岁时被女皇玛丽娅・特蕾西娅发现并一直资助成为大师,中文的语音导览会告诉你,女皇在哪里召见他,宫廷壁画又在哪个角落加上他。话说莫扎特6岁进宫演奏时,偶遇时年7岁的小公主,竟脱口而出:“以后我要娶你”。这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断头王后》里写的轶事,后人一直将信将疑,防止如我一般的天真游客陷得太深。

说到维也纳的美泉宫不得不提奥地利历史上及其重要的两位女性: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和希茜公主。这两位女性也是来奥地利听到最多的两位女性。她们总被同时提起,然而事实上她们相差了四代。那些能被历史沉淀下来的人物总是能够穿越时空共同活跃于当下。

女王二十三岁登基,也开创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先例,成了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位女皇。然而这位女皇执政四十年之久,以坚忍不拔的勇气和通情达理的政策为奥地利历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我要说的不是女皇玛丽亚,而是一个叫做玛丽亚?特雷西亚的母亲。她先后生育了十六个子女,从人类的角度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而她的子女中有与拿破仑结婚的,亦有路易十六的妻子。强大的外交联姻也是奥匈帝国强盛的原因所在。何谓“国母”,这就是吧。

美泉宫有一千多闲房间,装饰繁复奢华,供参观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有一个房间,中间仅一张巨型大床,一贯欧洲皇室奢靡的调调,看起来硬邦邦的。当时便想:这床怎么能睡得舒服?后来听了介绍才知道,这远不是一闲卧室那么简单。

女皇虽然也是一个母亲,但即是国母,便不是一般的母亲。她日理万机,有成堆的国事,孩子们自有家庭教师管教。但是每日清晨,女皇梳洗完毕必定在这个房间,把子女一一唤来(注意,不是子女来请安。),坐在床上询问孩子的生活起居。她用最柔软的掌心包住孩子的小手,用最温暖的眼波传递爱意;

她会耐心地听孩子讲完一桩前日遇到的趣事,也会细细询问学习的进展……

也许,离开这张床,玛丽亚?特雷西亚是一个强悍的君主,但是每当她坐在这张床上,她便成了全天下最温柔慈爱的母亲。作为女皇,她有能力专门营造这样一个豪华的空间留给她和孩子们。但是或许这也仅仅是她所能做的――造一个空间让短暂的时光永存!

关于希茜公主,我想说的亦是一个女人的事业。罗密?施奈德的《希茜公主》是一个经典,仍旧记得那个在巴伐利亚山水闲骑马驰聘的希茜公主。那是一种跳跃鲜活的美。而真正的希茜公主也确实是一个美人,一个举世闻名的美人。在哈布斯堡皇宫有一幅希茜公主的侧面剪影,昂首挺胸,腰若细柳。仅仅一个黑色的剪影,便已经让人浮想联翩。美对于希茜公主而言是一项事业。她每日观察腰围,稍有变化她便可以一周都用柳橙汁果腹。那个细腰也是剪影中最唯美的部分。然而,美丽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到四十,长期的不良饮食方法使她的牙齿已经开始松动脱落,当时的欧洲没有假牙也没有种牙。无法想象一个用全精力去经营美的女人在镜子前看着自己干瘪的嘴的心情。之后的希茜公主便很少在公共场所出现,即使必须出席一些皇家宴会,她也只能用扇子遮住脸的下半部。

怎能不附庸风雅

市区里到处都是音乐家的雕像,街头的地板上冷不丁地就刻着巴赫等人的大名,你也一定想看看贝多芬的墓地,尝尝莫扎特牌巧克力。

这座城市显然以音乐为傲,但它骄傲的方式不像布拉格,想方设法把最古老的心肝脾肺保鲜,再扑到人们面前,说:“你瞧你瞧,这些都是我压箱底的宝贝。”维也纳的游客不少,但并不会觉得这里的居民们被打扰。本地的人们照常活着,接受别人驻足的目光,但并不为蜂拥的游客做出多大牺牲,而是让那些成为景点的地方继续融汇在现代生活里。

金色大厅里攒动的人流个个都盛装出席,老爷子们西装领带大风衣,老太太们更是各用各的办法打扮成美人,他们真是我见过最有风韵的老人家,让我觉得变老一点也不可怕。

临开场时,老太太们轮流照镜,补妆,整理头发,挽着老爷子的手步入会场,好像他们才是今晚的男女主角。

演奏期间,全场安静,大家都等到间奏时才咳嗽或清嗓。

中场休息,他们起身,男士双手插袋,女士披着围巾,开始攀谈说笑。

演出结束,全场鼓掌,非要让指挥和歌唱家几次返场谢幕,这是个百玩不厌的游戏,和咱们中国以前捧角儿一样。

散场之后,回家的地铁上,他们也都端庄地坐着,继续交谈,然后轻吻告别。

有味极了。

在金色大厅走一遭,真是能感受到这座音乐之都淋漓的生活质感。这是他们重要的社交,也是最最本地的活法。在这样的场合,他们互相拥抱,表现美好,优雅而节制。一场三个小时的音乐会就能看到一个社会的惯例和礼节鲜活地生效、有机地展开。此时的旅游才开始接近当地文化里那些最具体、最实际的使用,才能窥探到这里的人们所真正尊敬和喜爱的东西。就好像开场前,一位老太太突然让出两张坐票给站在我们前面的两个中国小伙,把旁边的女孩羡慕得一直喊“You are so lucky!”维也纳人不把这些地方当成请君入瓮的动物园,不过如果你是同好或是有心人,他们就会友好地和你同赏。然后你才会懂得,贝多芬当然葬在维也纳,莫扎特也不太可能投胎到别的地方。

不要忘记所谓文明也是近代的发明。推荐《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一书,那里你可以看到曾经很长的时间里,富人和穷人一起望弥撒,贵族和平民一起听歌手说唱,诗人在人群中欣赏戏剧表演,国王把小丑请进宫殿,贵族把歌谣写在自己的手抄歌本上。后来,“文化”才从大街和广场转移到室内,贵族们筑起少数人的壁垒,建造了一整套礼仪与秩序的围墙,若不被教化、没有教养,便会被永久地关在门外,腰缠万贯也挤不进来。而如今,人们再次有了机会打破壁垒,又何苦再筑围墙,风雅未必与低俗做对,爱好也不必和爱好为敌,更乐观地说,或许可以借一借商业大潮的翅膀,去怀念一个狂欢的广场、一支翩然的华尔兹,去怀念上下流动的可能性,去怀念清晰的自我认知和不同阶层安定的信仰。

第7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

满眼只有绿、蓝和白三种色彩,那是大地山峰、湖泊河流和山顶的积雪。“与自然更近”,这是高尔夫运动的真谛。这个仅有800万人口的中欧国家,即使在欧洲也算不上高尔夫强国,本国人口中的高尔夫爱好者仅占2%,远远小于领邦德国的6%。然而,在8万多平方公里的奥地利国土上,却有近140家高尔夫俱乐部。旅游业是奥地利的主要产业,这些球场的绝大部分消费者也都是游客。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奥地利是全欧洲乃至全世界最理想的高尔夫旅游目的国之一

Fontana 欧洲第三球场

欧洲有数以千计的高尔夫球场,其中不乏全球闻名的经典球场。即便如此,Fontana球场依然能够脱颖而出,在欧洲,它的地位仅次于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和西班牙的瓦德拉玛排名第三。同时它也是奥地利公开赛的举办地。

庄严而不呆板的英式会所,其规模在欧洲绝对算是豪华宏大;会所一侧是紧挨着的两个真草练习场和数个切杆、推杆果岭,脑中立即浮现出从蒙哥马利到加西亚等欧洲大牌在此摩拳擦掌的场面。放眼望去,起伏的山丘、湛蓝的湖泊、参天的古松、齐腰深的长草……所有顶级球场所需的一切这里都有。

球场的第1洞是一个近90度的左狗腿,白Tee长421码,从发球台望去,球道宽阔无比。不过,最佳的落点必须越过球道左侧的大坡,否则,第2杆你可能不得不使用长铁。果岭不算大,但起伏有致,四周遍布陷阱:前有三个深草坑、右三个沙坑,右侧和后方则是平地而起的土坡。当旗杆插在果岭前部时,你能选择的落点着实不多。

水是Fontana的灵魂,从第2洞起,几乎洞洞见水。整个Fontana拥有两个水系。一条狭长的水道由东至西横贯球场,赋予了前9的第2、3、4、7、8、9和后9的10、11、12、16这10个洞变化多端的挑战性。从空中俯看, Par5的第2洞,水从三面包围果岭区,正面是一条细长的暗沟,隐藏在大坡之后、杂草丛之中。Par3、173码的第4洞,白tee与果岭间一片巨大的水区,果岭前方还有一片狭长的沙坑区。第8洞Par4,站在发球台上,你会发现有两个球道可供选择:向左,180至280码区间是一片宽阔的球道,但即便你的开球达到260码以上,第2杆攻果岭仍有190码左右的距离,不得不使用长铁甚至球道木;向右,另一个球道四面环水,开球距离在220至280码之间的球手均可朝这里开火,但需要极高的准确性,因为球道形状像一把吉它,最宽处不足50码,加之四面环水,将给你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另一片更加宽阔的水域则由第17和18洞独享。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初春细雨后的湛蓝天空播洒在湖面,给它染上了蓝宝石般的色彩。站在第17洞发球台上,你肯定会醉。这是一个白tee仅146米的Par3洞,由高到低,落差数十米,5个发球区好比5个高低不同的观景台,让你能从5种角度欣赏Fontana最美的部分。第18洞,球道环湖向前,绿色的球道与蓝色的湖水间由金色的沙滩相连,550码缓缓而行。

维也纳是个美妙的城市,古典的建筑,古典的音乐,和现代的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音乐是这个城市的代名词,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等等一大批音乐家成名于此,辉煌于此,湮没于此。他们的故居、他们的墓地还在,他们的作品还在被演奏,他们的名字被命名在街道、音乐厅、建筑物上。如今,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第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

维也纳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环境优美,景人。登上城西的阿尔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尽收眼底;城东面对多瑙河盆地,可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北面宽阔的草地宛如一块特大绿色绒毡,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间。房屋顺山势而建,重楼连宇,层次分明。登高远望,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给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层古老庄重的色彩。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内城卵石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耸入云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环形大道两旁为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学和国家歌剧院等重要建筑。环形大道与另一相平行的环行路之间为中间层,这一带为商业区、住宅区、也有宫殿、教堂等夹建其间。第二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它宫殿建筑。在这众多的宫殿中,以位于城西南部的美泉宫引入注目,这是奥地利历史上繁荣时期的一个遗迹。

美泉宫

美泉宫,维也纳最漂亮的宫殿,茜茜公主就曾经住在这里。淡金色的宫殿,整齐而对称的建筑外观和雕筑的装饰线,使宫殿显得威严而庄重。建筑物顶部是体态健美的人物雕塑,充分展示了按几何学构成的花坛、简直像墙壁一样整齐的菩提树。

美泉宫位于维也纳西南部。1569年,还是农田和葡萄园的这片土地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财产。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有狩猎的爱好,于是就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御用狩猎花园。传说,1612年马蒂亚斯皇帝狩猎至此,正干渴难耐,忽发现一座泉眼,一饮顿觉神清气爽,遂赐名“美丽泉”。这片土地及在此建造的宫殿亦因此得名。

1740年,玛丽亚•特蕾莎登上皇位,美泉宫也迎来了它最辉煌的岁月。宫廷建筑师尼古拉斯•帕卡西受命对美泉宫进行了重新设计,经过四年的改建和扩建,美泉宫由原来的一座皇家猎宫摇身一变,成为极具洛可可风格的华丽夏宫。自此,美泉宫成为哈布斯堡王室最重要的生活场所,也因此见证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

宫内有1400个房间,从中央大厅进去。有44间是洛可可式(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纤巧华美的建筑风格),优雅别致,但大多数是巴洛克式(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重视雕琢的建筑风格)。宫中专门有东方古典式建筑,如嵌镶紫檀、黑檀、象牙的中国式房间和用泥金和涂漆装饰的日本式房间。房间内部的装饰品也以东方风格统一协调,四壁和天花板上镶嵌着陶瓷器。在琳琅满目的陶瓷器摆设中,有中国青瓷、明朝万历彩瓷大盘和措花花瓶等。

美泉宫有一个其它皇宫很少有的特点――皇室成员亲自参与内部装饰设计。例如,小孩厅一侧的早餐阁,里面的绘画是玛丽亚•特蕾莎的母亲玛丽•克丽丝汀的作品;还有名为瓷器厅,但房间内却没有一件瓷器,而是墙壁上绘满了模仿中国青花瓷器的浅蓝色花卉图案,这213幅小型蓝色水彩画全部是玛丽亚•特蕾莎的丈夫和孩子们的作品。正因为如此,再加上其它房间里的一些皇室成员儿时的画像和照片,美泉宫比其他的皇宫就多了一份家的感觉。

维也纳爱乐音乐厅

这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金色大厅是音乐之友协会大厦内的一个音乐厅,因为三十座镀金的女神像而得名,专门上演大型音乐会。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 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维也纳交响乐团每季度至少在此举办12场音乐会。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蜚声世界,1993年新年音乐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电视卫星收看实况广播,收看人数达10亿以上。

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箱,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该协会拥有会员 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1187年的首场演出,就是由协会同仁担任演奏的。

百水屋

但凡到过维也纳的人,旅游计划里绝少不了“百水屋”这一项,这是一幢位于维也纳三区的普通居民住宅楼,因其由奥地利著名画家百水先生设计而得名。由于它奇特的外观、打破常规的建筑设计理念,使这幢楼房自打出生以来就备受各方争议。然而,这并不妨碍它迅速打败维也纳这座名城里值得一看的大大小小几十处名胜古迹,成为继美泉宫、霍夫堡皇宫之后维也纳第三大旅游景点。

看百水屋,更像是在欣赏一幅儿童随意涂抹的水彩画。外墙面上,红、蓝、黄、紫、桔红,大块大块鲜艳的颜色拼在一起,让人目不暇接。还有的部分像是忘了涂色,任一段段砖头或是只涂了灰泥的墙本色。每个色块之间,都有深色的线条相隔,但似乎是孩子还难以把握手中的画笔,所有的线条都搞得弯弯曲曲,没有一条是直的。色块里的窗户高低不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完全是任意去的一般。或许觉得缺少了一点绿色,于是从房顶、晒台边、窗户里竟冒出一棵棵的树来。这就是百水屋最大的特色:艳丽的色彩,拒绝直线和回归自然。

作为画家的百水,重视、强调色彩,痛恨直线。在百水屋中,地板是用彩色的方砖铺成的,墙也用涂料涂成各种颜色。一切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在这里都被打乱,里里外外找不到一条直线,看不到一个水平的平面。地面是起伏的,墙角也不是垂直的,甚至连楼梯都是歪歪斜斜的。在楼房施工期间,百水鼓励工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很多镶拼的地方都允许工人们自己创作,他甚至鼓励工人们不要用水平测量仪、角规等这些传统的测量工具,一切“手工制作”。因此,有人说,恐怕是因为上帝觉得世界上的房子都太丑陋了,所以让百水先画出一幢房子,然后再由建筑师照着盖。

霍夫堡宫

美泉宫是哈布斯堡王朝奥匈皇帝的夏宫,而霍夫堡则是皇帝的冬宫。现在的霍夫堡宫殿是奥地利的总统官邸所在地。霍夫堡宫于1696年动工,1713年落成,历时10余年。它是奥卡尔皇帝为欧根亲王建造的。欧根亲王原是法国贵族,后来成了率领奥地利军队击退土耳其入侵的民族英雄。在皇宫前的英雄广场上竖有他跃马姿势的铜像。他是一位深懂建筑艺术的武将,建筑师按照他的设想建造了一座仿法国凡尔赛宫的古典宫殿。这也是一座富丽堂皇巴洛克式的建筑,是欧洲最为壮观的宫殿之一。

宫殿内的“奥地利画廊”珍藏着中世纪到现代的绘画和雕塑名作,这里实际上是奥地利宫廷美术博物馆。一顶镶嵌着各色宝石、珍珠的王冠,熠熠发光,它是哈布斯堡正朝统治的象征。玛丽雅是奥国公主,后嫁给当年驰骋欧洲大陆的拿破仑,玛丽雅公主花费百万金银装饰的大居室“百万室”。拿破仑曾两度住进这里,这里还保存着他的真容画像和他的遗物。

维也纳城市公园

维也纳城市公园,范围从维也纳第一区的戒指路到第三区的干草市场街,是游客和维也纳本地人都喜爱的景点。总面积为65,000平方米。甚至早在Biedermeier时期,卡罗琳城门前的缓坡,就是广受欢迎的娱乐场地。在拆除城墙、开辟戒指路时,当时的市长安德烈泽林卡提议在这片土地上开辟一个公园。风景画家Josef Selleny将该公园设计为英国园林风格,而规划由城市园丁鲁道夫西贝克制订。1862年8月21日公园开幕,成为维也纳的第一座公园。

该公园是以纪念施特劳斯等著名的音乐家为主体的纪念性公园,又称音乐公园。这里有舒伯特,小约翰•施特劳斯,布鲁克纳、莱哈尔等人的雕像,其中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全维也纳所有音乐家塑像中修得最漂亮的一个,成为维也纳的城市标志。这是座镀金铜像,后面有洁白的大理石塑成的花环,两旁长年鲜花盛开。每到夏天,人们在小约翰•施特劳斯铜像旁,架起桌子,摆上椅子,搭好凉台,奏起圆舞曲,游客们翩翩起舞,重温当年的好时光。

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庭。与父同名。小施特劳斯从小非常热爱音乐。耳濡目染受到父亲的音乐熏陶。老施特劳斯是宫廷圆舞厅乐长,又会创作,名震欧洲。但老施特劳斯深知音乐界,特别是轻音乐界竞争激烈,若想成功决非易事。他7岁已创作一首圆舞曲,并在父亲的反对下学习小提琴。他中学毕业后,父亲让他考入工业学校,然而,他决心要跻身于音乐界。幸而母亲悄悄给他买了乐器,并拿钱供他学习。父亲发现便大发雷霆,严斥母亲,并闹到夫妻分居的地步。工业学校毕业后,在一家银行干着使他厌烦而又不得不干的工作。19岁时,在维也纳指挥演出他父亲的乐曲和自己的作品,在演出中,他父亲的乐曲仍很成功,而他自己的作品6次返场,受到热烈欢迎。这次成功的演出,决定了小斯特劳斯的命运。此后,父亲便不再反对他当音乐家的决心了。父亲死后,他自己任指挥并作曲,带领乐队巡回演出,走遍欧洲,直达俄罗斯。1863年,他任宫廷圆舞曲厅指挥。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美丽的蓝色多瑙河》、《酒与女人之歌》、《维也纳性情》、《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维也纳糖果》和《春之声》等120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其父老斯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父”。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型歌剧院,是以“音乐之都”享誉世界的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

界歌剧中心”之称。有第一流的作曲家、指挥家、独唱演员和舞蹈家在此演出。建于1869年。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包厢剧院,1869年迁到市区的环行街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从1869年5月25日首场演出了莫扎特的《唐璜》起,便成为公认的音乐圣殿,全世界最著名的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都以能够在此演出而感到荣幸。国家歌剧院是1861年到1869年间设计建造的,不过负责设计的两位建筑师都没能目睹它的首演,其中一位设计师是因为无法承受维也纳人对其设计的刻薄指责而饮恨自杀,另外一位也在其后两个月中风而死。

国家歌剧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罗马式建筑,是仿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剧院的式样,全部采用意大利生产的浅黄色大理石修成的。正面高大的门楼有5个拱形大门,楼上有5 个拱形窗户,窗口上立着5 尊歌剧女神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歌剧中的英雄主义、戏剧、想象、艺术和爱情。在门楼顶上,两边矗立的是骑在天马上的戏剧之神的青铜塑像。门楼内的墙壁上画的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中的精彩场面。

在休息大厅和走廊的墙壁上挂着许多油画,画的是最有成就的音乐家的最优秀的歌剧中的最精彩场面,有韦伯的《魔弹射手》,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贝多芬的《费得里奥》,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理发师》等等。

茜茜公主

漫步在维也纳,总是会有一个美丽的身影在不经意间闯进你的视线,那就是茜茜公主。很多人对于茜茜公主的印象最初来自于罗密•施奈德主演的影片《茜茜公主》。那个有着俏皮的大眼睛,迷人微笑和高贵气质的茜茜公主遇上了英俊的王子,并和他过着浪漫甜蜜的生活。

1837年12月24日,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在慕尼黑降临人世,她的父亲马克西米连――巴伐利亚的一个公爵,给他的这个女儿取名为伊莉莎白,小名茜茜。因为茜茜出生的时候嘴里就有一颗牙齿,人们都认为她是一个幸运之星。茜茜很清楚自己是欧洲最美丽的女人,要保持这份美丽,她将美容护理和体育运动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她对自己的容貌、头发、身材非常在意,每天都要检查好几次体重。身高1.73米的茜茜,体重只有48公斤,腰围50厘米。可就是这样,她每天只吃几个柑橘或者喝点热汤。看过茜茜画像的人肯定会对她那一头浓密的秀发印象深刻,美发师芳妮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帮助茜茜梳理头发。茜茜还非常喜欢在室外徒步行走,常常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而且她走路的速度非常快,以至于她的随从都跟不上,警察还以为她在追小偷。

斯蒂芬大教堂

斯蒂芬教堂,维也纳的标志之一,也是奥地利最重要的哥特式建筑,地处维也纳的心脏。建于12至14世纪,最早的建筑部分是现在的大门和左右两侧的门墙,为罗马式风格。1278年哈布斯王朝统治奥地利后,又对教堂进行了重新扩建,修建了哥特式的南塔和文艺复兴式的北塔。18世纪时,教堂又进行扩建,对外面墙壁以巴洛克式风格为基调进行了整修。教堂哥特式的南塔,高137米,仅次于科隆教堂和乌尔姆教堂,居世界第三。登上343级台阶可以把维也纳内城的景观尽收眼底,而且还可以把教堂由23万片彩瓦组成的顶部观察得一清二楚。游客还可以乘坐电梯登上文艺复兴式的北塔,去观赏斯特凡大教堂的铜钟。

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璨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金色大厅”与维也纳爱乐之声相得益彰,“世界第一乐团”与“世界首席音乐厅”交相辉映。

第8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

赵强

杜邦公司可持续发展商务部经理

印象素描

赵强在负责这个部门之前,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政府关系工作。这种职位在我的感觉中,似乎是那种八面玲珑的人才能胜任。但是第一次见面,就粉碎了我的这个印象,真是如他自己所说:一面也不玲珑。但他的诚恳和质朴让人放松、感觉亲切,就像是多年相识的老朋友。也许,这种发乎于人性本质的光芒,才是让他可以做好一切“关系”工作的秘诀吧!

他说,当一个人可以用宽容和爱的胸怀来面对世界的时候,世界也会用最美好的一面来回报他。他理解的育儿过程,如同一场旅行。而且这旅行既看不见终点,也没有既定路线。所以,途中充满着未知、选择和期盼,但也经历着一切新鲜、奇妙、美好的感受。

平衡之旅

拍照的现场就是父子俩的游乐场,他们在摄影师的镜头里亲密地打闹、嬉笑,完全不用引导就玩得很开心,而且很默契,彼此知道各自的笑点和极限。看来,这样的场景在家里也是常年上演的剧目。后来,赵强说,他家的客厅就是一个微型足球场,一个大球门,一个小球门,晚上和周末这里便经常进行二人射门赛。对于一个一年出差在20次以上的外企高管来说,能和儿子保持住如此亲密的父子关系,不得不说他是个非常棒的老爸。

赵强:为父之路上的3种平衡

我觉得育儿是一件一直需要寻找平衡的事。

事业和亲子

这两件事本身其实并不冲突。有了孩子之后的男人绝不是只顾在外面打拼、只管挣钱的那个角色,而必须要融入孩子的成长,要在孩子的生活里占据半壁江山。我的工作虽然也比较忙,出差次数也不少,但还是有办法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把两种角色都做好。

玩伴和父权

还有一种很微妙的平衡,那就是在做孩子的玩伴和做父亲的权威感之间的平衡。对此,我还在不断地思考和摸索。我觉得自己可能还是更偏重了玩伴,而少了些父亲的权威感。我小时候,大院里的孩子很多,很多年龄比我小的孩子是叫着我“哥哥”、“大哥”地一直嬉笑打闹地长起来的,所以和儿子一起玩的时候,总有那种错觉,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和女儿的关系

对于即将出生的女儿,我得在和她的相处模式上找到另一种新的平衡。我会非常非常爱她,但又不能让她太依恋我;我是让她建立对男性正确认识的很重要的那个男人,但我又不希望我就是她未来择偶的唯一标准。养女儿好像更需要做父亲的一种平衡的爱。真难,像门艺术。不过,整个育儿过程就是一个在不断地寻找微妙的各种平衡的过程,这也正是做父母的乐趣所在和不断能体验到的那种重生的感觉。

自在之旅

陶陶在幼儿园里人缘指数极高,他的绅士风度颇受小姑娘们的喜爱,玩什么都喜欢叫上他一起去;而他不盲从,又很有主意的个性,也颇受那种强势的小男孩们的欢迎。在玩耍中,他既不会欺负人,也不会被欺负,是一个能在同伴们中间处得很自在的小孩儿,每天都开开心心。要是爸爸、妈妈偶尔开玩笑地说起要给他转一个更漂亮、更大的幼儿园,他会用各种理由说服他们这个幼儿园是最好的。对了,这也是他的“特长”之一,他从不会直接违背父母的指令或意图,而总是能转着弯地找出一种介乎于自己的想法和父母意愿之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让父母释然,也让自己生活得很自在。

赵强:多维度碰触之后才有选择

孩子需要在一个环境里有多维度的碰触,才能够越来越放松,也才会有自己的选择,这也就是家长们常说的主见。比如,我给儿子选了离家最近的幼儿园,这样他与小伙伴在幼儿园里是一种相处模式,而放学后一起在我们小区里自由玩耍,又是另外一种相处模式。有的时候周末他们再有机会串门或一起参加社区活动,就更是一种全新的相处模式。孩子在这种多维度的碰触中,能体验到各种变化,有各种感受,慢慢地他会找到一个好的、在群体中很舒服的位置。当然,我会把孩子的接触圈子慢慢扩大,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去感受生活里的多维度人际关系,这远远比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重要。

其实这种多维度接触在工作中也是一样重要的。比如公司的同事可能一直只是工作上的伙伴,但是经过几次工作以外的相处,比如旅游、聚会,大家就会形成新的相处模式――是可以信赖的旅伴,是可以倾诉的朋友……之后,大家在工作中也会有更多的默契和信任。在杜邦工作5年,我也是亲身感受要经历很多维度的触碰,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我现在就能够真正享受到每天来上班时的那种快乐、放松、毫无压力的感觉,这感觉绝对和受利益驱使、被生活所迫来上班的状态不一样。

很多年前,我在维也纳工作了几年,天气好的时候我会独自一人在维也纳森林里漫步,阳光透过丛林的间隙洒下来,小鸟在不远处鸣唱,真是太美了!我也试着和外国同事一起度假,融入他们的生活,但我经过多维度的触碰之后,觉得那真的不是属于我的生活,所以我选择了回来。尽管很多人说国内的环境不好,工作压力大,养孩子昂贵……但这是我的选择,我知道如何生活会让自己更自在。所以,我也觉得多维度触碰,可以帮助一个孩子在人生的不断变化中,很快地做出选择。

大爱之旅

对于即将到来的小妹妹,陶陶持有的是完全接纳而且欣喜的态度。所以,这个家庭里没有常见的那种如何安抚老大、担心老大受伤害等等让人头痛的问题。小家伙已经早早地、无数次地盘点过自己那些心爱的玩具和书了,这个要留着给妹妹玩,这本故事书打算给妹妹讲……对于别人偶尔问起的类似“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的问题,他的回答有时也让人崩溃,答案是一长串的名单,包括爸爸、妈妈、姥姥、干妈、幼儿园的好朋友……在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排斥感,也没有过太多的比较,他觉得自己的周围都是他爱、也爱他的人。

赵强:自信是对世界的信任

第9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钢琴教学 乐感培养 有效措施

一、乐感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乐感指学习者感知、领悟音乐的能力,拥有好乐感的学生往往可以快速掌握音乐的曲调、节奏和音色,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但是,好的乐感并非人们天生具备,而需要经过后天的熏陶与培养才能获得。乐感是钢琴学习中最基础的培养,乐感的培养是激发演奏灵感的前提,在钢琴演奏中如果没有灵敏的乐感,演奏出来的音乐就会平淡无奇,更不用说是将乐谱背后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所以乐感在钢琴演奏中还是很重要的。而且著名的钢琴家鲁宾斯坦曾说:“我的乐感所考虑的是把音符和乐谱背后真正的含义表达出来。音乐是声音的语言,良好的乐感促进演奏者对音乐的感应力,让钢琴演奏者更加容易的抓住音乐形象,从而用最准确的方式将音乐表现出来。”由此可知乐感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音乐的表现。

二、促进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的有效措施

音乐的表现分为了最基本的四个要素,分别是体性、力度、乐句和对比,而且这一些要素都是有人的乐感所赋予的。在钢琴演奏中很多学生玩玩都是在意技巧和演奏时的流畅性,并没有更多的去关注音乐的内容、意境、形象以及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绪,殊不知这一些才是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作品灵魂的表现。乐感的缺失,会导致演奏者用错误的方式、手法和感情去表现,就好比把一首抒情的曲子演奏成一首愉快轻松的曲子,这样就失去了演奏的真正意义。要促进学生在钢琴演奏中的乐感,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对视唱练耳的学习、鉴赏多种音乐作品、加强对钢琴作品的理解。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加强视唱练耳练习

要提高学生在钢琴演奏中的乐感,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视唱练耳练习,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视听能力,该练习分为听觉训练、视唱训练两种。音乐教师应利用日常的音乐素材营造训练氛围,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乐感。视唱训练与听觉训练密切相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教师在训练学生时,应将二者密切联系在一起,以促进学生听唱能力的协调发展。在视唱训练中,教师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不宜要求过高,否则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视唱练耳训练对于学生钢琴演奏中乐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予以重视。

(二)鉴赏多种钢琴作品,培训学生乐感

音乐是典型的声音艺术,钢琴家通过改变乐音高低、长短、音色及强弱来编排出不同的钢琴作品,给听众带来各种不同的听觉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丰富多样的音乐类型,让学生感受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以调动其学习兴趣。学生在鉴赏不同风格的音乐时,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音乐欣赏中,从而获得丰富的听觉感受。音乐作品包括很多种类,每一种音乐都有鲜明的特点。例如:学习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故事》时,教师在注意区分第四章节的节奏,前半部分轻快、流畅,旋律充满跳跃性;后半部分活泼、优雅,伴奏部分引人入胜。在弹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节奏,不同的节奏带来的音乐享受是不同的。不同的音乐作品风格不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鉴赏各种风格的作品,促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三)注重表达真实情感,提高学生感受力

优秀的音乐作品蕴含了创作人的巧妙构思与内心情感,艺术家通过捕捉灵感、严谨编排才创作成一首完整的乐曲,因此,在学习音乐作品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思维和音乐形象,促使学生全面掌握作品的内涵意蕴,获得良好的听觉体验和学习效果。音乐作品具有旋律性、组织性,每首歌曲包含节奏、和声、曲式、复调等元素,音乐情感通过节奏、旋律来表达,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作品的创作思路、内涵意义,才能演唱出富有情感的歌曲,否则音乐演唱就仅是简单的节奏复述,缺少音乐灵魂。例如:学习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时,学生对高难度的钢琴技法难以掌握,对钢琴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老师在弹奏这一曲目时,教师应将该曲目的创作背景向学生讲解,体会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后,教师应对作品进行演奏,让学生在旋律中感受到作品的魅力,欣赏完后,教师请同学说说音乐的内涵思想和自己的听觉感受,这样学生的乐感和鉴赏能力都可得到有效提升。

结束语

在钢琴教学中,乐感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学生钢琴演奏水平,还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初中钢琴教学应注重学生乐感的培养。在开展鉴赏教学时,教师应采用新颖的方法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唱练耳、钢琴作品的鉴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乐感,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素养,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初中学生的音乐乐感、鉴赏能力还不够强,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通过细心观察、耐心辅导,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鉴赏力,为我国钢琴教学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