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在当今适合科学研究参阅资料库资料的情况中,对与人才上的培养学习多媒体技术上的加强等。教学技术上是研究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我们的方式,教学技术已经成为了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发展过程。
1.2我国学校中的校园网中的多媒体能够很好的学习,也能够很好的个别化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的多媒体课件一般包括:介绍部分、教学控制、激发动机、教学信息的呈现、问题的应答、应答的诊断、应答反馈及补救、结束/控制等。我们要确定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探索学习、反馈、学习效果评价,才能加快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外语电子资料库中协作化教学模式和基于因特网的远程教学模式,在硬件上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演示教室,网络教室等加强教育设备。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通过信息文本向学生展示一定的教育教学信息,在学生用多媒体信息进行自主学习遇到因难时也能够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让老师指导信息,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下去,在一些功能齐备的教学软件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兴趣进行培养和从学生获得一定的反馈信息条件向学习提供一定的学习评价信息和相应指导信息。在贯彻落实“以为为本的原则”中才能很好的培养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外语电子资料库的构建。把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帮助我们学习加深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和理论。
2多媒体中的外语电子资料库的信息构建和实践
多媒体信心的加工与表达上需求分析,规划,设计,作品评价,和人员安排等。实践的信息,电子教案中的工作培养中,人员上的教育等,信息构建的方式上才能很好的建设发展科学主义,补缺好好教育制度上的不足。教学活动中的电子表格有表格制作及数据输入统计与计算减少工作量的方法电子教案的制作这些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外语电子资料库中的事必须学习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外语数字化网络媒体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针对性,具有较强的指导性,用于构建体系帮助。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图片加工等能帮助我们学习和工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已经广泛应用于广告、音乐、艺术,教育体系,娱乐生活,工程建筑,医药,商业及科学研究等行业。多媒体还可以应用于数字图书馆中,用于学习和帮助我们学习,在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3多媒体技术的外语电子资料库的应用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中,广泛用于我们生活工作之中,这些应用说明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能给计算机系统、音频和视屏带来了方向性的变革,将对大众传媒产生深远的影响。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外语电子资料库的音频处理技术,音频采集、语音编码/解码、文一-语转换等,由模拟声音经抽样(即每隔一个时间间隔在模拟声音波形上取一个幅度值)量化和编码,在多媒体计算机中语音的放出有录音,文一-语转换,音乐合成。而这种音乐合成方法,曾相继产生了应用调频(FM)音乐合成技术和波形表(wavetable)音乐合成技术。在信息外语电子资料库中有一定的基本地位(如下图2)。
多媒体手机应用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到处可以看的到,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学习工作中。手机的构造原理,应用了物理化学的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类和多媒体的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到了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行业和信息技术上的设计、应用开发,设计开发一些电子产品、通信器件;设计和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不同设备;在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知识要求很高,还要有很有经验;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手机的多媒体技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懂,有机会学习和研究。多媒体信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分析和设计,在实践中很有价值和利用,实现企业的综合实力和鸡舍我国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师外语电子资料库中的地基。
4结束语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1 引言
陕西理工学院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扎根秦巴山区,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神圣的使命,形成了“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成为支撑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新成立的专业,在专业方向、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实践环节和考试环节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为了适应现在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克服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进一步贯彻我校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精神,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总结,以及对未来专业教学模式发展进行探索。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校目前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理论课内容陈旧,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严重脱节。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课程开设先后存在问题。3)实践环节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4)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对新技术应用、开发设计能力有待提高。5)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并不断完善,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我校是地方院校,我们有责任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培养有较厚基础、较宽口径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模式,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跟上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不能一成不变,应该时刻关注人才市场对应聘者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等的需求变化,同时也应考虑到部分学生想要进一步探索、深造的需求,为它们敞开发展空间和留出可自行支配的时间。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拟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受到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研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在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上,设定了多个专业方向,并且切实加强了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实现了“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4 2010版教学培养计划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版教学计划计划课内总学时(含必修课和选修课)2350学时。论文参考。公共平台课程比例35%(其中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比例约占5%),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比例30%,专业平台课程比例22%,专业方向平台课程比例13%,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为7:3,实践性教学环节,40-45周,总学分25-30学分。对2010版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中做到以下几点:
1)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论文参考。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间的逻辑性,结构上的科学性,开发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控制课内总学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
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类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注重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建立培养计划的年度审核制度,根据经济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4)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大类培养及复合应用型培养,以强化通识教育、大类学科基础教育。相近专业应实施分段培养模式,实行较宽口径的专业基础教育;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开设专业方向;同时,辅之以辅修专业及第二专业培养,拓宽专业口径。
5)将理论和实验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层次培养各类具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
5 课程设置
在2010版的专业培养计划中,根据现有实验设备、师资及目前人才市场需求情况,设定专业培养方向:信息与通信和信息技术与应用方向,每个方向设立专业方向必修课与方向选修课。方向的设置充分考虑到了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专业理论、科学素养、技术和研究能力的要求。删除了原有计划中知识较陈旧的课程,新增《虚拟仪器技术》、《Matlab及系统仿真》、《嵌入式系统及应用》、《锁相技术》等课程。课程设置还做到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
2010版中加强的实践性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40-45周,总学分25-30学分。包括社会实践、计算机技能强化训练、高级语言编程实训、生产见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课程设计Ⅰ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门专门的实践环节课程开设,要求学生自己组队,选择教师开发电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其设计作品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能力展示。为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将第八学期课程全部提前,第八学期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6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解决目前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1)鼓励教师搞科研,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在科研同时带动学生中骨干分子参与科研项目开发,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
2)自主式学习教学网络建设。教师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及课程相关资源上传到校内教学资源网,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并提供相应的师生互动平台。
3)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力度, 并建设和完善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为实践活动提供支持, 给优秀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设计和研究环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机器人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等。
4)动态课堂教学。论文参考。教师在上课之前备课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进度和最新科技发展及时补充调整内容,给学生发放相应的材料。
5)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校企联合,订单培养”。可以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解决企业招人难,学校就业难的难题。
7 结语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会继续不断学习改善现有教学模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应深入到相关专业领域中去,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需要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只有针对社会需要,紧随现代电子技术发展,按照“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才会是最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明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68.
2、包永强,王青云,刘化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65.
3、林钧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93.
4、蒋海涛,尚晓星.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7(17):23.
5、李敏君,王荣芝,杨昕卉,王淑玉,张梅恒.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04):123.
6、赵华君,程正富,朱家富,曾祥伦,石东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 73.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的保护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电子信息安全为主体,介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电子信息安全技术进行概述,提出主要的安全要素,找出解决中小企业中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策略。
在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有众多的企业文件在流转,其中肯定有重要性文件,有的甚至涉及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如果这些信息在通用过网络传送时被竞争对手或不法分子窃听、泄密、篡改或伪造,将会严重威胁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义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发展,信息成了企业成败的关键,也是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如今企业的商务活动,基本上都采用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企业的生产运作、运输和销售各个方面都运用到了信息化技术。如通过网络收集一些关于原材料的质量,价格,出产地等信息来建立一个原材料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对原材料的采购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跟多的采购建议和对策,实现企业电子信息化水准。有关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二的中小企业对网站的应还处于宣传企业形象,产品和服务信息,收集客户资料这一阶段,而电子商务这样关系到交易的应用还不到四分之一,这说明企业还未充分开发和利用商业渠道信息。中小企业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应该加快信息化的建设。
二、电子信息安全技术阐述
1、电子信息中的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能够使数据的传送更为安全和完整,加密技术分为对称和非对称加密两种。其中对称加密通常通过序列密码或者分组机密来实现,包括明文、密钥、加密算法以及解密算法等五个基本组成成分。非对称加密与对称加密有所不同,非对称加密需要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两个密钥,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必须配对使用,用公开密钥进行的加密,只有其对应的私有密匙才能解密。用私有密钥进行的加密,也只有用其相应的公开密钥才能解密。
加密技术对传送的电子信息能够起到保密的作用。在发送电子信息时,发送人用加密密钥或算法对所发的信息加密后将其发出,如果在传输过程中有人窃取信息,他只能得到密文,密文是无法理解的。接受着可以利用解密密钥将密文解密,恢复成明文。
2、防火墙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邮件炸弹,病毒木马和网上黑客等对网络的安全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企业的信息化使其网络也遭到同样的威胁,企业电子信息的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针对网络不安全这种状况,最初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就是防火墙。在我们的个人电脑中防火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阻止非黑客的入侵,电脑信息的篡改等。
3、认证技术
消息认证和身份认证是认证技术的两种形式,消息认证主要用于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抗否认性,用户通过消息认证来确认信息的真假和是否被第三方修改或伪造。身份认证使用与鉴别用户的身份的,包括识别和验证两个步骤。明确和区分访问者身份是识别,确认访问者身份叫验证。用户在访问一些非公开的资源时必须通过身份认证。比如访问高校的查分系统时,必须要经过学号和密码的验证才能访问。高校图书馆的一些资源要校园网才能进行访问,非校园网的不能进入,除非付费申请一个合格的访问身份。
三、中小企业中电子信息的主要安全要素
1、信息的机密性
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信息的机密性工作似乎变得不那么容易了,但信息直接代表着企业的商业机密,如何保护企业信息不被窃取,篡改,滥用以及破坏,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又能确保信息安全性已成为各中小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信息的有效性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中小企业都利用电子形式进行信息传递,信息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的企业的经济利益,也是个企业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要排除各种网络故障、硬件故障,对这些网络故障带来的潜在威胁加以控制和预防,从而确保传递信息的有效性。
3、信息的完整性
企业交易各方的经营策略严重受到交易方的信息的完整性影响,所以保持交易各方的信息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对交易各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要预防对信息的随意生成、修改,在传送过程中要防止信息的丢失,保持信息的完整性是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基础。
四、解决中小企业中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策略
1、构建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体制
解决信息安全问题除了使用安全技术以外,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信息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在一般中小企业中,最初建立的相关信息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信息系统的安全。如果安全管理制度出了问题,那么围绕着这一制度来选择和使用安全管理技术及手段将无法正常进行,信息的安全性就得不到保证。完善,严格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影响很大。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如果没有严格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和相关的安全工具是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的。
2、利用企业的网络条件来提供信息安全服务
很多企业的多个二级单位都在系统内通过广域网被联通, 局域网在各单位都全部建成,企业应该利用这种良好的网络条件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安全服务。通过企业这一网络平台技术标准,安全公告和安全法规,提供信息安全软件下载,安全设备选型,提供在线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交流经验的场所。
3、定期对安全防护软件系统进行评估、改进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和信息技术也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在电子信息安全问题不断被发现的同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安全防护软件系统也应该不断的改进,定期对系统进行评估。
总之,各中小企业电子星系安全技术包含着技术和管理,以及制度等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中小企业办公室逐渐趋向办公自动化,而且还确保了企业电子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温正卫;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0
闫兵;企业信息安全概述及防范[J];科学咨讯,2010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质量工程建设是教育部为实现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所采取的重要举措;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是“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这就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过程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尝试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的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缺乏灵性与活力。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课堂教学显得犹为沉闷。因此,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各个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湖南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在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时主要参照国内重点大学来制订自己的方案。由于学校实验室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困难和疑惑。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该专业的办学思想与理念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和特色。湖南文理学院为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打造特色专业,把2011年定为“课程建设年”。2011年,湖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理念等方面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全面打造和升级,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综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从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上,构建了“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及“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一系列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1.建立新的学科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扩展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
湖南文理学院是教学科研型大学,倾向于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校及大类专业课程平台模块、学科基础互通课程平台模块、专业共性课程平台模块及专业个性课程平台模块等四个课程体系平台模块。学校及大类专业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文化素质创新能力课程。学科基础互通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学科基础课程,如电路、模拟与数字电路等。专业共性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集中实践。专业个性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思想,针对社会职业需求,更新设置相应课程,基础课程课时分配强调“基础与新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和企业需求对接进行甄选,重在技能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的衔接。
2.调整课程结构,增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学校实际,学校调整了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的检查督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实现与企业合作培养的对接。近年来,物电学院光学学科获得了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和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集成与光学制造技术”,建立了一系列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室;并计划申请筹建光电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为打通相关专业培养模式,与物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一起构建了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学校建立多门校级精品课程,设立完善的课程建设标准和完整的课程建设文档,要求优质课程有完整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教学手册、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从主讲教师、队伍结构、教学活动等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大纲,并纳入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分为校内进行的综合课程实践和专业综合设计课程训练,以及校外进行的企业和社会实践课程。校内基本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校外实践教学提升和强化专业综合应用技能,并与广东、江苏等地多家电子企业达成实习、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等意向。
3.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综合能力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按照实践教学功能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和技能与创新思想相融的实践课程,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融合。为强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质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三分之二以上的实验是创新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学校设立项目导师制,让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的一些项目研发,或者申请学校的质量工程立项和产学研项目,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扩展视野。学校还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年办学实践,物电学院逐步形成了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要求学生具备本专业较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十分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近几年来,学生获得各种省级以上电子竞赛(包括电子设计竞赛、科技制作竞赛)奖励数十项;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学校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成绩评定与考核包括理论、操作实验、实践报告等多方式的能力考核。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是以知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需求为导向,走专业知识适应企业科技实践的专业发展道路。按照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了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突出的、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对教学内容修订与改革作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学内容要添加前沿性、实用性等新的专业知识;更新旧教材内容,把最新的电子信息类教学科研成果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满足新的教学需求;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增加,实验课以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减少验证性实验,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动力,也强化了教师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责任和思想活力,从而促进了学与教适应科技发展的步伐。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采取分阶段实践的办法。课程实践主要是系统建模、电子装配、计算机程序应用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综合设计以及到企业实践训练实习等一系列专业课程实践。从基础硬件设计到软件设计,再到综合课程实践,实践教学分阶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课程设计实践按照项目要求模式安排课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实践的主导,教师只做服务性的指导。这样学生实践能力循序渐进、逐层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展了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突出了电子信息专业特色,优化了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强化了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拓宽融合了专业口径;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实践能力与创新思想好、理工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构架更加科学合理,实践能力与创新思想明显提高;扩宽了学生在光、电、计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也为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课时紧张,学生接受能力不一,致使课堂教学大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是一种被动获取,严重阻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课题。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采用启发式、情景教学法、动态显示法、引导讨论等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课程的教学采取项目课题教学法与企业顶岗实训法为主要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电子信息课程知识具体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课堂讨论与师生的交流,通过交流触发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题,除此之外,改革和完善课堂外的教学工作也很重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教案,课程多人参与备课的讨论;精心布置与批阅作业;改革考试考核的方法;采取基础知识与实践考核并重的系统考核评价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也进行系统的评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论文关键词 网络金融 电子证据 研究与分析
信息电子化是网络社会发展的产物,金融活动以及网络技术活动范围的拓宽,增加了金融体系形式上的功能性,电子化和网络化的信息在网络上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电子信息以其高效的应用性能被广泛推崇。最近几年,非法入侵金融体系和网络系统的犯罪事件屡见不鲜,金融犯罪行为已经成为我国较为普遍的犯罪手段。由此可见,要想有效预防和调查网络金融犯罪行为,必须加大电子证据研究力度,提高电子证据的合理性、合法性。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电子证据简述
金融体系是指商品交易活动或市场经济以电子信息交流的形式进行管理和统筹,电子证据会围绕金融体系构建出管理目标和任务体现交易信息,法律监察人员会通过这类信息对证券、期货、保险等电子信息进行职责辨识和法律权属分析。
(二)网络金融运营模式
网络金融体系从信息表达角度其体现出的兼容形式存在明显差异性,金融交易行为中的交易信息会转变成电子数据,这些数字信息在网络环境的介质中实现交流和管理,常用的二进制数字翻译模式是生成电子信息的唯一途径。与此同时,从本质上讲,金融电子信息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其信息排列、组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性的规律拟定的,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传输活动可以在允许范围内实现交互流通。
(三)电子证据特征
1.数字性
作为网络金融运行的基本元素,电子信息从主观与客观上看都能够体现出金融活动的延展性和真实性。以数字形式进行数据交流,不仅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对数据信息进行清晰辨认,还能有助于保存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见,电子证据数字化表现形式是其具有举证价值、法律权威性的主要原因。
2.广域性
网络交易场所会随着交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传统金融交易无论从技术研发层面还是从法律规范层面都能够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交易价值,并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主体双方通过电子信息进行沟通,其交易特征可以通过电子信息完整的体现出来。
3.虚拟性
网络金融的一切交易活动都是由固定的金融机构操作的,如开户、支付、投保、委托等,金融行为以网络为交易背景,其交易流程和规范制度会逐渐虚拟化,所以电子交易行为虽然受人为操作的影响很大,但是其直观操作感受确被大大弱化了,电子信息的证据价值也会有所降低。
4.不确定性与易损性
网络金融交互流动性很大,其交易模式打破了交易的距离限制,通过电子信息流通获取交易信息实施交易行为。所以信息的者、接收者、传输人员都会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因为网络服务器储存信息时经常会受到主观或客观的机构破坏信息结构,进行截收、窃听、剪接、删除等干扰行为,电子证据一旦受到损坏,其就会失去反映真实交易情况的能力。
二、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
(一)采纳原则
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证据必须具备以下两种要素,一种是关联性,一种是法律性。
1.关联性
电子证据所体现的事实材料需能够体现待证对象的逻辑关系,从逻辑与法学分析角度能够表现出证明与被证明的关联性。
2.法律性
作为电子证据的信息资料必须真实反映证据事实,因为电子证据的多样化特征,所以我国法律部门对其的限制要求非常高,监察人员必须确定其规律性适用范围之后,才能采纳电子证据。
(二)电子证据真实性判断
电子证据真实性对案件审理、研究、定性的监察情况影响很大,所以监察部门在收录电子信息时,必须对其真实性予以判断,从信息来源和储存结构角度对电子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合理判断。电子信息是由人为操作生成的,所以信息在记录、储存、编辑、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生阶段性变化。2010年,我国了《电子签名法》,文献中规定:“电子证据应符合在生成、储存、传输过程中的法律依据特性,其完整性、可靠性和鉴别条件都应满易行为变化环境。”
(三)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
电子证据经常会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应用在法律案件审理中,书证、物证、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以电子数据信息的形式体现。电子证据在法律定性中既存在明显的使用优势,其法律定性功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书面形式
以文字、符号、图形为内容的电子证据是典型的书面语言,证据信息可以直观的通过网络体现出来,并不需要其他证据手段进行处理,所以其法律依据的功能性很强,与书面证据享受同等法律认可价值。金融交易行为涉及到的软件信息、数据电文、交易票据等都可以作为电子证据参与法律形式案件定性分析。
2.证据“原件”
从物权角度分析可知,电子证据也可以通过票据单证体现其法律的权威性,电子证据通过书写或印刷形式表现,其证据原件可以呈现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金融交易行为内容。按照规定的证据原则,当事人可以将出示相关证据原件作为直接证据,因为证据原件的信息完整度非常高,且真实性程度高,所以证据原件是一个有力的法律依据,能被相关法律部门和监察部门采纳与认可。
3.证据“保存”
网络金融电子证据的保存形式非常多,我国正规行政司法部门通常会以书面形式保存电子证据,以保证电子证据的客观真实性。我国《电子商务法》中也明确指出,关键性的电子证据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保存或记录,并不能单一的以电子信息形式流传和使用。同时,电子证据在阶段时间内所保存的数据电文如果没有得到妥善保存,则其数据电文会按照实际保存情况进行部分失效处理,有效储存的数据信息可以随时提取、使用。电文格式和传送方式必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监察部门在提取信息资料时,应根据电文的发件时间和接收时间进行严格审查和确认。
三、电子证据责任分配及归属判定
(一)责任分配
举证是电子证据最重要的价值体现,责任分配是对其证据规则判断的难点之一,法律部门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审理案件,结合多个事实证据对案件双方当事人进行责任划分。所以在网络金融中电子证据责任分配问题是影响电子证据法律价值的主要因素,其具体分配内容如下:
1.遵循民法原则
原告是组织金融活动的主体,是被侵害的对象,所以原告必须出示相关电子证据对其交易事实、交易流程、侵权行为进行举证,契约原件、相关书证、物证等可以作为电子证据。同时,原告提交的电子证据必须符合民法的规定,在保证电子证据真实有效的同时,还应具备唯一性。
2.举证责任
原告在金融服务活动中必须负有规定的举证责任,还可以让金融交易第三方提供相应的责任证明。通过上文论述可知,原告通过电子证据举证,其电文信息、数据应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格式、规定的使用权限内使用。原告的电子证据在信息交互过程中,很有可能在金融活动过程中对电文数据进行篡改或编辑,所以原告不仅要出示金融交易行为证据,还应担负一定的举证责任,一旦证据出现造假、失真现象,则电子证据也会随即失效,原告还应承担一部分刑事责任,即使是被告方。
3.法定义务
我国《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相关的法律规定,提交电子证据的利益关系人,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互联网的信息传输速度快、传输途径广,所以有很多电子证据并不符合存在规定,甚至有些信息是违法交易产生的,根据这一部分信息法律监察部门会停止举证应用行为,并及时根据数据电文所体现的信息内容、时间、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进行权属侦察。在法律义务限制下,原告无条件在未经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对电子证据进行修改或调整。
(二)电子证据归属判定
电子证据归属问题一直是法律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电子证据因网络金融交易活动和信息处理而产生,其传输系统、信息平台、信息编辑人和交易双方当事人都可以对电子信息进行权属处理,在互不了解、认识的情况下将电子数据加以修改,可以使利益的天平偏向已方。针对电子证据的权属问题,相关部门已做了明确规定,具体内容如下:
1.归属地确定
发送电子数据信息的人在处理、编辑信息过程中必须明确其网站、计算机程序、处理地点位置,同时一项数据电文如果由有权代表发送人行事的人发送或由发送人设计程序的一个自动操作信息系统发送,应视为发送人的数据电文。
2.归属判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中国制造业急需既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一定的专业科技英语水平的人才。电子信息领域相当一部分新技术、新产品都来自美、英等发达国,为使学生能够熟练阅读英文原版专业文献,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本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及时获取和更新相关先进的技术知识信息,各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都需要在开设大学基础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该专业英语是一门涉及电子信息专业领域的英语教学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在学生学学基础英语后扩展学生的专业词汇量,掌握电子信息领域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和翻译技巧,具备英文专业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和翻译写作能力,并会撰写毕业论文英语摘要和相关专业英文科技论文。调查显示,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不利于专业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基于应用本位教育模式对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一种可行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二、现状分析
1、教学方向不够明确。多数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基础阶段教学,但对后续的专业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具体要求,不够重视,通常将之设置为选修课,开设学时偏少、教学定位不准。我院电信专业英语与多数高职院校一样只开一学期,学时不足基础英语的四分之一。
2、学生基础不够扎实。经过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学习和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大部分学生的读、听、说能力得到了提高,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具有词汇量大、术语多、复杂长句多、构词法复杂等特点,使得其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没有信心。再者,学习目标不明确,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3、教学方式方法欠缺。大学英语由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部分组成。相比之下,专业英语在词汇、语法、修辞及翻译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人,可能都可以对专业英语进行翻译,但其译文却未必都能满足专业技术人员的应用性和专业性要求。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专业领域内的专业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而且还应一定程度深化和拓展学生所接受的相关专业教学内容。部分院校的专业英语往往由非专业教师担任,表现在其对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上不能很好把握,教学方法上仍沿用基础英语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不能很好地与专业英语的应用相统一,制约了教学效果。
4、教材建设的专业对口性问题。多数院校的专业英语教材是任课教师自行选用的,部分教材只是相关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文章汇集在一起,在内容选用与安排上缺乏相同专业领域内专业知识的统一性和应用上的对口性,以致在使用上往往只能算是基础英语阅读材料的延深,而非专业知识的对应拓展,无法实现其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我院原选用的教材是《电子与通信专业英语》,其专业内容主要涉及基本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而在信息处理技术等对口性专业内容方面较缺乏。
三、改革探讨与实践
鉴于目前电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现状与问题,改革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实现其教学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目标,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1、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确定教学改革框架。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应围绕该专业职业目标,以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为目标,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个性潜能发挥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拓展更加宽广的成长空间。不同的专业其专业英语教学方向和任务需求可能有所不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的职业目标定位如图1所示,其开设课程的学时数则应以够用为度、突出应用。
2、以职业应用为导向,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案,建立基于职业应用为导向的学习综合评价机制,将学生从应付基础英语考核和英语过级考试中引导至专业知识的英语语言应用和语言技能水平训练的综合评价上来,鼓励学生参与平时学习竞争,加强平时学习的过程性考核环节,重点考查学生对工作过程中职业应用的英文处理能力,以及学习写科技论文英文摘要、英文简历、英文邮件等实际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3.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基础英语教学相比,专业英语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对口的专业性英文说明手册的阅读理解和专业文献的翻译写作等英语应用能力。为此,我们在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应用性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以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英语应用能力中获取专业英语知识和积累专业英语应用经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4、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育应从专业本位向职业岗位本位转变。为此,专业英语教学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岗位和职业应用。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应按照工作过程实际需要来组织实施,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立足岗位、服务就业;二是要体现职业技能的应用性和专业知识的对口性。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参见表1所示。
一、电子信息工程教育的潜在问题
1.涉及知识领域纷繁复杂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原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广播电视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与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与图像技术等10多个专业重新调整后新的宽口径专业。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电子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国防、工业控制、交通、家用电子、农业、电子商务、通信等诸多应用领域,涉及到的应用相关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如何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知识领域中抽丝剥茧,提取当代前沿技术最需要的共性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兼顾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培养,有效拓展就业渠道是专业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
2.教师队伍工程素养不高
教育教学活动的变革本质上是教师角色的变革。培养具有良好工程素养的工程师,教师应首先了解工程需求并善于做工程项目。我国高校引进人才多为刚从本专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现代企业中电子信息类相关职位可提供丰厚薪酬,而高校收入则与科研产出密切相关。
不同的激励机制使得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毕业生优先选择在企业工作,并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工程师;擅长科研工作的毕业生选择在高校就业,并迫于考核压力专注于科学研究与论文撰写,工程能力逐步退化。因而高校教师队伍自身工程素养的提高刻不容缓。
3.项目驱动的主动式教学阻力巨大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应用于特定领域的电子系统。电子系统设计是电子系统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依赖于专业知识的筛选、梳理、整合和应用,整个系统的设计、制作、调试周期十分漫长,因此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贯穿电子产品开发的全过程是极具挑战的课题。此外,受近年来本科扩招影响与行业发展需求的驱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年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与具有工程素质的人才引进相对缓慢,这使得特定项目驱动的主动教学实质上可能只有非常有限的教师来完成,项目的引导、实施、监督与评价都带来巨大的困难。
二、电子信息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
1.职业学校需要加强电子信息创新教学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
在电子信息创新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写作标准进行分析,明确实际操作流程和操作环节,分析适合学生的规范意识标准,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升教学发展过程。在电子信息创新发展研究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过程,帮助其充分的理解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及时的分析和解决,合理的引导电子信息相关理论内容,引发学生对实际理论的深入思考和分析,结合各项理论知识,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电子信息实训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的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充分调动自身的行动力,鼓励学生与其他人进行合作,充分解决各种问题。
2.创新教学的提高
电子信息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良好的创新教学位发展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水平,结合实际综合操作能力需求,对电子信息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在实际创新教学过程中明确有效实施的办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电子信息工艺和技术产生兴趣,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研究,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信任,严格的控制民主平等的工作原则,提高其之间的有效交流效果,保护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学生需要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确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对发现的不良学习作风进行改进,提升职业学校电子信息课程的创新研究。
一.基本条件(考生必须同时满足下列各项条件)
1.普通招考的考生(直接攻博、硕博连读按原办法执行)且符合《南开大学2016年博士生招生说明》中的博士报考条件;
2.入学时年龄不超过45周岁;
3.培养类别: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只招收全日制攻读博士生,考生被录取后必须全脱产学习,学生档案和工资关系必须全部转入我校;
4.外语水平要求:符合以下任一项:
(1)通过国家六级(六级成绩达到425分)或国家四级成绩达到550分;
(2)托福(TOEFL)成绩达到90分以上(老TOEFL达到600分);
(3)雅思(IELTS)成绩达到6分以上;
(4)GRE成绩1300分以上(新标准260分以上);
(5)在英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硕士学位;
5.健康状况符合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标准。
二.可接收“申请考核制”博士的导师及招生名额
2016年南开大学博士招生专业目录中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全部导师;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博士生招生计划名额含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生、“申请考核制”博士生、普通招考考生。
三.选拔程序
1.网上报名
以“申请考核制”报考我院的考生需在“全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报名时考试方式必须选择“申请考核制”。
网上报名时间:2015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
网上报名网址:yz.chsi.com.cn/bsbm
2.提交申请材料
考生须于2015年11月5日前(以邮戳为准)邮寄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建议以快递方式邮寄。
邮寄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主楼206)
邮政编码:300071
联系电话:022-23507740
提交材料清单(材料要求A4纸规格按顺序排列):
(1)《南开大学2016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考核申请表》;
(2)《报考南开大学2016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3)提交两份攻读博士学位《专家推荐信》;其中一份由考生硕士阶段的指导导师填写。(推荐信是学院确定博士生资格的重要依据,推荐人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推荐书应由推荐人根据自己对考生的了解,实事求是、客观的亲自填写,并签字密封)。
(4)申请人二代身份证复印件;
(5)学位、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生提交学生证复印件),境外获得学位考生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证书复印件;
(6)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单(须加盖研究生院或人事部门公章);
(7)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生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8)获奖证书、、获得专利及其它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
(9)外语水平能力证书复印件(CET6、TOEFL、IELTS等);
(10)《research proposal》,要求3000字左右;
以上提供材料均认为是真实可靠的,如有伪造,一经招生单位发现,立即取消其录取资格。
3.学院审核
(1)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负责材料形式审查,审查材料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审核基本条件是否符合报考条件。特别对应届生的学生证、已获硕士学位人员的硕士学位证书,境外获得学历者提供的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位认证进行查验。检查合格者按报考导师进行分类整理,转报考导师。由报考导师提出意见后一并提交到“资格审核组”评估。
(2)学院以光学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为光学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资格审核组”,负责评估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评估内容包括:考生的学习成绩、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实践情况、硕士论文、发表文章以及获奖、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
“专业审核组”填写《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2016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资格评估考核表》,并给出百分制成绩(60分以下为不合格),择优确定入围考生名单。并报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审批。审批通过后,于2015年11月18日前学院对外公示入围考核人员名单(公示期为十个工作日)。
4.综合考核
各学科组成由申请导师参加的5名及以上相关研究方向教授组成“综合考核专家组”,对通过审核并在网上报名的考生进行接收综合考核,考核内容包括:
(1) 笔试:内容含心理健康、专业英语翻译(100分钟)
(2) 面试:考核考生本科和硕士期间课程学习成绩、科研成果水平、英语水平(含口语、听力、写作能力)、综合素质(含身体素质、心理健康、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方面。重点考察考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等综合素质。
每个申请人需准备10分钟PPT展示,PPT内容需含个人简介、学习成绩、课题研究、发表成果、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内容。
面试结束后,“综合考核专家组”成员需填写《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综合考核记录表》,并给出评语和百分制成绩。
考核成绩低于60分的不予录取,根据成绩确定拟录取名单,考核成绩将在学院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十个公示日。
5.拟录取名单审核
根据各“综合考核专家组”上报的拟录取名单,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综合汇总、复核。提出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申请考核制”博士最终拟录取名单,11月26日前上报学校。由学校研究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电光学院公示“申请考核制”博士拟录取名单,公示期为十个工作日。
6.录取
凡被以“申请考核制”方式录取为我校博士研究生的考生被录取后须全脱产学习,需将档案和工资关系全部转入我校,方可发放录取通知书。
四.监督机制
学院将建立以主管院长和各学科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成的“资格审核组”;各专业老师组成的“综合考核专家组”三级审核制度,确保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
考生在通过“申请考核制”申请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如果对综合考核等方面有疑问,可首先向学院提出申诉,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考生提出的申诉进行调查及处理。如果考生对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做出的申诉处理仍有异议,可进一步向学校争议委员会提出申诉,并由学校争议委员会按照教育部及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做出裁决。
五.招生咨询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招生信息请查询以下网页:it.nankai.edu.cn;
咨询电话:022-23507740。
办公地点:南开大学主楼206室。
六.其他事项
1.“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只招收非定向普通考生,各类专项计划不得以该方式进行招考。
2.学习年限、毕业就业、学费、奖助学金、学生住宿按南开大学招生简章的规定执行;
3.有关指导教师的情况可参阅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网站信息;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全球价值链,产业定位,市场势力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垂直分离和再构在全球价值创造体系持续出现。作为国家先导性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其价值链各环节在全球不同区域分布,并且处于电子信息产业全球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地区,正经历着产业的转移与升级。因此,基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思考问题,突破原有的地域限制或固化思维,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在天津市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发展地位。然而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本土企业对外资企业的高度依赖,尤其是对核心元器件、装备设施、加工贸易等方面的依赖,导致本土企业创新明显不足,市场势力弱化,被长期锁定在产业链低端。因此,本土企业如何摆脱这种低端道路的路径依赖,如何实现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就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
一、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借助外资企业资金与技术的双重推动,天津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也是环渤海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子生产加工基地。
1. 从发展规模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天津市重要支柱产业
作为国家首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天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天津第一大支柱产业。,产业定位。,产业定位。从产业总产值来看,到2007年总产值达到249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从发展规模来看,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有所下滑,但仍达1734.9亿元。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2230.9亿元,是2000年的3.41倍,7年间平均增长率达19.2%,远超其他产业发展速度,成为拉动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2.从全国布局来看,天津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
从全国布局来看,全国十大省市电子信息产业中,天津市排名第八位,2008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省市共有8个,天津为其中之一(见表1)。从各省市收入情况以及企业聚集的情况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主要集中3个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而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产业中心之一,已成为我国移动通讯、微电子、显示器、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表1 全国十大省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分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