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

专业教育实习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教育实习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业教育实习论文

第1篇: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

从这个角度看,国内大部分高校其实算不上“大学”,只是“高等专门学校”而已。但是,国家对高校的资源配置差异极大,985高校、211高校、地方高水平大学、地方一般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按照这个等级国家投入资源量逐级快速递减。所以,才有“高职学校”要升级“本科学院”,“本科学院”要升级“大学”的强烈要求。实为“高等专门学校”的“大学”,本应以专业教育为重心,但是基于“大学”之名,又要以通识教育为重,学校陷于极其尴尬的境地。

2等级化的教育体系让专业教育受到蔑视

从高考招生的录取分数线就可以看出来,985高校分数线最高,211高校次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录取分数线最低。在人们的观念中,进入高职的学生是最差的学生,高职学校是层次最低的学校。这种观念让职业教育成为被低水平、低档次、质量差的代名词。这种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这就让很多实际是“高等专门学校”的高校不愿意真正从事专业或职业教育。

3国家对高校的管理与考核往往使用同一个标准

按照的说法,真正的大学应该“治学”,以学术为目标,再没有其它目标。高等专门学校应该“治术”,以满足社会的各种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两者迥异,评价标准也应该不同。但是,现在的高校都在热衷与追求大学排名,国际上“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国内“武书连大学排名”最具影响力。大学排名的最大特点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高校”,这必然导致本该“治术”的学校拼命去“治学”,最后出现千校一面的结果。

4结语

第2篇: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职德育课程信息量大、更新快,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提炼了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培训路径,一是通过开网络式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采集素养,二是通过协作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评价素养,三是通过自助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管理素养发展。关注和探讨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其专业成长的关系,对有效进行校本培训改革,优化中职德育课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行中职德育课教材涵盖内容广、材料新,对任课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通过当今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培训提升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体现为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的同时,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有很好信息素养的中职德育课教师,他能够从浩瀚的信息流中根据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确把握与德育课有关的信息,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中职德育课程包含的信息量大,既有法律的又有职业指导的;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这些信息不仅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从这个方面来说,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比其他学科任课老师更高。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密不可分。提升信息素养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为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自我学习,不断增进教学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信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是动态的建构过程。优秀的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运用信息管理的方法或策略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提炼,对其教学观点、教学决定、教学行动与反思进行有系统地梳理。事实上,相当多的优秀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地搜集信息,应用于自己的实践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所用。只不过这些信息管理的质量还比较低,仅限于一般的文档、计划、方案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信息的使用和创新、交流和共享还明显不足。中职德育课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掌握大量有效信息,这些信息获得一靠自身积累,二靠同伴互助,三靠专家指导。可以说,中职德育课教师提升了信息素养就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

信息素养的提升会推动教师工作创新。一方面中职德育课教师通过信息素养发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素质,实现持续专业成长。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得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主动进行学习,探索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对自身知识的整理、利用、创新的质量不断提升,从而也推动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所以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信息取舍增进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的提升与教师专业成长二者形成互动、循环、螺旋上升的关系。

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的路径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随着工作和学习的进展不断积累与更新的,要真正体现信息素养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和学校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随着学校多媒体小平台的普及,大部分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扩充中职德育课堂的信息量,但是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我们据此开展了三种培训,一是网络式培训模式;二是协作式的培训模式;三是自助式培训模式。不管哪种方式,都是以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

三、以技术整合为基础的网络式培训提升信息采集素养

现在,信息技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它不仅极大地充实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同伴互助的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在专业教学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研磨反思和其他教师的热心帮助。信息技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使教师之间的切磋变得更加迅捷频繁。在线学习的网络式培训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学习方式。因此我校通过因特网提供的电子邮件、QQ网络论坛、资料搜索和远程课堂等众多的服务内容,建立一个学习的大空间,给学习带来一个全新的前瞻视野。这种培训方式没有严格的监督考评机制,但是教师只要有心学习,心态开放,自我激励,在线学习便是一个更新专业知识获取持续成长的最佳学习途径。

目前,我校已经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了网络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校园网应用的基础。但如果教师缺乏将资源应用于教学的意识,或者不能有效地使用资源,资源越多也就浪费越多。因此,加强对校园网资源的管理,特别是让德育课教师参与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我校通过在校园网设置“空中职业指导室”栏目,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信息指导;通过网络心理辅导室的设立将德育课的辅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教研组网页建设,相关德育课程信息,集成资源库。为了提高教师采集运用信息的积极性,我们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在参与校内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又为学校开发出优质的校内教学资源奠定了基础。

四、以同伴指导为主导的协作式培训提升信息评价素养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例。中职的德育课程外延相当广泛,从“小德育”课程范围讲包括法律、经济政治、哲学、职业指导四门功课,从“大德育”范围讲还包括心理健康、体验生涯等功课。每门功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方式,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根据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和尝试利用各种技术设计和开发学生学习单元,并且这些单元会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在学校层面借助同伴的力量,定专题、定时间进行课例研讨。每位教师在开学初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分工协作,搜集相关信息资源,在教研组每周的例会中进行交流研讨,评价信息的有效性。然后在课堂实践中进行运用,利用学生的反馈,评价信息的适切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投入地进行研究,进行对话沟通。学习技术工具的使用,学习各种创造胜的方法,参与者从各自经验出发,尝试、探究、学习、设想…一通过这样的努力,我校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中职德育新课程标准、教学材料、评估方式、教学方法、技术、改革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和实施。教师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信息的汇集和批判式评价,保证了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真正能够发生,也保证了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教师培训是有后续反馈、支持的学习,是有反思的学习。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分享自己的成功,从成功的同事那里学到成功的范例。

五、以自主发展为特点的自助式培训提升信息管理素养

第3篇: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就专业特点而言,其应用性、操作性较为突出,与市场联系紧密,属应用性学科。因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纷纷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或长或短的专业实习,即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专业实习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专业意识、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

一.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各高职院校在实习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在实习教学安排上,实习面相对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实习的企业一般局限于旅行社、旅游酒店等,就目前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看,旅行社所提供的岗位一般为实习导游,要求实习生必须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而全国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通过率极低。以江西省为例,每年的通过率都在20%左右,这样一来,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是无法进入实习导游岗位实习的。而旅行社内部的其他岗位(如计调、销售)由于岗位相对固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一般不愿接纳实习生。旅游酒店对实习生的需求量虽然较大,但岗位主要集中餐厅、客房等,工作量大、技术含量不高的初级岗位上,且很少能够轮岗轮训。这与实习生希望能全面了解旅游企业,提高多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接触初级管理岗位的期望存在巨大的落差,从而导致实习生参与教学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在实习教学时间安排上存在不合理的因素

从教学实习时间安排上来看,教学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学生需要在校上3个月左右的课,才安排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否则就无法完成教学计划的课程要求,所以教学实习只能安排在5-6月,时间一般是两个月。作为旅游企业,这样的教学实习时间实在太短,经过短期培训的学生刚刚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实习期就结束了,而企业毕竟是要以盈利为目的的,如果不能从实习生中产生适当的经济效益,必将会极大的影响其接纳实习生实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根本来不及熟悉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完整的轮岗轮训,实习期就结束了,最后导致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教学实习流于表面形式。

(三)作为实习教学的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强特点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教学方式,还需要具有全面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知识视野,而作为教学实习的指导教师,更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阅历。目前,大部分年轻专业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做过一些兼职工作,但是仍然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经历,另外,由于经费投入原因,年轻专业教师缺少在实践经验和能力方面进行进修和培训,这就导致了年轻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对教学实习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

由于传统观念认为旅游服务行业是一种“伺候人”的工作,导致服务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再加上实习生又是一个特殊群体,,刚出校门,缺乏社会磨练,眼高手低,在快速的角色转换中,心态不能及时调整,进入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工作环境、实习单位严格规章制度、较大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许多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实习要求,逃避实习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便留下来继续实习的学生也只关注自我工作本身,而忽略其他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导致实习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

(五)缺乏合理有效的实习教学评价标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专业实习教学的目标、过程、效果要求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缺乏跟踪反馈,有时,仅仅通过一张简单鉴定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这就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再加上有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和行业工作经验,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对学生实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缺乏及时、必要的沟通和指导,从而导致实习教学要求降低,从而影响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与行业的合作力度,不断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闻

目前,许多的高职院校都建有比较完善的校内模拟实训室,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模拟实训室都放在校内建设完成,只有依托行业,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针对目前学生实习岗位局限于旅行社、旅游酒店的单一性,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学实习企业的甄选力度,拓宽教学实习面,尽可能选择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如杭州宋城集团(知名景区)、开元名都大酒店、一些知名的旅游开发公司和会展公司等。这些企业都处在发展的上升期,企业扩张速度快,对实习生这样的“新鲜血液”需求量大,实习生能够在企业内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并能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平台上,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以后职业规划教育中要加大对非旅行社类企业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并非只有到旅行社从事实习导游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唯一出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只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很多岗位上都能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

(二)合理地安排实习教学时间,提高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实习教学时间安排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层转变办学思路,充分认识到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以企业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时,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特点,照顾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需求,尽可能的在旅游行业最需要人的时间段,安排教学实习,这就需要学校要主动调整教学实习安排,适当延长教学实习时间,例如可安排在第二学年的4-8月,最好是半年,最短不能少于3个月。这样,既满足了旅游旺季企业对人员的需求,让企业有时间去培养实习生。同时,实习生可以有较长的时间熟悉旅游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较为完整的轮岗轮训,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经验,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所以,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学生的关键所在。所以,学校可以考虑聘请一些从业经验和行业背景比较丰富的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可以建立教师进入行业锻炼的长效机制,与旅游企业合作,鼓励教师定期去旅游企业进修和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管理经验、操作技能和服务标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实习指导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转变学生对服务人员“伺候人”错误观念的认识,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职业素养培训、相关技能培训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较好职业素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地配合教师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实习教学评价体系

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实习指导教师,我们可以明确规范对实践教学目标、过程、效果的指导要求,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实行量化考核;其次,对实习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全面跟踪,注重实习单位平时的意见和反馈,最后,根据实习单位的鉴定表、学生的实习报告以及实习单位平时的反馈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只有这样,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最终达到实习的预期目的。

总之,对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方法,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苏小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问题及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2]唐烨、覃勤、黄娟,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浅析,科协论坛,2009(9)下

第4篇: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

2.3 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 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 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第5篇: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质量保障;导师队伍;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m2)03-115-02

一、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殊性的认识

学术性和职业性紧密结合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学术研究是特定职业背景下的研究,更强调应用研究与实践探究。

1 学术性要求不同。全日制教育硕士不同于学术性硕士,学生毕业后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教师职业背景的工作。学术性要求不宜过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专业性,研究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的重点是学位获得者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实践体验要求不同。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带有明显教师职业特点的专业学位,是培养教师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实践性,都对实践体验有一定的要求。然而,这种要求却是不同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强调的实践体验是探究性实践,即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教育中,实践是探究和反思的对象。实践体验在全日制专业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这种实践体验要和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和融合。职业教育也强调实践,但这种实践更多的是订单式的生存技能训练,是以人才市场的需要为切入点的。

3 “2―2―3”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学位办相关的文件精神,围绕如何开展“高校与行业”联合办学这一核心问题,提出“双平台、双导师、三阶段”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2―2―3”培养模式,实现高校教学平台与基础教育实践平台对接,校内专职导师与校外聘任导师共同培养,理论学习、实习实践、论文创新三阶段有机融合,最终完成职业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

(1)双赢互利:高校教学平台与基础教育实践平台(行业)对接。作为教育管理平台的高校与实践培养平台的行业深度融合,双向合作。双方将围绕招生就业、实践性教学、双导师队伍、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研究课题与项目设立等进行全方位的合作。行业作为人才培养终端,有权提出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指导教学过程、测试学生能力,高校通过与行业部门共建实习实践及就业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践和就业提供保障和服务。高校作为教育管理平台,拟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训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学生实习实践活动。高校吸纳行业精英来校讲座、授课,行业结合自身需要设立应用项目或为高校完成应用项目(课题)提供便利条件。通过促进高校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互动、互助,从而达到共建、共享、共赢,共谋发展。

(2)优势互补:校内专职导师与校外聘任导师共同培养。张尧学院士在《新指标体系下扎实开展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一文中谈道:“高职院校要保持少而精的专职的专业老师、加强和扩大兼职的专业课教师,要加强一点基础课的老师。学校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要像做网站一样,只做成门户,把不同的资源联系起来……不断地持续发展教学队伍。”L2’在应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数剧增而导师及实践课任课教师缺乏的难题时,上述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值得借鉴。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应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调研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教学与指导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导师制”可以发挥双方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人才优势。

(3)科学育人:“理论学习、实习实践、论文创新”三个阶段有机融合。“理论学习、实习实践、论文创新”三个阶段,对应着人才培养中知识学习与能力增长过程中“理论一实践一反思与升华”的科学规律,体现了专业学位的培养主旨。学生为解决实践问题,首先进行理论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经过充分的实习实践和项目合作,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提高技能,最后经过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反思,推进认识与技能的升华。以学制2年为例,在教学安排上具体采用“1+0.5+0.5”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一学年的理论学习,一学期的实习实践,一学期的实践成果总结与研究创新并完成学位论文。实习实践可采用深入行业一线“见习+顶岗实践+调查研究+应用项目研究”等多种实践方式综合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也需要撰写学位论文,但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案例分析、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灵活确定。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基础教育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质量保障

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是影响教育硕士质量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也是教育硕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导师队伍素质制约着教育硕士课堂教学和论文研究等关键环节的质量。实习基地建设是教育硕士整体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教师专业化雏形形成的重要的硬件保障。同时,这两方面工作也是贯彻落实教育硕士培养工作思路和实现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这两方面进行了如下尝试。

1 导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聘任与考核机制。为突出教育硕士培养的特点,使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优质长效发展,学校统筹了校内和校外资源,通过引进、聘任等措施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育硕士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点,制定了《教育硕士导师遴选办法》,规定了教育硕士专、兼职指导教师的遴选条件与程序,允许具有硕士学位的中学一线教师担任教育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同时,为保证教育硕士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制定了《教育硕士教师聘任考核管理办法》,规定了教育硕士专兼职教师的聘任考核标准和教学科研评价标准,实行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单独聘任、单列考核、挂职锻炼等办法,提高了教育硕士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和活力,保证了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 实习基地建设:强化管理,巩固与开拓。实习基地是完成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实习和见习任务的第二课堂,也是检验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场所。为给教育硕士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学校依托教师教育在哈尔滨市基础教育学校中创建实习基地,强化“大学一中小学校”合作办学模式,加强对实习基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一批特色鲜明、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教育硕士实习基地,如哈师大附中、哈三中。

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期间,学校也派出具有实习指导经验的教师,同实习基地学校学科教师共同指导研究生教育实习,大学教师也会在中小学教育现场汲取鲜活的实践智慧,反哺大学教师教育,提高学科教育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与教学科研能力。同时,研究生学院进行督察管理,协调各种关系。

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增强择业的本领和能力。因此,我们在选择实习学校的时候,不仅考虑了实习的实际需要,同时,还将研究生的实习与未来就业紧密结合。也就是说,在实习学校的选择上不仅考虑了地域的优势,还根据就业的实际情况,对实习学校的办学层次和规模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

为巩固实习基地建设的成就,拓宽实习地区,形成稳定、持久的实习基地,学校拟与哈市以外的黑龙江省其他地区及辽宁、吉林等地地方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和就业结合的基地,为实习基地学校教师提供免费的骨干教师培训及校长培训,采取集中面授、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方式,免费为实习基地学校在职教师提供培训,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学科素养与从教能力,提升中小学的教师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第6篇: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28-03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实习已阻碍了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师范生职业能力发展以适应社会新发展的需要,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思考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实习制度,试图借鉴英美等国教育实习的成功经验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实习模式。

一、英美教育实习简况

(一)英国教育实习简况。英国是最早实行教师教育“3+1”模式的国家。获得学士学位后想进入教师行业的学生,必须通过1年的教师职业训练。在这1年中,实习生除了要学习教育理论课程外,还必须参加为期24周的教育实习。英国的教育实习,基本上是由“教学经验入门”和“教学实际训练”组成。低年级师范学生每周半天到基地中小学见习,让学生了解中小学实际,感受、熟悉各种真实教育教学情景,积累教育教学经验;高年级师范学生的实习则以“重负荷教学训练”为特点,强化教学训练,以获得足够的教学经验。整个实习过程不仅强调经验学习,还注重学生的分析、总结、反思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成立由实习基地、当地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师教育学院组成的“伙伴关系指导小组”,共同管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英国这种“以中小学为基地,重负荷教学训练”的教育实习模式,增强了师范生的职业适应性,开辟了新时代教师培养的新路径。

(二)美国教育实习简况。美国从1959年起确立了“4+1”的教师培养制度,并提出了师范生每周授课3课时、为期1年的教育专业实践,增加了师资培养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行为科学被认知科学逐渐取代,人们逐步认识到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并把“教师作为专家”确立为美国教师教育的新理念,由此美国的教师教育由注重技能性训练走向专业化的构建。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教师专业化运动”推动下,美国出现一种新型教师培养模式,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PDS是一种大学和中小学密切合作学校,既是范生职前专业训练的临床教学基地,又是在职教师继续发展的培训中心,是融理论、实践和研究为一体的促进教育改革的实践场所。美国的教育实践一般分为三种:模拟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这三种教育实习形式持续地、分阶段地贯穿在整个教师教育过程中,并强调实践反思,注重师范生实践智慧的培养。

二、我国学者对英美教育实习改革发展的研究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并介绍英美教育实习改革发展情况,以期给我国传统的教育实习走出困境带来启示。对英美教育实习改革发展进行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介绍英美教育实习的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介绍英美教育实习的论文较多,大致分为几种情况:一是直接介绍英美教育实习,如郑东辉2003年《英美教师教育实习发展概况及其启示》,任辉2010年《同伴合作教学――美国教师教育中一种新的教学实习模式》等;二是在介绍英美等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中兼谈教育实习,如郭黎岩2007年《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的经验研究》,赵凤兰2010年《美国教师教育的经验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等;三是单独介绍英美教育实习某一方面的内容,如熊明川2005年《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兼谈美国PDS模式的启示》,姜勇2008年《美国实习辅导教师培养改革述评》等。这类研究论文大都是先直接或间接介绍英美教育实习的概况、特点、经验、制度或发展趋势,然后提出对我国教育实习的借鉴意义。

(二)比较英美教育实习特点的研究。这一类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少,如顾维勇2007年《英、法、德、美教师教育中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及启示》、孔圆2009年《对美英师范教育实习特点的比较及启示》。这类研究主要从间接或直接角度比较、分析和总结英美师范教育实习制度的特点,找出他们实习制度的共同点,最后提出英美教育实习对我国教育实习改革的启示。

(三)拿我国教育实习模式跟英美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把中国列为比较对象之一,从实习的观念、政策、特点以及实施内容等方面单独与英、美或包括英美在内的多国教育实习进行比较,如刘晓红、段作章2000年《中外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李冲2010年《中美高师教育实习的比较研究及启示》,通过比较,剖析了我国教育实习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借鉴英美等国教育实习中的合理部分对我国教育实习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三、我国学者对英美教育实习改革发展的借鉴及反思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实习的成功经验给我国教育实习改革的困境带来了全新的启示。近十多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在研究英美等国教师教育中教育实习改革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教育实习面临的诸多问题,并针对我国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不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而且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实习模式。

(一)借鉴英美教育实习成功经验反思我国教师教育实习问题及对策。鉴于我国教育实习存在诸多的不足,我国不少学者逐渐借鉴英美教育实习制度反思我国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宏观反思我国教育实习问题及对策。这方面的文章很多,如杨晓2005年《关于高师教育实习的几点思考》,王秀章、何林山、周玉莲2010年《高师教育实习:问题与思考》等,这类文章基本都是分析当前我国高师教育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育实习的观念、内容和形式、考核与评价、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索教育实习改革的思路。在探索解决实习问题的对策时,很多学者都提出改变教育实习观念,延长实习时间,丰富实习内容,建设双赢式实习基地,构建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高师院校组成的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培训管理机制等观点。以上的观点都明显带有英美教育实习制度的影子。

2.针对我国教育实习某个问题进行反思。这类研究主要是针对我国教育实习存在的某个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有对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的分析探究,如王芳亮2005年《影响教育实习基地稳定性的因素及对策》;有对指导教师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如罗新祜2010年《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等;有对实习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如孙锦明、凡2006年《合作管理模式:当前高师教育实习工作的应然选择》等;有对实习评价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如唐荷意2010年《对当前我国高师教育实习评价的思考》等。这类论文很多都是先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实习某一方面存在弊端,然后借鉴英美教育实习某些成功的经验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针对某专业教育实习现状进行反思。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到某一专业的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大多数研究论文都是先对某专业教育实习进行调查,分析其存在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例如,2005年《师范院校生物教育实习现状调查与思考》,刘申申、刘志恒2009年《河北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基本情况的调查》。此外,也有一些文章直接分析某专业教育实习现状后,提出相应建议及措施,如云莉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为例》。这类文章所谈到的相应建议或措施,大多数都是参考了英美教育实习的某些合理做法后提出的。

(二)借鉴英美成功教育实习经验探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实习模式。为了加快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很多学者在借鉴英美教育实习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试图建构新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实习模式。其中受英美教育实习模式影响较大,且比较典型的教育实习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主体性教育实习模式。主体性教育实习模式主要是由陈大超等人提出,是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指导,将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作为目标指向,把教育实践课程统合起来,构建出循序渐进的教育实习运行程序: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调适过渡性的教育见习,到初步形成教师职业能力的适应性的模拟教育实习,再到全方位地独立承担教师工作的实战性的顶岗集中实习。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习形式多元性、实习内容多样化、实习时间全程性与阶段性。其中模拟教育实习是受美国“模拟教学法”及美国师范生临床教育实践活动启示后提出来的。

2.协作型教育实习模式。协作型教育实习模式构想是纪勇平提出来的,该模式主要是指师范院校与市(县)中小学共同合作培养师范毕业生,师范院校负责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教学,中学则主要负责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训练和培养。其主要特点是将教育实习改为协作培养,高校和中小学各司其职,共同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这种模式构想明显受到了英国的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模式和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的影响。

3.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这是洛阳师范学院董文生、孟宪乐等人研究的实习模式,该模式以实现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为目标,把教育实习看作一个教学过程,使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教学过程。具体讲,它是在大教育实习观的指导下,把教育实习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介,以“中小学教学模拟和实践课”为切入口,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教育实习。该模式是一种融新的实习理念、体系和方式为一体,高于传统教育实习模式,同时又是传统教育教育实习的深化的教育实习模式。这种模式的构建显然是受英美等国在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把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来认识,并在整个师范教育过程中有序安排教育实践活动,将教育实践活动贯穿始终的思想或做法的影响。

4.顶岗实习模式研究。顶岗实习是目前我国较多学者研究并认可的,同时也是较多高师院校采用的教育实习模式。它是以教师教育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改革教师教育实习为突破口,以中小学为基地,以“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为渠道,将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大三或大四本科生在教育实习期间派往中小学校暂时顶替中小学教师岗位,将原任课教师置换到高校进行研修培训的一种教学实践方式。该模式打破了我国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局面,有效地使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推动了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推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合作和双赢。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就会发现,顶岗实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改革理念的启示下,特别是在美国的(下转第48页)(上接第29页)“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英国的“以中小学为基地,重负荷教学训练”的教育实习模式的启示下构建起来的。

第7篇: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困惑,依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构建与实施“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组成部分,既要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着教育的发展规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但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许多问题与困惑:首先,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先于专业社会工作,然而从发展速度看,又远远快于专业社会工作。无论是社会工作专业还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都存在着社会地位不高,社会认同感不强的状况;其次,现在的大学教育理念普遍是教师本位和学术本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大学生实务技能的训练;第三,专业教育发展方向不明确。许多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出发点多为选择出路,寻求生存;第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缺乏本土性,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教育主要照搬港台和欧美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第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习不规范,缺乏足够的专业机构作为实习场所,学生缺乏专业实践能力。

因此,依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构建与实施“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一、“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构建“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依据是生态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系统是由若干相联系、相区别的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碰撞与融合,共同促进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各子系统之间都有一定的界线,在各自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各自的“边界功能”,但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分为“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系统以输入输出的方式与环境发生作用,并发挥整体的功能。

社会系统被看做是基于要素和关系的动态体系,这一系统的复杂性突出了选择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运作都是在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选择。从宏观上看,我们所处的社会系统与其周边环境进而与世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通过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可以使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成为系统运作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系统的产物成为环境的选择。

二、“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内容

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基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现实,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构建“一体两翼”式教育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整合利用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为一翼,以整合利用校外教育和实务资源为另一翼,两翼并重,互相配合,共同为主体服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最终目标。

1.“一体”的含义。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各种知识。在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而作为一门把“以人为本”作为专业理念和重视实践技能训练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它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必须以满足学生需要和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要求,与社会工作专业对人的尊重、相信人的潜能等视角是一致的。

2.“两翼”的内涵。首先是以整合利用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为一翼,需要知道的是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可分为单位内和单位外两部分,这里的单位是指社会工作系(专业)所在的学院或系(部)。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院校师资缺口较大,特别是缺乏有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基于现状,必须先对单位内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依据本院系原有专业的特点和教师的专业背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课程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比如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建立学术沙龙等;在科研方面,可以通过团队研究的方式,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学习,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专业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其次,以整合利用校外教育和实务资源为另一翼。作为一门非常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开门办学,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如聘请在工、青、妇、民政部门及社会福利机构长期从事准社会工作的工作人员承担相关课程的讲授、实习督导等工作;聘请他们参加课程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当然,更重要的是在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实习基地、研究基地。比如我校与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社会福利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半边天基金会等单位、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实现了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结合。从2005年开始,每年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到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安置机构“阳光家园”和“阳光家庭”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利用专业知识直接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提供关怀和帮助。与香港艾滋宁养服务协会签订社工实习计划,选派学生赴香港实习,聘请香港资深社工担任督导。校外资源还包括在同一个省、地区,或一个城市的社会工作系(专业),它们之间可以建立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当然,“一体两翼”并不是任意堆砌的松散联合,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的。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需要和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生长点和功能指向,这决定着“两翼”的各个要素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是教育模式的本质规定性。就“两翼”来看,它们的功能也各不相同,“两翼”并重,互相配合,实现校内与校外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为主体服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最终目标。

三、构建和实施“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确定本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要求我们要充分考虑本系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性质、地域特点。根据这些因素确定主要培养目标和科研目的。

2.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和实务的有效结合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中贯穿着教学、研究、实务内在统一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正是实行“一体两翼”教育模式的基础。价值观的建立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深化的过程,一般来说要经历理解、认知、实践和内化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在“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中均可得到实施。

3.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在本校及本地区的发展。“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要求要依据专业方向和特色,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团队力量,整合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开展专业研究,掌握实务经验,不断提高检验理论与实务之间契合性的能力,这有利于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地位,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是笔者在专业建设中的一点思考,虽然仍有欠缺之处,并存在诸多问题,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但笔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力图排除万难,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贡献心力。

[参考文献]

[1]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 (1).

[2]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肖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本土性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2006(3).

[5]马亚静.我国现阶段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社会工作,2007(3).

第8篇: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思路 实施保障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教学活动的实验、实习及实训等。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检验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方法等转化为实际的技术和工作能力,从而适应行业及职业发展要求。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属于应用型、职业性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职业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实践教学不仅满足于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当下本科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构建“真实环境”认知实践、“洛桑模式”工学交替、“带薪顶岗”专业实习、“康乃尔模式”研究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并阐述其实施保障措施。

1.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酒店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教育既不同于基于技能培养的高等职业型教育,又有别于高等理论研究型教育,主要是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满足酒店行业实际需要,即熟悉酒店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系统掌握现代酒店经营与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职业素养和管理理念,能进行实际操作的职业经理人。因此,要求高校酒店管理教育由原先的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相结合,构建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基本技能层次:“真实环境”认知实践

酒店管理认知实践是专业基础课,旨在强化专业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在第一学年上学期,学校分别选择国内品牌和国际品牌的豪华酒店安排学生见习,参观考察,要求学生亲身参与酒店一线对客服务工作,主要实验内容包括酒店服务礼仪、中西餐服务知识、酒水知识、前厅操作知识、客房服务知识等;要求学生观察酒店内外环境,关注酒店产品,熟悉企业文化,增强酒店融入感,使学生初步掌握酒店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规范,熟悉酒店的基本运作。这一层次的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结合紧密,研究方法主要是演示、观察和验证。

2.2专业技能层次:“洛桑模式”工学交替

“洛桑模式”工学交替是认知实践的后续发展,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三、四学期,分为两步:一是将专业课程与酒店工作岗位和岗位群相对应,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设计出若干工作板块,教师边讲授边操作,教师充当管理员,学生充当学生服务生或顾客角色,按照酒店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演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设计并展示。二是在校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安排学生进入酒店,按照酒店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现场“体验式”实习,主要实验内容包括前厅、客房、中西餐、宴会服务与基层管理,让学生充分接触酒店,进一步熟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侧重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思维能力。

2.3综合技能层次:“带薪顶岗”实习

“带薪顶岗”实习是指将学生安排在酒店的某一岗位上,在指定师傅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和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六学期、第四学年的第七学期。与普通实习实训有所不同,带薪顶岗实习需要学生履行员工基本职责,主要实验内容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中、西餐服务与管理、酒吧服务与管理、宴会服务与管理、酒吧、茶艺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等,要求学生掌握酒店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管理,了解和熟悉酒店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和管理方法,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上岗就业积累经验,也给酒店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让酒店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2.4创新创业层次:“康乃尔模式”研究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

“康乃尔模式”研究实践以校外实习基地(酒店)为平台,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第八学期。学生分散联系实习和就业单位,教师跟踪、指导学生参与酒店经营、策划、营销等管理方面工作,教师与学生搭建起的酒店管理与研究“共同体”,研究实践包括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研究涉及酒店客源市场的调研、酒店员工、客人满意度的调研、酒店成本控制体系的研究、酒店市场营销策划等,学生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分析报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整个学习期间相关知识的梳理和观点创新的环节,老师充分利用毕业实习(设计)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并能够将理论论文的观点运用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中。

3.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

3.1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实践环境主要指校内实验设施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其中,校内实践环境主要指基础实验室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以模拟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管理实训。校外实践环境是指与一线旅游城市的知名酒店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其成为认知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基地,保证不同阶段实施实践教学的需要。

3.2改革实践课的考核、评价制度

改变以实习周记和实结等感受性记录为考核依据的做法,要求学生围绕工作过程逐一梳理具体实习岗位的工作细节,客观反映实习岗位的工作步骤、流程、要点和存在的问题,采用学生自我考评、实习酒店考评、指导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

3.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去国外进修,或到品牌酒店企业挂职锻炼,了解酒店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聘任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酒店企业精英担任实践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4.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酒店人才是我国酒店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已成为酒店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大战略。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构建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的可持续性,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深入性,关系到学生择业的正确性,需要学校、酒店、学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胜科.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究[J].旅游纵览,2015,(7):276-277.

[2]于世宏.教育云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2015,(1):45-46.

[3]李萍,薛兰兰.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专业实习角度分析[J].消费导刊,2014,(4):193-195.

第9篇: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

1构建“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目标

《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能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这些具体标准的践行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得以重视。以《专业标准》作为引领,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应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两层体系。总目标应从认知、情感、能力三个维度进行构建:

1.1认知目标

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强烈动机,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加以运用、体悟、修正、创新,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促进缄默知识的获得。通过实践体悟,引导学生在实践反思中有理论的提升。

1.2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价值观、儿童观、保教活动观等观念;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对从事幼教事业的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以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敬业精神。

1.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事幼教事业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在实践总目标的构建基础上,各具体的实践教学分目标应根据实际实施特点进行制定。

2贯穿“全学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全学程的实践教学理念,从时间上看应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从内容上看应渗透至各类型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方位上看应拓展至校内校外多个实训场所。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来实现。

2.1新生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系部领导系统详细的介绍,引领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形式等专业特色有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今后学习与努力的方向。高年级学长与新生就学习体会、学习方法等进行交流沟通,从学生角度解答新生入学来的各种不解与困惑,使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与生活有深入了解,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通过参观琴房、画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实训基地,观摩幼儿园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使学生对专业获得初步的感性认知。邀请幼儿园园长、幼教专家、一线教师等就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坚定学生投身幼教事业的决心与信心。

2.2课程教学实践

课内教学是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前提与基础。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各种类型的教学,按相关课程性质与要求,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与实际操作环节。《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五大领域教学法等学科应结合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在课程讲授同时或者课程结束后1~2周安排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保教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环境创设能力、教具玩具制作能力、一日生活各环节的组织管理能力、家园沟通合作等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力。如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可以以说课、试讲等形式在多媒体课堂、综合活动室等场所进行。钢琴、舞蹈、美术、手工制作等艺术技能课程,与教师口语、计算机、健美操等素质课程的教学,应将学生实际训练与理论讲授紧密结合,在日常课程教学同时贯穿实践环节的训练。

2.3教育观摩见习

针对不同学科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观摩主题,制定下园观摩计划与实施方案。明确观摩任务,联系对口的幼儿园或早教机构,结合课程安排定期观摩。组织学生做好观摩记录,撰写观摩体会。利用实习实践基地,每学期安排一周的集中见习,具体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幼儿园保育工作等。在学期末进教育教学观摩的讨论、反馈活动,有利于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观摩中的所看、所感、所悟有机结合,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丰富专业学习的体验性,学生从幼儿园真实情境中获得大量直观、鲜明的专业理念与实际感悟。

2.4技能考核竞赛

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弹、唱、画、舞、写、说、讲、做、演、玩等多种职业技能。在职前阶段应采取课程训练、专门训练、综合训练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每位学生通过技训练,掌握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同时在1~2门技能上有突出优势,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发挥自身特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制定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自身特点,结合自身优势项目,给予技能综合考核。同时,以赛促训,通过创设多样的技能竞赛平台如儿童故事创作大赛,儿童舞蹈创编比赛、简笔画比赛、手工作品展览、童话剧比赛、教学PPT制作大赛等,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技能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给予有优势才能的学生展示和表现的机会。

2.5第二课堂实践

除课内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之外,鼓励学生走下课堂,走出校园,在社会大实践中锻炼学习。第二课堂实践主要在周末或寒暑假进行,主要内容是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特别是与本专业能力拓展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如到农村幼儿园义务支教、自制玩教具捐赠到民办幼儿园和福利院、协助幼儿园大型演出的策划组织、儿童早教机构业务拓展等。学生在社会大实践中得以锻炼,体现了学有所用的价值,同时在实践中对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有了验证与反馈,更好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2.6毕业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有效的利用最后一学年集中安排的6~8周时间,全身心投入幼儿园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做到实习前有明确的实习计划和目标,实习过程中有经验反思,实习结束后有总结反馈,以保证实习的效果。顶岗实习作为教育实习的补充形式,多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有意愿的学生到相应的幼儿园或早教机构,以准教师的身份承担保育和教育的任务,将理论与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的得以融合,真正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7科研训练实践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培养的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这是与原本中师培养的幼儿教师之间的主要差别。科研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论文、调研报告、毕业论文、参与老师科研教研课题等形式。特别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从检索查找资料、选题、写作大纲的敲定、论文写作基本规范的实际运用、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规范科研意识。

3落实“宽覆盖”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为达成实践教学的目标,保障全程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施,应积极落实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管理运行保障、师资保障、基地保障三个方面。

3.1管理运行保障

完善实践教学各种管理制度。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实践环节所占课内教学时数以及实践教学所占学分比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得以凸显。制定实践教学各方面的管理办法、措施,如实习实训大纲、实践环节考核标准、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办法等,实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进行。

3.2师资保障

高校学前教育师资力量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学前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高校教师往往没有在学前教育机构一线工作的实际经验,许多专职教师也缺乏长期深入的下园实践的动力与支撑。他们若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多形式多途径的进修培训,深入幼教一线定期观摩、调研。通过强化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在具体的见习实习环节,可以聘请幼教一线有丰富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作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以充实和丰富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3.3校内外基地保障

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的重要保障。不断改善校内实训条件,整合资源,优化管理,建设好钢琴教室、舞蹈房、画室、作品展览室、儿童行为观察室、心理实验室、模拟儿童活动室等多个校内实训室,以满足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需求。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实习教育基地,不仅能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观摩、实训要求,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从课堂到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而且能促进高校与幼儿园的深入沟通与合作,双方资源共享、互赢互利,共同发展。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实习、科研、就业的三大功能。

4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规范、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应建立规范的评价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每次实习实训都应有实习实训报告、总结或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做好记录,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可以是任课教师、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或是学生小组,综合不同评价主体的评定意见,给学生公平客观的评价。评价形式也应多元化,将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扩展为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评。

作者:潘滨 潘怡 单位:1.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十美堂中学 2.上海市松江区泗泾第五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