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专业论文范文

机电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专业论文

第1篇:机电专业论文范文

矿山机电专业是培养能从事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操作及维修、检修、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要求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2.熟知并掌握机电设备零件图、装配图、电气原理图和安装图的阅读和绘制相关知识。熟知矿山机电设备构造、原理和故障原因及分析的相关知识,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熟知矿山机电设备操作、维护、故障检修、安装调试及运行管理的能力。4.初步掌握室矿山机电设备选型、选参数及相关的设计方法。5.了解安全和文明生产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管理知识等。

二、矿山机电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安排

从该专业的特点来看,对于机械设计基础的要求比较高,主要是识图、读图、绘图、选型计算及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的能力要求比较多,掌握矿山机电及系统的设计,学会运用手册、标准、规范等资料。因此,在理论授课时要突出这方面的特点。1.理论环节本校该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为50学时,实验为10学时,根据这个学时来安排,理论知识突出与矿山机电专业相吻合的知识点。理论授课主要讲以下内容: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在这部分主要包括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以及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分析及运动的确定;②凸轮机构。主要包括从动件的凸轮的几种形式及运动规律;③轴毂连接,主要包括键连接、花键连接和销连接的几种形式以及运用的环境;④带连接和链传动是重点,因为涉及井下运输。这部分包括带的分类、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普通V带的设计计算及V带传动的张紧、正确安装与维护;链传动主要有几种形式及应用场合;⑤齿轮传动。主要讲减速器设计;齿轮失效的形成、形式及措施等。⑥蜗杆传动,主要是蜗杆传动的散热计算;⑦齿轮轮系。主要是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⑧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主要是分类和应用场合。2.实验环节针对专业的特点以及理论课授课的分配,在实验环节主要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①金工工厂参观实习。让实习工厂的老师讲解设备的种类以及每种设备可以加工的零件类型,典型零件的示范加工。让学生对工厂内的设备大概了解,清楚有什么样的设备及该设备可以加工什么零件。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加深理解。②机构认识实验。该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陈列室展示各种常用机构的模型,通过对模型动态展示,并以四连杆机构的变化情况,提出液压支架中四连杆的作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常用机结构及类型与相应的设备建立起关联。③齿轮范成原理实验。该实验是了解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齿廓渐开线部分及过渡曲线部分的形成过程,使其了解渐开线齿轮在制造过程中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以及避免根切现象的方法,并会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各部分尺寸的异同点。实验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参观。另外在进行完该实验后,还应进行减速器的拆装。④带传动的滑动率和效率的测定。该实验主要是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并了解外载荷对传动效率的影响,让学生结合矿井运输了解皮带运输的原理和结构。

三、结语

第2篇:机电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更是如此。但是,在目前的中等职业院校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时量较少。随着各个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课时却逐渐的缩减了,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实操水平更是无法跟上教学要求。授课方式单一。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课时,大部分还是以口头讲授法为主,对于一些知识表达过于抽象、苍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尔会出现部分问题难以理解的情况,使其感到单调、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教学效率越来越低,使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相脱离。在教学过程中,实操部分的内容安排与理论教学内容相脱节,实操时未曾很好的应用到理论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致使学生在实操过程中感受不到理论知识的存在,无法体会到书本上的知识在实操中的充分应用,降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以上几点问题,我们要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加大关注力度,尽量避免其在日后的教学中出现或尽量减小其影响。下面就对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

1.教学形式理实一体化。将学校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形式,设立理实一体化的教室,使教室环境贴近生产车间。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参照实物进行理解,也可同时进行实际操作。要达到教学形式方面的理实一体化要求,学校需要统一组建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同时还需要根据课程内容需求采购配备专业设备器材等,营造出与车间生产相类似的氛围。日常教学中也要实行理实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实施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实践操作教学模式。参照企业的生产过程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设定,把专业性教学放入模拟生产的情境中进行,在生产实习工厂中进行机电专业的理论性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际企业生产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两年,即四个学期。这期间,学生必须要完成基础性课程学习、专业性课程学习、机电课程设计以及机电技能实训操作。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相互结合着学习,可以充分的使用项目教学及模拟环境的方式进行实操练习。

2.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1)编写全新的教学大纲。在重新编写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大纲时,编者应该将机电专业性课程中内容相近相似的课程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课程整体感比较强的教学大纲。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应当突出强调机电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要依据工厂的实际岗位需求情况来制定专业性课程的具体排布。(2)编写全新的教学计划。学生所在学校需要将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及其主要负责人请入学校,与其共同编写适合未来指定岗位的的全新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必须要充分的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切实的推进校企一体化进程,即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徒弟一体化、教室与车间一体化、教具与工具一体化、作业与产品一体化等。3.教学评价理实一体化。在教学形式理实一体化的情况下,学校方面应该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全面改变传统的单纯的考试考核方式。单纯的考试考核方式最终的成绩高低是无法对学生的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价的,这样使学生在走向职业岗位后对自身的评价不够准确具体,领学生对自身缺少一个有效的定位,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原因是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无法做到全方位的反映出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学评价的体系应该是全面的、动态的,应当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着变化的。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1.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在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专业性课程设置方面可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这样可以更好的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同市场进行有效结合,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教育优势,为合作企业提供充足的产品研发场地,达到教学与生产双向合理化结合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为主导,尽量在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新的知识。应用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分解完整的学习过程为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项目,重新编写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参照教学方案来设计新的教学思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2.订单式培养。学校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型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特定方向性的培养技术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签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订单,使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与企业及其项目的建设相互结合,同时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立相关课程,制定招生计划、学制及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企业对于不同技术岗位所需专业知识的特定要求,同时由学校老师和企业专家两方面一起拟定专业教学大纲,确定专业课程内容设置,选定适合的教材,制定实操训练内容,还要对专业课程设定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以达到企业最新的要求。为达到企业实际生产与专业性教学零距离对接的目的,学校可以让机电技术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轮流上岗实习,充分利用当前学校现有的设备材料资源,让学生参与到产品的实际加工生产中去,使其实操练习和生产实践对接,实现实操教学和实际生产之间的“无缝”接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更进一步的加强学生的实际生产适应能力。

作者:周霖 单位: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宏,曹伟.浅谈电工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科技信息,2008,(10).

第3篇:机电专业论文范文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从新生刚入校就开始引导学生去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利用他们对新环境、新专业和新知识的好奇心,去参观前面毕业生所做的优秀作品,甚至可结合无人工厂、机械手等,进行讲解和观看,在他们对柔性加工系统的高自动化、高效率、高精度感到惊奇与赞许的同时,通过分析对比国内与国外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及技术上的现实差距,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使学生知道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份高层次、高水平的技术工作,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本专业前景的认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的欲望很容易就会被激发起来,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以后的机电专业的学习中去。

二、组织教学

利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的模式教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每个知识点,怎样以这种教学方式呈现,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学习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争论,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测评、点评、互评和打分。机电一体化专业具有新颖化、复合化和灵活多变的特点,要想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有创新理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就必须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体会到“想学”“爱学”“会学”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只是“学会”。

三、自主学习

进行了以上学习后,学生基本上学会了构建新知识的方法和步骤,各种思维能力也都有了发展,此时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并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提高反思和批判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形成成果

第4篇:机电专业论文范文

以往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进行,并且由教务、实训两个科各自计划、考核和管理,这就出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也就是说,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不能联系起来,导致理论知识不能及时消化,操作训练不能连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不能有机融合。

2技能大赛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

2.1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观念的革新中等职业学校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原因,往往会发现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训教学,学生重视理论考试、轻视实训技能,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提高,导致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公司需求和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倡导以技能竞赛促课堂教学,注重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应该以技能大赛为载体,进而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实现了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转变,逐渐建立起以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和以技能考试为重点的评价体系,确实让学生学以致用。

2.2技能大赛促进了课程内容的革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主要内容和标准由行业专家或学科、技能带头人来制定的,技能竞赛试题不仅要切合国家最新职业技能标准,还要切合生产实践;既能涵盖新内容、又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突出中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要求,不仅能突显专业特点,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最大程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如《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就涉及到配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电机原理与驱动、通用变频调速设备装调与运行,PLC控制技术等相关内容。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的创建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遵循实用的原则,从学科教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并且还要考虑各科教学内容间的交汇和融合,设计出多门课程相结合的知识内容以此来满足生产岗位对理论和技能的需求。摒弃落伍的内容和抽象的推理知识,要敢于引入新技术和新内容,生产岗位需要什么知识就讲什么知识,并且要以实用为主从而突显实践能力的培养。

2.3技能大赛改变了教师角色技能大赛是以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形式来实行的,其本身就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的很好呈现。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张显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互动,要求一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积极热情投入其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演变为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要从知识的接纳者演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项目教学法与以往教学相比,其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4技能大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现在的技能大赛考核方式是按职业岗位评价方式对参赛师生的竞赛成绩来评定,而且按照工作任务中的所有知识与技能评价点制定评分原则。技能大赛的目的是选拔具有创新能力、整体设计能力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人才,其竞赛内容分为应知和应会两个部分,主要是对本专业的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考评,对参加大赛的学生要求是技术型和应用型,并不是学术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说不做的参赛学生根本不能适应大赛的要求。以往的学科型教学方式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尽管课程改革逐步深入,但是还是存在着某些学校的教师教学模式固定而不愿摒弃,但是技能大赛的人才选拔方式将会彻底击垮他们的固守底线,必会使适应大赛要求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成为主体,众多学科综合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模块化教学成为导向。要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比武、技能表演,展示学生综合素质,用行动来代替语言充分展现自我。

第5篇:机电专业论文范文

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源头和基础,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前提。因此,选题必须符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内容涵盖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选题应联系科研、生产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选题应反映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符合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题分量、难度、深度要适当,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改进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可以设立毕业设计课题审查小组,进行选题审查,对课题内容、工作量、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可行性进行客观的评估。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来选题。考研类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较强,选用理论研究型课题类型为主;专业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以工程实践类课题为主,鼓励到工作岗位中完成毕业设计;专业不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其就业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以相对难度稍低的设计类或仿真类课题为主。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基于专业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助于解决指导环节存在问题。专业导师负责制,即从大三开始,每位学生都选择一名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导师指导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导师布置和指导其毕业设计。实施专业导师负责制,专业导师来自于科研教学骨干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其次,三年级学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

3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3.1建立毕业设计规范制度

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毕业设计大纲、指导教师职责、评阅教师职责、成绩考核标准、答辩工作规范、工作流程、论文格式规范等系列文件制度,从过程管理上形成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的规范和标准。

3.2选题规范化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化的选题申报制度,毕业设计选题实行一人一题、题目不重复。严把指导教师质量关,选派有教学和科研经验、具有讲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3.3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机构有学校、院(系)及专业建设组(或教研室)三级,采取院(系)自查和学校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明确各级监控岗位职责。监控环节分为初期检查阶段,包括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阶段,包括教师指导、设计进度、学生工作情况等;末期检查阶段,包括设计质量、答辩资格审查和答辩情况,整个监控环节形成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闭环。

3.4毕业设计量化考核

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应以毕业设计规范制度为依据,对质量监控过程进行量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质量监控、题目选择、论文或设计质量),二级指标(组织领导、质量监控、选题、成绩评定、总体水平)及主观观测点,最终达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

3.5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

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网上出题、开题下任务、中期检查、论文审阅的全过程指导,提供师生互动平台,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组织立题、中期检查、答辩分组、论文评审、归档全过程监督管理提供了工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管理水平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4结论

第6篇:机电专业论文范文

模块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分成某几个独立的模块,在讲授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对模块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模块的知识内容紧贴实际工程,强调可操作性、实践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优异的学习条件,如开放实验室、教师实验室值班。在模块学习的时候教师事先提出问题,部分情况下教师可以介绍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然后要求学生独立的或者按小组研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旁负责答疑解惑。在单片机中选取了LED灯、数码管显示、LCD点阵、智能键盘等实用性极强的课题,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电子专业教学中,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情况,分成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不同去完成。如学生维修电工中级工的考证要求,可以分成电工类和电子类两大模块来培训完成。电工类主要培养学生能工整正确的连线并安全的通电成功,可通过三周的实训完成;电子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常用元器件的识别、检测和安装调试,可通过两周的实训完成。这种教学方法既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也强化了岗位技能的针对性。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发展,CAD技术已日臻成熟,电子系统设计与电子专业的教学中已广泛应用,计算机教学已应用于电子专业多门课程中。单片机教学中,我们利用proteus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学生先在计算机的软件上画出设计电路并进行仿真调试,将仿真调试的结果与题目要求相比较,如不正确则重新画图然后重新仿真调试,直到完成题目的设计要求。采用软件进行模拟调试现实仿真的教学方法,在很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已经应用,如在PLC实验中可进行机械手的动作、电梯的上下等系统的仿真演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大大提高了,智能实训平台的使用效能也被充分开发。

三、趣味引导式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教师的主导作用虽为重要,但更要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在电子专业多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上课时在几个趣味性、实用性较强的实验中采用趣味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单片机教学中,讲太多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枯燥的无聊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单片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给学生演示了LED的“亮灯”程序,当学生看到千变万化的亮灯闪烁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在晚上一些路上的霓虹灯、一些广告招牌上的灯闪烁等等,学生会觉得单片机很有意思,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激发出来了,然后教师再给学生演示用单片机控制交通信号灯、显示数字、汉字、图片等等。通过这些实验的演示,让学生们觉得单片机在现实生活中是无处不在,又一次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单片机来设计音乐发生器电路,这时候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查歌谱、编程序,在听到自己编制的并不十分悦耳的音乐时,学生心中也会充满了一种满足、成就感。在模拟电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实训室组织学生进行电子小制作,如实际生活中很常见的音乐门铃、楼梯中应用的光控灯、一些实际电路中的声光报警器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对知识的重新认识,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体现。

四、导生制的教学模式

第7篇:机电专业论文范文

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学生具备岗位胜任能力的基础平台。优化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本产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各个任务领域,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标准为准绳,以素质教育为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的主线,以增强职业竞争力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有利于工学结合的深化和实施为根本,建立起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一)汇集三方力量优化课程体系在成立校企合作事业部的基础上,应用电子专业进一步推进校、行、企三方的深度合作,汇集校、行、企三方专家和骨干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建设性工作的开展立足以江苏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紧跟电子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对接市场定专业,对接企业定课程,深入展开对应用电子专业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的行业和企业调研,经过校、行、企三方专家的共同研讨和论证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优化课程体系。

(二)优化课程体系的举措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将一个学年划分为两个课程学期和一个工作学期,充分体现了“课程学期、工作学期分段教学、工学交替双轮循环”的特点。两个课程学期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基本能力、产品开发制作能力、产品设计创新能力;而工作学期主要是促进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充分利用“校中厂”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厂中校”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资源,按照“职业体验专业顶岗就业顶岗”的主线,实施三个层次工学结合的递进环节,形成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不间断培养,促成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的深度统一。

二、工学交替双轮循环,三层递进,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的紧密融合

工学交替是工学结合实现的必要途径,也是工学结合发展的必然阶段。从知识课堂到生产现场、生产现场再回归知识课堂的“工学交替双轮循环”模式,可以实现按产品生产制造的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教学做”一体的情境教学,[4]有效地促进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此外,要想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还需要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和对接,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一)“双轮循环、三层递进”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应用电子专业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双轮循环”实现在校内模拟真实生产现场的工作环境,在校外感受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在情境教学中掌握真实生产中的岗位要求,在生产岗位上领会专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从而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渐进养成。“三层递进”的做法即在学生的“课程学期”中循序渐进地安插三次“工作学期”,促成学生角色的顺利转变。“职业体验”即工作学期1,安排在课程学期2和3之间,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参与企业的真实生产,对相关工作岗位的技能加以熟悉和锻炼,并对具体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进行跟踪学习;“专业顶岗”即工作学期2,安排在课程学期4和5之间,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真实的电子产品组装、测试等项目,由学生完整地参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生产实习和轮岗训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电子产品组装及测试的职业定向能力;“就业顶岗”即工作学期3,学生奔赴工作岗位完全面对真实的工作情境,参与电子产品电路设计,产品生产组装、测试方案设计,现场应对和解决生产运行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由此增强其团队合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最终将身份置换为合格的企业员工。

(二)“双线交流”推进校企融合此外,应用电子专业在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长期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双线交流”原则,鼓励专任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定期到区域内电子行业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了解企业最新的产品生产工艺、技术和动态,将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技能目标落实到对学生的日常训练和培养中;同时,系部也经常邀请各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来学校开展面向应用电子专业的讲座、报告,剖析新技术新理念,宣传企业文化,全方位地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

三、嵌入“职业认证课程平台”,促成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对接,不仅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还能有利于转变“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真正把产学研的结合落到实处,实现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过度”。为了提高学生通过职业认证的比率,承担一线教学的系部应该构建具有职业培训特色的课程平台,紧密围绕职业培训的标准优化课程建设的内容,促成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双证”培养具有同等地位根据应用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校、行、企三方专家进一步通过市场调研、行业研讨,对本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进行分析,明确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学生应该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将与电子产品设计、组装和测试三大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形成“职业认证课程平台”,实施职业证书与毕业证书兼备的“双证”课程培养模式,就是要把职业资格证放到与毕业证同等的地位上。

(二)职业资格培训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具体来说,将无线电调试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的职业资格培训内容嵌入到《模拟电路分析与应用》、《数字电路分析与应用》、《高频电路分析与应用》和《电子产品电路检测与信号测量》等课程教学之中;将电子装接工(SMT)职业资格培训内容嵌入到《SMT制程与设备维护》课程教学之中;将电子绘图员、印制电路照相制版员等职业资格培训嵌入到《电子电路制图与制板》课程中。对于嵌入了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的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材的选用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应用电子专业着力于既能体现学历教育的要求,又能满足职业资格认证的需求,努力从双证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出发,找出它们的基本对等关系;并将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去,鼓励任课教师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激发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职业教育的高级形态是能引导学生实现可持续的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达成必须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为平台,以建立健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机制为可靠保障。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难以一步实现学生持续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分为基础阶段、强化阶段和持续阶段渐进培养;而学生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动力在于学习兴趣的引导,目的在于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探索是增进和塑造学生终身学习观念的有效举措。

(一)“三个阶段”促进学生持续学习应用电子专业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素质教育这条主线,通过三个阶段的递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持续养成。第一阶段重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相关课程;第二阶段辅以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塑造,增设课程《人文基础》、《职业人文》、《行业文化》,推进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第三阶段确保职业教育和可持续教育的沟通,入职前教育和入职后教育的衔接,把学生逐步培养成能适应职业变化、具有职业责任感和职业幸福感、善于终身学习且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第8篇:机电专业论文范文

首先,它可以通过FFT课件,Flas、仿真等软件的应用,把抽象的知识理论变化成可观的形式教学,在教学时展示和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电子电工技术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有助于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多媒体信息技术属于声像、图文结合的技术软件,充分运用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教学内容。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件的完善,在呆板的教学内容中穿插有趣的知识结构,把抽象的知识宏观有趣的展示出来,这样在活跃气氛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

二、多媒体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一)传统教学手段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子电工技术课程含有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内容,是一门逻辑思维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学生很难凭借想象力去理解个中意义。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则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色彩、声乐等方面对课件内容形象化,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得物理的本质可以形象展示出来,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对规律和概念理解得更为透彻。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到电子电工课程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性。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效率。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电子电工技术课程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利用多媒体视觉功能来形象展示各种电路图的不同结构以及元件的表达。例如,当讲解到电路这一章节时,由于电路中元器件非线性特征相对较多,抽象的描述讲解会有一定的困难,静态的东西学生也难以理解。而通过多媒体中的动态图形的形象展示功能,就可以使学生直观的理解到非线性特点。这种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的充分刺激学生感官的功能特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于电子电工课程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三)重现、细化实验的具体过程。对于电子电工教学来说,怎样让学生真正去理解抽象、深奥的课程知识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信息,教师会通过进行一些实验去讲解。但是由于一些实验的过程速度太快,抓不住瞬间现象,也有一部分自身危险系数大,不适合进行现场实验,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探究。例如当讲解到交流电这一章节时,按照传统的方法,老师会通过运用模型进行演示,但是模型却很难让学生观察到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电流。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电流的过程、流动的大小以及流动的方向等一一直观的展示出来,使学生在思维上更加容易理解和吸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打破时空上的种种限制,通过调动听觉视觉等因素将实验过程以最具象、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强化了学生对电子电工课程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四)增加电子电工专业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方便、快捷。相对传统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到实验室进行试验,每次实验时间都长短不一的情况来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节约实验时间,教师还可以随时对细微的步骤进行演示,对学生的疑问立刻给出解答思路,这样不仅省了上课的时间,完成每节的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强大检索和链接功能,针对课程内容,给学生普及一下相关的知识内容,增加他们的知识容量。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例如在学到电子线路这一课时的触发器原理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一些相关的电路图等,让学生在对比中分析原理,大大节省了书写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真正实现:时间短、内容精、效果好的目标。

第9篇:机电专业论文范文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实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见一些比较难的实验,但是要是不进行相关联系操作会使得技术人员当下无法熟练掌握相关技术,但是要进行成功几率比较低,再者技术人员需要针对元器件发生故障时候对电路或者其它部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该采取怎么样的解决办法。单方面站在理论方面的角度来说,能够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甚至是得到比较精确的数据效果,但是将其运用到实际过程中发现,纯粹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相反倘若没有处理好会使得影响进一步扩大,但是将仿真技术应用到电子专业中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技术人员只要依据自身需要对相关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就能够顺利解决元器件出现问题的各种情况,从而在后期操作中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为其未来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分析仿真技术的实验手段和应用实践

2.1实验手段

通过仿真技术对即将或者准备进行的实验的电路进行分析,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输入电路实验信息,依据先前制定的计划执行,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分析处理,其主要包括很多方面:电路静态、动态特性以及传输特性等诸多部分,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利用交换操作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在整体选择中选择最佳工作状态,最终完成打印和输出。根据之前制定好的计划,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为实际电路的测量和计算机输出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将两者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存在的差异。依据参数对相关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各方面都完成之后进行仿真设计,这样能够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也能够确保所获得的数据具有精确性,并且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2.2模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实践

在一些工作环境当中,模拟仿真技术在电子专业中到了的广泛认可和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工作方式的创新,而技术人员也更加喜欢这种新型的工作模式,不仅可以提前避免危险和工作当中不正确的操作,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过程中。再加上模拟元器件同设备的相似度比较高,为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方面,且在参与到仿真实验过程中能够增强动手能力,自己安插元件,自己设置参数,能够独立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自己不仅仅在技能方面有了显著提升,自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得到提高,为其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基础。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