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孩子表扬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开学第一课,让规范隆重登场
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效应”中第一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也就是说,在习惯养成的初级阶段,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一年级孩子刚跨出幼儿园的大门,他们缺少或根本没有自我提醒的能力。此时,必要的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让学生按照统一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培养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
因此,新生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相互熟悉、了解数学的用处、介绍数学课堂常规、商定学习奖励机制”四大环节为新课的主要内容。在制定“数学课堂常规”时,教师应放弃一切包办代替的作法,把高高在上的权力下放,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与孩子们一起商量:上数学课前必须准备什么?怎样听课?当你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不一致时,你该怎么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先制定最关键的4条数学课堂常规:课前做好准备工作;上课倾听要求做到眼到、耳到、心到;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书写端正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细化的课堂规范让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学习生活的新起点,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章可循、有矩可依。孩子们作为课堂规范制定的主角,数学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二、平行班对比课,将规范精雕细琢
如果说,建立规范是为了约束学生以达成目标的第一要素,那么落实规范则是督促学生课堂常规养成的重要保证。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何才能跳出“自我课堂”,发现教学中的纰漏,从而将规范雕琢得更加细致呢?
笔者认为,开展平行班对比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年段教师开展互相听课活动,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己班级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的不足之处,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做法。在听课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班级孩子表达能力很强,是由于执教老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孩子说一句完整的话;有的班级孩子上课听讲特别认真,是由于执教老师善于在课堂上反复认可或赞赏学生,让孩子逐渐强化形成听课认真的优良行为;有的班级感觉特别静,这是因为执教老师从不带话筒上课,总是与孩子轻声细语地交流,孩子自然而然也学会了用心倾听。
正如“21天效应”中指出的,第二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也就是说,当学生养成了一定的习惯,外在的监督仍然必不可少。通过平行班的对比听课活动,教师们找到了今后努力与改进的方向,更积累了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
三、利用常态课,助孩子华丽转身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孩子的天性决定了对他们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一个疏忽,就可使之前养成的习惯如滔滔江水,付诸东流。那么,在每天一节的常态课里,教师该怎么利用,怎么训练,帮助孩子落实规范,使之成为学生的内部心理需要,从而帮助孩子来一个华丽转身呢?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教师可采取孩子喜闻乐见的奖励方式,通过在家常课中的刺激强化,帮助孩子逐步养成数学学习习惯。教师们利用制作的数学聪明卡,在每节课上,隆重地把聪明卡奖励给听课认真的孩子,作业字迹端正的孩子,表达完整的孩子;每一个星期,教师还通过校讯通联系家长,告知本星期数学课中表现最棒的孩子,让家长也参与到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来;表扬信、“榜上有名”、甜甜地抚摸与拥抱更是老师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当孩子们看到,因为数学课上某个孩子善于思考,得到了老师的一个拥抱;当孩子们看到,因为作业本字迹端正,连续一星期都得到了3个五角星就可以得到表扬信时;当孩子们看到,某个孩子的大名贴在了“榜上有名”处时,他们都自觉地把这部分孩子当成了榜样,在榜样的示范下,孩子的各种学习习惯都在大踏步地进步着。
“21天效应”中对于最后一个阶段是这样描述的: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如果,班内的所有孩子都已经养成了优良的学习习惯,并把习惯当成了一件如同吃饭、穿衣一样最自然的事,那么,他们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会越走越远、越走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