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门诊护理专业小组范文

门诊护理专业小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门诊护理专业小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门诊护理专业小组

第1篇:门诊护理专业小组范文

关键词:老年护理;硕士教育;专业学位;实践模式

我国于2000年成为老年型国家,社会对高层次、高质量的老年专科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可培养从事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有影响力的老年护理专科人才。其培养模式以临床实践为主,辅以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但目前的临床实践多实行统一轮转,缺乏专业特点,难以满足老年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2]。依据国家要求,课题组根据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结合国内外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采用Delphi法对我国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指标进行了2轮函询,构建了以能力本位的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包括6项一级指标、45项二级指标、64项三级指标[3]。经过2年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老年护理专业性人才培养奠定了一定基础,为我国完善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及学业安排

研究生均为统招全日制,学制3年。学业安排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方向”的原则。前期趋同指所有研究生第一学期均在校完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如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方法、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等,并取得规定学分。后期分方向指第二至第六学期,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相应护理专科实践和护理科研训练。目前共有4名老年护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按照此模式进行实践。

2实践模式管理

最终通过完成64个三级指标进行临床实践模式管理。

2.1实践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临床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下,结合老年护理方向特点,制定了如下具体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老年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老年病防治、老年保健康复、老年心理护理、家庭护理、临终关怀等;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如治疗护理、生活照顾、康复技能、镇痛技能等;具备临床思维的能力,能发现并分析解决老年问题;具有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如口头表达,护理文书书写等;在老年领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如科研设计及实施、成果推广、循证护理等;具备进行教育的能力,具备如临床带教、护理查房、健康教育等;具备医院及老年机构管理的能力;与其他老年护理相关人员合作的能力;能为自身制定专业发展的能力,如职业规划、自主学习等。

2.2实践基地与时间

为体现老年护理专业特点,重点在老年病多发的科室及老年人聚集的相关机构进行实践。总时间为22~28个月,具体安排见表1。

2.3实践内容及形式

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日常护理工作,如老年护理基本操作与技能、老年急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保健与康复、营养与膳食管理、家庭访视与居家护理、临终关怀等;行政工作,如病区管理、运行管理、健康档案管理等;此外还有护理门诊、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讲座、病例讨论、循证读书报告会、临床带教等内容。

2.4导师

学生培养过程中,成立指导小组,其成员包括,双导师及实践指导老师。双导师为学院导师和临床导师,均为在老年护理方面有影响力,副高及以上职称。2.4.1实践指导老师选取依据各实践基地不同情况,实践指导老师选取方式亦不同。医院实践导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社区实践导师要求: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社区护士以及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社区医生;老年机构及临终关怀机构实践导师要求: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护士。2.4.2指导小组职责校内导师和临床导师共同对研究生全面负责,包括政治思想、临床工作能力、临床带教及管理、科研各环节的质量。实践指导老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期间的指导。

2.5实践过程

2.5.1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前,导师小组及研究生通过座谈会,根据实践要求、研究生特点等,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集中完成在机动时间6个月。2.5.2指导方法整个实践过程中,采取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方法。临床指导形式为分管床位制,要求每个轮转科室管理床位数不少于5张,整个过程中做到放手不放眼。指导方法主要为讨论法、讲授法。此外,要求研究生组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参加科室学术活动、医疗查房等。在社区医疗机构实践时,主要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家庭访视、居家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形式进行实践。

2.6考核

2.6.1临床实践考核实行“出科考核与结业考核并重”,即每结束一个科室,均要根据培养标准和实践考核标准对其综合素质和轮转科室的实践技能水平进行考核。结业考核于第六学期进行,考核思想品德素质、临床实践能力。其中,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历答辩、病历资料评价及护理技术操作考核。2.6.2科研要求实践期间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要求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或循证方式设计解决方案,提出对策;类型为含文献综述的病例分析报告或结合临床实践的调研报告。

3对该模式的评价

研究生临床实践结束后,将评价表发放给实践机构、临床实践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三类人群,主要采取开放式问题收集对该模式的评价,包括该模式特点,能否满足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临床实践结束后学生存在的不足。

3.1研究生评价

研究生认为该模式最大特点,增加了老年护理实践场所,特别针对社区、老年养老公寓、老年临终关怀安康医院,服务的老年人群包括正常老年人护理、慢性病老人护理、临终关怀护理,体现老年护理特色,实践时间安排合理,对提高其临床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分管床位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但研究生反映在社区医疗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实践时,由于我国社区医疗发展缓慢,尚未形成一定模式,老年护理的专业性还没有体现出来,真正开展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建议这两个地方的实践时间可相应缩减。

3.2实践机构评价

实践机构认为该模式总体能体现老年专业特点,满足老年专业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感觉研究生对各种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护理手段不够,特别是社区护理场所应增加老年养生、老年慢性病中医护理手段,如按摩、食疗、艾灸等。这些手段对老年病人的居家护理更容易开展。希望在临床实践强化之前把老年专业理论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增加老年人心理护理理论知识,强化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

3.3导师评价

指导老师认为在增加老年护理实践场所的同时,又保证了学生科研临床实践的需要,同时还结合学生兴趣安排实践场所,总体对研究生水平的提高有了实践的保证。但学生普遍缺乏总体职业规划,所以对机动实践安排还没有合理的选择,主要考虑了科研的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后,学生病历答辩、病历资料评价考核明显得到提高,老年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种病历答辩的方式对导师的要求也高,有助于教学相长。

4讨论

4.1转变观念,把老年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

有研究显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带教老师不能满足其实习需求,实践收获与护士长的重视程度相关[4]。为避免学生过度注重外界因素,在实践前与学生讲明情况:临床实践过程中的老师,学历不是很高,不一定达到其理想的指导状态。因此在实践时,要培养研究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不断主动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临床实践安排中可以针对中医养生、中医护理实践增加一对一跟师学习。4.2加强监管实践过程中,实行两周向校内导师汇报,一个月向实践科室指导老师汇报,一学期向导师小组汇报的形式,内容包括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国内外的做法等。研究生表示该方法对科研题目的选择及提高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4.3加强师资培养

虽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践质量,但临床实践指导老师普遍存在: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欠佳、科研能力匮乏等问题。因此在师资方面,应组织专门机构定期对临床实践指导老师进行培训、考核,要求其为双师型教师。此外还需加强国内外交流,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策略,促进导师队伍的成熟,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4.4进一步完善实践模式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较少,如缺乏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老年心理护理理论与实践、传统体育保健与中医等,尚不能凸显研究方向特色,因此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内外课程设置。对于研究生反映的实践时间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整,一是把医院临终关怀1个月调整为艾灸科室临终关怀和艾灸科室各0.5个月,二是把社区门诊和家庭护理各缩短1个月,增加营养食疗搭配、制作2个月。目前尚无专门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做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初始阶段,课题组针对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模式进行了尝试,由于实践模式应用范围较小,还需要增加实践范围,调整和完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10]15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马玉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10):2200-2202.

[3]张璐,孙建萍,宋丹,等.运用Delphi法构建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实践模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4(11):269-272.

第2篇:门诊护理专业小组范文

【关键词】综合医院;门诊护理;难点分析;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医疗常识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此则促使医疗就诊的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阶段,综合医院的门诊护理工作可以直接的对医院社会形象进行体现。门诊护理工作复杂众多,转变门诊护理理念,及时有效的解决与总结门诊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于门诊护理人员具备着很大的挑战和机遇[1]。因此,提升门诊护理服务态度与工作质量是有效解决门诊工作中遇到的突况与难点的有效途径[2]。本研究中选择我院门诊部获得职业资格证的32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分析采用门诊护理中的难点,且积极主动的实施应对措施具备的重要意义,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部获得职业资格证的32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有16名护理人员,都为女性,护理人员的年龄为22~45岁,平均为(33.9±1.1)岁,护龄为2~18年,平均为(8.8±4.1)年。专科学历9人,本科学历23人。有3人的职称大于主管护师资格,而职称在护师或者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为13人,有16人工作经验未满五年。全部护理的从业时间、学历与年龄等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具备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日常门诊常规护理方针实施,而研究组采用门诊护理中的难点,且积极主动的实施应对措施,具体实施步骤如下:对于门诊护理任务繁杂与工作多,以及门诊病种多与人流量大等因素导致的门诊护理人员收入偏低、患者投诉率较高以及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应该采取小组制度,任命护士长为主要负责人员(组长),对日常门诊护理工作的大局进行统筹规划,积极的领导小组成员对门诊护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在门诊护理中得以实施。除此之外,还应该定期的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工作质量等进行考核与统计。

1.3 观察指标

对全部门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实施考核与统计,对护理满意度、门诊护理质量以及护理安全等进行分析研究。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SPSS17.0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数据进行了分析、统计与处理,采取卡方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若P

2. 结果

对全部门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护理满意度、门诊护理质量以及护理安全等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研究组门诊护理人员的指标观察情况明显的比对照组好(P

表1:分析比较两组门诊护理人员的指标观察情况

3. 讨论

对于综合医院而言,其具有着每天门诊病种多与人数多等特征,由此及时的为患者就诊提供便利以及提升门诊效率则逐渐的变成门诊护理的关键,其中,门诊护理工作直接影响着综合医院的服务质量与整体水平[3]。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注重门诊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与医德,定期的采取有效措施对门诊护理人员实施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工作义务、工作职责与法律意识,使门诊护理服务理念得以转变,注重医德培养,时刻以人为本,从而创建有序就诊与和谐就医的医疗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有效的使患者与医生对门诊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提升[4]。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全部门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护理满意度、门诊护理质量以及护理安全等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研究组门诊护理人员的指标观察情况明显的比对照组好(P

结语:

综上所述,门诊护理中应重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技能、护理质量、专业素质、服务满意度与医德培养等方面,对建立和谐的就医环境与树立医院形象等具备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晓蓉,任君,褚珈乐.综合性医院门诊部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与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5(11)∶66-69.

[2]颜SS.医患关系和医疗合同立法探析――兼谈对医疗纠纷的本源遏制[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12,17(26): 83-86.

第3篇:门诊护理专业小组范文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花果医院妇产科,湖北十堰 442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加强护理管理对降低妇科门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意义。方法 该院自2012年起开始执行严格的护理管理工作,如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加大培训力度、规范物品存放、严格执行消毒杀菌处理等,对比2010—2013年该院妇科门诊部的环境检测结果及实际确定感染人数。结果 加强护理管理后有效减少了实际确定感染患者的数量,使感染情况得以有效控制。结论 加强门诊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的控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关键词 ] 护理管理;完善;妇科门诊;医院感染发生率;意义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094-02

医院感染由于可能会引起各种不必要的疾病,加多诊金,增加经济负担,一直受到很多关注。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加强护理管理是减少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手段之一[1]。其中门诊部作为对外第一窗口,也是医院中患者流动量最大的一个的部门,特别是妇科门诊,大量各种病毒感染者的大量流动,如果对各种医疗垃圾不能有效处理、或是没有进行彻底的无菌操作,可能会引起大规模的感染事件,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完善对妇科门诊的护理管理工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自2012年起开始实行严格的护理管理,回顾总结2010—2013年该院妇科门诊的环境检测结果、确定的感染患者数量,并对比完善护理管理之前的环境检测结果、确定的感染患者数量。

1.2方法

执行严格的护理管理制度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前提条件。该院自2012年起开始按照相关规定构建符合妇科门诊特点的护理管理体系,并成立相关的检查小组负责感染质量控制的监督,此外还成立了相应的考核制度,至今仍在不断完善。具体方法如下。

1.2.1加大培训力度为了从根本上减少感染的概率,我院加强了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包括护理专业技巧、相关教育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责任心,使护理人员能够规范护理操作,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具体做法是:①定期开展预防感染相关的基础理论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业务绩效挂钩,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自觉性。②针对妇科门诊的特点对护理人员进行预防感染操作技术培训,包括隔离、消毒、灭菌等操作,以提高护理人员日常操作的规范性。

1.2.2加强各类医疗用具及药品管理严格按照医疗用具、药品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管理。如:进行消毒杀菌处理的物品按照日期进行存放;使用过的如听诊器、体温表等医疗用具,进行消毒干燥后再进行保存;对门诊部流通空气、敷料等进行定期细菌检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医疗垃圾进行处理,并送往指定地点进行回收处理;所有一次性物品使用前应检测包装是否完好,避免污染的可能性。

1.2.3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消毒杀菌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如: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必须穿戴医用手套、口罩等保护用品,并洗手消毒;定期对门诊部操作台、妇检床等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对臀垫等消耗物进行妥善回收焚烧处理[2];酒精等常用医疗药品要妥善保管,并对容器进行定期消毒;对标明无菌药品或溶液等要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一旦超过时间不得再使用。

1.2.4加强环境检测工作定期对门诊部的环境进行检测,有利于控制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并及时查明感染源头并处理,从而能够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因此,监管部门要对医院门诊部空气、敷料等进行定期抽查,以便掌握门诊部的环境情况,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1.2.5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由于很多病菌都具有入侵性,加上一些如刺伤、割伤等微小意外事故,每日接触各类感染源的护理人员很可能会受到感染,所以要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感染防范意识。控制门诊部感染也是对护理人员自身的一种保护。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2010—2013年的环境检测结果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对比2010—2011年间与2012—2013年间该院的环境检测结果及实际确定感染人数,见表1,可见2010—2011年该院实际感染人数与2012—2013年的实际感染人数有了明显的下降,而环境检测平均合格率有明显的增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各界对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重视,必须提高对医院的感染控制质量。而门诊部作为医院对外的第一窗口,具有病人多,流量大等特点,尤其是妇科门诊,经常要接触各种病毒携带者,若不能进行有效处理,极易发生交叉感染,造成严重后果,影响到患者的生态健康,也极大的损害医院的整体形象。而不断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加强护理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加强护理管理,充分发挥护理工作对预防感染的作用,除了要加强医院领导对感染预防的重视,不断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以外,还要发挥护理工作在预防感染中的带头作用,要有护士长以身作则,并对相关护理操作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利用考核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在加强培训方面,不但要包括护理专业技巧、相关教育等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责任心,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技巧,减少感染的发生外,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预防感染教育,在门诊部宣传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增强全民感染预防的认识[3]。此外,还要加强各类医疗物品的规范化管理、严格进行消毒杀菌工作,减科门诊部的感染源。最后,要加强环境检测工作以及护理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手、空气、物体表面等进行抽检,以掌握妇科门诊部的环境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4-5]。

根据该研究结果可知,加强门诊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的控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潘楚云,钟时汝,朱维,等.妇科病房无缝隙护理的管理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6):34-36.

[2]郑敏.加强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老年病房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6):12-13.

[3]王莉.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疾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临床价值观察[J].当代医学,2013(3):79-82.

[4]龚冬芳.无缝隙护理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5):7-9.

第4篇:门诊护理专业小组范文

关键词:临床护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77-01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临床护理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很多曾经非常有效的护理方法也逐渐失去效用。由于现代的医学模式改进,使得护理的范围不断扩大,护理模式也在改变,原来传统的只是以躯体护理为主的模式需要转变成为对人的身、心为一整体的护理模式。

1 对功能制护理的回顾

上个世纪初,根据当时的医学技术以及生物医学的模式,功能制护理是护理方式的主要形式,强调事物各部件的功能。因为生物医学的模式是把疾病看作单独的社会行为实体,认为人的健康与社会心理因素没有直接的关系[1]。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强调了疾病的客观认识,忽略了社会和精神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建国初期护理人员由于受到这种模式的制约,只重视了躯体护理,而忽视了任何疾病都是发生在人的身上。从而只是机械式的重复流水工作,如生活护理、治疗、打针、换药,而并不关心病人的精神状态,情绪,家庭背景和其他人情关系。

2 责任制护理的回顾

50年代以后,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医学、心理模式。护理模式也相应的从功能制护理转变为责任制护理,强调了岗位责任制和对病人的整体护理。这种护理模式不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而且看中有感情处在社会环境中的人的护理。包括病,病人和环境。从病人入院开始有一到两名护士24小时负责,不仅按照医嘱进行检查治疗,还要给予病人健康教育和心理的支持。护士时刻关心自己负责的病人,加强了护士的责任感,同时也增强了病人的依托感和安全感。

3 现代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

由于传统的功能制护理和责任制护理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医疗模式的发展,因此系统化整体护理势在必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形式为小组责任制,其核心为护理标准程序,提供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需求的最佳护理模式。当今的医学模式认为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是一个具有精神特征、心理和社会特征的综合体[2]。通过掌握患者的情绪、家庭背景、社会背景与病情相结合,从整体出发,做到有计划的护理。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提供适合身体健康需求的最佳护理,从而解决病人的实际需要。

4 临床护理的发展趋势

4.1 护理人员的素质:护士是临床护理的基础,也是现在护理模式的执行者,护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护理学的发展和整个新模式的实施。新时代的护理人员的高素质主要表现在:1)思想品德:护理人员对待工作要有责任心、事业心,对待病人要有爱心、耐心。扭转传统的病人求医生的思维模式,应该主动、热情的提供帮助和服务。2)专业知识:需要熟悉掌握和熟练的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具备娴熟的实践技能。3)综合素质:要求护理人员知识面要广,除了相关专业的知识以为,还需掌握一些社会知识,心理学、伦理学、外语知识等。

4.2 护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4.2.1 专业化发展:随着人类的健康需求,中国护理专业化分工更细,更为明确,比如专科护理人士,照顾精神病患者的护士,不仅要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同时也要储备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

4.2.2 范围的扩展: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残障人士以及病人知识的增加,让护理专业的范围逐渐扩展[3]。护士的需求也从医院走向工厂、社区、家庭等。

4.2.3 专业技术的要求: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比如肌肉注射减轻疼痛感,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以及每次巡查对病人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判断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这些实践性的技术,需要护士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对新科技、新理念的探索和研究[4]。

4.3 护理服务的人性化:为了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在医院开始不同的门诊病房、如专家门诊、普通门诊、多人病房、单人病房等一系列特殊、普通的护理服务。做到尊重患者的权力,满足病人合理的要求。要从传统的护患关系即患者求医生的观念,转变成主动的为患者服务。关心病人的健康,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与患者沟通时警言慎行,切不可对患者大声叫嚷,时刻要注意肢体语言的修养。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虽然这些都是比较简单的礼仪,但是会让患者在心中对医护人员甚至是医院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同时也对患者的康复带来积极的影响。

4.4 临床护理模式的发展

4.4.1 护理模式人性化: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从了以前传统的以病为中心、以躯体护理为主的功能性护理模式,到现在护理逐步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强调人是社会环境中的人,以保护病人的健康为宗旨,帮助患者掌握自身疾病的治疗、护理、预防的知识,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5]。

4.4.2 护理模式个性化:为了满足不同患者的健康需求,未来的护理模式需针对不同的层次提供不同的护理模式。比如在医院设立老人、慢性病护理门诊、病房等。设立社区、工厂、家庭护理咨询门诊。这样才能完善整个社会的护理。

4.4.3 护理模式规范化:在学校以及医院制定教学计划,规范护理人员的技术、认为、知识。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

5 总结

总之,未来的临床护理的发展更倾向于以人为本,更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为患者主动的提供护理服务和更舒适的护理环境。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护理人员应抓住新的机遇,为护理事业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刘静慰.临床护理用文[M].北京:人民军区出版社,2002:87-89

[2] 叶志弘,孙晓敏.以人为本,提供超期望服务[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315-317

[3] 王曼.全球护理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0):471-472

第5篇:门诊护理专业小组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20-01

为了更好地为输液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降低护理质量缺陷,减少和避免医患纠纷,我院输液室加强对输液质量监控与管理力度,有效预防了护理差错和医疗风险[1]。

1 建立质量监控管理小组

监控小组由护士长、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质量监测员组成。根据输液室特点,制定管理制度与措施,并组织实施。对皮试、肌注、静脉输液、配药、巡回、加药、拔针、观察病情、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消毒隔离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护士长及护理部,积极协助调查和处理,尽量降低医疗风险。

2 加强风险管理

对输液室护理人员进行风险识别、控制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法律条例》、《静脉输液流程规范》及新业务、新技术,全科工作人员每月进行一次护理专业理论考试,以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和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护士整体素质和责任感[2]。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预防,用法制规范自己的行为[3]。

2.1 建章立制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三查七对制度》、《输液室消毒隔离管理制度》、《输液室质量检查标准》等,使输液每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杜绝医患纠纷的发生。

2.2 确保优质服务着装规范,微笑服务,语言文明,解答耐心,便民措施和服务细节到位。

2.3 做好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沟通良好,告知详细易懂,如滴速、渗漏、不良反应、拔针按压时间及注意事项,做好用药目的及疾病康复相关知识指导。

2.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输液流程规范,工作人员操作时戴口罩,输液、注射、皮试一人一针一用一更换,配药注射器一组更换一注射器,泡罐每周更换2次。无菌液体开瓶后超过4h禁止使用,注射器吸取的药物保存时间超过2h禁止使用,无菌包超过7d未用,须重新灭菌。

医院输液室通过实施质量缺陷控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使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成为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杜绝了质量缺陷和医患纠纷。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由实施前的94%提升到98-100%。使患者得到了实惠,使护理人员加强了责任感,融洽了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第6篇:门诊护理专业小组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情景教学;有效方法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新的卫生职业岗位不断出现,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卫生职业人才[1]。卫生学校定位于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主要培养国家执业护士。《妇产科护理》作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培养知识技能型的卫生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现结合梧州市卫校的教学条件就《妇产科护理》教学应用情景教学进行相关探讨。

一、背景

1.学科背景

一直以来妇产科护理教学资源基本是课本上的文字和模型、投影,近年来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图片和视频得以充分展示,直观性较好。但由于妇产科护理教学内容多,实践性强,本校没有附属医院,使得学生见习的机会少,教学难以满足现代教学要求。

2.学生背景

本校的护理专业学生为女生,年龄15~18岁,初中毕业,大多数来自农村,少数来自城市的独生子女。由于大多数学生是中考的落榜生,文化基础不扎实,理解能力较差,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动手能力差。如果只是单一的灌输知识,难以达到教学目标。但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好奇心强,善于模仿[2],这是实施情景教学法的优势。

二、条件的支持和准备

1.硬件方面

近年来,我校加大了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学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利用更多的图、文、音和视频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图文并茂,使学生“如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寓学于乐。实验室新购置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医学模型、如高级分娩机转模型,婴儿模型、妇科检查模型等,以“代替”患者,使学生“如见其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软件方面

(1)鼓励学生收集身边遇到的真实病例、向父母长辈了解有无认识的相关病人、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收集病例。此举拓宽了病例来源的渠道,而且由于是学生自己收集回来的,他们感觉比较真实,也容易引起重视,印象更深刻。

(2)选取和整理学生收集的病例资料,如有不足则提前到医院收集相关病人资料。

三、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创设医学场景,让学生亲自参与,自由发挥,加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转变,从而有效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一般来讲,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下面以《流产》为例阐述一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1.感知―创设情景,形成表象

(1)利用案例引入新课。先给学生讲一个流产的案例,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索、学习流产的有关知识上来。

(2)学生分组。课前让学生自由组合,每7人为一组,各组选出一个组长。由于学生多,课时少,只有90分钟,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所以用抽签的方法抽出5个组,告知剩下的组将在下一次授课过程中参与活动。将病例资料发给“孕妇”,使其熟悉病情。

(3)分配角色。告知学生每组安排一人扮演“医生”,一人扮演“孕妇”,剩下的5名学生均扮演“护士”,其中一人评估健康史,一人询问身体状况,一人询问病人心理-社会状况和指导病人进行辅助检查,一人进行护理体检,一人制定处理要点。

(4)模拟表演,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大胆模仿,自由发挥,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各组依次进行表演。一般表演经过:“门诊医生”坐在讲台前,“孕妇”入场。“医生”询问病情后收住院,“医生”退场。“护士”进来,分别与“孕妇”交流,进行护理评估。

本环节“孕妇”是关键。鼓励“孕妇”用尽量夸张的神情和动作进行表演,加上学生表现风格各不相同,往往可以给观看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理解―讨论病例,深入情景

(1)布置任务。每组退场后共同讨论护理诊断,每组至少给出4个护理诊断,由组长写在黑板上,再共同制定护理目标、护理计划,分别用纸张记录下来。

(2)实施护理措施。“孕妇”再次返回讲台前,坐下,5名“护士”分别对该“病人”进行饮食和休息护理、制止出血和防治休克护理(根据病情模拟用药或输液,或做术前准备)、预防感染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3.深化―总结内容,巩固知识

(1)学生评价。各小组将本组病人的发病原因、病情特点、类型、处理要点、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进行简要报告。

(2)教师总结。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内容,如流产的类型、处理要点和护理措施,对难点,如健康史进行进一步讲解。布置复习题。

以上就是情景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教学过程中的一次运用。这样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愉快,学习兴趣高,注意力集中,由于是学生自己对病情进行分析并安排表演,极大地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取得了最佳的课堂学习效果。

四、运用情景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教材内容的选择

情景教学法作为活跃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最关键的要看引入或创设的教学情景是否恰当生动。这就要求教材内容本身必须适合提供创设情景的条件,如胎儿窘迫一节,孕妇无特殊自觉症状,仅有胎动异常或胎心率异常,孕妇甚少察觉,一般需要产科检查方可发现,因此难以设计相应的情景,这样则不必勉强为之,可运用其他教学方法。

2.教学时间的控制

情景教学法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而中专课堂一般每节课为40~45分钟,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数,每个情景所需要的时间,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3.教学课堂的控制

情景教学法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情景”交给学生,但不是完全放任自由。教师仍然是教学课堂的灵魂,如果失去教师的掌控,课堂就会失去方向,甚至混乱不堪。因此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起引导和掌控作用,让教学课堂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总之,情景教学法可以成为中职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可行的策略。学会并正确使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变“被动的苦学”为“主动的乐学”;变“死记硬背的死学”为“练中学、学中练的活学”;变“抽象理论的难学”为“身临其境的易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7篇:门诊护理专业小组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06级10个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500人,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年龄18~20岁,均为全国中考统招生。

1.2确立项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产前检查实训项目分解为4个任务,任务涵盖产前检查的常规护理操作。

1.3项目评估

1.3.1护生层次评估

2006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该年级护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及护理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系统掌握了护理职业基本技能,能较好地把握护理操作整体实施过程,具备护理职业道德,有较强的求知欲,实践能力强;能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适合开展项目教学。

1.3.2教学资源评估

我校教学资源丰富,校内妇产科护理实训基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模拟产检室为护生提供了高仿真的学习环境,内有四步触诊模型、骨盆外测量器、多普勒胎心听诊仪(台式、袖珍式)等仪器,供护生学习和反复练习。我校与多家医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方便护生临床见习,促使护生通过临床实践加深理解理论知识。校外临床见习产前检查与校内高仿真学习环境,真正实现了教学和临床的“无缝连接”。校内拥有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中配以幻灯片产前检查VCD碟片等资源,可吸引护生注意力,加深记忆,活跃课堂气氛。

1.3.3本课例功能定位评估

在开展本次课程前,护生已学习了胎势、胎先露、胎方位概念,正常胎方位种类,足月胎头的结构和径线等基础知识,明确了产前检查实训操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本次课程的基础上,护生将继续学习妊娠图的绘制等知识和技能,从整体上把握产前检查工作流程。本次课程的内容分析:产前检查实训操作,旨在向护生阐明产前检查的具体操作流程,使其掌握产前检查操作的具体内容。本次课程中的4项任务互相联系,是产前检查中关键的一环。

1.4项目目标

1.4.1总体学习目标

高职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学旨在培养满足妇产科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通过妇产科护理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培训,注重提高护生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水平,进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1.4.2具体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任务顺序,通过教师组织和引导、护生分组学习、组内护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方法,帮助护生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四步触诊的目的和方法;正常胎心音的次数,胎心听诊的位置;骨盆外测量的正常值和方法。(2)能力目标。在项目实践操作中通过学案、网络、参考书等多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源,培养其查阅文献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临床见习培养护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识的能力及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端正护生学习态度,具备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通过护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方法培养护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布置任务

根据目的性、涵盖性、问题性、协作性、开放性五大原则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准备相关教学资源,为实施项目教学奠定基础。笔者根据项目目标布置4项任务:(1)四步触诊(在孕妇模型上进行);(2)胎心听诊,掌握正常胎心音的次数,在模型上找到胎心听诊位置,鉴别正常胎心音与孕妇腹部杂音;(3)骨盆外测量,掌握骨盆外测量的正常值;(4)为孕妇进行产前检查,进行骨盆外测量并判断是否正常,在孕妇腹部进行四步触诊,根据四步触诊结果判断胎心听诊位置,正确听胎心。

1.6制订项目实施方案

教师给出项目和任务,具体实施计划由护生制订,经教师修改且双方认可后执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6.1课前预习

教师编写学案,指导护生阅读学案,使其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源,培养其查阅文献获得知识的能力;组织护生在产前门诊见习,引导其进行临床观察,对产前检查形成总体印象。

1.6.2复习回顾引入新课项目介绍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设疑激趣法)引导护生回忆相关知识;激发护生探索新知的兴趣,进而展示学习目标,介绍项目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1.6.3护生分组制订计划

首先对护生进行分组,为教学开展奠定基础。2006级高职护理专业每班50人,随机分组,每5人1组,每组推选1名护生任项目组长。每组配备1位教师指导护生制订计划。各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而个别问题可由教师组织组内或组间讨论,从而培养护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1.6.4执行计划、调整计划

项目组长按计划组织护生进行技能操作演示,组内其他护生观察并记录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正、补充及总结,确保操作正确。在此过程中,教师用任务驱动法、探究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法指导护生实施计划,指出其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调整计划。

1.6.5成果展示

各组选出1名护生演示操作后,教师引导护生总结学习心得,组织护生进行互评,最后教师总结护生优点和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帮助护生掌握项目教学的一般流程和注意事项。在这一阶段,护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使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于实践。

1.7教学评价

通过提问、观察、任务展示等方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多角度和全方位评价。

1.7.1自我评价

让护生采用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方式,记录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获得的经验等并进行总结归纳。

1.7.2小组评价

小组成员对他人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优点、不足等作详细评价,使护生从互评中发现自身不足,进行反思。

1.7.3教师评价

教师分析护生学习状况、特点,将实践操作技能、观察实验技能、语言表达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作为评价重点。让评价真正发挥督促和改进作用。

2讨论

项目教学法大大提高了护生妇产科护理实训操作技能,2005级护生实训考试90分以上的占80.0%,60~90分的护生占12.0%,60分以下的护生占8.0%;而2006级实训考试成绩达90分以上的护生占90.0%,60~90分的护生占10.0%,无不及格护生。笔者对2006级护生进行了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见表1)。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地位和角色不断转变。当护生学习新技能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当护生运用已学技能时,教师是引导者;当护生自主活动时,教师是秩序维护者;当护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又需要充当协调员[2]。而护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主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实施项目教学法,护生将有更多的操作机会,易有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第8篇:门诊护理专业小组范文

1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

1.1临床护理方面

1.1.1入院前的护理服务 门诊导诊护士提前15 min上岗,护士着装干净、整洁、面带微笑,起立迎接前来就诊的患者,给患者和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好导诊工作。

1.1.2入院时的护理服务 病房护士接到患者入院通知后,根据病员的性别、疾病等安排好床位,整理并准备好床单元以迎接新患者。接诊护士向患者及家属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协助患者办理住院手续,负责把患者带到病房安置好床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住院须知、作息时间、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贵重物品的保管、主管医生、病区主任、护士长等。并嘱附患者及家属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和医务人员联系,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感和归属感[1]。

1.1.3入院期间的护理服务

1.1.3.1创建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病房环境和设施尽显人性化,增加了基础护理设施,专门为老人添置了坐便器、预防跌倒、十知道上墙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1.1.3.2优化工作流程、工作流程注重细节、将工作流程进行主次分明,重点强调主要环节的人性化服务。各项治疗和护理尽量在睡前完成。另外,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是优质护理的核心内容。

1.1.3.3护患沟通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及时有效沟通对患者病情的治疗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患者对医院和医护人员都不熟悉甚至感到非常的陌生,严重的会产生恐惧心理,良好的沟通可以实现更好的医疗质量,达到更高的工作满意度[2]。

1.1.3.4加强健康教育 由于改革了护理工作模式,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分床到人、责任包干,从患者入院到出院随时都会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供连续。责任护士并在健康教育本上签字并存档。

1.1.3.5出院指导 责任护士为患者作出院指导,指导患者的饮食、服药、锻炼等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发放爱心卡,记录患者或家属的联系电话,以便随访。

1.2对护士的基础护理要求方面

1.2.1转化思想、强化护理人员重视基础护理的意识[3]。了解基础护理内容,永远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树立"我能为患者做什么"的服务意识、关爱人的健康、提供温馨的服务、施行亲人般的护理。

1.2.2重视护理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护士的基础护理水平,同时加强专科知识的培训。

1.2.3加强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提高护士临床实践技能,基础护理操作由各专项管理小组和科室质控小组负责、监督、考核。

1.3工作(管理)模式方面

1.3.1护理人员坚持"始终临在"的创优服务理念。病房护士分成两个组,包干到个人,变分散式护理为集中护理。每名护士管理4张病床,采取连续无缝隙的工作制度,工作范畴为生活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

1.3.2实行个性化排班。建立机动护士库,根据患者数量及工作量,随时调整各病区的护理人员,满足临床需要,护士长根据患者数量及工作量,按需排班提高工作效率。

1.3.3树立"防而不护"的理念。由于医院防护多,患者病情重,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为此医院聘请了较高文平护理员,落实生活护理。

1.3.4实行护士层级管理与绩效考核。将病区护士分为5个层级,从N0~N4 5个层级。以专业知识、技能、服务满意率、文凭、职称挂钩、层级越高护理津贴越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护理服务、专业考核等情况与津贴、评优、评先挂钩,使优质服务的开展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

1.3.5建立各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工资与效益挂钩,自主分配制度,设立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鼓励护理人员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建立长短相结合的培训制度。

1.4护生意识方面 在护理团队中的另一个群体,90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护理实习生。因此要特别强化护生的创优服务意识,对其加强引导,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达到创优的最终目标"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1.4.1加强护生礼仪 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

1.4.2加强护生的法制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证护理安全。

1.4.3临床带教过程中,加强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在护理工作中,要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过程中[4]。

2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

2.1营造科室服务氛围 在各个病区走廊内展示优质服务标语与口号,明星护士护理风采,制定规范示范服务标准,文明用语标准,各项护理常规和生活护理操作标准。组织大家进一步学习优质服务理念。其中我们开展的责任分组,组长负责制护理,对脑出血、脑梗塞患者的疾病分期的宣教与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指导,用药指导与体育锻炼,血糖监测进行系统化干预,建立良好的依丛性,从而有效地控制血糖,缩短住院床日,降低住院费用,提升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2落实基础护理、细化服务流程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护理,我院每个科室新增6名护理人员,使床护比达到国家标准:1∶0.4,并进行了APN弹性排班,细化了各班次服务流程,严格按照基础护理服务项目标准为患者提供身心全方位的护理。责任护士落实各项医嘱,负责手、脚、胡须、头发的清洁与处理。负责住院期间各项宣教、功能锻炼、饮食指导,出院前的宣教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时复诊等,P班负责晨晚间患者的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各种管道护理等,夜间并督促患者洗脸洗脚。确保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同时进一步深化护理服务内涵,增进护患和谐等方面赶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3提高护患沟通技巧 科内每15 d一次业务学习,院内业务学习1次/月,学习内容广泛,1次/月护理查房,查房以问题形式展开,切实到病房查看患者,倾听患者对责任护士护理情况,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的汇报。

2.4强化健康教育 各个科室继续规范了出院疾病指导与饮食指导。在出院指导中把患者需要尤其是注意的事项给予强化,醒目的提醒,如切忌、切宜。把饮食具体到哪一种食物并列出名单等。

3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3.1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只是一场"运动"。国家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明确表示:优质护理服务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布置,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次改革。

3.2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就是"洗头、洗脚"工程。实际上,优质服务是要护理人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提供全程、整体、连续.优质的护理服务,切实履行护士的职责,提供专业照护。

3.3优质护理服务阻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为护士展示护理技术水平、理论水平、沟通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4优质护理服务就是"零防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是倡导住院患者"无防护"管理,是要扭转患者或患者家属自聘护工承担患者生活护理的局面。是要求医院没有非护理专业人员从事护理工作。

3.5优质护理服务就是护工干的活,体现不了护士的价值。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并不仅仅是生活护理,而是函括了患者从住院到康复出院这期间一系列的服务措施。

第9篇:门诊护理专业小组范文

【关键词】托管医院;护士培训;临床核心能力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医院托管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托管实质上是在被托管方产权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一种模式[1]。近年来随着医改的发展及与医院战略转型,托管医院这一新举措逐渐被多家大型综合医院所采纳,这种形式是人事结构调整的一项举措,有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切实解决基层老百姓看病难、基层医院医疗资源欠缺等问题,并可提升托管医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从2013年12月我们对固始县中医院进行托管后,即对全院护士实施核心能力训练,通过训练,使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护士的个人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托管的固始县中医院为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开放床位500张,共有临床科室14个,护理人员159名,年龄20~52岁;护龄1~33年;学历:本科及以上38名,大专100名,中专21名;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6名,护师44名,护士97名,助理护士5名。将手术室、血透室、ICU、急诊科、新生儿科设定为特殊科室,护理人员共54名(1名男性);年龄21~46岁,平均29.2岁;工作年限1~25年,平均13.0年。

1.2方法

1.2.1护士核心能力训练的实施1.2.1.1成立护理核心能力评估小组由本部下派的分管护理院长进行总负责,成立以护理部主任为组长,1名护理部培训干事和1名具有专科护士资质的护士长任副组长,另外选派理论知识丰富、技能扎实的护士长及护理骨干作为小组核心成员。同时,各临床学科设立护理教学组长,选拔相关人员共17名,配合各专科护士长做好科内的教学及培训工作。1.2.1.2层级定位针对医院原有管理模式中的护理岗位设置不合理,护士的层级设定与工作内容、责任、工作强度、风险不匹配等现象,护理部对全院护士进行分层并实行每年定期考评,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在分层中既注重资历、职称,也结合个人的工作表现、工作经历。借鉴我国目前各医院分层的实际情况,结合我院的实际,将临床护士岗位设为四级:N1级~N4级。N1级:(新上岗护士或成长型护士)为工作0~5年护士,能负责病情较轻患者的护理。N2级(熟练期):工作3年或5年以上的护士,职称多为护师,临床负责病情较重患者的护理。N3级(精通型):多具有主管护师职称或获得专科护士资质的护士,能完成危重患者的护理及教学工作。N4级(专家型):指导协助危重患者的护理,解决疑难问题,并承担护理门诊、院内护理会诊以及护理科研等工作[2]。1.2.1.3训练内容训练内容根据不同层级护士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标准来制定。护理部及核心能力评估小组结合各学科特点,根据各级核心能力的要求,包括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专科技能、教学培训能力、护理实践等4个模块,制订相应的理论和技能课程,每项课程都规定具体的学时数,在技能的训练中则模拟临床场景进行。同时在训练中,不同的层级的护士训练内容也不同,如护士有晋级或降级时,则会根据更改后的层级进行训练(见表1)。1.2.1.4训练方式①计划训练法:主要针对新护士,根据制定的培训内容按计划授课,并定期评估效果。强调在岗前培训中,课程设置上要注重临床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即时性,以提高护士核心能力为核心内容,使新上岗护士尽快适应工作状态,快速完成从岗前培训阶段到各分阶段培训的衔接。可重点加强护理制度、护理安全、院感防控及急救等方面的培训力度。②分层级训练法:各科护士长根据护理部下发的的年培训计划框架,根据各层级护士的特点制定科内培训方案和内容,并经护理部审核通过,科内培训严格每月按培训计划进行,护理部定期指导及检查培训效果。在各层级的课程设置上,N1级的培训内容以基础课程为主,护理操作为重点,强调专科基础训练,着力提高临床应对能力。对N2、N3级护士进行专科及专业能力加强训练,注重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方向。③理论授课与实战训练相结合法:在理论授课上可采取多种形式:如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护理专科小组活动、医护联合查房等。对于难度大、不易掌握的课程,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选择教学能力及综合能力高的优秀教师,来确保教学质量。即时训练可在护理会诊、床边查房、临床观摩中进行。④实践训练法:由各科的教学组长及护理技能组长实行一对一的训练。保证每名护士都能接受到训练,并及时有效的评估训练结果,利于培训质量的持续改进。如每月根据不同层级制定的技能操作项目以及应急预案的实践演练、每月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分析探讨,提高规避护理风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纳入训练中。1.2.2核心能力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临床护理实践的效果评价。不同层级的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标准也不同(见表2)。考核时间:在训练初期(2014年1~6月)与训练后期(2014年6~12月)对核心能力的认知及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说明核心能力越强。评价结果也作为护士岗位定级(N1~N4)的重要指标,与护士绩效、晋级挂钩。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前后结果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训练前后各层级护士的病区管理能力、专科技能、教学能力及组织能力的评分比较见表3。

3讨论

3.1临床核心能力训练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的影响力

县级医院实行托管体制后,通过上级医院派出的护理管理团队引用新的护理管理理念,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也对护士个人的核心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通过本部医院的技术优势,快速提升了托管医院的人才培养。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3]。护士的核心能力反映了完成临床基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判断力、理解力、认知[4]。县级医院中大部分护士初始学历为专科学历,并且由于就医患者的人数和类型的限制,护士相对三级医院比较缺乏临床实践训练及科研和规范的培训。护士的职业生涯经历也是一个动态与成长的历程,护士的个人和职业发展必须经历初级护士、高级护士再到专科护士(专家型)的过程。在管理中,只有将不同层级的护士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别进行针对性训练后,并且设置不同的课程和学时,才能将核心能力明显提高,本训练中,N1~N4级和层级护士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在培训前后相比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需持续发展。这一过程将贯穿在护士的整个护理职业生涯中。

3.2核心能力训练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始终是患者最关注的问题,安全、有效这一理念体现了医疗的核心,而护理质量的优劣是体现这一核心的关键环节。通过核心能力的训练,提高护士临床思维和独立判断和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护士快速形成评估、判断、决策、行动的临床思维模式,能力的提高势必能快速提高各专科的护理质量,来保证护理安全[5]。同时随着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护理专业的价值和独立性逐渐体现,也更能满足临床实践和患者的需要等各项目标。通过训练课程的设置与考核,使护士在护理患者时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引,更贴近并且符合临床特点。在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抢救水平的提高方面显著提高,和以往内容单一、无分层级培训内容的培训方式相比较,核心能力的提高也对护理人员掌握知识和技能提供保障,护理质量得到稳步的提高。本训练将县级医院以往按单一按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等进行划分培训做了改革与尝试,并且制定的核心能力培训标准更有助于护士个人专业技能的发展,提高护士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跃州,朱永生,鲁翔.基于医院发展战略管理模式下的托管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9):10-11.

[2]李琳凤.我国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的实施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196-197.

[3]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12.

[4]徐少波,叶志弘.护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6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