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比的基本性质范文

比的基本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比的基本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比的基本性质

第1篇:比的基本性质范文

第4单元

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主探究,猜测验证。

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环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规律,大胆猜想并通过举例、论证等方法进行验证,使学生经历“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巧妙点拔,层层深入。

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时,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步步深入,充分发挥教师在关键处的点拨作用,使学生理解化简比的意义,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同时能正确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经历发现、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学习难点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化,并能熟练地化简整数、分数、小数比

一、复习导入(7分钟)

1.复习。

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引导学生回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5.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猜测比的基本性质。

(2)验证猜测的性质是否成立。

①指导学生,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举例、合作验证。

②集体评价学生汇报的验证过程和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4)探讨:为什么0除外?

2.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1)PPT课件出示教材50页例1。

引导学生自学,明确要求。

(2)组织学生根据例1(1)列出比,并自主化简比,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汇报板演,师生评价。

(4)出示例1(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

(5)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化简比的方法。

3.探究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组织学生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

三、训练深化(9分钟)

1.巩固训练:完成教材第53页第4、5题。(巩固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2.拓展提高:完成教材53页第6题。(化简比)

四、总结收获(4分钟)

第2篇:比的基本性质范文

笔记本的微型化主要体现在小、轻、薄三个方面。采用11.6英寸的机身尺寸,将14英寸产品的重量控制在2kg以内,提供20mm以内的纤薄身材,这些都算是笔记本在微型化道路上所进行的努力和尝试。如今,透过真正微型化成功的笔记本,我们可以总结出两大趋势:1.保持传统结构,尽可能压缩体积,形态只是发生了小变(简称“小变态”);2.改变机身形态,引入变形属性,属于大变的形态(简称“大变态”)。

简单来说 “小变态”们只是传统笔记本瘦身后的产物,保持了将处理器、显卡、内存和硬盘等硬件集中于键盘下方的传统结构,也就是目前颇受欢迎的普通超极本和超薄本。这类产品的瘦身秘诀就是采用集成度更高的主板、功耗更低的超低压版处理器、7mm超薄硬盘、舍弃光驱、用聚合物锂电池取代18650电芯等等。

可能有读者会认为这种保守的设计风格缺乏创新精神,而且将机身过分“削薄”后会导致性能的骤降。实际上,传统的机身结构有利于成本的控制,而且仍有机会在纤薄的机身里融入中端级别的独立显卡。只是为了解决高端硬件所带来的散热压力,就需要厂商采用更给力的散热方案。比如厚度不足21mm却配备GT750M独显的ACER V5-473G超薄本,就通过左右各一组散热风扇分别供处理器和显卡散热。

总之,如果你需要一款性能出色但价格实惠,可以驾驭更多主流3D游戏的全能产品,“小变态们”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当然,在平板流行风的洗礼下,很多消费者更青睐可以将笔记本托在胳膊上、用手指在屏幕上指点江山的感觉,如果你想获得不逊于类似iPad的操作体验,“大变态”可能才是你的菜。

解析“大变态”

所谓“大变态”,就是机身结构一改传统,比如屏幕可360度翻转的联想Yoga、屏幕能以边框为轴360度翻转的戴尔XPS12R、配备侧滑键盘的东芝U920T、屏幕和键盘可以分体的ThinkPad X1 Helix等等。其中,像Yoga、XPS 12R和U920T限于相对复杂的机械结构,终究属于小众产品,而像ThinkPad X1 Helix这种采用分体式设计的品类,则是包括英特尔在内的业内巨头所看好的“微型化”形态。如果你觉得“分体式”概念很难理解,那就不妨看看微软Surface Pro:自身就是平板,配上键盘就是超极本。

“能像平板电脑一般操作”是笔记本微型化的终极目标,而这个标准对大于13.3英寸屏幕的产品而言并不现实(再薄再轻也会影响操作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唯有采用10.1英寸~11.6英寸分体式设计的产品才有机会符合标准:因为它们可以把重量控制到800g以内,而且可以轻松塞进绝大多数的包包中。而分体式设备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包括电池在内的所有元器件都塞进了屏幕里面。与iPad不同的是,它们内部搭载的是高性能X86架构处理器并运行着Windows 8操作系统,几乎可以胜任除游戏以外的所有工作和娱乐环境。

当然,分体式超极本也存在无法回避的缺陷。首先是屏幕部分实在太薄,不可能再塞进独立显卡(无法解决发热问题)和更大容量的电池。因此,虽然分体式设备插上键盘就是超极本,但你也不能指望它的性能可以媲美更便宜的普通独显超极本,续航时间也要大打折扣。此外,分体式超极本的机身至多只有一组USB接口而已,而标配的键盘也多以超薄为主,手感很难保证。好消息是,随着Haswell平台的加盟,分体式超极本性能和续航的缺陷有望解决。

Haswell不仅限于性能提升

说实话,分体式超极本有点“生不逢时”,Ivy Bridge所集成的HD4000核芯显卡还不够强大,并缺少进一步的省电特性。而目前市售的几乎所有分体式超极本都基于Ivy Bridge平台设计,自然存在上述固有的缺陷。而Haswell,则是为了解决上述缺陷而生的。

图形性能再度进化

目前市场上可以看到低电压版Haswell处理器主要以集成HD4400核芯显卡的i3-4010U和i5-4200U为主,它们的规格不高,仅能算是第一波的探路石而已。要知道,低压版Haswell家族中还有集成HD5000核芯显卡的i5-4250U等型号。即便如此,当这两款新处理器与Ivy Bridge平台同档次的i3-3217U和i5-3317U相比还是占据明显的优势。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就CPU性能而言,Haswell与Ivy Bridge的表现接近,只有细微的性能优势。但在GPU测试部分,Haswell处理器所集成的HD4400核芯显卡要远胜于上一代的HD4000。换句话说,以前Ivy Bridge集显跑不快的游戏,Haswell可以跑得更流畅。

省电节能才是重点

iPad之所以一直位居平板领域的王者,除了其完善的生态系统以外,以10小时计算的续航能力也是其他系统的平板难以抗衡的。要知道,分体式超极本的屏幕部分只比iPad略厚,又能容纳多大的电池?而且X86架构的酷睿处理器耗电量远超ARM架构,这就导致很多现有分体式超极本仅能提供4~5小时的实际续航时间。前文提到过,英特尔规定基于Haswell平台的超极本要具备9小时的续航时间,而这自然也包含采用分体式设计形态的超极本。那么,在电池容量很难提升的情况下,它是如何做到续航时间的翻番呢?

秘密源于“S0ix”状态

笔记本在关闭屏幕时会进入睡眠状态,也就是“S3”状态。同理,休眠状态是S4,而关机断电后则进入S5(数字越大越省电)。长期以来,我们的笔记本只能在S0~S5这6个睡眠状态之间切换,从而改变系统设置,起到节能省电的作用。而在Haswell时代,英特尔引入了全新的“S0ix”(英特尔主动待机状态)概念,可以让笔记本稍一闲置就能自动进入S3睡眠状态,但在需要处理数据时又能被迅速唤醒,处理完成后再度进入S3状态。但在以前,笔记本只能通过调整电源选项才能修改自动进入睡眠状态的时间,而在这个时间里,哪怕你没有进行任何操作,系统也时刻处于高功耗的“备战状态”。

就好像手动水龙头(传统)VS电子水龙头(支持S0ix)。当二者都在打开状态时,前者需要手动拧上几圈之后才能完全关闭,期间仍会不停漏水。而后者则以毫秒为单位就能完全关闭。时间久了,谁更省水无需多言。据悉,在一款搭载i5-4350U处理器的英特尔超极本样机上,循环播放一段1080P视频可达9小时,而在同规格的第三代酷睿超极本上则只能达到5小时。

总之,通过S0ix等一系列的技术改进,让Haswell平台的超极本在进行视频、上网等基础操作时可以延长60%左右的续航时间。而在游戏或复杂的应用环境中也能获得15%左右的增益。

不可忽视的低电压内存

除了“S0ix”这个抽象的技术概念以外,全新Haswell平台还有一个看得见的省电改变,那就是加入了对DDR3L(低电压)规格内存的支持,内存电压变低了,自然也能达到一定的省电效果。需要注意的是,DDR3和DDR3L的外观和接口一模一样,只能通过内存颗粒上的参数标签得知内存的实际规格。

很多购买Haswell平台新品的用户,都存在升级内存的需求。但是,包括京东在内的笔记本内存分类里并没有注明内存的电压规格,很多产品在宣传描述中也没有提及准确的电压参数。问题来了,Haswell平台所用的主板芯片组(比如HM87)不支持1.5V的标准DDR3内存,安装该标准的内存后会出现无法开机的现象!

不过,Haswell是否不兼容标准DDR3内存还存在分歧,比如我们之前评测华硕A450J时曾成功识别了标准的DDR3内存。但像ACER新V5系列、ThinkPad X240s和Alienware 18等Haswell平台新品却完全不支持DDR3内存。在这里不排除可以通过修改BIOS设置修改支持内存标准的可能,不过为了实现100%的兼容性,建议购买Haswell平台新品的用户如有内存升级需求,一定要认准DDR3L标准!

当然,基于Haswell平台设计的分体式超极本的价格肯定不会很便宜。如果你对性能的要求不高,但想获得媲美iPad的操作体验以及普通笔记本的丰富功能,那就不妨将目光投向分体式设备的分支力量——基于Atom处理器设计的“Windows 8平板”吧。

Atom又爱又恨的选择

分体式设备并不局限于超极本,为了迎合普通消费者的“Windows 8平板”梦想,英特尔在2012年推出了Atom Z2760处理器。这颗1.8GHz的双核处理器是英特尔专为平板电脑量身定制的SOC芯片,TDP低至1.7W,甚至无需风扇辅助散热。因此,基于这颗芯片设计的平板电脑可以做得更轻更薄,而且续航时间也能接近10小时。

优势劣势对对碰

Atom Z2760的优势是完美兼容X86架构,即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下的所有程序,非常适合长途外出时替代传统笔记本甚至超极本。而且这类产品也均有专属的键盘底座,使用方式和分体式超极本一致,部分型号的底座内部还藏有额外的电池,可以实现超越18小时的续航能力。但是,Z2760的性能却和上网本平台的N2800持平,虽然能够兼容Windows平台的游戏和软件,却无法保证运行速度,玩游戏的话《魔兽争霸3》差不多就是极限了。因此,这类设备是否值得购买的关键就是价格。目前最便宜的Atom平板是三星XE500T1C-A01CN和ACER W510(4799元,带键盘底座),而ACER旗下的另一款产品,搭载i3-3229Y处理器的Aspire P3分体式超极本却只卖4999元。可见,Atom平板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虽然它比分体式超极本更微型,但是就当前的价格而言,它的性价比并不高。

Atom的春天快到了

Atom Z2760虽然能让Windows 8系统的平板电脑获得10小时左右的续航能力,但其相对孱弱的性能却令其无法保证复杂应用环境的执行效率。究其原因,则是英特尔一直将Atom定位于超低功耗的入门级设备,并总用上一代工艺来制造它。好消息是,英特尔即将把Atom提升到与Core(酷睿)相同的战略地位,二者的工艺、架构都会趋同。22nm甚至14nm的Atom都已经箭在弦上,备受诟病的图形性能(GPU)也将媲美AMD引以为傲的APU。

可能帮到你的“微设备”

当主力的办公兼娱乐设备:笔记本被“微型化”后,我们的旅行包中终于留出空间可以安置更多的物品了。与其塞进更多的衣物和零食,不如挑选一些可以帮我们事半功倍的微型数码利器以备不时之需呢。

支持投影的平板电脑

智器U7

作为一款1999元的平板电脑,智器U7在单纯的硬件配置上缺乏亮点,1.2GHz的德州仪器OMAP4430双核处理器现在来看已经有些过时,7英寸配1024×600分辨率的屏幕也有些落伍之感。不过,U7却是全球首款内置投影的平板电脑,在室外与合作伙伴洽谈时可以随时将笔记本和手机内的方案拷贝其中,并投影70英寸大画面,平均投影亮度下可持续工作3.5小时以上。如果你是经常飞来飞去的销售达人,智器U7应该是最适合你的微设备之一。

随身投影伴侣

优伴爱享+Y101

优伴Y101是一款仅重225g的轻商务投影机,其体积仅有125mm×73mm×35mm,采用LCoS投影技术,物理分辨率为1024×600,最大可投射80英寸的画面,内置1450mAh的锂电池可提供数小时的持续工作时间。而优伴爱享则是一款U盘大小的类似电视盒的产品,将其插在Y101的HDMI接口后,就能将手机、平板内的影音文档等资料以无线的形式投放演示出来,堪称最迷你的办公套件。此外,优伴也支持普通电视,摇身一变成为拥有丰富资源的互联网电视。

音乐无限

漫步者魔砖M5

漫步者魔砖是一款采用蓝牙V2.1+EDR技术的无线音响,其采用了1.75英寸铝盆全频带钕铁硼扬声器和高效CLASS D类数字功放芯片,音质出色。此外,该音响支持蓝牙免提(驾车神器),TPU橡胶的外壳防尘防水还特别防滑,平时可以将笔记本或平板靠在其上充当支架使用。在手机、平板和各种分体设备纷纷支持蓝牙无线技术的今天,蓝牙音响的先天优势自然会被无限放大。

第3篇:比的基本性质范文

智慧教育教育模式基本要求一、前言

从古至今,不论是古代帝王还是卓有成就的思想家,都把教育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因此,一直以来人们之间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只有教育才是维持一个民族和国家长久生存和持久昌盛的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古代中国,教育的目的是辅助选拔优秀的官吏。但是,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欧美国家,这种为科举选拔做辅助的教育发展模式被激烈的批判着。在他们看来,教育不能仅仅是工具或是功利性的手段,实质上,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去唤醒人内心深处的灵魂。著名哲学家亚斯贝斯就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被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所以,在新时期,随着社会、教育环境和人本身的发展,教育也应从过去的僵化形式有所突破,转而向智慧教育发展。

所谓的智慧教育是相较于传统教育而言,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对知识的灌输,目的在于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受教育者。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是教会学生“是”,却不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智慧教育则不同于传统教育,智慧教育把教育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使学生知道“是”的基础上,从而更清楚“为什么”。从传统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变不是一种普通的转变,这种转变使扼杀人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意识的基础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张扬人的个性,使人学会质疑,能够更好地走向生活的教育模式。因此,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度,国家要想富强,社会要想进步,人民智力要想获得提高,智慧教育就需要更多的普及和完善。

二、智慧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的发展需要智慧教育

社会的形成建立在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扩大,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扩大。因此,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社会如何发展?人如何发展?根本上在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才是人和社会相互发展的基石。因此,归根结底说来只有教育发展成功,才能在根本上促进人和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因此,只有转变过去旧有的、僵化的教育发展模式,转而向智慧教育迈进,才是人和社会共同发展所希冀的期望。

2.教育环境需要智慧教育

现代的教育环境同古代、过去的教育环境有所不同,更加主张教育本身面向人本身、向着唤醒人的灵魂以及刺激被教育者思维的独立性和开放性的展开,而过去僵化的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的教育不再被更多的人所认同。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启发式的教育,启发式的教育之所以受到欢迎就在于它保留了人思考的独立性,使思维具有活力,而正是这种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强调创新的来源。只有创新科技才能进步,只有创新社会才能进步,只有创新教育本身才能进步。因此,智慧教育不是某个个人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它是整个教育环境的需要。

3.从人的发展本身来说更需要智慧教育

马克思在他的社会三形态理论中强调:在第三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将不再是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它将是人的全面独立和自由的状态。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状态不仅需要经济、物质即社会层面发展的提升,事实上,它更需要教育的努力。教育只有向着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而去努力,马克思曾说的预言才将成为现实。教育在它的根本意义上说来,教育是为了人本身而开展的,绝非过去的为了知识而学习知识,教育需要将外在世界本身展开,但是需要清楚的是,教育不是一味地使人关注外部世界,了解和学习外部世界的目的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和生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应是使人更清楚地认识自身了解自身。而智慧教育之所以会突破和超越于传统教育,正是在于智慧教育开启了人认识人自身的那扇窗,使教育不再只关注外部世界和知识本身。相反,只会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人本身。

三、智慧教育的基本要求

1.张扬个性

传统的教育是以灌输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而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最大弊病就在于使人丧失了个性。灌输式的教育理念是使将各种知识概念在学生不需要理解的情况下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将自身的记忆能力发挥到极致,把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全部原封不动的装进自己的大脑。灌输式的教育之所以受到批评,就是因为它没有看到受教育者的不同理解能力和思维特点,而是以相同的方法不分类别的全部传授给学生,这就造成学生在个性上极大丧失,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培养了一群有着相同特征、相同想法的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仅仅维系在外部特征的差别,却使人丧失了人与人之间本质上的差异――个性上的不同。因此,之所以要倡导智慧教育,就在于智慧教育强调的是按照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也就是在保留人自身个性基础上的教育,智慧教育不仅把知识传输给了学生,更重要的是它保留了人性最宝贵的一面――个性,并为这一特性的展开提供了条件。

2.学会质疑

近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培养创新精神,但是创新精神如何才能培养?美国人在这方面给我们上了一个很好的课。现在的世界格局体现在一超多强的形势,而美国就是其中的“一超”。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都处在世界的前列,而美国人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一水平,就在于他们具有创新精神。走进美国的课堂会发现,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像在中国有着森严的等级一样,相反师生之间总是以非常轻松和愉快的形式存在着。此外,美国人从不会将问题的答案直接给出,而是尝试着让学生推出问题的答案,甚至是学生给出问题,让老师来进行回答。这种在美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质疑的精神就是美国人创新精神的源泉。因此,我们在开展智慧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提出疑问。

3.走向生活

我们原有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备受诟病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不具有生存的活力,在于它缺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缺少走向生活的一种精神。事实上,教育与生活之间本来就应是一种天然的关系,教育来自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根基。智慧教育会使人更加清楚的明白,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要简单地了解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本身的教育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第4篇:比的基本性质范文

笔者买了一款IBM600E二手笔记本电脑,内置原装锂电池。在充满电后,使用电池工作时电源表的电池图标显示时间1小时40分剩余。在工作量和工作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是否可能使用更长时间呢?我做实验的结果令人吃惊,电池的最长使用时间达到了2小时37分钟,这个时间是指电量表的电源图标指示的时间,也就是电量指示从100%到0%的时间。

实验的依据 出厂的锂电池最大性能没有被激发,需要人工经过多次“过充过放“电,才能激发其最大性能,旧的锂电池也需要“过充过放”电激发其最大性能。所谓“过充”是指当使用外接电源为电池充电后再充一段时间(1至10小时),电池充满的标志是电池指示灯由黄变成绿色;所谓“过放”是指在最小电流放电的前提下“电池严重短缺警报”时人为强制不关机,直至电池耗尽自动关机。

实验前提条件 使用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支持CPU自动节能。硬件配置:Pentium Ⅱ 366 ,内存128M,硬盘40G。电池“过充”后,使用外接电源启动计算机,实验时拔掉外接电源,不使用光驱,关闭网卡,只打“空当接龙”游戏,不对硬盘进行其它读写操作,显示屏亮度调到最低,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小电流放电”,打个小游戏为消磨时间。注意室温关系到笔记本电脑风扇转动时间的长短和锂电池的化学特性,进而影响到实验时电池的使用时间,为提高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实验尽可能在同一室温下进行。依次打开“我的电脑”、“控制面板”、“电源选项”、“警报”,将“电池严重短缺警报”下的“当电力降低到以下水平时,发出电池严重短缺警报”复选框中“√”去掉,人为强制不待机或关机,至电池耗尽自动关机,达到“过放”的目的。

实验经过 第一次,室温22℃,放电110分钟自动关机,风扇转动时间没记录。第二次,放电81分钟后,风扇一直转动,放电131分钟后,电量指示为0%,放电138分钟后自动关机。第三次,室温21℃,放电151分钟后电量指示为0%,放电156分钟后自动关机,放电过程中风扇没有转动。第四次,室温21℃,放电157分钟后电量指示为0%,放电167分钟后自动关机。

曾有人说“笔记本锂电池不需要‘过充过放’电”,还有人说“旧笔记本电池用不住”,这样的说法在实验结果面前是站不住脚的。锂电池的使用寿命是以充放电次来计算,一充一放为一次,有资料说大概能使用350~700次。所以在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尽量不要使用电池工作。

第5篇:比的基本性质范文

关键词:导师制;毕业设计;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9-0128-02

Role of Tutorial System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XIE Fang-juan, ZHU Shu-yun, PENG Lan-feng

(Nancha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29, China)

Abstract: Graduation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est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the four years of university. Tutorial system is distribute a tutor for students when they started their college life , to give them learning direction in there college life, and responsible for all the practical courses, continuity, targeted to solve their learning problem. Through the tutorial system, students can complete the graduation project better, and increase their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social competition,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ersonnel training effectively.

Key words: tutorial system; graduation project;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高教届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而国内的众多高校也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竞争力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强化[1]。

应用型本科教学应该坚持“四个突出”,即突出基础,突出特色,突出应用,突出技术[2]。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应用的核心是实践。这就要求各专业能够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评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全面的专业技能,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练习,同时可以让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扩大和深入,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1 导师制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4]。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导师制的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导师制能够很好地在教师和学生中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能够让教师在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正确指引。在思想上能够让学生走出迷茫,目的明确;在学习上能够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方向更明确,少走弯路,充分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同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难题。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由始至终都贯彻着导师制,但是在本科教学领域,虽有高校涉及、探索,却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普及。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纷纷探索在本科教育中建立导师制这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以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2 导师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中的作用

2.1 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指导教师

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存在教师不足,教师授课、科研任务重,精力时间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部分教师把毕业设计当成过场,选题简单随意,在指导过程中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到位的问题。还有部分教师本身没有工程实践经验,毕业设计课题缺乏实践性。而外聘教师对于学生没有一定的理解,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而设置合适的选题。

2)学生

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一般是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时间是学生找工作、考研、考公的密集时间,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投入时间相对较少。同时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把毕业设计当成走过场,“60分万岁”的心理使得他们并不在乎质量,甚至出现在抄袭的情况。三本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专业基础不扎实,自学能力不强,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不强的缺点,因此在综合实践性强的工程问题的分析、解决上会显得力不从心。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甚少看专业论文文献,更别提撰写相关专业论文,缺乏文献阅读和撰写能力,导致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差。

3)规章制度

所有学校针对毕业设计都制定了相应的毕业设计管理条例和过程监控制度,但是出于毕业率和就业率及其他各方面原因的考虑,很多学校都没有严格执行相应规章制度,对部分未达标毕业设计从宽处理,从而使毕业答辩流于形式。同时在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体系中不能体现创新性、实用性、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2.2 导师制的优势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包括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工程项目的完成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等的重要途径。培养这些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导师制是在学生入学时即分配导师,很多工作和能力可以在毕业设计前期进行和培养。导师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中具有以下优势:

1)导师4年持续性、针对性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结构有更好的认识,让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课程外的知识,提高自学能力的同时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2)导师负责所指导学生所有的集中实践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有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毕业设计课题。

3)提前下发毕业设计课题,学生能够提前熟悉导师研究方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相关课程,并阅读相关文献,学习论文撰写技巧,让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不再是表面肤浅的理解,而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拉长毕业设计时间,分散学生和教师精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4)导师制增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导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情况,这样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避免学生在遇到挫折时钻牛角尖。同时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本专业就业及考研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确立目标,避免学生大学四年漫无目的地混日子。

2.3 导师制的实施

以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2级为例,简单阐述导师制的实施。

1)选导师

选导师应该尽早,这是因为对于工科类三本院校,学生的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本就不扎实,越早分配导师,导师就能够越早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并指导学生正确学习各种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导师能够合理规划学生的课外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外文翻译、论文撰写等技能并学习各种相关专业软件。导师能够让学生早些接触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实际参与进来,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当然如果学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不感兴趣,或者由于找工作、考研等原因,导师可以将其推荐给合适的导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选题

选题工作可以在大三上学期开展。此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确立好选题后,学生就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挑选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并阅读相关的文献,培养自己相关技能。

当然,由于毕业设计时间拉长,毕业设计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3)答辩

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和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办法,并严格执行。答辩实行导师和学生分组交叉原则,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3 结束语

通过对导师制的前期实践表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导师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能够很好地解决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敏福,聂丽,姚有峰,等. 实验室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J]. 大学教育,2013(7):70-71.

[2] 范燕.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式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6):78-79.

[3] 史兵,马正华,段锁林,等. 电气类毕业设计过程改革与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3(11):102-103.

[4] 吴太全,焦志伟,姜舟婷. 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初步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0(19):184-185.

第6篇:比的基本性质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培养大批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已成高校改革的重点任务。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目前,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质量严重下滑,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已势在必行。

一、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生源质量下降。

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骤增,生源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学生的理论及实践基础较薄弱。

2.受就业、考研影响。

由扩招影响,近年来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异常严峻,而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与部分学生找工作及考研的时间段相冲突,自然把毕业设计放在了从属地位。

3.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毕业设计对人才培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对设计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答辩前三四周加班加点,东拼西凑,更有甚者在网上购买毕业设计,准备敷衍过关。

(二)指导教师方面的原因

1.部分教师业精力和实践经验不足。

近年来,由于扩招导致师生比不足,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对毕业设计指导投入精力不足;还有一些教师缺乏现场经验,缺乏科研与实践背景,对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2.选题方面原因。

选题的质量直接决定毕业设计的质量。部分毕业设计题目与实际项目及学生就业去向脱钩较严重,内容空洞,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部分题目过于陈旧,因该类型课题网上资料齐全,从而导致作弊现象较严重。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1.毕业设计经费投入不足。

一方面,配套实验设施建设不够。随着学校的扩招,实验资源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在教师的进修及企业挂职锻炼方面投入不够,导致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

2.毕业设计监督管理不完善。

对毕业设计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是保证其顺利的前提基础。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制订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在具体实施上多数流于形式,缺乏管理力度,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二、加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新指导模式

(一)完善相关课程改革,调整毕业设计时间

到一些知名企业充分调研,了解企业、社会对人才及相关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及时更新,整合一些有相互重合部分的专业课程,多增设一些基础实验及综合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将毕业设计调整到第七学期第十周开始,以缓解学生精力不足。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完成文献检索、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及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相关讲座,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二)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及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学校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多购置一些综合性试验设备,提高试验的开出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实验室,使学生和教师有机会到生产一线实习及毕业设计,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现场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指导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三) 加强毕业设计的监督管理及奖惩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对毕业设计的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该与二级院系及指导教师共同完成相关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开展毕业设计讲座,让学生以更加严肃的态度去完成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选题严格把关,根据过程检查结果评定平时成绩,公平合理地对待最后的答辩及成绩评定。对于学术不端,抄袭及造假的学生给予通报批评及延期毕业等处分;对毕业论文优秀的学生和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将此项内容和教师的职称评定、奖励挂钩,以提高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视,为毕业设计改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探索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1.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

“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一到大三,在此期间学生在学校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门课程,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第二阶段为第四年,学生在企业结合生产和科研开发实际,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及毕业实习,由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完成毕业设计指导进行生产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这种毕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提高实践及动手能力,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2.基于创新竞赛毕业设计改革。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新竞赛尤其是国家级、省级大赛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如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竞赛从大二、大三开始,毕业设计与创新竞赛相结合,避免了学生与大四的找工作、考研等相冲突,同时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可将大赛内容分成几部分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增加了学生的分工和合作,大赛获得省级或国家级奖可代替毕业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基于实物模型、科研立项等的毕业设计改革。

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毕业设计的选题应鼓励实践性、多样化的选题模式。根据学生的基础及综合能力,选一部分学生参与实物模型制作,以机电专业为例,如结合单片机、PLC及基于三维软件的装置部件设计等的设计题目,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硬件调试的实践能力及软件应用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完成实物制作或模型的装配仿真即可代替毕业设计;对于部分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的同学,内容符合本专业方向,完成立项的结题答辩经审定通过可代替毕业设计。

三、总结

毕业设计是学生为主导、教师参与的一项综合性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毕业设计改革应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毕业设计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和监督,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二君.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体会 [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85-86.

[2]周艳荣,张玉莲,刘松平.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 [J].中国电力教育,2010 ,(21):58 -60.

第7篇:比的基本性质范文

一、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产权的概念界定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投资形成的,以人体为基本存在形式并能带来未来收益的以专业化知识、技能和健康等因素体现的价值总和。人力资本的出现是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相关的,是一种基于以人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的新的更高级的资本形式。

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的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是制约人民行使这些权利的规则,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二、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社会的经济效益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保障和实现人力资本的权益,我们认为其有必要产权化。其原因有:

(1)现代企业性质和企业产权制度安排的原理决定了人力资本需要产权化。现代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订立的特别合约,人力资本产权天然归个人所有,只能激励、不能压榨,因此,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实质上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否能够拥有企业所有权的问题。人力资本必须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但由于人力资本属于且只能属于其所有者,其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可能“自然”地让渡给企业,企业只有像使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投入的物质资本的同时必须赋予他们(债权人、所有者)一定的权益那样,使人力资本所有者也成为某类权益持有者才能合法高效地使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

(2)新经济的特点决定了设置人力资本产权的必要性。新经济时代,在创造企业财富的基本生产要素中,以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人力资本作用远远超过传统的物质资本的作用。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克里茨在1993年就曾指出:“实际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货币资本更为重要,估计在全部资本中占到2/3到3/4。”既然企业的投资中必须包括人力资本,那么人力资本拥有企业的也是必要的。

(3)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和效率提高需要产权制度安排与保障。在人力资本产权明确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供给和使用可以达到最优。在这种条件下,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济利益与他的人力资本的供给多少是直接对等的关系,利益成本共担和对等最终激励人力资本产权主体更高效地供给人力资本。可见,要想真正实现激励人力资本的高效供给,就需要完整地、不受侵犯地实现的人力资本产权。

三、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可能性

同时,现代经济社会客观上也为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实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使其成为可能。

首先,在当今经济社会,人力资本能够满足马克思《资本论》中对劳动力主张所有权的两个前提,即:一是劳动者具有人身的自由;二是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财产。

其次,人力资本能够主张产权,也是因为其具有产权的一般性质,具体表现在:(1)人力资本主体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具有市场交换价值,能够给持有人带来价值或收益,从而转化为物质财产并具有要素产权性质。(2)根据劳动产权理论,人力资本提供的服务在使其他事物和资源具有不同价值的基础上还会增加新的价值,因此人力资本可以且应当享有其创造的价值。(3)人力资本与其载体不可分离,人力资本所有者作为自身人力资本的主人,能够实现排他性占有从而具有财产权的基本属性。

再次,人力资本价值是可衡量的,这也为其产权化提供了可能。人力资本市场的运行为其价值测量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参照系统或基本标准;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调整薪酬福利、业绩评价等方式对人力资本的价值及其变化进行评估。

最后,人力资本能够主张产权,是因为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和财务处理的整个过程是可控的。具体来说:(1)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制度约束性为其实现提供了制度基础,这些制度通过国家强制力和社会约束力来界定与保护人力资本承载者的权利,降低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2)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互利合作为其控制提供了经济基础。人力资本产权交易为参与者提供创造与分享“合作收益”,使得人力资本的承载者自愿地让渡部分支配权,同时进行自我控制。(3)企业的层级结构为人力资本的控制提供了必要的权力基础,使得企业的控制者能够用比较稳定的机制与形式进行人力资本的配置,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四、结语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物质资本产权到人力资本产权的演变将会愈演愈烈,演变的最终结果将是:人力资本产权消融物质资本产权。

参考文献:

[1]葛玉辉.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制度创新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03.

[2]孙晓鲁.人力资本产权化问题探讨.北方经贸.2007.11.

[3]向显湖,钟文.试论企业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人力资本产权收益.会计研究.2010.10.

[4]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06.

第8篇:比的基本性质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 资本市场 加速系数 有效性

引言

随着资本市场在融资渠道、市场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强化,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的传导机制也不断完善。与此同时,资本市场货币传导机制也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不仅起到变革货币政策实施环境的效果,而且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出新的方向。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处的经济环境存在极大的非稳定性。因此,研究我国资本市场中的货币传导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学术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在作用于资本市场,从而对社会需求产生影响的同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也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的传导中形成了一种加速机制。本文尝试通过实证方法,研究货币政策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加速传导机制。

理论模型及相关原理

(一)理论模型

假设货币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社会总需求之间存在一种较稳定的加速循环机制,其加速循环程度简化为一种加速系数,用字母a表示。加速系数的表达式如下:

at=ΔQt /ΔYt (1)

其中,下标t表示时期,Qt表示t期资本市场的证券需求水平,Yt表示t期的国民收入水平。ΔQt则表示t期与t-1期的证券需求水平之差,即ΔQt=ΔQt-ΔQt-1;ΔYt表示t期与t-1期的国民收入水平之差,即ΔYt=ΔYt-ΔYt-1。式(1)也可写为:

at=(ΔQt /Qt×ΔYt /Yt)×Qt /Yt=k・Qt /Yt(2)

其中,k=ΔQt /Qt×ΔYt /Yt表示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反映收入水平变动引起的资本市场证券需求水平的变动程度。当0

由式(2)可知,证券收入弹性越高,证券化比率越高,那么加速系数也就越大,于是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传导中的加速效应也就越强,即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的传导机制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的加速传导原理

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传导中的加速机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央行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货币政策渠道来约束资本市场;第二阶段是资本市场通过托宾Q渠道、流动性渠道、财富渠道等具体渠道实现货币政策的传导,进而促进社会总需求增加。

1.货币供应量渠道。若央行实行宽松型货币政策,则货币供应量增加,于是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购进证券来实现持有货币量减少,因此证券价格将被抬高,整个资本市场价格也将呈现上涨趋势。

2.利率政策渠道。利率政策渠道是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改变社会融资成本和投资回报率等,从而作用于社会投资和社会需求的一种渠道。当利率水平下降时,社会融资的成本也将减少,于是风险资金的预期收益率可能高于利率水平,因此投资者投资于风险资产的规模将会扩大,最终推动资本市场价格上涨。

3.投资渠道。投资渠道是以股票价格与投资水平的动态关系为基础的,也称托宾Q渠道,这里Q值即指企业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其中,企业的市场价值可表示为股价与股本之积,而资产重置成本由技术水平决定,在短期内保持稳定。由此可见,短期内Q值与资本市场价格存在紧密关系,当资本市场价格提高时,企业股票价格上涨,于是企业将减少股票发行量,转而购入更多投资品,而随着企业投资的不断增加,社会总需求也将不断增加,这就实现了资本市场的货币传导,这一传导过程即为托宾Q渠道。

4.流动性渠道。消费者个人负债与金融财富之比称为财务困难系数,该系数衡量了消费者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消费者一般会考虑在资产组合中设置一定权重的流动性金融资产,以减小财务困境系数,从而尽量摆脱财务困境。当资本市场价格提高时,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增加会促进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于是个人或企业购买投资消费品的倾向大大提高,最终促使社会总需求增加,这就是资本市场货币传导的流动性渠道。

5.财富渠道。当资本市场的价格提升时,通过增加金融财富而引致的消费总财务也将增加。根据庇古效应可知,财富变化引致的货币余额变化,对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产生影响。当资本市场的价格提升时,金融财富也相应提高,于是依靠财富渠道,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大大增强,最终实现社会总需求增长。

货币政策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加速传导机制及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一)我国资本市场货币传导加速性的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1998~2012年我国年度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中,选取沪、深股市的流通市值总和作为资本市场的证券需求量,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经济水平的变量,数据分别来源于历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根据式(2),分别计算我国1999~2012年历年的资本市场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证券化比率、资本市场货币传导的加速系数,结果由表1给出,加速系数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根据加速系数的计算结果,我们可将资本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时间为1999~2000年,该时段资本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加速系数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从这两年我国实际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宏观经济增速,这里证券需求量的增速明显高于国内GDP增速,因此使得国内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值明显高于1(1999年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值为4.87,2000年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值为5.04)。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我国资本市场的证券化比率普遍较低(1999年和2000年证券化比率分别仅为0.09和0.16),因而导致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传导的加速系数大打折扣。即使该时段加速系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值都比较小,2000年加速系数的值也只有0.83。也就是说,这时段我国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传导的加速效应开始显现,但效应程度仍不高。

第二阶段:时间为2000~2005年,该时段资本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加速系数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且从2001年起至2005年,加速系数持续处于低迷甚至负加速状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互联网有关,2000年我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又由于泡沫破灭产生的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而导致2001年起国内资本市场一定程度上下滑,于是投资者逐步远离资本市场。从实证结果来看,2001~2005年这5年期间,除了2003年以外,其余4年国内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值均小于0,导致该时段我国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传导的加速效应基本为负。而这5年我国资本市场的证券化比率仍没有得到提高,因此加速系数绝对值非常小,这也表明该时段我国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传导的加速效应影响非常有限。

第三阶段:时间为2005~2012年,该时段资本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加速系数呈现明显的波动特征。2005年至2007年,加速系数快速增长,2007年加速系数值已达到1.35,1999~2007年期间首次突破“1”。在2006年至2007年期间,我国资本市场的价格得到较快回升,于是国内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得到明显提高(2006年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值为3.84,2007年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值为3.86)。同时,2006年和2007年资本市场证券化比率也明显上升,尤其是2007年资本市场证券化比率达到0.35。因此,2005~2007年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传导的加速效应非常显著。2008年,金融危机对国内资本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国内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和资本市场证券化比率都明显下降,尤其是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下滑至-6.742,于是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传导的加速效应转为负效应,且达到最低位。受政府宏观调控的推动,2009年我国资本市场开始恢复,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明显提高,证券化比率也明显增加,于是加速系数达到历史最高点。但由于2009年起我国资本市场不断趋于饱和,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传导中的加速效应不断递减,又由于2011年资本市场受到一定冲击,因此2010年和2011年加速系数都不断减小。而2012年势头又开始好转,因而加速系数又转变为正。由此可见,2005~2012年期间资本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加速效应呈现颇为显著的波动特征。

(二)我国资本市场中货币加速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为了对我国资本市场中货币加速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选取货币供应量、利率、社会投资、社会消费四个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分别检验货币供应量渠道、利率渠道、投资渠道、财富渠道的有效性,其中资本市场的证券需求指标仍以证券需求量Q表示。由于流动性渠道指标较难衡量,因此本文不做实证分析。仍旧选取1998~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货币供应量指标选择M0和M1,利率指标选择一年至三年期的贷款利率R,社会投资指标选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I,社会消费指标选择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上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由于货币供应量渠道和利率渠道都在货币加速传导机制的第一阶段,且这两者起作用的性质均含有一定的主动性,因此均作为解释变量。而投资渠道和财富渠道均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即由证券需求变化来引起投资、消费的变化,因此这两者均设为被解释变量。

1.货币供应量渠道有效性的实证检验。对证券需求量和货币供应量都取对数,构建证券需求量关于货币供应量水平的计量模型如下:

lnQt =α0+α0 lnM0t +εt (3)

lnQt =β0+β1 lnM1t +ηt (4)

对变量lnQt、lnM0t和lnM1t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即符合同阶单整,因此我们认为变量具有平稳性。根据式(3)、(4)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lnQt =-13.3096+2.3368 lnM0t (5)

(8.8039)

R2=0.8564,F=77.5091

lnQt =-9.6134+1.7150 lnM1t (6)

(9.0493)

R2=0.8630,F=81.8904

由式(5)、(6)可知,无论是M0还是M1,其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货币供应量对证券需求量的影响较高,这也反映了我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渠道对资本市场的加速传导机制是有效的。

2.利率渠道有效性的实证检验。对证券需求量取对数,构建证券需求量关于利率水平的计量模型如下:

lnQt =b0+b1 Rt+ut (7)

对变量lnQt和Rt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两者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即符合同阶单整,因此我们认为变量具有平稳性。根据式(7)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lnQt =4.3866+1.0139 Rt (8)

(1.4402)

R2=0.7423,F=25.0260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在1998~2012年期间,市场利率与资本市场证券需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显著性检验结果又表明这种关系并不明显,由此可见,在我国资本市场中,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加速传导作用,即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并不是非常有效。

3.投资渠道有效性的实证检验。对证券需求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取对数,构建投资水平关于证券需求量的计量模型如下:

lnIt = a0+a1 lnQt + vt (9)

对变量lnIt和lnQt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两者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即符合同阶单整,因此我们认为变量具有平稳性。根据式(9)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lnIt = 4.6729 + 0.6535 lnQt (10)

(8.5939)

R2 = 0.8503,F = 73.8547

由回归结果可知,在1998~2012年期间,我国资本市场证券需求量与社会投资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证券需求量提高对投资的弹性系数非常高,因此证券需求量变动会明显地引起投资变动。也就是说,我国货币政策加速传导的投资渠道也是非常有效的。

4.财富渠道有效性的实证检验。对证券需求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取对数,构建消费零售总额关于证券需求量的计量模型如下:

lnSt =γ0+γ1 lnQt +ξt (11)

对变量lnSt和lnQ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两者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即符合同阶单整,因此我们认为变量具有平稳性。根据式(11)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lnIt =6.5296 + 0.4548 lnQt (12)

(9.5750)

R2 = 0.8758,F = 91.6810

由回归结果可知,在1998~2012年期间,我国资本市场证券需求量与社会消费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证券需求量提高对消费需求的弹性系数也较高,这也表明了我国货币政策加速传导的财富渠道是比较有效的。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度量了1998-2012年我国资本市场中货币传导的加速系数,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分四种渠道对货币传导加速机制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渠道、投资渠道和财富渠道对于货币政策加速传导都是有效的,但利率渠道的有效性并不强。

根据本文实证结果,并结合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特征及货币政策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扩大我国资本市场规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国内经济发展仍不成比例。自1998至2012年期间,我国证券化比例较低,其中仅有2009年与2010年超过0.5,其余年份均很低,这一情况远低于其他国家与地区,如中国香港、伦敦的证券化比率分别为1.9、1.2。由此可见,我国资本市场规模明显偏小,限制了我国资本市场中货币政策的影响水平,导致加速作用不显著。因此,要扩大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引导企业与个人理性参与资本市场,增加投资者的数量及规模,从根本上扩大我国资本市场规模。

第二,加快资本市场体制改革。首先,优化公司上市及股票发行制度,促使股票发行规模及发行价格由资本市场决定。其次,改革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建立完善的信息跟踪制度,严惩提供虚假信息人员,减少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取消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隐性担保,强化公司治理,企业的去留由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来决定。再次,加强对证券行业的监管,严格限制上市公司与母公司的关联交易来扰乱股市,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最后,还应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扩大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与间接融资市场,实现资金能够在货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自由流动。

第三,强化利率这一货币体系中介目标的作用。逐步改变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中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介目标的现状,将利率纳入中介目标范畴,提高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国外许多研究和实践都已表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已不能满足货币政策的更高要求,因为资本市场中的货币难以用实体货币反映,而且资本市场的发展将逐步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导致基础货币的信用创造能力减弱。由此可见,以利率为中介目标已是一大趋势。

第四,创新金融产品及金融工具。通过金融产品及金融工具的创新,开拓我国新的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促进两大市场能够协调发展,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把握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连接点,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与基金市场,提升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水平。采用有效的金融产品组合,降低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风险。进一步创新我国金融产品,实现集体投资、合资、外资、私营以及股份制等多种融资方式能够协调健康发展,培育我国多元化的金融主体,创新我国金融市场的产权制度,有效组织各类金融主体,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保障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张成思.全球新型兼容危机背景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J].货币金融评论,2009(2)

2.Borio Claudio, Philip Lowe. Asset Prices, 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 Exploring the Nexus[D]. BIS Working Paper, 2002

3.张磊.中国转轨时期的货币非超中性和通货膨胀―兼论中国货币政策双重目标的体制根源[J].金融研究,2008(12)

4.Franco Modigliani. Monetary Policy and Consumption in Consumer Spending and Monetary Policy: The Linkages[R]. Bost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1971

5.姜再勇.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均衡利率形成问题探讨[J].理论研究,2013(4)

第9篇:比的基本性质范文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入;货币政策;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之间,一国只能选择可能目标中的两个,三者无法兼顾。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实质属于固定汇率制范畴;虽然我国还存在着外汇管制,但随着资本项目的逐渐开放,资本流动已比较自由;短期资本流动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货币供给量受到资本流动影响、利率政策受到诸多政策目标的限制,资本流动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国内资产价格和投资活动,最终造成我国货币政策的被动性。

一、国际资本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1、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发行量和信贷规模的影响

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主要有三个渠道:财政渠道、银行信贷和外汇占款,自1994年进行外汇体制改革后,随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投放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此我国货币发行受到国际资本的制约;同时,国际资本流动会通过货币发行量影响国内信贷,表现为资本的流动与银行信贷扩张与收缩密切相关,使得银行流动性大幅波动,信贷规模也受到影响。

2、国际资本通过资产价格影响信贷规模

国际资本对资产价格的影响途径包括三方面,即通过影响货币供给决定资金的宽裕程度,进而影响资产价格;国际资本通过进入房地产、资本市场等导致资产价格上升;通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进而改变人们对资产价格的变动预期,从而引致国内的信贷需求变动,影响信贷规模。

3、国际资本影响货币政策目标,导致被动干预

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会直接影响外汇储备和货币发行,反映在国内的流动性表现为资产价格的上升和通货膨胀,冲击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了实现控制通货膨胀、抑制投资过热、保持经济增长等目标,央行只能被动采取紧缩政策,导致货币政策的被动性和无效性。

二、国际资本流入与货币政策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

1、因变量的选取

本文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贷方余额加总来表示国际资本流入额,记为。在此,不考虑净误差与遗漏账户,因为这个变量只是一个平衡项目,并不代表实际的经济情况。

2、自变量的选取

(1)货币供给量

由分析可知,国际资本流入与货币供给的关系非常密切。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应将货币供应量或其变动作为主要货币政策指标,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减能直接反映货币政策的宽松与紧缩,同时货币供应量也能够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因此有必要将货币供给作为一个自变量,本文选用M2来衡量货币供给量。

(2)利率

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能直接反映出货币供求的相对变化。因此在分析国际资本流入与我国货币政策的关系研究中,必然要考虑到利率。本文选取中国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作为中国利率的代表,记为。

(3)汇率

汇率通过国际收支以及国际贸易影响着国际资本的流动,同时,国际资本的流入也会影响一国的汇率。因此选择汇率作为模型的一个自变量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选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作为汇率指标,记为。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美国联合储备委员会官方网站、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等,经整理而得。

(三)实证分析

由于本文采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消除各变量之间的异方差性,将实际利用外资额、货币供应量、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及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

1、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

根据协整检验的要求,首先要对国际资本流入额、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在此选用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国际资本流入额和人民币汇率取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是平稳的,即ADF的检验值小于5%显著水平上的临界值。而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经过二阶差分后才平稳,因此均为二阶单整序列。

首先建立上述四个变量的回归方程,然后通过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平稳来判断这四个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用来检验非平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方法,如果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他们之间的离差即非均衡误差是平稳的。我们需要检验这四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需要检验的是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就需要运用Johansen检验方法对上述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的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变量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在5%显著水平下,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国际资本流入额与货币供给的变化量负相关,与利率的动态变化、汇率负相关。这表明货币政策的演变状况与国际资本流动情况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分析国际资本流入与我国货币政策演变的关联性,需要对四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就是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运用Eviews软件,可以检验序列之间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由实证结果可知,在滞后长度为2、3、4时,一定Granger因果关系,即国际资本流入是引起汇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即资本流入情况对汇率的影响一直追溯到2年、3年甚至4年之前。在滞后长度分别为2、5时,是引起变化的Granger原因、是引起变化的Granger原因,即资本流入对利率的动态变化影响滞后二年,利率动态变化对此后第五年的国际资本流入有影响。当滞后长度是5时,货币供给的变化量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入的Granger原因。

(四)实证结果分析

从实证结果来看,首先,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入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比较显著,而中国的货币供给对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其次,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入与人民币汇率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只是国际资本流入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比较大,而人民币汇率对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并不明显;再次,国际资本流入与本国利率的关联性非常弱,这一结论与中国的经济现实也是符合的,因为中国的利率一直是由政府管制的,并不是真正的市场利率。

三、结论

通过选取货币供给、利率和汇率这三个金融体系的变量来与国际资本流入量进行协整分析可知,中国资本流入对货币供给和汇率的影响比较显著,同时由于国内利率的非市场化,资本流入对利率的影响不显著,而上述三个代表金融体系的变量,对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显著。由此可见,国际资本流入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是显著的,反过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对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却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尚不够健全。

总的来说,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在货币发行、制定汇率水平等方面均受国际资本影响,在采用货币政策调控相关领域时可能受较大影响。因此,建议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尽量综合使用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来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明东,田素华.证券资本国际流动形式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3).

[2]黄武俊,陈漓高.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动态关系[J].经济科学,2009(3).

[3]徐明东,田素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货币供给动态关系[J].财经研究,2007,12.

[4]尹宇明,徐彦斐.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J].西南金融,2009(8).

[5]何慧刚.中国外汇冲销干预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11).

[6]王世华,何帆.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现状、流动途径和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