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对青少年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

第1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发展;青少年;对策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被称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在很多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青少年是上网的主体,在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形成之际,更易受其他的思想的影响。我们应该关注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净化网络环境,尽量减少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促使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1.开拓视野

青少年通过网络学习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习了文化知识,掌握了生活的技能。网络具有自由开放、内容丰富多彩、信息传达方式多种多样以及信息量大和虚拟性、平等性、多元性等特点,能够极大程度上引起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了解到新鲜的事情,了解到最新的时事,而且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诸如科技、军事、艺术、文学等各种内容进行检索,不需要查阅大量的纸质资料就能在短短几秒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网络的便捷性和信息的丰富性为青少年提供了多姿多彩的信息资源,极大的满足了青少年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增强

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使那些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诸如马云、李彦宏等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和创造力的重要性已经深深的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非常丰富,并且更新速度极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不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观念和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3.平等性增强,在虚拟的环境中主体意识增强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许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中,因为我们是社会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现实中,教师和家长等是施教者,而学生则是受教育者。学生和老师家长处在不同的地位中,也就势必会有明显的区分。在网络世界中则完全不是这样,在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上下级之分,也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分。这样的一个网络平台,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鼓励青少年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来促进他们个性化的发展,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就能够与其他人平等的交谈,从而使他们的平等性增强,以及主体意识增强。

二、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1、网上不良信息过多,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

2、对现实交往的冷漠。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却在各自玩着手机。”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在当今网络发展的冲击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现实交往越来越冷漠。人们习惯了用通过键盘、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进行聊天,在真正现实社会中却忘了真实的人际交往。虽然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丰富了人们的交际手段,但在虚拟的环境下人机交流排斥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沟通,“人为地”把青少年与现实社会“隔离”开来,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化。

3、网络上瘾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网络信息的多样化以及网络游戏的吸引,使部分学生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更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投入网络世界中。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差别使青少年学生产生了逃避的心理,不愿意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

三、消除网络发展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对策

1、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管,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对不良信息及时加以管制。维护网络安全,努力创建干净、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2、学校要坚持以为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进行教育。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教育学生,教育青少年,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凝聚力量,加强基本国情建设,加强党的方针路线教育。努力使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构建网络与社会互动的体系,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要共同联合,加强对青少年的网上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勇敢的面对社会。

4、教师应以“修身、育人”为已任,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净化学生心灵。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灵世界纯真的形成,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一面镜子,教师平时的言行举止,像一张生动形象的图画展示在学生面前。作为一名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经济收入。不但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广博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有了渊博的知识,崇高的思想,才能以自身的人格去纯净学生心灵,才能净化学生心灵中的网络文化。面对网络时代来临所产生的这些新动向、新特点,教师除了与学校和家庭紧密合作进行正面教育外,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些工作,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家庭上网情况,作民意调查,了解有条件上网的学生情况,与家长一起做好重点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休闲时间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休闲态度和休闲目标,提高休闲生活质量,获得充实、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让学生从网上寻求刺激,追求低级趣味中摆脱出来,从而远离“网上垃圾”。

参考文献

第2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

网络的虚幻性剥夺了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独立性知觉。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 青少年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在自我评价、职业选择、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乃至世界观,有自己的信念体系,独立地看待权威、集体和社会;独立地体验自己的内心情感;独立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自己行动的方向。这种独立倾向是和青少年的特征紧密相连的。青年期由于生理上已相当接近于成人状态,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也达到了较高阶段,这使得他们有较强的成人意识,在内心已经建立起了—个成人式的自我,并以这个自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

网络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使得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生活中原有的知识、观念、规范、制度等等被新知识、新观念、新规范和新制度所取代的速度加快了。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青少年价值取向更加多样化,在扩大了青年选择的范围的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因难。同时,社会的变迁及网络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引起代际差异的拉大,导致代际之间的隔膜甚至对立,使青少年难以从长辈以及师长中找到跨入社会的恰当模式和社会化所需要的范例,从而在进入社会和进行社会化时更加难以把握。

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清晰和明确的社会导向和规则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提供青少年发展中的一个个坐标。但是,当代青少年的脱颖而出常常使他们自己失去这种导向和坐标。例如,当代青少年希望有更大的独立性,他们崇尚自我意识,力求按自己的想法生活,照自己的意志和兴趣去选择、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自主、自立和自强精神与那种以我为核心、个人主义的观念又是什么区别呢?除此之外开放与、竞争与友谊、义与利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适当的尺度,必要的分寸,究竟该如何把握?尤其是在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应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不能不使青少年们左右为难。由此形成了种种苦恼和不安。然而,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轰炸, 青少年受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的限制,往往又不知所措,极易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搞模糊,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从而改变青年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知方式不知不觉地剥夺了青少年的独立性知觉,使青少年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从而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更加困难。

网络信息的冗杂和真假难辨使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批判性直觉偏离。需要解释的是,这里批判的本意是评论是非、判断选择。批判社会和建设社会是青年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和必然过程。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给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以及健康人格形成带来的困难,特别需要青少年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判断能力,以辨别是非,分清真伪,并通过自身的价值判断,区别出真、善、美和假、丑、恶,以吸取有益的养料,抛弃社会糟粕。成长中的青少年,向社会学习,向成年人和父辈们学习,无疑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他们需要学习社会经验、道德规范、人生信仰和职业技术,需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种种矛盾,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同样是学习,现代青少年却有着与过去不同的途径和态度。除了他们在实践中、在课堂上学习外,网络成了他们学习的另一主要场所。因此,他们对社会和长辈,不再是盲从行事,不再是被动地、毫无保留地接受和一味地吸取来自各个方面的教诲,常常不断地提出问题,为什么”也成为他们比较普遍的思维方式,哪怕是某些现成的理论,在他们的心中也常常需首先打个问号,然后才有所接受。随着其社会价值判断标准的确立,还明显地表现在他是服从还是拒绝担当一定的、由社会或成人给他们安排的社会角色。

应对之策:

首先,积极构建网络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因为从社会延续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社会要想延续下去,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状态,这一状态来自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消化和遵守,取决于这种行为是否以对合理的规范、信仰和价值的接纳为前提。没有这种接纳,或接纳不合理的规范、信仰和价值并付堵行动,将有害于青年的社会化进程。

第二,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今天的青少年,在思想上善于思考,不轻信盲从;在理论上敢于创新,不以现成的结论而满足。相反,对用现成结论的灌输教育,哪怕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也会引起他们的反抗心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社会化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看到青少年的社会化已从原来的外在控制转变为内在的选择,由强制转变为自我判断的过程。

第3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恶搞 青少年 影响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29-01

一、当今恶搞发展的现状

恶搞一词源于日本,最初是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新文化然后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传到我国内地。近年来,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恶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媒介平台,网络恶搞成为恶搞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对形形的网络恶搞作品进行分类,则目前主要的网络恶搞方式有:一是恶搞经典节目和文化作品;二是恶搞名人;三是历史人物和影视作品中的知名角色;四是恶搞自己和自己周围的普通人。

二、恶搞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恶搞”作为一种颠覆性的作品,在娱乐人们身心的同时具有非常明显的危害性,尤其是对青少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广大青少年理想和价值观的颠覆

红色经典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坚持和学习的。然而,恶搞作品恶搞红色经典传播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文化价值取向,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不强大,你给他们灌输什么样的观念,他们就会给你结出什么样的果。将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利用他们好奇的心理灌输给他们,对社会的危害无疑是巨大和长远的。

(二)对良知的颠覆

良知是社会和谐的根基,一个没有良知的社会是可怕的。一些恶搞作品通过愚弄社会良知、讽刺社会道德为乐,在传播中不断动摇着社会的信任。

(三)“恶搞”全面侵蚀文化产品

近年来的不少文化作品为增加收视率,无不以恶搞为手段博观众一乐。从《爱情公寓》到《四平青年》,剧中无不充斥着浓浓的恶搞意味。更有不少本应严肃的历史大剧也大打恶搞的算盘,对历史人物来个颠覆性的塑造,还美其名曰是真实解读或另类解读。这类历史大剧的热播,误导了青少年对于正确历史的解读,从而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四)“恶搞”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氛围,恶搞文化的传播正在污染着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恶搞文化所带来的另类时尚、低俗文化,像一种精神鸦片带给青少年以身心的摧残。

三、建议和对策

(一)学校要完善思想教育课程的改革,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作为广大青少年主要成长环境,学校应当利用一切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了解真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自觉抵制不良恶搞化的侵袭。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教育广大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在网络上不要制作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作品。

(二)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网络监管,加强对网络恶搞的规制

我们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和学校联合起来对网络进行监管,限制有不良影响的恶搞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有效消减网络恶搞的影响。对恶搞作品进行辨别,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网络恶搞作品中符合优秀传统美德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应给与支持,对于违道德又不触犯法律的作品应给予取缔。

(三)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目前的网络监管存在法律漏洞,一些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律监控。网络上有不少的恶搞作品和我们的主流文化相背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这部分作品仍在网络中不断扩散开来。完善社会网络监管立法,是整治恶搞作品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4.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1.

[3]陈旧.娱乐至死 恶搞成疯[J].新周刊,2006(17).

第4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

一、社会化和人格社会化概念界定

(一)社会化

本文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

(二)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这是本文所使用的人格定义。人格主要是由认知能力特征、情感反应特征、意志毅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信念理想特征、道德价值特征、态度信仰特征、人际关系调节程度等个性要素构成[2]。

(三)人格社会化

人格社会化应该是是通过社会化的手段实现人格的整合并形成稳定的独立的可辨识的完整人格的过程[3]。

二、青少年人格的基本特点

(一)适应性强,学习能力突出

青少年是一个接触新事物最多的群体,他们思维开放,学习能力极强,而且生活相对自由,有较多的自我发展时间,所以敢于创新和尝试,不拘泥于陈旧模式,容易接受新事物,常常创造和领导着社会潮流[4]。不管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有多惊人,青少年群体总是能够很快地适应并学会应用各种新型科技信息传播工具,他们能够快速接受、适应社会上的各种新变化,并且将其以自己的方式应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二)求知欲旺盛

青年时期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期,其本身有着强烈的发展和完善的需求。青少年处于被动、长期封闭的教育系统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而网络提供宽松的环境对青少年的求知欲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和鼓励。同时,青少年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特别是知识性人才是这个时代的掌控者。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迎接挑战,青少年特别注重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青少年认知不成熟,易受暗示

一方面,青少年认知的不成熟,使其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青少年树立不良价值理念、道德理念,无法理性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与周围的人、事、物,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等认知偏差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认知能力有限,该群体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差,信息素养低,极易受到他人的暗示、煽动和利用。

三、网络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导致青少年认知的碎片化,不利于其认知深度的发展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们已习惯了快捷的生活模式,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不仅使得快餐文化迅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在信息接收上和认知上的碎片化,没有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思维往往浮于表面。青少年表示,在网络上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信息过多、质量过低而无法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源。

(二)网络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青少年人格的扭曲

在网络信息时代,一方面由于网络上存在着各种庞杂的信息,多、乱、杂是其主要特征,同时还有大量的垃圾信息充斥着屏幕。在这样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和真实性难以保证,甚至还有许多不健康的信息混淆视听。另一方面,许多网站、媒体出于利益的需要,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会夸大对事实的报道,存在媚俗化的倾向,让我们失去了信息的真实本质,脱离了真实生活的本来面目。而当代青少年群体由于认知尚不健全,辨别是非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处理大量信息的过程中会比较困惑,造成思想的混乱、人格的扭曲。

(三)对网络信息过分依赖,创新能力下降,人格的自我价值降低

青少年表示对于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他们更倾向于先上网查阅资料,利用已有的成果,而非先对其问题本身进行研究。在网上找到需要的资料后,大部分青少年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甚至还有一小部分的同学会直接复制、粘贴,而不是自己思考、创新。这就造成青少年思维模式的僵化,过分依赖网络,人云亦云,自我思考机制渐渐退化,不利于青少年的创新与自我发展。另外,青少年经常触网,巨大的信息输入同时也会挤占思维创新的空间,当网络社会中形成一阵又一阵的潮流,人们的思想会逐步接受潮流的领导,渐渐变得被动起来。

(四)网络沉溺容易引发人格障碍,造成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缺失

第5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对策

1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积极影响

1.1 促进青少年社交能力的培养

就是因为网络文化的自由无限制性和网络文化交流的互动性,使得网络文化就像一个大熔炉,涵盖了全世界的科技、教育、艺术方面的资讯。

1.2 促进青少年思维能力的提高

青少年在面对这种庞大的信息资讯时,需要他们用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筛查、去运用这些资讯。这无形之中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压力,正由此青少年开始去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2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产生的消极影响

2.1 造成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识淡化

目前网络文化造成不健康的网恋盛行,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习以为常,网络上黄毒肆掠,宣传暴力的思想也吸引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注意,同时近年来网络文化诱导的自杀也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网站也在宣传封建的迷信思想,极大地冲击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2.2 造成青少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连续长时间的上网会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情绪低落, 使其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 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受到侵害。

2.3 造成青少年思维力,注意力的下降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在经历了自由散漫的网络聊天和轻而易得的网络购买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由于网络的便捷以及网络知识的丰富,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遇见书本的难题时,他们不愿再花时间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迅速求助于网络,照搬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无形之中他们的潜意识就作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思维能力也开始逐渐下降。

3 应对网络文化对策探讨

3.1 社会层面上

首先,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大网络文化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同时相关法律部门应着力建立健全有关未成年保护法,以及网吧网络的监管法,同时要开发高端信息技术,有效地对网上的信息准入事项进行过滤与监督,确保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我们还要呼吁社会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怀和爱。

其次,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要使青少年明确认识到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教育青少年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力,有选择的采用、学习,培养健康的应对网络文化心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最后,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网络文化犯罪进行打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3.2 家庭层面上

首先,家长要懂得运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充分的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健康的网络交流与知识运用,给孩子做好表率。

其次,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学生在心理上面的变化,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工作,以便做好对孩子的网络文化的教育工作。

最后,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抵消网络文化的侵蚀。

3.3 学校层面上

首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对青少年教育方面必须发挥其作用。学校应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以及校园规范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对青少年接受网络文化的监管。

其次,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有关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利用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让青少年认识到上网的目的及其意义,认识到网络文化存在的不良信息,从而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免疫力。

最后,教师最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引导方面很重要,作为与青少年学生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时刻保持敏捷的判断能力与洞察能力,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影响,从而使青少年青年拥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目前,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侵蚀的越来越深,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网络文化的影响,正确的对待,不断提高青少年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加强网络文化宣传工作,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青少年的你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

【关键词】 家庭特征;因特网;行为,成瘾;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597-03

200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其中18岁以下网民所占比例最大,占网民总数的27%。报告还显示,有94%的网民上网地点是在家中[1] 。这意味着家庭已经成为网络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网络行为的主要场所。鉴于此,探讨家庭在青少年网络行为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消极人格特质和情感缺失问题[2-7]。家庭是个体情感发展的基地,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安全依恋、亲密关系能够预测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实现这些基本功能,家庭系统必须完成一系列任务以适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的发展[8]。家庭在运作过程中如果没能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就很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问题。徐洁等[9]最近研究发现,无论家庭功能发挥过程还是结果,都与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家庭功能发挥过程比发挥结果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预测作用更大。为了解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以班为单位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某市5所中学选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4个年级,发放问卷816份, 收回有效问卷共710份,这些学生全部学过网络使用方法,并有过网络使用经历。被试年龄为12~19岁,平均为(15.7±1.6)岁;男生296名,女生414名。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网络成瘾量表[10]。包括6个维度:显著性、过度使用、忽视工作、 期待、失控、忽视社交。该量表为5级评定量表,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满分为100分。该量表的适用人群为大学生和成人。由于本研究的对象为中学生,笔者根据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量表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68~0.81,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0,该量表的信度较好。由于本研究改编后的问卷题目数比Young问卷的总题目数少1个(1~5分)[1],因此在依据问卷总分筛选网络成瘾者时,确定总分为75分及以上为严重网络成瘾,总分在45~75分之间的为准网络成瘾,低于45分的为网络正常使用,。(2)家庭功能量表。采用刘培毅、何慕陶修订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中文版[12]。该量表测定家庭系统6个方面的功能:问题解决、家庭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量表采用4点计分制,评分标准:很象我家=1,象我家=2,不象我家=3,完全不象我家=4,最后得分为用5减去表中得分。各分量表间隔1周后的重测信度在0.66~0.76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2。

1.2.2 步骤 以班为单位集体施测。将网络成瘾和家庭功能2个量表合并为一份综合问卷,由被试一次填写完成,用时20~30 min。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筛选,将不合格的问卷剔除。剔除问卷的标准为:(1)漏答题目数量多于总题目数的10%;(2)答题明显不认真,如对家庭功能量表大部分题目只选其中1种答案的问卷。

2 结果

2.1 网络成瘾状况 被调查学生中,有2名严重网络成瘾者,均为男生;108名准成瘾者(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其中男生65名,女生43名。2种程度样本占样本总数的15.5%。由于严重网络成瘾者数目过少,不适于单独分组进行数据分析,因此在后面数据分析中,把所检出的网络成瘾者和准成瘾者合并为具有成瘾倾向组。

2.2 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偏相关分析 由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故采用了以性别为控制变量的偏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

表1数据显示,中学生自我报告的家庭功能中除问题解决维度外,其余因子均与网络成瘾的各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情感投入功能与网络成瘾总分的负相关系数最高(r=-0.21,P

2.3 网络成瘾与正常使用网络中学生的家庭功能比较 采用协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协变量为性别)对存在网络成瘾倾向中学生与正常使用网络中学生的家庭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结果显示,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与正常使用网络中学生的家庭功能在家庭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等5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 家庭功能对网络成瘾的多元回归分析 将家庭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5个因子作为预测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因问题解决因子与网络成瘾相关不显著,故在回归分析时预测变量中不包含此项因子),采用Enter进入方法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

结果表明,以家庭功能的5个因子作为预测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总体效应显著(F=9.069,R2=0.066)。但家庭沟通、角色分工和情感反应对网络成瘾的回归效应都不显著,只有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的回归效应显著。这意味着家庭的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是与网络成瘾关系最为密切的家庭功能因子。

3 讨论

网络越来越普遍地进入家庭,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如果网络使用的指导工作不能跟进,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险就会增加。在本研究抽取的710例样本中,有2名初中一年级男生表现出比较严重的网络成瘾症状,且表现出准成瘾症状的青少年比例却比较高,超过样本总数的15%。对于青少年总体来讲,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网络成瘾的初期干预和早期预防应当成为今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相关分析和差异性比较数据来看,除家庭功能中的问题解决因子外,其余5项功能均与网络成瘾的各个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家庭在家庭内的沟通与交流、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家庭成员彼此间的情感反应和情感投入,家庭对各个成员的行为约束与控制方面都存在功能发挥不良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这5个方面的功能需要家长和子女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和深度交流实现。雷雳等[13]研究发现,父母的适度卷入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具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席震芳等[14]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学生网络成瘾相关,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于使初中生网络成瘾。由此可以推断,家庭功能可能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环境因素。

在家庭功能中,情感投入因子和行为控制因子与网络成瘾的相关最高。进一步的多元回归显示,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的确是与网络成瘾相关的核心因素。行为控制因子对网络成瘾的预测效应是情理之中的结果。值得关注和进一步讨论的是,情感投入因子对网络成瘾的显著预测效应。情感投入因子与网络成瘾的高相关结果与以往研究者所发现的网络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情感缺失的结果相呼应,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网络成瘾者情感缺失的原由可能在于家庭中情感投入的缺乏。Baumeister等[15]认为,归属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内驱力,是人类的基本动机,它的满足是人类健康、适应和幸福的基本条件,如果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一系列身体的、心理的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家庭成员之间的频繁互动和积极关注是满足个体归属需要的必要条件,当一个人能够从家庭成员那里感受到积极支持,并发生频繁交往时,就会获得一种充分的归属感,从而满足其基本的归属需要。相反,很可能是家庭中情感投入的缺失使子女的归属需要无从获得满足,从而转向于网络的依赖。

网络成瘾不但是一个心理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和家庭的问题,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中应该将家庭作为一种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尝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善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

4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nic.省略/html/Dir/2007/01/22/4395.htm.

[2] YOUNG K, RODGERS R.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Bostin: The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8[EB/OL].[2000-10-21]省略/ articles/ personality _ correlates.

[3] WANG W. Internet dependency and psychosocial matur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t J Human Comput Stud, 2000,55(6):919-938.

[4] MARAHAN-MARTIN J, SCHUMACHER P.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 Human Behav, 2000,16(1):13-29.

[5]MOODY EJ. Internet 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neliness. Cyber Psychol Behav, 2001,4(3): 393-401.

[6] MILLER IW, RYAN CE, KEITNER GI, et al. The McMaster approach to families: Theory,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J Fam Ther, 2000,22(2):168-189.

[7] 刘惠军,樊励芳.与网络成瘾有关的个体因素研究.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报,2006,8(1):90-92.

[8] MILLER IW, RYAN CE, KEITNER GI, et al. The McMaster approach to families: Theory,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J Fam Ther, 2000,22(2):168-189.

[9] 徐洁,方晓义,张锦涛,等.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作用机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79-85.

[10]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 Psychol Behav, 1996,1(3):237-244.

[11]WIDYANTO L, McMURRAN M.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Cyber Psychol Behav, 2004,7(4): 443-450.

[1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3]雷雳,李宏利.青少年的时间透视、人际卷入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心理学报,2004,36(4):86-90.

[14]席震芳,张晓阳.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 26(2):153-155.

第7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

关键词 父母婚姻满意度 父母冲突 亲子依恋 网络成瘾 青少年

分类号 13844

1 问题提出

家庭是一个大系统,由父母亚系统、亲子亚系统和兄弟姐妹亚系统构成。然而自1979年全面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我国绝大部分家庭的主流模式,因此父母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就成为家庭系统中影响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要来源,自然也受到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在父母关系领域,研究者发现,儿童青少年感知到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越高,孩子越容易出现情绪、行为甚至睡眠等适应问题。在亲子关系领域,大量的实证研究都表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如Belsky用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了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强调父母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直接作用。Anderson等人提出“溢出假说”(spillover process),强调父母关系对孩子的间接影响,认为父母亚系统的情绪和行为会迁移到亲子亚系统,父母间的良好感情会带来和睦的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反之亦然。与此相似,Davies和Cummings提出了“情绪安全感假说”,认为父母冲突可能破坏亲子依恋关系,进而间接地引起儿童问题行为。此外,Magnusson和Stattin还提出了“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Person—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对儿童青少年来说,父母关系这一相对更远端的环境必然通过亲子关系等近端环境的作用从而决定儿童青少年的发展。

从上述理论和假说来看,父母关系要么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要么通过亲子关系,尤其是亲子依恋来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影响。然而这是否适合用来解释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一新兴问题还有待探讨。在我国,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已非常严重,最近的一次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网络成瘾青少年已经超过2000万。遗憾的是,目前只有少数几篇文献分别探讨了夫妻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这些研究发现频繁而强烈的父母冲突和消极的亲子依恋会增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有关家庭因素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还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家庭消极因素,如父母冲突或亲子冲突的影响,而对一些积极因素尤其是父母亚系统中的积极因素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尽管上述提到的理论已经将不同亚系统的因素放在一起进行考虑,但是已有研究者更多是单从父母亚系统或者单从亲子亚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很少有研究将不同亚系统的因素整合到一起进行深入探讨。如前所述,家庭是一个大系统,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作用,单独地或者人为地将其分开来探讨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可能会得出不全面的结论。为此,本研究将家庭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父母婚姻满意度)和消极因素(父母冲突),以及不同亚系统(父母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的因素放在同一个研究中进行考察,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不同性质和不同亚系统的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如何?(2)不同性质和不同亚系统的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力如何?(3)父母关系(父母婚姻质量和婚姻冲突)是否通过以及怎样通过亲子关系(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总体上来讲,本研究有以下假设:(1)父母冲突、父母婚姻满意度以及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都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2)近端环境因素(亲子关系)比远端环境因素(父母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力更强;(3)父母冲突和父母婚姻满意度都会通过父子依恋及母子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具体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重庆和河北石家庄三个城市各抽取一所普通中学,再从每所中学抽取初一至初三学生共1100名完成问卷调查,剔除一些没有完整填写或填答不认真的问卷62份,最终有效问卷为1038份,有效率为94.4%,其中男生480人,女生554人,性别数据缺失4人,具体被试信息详见表1。

2.2研究工具

2.2.1基本人口学变量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学校和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

2.2.2父母冲突

采用池丽萍和辛自强(2003)修订的《儿童感知的父母冲突量表》(Children’s Perception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cale)中的冲突特征分量表进行施测。该分量表共19题,由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和冲突解决三个维度构成,为4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4)”,各维度分由各维度的题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数越高代表感知到的父母冲突越强烈。各维度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陛系数分别为0.78、0.80、0.80,总量表为0.91。

2.2.3父母婚姻满意度

采用Huston和Vangelisti(1991)编制的“婚姻关系问卷”(The Marital Opinion Questionnaire),该问卷主要用于测量夫妻关系的总体幸福感指数。该问卷共10题,采用7点语义差别量表,用两极形容词来评价父母的婚姻状况,比如“享受的——痛苦的”。最终经过对部分题目的反向计分,分数越高代表婚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imh’s α系数为0.93。

2.2.4亲子依恋

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1987)编制的“青少年对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中的父亲和母亲分问卷,主要用来评价青少年对自己与父母间关系的感知。每个分问卷均包括25题,分信任、沟通和疏离三个维度,其中信任指被试被依恋对象了解、尊重以及彼此相互信任的程度,沟通指被试与依恋对象言语沟通的程度与品质,疏离指被试对依恋对象生气及觉察出与依恋对象情感分离、孤立的程度。该量表采用5点评分,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5)”,由各维度所含题目得分相加得到各维度的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信任、沟通或疏离程度越高。将信任和沟通总分相加再减去疏离的总分即可得到个体依恋质量的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依恋质量越高。在本研究中,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总问卷及各分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9~0.86之间。

2.2.5网络成瘾

采用陈淑惠等(2003)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进行施测。该量表共26题,由耐受性、戒断症状、强迫上网、时间管理和人际健康五个维度构成,采用4点评分,从“极不符合(1)”到“非常符合(4)”,各维度分由其所属题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数越高,表明网络成瘾越严重。总分在63分及以下为非网络成瘾者,在64—67分为网络成瘾倾向者,在68分及以上者为网络成瘾者。各维度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在0.70~0.82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

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管理,并使用SPSS19.0和AMO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首先,根据陈淑惠网络成瘾量表的标准对本研究的被试进行网络成瘾分析,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者有13名,网络成瘾者有32名,这两类被试共计45名,占有效被试的4.8%。

3.1父母关系、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见表2),父母婚姻满意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父母婚姻满意度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父母冲突的频率、强度和解决程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越高,解决状况越糟糕,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此外,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总分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质量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进一步分析发现,母子信任、母子沟通、父子信任和父子沟通得分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得分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2父母关系、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进一步以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总分为结果变量,父母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和冲突解决、父母婚姻满意度、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结果表明(见表3),只有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父母婚姻满意度进入了回归方程,并且都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父母冲突并未进入回归方程,说明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明显。

3.3父母关系、亲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父母冲突、父母婚姻满意度和亲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机制进行考察,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假设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指数很好(x2df=5.057,TLI=0.955,CFI=0.975,1FI=0.975,RMSEA=0.063)。

从图2可以看出,亲子依恋在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过程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而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的效应大小分析发现,直接作用占总效应的69.13%;间接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3.06%(父母婚姻满意度通过母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和17.81%(父母婚姻满意度通过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

4 讨论

本研究对家庭环境中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父母婚姻满意度、父母冲突、亲子依恋等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关系。但是进一步的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父母冲突并不能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其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要通过亲子依恋才能起作用,而父母婚姻满意度不仅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且还可以通过亲子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就以上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将展开以下两个方面的讨论。

4.1家庭环境的作用:积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大还是消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大?

已有研究更多是单独考察某一个或某一个亚系统内家庭因素的影响,然而,正如在本研究中问题提出部分提到的那样,家庭环境是一个系统,不同因素交织在一起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共同影响,如果单独考察某个或者某些因素的作用就可能得出一些偏颇的结论。本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领域需要同时考察不同家庭因素作用的重要性。

很多单独考察父母冲突的研究几乎一致地表明父母冲突对儿童青少年多方面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然而本研究发现,当同时考察夫妻亚系统的积极因素(父母婚姻满意度)和消极因素(父母冲突)的作用时,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而父母婚姻满意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从而凸现出夫妻亚系统中积极因素的重要影响。当然,得到这一结果也可能跟本研究的样本大多数属于网络使用正常群体有关。

4.2家庭环境的作用机制:远端因素通过近端因素起作用

本研究发现,母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父母婚姻质量,最后是父子依恋。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近端因素,还是远端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然而,近端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一些。对于家庭而言,父母亚系统是家庭的基石,为家庭氛围确定基调,有什么样的父母关系,就会形成相应的家庭氛围,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很难不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而独善其身。然而,相对于父母关系这个远端因素,亲子关系对于直接参与其中的青少年来说影响自然就会更大,更为直接。在近端因素中,母子依恋的作用又大于父子依恋,这与总体上来看母子交往的时间和质量都优于父子交往有关系。

本研究还发现,作为近端因素的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在父母婚姻满意度和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中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和完全中介作用。可见,父母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更多是通过亲子关系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父母冲突的作用。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人一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和“溢出假说”。

5 教育建议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为了更好地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我们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1)应该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如何促进良好的夫妻关系上。在家庭治疗理论看来,父母关系是家庭的基石,决定着家庭氛围的基调。如何才能促进父母关系更好地发展呢?沟通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制定好的家庭分工,增加父母之间的共同活动,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等等都会对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

(2)应尽量减少父母的冲突。尽管本研究没有发现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直接作用,但父母冲突会破坏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进而破坏家庭氛围,从而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寻找父母都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父母冲突在所难免,在父母有冲突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这样可以降低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

(3)培养积极的亲子关系。本研究发现,亲子依恋在父母关系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对父母冲突而言。这一结果告诉我们,即使父母关系不好,但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父母关系不良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除了促进父母关系健康发展外,非常重要的是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如何才能和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我们认为,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积极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每个孩子都有心理需求,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有很多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这是促使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很多父母在孩子网络成瘾之后,想到的只是不要让孩子上网,并没有想用什么样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上网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自然而然地就会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埋下冲突的种子,破坏亲子关系。此外,父母还会因为孩子上网而对青少年产生很多负面的看法,认为孩子一无是处,可以通过让父母看到孩子除网络成瘾以外的好的方面来改变父母对孩子的看法,这也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6 结论

(1)父母婚姻满意度、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均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而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

第8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并无空暇时间静下心来接受海量信息,传媒文化渐渐演变为“快餐文化”。受知识结构体系不完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以及社会阅历缺乏等因素制约,青少年受众认知及理解能力有限、对事件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更倾向选择简单易懂的信息。网络提供的图片生动形象、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获取方便快捷,更易吸引青少年受众;多数传达的信息相对简单,易被接受和理解。在20岁以下维吾尔族受众倾向于了解天山网(维文版)的新闻形式中,有57.9%关注“配发图片”,在各年龄段中所占比最高。最值得关注的是了解“专题报道”仅占0.0%,如表2所示。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更倾向通过网络媒介了解图片信息;受青少年认知不成熟的限制,无人关注专题报道,未发挥应有的能动性去深入地了解新闻并作解读。在认识和理解能力应被不断提高的关键时期,过度关注网络图片信息形式不利于认知及思考能力的培养,较易滋生思维惰性,对信息的深入解读能力有待加强。

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1]。受众不再是“靶子”而轻易地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但由于青少年对信息的真伪好坏缺乏一定的辨析能力,同时也依赖网络媒介,因此他们对网络媒介认同度高、信任度高。据调查,20岁以下维吾尔族受众对天山网(维文版)新闻评论内容“完全认同”所占比达65.3%。当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时,该受众群有31.6%最信任网络获取信息,强于对电视传统媒介的信任,在其他年龄段受众中所占比例也最高,如表3所示。从高信任度到高认同度可见,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完全信任网络居多数,对网络维文版的新闻评论也大多数“完全认同”,这种对网络传播的信息所表现出较弱的防备意识存在一种盲目。网络的建设并非完善,网络信息环境存在良莠不齐,青少年对网络过度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对网络媒介接触以及对信息背后的优劣判断缺少理性思考,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有所欠缺,隐约可见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的网络媒介批判能力有待增强。

根据以上现状分析,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关于网络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网络受众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已经不是信息匮乏的问题,而是对信息的有效选择、理性认知和正确传播”[2]。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应提高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对网络信息的理解、批判等能力。维吾尔族青少年应加强自身管理,合理利用网络媒介。受青少年自身能力有限的影响,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维吾尔语主流媒体的引导,共同致力于提高青少年关于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1.向青少年开放网络媒介,指导青少年正确接触网络。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极具好奇心。作为新媒介的网络,“负功能”影响逐渐突出,家庭和学校为使青少年不受网络干扰往往采取强烈抵制对策,正处叛逆时期的他们反而会更受网络吸引与诱惑,更有欲望接触,在不具备一定信息免疫能力的条件下更易受不良信息影响。因此,为防止维吾尔族青少年对网络媒介的过度依赖首先要求家长和学校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树立对网络媒介的正确认识,适当放松警惕心理,向青少年开放网络媒介。实践出真知,只有充分接触才能充分了解并利用网络媒介。青少年在接触网络媒介方面,自控能力较匮乏。因此,学校和家庭还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监督,教导孩子如何理性使用网络媒介,懂得有的放矢,提高对网络媒介的使用率。其中,学校应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加强网络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等;家长应控制孩子上网时间,为孩子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发挥好网络媒介的信息属性及文化属性等,使其既可以成为维吾尔族青少年拓宽知识面的学习工具,又可以成为释放学习压力的娱乐工具,劳逸结合。

第9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 学生 校园网络环境一、青少年上网现状

近年来,网络剧烈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利用好网络,我们的生活受益无穷,错用了它也会让我们掉入无底的深渊。在中国的6800万网民中,在校青少年占着很大一部分比例,这高素质的一群,有多少人在利用网络,如何利用网络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六成青少年用网娱乐。据记者在北京、武汉、重庆等多所高校调查结果显示,几乎90%的同学都触过网。掌握青少年上网的基本情况,对加强高校的网络阵地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青少年网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少年上网情况调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的调查数据,在我国约2650万网民中,18-24岁者占到36.8%,而这正是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青少年的上网行为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网络文明乃至整个未来社会文明的进程。青少年上网率为84%。网龄小于1年、1年-3年、3年-5年和5年以上者分别为上网学生的43%、51%、2%和4%,每周上网时数小于5、5-10、10-15和大于15小时者分别为77%、13%、6%和4%,上网地点在家中、校内、网吧和其他地方者分别为11%、38%、71%和2%,其中主要在网吧上网者多达53%。

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既有积极功效,又有负面影响。52%的青少年认为网络的积极功效大于负面影响,相比之下,只有19%的青少年认为网络的负面影响大于积极功效。

三、青少年上网的利弊

(一)上网对青少年的有利因素

第一、可以开阔视野。上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二、可以对外交流。学生的一个被人经常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对话、交流。现在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并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第三、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减轻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一来可以锻炼文笔,二来觉得很有成就感;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自己动手做主页正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在掌握了电脑软件的运用同时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上网对青少年的不利因素

第一、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

第二、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青少年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在网络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

第三、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四、构建和谐校园网络环境的简单探索

笔者对构建和谐校园网络环境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笔者认为也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如:校园内成立学生网站,使学生上网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硬件设备,并且由专业教师进行管理和辅导。

1、给一部分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电脑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掌握较深入的技术。这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乃至就业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2、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学生自己的主页。相关栏目的设置,完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尽量使学生觉得这是自己的网上空间,有一种亲近感,从而学生愿意多点击、多浏览。

3、采集学生活动等信息,及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网上新闻报道既有一般新闻报道具有的及时性,又有一般电视、广播媒体所不具备的长效性。学生网站在报道时应拍摄一些数码照片,再配以文字,图文并茂,将校园里发生的各项学生活动情况生动地展现在网络空间。

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