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范文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1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范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能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能合理的运用整数运算定律对小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指导

1.注重课堂导入,将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化、故事化。

为了使“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化、故事化,有吸引力,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故事情节,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图片等形式导入课题,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枯燥的学习面孔,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

2.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引导学生探究。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计算方法等,通过合作交流,加深理解与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加减法的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是“小数点对齐”的区别,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果的末尾有零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零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

共计4课时

第1课时小数加减法(1)…………………………………………………1课时

第2课时小数加减法(2)…………………………………………………1课时

第3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

第4课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1课时

知识结构

小数加减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例1、“做一做”及第74页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放映小丽和小林到书店买书的情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引入新课并板书。

二、新课讲授

知识点

小数的加减法

出示例1情境图。

《数学家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

提问:你从上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信息。

提问:一共要花多少钱?如何列式,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6.45+4.29=10.74

提问: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1)小数点对齐(2)数位对齐

提问:《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列式:6.45-4.29=2.16

三、练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2.算一算:

100.5+3.8

5.24-3.84

7.19+10.11

8-0.27

3.妈妈上街买菜,买素菜花了13.50元,买荤菜花了52.80元。买荤菜、买素菜一共花了多少钱?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32.5千克,箱重4.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5.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1)

列式:

6.45+4.29=10.74(元)

6.45-4.29=2.16(元)

课堂检测:

1.完成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第1~4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小数加减法(2)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例2、“做一做”及第75页练习十七第6~10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小数加减法法则,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提问: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

师出示计算下面各题:

8.102+15.28

8.52-5.75

1.25+16.7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2:小林买了下面两本书。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讨论,列出问题。(1)一共花了多少钱?(2)《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钱?(3)《神奇的大自然》比《数学家的故事》贵多少钱?提问: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呢?

(1)6.45+8.3=14.75(元)

(2)(3)8.3-6.45=1.85(元)

师:用小数计算下列各题:

3元5角+7元8角7分=

8千克-4千克50克=

师:这些题目和以前做的小数加减法有哪些不同?你打算怎样做?

生: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因为:3元5角=3.50元7元8角7分=7.87元

所以:3元5角+7元8角7分=3.50元+7.87元=11.37元

学生独立完成:8千克-4千克50克=提问: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你打算怎么做?

师:小结:注意先将复名数化为单名数的小数,单位统一了,再按小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三、练习巩固提升

1.用小数计算下列各题:

4元5角8分+10元3角=

1吨500千克-800千克=

1米6厘米+65厘米=

5米4分米-176厘米=

2.班里要用100元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

足球排球冠军牌蓝天牌三风乐动2

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3.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课堂检测:

1.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七第6~10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2)

例2

小林买了两本书,《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

6.45+8.3=14.75(元)

8.3-6.45=1.85(元)

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时从高位借“1”当“10”再减,末尾有0要去掉。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76页例3、“做一做”及第77~78页练习十八第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2+6.3

3.5-2.6

8.7-4.5

1-0.6

9.9-1.5

12.3+5.4

4.9+1.2

18.6-5.5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25-214+107-89

100-(81-26)+48

二、新课讲授

知识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顺序

出示例3情境图。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并板书。

已知《少儿绘画ABC》需7.45元,《太空漫步》5.8元,《海洋世界》4.69元。要求一共要花多少钱?

师:提问该如何列式,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列式:7.45+5.8+4.69

师:该怎么计算呢?

讨论交流:学生根据小数计算法则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计算,先算7.45+

5.8,再算与4.69的和。

所以7.45+5.8+4.69=13.25+4.69=17.94(元)

答:一共要花17.94元。

(2)小林买了两本书《数学家的故事》和《神奇的大自然》,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元?

师:你觉得应该如何解答呢?学生分组讨论,用不同的解法解决问题。分工合作,汇报交流。

(1)20-6.45-8.3=13.55-8.3=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2)20-(6.45+8.3)=20-14.75=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学生自己完成解答。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点三名学生上台板演订正。

2.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2题。先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然后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八第3、4、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我们要会运用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课堂检测: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十八第6~8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1)7.45+5.8+4.69

=13.25+4.69

=17.94(元)

答:一共要花17.94元。

(2)20-6.45-8.3

=13.55-8.3

=5.25(元)

(3)20-(6.45+8.3)

=20-14.75

=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的例4、“做一做”及第80页练习十九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2.主要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探索新知。

重点难点:运用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正确进行小数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一说根据什么。

47+125+53+75

112+59+41+88

2.回顾整数加法运算的定律。

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3.导入:

那么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板书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新课讲授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79页,看例4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

0.09

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

法计算。

3.做第7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做第l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九第1-3题。

1.做第l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小结:通过练习计算,我们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

同样适用。

课堂检测:

1.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九4~8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例4

0.6+7.91+3.4+0.09

=(0.6+3.4)+(7.91+0.09)

=4+8=12

第2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范文

关键词:新建 艺术类 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师德建设

一、新建艺术类高职院校师资现状

艺术高职院校作为艺术类专科层次的大学,具有普通高校和其他专科层次的大学不具备的鲜明特色。大致可以概括为:小、少、精。“小”指校园面积小。全国目前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基本都是由原来各省中等艺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由于近年来生源逐年下滑和经费投入不足,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完成校园面积的扩建。“少”指学生人数少。艺术专业一对一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艺术人才培养不可能像普通高校一样“批量式”进行。因此,一般艺术类高职学校的学生规模都在3000人左右,极少有万人规模的艺术类高职院校。“精”指艺术专业教学讲求口传心授、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精准到位。

基于这样的办学特色,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师资方面往往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多年来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中专教育导致各校多年来很少引进或不引进新的师资力量,师资薄弱;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老、中、青比例失调,中老年教师比例较大;三是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各校在升格后短时间内以每年几十名的速度大量引进青年教师;四是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都具有高学历、理论功底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教学经验相对欠缺,对教师的职业定位、师德规范等认识比较薄弱。

从上述师资特点可以发现,在新建艺术类高校的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将决定学校未来。然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绝不仅仅体现在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还体现在教师师德方面。后者往往被学校和教师自己所忽略。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二、新建艺术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国以教为本,教以师为本,师以德为本。作为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重任的高等院校,是先进文化形成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是进行高层次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民族素质的提高。而要真正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师德建设应该引起重视。高校教师师德是高校教师从事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必备的道德品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师德是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根基,也是教育发展的灵魂。

相对精英型高等教育而言,大众化的艺术类高职教育呈现出资源紧缺,发展形式多样,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更为紧密等特征。这些特征使艺术类高职院校在生源质量变化,师资队伍发展现状,技能型、应用型教学与科研等几个方面对师德提出了不同于重点大学和普通高等院校的要求。同时,艺术类高职院校有很大一部分教育教学任务是在舞台实践中完成的,因此教师需要扮演双重角色:既是高校教师又是演员。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解决舞台实践、人际交往等实际问题。这样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就更具特殊性。

青年教师作为新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新进力量,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决定着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效。因此,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应该成为当前新建艺术类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优化人际关系,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广大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增强教师社会责任感;有利于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制定了丰富的师德规范和师德制度,高校师德总体水平较高,多数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涌现了一批师德标兵、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但同时也出现了教师道德滑坡、行为失范、形象褪色等问题。就新建艺术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而言,具体表现在:重理论灌输轻能力教育,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教书轻育人,重成果轻转化,重功利轻道德,重言传轻身教,热权术冷学术;师生关系冷淡疏离,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职业理想不坚定,知识结构不平衡,敬业精神欠缺,人本意识不强,教学水平不高,诚信意识缺乏,责任心和团队意识不够;师德建设主体意识不自觉,对学生道德影响无计划、无目的;师德建设反思意识缺失,虽然意识到教育实践中的道德精神意蕴,但是在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方面却没有足够的省察;教师的教育信仰和道德追求逐渐退化等方面。

2、当前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前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文化层面,师德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受了文化价值观变迁以及文化冲突。文化价值观从整合转向分裂引发了教师德育价值观从人本走向工具。

第二,在社会层面,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教师的功能和地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权威所依赖的土壤被打破,教师逐渐从有社会担当的知识分子退变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师缺乏自由度和专业自主感。

第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教师缺失职业认同感、价值观失衡。

第四,教师在新形势下面临的职业角色压力、竞争压力、高等教育体制压力。

第五,新建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待遇较低,教师对本职业认识不足。

第六,新建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师德考核机制不完善、师德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够、师德建设文件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四、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内外兼顾的方法

当前新建艺术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要采用内外兼顾的方法,以提高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水平为出发点,以培养教师的爱国精神、政治热情、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等意识和能力为具体目标,遵循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约束与疏导相结合的原则来实施。从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两个角度,自律与他律两条途径,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开辟师德建设新方法,提高师德建设成效。

内在动力是指要让教师自主地培养师德自律意识,实现师德规范内化,形成教师良心,树立师德荣辱观;自主自愿自觉地履行师德规范必然性要求,以热爱学生为前提,忠于职守为关键,行为示范为标志;增强责任感、加强师德修养。外在动力是指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师德教育的外部环境。

具体实现的途径

根据上述内外兼顾的方法,师德建设途径可以归结为环境营造、个人自律、制度建设、构建体系、丰富载体这五个方面,进而建立“五位一体”的师德建设体系。具体如下:

第一、领导应重视师德建设,营造尊师重教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优化青年教师师德成长的良好人文环境,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

第二、要注重教师个人的自我塑造,强化教师师德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第三、加强高校师德制度建设,完善师德教育制度。坚持高标准的教师准入制度,建立新进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培训制度,为师德建设提供保障体系。

第四、要构建科学的师德规范体系,包括建立健全有力的管理领导机构,设立师德建设专项基金;建立师德档案,严格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师德监督反馈和激励机制、强化组织落实机制。

第五、丰富师德建设的载体,加大师德建设宣传力度。通过教育实践、理论学习、研讨会、交流会、表彰会等活动,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创建师德建设舆论氛围。

上述五方面应该贯穿于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融入各部门、单位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工作之中。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推动艺术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最终形成一个稳定有效的艺术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陈宁,《师德建设:多视角分析与构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姚冰,《教育家论教书育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第3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范文

【关键词】柴芍术苓汤;法莫替丁;胆汁反流胃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20-01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现代临床中十分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其主要是指患者的幽门括约肌失调和异常所导致的碱性胆汁反流,进而灼烧患者的胃粘膜所引起的一种慢性胃炎。近些年来,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几率逐渐上升,约占胃炎患者总人数的25%左右[1]。药物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常用方式,然而,近些年来的临床实践研究显示,运用常规的西药来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并不明显。为了更好的研究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方式,我院开展了本研究,并将具体的临床研究结果做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7月1日―2012年7月1日期间,我院门诊和住院处共收治了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66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4例;患者的年龄为22―70岁之间,平均49.5岁;患者的病程为14天―18年不等,平均病程为3.8年。本组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如下:浅表性胃炎患者51例,其中的12例患者伴急性活动期和胃粘膜充血等并发症;萎缩性胃炎患者15例。本组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如下:肝胃不和患者39例,脾胃湿热患者15例,脾胃虚弱患者12例。将本组66例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由3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组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辨证分型等临床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即P>0.05,具有可比性。

临床诊断标准如下:所有患者均具有较为典型的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以及嗳气和口苦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伴有纳呆、嘈杂似饥以及不为碱性药物缓解症状;所有患者在胃镜下均可见胃粘膜粗糙、呈现出弥漫性充血、溃烂以及水肿等,且部分患者的胃粘膜上有黄色粘液附着,亦或胆汁反流等;活体检查结果为胃粘膜炎症性异常或改变。

本组研究的纳入标准如下:年龄为22岁以上、70岁以下的患者;无明显严重并发症、例如心、肝、肾、脾等系统疾病的患者;无精神障碍的患者;自愿接受研究、且无相关药物过敏的患者。

本组研究的排除标准如下:22岁以下、70岁以上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患者;具有严重心、肝、肾、脾功能障碍的患者;有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不愿接受临床研究、或相关药物过敏的患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西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即给予患者安斯泰来制药有限公司所生产的法莫替丁,上产批号:国药准字H21023631,每次20mg,每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柴芍术苓汤加减来进行治疗,此方的中药组成部分如下:柴胡、厚朴、白术、炒枳壳、香附、法半夏以及海螵蛸分别10g;白芍、蒲公英、茯苓以及代赭石分别15 g,另加甘草5g。胃脘胀痛、嗳气频作等患者均属肝胃气滞型,在上述中药方中加入适当的郁金、藿香以及旋覆梗等;脘痞纳呆、恶心呕吐、口干而苦、舌苔黄腻的患者则属脾胃湿热型,应该在上述药方中加入适当的茵陈蒿、竹茹以及黄苓等;胃痛隐作、口干、大便干燥以及嘈杂作饥的患者属胃阴亏虚型,应该将药方中的柴胡去掉,并加之适当的沙参、麦冬以及石斛等;泛吐清水、手足不温、神疲乏、身体虚弱的患者属脾胃虚寒型,应在上述药方的基础上加之太子参、砂仁和木香等;紫芍术苓汤用水煎煮,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患者在服药期间应该注意饮食、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避免受凉。

1.3疗效评定标准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主要参照标准,进而制定本组研究的疗效评定标准。即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且半年之内未复发,胃镜检查其胃粘膜发生改变,且基本恢复原状,幽门无明显胆汁反流;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且半年内均为复发,胃镜检查其胃粘膜水肿或充血面积减少,且胆汁反流现象基本消失;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且胃镜检查结果未好转。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充分运用SPSS13.0数据处理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当P

2 结果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是指患者的幽门括约肌功能异常所导致其出现的胆汁反流入胃,进而不断破坏患者的胃粘膜屏障而出现的一种慢性胃炎。相关研究实验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胆汁反流性胃炎通常与肺癌的病变有关[2]。现阶段,西医治疗主要是促进患者胃部的胆汁排空,从而恢复其胃部功能。一般对于此疾病所运用的西药为H受体拮抗剂,例如法莫替丁等,以降低患者的胃酸分泌,减少其反流的发作;促进胃动力的药物,例如吗丁啉等,以增强患者食管下部括约肌的运动,防止反流,促进其胃部排空[3]。上述药物虽然能够较为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然而,比较容易复发,不易彻底治愈。

胆汁返流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痞满证以及反胃等范畴。《灵枢・四时气篇》中曾经明确指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邪主要在于胆、逆在胃,当患者的肝和胆互为表时,则肝主疏泄。胆附于肝,故而受约于肝,泄于小肠[4]。如果患者因为情志失调而出现肝气郁结,则极易导致胆汁或胃气上逆,进而导致本病出现。临床中,虽然胆汁反流性胃炎涉及到患者的肝、胆、脾等多个器官,然而,中医则认为,治疗此疾病的关键在于患者的肝胆失调[5]。基于此,我们认为,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应该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等药物为主。本研究中,运用柴胡和厚朴等来对患者进行疏肝理气,具有较为明显的止痛作用。此外,方中的白术与茯苓等均具有健脾利湿、促进胃肠蠕动等功效;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促进胃泄和肝泄等重要功效;海螵蛸则可以较为有效的抑制患者胃酸分泌,进而保护其胃粘膜。上述药物联合使用,具有疏肝利胆、调理气机、降胃逆气等功效,促使患者的肝、胆、脾、胃等得到较好的调和,进而缓解其临床症状。

本组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其中,临床治疗显效27例,临床治疗有效26例,无效2例,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即P

参考文献:

[1] 王伟洪,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08.15(8):35.

[2] 刘桂云.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中药,2008,46(15):184―185.

[3] 郭振亚,刘德运,柳泽坤.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5例[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4):35-36.

第4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范文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从各单元内容的编排上来看,第一单元往往安排了“期初复习”内容,这是对前一册书本所学内容的回顾复习,通过对这一编排内容的教学,一方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同时还便于学生和教师找出或发现学生中对已学知识的薄弱点或盲点,并通过学生们自身的学习活动或师生间的共同活动加以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为新学内容的教学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中,通过对已学的小数相关知识以及单位换算的复习,为后一单元的“小数和复名数”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有,通过第一单元对整数加、减、乘、除计算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从而为第三单元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及第四单元的“小数乘法和除法”和第五单元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就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来讲,前后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大的。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的“小数除法”,首先安排的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通过学习归纳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后,并在学生掌握并能应用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运算,正是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单从计算的法则上看,我们也会不难发现,新学知识的有关计算法则与已学知识的计算法则间的重大联系。譬如: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如果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商的个位商要写0。”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小数的四则运算方法是与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紧密联系的。

还有,诸如书本中提出的“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小数连乘或小数乘法和加法、减法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小数连除或小数除法和乘法、加法、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再有,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教学内容里,首先就明确指出“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新学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只要教师能抓住这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不断完善其知识结构,并不断形成和提高能力。

二、 思考问题

1. 由学生们的主动学习所想到的

在我平常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部分学生能主动地去自学新知识(还未教学的内容),做新练习题。我想,这是一个好兆头――学生肯学。于是,从本学期起,我就改变了一贯做法,把家庭作业变新学内容的巩固练习为新知识的自学和尝试练习,结果竟然令人欢喜,大部分学生的家庭作业完成得很好,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可想而知和必然的。再想,为什么新知识老师还未教,学生们就能学会呢?原因很简单,学生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学习相关的新知识,还是可能的和可行的。

2. 由课堂的教学结构所想到的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课堂教学,我想,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帮助引导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能力。不管是“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还是“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无不是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3. 由教学的最终目标所想到的

对教师教学最终成果的评价,不是只看你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你教会了学生多少方法,看你帮助了学生形成了多少能力。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是教师教学行为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充分把握教材中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帮助学生抓住这一牢固的“桥索”,通过老师搭起的“引桥”,到达新知的彼岸。

例如《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例1和例2。

教学重点: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教学过程:

1. 出示例1,学生列式。(学生很容易写出)

2. 你会写竖式计算吗?学生自己写竖式,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看书本。

3. 学生汇报怎样写竖式,说出为什么。

生1:把2.58元和3.15元换成258分和315分后,变成整数加法计算。

生2: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再相加,因为整数加法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

1. 师生交流,明确小数加法的竖式写法和计算方法。

5. 学生思维活动:

(1) 你觉得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发言,集体明确)

(2) 猜想一下: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也是这样的吗?(学生发言)

6. 学生自学例2。(验证猜想)

7. 师生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为主)

8. 学生独立做“练一练”第1、2题。(完成后,小组互阅)

9. 学生独立做“试一试”并自学“注意”,然后小组交流作业。

10. 巩固练习:做“练一练”第3题和练第1―5题。

评析:整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置,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经验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成为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联系纽带。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自学,并注意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自主学习新知识。

第5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范文

该阶段学生在知识上的准备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分数比大小的方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等相关知识,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支撑和方法基础。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与发现。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还有部分学生早已从大人的口中获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他们往往过多地关注对计算方法的掌握,而忽略了对知识本质的探索和算理的理解。所以,对本节课而言,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本质,即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两个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要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即把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二、教学建议

1. 处理好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

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而算法可以理解为计算的方法和步骤,是解决怎样算的问题。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计算方法,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让算理为算法提供指导,用算法使算理可操作化,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1)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产生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减的错误,如+===,这是因为在学习整数加减法时没有很好地理解算理,受到“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心理暗示而产生的负迁移。

如下图所示,教材十分重视借助直观的演示理解算理。从左图看,因为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从右图看,两个扇形转化成由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扇形组成的图形(其实是分数单位统一了),就可以相加了。

因此,在呈现例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展开争论,谁对谁错?并通过动手折纸、画示意图等具体的操作方式来探究,思考为什么分子分母直接相加减的算法是错误的;也可先结合小数计算的结果来验证不同算法的正误,再通过具体的操作或教师课件演示明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再加减的道理。

(2)从算理到算法的逐步过渡。

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后,不要急于进行抽象的算法演练,可以让学生继续通过操作和看图,直观地进行计算,或通过观察特殊分数加法图示等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如用算式表达下面图形的面积: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在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后可逐步脱离形象,帮助其形成抽象的算法,教师可让学生结合例题的两道加减法算式和课堂练习说一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即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

2.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而优选算法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多种算法的理解、比较与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放弃自己的算法而学习、吸纳别人研究出来的算法,从而对自己的认识进行修正或完善。所以算法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

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载体,本课针对“+”这个算式,教师抛出一句“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启发学生想办法要把它变成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在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可能得到以下四种算法:

①+=0?郾25+0?郾3=0?郾55(化成小数计算),②+===(分子分母直接相加),③+=+==(通分,公分母不是最小公倍数),④+=+=(通分,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为分母)。

在学生得出四种算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集体评价,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首先引导学生辨析正误,将结果与其中的加数进行比较,发现小于,“和”比“加数”小显然不对,可将②这种算法排除。对比①、③、④三种方法,都是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小数或者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体现了转化思想的渗透和运用。通过举例,让学生认识到第①种方法可行但是有局限性,如+化成小数计算不方便也不准确。因此,这种方法适合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③、④两种方法都是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计算,所不同的是——公分母是最小公倍数或是两数的乘积。通过比较,发现以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比较简洁。其次通过举例明晰适用性,得出①可行但是有局限性;第三,聚焦③、④方法具有一般性,最后,比较优化,得到公分母是最小公倍数的算法更简洁。

3. 以数学思想统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比如在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将“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体现了转化思想;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蕴藏有“数形结合思想”。在本体知识的把握上有“模型思想”,体现为加法模型。下面以模型思想为例谈笔者这节课的理解。

在教材提供的例题中,学生可以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不同的计算问题,其中加法问题有:(1)纸张和食品残渣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2)废金属和纸张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3)纸张和危险垃圾一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4)废金属和危险垃圾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上述问题,思考它们的共同点(为什么它们都用加法运算),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都是把两个部分合并成一个整体,符合加法的意义:“将两个(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这与之前学过的整数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完全一致,从而去掉现实情境,抽象出数学模型,对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法意义形成整体认识。

小学阶段加减法的编排按照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进行。在第一学段,“20以内的加减法”是整数计算教学的核心。计算时强调末位对齐,体现为相同计数单位“个数”进行“加”或“减”;而在第二学段的小数加减法中则强调小数点对齐,二者可归纳为相同数位对齐。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中,“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和异分母加减法中“先通分,后加减”同样是为了实现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减。因此,对于加法模型来说,加数发生了改变,而两个数相加的基本条件“计数单位要相同”的道理不变。就整体知识的联系来说,渗透了“变中不变的思想”。

第6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范文

1.适当改进了分数加、减法的编排。分数加、减法都有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相加或相减的情况,在计算方法上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宜把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以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在分数加、减法中,带分数相加、减的情况是个难点,考虑到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写法,在带分数加、减法中,分数部分既有同分母的,又有异分母的,因此在教材中,不把带分数加、减法单独列为一节,而把含有同分母、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并入同分母、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中,这样既便于突出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又分散了带分数相加、减的难点,便于学生逐步掌握。

2.适当调整了分数乘、除法的内容。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这两个单元中,都先集中教学每种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然后再着重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样容易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概念、计算法则和实际应用。教材还注意加强分数与整数的联系,在教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在教学分数除法之后,教学比的意义、性质和应用,这样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后面教学圆周率、百分数、统计图表等知识做较好的准备。

3.适当降低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难度。分数四则计算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应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教材中,只着重练习一步式题和两、三步的混合运算式题,主要编入一些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大部分可以口算的分数四则计算,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也适当简化,以加强简便计算的练习。

4.适当扩展了分数应用题的范围。进入五年级后,对应用题的教学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1)能解答常遇到的比较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2)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按照上述教学要求,在本册教材中适当扩展了分数应用题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把已学的两三步整、小数四则应用题,适当更换其中的一些数据为分数;(2)适当扩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范围;(3)适当出现少量的综合运用知识来解答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的应用题(不超过三步)。同时,注意加强方程解法的教学,把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便于学生掌握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又便于学生灵活地选择解题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5.适当加强了操作和联系实际。教材一方面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物体出发,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知识,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联系实际的题目,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教材通过操作,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使学生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计算方法。

6.适当加强了能力的培养。本册教材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很多做法与前几册相同,但是由于学生进入五年级,抽象思维有了一定基础,根据本册分数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探索规律、运用一些数学方法迁移类推以及训练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等方面予以了加强。下面就本册教材各单元的主要内容和编写意图作一简介。

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法则,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第五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计算的方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本单元共4节: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有关分数单位的复习题,为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做好准备。然后通过两道数量关系相同,已知条件不同的例题,分别教学分数加法、减法的意义以及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例1着重说明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并结合图示,使学生看清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这两个分数直接相加。例2着重说明分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也结合图示,启发学生思考:57和37可以直接相减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把分数加法的算理类推到分数减法。

第7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范文

本学期我任教四(3)班和四(4)班。四(3)班现有43人,男女生比较平均,课堂纪律相对来说比较好。有十几个学生上课非常积极,每一个都会抢着回答,有个别学生还能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思维能还是比较不错的。当然也有几个比较调皮的,特别陈越同学不仅上课不认真听,而且很会捣乱,时不时地会突然发出一声尖叫。打乱了课堂教学,我是苦笑不得。四(4)班现有42人,由于我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跟他们接触的多,交流的也多,对每一个学生都很了解。这个班的学生也很给面子,上课都非常积极,动手操作能力,同学合作能力也相当不错。当然也有不和谐的因素。希望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能够有所提高。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三步计算文字叙述题的解答方法,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对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行检验,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混合运算,能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1]

>>更多同主题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重点:学会小数的意义、单位,会读、写小数,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应用以前学的方法求近似数。

难点: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性质的应用,正确按要求近似数。

3、小数的乘、除法。

重点:掌握计数方法,知道小数乘、除法同样可以用整数简算的方法进行简算。

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正确进行简算。

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重点: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三角形的垂线和平行线,各种图形特征的应用。

五、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和学生学习情况,这学期数学教学,我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四则运算(6课时)

二、位置与方向(4课时)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0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3.简便计算………………………………………………4课时左右

营养午餐 …………………………………………… 1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与性质(14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3课时左右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课时左右

3.生活中的小数 ……………………………………… 3课时左右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4课时左右

5.整理和复习 ………………………………………… 1课时

五、期中复习考试

六、三角形 (6课时)

1.三角形 …………………………………………………4课时左右

2.图形的拼组 ……………………………………………2课时左右

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八、统计(4课时)

九、数学广角(4课时)

管家 ………………………………………………………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六、教学进度表课时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2月9日—2月15日

四则运算

4

2

2月16日—2月22日

四则运算及单元复习测试

位置与方向

3

1

3

2月23日—3月1日

位置与方向

1

婚假3天

4

3月2日—3月8日

位置与方向及单元复习测试

乘法运算定律

3

1

5

3月9日—3月15日

乘法运算定律

简便计算

2

2

6

3月16日—3月22日

简便计算

营养午餐

3

1

7

3月23日—3月29日

第三单元复习及测试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1

3

8

3月30日—4月5日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

清明节放假

9

4月6日—4月12日

生活中的小数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3

1

10

4月13日—4月19日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4

期中考试

11

4月20日—4月26日

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测试

3

12

4月27日—5月3日

三角形

4

五一放假1天

13

5月4日—5月10日

图形的拼组

第五单元复习测试

2

2

14

5月11日—5月17日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

15

5月18日—5月24日

小数的加减法及单元复习测试

4

16

5月25日—5月31日

统计

4

端午节

17

6月1日—6月7日

数学广角

4

六一

18

6月8日—6月14日

总复习

4

19

6月15日—6月21日

总复习

4

20

6月22日—6月28日

知识梳理

期末考试

七、针对学生提出的措施

切实加强纪律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生的行为规范文明学生评比相结合,要求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力求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有创意的课堂。

2、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相结合, 使学生觉得学习有用, 有趣, 易学, 富有成就感。

3、 课堂教学除上好新授课、练习课、复 习课外, 适当延伸。补充一些兴趣课内容, 尝试上专题课

4、 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统计等内容里适当地让学生作一些初步的社会调查汇报 展示实践结果。(尝试教学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其他学科相结合, 突破学科界限,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几个“训练”

5、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防止死记硬背, 尽量使学生自己探索、领悟得出规律,然后进行强化规律。

6、 变式题的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 加强变式题的练习,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 创新思维训练。将创新思维训练融入到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中, 力求每一课都有一至两个训练点。

8、抓好质量监控,从平时起密切注视每位学生学习情况,力求做到以下几个过关。

9、 当堂课当堂作业过关, 课堂作业量少精题,大部分力求在课堂内完成,最迟不能迟于中午。

【2】

>>更多同主题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第8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一年级;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见,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学生只有掌握好低年级计算的算理算法,才能运用它们进行知识的迁移,触类旁通,是为后续计算学习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首先,在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加法表示把几部分合起来,减法表示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减法含义的情境图是加法情境图的继续,因此可以在加法含义教学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如:在教学加法含义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并在一起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把气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计算;而减法含义的理解可以借助加法含义的情境图:课件动态演示合并在一起的那4个气球里,飞走了1个气球,还剩几个气球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求还剩几个气球,就是从4里面去掉1,用减法计算。通过课件演示全过程,学生在对比中加强了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其次,设计摆一摆、演一演、画一画、说一说等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强化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如: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2块橡皮擦和1块橡皮擦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几块橡皮擦用加法计算,算式是2+1=3。

接着,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算式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加减法算式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让学生的感受更真实、更直观、更深刻。

再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加减法算式的含义。如:在表示算式2+1=3的含义时,学生有的用自己的手指表示,有的用画图形的方式表示等等,让学生在作品交流中,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与认识。

最后,让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两个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如:在教学8的加减法时出现算式5+3=8、3+5=8、8-5=3、8-3=5,可以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发现其中的规律,直观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讨论:“在加法算式中整体在哪儿?两个部分在哪儿?两个部分在哪儿?”还可以提出“看到3+5=8你还能想到哪些算式?”等问题,使学生联想出其他3个算式,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二、注重算法的理解过程

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需要经历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基本思维过程。教师可以设计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展现计算过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特别要关注学生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中“想”的活动上,强调让学生口述思考过程,同时引导帮助学生简缩思维过程,从而让学生在理清思路、熟悉思考的过程中,做到“理清”“法明”。最后应向学生说明:熟练以后,哪种方法的过程都可以不再一步一步地想,做到直接说出得数。

如:在9加几的教学中呈现的实物图,为学生提供了实物操作,接着在算式下面标注出口算过程图,组织学生进行表象操作,让学生在头脑中重现分一分、摆一摆的过程,并用数学语言表征出来。这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桥梁。这是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抽象的符号操作,直接说出计算的结果。如:9+4,学生口述思考过程:把9凑成10还需要1,从4里拿走1给9,4还剩3,10加3等于13。当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后,可以让学生简缩思维过程,如9+4,想10,13。

三、计算练习注重丰富性、坡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20以内的加减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是学生需要练好的基本功之一。为了避免学生在计算练习中感到枯燥,因此计算练习在内容上要体现丰富性,在形式上要体现趣味性,同时计算练习的内容和形式要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而变化,即体现坡度性。

学生计算中的难点是如何拆数,在学生刚刚学完每一小节新内容时,可以先从“如何拆数”练起。如:出示“9+3”,要求学生能说出“把3分成1和2”。在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熟练进行“拆数”的基础上,进行“凑十说得数”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将“拆数”的过程在头脑中完成,而把练习的着力点放在“拆数”以后的部分——两数凑十,再加上拆得的数。如:“9+3”,要求学生只说出“9加1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在学生熟练掌握凑十法的计算算理的基础上,进行直接说、写得数练习,之后可以适当进行对比练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收集学生在计算中易错的题目加强练习。如:教师可以将易错的口算题分成三组:先练第一组,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第二组练习,学生就会达到一种认识掌握;再练第三组,逐步熟练掌握。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行为跟进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最后是找规律练习,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寻找规律。如:列出另一组算式:2+1=、2+2=、2+3=、3-2=、3-1=、4-1=、5-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不断变化,和也随之变化;减数不变,被减数不断变化,差也随之变化以及数的组成中3个数之间的关系,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发现的这些规律对我们有什么用处?最后设计一组习题让学生利用规律巧计算,感受利用规律计算带来的便捷。

除了练习内容的丰富,教师还应不断变换练习形式,注意从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计算,在“玩儿”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快自己的计算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设计有竞赛性质的计算游戏:爬山比赛、射击比赛、投篮比赛、数学转轮等形式。另外,学生不仅能视算,还可以进行听算练习,帮助学生逐步加快计算的速度,以达到对学生计算的要求。

四、对所学计算进行简单的梳理

本册教材所涉及的计算问题不论是数的范围,还是计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材采用“分类”加”举例“的方式对所学习的计算进行整理。学生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应能将算式进行分类,并按要求举出每一类的例子,形成对所学计算的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结合具体算式,对计算方法进行回顾。

教师把上面的算式以算式卡片的形式贴在黑板上,首先让学生观察运算符号,挑出不同的2道题,使学生明确:我们学习的计算有加法,也有减法。接着,比较8+5和13+2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法有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再让学生指出卡片上的加法题中哪些是进位加法、哪些是不进位加法。最后,让学生举例分别说一个减法算式、一个不进位加法算式和一个进位加法算式。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准确判断出怎样计算,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可以通过加法算式表、减法算式表和进位加法表对所学习的计算进行整理,对加法表和减法表的整理要全面而有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并让他们切实经历这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如:进位加法表的整理:让学生根据9+1=10,说出9+几的其他进位加法算式,确认其他的进位加法算式都写出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算式。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竖行找规律,再按横行找规律,最后从全表找规律,找出哪些是大数加小数的算式、哪些是小数加大数的算式,并说说分别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时感悟得数不变的情况下,两个加数的变化规律。

五、自选算法,不必统一。

不同算法是不同思维发展水平的体现。在学生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得到计算结果后,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不必强求一致。在计算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得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多种计算方法中,10以内的计算主要是采用“接着数” 和“想数的组成”两种方法。随着教学的进行可以慢慢引导学生按数的组成进行计算,注意逐步提高对学生计算的要求,让学生从看图计算逐步过渡到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因此,在练习中要加强学生用组成进行计算的训练,引导学生能用数的组成较快地算出得数。在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中,“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教材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突出了“凑十”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包括“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两种。如:在“9加几”部分呈现“接着数”“凑十法”,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在计算“8+9”时,有“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解读教材和做好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把课改中的新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计算教学中,才能不断改进、完善计算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教育论坛.2011(19):68

第9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范文

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六、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七、教学进度安排:

四则运算----------------------8课时

位置与方向--------------------6课时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4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8课时

三角形------------------------8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

统计--------------------------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