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美育范文

小学生美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美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美育

第1篇:小学生美育范文

关键词:美育小学美术教育学心理学

小学阶段是人格个性得以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通过耳闻目染,更容易进行审美培养,树立正确的的审美观,起到好的美育效果。

美术对于小学生美育作用首先是作为感性形象使其获得心理上的调节和平衡,美术教学使学生在绘画创作时注重树立自我意识,保护和激发个体创造力。美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个性,学生在美术课中得到个性的启迪和美的熏陶,得到美育的内化。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对于美育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河北省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现状分析

小学美术教学现状是:首先局限于重“术”轻“美”,注重对技能的掌握,虽在不同程度上也激发孩子兴趣,但对于审美的精神领域启发不够。其次是美术教学中偏重从概念表层去理解美育,没有注意到美育的情感性和个性化特点,没有真正达到美育的目标。最后是对于美育中的审美心理方面缺乏重视与研究,忽略了小学生的直觉等感性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缺乏审美感知与情感体验。这些导致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欠缺。

二、河北省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深化的理论基础

小学美术教学中要进一步深化对美育理论研究。首先,美术教育学是小学美术与美育相关联的主要内容,建立在小学生视觉欣赏力与视觉创造力水平上,从小学生特点出发研究提升其审美能力的美术教学理论及方法。联想是创造力的前提,美术造型因素是传达特定联想信息的符号,美术教学可以充分运用这种在联想的特点来渗透美育,鼓励学生真诚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在自己联想时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和评价自我的过程,这对他们的个性及独创性的发展是有力的推动。

其次是小学生心理学研究。尊重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培养小学生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通过审美发展促进小学生丰富、完整个性的形成。美术作品的优势是以最小限度的技术训练向学生们提供独立发展其自身心智的源泉。美术的基础是感知,美术教育是提高人的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在小学阶段美术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感知能力。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推进策略

1. 小学美术教学中增强美育意识

小学美术教学中首先要突破重“术”轻“美”的局限,逐步融入审美意识与审美趣味,增强美术教学中的美育。从学习美术课程知识与技能的缺陷中解脱出来,课堂教学要保护学生最宝贵的 好奇心和想象力,具体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兴趣,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巧去限制学生的表现力;要启发、鼓励、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培养有美术修养的人,这样获得全面协调能力的人才。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对形成小学生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全面重视。

2.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内容

以美育为主导的美术课内容是选择教什么和画什么等问题。在大量的美术作品中选择适合小学生接受的部分,并探索怎样去画、去理解,从中接受美的思维与方法,用孩子自己的头脑独立地将事物的感受通过绘画表现出来,这样个性也就明显地流露出来,借机科学地引导发展孩子的个性,培养对事物独特的见解、眼光、思维,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要充分关注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审美活动的展开不仅有赖于美的对象,还有赖于主体是否具有相应的接收条件,在以往美术教育中美育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脱节,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以美术教学为媒介,依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并研究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美术内容。依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和接受特点出发,来选择分配教学内容。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凭着感官直接感受的展开联想,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理解能力较差,不容易接受较复杂的审美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内容的直观性,让他们直观地接触美术作品。同时注重小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初期的智力水平决定小学生具有简单性和普遍性,从兴趣出发、观察表面现象是此阶段的特点,可据此安排适合的美术教学内容。小学生美育内容就要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这是美育中最重要的一项。

3.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方法

探索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活学活用的美术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展示的美育内容,使小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滋润,良好的美育方法能激励小学生的情绪、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保持是一种平等、自由的关系,尊重小学生的趣味和天性,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小学生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就要根据符合小学生追求趣味的特点,进行正确审美态度的引导,启发学生从自己的心灵出发与对象进行积极主动的对话、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身心感觉、想象和理解的共同作用,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培养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启发他们寻找艺术品所表现的题材、形式,他们就逐步理解并接受艺术品并从中得到美育的内化。

只有从美育的角度对美术教学进行研究、分析、整合,才能保护小学生初期所显现的创造力萌芽,使美术教学尽可能的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把美育的过程当做激励和唤醒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美育在本质上是感性的教育,因而美术教学过程应当首先体现为能够唤起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的唤起远比理智的说教效果要好。美术课中的美育是素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启发想象与创造力的重要方面,在对形成独特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注释: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

尹少淳 《美术及其教育》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年

第2篇:小学生美育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音乐学习兴趣

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正被引入课堂,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当属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在新兴的多媒体课堂中,如何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改善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内容广泛且有待挖掘的课题。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特有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形成学生学习音乐“持久的情感态度”。的确,相比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电子琴或一台录音机的教学办法,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它利用声、光、影等多种要素,使教学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教师既可以直接在多媒体中播放、演示各种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有组织、有目的、有意识地编排整个课堂。我们知道,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有着定向作用,它把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贯穿到学习的全过程中,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学习的内容。

二、化深为浅,攻克难点

音乐课以其特有的载体和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视觉、听觉等因素在激发人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综合驾驭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媒体,从而能够较好地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生的理想、信念尚未成熟,他们对学习的选择性,多靠已形成的兴趣左右,特别是由具体形象事物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根据心理学的有关资料,小学生注意力一般维持在二十分钟内,上课时,他们不能长时间地专心听教师讲课,经常集中较短一段时间后,精力就开始分散,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事难免发生,但他们又容易为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如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它涉及到乐曲欣赏、器乐欣赏等内容,在乐共欣赏中,又包括了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吹打乐、丝竹乐、民乐重秦和民族管弦乐等五种。怎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是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利用录音、纱像的暂停、重放、快放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辩、鉴赏,还可以达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对于以具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样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多手段、多形式的教学,教师可以灵活地将语言讲解、电脑演示、实际操作、影音播放等综合起来,根据小学生情绪的变化,科学搭配,合理运用,化深为浅,攻克难点、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三、情境引导,激发创造力、想像力

一个毫无创造意识的人,即使知识再多也不可能有所发明和创新,所以,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而音乐教学中就有不少培养创造意识的机会。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所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小白船》音乐以后,是这样说出自己感受的: “我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思绪很集中, 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象在月光的映照下,在月亮上嬉戏、玩耍,沉浸在醉人的月色当中,显得格外迷人……”

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煤体的恰当运用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

四、课堂深化,培养情操

第3篇:小学生美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65-01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除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以外,作为语文教师,还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感知中体会形象美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的作文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形象感知。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体会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写作对象的形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对写作对象的表面特征逐步深入,从而把握写作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进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意的作文。如笔者布置学生写《春天来了》,做了如下工作:1、带学生到金鹗公园参观游览,充分体会春天的形象美。在参观之前,我事先强调要关注哪些事物,如树木、池塘、小动物的表现等。2、让学生集体讨论本次参观的心得,重点是"春天来到了金鹗公园的哪个地方"。在讨论中,我强调要注意所看到的景物和其它季节的不同。学生畅所欲言,效果显著。3、进入写作阶段。通过具体感知,学生初步学会了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初步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2.增强阅读,感受作文之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前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美,并以美引美;后者可以使学生借别人的审视眼光和审美趣味来培养自己的眼光。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在广泛的涉猎中不断吸纳,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感染。但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们往往会盲目地、随意地选择读物,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各种读物。

2.1 要根据儿童少年阅读兴趣发展的年龄差异,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战斗故事、英雄人物、科学幻想故事比较感兴趣。然而,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兴趣还没有明显的分化。教师在推荐读物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又要让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大量接触科学普及读物,培养他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的兴趣逐渐分化。

2.2 为使学生理解语文、数学等课文,及时向他们推荐有关的优秀读物。

2.3 为配合学校或社会的重大活动,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

2.4 为让学生接受最新信息和知识,及时向他们推荐期刊和报纸。

课内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优美的字词句,从而更好地表达胸中的真情实感。

3.走进自然, 感悟生活之美

写作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表现自然、社会生活的美,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针对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轻松的校外活动。如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野外踏青、放风筝,到桃园中去看桃花等,让学生畅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醉在诱人的花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畅想美、创造美,用真挚的情感去作文;秋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农田参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田野的美景,仔细观察田间农民在忙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并让他们用笔、用自己的心去描绘自然的可爱,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还要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要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人和事的丰富情感。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

4.在朗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文章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朗读优秀作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第4篇:小学生美育范文

小学音乐美育教育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小学生全面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小学生审美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其审美能力。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属于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音乐教育自身天然地承担着美育的任务,在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音乐教育在完成美育任务,尤其是在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审美能力包括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力以及评价和鉴赏能力,是个体发展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高级能力。小学生处于身体、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认识世界、发展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除了向学生传授语言、数理等基础知识外,对小学生开展美学教育,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且长远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的起点在哪?我们认为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和最有效方法。

爱美是人之天性。处于探索世界、发现世界的小学生,他们对外界的美有着天然的好奇和亲近。如何把这种热爱美、向往美的天性,引导对美进行感知、理解、评价、欣赏等审美行为主动行为?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一环。音乐作品,无论是声乐曲作品还是器乐曲作品,里面都有很多美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兴趣。选择适合的音乐作品,充分发挥作品中蕴含的这些美的元素,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旋律、节奏的感知,把学生带入音乐所描绘的意境中,使学生在音乐接收过程中感受音乐之美、体会音乐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兴趣。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且效果明显的方法。比如我在给学生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我注重启发学生从行进曲音乐庄严、神气和豪迈的特点去体会音乐所传递的情感,把学生带到行进曲那激越、雄壮的旋律中。学生听完以后还要求再听一次,并且还扮演玩具角色,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审美的动力。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小学音乐教育主要包括音乐欣赏(接受性音乐教育)和音乐演奏(输出型音乐教育),较少涉及音乐创作(创造性音乐教育)。无论是音乐欣赏还是音乐演奏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艺术活动。欣赏音乐是聆听为主要手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觉能力。一般来讲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乐变化的感受能力,大部分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的听辩能力,学生就不一定具备。这就要求学生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受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以情动人是所有门类艺术的一条共同规律,但音乐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人的感情的发生和结束是一种时间性的运动过程,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种艺术本身契合了人的情感发生的过程,因而使得音乐在情感表达和传递上容易与音乐的参与者产生共鸣。音乐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也没有绘画所呈现的具体形象,它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直接传递感情信息,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感受,却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验。因此,音乐比其他艺术活动更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想象力是推动审美活动的重要能力。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就是审美活动的直接实现。音乐教育在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上有着独特优势。音乐是是用声音和节奏表达的艺术,它不可能如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描写具体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不能描绘复杂的现象或者抽象的概念,也不像绘画和摄影那样直观地反映对象。那么音乐是怎样实现意义的表达、感情的传递的呢?这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学生欣赏音乐中概括性的感情使学生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与景,并由此而获得种种审美享受。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赋予音乐的具体的意义,体会独特的情感,这是一种建构性的审美体验。例如,欣赏《苗岭的早晨》(小提琴演奏)一、三乐章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思考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有的说:“好像来到了大森林中,有好多小鸟在头顶盘旋。”有的说:“描写夕阳西下,湖面上夕阳和群山的倒影在微风中轻轻波动。”还有的说:“好像是高山上,行云流水的感觉。”同样一首乐曲学生根据自己所具有的联想,对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有的说:“仿佛看到了打响在悠闲地散步。”有的说:“小松鼠在飞快的奔跑。”这些想象的碰撞和交流,活跃了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这一切都说明,音乐审美带给学生的绝不是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飞腾翱翔,从而培养了他们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评价能力

音乐作品中,总有积极健康的音乐和消极的、低级趣味的音乐。处于低年龄段的学生,其辨别能力有限,因此,如果老师没有加以好好引导,许多学生就会美丑不分,正邪不明,文野不清。现在的学生,对一些低级趣味较浓的庸俗音乐或是一些格调不高、艺术性差的音乐往往误以为是“音乐艺术时代性的体现”,而对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反而认为是平淡无味。那么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学生要去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就必须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辨出什么是美和什么是丑。因为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学会分辨只有通过音乐欣赏这条途径,并且把研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这一环节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国洪.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J].中国音乐教育,1995,(5).

[2]苏秀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0,(8).

第5篇:小学生美育范文

[关键词]理想教育;美育;学科教育;滨湖路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3-0003-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进行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孩子从小树立理想,确立奋斗目标,才能使他们形成完美健康的人格,为走好未来人生的道路夯实基础。

一、构建小学生理想教育的新模式

结合学校的实践与探索,对新时想教育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实践性研究,构建了小学生理想教育的新模式——愿望的种子+追求的信念+学习的历练+美感的氛围+师生的互动=滨湖梦的教育。我们努力做到“实、生、美”。

“实”即更实际,就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心中有一份愿景。理想教育是一种形成理想、实践追求、实现愿景的教育。对理想教育内涵有了自己的认识后,我们对滨湖路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在定位于“理想教育”这一学校文化特色之后,我们不再做形式上的“提升”,而是内容上的“降低”,即真正打扎实“理想教育”这一文化特色的基石,只有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愿景,让理想教育实实在在地回归学生、教师生活和校园生活,才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

“生”是更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自然形成。理想不是空中楼阁,并非遥不可及,理想教育与生活应是密不可分的,不能把理想与普通人的生活分开,真正的理想应该建立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应从简单的、真实的生活中,从原汁原味的生活中一步步地扩大自己的胸怀,走进世界。就眼前而言,理想教育就是使学生懂得要好好生活,学会爱身边的人和事;就将来而言,理想教育其实就是为做一个怎样的人树立一根正确的标杆,也就是帮助师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美”为更美好,让学生完全在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中就接受了理想教育。通过每学期在“梦源”播种梦想、收获梦想,通过每周一晨会那充盈着“小故事大道理”的“理想大课堂”……让师生随处可见“理想”闪亮的光辉,随处可闻“理想”的教诲,让“梦开始的地方”为师生、社会所悦纳,让理想之光超越时空,渗入心灵。一系列的理想教育特色活动可触可及,不仅愉悦着学生的身心,更展示着滨湖路小学理想教育的累累硕果。

(一)“愿望的种子”——梦开始的地方

愿望是对一件事物的美好希望、设想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为避免愿望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真正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在开始接受系统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学校应基于学生原始而自然的愿望培育理想的“种子”,成为开始播种理想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有符合个人实际的愿望,激发学生努力和奋斗的动力,最大限度地让校园成为师生实践梦想、追逐梦想、收获梦想的精神家园。

因此,滨湖路小学将学校CI形象设定为“梦开始的地方”,鼓励学生怀揣梦想,树立目标,从而具有更为明确的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梦源”是“梦开始的地方”的物化形式,它以一个写意的“梦”字烙印在教学楼的核心地带,通过“播种梦想”“收获梦想”活动汇集师生色彩斑斓的梦,激励师生为追求梦想、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成为师生播种梦想的地方。一颗颗小小的“梦想石”,一艘艘亲手制作的小纸船,一次次“播种梦想”活动,激励着孩子们不断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培养起孩子们对未来不懈追求的良好品质。在这“梦开始的地方”,师生都成了有梦的人。

(二)“追求的信念”——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

信念是对某人或某事有坚信不疑的想法。在小学生中开展理想教育,要重视帮助学生坚定追求的信念,让信念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其成长的催化剂,并转化为成才的动力,提升学生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是学校的校训,更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滨湖人对生命的期待,是对梦想与未来的憧憬——进取、超越、非凡;这是滨湖人的信念,是对学校和自我的责任——唯真,唯善,唯美。当全体师生汇聚在一起,一遍又一遍高呼“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时,坚定的信念与追求的欲望油然而生。小学阶段十二次的“播种梦想”“收获梦想”活动,两百多个的“理想大课堂”里的小故事大道理,最后一次的“毕业大课堂”……无一不在反复强化、激励师生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信念的追求让理想教育变得小、实、新,激励着孩子们追求一个又一个目标,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三)“学习的历练”——让梦想在勤奋中实现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让学生从小拥有更多的学习经历与锻炼,旨在进一步养成学生学习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宽松活泼、催人向上的环境中学习,让梦想通过勤奋得以实现,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让梦想在勤奋中实现”是我们的办学理念,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梦想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从“学习态度好习惯”“学习过程好习惯”“能力形成好习惯”和“学习行为好习惯”四大方面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卓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在小学六年经历“静心悦读”“精心书写”“精心计算”的一层层晋级和“学习三星”一颗颗的摘取,发挥一次次的“奇思妙想”、吹奏一曲曲的“快乐口琴”、绘制一幅幅的“科幻画”……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历练的平台,开拓了历练的空间,张扬了个性与特长,促进了生命的和谐发展。

(四)“美感的氛围”——梦想启动未来

美感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产生的一种快乐感觉。让理想教育具有美感的氛围,就是围绕“理想教育”,最大程度调动、发挥美育在理想教育中的文化功效,创建快乐的理想教育。要从成人化的说教走向富有儿童特色的浸润学生心灵的各种氛围营造,通过美感氛围的营造拓展理想教育的新途径,展现理想教育的新魅力。我们以“梦想启动未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建设了“梦源”“蓝色宫殿”“中国园”“未来之星”“书法长卷”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点。在教学楼走道上摆放钢琴、地球仪、开放式书架、壁挂式鱼缸、大型积木及孩子们创编的童谣、创作的书画……整个校园充满着童话与幻想、展示着追求与创造、显示着理想与希望,使理想教育能够诠释,可以物化,可以触摸,可以实践,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为孩子们培植梦想、实践梦想、收获梦想营造起良好的氛围。

几年的实践研究证明,美感的氛围既是学生童趣表现和欢情流畅的过程,又是他们追求和创造艺术美、生活美以及自我塑造心灵美的过程,能激发他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五)“师生的互动”——有梦的人最快乐

教育有梦,孩子才有未来。理想教育的主体,既关注学生,又关注教师。师生的互动更注重理想教育活动中师生的教学相长作用,创建有理想的教师队伍,带动有理想的学生群体。我们强调将理想教育落实到实践中,把教师、学生个体理想与群体理想的形成有效结合,把学校理想教育与学校文化软环境的建设有机地融会起来,把理想教育与“梦”的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赋活动以新的面貌,新的内涵。让快乐贯穿于理想教育的全过程,使师生在互动中体验追梦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憧憬美好的明天。

围绕这一主题,制定了《我与滨湖之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准则》,持续开展了每学期开学典礼的教师宣誓,每年一次的“教师节·爱生日”、每月一次的“宽容日·赞美日”、每周晨会的师生诵读经典诗文及同唱校歌、同呼校训等活动。这类师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乐中激情的活动深化了我校理想教育,开拓了师生互动的新视野,打开了师生互动的新思路,搭建起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桥梁。用儿童的文化教育儿童,用教师的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用学校的文化打造学校的品牌,形成学校的特色,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滨湖路小学理想教育的新模式是基于学生原始的、自然的愿望,以此作为培育理想的“种子”;重视帮助学生形成追求的信念,提升理想教育的实效性。“愿望的种子、追求的信念、学习的历练、美感的氛围、师生的互动”五要素不可或缺,互相渗透、互为交错。

二、新时期小学理想教育的管理制度及评价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有效的管理评价体系,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学校理想教育的开展与落实,让全校师生和谐发展。搞好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为此,学校多次召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建设,通过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反复探讨,制定了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实现理想的管理制度——《我与滨湖之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管理章程》。管理章程包括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培训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课题科研管理制度,骨干教师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等,保障了学校、教师、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理想教育的落实,也彰显了学校在管理制度方面的特色。

(一)构建促进教师实现理想的管理制度——《我与滨湖之约》

在理想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重头戏,教师有梦想,学生才有希望,没有教师的良好发展,就不会有理想教育的落实,也就不可能立得起学校的品牌。为了凸显学校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我们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培训、评价等方面积极推进管理制度的创新,变管理为引领。

学校采取开学与教师签约,期末通过自评、小组评、学校考核小组评价的方式使教师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用良好的人格、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以身示范”,使学生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亲教师而信其道。

(二)构建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理想的管理制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行为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阶段,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他主张教育应从儿童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陶行知先生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养成教育应当是基础教育阶段教书育人的主要任务。

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以理想教育为主线,结合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特点,分低、中、高年段来制定《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行为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能力形成、学习行为四个方面来具体制定内容;“小绅士”“小淑女”行为好习惯培养目标分别从早操集会、文明礼仪、就餐就寝、劳动卫生、安全保护五个方面来具体制定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学习、行为好习惯,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使理想教育要求逐步内化为学生素质,外显为自觉行动,促进理想教育的形成,收到良好效果。

三、形成理想教育的系列校本课程

课程文化是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对现代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活动形态。我们的理想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强调的是学生自发、自觉、自然地参与其中,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育人为本,为学生服务,是理想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形态。

(一)依托个性化校园文化,融合美育与学科教育,开发“理想教育”校本课程

“理想教育”校本课程就是我校新课程背景下,依托个性化校园文化,开发实施的一种全新的德育课程。它根据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特点,将理想教育与美育、各学科融合,创新传统的晨会、早读、劳动、班队会、活动课、思品课、体育课、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教学环节,以行为养成为切入点,以学校、社会为涉教空间,以系列贴近学生的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认知、行为规范和情感体验等多种途径,全方位打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校本特色的教学文化。

1.“理想大课堂”

围绕理想教育,以一个“大”字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活动形式,开设了“快乐大课堂”“经典大课堂”“毕业大课堂”“好习惯大课堂”“静心悦读大课堂”“精心书写大课堂”“快乐劳动大课堂”等富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育人氛围,营造起优良的校风、学风,孕育出彬彬有礼、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小绅士”“小淑女”。

2.“我的红豆故事”

为了实现“小绅士”“小淑女”培养目标,学校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我的红豆故事”为载体,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构建立体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好习惯养成和能力提升。每学期开学,一人一本精美的绘本,一班一个红豆瓶,每天争夺红豆的故事在个人、班级书写着“美丽行动”。每周一次自评,每月一次同学、家长、老师评,每学期末一次总评,争当“红豆明星”,争创“红豆班级”,全班一起分享甜蜜的“红豆粥”,成了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让教育变得“小、实、新”,具有可操作性,充满着童趣与诗意。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学生的独特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理想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生动开放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品德高尚、文明有礼、体格健美、人格健全、基础牢固、个性鲜明”一代新人,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们学习、生活、创造的学园、花园、乐园、梦园。

(二)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教师有梦想,学生才有希望。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通过与专家合作、与其他教师协作、与家长探讨、与学生交流等形式,通过对于课程开发活动实践的反思,提升了教师的行动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国家教师基金重点课题顺利结题,多项获得好评。编辑出版了《中国名校——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卷》《蓝蓝的滨湖 蓝蓝的梦》《课堂教学教师不当行为与纠正》等书籍,目前已有48篇在各种教育学术刊物上,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

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价值导向、智能发展、身心健康、审美陶冶、特长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它积极的整体功能就表现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人格和谐发展。例如,“我的红豆故事”课程提出了“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校园文明从洗手间开始”“轻身慢步过走廊”“文明礼貌三句话”“文明行为三件事”等具体的要求,同时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细化、强化常规管理。例如,对地板的保洁及洗手间的使用都有明确的规定,地板上不能残留油垢,要保持其原有的颜色,洗手间地面要尽可能保持干爽,没有异味。再如,对培养学生的就餐,不仅注重强调爱惜粮食,还特别注重就餐礼仪的培养,教育学生碗、筷要轻拿、轻放,保持就餐的安静、有序,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中富有个性的理想教育产生育人的功能,“理想教育”文化得到彰显,在短短几年间一方面课题研究不断进行,另一方面,研究推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如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27届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创新之星(全国唯一一所小学获得此殊荣)等众多光荣称号。

一支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队伍已经茁壮成长,学校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广西“中小学规范管理十佳校长”1名,广西德育工作标兵1名,“八桂名师”1名,特级教师4名,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7名,等等。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多次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教育部、团中央、国家精神文明委、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宣传部等各级领导到校视察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均予以高度赞扬,自治区、南宁市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均在滨湖路小学召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科技教育》《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正以坚实的步伐行进在全国基础教育名校的行列。

这些成效的取得,反过来有力地促进了理想教育的实施和学校文化的建设。小学生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了区域性的示范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智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1999.

[2] 杨思寰,樊辛森,等.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 成尚荣.设计:学校发展新课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7]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8] 叶建朋.小学生礼仪教育初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9]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10] 敏泽.文化·审美·艺术——论文三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第6篇:小学生美育范文

一、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要上好,老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分析教材中图片和文字的含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审美水平制定教学目标。通过钻研,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了主观方向,但还不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因此,钻研教材不能停留于课本之中,还应把眼光扩展到大学教材、专业杂志,看一看同行是如何上这些内容的;甚至眼光要放到国外教材,通过比较,积累资料,丰富素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全面有效地完成。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多方位开发资源,进行大胆灵活的审美预设,精心设计好欣赏环节,提高学生的审美活动。

二、激发兴趣,提高审美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好动,如果一味地用传统欣赏课的方式循规蹈矩地讲解,太枯燥,教师应该用直观的教具或是内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上三年级的《点彩游戏》,这是一节绘画课,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能走进大师感受印象派画家用点彩绘画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上课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在一幅大作品上分组完成一小块点彩画面,这样一块一块的点彩拼凑到一起后学生惊奇地发现这竟然是一幅大师的作品。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到最高,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这幅画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大胆进行审美想象,结果学生个个踊跃发言,妙语连珠。所以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点彩的技巧,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大师作品的艺术魅力,给学生进行了一节很好的审美教育。

三、端正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符合时代的审美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崇高的审美理想,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只有树立了健康的审美观,才能用审美目标去鉴别美丑善恶是非,才能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树立崇高的理想。人才素质的要求应重视发展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在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中,在审美目标的规范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审美观。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同时完善了学生的思想心灵,对于培养新一代有重要意义。

四、教师引领,促进学生成长

在小学审美教育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不是以艺术欣赏为途径来教学艺术知识技能,不是让学生通晓艺术作品的背景,不是要学生熟记欣赏的艺术作品,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对艺术能有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并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审美、具备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可以从经典着手,因为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经过历史的考验后愈发显示出它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要把生活与经典有机结合,努力做到宽泛与精到、大众与经典相统一,切实体现审美教育的多元性和时代性,从而多层次、多方位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五、遵循规律,逐步提高

人的智力发育对教育的需求不是从同一个圆心出发逐级向外扩展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相应的审美能力也有所不同。审美心理学认为,审美心理的成长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就小学生审美本身而言,文化形态的审美尚处于被动向主动转化时期,因此欣赏的内容也应从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形式和内容入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过渡。从低年级学生的审美发展来看,适合欣赏与儿童生活最贴近的少儿美术作品,它有别于名家名作,不会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技巧要求很高。儿童创作的作品充满了童趣,亲切自然,易于被学生们领悟,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关注美术作品所使用的材料,认识材料的形状、色彩、质地、性能和作用,并适当学习国内外美术史的知识,对中西艺术进行感悟和对比分析,学会写一些短小的赏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俗语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儿童化的语言使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多欣赏、多评论,就能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潜移默化地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生美育范文

新的课程标准为新的教育理念准备了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教学时空,语文教学又是快乐的而又多情的,何不尝试做崭新时代的新型教师,和学生一起启动师生情感磁场,赏学海千帆竞过,看教坛云卷云舒,放开架子,领着孩子们舞动青春,激发无限的潜力,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效。

1.展示出“美丽”的形象

事物的内容决定着事物的外在形式,但内容必须通过外在的形式加以体现。由此,教师的内在素养也只有通过外表形象才得以表现。教师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客观扮演着与其他行业所不同的社会角色。学生初接触教师时,会形成一定的好感或厌恶感,这类感觉的产生,极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外表形象。好的形象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好感和信任感,甚至有盲目的崇拜感。学生一旦确立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对他(她)所传授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缩短彼此的距离,增加师生的接近度。教师必须利用为人榜样的角色强调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挖掘自身优势,创造差异,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

2.用激情点燃情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真正的教育能手是满怀激情地讲课的”。 “喜怒哀乐愁、悲欢离合意、酸甜苦辣咸”语文课堂有着如此古富多彩的文本样式,教师应真正进入课堂情境,教师能与文本与学生的喜而喜,与文本与学生的悲而悲,在文本师生“三情相悦”的氛围中,教师与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姿势共鸣”,会更多一份默契,成为推进教学的动力。老师应似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携饱满的情绪,以情传情,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不断的把语文课堂推向,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3.激励的语言点亮美学眼光

激励是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手段,课堂激励是实现“学为主体”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人都渴望别人的激励和赏识,处在花季青春的中学生更是如此,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表扬学生,给学生以关怀和信任,这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巨大动力。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美的因素。让我们以“美”为境界,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显现“美”的教学内容,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美。

第8篇:小学生美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发现美 感受美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对每的体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基于以上两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图画入境法。《火烧云》描写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烧云”之所以值得描写,就在于它美而多变的色彩和形状,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美的享受。可惜从出现到变幻、消失,时间极短,不易看到。如何再现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对文作画,评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如其境、会其情。如何作画,老师给作画提示如下:①画面要分天空,地面两个层次。②课文提到的地面人物、动物的位置及其身上的颜色,还有天空中的“马、狗、狮”的朝向、姿势、神态、背景都要与文字相吻合。③课文前半部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夕照图,要发挥想象与联想,给画面添上些背景物才能表现农村风情。学生作画后,开展评画学文活动。事先选择几幅代表作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鉴赏,然后边读文边评画。

把画图引入语文课,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 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过评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第9篇:小学生美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方法 想象力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62

想象力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重要基础,想象力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重在拓展小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美术教学带有很大的灵活性,传统的封闭在教室中的一板一眼的教学,已不太适用于美术教学,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群体,美术的教学应更加生动性、趣味性。美术学科也与传统的其他课程不同,它不重在传授美术基础知识,而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与艺术观念的表达,这也就需要教师们通过实施多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解放学生们的思想,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束缚,大胆、独特地引领小学生们,对教学内容做出创造性的探索。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大多比较跳跃、幼稚、随意,但又无疑是生动、有趣而充满想象的,教师无需用合理与否来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而是更多的给予每一位学生鼓励,肯定他们丰富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多多发现、思考和描绘身边的美。笔者根据这几年对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研究和思考,在自我反思和探究的基础上,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以下几点见解。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将是索然无味,就大多数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讲,对美术这一课程还是较为感兴趣的,那么如何来使学生们保持这份兴趣,或者增添这份兴趣呢?

课堂的引入部分十分重要。正式开课前的引入一定要贴合实际,任何的想象和创作都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和背景的,与生活丝毫没有关联的想象是不存在的。举例来说,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几个不同形状的纸壳,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状等,然后一个个的拿出来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形状来将这些纸壳想象成不同的事物,并鼓励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讨论,这样的引入方法给接下来的行课进行了一个“预热”,使课堂先活了起来,热闹了起来,学生在思考和回答教师的这些问题时也就自然而然联系了实际,提起了继续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多思考和设计课前小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并给予他们肯定,鼓励他们开动想象力,避免思维僵化;抑或是通过播放音乐、幻灯片等方式引出课堂内容,以这些生趣的方式开始课堂,不会突兀且能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致。

二、营造生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在轻松、愉悦、生动的课堂氛围中产生的,轻快的教学环境更易给学生带去思考问题的动力和想象的空间。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的就是以一颗平等博爱的心对待每一位小学生,拿出足够的耐心、爱心与责任心,不否定每一份通过努力而得来的美术作品,勤于肯定学生通过想象力制造出来的成果,不打击美术基础较弱的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需要什么和他们内心所想,将舞台交给他们发挥,在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都要不忘自己的职责,照顾到每位同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一种宽松、亲切的教学氛围。

借用各种工具辅助教学,也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教师要有效运用教具,例如:人物模型、剪纸成品等演示模型;还可借助相关的历史故事、童话故事、诗歌等优秀作品来作为教学的依据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工具;教师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善于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等,拓展学生们的视野。教师更应引导学生们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教师主动为学生提供或是呼吁学生自己准备相应的杂志、画报等,这些刊物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们翻看欣赏,还能让学生们去发现其中有价值的画面等信息,通过将其剪下、收集等方式来保存艺术,激发想象力。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学生们在这个和谐的环境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指导学生们去捕捉生活中那些具有表现力和趣味性的食物,拥有一双会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

三、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美术是一门极具趣味性和灵活性的学科,它不需要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它需要的是顺应小学生的天性,通过设计各种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想象力加以维护和培育。

教师进行授课,需要时时与学生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交流,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活动之一,就是通过相互呼应的方式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性,举例来说,教师可以拿一个正方体模板,询问同学们看到这个模板能想到哪些事物,并尝试画下来,再进行小组交流和全班的分享,学生们所想的事物也许有食物、玩具、家具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将声画结合的方式来考验学生,例如,教师找来一段描写春天景色的文章段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读与学生们听,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听到的信息来画出一幅画;抑或是请几位同学当作模特,让其余同学对其进行画像,然后面向全体进行展示和分享,妙趣横生。这类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课堂变得生动、高效,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条件允许、能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教师甚至还可以向学校上级申请,组织学生们外出到公园等地方进行写生,将学生们带到教室外,领略自然的风光,同学们在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美景和玩乐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开阔了视野,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生活中找到创作艺术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