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

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

第1篇: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实验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参与、实践等方面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博士论文,自主学习。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应有别于传统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是反映新的教学理念的关键。以下就本人的一些实际教学经验,谈几点对新一轮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博士论文,自主学习。

一、课前研究教材,抓住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充分与否对于一节课能否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课前的反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博士论文,自主学习。教师在备课中,要始终围绕新课标理念这条主线,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将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有所收获。例如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切好的土豆丝为什么会变色、公共铁围栏为什么要上漆、虾与维生素C为什么不能一起实用、火柴、蜡烛的燃烧、司机饮酒检测仪如何检验司机是否饮酒等等问题,可以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存在。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懂得化学知识对于人体健康、营养、环保都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在将知识讲解的准确、完整,而学生也对老师讲解的关键词句进行“复制”。这种的教学方式,不仅使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备课、授课上,而且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认知、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人片面的认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抹杀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种观点是十分狭隘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教师的主导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若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学生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空谈,就是一盘散沙。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实现,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与规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具体来讲就是,教师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学习资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因此,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老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三、加强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以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意识。博士论文,自主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这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的科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其初步的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应以学生为本,在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利用一定的推理探究,并在探究中总结出规律。博士论文,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个探究过程,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规律。此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从而进一步的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设置一些新颖且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还可适当的开展一些化学课外活动或专题研讨活动。这样既可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注重实验教学,启发化学思想

化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化学教育要结合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们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博士论文,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做实验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事先准备几组实验: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4)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让学生们观摩每个演示实验的现象,并且思考哪种实验最合适,说明原因。通过生活的、真实的演示实验,经过学生们思考讨论,就能得到正确结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们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个知识点,同时也让同学们参与其中,从视觉感官中体会到实验的要点,并学会了优化实验的方法。因此,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的一个重点,他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总结

总之,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去认真反思教学,精心设计教案,不断提升自己的任教能力与水平,与时俱进,化学课的教学就会取得成效,学生也会学的轻松,学有所成。

第2篇: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讲述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NO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将课外新闻记者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写出科技小论文。在将阅读材料整理成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者说都能很好地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本文就当前化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不能紧密联系的现状提出将生活中的化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的相关教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接受这样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愿意在教学中付诸实现,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注意搜集各种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知识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进入化学学科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化学与生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58-59.

[2]李琴.将社会生活中的裕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D].华中师范大学,2008:3-27.

[3]张俊英.现代生活中的化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第3篇: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物科学 健康教育 专业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亚,林连兵,李涛,等.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M]//发展与探索―― 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第4篇: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

赫德教授提出:“科学素养是对科学与科学应用于我们社会经验里的了解。”大学化学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当前,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基础课教学质量是重点和关键。在大学阶段,具备一些必要的化学知识和一定的化学思维方法是现代科技人才基本素质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如何能让更多学生对大化产生兴趣,真正从内心愿意学习和研究这门课程,是摆在高校化学教师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影响大学生对化学课兴趣不高的原因

1意识不到化学的重要性

化学在不断地发展,物质在不断地丰富,化学对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背负的偏见和误解也越来越沉重。食品中毒、环境污染等,被认为与化学紧密关联,“毒害”、“污染”就逐渐成为了化学的代名词。

同时,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增加令当代大学生变得十分“功利”。英语等级证、计算机证、各种专业资格证,学生会和社团的经历,才是求职、考研或出国的“敲门砖”。他们关心的不再是科学素养,而是这门课程对找工作有无用处。错不在学生,责任在社会,经济腾飞了,物质丰富了,精神素养跟不上,某些人社会价值观发生扭曲和变形,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2专业针对性不够,教学与生产实践脱钩

大化教材包括三大结构(原子、分子、晶体),四大平衡(酸碱、沉淀、氧-还和配位)、和化学与环境等篇章。在30-40学时要讲清楚这些内容绝非易事。对于材料、化工、采矿、地质、生物、环境、机械等非化类工科专业,不同专业都有其特点。因此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有所侧重和取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课设置以及化学知识在他们未来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与高中相比,大学化学难度增加,论述更深入,理论性更强,如不与生产实际挂钩,一味照本宣科会显得枯燥死板。譬如,原子结构中薛定谔方程对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运用高等数学、物理学和量子化学的知识,学生感觉很抽象。如应用多媒体Flash能增强学生对微观领域的理解能力。学时数的大幅削减也限制了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如能结合化学相关领域最新进展、生活化学、生命现象或学生所学专业与化学结合的实例,能让课堂鲜活有趣。

3授课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高校扩招至今,大化课堂采用大班教学,人数150到200不等,课堂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虽红红绿绿,热热闹闹,但若教师一贯“单口相声”,课件一翻到底,课堂就会疲劳,出现学生瞌睡和玩手机现象,效率低,何谈兴趣。教师应尽量采取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积极性;要求学生预习,适应信息大容量、快节奏课堂;创设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利用教学相长原则,加强学习效果反馈;充分挖掘课堂互动元素,创造“满堂生辉”的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

1教师一定要有奉献精神,热爱教学

身为教师,先拷问自己,在教学上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当大多数人都为科研项目和论文拼搏,还有谁愿意默默无闻的、不求名利钻研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当今职称评审制度都与项目和论文挂钩。试问,连教师都心不在焉,学生怎么会有学习兴趣呢。

真正优秀的教师拒绝名缰利锁的诱惑,渴望真诚的奉献,以文化品味、智慧高度和人格深度来点燃学生们的热情。真正优秀的教师必定具有广阔眼界和卓越的学识。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使学生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3]。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教学兴趣盎然。

2积极宣传化学的正面作用

为什么人们看到苏丹红、三聚氰胺、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事件或现象的时候,都会认为是化学出了问题呢?那是因为人在认识上出现了短视现象,由于目光只盯在事情的表面上,从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事实上,破坏自然、污染环境不是科技本身的错。其实,所有这些事件或现象的发生,确实与化学有着紧密地联系,运用化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正说明了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环境遭污染、人类健康受损,正是由于欠缺化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而引起的。

围绕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等方面挖掘人文素材,开展化学人文教育,希望能扭转当下人们对化学认识和理解,激发人们对化学的热情,提升全社会的化学科学素养。让学生通过接受历史上优秀化学家故事的熏陶,激励和启发学生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做事,尊重客观事实,脚踏实地,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处处都追求表现自然的本质和本性。

3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

一是重视每一节课的导入。教育家于漪说:“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象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恰如其分的导入,仿佛给学生架起一座通往新知识的桥梁,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之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要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教师就必须深入理解和发掘教材,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地设计导入。导入方法很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譬如,以旧引新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悬念设疑导入法和对比效果导入法[4]等。

二是精心设计课堂,让其妙趣横生。斯宾塞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卢梭说:“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能够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然而不这样做,他们也许就会痛得泪流满面的[4]。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游戏”入课堂,设立“问题化学”、“化学探究”、“师生共同讨论”、等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注重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可就“化学是否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举行一场辩论赛;魔术揭秘“为什么湖水从顶部向底部结冰”;可就“化学与太阳能”、“化妆品与化学”、“酿酒与化学”多个专题让感兴趣的学生查找资料、分组报告和撰写论文;也可借鉴“开心辞典”等的益智节目,把教学内容编成竞赛题,学生抢答记分或当场评论表扬。通过竞赛,使学生克服困难、取得成绩,并给予奖励,从而激起浓厚兴趣。

三是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由毒奶粉事件提出“如何鉴定牛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由温室气体威胁北极熊的生存联想“二氧化碳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它有什么用?怎么消除多余的二氧化碳”?由pH平衡联系“胃中的抗酸剂”。与生活相关的化学令人兴趣盎然:我们呼吸的空气、保护臭氧层、未来的燃料:太阳能、食品的营养、妇女起居室中化学(化妆品、染发剂)等。

另外,区别对待不同的专业学生。针对化工和材料专业,可重点讲解陶瓷、光电、纳米材料、低温、高温超导体等;而针对生物专业,可着重阐述核磁共振成像、生命化学和基因工程,从蛀牙产生的原因、含氟牙膏的作用等。

总之,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尊师重教,崇尚知识;需要广大教师投入感情和精力,加强自身专业和人文素养,致力于教学改革和研究,精心设计课堂,使学生在游戏中增长知识;也需要同学们志存高远,重视基础,注重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晓明,瞿洪明,杨林.国内外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分析与比较———兼谈高校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56-59.

[2]杜金会,等.浅谈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大学化学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2107-108.

第5篇: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

1.规范学生实验,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所从事的分析工作是控制药品质量的最后一关,其结果直接决定药品能否投入市场销售使用,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对于从业者不仅要求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必须具有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

实验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验证的方式来强化理论教学,以综合或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一线的药物分析和新药开发等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实验现象,训练实验技能和与其他同学的协作,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纪律意识、合作意识、安全意识。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前根据实验目的做好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复习,明确实验要求,完成预习报告。在实验课上,安排学生讲述实验方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做到学生心中有数。实验中,提出操作技能和过程控制的规范要求,药品、试剂的正确使用,仪器使用和技能操作的关键点,部分实验先观看视频,再教师演示。对于操作方法更加严格要求,大到仪器的操作,小到容器的洗涤、移液管的拿法等都要求必须符合标准。实验后,分组讨论,教师重点点评。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如实填写实验报告,对于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提高了操作技能,逐步养成了认真进行实验,如实填写实验报告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2.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药物分析的内容涉及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相关课程,对很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部分学生刚接触此课程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对学习失去信心。我们在教学之初就给学生强调药物分析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具有相通性。有机药物中各种官能团也不外乎芳伯氨基、酚羟基、酯键、酰胺键等几个,分析方法也就是化学方法、光谱法、色谱法等,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沿着结构分析官能团分析官能团理化性质分析分析方法(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分析这条主线,反复强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大部分学生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能够看到一个未知的结构后就能大致说出其性质及分析方法。在做定量分析时,旋光法、折光法、光谱法、色谱法等测定原理不同,公式不同,很多学生学得一头雾水,容易混淆,我们就引导学生从它们共同的一个函数特征,即测定值(旋光度、折光率、吸光度等)随着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共同规律,故均可采用标准曲线法、系数法等方法来解决含量测定的问题,通过反复的训练,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这样,学生不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而是准确地掌握知识之间的规律,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培养了综合分析、解决各种不同问题的能力。

3.重视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论文的写作能力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的系统总结,也是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反映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报告中,要求学生写出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外,着重强调数据的处理,对实验结果、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特别是实验中的失败更是要认真分析总结,做复核实验,找准原因,避免再犯。我们要求学生的报告以科技论文的格式书写,以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表达、综合等各项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基本素质,为未来的毕业论文的书写及新药研发打好基础。

4.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6篇: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

一、指导思想

贯彻《小学生体制健康标准》,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1、继续深化教育科研,强化学科研讨,提高教学质量。

2、抓实传统项目,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运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1、规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表上足、上好体育课,认真落实“体育大课间活动”,课余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总量。本学期,要强化学生体能训练,确保成绩合格率达市规定指标。

2、做好器材管理

有标准,有计划地配置器材、设备等,落实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制度,做到器材有借有还的制度,确保其最大的使用率和安全性。

3、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

根据教导处工作计划和学校关于开展教研活动的要求,我将积极响应组长的号召,积极参与体育教研活动,积极参与教研中心组织的课例大教研,做好“音乐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的课题研究。在教研组中积极讨论训练心德,积极参加各类优质课的评比,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教学方法,注意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撰写教学论文,促进体育教学水平和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上好每周体育课,和组内教师要开展多听课、多评课活动,以促进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第7篇: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仪器分析 课程建设 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54-0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已经由点源污染转向面源污染,由单一的环境介质转移到大气、水体、土壤以及生物体等多介质,发生了不少震惊世界的污染事件,如举世闻名的“公害”事件。20世纪80、90年代,又发生了一些突发性的严重公害事件,如印度博帕尔农药事件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等[1]。这些事件无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的与化学物质有关。究竟哪些是污染物质、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从何而来?其进入环境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可靠的仪器分析技术能为上述系列问题的正确解答提供依据,也能为环境标准的制定和科学研究、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1 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在现代分析化学和分析仪器及其功能不断完善、高灵敏度的新型分析仪器不断涌现的今天,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污染事件频发,大型分析仪器在污染源解析、污染扩散途径追踪、污染与健康关系以及在环境污染治理效率评价、工艺技术路线改进等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先进高效的化学、生物分析手段已成为环境分析科学的重要工具。这些技术手段涵盖了微量和痕量污染物的识别、污染物形态、价态、结构分析(表面和微区)分析。因此,培养具备先进仪器分析能力是环境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担着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作为科研一线主力群体的研究生都将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某个研究方向上的论文实验研究。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开展论文研究并提升论文质量,掌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十分重要,这也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设环境仪器分析课程的重要原因。

2 课程建设的特点

“环境仪器分析”是同济大学环境类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始于1999年。伴随着环境科学研究的需求,经过十多年课程内容和形式的与时俱进,2011年成为同济大学首批研究生精品课程。本课程重点介绍如何运用现代仪器分析和样品预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来鉴别和测定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种类、含量、结构和状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依据待测环境样品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仪器分析方法进行目标物的分离与富集,建立起准确的“定性”及“定量”的概念,并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理论、测定原理及实验技术,为后继的论文科研和质量提升打好基础。另一方面,研究生在学习本课程后,可以增强对近代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的理解,掌握环境分析方法和技术的研发技能。

2.1 组建教学团队,丰富教学资源

该课程教学团队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等年青教师4人,其中实验教师2人。教师学历、年龄及学缘结构合理、教学任务分工明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人员配备合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位任课教师的研究领域各具特色,兼顾环境领域多学科融合,因此,在教学中能够突出重点。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各种光谱类、色谱类和生物类大型仪器,如GC/MS、HPLC/MS、ICP/MS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并且拥有网络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课件以及实验室仪器的操作、维护及实验讲解录像。实验教学课程由骨干教师承担,开设有光谱实验、色谱实验和生物实验,可以满足教学需求。由研究生可依据今后论文研究方向选择实验内容,共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类分析仪器的丰富资源,实现了学有所用,学有专用。该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成为论文实验研究的“预备”课,学生们受益匪浅。

2.2 理论应用相结合

依托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丰富资源,该课程的教学按理论授课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更注重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使用要点以及在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在学习掌握了相关仪器分析理论后,学生有机会面对分析仪器,训练操作技能,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仪器基本操作技术和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实践课程的开展,让同学亲身体验各种分析仪器的功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彰显理论的重要性。动手实践,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理论学习[2~3]。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减少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的盲目感,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很好的培养。

2.3 尊重自主,注重实效

鉴于学生兴趣点的不同以及论文研究的需要,该实验课程分光谱、色谱和生物分析技术三个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下,实现了小班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接触操作自己迫切需要使用的仪器。另一方面,尊重学生自主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在大方向区分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小组模式,使得每位同学参与到其中,并且可以互相讨论,共享不同途径捕获的信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对仪器分析这一领域有较全面的了解,基本掌握仪器分析的各类方法,初步具备根据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及理解相应问题的能力,从而顺利开展科学研究。据研究生反馈,该课程强化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设计实验的能力,并且减少了研究生论文研究中实验方面的问题。

2.4 撰写教材重实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分析仪器的面貌日新月异,仪器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但是目前教材内容的更新远远落后于新型仪器的更新速度[4]。为了把最先进的内容和教学科研的需求和特色相结合,我们在自编实验讲义的基础上,撰写并于200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并于2013年6月更新出版了《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第2版)。环境分析涉及的分析仪器种类多,面对的环境样品也十分繁多和复杂。因此,该教材根据我国环境领域的实际需求和应用现状,重点围绕环境领域应用范围广、理论与技术相对成熟的方法,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环境样品分析中常用大型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环境样品预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如高效富集、分离方法等;(3)多种仪器和方法的联合技术;(4)环境分析技术的发展,包括新理论、新方法和连续自动化技术等。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先进方法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科学性、适用性强,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5 学习考核多方位

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而考核方式也起着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作用,科学的考核方式会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5]。本课程的期终考核成绩由平时参与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常参与通过学生课堂表现(随堂考试、课堂提问)或实验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等)等各方面综合评定。针对目前大学课程知识容量大,容易出现满堂灌,老师又很难及时、准确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当堂课所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现状,我们在随堂考试中引入了同济大学自主研发的“智能交互反馈系统”。该系统可以在课堂上即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减轻学生在学期末的考试压力。期末考试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部分考试。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仪器分析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部分考试重在考查学生掌握仪器操作的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考评体系,更加注重评价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善于思考的能力,可以科学合理、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课程学习的真实水平。

3 结语

针对环境类专业研究生开设的“环境仪器分析”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师资队伍多元化,教学模式多样化”是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大型仪器实验平台,为教学服务,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陈玲,郜洪文.现代环境分析技术[M].2版.科学出版社,2013.

[2] 白雁,潘瑾,李永强,等.研究生现代分析仪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22-24.

[3] 张娴,袁园,孙雅洁,等.利用光谱类仪器开设重金属检测实验[J].实验室科学,2012,15(2):166-168.

第8篇: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转化 学困生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通过言传身教,以自身健康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心理发展进行着影响,激发学生道德意志,强化学生道德行为,以心理疏导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直到学生从情感上愉快接受为止。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而促进其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我以去年所教五年级班级的一个案例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记得上学期,数学老师告诉我,中午放学时,大部分学生已走出教室,张春龙拿衣服时被桌子挤了一下,手弄疼了,在旁边的王蕴绮、田原竞拍手叫好。这3个人不仅是学习学困生,还是班里爱“惹是生非”的学生。我听说这件事,知道绝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这种喝倒彩的不良现象。也以此为契机,让学困生自省自悟、主动进步。我的心理疏导过程分为三步:

一、个别谈心,找到问题的根源

我找到王蕴绮、田原两位同学,先以平和的态度与他们谈心、聊天。从我刚接班时谈起,从老师咽炎发作,班里学生给老师买药这些感人的事谈起,当我说到:“我非常爱班里的每一个同学,他们都是那么诚实、善良、有爱心,都有一颗像金子一样的心……”我的心理暗示起了作用,他们俩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适时进入主题,心平气和地问他们:“为什么同学被挤伤,还拍手叫好呢?这里面一定有缘故,能和老师谈一谈吗?”他们很委屈地告诉我,王蕴绮的自动笔曾被张春龙弄坏过。田原曾被张春龙用橡皮砸到过头,所以认为张春龙被挤伤是“罪有应得”,也给他们解了气,报了仇。我当时反问他们:“如果咱们换位思考,被挤伤的是你们,而拍手叫好的是张春龙或其他同学,你心里会好受吗?”他们俩都低头不语。看到这种情况,我没有往下说,而是让他们好好想这个问题。

他们走后,我陷入深思:孩子们存在的这种报复心理如果郁结于胸,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怎样解决这个喝倒彩的问题呢?为了使班内的同学自醒自悟,我觉得应该进行心理疏导,也就是第二步。

二、创设情境,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首先,我把这件事编成短剧,分了3个情境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表演出来。然后,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生们有的认为不应弄坏别人的东西,有的认为同学摔倒时,最希望有人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有的认为同学之间不该记仇,应该多宽容别人。他们还引用了雨果曾经说过的话:“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还有包尔生的话:“宽宏是这样一种德性:它不为个人所受的伤害进行回报,而且,不看重这些伤害,它不抓住报复的机会,即使这种机会已经提供给它的时候。”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我从内心里感到震撼,这样的心理活动课使学生学会了分辨是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当我看到王蕴绮、田原两位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时候,我觉得是时候进行心理疏导的第三步了。

三、心灵撞击,自我教育

学生讨论交流后,我安排了一个延伸活动,那就是“说说班内有没有类似的现象,你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你应该怎么做?”学生纷纷发言。出乎我意料的是田原、王蕴绮第一个站起来说:“刚才的短剧表演和同学们的话语使我们醒悟了,张春龙同学的手被挤伤,我们应该去帮助他,而不应喝倒彩,我们真心地向张春龙同学道歉,也请同学们原谅我们吧。”看到他们从这次活动中自省、自悟,我真是由衷地高兴。

接着,有的同学说:“中午,王晓辰出去打水,我因她不让我抄作业趁机绊了她一跤,然后哈哈大笑,我当时觉得特别解气,可现在想起来自己抄作业本来就不对,还因此记恨报复她,太不应该了。在这里我向她道歉,并且真心希望她以后在学习上多帮助我。”还有的说:“上次老师批评方晨,下面很多同学在暗自发笑,这其中也包括我。今后,方晨有错误,我们应该帮助他改正错误,共同进步。”班内大部分学生把班内许多不良的现象指出来并决心一定要学会分辨是非,改正缺点,把五年一班建设成一个“团结、向上、奋进”的“三好”班集体。

从此以后,当班内出现好人好事或不良现象时,我让学生自己发表看法,用这种心理疏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分辨是非。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发挥榜样引路的作用,树正气、正班风,逐渐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的良好班风。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心理上变化。如有不健康心理产生,大多带有共性因素,进行心理疏导使之健康发展最主要的还是找到问题的根源,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课,也就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在自主活动中得到体验与感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从而进行自我教育。这种心理疏导方式远比简单说服教育有效得多。学生自觉改掉不良习惯,学习成绩也就跟上来了。

第9篇: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人学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学校体育改革与人的内在关系,并从人性思想和入学干预进行全面审视,提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并向人文教育升华。 

 

前言 

 

所谓人学,是关于人的本质、价值、需要及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学说的总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现实基础和出发点去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成就人的思维方式和主体性实践价值哲学…。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和体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人的发展,随着1995年世界发展首脑会议发出的呼吁:重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价值体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于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的改变,而“以人为本”是人学的核心理念,反映在教育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承认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第二,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发展人的社会性,实现均衡发展。第三,自由与创造,没有它就无法奢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所需的“完人”。 

 

一、学校体育改革欠缺人性思想的关照 

 

1.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们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人本观的同时必须建立自己的人本观:以人为本,注重个人的权利和发展,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成就入,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的需要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教育中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它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因而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2.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重理轻文”的现状 

科学如果失掉人文的内核,就如人类学家所说的,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技术昌盛”。人类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推动自身的进步,但是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出现偏差,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书”而不育“人”,满足于技术的灌输说教和技能的进步,忽视对学生内在精神的教育和人文关怀。这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教育方式,其育人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要真正实现教育的有效性,教学就耍回归到其自身的出发点,以人为本,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利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他律到自律的重要转变。 

 

3.学校体育教学方式改革与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过程既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教育者的教育只有通过教育对象的主观积极活动,尤其是自我教育才能的发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过去的体育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漠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个性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错误的认为教育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随意改造,没有考虑到作为个体的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形成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终身教育”、“个性化学习”的今天,我们应该明白学生才是主体,不应该再把学生当作雕塑的对象而按照雕塑者的主观意志进行雕塑。 

 

4.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与以学生为基点 

体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对象是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它包括-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进行体育课程评价。 

4.1 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过去我们对教师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是学生体育课成绩的高低,现在我们不仅限于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和他的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否,而是看他是否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快乐。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了解一定的体育知识,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态度和团队精神。所以我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局限于校内,而且要延伸到校外。 

4.2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过去我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是看体育课成绩的高低。现在我们不仅要看体育课成绩的高低,还要看掌握了多少体育知识,是否养成了体育锻炼意识和掌握了多少体育技能。 

4.3 体育课程的评价 

我们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就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考核标准以每个学生的个体水平为基点,看其进步了多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挖掘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力。这样我们对学生做出共性评价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使学生掌握了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养成了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学校体育改革的人学干预 

 

“只有当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人才能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学校体育工作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工作的且的是让全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过去传统的学校体育虽然在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时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它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学校体育的目标和要求。基础教育追求升学率,使学生以身体为本钱,健康为代价,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所以,我们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都必须明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指导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都获得和谐发展。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2.学校体育教育向人文教育升华 

“人文”这个词源于《易·贲》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一化成天下。”《辞海》中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经常用到的词语是“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等。人文主义最早是指促进个人才能发展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发展制度,而现代社会提倡的人文主义主要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教育,主要是让他们学会正确的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培养对群众和社会的责任感并学会做人,使自己的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貌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得以提高。美国学者博伊呼吁“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和教育精神,学校和教师应在每一节课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体育不仅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而且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威部分,必须时刻把握好教育的旗帜方向。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教育,即培养完善的人格,并使其身心和谐发展。人文教育不仅是一种铸造人文精神的教育,而且是一种人性教育,是把“自然人“变为“现代人”的教育,是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人,并使其灵魂得到进化,情感得到陶冶,品格得到完善,心智得到充实。 

 

三、结论 

 

1.学校体育改革要“以人为本” 

 

在人学视野下学校体育改革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2.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方式和评价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仅要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快乐,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了解一定的体育知识,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态度和团队精神,而且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他律到自律的重要转变。 

3.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摈弃过去的传统观念,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都获得和谐发展。 

4.学校体育教育要向人文教育升华 

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和教育精神,学校和教师应在每一节课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学生,使其灵魂得到进化,情感得到陶冶,品格得到完善,心智得到充实。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完人”。 

 

参考文献: 

[1]韩庆祥。邹诗鹏.入学[h].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米德,代沟[h],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6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h]北京:人民出版j生,1979:124. 

[4]入学——a的问题的当代阐释[h].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8.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h].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