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免疫工作计划范文

免疫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免疫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免疫工作计划

第1篇:免疫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深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控工作全局,切实履行“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职责,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为防控重点,统筹兼顾牛出败等动物疫病,以建立长效机制为基础,为提高防控能力为核心,以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公共卫生为目标,以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为依托,不断提高预警、预报、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防控方针,确保我镇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二、总体目标

(一)免疫目标。

2014年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五种强制免疫的总体要求是,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疫畜禽免疫密度要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达到70%以上。

(二)档案的建立和保存。

在完成免疫工作基础上,要以村委会为单位建立动物免疫档案,对猪全面实施佩戴二维码标识,牛羊佩戴免疫耳标。农村散养户及养殖专业户的免疫档案由镇畜牧兽医站建立保存。

(三)建立免疫示范村。

每个村委会至少建立2个以上免疫示范村。在免疫示范村范围内,强制免疫动物的免疫率、猪二维码标识的佩带率、免疫证的发证率和建档率均达100%。非免疫示范村的猪二维码标识的佩带率和动物免疫的建档率至少达90%以上。以后各村委会的免疫示范村以每年2个村以上的速度增加。

三、免疫原则及免疫程序

各种疫苗免疫接种剂量和方法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使用。

四、实施步骤

春季集中免疫时间短,接种的疫苗种类多,技术要求高。各村要科学安排猪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和猪瘟等各种疫苗的接种时间,避免在短时间内连续注射疫苗的现象。春季免疫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动员

3月初召开春季动物免疫工作部署会议,广泛宣传动物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疫苗组织、器械购置、人员组织等准备工作,抓紧时间安排做好春季免疫操作技术培训班。

(二)集中免疫阶段

按上述的免疫原则和要求,3月10日至5月上旬,对所有的家禽和家畜开展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接种。并在规定的免疫时间后抽检血清进行免疫抗体监测。

(三)补漏复查阶段

5月初,各村委会自行组织检查验收,查漏补缺,补免补防,并进一步完善免疫档案。

(四)总结阶段

5月30日前,春季动物免疫工作全部结束,认真做好春防的总结,档案材料汇总和上报工作。

(五)迎检阶段

6月份,准备迎接国家和省里的检查,做好相关的材料准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工作是预防动物疫病的重要环节,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对免疫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大意义,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一定要充分做好春防的准备工作,做到措施更具体,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要相应成立免疫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制定免疫方案,组织召开主要领导、村委会干部和村畜牧兽医员参加的动物免疫动员大会,部署任务,分片包干,落实责任,扎扎实实地开展动物免疫工作,向社会宣传动物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全社会各界的支持。

(二)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采用县、镇二级培训机制。培训内容包括免疫操作方法、疫苗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免疫效果监测、疫苗的运输、储存、免疫档案的建立等内容,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切实提高基层防疫队伍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经费保障

镇政府应采取多种办法和多种渠道,积极筹措疫苗费用、耳标钳、免疫器具、消毒药品、急救药品、业务培训、冷链维修运转、村级防疫员补助等经费。

(四)疫苗组织及供应

镇政府必须加强强制免疫用疫苗管理,规范疫苗进出库制度。要按“高效、精确、节约”的原则使用疫苗,严格根据免疫进度领取疫苗,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县畜牧兽医局负责强制免疫用疫苗的组织和供应工作。各乡镇对疫苗储存的冷链设备要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疫苗安全存放,有效使用。特别是在集中免疫工作开展前,要对村级防疫员使用的携带式冷藏箱的保温性能进行全面检查,有问题的应及时修理或报废,以保证疫苗质量。

(五)免疫效果监测

免疫效果监测是检查免疫接种成败的重要手段,是制定补免计划、免疫程序的基础。实行常年监测、集中监测和随机抽检监测相结合的机制,重点在集中免疫后根据免疫的进度组织开展免疫效果的监测,并对其监测结果进行汇总、评价,于5月30日前上报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做好诊断试剂和相关用品的订购,以免贻误监测工作开展。县畜牧兽医局将组织免疫抗体监测组,不定期到各村委会和各饲养场,进行抗体随机检测和效果评价,并以监测结果做为评价各乡镇免疫效果的主要依据。

(六)检查、督导、验收和总结

在免疫工作开展后,镇畜牧站要组织有关领导及业务技术骨干,到各村委会、自然村检查督促免疫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阶段性总结和阶段性汇报。免疫工作基本结束后,每个村委会应进行自我验收或由县畜牧兽医局组织抽查验收。

六、其他要求

(一)对调出县境的非屠宰家禽和非屠宰家畜在调运前2周分别进行一次禽流感免疫和口蹄疫免疫。未按规定免疫的家禽家畜,防疫监督机构不得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未满2周龄的雏禽除外)。

(二)尽量减少免疫应激反应。修订后的《动物防疫法》规定,因依法实施强制免疫造成动物应激死亡的,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发生不良反应时,应积极采取救治措施,避免饲养者的损失。同时耐心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第2篇:免疫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社区计划免疫;问题;方法

进行计划免疫,主要是对相应的传染病进行控制,甚至消灭,确保儿童处于健康成长的环境。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务院从2005 年6月1日开始对疫苗流通进行严格管理,计划免疫工作形成新的局面【1】。在社区内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成为新的问题。本次研究对社区的适龄儿童接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社区计划免疫工作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0日出生的本地儿童以及流动儿童230例进行接种调查,本地儿童为200例,流动儿童为30例。

1.2方法 对接种对象计划免疫接种登记卡进行调查,汇总建卡的时间,并统计卡介苗(BCG)、百白破混合制剂(DPT)、流脑疫苗(MAY)、麻疹疫苗(MU)、乙肝疫苗(HBU)、口服脊髓灰质免疫苗(OPU)以及乙脑疫苗(EBV)七种疫苗的接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3 判断标准 根据我国免疫规程规定的起始免疫月龄、接种次数、同种疫苗多次接种的最短间隔时间、完成全程基础免疫的时限【2】。

2 结果

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如下,卡介苗:99.0%、93.3%;脊髓灰质:99.5%、96.7%;百白破:98.5%、90.0%;麻疹:98.0%、93.3%;乙肝: 98.5%、90.0%;流脑:99.0%、86.7%;乙脑:98.0%、96.7%。见表1。

3 讨论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这些人没有固定的场所,管理难度较大,流动儿童不能及时的进行免疫接种,流动儿童接种率低于本地儿童。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小于本地儿童,原因如下:(1)外来儿童家长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拒绝进行接种,外来儿童具有流动性和多变性特点,免疫接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外来人口聚集地。人力和物力相对有限,能够提供的免疫服务以及工作力度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需要,免疫接种在长效性方面无法达到要求。(3)城市发展较快,城市面积逐步扩大,外来儿童容易在城市周边地区聚集,出现免疫空白。

3.1 完善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社区预防保健是新的模式,涉及的学科以及部门较多,计划免疫和下一代的健康关系密切。针对此方面,政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协调,形成网络平台,建立计划免疫系统,系统内部和外部实现对接,资源能够共享,提高计划免疫工作的效率,节省资源,在医院内部可以建立局域网,从孕妇建卡开始,就可以全面的了解情况,从围产期直至婴儿期,都能够提供服务,部门之间能够互相沟通,实现资源的共享【3】。

3.2免疫组织管理

在国家预防保健工作中,计划免疫是重要的构成部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社区卫生机构需要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建立健全卫生免疫制度,确定目标管理,使门诊实现规范化管理,监控计划免疫的质量,建立计划免疫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考核,确保计划免疫工作顺利进行。

在社区的卫生工作中,计划免疫是工作重点,和婴幼儿疾病的预防以及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关系。主要的流程是妇幼医生到新生儿家中进行访视,向其发放接种告知单,到满月时,家长带着婴儿去进行预防接种以及体检,计划免疫医生能够对新生儿资料进行及时的了解,建证、上册,并输入电脑,根据计划免疫程序,进行接种,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具有同样的权益。

3.3升专业队伍的能力

为加强队伍素质建设,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社区卫生中心实行竞争机制,制定考核方案:实行百分制,科室领导评价20分,群众评价30分,本人的工作能力40分,出勤情况10分。实行上述方案后,工作人员具有危机感,能够促进医院的发展。对计划免疫人员制定量化制度,根据考核表,每季度对计划免疫人员进行考核。对于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并进行考核,利用培训时间,进行专题培训,定期的进行考试,以此提升计划免疫人员的素质,提高业务水平。

3.4强化宣传

首先是和居委会结合,以墙报方式进行计划免疫针知识的宣传工作,每个季度需要进行宣传。为便于工作较忙或者是文化水平受限的父母对计划免疫能够详细的了解,计划免疫人员可以上门宣传,使他们了解计划免疫的内容、意义、免疫疫苗以及预防的疾病【4】。对于流动人口,需要加强宣传以及管理,流动人口具有特殊性,在计划免疫工作中,应当对此加强管理。一些婴儿在外地出生,很多家长不知道是否应当进行预防接种,计划免疫人员可以以上门服务的形式为其提供服务。

其次是需要详细制定工作计划。根据计划,合理的安排工作。在居委会,每个月抽出一定的时间为孕妇讲解和免疫接种相关的知识,出墙报,并上门了解儿童接种后的情况。当产生不良反应时,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处理。在发现问题的情况下,必须及时的采取解决方法,防止部分儿童接种以后患病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雅,乔媛.健康教育开展在社区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0(15):273-274.

[2] 张雨.健康教育开展在社区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720-721.

第3篇:免疫工作计划范文

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组织

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布署关于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在此项活动实施过程中,领导深入疫苗强化现场进行指导和监督。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精心组织,为开展好此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活动顺利开展

根据xx区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保障宣传培训、冷链运转、摸底调查、督导与评估及接种。

三、强化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参加强化免疫活动相关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强化免疫目标人群,时间工作指标,宣传动员方法,目标人群摸底登记疫苗及相关物资的分发和储存运输,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症和接种技术规范,疑似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等。

四、加强疫苗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我院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的疫苗质量,本次强化免疫所需的脊灰疫苗由区疾控中心统一供应,配备了各种冷藏设备,以保证疫苗在-4—-20℃的条件下运输和储存。按照要求做好疫苗保存记录和领发记录,全部疫苗必须保证按规定贮运,保证了疫苗的质量。

五、宣传形式各样化,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针对此项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活动,如告家长通知书、宣传单、横幅、墙报及其他。各级领导亲自参加此项宣传活动,积极向公众宣传强化免疫的目的和意义,使公众了解脊灰的危害与预防。

六、认真贯彻落实《2011黑龙江省脊灰疫苗强化免疫的技术方案》要求,开展逐门逐户进行调查接种对象,并登记入册,并填写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接种通知单,全辖区内目标应接种人群摸底数人,现将完成实接种人数人,拒绝接种0人,禁忌症0人,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9%。

七、督导

疾控中心对我院的接种分别派督导员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强化免疫活动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立即解决。

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

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并制定脊灰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方案,及时发现、及时报告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

九、接种率快速评估

对xx辖区内的2008年1月1日后出生的儿童进行快速评估,抽取90名儿童,接种率达100%,未有发现漏种儿童。

十、主要存在问题

1、流动儿童不定期外出和返回,给这次强化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第4篇:免疫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计划免疫;报告分析

计划免疫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而制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的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1]。计划免疫接种是降低儿童死亡率、预防和控制免疫疫苗所针对的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措施[2]。现对我院近3年计划免疫工作进行报告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儿童保健门诊共接种疫苗35852人次,其中Ⅰ类疫苗33072人次,Ⅱ类疫苗2780人次。适龄儿童35029人次,成人接种823人次,其中接种乙肝疫苗569人次,流感疫苗187人次,肺炎疫苗67人次。每个患儿接种疫苗后留院观察半小时,嘱咐家长回家后加强护理并密切观察患儿,不适随诊。

1.2发生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①接种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硬结疼痛127例(以卡介苗、百白破疫苗多见),予以外涂红霉素软膏或碘伏,患儿皮肤症状消失。②出现发热86例(以百白破第3针多见),转入儿科门诊诊治,经查血-R+CRP,如结果正常则予以多喂水、防受凉、多休息等护理;如血WBC、CRP值升高则予以抗生素治疗,全部患儿1~3d后热退未出现并发症。③腹泻39例(以口服糖丸多见),轻则予以多喂淡盐水,重则予以口腹妈咪爱、思密达后症状均都缓解。④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如皮疹、抽搐、过敏性休克等。

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沈晓明、王卫平主编的第7版儿科学所述的基本一致。

1.3近3年期间发生一起医疗差错事故事件:接种过期疫苗一次,随访至今患儿未出现不良反应。

2讨论

预防接种是用人工自动免疫的方法,将菌苗疫苗类毒素等制剂应用于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机体对传染病疾病的能力。婴幼儿按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儿童不受传染病侵袭的有效措施。儿童是许多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及时接种疫苗,接种后其保护率大多数在90%以上[4]。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网络管理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个案进行管理,代替以往的手工登记和统计分析,并利用现代网络交换技术实现实时、非实时的数据交换,从而全面提高各级各层次的工作效率、信息利用及时效性和利用率,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从而解决异地预防接种和漏种的问题,进而推动预防接种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5]。我院从2007年起就参与了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从而推动预防接种工作的全面开展,在解决异地接种及漏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防止预防接种疫苗出现不良反应及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症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6]。现将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归纳如下:①医护人员应做到"三查七对",严格无菌操作。②严格消毒制度:遵守"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处理"接种时应保持清洁明亮、空气流通,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两次,30min/次。③严格掌握预防接种禁忌症:一般禁忌症:急性传染病,包括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未过检疫期者;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较重的心脏病、高血压及肝病、肾病、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严重的湿疹或化脓性皮肤病;有癫痫病或惊厥史;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孕妇及扑入期妇女。特殊禁忌症:有过敏史者,慎用动物血清制品;体温>37.5℃或1w内腹泻>4次/d者,严禁服用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放射治疗、糖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和细胞毒药物等,均能降低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应尽量推迟常规的预防接种;近1个月内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不能接种活疫苗;各种制剂的特殊禁忌症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执行。④接种疫苗后留院观察30min无不适方可离院[7]。离院后家长应加强护理及观察,如多喂水、防受凉、多休息,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及免受外界刺激。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的方面如下:①在预防接种后留观过程中应进行婴幼儿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家长对婴幼儿保健知识的掌握,进而更好的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②疫苗接种后相关抗体的检测及维持时间的工作尚未开展。目前只有乙肝疫苗抗体检测工作完善。腮腺炎、水痘患儿虽然发病前都接种过相关疫苗但预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有关疫苗的免疫还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③医护人员及家长对疫苗了解甚少,对于国产后进口疫苗、Ⅰ类Ⅱ类疫苗选择盲目,具有随机性。医护人员因缺乏相关知识也缺乏指导性。

④接种率监测:接种率监测是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8],包括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后者能更准确、真实地反映当地预防接种工作落实情况[9]。⑤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AEFI,了解其发生原因,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减少对免疫规划的负面影响[10]。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操作规程,提高业务理论水平服务质量,加强相关研究,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

[2]赵地.加强计划免疫,确保儿童健康[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269-270.

[3]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

[4]陈晓艳,黄秀艳.健康教育入社区.提高儿童计划免疫质量[J].现代预防医学,2008,11(11):2047-204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ol].http:///uploadfile/20051014162410333.doc.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03-24.

[7]罗坤.对急诊留观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必要性的相关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05:97-98.

[8]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2005.

第5篇:免疫工作计划范文

1、在孕妇来我院住院分娩期间,由产科医护人员告知产妇及其家人新生儿疫苗接种知识,并为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将新生儿基本信息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发放预防接种证,告知其它疫苗接种的时间、机构和相关手续。计免人员及时对新生儿家长进行计划免疫知识健康宣教,发放《家长需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政策”等宣传资料,宣教新生儿易得传染病的危害、预防知识,需要接种的疫苗和接种时间、接种地点、注意事项,使家长认识儿童接种疫苗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疫苗接种工作。在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助下,我院所辖社区常住儿童的建卡、建证率达到了100%。

2、新生儿满月后家长带孩子来预防接种门诊进行第一次预防接种,我们对家长热情接待,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进一步完善孩子预防接种相关信息的同时及时把健康教育融入到工作中。告知家长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预防接种受法律的保护,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的有效手段等内容。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积极配合,并按照预约时间,在孩子健康的情况下带孩子接种疫苗,接种前要给孩子洗澡更衣,以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卫生,应让孩子吃饱,不宜在饥饿的状态下接种疫苗,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等。并主动告知我们的联系方式,邀请家长加入我们专门为家长建立的“预防接种QQ群”以便随时进行交流指导,提醒家长要妥善保管儿童预防接种证,今后将凭证接种。

3、每次接种前后我们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结合健康教育内容,对家长履行告知职责,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途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儿童的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体检、有无过敏史、此次接种的疫苗名称、预防的疾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禁忌证、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并让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开展预防接种前儿童健康状况询问和有关情况告知工作,让家长了解《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规定: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乙脑、流脑、甲肝、麻风腮等一类疫苗纳入规划免疫之内,儿童应按免疫程序免费接种;而水痘、流感、肺炎等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让家长了解到疫苗都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但绝大多数只是一般反应,这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如果出现以上情况,也不必紧张,可让孩子多喝水、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1~2 天即可恢复。如发热体温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建议家长带孩子就医并做好解释工作,可以打消家长的顾虑,并放心地让孩子接种疫苗。

第6篇:免疫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59-02

引言:

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广,为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开展做出很多促进作用,农牧区对疾病预防控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规划免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出现,如部分农牧业地区的免疫基础设施不完善,从事免疫工作的人员素质低,设备陈旧,预防设施存在不到位的情况等等,给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带来极大阻碍,为此,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是解决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问题的重点。

1 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现状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农牧区综合改革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农牧区医疗卫生改革,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牧区的免疫规划工作中,在农牧区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为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和今后农村的健康发展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1.1 农牧区免疫工作基础设施不完善、设备落后:目前,农牧区中的很多乡镇免疫工作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免疫规划工作根本得不到保障施行,同时由于农牧区地广人稀,范围半径大,交通不便,免疫规划工作设备上投入少,对偏远山区牧民儿童的免疫规划管理和及时的预防接种造成很大困难。容易出现免疫薄弱人群,势必引起疫苗针对病发病的潜在隐患。国家对农牧区的免疫规划工作大范围投入,但却缺少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体制的不完善也使农牧区免疫工作进行带来阻碍。

1.2 农牧区免疫规划人员短缺、技术落后。 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中,人员配备跟不上,很多免疫规化专业人员素质较低,免疫技术操作不成熟,通常都是没有经过正规医学院校培训学习,主要是自学的城乡医生为主,造成农牧区免疫规划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同时,本级政府对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投入不足,造成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相对不足,专业人员的流失也成为必然,更加难以派送现有免疫规划人员加以进修教育,给整个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的提升造成很大的瓶颈。

1.3 农牧民卫生防疫观念落后、能力较低: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进展难同时也跟农牧民有关系,绝大多数农牧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健康预防疾病的意识较低,主观上对农牧区免疫工作缺乏积极的参与性,同时农牧民对免疫工作的好处知晓程度甚低,加之投入资金的不足,很多农牧区的免疫工作无法专业、定期的展开,广大农牧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也无法得到保障,这种现状使得农牧区免疫工作的发展举步维艰。

2 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的解决对策

通过对以上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困难的分析,完善农牧区免疫规划服务势在必行,为了更好的提高农牧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还需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农牧区免疫规划制度的建设:克服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遇到的困难,首先着眼于农牧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础,把农牧区人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搞上去,加强政府投入,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提高健康教育意识,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设备的更新,医疗技术提高,把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确保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还要加强对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的监督管理,把关严谨,健全疫苗储存供应系统,让老百姓接种上高效高质量的疫苗,积极的推进农牧区免疫规划制度的改革。

2.2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专业医疗人员素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都农牧区免疫工作中,为建设农牧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资金保障,同时稳定农牧区免疫工作的专业人员,给他们充沛的经费支持,保障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的提高,大力吸引更为专业的工作人员的加入,壮大农牧区免疫工作的医疗队伍,定期给免疫专业人员给予专业培训,加强其专业素质提高,从而调动他们在工作上产生积极性,切实把农牧区预防保健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基础卫生免疫工作事业,促进预防免疫工作的正常运行。

2.3 加大卫生防疫知识宣传,提高农牧民防病意识:针对农牧民文化素质的薄弱现象,政府应该积极加强农牧区医疗免疫知识的宣传力度,引导和支持农牧民资源参与免疫规划工作,让农牧民逐步认识到推行并完善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是维护农牧民的根本利益,更是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让农牧民了解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农牧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等困惑,提高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更好的促进农牧区免疫工作的展开。

3 结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牧区的免疫规划发展势在必行,建立一支完善的农牧区免疫系统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把农牧区的免疫规划工作切实的实施到农村的各家各户,不仅利于改善农村民生,更为构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凌罗亚李倩,潘晓红,顾丽华,等. 浙江省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运转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1-03

[2] 左树岩,王晓军,曹雷,等.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系统的现状及报告质量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2-06

[3] 陈艳丽,陈永林. 呼伦贝尔市2002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质量评价[J].疾病监测,2003-10

第7篇:免疫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 统计工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238-01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医院信息系统的广泛实施,特别是数字化医院的诞生,医院统计工作传统的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工作模式均受到冲击。尤其是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医院统计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创新与变革迫在眉睫。我院是豫北地区最大的省级综合型三级甲等医院,2002年以来我院网络建设规模快速发展,目前网络业务已基本覆盖医院的整个业务流程,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统计工作实践,对医院数字化建设快速发展环境下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谈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网络环境下医院统计工作模式的变化

1.统计数据来源途径的变化。传统统计工作模式下,医院统计数据源主要来自统计人员自制的统计调查表及业务人员手工记录的各类医疗文书资料,如:病人出院卡片、病历首页以及各类检查报告等,信息量少、范围窄。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每台工作站及操作人员都是医院统计数据源的提供者,带给医院的是信息数量的与日俱增;管理信息、医疗业务信息、经济信息、科技情报信息和学科、人才、技术建设等信息无所不在,俯仰皆拾。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内涵、类型、载体形态、分布和传播范围、控制机制、传递手段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数字化医院信息资源管理许多新的内涵,使传统的医院统计信息收集方式面临挑战。

2.统计工作技术环境的变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没在医院成规模使用前,医院统计工作基本沿用几十年的业务操作模式和数据处理技术,技术条件较好的医院也仅仅是购置一台或几台计算机进行统计信息的收集、归纳与汇总,应用统计描述、统计图表等简单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通过日报、月报、年报等手工方式上报,技术环境单一,操作简单。新时期,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软硬件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在医疗业务数据采集、传输、交换与共享中得以广泛应用;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动态监测与预测技术,多元分析、多因素分析、关联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SPSS、SAS等统计软件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数据分析处理中不断地展示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智能与速度。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催生着医院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孵化着传统统计技术方法的创新与变革。

3.决策层对统计工作需求的变化。近几年来,为满足社会需求,与社会体制改革相适应,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医院的管理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尤其是随着现代医院管理理论的发展,统计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特别是医院信息系统投入使用以后,为信息的充分利用打下了基础,也为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带来了契机,同时,各级管理者对统计信息决策支持有了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和越来越高的标准。建立实时、快捷、过程、关联、全面、系统的统计信息服务体系;创建将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的统计信息服务模式;提供对提高医疗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医疗问题、降低医疗成本等方面的循证决策支持,成为数字化医院统计信息服务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二、数字化医院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1.统计数据质量保证与监督问题。从医院网络上得到的数据来自于各个工作站点,操作若没有按系统要求进行或稍有疏忽,都会造成统计报表数据不准。由于网络数据的动态性、过程化、共享性和关联性特征明显,错误数据的负面影响在业务操作和网络环境下很容易被扩散和放大,使得统计数据质量保障工作日趋艰难复杂。

2.已设报表尚不能满足统计工作需求。应用网络化信息系统后,虽然根据工作流程编设了很多报表,但仍有很多数据信息不能从已设报表中看到,由于没有供统计人员使用数据库的途径,统计人员采集或需要已设报表之外的数据存在困难。

3.统计工作所需字典库不够标准。目前在网络条件下对字典库标准化的建设尚不很完善,各医院带有共性的字典库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有的虽有标准但不能满足医疗工作的需求。如统计大、中、小手术,手术归类没有标准,各家医院自行设置手术类别;操作码设置不够完整,各家医院自行添加,不够规范。

4.信息分析利用问题。仅拥有大量的历史数据,而且拥有与医院业务流、物资流、人流、资金流同步的信息流。然而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只有极少一部分得到利用,统计人员面对大量的网上数据,不知道该如何提取、核查、监控数据质量,不知道该如何去分析、研究、提炼、利用数据。

5.网络软件功能尚不完善。由于网络开发技术有限,以及开发人员对统计、医疗等方面的综合知识缺乏了解,使网络软件功能有一些欠缺。如:出院病人召回问题导致出平均住院日延长;有些跨月召回处理的还影响出院人数和现有病人数的准确统计等问题。

三、对策

1.建章立制,加强数据质控。由于医院统计工作面临新的局面,原有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已不适应新的模式,所以应根据数据流程制定新的统计工作管理规章制度,把制度定到数据发生点。医院需专门成立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组织,组织成员按照分工履行监控职责。统计室应监控各种报表的正确性和医疗指标生成情况,监控各工作站基础数据补充录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好基础数据的核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完善统计报表体系,提高数据分析利用能力。医院统计人员应参与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实施工作,建立适应医院管理需求及满足统计数据挖掘利用的报表体系。在数字化建设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统计人员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数据分析利用能力。

3.做好人员培训。数据录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数据质量,因此做好上岗人员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在网络环境下,各网点必须密切配合,严把信息质量关。应经常性地对全体人员进行数据质量管理教育,提高数据质量管理意识,熟练掌握各工作的操作系统。

4.完善字典库标准化。统一基础数据字典,做好标准化工作,是实现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基础数据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应成立统计项目编码组织,负责编码标准化、扩展编码和编码更新工作。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公式的运用、统计数据提取的途径等基础统计工作都应实现标准化。

5.建立数据管理模式。现代统计数据的管理主要包括科学的设计、合理的配置、系统的完善、数据流动环节的质量及统计对医院的整体服务功能。医院信息化要求统计信息由局限性转向为广泛性,统计方式由封闭型转向为开发型,统计职能由简单型转向为综合型。

6.选择较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软件的优劣非常重要,关系到今后网络运行效率及统计信息的质量。选择软件前要充分调研,多看些开发商的网络软件,进行横向比较,权衡利弊,选择出较完善的软件。准备上网络软件时,在开发过程中,要根据本单位本部们的具体要求与开发技术人员详细沟通,尽量考虑全面,取各家所长,使其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周丹,曹秀堂.数字化医院统计工作理论模式与实践.中国医院统计,2008(12)

2.王秀梅,张丹玫.网络环境下医院统计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措施.中国医院统计,2007(1)

3.杨红蕾.网络数据在医院统计应用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中国医院统计,2007(1)

第8篇:免疫工作计划范文

一、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工作面临的困境

据笔者调查,截至2014年12月,江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0项(含扩展项目),其中音乐类(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非遗项目34项;省级非遗项目488项,其中音乐类非遗项目192项。另外,江西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34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314名。从表面上看,江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可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

1.传承人年龄较大,后继者青黄不接

非遗项目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传承方式,这就注定其传承不能顺利进行。据了解,江西原有3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只剩下34名,流失的两位是婺源傩舞传承人胡振坤和瑞昌竹编传承人宋增礼。在现有的34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中,22名传承人已年过六旬。其中,号称“歌师”的兴国山歌传承人徐盛久已年近九旬,仍然活跃在表演一线。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在314名省级非遗传承人中,已故17名。尽管在世传承人年龄偏大,但后继者却是青黄不接。如莲花茶灯舞是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漆石生已经63岁,而该项目的下一代传承人仍无着落。如果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在培养后继人才方面进展缓慢,将会产生断代现象。

2.传承方式单调陈旧,多数学徒有名无实

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不管是学歌、学舞、学戏,还是学乐器,都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舞台表演的检验。这就要求师徒们在传与学上花费相当大的精力,且学徒们要具备扎实的文艺功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级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掌握并承续某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在一定区域或领域内被公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第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按照规定,传承人要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人,通过办学方式的传承几乎无实例。一些艺术造诣深、名气大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采取古老的师徒传承方式,能够带到真心学艺且文艺底子扎实的学徒。但是,有些传承人,特别是省级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没有资金补助和市场效益,时间和精力都不能保证,师徒关系大多仅流于形式、有名无实,更无法保证学徒质量。

3.年轻人无心学艺,非遗传承前景堪忧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江西经济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文化方面,受现代文化多元化冲击,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音乐类非遗项目濒临传承无人、技艺失传的危机。据了解,赣南采茶戏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由于观众少、市场不景气,许多县剧团撤销或改为歌舞团。同样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婺源徽剧团,好不容易培养出一批年轻演员,但面对收入低的现实,很多演员都转行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尚且如此,省级非遗项目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据笔者了解,莲花茶灯舞动作轻盈多姿,茶歌优美动听,茶灯制作精良,服装色彩鲜艳,富有浓厚的赣西特色。但是,很多年轻人对此并不感兴趣,也没有人主动学舞。缺少年轻人参与的音乐类非遗项目,最终将消失在文化历史舞台上。

二、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工作出现种种问题,有政府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相关部门履职缺位的原因。据笔者调查分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经费投入不足

江西是中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底子薄、财力紧,对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普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使用、轻投入,重短期效益、轻机制建设等问题。如有的地方把申报音乐类非遗项目当成可有可无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有的地方甚至把非遗项目当成向上级部门讨要经费的“摇钱树”,导致申报工作与传承保护工作形成较大反差。据了解,省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但市、县一级财政几乎没有配套资金。

在传承人传承活动及生活补助方面,2012年,江西有21人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财政补助,每人获得财政补助1万元。这些经费对于数量众多的音乐类非遗项目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特别是对于省级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人来说,获得财政补助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2.传承方式争论不休

对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各方争论不休,至今仍无定论。有人认为音乐类非遗项目必须坚守身口相传的传承方式,也有人认为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笔者以为,国家规定采取收徒、办学方式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其实就为“继承派”和“发展派”提供了不同的传承思路。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一味强调固守传统的传承方式,把包括高校等在内的社会资源排除在保护传承工作之外,试问非遗保护工作能够走多远?回顾中国音乐发展史,如果不是刘天华把二胡引进高校课堂,二胡能有今天的地位吗?如果不是创办了一批黄梅戏校和剧团,黄梅戏能有今天的发展吗?类似的例子不可胜数,所以“继承派”和“发展派”的争论可以休矣。诚如樊祖荫教授所言:“学校应在传承民族语言、传承民间艺术和培养专业人才三个方面发挥不可或缺和替代的重要作用。”只要有益于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各地高师院校就应大胆尝试。

3.有关部门履职缺位

按照规定,国家级和省级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必须制定项目传承计划、具体目标任务,报文化行政部门备案,定期提交项目传承情况报告。文化行政部门要监督、指导传承人的传承工作,对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传承义务,或者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经核实后报上级文化行政部门批准,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可实际上,这些规定并没有落到实处。

这些年来,除了传承人自然死亡外,各地并没有取消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资格的例子。据笔者调查,除了九江学院、省职业艺术学院、井冈山大学等少数高师院校在保护、传承非遗项目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之外,江西绝大多数高师院校都忽视了这一方面的工作,更不用说培养下一代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人了。

三、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工作的对策

音乐类非遗项目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四个门类,数量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做好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对于引领、发展江西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坚持依法传承

把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据笔者了解,《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在研议、制定中,该条例出台后,各地、各部门应对照相应的法规落实职责,严格依法申报、依法保护、依法传承。特别是在拟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保护规划,以及经费分配等方面,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力求公开公正,依法透明。

2.加强经费保障

省、市财政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按照《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逐年增加国家级、省级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经费支出。当务之急,首先是把国家级、省级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经费纳入省、市财政专项预算,积极为传承人提供养老和生活补贴,保持传承人传承、保护经费来源稳定;其次,积极建立社会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旅游收费分成、社会资金赞助等,拓宽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经费的来源渠道;再次,邀请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大型活动表演、走进高校开设讲座等,以提高传承人的劳动报酬,增强他们表演和传承的积极性。

3.完善保护机制

首先,完善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落实非遗保护情况会商机制,对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职能部门应密切沟通、协调解决;其次,建立落实国家级、省级音乐类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人资助办法,完善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工作监督、考核制度,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工作;最后,对未采取有效措施导致濒危音乐类非遗代表作灭失的,应当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9篇:免疫工作计划范文

计划免疫工作是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力,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除一些相应传染病的根本措施。

随着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适龄儿童接种疫苗的种类剂次越来越多。随着儿童家长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知识,让家长知道传染病给社会、家庭、个人所带来的危害就显得尤其重要。许多家长因缺乏预防接种的知识,对门诊工作人员在现场告知的知识未能理解,接种疫苗后未能采取恰当的家庭护理,致使很多儿童出现的一般副反应进行性加重。这样不仅给儿童带来了身心痛苦,耗费了家长的精力与时间。而且还会造成家长对接种人员产生不信任感,无形中增加了医患矛盾,甚至严重的会出现医疗纠纷。因此,加强预防接种全程的健康宣教,普及家长预防保健知识势在必行。

我区于2010年11月份开展了“免疫预防知识培训讲座”的课程。俗称“妈妈班“,是专门针对刚刚出生一个月左右的婴儿妈妈们的一个培训讲座。这批年轻妈妈由于大多数文化水平较高,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对她们的培训免疫知识一般都讲得比较深,比较全面。授课形式是以幻灯片为主,授课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疫苗的价值:从为什么要接种疫苗开始向家长宣传接种疫苗的重要性。介绍基本疫苗所预防的疾病以及这些疾病给宝宝造成的危害性。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副反应的处理等免疫预防知识介绍。让家长充分意识到接种疫苗是利国利民利已的必不可少的预防举措。

2、介绍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相关知识:一类疫苗是国家为了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健康而免费提供的疫苗,所有的宝宝都应该接种。然而,一类疫苗能预防的疾病毕竟有限,而威胁宝宝健康的疾病还有很多,由于预防这些疾病的疫苗不在国家免费接种之列,因此它们被统称为二类疫苗。例如:肺炎球菌可导致如肺炎、菌血症、脑膜炎、败血症等疾病,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和生命;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病因。又比如二类疫苗中脊灰灭疫苗和一类疫苗中脊灰减毒疫苗和相比,安全性更高。完全避免了宝宝出现疫苗相关的风险。

从开展培训至今,共有近400名家长参加了“妈妈班”的讲座。

家长们知道了接种疫苗应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以得到更好的接种效果。也使得有条件的家长在计划免疫的基础上更主动地选择自费的二类的疫苗如水痘、肺炎、流感等,在没有培训之前,我区二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的首针接种率是10%,全区四个培训点的六次培训结束后,现在的首针接种优率在20%-30%之间。肺炎疫苗的接种率也迅速提高。这不但让家长了解到预防重要性和对宝宝更好的保护,同时又使计免科室增加了经济收入,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良好局面。

对家长进行有规划的健康宣教固然重要,然而由于接种人员的自身责任心问题有时也会给接种儿童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出现差错事故而造成医患双方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加强接种人员安全接种意识,履行正确的告知和查对制度,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1、 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加强业务学习,强化安全接种意识,对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要进行上岗前培训。认真学习相关规定和技术性操作标准,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对接种人员进行专业的预防接种培训。尽量做到“一苗一课”,实行执证上岗制度。只有有了过硬的技术本领、足够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免疫规范,也才能做到自我保护,避免和减少由于接种不当引起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2、 以仔细全面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严谨的职业规范认真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接待接种儿童时首先要做好电脑扫描登记工作和预防接种记录。登记前仔细询问儿童家长,儿童有无过敏史、禁忌症等,严格核对好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月龄、住址、剂量、针次、接种日期、生物制品的名称、是初种还是复种以及上一针接种相隔时间等有关内容。同时告知家长所接种疫苗种类、预防疾病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填写接种单时要清晰、准确。有过敏史或不能接种的要注明原因,并请家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这样不仅能让受种方参与、选择、行使预防接种权利,同时医护人员的自身权利也能够得到保护。

3、 接种现场接种室应保持清洁、明亮、空气流畅,每天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在接种操作中,我们要严格遵照三查七对的操作规程,注射部位严格消毒,不能在有炎症、化脓、硬结或患有皮肤病处进行注射。在接种前再次询问儿童姓名,月龄。并告之接种疫苗的名称和可能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及接种后注意事项。注射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进行安全操作。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接种,同时要备好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以备急需之用。从各个流程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通过与家长形式各样的沟通,定期性的宣教措施来满足家长对疫苗防病的求知欲,增强了家长对预防接种重视度和信任度。使家长积极、主动、及时带宝宝 接种疫苗。同时也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提高了接种人员自身素质。全程科学严谨的查对制度对接种工作的顺利展开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和基础。达到了我们为千家万户儿童防病保健的工作宗旨。

参 考 文 献

[1] 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 [P].20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