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课堂效率
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现状令人担忧,存有大量低效、无效提问。国内一项调查显示,教师每节课的低效无效提问约为37%。研究发现,高中地理课堂低效无效提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问的数量不合理,表现为问题的数量过多或过少。二是提问的难度不当,表现为问题过难或过简单。三是提问的针对性不强,表现为不能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四是提问的对象不明确,表现为教师在提问时没有考虑问题的针对性,或按学号提问、或按位置提问、或随机提问,或先点名后提问,甚至是惩罚式提问。五是提问的语言表述不规范,表现为不具体或不准确,导致学生难以作答。六是候答时间较短,表现为一提出问题就叫学生回答或是自己说出答案,没有给学生时间进行思考。七是理答不合理。表现为对学生的回答只做简单的评判“对”或“错”,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流畅”时,就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换一个学生回答或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
这些低效、无效的课堂提问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制约课堂效率的提高。造成低效或无效提问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教师对有效提问的方法、技巧把握得不够。那么,地理教师如何才能减少课堂中的低效、无效提问,做到有效提问呢?
一、课堂提问数量要适量
课堂提问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若提问过多,易使教学内容分散,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以突出;若提问过少,则不利于刺激学生的思维,学生容易出现开小差的现象。因此,课堂提问要做到适量,恰到好处地把握提问的频率。不同的章节,紧扣教学目标。提问没有定数,但一般一节课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以10~15个为宜。
二、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
过简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对答如流,因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宜少用。反之,设置的问题过难,学生往往会放弃问题的回答,最后教师只好自己回答,于教于学也无益。所以,教师应该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对于教学内容中比较难的部分,应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层层递进。如,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中,“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知识点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若直接提问:“世界的洋流有什么分布规律?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难以作答。但是若将它分解为:各大洋的具体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再归纳总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故而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一般来说,可围绕重点、难点或典型错误、解题方法来提问。如,在教授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时,应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重、难点来提问,如此可以强化重点,解惑难点;在《区域地理》模块学习第一个区域时,可以就如何学习一个区域提出问题,如此可以掌握学法,举一反三。
四、课堂提问对象要明确
学生的成绩有好有差,所以教师设计提问时,一定要有区分度,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如,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尽量避免提出那些高不可攀的问题,多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和自信心;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尽量避免提出那些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多提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以便挖掘这类学生的潜能。如,在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中,可以就洋流的概念、类型向基础差的学生提问;而洋流的分布规律则要提问成绩好的学生。如此,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回答问题的乐趣,并能在上完课后有所提高。
五、课堂提问语言要规范
如果问题表述不准确或不具体,就会让学生感到迷惑,结果是答非所问甚至是有问无答。所以,教师在表述问题时一定要具体、准确,杜绝有歧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正常思维,达到提问的真正目的。如,在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类型》一节的学习中,教师提问农业有什么类型?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说种植业的,有说密集农业的,有说商品农业的……明显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目标,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提问太过笼统,若换种问法,如,依据农业对象来划分,农业可分为哪些类型?相信就能得到理想的答案。
六、课堂提问侯答时间要充足
充足的候答时间,因能促进学生深刻的思考,往往使得主动回答者增多,回答的正确率提高。地理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根据问题的难易,预留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如,在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中,教师提问“四大渔场的形成与洋流有何关系?”学生会手忙脚乱,忙着去翻课本、找地图,正确的做法是先明确四大渔场的名称、位置,再提出问题,并预留时间让学生看图观察,学生一般不难得到正确的答案。
七、课堂提问理答要妥当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理答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要少用简单的“对”或“错”评判,多用“你的表述很规范、准确”“你的想法很有新意”等评定性词语来肯定学生。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或回答不准确时,教师要使用追问、提示等手段诱导学生思考回答。如,在《居民和聚落》一节中,教师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分析时,出现了“临海,水源充足”的答案,教师马上追问:“临海与水源充足是否成因果关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及时发现答案中的逻辑错误,将答案更正为: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临海,交通便利。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作为地理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努力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精心设计提问内容,有效处理提问结果,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郭青.浅谈地理课堂提问艺术[J].人力资源管理,2012(06).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然地理;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16502
1 引言
自然地理的学习实质上就是对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规律和过程的学习[1],整体上包括大气、地貌、水文、土壤、生物五部分内容,这五部分内容之间相互渗透交叉,使自然地理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造成自然地理难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的数学和物理知识等在高一年级的储备不够;二是教师一味关注知识本身而忽略了其与实际生活的结合[2]。
2 地球运动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都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对教师而言,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需要地理教师有对数学及物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简言之,此时的地理教师已经不是绝对的地理教师,而是懂得将多学科融汇在一起的师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立体几何课程刚刚开设因而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去理解随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导致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新的一天范围等知识点,而恰恰是这些知识点极有可能让学生刚接触高中地理的学习就失去了学习地理的信心,从而失去了接下来要学习的地球上的大气p地球上的水p地表形态的塑造等章节的兴趣,最终导致自然地理学习效果的不理想,这也必将成为日后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最大障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辅相成,自然地理更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只有掌握自然地理才能将地理和生活生产融汇在一起进而学好人文地理。地球运动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运动产生的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范围及特征,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3]。
2.1 新旧一天范围
在学习新旧一天范围时,只需记住两点即可。①明确新的一天的定义:0时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②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时那么新的一天就占全球的几小时。很多学生在记忆新的一天范围的定义时常会误记成0°经线至180°经线,这犯了很大的错误,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而0时经线位置是在变化的,有着本质的区别。另外需要掌握的就是当0时经线与0°经线重合时,新旧一天各占12 h,即全球等分为2 d;当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
2.2 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这部分需要掌握的是昼夜长短时空变化的对称性,昼夜长短在时空变化中存在两种对称性。在空间上,存在赤道南北对称,即南北半球对称纬度的昼夜长短相反,如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对称纬度的夜长。在时间上,存在二至日前后对称,即以二至日为中心,二至日前与后相同的时段昼夜长短情况相同,如北半球某纬度6月1日的昼长与7月13日的昼长相等。二分日时,全球昼夜等长。另外,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的昼就比夜长。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指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4]。虽然定义简单,但对学生而言却缺乏空间上的认识,很难将某地的太阳高度角在地球上标记出来,只有对其空间的理解才能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是90°减去两地纬度之差的绝对值,两地指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点,这里的计算方法就是根据数学几何得到的,以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为例,如图1所示。太阳光线是平行光线,正午太阳高度角H与∠PMO是内错角,因此∠H=∠PMO,在三角形PMO中,∠OPM=90°,∠PMO=90°―∠POM即∠H=90°―∠POM=90°―(φ―α)。
3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就是热力环流与动力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平方向上是由气压梯度力造成的动力环流,垂直方向上为热力环流,该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对整个三圈环流体系的形成原因才能彻底的掌握。此外,南北半球共六个风带和气压带,
要注意的是南北半球的风带和气压带以赤道低压带为轴对称分布,北半球低纬度为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带,中纬度地区均为盛行西风带,高纬度地区均为极地东风带;气压带的分布自赤道低压带向南北均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4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4.1 利用海洋区域判断洋流名称等
首先根据纬度判断:赤道附近地区为赤道暖流,受信风影响自东向西流,南半球为南赤道暖流,北半球为北赤道暖流。在中纬度西风控制区,洋流自西向东流,且北半球为暖流,南半球为寒流。其次,根据经度判断:根据经度可确定大致海域,根据洋流的大致流向来确定洋流的性质。一般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为寒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为暖流,再结合纬度位置即可综合确定洋流的名称。
4.2 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南北半球等
判断南北半球,越往北水温越低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判断洋流流向:等温线弯曲方向即为洋流流向;判断寒流p暖流:由温度高的海区流向温度低的海区为暖流,由温度低的海区流向温度高的海区为寒流。
5 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必要的知识点外还需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脑图,通过分析高考试卷不难发现,只要涉及到自然地理的考点一定会有地图的存在,因此,培养学生的图感尤为重要。同时,对教师而言,无论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教学都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地貌的学习,风蚀地貌、海蚀地貌、冰川地貌p流水侵蚀地貌等,对校园里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陌生的,这就需要学校有计划的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短期的野外考察,这不但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而且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地貌再也不是空洞的概念。
有教师认为学习自然地理不仅对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有铺垫作用,甚至对研究哲学思想也有促进作用,同时自然地理科学在实践应用方面可以为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退化土地的整治与恢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作用[5]。自然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徐青松.浅谈高中自然地理中重点、难点的把握[J].求知导刊,2015(9):146.
[2]詹剑锋.浅谈如何突破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为例[J].学术研究,2013(17):88~89.
[3]张春华.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点探析[J].文理导航,2013(10):77.
关键词:Google Earth;高中地理;教学对比
1 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索一种动态化、三维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兴趣,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Google Earth具有操作简单,三维化、动态化程度高等特征,将其引入高中地理课堂,不但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更为直观的地理教学情境,还能够锻炼学生操作地理信息化软件的能力,起到地理教学的“双元效应”。基于上述教学设计理念,构建一种以Google Earth为主导的地理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理论和实践应用学习,有着极强的可行性。
2 教学实验分析
2.1 教学对象
选取本人任教的本校高一年级A班和B班作为对象,其中A班42人,B班42人,采用对比教学实验法展开研究,将A班定为实验班,B班定为对照班,两班学生在年龄、性别、学习能力等方面指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对比教学的可信性。
2.2 教学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为教学内容,展开为期1个学期的教学。教学完成后,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式,对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判定对比教学的效果。
2.3 教学实施方式
2.3.1 对照班教学方式
在对照班学生的教学中,教师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开展教学。该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课堂讲解。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等形式,为学生讲授书本知识,每节课留有一定时间,为学生答疑。其次,作业设计。主要以试卷、书本作业等纸质形式,布置作业,并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点评。再次,通过周练,月考等形式,检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
2.3.2 实验班教学方式
在对实验班学生的教学中,教师引入Google Earth,设计了三维化、动态化、情景化为一体的地理教学流程。整个学期的教学中,教师以Google Earth工具为核心,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角度出发,对学生展开教学,以下,将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为案例,阐述基于Google Earth软件的地理课堂教学步骤。
【步骤1】构建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讲全班同学带入机房,课程开始前,我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为全班同学展示了Google Earth的演示动态画面---“勇敢穿越海洋的孤舟”,画面中,一只孤舟漂浮在海平面上,它没有任何动力来源,但历经数月后,它却横跨太平洋,出现在了大洋彼岸......极富动态感的“孤舟漂流”画面,一下子便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球,而我也顺势引出“洋流”这个概念。
【步骤2】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实践
Google Earth的动态化、三维画场景,让大家对地理学习有了新的认知,而我则趁热打铁,继续利用Google Earth,引出多个教学问题:问题1:结合孤舟漂流的Google Earth图,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区域?问题2:调取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的Google Earth图,观察并手绘?问题3:调取洋流与风带的Google Earth图,分析为何洋流与风向不完全相同?问题4:在Google Earth中观察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海水扩散图,分析我国会不会受到此次核辐射泄露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制定一个探究问题,要求他们利用电脑上的Google Earth,完成实践操作,而我则时不时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应用Google Earth的技术性问题。
【步骤3】总结实践心得,一课一练
当全班同学完成实践操作后,我对大家的实践成果进行了点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课后作业,理论作业即为普通的试卷、课后习题作业,而实践作业则是利用Google Earth,完成一些关于《大规模海水运动》其他学习内容的操作,当学期结束后,将学生们的理论和实践作业,一并计入考核总成绩。
3教学效果与分析
3.1 教学效果
在经过1个学期的对比教学后,教师通过问卷法、统计法,收集了学生的学习指标,结果显示:在“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何?”问题上,实验班89%的学生选择了肯定答案,而对照班的数据为65%;在“你是否能够轻松地建立起对地理的空间想象认知?”问题上,实验班75%的学生选择了肯定答案,而对照班的数据仅为45%。此外,从期末考核的成绩上看,实验班学生的成绩优良率高达72%,而对照班仅为35%。整体而言,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化明显。
3.2 反思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并不注重,也不知道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入实践性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地理理论和实践技能都得到锻炼。而将Google Earth引入高中地理课堂,则是一种很好的地理“理论+实践”教学尝试,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践技能,能够起到很好的双向促进作用,亦是一种全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
由对比实验的结果亦可知,引Google Earth入高中地理课堂,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促进,三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都能够起到极好的效应,同时,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也能够起到帮助。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建议高中一线地理教师以Google Earth为教学工具,探索更多、更好的“三维式地理课堂”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一、课时分配
1.引言课或是称作开门课必不可少,安排1课时。老师知识渊博与否,口才如何,这节课就可以见分晓,能不能牢牢抓住学生就看这节课是否精彩,是否感兴趣。
2.第一章《行星地球》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听天书,但是在高考中是必考内容,所以课时上稍作倾斜,第一节安排2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5课时,第四节1课时。
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说天天都能用上,但学生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高度的东西学生浑然不知,而且与物理化学联系的比较多,所以,课时上也要适当增加。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1课时。
4.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现在的教材与原来的相比,省略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洋流的成因,因此,内容较精练,在课时上也省些,还由于时间的关系,安排课时为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0.5课时。
5.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章节,只要一出门旅行,或是看一些诸如国家地理杂志等,看到一些地貌图片学生就很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所以,课时上也可以多些,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
6.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五章就只有放在下学期开学后挤时间来上了。因为我们的课时已经很满了。
二、课型选择与安排
1.精讲多练型:(1)地球的运动;(2)气压带和风带;(3)常见天气系统;(4)大规模的海水运动;(5)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类的课不管是高一的各种考试还是高考,都是重点考试章节,因此,老师把这种课要上成导学案学习型课,课前制作导学案,让学生可以在课前做预习,也可以在课上前几分钟给学生做预习,学生通过各种设问的内容,对本节知识先要有个全面的认识,把不会的内容先勾画出来,老师在验收预习内容时要问问学生哪些弄不明白,如果学生觉得从来没有了解过,或是对于一些原理性很强的东西弄不明白,这时老师可以用一些动画的播放,设计一些比较式的图表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如,在上“锋面与天气”时,老师可以制作锋面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配上音乐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上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模式时,可以模拟大洋中洋流在盛行风吹拂下怎样流动,遇到陆地时怎样沿着岸边往南北流或遇到陆地倒流回去的状况,学生看了后印象深刻,很久都会记住的。又如,讲解板块运动时,就可以模拟两个大陆板块相撞产生的现象并且配点远古时代的音乐那真是绝了。
2.地理实验型。其实上地理课时要设计很多实验课。主要安排在以下章节:(1)地球的圈层结构;(2)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比如,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师硬是需要准备一个成功的实验,才会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老师可以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一边放一只燃烧的蜡烛,另外,一边放上一个冰袋,蜡烛燃烧后的火焰就会在里面运动,老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上台看老师的实验,并请他们说出看到的现象。只要有学生能说出空气从蜡烛燃烧的位置往上走而后从有冰袋得到位置下沉,那你的实验就成功了。在上“河流形成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内容时,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对新原理一目了然,在一张倾斜成40度的厚纸板上,把细沙、粗砂和小石子混在一起后从上面倒下去,粗砂迅速就沉积下来了,而细沙还要冲很远去,最后的形状就是一个扇形,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物质根据粗细能被带走的远近不一样,也就是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泥沙的颗粒大小也不一样。
关键词:高中地理 记笔记 学习效率
高中与初中相比,知识结构有很大变化,但内部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很多初中生往往靠死记硬背,或对单一题型反复练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即便不太用功的学生,其成绩也不会太差。但到了高中,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要求都有了较大变化,并不是简单地背一背就能得高分的。
有的人认为:“记笔记就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地罗列和摘抄,很浪费时间。”这是对记笔记的错误认识。其实,有实验表明:刚听完课,能记住知识的80%,过了48小时之后只能记住10%。这说明记笔记是很有必要的,记笔记有很多种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注重书写笔记的方法和格式
记笔记要记单面,采用提要式记法,不仅要按照教材的知识脉络,还要结合教师的授课内容,分出几点来。有的知识可先分成大段再分成小段,做到分层记录、脉络清晰。上课时主要以听讲和理解为主,在教师书写板书时,要简略地记下大纲、思路和疑问。对于教师的总结,在记笔记时要用词简洁,可用代号,听、看要结合,不能一字不落地记,可用不同符号标注出重点、了解、理解的内容,以便课后反思与复习,只要自己能看懂即可。课后把教师讲过的内容整理完毕后,先回忆一下,再默写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把答案归纳成小点后再进一步熟悉,如果忘了,可翻阅笔记,但做题时不要把笔记放在一边,当遇到不会的题时再翻阅笔记。
二、彩色笔标注法
我要求学生准备一套彩色笔,根据每一个知识点的考试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了解、重点背诵、单选、大题。对于定义,常考的那几个字可以用红色笔来书写。如“洋流”的定义:海水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其中“常年”“一定”就是关键词,要用红色笔写出来,课后复习时,着重注意这几个字就可以了。“暖流”的定义:海水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对于这个定义就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定义,而应用等温线图展示出来,其中寒流用蓝色表示,暖流用红色表示,还可以把等温线与纬度的关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纬度低的地区温度高。这样,知识点和考点就有效结合起来了,避免了只是把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但做题却得不了高分的问题。
三、重新梳理教材知识结构
人教版教材,结构清晰、明朗。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有些知识点只需了解,有些知识点只需理解,而只有一部分知识点才需要重点理解、掌握、背诵并拓展。对于文科而言,答题时不需要全用原话,只要答出采分点即可,所以,我更注重让学生听讲和理解,以听为主,以记为辅。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教学中,第一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水体,介绍了海洋水是主体,占全球水量的96.53%,这种常识性知识,学生在小学时就学过,也就没有必要写在笔记上了。
四、教师补充教材中没有的知识
新课改之后,对于知识点的考查更为灵活,让人难以把握。因此,教师应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和补充。如在“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课教学中,洋流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到,但练习册中却有很多关于这一知识点的习题。因此,我在讲课时,一边画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一边总结规律,提出风海流的定义,让学生加深理解;一边在板图中画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即风海流的方向最终与赤道相平行,而整个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的形状类似于数字“8”,大洋中低纬度洋流,以大洋为参考,西暖东寒,而以大陆为参考则相反。我把学生的总结制作成了表格,以便学生在课后把课上板图中的内容直接填加到笔记本中这一知识点旁即可,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
五、补充知识点对应的典型题
很多学生对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但考试时却得不到高分,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或是做题方法不正确,不能把知识点和多变的考题进行有效结合,我总结出了学生的几个主要问题:(1)基础知识不扎实;(2)审题过程不细致;(3)信息提取不全面;(4)解题思路不清晰;(5)语言表达不规范。针对以上问题,我把做题的方法又做了总结:第一,审题。审的是什么?审的就是图中的经纬度、典型地区的轮廓和形状。第二,找关键词。看看题中考的是自然因素,还是社会因素;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是后者与前者相比,还是前者与后者相比。第三,借助选项给出的答案来分析这道题要考查的知识点,然后再去做题。我让学生用单面儿记笔记,背面儿进行例题补充,把平时在练习册上遇到的比较好的典型题写到对应知识点旁边。如果图比较简单,应尽量手绘,如果图和图例非常复杂,就可以把练习册中的图直接剪下来,粘到笔记本上,且文字部分要详细解释ABCD四个选项,如A为什么是正确的,考查了哪个知识点;B为什么是错误的,怎么改才是正确的。起初按这种方式做题,学生会感觉很费劲,速度也很慢(每个选项都涉及多个知识点),但经过两周的练习后,学生就会发现,这样做题可以反复巩固以前的知识,进一步熟悉知识点,当再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就可不用再翻阅笔记了。
六、编小口诀帮助记忆和理解
地理知识体系庞杂,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做题时还有很多图像,涉及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是文科当中的理科,所以背诵时千万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有技巧地背,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编一些小谚语和口诀,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如在学习“商品谷物农业”这节课时,分布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乌克兰和俄罗斯,但这些国家中又有好几个国家和其他的几种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分布国家重复,所以,我就编了一个拼音口诀:美、加、澳、a,o,e……这样既好读又好背,还不容易忘。对于“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天无三里晴,地无三里平。”这类谚语,我们可以把他们作为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七、成果展示
经过了一个月的训练,学生都能按我的要求自觉记笔记了,90%以上的学生能从记笔记中收获成功。通过记笔记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理清脉络,找出错误原因。每次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自主总结试卷。在试卷总结课上,80%以上的问题已通过查阅笔记、反思理解、小组讨论纠正过来了。不仅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提高了,其他学科成绩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洋流;时差;地方时;商业圈;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63-01
一、理清基本概念,让学生容易理解
对于文科学生来说,高中地理学习会感觉有些困难,是因为地理学科偏理科,逻辑思维要求缜密,有很多题目是以图形出现的,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但是,以我教学经验来看,大部分的知识考察还是以基础知识点为主的,那么在授课的时候,要强化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基本运用,例如,讲到“海水运动”一时,我重点将洋流进行讲解,动态的物体肯定是会移动的,那么海洋中的海水也是一样,常年比较稳定的按照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这就是洋流,地理学中对洋流进行分类,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何为暖流,顾名思义,是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何为寒流,是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洋流。通过对洋流的基本讲解,让学生理解其基本概念,那么在相关知识考察中便有基本印象,之所以学生面对一道大题感觉到困难,是因为它包含了很多知识点,综合在一起,让学生感觉到凌乱,而你这边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理清,弄懂所有的基本知识点,那么题目就显得很容易了。在讲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影响”一时,重点讲解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围绕着交通便利和市场这一轴心探索,我们便很容易理解商业网点布局的区位要求:大量的消费人口,市场最优的原则,便利的交通条件,交通最优的原则,推测出商业网点的选址为市区中心或者市内街角路口处,也可以选址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通过学习这一基本概念,我们很清楚的理解商业网点选址的基本原则。理清其基本概念。
二、讲解高中地理的重难点,攻克地理障碍
学生之所以害怕高中地理学习,无非就是难度系数偏大,如果我们去逃避,问题终究还是在那里,永远成为你的学习负担,我时常要求学生放平心态,不要去害怕地理学习,应该想到,我如果能挑战这些难题,会有意想不到的自信,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攻克重难点,那些你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就是为了这些难点做基础的,我们需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逐一解决这些困难,重拾学习地理的信心。再讲到“时差”这一基本概念时,很多学生感觉到到很困惑,不知道时差到底是什么造成的,也不能理解地方时是怎么计算的。那么就以时差和地方时计算为例,有以下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①地方时:因经度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就相差1小时,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②时区:每15°经度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由中时区向东向西各12个时区。③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如自112.5°E至127.5°E为东八区,其中120°E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作为东八区区时。在讲解到地方时、时区、区时的计算时,我这边将基本的计算规律和技巧重点罗列,方便学生理解和解题。⑴地方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注解:“东加西减”:所求地位于已知地东边,用“+”;所求地方位于已经地西边,用“-”。⑵时区:某地经度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商为所在地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⑶区时:T求=T知±时区差×1小时,“东加西减”。通过这样的详细地重难点讲解,学生对时差和地方时计算就有了清晰的思路,这样一来,有关时差和地方时计算的一系列问题就显得简单了,都会有相似的解题技巧。让学生不在害怕这一类的题目了。
三、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便是服务于生活,高中地理是门生活类学科,所以地理教学离不开我们的生活,我们学的自然地理包含了地球、地图、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等等都是我们随地可以感受到的物像,所以,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和观察生活,地理的学习会显的很有趣味,所以在课堂上面,我经常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例子,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这样一来,地理课堂显得格外热闹,学生也对地理知识的讲解很乐意接受的。在讲到“区域经济发展“一文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问题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生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处于劣势,国内腹地范围较小,需要进行产业结果调整,具体措施有以广州市为基础,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生2、城市人口、城市数量激增,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缺少分工,竞争力下降。需要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具体措施,各城市加强互相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3、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噪音扰民,耕地锐减,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需要规划与管理。具体措施有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对外来人口加强管理。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将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手段 优化 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17-01
地理学科有着其独特的特点,那就是地理事物随时间有其动态的变化。多年的地理教学工作,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优化地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做法及感受。
一、电脑模拟,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促课堂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三个一”(即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三个一”的老方法根本无法实现新课改地理教学的全部目标,而要真实的再现一些内容和实现课堂再生更是难上加难。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课堂中可以利用电脑模拟演示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形成、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大气降水、火山地震的爆发、板快的运动与大陆的漂移、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的变化、断层的形成与运动、褶皱与褶皱山脉的形成、水循环、洋流、土壤物质的循环等等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把枯燥的知识、深奥的理论全部融入进去,即直观又形象生动,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好奇心起,探究之气浓浓,利于课堂教学的生成。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融合。
二、动画设计,易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山地的形成》这一课,是地理必修一的一个重点。这一课的重点是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分布规律和成因;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特点。难点在于板块运动与山地形成、分布的关系。在上这一课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设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褶皱、断层、火山喷发”化文字为图像,利用flansh化“静”为动。通过师生简短地问答,学生很快明确了褶皱、断层、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
其次,再讲“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形成”,以动画形式呈现褶皱的隆起与凹陷、断层面上岩块的相对运动、岩浆的上升。并配以有声解说:一般情况下岩层隆起的地方形成了山岭,岩层凹陷的地方形成了谷地;在断层构造中上升的岩块形成了块状山地;在火山构造中,炙热的岩浆喷出地表堆积在地面形成的地形就是火山。通过动画,学生明确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形成过程。
第三,接着出示“板块运动示意图”,演示“板块运动与褶皱、断层、火山喷发之间的关系”画面。强调板块是运动的,板块运动有方向性,因此就产生了碰撞挤压隆起、张裂断裂凹陷。
第四,然后再讲“褶皱”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把难点“背斜顶部因张力易被侵蚀形成山谷;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白板展示,课堂容量大,课堂教学效率高
“山地的形成”一节,按传统方法完成内容时间很紧张。由于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知识点,降低了教学难度。教师许多叙述性的语言可以少说、甚至不说。大大加快了教学速度,一堂课便完成了四个问题。讲完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形成、分布规律,再讲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外加课堂练习11道题,全部在课内完成。既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精心设计,精准到位,方可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游艇;玻璃钢;手糊工艺;真空入工艺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愈发追求更加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和新鲜的运动体验。游艇作为一种水上娱乐用耐用消费品,兼具航海、运动、娱乐、休闲等功能,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产业发展的热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链大规模转移的背景下,我国游艇制造业也悄然兴起,[1]至2014年游艇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4亿元。作为一种高端消费品,游艇的建造工艺复杂,工程量巨大,而国内关于游艇建造工艺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从游艇生产过程及特点出发,主要研究了玻璃钢游艇两种主流的建造工艺,以期对游艇制造业的生产有建设性意义。
二、游艇的建造过程及特点
1.游艇的建造过程
游艇建造首先是根据顾客的用途和需求设计图纸,对游艇进行造型设计,设计是决定着整个游艇建造的关键一步。游艇具体施工建造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生产过程,首先是船体工程和装配工程;其次是轮机工程、电气工程和装饰工程;最后一步就是实船总检。[2]
经历船体设计和六大生产流程,一艘游艇至少要耗时3-6个月才能交付使用,每一道流程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
2.游艇的建造特点
(1)设计高超。游艇属于高端耐用消费品,多以游艇俱乐部的形式向消费者提供消费服务,但随着人们消费形式的越来越多样化,游艇成为私人消费品。游艇制造出了采用先进技术外,更加注重设计,以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近几年,台湾游艇工业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借鉴发达国家以设计制胜的经验。
(2)材料、设备、配件选用考究。游艇的使用环境和主要用途不同于普通的船舶,这决定了其在建造选材、配套、装饰等环节,要考虑工艺性、安全性、审美性等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游艇材料要达到一定的刚度和强度,能够防海水腐蚀;内部配件要美观且具备高性能。
(3)制作装修精细。鉴于游艇的艺术性,在国外,游艇装修多以工人手工装修为主,游艇装修行业门槛较高,技术师傅要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和艺术造诣才能在行业立足,大多数都是世袭的。
正是由于游艇建造的设计高超、选材讲究和装修精细等特点,游艇才有别于普通的船舶,成为高附加值的高端耐用消费品。
三、玻璃钢游艇建造工艺
1.玻璃钢材料
建造游艇常用的材料有木、玻璃钢、吕、钢、凯芙拉增强复合材料等,其中以玻璃钢制造的游艇最为流行。玻璃钢是由玻璃纤维与树脂物理合成的一种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新材料,独特结构的材料加上先进的建造技术,使得玻璃钢游艇在性能各方面领先于与其他材质的船舶。[3]
2.玻璃钢游艇两种主流成型工艺分析
目前,玻璃钢成型工艺已不同于早期的手糊成型,机械化成型工艺的使用逐渐频繁,如缠绕、喷射、注射及拉挤等,这使得企业建造成型成本大幅降低。[4]然而,由于玻璃钢游艇工程巨大、构造复杂,采用机械成型并不可取,现阶段玻璃钢游艇主要建造工艺有手糊成型和真空导入两种。
(1)手糊成型工艺
手糊成型工艺具体做法是:首先准备好树脂胶液、增强材料、模具;然后进入制糊过程,在模具上先后擦脱模剂、喷涂胶衣,等待一段时间胶衣凝固后涂一层树脂并且铺上一层和模具一样尺寸的增强材料,用工具使增强材料浸透树脂呈均匀分布。[5]反复操作,直到达到理想的层数,等树脂固化后脱模再经过修正打磨即可。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手糊成型工艺最大的优点是简单灵活,只要配备了相应的模具和建造技能的生产人员,就能够生产多种多样的玻璃钢艇体。同时,它也有不足之处,纯手工制糊消耗大量劳动力、建造效率底下,而且非标准化的生产会导致产品质量不可控。对于尺寸较小的游艇,采用该工艺较为适用,但对于结构复杂、成型质量要求高的游艇,采用该工艺就难以完成。
(2)真空导入工艺
真空导入工艺,是最先进的复合材料加工方法,因为该工艺有安全、环保、性能等方面的优点,在国外发达国家游艇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6]真空导入工艺的原理是:在模具上铺增强材料,然后铺真空袋,并抽出体系中的空气,利用真空产生的压力把不饱和树脂通过预铺的管路压入纤维积层中,让树脂浸润增强材料最后充满整个模具,树脂固化后,揭掉真空袋就能得到制品。具体原理如下图2所示。
真空导入工艺应用于游艇建造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真空导入工艺在建造前期对生产环境、操作人员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训练,如果,玻璃钢游艇成型尺寸较大,为保证模具成型质量,必须要提高建造成本,额外加固构件用于保障真空导入成型工艺的完成,因此,对于较大的玻璃钢艇真空导入工艺的经济效益性有待商榷。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游艇建造的过程及特点,并指出两种玻璃钢游艇建造工艺的优缺点,基于游艇建造工艺理论层面的研究,希望能为游艇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柏志辉.基于模块化的玻璃钢游艇工艺流程优化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6.
[2] 朱珉虎.游艇的建造(一)[J].中外船舶科技,2012,02:31-35.
[3] 范宝溪.美国玻璃钢游艇的建造材料及其选用原则[J].江苏船舶,1984,2:17-27.
[4] 柏志辉.基于模块化的玻璃钢游艇工艺流程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5] 谢启栋,夏宝论.游艇建造工艺研究[J].中国水运,2016,04.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般的,评价一个人学识渊博都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进行教学时,更应该把它当作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来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基础差,思想上不重视,地理成了各学科中较为薄弱的一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地理知识时应该及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感觉到学地理有用,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会发现有很多问题可以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就会从中获得无限乐趣。关注热点问题是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热点问题也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所以地理课教师合理关注热点问题,既是高考的需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有利于正确观念和意识的形成。通过学习了解有关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物种减少、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实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和强化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地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调节学生思维节奏。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
例如,讲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再深一步提问,“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并提醒学生结合南亚季风来考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
三、动手演示地理模型
演示课也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演示课是将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部分以演示的情境做给学生看,以证明某一个曾被假设或未知的结论。在演示之前,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思维,由问题提出自己的假想,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启动新思维的过程。通过演示后的结论或许并不一定非常完整,因而可以让学生演示自己的假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去完成演示,在演示中可以发现问题或发现新的观点。这一过程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
如,《地壳运动》一课,学生在书上看到的褶皱及断层都是非常简单的图片,通过讲解和演示,学生在基本了解其形成及特点后,提出“如果水平岩层在水平方向受力不相同,使其发生扭转,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其他学生立即动手操作,通过演示摆出了各种情况,从而解决了问题。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制作PPT课件、浏览互联网网页、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观看录像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地理教学素材,使教学手段富有实效。
在阅读“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示意图”和“锋面雨形成示意图”时,如果让学生看这些静态的地图,学生很难掌握雨带移动的规律和锋面雨的形成过程。但用Flash软件把它们设置为动态,即在不同的时间显示雨带移动的地区,动态显示冷暖气流相遇交锋的过程,即使教师不再说明,学生也可以明白图的意思,并且在其头脑中留下雨带移动和锋面雨形成的情境。这样,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从而有了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关注社会生活
通过联系一些社会生活,将地理应用于实际之中,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很有用的,是有必要学习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能够积极参与。
例如,在讲气候资源中日照与城市街道方位的关系时,我首先让学生联系我县主街道方位来分析如何进行城市街道布局,街道两边的房屋采光度最好,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用它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问题。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万伯美.高中地理创新教育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