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总结范文

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总结

第1篇: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问题 帮扶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69-03

近几年来,为缓解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服务的重点,结合龙岗实际,推出了以“关爱大学生,真情助就业”为主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帮一”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铺开了帮扶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格局。

一、“一帮一”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龙岗区“一帮一”工作由区委、区政府主导,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局(原劳动、人事部门)共同行文实施。自2009年9月份推出以来,已累计将252名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户籍大学毕业生列为帮扶对象,由区五套班子成员、街道及区属各单位班子成员负责结对帮扶。据统计,除因入学深造、报名入伍、就业观问题等原因放弃帮扶资格外,有222人实现就业,其中5人自主创业。2011—2012年,未列入帮扶对象但仍然提供帮扶服务的98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

二、开展“一帮一”工作主要措施

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重要工作,解决一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是为一个家庭送去温暖和希望,对于维护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培养龙岗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龙岗区在“一帮一”工作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1.帮好重点,以困难家庭毕业生为帮扶主体。一是明确重点。将毕业两年内仍未就业的户籍高校毕业生作为帮扶对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列为重点帮扶对象:(1)属“零就业家庭”的;(2)家庭成员虽有就业,但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我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3)父母一方属就业困难人员且目前仍未就业的;(4)家庭成员中患有重大疾病致贫的(重大疾病标准参照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中所述标准界定);(5)其他生活确实困难并经批准的。二是全面调查。充分发挥社区就业协理员队伍作用,按照上述标准对辖区高校毕业生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一帮一”援助档案,做到不漏一户不遗一人。三是合理配对。按照“三个结合”的原则,对帮扶对象和帮扶干部进行人员配对。在匹配中主要贯彻三条原则:帮扶对象户籍所在地尽量与区领导干部包点联系街道相结合、区直单位尽量与挂点联系街道相结合、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尽量与帮扶单位管理职能相结合。四是目标管理。帮扶配对名单确定后,责任单位和街道均就帮扶任务专门召开了帮扶工作布置会议,认真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并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范畴;不少单位专门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帮扶工作小组,建立了目标责任制,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组织保证。

2.帮转观念,以推行“一、二、三”为主要手段。在当前岗位较为丰富的情况下,就业观问题实际上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转变择业观、加强就业观的辅导和矫正是促进上岗、稳定就业的前提:一是落实“一、二、三”要求。即帮扶干部要对帮扶对象谈一次心,上门走访两次,帮助推荐三个以上就业岗位。实践证明,这“一、二、三”方式对于转变帮扶对象就业观念、规范帮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区检察院在接到帮扶配对名单后,在第一时间与其负责的帮扶大学生取得联系,当时该学生在东莞,区检察院相关领导详细了解了其具体情况及就业愿望,并几次面谈帮助其确定职业目标,最终将其安排到区检察院工作,并对其工作表现予以关心。区城管局负责的帮扶对象共5名,根据对帮扶对象掌握的情况,该局领导带领责任科室多次深入街道、社区协助解决就业,同时结合该局的职能特点,推荐他们到有用人意向的生产经营单位应聘,并要求下属单位安排专业骨干对其实行“一对一”传帮带,使其迅速适应新岗位的要求。目前,5名帮扶对象已全部实现就业或创业。二是注重多形式教育。近年来,龙岗区抓住“课堂、家庭、社会”三个集中点,采取多形式的就业观辅导教育。例如,区人力资源局以“开创崭新人生”为主题,以座谈会的形式,向100多名帮扶高校毕业生进行了生动的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区财政局也组织帮扶对象进行了专题座谈,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区总商会采取个别辅导、谈心等方式,引导帮扶对象不挑不拣就业,并提出就业“三要”目标,即要敢于从事基础性工作,要到基层就业,要深入基层、服务基层。许多单位和干部不仅在寻找岗位上对帮扶高校毕业生给予扶助,更注意从思想上进行帮扶。帮扶活动中,不少干部抽出时间对帮扶对象进行约访谈心,对其进行就业辅导并协助物色对口用人单位。统计局领导负责的3名帮扶对象分别属于坪地、横岗、龙城户籍,该局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对帮扶就业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之后三位领导分别行动,多次与街道社区和大学生本人沟通,根据帮扶对象的专业特点和个人意愿,积极向街道统计办和我区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推荐就业。目前,该项工作已得到稳步落实。此外,“一帮一”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帮扶干部都定期与帮扶对象进行电话沟通和谈心,了解其就业进展情况及思想动态,在其迈向职场的道路上切实帮扶解困。不少区领导和部门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热心进行就业辅导和协助物色对口用人单位,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高度评价。

3.帮拓渠道,以实现人岗匹配为根本目标。在当前市场就业条件下,帮助毕业生寻找岗位不难,但要实现稳定就业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为此,龙岗区人力资源局把“人岗匹配”作为“一帮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想方设法拓展岗位渠道。在继续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职介机构提供社会岗位的同时,仍然把公益性职介机构作为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二是群策群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为促进辖区内毕业生就业,很多街道主动配合区相关责任单位及区领导,在推荐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挖掘街道社区公益性岗位方面不遗余力。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龙岗区各街道办积极配合各责任单位及区领导,把“一帮一”帮扶活动作为一件力促民生的好事实事来抓,在推荐本街道户籍大学生就业、挖掘街道社区公益性岗位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单位及领导也充分利用街道组织部门的作用,加强与帮扶对象所在街道办的协作力度,统一思想,密切合作,想帮扶对象之所想,急帮扶对象之所急,群策群力帮扶大学生就业,确保“一帮一”帮扶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例如,在首批帮扶对象中,龙岗街道户籍的高校毕业生有24名,全部来自困难家庭,多为低保户、父母就业困难或零就业家庭,为此,街道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力促用人单位提供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的同时,经过多方探讨协调,拿出了一批协管、协理类岗位采取劳务派遣的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有21名帮扶对象被安排到该街道市政服务中心或街道执法队(其余3名主动放弃推荐),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旅途。三是千方百计匹配安置岗位。深龙组通[2009]58号文件在人员配对原则上,要求尽量考虑帮扶对象所学专业与区属单位管理职能相结合,但由于目前大学学科的丰富程度远远大于区属单位的业务职能范围,所以有很多帮扶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其责任帮扶单位所需的专业不相匹配,给岗位安排工作带来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帮扶干部在认真了解帮扶对象所学专业之后,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想帮扶对象之所想,急帮扶对象之所急,努力克服困难,多方协调,在推荐岗位方面既注意帮扶对象个人兴趣,又注重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尽可能达到岗位、专业、兴趣三统一。例如,区直机关工委充分利用挂点联系坂田街道的优势,在充分了解帮扶对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与该社区领导就帮扶工作进行沟通、协商,从全面了解该街道辖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空缺情况和工作类型性质,到具体分析帮扶对象的专业、特长、就业意向及职业规划,形成了初步的就业帮扶方案和就业定位。有些单位与企业接触较少,岗位开发有一定难度。但帮扶干部仍然努力克服困难,密切结合帮扶对象的自身特长,积极关注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尽可能促进其早日就业。旅游局负责的帮扶对象是大鹏街道的两名毕业生,其专业与旅游局职能毫无关联,在与其进行了亲切交谈之后,该局领导根据其就业意向初步选定了几家用人单位,带着他们先后上门走访并极力推荐,最终两名大学生分别被鹏城社区及金沙湾旅游度假区招用。区职业训练中心注重提升帮扶学生职业技能,根据3名帮扶对象的专业特长和自身技能对其加强就业指导,推荐其参加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实践证明,列入“一帮一”的帮扶对象,目前在岗情况较为稳定,没有出现群进群出的现象,使高校毕业生在迈向职场的道路上迈出了踏实和稳定的第一步。

4.帮扶创业,以引导建功立业为提升方向。在实施“一帮一”过程当中,帮扶干部发现有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创业条件的好苗子就积极引导帮扶对象走自主创业之路,并提供尽可能的创业帮助。一是延伸“一帮一”新链接。帮扶干部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推荐热心的成功企业家作为青年创业的带路人,悉心指导青年创业。例如,一些街道组织举办创业青年和企业家联谊活动,增强友谊,加强信息互动,帮扶解决青年创业者的实际困难。二是探索“一帮一”新办法。近年来,龙岗区通过举办创业大讲堂、培训讲座、创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不仅在激发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热情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创业帮扶“一条龙”扶持机制,在区、街、社区建立创业服务窗口。尤其是去年推开的“创业加油站”建设,将政策指导、创业指导、项目服务作为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力支持体系。仅2011年,龙岗区就扶持了308名户籍人员实现创业,其中高校毕业生72人。三是构建“一帮一”新平台。开展“一帮一”工作中,注重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构筑新平台。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和产业升级,引导和协助创业高校毕业生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投入新型产业,并给予创业青年优惠的入驻条件。目前,龙岗区已认定了8家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参与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三、“一帮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一帮一”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但在帮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是就业期望太高。很多户籍毕业生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及公益性岗位作为首要就业目标,图舒适贪安逸,情愿呆在家里也不愿意投身民营企业,如果要去民营企业也必须有较高的薪酬。

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很多大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不愿主动寻找就业、创业机遇,而一味依靠父母帮助或等待政府安排,对现实缺乏了解。

三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不完全匹配。不少企业过分注重实用性, 喜欢招聘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能够直接给单位作出贡献的人才,而不愿意招用应届毕业生进行锻炼实习,这样就减少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四是帮扶工作对口就业难度大。帮扶单位所能解决的就业岗位与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很难一致,给帮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五是个别单位对帮扶工作的重视不够。某些干部因工作忙碌等因素,对帮扶对象缺乏关注和主动交流,影响了帮扶工作的进度。

四、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抓好大学毕业生促进就业工作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重要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龙岗新一代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回顾和总结一年来的“一帮一”工作,特就今后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提高各级党政组织领导的思想认识。龙岗区是一个工作岗位十分丰富的地区,理论上讲不应该成为几百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地方,之所以存在户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明区内的一些基层党政组织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较为忽视,认为在市场就业机制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帮扶就业没有必要。因此,继续强调和督促党政领导加强和重视这项工作势在必行,这是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前提条件。

2.大力落实相关的高校毕业生扶持政策。2009年4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粤府办[2009]34号),该文件就岗位开发、就业扶持、补贴发放等工作作了一系列原则性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也于2011年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的通知》(深府办[2011]33号)文件。为此,建议区政府结合龙岗实际,在全面落实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就全区近三年户籍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定特殊措施,采取“促、扶、补”等措施,力促消化沉积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

3.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力度。就业观教育是当前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项基础工作,尤其是择业观的辅导和矫正是稳定就业的前提。为此。从现在开始,区、街道、社区及相关单位要建立一种常态协作机制,着力抓好“课堂、家庭、社会”三个点的多形式就业观辅导教育,为今后顺利促进就业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4.把扶持创业作为当前促进大学毕业生成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建区以来,龙岗区40~60岁劳动年龄段当中涌现了一大批工作骨干和民营企业家,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大批民营企业迫切需要新生代的参与或接班,而新生代普遍对创业感兴趣,有一批已经跳入商海。为此,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创业措施,建立各类大学毕业生创业基地,是通过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一项重要捷径,应认真研究和大胆探索。

5.加强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和置换力度。目前,龙岗区的公益性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单位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户籍居民按比例就业原则尚未得到充分贯彻。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的申报和审批工作,拓宽岗位覆盖面,对有条件安置户籍居民的公益性岗位坚决腾岗清岗,安置岗位向户籍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困难家庭大学生倾斜。通过区、街道两级的联动和配合,形成一个优先解决本户籍人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氛围,力求“安置一名毕业生,稳定一个小家庭”。

6.加大毕业生见习基地建设,通过专业实践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近年来,龙岗区人力资源部门推出了青年见习活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个体验就业、积累经验、增长技能的良好平台。各部门及街道、社区应当更有效地运用好这批见习基地资源,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将扶持重点企业与建立见习基地相结合,加大见习基地建设,着力开发有利于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的见习岗位,并鼓励见习基地接收优秀见学生就业,把服务大学毕业生落到实处。

第2篇: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优秀;成长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任,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思想品质的培育、文明习惯的养成、学业成绩的进步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年轻的辅导员需要尽快适应并熟悉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掌握技巧、创新方法,并不断学习,逐步提升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使自己迅速成长为一名秀的辅导员。[JP]

一、掌握规律,摆脱繁杂

在走上工作岗位担任辅导员之前,很多人对辅导员工作一知半解,不清楚辅导员到底做些什么工作,工作刚开始时,笔者面对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各项工作往往是不知所措,只能靠老辅导员的指导和自己的摸索。工作一两年后,笔者慢慢发现辅导员的大部分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在笔者学校,每年4月份团委组织“五四评优”,7月份学生校区搬迁,9月份调换宿舍、迎新生,10月份学生处组织“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工作;再比如,要做好班级管理必须大力抓好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宿舍文化建设、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笔者在摸清并掌握这些规律后,未雨绸缪、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让自己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二、固定套路,打造精品

在掌握规律后,可以形成一些固定化、常态化的精品工作项目。例如:寒假后,组织学生开展“新春茶话会”,让学生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逐步摆脱恋家的状态,尽快适应学校集体生活;在五四青年节时开展“向上吧!青年”主题演讲比赛,在青年人的节日里鼓舞学生励志成才;在国庆前夕开展“我向祖国献份礼”活动,学生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绘画、撰稿等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与祝福,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每学期开展“寝室文化艺术节”,通过文明寝室评比、寝室之星评比、寝室设计评比等,打造舒适的寝室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寝室氛围;每学期开展“安全在我心”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可以是主题班会、观看视频、消防演练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防护知识及逃生技能;创办“读书会”“知心姐姐信箱”“一封家书”等活动,解答学生的心理疑虑,继承传统美德。

三、自由套路,改革创新

在固定套路以外,还需要自由套路,紧跟新形势、新思潮,根据学生特点、学习生活条件的变化,在实践中做到主动出击,锐意改革。例如: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文明周”活动;针对学生迷恋网络、体质下降的现象,开展“告别网络,走向操场”活动;针对学生夜不归宿现象,制订《晚就寝日上报制度》;针对后进生,开展“一对一帮扶行动”;针对家校联系制度,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与家长及时反映沟通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情况。

四、注重积累,形成成果

[JP3]掌握规律、利用规律是一种积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积累;改革模式、创新方法也是一种积累。积累得越多,离成功就越近。当经验、知识、能力、水平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例如,参加“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评选”“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等比赛,并争取在这些竞赛或评选中获奖、成长。[JP]

五、调整倦怠、感受幸福

[JP2]工作几年后,辅导员没有刚参加工作时的激情和斗志了,开始感到疲惫、厌倦,这就是所谓的职业倦怠期。面对倦怠,辅导员要调整好心态,不要羡慕任课教师或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要天天想着转岗或跳槽,不要以敷衍的态度对待工作,而应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积极主动地工作,并在职业中体会成就感,寻找幸福感,把工作变为一种享受。[JP]

六、坚持学习、不断成长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除了积累、成功、享受之外,更应该学习,唯有学习才能时刻保持先进。可以通过同仁间的交流、向前辈学习、参加培训等方式,借助QQ、博客、微信、网站、报纸、刊物、杂志等平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职业能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勤工助学等工作。通过学习,可掌握更多关于学生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工作热情。因此,唯有学习、工作才能使辅导员不断进取,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ZK(]尤小红.新时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辅导员[J].才智,2009(12):115 .[ZK)]

第3篇: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文关怀;资助育人;贫困生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载体,也是国家、学校为保证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建立的保障机制。随着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资助工作的推进,在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的同时,如何发挥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彰显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

1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彰显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1人文关怀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价值

随着国家资助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及救助力度和范围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救助。资助体系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诚实守信、感恩回报等优秀品质方面的育人功能越来越重要。资助和育人工作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关心,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呵护,是对生命意义的激发。做好困难学生群体的资助和育人工作,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一个家庭,关系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强调的也是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不仅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人接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更要给人提供独立、自由、发展的空间,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价值,强化人文关怀,尊重受助对象的个性特点,实现受助对象的生存、健康与全面地发展,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本质要求。

1.2人文关怀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关注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需求,才能进一步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理应体现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应当贴近大学生”。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不断丰富和落实,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在解决了物质问题的同时,其精神追求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对自身成才的渴望更加迫切。而作为思想独立、知识丰富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适合自身个性发展资助育人的方式。实践证明,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前提,只有对人的关怀才能焕发人的高尚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的放矢。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挑战与新的形势背景下继续发挥和增强其实效性,必须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引入“人文关怀”的模式,并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将学生视作独立的个体,在此基础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2人文关怀视角下资助育人工作的途径

2.1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统一,凸显人文关怀

首先要承认和保护贫困生个体价值,从贫困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和维护其发展的合理诉求,不仅要服务于他们当前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要服务于他们未来发展的综合需求;不仅要服务于他们个体的主观需要,还应服务于社会发展对贫困生综合素质提升、社会行为选择等客观需要。其次,要正确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在工作制度的设计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帮助贫困生用正确的心态接受社会的关爱,充分发挥各种资助的保障作用。同时,在资助实践中,还要坚决反对利己主义,引导贫困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以感恩的心态对待施助者。最后,要努力克服“社会本位论”的影响和唯社会价值观,切实把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统一起来,努力造就一种富有新的时代特征的贫困生资助价值体系,形成一种极富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既合理又切实有效的核心价值标准。

2.2着力创新资助方式,彰显人文关怀

在资助方法上,过于关注制度规范而忽视人文关怀;在主体要求上,过于关注功利性要求而忽视道德需要;在对象要求上,过于强调对象依赖性而忽视主体自主性;在资助内容上,重视共性问题而忽视个体差异。高校要在助学工作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关注贫困生不同阶段的需求,着力探寻更加富于人性工作成为一种功能全面、协调平衡的慈善事业。国家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奖、贷、助、补、减为一体的资助体系。针对家庭经济状况及学生自身特点,可以采取个性化资助方式。比如对于刚刚走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安排“绿色通道”顺利入学时,还可以安排高年级学生与其建立一对一帮扶对子,从适应大学生活、制定大学规划等方面加以帮助和引导。对于家庭特别困难学生,让其充分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帮助,解决日常经济困难。对于有一定偿还能力的经济困难学生,指导帮助他们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问题。

2.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实现人文关怀

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为例,针对个别学生不愿意提出申请,或是个别学生提供的证明不可靠等问题,辅导员老师要善于引导和教育学生客观提出申请,敢于面对困难,诚实对待问题。在认定过程中,要加强人文关怀,通过个别谈心沟通情况,注重尊重学生,避免伤害学生,保护学生隐私。在勤工助学管理工作中,要切实发挥用工单位管理者对勤工助学学生的教育管理功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组织纪律观念、自强自立的精神品质;鼓励勤工助学的学生建立自己的管理队伍,通过建立管理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提高管理能力,丰富业余生活。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中,通过合理分配指标、公示评审结果、开展学生满意度测评等多种方式实现资助工作公平、公开、公正。

总之,人文关怀是我们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在工作中,要善于摸索和总结,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本领,提高管理育人水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创造一切条件。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 学习成绩 教育网络 应对措施

大学生步入大学之后,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放松要求,造成考试成绩下降,甚至出现了考试不及格、留级、退学等情况,对学校、家庭和个人都造成了损失[1]。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让学生合理安排大学学习、建立学业生涯规划,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我工作两年来一直在积极思考、努力探索。

一、关注学生,分析原因,查找成绩下降影响因素

1.学习没有树立目标,放松懈怠,导致恶性循环。

部分学生在实现高考的目标后,往往放松要求,无法在短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学习上松弛懈怠。而大一大二都是基础课,若学生不能对挂科课程引起重视,及时复习,补缺补差,那么薄弱的基础,势必会影响后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反复出现挂科现象。

2.学校安排课程紧凑,学习强度大,学生易产生倦怠情绪。

我校通常在每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开设多且紧凑,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任务重。在课时量大、学习周期相对短的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3.自我控制能力薄弱,践行力差,有效监管难落实。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放纵自己,疏于学习。且我校自09级开始推行学分制管理,对一些适应力、自制力薄弱的学生而言,学分制管理淡化了班级的概念,对于上课的考勤管理等方面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难以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

4.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丧志,荒废学业。

大一、大二学生大都为“90”后,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游的发展,进入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后,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玩起网游更加肆无忌惮。学校周围早已是网吧林立,部分学生课余甚至旷课频繁出入网吧。还有些学生借着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为由,将电脑带入学校,整天在宿舍游戏人生。

5.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各司其职,未形成合力,致力学生管理工作。

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辅导员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接触最频繁、对学生影响最深的三个角色。然而,现在的普遍情况是,三个角色各自承担着自己的工作,之间没有形成交集,没有展开更多的协调与合作。

二、立足工作,研究对策,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1.自我教育是根本,树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对于学习成绩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只有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能调动出学习的积极性,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学习进程。

我重视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经常通过一对一的谈话、一对多的班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我充分利用形势政策课的课堂,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2],采取PPT直观教学、课堂分组讨论、放映热点视频、邀请同学走上讲台、畅谈个人观点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而分时期分阶段召开主题班会,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入学伊始,为尽快让学生融入新环境,顺利渡过转折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组织了《新生活,新开始》主题班会;针对学生对自己在大学中的角色没有定位与适应,不知怎样自由支配课余时间,导致沉迷网络游戏,组织《如何应对网络游戏的侵袭》主题班会;针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源动力不足,组织《我的学习计划》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集体荣誉感,从而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学生思想的转化和良好班风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3]。

2.学校教育是主导,加强政治教育,营造校园文化。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基本环境,学校教育是主体,对学生起着导向作用,加强德育建设,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我校从09级实行学分制管理,淡化了班级概念,不便于掌握学生上课的出勤率。针对学分制下管理的特殊性,每学期开学初让班干整理出班级课程分布课表,对于经常旷课的同学,指定共选一个老师的班干或同学上课做好考勤记录,便于定期了解,随时掌握情况。针对后进生,在各班开展了“以好帮差,带动全体”的一帮一学习活动。在班级内组织学习帮扶小组,从整体上带动全班的学习气氛。

此外,我认为活动是对学生加强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展现风采、锻炼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丰富课余生活。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锻炼努力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创新素质等多方面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家庭教育是基础,正确引导教育,创造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助手和补充。家长应该经常与学校尤其是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使学生健康成长。

在对我院09级学生的三个学期的考试成绩分析后发现,挂科的学生中近80%属于反复挂科,即从入学至今始终存在学习问题。现在高校的实际情况是专职辅导员工作量大、任务重、所带学生数量多,“问题学生”的发现及与家长的联系存在滞后性,而且覆盖面窄。如何扩大覆盖面,如何让家长对学生的情况有更全面及时的了解,如何使家庭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更有力的作用?此外,由于大学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大学教育的规章制度及学籍管理规定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而学生和家长的认识都很模糊。结合这种情况,为切实解决现状,在这学期学生的补缓考工作结束后,对于学习成绩出现问题的学生,我制作了“学业警示书”邮寄给家长。学业警示书分为正反两面,正面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每门课程的分数、学分绩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划等,让家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面是“学生在校情况告知书”,让家长了解学校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便于家长对于学业出现问题的学生引起重视,及时督促教育学生,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性融合。

三、初见成效,及时总结,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致力于学生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学习状况,给予学生督促和鼓励,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共同关注学生成长。二是学风引导成效显著。这学期通过向班级干部、宿舍管理员了解后进生情况,部分后进生在这学期有了明显的变化,上课情况、出勤情况、学习情况等较之前均有好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辅导员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会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国伟.普通高校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2]张其娟.谈“形势与政策”对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第5篇: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心理帮抚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伴你同行”学生发展性辅导工作室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帮抚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7日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了解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心理状态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次调查选取的调查对象不仅包括贫困生,也包括非贫困生。调查对象为淮河学院2014级学生,共计973人,根据资料的完整性,确定有效对象为938人。其中,有201人是贫困生,在调查的总人数中占到20.66个百分点。(表1)

本次调查的工具是国内通用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统一组织学生展开调查,在开始调查之前,心理咨询中心引导学生阅读指导语,并严格依照指导语进行作答。自评表的调查共有9个评定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测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整体心理状r。

按照研究惯例,我们把心理测试者得分总分大于200分,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定义为心理存在问题。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42人,比例为总人数的4.32%;其中贫困生13人,在测试结果显示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占30.95%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表2)

从上述检测结果看出,该测试中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这4个因子贫困生要高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均分;相比较于非贫困生,贫困生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7个因子高于非贫困生,特别是人际关敏感、忧郁和偏执三个因子明显超出。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还发现,按照SCL-90各症状因子分(至少有一项)≥3来划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分别为6.47%和3.76%,贫困生心理异常比例明显偏高,两者之间的差距大约有一倍。(表3)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表现特征

高校贫困生较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得更为敏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较普通大学生更为棘手。具体说来,贫困生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贫困而引起的自卑敏感心理。自卑感的产生,一般是由于强烈的自尊感在较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或者是曾经经历过巨大的挫折后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对于高校贫困生来说,进入大学之后,学习作为学校生活的唯一性不再继续,大学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看重社交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经济基础的差距造成的同学间的反差便会更加明显。而这种反差往往极大刺激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从而产生一些极端的自卑心理和不平衡心理。也正因为如此,贫困生会将自己封闭到自己的小圈子内,不参加或少参加学校中的社交活动,这样的恶性循环便导致了贫困生的严重不自信和社交能力的极度匮乏。

(二)自卑与自尊并存导致的偏执心理。由于心理上的自卑,高校贫困生往往会承受着难以言表的痛苦和压力。一方面他们无法在经济上与自己周围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会省吃俭用,而这些在别的同学看起来,会产生其“小气”的看法,为了表示自己并不“小气”,部分贫困生为了面子,会找各种借口向家里要钱,部分学生在拿到资助金后,会将资助金用来请客吃饭,有一部分学生还会向身边的人借钱,甚至在还钱时产生纠纷。另外,高校贫困生由于自卑会导致自尊心过于强烈,当在学校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过于偏执,进而采取―些极端的手段,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就是由自尊心太强而导致的偏执心理引发所致。

(三)外界过分关注导致的依赖心理。近年来,国家和社会愈发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并在经济上和政策上都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和帮助,而这也导致了一些不具备自觉性的高校贫困生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认为国家、学校对其的帮助和支持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从而缺乏上进、感恩之心。同时,外界过分关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物质生活的贫困会导致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但这绝不是唯一的原因,引发高校贫困生出现心理贫困的因素还包括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环境压力等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概括出来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由于家庭经济匮乏,持续而强大的经济压力是高校贫困生面临的首要压力。到城市读书,生活的拮据是贫困生能够预料的,但其拮据程度往往超过了贫困生本人及其家人的预想。贫困家庭的长期拮据生活经历与城市的繁华生活将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强大的经济压力面前,压缩生活支出和争取资助支持成为贫困生的必然选择。国家和学校的资助会使经济匮乏得到暂时的缓解,但经济压力的缓解往往伴随着非经济压力的发生。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公开了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使得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和个人行为成为同学评议的焦点,其在校内的一举一动都会面临压力。贫困生勤工助学也会衍生出贫困生的无奈心理,勤工助学是以劳动付出为基础的,这种付出必然要占用贫困生学习或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但如果勤工助学中断,贫困生的生活又会陷入困境,这种无奈心理也是经济压力的持续表现。

(二)贫困生的学习压力。相对非贫困生学而言,贫困生的学习压力更大,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自身的压力,贫困生的学费来之不易,大部分的学费是在学校、社会的帮助下完成的,或者依靠借钱勉强凑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贫困生希望对这些关爱报之以优秀的学习成绩;二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多贫困生的家乡就很贫困,其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就导致贫困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尤其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另外,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生的学习压力。贫困生因需考虑经济条件对其选择的许可程度,多数贫困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辅修、转专业、考研或出国留学,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在贫困生面前都大大减少。而如果想和非贫困生保持同样的竞争力,贫困生需要付出几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其学习压力可想而知。

(三)贫困生的就业压力。贫困生因其自身基础教育薄弱,加之在校期间,很多贫困生疲于应对各种勤工助学来缓解自身的经济压力,导致部分贫困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这无形中对其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首先,由于在学习上欠缺导致自身基础教育薄弱,进而其他综合能力(如社交和艺术特长等)就会相对欠缺,这一点使得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不是太强;其次,贫困生因需考虑经济条件对其选择的许可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在就业单位、就业地域等方面的选择就会变得局限,甚至由于路费问题而放弃一些招聘机会或就业机会;再次,贫困生的就业压力还表现在因参与不足而衍生的发展制约上,贫困生由于自卑或就业技能上的不足,对于一些就业机会或培训持迟疑或自我否定的态度,从而增加了就业的困难程度。

(四)贫困生的环境压力

1、贫困生的家庭环境压力。高校贫困生一般来源于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这些家庭就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低层,家庭方面就有着一定的自卑和封闭心理,这些都自然而然地延续到贫困生身上,导致很多贫困生会孤僻或自我封闭。此外,很多贫困家庭供一名大学生读书基本上是举全家之力,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实属不易,这无形间给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认为自己必须努力学习、省吃用,才能够对得起家庭的付出。这种家庭压力,有些贫困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其转化为向上的动力,但很多贫困生难以有勇气突破这种生活的困顿,他们压制学习和娱乐的各种需要,长期如此使得很多消极思想不断萌生。

2、贫困生的学校环境压力。高校校园中出现的贫富差距对贫困生心理上、精抻上带来了直接而深层的影响。普通学生不用考虑的生计问题,却是贫困生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的贫困生维持自己日常生活的同时,还要接济自己的家庭,这种节衣缩食、为学费发愁的生活与那些家庭富裕同学物质条件丰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对比,这种对比之下,贫困生会感到巨大的落差,进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如今的高校对学生评价普遍依据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强、兴趣爱好多的学生在高校里更受欢迎,但是贫困生在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局限。首先,由于家庭原因,贫困生一般在爱好特长方面较为缺乏,这使得他们在参与校园活动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压力;其次,经济上的限制导致贫困生不得不放弃参加一些校园活动;再次,很多贫困生要花很多时间去勤工俭学,留给他们参加校园活动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因此,特长的缺乏、经济的拮据、时间的局限使得高校贫困生面临着巨大的校园参与压力。不能充分参与校园生活直接影响了与同学建立友谊、融入集体生活的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通过参与集体活动而获得的资源与机会。

3、贫困生的社会环境压力。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无论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要与时俱进。高校贫困生因为交往意识薄弱,很难找准自己的定位、难以和集体生活与城市生活相融合,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高校的贫困生就会产生于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情绪,进而使他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导致经济和心理上的“双贫困”。就如阿玛蒂亚森所言,不能与他人交往,不但会直接导致一个人的生活困苦,而且还会间接减少他获得源于社会交往的各种机会。

持续而强大的压力使贫困生难以突破,这种压力除了使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产生差异,也挤压了贫困生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空间,并最终生成了贫困生难以逾越的压力循环。

四、高校贫困生心理帮抚建议

家庭贫困是大学里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正因为如此,政府、社会和学校都在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生物质脱贫和心理脱贫,采取多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缓解生存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

(一)物质脱贫,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经济压力是贫困生心理问题存在的根因,因此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帮抚,首先要解决其经济贫困的问题,帮助其物质脱贫。就目前情况而言,不管学校还是社会,都能够通过以下方法来使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得到缓解。

1、建立和完善贫困生帮扶体系。完善资助体系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做好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建立贫困生档案,并对贫困生建立监督机制,实施跟踪管理;其次,做好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保证每一笔钱发到表现优异且最需要的贫困生手里;再次,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帮助贫困生完成生源地贷款的申请工作;最后,借助社会资源,拓宽资助渠道,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个人的联系,积极开辟各类资助渠道,设立各类奖助学金,以缓解补助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营造全社会关注、关爱和捐助贫困生的良好氛围。

2、切实落实勤工俭学政策。一方面我们积极落实国家的各项奖助学金政策,使贫困生的相关权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高校的管理者们应该创造出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给贫困生们,在维护贫困生尊严的同时帮助他们物质脱贫,使其感到自己不是在靠社会、他人才能够存活下去,而是真正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贫困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学习解困,缓解贫困生学习压力。很多贫困生由于自身原因及客观局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业危机,帮助受助学生聚焦学习、缓解压力,也是我们做好贫困生心理帮抚工作的重要环节。

1、建立贫困生学业困难数据库,完善受助后管理机制。以学习困难的贫困生为重点,根据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建立贫困生导师制,安排一名有工作经验的贫困生导师由一名资深教师带几名学习贫困生,分析每一名贫困生的特点,一对一帮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定期对他们进行辅导,并依照贫困生的性格特点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同时,开展学习“一帮一”结对帮扶、学习小组“多对多”帮扶等活动,通过学长和同学对贫困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帮扶活动,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2、加强技能培养,提升贫困生综合能力。高校应该针对贫困生在基础教育环节英语口语、计算机等方面的不足,免费开设相关课程,使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弥补贫困生基础教育不足所带来的后遗症,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校学习。

(三)能力拓展,缓解贫困生就业压力。就业能力指的是人们所拥有的找到工作的能力和把工作做好的能力。解决贫困生就业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去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抓就业率。

1、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帮助贫困生培养积极、务实的就业观。根据不同贫困生的特点,构建一个就业指导体系,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高年级学生的择业心理与求职技巧,为贫困生开设就业咨询中心,及时解决他们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贫困生职业技能。对于就业能力来说,实践能力非常重要,高校应该开设相应的产学研教育面向贫困学生,鼓励他们去进行校外实践、开展调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时间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项目调研等实践活动,进而为走入社会奠定基础。

3、培养贫困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贫困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应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即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上为贫困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教育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实践上需要培训贫困生在各个方面的动手能力,开展这种类型的比赛,鼓励大家去参加,让贫困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精神脱贫,缓解贫困生环境压力。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还要将贫困生精神脱贫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人生的观念意识,让他们知道只有通过个人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1、引导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自立自强教育。在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爱党爱国、奋发进取、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和感恩奉献等教育。在每年奖助学金工作开始之前,院系都会集中宣讲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并且定期举办以爱国、诚信、感恩、勤俭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通过校园媒体,如校报、院级刊物、网站、微信平台等介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成长故事,激励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发展。

2、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拓宽心理指导渠道。建立一个档案管理系统,收录贫困生心理健康信息,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进行尽力辅导,心理障碍一旦形成,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网站、举办系列讲座活动、开通网络咨询平台、新媒体公众号等信息交流平台,拓宽心理指导渠道,及时地去帮助贫困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3、建立道德教育工程,促进贫困生自我转化。道德教育工程是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开展这项工程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下述三个方面:第一,实施诚信教育。诚信是一个人做人最重要的部分。把诚信教育纳入资助工作之中,不仅仅对解决大学校园“假证明”、“假低保证”、“假残疾证”现象以及助学贷款道德风险等问题能起到很大作用,也是高校的育人目标;第二,将励志教育纳入资助工作。对于贫困生来说渴望自理但又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高校可以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讲座去很好地引导贫困生,激励他们奋发图强,不断进取提高个人综合实力;第三,建立贫困生爱心回馈制度。高校可制作《受助学生爱心回馈服务手册》,将受到帮助的贫困学生每学期参加的义务劳动记录在册,作为第二学年评定奖助学金的依据。贫困生应该立足现有的经济条件,刻苦努力,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之中,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主要⒖嘉南祝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何金彩.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三主三助”法;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为更好提高我院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通过学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并制定了“‘三主三助’法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体系”项目。主要内容为:从学生层面开展“三主”,包括:“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主动发展”;从学院层面开展“三助”,包括:“助帮学习”、“助培能力”、“助教做人”。通过从学生自我和学院两个层面开展,涉及学风建设、实践培养、自我发展三个方面,共分为六个方面进行,分方向、分步骤地形成一个加强学院学风氛围和人才培养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体系以促进学院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项目的设计内容和进展情况进行综述,并对今后此项目的延伸进行了探索和归纳性总结。

一、创新思路,探索“三主”和“三助”双面开展的新路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及高校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国家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奖助学金等。而能力建设和经济资助同等重要。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心理辅导、小组工作以及调动社会资源等方法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建设,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效能[1]。为此,学院设立并开展“三主三助法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体系”项目。

三主:“主动学习”方面,推广网络课程,培养学习交际能力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方面,重视实践教学,开展课外兴趣实践操作课程,引导学生自主把知识学习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主动发展”方面,定期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注重经济困难学生的创业、就业发展方面能力的塑造。

三助:“助帮学习”方面,学院老师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学习群,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学术创新项目。“助培能力”方面,开放知识型、智能型勤工助学岗位,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学术研究、发明制作等科研活动,即“第二课堂”。“助教做人”方面:开展活动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二、多种方法,多方面完善项目体系实践模式

问题审视法:(1)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活动项目,从而有目的性地开展活动;(2)内容要有实效性,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提高;(3)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观察法:学院以班级、宿舍为单位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观察了解,掌握活动开展的目的性和时效性。例如,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导致其在诸如英语口语、计算机等学科学习上比较吃力,因此项目旨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业指导,从而循序渐进地打好学习基础,逐步缩小与非经济困难学生之间的差距。

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访问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对项目进行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子课题。项目现已发放调查问卷122份。调查结果为总体满意度和认可度均在80%以上,每个子项的满意度都至少在75%以上,其中同学们对“本项目对促进良好学风建设有帮助”的问题的满意度最高。

三、总结讨论,建立项目多元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方案

(一)学风建设方面。学风建设是考验高等院校能否培养一个新时代德才兼备人才的标准。理学院关注经济困难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期末考试通过率,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和开展活动促进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激励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方面奋发向上,自主学习。

本项目注重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热情,鼓励和指导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课题科研项目,不仅促进了理学院的学风建设,而且营造了好的学术氛围。学院通过对学生的学术兴趣进行调查,举办专业前沿讲座,让同学们充分了解专业前沿知识。专业及时开展“专业导师问答制”,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习上的迷茫,使其对专业有更深入的探究学习。同时,项目结合学院特色,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经济困难学生学会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二)实践培养方面。项目在学院范围内开办“第二课堂”活动,给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让经济困难学生们尝试到自己动手实践的乐趣,从而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其实践能力。项目并开设具有创新性及开拓效应的专业特色实践活动,例如数码管电路焊制活动、DIY数据线培训、视频制作培训、基于555芯片的电子琴焊制活动等,使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更加了解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前沿发展。

同时,项目开展了“参观实习”课外实践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企业运营管理,为以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同时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深经济困难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三)自我发展方面。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导方面,学院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充实和强化认知教育,开展“如何投资自己,塑造最强自己”等主题讲座,加强院级心理辅导和成立班级心理委员,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在本学期,学院开展以“将感恩的心传递给父母”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让经济困难学生学会对父母感恩、对生活感恩、对一切给予过他们帮助的人感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的珍惜和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此活动反响非常好,也将作为我院今后开展“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能力”项目的特色活动之一延续和发展。

在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方面,学院首先从思想上进行引导,帮助经济困难学士积极构建对社会和他人以及自身价值取向的认知,正确引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他们对今后职场环境的承受和适应能力。在项目中期,由学院领导、辅导员及班主任老师根据经济困难学生个人特点设计活动内容并开展,例如“打开就业大门的一把金钥匙”等讲座。

四、提升发扬,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能力项目的特色和思考

本次“三主三助”法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体系的实践项目,从学生自我和学院双方角度开展,涉及学风建设、实践培养、自我发展三方面,共分为六个方面进行逐步展开,分方向、分步骤地形成一个加强学院学风氛围和人才培养建设的良性循环体系,以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本项目可以做到从多方面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主动驾驭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使经济困难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同时,项目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积极响应国家、社会、学校的号召,强化政策的宣传项目建立健全机制,营造舆论引导氛围,努力形成一种励志向上的舆论引导机制和学生成长成才环境[2]。

项目开展推广的意义在于:从“三主”、“三助”两个方面共同运作,点对点、位ξ弧R蛭用心,所以细心;因为信心,所以恒心。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总结范文

梁开明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充实而忙碌的一学年要结束了,本学年,我校生物教研组在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引领和市教研中心的指导下,全面落实好立德树人任务,扎实落实“打基础、养习惯、善积累、激兴趣、勤实践、提能力 ”的学生成长要求,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及“弘师德、重师范、勤教研、善拓展、活方法、提效率”的教师立身要求,以“严、细、实、恒、新”的要求抓常规管理,以“亮、赛、晒”为引擎扎实开展“四个研究”,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的得到提升。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1.创新教研方式,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1)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实效

本学年,学校仍然实行周三大教研日制度,仍然分学科设置科组集中活动时间,以保证科组集体备课、学习和研究的时间。单周进行备课组活动,双周进行教研组活动。教研组实行问题驱动式主题教研活动,以提高教研实效。本学年我们共开展了“让学生讲的更精彩”在复习、新授、讲评课中的应用研究。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认真学习了市教研中心各类指导性文件,龙山中学、桃都中学、实验中学等先进单位的课堂教学流程解读,学校为每位教师征订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刊物,采取自学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学习;集中观看了专家执教的优秀课堂教学录像,结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教研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联系教学实际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原因,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寻找改进的办法。

(3)集体备课,落实“四个研究”。四个年级备课组长,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困惑、得失。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法、习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认真撰写每一堂课的教案,做到“功在课堂,利在课后”。

(4)课堂研究,扎实有效。我们教研组继续推行和完善了“人人讲公开课”的教研常规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本学年,我们运用同课异构方式先后开展了“小组合作、分层教学”、“让学生讲的更精彩”在各类课型应用的课堂研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一体化的改革。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载体,本学年我们共组织了20节研讨课,每一节课都经历了自备课、集体备课、试教、再备课、公开研讨等一系列活动,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围绕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评价,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2.落实互帮互学的带教机制,促进教师早日成长

学年初,我们通过听课调研,确定帮带对子,安排部分新入职或转岗教师与学校骨干教师结成“对子”,采取“一帮一”,以“老”带“新”的办法,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来培养新调入教师。带教的教师从课堂常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材解读、教学过程的设计、作业批改等方面进行传、帮、带。要求帮带教师给徒弟上示范课,徒弟给师傅上汇报课,每学期师徒互听课不少于6节。带教机制的确定, 为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开展互听课活动中,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学校也多方创设条件,为她们提供学习、展示机会:给每对“对子”订阅杂志一份,安排外出学习、听课等,或把新入职或转岗教师推上第一线上公开课,让她们在实践中磨炼,在磨炼中成长。本学年,新入职或转岗的三位教师在帮带老师指导下,较好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此证明,互帮互学的机制,锻炼了青年教师,有效地深化了教学改革,掀起了教改教研的,为我生物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3.规范教学行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本学年,学科组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框架内,有效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一方面,把教学常规检查作抓手,加强对教师上课的监督,坚决杜绝随意调课、误课、无案上课现象,采用“集中抽查”与“个别抽查”相结合,通过推门听课,抽查备课本、作业本等形式,有目的地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进行教学检查、反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狠抓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要求教师坚持“五个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反思总结),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明确课改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有实效、有活力、有价值;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重视双基教学。要求使用普通话教学,板书、作业批改用字要规范。

4.开展学科素养竞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本学年,生物组每位教师带一个生物兴趣小组,生物兴趣小组活动学生积极踊跃,报名人数经过筛选限制。基本是每周一节,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他们的生活不再仅限于课堂,让他们进一步意识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在活动中得以提高、巩固兴趣、发挥特长。七年级三名同学自己设计的《呼吸道对空气的清洁作业模拟实验》代表我校生物学科参加了全市生物学科素养展示活动。

5.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提高质效意识

教学质量是学科的生命线,我们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诊断和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功能,力求科学地组织好考试工作。我们要求各备课组加强对考试命题的研究,把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科教研成果渗透到试卷中,提高命题质量。教研组对各年级阶段测评进行跟踪,及时了解测评情况,对存在不平衡的年级,及时与相关科任教师共同分析,研究存在问题,寻求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同级教学成绩相对均衡。期中、期末质检,我们认真组织,做到统一监考、阅卷,统一反馈,从严从实对本学期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认真分析考试得失,提出改进教学意见,为今后修正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同时,我们努力完善评价制度,例如将作业评价、课外实践活动评价,学科素养竞赛等纳入学生评价,坚持用多元评价的策略综合评价学生,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

6.自觉抓好减负工作

本学年,我们坚决贯彻教育部和省市在“五项管理”中关于作业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合理负担下的高质量教育之路。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教师备课不仅要吃透教材,而且要把“减负”的意识贯彻到备课中。要求教师备课时加强学生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优化研究,在落实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还要注重学法指导:不仅要从整体上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注意分层备课、分类指导,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同时,严格控制练习题的选用,除了使用全市通用的同步练习外一律不得印发其它练习题,防止过滥或使用不当蓝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二、亮点工作

1.问题驱动式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本学年,我们改变了过去依靠学校统一安排的无目标性被动式的教研方式。在学期初,紧紧围绕“四个研究”中的具体问题,广泛征集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设定了三到四个研究专题,每个主题从问题提出的现状分析、理论学习、课堂观察、课后会议等路径开展研究活动,最后形成统一的意见。例如,我们先后开展了“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让学生讲的更精彩在新授课、讲评课中的研究”、“2021年泰安市学业考试生物学试题的研究”等专题教研活动。专题研究避免了过去走过场、说空话、假研究、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一学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促进了我校生物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我校生物学教学质量。

2.青蓝结对坚持不懈。今年我校生物组有一名新入职教师,两名转岗教师(体育、数学转生物),另三名是生物学科的老教师,为此,我们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制,生物组每位新入职或转岗教师都有了固定的师傅,除周三教研日外,他们师徒随时相互听课、共同研讨,相互帮扶、自主研讨已成为生物组的优良传统。

3.重视学科素养,开展第二课堂。一年来,我们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在知识教学上以“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太与平衡观”引导学生去理解生物学知识,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凡课标上要求的分组实验必做,鼓励学生创新实验设计,每个老师都建立了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节假日,每名学生至少要完成一项创新性实践作业。这些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推行教师业绩考核制度,评价“四个研究”。为促进教师开展“四个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四个研究”评价方案,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教学业绩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四个研究”的常规材料,包括备课、作业、教学日志、单元检测、试题分析报告、教学案例分析等,由教导处组织相关人员每月检查一次。二是开展围绕“四个研究”的“亮赛晒”活动,目前已经开展了教师个人及备课组两层面的“思维导图设计与讲解”比赛、“课堂观察量表设计”比赛、“期末考试预测题”比赛、“教育技术应用”比赛,以及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全员上公开课、“青年或转岗教师”赛课等活动,各种检查与比赛活动均量化记入教师个人教学业绩。

制度的实行促进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四个研究”还有待深入。部分教师还存在凭经验教学,对“四个研究”不够重视,缺少静下心来搞研究的忍劲。

改进措施:

(1)继续推行教学设计全覆盖制度,落实“四个研究”。学校严格落实教研中心提出的“三关注两提高”备课要求,备课采取个人备课——集体研究——借鉴改进——课堂实践——反思完善方式进行,在个人备课中提出了充分体现“四个研究”的具体要求。

(2)继续推行主题教研活动制度,细化“四个研究”。新学期,教研组紧紧围绕“四个研究”中的具体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每个主题从问题提出的现状分析、理论学习、课堂观察、课后会议等路径开展研究活动,最后形成统一的意见。

(3)推行教师业绩考核制度,评价“四个研究”。为促进教师开展“四个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四个研究”评价方案,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教学业绩考核。

(4)推行推门听课制度,促进“四个研究”。将“四个研究”落实到课堂教学并成为常态,实行推门听课制度,要求所有课堂一律开放,学校领导干部、兼职教研员无须事先打招呼,随时进入课堂听课,制定了推门听课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当天听课当天反馈,即发现优点,又指出不足。用这项制度倒逼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认真准备,上好每一堂课,将“四个研究”内化为自觉行动。

2.推进“让学生讲的更精彩”的力度还不够。本学年虽然围绕“让学生讲的更精彩”开展了系列研究,但仍有部分教师的课堂没有较好地落实,教师满堂讲的现象依然存在。

改进措施:

(1)将“让学生讲的更精彩”与“四个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四个研究”探寻学生“讲”的内容。“讲”的形式,“讲”的方法,通过“四个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讲的自身业务素养.

(2)将“让学生讲的更精彩”与“小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专任教师人人申报小课题,把“让学生讲的更精彩”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充分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研究的个性特点。在教师教学实践和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将“让学生讲的更精彩”与“大听课、大教研”结合起来。新学期,将运用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形式,开展“让学生讲的更精彩”在各种课型中应用研究的主题教研活动,研究“讲”的形式,“讲”的方法。

第8篇: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基础会计学是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的先导课程,也是将一名普通的大学生领人会计知识殿堂的入门课程或启蒙课程,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仅对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续的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该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即“三基”,内容抽象、专业术语多,核算复杂,规范性强、灵活性差,给教与学带来很多困难,往往是教师硬着头皮讲,学生耐着性子听,稍有疏忽,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课堂气氛紧张、压抑、沉闷,一节课下来,教师与学生都很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种挑战对教师而言,则是必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如何加强和改进该课程的教学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一、基础会计课程建设沿革、性质及内容

(一)基础会计课程建设沿革 会计专业是唐山学院1983年建校时第一批设置的专业之一。工业会计专业2002年被教育部授予“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2001年开始以西南交通大学名义招收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该课程在我院发展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年至1985年),学校创建之初,设置财务会计专业,学制二年,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全面采用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材,逐步提高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正规化,规范化。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5年),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改设工业会计专业,学制三年,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系,结合本校的实际,改革本课程的旧体系,修订教学大纲,加强“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强调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尝试开设会计实验课。第三阶段(1996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是我校会计专业的快速发展期。1995年工业会计专业被原国家教委批准确定为全国高工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以此为契机,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全面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改革教学内容,设置全新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投资建成了会计核算实验室和会计电算会计实验室,历经6年的改革与实践,2002年工业会计专业被教育部授予“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第四个阶段(2002年以后),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为了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我们按照本科教育教学规律,转变教学观念,既注重实践性的教学,同时也注重会计理论的教学,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从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到课程的内容和体系,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等全方位的改革研究和改革实践,许多改革成果已经或者正在落实到课程教学中。

(二)基础会计课程性质 《基础会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会计观”(能够站在企业和社会角度认识会计系统的定位,并能根据社会经济、技术等进步确定自己如何更新知识、培养能力以最好地适应社会),具有自我学习和知识扩展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其基本操作技能对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掌握如何取得经济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并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专业课打好基础,本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三)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为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基础会计学的基本框架内介绍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财务会计报告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基础会计学已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本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采用历史上形成的这一理论体系。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使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内容顺利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二是能够运用所学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账务处理过程。因此,在课程中根据这两大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既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技能训练,为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基础会计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改革

(一)基础会计课程的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会计的概念和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基本内容,以及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复式记账方法的具体运用;运用成本计算方法对制造业企业供、产、销三个过程的各种计算对象进行成本计算的一般方法;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与填制方法;序时账簿、分类账簿的格式及其登记方法,账簿的登记规则,错账的更正方法和结账与对账的方法;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编制方法;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确定期末存货数量、期末存货成本的基本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方法等内容。本课程的难点是会计要素的含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的方法;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本方法;复式借贷记账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成本计算方法的具体运用等。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育改革 (1)课堂以多媒体手段演示内容。根据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结合应用型操作技能培养的需要,我们整理制作了多媒体授课课件。首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课下温习已学过的,预习本节课要讲的,以提问来督促,以检查所布置的练习来达到效果。然后,以多媒体手段演示内容,讲解清楚,有文字,有图表,比较生动地将枯燥的会计内容表达出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会计核算程序的讲解系统有效,学生反映效果良好。(2)实物演示以增强感性认识。基础会计学中,科目、账户、借贷记账法、账簿、凭证等是最基本的概念。掌握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经济事项的方法是要达到的主要要求,清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程序环节是基本的能力。为增强感性认识,我们购买了相应的凭证、账簿、报表等教学材料,并在教学中加以演示,以举例和实物讲解概念,直观地增加理解和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3)手工和计算机模拟以增强动手能力。为了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我们编写了涉及基础会计部分实习的实例,并尝试在教学中期穿插模拟。让学生模拟期初建账、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从而使学生对企业的整个会计业务流程能有一个全真的认识。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会计核算。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目标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建设目标 办学定位是要建设成为应用型为主的教学型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来源于全国各地的普通二本生

源。会计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及经济、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比较突出的会计职业核心能力、良好的诚信品德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及相关职业院校从事会计实务、审计实务、财会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自我学习和知识扩展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其基本操作技能对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掌握如何取得经济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并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专业课打好基础。本课程建设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强化“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坚持“双能力,双意识”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重点,跟踪国内外本学科发展动态,加强教学研究,理论、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与学”形成互动的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具体目标是:(1)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本课程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训练。(2)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重点。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使所讲授的内容是当时最新的内容。不断关注会计的最新动态,并能在第一时间内将这些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寻求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3)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式为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在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教材建设、实验情景创设(环境布置)、实验教学管理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实践教学开发,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吸取、创立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保持实验教学体系的“与时俱进”。把主体教育理论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验教学。确实做到坚持一人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探索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原来单向灌输学生怎么做,转化为由学生在实训中通过正、误两种操作结果的比较,扮演“教”与“学”双重角色,双向、互动、渐进式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基础会计学教学探索与实践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即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的永恒主题,也是课程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主讲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往高水平院校进修,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落实以老带新制度,对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安排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实行一对一帮扶;安排青年教师去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实习锻炼,或直接聘请会计界资深人士到学校讲学,提供互动交流的实践学习机会,以提高教师实践业务能力。

(二)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根据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妥善处理好本课程与后续会计学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反映会计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会计学科的新发展,力求在内容体系上有所创新。目前国内流行的按会计要素来讲述基本经济业务核算的体系安排,往往使刚刚接触会计学的学生对该部分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根据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这部分内容宜变更为按企业基本经济业务发生的本来面貌,以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主线,来讲授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方法,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便于学生领会复式记账原理的运用过程,有助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施行。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根据这门课的特点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的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程采用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采用小组课堂案例教学与课外练习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注重教学内容案例化,强调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平衡发展,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一,采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会计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内容较多,为后续会计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由于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专业的背景知识比较欠缺,确切地把握某些原理和专业词汇存在困难。因此在讲授基本原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结合实例、联系生活启发讲解,通过案例或通俗的实例启发,讲清楚其中的道理。第二,情景模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会计学》是学生碰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储备,甚至有些学生对企业没有一点概念,如果单靠头脑想象,教学就会变的枯燥无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介绍企业之前安排一定学时让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或者制作选取合适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对企业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基本技能训练方面,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如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完全可以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小组,分配不同岗位,协作完成开票、收款、发货、记账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这种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兴致高涨,气氛活跃,解决了课堂上不易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也锻炼乐学生的胆量、口才等。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舍弃另一方而独立存在。针对学生初学《基础会计学》的情况,分别在“凭证”、“账簿”章节讲解结束后,交叉进行课内实验,模拟一个企业进行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结账、对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基本业务处理,做到系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缺乏的状况,为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学会用基本的会计知识管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安排学生个人生活账记录教学大作业。根据教学进度活动内容包括:每个同学根据自己日常生活情况收集、保留的相关原始凭证;自行设置会计科目和相关账户,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其他相关账户;月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月度收支表。课程组经过集体讨论制定本次活动日程安排、组织方案、评分标准等,最后经过课程组教师集体评价,评出本专业一、二、三及优胜奖,由任课教师及实验老师共同总结并颁奖,本次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受到同学的欢迎,同学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第四,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考试目的上,注重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考试内容上,从“重书本知识”转向“重实践创新”,在考试中增加能力考核的比例;在考核形式上,实现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运用多种-3aSt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拟订的学生总评成绩构成为:期末考试实行百分制,占70%,以实务操作为主的日常考核,占总成绩30%。在日常考核中,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方法,以现用的《基础会计学综合模拟实训》的内容为主,在专职实训教师的辅导下,要求学生完成基础会计学的实务操作技能练习,掌握凭证、账簿、报表的基本填写和编制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实训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这种考核方式,旨在提高教师对实务教学内容的重视和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以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务操作能力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四)加强教科研力度 努力提高课程组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争取青年教师每年发表教科研论文l一2篇,争取获得省级或院级教科研课题立项,另外,加强高校间合作及国内外学术交流,使青年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尽快成长起来。在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讨论式、模拟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中加入2-3次实际企业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倡研究性、协作性学习,让学生参加科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及团队意识。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了使会计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管理,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融入不同企业背景知识介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单位参观,了解企业的基本生产工艺与流程,增加感性认识,导论以会计史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际案例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每学期安排2-3论题,让学生分组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萍、刘太平、饶永华:《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南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