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秋叶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原文:
《登阊阖城》朝代:未知 作者:未知
阊阖开城郭,东南见此州。
尊安山体奠,柔静土田收。
一、领导重视,多方协调。
档案整理工作开始之初,市编办领导非常重视。编办主任、人事局副局长杨进学同志及时组织召开了编办科长会议对档案整理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一是要求登记科全体同志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此项工作,争取尽快拿出方案并全面展开;二是要求编办其他科室全力配合,随时抽调其他同志到登记科帮助档案整理工作;三是调拨资金购买了10套档案柜、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把编办唯一一台复印机调整到登记科方便规范档案材料,并专门调整出一间大办公室用作存放档案柜,为档案整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整理档案过程中,先后2次来到整理现场询问工作进展情况,有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并对档案整理工作的目的、需要达到的目标做了重要指示。
二、明确目标,积极筹备。
1、召开会议,布置工作。在2005年6月份,我们认真学习领会省登记局《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精神,及时向各县(市)区转发了《关于开展全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监督检查与指导的通知》和《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并召开了县区工作会议,对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整理的目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学习,把档案整理与六年来开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成效结合起来;把档案整理与服务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意识结合起来;把档案整理与年终评先结合起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充分调动了各县(市)区做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对市登记局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及方式、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围绕中心工作,制定了登记管理工作进度表。我们将年度工作区分为:学习准备、全面实施、调研学习、重点攻关、总结提高五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重点工作的各项任务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对档案整理工作中将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解答,对工作态度、工作标准、工作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
2、反复协商,制订方案。事业单位登记档案和其他档案整理不同。一是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统一的标准,虽然省登记局制定了一些标准,但在具体实施中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二是要求高,既要求档案材料完整、规范,又要求易查阅、易整理;三是既要求往年提交的材料必须永久保存,又要求每年的事业单位年检、变更后的材料可以续添。所以,制定出既能结合我市实际,又能符合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特点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成为了困扰我们工作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主动到市档案局学习、取经,邀请市档案馆的有关专家到现场根据我市具体情况进行帮助指导,经过反复协商,研究制定出了适合我市事业单位档案整理的具体方案和标准,为下一步整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统一标准,充分准备。为了做到全市统一,也为了方便各县(市)区的准备工作,我们统一订制了档案盒6500个,按照省登记局《暂行办法》要求订制了5种颜色的各种目录、表格10万余份,刻制了各种印章16套大小200余个,下发到各县(市)区,为档案整理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4、增补材料,未雨绸缪。档案材料的完整性是整理档案的基础,年初,我们利用年度检验的有利时机,对全市所有事业单位的《内容规范表》进行了整理打印,并要求事业单位全部补填了《事业单位登记事项备案表》,对各事业单位需补送的档案材料也要求必须补齐,否则不予年检,对我市事业单位档案的完整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以干代训,全面展开。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整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在市登记局经过一段的整理归档并掌握了程序、方法后,如何带领全市1市8县6区全面开展工作是当时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采取了“以干代训”的方法,这是我们档案整理工作中的一大特点,具体方法是:由各县(市)区登记局接到通知后,分批分期派1-3名档案整理工作人员到市登记局,由市登记局一对一的教,教会为止,再由各县(市)区档案整理工作人员单独整理30份档案材料,遇到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审查合格后视为培训合格,回去后按此方法再带未培训人员。这样,在不耽误市登记局整理档案的同时,很快事业单位登记档案工作便在全市全面展开。
三、忘我工作,废寝忘食。
1、严谨细致,加班加点。按照具体的实施方案,一份完整的档案需要进行编号、规范、整理、打号、填写目录、加盖印章、缝纫、填写档案盒共8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全市市直609个事业单位,近4000份档案材料需进行规范、整理、归档,为了档案的整体美观,档案盒上的内容必须一个人全部填写,所有档案整理完毕后也必须一份一份用缝纫机匝好,工作量可想而知。市登记局三名同志在工作中从不叫苦叫累,不放过一个细节,不漏掉一个步骤,加班加点,埋头苦干。科长董长兰同志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处理日常工作的同时,扑下身子和大家一起干,身体不舒服,天天服着中药也不休息,经常和小伙子一样加班到夜晚8点多钟;科员李庆同志,爱人出了车祸,右脚粉碎性骨折,行动不便,在爱人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从未耽误工作,把爱人安排到父母家后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忘我工作。在档案整理的三个月中,我们基本上未休息过一个星期天,这些是我们在档案整理工作中的一大亮点,通过大家的努力,9月底,我市市直各事业单位的档案就已全部整理完毕。
2、监督检查、现场指导。为贯彻落实省登记局《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检验档案管理培训效果,迎接省登记局11月份全面工作检查,我们于8月23日-9月2日,利用10天时间,对全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特别是登记档案整理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指导,对这次检查,个县(市)区编办领导都非常重视,档案整理所需的档案柜、缝纫机等全部重新购买到位,并经常过问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我们主要采取听取汇报、个别了解、查阅文件、资料等方法进行,对档案整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示范,手把手地教,并针对各县(市)、区登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迎接省登记局检查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同时,将检查的结果向各县(市)区编办领导进行了反馈和交流。回来后,将检查结果进行了通报,表扬先进,指出不足,为提高我市登记管理工作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扬州市职业篮球俱乐部 现状 对策
职业篮球俱乐部作为职业篮球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是依托篮球运动的市场,按照价值规律和篮球运动发展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职业篮球俱乐部制是篮球运动发展的动力所在,能够充分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实现篮球自身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篮球运动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扬州市现有的职业篮球俱乐部。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法。
2.结果与分析
2.1我市职业篮球俱乐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1我市现有职业篮球俱乐部现状分析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分析,我市目前职业篮球俱乐部的组建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体委与企业合办俱乐部;二是企业为主办俱乐部。与此相应的俱乐部管理模式也有两种:企业与体委联办俱乐部的管理模式。企业介入球队管理,势必导致管理制度移植到篮球管理中来,诸如企业法人制度、聘任制、注册制、合同制、岗位责任制、惩奖制等,均对原有的行政体制有极大的冲击。但是目前仍旧是旧体制占上风,离国际意义上的职业化相距甚远;二是企业办俱乐部的管理模式。企业是经营管理型,以赢利为目的,经营体制追求利益最优化,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管理方法以市场调节为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体制的作用。这种管理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委只起协调作用,由于管理严格、科学,俱乐部的成绩都比较好。即只跟企业领导重视抓、善于抓管理息息相关。
2.1.2我市现有职业篮球俱乐部存在的问题
2.1.2.1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经营运作不善,不能自负盈亏。
根据调查分析得知,影响俱乐部的经营运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外部因素是由于联赛的推广商,国际管理集团为维护其经济效益,将五类广告:烟草、非酒精类饮料、啤酒、摄影胶卷、计算机和消费电子产品管得很严,使俱乐部的经营空间变小,经营市场的权益受到限制。内部因素:一是俱乐部的建制还只属于目前国情下的过渡形式,机构设置不健全,没有形成企业化管理,导致其运行机制的不通畅;二是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管理知识和经验,懂篮球,知法律,懂经济,会经营的管理人员很少,缺乏对市场情报的研究和利用先进管理技术和制度的素质。
2.1.2.2管理体制不健全,产权关系不明晰,运行机制不畅通。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产权矛盾,虽然俱乐部在组建初期都有相应的权责协议,但在履行协议和运作过程中,双方希望拥有更多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时常会有因为所有权不明确而引发权责矛盾,使双方的利益都难以从法律上得到保障,一旦矛盾激化,企业撤资,俱乐部的经费就没有保障,影响到俱乐部的生存。企业独资俱乐部虽然不存在产权关系的矛盾,但是与合办俱乐部一样,机构设置不健全,在实际运作中,也没有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营活动少,自我存在和发展的能力不强。
2.1.2.3缺乏和新闻媒介的沟通,宣传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各篮球俱乐部缺乏和新闻媒体的沟通,对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3.结论与建议
3.1理顺篮协与俱乐部的关系。篮协应转变观念,起到服务、协调、指导、监督作用。强化资产管理,弱化行政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减少对职业篮球俱乐部具体事物的行政干涉。完善相关法律、条例、制度,实现对职业篮球俱乐部管理、行业标准、经营过程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为职业篮球俱乐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现有职业篮球俱乐部,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地方体委与俱乐部完全脱钩,将职业篮球俱乐部推向市场。
3.3打破地缘关系,建立篮球人才市场,保证人才有序流动。
3.4后备人才培养多样化。
3.5加大与媒体的沟通,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为职业篮球俱乐部创造更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徐家杰.体育管理学[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399-420.
[2]李建军.中国篮球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困惑[J].篮球杂志,1997,(7).
[3]赵国华.我国篮球运动走职业化道路的影响出探[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1).
[4]蔡俊五.世界体育俱乐部制[M].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5.
关键词:
企业人才需求;认知差距;模型;因子分析;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2015-0098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据教育部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50万,并开始以每年近30万人的数量增长。2013年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2015年为749万人,2016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770万左右。大学生就业难有三点原因:(1)大学生就业观念错误,就业意识不强;(2)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偏多,实践较少;(3)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及招聘经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招聘难度同样较大。据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供应商万宝盛华集团2015年度人才短缺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受环境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中国24%的企业仍面临人才短缺的困扰.相比去年同期,53%的雇主表示2015年企业通过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以填补职位空缺的难度依然较大,即超过半数的企业面临着部分职位乏人问津的现状.
由上不难看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反映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有学者早已明确指出:“就业难的根源不在于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而在于企业与毕业生之间产生巨大的鸿沟,即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正是出现这一鸿沟的最主要原因”(范泽瑛,谢超,2006)。又有学者称之为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其突出反映在就业市场的供需错位导致的如上所述的“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问题,而这种矛盾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高校的教育方式和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难以满足企业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我国目前企业招聘和大学生就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企业人才需求和大学的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认知差距,因此需要研究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和大学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机制并进行比较,以找出其中的认知差距。因此,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企业招聘困境,分析企业、学生、教师各主体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要素,思考解决问题的良策显得日益迫切而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整理,以及对企业、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以经管类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建立企业对经管类毕业生的需求模型,并通过对广东地区的企业、经管类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等三方分别发放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求分别找出企业与教师之间、企业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对于经管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应具备能力与素质的认知差距,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更加符合企业对未来职员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以及就业市场的主流导向,为使企业的招聘活动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和更好经营,并最终为缩小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就业鸿沟、解决我国目前较为严重的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人才需求或就业能力的研究受到学者的持续关注并不断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从研究视角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大学和课堂等供应视角展开研究(马小红,2014;张艳萍,2009)。作为大学教学的接受主体,大学生对于企业需求的感知是衡量大学生对就业的基本认知的标准之一,只有牢牢把握学生的实际状况如预测学生感知(Galbraith, Merrill, 2012;Agrawal, Khan, 2008),才能使高校更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目标,有效地提升其就业能力(Sherman, Sebora, Digman, 2008)。杨理连(2008)通过天津职业大学的办学案例,阐述天津职业大学坚持“根据企业需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的办学理念,增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为社会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Pool, Sewell(2007)对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展开研究,并开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实践模型。此类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者的经验给出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其研究对就业市场上需求方即企业的需求的分析不够深入。
第二类是将研究视角扩大到企业和社会等需求层面。因为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脱离企业实际需求,致使大学生理论脱离实际(张艳萍,2009),所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原因所在。Selvadurai,Choy,Maros(2012)从雇主视角对毕业生的通用能力进行实证研究。Nathan,Rajamanoharane(2015)针对不同雇主的需要展开对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孙艺丹(2012)通过广泛的企业访谈,发现不同企业类型之间选拔人才看重的素质能力既有共性,又因为外资、国营企业的性质存在差异性,并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了解企业的用人观并调整自己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的地方。马陆亭(2002)通过对企事业单位录用与评价高校毕业生的描述性统计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主要看重其素质和能力,不同层次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及其工作适应性存在一定差异。刘永辉、肖烨(2012)认为大学生就业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并从大学生学习期间对态度、知识、能力的认知调整,学校培养模式例如强化学生心理辅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增加学生实习机会并更新培养模式几方面给出消除差距的建议。朱国玮和黄B(2011)运用事件访谈和调查法分别对用人单位和应届毕业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二者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陈涛,王贤芳(2012)通过对高校毕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比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问题上的认知差异性,据此提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建议。
第三类将上述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差距研究从企业用人单位和学生扩大到教师,使研究对象不断拓宽。王霆、杨玉梅和张瑾(2010)通过对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显示: 大多数用人单位近三年招聘录用过高校毕业生,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更受企业青睐。但其所得的诸如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期深层次原因主要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等结论终因其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局限而未能深入。另外,Wickramasinghe,Perera(2010)通过对斯里兰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雇主、教师做问卷调查并通过方差分析及回归性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毕业生、女性毕业生、雇主和大学讲师对就业能力的优先级排序存在差异,且就业能力受毕业生的性别影响。但遗憾的是作者仅针对五种就业素质能力做对比分析,没有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做对比分析。王晓玉(2016)在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大学教师与学生教学认知差距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遗憾的是未同时检验三者之间的认知差距。
综上所述,有关企业用人标准或就业能力的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包括研究对象的广度从大学和课堂等供应视角发展到企业和社会等需求视角,并最终发展到用人单位、学生、教师等多维视角;研究的深度从定性说明发展到市场调查等量化层面,力求寻找就业鸿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解决方案。但遗憾的是以上研究因量化研究停留在统计分析层面,即深度不足而导致提出的建议不够全面或不够具体。即未能从企业、教师、学生等多个角度全面衡量三者之间的量化差距,进而提出切实可行地提高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措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的改进方向和措施,从而切实解决就业鸿沟问题。
三、模型构建
通过综合整理多篇有关就业能力和人才需求的相关研究的测量指标,并按照每个指标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可见,在各种就业能力或企业需求标准中,大部分学者提到学习能力、责任心、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压力承受能力等说明这是学者们所认同的企业对人才的共性需求,且包含在学生个人特质、基本技能和个人能力等三个方面。 Wickramasinghe,Perera(2010)在检验斯里兰卡计算机表1 企业人才需求的文献指标统计专业的毕业生、雇主、教师等三者之间的认知差距时将就业能力划分为基本技能、个人特质、个人能力三类。而王晓玉(2013)在研究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大学生感知差距的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招聘信息的查阅及相关人员的深度访谈构建并验证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标准包括背景、个性和能力三个因子。综上所述,本文将企业对经管类毕业生需求标准划分为个人背景、基本技能、个人特质、个人能力四个维度,并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如图1所示。
本研究从市场导向理论出发,在调查实际企业的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企业、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差距模型,并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模型进行检验,从而得出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课堂教学目标,整合之后的模型及主要研究内容如图2所示. 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模型的构建和问卷调查,教师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感知问卷调查,学生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感知问卷调查,三者之间数据的两两差距比较。本研究变量包括个人背景、基本技能、个人特质和个人能力等四个变量,其中个人背景变量包括3个题项,基本技能包括5个题项,个人特质包括7个题项,个人能力包括10个题项。在SPSS170统计中对其进行数据录入时,分别将这25个变量依次按Q1到Q25命名。
四、数据收集和检验
本调查问卷采用的是七分量表的格式, 对25个企业需求标准(依次命名为Q1~Q25)分别用“很不重要”,“不重要”,“较不重要”,“中立”,“较重要”,“重要”,“很重要”进行打分。共发放学生问卷450份,回收356份,有效336份,有效率为74667%;企业问卷275份问卷,回收229份,回收率为83273%;教师问卷120份,回收88份,回收率为73333%。
(一)样本特征分析和项目分析
1企业数据
对抽取的229位企业职工,按公司所在的行业、公司的所有制形式、企业成立年限、企业(广州)规模、所在的部门、工作年限共六个变量设定的层级或类别划分在公司所在行业当中,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企业员工分布于各行各业当中,在供电、企事业单位、能源、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行业、制造业中的被调查者较多公司所有制形式当中,国有企业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民营企业企业成立年限当中,16年以上的最多,其次是11-16年,再到5-10年的,年轻的企业较少企业规模在1000人以上所占比例最多职工所在部门主要围绕着行政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市场部门居多,因此,在关于企业对经管类毕业生的需求问卷当中,他们的回答更贴实际情况工作年限中,在10年以上占得比例最大,其次是3-5年和6-10年工作年限长的工作时间越长对人才需求的理解会更深入,因此对于我们问卷最后得出的结论更具有真实性。
2 学生数据
对样本中学校、学院、专业、年级、性别等人口统计变量的分布情况可知,本次研究的调研对象以广州地区的大学生为主,主要涉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各个高校的样本比例分别是中山大学170%、华南理工大学140%、暨南大学111%、华南师范大学86%、华南农业大学69%、广东外语外贸大学67%、广东金融学院357%各个年级的比例是大一占42%、大二占315%、大三占401%、大四占241%样本中男性比列为232%,女性比例为768%
3教师数据
对抽取的88位老师的学校、性别、年龄、专业背景、所教专业、出国或出境旅游经历、出国或出境学习或工作经历、深入接触企业或政府的经历、在企业或政府等校外工作的经历等人口统计变量的分布情况可知,本次对教师的调查,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主,同时也涉及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被调查对象中男女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580%、420%,比例适中通过调查发现, 430%的教师专业背景为文科,工科背景的教师占360%,理科占210%,这说明,虽是经管类的教师,但还是很大比例的教师属于工科或理科背景教师的年龄多为50岁以下,主要分布在35―50岁之间,占750%,这也符合大学教授、副教授、讲师的一般年龄,920%的教师有出国或出境旅游的经历,其中568%的教师有出国或出境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国内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或许他们对企业的需求会有不同的见解另外,784%的教师有做项目等较深入地接触企业或政府的经历,同时,在校外工作方面,443%的教师有校外工作经历,他们对企业的需求也许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二)效度和信度分析
为确保所研究问题的数据分析的正常进行,首先要对所取得的数据做项目分析,去掉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即Q1~Q25中t值不显著的项目,以确保所有题项均能鉴别出不同受试者的反应程度(吴明隆,2003,p47)。分别对企业、学生、教师三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组数据、学生组数据、教师组数据所有题项t值均显著,均能鉴别受试者的不同反应程度,所以全部保留。
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企业的人才需求的结构效度,即是否由个人背景、基本技能、个人特质、个人能力等四个层面组成并对每个因子及其题项进行更进一步的信度分析,以检验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进而确定最终的因子结构企业组数据共经过12次因子分析和2次信度分析得到清晰的因子结构,如表2所示由个人背景、基本技能、个人特质和个人能力等四个因子构成,与原量表结构一致,但每个因子的组成有所减少。
同理学生组数据经过6次因子分析和1次信度分析得到清晰的因子结构学生感知的企业人才需求由个人背景、基本技能、个人特质和个人能力等四个因子构成,与原量表一致,只是每个因子的组成有所减少而教师组数据共经过10次因子分析和1次信度分析最终得到教师组数据的因子结构教师感知的企业人才需求由个人背景、个人特质、协调能力和任务完成能力等四个因子构成,与原量表相比没有基本技能变量,但个人能力变量细分为两个变量 将原量表与企业、教师、学生三组数据因子结构进行比较,整合之后的结果如表3所示,为方便对比,将非因子组成项目去掉并将表格涂灰
五、企业、学生、教师等三组数据对比分析
为更全面比较企业、教师、学生三组样本对企业人才需求的看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本研究从人才需求因子结构和人才需求指标两个层面进行比较
(一)企业、学生、教师三组数据人才需求结构比较
从以上因子结构比较可知,学生与企业的因子结构看法基本一致,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为个人背景、基本技能、个人特质、个人能力四个因子,但每个因子的组成略有不同;比较而言,教师的看法与学生和企业的看法一致的方面是都具有个人特质这一因子,但其组成略有不同,但三者都认为应该包括诚实、责任心两个题项;其他方面略有不同,虽然教师也分为四个因子,但除个人背景和个人特质变量,将能力分为细分为协调能力和任务完成能力总的来说,学生与企业的看法比较一致,教师的略有不同,这可能与教师工作环境和工作现状有关如现在大学强调世界或国内排名,对教师的科研项目及论文的要求很高,给很多教师留下用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被迫减少。
而在学生与企业的看法之中,也有诸如对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外语能力、沟通能力和一些较主观的量度(如自信)的差异我们认为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目前的大学教育体制(即学生社团过于注重“关系”文化、对英语考试的强制要求、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较少等)并不完全适合企业的需求,以及企业较为关注员工绩效的实在性和业绩的实用性等方面,要调和这些差异并弥补各自的短板,需要改革大学教育体制,同时需要教师引导态
(二)人才需求指标的比较
通过指标角度对三组数据进行比较的目的是找到三者之间在指标上的认知差距,从而对症下药,缩小认知差距很多研究从不同样本对人才需求指标的重要性排序角度进行比较,但重要性排序反应的是同一样本数据之间的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不足以反映不同样本之间的认知差异为此本研究在重要性排序的基础上增加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全面揭示三组样本指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1.人才需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为对比25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对三组数据分别按照每个指标的均值从大到小排序,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企业、学生和教师一致地将责任心、积极的工作态度、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毕业学校名气分别排在第1位、第2位、第17位和倒数第3位,说明对这四个指标与其他指标相比的重要性的认知三方达成共识,即在企业、学生和教师看来,责任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相对最重要,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相对比较重要,而毕业学校的名气的重要性则相对较低,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在其余21个指标上的排序不尽相同,表明三组对其相对重要性的认知存在差距
排在企业第3到第5位的分别是执行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排在学生3到5位的分别是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排在教师3到5位的分别是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诚实三组比较而言,企业更注重执行、沟通与合作,而学生和教师则更注重表达、沟通与学习能力和诚实的品质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现象可能与企业更注重实际操作的效率和组织内部合作的能力有关,教师和学生需要意识到对企业而言面向具体事务的行动力将会比理论知识与学习能力更重要
除毕业学校名气之外,排在企业组倒数5位的依次是在校成绩、外语水平、专业对口、形象气质;学生组是专业对口、在校成绩、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教师组是在校成绩、专业对口、计算机操作水平、外语水平三组比较而言,企业和教师都认为外语水平没那么重要,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了数十年的英语教育且常常被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期待所影响,对外语能力在就业市场中的影响力评估过高此外,在当今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潮流下,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包括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编辑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其中就包括了调查中学生组认为对于就业并不重要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写作能力,这一点需要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
2.人才需求指标的绝对重要性比较
为检验企业、学生、教师三组数据在25个指标的绝对重要性的认知差距,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LSD分别对Q1到Q25做单因素方差分析,整理之后的结果如表5所示
经过三组数据之间的F检验,在专业对口、诚实、责任心、进取心、积极的工作态度、执行力等6个指标上三组的认知无显著差异,在其他剩余的19个指标上都具有显著差异总体而言,三组数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认知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找出原因,以减少差距,最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对就业的需求
通过LSD法进行三组数据之间的F检验,可以查找其中两组T检验的结果,上述存在显著差异的19个指标中,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承受压力能力等4个指标在企业、学生、教师三组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余15个指标在其中一组或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其次是学生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教师之间差异最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组需要调整的认知最多下面从六个方面针对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逐一找到差距的源头
(1)三组同时存在显著差距的指标有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承受压力能力等4个指标,即学生与企业、学生与教师、企业与教师两两存在显著认知差距第一,外语水平从均值上看,外语水平的企业组评分最低,教师组其次,学生组最高,说明学生对外语的重视过高,超过教师并远超出企业的需要;第二,在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承受压力三个指标上,学生对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承受压力的重视显著高于企业和教师,而教师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企业
(2)学生分别与企业和教师存在显著认知差异的指标有毕业学校名气、在校成绩、形象气质、自信、反省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沟通能力,即企业和教师对上述指标认知一致,差距来源于学生总体来说,企业组和教师组分数较低,学生组分数最高,说明学生对毕业学校名气、在校成绩、形象气质、自信、反省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沟通能力等指标的重视显著高于企业和教师;学生只与企业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有口头表达能力、专业技能水平两个指标,表明学生对口头表达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企业
(3)教师分别与企业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有计算机操作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个指标,说明教师对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程度显著低于企业和学生;教师只与企业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有写作能力,说明企业对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显著低于教师;教师只与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有团队合作,说明教师对团队合作重视程度显著低于学生
六、研究结论和实践启示
(一)主要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模型构建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运用数据样本特征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对比分析等分析方法,构建并检验了企业、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对于就业市场对经管类毕业生需求的认知差距模型结果表明三者之间的差距都包括因子和题项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因子层面)
就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组成结构而言,学生和企业两组的看法基本一致,都将其分成个人背景、基本技能、个人特质、个人能力等四个因子,认知差距在于二者对每个因子的项目组成看法有差异而教师将其分成个人背景、个人特质、协调能力和任务完成能力等四个因子,其中,个人背景与企业和学生在此方面认知差距大;个人特质方面,所含的题项比学生少,比企业多,三者呈包含关系,侧面说明教师在这一方面比学生更有经验,感知更接近企业的需求;能力方面,从协调能力和任务完成能力包含的题项来看,感知与企业和学生的差距较大,但三者均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2.微观层面(题项层面)
(1)相对重要性
总体而言,企业、教师、学生一致认为责任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相对最重要,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相对比较重要,而毕业学校的名气的重要性则相对较低,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不同之处在于企业更注重执行、沟通与合作,而学生和教师则更注重表达、沟通与学习能力和诚实的品质;另外在外语水平上,企业和教师比学生更不重视;计算机操作水平教师重视最低,其次是学生,最后是企业
(2)绝对重要性
企业、教师和学生只在6个指标上的认知基本一致,而在多数指标上的认知均具有显著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承受压力能力等4个指标,学生与企业、学生与教师、企业与教师均存在显著认知差距外语水平上,学生的重视过高,超过教师并远超出企业的需要;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承受压力等3个指标上,学生的重视显著高于企业和教师,教师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企业第二,学生分别与企业和教师存在显著认知差异的有毕业学校名气、在校成绩、形象气质、自信、反省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沟通能力等9个指标,学生对这些指标的重视显著高于企业和教师;学生只与企业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有口头表达能力、专业技能水平2个指标,表明学生对其重视程度显著高于企业第三,教师分别与企业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有计算机操作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个指标,说明教师对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程度显著低于企业和学生;教师只与企业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有写作能力,说明企业对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显著低于教师;教师只与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有团队合作,说明教师对团队合作重视程度显著低于学生
(二)实践启示
本研究对于高校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与模式、学生应对日新月异的人才需求变化调整自我素养的培育、企业适应时代需要更好对接毕业生入职等方面都具有充分的实践启示
1.对企业的启示
本次调查中的企业对于“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的评分明显不及教师和学生,说明企业尚未完全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面临着传统行业转型压力增大和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现状,我国企业应提高对“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的重视,通过吸收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毕业生以提高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效率
此外,企业对外语水平评分最低,且与学生和教师具有显著差异结果可能与被调查企业基本情况有关,被调查样本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总数的834%,对外语使用要求可能没那么高,为此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确认
2.对高校学生的启示
本研究对学生对在求职过程中所需能力的评价,对照学生的重要性排序与企业、教师的差异性,得出了针对高校学生的如下结论与启示:
一、学生对“毕业学校名气”分数最高,在这一点上应适当摆正心态,不必因为所处院校不如北大清华等而自卑,也不必因为“出身名门”而妄自尊大;企业将执行力排在第3位,学生排在第13位,教师排在第8位,因而与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相比,学生需要更加重视执行力的培养学生对在校成绩评分远高于企业和教师,学生普遍认为在校成绩在求职过程中有较大的作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就需要学生改变僵化思想,应在保证正常学习成果的 基础上更多参与社会活动与实践
二、学生对口头表达能力评分最高并与企业有显著差异,说明学生在这方面要适当调整,应认识到在企业中实践能力比表达能力更重要学生对外语水平评分最高且与企业、教师组有显著差异,说明学生高估了外语水平在求职中的作用学生需要认识到外语水平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应适当降低评估值,尽量少参加对自己实际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直接作用的英语考试,将对英语的重视转移到应用上来
三、学生对决策能力评分显著高于企业和教师,企业实际的决策只限于少数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员工以实际工作为主,为此学生要适当降低期望值,先准备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学生对形象气质评分显著高于教师和企业,说明企业更注重实际工作而非外表,学生可降低对外表的期望值,将更多精力转移到踏实工作中学生对学习能力评分显著高于教师和企业,这与大学时期学习为主业的思想不无关系学生应在大学里更多参与社会活动,多扩大视野并注重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对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排名靠前,评分显著高于企业和教师说明学生需要重新认识人际交往和危机公关在企业中的作用,初入职场仍应更加重视自身基本的工作能力
3.对高校教师的启示
首先,在调查中教师普遍对“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评价较低,因而提高对“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的重视应是接下来高校教师亟待改善之处,如通过布置有创意的作业同时减少死记硬背的考试等,以发掘大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企业将执行力排在第3位,学生排在第13位,教师排在第8位,虽然三者之间在绝对重要性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但从相对重要性来说,与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诚实相比,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学生执行力的培养
其次,教师对“团队合作”评分最低,重要性排序最后,且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教师需要适当提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团队合作方面的重视,如增加小组作业和课堂小组讨论等;反省力-学生组分数最高,教师最低,且学生显著高于企业和教师可能与学生从小受的应试教育和谦虚谨慎以及榜样文化有关,使其经常反省自己而不够自信高校教师应做到鼓励多于批评,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特长
再次,教师对计算机操作水平显著低于企业和学生,说明教师对此重视不够,需要加强在新时代下面向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播,如教师自身应主动学习并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与模式,将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与效率优势,并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最后,教师对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学生和企业,这可能与高校教师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的理论研究身份有关,也可能与高校目前根据论文数量划定绩效与排名使教师不得不偏重理论研究不无关系高校教师应走出纯理论研究的“象牙塔”,更多走向田野、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在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使学生也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4. 对于大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们根据调查的结果认为,调查中反映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人才需求认知相比企业的一些偏差很大程度来源于高校体制弊端,因而需要更多的体制改革以改善现状:
一、学生对外语水平评分最高,教师其次,企业最低,且三者之间存在两两显著差异,说明学生和教师对外语水平重视都显著高于企业出现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高校对外语水平的制度化要求,如有些高校规定学生未通过四六级考试不得毕业等,对外语水平的制度化要求又演变为了大学僵化的应试教育,使得广大学生忽视了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大学应改变这种僵化思想,给学生提供更多运用外语知识帮助学习与工作的机会
二、教师对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学生和企业这与目前教师的论文数量与职称、级别等直接挂钩的制度息息相关,在这种制度下,高校教师往往会更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实际的业务操作,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会因此偏向理论化而轻视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需要引导教师改变过于重视理论研究而忽略实战能力的倾向,转而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并多多开展与企业的合作
三、从本调查中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高校学生普遍认为以口头表达能力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是求职时最有竞争力的“标签”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不少高校社团与学生组织行政化、官僚化、庸俗化趋势明显,学生在社团与学生组织内部的经历更多地培养了他们的“拉关系”能力而非思考与实践能力,高校应警惕这一趋势并适当对社团与学生组织进行干预,以在纠正学风的同时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主要创新之处
本项目以营销学视角探讨如何通过高等教育来切实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同时满足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其研究成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具备理论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通过对广东企业、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主体的广东高校的教师和经管类学生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建立并检验企业对经管类毕业生需求模型和企业、教师、学生对劳动力市场上经管类毕业生需求的认知差距模型,为本项目后续差距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本研究以营销学的市场导向理论为基础,将高校的人才培养定性为符合劳动力市场导向的社会行为,并通过实际调研数据加以验证,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大学课堂教学目标、为广大高校学生明智选择学习方法和道路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本研究基于上述数据与理论,对高校如何改革现行制度、高校教师如何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高校学生如何使大学学习更符合将来就业的需要,提出了一些建议,未来将在企业类型细分和动态跟踪等横截面和纵向时间序列等研究方面进一步扩展。
参考文献:
[1]范泽瑛,谢超.关于2006就业力问题及其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8:195-199.
[2]马小红.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4,6(6): 52-55.
[3]张艳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出路探索[J].学理论.2009(11): 75-76.
[4]Galbraith, C. S., Merrill, G. B..Predict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UniversityLeve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Classes: Peer Observation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Student Rating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J].College Teaching, 2012,60(2):48-55.
[5]Agrawal, D. K., Khan, Q. M..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J].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8,33(1):85-103.
[6]Sherman, P. S., Sebora, T., Digman, L. A.. Experiential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lassroom: Effects of Teaching Methods on Entrepreneurial Career Choice Intentions[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008, 11:29-42.
[7]杨理连.高职办学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待[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 32-39.
[8]Pool, L. D., Sewell, P.. The Key to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 [J].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7, 49(4): 277-289.
[9]Selvadurai, S., Choy, E. A., Maros, M..Generic Skills of Prospective Graduates from the Employers Perspectives [J]. Asian Social Science, 2012, 8(12): 295-303.[ZK)]
[10]Nathan, S. K., Rajamanoharane, S..A Study on the Various Employability Skills Required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Employe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Research,2015, 12(2):537-545.
[11]孙艺丹,从企业人才需求角度谈大学生就业[J].神州.2012(2):190-192
[12]马陆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23(1): 43-47.
[13]刘永辉,肖 烨. 大学生就业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分析[J].就业指导,2012,8(7):92-94.
[14]朱国玮,黄B.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8):64-68.
[15]陈涛,王贤芳. 就业市场双重主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知比较-基于841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0):5-8.
[16]王霆,杨玉梅,张瑾.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93-97.
[17]Wickramasinghe, V., Perera L. Graduates', University Lecturers' and Employers' Perceptions towards Employability Skills[J].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10, 52(3): 226-244.
[18]王晓玉.大学教师与学生教学认知差距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4): 40-44.
[19]王静波,刘善仕.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认知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现代大学教育,2003:58-61
[20]郑学宝,孙健敏.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145-146
[21]徐征,刘彦红,徐国义.应对社会需求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J].农机化研究,2003(4):232-233
[22]黄新敏,黄一岚,姚夏军. 谈个性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启示[J]. 教育与职业, 2006(20): 54-55
[23]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 高教探索,2005(2):91-93
[24]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75-77
[25]周媛,潘静慧. 企业人才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 高校辅导员,2011(3):51-54
[26]吴晓芹.论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与高职”基础课”教学的改革[J].才智,2011(26):298-299
[27]吴继忠.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J].职场管理,2008:52.
[28]陈红.浅谈民营企业人才需求及高职人才培养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152-153.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金融服务业;集聚;动力机制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the global economic pattern has undergone enormous changes. On the one hand, the export share of the labor-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reases rapidly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system does not loosen due to the vertical separation of the value link all around the globe; instead, it enable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various value links in the system tighter. Consequently, the global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demonstrates an atmosphere that in terms of geographical spaces, some areas witness concentration and some, dispersion. Research o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embedded in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hotspot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in the latest decade. Analyz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 concentration by basing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is conducive to understand the global factor guid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and real economy from a brand-new and broader perspective.
Key words:global value chain;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concentration;dynamic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2-45(5)
1 相关概念介绍
1.1 全球价值链
2001年,格里芬在《价值链的价值》(The Value of Value Chains)中提出应该把企业看成是在不断参与价值链形成过程中获得技术和服务,这也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建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于2002年在《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报告中指出:全球价值链是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成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过程。
1.2 金融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最早被提出要追溯到1979年,弗里曼于1979年在中提出的。本研究中金融服务业的分类范围为第3版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的金融中介服务分类。金融产业是指以经营金融商品和服务为手段、追求利润为目标、市场运作为基础的金融组织体系及运行的总称,因其对其它产业的服务功能而称为金融服务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金融业和保险业以及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业等金融辅助产业。金融机构是金融产业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金融产业活动的主体。
2 全球价值链影响下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概念模型
2.1 全球价值链影响产业集聚的路径
全球生产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整合使全球价值链布局不再在单一生产国,而是通过跨国公司FDI(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布局。这种布局方式利用较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全球范围内的海外扩张,将不同生产部门布局在具有不同资源禀赋优势的地区,这种看似分散的空间生产活动在东道国共享产业信息、基础设施,在业务上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最终形成在小范围地区内的产业集聚。全球化生产加速了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近三十年见FDI流入量提高了近十倍。跨国公司从全球生产和销售的战略角度出发,为了获得东道国相应的区位优势将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研发、生产、组装)进行分割,以 FDI 为载体使得这些被分割的环节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做地理上的重新分布。跨国公司生产某一产品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生产活动的空间范围不再局限于母国内,为了节省生产成本,转移非核心环节并海外直接投资到成本优势更为明显的地区,特别是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和生产原料的欠发达国家。
2.2 全球价值链影响产业空间集聚模式
全球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片断化地理集聚的实质是探讨全球价值链空间分离所产生的空间集聚性。虽然全球价值链促成了各个价值环节在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格局,这些分离出去的各个价值片段在空间布局上呈现高度的地理集聚性,价值环节的地理集聚性使地方产业集聚从属于全球价值链一部分。全球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生产活动在形式上可以看成是一个连续的生产活动过程,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跨国公司海外分包和海外直接投资等海外扩张行为,这一看似完整、连续的价值链条实际上是被一段段地分开的了,在空间上通常是离散地分布于全球各地。全球价值链上的生产环节片段被拆分到某一地区,那么在这个地区诸多与该地区内从属于全球价值链某一生产环节的产业直接相关、间接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集聚往往会以一个群落的形式出现。这便是全球价值链空间分离后中所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全球价值链垂直片段化后拆分出来的价值环节加速了地方产业集聚的形成,并且伴随着产业集聚形成而产生一系列具有辅的组织体系,例如相关辅助业集聚及政府设立的辅机构等。
产业集聚作为全球价值链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载体,正以不同方式融入到全球产业价值链当中。全球价值链的价值环节片断化后在全球范围内的空间重组,尽可能地利用不同空间范围各自的比较优势完成生产活动,从而降低成本。部分价值环节在特定空间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在伴随着全球价值链的空间重组形成的,并且通过全球价值链空间重组这个契机,参与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从而获得发展。
3 全球价值链影响下金融服务业集聚的路径
全球金融服务业是资金流通的中介,资金交易频密的地区,金融服务业也相对集中。随着全球价值链片断化布局进程日益深化,金融服务业在各个经济部门的运作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对所有经济活动的生产和贸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服务业集聚首先表现金融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然而这些在空间上集聚的金融机构并不是随意布局的,而是受到全球价值生产体系的分工影响的。金融服务业服务的客户追随特征说明了这一点。
价值链条的跨国发展已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金融全球化指的是各国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并向一个整体的市场发展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这两种真正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标志着金融全球化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资本管制的放宽、金融交易技术的进步,加速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全球化的动力是来自于由金融资本的本质所决定的对利润的追逐。对于金融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必然要求跨越国境而向全世界发展。金融全球化正是依托于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及金融信息管理)这些金融组织形成了时空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且通过这种配置方式使其成为转移跨国投资或回避风险的媒介。这些金融活动是整合于国际贸易流动中的,并且根源是伴随着商业服务业、全球贸易转移进入国际贸易活动的。
4 全球价值链影响下金融服务业集聚的模式
金融服务业集聚体现了实体经济金融需求相适应,恰当的金融体系能够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中实体经济金融需求,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金融体系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必须与实体经济相适应。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全球价值链影响金融服务业最直接表现为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下金融服务业活动与实体经济活动、城市空间等级体系产生锁定关系,非金融产业集聚往往伴随着金融产业集聚。并且金融服务业集聚在全球范围内不是杂乱散布的,而是依托于当地城市空间与经济发展需要布局的。因此,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服务业集聚具有空间等级体系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等级体系。伦敦金融城公司2010年9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8)显示,按照链接度、专业化和多样化3方面的属性,全球75个金融中心被分为全球性中心、跨国性中心和地方性中心3个层次,按照金融中心业务广度和深度属性,金融中心又被划分为4种类型。也就是说,世界金融中心等级体系是全球价值链影响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结果。全球价值链上环节空间分离后,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人才等金融资源上达到一定的规模和集中度,金融产业集群(如伦敦金融城、上海浦东金融集聚区)就是金融机构空间集聚发展一个典型的结果。地域空间在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方面具有不同的禀赋,在适宜的地域空间内,金融资源通过与地域空间所特有的禀赋凝结成为金融产业,进而形成了金融机构集聚。
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微观机制即是金融机构集聚。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产业的参与者,依据市场经济准则,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形成的相互联系,从而产生该地区无论是金融机构密集程度还是金融机构的种类都普遍高于平均水平的现象。金融机构集聚是金融资源与特定地理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是金融产业成长与发展,并在一定地理空间生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统的变化过程及结果。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生产活动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国内范围,金融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国际化,主要是由国际贸易额的大幅增长和以海外直接投资为表征的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
金融服务业在各经济部门的运作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对全球价值链上所有经济活动的生产和贸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全程参与到整个生产活动。全球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经济活动,不管是制造产品还是服务,都必须在生产的各个阶段筹集资金。这就离不开金融服务业作为资本流通直接的功能。比如说,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向社会吸收大量资金然后为产品生产、销售等中游环节提供贷款。保险公司则通过保险费收取,对一系列生产投资风险提供了保障。
5 结论与讨论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活动的分离和整合日益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进行,产业集聚的演进也被赋予了全球化的特征。世界各地的产业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载体,正快速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加速了产业活动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垂直分离的进程,并以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FDI)行为作为空间载体加速了世界价值体系分工的专业化。然而,这些专业化、片断化分散全球价值链上各个环节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分布于各个角落的,而是按照其所处的价值环节所拥有的附加值高低的等级排列的。因此,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聚模式是价值环节的片断化、空间重组和垂直一体化之间利益和损失动态权衡结果的最终体现。金融全球化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全球化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与实体经济生产活动的关系促进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形成。全球价值链下的金融服务业集聚模式形成是以全球价值链上、下游环节生产活动按照附加值高低的空间分离为前提的,基于不同附加值生产环节在空间布局上的离散分布,为价值链各个环节服务的金融服务业集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的等级特征。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6) .
[2] Bruce Kogut,A Note on Global Strategi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4)383-389.
[3] Gef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 .
[4] Sturgeon, T., What Really Goes on in Silicon Valley? Spatial Clustering and Dispersal in 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s,[J]Economic Geography.2002.
[5] 陈铭仁.金融机构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4.
[6] 黄解宇,杨再斌,黄解宇.金融集聚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8,(1):143-146.
[7] 梁颖,罗霄.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模式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5):16-20.
[8] 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7.
[9] 瑞斯托·劳拉詹南金融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 武巍,刘卫东,刘毅.西方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地理科学发展,2005,(4):19-27.
[11] 文嫮,曾刚.从地方到全球:全球价值链框架下集群的升级研究[J].人文地理,2005,84(4):21-25.
[12] 朱建安,周虹.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一个全球价值链的视角[J].科研管理,2008,29(1):115-121.
[13] 谭力文,赵鸿洲,刘林青.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1):56-63.
[14] 张辉. 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94(5):38-46.
关键词:秋色叶;造景;探讨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seasons, the plants in the tree, color, foliage density and color will be changed, in a rich landscape garden visitors add different vision, different ornamental characteristicsXing Yu. Autumn Trees garden landscaping, ornamental trees, one of Autumn leaves of trees is very rich in resources Autumn leaves of trees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our garden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meaning of the Autumn Trees the main species traits, characteristics, ornamental value in our natural Autumn Landscape preliminary explore their urban garden landscaping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Keywords: Autumn leaves; landscaping; explore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植物是园林绿化的基础材料和主题,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树木是三维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可限定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并赋于某种含义,同时也美化了建筑的自身,利用不同树型,采取孤植,小规模丛植或大量带状种植等不同方式限定各个空间,提供自然的景观景点,可消除建筑物硬线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1.秋色叶树木及其造景作用
各国园林部门对秋色叶树木的造景倍加重视,如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园林中,大量利用山毛榉植物来构成秋景,景色美丽宜人,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目前仍有中国原产的植物约500种,其中子属56种,花楸属21种,槭属20种,卫矛属13种。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槭树园中,收集了近50种来自中国的槭树属植物,如青皮槭、茶条槭等。这些植物构成富美饶人多姿多彩的秋景。我国也有一些著名秋叶植物风景,如北京香山红叶黄栌,长沙岳麓山和苏州天平山的枫香林等闻名遐迩,每年吸引无数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以黑松为背景,枫香林作主景的秋色风光菜、蔚为可观。
秋色叶树木是指秋季叶色有明显变化的树木,园林植物除本身在大小、形态等方面有着变化以外,还具有明显的季相特点。因此,一方面可以利用树木外型、结构和色彩的丰富多变将植物作有意识的配置;另一方面,每种植物本身叶色的变化是极其丰富的,尤其是落叶树种,其叶色常因季节的不同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在园林造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优良的秋色叶树种,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第一,秋天的叶片变得醒目、亮丽,明显不同于其它观赏期的颜色,观赏价值较高;第二,生长势较强,有较厚的叶幕层,最好是乡土树种;第三,必须是落叶;第四,色叶期较长,有一定的观赏期。湖南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丰富的秋色叶植物资源,但目前除少数秋色树木已被利用外,大都处于野生或无意识的利用状态。下面对部分利用价值较高的秋色叶树木及其造景作用进行阐述。
(1)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Hanoe落叶乔木,树冠广圆形,树形挺拔,气势雄伟。深秋叶色红艳或金黄,美丽壮观,是南方著名的秋色叶树种。枫香的红叶亦称红枫,江枫或丹枫。古今许多著名诗人都有描述枫香秋景的动人诗句,如“江枫似锦,乌桕练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长沙红叶缀满天”等等。枫香最宜在低山、丘陵区营造风景林,亦可作庭荫树,或在草坪孤植、对植或丛植,若与常绿树搭配,秋季红绿相衬,格外美丽。陆游即有“数树丹枫映苍松”的诗句。
(2)乌桕SapiumsebiferumRoxb落叶乔木,高达15米,树冠圆球形,其叶形秀丽,早春鲜红,入秋深红或鲜红。古诗云:“乌桕新添落叶红,乌桕犹争夕照红。”冬天白色的乌桕果实缀满枝头,经久不凋,古人有“偶看桕树梢头白,疑是江春小着花”的诗句。园林中,乌桕可作庭荫树或行道树,亦可植于水边、池畔、草坪等,数株散植于林间坡地也别有一番情趣。
(3)鸡爪槭Acer palamatum Thunb落叶乔木,树冠伞形或园球形,树姿婆娑优美,叶形美丽,入秋叶色变红,枫叶彤彤,如花,为珍贵的观叶树种。宜植于草坪、土丘、溪边、池畔或点缀墙隅、亭廊、山石间,若以常绿树或白粉墙作背景,则更添几分姿色,制作盆景或盆栽于室内亦很别致,其变种为园林中著名树种。
(4)重阳木Bischlfiaracemosa Chen et C.D.Chu落叶或半常绿乔木,树冠卵圆形至伞形,枝叶茂密,树形优美,早春嫩叶粉红鲜亮,入秋变为红色,蔚为美观,是南方著名的秋色叶树种之一。宜作庭荫树及行道树,作孤植树可成为园林主景。
(5)臭辣树Euodia fargesis Dodc落叶乔木,树冠圆头形,树体优美,春季银花满树,秋季赤果累累,红叶灼灼,甚是美丽。岳麓山秋景中,除枫香外臭辣树就成为其主要秋色叶树种之一。园林中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亦可散植、丛植或在坡地种植。
(6)丝棉木Euonymus bungeanus Maxim落叶小乔木,村冠圆形或卵圆形,枝叶秀丽,秋叶红艳,粉红蒴果悬挂枝上甚久,是良好的绿化树种。宜植于林缘、草坪、路旁、湖边及溪畔,也可作防护及工厂绿化树种。该树种既是秋色叶树种又是良好的观果树种。
新西部数据公司将由西部数据科技公司(WD)和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HGST)两家全资子公司组成。这两家公司2011年的合计收入为150亿美元。作为西部数据的首席执行官,John Coyne将领导新的首席执行官办公室,并分别任命Steve Milligan为公司总裁、Tim Leyden为首席运营官以及Wolfgang Nickl为首席财务官。
西部数据首席执行官John Coyne表示:“此次收购的完成是西部数据成立42年历史上最重要的举措。拥有两家如此成功的公司以及业内最优秀的人才,我们势必将铸就业内最深厚的技术实力、最广泛的产品组合以及最佳的执行力,将西部数据打造成全球领先的存储解决方案提供商。与其它行业成功的多品牌业务模式类似,两家子公司将以独立的品牌和产品线在市场内进行竞争。同时,将遵循共同的价值观,即用户满意、创造价值、不断盈利与发展。”
IDC对硬盘市场的最新预测显示,硬盘行业在2011到2016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6%。IDC硬盘与半导体行业研究副总裁John Rydning表示:“消费和商务应用中数字内容的快速增长将继续推高市场对数字存储的需求。移动、云基础架构、社交业务以及大数据分析刺激了对新形式和新细分市场数字内容的需求,因此需要存储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存储产品和技术。”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伫立于茫茫天地之间,感受着匆匆岁月无情,如果说春天带来的是生机,夏季带来的是躁动,冬季带来的是萧索,那么秋天带来的则是无奈了。喜欢一个人徜徉在落叶曼舞的小径,或者是铺满青苔的空巷,任思绪被秋风渐吹渐远,直到被若即若离的惆怅占个上峰,也只好随宋玉同叹一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
秋天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每次读起古人的诗句,总是会被浓浓的悲秋情绪紧紧包裹,却又不欲挣脱,独自啜饮慢慢膨胀的忧郁与失落,
也不知这到底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呢,还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个,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诗人曾留下过怀秋舒怀的诗句吧。
《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对秋发出的唏嘘。范仲淹的“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情与景交融,引人深伤。到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将此词稍加引发,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令人迷离惝恍、怅然若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叹息,凄凄柳下,再会无期,能带走的似乎只有满怀的秋风。周邦彦的“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写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无助。韦应物的《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则是怀人思乡的落寞情怀。相比以上对秋的无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的本色:“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总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凉,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然而换了不同的心境,诗句也会大不相同。刘禹锡就在秋风中找到了寄托,从感时伤怀中解脱了出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杜牧也在《长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风清云淡,别有洞天:“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古诗词鉴赏作为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备受关注,但受其特殊文体的影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已成为共识。学生读不懂诗歌题目、把握不准思想内容、答题步骤和语言表述没有规范的诸多问题尤其突出。虽说教无定法,但有效的技巧却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不妨引导学生找准以下“抓手”去“多学”。
一、从诗词标题入手,搜寻相关信息
标题是文章之眼,是解读诗歌的窗口。诗歌的题目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关注题目,挖掘其中蕴含的信息,能有效帮助考生打开鉴赏之门。如《蝉》《寒菊》《咏梅》《早雁》等一些以事物来命题的诗,在手法上多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方式;有些诗歌的题目直接表明了主旨,如《枫桥夜泊》中的“泊”字提示我们,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旅夜书怀》《月夜忆舍弟》《悯农》《独坐敬亭山》等,主旨取向亦非常清晰,而像《伤田家》《长恨歌》《闺怨》《江陵愁望寄子安》等,这些题目中的“伤”“恨”“怨”“愁”等情感词,正是作者的情感倾向及诗歌的感情基调所在,抓住它们理解诗歌主题,难度显然会大大降低。
二、从所选意象入手,揣摩作品意蕴
意象大多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通过选取特定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明月”寄相思,“流水”叹年华,“杜鹃”喻愁苦,“杨柳”传别怨……抓住意象,调动知识积累,结合诗句仔细揣摩,从而理解作品的意蕴。例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诗中“梧桐”“秋叶”这些意象带有悲伤凄凉的色彩,渲染出萧瑟冷寂的气氛。“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可知,正是宫女内心凄凉,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深宫的漏声如此凄清悠长。
三、从诗眼句子入手,直击情感主旨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
关键词 句。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就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用“绿”而不用“到”“过”“人”“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如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诗眼句。“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四、从作者经历入手,力求“知人论诗”
“诗言志。”诗人所要选择的题材,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情感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学识修养、思想性格、诗风倾向等因素不无关系。知其人,晓其风格,才能更好地接近作品。李白由于传奇的经历、狂放不羁的个性、愤世嫉俗的人生、富有揽日月游龙宫的神奇想象,使其诗歌清新飘逸;苏轼多次被贬官降职,但能坦然面对厄运,所以有“大江东去”的豪放语;李清照身处乱世,国破家亡,读其“昨夜雨疏风骤”时,自然不会说它是“直抒胸臆”,诸如此类,鉴赏可以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为突破口。
五、从诗词典故入手,把握主题思想
借助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抒发丰富复杂的情怀是古诗常用的手法。关注典故,理解含义,无疑会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歌主题。用诗多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则是为了加深诗句的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朝廷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了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中的“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虚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实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两幅图景对比鲜明,寄寓着昔盛今衰的感慨。
六、从诗词注释入手,领会诗词含义
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往往有意识地在诗歌后面给出一些注释。抓住这些提示材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比如赵嘏的《长安秋望》中有这样两句:“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诗后有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注释①用西晋张翰事,表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注释②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日“空”,是诗人痛言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表毅然归去的决心。两相结合,思乡归隐的思想已昭然纸上,注释的提示对我们解读诗人情感及诗歌主旨非常关键,而且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古代诗歌积淀着中华文化的精华,内涵丰富隽永,诗歌鉴赏的题型、题目可以千变万化,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扎实的诗歌文化知识,找到鉴赏评价的有效抓手,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