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学概论范文

旅游学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学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学概论

第1篇:旅游学概论范文

1 《旅游学概论》的教学现状

1.1 教学模式机械化,师生联系仅靠书本

现在的旅游学教育跟其他专业教育一样,教学模式依旧死板,缺乏活力。课堂上的老师专读于课本,而同学也同样专看于课本。这样一对多的传输与接受的教育模式,无法让同学们真正地掌握旅游学的基本知识。旅游学概论这门课程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本身是极其充满趣味性的,令人向往的,而这样过于单调的教学只会更加降低同学们的积极性。也正因为无法真正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进而也就无法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而陷入永久的死循环当中。因此,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同学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亲身体验旅游的乐趣,是关于其教学改革走出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1.2 教学内容单一化,专业领域衔接不紧凑

关于旅游业概论的教学,其讲课本身也属于文化产业的一种推广与传承。也就是说,单一的学科教学传授给同学们的知识仅限于其本身所体现的表观层面,而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及其在社会领域的影响是无法让同学们真正了解和掌握的。尽管这些较深层次的内容不一定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对于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旅游业的内涵,更好的把握旅游的精髓是尤为重要的。就比如我们只是注重了事物的表面形象,而忽略了它的内在本质,这样徒有其表的教学结果也无法实现我真正们的教学目的。所以,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可以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多讲授一些与旅游专业不同但却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更好地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最重要的是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了a其概论的重点。

1.3 教学方法不明确,学生课上理解是难题

在旅游业的课程教学上,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我们同样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旅游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有的时候其结果总是事与愿违。首先,教课的老师可能对上课的学生水平不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讲课的内容可能过于复杂,而同学们听着也会感到过于深奥,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是差强人意。对于高职的专业学生们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而与之对应的老师教学而言,也必须是一种简单而明了的方法。然后,接受知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追求优秀的教学结果是老师们共同的目标,但我们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是教书育人。所以,关于这一点是老师们应该自己探索和创新的一个环节,同样也是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责任的重要体现。

2 面临教学现状,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2.1 创新教学模式,让师生的关系活起来

课堂上教育与学习的氛围是极其重要的,营造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同学们能更好的融入其中。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一下科技手段,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不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简单的照搬到课件中,可以采用绚丽的风景图画来展现旅游胜地的魅力,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多媒体的画面教学结合起来,营造一个似真似幻的旅游场景,让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磨难,而是转换成为一种享受。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按次序制作旅游课件,并在课上展示肚子讲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们的创作能力,还能鼓励同学们的相互竞争学习,无论是对同学之间的关系,还是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环境决定成长,可能也就是如此吧。

2.2 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

单调的理论学习,只能使同学们逐渐丧失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此类现象,我们的教学内容就需要一个广面上的拓展。例如,对于某某一个很有名气的旅游胜地,我们不仅可以讲解其简单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还可以去讲一些与旅游胜地有关的文化故事,更有可能的是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既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其具体内容的理解,更能让同学们感受到旅游学的魅力。此外,加强这样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教学模式,也更能体现现代教学的综合要求,在体现出老师的教学涵养的同时,既加强了同学们的认同感,也更能增强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2.3 简化教学方法,让知识简单易懂

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最不缺少的是信息的采集与获取,但怎样将这些知识更好的转化成自己的理解与记忆,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接收的方法与途径。同样,对于旅游学的教学工作来说,怎样将旅游学的基础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同学们,使同学们很好地掌握,就是一个老师该认真思考并且努力尝试的过程。首先,老师应该全面的了解所教授的每个学生的大体状况,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让大部分的同学学到力所能及的知识。另外,对于高职的同学们来说,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更加重要,也就是说,同学们要学习的是注重实践的东西,老师授课不能过于理论化,这样的话就过于苛刻而缺乏实际性了。

第2篇:旅游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旅游学概论》教材内容体系 旅游学

前言

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旅游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课,其作用在于使学生初步建立旅游学科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框架。因此,只有合理构架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才能为学生学习旅游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旅游学概论也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专业的兴起而开设的新课程,其内容的设置还很不成熟,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旅游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体系十分庞大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文化学、心理学、地理学、规划学等[5],这就为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增加了难度。

1.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现状

旅游学概论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旅游专业兴起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教材非常多,真可谓是“层出不穷”。以市面上的书目来看,目前已经出版的旅游学概论教材就有一二十余种之多。

对这些教材出版的目的与用意笔者不敢在这里妄加评论,至少这种现象本身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旅游学概论教材建设的不成熟和混乱。这种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2]:一,内容的选取与安排随意性极强,比较杂乱;二,对于同一问题的研究,也在论述的角度、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外这些教材都有一个通病,教材内部各章之间各自为阵,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学术逻辑联系。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简单拼凑起来的课程。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编撰中由来已久的并且日趋严重的“剪刀”加“浆糊”的现象。

2.内容中亟待澄清的一些重大问题

本文以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版)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版)出版的《旅游学概论》为例,提出不同的看法,与同行商榷。

2.1旅游业的复杂性与产业关联

《旅游学概论》教材在分析旅游业的经济影响时指出,“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表现为直接给航空、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景点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影响农村和城市建设”[2]。

事实上,旅游业是具有复杂特性的产业,而不是具有强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我们的教材对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的讨论是典型的循环论证,是把它的内部复杂性与外在关联性混同的结果。这一点早在2002年就有人指出:“(有关论述)其实只是指出了旅游业构成的复杂性,或者从更深层次说,旅游产品的复杂性。我们可以用这种复杂性说明旅游业的涉及面广,而不能用来说明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很强。”[6]

关联性是产业经济学中研究主导产业选择与配套时使用的核心概念。产业关联有两种基本表现,一是主导产业对其它产业的影响与带动,其影响程度称影响力;另一种是主导产业受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称感应度,这两种影响合起来叫做主导产业的波及效果。影响力和感应度要借助于区域投入――产出逆矩阵系数表进行定量化。

产业关联又可分为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旁侧关联等。旅游业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服务,旅游活动本身具有移动、异地、即时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旅游业不可能是具有强关联带动性的产业。旅游活动在开始之前,没有服务对象;旅游活动一旦结束,服务随即停止。旅游活动、旅游业的特点使其很难产生产业关联效果。所以,旅游业是涉及众多部门的复杂产业聚合体,内部联系紧密,需要协同发展,而对外部经济系统则缺乏关联带动作用。

2.2旅游业是投入少、产出多的高效益产业

《旅游学概论》教材在分析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时,称“旅游业是当今社会中投资见效最快的经济行业之一”,“旅游业是个永远的朝阳产业,有投入少,产出多,效益较高的特点……”[2]。这一观点在我国由来已久,教材、论文、旅游规划文本中经常见到。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早期,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安、桂林、杭州、苏州等少数几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在道路交通、宾馆住宿、景区景点等方面并不需要太大新增投资就可以开展经营,而且当时旅游产品属于“卖方产品”,盈利能力也较高。而现在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发现的景区多数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开发首先要大量地投资,解决交通可进入性,解决大量游客的住宿接待;游客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旅游交通要求快速、安全、舒适,旅游接待要求高档、豪华、个性,旅游业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资金密集性产业。同时,旅游业的核心部门,如旅行社、旅游交通等已成微利行业,再将其看作是投入少、产出高、见效快的高效益产业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

还有,传统上旅游业经营从不核算“资源占用”。随着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资源占用、环境消耗等计入成本,传统的观点更要改变了。

3.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体系的合理构架

综上所述,旅游学概论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该有其自己的教学内容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首先应该明确几个问题[4]:一是课程的核心内容问题;二是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问题。

首先根据在体系中的地位,可以将整个课程内容分为3个板块:

第一板块是本课程和整个旅游学教学内容的基础。具体来讲,包括“导论”、“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旅游的基本概念与范畴”3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旅游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这是全课程乃至整个旅游学学科的统领;第二部分主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角度”讨论“旅游”产生的机制与过程;第三部分则侧重分析旅游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活动的概念、属性(性质)、特征等。

第二板块是“旅游的三要素”,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与旅游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旅游活动要得以实现,首先必须有这些要素的共同参与与协调发展[5]。

第三板块包括与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活动与旅游业活动)有关的一些外部问题,主要包括旅游效应(影响)、旅游的社会支持(行业管理、政策等)以及旅游的发展趋势、战略、其它内容等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指第二板块各要素各自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或外在表现,与前面的基础部分与核心部分关系最紧密。第二部分论述的是三要素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外部支持问题。第三部分是基于对第二板块内容的总结及前瞻。当然,这一板块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安排一些其他教学内容,可以不做统一的要求。

当然,除了上述编撰者主观认识的偏差和不足以外,还有另外一些学科建设、旅游教育总体规模发展状况和出版周期等等主、客观因素也导致旅游学概论乃至整个旅游学专业课程的建设还很不成熟[3]。

结论

《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之一,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和改革,教材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参与的作者、出版社众多,版本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内容重复冗余、杂乱无章等问题。对本课程的探讨对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教材建设本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洪滨.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631,263,263-264,141,145,267.

[3]张斌.建立规范的旅游教材体系难在哪里[N].中国旅游报,2005-8-12,(5).

[4]张晓慧.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的合理构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旅游学科建设与旅游教育增刊:35-38.

第3篇:旅游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 高职院校 旅游概论

一、研究背景

在《旅游概论》课程的教学中,目前高职院校仍沿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内容、在教学评价上等方面已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因此,建设适合高职院校《旅游学概论》课程的课程内容体系,改进课程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任务驱动教学及其实用意义

1.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这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2.任务驱动教学的实用意义

(1)有利于打破教材原有的板块结构和教材局限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在确定“旅游活动要素分析”为该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全面构建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这就彻底打破原有的教材结构和章节局限,形成“一个核心、三个模块、五个学习项目、17个学习任务”的课程教学体系。

(2)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个任务均含有适量的新知识点和认知冲突,任务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解决任务的途径,并且选择最佳方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只是该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般,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指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个方面。专业能力即是所学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用能力一般包含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交往和联系,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科技的应用和设计、创新等几方面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通用能力。认知冲突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任务驱动教学在高职院校《旅游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根据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特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将《旅游概论》课程序化为17个主要的学习任务(表1),然后在设计不同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传授知识。笔者以“任务4――分析成为旅游者的条件”为例,进一步介绍任务驱动教学在《旅游概论》课程中的应用情况。

1.设定目标(Object)

(1)素质目标:认识旅游者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习惯。

(2)知识目标: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旅游动机。

(3)能力目标:分析一个人成为旅游者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2.创设情景,提出任务

本课程设计要求能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笔者将每一个教学目标设计成真实具体的任务,每一项任务的教学又以真实案例导入。在这一任务中,笔者通过播放韩晓的单曲《我想去桂林》这一影像资料,把学生引入教学情景。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节选自《我想去桂林》

3.准备工作,实施完成既定目标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同时对一些新的知识点做出说明。

介于本任务的具体情况,采用分学习小组讨论并口头汇报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完成设定的目标。如以5~6人为一学习小组,具体讨论成为旅游者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口头汇报讨论结果。

4.评估,总结

学生根据具体任务完成操作,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该项教学目标的标准评价各小组讨论的效果。

通过教师、学生的评价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成果,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讨论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回顾并强化该项教学目标。

四、任务驱动教学在《旅游概论》课程应用中表现出的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围绕着所有旅游类服务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分析旅游活动”这一典型的任务,并根据典型人物序化出17个子任务,围绕每一任务设定了学习目标,同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这一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教师灌输的传统模式转向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新模式;教师从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为主。教师的工作内容也不再仅仅体现在知识点的准备和讲解上,更体现在创设项目情景、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把控学生操作效果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上。

参考文献:

第4篇:旅游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旅游概论;教学设计;评价;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241-02

1 职高学生学习实际的引发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职中学生的调查和了解,按现时学业成就(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归因来分析,可以将职业高中的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业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这部分的比例比较小,其中极少数人是高智商高情商,大多数是智商中等,情商较高,表现为学习比较主动勤奋,第二类是学业表现一般,这类学生的比例较大,绝大多数人是智商和情商都处于中等水平,大多数时间表现出“学习冷漠症”,只有在临近考试或考证的时间表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一面,第三类是学业表现比较差,这样的学生几乎每个班都有,少的有2、3人,多至6、7人,这些人多数是高智商低情商,少数是低智商低情商,对学习表现出完全的放任或放弃状态。鉴于职中学生的上述情况,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当然,如果按照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我们也许会对这些学生感到极大的失望。根据美国心理学家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或许我们可以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下,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而这一切首先必须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的反思和重新设计上,通过寻找学科知识与学生态度、兴趣、能力的契合点,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尝试富有发展意义的教学新方法。在这个基础上,采用发展性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才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

2 《旅游概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1)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堂教学的改革,采取多种形式、使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式已逐步走向课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形式、媒体的选择和编排既要切合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又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和思维,突破旧有教学方式的束缚,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尝试;另一方面要着重开发适合于课堂教学、交互性能好的教学课件,尽量少用一些教材文字翻录式或习题集式的软件。“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单一的讲授形式很难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没有兴趣就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在《旅游概论》的教学中,笔者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课程。以“世界六大旅游区”为例,笔者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一个图文并茂、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课件,并创新性地与学生分组制作的PowerPoint演示文件链接起来,形成师生的互动。

(2)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只要把基本的知识原理解释清楚。做到精讲、少讲,留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去发现知识,主动学习。例如,在《旅游商品》中,课前笔者让学生分成四组预习,并动手收集自己或家人朋友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旅游购物品。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有分有合,分开收集资料,合在一起汇总合整理资料、确定并筛选资料。课堂中。学生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新课和完成课堂练习。通过小组教学,在课堂中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机制,并将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的精神。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分析《旅游概论》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在严格遵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重组教材

《旅游概论》是一门旅游基础课程,有较多旅游的概念和条文,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枯燥感和厌倦感,学生在学习中常感到很难把握数量多而杂的概念。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教学,往往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脱节和牵强,课堂的前半段也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教师在授课前,认真备教材,找准或创设适合于学科知识与职中生认知水平的“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就显得至为关键。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材的再学习和重组加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本学科而言。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在从事旅游服务时,如何真正了解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了解各地的旅游资源,从而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

4 师生互动与及时反馈评价

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课程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而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习是一种社会t知识是合作掌握、主动建构的。所以教学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传统讲授型的课堂组织形式虽然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很难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注意采用师生互动的组织形式,如小组讨论、师生对话、情景扮演等,并把其与发展性学生评价结合起来。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改变以往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略过程性评价的弊端,充分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并通生过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的评价手段,让学在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参与进来,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在评价中综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以达到考评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

第5篇:旅游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旅游教学 问题与现象 手段与措施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1.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对专业教学没有兴趣,这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专业课程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以后灿烂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旅游专业教学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的旅游专业课堂上教学单一,导致学生对旅游专业课态度消极。这表明旅游专业课教学方式中仍存在着巨大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1]

2.旅游教育院校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旅游培养行业迅速兴起,在各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也火热展开。职业院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前沿阵地,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各职业院校的骨干专业,承担着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如何进行有效的实践培养教学是学生重视的,也是学院对旅游管理教学的重视部分,保证旅游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性。

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1.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认识不够,不能进行正常的实践培养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重视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教导,只灌输知识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更深的知识研究造成了阻碍。专业教学应该贯彻“能力本位”理念,实践能力训练应该占有极大地比重,将学生带入到旅游管理的实践工作中去,让他们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才是教育中应有的旅游管理教学。教师对实践能力教学的认识不高,认为灌输知识才是教学的重点,没有认识到实践技能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对技能的掌控,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实践能力方面的保障。所以教师应该改革自身的思想,对旅游管理教学中实践能力教学进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过关

课堂考核是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及考核,有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总结,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理解程度的了解,推动课堂进度,让学生在考核中了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学生能够进行较为全面的知识与技能教学,但是却忽略了课堂考核,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影响教学进度,使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认识与使用也不能深入了解,导致学生的学习不深入,对旅游管理教学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3.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结构

对应于旅游业不同的从业要求和管理层次,旅游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需建立不同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但是有些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立,并不是在合理的计划和谨慎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产生的,而多少带有求生、转行、从众的因互,而且在层次结构上也欠合理。为促进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为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手段与措施

1.注重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发掘学生的潜力

在生源质量下降的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多数自身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不牢固,但是社交能力较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较深,所以在学校中要充分将旅游管理知识与旅游管理实践相结合,锻炼更熟练的人际能力,有利于以后直接进入旅游管理行业进行工作,但是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生硬的讲解,对学生传授知识,灌输思想,以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深,仅仅是死记硬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程度相当高,在学习中也积极要求个性,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愈加明显。教师如果能做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发掘每个人心中潜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就能帮助学生在实践能力技能培训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再由教师灵活的解读教材与引导,将学生带入到生动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对旅游管理学习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课堂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2.积极进行教法改革,带动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将旅游管理的知识注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属于半强迫性教学模式,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教师的讲解会不充分,让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计划,逐步进行教学。还有教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性,而不是纯粹的灌输知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兴趣与劲头,这是最不妥善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从初步的旅游管理知识与职业操守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服务思想先教育,再将那些不易理解的抽象的专业性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具体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图画,声音等高科技教具的方式对学生的头脑内感官造成记忆的刺激,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重点上,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完善我国旅游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院校人才模式改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者切实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教学改革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 《湖南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湘政办发[2012]41号)。

第6篇:旅游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学习兴趣﹔应用实践

引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理工及经管类等专业重要的基础数学课程,是研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随机现象及其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丰富,理论方法抽象、独特,与其他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概率统计的知识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军事、天文预报、金融、交通、医学等各个领域.这就表明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当今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现代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结果中分析,笔者得出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多且难度大,理论知识的抽象、思维方法的独特难以掌握和理解,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等.因此,学生普遍感觉到概率统计课概念难理解,枯燥无味,方法难掌握,学习兴趣降低.这样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作为教授这门课的教师,如何教好这门课,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本文就结合笔者教学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整教学内容,加强概念和基本定理的教学

当前概率统计课程普遍存在内容多且难度大的问题,为保持概率统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保留经典内容的前提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适当地调整教材内容.例如,复杂定理及推导可以部分省略,但要强调能理解基本概念.因为概念是它的基石,定理、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都是建立在基本概念基础上,概念、定理、一些具体的计算公式构成了整个概率论的知识体系.

在概率论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适时补充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这是因为很多学生有些高等数学知识已经有所遗忘或者学习不够扎实,而概率统计课程中又要有所运用,所以教师也应该考虑补充这些基础知识.例如,连续性随机变量的知识点要用到定积分、变限积分、二重积分等知识.

如果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彻的话,要掌握好基本定理并灵活地运用就变得更为困难.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概念的解析和补充,采取多种途径使学生牢固地理解基本概念,如为何要引入随机事件、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统计量、抽样分布、参数的点估计等概念,引入之后在何处运用.不少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模糊,比如讲到随机事件的关系中的“相互独立”,很多学生都会把它和“互不相容”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或者对这两个概念产生混淆.此时,教师应该用实际的例子说明“相互独立”与“互不相容”没有任何联系,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同时,为做好后面的延伸学习的准备工作,教师还应该结合恰当的例子从正确方向加以说明引导,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于基本定理和具体的公式,它们的推导过程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因为学生只有了解了定理和公式的来龙去脉后,才能将定理和公式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应用.另外,教师在例题的选择上要精挑细选,不求多,但求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灵活性,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定理和掌握公式.只有建立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学习这门课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二、丰富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加强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师生间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体,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不能集中,容易产生疲劳,学习效率低下.要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就必然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和做练习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集中精力.在时间较宽裕的前提下,可以随机地抽查学生到黑板上做练习题,让其他学生对黑板上的解题作出评判和分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师生间交流更加丰富,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课堂互动效果更好.

2.采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中都普遍配备了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概率统计课程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而教学时数有限.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克服学时数紧张的问题,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一些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将要讲解的理论知识更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既节约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也增强学生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讲解“伯努利试验、伯努利分布和它的应用”时,可以用课件动态地演示该随机试验的过程,利用网上的高尔顿钉板经典试验、二项分布试验,使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伯努利分布,同时教师也更容易讲清楚该分布用于解决什么问题.又如,讲解数据的统计描述统计思想时,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展示直方图和经验分布函数图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直方图和经验分布函数图形的构图原理.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推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建设的发展.这种教学形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还将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能力发挥出来.

三、融入建模思想,将理论应用和实践相互结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通常被认为是一门较难学的课,概念抽象是主要原因.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注重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忽视了数学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致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概率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概率统计模型无法建立,不会用概率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对于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注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且能对模型的求解结果作出合理的专业解释的能力.结合目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引入适当的实际问题应用例子,把数学建模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用所学的数学理论进行解决.这样,学生既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又通过实践理解了概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都得到了提高.

四、健全考核制度,科学合理地考核评价学生

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通过考试,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对考核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实行教考分离的原则,坚持期末考试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流水阅卷.这样就实现了考试制度的规范化,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调动了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其次,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如古典概型的计算、数学期望与方差、常见统计分布等必须熟练掌握,其他比较抽象难懂内容适当了解掌握就可以了.最后,提高平时成绩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权重.平时成绩的考察可从平时课堂到课率,回答问题情况,每次课后留的作业、思考题,学完每一章后安排小测验等方面进行.这样学生课堂上会积极主动,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可以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的兴趣,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当然在教学的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更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地去总结和思考,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林伟初,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永明,盛世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6):-19.

第7篇:旅游学概论范文

海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

《中国旅游地理》考试大纲

海南医学院

《护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临床检验学》考试大纲

《生理学》考试大纲

《药物分析》考试大纲

《诊断学》(物理诊断)考试大纲

《病理学》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琼州学院

《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

《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高等数学》考试大纲

《数据库》考试大纲

《专业基础英语》考试大纲

《英语写作与翻译》考试大纲

海口经济学院

《C语言程序设计》考试大纲

《数据库》考试大纲

《国际贸易理论》考试大纲

《微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

《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三亚学院

《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材料》考试大纲

《基础会计》考试大纲

《财务会计》考试大纲

《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

《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旅游管理专业)

公共考试科目

《英语》考试大纲

第8篇:旅游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分流

1.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1.1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现今,中国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培养模式非常相似:3年半在高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半年在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实习,成绩合格者即可毕业,有些高校,实习时间加长为8个月或者缩短为4―5个月,这在培养模式上没有质的变化。这可概括为:“3.5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0.5年在旅游企业实习” 培养模式,简称“3.5+0.5”培养模式。

1.2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可从4方面考虑:社会、高校、学生、企业。社会,社会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监督力度不够。高校,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理解不一,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都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学生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不太关注。几乎没有几个考生是在详细了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后而选择这个专业的。企业,企业(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培养模式基本是漠不关心的。

针对我国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可对本科生采用新的培养模式――“分流”培养模式。即对一进高校的本科生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经验,使其适应旅游企业的工作(对这部分学生采用的培养模式称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简称实践型培养模式);另一部分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增强研究旅游实践的能力,为旅游理论研究添砖加瓦(对这部分学生采用的培养模式称为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简称理论型培养模式)。

2.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新培养模式的创建

2.1实践型培养模式创建

实践型培养模式主要涉及4方面(社会、高校、企业、学生)的利益(如图一所示),圆圈表示培养模式涉及的利益方,横线上的文字表示利益的一方对另一方影响的内容,箭头表示流向。社会对高校与企业影响是监督,学生对社会是回报,学生需要花精力、时间、金钱向高校、企业学习理论、实践知识,同时,高校、企业应该对学生进行考核;还有,高校与企业间应该有合同,以明确双方的责任。实践型培养模式较复杂,说明如下:

图一:实践型培养模式4方面(社会、高校、企业、学生)利益关系图

第一,实践型培养模式应该主要借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Dewey)、克伯屈(Kilpatrick)等人的教育理论来教学,因为这种教育学的兴起是为了培养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产生的。这与我国现阶段对旅游人才需求的背景很相似,借鉴杜威等实用主义教育学家的经验,能使实践型培养模式有坚实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弥补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不足――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学校的特质,可能能使实践型旅游人才更加完美。

第二,考虑到高校与企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可以采用以下培养模式: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到大四上学期结束,每一学年都开设一门最重要的必修课,理论与实践一起“修炼”,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并同时进行,一部分学生在学期的上半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部分学生在此时进企业学习实践知识;在这学期的下半部分时间里,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与学习实践知识的学生“对调”,本来学理论的学生去学实践,本来学实践的学生去学理论,一学期结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一次。接下去的第二学期,与第一学期培养方法类似,只是第二学期的考核是对这门最重要的必修课的总体考核。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最好能直接用于实践。学生去企业学习实践知识,最好由经验较丰富的师傅引导,一位师傅最好带3个左右的学生。

除了完成最重要的三门必修课外,实践性人才还应该具备一些实用的理论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当然,了解一些其它学科的知识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化,对今后的发展有利,所以学校还应该上一些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课程。

还有,实践型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是为旅游企业服务的,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适应旅游企业各方面的工作上,他们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应该偏重于企业管理的知识。学生具体的课程安排见表一。

表一:实践型培养模式课程安排

学期 课程 备注

第一学期 旅游学概论⑴、管理学、微观经济学、英语(一)⑵、政治⑶、计算机(一)⑷、体育(一)⑸ ⑴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材可选用李天元编写的《旅游学》⑵学习英语课程四学期,故有(一)、(二)、(三)、(四)之分⑶学习教育部规定的5门政治课⑷学习计算机课程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⑸学习体育课程四学期,故有(一)、(二)、(三)、(四)之分

第二学期 饭店管理(一)⑹、礼仪学、旅游法规、政治、英语(二)、计算机(二)、体育(二) ⑹带“”的课程是最重要的必修课,学习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下同

第三学期 饭店管理(二)、会展研究、旅游会计学、英语(三)、政治、体育(三)

第四学期 旅行社管理(一)、旅游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英语(四)、政治⑺、体育(四) ⑺选两门政治课程

第五学期 旅行社管理(二)、旅游选修课(一)⑻、导游基础、旅游英语(一)⑼、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⑻在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心理学这五门课程中任选一门,学习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⑼旅游英语课程学习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

第六学期 旅游景区景点管理(一)、旅游选修课(二)、旅游英语(二)、旅游统计学

第七学期 旅游景区景点管理(二)、毕业论文⑽、职业生涯规划 ⑽完成一个实践个案研究,5000字左右

第八学期 无⑾ ⑾不安排课程是为了有时间找工作

注:1.一些扩大知识面的公选课,一般安排在晚上,以方便学生有时间上课,学生可在第三至第七学期选这类课,一般有三个学期的课程。2.应该多鼓励学生考一些资格证书,如饭店领班资格证、导游资格证、会计资格证等。

2.2理论型培养模式创建

理论型培养模式主要涉及3方面(社会、高校、学生)的利益(如图二所示),和实践型培养模式相同,圆圈表示培养模式涉及的利益方,横线上的文字表示利益的一方对另一方影响的内容,箭头表示流向。社会对高校有监督的责任,学生学成后回报社会,学生花精力、时间、金钱在高校学习理论实践知识,高校有传授学生知识、训练其人格的义务。对于理论型培养模式,还有两点补充说明。

图二:理论型培养模式3方面(社会、高校、学生)利益关系图

第一,理论型培养模式不但需要借鉴教育学家赫尔巴特(Herbart)的教育学理论,还要借鉴文化教育学的教育理论。虽然这两派的教育学理论本生就存在冲突,但是融合它们的优点就能使培养模式发挥大作用。这两派教育学理论都有很强的思辨气息,这对旅游学科范式的研究大有裨益。当然,加强对实践研究方法的训练也是必要的,它能弥补理论型学生时间投入不够的缺陷。

第二,理论型培养模式除了注重对学生有研究能力的培养,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专业兴趣、毅力等能力的增长。作为一个立志从事理论旅游研究的学生来说,对旅兴趣、毅力等能力的培养,可能比研究能力更重要。旅游学的知识更新很快,一般是5―8年,旅游研究方法是随着旅游研究的观点而变化的,更新速度也较快。而学生对旅游研究的兴趣和毅力一旦产生,却可能保持很长时间。旅游理论研究者没有十年时间的勤修苦练是不太可能出成果的,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很有可能经历观点和知识的变革。而在变革中,只能依靠研究者对旅游研究的兴趣和毅力,才能使学生积极的迎接变革,并在变革中不断成长。

所以理论型培养模式,更接近于传统理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只是由于学科发展的历史时期不同(传统理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已经是成熟学科,而旅游学科还处于“青春期”),课程的设置等可能大致与理科课程设置类似。具体的大学课程安排见表二。

表二:理论型培养模式课程安排

学期 课程 备注

第一学期 旅游学概论(一)⑴、高等数学(一)⑵、哲学概论、英语(一)⑶、政治⑷、计算机(一)⑸、体育(一)⑹ ⑴旅游学概论,学习两个学期,第一学期,学习申葆嘉老师1996年发表于《旅游学刊》上的4篇文章――《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至连载之四)以及由他主编的《旅游学原理》一书的前言与1―4章的内容

⑵高等数学课程学习两个学期,故有(一)、(二)之分

⑶⑷⑸⑹与实践型培养模式相应课程安排的要求相同

第二学期 旅游学概论(二)⑺、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政治、计算机(二)、体育(二) ⑺旅游学概论,第二学期学习谢彦君老师于2004年出版的《基础旅游学》(第二版),以及张凌云老师在2008年―2009年发表于《旅游学刊》的3篇论文:《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与概念综述》、《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非惯常环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和他在《旅游科学》上于2008年6月发表的论文《近年来国际旅游学术期刊和论文选题的特征》

第三学期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英语(三)、政治、体育(三)

第四学期 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线性代数、英语(四)、政治⑻、体育(四) ⑻选择两门政治课程

第五学期 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调研实践(一)⑼ ⑼调研实践课程应该理论结合实践,应该保证学生有时间去实地调查,以便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课程有两学期,故有(一)、(二)之分

第六学期 旅游企业管理学、考研辅导⑽ ⑽考研辅导课程包括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最好有专业的辅导老师上课,一直持续到大四上学期

第七、八学期 毕业论文⑾、调研实践(二) ⑾有一定水平的论文,2万字左右

注:1.一些扩大知识面的公选课与实践型培养模式的课程安排要求相同。

3.小结

本文在分析了现阶段的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传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后,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新培养模式。虽然旅游的发展大体需要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人才,但是社会还可能需要其他方面的人才。在管理学人才中,有一类人研究介于实践与理论之间,他们为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发挥着自己的能量。战略管理之父安索夫(Ansoff)就是代表。安索夫致力于弥补实践和理论讨论的鸿沟,通过提供一种有利于实用技术评估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填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1]。所以新培养模式还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然,新培养模式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可操作性未知。本文仅仅希望新培养模式能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茁壮成长尽一份绵薄之力。

第9篇:旅游学概论范文

一、法律概念的研究内容规则理论

(一)法律的内容、存在方式:规则vs.命令

关于法律的内容和存在方式的讨论,奥斯汀认为法律就同一于命令,提出了主权-命令-制裁的模式。而哈特对于此种命令模式则展开了他的批评与论述,其中对法律内容多样性的讨论展现出了哈特的规则理论对奥斯汀命令理论批判的致命一击。1. 法律内容的多样性义务性规则授权性规则:在刑法和部分侵权法中,奥斯汀的命令模式是可以得以验证的。但是其他法律,比如合同法中签订契约的规则、遗嘱法中订立遗嘱的规则、程序法中规定法院管辖权的规则等,这些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命令理论所无法涵盖或者类比的。哈特把这些规则称为授权性规则,并将之概括为两种类型: 授予私人权利的规则和授予公共权力的规则。

哈特认为,授予私人权利或者公共权力的规则是给予行为人得以实施某种行为的机会和条件,而非规定行为人必须做或者禁止作为的强制要求;而且,违反此种授权性规则其结果只会使其行为无法发生法律上的效果, 而不会招致制裁。在这一方面,授予私人权利和公共权力的授权性规则与刑法和侵权行为法等义务性规则存在巨大差异。

2. 法律渊源的多样性以习惯为例:

奥斯汀的法律命令理论预设的是,所有的法律来源于审慎的、经过法定程序的立法活动。换言之,法律必然表征为明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然而,隐性的权利义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明文规定的权利义务,因为即使再发达的立法技术,也无法做到把所有的权利义务都列入一个清单。更何况,权利义务背后的利益关系始终处于流动和发展之中,难免有所疏漏。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哈特以习惯为例,指出了奥斯汀法律命令理论的致命缺陷。

3. 适用范围的普遍性:

在奥斯汀的命令模式中,命令只对除发号命令者以外的其他人发出,对发号命令者本身并不具有拘束力。但是,类比言之,即使是在签订合同时,订约人所签订的合同对自己也是有约束力的。哈特对此也有所阐述,他认为我们是在行使由规则赋予我们这样做的一个权力,在该要约人内部区分出两个人,即一个以义务创立者的身份行为的人,和以受约束的人的身份行为的另一个人。

法律不是像命令那样,使立法者从定义上处于其命令范围之外的人。立法本质上不存在只针对他人的东西,立法存在自我约束性。法律以抽象和概括的规范形式,使立法者本身像所有公民一样享受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受到法律约束。

(二)法律的检验标准:承认规则vs. 主权者

针对奥斯汀所论述的不受法律限制的主权者观念,哈特持否定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认为需要一个新的思路,因此,他提出了一阶规则与二阶规则的结合。紧接着,哈特又提出了承认规则来认定这两种规则是否属于法律规则。

哈特所说的承认规则比较复杂,并且在很多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得到清晰的阐述,而主要是由法官法院等权威人士、机构在鉴别特定规则是否为法律规则时所形成和存在的。哈特还提出了终极承认规则的概念,认为在承认规则体系中有一项处于最高位阶的、最终的承认规则例如在古代封建时期君王制定的规则才是法律、在现代英国女王议会所制定的规则即是法律。

(三)遵守法律的依据:内在观点vs. 服从习惯

哈特否定了奥斯汀的服从习惯理论在法律连续性、持续性方面的解释力。关于法律连续性的讨论,哈特以古代封建君王交替期间服从习惯的缺失展开批判;而关于法律持续性的讨论, 哈特从古代法律制定者因去世而丧失人们的服从习惯展开批判。因此,哈特认为法律被遵守的依据是内在观点,而非服从习惯。内在观点理论认为只有人们真正存在的发自内心地承认、接受、服从法律规则的内在观念才是人们遵守这些法律规则的根据即应当/有义务作为/不作为而服从习惯只是一种外在表现,而非一种内在观念,即是被迫作为/不作为。法律因为这些内在观点而取得了人们对它的长期忠诚,从而得到了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和服从。

二、全新的分析框架:语义分析方法

《法律的概念》一书以创新的分析方法日常语言的法律分析手法,展开了全新的分析论证框架。

(一)纵向分析框架:语境考察

《法律的概念》的第三、五、六章中,哈特即以法律一词及其运用的具体情境,作为其展开论述的纵向分析框架。义务性规则与授权性规则的定义与划分区隔,三大规则即承认规则、改变规则、裁判规则的提出,以及法律是一阶规则和二阶规则之结合的理念阐述,是对于法律概念的纵向语境把握。哈特以棒球、板球、(国际)象棋等游戏语言来类比分析法律语词及其运用的具体情境。最初的游戏情形相当简单,就是具体规定参加游戏的人数、游戏如何进行、如何积分、如何结束等的一阶规则。但随着人数的增加、情形的变化, 人们已经不能再适用原来的游戏规则,亟待对于一阶规则进行协商承认、中途更改和争端解决的二阶规则承认、改变、裁判规则的产生,以救济一阶规则的不确定性、静态性、无效性。

(二)横向分析框架:语词比较

《法律的概念》一书中,哈特以法律与其他易混淆牵连的语词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命令、道德、正义等, 作为其展开论述的横向分析框架。通过对相关词语间日常用法之比较分析和概念语义分析的方法,在相关语词比较之下,使读者从横向上进一步加深了对于法律概念的理解。分析语言的要素和结构,考察语词、概念的语源和语境,比较易混淆语词间的联系与区别,而不是直接采用定义的方法,使语义分析哲学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现,并且有助于缓解法学问题研讨中的定义泛滥的情况。

三、哈特规则理论的时代背景、思想基础和知识体系

(一)哈特规则理论的时代背景

哈特的规则理论发轫于现代国家和社会已经孕育出现代较为成熟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时期,并且先进的法治观念已取代人治思想被大众公民广泛接受并得到社会的普遍实践。

(二)哈特规则理论的思想基础

正如前述,已经深入人心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治理与社会控制的重要思想武器。哈特强调法律的社会性,法律产生、存在、协调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终极性承认规则本身即是一种社会事实的存在;哈特还强调法律之社会功能的多样性,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之间的主辅关系揭示了法律的主要社会功能在于引导、治理社会活动,而非自上而下的政治强制。

(三)哈特规则理论的知识体系

1. 社会学的兴起:

哈特时期,社会学开始兴起,《法律的概念》这本书也综合运用了社会学的许多研究方法,因此哈特把法律看作是一种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强调法律的社会功能性。

2. 语义分析哲学:

现代哲学的重要特征是转向了对于语言的分析和理解,而语义分析哲学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以哈特为代表的牛津学派日常语言分析学派又是其中最重要的流派。所以,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中精妙地运用了语义分析方法来研究法律的概念和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