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培养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生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9-02
自党的十以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框架已初步形成,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逐渐占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出人意料的是,高职毕业生仍遭受着文凭含金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薪酬低等问题的困扰,高职生的发展现状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高职生不仅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也有利于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多样化需求,更是保障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此本文将针对高职生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力图为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2006年11月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和为市场提供新型劳动力的双重目标,其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育人性和应用性的发挥。
1、高职教育的地位
2011年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ISCED )指出:“高等教育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还包括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比学术教育更广泛”。 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同等地位。早在2000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就曾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同等地位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
2、高职教育的育人性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承担着育人的职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仅仅拥有职业技能的纯粹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是市场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的育人性应体现在重视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3、高职教育的应用性
在我国7000多万技工中,高级技工仅占5%,与发达国家1/3的比例相距甚远, 而在产业结构升级的今天,市场对工程师、高级技工等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因此,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具有超强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既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的来说,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既遵循了国际发展潮流,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二、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施情况
从我国高职生的发展现状来看,现实状态中的高职生与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偏差,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1、社会认可度低
这主要体现在文凭贬值、择业空间小等方面。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学历是求职者最直接的敲门砖,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教育层次的高移,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与日俱增,相比之下,高职生的专科文凭在这场文凭“大比拼”中日益缩水。不仅如此,高职生的就业空间也逐渐被日益膨胀的本科生挤占,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2、就业质量低
虽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逐年提高,但高的离职率依然反映着高职生就业质量低的现状。据调查,我国2009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远高于“211” 院校和非“211”本科院校的22%与3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更加强调应聘者的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单纯拥有职业技术的高职生们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职生的择业优势在不断削弱
超强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高职生明显的择业优势。但从目前的一些研究中发现,高职毕业生最引以为傲的“动手能力”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相比,已无明显优势; 另外,择业的功利色彩也在不断凸显。据王冉(2009)对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都选择留在北京,不愿回到生源地或到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中西部地区。
三、现实与目标冲突的原因分析
目标状态中的高职生是奔赴祖国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而现实中的高职生并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这种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受传统人才观、学校和学生个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思想观念障碍
受“学而优则仕”“君子不器”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工匠艺人的精湛技艺一直被认为是“奇技巧”,无法与读书人的求仕之路相提并论。直至今天,“学历至上”依然是企业信奉的用人准则,可以说传统观念是影响高职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一大因素。
2、高职院校自身的障碍
(1)生源基础差。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职院校为了缓解生源危机不得不降低录取标准,生源质量不断下降,高职生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加剧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实施的难度。
一、利用三角函数知识的生活应用性,以景促情,增强高中生自主学习意识
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应用学科,它与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密切而又复杂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寻到数学学科知识点的“踪迹”.生活性成为数学学科的显著特性之一.三角函数章节作为数学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一个“分支”,自身就具有了生活应用性的内在特性.而高中生与其他阶段学生一样,对贴近身边的现实问题充满浓厚的学习和探知欲望.因此,在三角函数章节教学中,教师发挥教学情境的情感激励作用,设置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浓厚教学氛围中主动开展学习探知活动.
如,在“三角函数”复习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为触发高中生自主学习探知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认真研析该节知识内容及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利用高中生在该阶段学习认知上的特性,利用数学教学情境的情感激励功效,设置“如图为一半径为3米的水轮,
水轮圆心O距水面2米,已知水轮每分钟转4圈,水轮上的点P到水面距离y(米)与时间x(秒)满足关系式y=Asin(ωx+φ)+2,求ω和A的值”具有生活应用特性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的情感“发展区”得到了“激活”,内在学习潜能得到了“释放”,主动探知新知内涵成为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二、抓住三角函数问题的解题策略性,以题引探,培养高中生探究实践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探究学习 存在问题 对策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实践学认为,学生学习技能、学习素养的形成和提升,都离不开辛勤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高中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学习探知、问题探析、思考辨析等锻炼实践进程,已形成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逐步积累了一定的探究实践的方法和经验。随着新课改在高中阶段学科教学中的深入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已经放在了高中生良好学习能力和高尚学习品质的培养上。教学实践证明,高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养成,能够深入学习探究新知,为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提供能力保障,有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高中生探究数学的能力基本形成,探究问题的方法基本领会,已经能够进行一定的探究学习活动,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才能实现探究活动效能的有效提升。高中生探究学习活动中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改进,这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引导。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1.探究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强。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受学习容量大、解题数量多、学习要求高、学习时间紧等方面的影响,经常出现被动学习、应付学习的现象,其主动探究的意识不强。同时,高中数学教师受到高考政策、社会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其能力培养目标意识不强,未能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摆到重要地位,忽视了对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探究解答问题的方法不够科学。技能素养是高中生探究学习活动效能取得提升的重要保障。高中生由于学习基础较薄弱,思考探析能力较低下,导致其在探析、思考、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解题的方法不够科学,思考分析的程度不够深入。经常表现为在对一个问题或案例解析时,对问题的条件内涵及相互关系掌握和认知得不够深刻,对案例的解答策略及规律方法运用和实施得不够清晰和明确,导致部分高中生探究学习、解答问题时无从下手,效率低下。
3.探究学习思想未能完全形成。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经过提炼和概括可以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探究学习思想。一方面,高中生在探究学习活动进程中,不能对探知新知的内涵和探析解答问题的方法做及时总结,不能科学地归纳,不能深刻地提炼,不能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另一方面,教师注重问题案例数量和结果的传授,忽视问题策略和方法的教学,不能为高中探究学习活动归纳和提炼出指导性、系统性的思想策略。
三、对策和建议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能力素养品质锻炼和提升的重要渠道之一。要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实现高中生探究学习活动效能和探究素养的提升,需要高中数学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1.综合多种教学因素,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情感。情感是学习活动深入推进和有效实施的思想保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学科的内在情感因素、课堂教学因子和教学手段的激励功效,借助于现有教学资源,采用幽默鼓励的教学语言,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实时学习情感,借助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欲望”,增强他们知难而进的信念。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节的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探知该知识点的计算公式及相关性质的情感,设置“某城市住房建设规划”的生活问题,抓住学生的生活探知欲望,引导其主动探究。又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章节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和质疑特性,采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和合作性教学策略相结合的方法,为学生探知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实践的“舞台”。
2.注重解题策略的传授,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技能。高中数学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将解题策略方法的过程教学作为重要抓手,重视学生探究解答问题过程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感知和领悟问题探究的方法精髓和“思路”。如在“考查向量的坐标表示、数量积等基本方法,以及转化限制条件的技巧”求解类问题案例的解答中,教师通过设置“已知两点M(-1,0),N(1,0),且点P使■·■,■·■,■·■成公差小于零的等差数列。(1)点P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2)若点P坐标(x■, y■),记为■与■的夹解,求tanθ”的问题案例,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知的基础上,给予探究策略和思路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明晰“求解型问题案例解答的基础是要掌握知识内涵要义及解题的基本技巧”的探究规律方法,从而为学生更高效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提供技能支持和方法支撑。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源;素质差异
目前我国大量的成立了一些高职院校,并且高职院校也在普遍的扩招,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逐渐变为大众化的必经之路。在高职院校逐渐扩招的过程中,生源的层次和类型日益表现出多样化的模式,所以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者和管理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生源逐渐多样化的转变,进而也为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环节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一、生源素质存在的差异
1、高等专科院校及其在校生数分别在全国高等院校数及在校大学生数上占有着很大的比例。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没有考上本科院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大部分选择了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专科院校;而那些职业高中(含中专、技校)的毕业生升学主要途径就是考高职院校。所以,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就可以分为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生这两类。而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有很大差异的。根据教育部所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的职业能力,在生产、管理、技术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课程设置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一般是4:6,实践教学课程占全部专业课程的50%,综合实习则安排在入学的第一学期。普通高级中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自觉的学习意识和自觉学习方法”“有针对性的向学生实施升学的预备教育,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课程安排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体育、艺术、劳动技术等12门课程。从教育部所规定的教育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高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的技术人才,而普通高中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毕业生,两者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培养的职业高中生源和普通高中生源之间,在能力、思维、知识和素质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职业高中毕业生在技能、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上要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而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在语文、数学、外语、化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要强于职业高中毕业生。
2、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之间存在差异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在生产、管理、技术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就是就业。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高职院校的建立,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建起了一个良好的衔接桥梁,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目标就是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所以,目前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都面临着两大艰巨的任务,第一就是为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优秀的生源;第二就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对中等职业学校两大教学任务做出具体的目标规定和统一的要求。因此每个中等职业学校就会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这两大任务采取了不同侧重点的选择。一部分学校严格坚守向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教育,依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课程进行安排和设计;还有一部分学校盲目的提高高考的升学率,一味的重视高考统考课目的教学课程,而忽视对专业技术实践的教育。在这些学校中,有些学校甚至在学生刚入校时就安排就业班和高考班两大类,就业班就按照专业知识进行组织和教育教学,高考班则按照高考的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和教育教学。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所追求的目标存在差异,也就给学校自身对教学任务的规定和教育部要求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如果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上和最终所朝的目标方向不一致,必然会造成职业高中的生源之间在能力、知识、素质结构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二、对普通高中生源和职业高中生源实行分批教学和分别培养
因为两类生源的素质和知识技能存在着差异,所以高职院校就要对不同类型的生源运用不同的培养教育方案,课程大纲、课程设计以及课时安排都应该不同,教学班级也应当分别进行编排。普通高中的生源文化基础课应在普通高中的基础进行深入教育,重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教育学习。职业高中的生源学生应加强他们的文化基础课,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在课时的编排上要比普通高中生源的多,技术类课程要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只有对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生源运用不同的培养教育方案,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计划,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不足的劣势,因材施教,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现代化规格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1、部分课程实行分层教学
我们所说的分层教学就是指在相同类型的课程中为相同年级的学科基础知识的不同学生建立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的教学要求,并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素质和能力。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不同,学生的基本素质还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对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性课程以及技术和技能型课程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公共电脑等基础课程以及技术、技能型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分层式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潜能。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志愿以及测试的结果将学生分成的不同层次教学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运用不同的教学课程模块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环节将课程分解成不同的模块。这样就可以完全满足了不同学生对课程内容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2、毕业生多出口途径多样化
高职院校生源所体现出的这种差异性,势必会导致学生不能全部都按时毕业。为了解决学生的毕业和就业问题,除了对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给学生充足宽裕的时间完成学业以外,还应开通多种途径的解决道路,实行多途径的培养模式。第一,建立综合技能证书制度。综合技能证书就是学生具备了从事某种职业所要求的综合能力的凭证,包括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证书、其它部门或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学生按照规定通过了考核,学校就可以颁发《综合技能证书》。如果《综合技能证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那么学生就可以凭《综合技能证书》在社会上就业。第二,还要要求学生在取得劳动部门或行业协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凭证书就业。这样,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一定全部都拿到毕业证书,但是由于实行了多方向的就业途径,大部分学生就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小结
通过上述论述可知,对解决高职院校生源素质差异策略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高职院校生源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我们高职教师承受巨大的压力,面临严峻的考验。我们既要认可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校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喜人进步,也要清晰的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奋斗在高职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不断对提高生源素质的方法手段进行探究,相信一定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我国高职教育现状,提高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最终提高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尽管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充满信心,以教育学生为己任,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理念,一定能够解决高职院校生源差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江庆翘 对高职生源状况及对策的研究 [期刊论文] -机械职业教育2003(2)
当前高中学生体育能力,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及初中升学考试的体育项目检测,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这种模式下,不仅学生的身质没有得有效的提高,而且体育锻炼习惯也没有得到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良好的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素质改善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团体精神、协作精神、坚强意志、良好心理素养培养的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国民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终生教育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是学生人生过程中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现代化的思维和素质、坚强体魄的奠基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加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意义重大。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自动从事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生理学上认为: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习惯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定情境刺激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两个半球上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当个体在同样的情境刺激的作用下,就自然而然地去进行同样的有关动作,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在习惯形成的原理上,如何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习惯就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
一、体育学习动机是形成体育习惯的关键。
高中生特有心理特征是求知欲强、对社会充满好奇和向往、喜欢模仿,但在刻意表露自己的成熟。针对这种心理特征,在体育课中,体育老师要有意识的加强体育理论的介绍,要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对心理和智力也有益。还要介绍一些体育界明星传奇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高中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同时高中生已经有了比较强的独立意识,不能象小学生、初中生那种一味的灌输,要多用引导。
二、根据高中生个体特点制定适宜目标,培养体育意识。
几乎每个高中学生都有体育爱好,但爱好不等于习惯。如果把爱好引导为习惯,除了激发动机之外,还要求体育老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制定,或是引导学生自己制定一定的体育锻炼目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育锻炼反复进行,在反复中,一种体育意识得到加强。从动机到意识,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得到强化,体育锻炼习惯的主体性就增强了。主体性是习惯培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育爱好、体育特长,结合学校体育教育地硬件、软件环境为学生制定体育锻炼的合适的目标。适宜目标是不能脱离学生体质特点,兴趣爱好。过高,过严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适宜的目标也不能脱离高中体育教学总目标的要求。在当前情况下,高中体育教学还是主要以体育达标,升学为考评内容。这些硬性指标不能完成,体育工作就得不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肯定和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体育习惯培养就无从谈起。所以适宜目标还要和当前体育教学要求达成一致,至少是协调。每个学校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教学环境,比如有的体育设施完备,有的学校有传统的体育专长,这些特点都要与目标适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优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体育运动生理、心理知识、体育运动技巧、技能知识引入高中教育工作之中。
学生有了锻炼意识,锻炼目标后,在实践中会遇上一些困难或是困惑。比如心理、心理上的疲倦感,体育锻炼效果不明显,体育锻炼过度依赖等等。这时,在教学中这方面的知识就很重要了。有了体育心理知识,学生会克服体育锻炼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积极面对困难了。有了体育生理知识,学生能理解身体在运动中的原理和反应,就会理性地调整自己锻炼节奏。体育技能、技巧的教育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专业知识,也体会到更多的体育乐趣。而且这些知识的教育也是对高中生知识面的一个拓展,是素质教育方面的大胆尝试。也是对高中文化课知识的一种补充。
四、创造机会定时检查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状况,根据具体状况改进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计划。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问题对策建议一、高中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生物学科师资不足,教师培训缺乏实效性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高中新课程方案,高一高二都要求开设生物课,由于原来生物课程从高二开设,导致生物教师出现缺口,师资不足导致生物教师课程负担较重。同时部分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对生物科学进展了解不够。生物学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以往教师没有涉及的学科知识、新科技发展知识和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知识,使教学难度增大。尽管各级对教师做了多次培训,从通识培训到课标教材培训,从专题讲座到参与式培训,应该说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培训内容没有实质性变化,没有随着课改深入而调整培训深度,形式单一层次不清,教师没有可选择性。缺乏实践性、实效性,没有很好地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存在“参训的时候很有触动,回到岗位上又不知从何入手”,培训收获不大。教师参与培训是迫于各种外部的硬性压力而参与,远没有达到自觉自愿的程度。
2.教师对以模块为特征的教材编排体例不适应
教师长期习惯于线性逻辑分析为指导思想编排的传统教材,乍一接触以模块为特征的教材编排体例,教师对新的课程价值把握不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不熟悉,不少教师变得不会教了,继而产生焦虑、埋怨情绪,表现出对新教材的不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踏上了“旧教材”的老路。
3.学校实验条件有限,科学探究教学不足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人教版教材模块1“分子与细胞”中,有实验14个,收集资料2个,参观讨论1个,实验不再明确区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大多以实验为载体。由此导致的实际困难,一则生物实验较原大纲生物实验多,实验室不够,实验经费不足,占用课时多,教师实验员工作量增加;二则生物实验装备没到位,配套实验器材缺少,实验流于形式。
4.新课改与应试压力的矛盾
高考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新教材必修模块的知识点相对旧教材难度降了一个层次,但高考的要求怎样现在都还不知道,这使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很迷茫,不知是按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还是需要加深点难度以应对以后的高考。是课程应该服从考试,还是考试服从课程?是培养目标服从考试,还是考试应该要服从培养目标?所以目前课程改革所凸显出来的诸多问题最终都可能因为高考考试制度的改革而改变。
二、应对策略
1.加大教师培训,增加教学投入
(1)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的理论学习。学习课改实验区的成功经验,加大学校的开放力度,扩大校际交流。学校组织课任教师到课改实验学校考察、观摩,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水平。
(2)加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力度,提高生物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高中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学校就要创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们提高和巩固生物学专业知识,关注生命科学发展前沿,掌握生物学的一些新知识、新理论;鼓励教师为了专业发展扩大阅读、开放课堂、扩大交流合作。当今社会学科壁垒森严已是不可能了,跨学科教学是必然发展,时代不同,过去讲知识的积累,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源源不断地倒给学生一杯水;现在讲方法、思路、思维、方式,知识爆炸的时代,应当注重能力的培养,学科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走智慧道路,了解各学科的特点,这样才不会狭隘。
(3)加大对实验设备的投资。除了学校要加大实验投资,增加硬件设施外,任课老师也要因地制宜,紧密的围绕着生物教学的有关重点与难点问题,科学合理的设计一些利于学生实施的生物实验以及相关调查活动。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能够起到两方面的作用:第一,能够非常有效防止对于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探究生物问题的活动设计广泛化和偏离化;第二,还能够极大地增大学生对生物科学现象以及相关生物问题的探究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关注和分析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列生物科学实践问题,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最后对于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和意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解决实验教学不足,学校还要对实验员进行新教材实验培训,派老师们轮流协助实验员准备实验;对每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分组,并培训实验小组协助老师工作等方式提高实验教学。
2.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
(1)着力解决高中生物教材与以前的初中生物教材在知识点上的衔接。高中生物教材是以初中生物科教材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延伸和加深。在实际中,很多中学的初中与高中是分离的,有很大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师不是很了解初中的生物教材。对于那些过去曾经教过初中生物的任课教师也必须要注意,初中生物教材随着社会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已经完善了许多,如果没有充分认知初中生物教材,这也给高中生物科的教学带来很多的问题。
(2)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高中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是指在共同必修单元之后,选修模块有较大的灵活性,保证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不同的发展,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探索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就是改善课堂教学状态,以“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内在展开逻辑的新课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把握教材,优化课堂教学。生物课程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严格要求相关生物任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备课时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一定要避免在新课程中出现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
三、结语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新课程推行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一定要更新理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正确理解认识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育观,稳步推进新课程,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高中 物理教学 问题分析 教学方法
从学校方面来看,当前部分职业高中学校不够重视物理课,认为可有可无,而且由于受时间和物理教学设备的制约,有些职业高中学校甚至取消了物理课的设置。例如,现在很多职业高中学校根据专业的不同来安排物理课,每周才安排一节或者两节,对于物理课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操作也不够重视,物理实验室形同虚设。
不少职业高中学校使用的物理课教材基本为本科教材的压缩,导致教材的理论偏深偏难,内容相对陈旧,实践教学不能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职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以及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高中物理作为一门承继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课程,对职业高中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近年来,职业高中物理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当前部分教师在上物理课的时候,过分依赖教材,造成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呆板。这种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缺少师生间的灵活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近来教育部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录用一线岗位从业者时,对求职者的能力高度重视,在学历和能力之间的选择,有92.8%的用人单位倾向后者。对于注重技能水平的职业高中生来说,必须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特别是自从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很多行业出现负增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动手能力强,具有扎实技能本领的职业高中生相对来说更加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
符合提高职业高中生技能水平的需要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每个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来源于实验。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物理学和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学中含有大量的实验,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或者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实验。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可以得到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表三、改革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的措施建议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资料显示,在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之间的选择上,有72.47%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针对职业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首届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的开幕式上,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时候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职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技能。因此,教师不仅仅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还需要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德国的职业教育成效突出,效果显著。例如,上世纪80年代,德国开展了行为导向教学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卡片展示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技巧,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用其中的一些方法。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包括:作为出发点的项目创意;为研究项目创意而产生的方案;确定行为步骤的计划;实施项目结束等。该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解决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设计制作了电视机无线耳机、走廊灯自动感应器、电子生日蛋糕等,其中一些还在市里的比赛中获奖,使学生的成就感大增,从而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2)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化抽象为具体,把要研究的物理规律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演示教学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把物理规律形象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物理时候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开展探究实验教学
一、抓住知识点内涵要义,让学生在解答典型问题中领悟精髓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将数学问题教学作为教材内容知识点、考察点以及性质要义等要素进行巩固和强化的重要抓手,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教学功效,学生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相比,对知识内涵要义的领悟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和更加丰富.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新知教学活动中,应将问题案例作为新知内涵的有效补充,设置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案例,让学生结合新知定义、性质、定理等内容,开展问题探析和解答活动,从而通过巩固实践活动实现对新知“精髓”的有效掌握.
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新知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学生探究,问题补充”的方式,先有意识的向高中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及情感发展等方面目标要求,然后让高中生带着“要求”独立开展研析新知内容的学习活动,对该知识点概念、定义以及性质等内容能够有初步的认知和掌握,此时,教师根据学生对该知识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个等比数列的首项为1,项数是偶数,其奇数项的和为85,偶数项的和为170,求此数列的公比和项数”问题案例,让学生根据探析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开展问题案例解答活动,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典型问题”这一载体,通过探析解答活动,对该知识点的内涵要义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掌握程度进一步提升.
二、紧扣能力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探析问题案例中提升技能
学习能力培养,是当前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根本”,也是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实施各种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因此,在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问题教学的“根本性”要求,坚持“以生为本”原则,落实“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有效引导和指导高中生开展问题条件探析、解题策略思考、解答过程书写以及解题方法辨析等活动,将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和锻炼,实现解题技能和数学品质的提升和进步.
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思维辨析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学习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实现了学习技能与学习素质的双赢.
三、突出问题综合特性,让学生在评析解题过程中提高能力
关键词: 高考英语 英语阅读教学 人文性
一直以来,英语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问题都十分敏感,牵动国人神经。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驱动下,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的高考改革已成定局。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基础英语教育课程目标分为九个级别,要求按照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应等级组织考核,为社会化考核打下基础。新课标还要求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要兼具人文和社会意义,关注学生情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这也彰显了英语作为人文性学科的教育意义。
教育部在2013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需要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最好的途径。Carrell认为,“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阅读是四项语言技能中最重要的,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尤其如此”[1]。阅读对于任何人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如理查德・斯蒂尔所说,阅读之于心灵,犹如运动之于身体(Reading is to the mind what exercise to the body――Richard Steele)。
只要分析近几十年的高考试卷就会发现,有两种题型一直保留,即单项选择和阅读理解。一些具体数据表明,“总的趋势是前者在渐减,后者渐增。这完全符合高中英语教学淡化语法、加强阅读的教学理念”[2]。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英语阅读理解在高考试卷中一直占据较大比重,有半壁江山之势;进入九十年代,阅读的篇数持续增加,高考试卷改革后,总分值和题型都增多,阅读理解的字数猛增,难度也逐渐递增,但比重略微下降,这些都表明,高考试卷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就需要面对新的挑战,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创全新的阅读教学局面。
一、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的弊病
英语阅读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内容,如语音、词汇、语法、功能等部分,还包括与阅读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内涵、思维训练、逻辑方法等非语言知识,读分为四个层次:字面理解、推断性理解、评估性理解、欣赏性理解[3]。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传统英语阅读的目标是重分数而轻素质、重语言技能轻思考判断、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因此,教学重点出现偏差,在阅读教学中过度重视对词汇、短语,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阅读的乐趣和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有的教师还抱着陈旧的教学理念,把阅读材料中的人文部分都分解开,变成了应试目标下的词汇、语法、句型、段落等死板枯燥的语言知识教学,忽略了文字背后潜在的思想性和社会性意义,这不仅扼杀了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也毫无意义。还有的仍在使用陈旧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模式,在社会快速变化和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陈旧的阅读材料是无法吸引新一代高中生的;老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阅读、回答问题、老师讲解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高层次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无法应对新形势下的高考要求,更忽视了学生人文意识培养的主动性。
二、教师职能的转变
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人文知识储备和文化敏感度,不能再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要进行相应的转变。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技能的机械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传授语言知识技能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人文素养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不再偏重学生的机械学习,而是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外语教学不仅要欣赏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等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外语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4]。英语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输出个人信息,不是教别人说什么,而是教别人怎么说。
目前的高中英语教材已显示对高中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在内容上涉及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英语国家文化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上的阅读材料要充分利用,充分地挖掘阅读内容的内涵和魅力。不能过度依赖教参或辅导材料,年复一年地重复原有的模式和套路,缺乏文本解读的创新意识,要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接受英语国家的不同文化,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化比较和批判意识,培养具有开放视野的新时代中学生。
三、阅读材料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