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酸奶调查报告范文

酸奶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酸奶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酸奶调查报告范文

科学实验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垃圾的处理》一课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大胆设计实验,用细石子和清水模拟土层和地下水,浸过墨水的纸巾模拟被填埋的垃圾,慢慢往上面喷水模拟下雨。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埋在细石子中的墨水纸巾经过喷水后,把原来瓶底的清水也染成墨水色了。通过模拟实验,学生知道垃圾被埋在地下,其中有害的成分仍会浸滤出来污染地下水。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危害,源源不断运来的垃圾不仅会散发出恶臭,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病,还会造成水土污染,影响人类未来的生活、生产。

在引导学生关注垃圾填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合理、清洁的垃圾填埋场,防止垃圾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的污染。学生兴趣浓厚,大家小组合作,动手、动脑大胆探究。在亲历垃圾填埋场设计的全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精神,还懂得合理地处理垃圾,提升了环境保护能力。

二、媒体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有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适时地播放,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让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如,在《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时,我先播放有关白色污染的视频,触目惊心的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学生一目了然,他们懂得了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知道了要减少使用塑料袋,不能把用过的塑料袋随处乱扔,不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

三、废物利用渗透环保教育

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旧物料,这些废旧物料看似无用,弃之可惜。科学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进行发明创造,让学生动手动脑,变废为宝,在动手中感受创造的乐趣,在动脑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上完《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后,我让学生利用饮料瓶、泡沫等制作的科学教具———不同土壤渗水能力对比仪,获梅列区优秀自制教具一等奖、福建省第七届优秀自制教具二等奖。学生还开动脑筋利用废物材料制作了小水轮、风的形成演示器等教具、学具。

自制教具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易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在学习《分类和回收利用》时,我引导学生将班级回收桶里的废物和家里可利用的饮料瓶、易拉罐、酸奶盒、泡沫、塑料等生活垃圾进行合理分类,将垃圾变废为宝。学生把可利用的材料清洗干净拿到科学实验室做实验材料,这些废旧材料的有效利用,不仅节约了学校的开支,又解决了科学学科现有教学仪器不足的问题。学生把不可利用的废品拿到学校“红领巾废品回收站”,用卖得的钱捐助贫困学生。学生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这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勤俭节约,奉献爱心,还使学生养成了合理利用废物、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四、拓展延伸渗透环保教育

在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需要课后拓展延伸。我引领学生走进社会,融入大自然,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开展环保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在学习了《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和《考察家乡的自来水域》等课后,我带领学生开展“列西小学空气质量情况调查”“列西片区水污染情况调查”“‘限塑令’实施后列西部分市场环保袋使用情况调查”和“列西片区居民低碳生活调查”等环保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撰写调查报告,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到学校周围的空气质量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增加了空气污染,提出了净化环境、清洁空气一些可行的方法;认识到只重视生产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带来的极大危害;知道空气的污染对植物以及人类身体健康的严重威胁,懂得节约水电,降低能耗,节能减排,保护我们绿色的家园。

第2篇:酸奶调查报告范文

也是在1992年,日本传出了开发“健脑蛋”并在市场出售的消息。据说动物实验已表明,这种新品种鸡蛋确有明显改善学习记忆的效果。

后来,科学家又声称,在深海鱼类的鱼油中,含有一种有益于提高大脑功能的、称之为DNA的物质,市上所谓的“脑黄金”,主要就是这种物质。

且不管这类食物对聪明的影响究竟如何,但人们期望更聪明一些的心愿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现在似乎更倾向于应用自然生长的或人们日常习用的“聪明食品”了。

2011年一则“最新报道”说,美国营养学家推荐了13种能让人变得聪明的食物,它们是:瘦牛排、菠菜,甜菜、毛豆,蓝莓,西兰花,胡萝卜,鸡肉,柑橘属水果,鸡蛋,扁豆,豌豆荚,猪肉,金枪鱼,酸奶。不久前,国外又有“在2012年变得更聪明的31种方法”。其中提到饮食方面的有:“吃点姜黄”、“吃黑巧克力”、“多喝酸奶”、“补水”、“喝咖啡”5种。而在2010年,更有“吃肉和喝奶让人类变聪明”的详细论述。

看看上述,几乎是各说各的“聪明食品”,让人难以把握。但我们不妨化繁为简,将直接或间接地有益大脑的食物,都归类于“聪明食品”。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生长发育离不开充足的营养,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营养的供应自然更应充分。据测定,我们吸收的全部营养,有1/4是供给脑来使用的。巴西在前些年的一项调查报告中说,该国有20万妇女,由于童年期缺乏蛋白质而使她们的智力发育低于12岁正常儿童的水平。我国有好几百万程度不同的弱智儿童,专家认为,弱智儿童通常与营养不良或某些重要元素缺乏有关。可见,一个人是否聪明,尽管有遗传、教育、环境及努力与否等诸多因素,但饮食对脑的影响毕竟是大的。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报道,现提出一些促进智力的饮食建议,供参考。

1.适量地吃点糖或甜食。糖类是脑细胞的重要营养品,充足的葡萄糖供应是提高大脑工作能力的必要条件。我们食用的米、面、山芋、土豆等食物中都有大量糖类,但还可适量地再吃点糖。美国科学家就发现,饮用含糖的柠檬汁,可使老年人的记忆力明显增强。意大利的营养权威则主张中学生吃点甜食,说甜食促进智慧。而今,有些人一年到头不敢吃甜食,烧菜也不敢放点糖,是没有必要的。

2.要有足够的蛋白质。假如除去人脑中的水分,剩下的“干”物质中,蛋白质占了一半,足见脑与蛋白质的关系密切。缺乏蛋白质的人,学习时往往精神不易集中,容易疲劳而又理解力差。所以,宜适量多吃些蛋类、肉类、豆制品、牛奶等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不必害怕猪、牛、羊肉,人类之所以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聪明,重要原因之一是得益于肉食。

3.增加脂质的摄入。脂质,特别是其中的卵磷脂,有阻止记忆衰退的作用,被营养学家视为“健脑食物”、“智慧之花”。富含脂质的食物有蛋黄、豆制品、动物肝脏、动物脑及核桃、芝麻、花生等多种坚果。

4.摄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它们对调节神经活动、防止智力缺陷都是有益的。蔬菜、水果、海产品就富含这类物质。

当然也不要忘记需经常补充水分。

第3篇:酸奶调查报告范文

共轭亚油酸,从陌生走向熟悉

我们都知道,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是人和动物生存生长所必需的六大营养要素。蛋白质由各种氨基酸组成,脂肪则由各种不同的脂肪酸组成,亚油酸是组成脂肪的多种脂肪酸中的一种。在常用的食用植物油中都含有大量的亚油酸,约占整个油脂重量的30%~60%。亚油酸既是人和动物不可缺少的脂肪酸之一,又是人和动物无法合成的一种物质,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营养物质

从概念上来说,CLA(共轭亚油酸)是亚油酸的同分异构体,是一系列在碳9、11或10、12位具有双键的亚油酸的位置和几何异构体,是普遍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的营养元素。虽然人们早就知道有CLA(共轭亚油酸)这种物质,但它的重要生理功能的发现,还是上个世纪的后期。1978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营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研究烤碎牛肉中是否有致癌物质时,偶然从中发现了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成分。后来又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确定它就是CLA(共轭亚油酸)。从此之后,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又发现了它具有降低动物和人体脂肪而增加肌肉、降低血脂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因其对人体健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共轭亚油酸成减肥大军新宠

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肥胖已经成为导致全世界医疗保健费用持续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肥胖冲击波继续成为引人关注的话题,具有减肥作用的原料成分预计将会大幅增长。牛奶、牛肉和奶制品中含有的脂肪酸――CLA(共轭亚油酸)具有帮助成年人减少脂肪重量的潜力,这一点得到了一项综合性分析结果的支持。

关于共轭亚油酸的这项综合性分析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院实施,他们对15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项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与使用安慰剂相比,每周摄入1克CLA(共轭亚油酸)可以使脂肪减少量增加0.024公斤。另外,由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所作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共轭亚油酸不仅有益于减轻成年人的体重,还可能有益于对抗儿童期肥胖症。

减少脂肪细胞数量,减肥原理相当于“手术抽脂”

对于减肥的人来说,共轭亚油酸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减少脂肪细胞的数量。一般来说,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数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普通的减肥方法,只会减小体内的脂肪细胞体积,而难以减少其数量,就像让100个气球泄了气一样。可是,一旦有多余的能量,这些“气球”又会迅速膨胀,令脂肪细胞的体积变大,肥胖和臃肿再度回归。不过,CLA(共轭亚油酸)却能减少脂肪细胞的数量,让100个气球变成10个,杜绝减肥中最让人沮丧的“反弹现象”。(摘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坎贝尔教授和英国牛津大学理查德・佩托教授共同编写的著作《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品质推荐:康之秀共轭亚油酸

市场乱象丛生,产品品质参差不齐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CLA(共轭亚油酸)都是脂溶性的,人工合成的居多,也就是人们通常看到的胶囊或者软胶囊,口味不好,有一种辛辣的味道,而且胃肠道功能不好的人有相当的胃部不适的感觉。更有甚者,一些不良的商人看到有利可图,拿一些植物油随意的冒充,以低廉的价格销售给顾客。这种产品不但不能起到减肥、瘦身的作用,反而会影响了使用者的身体健康。脂溶性CLA(共轭亚油酸)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自身对于脂肪代谢有障碍的人,吸收受影响,比如胆囊切除后的人士。

康之秀,目前世界唯一水溶性共轭亚油酸

浙江康满家新营销有限公司从韩国原装进口的“康之秀”CLA(共轭亚油酸)是目前世界唯一的一款水溶性的CLA(共轭亚油酸),在世界上率先实用纳米乳化技术,使水溶性共轭亚油酸的粒子更小,更易吸收,吸收率高于同类产品,减肥效果更加明显,而这一专利在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已获得了认证和保护,在中国也在积极的申请中。

燃脂、塑形,提高新陈代谢

康之秀CLA(共轭亚油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塑形的效果特别明显。因为它有一个独特的作用是改变脂肪和肌肉的比例。大部分人在喝一段CLA(共轭亚油酸)之后,很多人都惊呼“瘦了、肚子没有了、大腿细了、屁股小了”,但在进行体重的检测之后,却发现体重并没有减少太多。这就是CLA(共轭亚油酸)在燃烧脂肪的同时,可以将一部分能量转化成肌肉,让人看上去很结实,身材很匀称、很健康。近来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报告都证明,CLA(共轭亚油酸)在体重控制上的卓越表现,因为一般人减肥都只会着重在减“重”而非减“肥”。也就是说,体脂肪比率不一定会有改变,减肥的人如果能配合CLA(共轭亚油酸)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体内脂肪组织相对于瘦肉组织的比率,真正的减去肥肉,提高体内新陈代谢,形成良性循环。另外,临床上发现,服用CLA(共轭亚油酸)的减肥者,情绪稳定性较高,比较能持之以恒的进行减肥计划,睡眠和精神状况也比较好,还可以避免减肥者陷于体重减而复胖,胖而复减的恶性循环中。

康之秀+养尚道,排毒瘦身同步完成

浙江康满家新营销有限公司有着非常好的健康理念和主题,专门就减肥瘦身的健康主题策划了为期3天的排毒瘦身营,定期举办,并且将这个模式推广到各地的专卖店,排毒、瘦身效果非常明显。其中,除了运用传统辟谷的原理进行排毒意外,还使用了此款韩国原装进口的“康之秀”CLA(共轭亚油酸)进行脂肪分解和燃烧,配合“养尚道”代餐粉补充人体必须的全营养,排毒瘦身的效果事半功倍。

更重要的是,康满家公司的这种新颖的瘦身排毒的方式,不但效果好,最关键的是,所使用的食品或代餐品完全纯天然,高科技萃取,口感极好。有很多朋友在分享的时候高兴的说,喝着咖啡、酸奶,嚼着麦片就瘦了。这里说的酸奶,指的就是“康之秀”CLA(共轭亚油酸)。因为用纳米分解技术,将红花里提取的CLA(共轭亚油酸)进行了乳化,并用天然的水果成分作为调味剂,喝起来的感觉就是酸奶的味道。通过3天的排毒瘦身活动,平均每个人的体重可以减掉4公斤左右,最理想的可以减掉6~7公斤。关键是,在活动期间没有刻意的节食,因此没有很痛苦的让人绝望的食欲。即便是活动结束以后,回到原来的环境里,也不必像其他的瘦身疗法,要保持很久时间的流食、复食的过程,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只要每天保证在空腹的状态下喝两杯“酸奶”仍然可以持续的瘦身、减轻体重。

“康之秀”共轭亚油酸服用小贴士

运动前半小时饮用,会增加脂肪的燃烧效果,你会明显感觉在运动的过程中,身体发热更明显,排汗量也比较大。

第4篇:酸奶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有效教学、情景教学、直观教学、探究性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好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提供良好的学习活动氛围,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要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教学,使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从而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创设情景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及智能水平,从而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才能有利于创设好情景教学。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无法思考,在提问前要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材料作为铺垫,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一)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亲身感触与体验创设情景。如在《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发霉的面包、发馊的稀饭和变质的牛奶,在学生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再设问: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身边是否有微生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传递过程。用“龙生龙,凤生凤”来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景。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的知识发生矛盾。此时,学生会惊讶万分,形成强烈的期待感,急于探究,寻求矛盾的症结,给予解决。例如:人体的免疫一节中的“免疫”。学生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但都为传统概念,即“免疫”是人体对某种传染病所具有的抵抗力,且对人体都有利。而且能举出实例:患过天花病愈后不再患此病;猩红热病患者愈后不再患此病;注射某种预防针不患其病;流行性感冒时,某人不患,说明此人免疫力强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不直接讲授“免疫”的现代概念,而是设问:免疫力愈强对人体愈好吗?(学生是肯定的)。然后举花粉过敏例(实际为免疫症),这些人对花粉的免疫力比一般人强,而实际生理现象如何?有利吗?花粉过敏症是传染病吗?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相矛盾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介绍“遗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二、运用好直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挂图、实物、模型以及视频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生理感官,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主动去探究知识,从而使所学习的知识容易掌握和巩固。

例如:在讲“种子结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实物(学生携带其他植物的种子也可以,这样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带入课堂,自己观察并区别两类种子结构的差别,然后教师出示种子结构挂图,或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种子结构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名称,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并利用有声视频演示种子的萌发过程,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形成完整有机的知识体系;又如肾单位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原理,做出一个多媒体课件播效,学生一看就明白,既节省教学的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授生物学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直观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起到其他方法所无法起到的效果。例如:在讲《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时,首先教师进行拆装显微镜的示范,在示范的同时,介绍显微镜各部分作用,以便让学生掌握显微镜具体是有哪些部分构成,以及它们的功能。然后,播放如何使用显微镜的视频。最后,让学生对照视频自己练习,在这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纠错、个别指导。这样,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到正确的显微镜使用方法,避免形成错误的使用习惯。

三、利用好探究性教学

《新课程标准》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模拟制作、课外实践和技能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节时,在调查之前,教师可从具体事例入手(如调查本班同学的体重等等),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怎样开展调查,使学生理解调查的一般方法和程序。在调查校园、农田的生物种类时,教师把组分好,要求每一小组内事先设计好调查表。调查完成后,以组为单位自主完成调查表和调查报告。调查评价分两方面,一是组内互评,让学生根据调查的态度、对小组的贡献评分;二是教师对调查表和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评语和等级。

针对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日常经验中提出探究性问题;2.教师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

四、注意好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程的综合化,缩小各个学科之间的距离。这就需要重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有全新的认识,从而达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肺的通气》的教学特点,涉及物理学上的压力、压强问题,首先,复习物理学中体积与压强的关系,并通过注射器的演示加以证明,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气体要进入肺,肺应该处于什么状态?(体积扩大,压强降低),如何达到这一状态呢?(呼吸肌收缩,胸廓扩大)通过学生做吸气动作及模型演示得到证实,然后,说明原理:呼吸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泡也随着扩大,肺内气压降低,当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时,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过程,根据这一原理很容易推导出呼气的过程,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肺的通气;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涉及到的气体,以及反应方程式与化学有关,通过这些课题的学习,学生体会到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体会生物学科的系统性,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提高课堂效率。

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

第5篇:酸奶调查报告范文

于康副教授指出,合理饮用牛奶有利于健康。同时也对“牛奶有害论”进行了批驳。

于康副教授介绍,他讲这些的目的,是因为最近有一些颠覆性的东西,把大家搞糊涂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提到了牛奶,但是它的营养价值最近受到了一些怀疑,有人提出“牛奶有害论”。结果很多人,包括普通大众和媒体有一些困惑,到底牛奶可不可以喝,要喝多大量?于康教授随即从科学、事实的角度提出反驳意见,期望给大家基于一个正确的观念。

观点一:牛奶蛋白质好处多多

有人提喝牛奶可以导致蛋白质过量。首先我们说蛋白质是不提倡过量的,这个观点是成立的。但问题在于如果有人出现所谓蛋白质过量是不是牛奶引发的,按照常规量喝牛奶会不会引发蛋白质过量?说到牛奶里面含蛋白质,但是牛奶里面含的蛋白质和其他常见食物的相同量去比较,我们会发现,牛奶含的蛋白质并不是所谓的高蛋白食物。100克同样食物里面,牛奶只含有3克,大米是7~8克,面粉10克左右,豆制品、鸡蛋、猪肉、虾、海产品等要比牛奶高出3~5倍不等。我们平时喝一袋鲜奶,大约是接近250毫升,里面含的蛋白质总量大约是7~8克,一天喝一袋牛奶也就是摄入7~8克蛋白质。那么7~8克的蛋白质是高还是低呢?我们再看人需要蛋白质的总量。按照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来计算,按照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符合我国人群特点的膳食的推荐标准,一公斤体重给1克蛋白质,那么60公斤的人,一天需要蛋白质大约是60克,作为某些情况下可能上浮或者下降。250毫升牛奶,喝入量是7~8克,取平均值就是7.5克的蛋白质,占国家推荐的蛋白质标准的10%~12.5%,换句话说牛奶作为一个蛋白质提供者,它在总体蛋白质提供里面的比例并不是很高的。如果有人说,我吃东西吃成高蛋白,蛋白过量了,绝不是喝牛奶引起来的。至少说不是因为正常饮用一袋牛奶引发的。换句话说所谓喝牛奶导致蛋白质过量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有人会把这个问题引申一下,所谓牛奶蛋白质比母乳高3倍而难以消化,大家注意千万不要混淆化,因为这句话针对的对象是对一岁以内的婴儿,一岁以内的婴儿我们提倡用母乳喂养,这个时候如果你用牛奶蛋白,那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对除一岁以下婴儿之外的其他的,特别是成年人用这句话显然不合适。所以这种概念的偷换是一种不尊重事实的做法。

实际上牛奶蛋白质是一种非常好的蛋白,我们指一个蛋白质好和坏,关键看人体能不能更好的吸收、消化和利用它,我们之所以说牛奶蛋白质不错,是因为它的氨基酸组成和人体需要的模式很接近,所以它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率是比较高的,牛奶中的蛋白质比大米、面粉中的植物蛋白优越,同时氨基酸高于肉类和豆类蛋白,牛奶的蛋白是非常好的蛋白来源,同时一袋牛奶不可能构成蛋白过量。

观点二:牛奶致癌没根据

关于所谓牛奶致癌的问题。这是林光常的首创,但是他的依据是来自哪儿呢?来自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坎贝尔教授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大鼠的现象,用含大量的酪蛋白的饲料喂老鼠,可增强黄曲霉毒素对大鼠的致癌作用。所以有人就给引申化了,大量不大量,他不管,只要含蛋白就有了这个问题。同时说含有酪蛋白,所以牛奶就致癌。

首先我们从一个笼统的概念来讲,从老鼠实践的结果直接推论到人,这是不合理的。第二个问题,刚才我们讲的那个研究,它的把酪蛋白作为大鼠饲料里面的唯一蛋白质,换句话说它几乎不食用其他含任何蛋白的成分,这在人类自然膳食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第二个,原始来源说,癌细胞的增殖是在老鼠摄入这种酪蛋白“达到或者超过身体生长速率所需的蛋白质摄入量时”才可能发生。其中70%是酪蛋白,我喝250毫升的牛奶,摄入蛋白质总量也不过就8克,那么酪蛋白仅仅占了其中的6克,占我们一天所需要蛋白质总量的不到10%,在这样一个低水平的水平上,和一个超过身体需要量的一个完整的全部用酪蛋白供给的这样一个动物膳食模式去划等号的比例,合理吗?显然不合理。而且大家不要忘了,在正常量情况之下,进食酪蛋白,酪蛋白是非常优质的蛋白质,人的母乳里面也含有30%的酪蛋白,但是我们发现说正常食用这些东西就导致癌症发病率高了,恰恰相反,合理饮用可以维持人类基本的需要量和基本的蛋白维护。

包括他最原始来源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绝不可以从所谓“大量进食酪蛋白有导致癌症的风险”推荐出所谓“牛奶致癌”。这是根本错误,而且里面的量相差悬殊。

观点三:牛奶姓“碱”

所谓牛奶是酸性的,越喝腿越疼。凡是食物里面含有氯、硫、磷等较多,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呈酸性―成酸性食物。反是食物中含钙、钾,我们说这是成碱性食物,根据中国最新食物成分表,每100克牛奶里面平均含钙是135克,磷仅仅是60~80克,所以按照食物酸碱度分类,牛奶属于碱类食物。

观点四:喝牛奶会过敏?没道理!

所谓牛奶导致糖尿病和皮肤过敏。为什么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论调?来自国际研究确实发现一个问题,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如果不是有牛奶,而是用母乳喂养他,结果发现他可能成年以后或者若干年以后出现糖尿病发病升高有关联,但真是针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而言。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我们从来提倡以母乳喂养为首选,我们不能够拿第一行,我提的这个所谓研究的结论推广到成人上去,而实际上大量对成人的研究发现,成年人正常饮用牛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所以从一个“不提倡6个月以内婴儿用牛奶喂养”这句话就推论到所有的人,包括成年人都不能够喝牛奶,否则会导致糖尿病,这也站不住脚。

另外牛奶的过敏问题,除了婴儿之外,我们不否认确实牛奶会引起儿童也包括成年人发生过敏。但是过敏的发生率有多少呢?全世界研究包括国内研究调查,不到3%,这个比例是相当低的。相对于喝牛奶不会引起过敏的人来说是相对低的比例。如果我们把牛奶放到大食物类型里面看,和鸡蛋、花生、鱼、虾、海产品以及橘子相比,发现牛奶导致的过敏远远低于其他的这些食物。如果因为少部分人,极少一部分人,2%~3%的人出现一个过敏的情况就否定90%多的人不能喝,这成立吗?这不成立。这显然是夸大其中的一个问题,掩盖更多的科学事实。

有些人喝牛奶以后引发不舒服,这个现象是存在的。因为牛奶里面的糖是乳糖,需要特殊的酶去分解,我们叫做乳糖酶。中国人中很多人的体内是缺乳糖酶的,但是并不代表不能喝牛奶。大多数人,就是接近90%的人,一次饮用一袋牛奶不会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而10%的人可能喝了牛奶以后出现腹胀和腹泻,我们希望他可以采用几个办法,比如说把一袋牛奶分成两次喝,或者说把牛奶换成酸奶来替代牛奶,实际上也是补充奶制品。因为酸奶在加工过程当中去掉了1/3乳糖,所以耐受性也会提高很多。不能说喝一次牛奶腹胀,就会否定所有牛奶的好处,这也是站不住脚的。

观点五:每天一袋奶,强身又健体

“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为了远离疾病,请尽早断奶。”大量证据表明,牛奶对人体存在非常广泛的益处,这种益处至少表现在骨骼效应和骨骼外效应。从骨骼效应来看,对青少年骨骼发育特别是骨骼量的累计,20岁以前我们的骨骼是累计的,那么这个累计越高,将来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会越低。对于成年人来说虽然骨量峰值已经不能变化,但是牛奶作为最佳的钙的补充,仍然可以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位置。除此之外,除了骨质疏松和补钙的效应之外,牛奶还有很好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可以对于整体营养提供非常好的基础。所以很多国家,包括很多发展国家、美国、英国、日本、丹麦等等,他们一直在倡导并且大力推广从学生、青少年开始进行牛奶补充,就是学生奶计划。而且很多国家通过学生牛奶的饮用,发现改变了整个民族的问题。比如说日本,他们在改善教育、改善身体方面,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让一个人一天喝一袋牛奶,喊出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一袋奶强壮一个民族”,同时这不仅仅是针对他们的,也包括其他的所有国家。我们总理曾经提出希望每个青少年每天喝一袋牛奶,这是有大量科学基础的。

我们是基于一个什么背景来讲这句话呢?我们基于老百姓每天喝多少的背景来讲这句话,我们国家老百姓人均每年摄入量不足8公斤,还不如吃的油多,人均是22毫升牛奶,这个量是低的可怜,跟全世界相比我们是1/10多,是欧美国家的1/30多,我们把一个从发达国家每天老百姓喝700多毫升的数据,直接拿到每天喝20毫升的国家里面去论证它,而且夸大牛奶过多的害处有什么意义呢?只能起非常坏处的影响。在中国老百姓现在还远远没有享受到正常饮用一袋牛奶所获得的好处,更谈不到所谓超大量饮用牛奶带来的坏问题。现在因为某些超大量或者是不合理饮用以及非常错误的观念,连这几十毫升的摄入都可能被大家迷惑甚至取消,可想它的严重性。

牛奶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食品,它的营养价值和对大众健康的贡献广泛公认,这种公认是全世界很多国家,无数科学家严谨研究获得的证据。正因此如此,每年的5月第三个星期二定为“国际牛奶日”。当然我们这么说喝牛奶,并不是说牛奶要替代水,因为任何一个食物,不管它有优点、缺点,一定是放在一个合理食物背景下论证的。鉴于我们国家的特点,鉴于大量的科学知识,我们提倡成年人一天饮用一袋牛奶,这是有重大意义、现实意义的。而且大量证据表明,一天饮用一袋牛奶安全,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方面有效。所以我们提倡本着科学、尊重事实的态度,按照正常的量,一天一袋牛奶的量,来坚持服用牛奶,可以有助于从一个人到一个整体民族的健康水平的一个提升和慢性疾病的预防。

牛奶营养问答

让我们喝个明明白白

问题一:黄种人可能吸收牛奶不如白种人好,因为白种人喝牛奶的历史比我们黄种人长一些,不知道对于这种说法,您有什么看法?像市场上的酸奶和酸牛奶都有很多,您刚才说酸奶乳糖可能比牛奶少,除了这个区别以外,还是什么区别?那么喝酸奶和喝牛奶哪个更合适一些?关于“牛奶致癌论”的问题,是不是针对牛奶生产的问题,就是大量正确抗生素,很多生产者不正规经营,有很多违反游戏规则的地方,导致我们对牛奶的一些不信任,是不是有这样的问题?

于康: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中国人肠道的问题,实际上没有任何严谨的研究,发现中国人、黄种人喝牛奶以后就会怎么怎么样。跟中国人一样的黄种人,包括韩国人、日本人,他们饮用牛奶的历程很类似,可能比中国人还短。但并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好的,相反还可以增加钙,所以说正常量喝牛奶,不可能说跟西方人有一个肠道的差异。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酸奶,酸奶的好处,对于不能耐受牛奶的人,特别是乳糖酶缺乏的人,喝酸奶的效率会增高。两者在等量情况下基本上是等效的,这个更多取决于牛奶的耐受性,同时包括口感问题。一袋鲜奶的量是250毫升,而酸牛奶的量小,可能两杯牛奶才等同于一个牛奶。

第三个问题,不能因为那些现象的存在否定牛奶的整体营养价值。据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家检验的数据,来自比较可靠的一些大品牌牛奶厂商来说,在国际上它的安全性都是比认可的。当然也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途径获得一些东西,这个安全性不一定能够保证,但是这个不能否定牛奶的好处。

问题二:您刚才也提到牛奶酪蛋白可能引起致癌,那么在母乳当中存不存在酪蛋白,含量大概如何?

于康:这个问题其实很专业的。实际上在很多食品里面,包括母乳里面,都含酪蛋白,只是含量和我们喝的牛奶不同。母乳里面的酪蛋白大约是30%的含量,剩下的乳清蛋白大概是60%~70%,换句话说乳清蛋白跟酪蛋白的比例大概是1.5:1。在牛奶里面它的量比母乳要高,70%左右。我们虽然含酪蛋白,但是在正常量饮用的话,它的量完全是人体合理的范围,这个时候更多是提供很好的氨基酸的功能。而超引用的话跟这个是不一样的问题。

问题三:现在都说中国人缺钙、缺铁比较厉害,是不是因为和我们的食物结构有关系?

于康:我同意。就缺钙来说,从我们国家若干次的营养调查都发现,这个调查每次间隔10年,1992年、2002年都分别公布过一次,从几岁孩子到18岁以上的成人,到孕产妇,从钙来说,仅仅是一半甚至更低。当然其他营养素也有类似的,比如说铁的缺乏、维生素的缺乏,都有一个严重缺乏的问题。这个可能跟膳食结构有关系,有可能跟膳食结构、烹调方法有关系。因为这个事情引发的,从钙的角度来说,维持骨量或者达到骨峰值的基本来源是缺少的,所以老百姓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非常高,这个改善比较重要,其中一个重要改善就是食物结构。合理饮用牛奶来改善中国人骨量方面的问题,是我们现在骨矿研协会到国家层面非常重要的一环。

第6篇:酸奶调查报告范文

一、让高效课堂成为教学主阵地

1.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所授内容进行有效的备课。要对教材内容做深度的解析,准确把握众多教材编写专家的意图,并以此进行教材的加工,一切以降低理解难度使之简单明了为目的。现行的新教材对原来的教材在章节数量上进行了压缩,但是实质内容并没有相应地减少,这一点可以从现行新教材的页码上看出来。基于这一点,也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充分深挖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我的理解看来,如果知识的理解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就相应地降低了,自然花费在学习新知的时间上也会有相应减少,效率也就提高了。

2.为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亦可将某一部分学生的探究内容提前放置在课前进行,以课前预习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但是这里所说的预习绝不能仅仅是对课文的阅读,而应该是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来完成某项具体的、清晰而明确的、简单易行的探究活动。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应当能够把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便布置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完成,亦有兴趣完成。例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对自己居住的小区或生活的校园等环境进行独立调查,通过多种途径自己探索生物的名称、生活环境等,并拍摄照片形成调查报告;又如,在学习《植株的生长》之前,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绿豆种子的萌发,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根尖结构,了解到根的生长;再如,在学习《开花和结果》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参考课本插图对某种植物的花进行解剖来了解花的结构。如此一来,就能够将一些知识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他们在进入课堂之前提前获得,并且会大大地减轻课堂的负担和压力,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率。

3.在老师传授新知识的时候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成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兴奋、激动、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而这又恰好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但是学生的兴趣在哪里呢?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兴趣来源于乐趣,无论这种乐趣是来自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抑或是直接来自于教师本身。初中生物学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也不可能让所有初中学生对全部的知识内容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稍显枯燥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在教学的方式上别出心裁。教学也是一门充满时代气息的表演艺术,而这种表演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或者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如果教学过程中能够有一些紧跟潮流的幽默,抑或稍夸张的言辞、肢体动作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作为教师来说又何乐的不为呢?

4.课后作业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主要形式也可以适当地做出一些改变。绝大部分的课后习题都是在已有的思维限定中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形式作为检验课堂学习的效果的方式肯定是必要的,但是却不宜太多地挤占学生课后的时间。新教材着重强调课前、课堂及课后的延续性,那么这样一种背景下应该要有更多种的途径和方式来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二、坚持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色

1.新教材内的探究实验能开设的尽量开设或者创造条件来开设,实在开不了的实验也尽量进行演示。脱离了实验教学的生物学教学是不完整的,而且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在实验探究中获得或者说验证得来的。如果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而欠缺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在学生脱离学校之后,知识的获取都将是自身不断探究所得,因此探究的能力尤为重要。这样一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的,应当尽量满足学生正常的实验探究欲望。

第7篇:酸奶调查报告范文

如今,线上消费方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急速发展的网络购物渠道给传统的实体店零售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线下渠道是否会被线上所取代?消费者在线上线下的消费习惯有何不同?未来购物消费趋势又将呈现怎样的特点呢?

近期,尼尔森了《尼尔森全球电商和新零售调查》,对来自60个国家的30000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全面解答电子科技对食品零售业带来的巨大影响,为零售商和生产商们的战略调整提出前瞻性意见。

电商与实体店齐头并进

尼尔森的调查报告显示:实体店铺并不会在短时间内被电商取代。虽然线上购物有很多好处,但实体店铺也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于那些流动性较大的食品快消品而言。实际上,在中国,大多数受访者(69%)表示,线下购物是一种愉快的家庭外出活动,另有67%的受访者认为非常享受在实体店铺购物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但报告也指出,电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比实体店铺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所以对食品零售商和生产商来说,他们必须通过更灵活的手段吸引消费者,其中很多关键因素至关重要,比如:通过数字技术来帮助消费者更方便地找到店铺、制定购物清单、查询价格、搜索相关商品、分享购物体验和信息以及最终的购买等等。

“商业交互时代已经到来,”尼尔森中国总经理范奕瑾强调,“现在,消费者已经不再单纯采用单一的线上或线下的购物方式,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方式。所以,对零售商和生产商而言,能够灵活运用线上和线下两种销售渠道,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满足顾客愿望的,才是真正的成功。”

数字技术引发线下改革

即使是在实体店铺内,零售商也可以利用线上服务来提升营业额。比如通过线上和移动终端的优惠券、购物清单、下载零售商或者会员APP、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店内Wi-Fi在线支付等数字技术的店内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和宽带网的普及,发展中国家的线上交易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尼尔森的报告表明,中国线上购物的成熟度已经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报告还进一步指出,如果更多的中国食品零售商在店内开展数字化服务,比如线上或移动终端优惠券、购物清单、自助付款及使用店内Wi-Fi等,这一领域将有更大的增长空间。大部分中国受访者(46%)选择网络购物送货上门,这一水平远远高于全球受访者(25%)。30%的中国受访者(全球14%)表示已经使用网上定制服务,而23%的中国受访者(全球18%)则表示已经使用线上或移动终端优惠券。以上三种实体店铺内的数字化服务在中国消费者中使用最为广泛。另外,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未来尝试这些服务。

调查还显示,18%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会登录店铺Wi-Fi来获取产品信息或价格,17%的人则会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使用店内电脑查阅产品信息的消费者占16%。分别有75%、78%和79%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未来愿意尝试这些电子方式在实体店铺购物。

实体店铺可以通过店内线上服务的方式为消费者带来轻松、方便、个性化的体验方式。对于食品实体店铺而言,提供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已经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因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消费者的停留时间、参与程度以及客流量。在尼尔森的调查中,选择实体店铺体验线上服务的消费者在亚太地区、非洲以及中东地区最为火爆,这些地区甚至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在购物前都会事先列好购物清单,购物时将需要的商品一并购买回去,”范奕瑾表示,“在零售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下,零售商和生产商完全可以通过线上辅助工具帮助消费者提升购物体验,从而让自己在众多销售渠道中脱颖而出,实现自身潜在销售额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智能手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店内使用线上工具往往可以帮助消费者感受更愉悦的购物体验。”

“时间观念强的消费者更希望利用科技手段让购物变得更加快速、简单而有效率,”范奕瑾谈到。“正像自助结账这种更加成熟灵活的方式被更多人使用,越来越多的零售商也加入了提供店内线上服务的队伍中,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更愿意选择这种购物方式。”

谁在线上购物

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15-34岁的年轻人是线上消费的主力军。这些消费者热衷并精通新技术,据调查,青年群体(21-34岁)对线上消费的需求不仅推动了线上销售的增长,还促使这一产业日趋成熟。在全球范围内,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都是网上购物的主力军,中国也不例外。这些消费者对数字技术的使用有着空前的热情,线上购物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一个习惯,而且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下,被普遍使用的六种线上购物形式,即网络购物送货上门、网络订购店内自取、开车经过取货、指定站点取货、虚拟超市和自动定制,最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他们也是未来最希望完全使用网上购物的一代人。调查显示,9%的老年人(65岁以上)、17%的中老年(50-64岁)、22%的中青年(35-49岁)、30%的青年群体(21-34岁)、28%的青少年(15-20岁)已经使用了网络购物送货上门的服务形式。其中,年轻受访者表示他们未来愿意使用各种线上购物方式。

“正处在事业开端的80后、90后开始组建家庭,95后以及部分00后则将很快从学校毕业并步入工作岗位,”范奕瑾补充道,“这一代人将决定未来的经济走向。因此,对零售商和生产商来说,了解这些消费者倾向的购物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在亚太地区,超过半数(60%)的受访群体表示未来愿意使用线上购物,这一数字超过了全球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在中国,网络订购送货上门俨然全民化。超过三分之一(37%)的亚太地区受访者(中国比例为46%)表示他们已经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网上自动订制功能在这个区域的受欢迎程度也高于全球水平(22% VS 14%),中国的比例甚至高达30%。

我们在线上和线下都买些什么

并非适合线上的,就一定适合线下,有时候两者恰恰相反,比如在美国市场中,线下消费品中,食品与非食品的比例为60% VS 40%,而线上正好相反(40% VS 60%)。

“消费者对于在线上购买商品有自己的主观倾向性,但是某些类别还是更好地适应了网上交易的特点,”范奕瑾说,“电商可以选择流通率快的商品打开网上销售的渠道,市场将由用户的需求决定。通过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线上线下的购买情况,优化数字化服务,有助于实体店铺对潜在消费者的精确定位。”

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实体商铺毫无疑问地在食品饮料类以62%的销售额占据了头名,食品杂货店以32%的份额紧随其后,而线上交易则占了6%。但调查同时显示,食品饮料类商品在线上交易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约36%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在未来的6个月内,他们计划在线上购买牛奶和坚果产品,超过20%的人则表示会在网上购买啤酒、酸奶和咖啡。另外,在2013-2014年间,液态奶和巧克力的线上销售分别上涨91%和59%。

亚洲国家快销品线上销售增长率为何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呢?尼尔森报告指出:第一,亚洲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为线上快销品的流通提供了市场基础,快递的运送更加经济,劳动力成本较低;第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为消费者提供了硬件基础;第三,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也促使消费者倾向于在线上选购高质量食品,尤其是中国。

我们在哪些实体店铺进行购物

此次纳入研究的三种商品类别(食品饮料、家具用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渠道并未占据最大的销售份额,这表明全球贸易份额已经变得越来越分散。在食品饮料类中,传统门店的增长最快(+5%),超市和大卖场仍然是这类商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但街边商铺和社区小型商铺因为满足了消费者方便快捷的购物需求,越来越被消费者青睐。家用产品及个人护理产品的情况与食品饮料类似,大卖场仍然占据着最大的销售份额,但便利店的销售也在快速增长。

以液态奶为例,虽然大型卖场和超市依旧以60%的总销售份额在该品类的销售渠道中占主导地位,但线上渠道和传统食杂店额增长也分别达到91%和17%。

第8篇:酸奶调查报告范文

1.创设趣味实验

对于刚上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也是学习化学的入门。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化学趣味实验以其生动、鲜明、新奇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观察与思考。所以,巧妙地设计实验,创设趣味实验,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时,可设计一个“喷雾写字”的实验:取一张白纸,用酚酞试剂写一封信,晾干后往纸上面喷洒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显示出红字。又如“烧不着的棉布”实验:首先向杯中注入约三分之一的水,接着又注入约三分之二的酒精,然后将棉布放入杯子中浸湿,再用镊子把布夹到一个盘子里,用打火机点燃棉布。只见熊熊的火焰在棉布上尽情地跳跃着,而棉布却完好无损。再如“斩妖除魔”实验:事先在盆中的清水里放入少量碱,在刀刃上抹上少量酚酞试液,魔术师把刀劈进水里,奇迹出现了:刀上沾满了“鲜血”并向盆中慢慢扩散。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可设计一个“魔棒点灯”的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到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

以上奇妙的实验现象,不仅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在整个实验观察过程中,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探究的兴趣被激起,思维在边实验边讨论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2.开展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长了学生的化学知识,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实验以其自身绚丽多彩的颜色变化和现象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课外实验以其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特殊魅力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长久不衰。

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制作活动。如从花中提取酸碱指示剂,选用颜色鲜艳的花或叶子,例如:牵牛花瓣、月季花瓣或紫萝卜皮。将适量的花、叶与适量酒精一起在研钵中充分研磨,使所得液体的颜色与植物花、叶的颜色相近,说明提取较充分。过滤后所得滤液即是从植物中提取出的酸-碱指示剂。从不同颜色的花、叶中可以提取出不同的指示剂,但不要将不同颜色的指示剂混合。用提取出的植物指示剂测定常用物质的pH,并记录下各种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例如:洁厕灵、食醋、酸奶、酸雨、纯水、柠檬汁、石灰水、唾液、肥皂液、糖水等。再用通用指示剂测定上述液的pH,与使用植物指示剂的测定结果加以对比,便可估计出提取的植物指示剂的可测试范围及相应的颜色变化。例如:牵牛花瓣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pH?摇?摇?摇?摇1————7————14

颜色?摇?摇红色——紫色——蓝色

再如制作“叶脉书签”:选用有网状叶脉的树叶,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熟石灰溶液浸泡树叶,加热煮沸数分钟,当叶肉绿色退去并变黄即可取出,把煮过的叶片用清水漂去碱液,再把叶片平铺在玻璃上,用柔软毛刷轻刷叶肉,留下叶脉,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叶脉上染上颜色,系上彩色丝带,便制成了漂亮的“叶脉书签”。

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如学习“我们的水资源”后,要求学生调查了解:①你家的节约用水状况。②你的家乡存在缺水问题吗?③你知道我国正在兴建的“南水北调”工程吗?在学习了“珍惜和保护金属资源”后,要求学生调查了解所在社区或村子金属废弃物的品种、回收情况、回收价值及金属废弃物给环境带来的问题,提出如何加强金属废弃物回收的建议。最后写出调查报告并进行交流。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后要求学生调查了解学校附近若干水样用pH试纸测定它们的酸碱度。学习了“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后要求学生调查了解若干种食品包装袋,统计相关的食品中使用了哪些食品添加剂,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评论。学习了“生物微量元素与健康”后要求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家用食盐,观察其包装袋,看是否加碘,并设法进行检验,等等。

由此看来,课外实验拓宽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视野,拉近了学生眼中的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激发了学习兴趣。实验的内容大多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生产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在实验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做事,使实验的教育功能落实整个实验过程中。

3.开发家庭实验

所谓“家庭小实验”,就是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里独自或小组合作完成的一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是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一项主要补充,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顺利有效地进行家庭小实验,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有选择性地开发和利用适当的家庭小实验课题,如在学习了溶液后让学生“自制汽水”: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容积80%的冷开水,再加入白糖及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2g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在学习了水的净化后让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取一个空塑料饮料瓶,剪去底部,瓶口用带导管的单孔塞塞紧,将瓶子倒置,瓶内由下向上分层放置洗净的膨松棉、纱布、药性炭、石英沙、小卵石等,就得到一个简易的净水器。在学习酸碱盐的时候,让学生用厨房的用品区分食盐和碱,学生先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选出食醋,再又根据食醋与纯碱反应冒出的大量气泡区分它们。在学习空气时为了证明空气的存在可做如下实验:找一个玻璃杯,一只水桶,在桶中倒入较多量的水,再将玻璃杯中装满水,用手盖住杯口,不让水洒出,将玻璃杯倒扣在桶中,待玻璃杯口在水面下方时,将手抽回,你会发现,玻璃杯中高出水面的部分依旧充满了水。这个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也就证明了空气的存在。在学习分子的性质时为了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可做如下实验:将1体积黄豆与1体积大豆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体积之和?等等。

第9篇:酸奶调查报告范文

文/雷达等

国外在食品安全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比如为了保障奶产品的安全,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等。中国奶业发展史不及国外,国外政策或许不适合中国,但是,国外安防监测经验的引进,可以说是一剂缓解的“良药”。

瑞典:奶牛都有身份证

瑞典人的餐桌离不开奶制品,从牛奶、酸奶到奶酪、奶糖……无一不受瑞典人的宠爱。据瑞典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奶业产值占该国农业总产值的35%,瑞典每年人均牛奶消费量为115升、奶酪消费量为17千克。面对如此大的消费量,瑞典人是如何保证牛奶安全的呢?

“最重要的是从奶源上做好安全工作。在瑞典,每头奶牛都有‘身份证’,也就是佩戴在牛耳朵上的芯片耳标。”瑞典食品安全保证中心的博斯特罗姆先生说。瑞典在全国实施“奶牛群健康计划”,以保证每头奶牛的健康。奶牛耳标中的芯片记录了奶牛的个体身份、育种记录、健康记录以及每天的采食量、产奶量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存储进计算机,一旦牛奶出现问题,能够查找到每头牛的身上。

此外,瑞典有300多个奶农协会为牛奶生产者提供服务,50多位兽医深入全国,为奶牛场做预防性工作,以确保原料奶生产仅限于那些无各种牛属动物疫病的健康个体。

荷兰:奶罐安装报警器

荷兰奶业盛行农业合作社,奶农就是奶业公司的拥有人。所以,牛奶的质量,关乎每个奶农的切身利益,在保证牛奶的质量和安全上,挤奶站点把关尤为严格。

为了避免传染和污染,除了要挤奶的奶牛,其他家畜都不能进入挤奶站点。如果一个参观者参观了其他奶牛场的挤奶站,必须经过48小时隔离后才能进入室内。奶牛有专门的通道,从一个门进入操作间,挤完后从另外一个门出去。装奶的奶罐都安装着警报装置,能显示、记录奶罐中的温度和洁净程度,还能发出警报。

此外,有专门的检测人员,持续不断地进行体细胞数、细菌数、抗生素和其他可以观察的指标的分析。荷兰的挤奶站点都要引进国家认证标准,目的是为了提高食品安全、牛奶质量。必须达到这两个标准,挤出来的牛奶才能送到加工厂。值得一提的是,荷兰设有一个国家牛奶测试实验室,所有有关牛奶的测试都在那里进行。

加拿大:奶产品从不免检

加拿大是世界著名的奶牛饲养和奶制品大国,其牛奶和奶制品素以品质优良著称。而这一美誉的获得,与其在乳业生产和加工等各个环节均实行严格的质量标准制度是分不开的。

在加拿大,“免检牛奶”是绝对不存在的,加拿大食品检验署实施了“优质牛奶”的农场食品安全计划。奎尔夫食品技术中心负责食品安全研究和检测工作,在对出厂成品奶的检测标准中,奎尔夫食品技术中心要求其必须符合“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和ISO质量认证。每一批出厂的奶制品都会抽样检测。在运输、仓储、销售阶段中,检验人员还会对乳制品进行定检、轮检和抽检。

“检验人员还会定期抽查奶制品生产工作人员的身体素质,看看有没有人患有不适合在食品加工一线工作的病症。”加拿大食品检验署的工作人员表示,加拿大牛奶质量以“监控农场生产程序为主,在起始阶段发现问题为主,预防质量隐患出现为主”,因此保证了奶制品的安全。

英国:检验员进驻加工厂

在一个普通的英国家庭,早餐往往是面包加上一杯牛奶,或者直接做碗牛奶泡玉米片;下午茶时会再冲上一杯袋泡茶配上鲜奶搅拌;晚餐后再来一杯含有大量鲜牛奶的卡布奇诺。可见不论早中晚、不论年纪长幼,每个英国人都离不开牛奶。在英国大型连锁超市,英国人的购物车中肯定少不了牛奶。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得保证牛奶的安全。在牛奶质量方面,英国官方有牛奶统一标准和法律约束。对牛奶在加工工厂的生产过程,更是有着完善的监督体系。英国食品安全标准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到牛奶制品厂进行监督和检查,加工过程中一旦出现违规操作或不达标的情况,加工出来的奶制品就不能出厂。“要经过监督员检查签字后,奶产品才能从工厂里运出来。”工作人员说,英国的《食品安全法》条例也明确规定,奶制品企业如果违规操作,将可能被处以罚款或监禁。

(摘自《新京报》)

瑞士医院不设药房

文/曹启富

我曾在瑞士做过两年医生,瑞士医院的人性化、细致规范以及培养医学人才严格的体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将药物直送到患者家中的服务让我感触颇深。

在国内,患者看完病,拿到医生的处方后,还要拖着病体楼上楼下地跑,再排着长队等着划价、取药,非常辛苦。在瑞士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患者只要拿到医生的处方就“大功告成”,可以直接回家了。不必担心,医生开的药最晚第二天就会出现在你家的邮箱里。在看病与拿到药的这段时间里,你大可安心地在家养病,或者继续投入工作,省心省力。因为在此期间,医生会把你的处方通过传真发给离你家最近的药店,药店配药后,就会通知快递人员取药送药,而且这项服务完全免费。

瑞士医院一般不设药房,实行“医药分家”的体制。为患者提供药品的是由瑞士医保部门规定的连锁大药房,药品的价格全国统一。当然,患者如果需要立即服药,希望自取药品,也可在医生开处方时告知,这样医生就会把处方用传真发给药店,等患者到达药店时,药物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医院和药店联网的模式,不仅给患者提供了便利,还保障了患者能正确、及时地服用药物,在瑞士沿用多年一直广受好评。

在瑞士医院,从挂号到检查,预约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人们生病后,如果需要去医院,第一件事就是联系医院,工作人员会为你安排门诊时间,时间准确到分钟。病人到院就医,等待的时间绝不会超过5分钟。如果需要做CT等检查,也需要拿着医生的处方预约。在医保体制下,瑞士各大医院检查项目的收费标准相同,检查预约也给了患者很大自主空间,如希望到离家更近或者自己认为更方便的医院就医,患者提前说明即可。

瑞士医生的社会地位很高,医患关系和谐。对于医生的尊敬,主要源于人们对于医生学识、医术医德的信任。瑞士大学的一般专业,学生攻读4年就能毕业,但医科学生想拿到本科学位需要8年,之后还要在医院中实习3~5年,才有资格考全科医生执照。如果想成为某个专业科室的医生,还需要进一步实践,分科考取证书。

(摘自《生命时报》)

澳大利亚“果蔬人”督促国民多吃菜

文/桂林

英国洛布斯坦博士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人的饮食习惯在过去20年间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食用高糖高脂食物,他们每天从食物中吸收的热量,高出正常所需一倍。2007―2008年澳洲健康调查显示,61.4%的澳洲人体重超标或是肥胖;在5~17岁的儿童中,有24.9%体重超标或是肥胖。

日益严重的肥胖引发的健康问题,引起了澳洲政府的重视。他们于2005年4月投资476万澳币推出了“Go for 2&5”(两份蔬菜,5份水果计划)健康饮食活动:建议成人每天吃两份水果和5份蔬菜(1份水果约150克重,1份蔬菜约75克)。与此同时,政府希望通过家长配合,让儿童从小养成多吃蔬果的习惯。

澳洲政府多管齐下,全面推广“Go for 2&5”活动。以一个用多种水果蔬菜组成的卡通人物形象做代言,通过电视、杂志、广播、商场广告、网络广告和海报宣传等多种方式大规模进行宣传,以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和重视。电视台每天安排一定长度的广告时间,电台更是用英语以外的11种语言播出宣传节目。这个栩栩如生、风趣搞笑的卡通先生频繁出现在公众视线之中,生动地演绎了果蔬对人类健康的好处,给成人和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澳洲政府、媒体、社区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Go for2&5”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2007年1月,澳洲政府公布了对活动的反馈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家长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饮食习惯必须有所改变,全家的食物中水果蔬菜的比重大大提高;57%的儿童爱上了水果蔬菜;超市里的果蔬供应品种也大大增加了,即使是原来仅出售苹果、胡萝卜、土豆等几种果蔬的小型超市,如今也至少能看到二三十个果蔬品种了。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