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医学实习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相关热搜: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专业
今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已基本结束。在去年增招5万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础上,今年教育部又下发通知,要求各招生单位以2009年为基数,按5%~10%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调减出的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可以预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将处于跨越发展时期。我院作为接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单位之一,在新的招生形势下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在总结以往研究生招生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今年专业学位的招生任务。但是,从招生的整个过程以及结果来看,还需要研究生招生及管理人员积极开拓思路、探索规律、规范管理,在追求“量”的同时,注重“质”的保证。
一、招生现状调查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有专业学位的共同特点,其培养目标是实践应用能力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又有其特殊性。由于其培养的是临床医生,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服务的对象是病人,能否培养出高水平的医生将关系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这就要求培养单位必须保证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仅要培养出合格的研究生,而且是称职的医生。而培养质量的保证必然要求把好第一道关,即培养关,因而要从研究生的招录开始抓起,以保证生源质量。
结合去年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招生实际,发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招生现状并不是太理想,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从招生的数量来看,我院去年专业学位的录取数刚完成计划招生人数的过半,而在已录取的学生之中,在开学时又有两名学生未报到。可以说,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形势并不乐观,这也提示我们要保持招生工作的延续性,在抓好初试录取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后续的报到工作,确保学生的报到率。从报到学生的人员结构分析,在2009国家首次允许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前提下,同年我院录取的学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占了32%,而非应届毕业生占了68%。这一数据说明,相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往届毕业生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接受度较高,原因可能与往届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对读研的需求与目的的认识与应届毕业生之间有一定的区别有关。应届毕业生乐于对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往届毕业生更倾向于提高自身已有的临床业务能力。从有无工作经验的角度分析,两者的比例刚好各为50%,这说明现阶段社会竞争相对较为激烈,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量较大,促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了读研的必要性,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选择读研。从年龄结构来看,在小于或等于30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数量最多,占了学生总数的82%,为目前读研的主力军。在31~35岁年龄段的学生占了14%,超过35岁年龄段的学生占了4%。从中可以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选择读研的人数相对减少。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在国家鼓励应届毕业生报考的形势下,应届毕业生读研人数随之相对增加,二是因为对于大于30岁年龄段的人员而言,其生活、工作已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否读研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相对而言,对读研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
二、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针对我院去年的招生情况,并结合招生工作实际,笔者认为,要想保质保量地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改变错误认识
自1998年以来,虽然国家已经开始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招生,但是由于其报考条件比较严格,即要求报考的学生必须有一定年限的临床工作经验,导致招生数量相对较少,从而造成多个环节包括学生、导师、医院等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认识产生偏差。在去年的招生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报考了专业学位,但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大多不是首选,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未被学术型研究生录取才转报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在报考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对专业学位的概念、性质、特点和任务等完全不了解。同0寸,对于导师而言,由于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各个医院对科研都相对较为重视,科研成果有时甚至影响到了导师的晋升等切身利益,因此,不少导师不能很好地处理临床能力培养和科研论文工作的矛盾,甚至存在“轻临床重科研”的倾向121,造成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不够重视,导师更愿意带教学术型研究生从事科研以便能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导师对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带教热情不足,重视不够,从而也必然会影响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长期以来,研究生这一学生群体一直都被定位于科研人员,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科研、做课题”。医院在招录研究生时,首先也是重在考虑研究生的科研素质、科研能力以及是否对医院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帮助,而对研究生的临床业务能力要求相对不高。再加上很多地方实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医院管理层产生一个认识误区,即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可以从进医院工作以后再慢慢培养,而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较为重视,导致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认可度比学术型相对要低。“学生不了解,导师不重视,医院不认可”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束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因此,作为从事研究生管理培养的专职人员,一定要抓住国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做出的大力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有利时机,必须做到开拓创新,全身心投入,努力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更快更好的发展。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招生时,首先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开拓新的宣传渠道|31,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宣传到位。在考生中,重点要开展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性质、功能等宣传工作,提高考生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认为,现阶段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由纯学术型培养模式向学术和实际应用并重的培养模式转变。招生人员在向考生宣传时要更多地介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鼓励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报考专业学位。同时要积极转变研究生导师和医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认识,纠正其认识上的误区,使导师和医院能真正认识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是国家根据现阶段社会需求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保证我国卫生事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提高导师和医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正确认识。也要积极挖掘生源,除了做好对在校学生的招生宣讲外,也可以在医院内有针对性地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宣传工作。鼓励医院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发动更多已经参加工作的具备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报考专业学位,提高其自身的临床能力和业务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医疗服务水平。
(二)制度规范,提高社会认可度
在招生过程中,我们遇到最多的提问就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不是国家认可的,能不能拿“两证”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有多大的区别,以后找工作会不会受限制。这不仅反映了目前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认识上的不足,而且反映了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招生的关键因素,即社会、医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认可度较低。因为认可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读研的目的正是希望能通过获取研究生文凭而适应目前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找到一份满意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认可度还不是太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科研能力而言,目前通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由于主要强调的是临床能力的培养,对科研方面的要求相对不是太注重,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毕业后其科研能力明显比学术型的研究生差。从临床能力角度看,在与经过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一线的住院医师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在从事临床工作时必然会受到其作为学生这一身份的限制,开展临床诊疗工作时会有所束缚,毕业后其临床业务能力与住院医师相比也并无优势可言,从而导致社会、医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较低
要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社会认可度就必须严把培养关,培养出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研究生,以质量促认可。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订科学、有效、符合实际需要的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临床医生。针对目前存在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矛盾的问题|41,研究生管理人员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必须考虑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紧密结合,加强研究生临床业务能力的锻炼,在不违反卫生部执业医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的机会。严把考核关,制订严格且科学合理的“出科”考试制度和毕业考试制度。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地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要使我们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成为“高素质、精业务、懂科研”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在导师的遴选方面也不够完善。目前存在的一种情况就是专业学位的带教由学术型导师兼任,从而导致导师将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当学术型研究生来带教,放松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带教,这将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制订一套专门的不同于学术型的导师遴选制度。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导师遴选,必须强调导师对专业学位的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所遴选的导师必须是在临床业务方面技术过风特长突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导师,这样才能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力争社会和医院的支持
由于目前的医患之间存在一定的互不认同关系,因此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新闻媒体在宣传方面,要尽量地给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实习医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医院不仅要为研究生的实习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要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规范,做到“管理科学、要求合理、责任明确”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同时,现阶段医院在招聘新进人员时,要拿出一定的名额专门用于招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给予学生政策上的支持,激发学生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热情。
(三)多方筹措,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目前,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不再有工作年限的要求。这一方面可以促使更多的人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扩大报考范围的这一部分人,要么是应届毕业生,要么是刚参加工作一两年的医生。由于应届生自身的经济来源有限,考生在选择报考研究生时必然会考虑到经济因素。而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目前大多数实行的是自费的培养方式,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解除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必然会降低学生对专业学位的报考愿望和学习热情。
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不让学生因为贫穷而缀学。除了国家现有的助学体系外,还应建立起一个“校、院(系)、专业”的基本奖学金制度体系,在鼓励学生进行良性竞争以学好学业的同时,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同时,学校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地方合作,创造更多的助学岗位来保障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需求。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由于受到专业的限制,不能随意地利用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而从事未经许可的医疗活动,只能在相关医院进行实习。由于医院的工作相对繁忙,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较学术型在临床上实习工作的时间更长,在临床工作中付出的更多,这就为学生实习的医院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医院不仅要保障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也要鼓励或者制订相应的规定,对学生在实习中付出的劳动予以一定经济补偿。这既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肯定,又能使学生的生活得到保障,使学生能安心学习、乐于工作。
(四)拓宽渠道,加强校际交流
由于各个学校的特点不同,专业设置不一以及学校知名度、考生对学校的认可度均有差异,必然造成各学校报考生源分布不均。重点院校或热门优势专业生源充足,竞争激烈,而一般地方院校或冷门专业则生源不足,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或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情况都较为明显。
研究生招生人员要解放思想,拓宽招生渠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沟通变得越来越便捷。校际间要开展更多更广泛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对各高校各专业的招生情况及时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生源信息,推荐优秀的生源,同时及时向考生公布相关院校、专业的需求信息,保证考生与学校之间招生信息的通畅。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因信息渠道不通而造成的生源流失,也有利于学校招收到更多优质的学生,更有利于招生工作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 学生主导型; 病例讨论; 教学模式; 临床实习; 综合能力
Research on Students Leading Case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 to Train Interns Clinical Comprehensive Ability/JIANG Xiao-gan,LU Wei-hua,JIN Xiao-ju.//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0):067-07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a appropriate teaching model for clinical medicine undergraduate interns to improve clinical comprehensive ability.Method:Sixty clinical medic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grade 2010 in Yiji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by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model of teachers’ leading case discussions,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the model of students leading case discussions.The evaluation scores and the questionnaire in dispute to evaluate different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n the incidence of medical errors were observed.Result:The result of theory assessment mo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But comprehensive ability contrast analysis,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test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The student leading; Case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 Clinical practice; Comprehensive a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Yiji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by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0.019
医学临床思维是医疗人员运用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结合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所采取的思维活动,也可以认为是医疗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认识的具体化,并由此指导进行临床诊疗活动的思维过程[1]。临床本科医学生毕业实习是本科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医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质量[2]。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中,病例讨论无疑是巩固所学的临床理论、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临床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3]。现今的临床实习教学中,病例讨论过程一般以教师为主导,实习生作为旁听者或者被动接受者参与这一过程,不符合当今教育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的理念[4]。自2012年以来,皖南医学院重症医学科与危重病医学教研室在保持系统性教学基础上,创新病例讨论模式,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临床生产实习过程中病例讨论相结合,旨在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技能,以期增强实习学生综合素质,并改进临床带教方法,提高实习带教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进入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实习的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学生6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学生各30名。其中对照组采用教师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试验组采用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两组学生基础医学学习成绩情况基本相同,实习期间实习环境、管理制度一致,实习期间参照实纲要求,所讨论的病例内容及诊断、病例讨论次数相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教学方法 每组学生在同一科室的实习时间为4周,实习期间由通过教师资格考核的高年资住院医师直接带教,上级医师参与指导。每周选取两例诊断相同的病例开展病例讨论,其中对照组采用教师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病例资料收集、整理、验证、组织讨论与问题提出由带教老师完成,病例讨论时实习生参与旁听并记录。试验组采用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病例资料收集、整理、验证、组织讨论与问题提出由学生完成,具体工作步骤包括:(1)资料收集:按照实纲要求选取病例资料,并将相关资料结合实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制作汇报幻灯。(2)病例验证: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体检和病史收集,带教老师对采集的病史,体格检查进行验证。(3)讨论及问题引申:各小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采取交互式问答方式进行讨论,通^对病情特点和发展经过的汇报,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重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有论据的讨论,并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
1.3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由师生双方共同评价,包括由教师方制定的出科考核和学生方的自我评价两部分组成。(1)教师制定的出科考核在实习结束后由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核和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分数各100分。理论考核题目由本教研室制作的题库随机抽取,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还包括病史追问、体格检查、诊疗计划等。考核由本教研室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的考核小组参照皖南医学院制定的实习教学大纲考核内容及标准进行,并对评分标准及考核指标量化。同时记录两组学生医疗差错发生率。(2)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实习结束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由学生进行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匿名评价,采用10分制,调查项目以优、良、中、差四种等级评分,每种等级分别对应10、8、6、4分。教学效果评价项目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共发出调查问卷60份,收回60份,回收率及有效率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出科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综合能力成绩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实习效果的自我评价普遍高于对照组,在思维能力、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知识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阶段,培养实用型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5],这就造成了在教学中重视临床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而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认识不足[6]。临床思维能力体现着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相对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来说,其培养过程更为复杂和漫长[7]。医学本科阶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临床能力的医生,因此需要不断进行临床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8]。而在临床实习阶段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高效地解决临床问题,从而提高疾病的诊疗效果[9]。但目前大部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存在片面性、表面性以及被动性,对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无法系统并正确的理解,其主要原因在于教与学两方面因素[10]。因此,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中,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合适的病例带教,让学生建立规范的临床思维模式,提高综合能力,为将来从事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基础[11]。
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中,病例讨论无疑是巩固所学的临床理论、培养创新意识、提升临床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目前比较多见的带教模式是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无益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2]。学生长此以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仅扮演讨论记录者的角色[13]。教学的目标往往仅注重实纲要求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对系统的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实习生完全按照带教老师的思路进行诊疗,无法将理论与临床技能融会贯通[14],因此会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产生打击[15]。学生往往仅局限于进行开列化验检查单,书写病程记录等机械性工作,但却不理解各项检查的意义和对诊断的价值,更不能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现个体化治疗。长此以往,实习生在学习中得不到乐趣,认为实习就是写病历记录病程开具检验申请单和写病程记录,同时又因需要经常进行理论考试和对未来工作问题的担忧,实习倦怠感增强。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让实习生主动学习能力增强,临床综合能力提高是实习带教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16]。
近年来,笔者教研室在临床生产实习带教中,摸索、实践并推行了以学生为主导的病例讨论模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执行过程中,病例资料的收集、验证和问题的提出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发言既有对未知问题的疑问,也有对已知问题的理解性,还可以是将来问题的探讨[17],而教师自始至终发挥了积极的辅助和引导作用。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带教老师运用“病史资料收集是否完整”“体格检查是否遗漏”“实验室检查是否合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是否充分”以及“未来的诊疗方案该如何调整与进行”等多元化的启发方式,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探索,从而提高临床综合能力。带教教师适时监督,并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笔者通过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为载体的临床实习带教实践中,发现学生可以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即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讨论学习并经带教老师归纳总结后的成果极大地满足了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兴趣,从而开始了主动学习行为。第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即实现了“得鱼”向“求鱼”的转变。在这种实习带教模式下,学生能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并实现独立思考,运用各种医学资源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化解决问题[18]。第三,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转变,即将“知书”转变为“获术”。实习生在个体化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积极提高临床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生从患者实际出发,通过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所掌握的临床技能探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主动了解病史、亲自进行体格检查,随后根据这些资料探究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应用循证医学的观念和最新医学资源来处理临床问题。从研究结果来看,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可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增强知识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别对于提高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是医学本科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将多学科复杂的理论知识初步应用于医疗实践的关键一环[19]。研究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带教模式,对于提高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S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0]。学生主导型病例讨论模式可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增强知识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从而对医学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娟,张媛媛,赵晓红,等.谈“角色扮演法”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150-151.
[2]郑力峰,叶君健,林建华,等.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9):137-141.
[3]刘波,肖际东,毛玉瑶,等.临床病例讨论法在超声诊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1):146-147.
[4]孙晓楠,刘莹,张静,等.加强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中“教师评学” 环节的研究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0):11-13.
[5]倪致雅,成信法,夏. 基于非医学类专业的《中医临床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12):2357-2358.
[6]胡青,张高岳,楼国光,等.电子病历结合PBL教学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40(7):575-578.
[7]黄小平,邓常清.PBL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7):537-539.
[8]金辉,沈孝兵,方霞,等.自主研学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机-以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0(4):31-32.
[9]高毅英,马宏,赵研芳,等.影响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1):76-78.
[10]孟晓燕,谭鹤长,王英,等.PBL结合CBS在肾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0):121-124.
[11]李凛,任晓燕,张海燕,等.高等中医药院校西医内科教学改革及西医临床思维培养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6,35(6):64-68.
[12]马聪,陈柱,肖立志,等.PBL与LBL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9):933-936.
[13]刘勇.PBL与LBL两种教学方法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6):182-184.
[14]王焕勤.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呼吸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153-155.
[15]刘继平,冯素梅.有声思维病例分析讨论法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2):16-17.
[16]张金荣,韩东亮.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11-13.
[17]周海燕,潘央央,王锡萍,等.自主学习和能力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9(12):68-69.
[18]周力,续畅,陈晖.循证医学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教学的效果评价与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7):132-134.
1.1动手实践能力差
医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前的实践课只是临床见习和实验室模拟训练,其动手实践的对象为标本、模型人及病案。实习生进入医院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视、触、叩、听等操作检查,其操作的技巧、手法的轻重等,都需要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临床上就会表现出动作僵硬,动手能力差。
1.2组织纪律松懈
医学生进入医院实习期间,缺少了学校老师学生的管理,加之有些同学自我控制能力差,则出现纪律松懈、懒散,学习不求上进。
2影响临床实习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及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使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效果欠佳。调查发现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岗前培训不足
医学生实习前学校一般都组织实习动员和培训,教学医院也有岗前实习培训,但培训内容大多为医院规章制度、主要注意事项等。缺乏患者首诊的接诊、沟通交流、诊治宜忌等系统性培训,更缺少转入不同科室前该科室独特诊疗常规及注意事项培训。使实习生进入每个不同科室都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难以很快进入角色。
2.2高校扩招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地逐年增加,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更是不断扩大,进入临床实习医学生不断增多,而相对稳定的实习医院承担的临床实习任务越来越重,医院教学资源则难以满足不断增多的实习生学习需求,临床老师带教也难以对成群结队实习生逐一指导。这样,通过临床实习也难以培养出技术精湛的临床医学人才。
2.3医患关系影响
由于不断增多地医疗纠纷报道,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带教老师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调查显示,1/3的实习生没有进行过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等临床实践技能的操作,1/2的学生只是偶尔操作。随着相关医疗法规的颁布,患者维权意识日益提高,有些患者拒绝实习生对其检查,甚至个别患者对医生带着成群的实习生查房也产生反感,使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显得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质量。
2.4升学、就业压力
调查显示,医学生中25%的本科生放弃实习,全力准备考研;30%的专科生积极准备升本考试。他们平时加紧学习英语及医学理论知识,参加考研或升本辅导班。75%的实习生在春节前后就忙于查阅招聘信息、准备和投递个人简历、参加就业招聘会,甚至有些学生因实习期间没找到拟聘单位而焦虑。如此种种,学生根本无法专心临床实习。
3临床实习中的教学管理
为了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顺利通过由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保证临床实习教学的质量,下面就临床实习中的教学管理加以探讨。
3.1加强岗前培训
医学院校在学生到医院实习前进行实习动员和培训,实习动员师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实习兴趣,了解实习的目的、意义及程序;培训为实训教师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指导,带教老师重点就临床实习中的病史了解、病历书写、沟通技巧、学习方法及相应法律法规进行培训,实训教师重点对临床实习中的常用诊疗技能进行规范化指导、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到医院的临床动手能力。带教医院培训应分阶段进行,进入实习前医院医教科对实习生进行医院管理、整个实习流程、转岗程序、规章制度等大体培训,让学生尽快熟悉实习环境和流程,避免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而茫然无措。转岗实习前相应科室应对实习生进行本科室的特色诊疗、注意事项进行培训,避免因特别沟通或特殊诊疗欠佳而影响医患关系,影响学生实习。
3.2加强实习期间管理
建立实习双重分级管理制,一是“学校-教务处实习科和系部辅导员-实-实习学生”分级管理,教务处实习科定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结合医院医教科选择患者进行现场诊疗、病历书写等考核或竞赛,组织学生开展病例讨论;系部辅导员密切联系实,对学生的出勤、心理、生活等进行管理和帮助。二是“医院-医教科-带教医生和实-实习学生”分级管理,医教科结合带教医生对实习中的病历书写、动手操作进行指导,组织医生、学生共同开展病案讨论;结合实和带教医生对学生的出勤等劳动纪律加以管理。由此可见,实在实习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医院与实习生之间的桥梁。应选用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担任实,既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可以加强实习管理。
3.3严格毕业考核
学生实习结束返校进行毕业考核,毕业考核应着重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也是对临床实习效果的检验。我校毕业考核是模拟临床执业医师考核的程序进行,即“笔试测试(病史采集、病历书写等)-技能操作和体格检查-机试(心肺听诊、心电图、X线、B超、CT等)三站进行。考试不通过不予毕业。实践证明,严格毕业考核,是促使学生重视临床实习、加强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
4总结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心内科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辽宁医学院201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班学生共66人,随机分成两组,实习结束后对两组进行出科考试和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实验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可以进行推广。
关键词:循证医学(EBM);PBL教学;LBL教学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临床能力和正确诊疗思维的最关键时期。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对学生毕业后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以及将来能否学掌握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产生直接影响。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LBL)偏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学习兴趣不高,由此培养的学生基本理论尚可,但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1]。目前心血管疾病领域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诊治指南不断涌现,单纯靠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诊治疾病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尽快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终生学习的能力。而PBL(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医学教育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2]。为了引进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本研究以我院心内科实习的五年制临床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以PBL教学方法为主体的基础上加入EBM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辽宁医学院201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共66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人。临床实习中两组学生均按每4~5人分成一小组,两组的性别、年龄和内科学理论课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带教老师按以下方式进行带教:理论课知识要点回顾—病史询问—专科查体—辅助检查分析—病例讨论—教师总结。实验组学生采用EBM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3]:(1)实习学生入科前首先要对EBM模式加以了解,进行必要的培训,内容包括:EBM的概念和意义,如何查阅文献,掌握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做临床决策前必须找寻最佳及适应患者本人的最优的临床证据等;(2)实验组带教老师将提前准备典型病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和心房颤动等典型病例)及依据PBL教学模式设计相应的问题在学生正式入科前1w发放给学生,学生自行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和最新进展。入科后每一小组学生均进行病史询问,专科查体,辅助检查阅读,结合查阅到的资料一起讨论,做出诊断并给出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和策略。每组选出一位学生代表发言,带教老师听完汇报,对每一组进行点评,对本病例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实习结束后立即对两组学生进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心内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心电图、X-ray诊断及病历书写等方面。然后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EBM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感受。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两组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学生的心内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和心电图及X-ray诊断等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病历书写方面,两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调查问卷结果
两组学生对调查问卷的结果。
3讨论
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是指以病人问题为基础,教师提前给出临床典型病例及依据病例设计好的相关问题,学生自主查找最新文献资料、相互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不在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它的实质是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及总结”五个阶段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LBL的模式,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临床问题时,将以往所学到的孤立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汇贯通,解决临床中的具体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4]。20世纪90年代后PBL已经成为西方主流教育模式之一,我国在2000年之后上海和西安医学名校率先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循证医学是由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主要内容是提供证据和应用证据。其核心思想是:在临床中,所有决策的制定均以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因此要求医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综合个人的专业技能、临床经验;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综合分析,为每个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5]。今天的最佳科学证据到了明天可能会被证实是错误的。因此,对于未来医生的要求是只有不断的学习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积累临床经验来应对临床中复杂的五花八门的疾病和病人的相关问题。EBM教育模式因此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一种方向。而我们科室对临床实习学生所采取的EBM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PBL教学方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辅以EBM的理念,指导课间实习医学生研究和解决心血管领域的相关问题,使其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心内科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心电图及X-ray诊断考试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考核之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习学生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大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促进沟通交际能力(P<0.05);尤其在掌握文献检索能力方面更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P<0.01)。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将PBL和EBM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引入到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实习中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增加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掌握并运用知识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现代医学学习技巧和方法,巩固加强文献检索能力及从文献阅读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实验结果提示PBL联合EBM的教学模式在对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期间的医学生的培养从各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易龙,糜漫天,朱俊东,等.不同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312-314.
[2]闫宇翔,宋曼殳,张玲,等.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117-120.92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年12月,36(6)
[3]靳瑾,薛以贵,王敏哲.循证医学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在内分泌科见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7(5):96-97.
[4]袁忠明,陈庆伟.PBL教学模式在老年心血管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3019-3021.
关键词:“5+3”一体化;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长学制
一我国七年制办学成果及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试行七年制医学教育,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1],这种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培养的模式使得七年制毕业生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都比五年制毕业生有较强优势[2]。七年制医学教育是带有研究生教育性质的长学制本科教育,国内的培养方式以“5+2”和“4+3”分段培养模式为主。“5+2”模式的本科段和普通5年制的培养过程一致,但硕士段则比专业学位研究生少1年,导致临床实践时间偏少,科研水平不高。“4+3”模式的本科段减少了1年,进而缩短了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的时问,与七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有所偏颇[3]。
二我国“5+3”一体化研究现状
2015年以来,原七年制办学院校在积极借鉴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总结本校七年制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各院校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南京医科大学通过进一步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三模块”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4];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建立七大课程群,包括公共基础、人文社会、卫生与健康、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实践技能、拓展课程等[5]。对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横向整合和模块整合,同时还构建了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首都医科大学将硕士学位课程全部纳入到通科培养阶段统筹完成,为学生进入后期硕士专业学位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阶段进行临床能力培养与科学研究留下充足的时间[6]。
三“5+3”一体化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充分体现长学制医学教育的优势
长学制医学教育生属于优质生源,但当前的“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套到就业后的社会认可度、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来说,均没有体现出长学制教育的优势。
(二)课程设置融通整合不足,“5+3”一体化核心要求体现不够
“5+3”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有新的思考、质的突破,要重组基础和临床的知识体系,将基础课程、临床课程、人文课程融为一体;在大一阶段引入临床导论课程,并设置“临床导师”制,在导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循序渐进地完成本科到硕士阶段的过渡;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出层次性和实效性。
(三)临床实践训练安排重复、科学研究训练不足
按照国家要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时间为33个月,其中部分内容与第5年的临床实习内容重复,同时也造成硕士阶段课程学习时间和接受导师指导时间、科学研究时间的不足。这就需要将两部分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减少重复、补充不足。
(四)多部门管理缺少整体统筹,质量评价有待加强
“5+3”中的“5”归口学校教务部门管理,“3”的阶段归研究生部门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则由培训基地负责管理,多部门介入造成职责不清、工作衔接不紧密,有必要建立一套更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四对“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一)创新培养模式
定位“医教协同、能力导向、融通整合、立足转化”,构建以本科入学为起点,以硕士研究生毕业为目标,实现本科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无缝对接的“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以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按照“学科知识整合、基础临床融通、本科研究生课程合理打通、通科二级轮转安排有效衔接”的原则,构建五大整合课程群: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医学人文整合课程、公共卫生整合课程、医学科研整合课程、临床技能整合课程,强调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培养,促进在本科阶段注入医学科研要求,为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倡导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强化理论与实际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临床思维与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临床医师。
(四)加强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是临床医生的核心能力。设立“临床导师”,早期接触临床;利用模拟教学对学生进行临床操作技能的初步训练;合理使用标准化病人,用于临床见习阶段培训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增进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设置“临床技能训练周”;技能中心设置“开放日”;临床实习阶段设置“自主选科实习”。构建出由早期接触临床、临床技能训练、实习轮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临床能力培养体系。
(五)加强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
“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要将科研素质和能力训练贯穿在各个教学阶段,重视全过程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立“基础导师”、开设科研类课程、实施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等措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基础教学阶段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申报各类学生科研项目,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在临床教学阶段,将科研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重点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能力。
[Abstract] Personnel system, teaching consciousness, human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other factors put influences on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physician who undertake medic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asks simultaneously. The involvement of the accreditation of clinical education offers clear solutions of how to change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physicians pay more attention to med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 rather than teaching. Reviewing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ith the Accreditation as the reference, this paper, as a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offers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eachers' enthusiasm. The government should balance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and medical resources properly to ensure the grass-root level enjoys the necessary clin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basic and clinical courses with organ-system as the main thread. The clinical colleges should optimize the payment system and appoint full-time clinical teachers. Clinical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eaching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with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and and strengthen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tudents should be educated for better self-learning capacity as well as humanity and quality culture.
[Key words] Accredita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hospital; Physician; Teaching enthusiasm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此举意味着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更加紧密,教学医院作为实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任务更加艰巨。教学医院的临床医师肩负医疗、教学、科研三重任务[2],因教学意识、人力资源配置等因素,“重医疗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为适应国家医教协同发展的需要,亟需解决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提升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3]指出,公立医院要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竞相迸发出应有的活力,是公立医院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动因[4]。承担教学任务的公立医院,挖掘激发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为公立医院绩效改革提供有力参考。
总之,为顺应国家医教协同政策及公立医院改革需要,加强教学医院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
Schormair等[5]早在1994年对德国临床医师的教学动机总结如下:①临床医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密不可分;②在成为大学教师的职业选择和社会化的进程中,教学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反而受到青睐;③临床医师的教学付出不能得到充足的回报;④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低,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也是影响教学积极性的因素;⑤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充足的反馈与专业的评价,学生考试采用统一的终结性评价,缺乏形成性评价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全面掌握;⑥医学教育的大众化和专业化阻碍了师生间的关系,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使得师生关系疏远;⑦医学课程门类众多且分散,被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临床前、临床课程及实践学习彼此割裂;⑧临床教师医疗、科研及行政事务繁忙,使得对教学的投入大大减少;⑨联邦医师执照法规限制了教师采用更加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⑩临床医师的岗位胜任力和应承担的义务有待完善。
1.2 国内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
王凯旋等[6]认为军队教学医院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人事制度、人力资源、教学意识等因素制约。施建辉等[7]提出“一院多校”合作、政策导向偏移、学校过度扩招及个人利益驱使影响了临床教师教学积极性。丁俐文[8]指出教学思想意识和教育观念、心理需求、教学工作量、经济收入等为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国内鲜有人结合临床医学教育实施现状分析影响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
2 医学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
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评估的过程,通过评估来检查学校开设的专业教学计划或者专业是否符合预设的合格标准[9]。《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10]指出,2020年完成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工作,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目前全国已有45所高校接受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本文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和28所已认证高校自评报告及专家反馈报告,从专业认证的视角重新审视影响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作为目前国内已有研究的有益补充,为提升临床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11]。这种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存在基础与临床脱节、理论与实践割裂、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在临床课程学习阶段,同一学科知识点分散,由众多教师讲授,知识的碎片化使得教师不能系统地传授知识,且未及时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无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其所授知识。教师无法基于知识与学生建立持续的沟通与反馈联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积极性。
2.2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等相互联系的方式[12]。该授课方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和教学积极性。
2.3 学生成绩评定有待优化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且宜淡化终结性评价,强化形成性评价。目前临床课程考试多采用期末考试这一终结性评价来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学者对835名医学生的调查统计得出78.9%的医学生在临床课程学习过程中,有“前紧后松,应付考试”情况[13]。可见采用终结性评价,既难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师生间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渠道。现有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的弊端,影响了教师投身教学研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积极性。
2.4 教师绩效评价有待改进
教学医院人事部门对临床科室的绩效评价,往往重医疗和科研指标,对临床教学工作没有建立独立的绩效评价体系,临床医师的教学工作普遍存在“有绩无效”的现象。绩效评价与教学工作利益关联不大,影响了临床医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大多数教学医院未设置专职临床教师,由临床医师兼任,医生往往认为治病救人是本职,教书育人是“副业”,教学缺乏热情。
3 政策建议
3.1 政府方面
科学规划区域卫生教育资源,引导临床教学资源下沉。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大学将三级以上综合医院作为其教学医院首选。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大量涌向大医院加重了临床医师的负担,影响其教学积极性。教育与卫生主管部门应协同加强对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宏观调控,确保区域卫生资源合理分配,减少“一院多校”合作现象,同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保证其满足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的实训条件,引导临床教学资源向基层分流,减轻大型综合医院临床医师负担。
3.2 学校方面
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基础-临床课程整合。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 based learning,OBL)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14]。为适应国际医学教育趋势,广州市某医科大学于2014年启动了实施“基础―临床全面融通”的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该校基础医学院、第一、第二、第三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单位总计173名教师投身到课程整合中。整合后的课程由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14个模块组成,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减少了学科间的重复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整合课程的开展迫使教师不断优化知识体系,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3.3 教学医院方面
3.3.1 改革医院绩效薪酬分配 新形势下教学医院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亟需从战略角度重新认识医教研三者关系,从顶层设计上解决重医疗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改革绩效薪酬分配制度,建立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绩效薪酬分配体系中明确医教研三者权重,实行多劳多酬、优劳优酬为有效解决途径之一。
3.3.2 设立阶段性专职教师 专职教学人员由科室临床医师轮换担任,任职期间阶段性脱产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确保在不影响临床医疗工作的情况下,有效兼顾教学工作,其收入应不低于科室同职称其他医务人员收入。通过配备专职教学人员,理清医疗、教学工作,减轻其他临床医师工作负担,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3.4 教师方面
3.4.1 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之分,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1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包括床旁教学、小班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等。广州市某医科大学先后派出124名教师赴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进行PBL专题培训,邀请台湾阳明大学来校开设PBL工作坊,培训了60名PBL骨干教师;在全校发动教师参与PBL案例撰写,择优遴选了40个PBL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教学效果良好。PBL教学方法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对指导教师提出更高更远的要求,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16]。
3.4.2 注重教学意识的养成及教学能力提升 临床医师在日常诊疗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教学意识,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以教学规范临床诊疗行为,通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连贯和构建,实现自我的再教育,进一步夯实临床医疗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通过参加教学学术会议、师资培训班等形式系统学习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临床教学岗位胜任力,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3.4.3 学生成绩评定强化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于1967年由美国评价学家思克里芬最先提出,是指为使活动效果达到最好而修正其运行轨道所做的评价[17]。该模式伴随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广泛运用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渐在我国高校进行推广和运用[18]。广州市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主研发了临床轮转培训管理系统,内含实习评价支持系统,基于档案袋学习法理论,分解量化实习任务,学生根据实习任务要求和进度主动填写实习完成结果和实习手册,采用迷你临床评价量表(Mini-CEX)和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考核(DOPS)开展学生与实习科室及临床带教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向学生进行学习反馈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反思、提高教学专业水平的过程[19],该医院临床医师主动向教务管理部门查询学生反向评价(学生对教师)结果就是有力的证明。
3.5 学生方面
3.5.1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医院的学员包括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和培训医师等,学生人数多、层次广,需要各类学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我学习,自主制订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积极组成自主学习团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和研究问题,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3.5.2 强化人文素质培育 强化人文医学教育,有利于医学生从事工作岗位后树立牢固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20],兼顾“医生”和“教师”双重使命。医学生在医学课程学习及实习过程中,要积极自修人文医学课程,加强人文医学实践,如开展临终关怀、敬老院看望老人、参加社区义诊等,逐步增强其人文情怀。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为预防医学课程的学时数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预防医学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存在,与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脱节,预防战略思想没有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3]。沿用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重治疗,轻预防。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工作相差很大,对今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对预防医学不重视,常常是为了考试而应付了事[4]。另外思维差异,缺乏实践教学也是影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5]。
正是由于目前在临床医学专业存在着上述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环节,许多医学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也取得了一些成果[6-8]。
我教研室在多年非预防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上述不足也有较深刻的体会,也试图通过教学过程改变临床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看法,为了了解这种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以及了解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真实态度,我们对本校临床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随机抽取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87人为调查对象。在完成防医学课程教学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授课前后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②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水平;③对预防医学课程设置的意见,对哪部分课程最感兴趣;④在临床工作中是否有意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等方面等。
调查发现,我校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讲授预防医学课程之前,84%的学生没有或仅是偶尔接触过预防医学的概念或知识,95%以上的学生认为很少有其它学科的老师会主动介绍一些预防医学的知识。在上预防医学课程之前大部分同学的态度是“可能以后会用得到,掌握一些总比没有好”占56%,10%的同学认为一点也不重要,因为是考试课才学,只有34%的同学认为该课程是“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认为比较重要”。此项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观念教育也不容乐观。首先临床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渠道去了解预防医学,从入学开始没有相应的预防医学的系统性教育,使学生更局限于临床医学的知识学习,对预防医学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在整个临床专业的传统教学体系中,预防医学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预防医学被剥离在了临床医学的知识体系之外。在临床医学的教学目标中,预防医学只是一种附属知识。由于教育者对其重视不足,才会导致学生产生这种预防医学知识不重要,学不学都行的态度。
因为这种预见性的结果,我们在预防医学的授课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介绍,更多的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给学生传输一种现代医学的理念,通过现实的案例介绍临床与预防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临床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知识对今后临床工作的支撑作用和重要性。
课程结束后的调查发现,78%的同学部分或完全改变了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要程度的看法,这虽然很值得我们欣慰,但在这78%的同学中,看法完全改变的只有6%,另外72%的同学只是部分改变了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看法。这也让我们意识到,由于长期只注重临床专业的学习,强调所谓主课的重要性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学生心中造成的这种预防医学无用论的影响是持久而强大的,不是一两个教师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的,需要整个教学体系的调整和努力。
个人认为这种教育体系的调整涉及到两个核心问题:一是,预防医学教育的早期介入,二是明确早期介入的实施者。早期介入即从医学生入学开始就要开展系统的预防医学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强调现代医学是一个“完整体系”,注重临床与预防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不要让学生过早地形成狭隘的专业思维定式。明确早期介入的实施者即由谁来完成早期的预防医学观念的教育。目前的预防医学课程大都在三年级以后才开设,失去了预防医学教育的最佳时间。而且在一个学期要把预防专业的6、7门课程用很短的课时讲授完毕,更加使学生加深了预防医学不重要的印象。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预防医学的课程提前致一年级或与医学专业课开始的同时讲授,选择那些对临床医学背景知识要求不是很高的课程,如食品卫生与食品营养,环境医学,卫生统计学课程,并与临床专业课程之间形成交叉和联系,会起到较好的预防医学观念启萌的作用。那些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课程如职业医学、毒理学、流行病学等可以在更高年级完成,甚至可以在五年级时完成。通过这样与临床课程之间的的同步和密切关联,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整个医学过程的地位和掌握预防医学知识的重要性。
预防医学早期教育的实施者,除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师以外,相关课程的临床专业课程的老师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相比较而言,学生可能更相信和易于接受本专业老师的一些观念。如果临床专业课程的老师能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预医学的知识引入和联系,会对学生生产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我们的调查还表明,近60%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课程的讲授与临床之间缺乏联系,也是临床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兴趣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要求预防专业的教师也要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然而在当今专业越来越细化的时代,让教师掌握非自己专业的知识,这将是对教师师提出的新挑战,也是现代医学教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就预防医学课程本身,也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有近70%的同学认为预防医学课程实习偏少,尤其是现场实习,象职业医学、传染性疾病、食品营养等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实习专业。50%以上的同学希望能给予1个月的预防医学现场实习锻炼,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预防医学授课后,60%以上的同学希望今后继续学习并及时更新预防医学知识;70%以上的同学会将学习到的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并会有意识的参与到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中去。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识别、评价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掌握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措施,从而在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控制坚持一、二级预防范围内,不仅是公共卫生医师的责任,也是临床医师的责任。
关键词:PBL;循证医学;教学查房;骨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生产实习的2013级临床医学本科生3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原则分为5组,每组6人,各组实习时间均为4周,每组进行4次教学查房,其中传统式教学查房2次,PBL结合EBM教学查房2次。
1.2研究方法
1.2.1传统式教学查房方法教师预先准备,选择病例,由实习学生进行病例汇报、体格检查,带教教师进行补充及纠错。然后带教教师再对患者进行床旁查房,对病例进行系统地讲解、演示操作、讨论及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诊断、治疗问题。1.2.2PBL结合EBM法教学查房方法1.2.2.1教学查房前准备进行教学查房前1周,带教教师选择骨科典型的、常见的、具有教学意义的病例,结合疾病的基础知识及病例特点提出与临床实践和应用相关的问题,并通知实习学生。实习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提前自学,以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再通过问诊、查体、循证医学证据强度判断标准、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诊断、制定治疗计划。1.2.2.2教学查房的实施(1)带教教师提出本次教学查房的患者、疾病、重点及难点内容。然后管床的实习学生进行病历汇报,包括现病史、既往史、专科检查情况、各项理化检查结果、初步诊断和治疗经过。带教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病史主线,补充遗漏或纠正错误,并对病历书写作出简要评价;(2)到病房进行印证。由实习学生进一步询问病情并进行体格检查,尤其是与诊断及鉴别诊断密切相关的专科检查。教师观察其操作是否规范,体格检查时注意与患者的交流和全程人文关怀,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患者重要的阳性体征、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阴性体征,及其病程的变化情况。带教教师根据汇报情况进一步补充、追问病史,并作查体示范等;(3)讨论:①回到示教室,学生根据病历报告、查体情况,对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进行讨论,对诊疗过程的优缺点进行评价。②对查房前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循证医学方面的文献分享,老师指导并调整检索策略,评价检索结果,指导学生对证据质量进行评价。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和临床治疗经验,最终制定诊疗计划,让学生在真实病例讨论中掌握循证医学的具体方法,分析研究结果以得出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③总结。在引导和启发学生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在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讲解本领域最新进展、前沿知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1.3考核与评估
全部教学查房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满意度情况。主要评估指标为:学习兴趣情况、学习效率情况、自主学习能力情况、分析问题的能力情况、对疾病的记忆和理解情况、授课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PBL结合EBM教学查房中,学生在增强骨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疾病的记忆和理解、授课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查房组。
3结论
在骨科教学查房中运用PBL结合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基础上做出最合理的医疗决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终身学习能力。教学效果满意。
口腔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同时口腔医学教育相对于临床医学有着更为突出的特点:一方面,由于高端口腔医疗治疗费用高,治疗群体多为中高水平收入人群,患者多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接受口腔疾病的治疗,对医疗服务及质量的要求相对更高。另一方面,口腔医学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医疗项目,需要大量的临床操作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精湛的水平。这就造成了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与患者就医高要求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在中国存在,在许多发达国家同样也存在。2006年8月,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布鲁斯•多诺夫在美国口腔教育学会学报上发表文章,表明自己的立场:“我认为传统牙科教育的弊端将会导致口腔医学院的关闭,而且使国内最需要口腔健康服务的民众一直无法得到应得的诊治”(3)。如何解决大量患者口腔疾病的医疗问题,同时又解决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医患关系的矛盾,开展口腔医疗社区实习是一个可行的途径。积极分流实习生进入社区,下到基层,从最基本的东西学起,一方面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缓解了矛盾,社会效益极大,潜在的经济效益更大。医学生社区临床实习在临床医疗中已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国学者曾诚等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改革比较研究》中提出: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面向社区进行教学改革(4)。在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已逐步向社区教育推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1997年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不断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临床教学实习改革,实践证明,临床医学生到社区实习,既是实习者,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者;既是实践者,也是改革者。做好社区实习教学工作是中心和学习的共同目的。学校、学生、社区三方面都认为社区医学纳入医学实习教学是必要的,可行的,有效的(5)。关于口腔医疗社区实习方面,美国已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将社区医疗融入传统口腔教育的教学模式。2002年,罗伯特•伍兹•约翰逊基金会发起了“走进口腔健康”的改革项目,资助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等15个口腔医学院进行为期五年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口腔医学院让学生进入社区卫生中心、退伍军人医院管理部门、印第安人卫生服务组织等机构实习。实践证明,社区模式可以降低口腔教育的成本。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布鲁斯•多诺夫在他的文章中对该学院的做法给予积极的肯定。2008年3月,罗伯特•伍兹•约翰逊基金会再次宣布资助包括马里兰大学在内的八所大学进行口腔医学教学改革,以期在全美推广社区口腔教学模式。我国社区医疗与口腔医学生的临床实习结合的优势有:
1.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基本的口腔医疗服务,同时也为口腔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6)。口腔医疗一向被认为是富贵医疗,原因在于:①口腔疾病不威胁人的生命安全,病情可以拖延,因而对于中低收入人群该治疗不列入家庭医疗支出中。②口腔治疗医疗费用特别是材料费较高,部分治疗方法不在医保范围,中高水平收入人群才能接受自费治疗。在我国口腔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且得不到广泛而足够的重视。《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我国35岁~44岁年龄段人群患龋率为88.1%,龋均为4.5颗,仅8.4%的龋齿进行了治疗;65岁~74岁老年人患龋率为98.4%,龋均为14.65颗,仅1.9%的龋齿进行了治疗。如此多的口腔疾患需要大量的口腔医生对症治疗。口腔实习生社区医疗的建立将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医患关系,缓解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最大限度地利用卫生资源。
2.加强口腔专科医学院对社区口腔医疗的指导与帮助,有助于提高社区口腔医疗水平。目前我国的社区口腔医疗水平非常落后,有些基层社区尚未开展口腔医疗,使得许多低收入人群进入不正规甚至无证的口腔诊所就医,不能达到口腔基本医疗目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进入社区实习能将正确的口腔专业知识及口腔卫生保健理论带入社区,提高社区口腔医疗水平;同时社区口腔医生在临床教学活动中能与专科带教教师及实习生广泛交流,教学相长,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预防保健能力。
3.加强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口腔健康保健意识,为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起积极作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基地的建设强调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既有利于将预防保健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人,又有利于加深医学生预防为主的思想,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医疗行为的始终(7)。
4.口腔医学学生早日接触社区医疗的运作,了解社区医疗的服务性质与特点,积累一定的经验,以便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将广大居民的多数基本健康问题解决在基层。学生在此实习,可以尽早地了解广大居民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认清现阶段卫生服务供需的基本矛盾。社区医生不仅有良好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技巧,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群众关系。因此,切实要求学生做到从单纯的治疗向预防保健服务扩大,从生理扩大到心理服务,从医院扩大到家庭和社区服务,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措施扩大到综合性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