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贵州铝厂工贸实业总公司龚凤凌版权所有
本人年从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系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贵州铝厂第三电解铝厂人事科工作,从事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及劳动合同的签订等方面的工作,年被厂部聘任为助理经济师;年月调入贵铝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工作至今,除继续负责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工作外,还主要从事劳动工资方面的管理,并参与了公司××年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试行工作。现将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
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年,贵铝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贵州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关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
关键词:数学课程专业化 中职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70-03
1 问题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数学是中职课程里一门不可或缺的基础必修课。可是当前中职数学教育面临着的一大困惑与挑战是:大批基础薄弱的学生“望数学生畏”,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而另一方面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另外,与普高教育有所不同的是,中职的毕业生大部分马上要走上工作岗位,岗位要求学生所学的内容是务实的,即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上岗工作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这就为中职数学课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既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现实水平状况,又能完成文化课的教学任务留下了一道教学实践的难题。
2 理论依据
在当前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改革的情况下,如何让数学学习在“够用为度”的原则下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使数学课与专业课达到双赢的状态,[1]数学课程专业化是一种较好的策略。
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认为,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2]这里的专业化并不是学科方向上的称谓,而是职业与岗位技能组合的专有名词,它包括了专业意识、专业道德以及专业技能。
所以,数学课专业化就是指:从数学知识出发,根据学生将要从事的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把数学课与相关的专业课相融合,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使数学知识得以学习与深化,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专业能力,数学情感与专业情感均得以提高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会计专业,笔者对中职学校数学课专业化教学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力求把数学知识与专业结合起来。借助于专业,一方面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3 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要探索数学知识联系专业内容讲授的途径和策略,以及数学课程专业化这种授课形式对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情感的功能与价值。
根据上述目的,笔者以所在学校的会计专业数学课为例进行如下几方面实施。
3.1 根据会计专业需求,对数学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
调整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把专业里根本无需求且难度较大的数学内容删减或降低学习要求。如,不等式一章删去不等式的证明,数列一章降低数列的通项求法的要求等;另一方面是根据专业需求适当补充数学学习内容,如:函数一章补充用求导法求函数最值,数列一章增加数列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概率与统计初步一章补充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和数据的整理及计算器在统计中的应用,另外增加简单的线性规划一章的学习等。
3.2 确定主要结合点
根据本学期要完成的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老师一起,初步确定了六个主要的数学与专业结合点,具体为:
(1)数列与《财务管理》中的货币时间价值结合。比如,可借助《财务管理》中的货币时间价值一章中“复利、单利、普通年金现值、普通年金终值、即付年金现值、即付年金终值”的概念介绍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在专业领域里的应用,通过具体实例(如银行储蓄,人口增长等),使学生理解这些等比数列模型在专业领域里的作用,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结合专业角度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线性规划问题与《管理会计》中的产品生产线性规划决策结合。可借助《管理会计》中的对产品生产中线性规划决策一内容的介绍引申归纳成一般的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3)函数的性质与《管理会计》中的成本函数相结合。比如,研究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时可结合成本函数中的边际成本及平均成本的图像进行分析。
(4)求导与《投资项目评估》里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中的最大利润结合。
(5)概率、期望值与《财务管理》中盈亏分析法结合。比如借助学生《财务管理》这一门专业课里收益期望值和损失期望值的概念引出数学里期望的概念。
60标准离差率与《管理会计》中的风险报酬率、风险价值结合。
3.3 确定教学模式
根据每个结合点的数学内容与专业内容的特点,对每个结合点的教学过程又设计了三种教学模式:
第一种是案例课模式。即给出一个专业案例,围绕解决此案例时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其详细的教学实施程序为:复习相关知识,创设迁移条件―― 运用多媒体介绍专业案例―― 结合专业案例讲解有关理论―― 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小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此模式适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较多、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所以可用于上述第5、6个结合点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了离散性随机变量的期望、标准离差等概念之后,我借助学生《财务管理》教材里的这一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并感受其专业应用:
长江公司拟进行一项固定资产投资,原始投资1000万元。根据市场调研,预计收益及概率如表1所示。
该投资项目的风险系数为0.4,无风险报酬率为10%。[3]那么从风险与收益角度计算分析,该项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如何呢?引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计算分析:
随着艺术设计理念的更新和设计技术的进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鼓励职业学校的学生继续升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通道,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主要是课程体系的衔接,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来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对口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健全,但也存在课程体系设置重复、人才培养标准模糊等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二、中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衔接的对策
(一)中高职艺术设计课程内容的衔接
中高职艺术设计的课程衔接需要进行大量的企业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进行优化设计。中高职院校要对一些知名度高、规模大的设计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设计行业发展现状,了解企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标准和对高职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根据调研结果调整现有的设计专业课程,在强调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中,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课程重在理论介绍和模仿设计,主要课程包括基础图案、图形处理、板式设计应用等,帮助学生形成职业概念、了解基本的设计工作流程;高职设计专业课程重在实践操作和创意培养,主要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和广告招贴设计等。中高职设计专业课程要贴近生产和生活,遵循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的指导。
(二)中高职艺术设计课程标准的衔接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整个课程开发与管理起统领作用。为了提高其可操作性,制定规范可行的课程标准,中、高等职业院校要联合制定课程标准,保证有效衔接。根据中职和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等,将职业能力从低到高科学分类,根据职业能力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并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难度适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满足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让不同能力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中获得提高和成长。
(三)中高职艺术设计课程资源的衔接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高职业学院要共同搭建信息化公共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企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学习者提供免费资源,借助网络资源平台,实现资源搜索、查阅和下载等,满足中高职设计专业教学及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需求。课程资源的来源要多元化和多样化,可以将教师的授课计划、教案、科研成果及学生的设计作品等传到网络空间,供学生学习和交流,拓宽区域性教研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院要搜集设计专业领域的知名企业工作案例和培训课程,上传至资源库,让广大学生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资讯和行业发展动态,做好职业规划,或用工招聘、就业政策、就业指导等信息,满足不同需要。
(四)中高职艺术设计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关键词】中职 课程体系建设 问题 措施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而理论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和实践双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能源。
1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1.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由于是中职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往往很窄,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困境。当今,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仅仅是包含了英语、数学、语文、政治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能接触更多的知识层面和领域,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片面,在面对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只能止步不前,在工作选择的范围不得不缩小,面临想就业却不能就业的窘境。
1.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大量数据表明,在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大部分从事的是计算机销售、文秘等工作,处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领域的最低位置,而在相对高端的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以及网站制作、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岗位上就业的人员相对较少,这主要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脱离造成的。
1.3 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投奔高端的教育,中职教育的学生面对生源压力开始招收素质较差的学生。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基础素质差的现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不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没有实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需的能力,通过在校学习还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导致中职教育输送的人才不达标不合格,学生面临着不能就业的困境。
2解决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中职院校也负有一部分的责任,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中等院校的领导者应当高度的重视,制定合理的措施完善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注意在以后的教学的过程中,避免发生该问题,本文制定解决措施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合理的建设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了一种人才招收趋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要求的,数学、语文、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基础认识,比如信息、法律、金融、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供学生学习,强化学生学习的综合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开拓学生的发展眼光,此外还应当加强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美术、书法等方面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解决学生面临的就业的窘境。
2.2设置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的课程
既然不能缓解当前生源紧张的局面,那么中职学校所能做的就是在中职学校收纳学生后,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弥补他们的不足。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当前阶段学生素质有待提高的局面,还应开设道德强化的课程,比如开设职业道德和品德教育的课程,综合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2.3注重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欠缺的就是综合实训,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综合实训。首先,这种综合实训不是简单的知识考核,而是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社会上去进行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安排综合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三点原则:第一点,针对性原则;第二点,实用性原则;第三点,可实施性原则。
3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成符合社会或者企业发展要求的合格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的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先进适用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的方式,采取灵活积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筱敏,周海泉.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2014,(23):95-95.
关键词:中职 机电技术应用 课程体系 构建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机电产业的不断发展,由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到,进口设备、新型自动化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占据现代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使机电技术的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然而,目前的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工作任务相脱离,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工作岗位要求相脱节,没有完全达到中等职业教育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设置没有考虑企业的需求和学生职业成长需要,学习内容没有和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技能的获得不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和情景体验自我建构的。中职学校要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群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活动对接、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必须结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和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以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开发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和满足学生职业成长需要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职业生涯需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广泛的企业调研和毕业调查是确定企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基础。在企业调研中,共调研广西区内及珠江三角地区的大中型机电类企业50家,其中调研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22家,利用机电设备进行生产类企业15家,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13家。调研结果表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范围较广,不同类型的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所不同。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和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合度较大,其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产品制造、检测及自动生产线的维护和现场管理;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保养和维修;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护及维修;供用电线路运行和维护。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资格需求最多的是维修电工证和电工上岗证。此外,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对电梯安装维修证、叉车证及电焊工证有一定的需求,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对电焊工证、钳工证和吊车证有一定的需求,而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对电梯安装维修证和电工进网许可证有一定的需求。
在调查的108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中,在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工作的占44%;在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工作的占31%;在机电设备、产品服务类企业工作的占25%。毕业生的主要岗位分布为生产线操作岗48.3%,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岗16.7%,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修岗16.7%,维修电工岗10%。调研结果表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初期主要是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部分毕业生经过2~3年左右的生产培训和管理培训,能进入管理员、组长、线长、技术员初级管理岗位,再经过3~5年的生产实践锻炼,个别毕业生能进入车间主管、部门经理中层管理岗位。根据调研结果,笔者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机电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道德意识,掌握机电产品生产、管理和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以工作分析为依据确定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在企业和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由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邀请熟悉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流程的全国著名课程专家担任主持人,通过企业实践专家的深度交流,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认真剖析,从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岗位中确定,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以及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维修和维保为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两个专门化发展方向。通过对两个专门化方向的主要就业岗位群的工作情境、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工作要素相近性和代表性,将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确定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专门化方向的主要岗位群是机电产品生产操作工、机电设备维保与维修工。提炼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明确了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专门化方向的岗位能力需求,如表1所示。
表1 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专门化方向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岗位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 机电产品生产操作工 机电产品零部件加工 能掌握机械零件和电气元器件识别、分类、检测技能;具有识读绘制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具有正确使用常用工具、仪器仪表,依据工艺文件要求及设备操作流程完成本工序产品生产的能力
机电产品组装 能识读工艺文件和整机装配原理图、接线图;具有使用常用工具、仪器仪表,依据工艺文件要求及设备操作流程,进行机电产品装配的能力
机电产品调试与检测 能识读产品图样、工艺文件和熟悉机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及要求;具有正确使用监测设备,按技术标准、检验规范对机电产品进行检测的能力
自动生产线的维护 会正确使用、选用传感器;能够看懂一般机械设备零件图、装配图;具有工具及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的能力;能够对典型自动生产线控制系统进行安装、调试与维护
机电设备维保与维修工 机电设备安装 熟悉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特点;能够识读电气原理、施工接线图以及简单机械设备部件装配图;能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安装工具、量具及相关器具,按工艺要求完成电动机、继电接触控制系统、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及自动化设备的安装
机电设备调试 能识读装配图和电气原理图,按工艺要求进行设备组成部件的拆装;具有电器元件技术参数识别与选择能力和机电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能力
机电设备操作 能读懂零件图样和对机械加工零件进行技术分析;熟悉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特点,掌握常用设备的工作过程及电气控制一般常识;能操作相应机械加工简单零件
机电设备的维保与维修 能根据设备保养要求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熟悉电气电路安装和调试,具有工具及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电工测量仪表、相关仪器进行故障判断;具有能根据设备资料进行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及装置的故障排除能力
表2 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维修和维保专门化方向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领域 工作岗位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维修和维保 物业设备维修电工 供用电线路的运行和维护 能识读动力电气接线图和电气原理图,按照电气安全规程进行停、送电操作,具有供用电设备安装、检测、检修和试验能力,具有电气故障的判断能力,能正确处理突发性故障
发电机、电动机和水泵等机电设备的保养及维修 能熟练掌握机电设备运行特点,具有电气控制系统安装、检修与调试能力,具有对发电机、电动机和水泵等机电设备进行保养及维修的能力
照明系统的维护与维修 能识照明电气接线图,按照电力技术规程及安全操作规程,正确选择和安装、更换电器设备、线路。
智能楼宇BA管理员 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 熟悉视频监控系统工作结构和原理,具备视频监控系统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使用与维护能力
入侵报警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 熟悉入侵报警系统工作结构和原理,具备入侵报警系统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使用与维护能力
门禁管理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 熟悉门禁系统工作结构和原理,具备门禁管理系统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使用与维护能力
楼宇对讲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 熟悉楼宇对讲系统工作结构和原理,具备楼宇对讲系统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使用与维护能力
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 熟悉视频会议系统工作结构和原理,具备视频会议系统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使用与维护能力
电梯维修与调验员 电梯的安装与调试 熟悉高空作业、防火、电焊、气焊、现场触电急救等安全知识,掌握电梯的机械构造、性能要求,以及电梯安装工艺的要求和电梯整机的调试方法,能排除机械和电气方面的常见故障
电梯的维护与保养 熟悉电梯的机械结构和电气原理,掌握电梯日常维修保养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能按电梯维护及保养的技术要求做好电梯的日检、周检、季检和年检工作,能确认电梯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做好维修保养纪录和收集客户反馈的信息
电梯的维修 熟悉电梯的机械构造、性能要求,以及电梯安装工艺的要求,熟悉电梯电气线路和电路的运行状况,能迅速判断故障所在的位置,正确排除电梯机械系统的常见故障和电气系统故障
技术支持 对于维保人员在日常电梯维护,故障排除和急修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给予及时的技术支持,能及时与客户沟通和填写处理报告,协助技术支持经理对维保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三、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在工作分析基础上,以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为依据,根据相关性原则和同级性原则进行能力整合归纳,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机电设备维修与维保、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维修与维保两个专业专门化的发展方向相应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见表3),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群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活动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凸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表3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专业基础课程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机械制图测绘训练、机械基础与机械拆装训练、钳工技能训练
专业核心课程 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电机变压器设备安装与检修、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安装与调试、高低压设备安装与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
专门化方向课程 机电产品生产及机电设备维修与维保 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调试与维护、普通机床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
楼宇系统维修与维保 电梯控制及维护技术、智能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
专业拓展课程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典型机电产品售后服务、机械加工技术训练、焊接基本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中职数控工学结合核心课程
[引言]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发展迅速,但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顶岗实习情况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职业学校通过三年的系统化、专业化学习之后竟很难将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岗位职业能力,这一现象引起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果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丧失了自己的竞争力,势必给职业学校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从学生以后将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看,学生发展专、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同样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教育现状,反思我们当前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经验,工学结合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而开发出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核心专业课程,能较全面地融合学生职业技能与基本素质培养。本文将结合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近段时间来进行的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工学结合的数控专业核心课程开发。
[正文]
一.开发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目前的数控技术专业在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从传统的机械加工演化过来,在课程的教材、教学标准等方面,还留有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机械加工专业课程特点,如何实现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由单纯的学科特点转变为岗位职业能力特点,将行业中的关键性问题转化为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思想,是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内涵,同时也是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从国外来看,以德国为代表的典型的工学结合课程―“学习领域”已成为较为成熟的课程模式,在价值上体现的是以实践为主线,注重专业能力、人格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行动能力的培养,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在专业课程实施上,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特点较为突出。
与国外相比,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如青岛市通过完善政策,创建机制,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形成了全国闻名的“青岛模式”。但目前进行的改革与尝试大多局限于专业课程的实训实习模式上,并没有真正将研究领域深入到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开发上。针对这一情况,上海、江苏、广东、大连等地区,较早从事中职数控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上海市在总结“上海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具有上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相关专业课程标准。
2007年10月底在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召开的浙江省中职机械年会上,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助理崔陵介绍: 2006年与2005年相比,生均设备值提高了200元,这意味着仅去年一年,我省各级政府对中职数控专业投入达到1.6亿余元,数控技术专业专业已成为继计算机之后的中职第二大专业。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把数控技术专业作为全省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大试点专业之一进行建设。与此同时,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浙江省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联络中心,在地域上有温州经济模式的强有力支撑,在政策与资金投入上,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温州市政府对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数控实训设备投入就达1000多万元。因而我们对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上,已基本具备突破传统、力求创新的能力。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本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的重点。
针对当前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问题,我们特地走访了相关企业以及兄弟职业学校,分析本专业岗位群集的职业能力需求,通过大量的调查、访问、交流,我们将中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表示如下:
也就是说,企业所需求的学生除了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能将将专业技能转化为岗位技能,并特别关注学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定位明确、规范严谨、道德品质等基本素质。
此外,在走访浙江亚龙集团、中国特福隆集团、温州文达模具制造中心等企业的过程中,大多数的业界人士认为,中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材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在核心课程的开发上要体现工作任务的特征,在核心课程的传授过程中,要着力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符合岗位要求的标准技能,具备快速上岗的能力。
三.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是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源泉。
制造业是浙江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产业竞争的主导力量。制造业产值占全省GDP的46%,提供了1/3就业岗位和58%的财政收入,出口额的93%由制造业提供,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是浙江先进制造业的主体。近两年来,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设备不断更新,直接用于产品零件加工或配套模具制造的数控机床日益普及,因此对掌握一定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维护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今年暑假,我们通过对相关企业的数控技术人才调研,得出如下数据
表1数控技术人才现状统计表
表2数控技术人才生源地表
表3 数控技术人才层次及知识、能力结构统计表
四.核心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反向设计原理。
为了更好的体现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特色,我们必须根据企业岗位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情况,利用反向设计原理,着重开发新型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即首先以先进制造业企业所需要的一线岗位对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目标,反向设计本专业技术人才应能履行的职责(岗位 ― 职责分析与职责 ― 任务分析);其次,依据每项职责的履行,制订相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知识结构框架、岗位技能训练构架及训练项目、选修项目安排);之后,重新设计教育教学课程,构建满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五.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块设置选择上应具备一定的弹性。
专业服务于市场,课程服从于专业。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过于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没有达到教学理论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实践环节明显不足,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缺乏弹性,选修课程少,非常不利于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加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对固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对市场的变化缺乏快速的应对措施,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专业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在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核心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与学习情境,着重体现理论知识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原则,注重弹性内容的安排,适当增加知识与技能的选修模块,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提高。
六.核心课程开发应符合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6年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上,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核心课程+项目教学”的课程体系。浙江省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培养的目标是数控机床操作工(零件加工、模具加工),以数控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分析出发,毕业生是从事整个机械加工工艺中某个工序的加工为主,俱有此工序加工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能力,因此“核心课程+项目教学”课程体系结构是围绕数控加工工艺设置的。可采用下面的框架图来表示:
根据框架图分析,主要针对“核心课程”建设若干项目教学内容,涵盖专项技能所需的理论项目和实践操作项目,对于原来的专业理论课、专业课的结构进行了改革,力求理论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并提升认识,即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教学一体化思路。同时,在课时编排上,达到理论实践交错安排,并有助于学校针对当地情况及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灵活的进行选择与组合。
七.工学结合的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标准上要兼具刚性与柔性。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所在,是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及学习评价的依据,也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基于工学结合的需要,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标准上,其刚性主要体现在除了要符合本专业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外,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上,还必须切合当地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实际,以知识够用、技能实用、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学生基本技能与基本素质的培养为重点,使课程标准能有效地指导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其柔性主要体现在该标准能根据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能及时进行调整与补充。例如在核心课程之一的《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课程标准设置上,我们采用以下框架图来进行课程标准的设置:
该框架图中,内容标准作为核心课程的重中之重,主要体现核心课程的教学应以实践为核心,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以配合就业与继续进修的需求,并兼顾培养学生创造思考、问题解决、适应变迁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使学生具有就业或继续进修所需基本知能。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以相关企业领域的典型产品为教学载体,使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合一,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一体,从而体现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关系。
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在学习主体性评价上,学生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目前,我们已经着手进行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开发工作,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本专业的课改之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今后我们在课程开发上,将秉承以数控技术为龙头的思路,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开发符合先进制造业产业特点的核心课程,并加强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满足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锦元.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点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9 (2):78-80.
[2] 吴蔚.细解“工学结合、半工半读”[J].教育与职业,2007(1):36-37.
关键词: 职业技能竞赛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 教学改革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竞赛活动。它既是对参赛学生的岗位通用技术、综合职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检验,又是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验,引领和促进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调动行业企业关注和参与中药专业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通过近五年来组织和参与竞赛,发现目前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思考解决路径和对策,真正发扬“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技能大赛精神。
一、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标准未完全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要体现岗位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全面对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然而,现行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学科课程为主,注重的是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与体系,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略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及学到什么程度不明确。
2.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直接将普通教育相关专业课程结构进行压缩,对其中一些课程进行删减,或者适量加入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构成职业教育课程。许多课程内容的逻辑性较强,理论性浓厚,与岗位所需知识、职业能力衔接性不强,与实际需求脱节,未体现职业化教学的特点。以“中药鉴定技术”这门课程为例,中药的显微鉴定是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实际岗位中,真正要求学生显微鉴定的岗位不多,大赛项目是中药性状鉴定。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删减显微鉴定内容,增加对中药性状鉴定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1]。
3.教学方法单一,很难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依然采取传统教学法,通过教师系统细致地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对于如何配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没有足够重视,结果在所难免地培养出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使工作过程知识在课程内容中很少得以体现,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及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不仅是个人在实践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各职业院校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相差较大,滞后于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及药检机构的更新速度,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许多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有些实践课只是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小案例,甚至把习题课当成是实践课;实验实训学时偏少,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5.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和结构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力军,职业教育从学校本位向校企合作方向发展,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化,这些都迫切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能力及掌握本专业高新技术与运用能力。目前,实习指导教师、实验员比例偏低,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及“双师型”教师缺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与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2]。
二、职业技能竞赛对促进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优化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标准。
高职教育课程要坚持职业性、应用性,摆脱传统的学科教育束缚,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基于技能竞赛、工作过程、岗位工作任务及学生培养模式建立最佳课程结构。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拓展课程四部分组成。公共课尽量精简,可将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专业必修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中。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大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课时比例。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由专业教学团队制定出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加强教材建设,精选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教材的选用以培养方向为出发点,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打破学科思维方式,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及统一性与多样性等关系,摒弃陈旧的观点和内容,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根据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分设的中药性状鉴别、中药真伪鉴别、中药调剂与中药炮制四个项目考核内容,参照职业标准,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基本要求,精选教学内容。
3.加强教研和科研工作,灵活教学方法。
加强教研工作能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很难适应人才培养要求。教学团队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校企协作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积极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以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为主要内容,为医药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实际问题,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各种技能比赛项目,对老师的理论与实际动手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应通过扎实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与指导教师交流、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实施人才引进与聘用计划,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吸纳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建成一支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强化实践教学,首先应使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其次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实践教学与生产一线相结合,并通过课堂实践训练、拓展训练、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再次,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可参照职业技能竞赛评价标准;最后,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拓宽合作领域,产学研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瑛琪.利用传统技能大赛推动高职中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4(18):67-68.
关键词: 五年一贯制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 课程衔接 研究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既是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整个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其中五年一贯制是我国较早实行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一种形式,该模式包括由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下伸式)及在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式)两种情形。其入学考试与普通中专相同。一般分两个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主要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五年学习期间,通常前三年按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后两年按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对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
在这一模式下,学校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以上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能较好解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避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因专业方向偏差和教学内容重复所造成的学时损耗,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效率。同时,由于五年制学生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处于接受技能训练的最佳阶段,只要引导正确,就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意识。
不可否认,“五年一贯制”模式存在着修业年限较长,学生缺少多次选择的机会等问题,但总体来看,“五年一贯制”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最紧密的一种方式,能够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品质的培养,教学与课程衔接较容易操作,能有效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一种较好的培养高职人才的衔接模式。
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制度、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连接、承接关系,其中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和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
中高职课程衔接应遵循如下原则:首先,改学科本位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质量,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其次,统编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育部应统编各类专业教学计划,同一专业的中职与高职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原则是“够用,实用”,而且应避免雷同设置。再次,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要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最后,设计“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目标全面对接。
三、“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
海南某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共招收学生339人,基本学制5年,弹性学制4~7年。
该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技能,至少精通一门程序设计语言,一种数据库设计方法,突出“软件蓝领”技能人才的培养,按照现代软件企业开发管理要求强化软件设计基础和实习实训,将学生培养成为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应用,具有较强的网页开发与网站建设和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并获得劳动部门或行业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行业技术(水平)认证和教育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课程的衔接设计如下:
(一)在中职阶段,学生侧重公共基础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公共课程共开设12门,职业基础课程共开设13门,具体开设课程见下表一。
表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中职阶段开设课程及各学期周时数分配
备注:带*部分是指该课程本学期为考试科目(每学期考试科目前2学年为6门,后2学年为4门)。
(二)高职阶段课程设置为职业技能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具体开设课程见下表二。
表二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高职阶段开设课程及各学期周时数分配
备注:带*部分是指该课程本学期为考试科目(每学期考试科目前2学年为6门,后2学年为4门)。
(三)中高职衔接中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为1.5:1,具体内容见下表三。
表三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及学时学分安排表
从以上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中职课程内容较注重基础性和操作性,而高职课程内容则是对中职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的《数据库基础》课程已经在中职学过,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数据库的相关基础知识。高职课程在此基础上,开设《SQLServer数据库技术》、《Oracle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建模》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在中职课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变化,在该专业增设了《Delphi》、《网络安全技术》等专业课程,并在高职阶段增加实训的比例,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认证、岗前综合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等必需课程。
此外,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变原来的“学科中心”学科课程,转向“职业活动中心”的活动课程,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部分采用学科课程,以便奠定较宽广的文化基础,对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其课程具体开发流程如表四。
表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开发流程表
参考文献:
[1]李庆原.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2008:71.
[2]高原,曹晔,马四顺.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3(3):28-30.
[3]龚卫星.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问题初探[J].职教通讯,2000(11):13.
[4]王炜波,董兆伟,韩提文.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89.
[5]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4.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75-03
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信息化也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服装专业教学的繁杂性、实践性和高技术性特点对传统教学一直是挑战。服装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然而,专门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快速培养合格人才,必须大力引入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和服装专业教学相结合,借助计算机输出设备,与学生形成交互式教学状态,提升教学质量,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不仅是采用信息技术,更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教学观为指导,将技术、方法、资源和中职服装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统一;同时,应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教、学”一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服装专业人才。
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
整合概念认识模糊 有关资料显示,并不是所有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都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活动。很多人认为,现代化的校园建设虽然要求开通校园网,对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但是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一般的课程教学未必需要采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常见的是,新的教学模式实践和传统的讲授法几乎没有区别,不过是将课堂搬到了多媒体教室,以课件代替课本,以网页代替了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不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多媒体不应只是教师展示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以及情感激励的工具,多媒体应用和教师教学应该融合在一起,互相补充,才能优化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资源缺乏 由于信息技术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发展初期,可供参考和利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比较少,而且存在着科目分布不均衡、种类单一、优质资源匮乏等问题,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资源储备的缺乏和教学平台的简陋,迫使教师不得不自行搜索、开发多媒体素材或教学课件,繁琐的搜集和甄别使得一些教师因此失去了进行课程整合研究的激情和动力。没有充裕的学习资源,也必然影响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课外自主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师生情感交流受阻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一些教师和学生出现了不适症。有的在形式上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整合,但是在教学观念上没有更新,教师仍然左右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出来,重活动形式却轻活动效果。学生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了探究性学习,但教师刻意引导学生按照既定逻辑思考问题,急于将正确答案传递给学生;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被忽略,创新精神和思想活力未能发挥出来,就达不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预设教学目标。多媒体运用呈摆设,只注重学生与计算机的对话,忽视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应该吸取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从不同层面和空间进行融合。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很多情况下,以教为主的模式至少可以保证教学形式和目标的完整,甚至仍然能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恰当地结合学情,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往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强化教师培训 新信息技术并没有削弱教师的地位。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新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教师的作用,教师必须适应新技术所带来的新要求。信息技术为新型的教与学模式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但是必须通过教师把它变为现实。譬如,在《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很多知识点涉及几何学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讲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云里雾里,有些学生就干脆不再听了,所以很多教师抵触讲授这一类内容。如果我们能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几何体关系做成动画的形式,让知识点“动”起来,就能让课堂教学变得鲜活,学生就能从简单的图形和动画中轻松地掌握原来抽象的知识点。“信息技术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克博士的这句话已在教育界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