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试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3题;共3分)
1.
(1分)一个数的
是
64,这个数的
是_______。
2.
(1分)一根32米长的绳子,若用去它的
后,再增加
米,现在绳子长_______米。
3.
(1分)甲车从A城市到B城市要行驶3小时,乙车从B城市到A城市要行驶5小时。两车同时分别从A城市和B城市出发,相向而行,_______小时后相遇。
二、计算题
(共5题;共75分)
4.
(20分)计算题,能简便计算的要简算。
(1)
(2)
(3)
(4)
5.
(20分)用递等式计算。
(1)
(2)
(3)
(4)
6.
(15分)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
(2)
(3)(77-63×
)÷
(4)15÷(
)
7.
(10分)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
是45,这个数是多少?(列方程解)
(2)
与
的差除以
,商是多少?
8.
(10分)看图列式计算。
(1)
(2)
三、解答题
(共7题;共35分)
9.
(5分)张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周看了全书的
,第二周看了全书的
,还剩120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张华第一周看了多少页?
10.
(5分)马小虎今年几岁?
11.
(5分)为了绿化环境,某小区种植了一些树木。其中
是法国梧桐,
是松树,已知松树种了24棵,法国梧桐有多少棵?
12.
(5分)幸福小学要绘制一幅长
千米的画卷,2天绘制了它的
。平均每天绘制多少千米?
13.
(5分)学校图书室有连环画450本,故事书的本数是连环画的
,又是科技书的
。图书室有科技书多少本?
14.
(5分)为庆祝国庆节,学校用30米长的彩绸做彩旗,平均每面彩旗用
米彩绸,这些彩旗的
用来装饰展厅大门两侧。装饰展厅大门两侧的彩旗有多少面?
15.
(5分)需要多少个箱子?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3题;共3分)
1-1、
2-1、
3-1、
二、计算题
(共5题;共75分)
4-1、
4-2、
4-3、
4-4、
5-1、
5-2、
5-3、
5-4、
6-1、
6-2、
6-3、
6-4、
7-1、
7-2、
8-1、
8-2、
三、解答题
(共7题;共35分)
9-1、
10-1、
11-1、
12-1、
13-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考试系统
如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一直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它不仅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评判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1]。在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中,我们一致认为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的应用技术,主要是检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即如何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创建合理有效的检验测评方式――能力主导型的考试机制势必要求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从传统的笔试转变成机考,即在考试系统中嵌入各种与知识点、技能点相关的常用软件(Word、PowerPoint、Excel等),供学生运用这些工具软件去解决各种应用问题,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情况,更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同时,机考可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使得出题、评卷中的人为因素大大减少,要求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进行上机学习和训练才能通过考试,不能靠背答案来应付考试。另外,考试系统的自动阅卷、试卷综合统计可以极大减轻教师评卷及试卷分析的负担,降低考试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2]。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机考的条件
1.1考试系统的选型
目前,基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的机考系统很多,但并不一定适合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
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需要同时具有题库管理、学生信息管理、试卷信息管理、过程监控、在线阅卷、系统设置、权限管理等一系列功能,融合传统考试所涉及到的工作,能够真正实现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以发现不足,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而考试系统中题目生成、试卷提交、成绩批阅等都可以在网上自动完成。只要形成一套成熟的题库就可以实现考试的自动化。这样一来,教师所要做的只是精心设计题目、维护题库,而不是组织考试和批阅试卷,从而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采用新为软件的SmartExam 2009在线考试系统,该考试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 支持丰富的题型、批量的试题维护(支持Word、Excel和文本文件的试题批量导入功能);
2) 支持智能组卷、试卷的自动和人工混合评判、成绩的多维统计分析;
3) 支持多重属性设置、高并发用户(>2 000 人/次),考试监控完善;
4) 具有防作弊功能、较高的网络容错能力、良好的扩展性能,安全稳定性高;
5) 单元测试及知识点练习功能。
1.2配套资源建设
一套完善的考试系统仅是机器考试的基础,我们还需要进行各项软硬件资源建设。
1) 试题库资源建设。试题库中的试题不仅要保证试题的正确性,考虑题目的难度值,还需考虑试题分布、试题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知识点的实际关联,题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实现机器考试的先决条件。
2) 人力资源建设。从传统卷面考试到过渡到机器考试,监考人员对考试方式认识不足,无法应付机考的各种异常情况。
3) 机房设备资源。根据每场考试人数建立一定数量的机房及设备,机器考试对软、硬件设备稳定性要求较高,考前需对客户端做好环境检查;在机房资源相对紧张时,需合理安排考场,确保每个考场有5%的备用考试机器。
2机器考试的实践
2009年,我校对大学一年级非计算机专业近4 300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闭卷、统一时间的机考,由于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被划分为两大模块――计算机基础和Office应用,因而考试试卷也是分开组卷。考生只需进入考试机房,在考试过程中,完成一个模块的试卷后提交,立即就可以开始下一个模块的考试。
2.1考试组织
由于首次使用的该考试系统,为了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正式考试的顺利进行,在正式考试前一个星期,我校进行一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模拟考试,一方面测试考试环境、考试系统、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出题量是否合适等,另一方面使考生熟悉考试系统的操作。我们结合模拟考试情况制定并完善一套符合我校计算机机器考试的组织方案(表1)。
2.2组卷策略
计算机基础模块和Office应用考试试卷题型分布及评分标准分别见表2、表3。
2.3机器考试的效果分析
通过机器考试实践,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都有较大提高,我们对参加机器考试实践的学生分别做了问卷调查、访谈等[3],并结合考试系统的试卷分析功能(图1、图2)进行分析。
试卷分析显示,计算机基础模块的机考成绩(试卷总分:100分。平均分:73.32分。最高分:98分。最低分:37分。难度系数:0.267。区分度:0.339。
标准差:10.430。分析结论:难度等级为高;区分度等级为好。)及Office应用的机考成绩(试卷总分:100分。平均分:74.99分。最高分:97分。最低分:42分。难度系数:0.25。区分度:0.319。标准差:10.168。分析结论:难度等级为高;区分度等级为好)呈正态分布,标准差也在正常范围内,实际成绩与命题标准基本符合。考试分析说明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常用软件(Word、PPT、Excel)的应用,达到了本门课程要求。
我们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机器考试的态度和感觉。调查显示:学生对机器考试持肯定态度,反映较好,认为机器考试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考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软件工具的掌握程度。我们通过对考生适应度调查发现,学生对机考是适应的,但不主动、上机训练少的学生对操作题的适应度则较低,也有学生认为考试中个别试题存在歧义,在考试过程中少数设备还存在故障问题等。
2.4机器考试实践的启示
此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实践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从传统卷面考试到机器考试的转型,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常用软件应用水平的熟练情况,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学生偏重死记硬背、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软件应用更加重视,特别是偏远地区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有利于学生对其专业应用软件的学习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相比传统的笔试考核方法,可以提高考试及办公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考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机器考试前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题库,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机器考试是省时省力、简便易行的,避免了传统考试中的主观因素,促使了教学与考试的规范统一。机器考试客观公正、资料易于保管,便于统计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增加了考试的可信度。
3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改进
经过一轮的机器考试探索与实践,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总结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下一步准备作如下改进:
1) 建立题库审核小组,确保题库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2) 对接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引导学生参加省等级考试;
3) 建立完善的培训方案及异常处理方案;
4) 建立学生单元测试、模拟测试等考练结合模式,分散考试,降低考试负荷,提高工作效率;
5) 进一步完善的考试组织方案,合理安排考试时间、考场分布,严格做好考前环境检查;
6) 联系软件开发商,改进考试系统部分功能,完善考试系统的稳定性。
4结语
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以及学校倡导的教考分离与题库建设趋于标准化,其测试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机器考试已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许多高校已经全面实行机器考试,该考试方式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测评的主流。此次我校进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实践效果比较理想,但有些细节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机器考试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颖,任永昌.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考[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0(5):108-110.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9-0161-02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基本操作已经成为每位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有效帮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发展历史的同时,更能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对计算机常用软件操作更为熟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大学毕业时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相关资料的搜索等,也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分类分级教学是基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所提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级别的授课、组织不同层次的训练和测试。它要求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1现状分析
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会于2006年6月24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虽然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没有考虑专业需求: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理工类的学生侧重于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文科类的学生则更多的应用到文字处理等方面的知识;经管类的学生则更多的应用到电子表格等方面的知识;而艺术类的学生则更多的应用到演示文稿等方面的知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进行分类教学改革。
2)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普遍感到计算机基础课难教,其难不仅仅是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快,而主要还在于所教学生基础差异大、课难讲,一部分学生感觉“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却又“囫囵吞枣”。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进行分级教学改革。
3)考方式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传统在教室内进行试卷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反映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后的掌握能力,不能反映出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笔者团队多年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和考核经验,作为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操作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进行考核改革,使其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我校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全国各地的计算机普及情况存在差异,导致刚入学的大学生之间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另外,各个专业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各个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而我们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面向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所有新生,若学目标、统一授课内容,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与因材施教的原则相悖。鉴于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经过长期摸索和改进,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该项改革自实施以来,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提高了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分类教学
2.1专业分类
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以2015年为例,我校共有16个教学学院,63个本科专业(其中非计算机专业58个)。为了配合分类教学改革,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我们将58个非计算机专业划分成了四类,即:理工类(包含31个专业)、文科类(包含9个专业)、经管类(包含9个专业)和艺术类(包含9个专业)。
2.2教学模块划分
依据教学大纲以及专业分类,我们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了六个教学模块:1)计算机基础知识;2)操作系统;3)文字处理;4)电子表格;5)演示文稿;6)Internet及其应用。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计算机文化与计算思维基础、计算机系统、数制和信息编码、数据库技术基础、算法和程序设计等;操作系统的内容包括:操作系统概述、Windows应用、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等;文字处理的内容包括:创建和编辑文档、格式化和排版文档、表格和图文混排等;电子表格的内容包括:电子表格基础、使用公式与函数、数据的图表化、数据管理等;演示文稿的内容包括:演示文稿的建立及基本操作,幻灯片的超链接、切换、动画和母板,幻灯片的多媒体等;Internet及其应用的内容包括:Internet基础与应用、信息浏览和检索、电子邮件的使用等。
2.3教学模块侧重专业
为了将分类教学落到实处,依据专业分类和教学模块划分,我们整理出了教学模块侧重专业对应表,如下所示:
2.4分类教学的组织
分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便是教学的组织。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2个行政班合并成一个教学班的组织方式进行授课,这种组织方式仍然可用于分类教学。在对行政班进行合班时,原则上是同一专业的班级进行合并,当某一专业的班级数为奇数时,我们将保证一定是同一类的专业班级进行合班,如还有行政班级找不到合适的班级合班,我们将单班授课,以确保分类教学的落实。
3分级教学
我们的分级教学是在分类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着手进行分类分级教学改革之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分类分级的改革实践是富有成效的,但分类分级教学也带来了教学管理难和管理成本增加的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实验教学的安排需要老师、学生和机房的共同时间,这使得实验课的安排非常困难。如果我们再对行政班进行A级和B级的分班,将导致同一行政班的同学在不同时间点上课,从而使实验安排难上加难。
为了发挥分类分级教学的优势,避免分类分级教学带来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分级教学保持分类教学的授课班级不变,第一次课我们将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参照考试成绩将授课班级的学生逻辑上分成A级和B级。对于B级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完成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对于A级的学生除了完成实验还必须完成相应的操作测试题。对于实验,老师将在课内进行详细的讲解,而操作测试题则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软件系统自带的帮助自主完成。
4考试方式
传统纸质考试方式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的掌握程度。配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我们同时改进了考试方式,采用网络平台的上机考试。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作为工具学科,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应用,因此考试方式也落脚到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达到以考促教的目的。
为配合分类教学改革,期末考试试卷分为理工类、文科类、经管类和艺术类,每类试卷依据表1各有侧重。为配合分级教学改革,我们曾考虑过A级和B级采用不同的试卷且A级的难度系数大于B级,但该方案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对计算机技术掌握得更好的学生可能因为考了难度系数大的试卷,结果考试成绩反而低于对计算机技术掌握得更差的学生。为了避免该情况的发生,我们最后决定:每类试卷的A级和B级采用相同的试卷,这也保证了同一个行政班级的期末考试试卷是相同的。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项公共基础课,除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外,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上好这堂课,使得学生们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重点应该放在考核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上,这要比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想办法如何来提高考核学生们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质量。采用计算机实现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新突破。
2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现状分析
传统的计算机考核方式通常是上机加笔试,为了准备考试,教师总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准备考题上,他们需要翻阅各种资料,在众多题库中找出这几十道试题,并且要考虑这些题目是否可以考查到知识点,其难易程度,以及能否考查到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相关因素,因此,这一准备过程十分繁琐。选好考题后,后续还要进行试卷排版印刷工作,这些工作完成后,进行考试,评分,统计。这样算下来整个周期很长,也会浪费很多时间。伴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考试的这些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这时就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挥作用。而且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因每次教学任务不一定相同,按正常的教学规律每次考试也同样需重新出题,这样,又要重复相同的工作。传统考试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1)传统考试的方式需要用到纸质的试卷,这就需要人工进行排版印刷,再者,考试期间也需要人工来进行考场监督,大大浪费了人力资源,使得从考试之前很长时间久需要开始准备,也浪费了时间。
(2)即使有了考场的监督老师,但是传统考试还是屡屡出现作弊行为,并且试卷的题目也是由人工出题之城的,所以在公平性上还不能达到很高的标准。
(3)传统考试的形式只有试卷测试一种,太过单一化,不能有效的多方位的展现学生们的各方面优势,也不利于老师更彻底的去了解学生。
3无纸化考试的优势
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使得考试命题不在主观性过重,也不在只存在片面的理论知识,有效的降低了命题老师的工作任务量,使得考试内容相对的更加客观和公平,考试内容的质量也因此大大的提高。
3.1保密性强
相对于传统考试的众多环节,无纸化考试就显得简单的多,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了从出题到印刷,到老师下发试卷等各个过程中的人员透题现象的产生。无纸化考试系统的题目是采用的题库提供试题的方式,考试之前不生成任何一张考试试卷,所有考试的试题都是考试当时计算机自动随机生成的,每个考生的试题都不一样,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考试之前透露题目和考试中考生与考生之间互相参看的作弊行为。
3.2客观性较强
选用纸面考试,卷子的覆盖面是十分有限的,不仅影响了测试的准确性,容易出现部分猜题和复习现象的发生,从而引发大面积作弊现象的生成;我们通常采用的计算机测试系统是随机B/S模式和混合C/S模式的抽卷方式,这种方式的可取性就是抽取的试卷题面较广,可同时生成多套测试卷,使得整个试卷的覆盖面增大,可以更明显地反映考生的基本实力,避免考生因考前突击复习、猜题以及作弊得高分的现象发生,更有利的确保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3.3迅速准确,公平公正
计算机考试系统的评分系统是自动进行运行的,相比于之前传统的纸质考试而言要更加的准确和迅速,不夹杂人为参与,使得整个评分过程更加的公平公正。
4无纸化考试研究
4.1指导思想
开发一种基于计算机操作与信息技术平台的自动组卷、半自动阅卷、带有考试管理功能的智能化考试系统。这种系统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例如管理上机用户,管理试卷的题目编制,观测考试题目和题库以及最终的审阅试卷评分等。
4.2题库的建设以及题型的普及性和全面性
现在《计算机基础》课都是无纸化考试,这一环节中有很多基本要素,如:题库的题型多样化,内容的建设丰富化,大量的习题等,这样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在硬件基础知识、常用的三大软件、及网络基础知识,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覆盖面比较广泛,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多,这也是题库建设及题型普及的需要的知识。
4.3自动组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无纸化考试时,学生的试题均有习题自动随机筛选,因此每位学生的考题不会相同,这样同时增加了开发人员对考题的难易开发难度,在出题时,要保证考题的难易相当,才不失对学生的公平性。为保证学生考试时能够按照平时所学考试达到最佳状态,开发人员就要提前对各种知识进行提前分类,增加随机考试的科学性。这就需要开发人员对题库知识有更高、更深入了解。
4.4在自动阅卷时需要考虑到答案的多样性
一般试题中,大部分题目是有固定答案的,但是有时会遇到一些题目答案不固定的情况,例如常用的网络协议“TCP/IP协议”,这种写法比较常用,但是有一些同学会回答“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协议”或者“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因此,在设计计算机自动阅卷程序时应充分考虑到这样的问题。这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实现的考试系统,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考试流程的工作效率,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节约了考试成本,其次,这个考试系统对考核学生动手能力有一定优势,可以更清楚地反映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本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实现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这一研究的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5无纸化考试系统设计目标
《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套管理规范、功能齐全、运行稳定、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的加算计考试系统。故主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易用性。对使用题库管理和在线模拟考试和学习的用户来说,不管其是否熟悉计算机操作,都应在短时间内方便、快捷的使用该系统编辑输入试题,编辑出符合考试要求的考试试卷。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的时候,需要采用目前较为普遍的操作方法。
(2)通用性。适应标准化考试,能够提供主观题、客观题等多种题型。并能够以动态智能的方式生成考试试卷。
(3)完整性。可实现试题的编辑录入、试卷生成、局域网在线考试、Internet模拟考试、自动登记成绩、试卷分析等功能。
(4)实用性。同时支持局域网或Internet中使用,多个用户可以对同一试题同时进行操作。可以从文件中导入试题,也可以在局域网中使用以加快试题的编辑和录入。可以将试题按照需要生成文件,便于修改、保存或与其他的系统交换数据。
(5)界面友好性:系统界面力求友好,更具有易用性,易目性,系统安装方便,维护简单。
(6)安全性。由于考试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件非常严肃和认真的事情,因此系统需要很强的安全保证机制,既要保证系统中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认证性,还要保证整个系统的可用性和可控性。无纸化考试模式的工作流程:
(1)考场考试环境建设:组建局域网,连接Internet,安装考试系统;
(2)教师组建题库:教师提前出题组建题库;
(3)考生登录考试系统,输入验证信息;
(4)随机生成考试题目,并且系统开始自动倒计时;
(5)时间到后或交卷:当考试结束时,系统会自动进行交卷处理,从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系统同时允许考生提前交卷;
(6)试题自动提交到服务器:交卷后,试题自动提交到服务器;
(7)系统自动阅卷评分:完成对考试后的试卷的阅卷功能;
(8)学生成绩查询:成绩查询模块是为了能让考生及时、方便地了解自己的考试成绩,查询子系统也采用Web方式实现,考生在页面输入自己的信息后,服务器就能把成绩信息传送到考生的机器上。
6结论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上海市
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从高职类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来讲,通过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考试是为学生对将来的学习打下计算机技能的基础,考证通过率是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之一。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同时把提高考证通过率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1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我院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性很大,这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薄弱,office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基本技能不高,距离计算机应用教学目标差距较大,因此教学任务很繁重。
2课程建设的实施
2.1改革学期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新标准
在综合考虑了课程学习目标、学生现状以及设备资源等问题后,对120课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安排为:44+64+12课时,分别在三个学期进行。明确了教学目标:把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对学生的应知要求;把office软件操作、网页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技能作为对学生的应会要求。
2.2围绕任务组织教学,完善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确定了学什么,接下来的教学方案设计则是解决怎么学、如何教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该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小的实体案例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设计教学任务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些任务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模仿学习,重在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有些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检查指导,重在熟练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些任务是开放性的创新任务,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程都在机房进行教学,实现了更加充分的实践教学,边讲边练、边学边做,有利于实现双向互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利用广播功能,教师把授课内容与操作步骤实时传送到每台学生电脑的屏幕上,清晰直观,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利用监控功能,则可以观察到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利用录屏软件将实例的整个操作过程完整清晰的录制下来,使学生在自己操练时可以重复观看;利用文件传输和作业提交等功能,极大的方便了师生交互,提高了教学效果。针对部分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差的问题,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学校专门安排课外补习班,使那些零基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以便他们跟上课堂教学水平。在第二学期组织学生参与全校性的技能比武,如平面设计、动画设计,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加灵活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里的这些操作软件。在第三学期,除了正常的12学时的课程外,为了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排课,老师们牺牲课后时间,留下来为学生开放机房安排课后辅导,每班每周有一次课外上机时间,在参加市统考前每班能有4次课外上机练习,每次2小时。这些措施对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保障与促进作用。
2.3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
2.3.1选取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及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选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同时补充自编的上机习题集一本。
2.3.2制作课件
通过多年的授课实践,通过集体备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案、课件,所有课件均由题目、素材、样张、操作视频组成。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考试环境,在平时上课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案例转成电子版教案,让学生一边看电子教案,一边做实验操作。
2.3.3开发试题库与学生练习软件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不仅有操作部分还有理论部分,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论题的知识,我们开发了web版的理论题考试系统和单机版的试题库,让学生能够随时练习和自测。
2.4建立相对公平的考核机制
2.4.1严抓平时成绩,合理组合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由出勤、纪律分与练习、测试分组成,每次上课老师都需要点名,每次课结束都需要学生提交当天的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中还有一部分的惩罚和奖励机制。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40%)、期中考试(10%)和期末考试(50%)成绩三部分组成,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在45分以下的,总评直接定为不及格。
2.4.2坚持教考分离、交叉阅卷的考核模式
统一出卷:由任课老师轮流出每年的期末试卷,每年由4-5位老师组成一个出卷小组,每位老师出同类型的试题12份,然后由组长将试卷再重新编排。这样能够确保12份试卷在难度上相对统一。规范考场:每个机房作为考场时,安排25-30人一个考场,以确保学生之间相互隔离,考前30分钟监考人员到场做好考前准备:开机、发放本场考试试卷、控制学生机。考场中都安排一名担任该门课的老师在场参加监考,以便回答学生合理问题、解决试卷错误或电脑故障。考试结束要做好相应记录并备份数据,整理上传学生考试数据,最后清理每台电脑上的本场考试的数据,为下场考试做准备。交叉阅卷:每位任课老师在考试结束以后都将按照规定拿到非自己班级的学生数据,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阅卷,并将成绩交给任课老师,由任课老师完成最后的学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总评成绩录入并打印,再完成试卷分析表,对自己班级的学生做出一个整体评价。这些试卷分析和成绩统计信息会公布给所有任课老师和相关班级的班主任,通过这些信息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在后续课程里加以强化训练。
3总结
在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中,运用了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深化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考核评价方案,编写配套的教案、学习资料、试题库,编制多媒体课件,在这个过程中,教风与学风相互促进,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保证了学生在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在2016年度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全市49所)合格率排名第一,以下是近几年我院与全市高校的数据比较: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老师在课程上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支持、教务部门的协作、各班辅导员的配合。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技能的要求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必然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必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编.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E-learning E-learning Class
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将越来越多地在教学中应用。特别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将给课程教学带来新一轮的改革,而数字化校园的教学功能要得到充分发挥,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平台是必不可少的, E-learning Class正是这样的一个教学软件。
一、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不足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E-Learning概念的提出及迅速流行,正式这种发展趋势的真实反映。但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一些不足。
(一)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学校实施的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滞后
很多高校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仍主要是以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为主,和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一致,使计算机基础知识结构较好的学生感觉在上重复课。
(三)教学方法不足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室(理论课教授)+实验课(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尽管教师们精心制作的电子教案和课件丰富了课堂教学,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但这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E-learning Class软件的功能
E-learning Class是一款非常好用的电子教室软件具有丰富的自学、自测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互动,便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一)展示
屏幕广播:可向所有学生广播在你的电脑的各种数码材料。
语音广播:进行教学演讲时,可以通过麦克风向学生传输语音信息,并结合屏幕播放,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语音聊天:你可以选择一个学生交谈,也可以执行其他互动活动。
学生示范:可向所有学生或自己广播某学生电脑屏幕,以便作教学分享。
网络电影:对学生播放各种形式的电影短片。
(二)远程控制
监控:帮助教师远距监控学生的活动,并为个学生提供远程辅导。
远程设置:为所有学生的电脑系统做远程统一设置 。
远程操控:远程开放或关闭所有学生的电脑应用程序,并做关机、重新启动等操作 。
(二)学习小组
小组管理:为学生电脑分组,随时做群组管理的修改。
小组讨论:允许各组学生作文字或语音讨论。
小组教学:所有学生生分成小组,然后执行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测验
建立试卷:让教师建立、编辑或保存测验试卷。
开始测验:包括文件分发、测验及测验试卷收集。
测验评分:让教师评价学生的试卷,给予分数,添加注释,并将结果发送到相应的学生电脑。
即时测验:让老师快速建立一个问题测验或问卷,并即时给予答案 。
(四)其他
文件分发:让老师向多个学生发送教学文件。
文件提交管理:让学生向老师提交文件。
三、E-learning Class 在E-learning教学中的应用
1. 通过E-Learning Class的“随堂小考”“作业提交”和“在线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课程总体成绩进行总结和评价,找出规律和共性,依据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评价性,便于教师进行自评,找出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正以提高教学效果。
2. 设计教学案例,分组进行,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四、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对三个实验班和三个非实验班进行比较,发现使用E-learning Class 软件在E-learning教学中学习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掌握较好, 并且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更有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吕新平,张华强,冯祖洪 .大学计算机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
[2]王永固,李克东.高校E-learning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开放教育究,2007,13(6):39-45.
[3]华莹,陈志云,王行恒.借助E-Learning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7(2):26-28
[4]曹晓明,何克抗.学习设计和学习管理系统的新发展 [J]. 现代教育技术,2006,16(4):5-8.
(一)命题
1.“专转本”全省统一考试命题工作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有关高校应在命题教师选派等方面给予支持与协助。
2.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日语等科目满分均为150分,计算机基础科目满分为100分。每位考生参加统一考试科目为三门,即大学语文或高等数学,英语或日语,计算机基础,总分满分为400分。
3.大学语文科目考试内容为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计算机基础科目考试要求为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准,英语、日语、高等数学等科目考试要求均为高等学校专科二年级水准。英语专业和非英语类专业的英语科目考试分别使用不同的试卷。
(二)考试
1.考试时间
2020年江苏淮安专升本考试时间:2020年3月21日。
具体安排如下:
2.准考证发放
2020年江苏淮安专升本考前3天,考生可自行上网打印《准考证》,或由推荐学校统一打印并发放考生《准考证》。
3.考点设置
省教育考试院根据报名人数及分布情况在相关院校设置考点,并尽量安排在标准化考点院校,考点院校具体负责考试的组织实施工作。
4.试卷保密保管
各市招考机构按教育考试有关要求,负责试卷的运送、保管等安全保密工作,指导所在辖区考点院校的考务管理与考务培训工作,并做好考试期间的巡视工作。
5.考试的组织实施,按照《江苏省2015年普通高校“专转本”选拔考试考务细则》(苏教考成〔2015〕2号)文件规定执行。
关键词:VFP,试题库,计算机组卷,试卷库
1 问题的提出
无纸化考试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青睐,从国家级考试的一级B计算机等级考试、职称计算机考试到各省电会考试以及各行业、各学校的远程考试,这些无纸化考试既确保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又大大提高了考试的效益、效率,同时降低了考试阅卷的人为因素。然而在这类考试中试卷的满意率并不高,试题重复、知识点重复或知识点遗漏、试卷覆盖面太窄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下面结合本人参与省、校级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命题的体会,给出一种用Visual FoxPro实现的计算机自动组卷的方法和技术。
2 自动组卷方法
通过对现有无纸化考试系统分析,本人认为:要完成自动组卷,必须认真做好试题库的准备:即严格把握试题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一基础工作做好后,接着将其转入到VFP数据表中,最后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若干试卷的生成。
2.1 题库的准备
试题库的准备就是将按考试大纲知识点所命的试题通过文字处理软件录入计算机中。为便于计算机自动组卷,每一试题除保证准确无误外,还必须另设一特征码,特征码中包含试题所属章节号、顺序号、难易程度、题型、分值等。设定每一部分用2位表示,那么040506030201这一特征码则代表第4章第5节的第6个题、难易程度为3、题类型为2、分值为1分的一个试题。通过特征码可将非结构化题库转换成结构化题库。
命题时还要注意,题库中不能有完全相同的试题,当一道试题包含多个知识点时,应将该题归入考核关键知识点所在章节中。总之要确保试题惟一、试题内容与特征码所代表的含义要一致。试题录入修改可用Word完成,录入时注意一个试题未录完不要按回车键,每试题可按特征码、题干、答案或特征码、题干、答案、选择题选项的顺序录入。录入时可按特征码从小到大顺序录入,也可随机录入。
2.2 题库数据表的生成
经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录入的试题,其文档结构为非结构化的,为了能在VFP中进行处理先将试题库的Word文档格式转换成VFP中能接受的文本格式,再将文本格式的试题库变换成数据表形式,经过二次变换后的题库数据表具有由若干行和若干列组成的二维表结构,事实上,每行代表一试题,每列代表每试题的特征码、题干、答案或特征码、题干、答案、选择题选择项等。
2.3 自动组卷算法
通过初始化工作产生空试卷库表、获取试题库表的参数(如每章每节试题数、每章节不同类型试题数)。
组卷要求中输入:卷面总分、各章节分值分布、卷面所含不同题型数目、组卷套数M等。
选题策略:每章每种题型个数在组卷要求可行情况下,均匀地从各章中随机抽题。
组卷算法如下:
3 实现技术
3.1 Word文档与VFP表的相互转换
Word文档转换为VFP表:先将Word文档的试题库变成文本格式,再使用VFP中的“APPEND FROM 文本文件名 TYPE格式类型”命令将文本格式中的数据转入事先建好的空数据表。
VFP表格式的试卷转换成Word文档:组卷生成的的试卷库表,若需要编辑打印,可用VFP中的“COPY TO 文本文件名TYPE格式类型”命令转换成文本格式,再将其选定后复制到Word文档中。
3.2 随机组卷实例
已知,试题库中有80道试题,分成5种类型,每类型有16个题,现要从每类型题中随机抽取1道题生成10份试卷,即每份试卷由试题库中的5道题组成;设试题库表名为ST.DBF,将要生成的10份试卷的试卷库表名分别为SJ0.DBF、SJ1.DBF、……、SJ9.DBF,各表的结构相同,字段数均为6。
用VFP设计的程序如下:
set talk off
clear
select 2
use ST
dime temp(6)
for N=0 TO 9
FN=STR(N,1)
Copy stru to SJ&FN
Select 1
Use SJ&FN
For j=1 to 5
R=(j-1)*16+1+int(rand()*16)
Select 2
Go R
Scat to s
Select 1
Appe blan
Gath from S
Next
Next
Close ALL
Return
4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无纸化考试中试卷自动生成的方法和技术,其方法改善了组卷效率、节省了大量人力、确保了试卷的覆盖范围和准确性、有利用于题库的及时更新和维护,且组卷生成的试卷库数据表可供各开发工具导入使用。但将Word格式的试题库转换到VFP数据表中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转贴于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阅卷 主观题试题 自动评分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1-0113-0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考试渐渐成为新兴的考试方式。计算机考试中的一个很重要过程是试卷考试后的评分工作,例如现在广泛使用的考试答题卡,就是利用计算机和读卡器来完成大批量、重复的评分和成绩登记工作。把计算机自动评卷技术应用到考试中去,使得阅卷工作有可能只需计算机自动完成,于是考试自动阅卷技术成为研究的重点。计算机阅卷的效率高、速度快、准确率高、不会产生疲劳,特别适用于大规模、大批量考试试题的自动阅卷。自动阅卷评分和自动试卷分析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阅卷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可以真正实现无纸化考试。
2、系统需求分析
考试中主观题的自动评分功能涉及到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以及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相关的理论和知识,计算机还需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本文所建立的主观题自动评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所建立好的试题库及答案库对用户所提交的试卷进行自动评分。这里的试题库主要是指《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知网、自动评卷和查询。
(1)知网信息获取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从《知网》知识库中获取适合本系统使用的词语信息库和用于计算语义相似度的义原库。
(2)自动评卷模块中包括分句分词子模块、词语语义相似度计算子模块、句子语义相似度计算子模块和评分模块。
(3)评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评分结果进行查询,并以友好的形式展示给用户。
主观题自动评分系统还应具有界面清晰、结构良好、使用简便、系统维护性强等特点。
3、系统概要设计
3.1 系统的总体框架
系统的总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
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3.1.1 知网信息获取模块
知网信息获取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从《知网》知识库中获取适合本系统使用的词语信息库和用于计算语义相似度的义原库。
3.1.2 建立题库及答案库模块
将用户提交的试题和答案组织和题库和答案库的形式,用作对所提交的试卷进行自动评分的标准库。
3.1.3 自动评分模块
自动评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负责对用户所提交的主观试题进行主动评分。该模块首先对试题答案进行分句分词操作,将其分解为计算机所能处理和识别的中文单词。然后计算这些中文单词和标准答案中单词的语义相似度,再根据这些单词相似度计算各个句子和标准答案的语义相似度。最终根据所有句子的语义相似度计算整个答案的准确度,并根据该结果进行评分。
3.1.4 查询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评分结果进行查询,并以友好的形式展示给用户。
3.2 知网信息获取
3.2.1 知识库提取
要建立用于语义相似度计算所需要的《知网》数据库,首先创建一个空的词库结构,用于存放提取出的《知网》数据库。然后建立一个结构体,用于暂存每一条概念的词条信息,从中提取出NO(词条号信息),W_C(汉语词性信息),以及DEF(定义信息)项。接着逐条导出《知网》词目并提取其中有用信息,直到所有词条相应信息全部被提取。最终生成基于《知网》知识库的数据库,作为下一步义原数据库建立的输入。
3.2.2 义原层次树和义原数据库的建立
首先建立一个用于暂时存放实体条目的entity层级表结构体,存放实体的重要属性。然后创建基于义原的实体层次树,用于存放各个义原的结构,表示概念与属性之间的关系。接着将创建的义原实体层次树导出到数据库中,将义原实体层次树中每个节点存入数据库的字段中,最终生成义原数据库。
3.3 自动评卷模块
3.3.1 分句分词模块
为了减少试题答案中无效的回车、换行等符号,首先去除答案前面和后面的回车换行,然后对答案进行分句处理并去除答案中间的无用空行。最后在把分好的句子片段存储在相应的子句存放数组中。分词本文采用的是最大词长匹配算法。最大匹配算法需要一个已知的词汇数据库作为支撑,本文以知网数据库作为该算法的词库。
3.3.2 词语语义相似度计算模块
(1)词语相似度计算:从词语Wi和词语Wj间义项的任意组合计算相似度值中取出最大义项相似度作为词语Wi和词语Wj的相似度。
(2)义项相似度计算:《知网》中义项间相似度的计算,均要基于义项的概念表达式(DEF)进行计算。对DEF中的四元组对应部分的相似度加权求和得到两个义项Ci,Cj的相似度Sim(Ci,Cj)。但是运用该模型计算的整体相似度对某些主要元组的相似度的计算结果考虑不周,可能会出现主要元组相似度非常小,但因为其他元组相似度较大而使整个相似度变得很大,从而导致相似度计算不准确,不合理。因此本文对公式做出一定的修改,提出如下公式:
Sim(Ci,Cj)=( Simt)
其中Simt表示Simt的阶乘,这样可以减少次要义原相似度对结果的影响提高主要义原相似度对义项相似度结果的影响。
(3)义原相似度计算:
Sim(Mi,Mj)=
该式中,L为词语在义原层次树中的距离dis(Mi,Mj),H为层次树的高度,两个义原节点在同一类型树的层数差值。引入节点的层数差和节点的层数因素之后增加了相似度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和合理性,基本上考虑到了影响义原相似度结果的主要因素。
3.3.3 句子语义相似度计算模块
为了匹配标准答案与考生答案词语,必须获取至多一个最佳匹配词语,本系统采用改进的匈牙利算法完成句子语义相似度的计算,原有的算法可以求出句子相似度计算的最小值,对于本系统没有实际的意义。本文对匈牙利算法进行改进。
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当出现任务多人少,或者任务少人多的情况时,通过在词语相似度矩阵中加入其元素为0的新的一行或者一列,从而矩阵平衡化,接着利用匈牙利算法获得标准答案与考生答案词语最优匹配。匈牙利算法可以求出短语相似度计算的最小值,而本系统中需要求求得相似度最大值,可对该算法进行变化求解相似度极大值。下面对相似度极大值求解。
令
其中M的值为,保证其足够大,使得bij始终为非负数。则符合匈牙利算法条件。
经变化后解:最小值。
又因为:bij Xij=(M-Cij )Xij
=M Xij-Cij Xij
=nM-Cij Xij
=nM-Z
其中nM为常量,当Zk最小时,Z为最大值。从而将匈牙利算法转换成为本系统中利用的算法。
3.3.4 评分模块
对于第i个标准答案句子来说评分方法如公式所示:
Scorei=
其中Score为该句的实际分数,Similar为该句的最大相似度,Num为该句包含词语的个数,SScore为该句自动或手动分配的分数。
考生一道题的得分即为所有句子的考生得分相加求得,如下公式所示:
Total=
其中Total为该题考生的具体得分。
4、系统实现
4.1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系统主要分为知网信息获取模块、试题库及答案库的建立模块、自动评卷模块和查询模块。各个模块的具体实现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1.1 知网信息获取模块的实现
本系统中初始《知网》信息是以文本文件的格式导出的,文件中包含多个概念的词条信息。本文首先将这些信息转换为数据库文件,然后逐条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最终生成基于《知网》信息库的数据库。在该模块中需指定《知网》导出的文本文件路径和《知网》数据库文件的路径。
4.1.2 试题库及答案库的建立模块的实现
试题库及答案库建立模块主要的作用是供教师录入试题及试题答案使用。教师需要录入的信息包括试题的题干、试题的类型、试题的分数、试题的参考答案以及评分标准等试题相关信息。教师首先使用试卷信息录入模块填写试卷的相关信息。
设置完试卷信息之后教师可以利用该模块继续进行试卷具体内容的提交,以确保试卷的正确生成。在该模块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查看试卷及答案功能对试卷及标准答案进行查看及修改。除此之外还包括评分标准录入功能的实现。该功能主要用于评分过程中答案语句权重的确定。
4.1.3 自动评分模块的实现
自动评分模块主要根据学生所提交的答案进行。系统根据指定试卷编号或者调用随机抽题模块,获取学生的答案进行自动评分。并在评分完成之后将成绩等相关信息显示在评分界面上。当评分模块进行工作时,会依次进行中文分句处理、中文分词处理、词语语义相似度计算和句子语义相似度计算等步骤,最终根据评分标准获得该题的得分。
4.2 实验结果
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主观题自动评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实验选择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的50份试卷的6道题目共300个答案进行了自动评分。这50份试卷学生分别进行了手写和机打两种答题方式。并在评分完成之后将自动评分的结果和人工阅卷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
对答案分数的手动评卷和自动评分得到结果进行统计,则获取误差统计表,其中ф表示手动评卷和自动评分的分数差值绝对值。从结果可以得知:
手动评卷和自动评分的分数误差大于5分的共1例,误差在4分至5分之间的共4例,误差在1分至3分之间的共19例,手动评卷和自动评分的分数相等的共276例。
通过实验结果和分析可知,本系统的评分结果基本上可以接受。本文所选取的样本空间还不够全面,不够规范,所以测出的系统精度比较好。在真实情况下可能准确率可能会有所降低。如果对知网词库进行完善并对匈牙利算法进行进一步改进的话,应该会得到更好的评分准确率。
5、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考试逐渐成为新的考试方式。计算机考试具有快捷、方便、高效、安全等许多优点。计算机考试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自动评分。由于受到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等理论与技术发展的限制,目前,针对主观题型诸如名词解释、简答题以及论述题等的自动评分技术发展相对缓慢。缺乏比较通用的自动评分系统。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并实现了一个基于《知网》知识库的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主观题的自动评分系统。
参考文献
[1]卢星旭.考试系统的主观题自动阅卷算法设计[J].硅谷,2011(16).
[2]田甜,张振国.主观题自动阅卷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6).
[3]肖明,王兴兰.主观题自动阅卷研究进展[J].中国考试,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