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范文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

第1篇: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 探索 实践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倡导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国高校也相继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制订了具体的目标,还对创新创业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以期让创新创业的理念与知识深入学生的思想中,达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种学校教育模式为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社会实践为辅共同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鼓励和指导大学生参与企业的创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为学生提供创业技能培训,成立专门的创业培训机构,并建立科技园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真正为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搭建平台。

正是因为政府的重视,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但介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未形成一个符合当前国情的、完整的制度化教育体系和模式。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程缓慢,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明显不强。具体表现在: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缺失,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脱节,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浅显,缺乏实践环节等。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的现状,我们不仅要从宏观上去寻找原因,更要从高校自身寻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就社会大环境来看,我国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人们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观念的形成一方面受我国公有体制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中国长期的“专业性”学习观念深入人心,家长和学生认为学好自己的专业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国高校多年来仍然以学生的专业教育为主,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仿佛是可有可无的,其创新的价值和创业意识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广大师生接受,因此各高校在推广和开展创业教育时困难重重,学生的创业意识淡漠,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另外,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采取的模式大同小异,多半是以讲座和竞赛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创业知识的灌输。这种只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的教育是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的,是与人才培养体系脱节的,是狭隘的理论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的单一化也反映出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毕竟在高校的专业课程开设中,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定位,其一直处在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中间地带,这导致课程的开设是零碎和片面的,学生得不到系统的课程学习,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也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目前在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只接受了短期的创业培训,没有实际的创业实践经验,只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教师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的平台支持,这让许多高校陷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多数高校的资金投入不足或实践教学基地薄弱,阻碍了学生对创业实体的了解与接触,再加上教学方式陈旧,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最终让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浅层。

三、对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又复杂的教育工程,它是我国高校教育由低级走向高级、由简单模仿向符合自身特长发展的过程,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顺利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植入与树立是根本。无论是从社会角度还是高校自身来说,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当作是教育的根本,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方面能解决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创业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其次,加大政府和社会系统的支持力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和平台得到落实。可以由政府出面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负责活动经费的管理、实践平台的搭建以及监督等工作,让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变得有组织有制度有效益地_展。再次,在高校中营造一种自由、进取的创新创业氛围,也能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愿望。各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宣传和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鼓励成立创新创业社团;为学生提供多种创业项目;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创业者亲到学校讲学,给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典型,让大学生学习勇于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最后,完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准确定位,设计出合理且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树立榜样。社会与高校应当共同努力,在资金、政策、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最终让创新创业教育走向快车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就业困境受关注[N].环球时报, 2009-02-04.

第2篇: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措施

从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高职院校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就业的压力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说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老师就需要开展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下面本文就对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创新教学

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下,缺少创新能力很难在社会立足,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老师片面的灌输式的传授给学生知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使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并推动创业行为的内在推动力,同时也是创业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将创新意识以及创业精神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

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从传统的教育理念束缚中走出来,深化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要从就业教育的角度向创业创新的角度发展,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要注重就业教育,又需要不遗余力的推动创业创新教育的发展,这是实现高职院校学生成才的新型教育模式,也是今后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创业创新教育并不是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去创业,或者毕业之后就马上去创业,而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具有一种创新创业的精神,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技能,为其今后能过实现自主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创业教学平台,实现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

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作为教学培养工作的核心,并构建起创业教学平台,实现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

高职院校当中的创业教育,需要立足于基础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提倡实践教育和探索教育;同时,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更好的突出基础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并通过创业教育的社会性以及实践性更好的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实现两种教育的共同进步。教学中,需要以创业和创新为中心,培养专业人才,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形成创业教育、创业模拟以及创业实战于一体的立体化且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教学。

在构建创业教育基础平台的过程当中,则需要将创业的素质培养贯穿于专业素质培养过程当中,老师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要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知识体系、能力及素质结构,构建起多层次的创业教学基础性平台,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创业的魅力、体会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将创新创业教学的实践互动和基础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特色特长加基础、专业加专长的特色培养体系。

具体来讲,教学中老师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第一课堂教学当中,并且在此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第一课堂对于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塑造培养作用。创业素质培养中,需要采用典型化且特色化的精讲和多练教学方法,并积极的引入情景教学模拟训练法、角色扮演法等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法,融合理论讲解和实战演练,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并学习到最新的企业管理策略等知识,在今后应用起来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三、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学校教学中,单纯的通过老师的讲解并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学校需要和社会企业进行合作教学,实现创新工学结合机制,不断加强深化改革实践性教育教学模式。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一定要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深化“产”“学”“研”融合的程度,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提供基地。

高职院校既可以深入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企业建立起沟通合作的机会,力求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基地,并和企业之间签订人才培养的协议,这样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习,掌握实践经验,并且可以更加紧密的贴近市场和企业,培养自己敏锐的市场眼光,为今后的创业奠定基础。可以说,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高职院校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起校内创业孵化中心,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实现网络化交互性学习,并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个过程中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技能,让学生更好的贴近企业,感受市场的动态变化。

因此,校企合作是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和提高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有助于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积极的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创新实践平台

创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有实践平台作为依托,可以说,创业实战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构建起实践平台。

为了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在高职院校内部,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搭建起良好的创业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环境。如学校可以设立创业园区,让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申请项目,待方案通过之后学生可以在校内开办小型公司等。或者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自主创新,建立自己的创业工作室,学校给与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或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同时,高职院校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学校可以采用创业实战竞赛的方式,有学校对项目进行跟踪、辅导、扶持、培养,通过创业服务中心的培养,通过各个团队之间的竞争,帮助创业学生看到自己更多的不足,借鉴其他创业团队和组织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创业项目的更好发展。

或采用考核的方式更好的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学校可以定期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考核,从项目内容、经营规模、实际用户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对于经营不善的大学生企业给与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克服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对于经营良好的大学生企业给与一定的奖励,比如,高职学校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在校三年级以上大学生在具备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申办企业并且通过组织考评,换取一定学分。通过这种考核的方式既可以挖掘大学生的经营潜力,也有利于激发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转变教学思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业能力,这是其培养人才的战略性发展策略,也是今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趋势。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实际,对高职院校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对策,希望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共同扶持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进一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激情,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来,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创业创新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1] 余露,周盈.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途径[J].才智,2015(32):45.

[2] 李娟.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都市家教月刊,2014(3):3-4.

[3] 王中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浅析[J].青年时代,2016(2):170.

[4] 顾静.浅析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3):75.

第3篇: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

随着多年大学持续扩招,每年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逐年累创新高。2015年高校毕业生比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多了20多万人,2016年比2015年又多了16万,达到了765万,迎来了最难找饭碗的毕业季。逐年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加上种种社会因素,致使我国大学生就业持续面临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

面对这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总理在多次场合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举措,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举国上下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新浪潮。这是我国各级政府及其相关就业部门开展就业、创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体现了党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视,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各级政府及其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应积极面向新形势,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东风主动转变思路,通过各项举措,使那些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大学生来“创造工作”。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外部困难分析,主要是通过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学生创业帮扶工作,探讨了如何为大学生更加顺利地“创造工作”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逐渐建立起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

一、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力度,用好用活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

一是各级政府及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降低贷款门槛、放宽政策许可条件、进一步简化办理流程、提高大学生创业贷款额度,切实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缓解启动资金短缺这个拦路虎的问题;二是各级政府和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应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补贴和奖励工作,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

二、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开展创业服务指导

第一,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四川省2011年出台《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省级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川财社〔2011〕65号),规范和加强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设置大学生创业人员项目经营跟踪回访制度,积极主动开展创I服务指导,“扶上马再送一程”,只要创业者有需要,各相关机构应随时帮助创业者解决在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遇到的问题;第三,出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相应的配套措施,明确了大学生创业的方向,如:相关规费如何减免、税收如何优惠、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奖励、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毕业生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办理、职业岗位培训等各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铺平道路。

三、积极拓展众创空间,提供创业创新平台

各级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应积极拓展众创空间,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如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一条街、创业园区等,帮助大学生创办各类经营项目。另外,对创新创业的大学生,除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外,当地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再可酌情给于一定期限的租金定额补贴等,如提供廉租门面。

四、搞好创业培训和服务,支持定点培训机构深入高校开展创业培训

一是各级政府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应深入到学校、街道、社区等地,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及时了解并掌握辖区内有创业需求的大学生,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创业培训台帐,并针对他们的创业需求积极开展各种创业项目的培训。二是狠抓创业培训效果,将参加创业培训后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作为创业培训质量的重要指标,组织专人加强对创业培训全过程的检查、监督、指导和服务,对培训效果好的培训机构,按国家政策给予培训补贴。对培训效果不佳的培训机构,应责令其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三是每年根据大学生创业者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开发了针对市场前景广阔的创业项目专项培训,鼓励定点培训机构深入高校,组织有培训意愿的大学生创业者参加,提升创业者创业成功率。

第4篇: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教学 创业大赛

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20-01

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高职教育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B中,培养出的人才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创新创业)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双创能力,下面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探讨。

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双创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还要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课程体系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通过基础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程针对个体化学习,学生除了学习基础课程外,可以根据个体化差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是课程教学,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教学,它贯穿整个职业教育过程,初期让学生学习体验创新创业过程,中期创建创新创业计划,后期参与创业实战,让学生体验整个创新创业过程。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让学生站在自身独特视角看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创新的意义;选修课程的教学主要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知识前沿和最新技术及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能将创新观点付诸实际行动,并且了解整个创业过程,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二、在创新创业大赛中锻炼双创能力

国际一些知名大学很早就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并鼓励学生参加创业竞赛,学校主办的占主要部分。我国在1999年后逐渐出现相关创业竞赛,有国家级别、省级和校级的各类赛项。近几年影响较大、参赛范围较广的有“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项。大赛对学生如何撰写创业计划、创业团队的核心能力建设、项目展示和答辩技巧等方面进行了锻炼,也让学生了解当前前沿技术,将创新观点付诸实践,一些参赛创业团队转化为实体企业,获得风险投资;一些参赛成果转化成项目,获得企业加盟。通过参加竞赛这种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也推动了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和创业。

三、提升“双创”教师指导团队师资力量

职业教育注重培养高技能人才,教师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队伍已经逐步壮大,但是高职教师对创新创业重视不够,有发明创造的专利型成果并不多,能将成果转化为产品,获得投资的更是凤毛麟角。

为了加强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力度,应该配备与之适应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师资必须有企业管理或者创业经历。校方可以聘请创业投资方、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或者创业公司的高管等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知识,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提高判断力和分析力,让学生从中拓宽创新思维和提高创业的实战能力。校方应鼓励一部分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积极将成果转化为项目,参与创业,鼓励创业成功的教师积极指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

四、创造相应创新创业的环境

创新创业的环境包括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的硬件资源、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创新创业环境。首先要从学校硬件入手,如增加图书馆的馆藏和开放时间,丰富电子阅览资源,积极引导学生阅读;适当开放一些实训室及文体场所,为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场所;购置创新创业所需的设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及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创业的动力。其次,学校要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并设立奖励机制,如发明竞赛、专题讲座等,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可以计学分,这些学分可以计算在总的选修学分中。学校还可以创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学生通过平台可以寻找创新创业机会,企业通过平台寻找感兴趣的创意进行投资;学校也可以建立企业孵化园,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为广大师生提供创业的场所。

五、结语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事关国家的前景未来,也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途径之一。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校方的努力,还需要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各方的努力下,建立一个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创造出良好的创业环境,让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

参考文献:

[1]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学报,2013 (2):90-94.

第5篇: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范文

【关键词】财经系;会计专业;创新创业

一、财经系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一)建立全面创业教育观

创业教育的出发点首先应该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有魄力、有胆识、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在毕业之后进入创业阶段时具备成熟的心理和知识储备。在这一教育理想的指导下,财经系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注重教师应变“教学生如何就业”为“引学生如何创业”。积极研究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将创业教育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二)构建合理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除应具备相应的会计专业能力和会计方法能力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创业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营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几个方面。因此财经系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教育作为教学课程的一个环节贯穿于会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单纯作为就业指导进行开展:将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基础知识的普及作为会计专业大学生基础课的重要内容。

(三)设计基于创业教育的会计实训课程

基于创业教育内容的会计实训模式是实训教学的创新之举,这种创业教育体验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传递知识的容量,激发师生的创业激情,提高新创业水平,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模拟创业活动的最终成果通过书写制作的作品一“创业计划书”体现出来,主要内容包括:创业背景、市场调研及营销、创业团队、资金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风险、退出计划等,其书写过程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

二、财经系会计专业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安排

会计学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遵照高等教育的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优秀人才。

(一)树立融会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二)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一专业导论课

入学之初,很多学生没有目标,就犹如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此时,老师的指点和引导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让学生想清楚大学期间要学到哪些知识,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何使自己实现自己的想法和目标。然后,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引导他们既要充分认识自己,还要充分认识社会,不能脱离社会,要适应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

(三)建立会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财经系通过组建不同的师资教学团队,形成核心竞争力优势团队。这些团队的教师有些参与企业的实际经营业务活动,以增强其实践经验。另外,财经系聘请企业的高管、政府官员、成功人士等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任教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四)通过教学模块、教学环节整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内,将专业教育内容与创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激发、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财经系制定灵活恰当的考核评价方案,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三、财经系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办法

(一)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研究式”、“质疑式”教学方法。将教学的聚焦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学生怎样学,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变“面向培养结果”为“面向培养过程”

在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现场学习,使学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的实际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对学习过程实施全程考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保证学习质量。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三)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一方面,对会计专业现有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鼓励会计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参与创业实践。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向全社会敞开大门,吸收有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员、企业管理人才、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干部及其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均十分优秀的人才充实会计专业创业教师队伍,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对环境、发展的敏感性。

(四)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模式

第6篇: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范文

关键词:Moodle平台;混合模式;课程资源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74

1前言

2016年国务院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大学生作为全民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在其中无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已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未来5年给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教育部还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要实施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以创新创业课程为抓手,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新型互联网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创新创业类课程的优化和改革,进而达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通过对目前大学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程为蓝本,结合moodlen平台的互联网新型技术,以期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中做一些尝试,能够打破课堂授课形式较为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弊端,从而达到新教学环境和条件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大学创业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新兴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快速发展,以前填鸭式的课程教学方式与数字信息化高速发展所带来了的新机遇与新要求已显得格格不入,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各高校的创业课程教学方面如何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目前我国高校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授课内容陈旧,灌输性强

随着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的更迭速度进一步加快,尤其是创新创业方面知识的发展和替代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而我们目前的授课内容大部分来自于书本,内容过于陈旧,即使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资源,但由于内容往往杂乱无章,不成体系,并且很多知识要点可能是泛泛而谈,无痛不痒。很可能导致任课老师在上课时的授课目标不明确,学生学得也是云里雾里,更别说上好一节完整的课了。同时还存在在上课过程中,任课老师基本上都是满堂灌输,从而导致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听起来枯燥无味,兴趣全无。

2.2学习兴趣不足,授课方式较为单一

大学开设的课程门类众多,学生每天疲于应付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授课效果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授课方式过于单一,提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为例实践内容居多,应采用理实一体化授课方式,而实际授课多以讲授为主,配合课内实训,与创业实际情况脱离较为严重。

2.3授课教师创业实践经验不足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创业意识,选拔创业人才。因此,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要求任课老师具备较为丰富的授课实践经历,甚至是创业实战经历。而在实际授课教学过程中,部分此类型课程的任课老师往往是刚刚结束自己的学生生涯后直接就来到学校教授学生如何创业,此类情况本科院校尤其突出。任课老师自己具有很少甚至没有相关的创业实践经历,如何能够把实践性很强的创业这门课程教好?大部分只能通过自己听到、查到的一些创业故事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讲解,更有甚者直接照本宣科,不求甚解,从而导致大学生创业课程的授课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2.4学习自主性和课程互动性不足,学习效果较难监测

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自主性和实践性活动。所以,创新创业类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课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而目前的授课实际情况,多停留在学生的被动学习,教师与学生仅存在于课堂互问互答,课后的交流与讨论较少,并且存在时效性较差等问题。与此同时,授课的效果仅体现为课堂的提问或者期末的考试,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习效果很难得到及时的监控和解答。

3Moodle学习平台简介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是一个用于制作网络课程的软件包。通过支持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t)的教育框架,能够让教师自主设计和开发课程,并用于教学实践。Moodle平台界面具有简洁性、易用性、交互性以及很好地兼容性等特点。教师可根据课程实际需要对平台界面随时进行调整,内容的增减以及与学生的随时互动等快捷操作。

Moodle平台主要功能模块有:(1)网站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平台中各学习板块内容的设置以及显示风格的选择,还有课程角色的委派以及系统的初始化和备份等内容;(2)作业模块,通过对学生上传作业的时间、内容等方面的记录和打分,从而及时批改和反馈教师的指导意见;(3)互动评价模块,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给定的范例作品文档进行个人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等;(4)课程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课程风格的选择、课程活动配置的选择以及课程资源的设计等,通过设计丰富多变的课程风格、内容以及互动论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形成全面的用户日志和跟踪,实时监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学生对模块的学习时间、测验的完成情况以及参与讨论情况等,从而能够形成较为清晰的学生学习路径,实现在线实时、异步教学以及支持多样化的形成性评价等特点。

4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学情分析与改革措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程作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国家骨干核心优质课程和专业必修课,面向学院的大多数专业开设,课程共计48学时,两个学分,其中理论课时32,实践课时16,属于理实一体化课程。在课程改革之前,课程的内容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配合以课内实训,灌输式的理论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授课效果差强人意。通过moodle平台将课程主要核心知识点进行网络化教与学,并配合面授解决线上学习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互动性,以及通过网络资源弥补课程内容一成不变和教师授课实践不足等问题,具体的课程的设计与改革内容如下。

4.1阶梯化结构递进式课程章节设置

通过阶梯化的课程结构设计,将课程核心知识点进行重组,根据学生递进式的学习方式,将其分成4大篇章,八个章节。分e是:基础篇由章节一和章节二组成;进阶篇由章节三和章节四组成;提高篇由章节五和章节六组成;实践篇由章节七和章节八组成。具体内容如图2。

4.2导图式便捷学习方式

课程的每个章节均包含学习指导、课前思考、课上学习、课后活动、章节小结、电子课件六大板块(如图3所示)。

学习指导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本章节的学习重难点内容,其中课前思考由“问一问”和“测一测”组成,通过课前“问一问”来检验学生对本章节涉及的基础内容的知识储备情况,通过课前“测一测”完成章节配套的趣味性测试题,了解章节主要内容,提高学习积极性;课上学习由“学一学”和“练一练”组成,通过课上“学一学”来掌握本章节学习内容的重难点,通过课上“练一练”,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同时结合在线谈论区回答问题来检验大家线上的学习效果;课后活动由“思一思”和“做一做”组成,课后活动“思一思”进一步深化了本章节的学习内容,锻炼了大家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后活动“做一做”,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针对本章节所设计的案例,打通整个学习过程,在课后进一步拓展学习与研讨(如图4所示)。章节小结总结本节重要知识点配合以线下问题加深学生学习认知,电子课件方便学生随时查看章节知识点。

4.3无缝化拓展学习资源

由于受到授课老师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难免顾此失彼,以及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的侧重点难免存在一定的差异化,所以通过moodle平台在线提供一些丰富的网络拓展学习资源例如:前期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该课程所留存的宝贵学习资料、视频资料集、实用案例库以及相关的创业网站和参考书籍等来弥补由于授课老师创新创业经验不足所导致的授课内容单一和脱离实际,以及满足24小时无缝化和多样化的学生学习要求。

4.4交互式自由化分享平台

通过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讨论区,与学生进行章节学习中需要掌握的重难点内容进行交互式自由讨论与交流分享。我们在每个章节都设置了三个课程讨论区,它们本别是课前思考讨论区、课堂学习讨论区、课后活动讨论区,在每个讨论区的每个同学都能看到自己分享的内容,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和老师对同一内容的认识和看法,增加了课程的交互性和知识的互补性和共享性。

5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基于moodle平台的设计与改革,并应用于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深入的调研,结合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与反馈,该课程的改革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内容能够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并且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单个授课教师由于经验等方面的不足,而导致授课内容脱节等现象,并且通过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交互式自由化分享与讨论和24小时随时无缝式学习,能够较好的满足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晓波,李晓刚.基于Moodle平台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网络课程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1).

[2]帅英,李碧虹.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5).

第7篇: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范文

关键词:“双创”时代;《大学生创业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95-02

大学生创业难吗?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何在?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张卫民为大学生创业量身定制的力作――《大学生创业方法》全面回答了上述问题。张卫民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同时,还作为课题组的重要成员,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人学基础研究”。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该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操作的实践对策。因此,该书既是一本少见的研究大学生创业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难得的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书。

2014年,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后金融危机时期。但世界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复苏显现出不平衡和不稳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迫切要求中国经济把握战略方向,加速结构调整和转型,减缓经济增速,压缩产能过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大学生作为创新性人才的后备力量,必将成为创新驱动促发展的生力军,正如于2015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的: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笔者极力推介《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就是要大学生理性地应对与适应“大众创业”的时代。《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人类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这些潜能可能半途流失,也可能在一些有利或不利的生存条件下成熟起来,而个人不得不在这些环境中发展。”大学生实现创业是有条件的,是需要适应环境的。创业当然需要借鉴他人的创业经验,但是创业是不能复制的。因此,创业更需要积累知识、方法与技能,创业更需要特殊的知识结构。

当今时代,全民创业的浪潮不断涌现,“创业”已经成为有志青年趋之若鹜的理想。早在十报告中,党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就做出了“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笔者2014年在《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文中建议“大学应该实行规定学制下的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允许部分专业甚至所有专业的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中途暂时休学,进行创业或实践尝试,获得对社会、对自身的深刻认知”。各地各高校也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和重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方针的引导,地方政策的支撑成为大学生选择是否创业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成为推动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创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

《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也为高校毕业生们摆脱就业压力,为创业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49万人,加上2014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研究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学者和业界人士越来越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著作不断面世。然而,深入探究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从大学生的角度探讨创业机会识别,“手把手”地指导大学生创业的著作还很少见。梦想创业的大学生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常常为找不到一本适合自己创业的指导书而苦恼,《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也许正是为他们而写!

纵观国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

一、从学术层面看,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的成果较少,创业方法研究过于宏观

目前,我国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的研究较少,即使有一些关于大学生创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到的创业方法也比较单一,多倾向于对一些成功创业的大学生经验的介绍和推广,创业方法的可靠性有待商榷,仍未形成系统的创业方法体系。

二、从高校层面看,对大学生创业方法指导的师资不足,教材匮乏

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起步较晚,教授大学生创业方法的主要是两类教师:一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教师,另一类是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大学中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同时又具备创业或投资经历,熟悉企业运行的教师严重不足。在创业方法专业教材方面,多为《创业学》《创业基础》等基本属于“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系列的教材,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从大学生角度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方法的著作少之又少。

鉴于上文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创业意义重大,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道路非常艰难,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与指导仍然是隔靴搔痒。研究显示,目前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比较低。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大约为1%,而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是20%~30%,创业成功率的比例是2%~3%,浙江省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仅有4%,与全球20% 的“生平均创业成功率”相差甚远。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现状,《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无疑给梦想创业的大学生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带来宝贵的指导和参考。作者张卫民是国家职业指导师、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中国中心创业实训师,长期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第一线,外加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理论和实战经验非常丰富。该书基本以其亲身经历为蓝本,结合多年来在就业、创业、管理、用人方面的思想和理念,精心撰写,丰富的学术和实践研究会给大学生们开启智慧之门,让大学生们在创业的路途上少走弯路。笔者相信,《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的面世,会影响更多大学生,激励更多大学生!该书中蕴藏的创业精神种子必将种在当代大学生们的心坎上。如若将来有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创业队伍,那么实现“中国梦”将不再遥远。

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的主要特色有:

1.模块清晰,可操作性强。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现状和创业生态系统分析入手,分模块(创业选择、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计划书撰写、市场导向、知识创业、创业营销、创业融资、新创企业管理和创业风险管理)逐一阐述,以解决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障碍,模块环环相扣,论述清楚、生动、具体。从内容呈现看,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困惑入手,在指导读者对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认清自我的基础上,阐述了创业机会识别方法与技巧,并给予读者撰写创业计划书的具体方法与要点。该书花了较大篇幅分析大学生创业及企业运作的一般原则与保障条件。书中的内容完全是“手把手”教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如何将自己的创想转换为行动,让他们学会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内外部环境,学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科研项目、学校科研平台、身边的生活、产业分析等识别创业机会;教他们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把握创业计划书的基本结构和特色及注意事项,做好市场分析和调查,选择好目标;教他们怎样善于抓住市场,对创业营销、创业融资及新企业管理中所要强调的重点及大学生在这几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都一一做了阐述。作者希望用自己多年来反复实践总结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排除他们创业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2.贴近实际,参考性强。该书在创业案例选择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挑选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小”案例,举出的都是大学生耳熟能详或能感同身受的事件。例如,湖南师范大学一学生因酷爱轮滑运动创立的“风火轮滑”专卖店,目前已拥有三家连锁店,为大学生们熟知;长沙理工大学七名大学生读书阶段参加了创业计划大赛,虽结果不理想,但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经营了“久创科技”电脑服务公司;还有在学校期间就开始卖土特产,毕业后进军电子产品市场的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张宗华;由学习外语启发灵感,提倡“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的国内最大外语学习门户网站――沪江网的创始人、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系的伏彩瑞等。这些身边成功的“低”起点的平台,会给大学生们带来很大的认同感,使大学生创业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可以用书中提供的工具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参考性。

3.内容全面,系统性强。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开始分析,涵盖了大学生自我评估方法、创业机会识别方法、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方法、创业的市场导向法、创业营销的方法、创业融资方法、新创企业管理方法、创业风险管理方法等大学生创业的方方面面。作者认为,大学生创业优势是知识创业,创业成功的根本是市场导向,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创业营销,创业成功的助推器是创业融资,创业成功的组织基础是新创企业管理,内容系统性极强。

在大众创业的时代,《大学生创业方法》的面世,既与时展吻合,也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相信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们会感到受益匪浅,对于提高创业成功率一定大有裨益。笔者认为,该书独到的视角和精彩的内容必将吸引大学生创业者们,帮助他们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加自信与从容。

第8篇: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范文

(一)教育理念滞后,功利色彩浓厚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从大学生到教师乃至高校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都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明确等诸多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创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手段,应由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学生会以及辅导员来负责;有的教师认为创业教育就是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教学,主要以活动、讲座、竞赛等方式来开展,不需要建设专门的师资团队;多数教师更是功利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开店、办企业和做生意,就是培养未来的“老板”和“企业家”,应由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教师负责实施。创业教育被当成是少数创业精英“企业家速成”的教育。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技巧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这种认识和实践完全忽略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把创新与创业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与操作。显然,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业教育活动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即开创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看成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个部分,在教学管理方面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塑造大学生的创业型人格;达不到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整体素质的教育目标。

(二)创业实践经验不足,与市场严重脱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授课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因此,具备企业职业经历和创业实践经历是创业教育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要求但是,目前在从事创业教育的高校教师中,不管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有企业从业与管理经历的非常少,有过创业体验的更是凤毛麟角。他们大多不熟悉企业的运作、运营、管理与经营,对在创业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业务的拓展、各种关系的处理、企业发展规划等实务性的操作更是不精通。由于教师队伍亲身参与创业的实战经历较少,对创业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照本宣科式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脱离了社会需求,与市场严重脱轨,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创业的现实需求,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创业环境。

(三)教学方法落后,实效性不强目前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还处在探索阶段,甚至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在课程设置方面,兼职课多、专职课少;在师资方面,兼职教师多、有创业经验的权威师资少;在教学内容方面,理论多、实践少;在教学方法上,由于缺少创业实战经验,教师们也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总体上还是习惯于“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只是偶尔使用。这种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思考问题、敢于挑战权威的优良品质,更不能建立学生市场开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市场、把握市场机遇的事业敏感性,最终难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把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要具有前瞻性的创业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融入专业教育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应仅仅功利性地停留于眼前的就业、创业难题的破解,更在于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在于实现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统一和结合。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全员参与,而不只是部分教师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要扭转只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以具体创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功利色彩浓厚的“狭义创业教育”观,树立“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全体学生作为创业教育对象,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

(二)塔建培训与实践平台,着力培养“理实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由于我国高校中现有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的,真正科班出身的很少,特别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因此,要想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着力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跨专业、校内外结合、专兼职动态发展的“理实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1.创业教育理论培训。“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以活动、沙龙、讲座、竞赛等方式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它还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必须以正规教学内容纳入第一课堂教学。创业教育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它涵括了经济、管理、投资、财务、营销、人力资源、公共关系、技术、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广博而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创业基础知识和高超的创业理论教学水平,是一个“理论型”“、专家型”的学者。职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必须开展全面的培训。各地应组建省级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有效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原有的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推进教师培训网络联盟计划,构建新型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创业教育实践培训。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授课教师不仅仅只是“理论型”、“专家型”的学者,更应该是“创业型学者”或“学者型企业家”,而缺乏企业管理经历和创业体验又恰恰是高校专业教师的“短板”。必须塔建好实践培训平台,完善多渠道的交流机制,“走出去”与“引进来”双管齐下,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创业实践合作机制,切实加强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培训。“走出去”指的是师资培训要走出校门,进入企业。一方面,各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由教育部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以及团中央致力推广的“KAB创业教育培训”等高水准的创业教育培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市场开发、运作与发展等实践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区和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创业体验机会,甚至可以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自主创业开办公司,开创一种“干中学、学中教”的新模式。“引进来”是指聘请一批成功的企业家、初创业者、主管企业的政府相关部门官员、企业孵化管理者、风险投资家等作为高水平专业人才担任兼职讲师与创业导师,全程参与创业教育的培训、授课以及指导。

3.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授课方式的培训。创业教育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最大的区别是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提倡让学生在“干中学”。教师必须转变思维,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将课堂教学与讲座沙龙、创业竞赛、模拟创业等活动方式有机结合,多途径、宽渠道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创业教育全过程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9篇: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范文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今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课程教学、专业教育相结合。计算思维作为充满创新思想的思维方式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遵循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理论,采用问题导向、课题研讨的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从而使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落在实处。

关键词:

计算思维;教学模式;创新教育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国家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而这二者的根源又来源于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未来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必须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1]。目前,“创新”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话题,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要,便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现代教育思维的主要方式。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2]。”同时,总理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十以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从课程打造、基地建设、经费扶持、组织机构、赛事开展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各方面都得到大力支持,也取得积极进展。但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不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脱节,简单地认为只要开出创新创业课程就代表着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割裂开来,不能起到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课程教育,以专业知识支撑创新创业活动的目的,也使得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支离破碎、陈旧落后,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置于低水准、知识技术含量低的层面,背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可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高校的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课程教学之中则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方略和必然途径。

二、思维与计算思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自开设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中,并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诸多新概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社会对专业人才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不得不处于一直不断的调整中;另一方面,各地区中小学对各种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不同程度开展使得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差异性越来越突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对学生的差异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何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应该如何取舍日新月异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技术?这些问题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主要将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思维能力等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其演变分为3个阶段: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以及训练计算思维能力。原来的以传授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教学观念已不适应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思维素养的教学改革理念应运而生。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又称构造思维,是指从具体的算法设计规范入手,通过算法过程的构造与实施来解决给定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计算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起源来自我们人脑内部的“运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的“运算”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实现其许多功能,这时,计算机本身作为一种代表先进技术的生产工具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思维,正如计算机科学家、1972年图灵奖得主艾兹格•迪杰斯特拉(Edsger Dijkstra)所言“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人们依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将客观世界按照某一标准进行分类(部分),其分类的结果便组成了学科;而学科又可以分为更细小的部分(要素),人们在掌握这些学科的时候,必须掌握组成学科的每一要素,将这些要素积累起来,便掌握了学科,进而掌握了客观世界。并指出,道德的要素是“母爱”、体育的要素是“关节”、语文的要素是“语音与词”、测量学的要素是“直线”、算术的要素是“1”。我们顺而推之,计算(学科)的要素是“0”和“1”,其核心思想是将自然世界的各类运算问题通过人类思维理性(计算思维)并借助计算机设备(包括人工智能)实现简约化、高效率、精确化的处理。可以这样说,计算思维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其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知识、技术和产品的过程,充满着创新和创造。正如陈国良院士指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无论哪个学科,具有突出的计算思维能力都将成为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高校应该旗帜鲜明地把培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的高级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将计算思维作为其核心要素贯穿于课程教学改革当中是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这一点呢?一是要创新教学理念,二是要创新教学模式。

三、在计算思维课程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的方略

通俗地说,计算思维是指人们基于计算的方式来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心理活动,包括思维的习惯、方法、模式等,主要包括简约性、开放性、互动性、精确性等思维特征。计算思维的教学是指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算法对计算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构思,开展计算、通信、协作、记忆、自动化、评估和设计等一系列的求解过程。

(一)创新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是传承、创造知识与技术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部门,教育者本身应该首先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在教学层面应包括:

1.创新性人格的塑造。创新性人格特征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它体现为好奇心、主动性、求异性、觉察力强以及自信等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采取“问题导向”“个别指导”等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考察、多途径探讨,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问题求解”软件,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和创新能力。

2.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求知的起点,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并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学习兴趣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教学中适当地采用“教学游戏”“模拟训练”或“虚拟实验室”等模式,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去积极思考,并取得成功,同时学生的成功也将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实际上,就是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最奔放、活跃,也最容易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自主和协作学习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形式和方法。例如,网上协同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

(二)激发问题意识的探究式教学

创新始于疑问,疑问是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大学学习,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更容易让学习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分析,并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欲望。在计算思维课程的探究式教学中,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在课堂讲授中,一般以问题为逻辑起点,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所要学习的对象。如,在导论课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计算思维课程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它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这样一门课?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带着疑惑去阅读教材、查找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在这样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吸取者和创造者(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的答案更为个性化和更具创造性);学生同时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设问与释问过程中萌发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基于问题意识的探究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教师要善于提问。好的问题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基础,这是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的第一道关口。那么,什么是好的问题呢?好的问题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而非已成定论和体系的知识或理论;这类问题是开放的、建设性的,存在不可知的部分,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界定、假设、推断、验证,最后得出学生个人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观点。可见,问题的优劣决定着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高低。

2.要求学生基于问题进行学习。首先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要预习,针对问题开展大量的文献阅读,了解问题的前置性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要求学生深入探究,找到问题相关知识的联系,全面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问题求解的最优化。带着问题的驱动式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学习责任,无疑是一种有效学习。

3.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基于问题意识的探索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信息的传授者变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分析评价信息和得出科学结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问题解决的线索和提示,并能够对学生得出的结论或观点给予正确评价。

(三)培育探索精神的研讨式教学

奇克润(Chickring,A.W.)等人在《好的本科教育中的七个原则》中提到“学习不是一种旁观者的游戏。如果学生仅仅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记住事先包装好的知识,然后吐出答案,那是不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他们必须讨论所学的东西,动笔写出来,把它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并且把它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学生必须让所学的东西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计算思维课程教学中,设计为每上两个单元的讲授课就安排基于1个知识单元的研讨课,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计算思维课程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表达,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做你想要的PPT”的研讨课题,其教学目标是考核学生对PPT的“基本操作、主题设置、背景音乐、模板设置、定义模板、定义风格,自定义动画”等技能与技巧,由于每个人的想法和操作风格不同,最终做出的作品可能会形态各异,但都达到了训练学生掌握PPT制作的目的。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否则达不到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研讨课题,课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具有兴趣性、挑战性;要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营造和谐宽松的讨论气氛,配套的技术与设备支持、灵活自由的教学空间布局。作为学生,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资料搜集、文献阅读、制作作品;要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包括作品展示、问题讨论、分享讨论结果、总结评价等。可见,研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养成问题意识,培养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成为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作者:秦福利 唐培和 李兴琼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EB/OL].[2015-06-24].

[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