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离任审计风险范文

离任审计风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离任审计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离任审计风险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评价;预测

面对企业急需加强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该如何认识企业风险,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利用内审的优势,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是内部审计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内部审计才能与时俱进,把握主动,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其在新的形势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密切

内部审计的审计风险主要来处于企业的管理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充分认识风险管理对组织和个人的重要性,了解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必然联系是非常有益的。

(1)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互渗透。内部审计不仅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监督其他控制环节是否有效遵循,其中自然包括对风险管理系统充分性、有效性的评价。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创造良好环境,从整体防患于未然;事前风险警示,提供风险咨询,监督风险控制措施、程序是否被遵照执行;评价风险管理目标、方式、结果的适当性、有效性,改进风险管理。另一方面风险管理也渗透到了内部审计的各个方面,对审计机构管理,审计程序方法的管理都离不开风险管理。如何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评价,确定合理的审计风险水平,帮助制定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

(2)内部审计多角度参与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动作效率。近年来随着多数企业和企业集团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及内部审计领域的拓展,企业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实际参与了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并在企业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和接受风险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优势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无处不在,内部审计的责任就在于找出组织的主要风险。早在内部审计涉及风险管理领域之前,一些咨询公司已经捷足先登,但是为什么内部审计还要涉及这一领域,而且日益近到重视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内部审计机构有独特的位置。由于企业内部存在利益冲突与信息不对称,上下级人员活动的信息不会自动、充分的传递,有关风险的信息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隐瞒、虚报或错报;另一方面,高风险利润的诱惑会使管理层把持不住立场,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支追求高风险利润。反之风险的约束功能又会使管理层裹足不前,抑制和阻碍潜在机会的利用。内部审计在处理以上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表现在审计人员不从事具体管理活动的第三者的位置,按照专业标准要求独立客观地从事保证和咨询活动,能够获得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活动即风险管理各方面的信息。同时审计人员直接向管理层负责报告,从而能够克服管理层不了解、不重视风险管理的局面,而且能够跳出管理层本身专业圈子来看待风险,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避免高估风险和低估风险带来的决策失误。

(2)内部审计人员更了解组织中的高风险领域。长期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使审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和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高风险领域。如煤炭企业的安全风险,由于煤炭开采地质条件复杂,瓦斯、煤尘、塌方、透水等固有风险客观存在,内部审计要时刻把安全制度评价和安全资金投入作为审计的重点。近期开展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也存在整合失败、安全隐患增加、资金紧张、整合效益不佳的风险。国有企业主辅分离,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资产流失,职工稳定问题等也存在风险。内部审计应对这些领域充分关注,积极参与风险预测,建议管理当局采取加强控制。

三、参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

什么是风险管理,现代经济学家认为是企业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方法。

第2篇:离任审计风险范文

近期,笔者参加了江西省审计厅组织的审计培训团,赴澳大利亚进行为期20天的政府绩效审计培训。培训期间,听取了维多利亚大学教师的讲课,学习了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程序、方法等内容,了解了澳大利亚联邦审计总署和维多利亚州审计署工作情况和绩效审计开展情况,还听取了墨尔本大学审计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介绍。此次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对澳大利亚以审计风险管理水平为核心的政府绩效审计及其他审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纵观澳大利亚覆盖整个经济社会严密的审计监督网络,对比我国发展现状,在如何优化审计环境、改进审计工作等方面感触颇深,笔者认为内、外部审计紧密结合共同搭建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提高我国审计效率的首要任务,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澳大利亚与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现状对比

由内、外部审计共同健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是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出发点和目标。根据审计主体的不同,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由内、外部审计共同构成,两者紧密结合共同搭建和不断优化该体系,同时澳大利亚广泛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至包括绩效审计在内的全部审计类别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澳大利亚联邦审计总署的职责是从整体的角度不断改善国家机关各职能部门的效率和责任心及理财能力,增强其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可评估性。其明确了以风险评估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可评估性为首要职责任务。而完整的风险评估计划也正是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关键和出发点。其内、外部审计紧密结合共同实现和推进风险评估计划的可评估性。被审计单位首先须具备以专业领域或管理范围风险管理为重点内容的详细风险分析和风险防范计划,及其详细的风险管理的内审报告,从而政府审计人员才能完成对被审单位风险管理水平进行预评估的首要审计工作环节。

澳大利亚政府机构、企业普遍建立和实行了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为核心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部门通过政府各部门的内审员,建立风险评估计划制度,并且其风险评估计划需经审计部门进行备案。澳大利亚《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要设立审计委员会,对公司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其他企业内部审计师也是通过风险管理审计监督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从而改善企业管理和运营,由此审计部门实现风险评估数据积累的不断优化。澳大利亚是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审计地位较高,信誉较强,方法科学,技术先进,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业尚没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建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以防范重大事件造成的损失,近几年国务院国资委已在逐步推进,2006年制定颁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在央企及所属上市公司内全面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工作。2007年在几家大型国有中央企业进行试点操作后,2008年已将此项工作推进到全国国有中央企业和部分地方企业。但实际上,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或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二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一)广泛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保障准确、高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在实践中发挥实质作用。

从审计内容上看,澳大利亚风险导向性内部审计已较早走出单纯财务收支审计圈子,步入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审计。风险评估是绩效审计的基础和出发点,绩效审计的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对风险评估结果达成共识成为审计成败的关键。其他审计分类中,风险评估体系也成为工作中的主导条件,如:风险评估是财务审计准备的要点,审计重点必须根据风险评估得出,结论应该包括财务风险评估报告和风险管理计划,从而不断对其进行优化;政府重大项目审计的重点是该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的落实,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将被列入新的风险管理范围等。

1.建立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审计成为全体公务员和管理人员的共识。

在澳大利亚,审计部门通过政府各部门的内审员,建立风险评估计划制度。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司都认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是不能没有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审计的。内审人员工作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化,从监控向风险管理顾问方向发展。内部审计目前已从查错纠弊发展到更细致的工作,从着重财务审计扩展到人力资源、市场运作审计等,并将重点转移到上述审计领域。一些内审机构,如昆士兰州自然资源及矿产部非常注重“全部审计、突出重点”,在不断完善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尝试采用问卷方式向被审计对象了解情况,或让其进行自我审计,审计人员则重点关注风险较大的问题,从而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扩大了审计的范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控制严格且健全。在澳大利亚,每个企业都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尤其是安全生产方面的风险评估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进行风险评估的生产就不可能获得批准。我国一些企业也在开展风险评估,但相比而言比较粗浅。

澳大利亚风险评估的构成要素主要为:

(1)风险等级:一般分为五个等级。造成的危害,需要调用的资源,产生的影响;

(2)风险概率:可能出现的时间频率,也分为五个等级;

(3)风险的预防性和可防范性、可控制性;

(4)防范风险需要的资金和资源配置;

(5)不断改进风险管理;

(6)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评估计划应该包括:所有可能风险的名称、等级、概率、,防范措施、负责人员、资金资源配置、可防范等级。并在运用中严格落实风险管理的责任制原则。

3.广泛运用先进的风险评估及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澳大利亚的风险评估除了非常注重风险评估计划的细、量化及对风险评估的要素、步骤、计划、模式都有具体的统一规定外,还建立了合理的预警指标,有效评估企业的风险。评估后采取的措施也更具针对性。其风险评估的模式分为:静态模式/动态模式;封闭模式/开放模式;一般性评估模式/量化评估模式;不定因素对评估模式的影响;短期评估模式/长期评估模式。评估模式的多样化与适用性决定了审计部门需确定建立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的评估模式。

(二)高素质、综合性内部审计人才的参与进一步维护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的科学、高效标准。

澳大利亚各级政府除加强对全体相关人员的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外,更注重高素质、综合审计人才的培养。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英文缩写CIA)资格在澳大利亚比较流行,越来越多有志于内审工作的人员报名参加CIA考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聘请的内部审计师要具备与职业要求相符的专业资格,如CPA和CIA,具有CIA资格的审计师特别受到重视;二是审计中,审计师要严格执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英文缩写IIA)制定的内部审计标准,并接受审计主管的复核检查;三是建立了审计人员专业评估机制,定期对内审人员进行专业评估和培训;四是内审委员会要求审计人员定期提交工作报告并随时与审计人员进行谈话;五是审计委员会规定了完整的内审程序和措施。主要是:审计工作计划必须得到审计委员会的批准;审计主管不断审核并复查计划的执行;审计主管必须对审计报告进行全面审查和签署;审计工作结束后,抽查审计报告并进行详细的复查;与被审计单位保持经常、畅通的联系,以保证他们向审计主管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

(三)内审协会发挥的积极推动效力促进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功效的高水平发挥。

澳大利亚内审协会成立于1952年,有2 000多名会员,分别来自澳大利亚的公有或私有机构。协会的董事会由7位从各州选举的主席构成,协会建立了与各内审机构负责人联系的网络,有自己的网站,方便与内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内审协会的主要工作是为内部审计执业者、执行管理者、董事会和内审委员会提供各种规范的标准、指导和信息服务,包括:内审政策的制定,及时更新审计实务标准,提供更新知识的服务,保证内审专业水准不断提高。协会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检查审计标准执行,组织开展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培训审计人员,促进内审工作职能的发挥。

三对我国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启示及建议

(一)立法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首先,在认真借鉴先进国家成功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已推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准则。鉴于绩效审计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应分门别类制定出具有各个行业特点的准则。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也是开展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的必要措施之一,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细化和量化。风险评估的过程主要是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应根据各种风险的分类,进一步细化,得出可能存在的风险之后,运用特定的风险评估方法,根据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决定控制程度和策略。

(二)加强内、外部审计的联系,转变外部审计的最终目标。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互合作,互为补充,是当代审计的一大特点。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审计独立性强,层次高,权威性强,但人力有限;民间的事务所审计,用人机制灵活,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聘请所需专业技术人员,但受费用和时间限制,二者共同的弱点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情况不够熟悉;而内部审计熟悉被审计单位情况,但业务力量和权威性较弱,为了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综合使用审计资源,三者之间应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并将外部审计的最终目标统一到对风险评估结果达成共识这一共同点上来,以提高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水平。

(三)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存储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众多信息。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所需的信息将面临着严重不足。其体系的建立使得审计重心前移,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需要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对审计对象整体的经营管理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再针对风险不同的审计对象以及同一对象不同的风险领域,制定出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必须获取足够多的信息,才能在风险评估时真正了解审计对象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等基本情况,最终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由此可见,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保证审计活动的顺利进行,审计部门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存储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众多信息。

(四)必须建立和提高全社会对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使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成为全体公务员和管理人员的共识,同时要提高相关的业务水平与技能。不仅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比如专业刊物、研讨会和论坛、业务会议等,还要积极广泛地组织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计划,整体提高管理水平。

(五)加强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综合型审计人员队伍。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要求审计人员在通晓会计审计税收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管理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的知识,对审计人员的学识经验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要相应引进管理、统计工程等方面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同时,应大力加强计算机应用水平。澳大利亚各行业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因此审计的技术手段主要是运用审计软件,实行计算机审计。审计人员凭借审计软件,通过网络进行数据采集、原始资料分析处理、风险评估等工作,使审计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第3篇:离任审计风险范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环境;能力素质体系;建议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概括

1.风险导向审计概念及其产生

风险导向审计指的是对某个审计单位进行风险预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单位的风险控制能力作出一个简要的分析和评价,评估本单位的的剩余风险,并通过采取某种手段尽量将剩余风险降到最低的审计方式。其产生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市场的结果,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带来了大量的战略以及财务风险,企业内部的审计作用也被逐步重视,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审计方式以适应变化的市场经济,由此在企业审计探索过程中产生了风险导向审计。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1)审计重点侧重于外部证据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的重心转移到风险评估,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具有全方面的视野,既要考察被审单位的内部环境,又要在外部取得大量的证据来支撑本次的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在众多的审计工作中,主要还是以外部的证据作为切入点,以保证审计过程的客观性。

(2)对风险评估进行分析性复核。分析性复核客观要求审计分析应该具有多方面性,而不只是简单的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还需要对非财务数据加以分析。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要对某单位进行财务风险的预测,则需要对本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成本表、负债比率、资金流向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升评估分析结果的可参考性。

(3)审计的超前性。原有的审计方式只需要对过去的事项进行确认即可,而现有的风险导向审核还需要对即将到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将原有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统一审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全面性,以便企业很好地规避风险。

二、风险导向环境下审计人员素质能力框架

1.审计人员素质能力框架基本理论

最早的“能力素质”一词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并将其明确定义为:能明确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麦克利兰博士将能力素质具体划分为5个层次:一是知识;二是技能;三是自我概念;四是个人特质;五是思想动机。这种体系在企业具体实践中得到较强的应用。

2.审计人员素质能力框架的原则

(1)适用性原则。结合我国的实际审计现状以及审计人员对职业能力的认识情况,应该坚持适用性原则,综合考虑审计人员的能力,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2)系统性原则。针对不同层级的审计人员,不同的能力水平坚持系统化的原则,对其工作进行系统化的设计,逐步提升职员的能力水平。

(3)全面性原则。在制定人员能力素质框架之前,需要考虑各个层级、各个地区的审计人员的水平,全方面的分析审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能力素质框架体系的要求下,逐步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风险导向审计环境下如何构建审计人员能力素质体系1.提升审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团队协作精神

作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思想觉悟的提升是工作的前提,审计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应该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将团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队之间相互协作,发挥团队的优势,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2.不断学些专业知识,专研审计业务

随着知识信息经济的到来,审计工作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人员需要不断进行知识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做好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最新的风险导向审计形式,审计人员需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工作的核心转入到风险预测上来,对企业将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采取适当的手段将风险逐步降低,以此来达到审计的目的。

3.树立创新的审计理念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将审计工作逐步从事后审计转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统一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不应该固守成规,应该创新自己的审计理念,在解决审计工作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审计能力。

4.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风险导向审计形式的应用,对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会计系统内的因素的同时,还需审计会计系统以外的因素,对于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具有非常宽阔的知识面,熟练掌握各种技能,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5.完善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框架体系的保障机制

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不仅仅需要审计人员自我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外部的保障机制作为支撑。完善审计人员的培训机制,对审计人员进行周期性的培训,提升其职业胜任能力;完善审计人员反馈机制,针对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框架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其反馈并对其进行修改,为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提供体制依据,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四、总结

在审计工作中,新形势下会产生新的审计要求,牢牢把握新的审计方式的特点,针对其特点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是完成审计工作的重中之中。

参考文献:

第4篇:离任审计风险范文

5年前,“爱民支书”沈正彬的事迹传遍水乡大地。他的女儿——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长,如今又将父亲珍爱岗位、爱民如子、追求高尚的精神和品格与“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完美地融合与传承,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着一位护理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十几年来,她始终坚守在危重病人最多、护理工作量最大、护理技术要求最高的科室,把自己的爱心、责任心通过一双灵巧的手无私地奉献给患者,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爱戴。

父亲替她选择了这世上最能奉献也最需要奉献的职业——护士。1996年8月,以综合积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走进人民医院,每天,病房里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打针、发药、铺床、输液,她在忙碌中感受着呵护生命的快乐;交班、接班、白天、黑夜,她在辛劳中把握着生命轮回的航舵。当别人沉浸在梦乡里,她还端坐在台灯下学习;当别人围坐在餐桌前,她还演练在护理操作室……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的几年时间,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

一天晚班,巡视病房,发现一位年轻的支扩咯血患者突然烦躁不安、气急、口唇发绀,她迅速判断患者可能是大咯血窒息,事不宜迟,她一边让家属通知医生,一边迅速地抱起患者取头低足高位,快速清除呼吸道内的血块,动作果断麻利,从安置到吸氧、输液,每一项操作都井然有序、忙而不乱,由于抢救及时,措施得当,病人转危为安。面对病人及家属的感激,她只是微笑着淡淡说了句:“没什么,这是我的工作。”

在父亲生病住院期间,她时常陷入两难的境地,一边是病重需要护理的父亲,一边是全科爆满的住院病人。一次,正在科室抢救病人时,而另一边的父亲也正在与死神搏斗,她多么希望自己能有“分身术”啊!当她护理完本科的病人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父亲病榻前,看到刚与死神擦肩而过安然入睡的父亲,泪水顿时决堤而出。父亲的离去,给了太大的打击,作为一个女儿,平时由于工作的繁忙给予父亲的关爱实在太少、太少,特别是父亲病重期间,作为护士的她却未能亲自侍奉在床前,她感到十分内疚,但她没有沉浸在悲痛及自责之中,而是将这份悲伤化作了服务患者、踏实工作的动力。

一次,一位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出现了严重的低氧血症,一度走在死亡的边缘,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紧急进行了气管切开。又一次主动留下来特护,一夜不停地为病人雾化、翻身、拍背,一次次为病人吸出稠厚的痰液,吸痰时,痰液自人工气道喷射而出,溅到她脸上、身上,她顾不上擦一把,继续做着治疗。由于护理到位,第二天病人血氧饱和度上升,缺氧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位病人后来在写给的感谢信中说:“那一夜,我虽然看不清你的面容,但我能听出你的声音,在我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候,是你一直陪在我身边,跟我讲话,帮我翻身拍背,帮我渡过了今生最痛苦、最漫长的一夜……”

,医院组建重症监护病房,抽调担任护士长。重症监护病房是集中收治全院各科急危重症患者的特殊病房,住在这里的病人病情重、变化快,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一个病人身上往往会插着十几根维持生命的管道,护士要随时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为了能胜任这个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的岗位,她参加了江苏省首届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班。在三个月的参训期间,她没有回过一趟家,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她时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甚至于把家人也忘在了脑后,在这里她抓紧一切时间熟悉各种陌生而先进的设备应用、掌握各种复杂而专业的护理技术,笔记记了一本又一本,别人在学习了一整天进入梦乡时她还在反复琢磨和消化着白天所学的点点滴滴,结业回家的那天,年幼的儿子都认不出她了。

为了培养出一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的团队,她制订了详细的专科培训计划,利用下班时间把自己的培训所得倾囊相授。她先后在科内引进了十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大大降低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短短两年时间,她就带出了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优秀护理团队。许多护士都记得自己单独值夜班的那一天,下班后都不会回家,而是嘱咐她们:“我在医生办公室看书,有事叫我。”夜很深了,医生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正是这盏灯,陪伴了每个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成长,让每个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都倍感温暖。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她也记不清自己护理过多少生命垂危的患者,也记不清得到多少病人和家属的感谢,更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加班的日日夜夜,在她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坚定地信念:生命是神圣的,应该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

第5篇:离任审计风险范文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求,把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与被审计者经济责任相关的情况查深、查透。重点要审查六个方面的内容:一要审查被审计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重点关注是否严格执行年度预算,超预算是否经过的审批;二要审大经济决策落实情况,重点关注经济决策的程序及是否存在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浪费;三要审查单位资产管理情况,重点关注单位资产异常增减变化和保值增值情况;四要审查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规、合法,重点关注有无隐瞒、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和挤占专项资金、乱发奖金补贴等违反财经法规问题;五要审查被审计对象遵守国家财经法纪和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违规开支和利用职务便利占用财物、等行为;六要审查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财务机构人员配备是否到位、合理。

经济责任审计的局限性

(一)审计缺乏自主性,项目安排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部门可以自行安排审计项目,然而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有党委政府、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委托才能进行,审计部门成了组织人事部门的办事机构,审计缺乏自主性,陷入被动审计的局面。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在任免领导干部时,审计部门是不参与的,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时间的要求又比较高,从而实际工作中容易造成积压任务,无法全面按时完成委托事项,无法保证审计质量,也带来了较大的审计风险。另外,不少领导干部任职时间比较长,只在离任后才接受审计,容易形成走过场的局面。

(二)经济责任界定难,审计风险较大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做出错误审计结论而导致的相关组织或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审计过程中,以人为审计的对象,必然伴随着极大的风险,如:审计过程中可能违反程序、采集证据不当、查证不实或定性不准等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度大

在实际工作中,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要比评价其他审计项目困难得多。主要是因为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依据,审计评价的范围难以界定,致使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而且前后任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对被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应负责任的范围与性质等缺乏具体的分析与评价,同样也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界定增加了难度。

(四)经济责任审计存在滞后性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是由于各种原因在离任时才进行的。但是,在程序上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这种滞后现象是由我国政治体制及组织人事制度决定的。并且在未宣布之前,领导干部的离任还有其特殊的保密性,同样给离任前审计造成相对的难度。

(五)部门相互协调配合不够,难以有效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

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部门之间除每年例行的联席会议外,尚未在工作中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在相互沟通、共享资源方面做得还不到位,未能实现案件线索资源共享的高效率运作。

(六)审计技术滞后

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制约和监督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审计机关经过多年实践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审计方法仍然相对单一,审计技术手段相对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部分被审计单位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而审计机关的计算机普及运用、软件开发及网络建设均相对滞后,与被审计单位极不对称,审计工作仍以手工查账为主,依靠内控制度来开展测评、核对、盘点、函证等审计工作,审计方法与手段仍然缺乏刚性,其监督力度难免大打折扣。

(七)审计主体综合素质欠缺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兼容审计、监察、管理、监督等多种职能的更高层面的综合监督形态,对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外,更要具备对事物判断和分析的敏感能力、洞察能力。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处的行业不同,审计时的工作重点就不尽相同,这样就要求审计人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时间不长,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审计人员不多,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多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等方面的审查,无法深层次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使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利用审计手段从财政财务收支、资产保值增值、财经纪律执行等角度认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干部提供依据。经济责任体现的是一种受托利益关系,反映了当前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的需要,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同样要突出中心、服务大局。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将财务收支、目标考核、民主测评结合起来,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予以明确划分,尽量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二)逐步做到离任必审、先审后离

如果离任不审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责任。如果先离后审,就会使审计流于形式,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同样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须先离后审,也必须按照先离后审再任命的组织程序,切实做到审计结果出来前不得完成实质接工作,必须明确应由离任者本人承担的经济责任。只要被审计单位和离任者本人能够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就会处于主动地位。只有做到这一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才会进一步凸显。

(三)加大部门协作,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应先经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再由组织部门委托审计部门予以实施。既要充分满足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重点要求,考虑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又要考虑当前审计机关的承受能力和现实条件,尽早提出委托建议。纪委、组织、监察、人事、审计部门应及时交换意见,共同参与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确定,合理安排审计资源,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有重点、有秩序地进行,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走过场现象的发生。

第6篇:离任审计风险范文

1.外部因素

(1)审计环境的多样性导致的审计风险

审计环境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首先,油田单位资金投资大,投入产出不具备可比性,存在大量的隐蔽费用和工程,很难通过历史数据、投入产出比准确计算所消耗物资,这样审计风险增大。其次,被审计单位对现有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也已十分了解,提前做好了“准备”,使调查取证增加了难度。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直接涉及到个人,比较敏感,被审计单位在一些问题上往往不配合,不提供资料或提供虚假资料,增大了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将会承担更大的审计风险。

(2)审计委托部门委托项目的集中性和突击性导致的审计风险

油田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油田组织部门委托,依据集团公司有关规定及油田规章制度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往往都是“先离任,后审计”,属于事后监督,审计缺乏应有的约束力。一般来说组织人动都具有批量性,经常会出现短时间内需要对多个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力量不足的现象,使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处理风险、成本和效率之间的矛盾。审计人员时间紧、任务重,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增加了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既要对其所在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也要对其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目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执行情况和个人廉政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活动变得多元化,这些都给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新课题,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广泛和多变。这样,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也就直接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审计结论和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也就增加了审计风险。

2.内部原因

(1)审计主体素质和能力的有限性产生的审计风险

由于内审人员往往与被审单位责任者及员工较为熟悉,易受上层或局部利益驱使、人事和人际关系的限制和影响,有时无法做到客观、公正。在实施项目时,如果审计人员本身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审计手段和方法,对生产工艺流程不懂,或是不重视责任落实和被审计单位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情况,很难找到审计切入点,更不能通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这样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

(2)审计方法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产生的审计风险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采用的方法主要侧重于基础制度的建设及执行审计,过分依赖被审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而内控制度本身在执行过程中就难以避免责任者个体主观性、随意性和偶发性干扰的风险。从审计工作的实际看,要在短时间内把责任者几年的经济责任搞清楚,单靠人工的方法是不可能的。

(3)审计评价不恰当产生的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对包括企业绩效、经济责任、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经济技术指标定量和定性评价,对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对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虽然获取了审计证据,但证据可靠性不强而草率做评价。

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1.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部门配合是搞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的决策与指令,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有的责任者工作经营业绩显著,潜盈多而不露;有的责任者潜亏多而不露。由于责任者在任时间较长,涉及的部门、单位、资料较多,仅靠审计部门是不够的,领导的支持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将大大节约审计人员的时间和降低审计风险。

2.完善审计法规、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良好内部审计环境

油田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强制性是相对的,内部审计远未达到其应有的地位和权威性。

3.严格履行审计业务流程,完善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既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及集团公司规定的审计业务流程,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处理、处罚。同时,好的审计方法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因此在充分运用审计承诺、AIS线上审计,现场审计应多采用“看、听、查、盘、问、析”等多种审计方法。

4.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

第7篇:离任审计风险范文

企业内部审计在本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领导下,为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经营管理的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审计后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审计意见会出现不恰当或不正确的问题,从而导致产生内部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L、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在改制、重组中建立了企业集团,包含母公司、子公司和孙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和孙公司在经济上都实行单独核算,投资的多元化,经营的多样化,关联交易增加,经济往来日趋复杂,加之内部经济关系有的尚未理顺,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等,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判断问题缺少依据,获取正确审计意见的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加大。

2.内部审计在企业内具有相对独立超脱的地位,发挥高层次的内部监控作用。内部审计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涵盖的内容广,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应用的层次高,范围广。如:某些专项审计结果及审计信息,为企业高层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交的审计报告,是企业领导及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各单位年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兑现审计的结果是企业对各单位领导奖惩和子公司经营者的年薪收入及职工工资奖金发放的依据;对二级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是领导及财务部门作为财务检查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基建工程决算审计结果是核实工程造价并作为财务结算的依据等等。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应用的层次越高,范围越广,审计的影响越大,相应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

3、内部审计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其独立性和超脱性是相对的,在提出审计意见时既要符合国家利益和政策,又要维护企业合法利益;既要考虑合规性,又要注重合理性,还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环境及实际情况等。此外,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需到外单位进行调查核实时,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条件和手段。这些都会使发表审计意见不恰当或不正确的可能性增大,形成审计风险。

4.有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发生财务错弊的可能性增大,在此基础上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存在问题;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所有的经济事项进行全面审查,容易出现审计疏忽和审计遗漏,得出的审计结论容易出现偏差,产生审计风险。

5.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内部审计十分重视,对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期望值高,希望内部审计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能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能查清查实,对离任及接任领导的经济责任能划分得清清楚楚。总之,对审计提供的审计信息及审计结果要求质量高,可靠性强。而实际工作中很难达到期望要求,因而产生了期望差距,形成审计风险。

6.审计人员如果专业技术能力不强,对复杂的问题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审计事项就不能选择科学先进的审计方法,运用必要的审计程序完成审计任务。由于审计人员素质的影响,容易出现审计疏忽、差错审计判断不正确、审计方法不当及程序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审计信息失真及审计意见不正确而形成审计风险。

二、控制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途径

l、内部审计在审计前,必须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方案。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了解,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财务管理以及以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等情况进行分析,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通常经营规模大,经济关系复杂,内部控制不力,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经营管理问题较多,经营效益起伏大,审计次数少的单位,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对审计风险大的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可拒绝接受,避免承担风险。而内部审计是根据领导批准的审计工作计划,无选择地按计划进行审计。为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往往将审计风险大的单位作为审计重点,以期通过审计促进其改进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对产生审计风险可能性大的单位,在确定主审人选、投入审计人员力量、审计时间安排等方面要予以充分考虑,周密安排,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风险。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时,注重分析评估审计风险,可起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2.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程序是圆满完成各项审计任务,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从审计任务的下达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到实施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整个工作流程必须有一套规范程序。审计人员应按规范的程序操作,一环扣一环,并且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各项目审计工作应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上进行控制,将审计风险隐患消灭在审计的各个环节。

3.原始的证据越多,证据的证明力越强越充分,审计的风险也就越小。审计人员应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收集详实的审计证据,防止主观臆断,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对于审计中的难点和疑点,要深入调查,分析取证,既要收集实物和文件证据,又要找人谈话调查取得被调查人签字认可的调查记录等证据。对审计出的问题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验证,以取得足够的有充分证明力的证据来支持审计意见,避免因证据不足产生审计风险。

4、防范和控制出具审计报告的风险,应把好审计工作底稿质量关。首先,项目主审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必须仔细认真地审查工作底稿,对审计证明材料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对不符合要求的审计工作底稿要求重写或补充完善。其次,必须分清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责任,被审计单位要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审计人员仅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再次,文字表述应持谨慎态度。注意掌握以下几条原则:不在审计时间范围的审计事项,审计报告中不出现;审计仅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在审计后发表意见;对审计结果,要说明是采用某种审计方法计算或分析得出的;经审计核实后,能定量反映的问题定量反映,对无法定量的,以定性的方式反映存在的问题;对确因各种因素所限,无法核实的问题,审计报告也应如实反映,并说明导致对某一问题无法审计查清的原因。

第8篇:离任审计风险范文

为适应高校改革发展需要,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应该对学校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高校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资金运行量剧增,经济风险也日益增大,特别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使高校国有资产向国有企业化转型。高校干部涉及经济和经济交往日益增多,因此,对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变得非常必要。经济往来给高校管理者明确了经济责任,因而对高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类型。

笔者现就高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提出以下观点。

一、高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高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对谁进行审计,这是最基本的问题。不是每个与经济有关系的干部离任都要进行审计。“离任”就一般情况来讲,有三种类型:一是准备任用到更高的位置去担任领导职务;二是自然年龄到期;三是要调离现任的工作岗位。三类审计不论属哪一类,都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在现任位置离任;二是有经济责任。有一定的责任,就赋予了相应的权力。有经济权力就有经济责任。对每个部门行政正职来讲,不论那些业务,他们都有最后决策权,因此是审计对象之一;对每个部门行政副职来讲,都有权力,但不一定都有经济决策权,只有有经济决策权的副职,才可能有经济责任,才属审计对象之一;对一些经济部门,如财务、产业、基建等,只要是行政负责人,都有经济责任,都是审计对象之一。概括起来讲,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每个部门行政正职、有经济决策权的行政副职、平常业务以经济往来为主的部门行政领导。

二、高校行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

对内部审计而言,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的前半部分、审计终结阶段一般不存在分歧。分歧较大的是形成审计报告初稿后是先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还是先提交本单位主管领导。审计法第五章第三十七条规定:“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将其书面意见交审计组或审计机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单位根据离任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为先报主管领导,再交有关部门和被审计人。按这样的程序执行,可能有利于单位行政领导,但给审计带来了较大风险。至于审计过程,特别是经济业务往来较多的现代审计,不可能把每个事项都准确审计到。审计不到的地方,并不能说明被审计部门就不存在一点问题。被审计部门也应该逐步认识到,审计报告“初稿”或者“征求意见稿”,只是审计组对所能审计范围内的结果性报告。也可能有这样的情况:被审计部门存在的有些问题在本次审计中没有被发现,也可能在审计“初稿”中提出的问题因被审计者提供的资料不全,经征求意见后,确认为合理的,可不在报告中反映。对前一种结果,被审计者不能因此对委托审计的部门或单位主管领导横加指责。对后一种结果,如果先不征求被审计者意见,就给审计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种风险最终将可能给单位行政领导带来法律责任。审计过程本身就存在风险,风险是不可能避免,但为了减少风险,内部审计在提交审计报告“初稿”前,应按审计法对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程序的要求,先征求

被审计部门意见,再提交给委托部门或单位主管领导。

三、行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范围

行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否需要审计意见和建议,这是实际审计中较难处理的问题。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同于一般财务收支审计报告。离任审计的前提一般是受托审计,审计部门只对干部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客观、公正的审查,出具结果性审计报告。但往往有些委托部门或单位主管领导要求审计部门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对于部门行政领导的评价,不是审计部门的职权范围,审计部门也不好作出评价性结论。所以,笔者认为行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一般不提出具体审计意见和建议。对于单位内部企业化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即使要评价其在经济管理中的业绩,也应当采用审查法,将审计结果与主管部门的标准和要求相比、与其在任期间经济目标相比、与同行业公认的原则相比。通过相比较,评价其在任期间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任期目标完成程度、在同行业所处位置,最终达到审计报告能给委托部门和单位主管领导提供聘用被审计者一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依据性报告。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对内部审计部门来讲,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可能很多,单位主管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可能不一致。内部审计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减少审计风险,树立审计独立监督、客观公正的良好形象。

四、高校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操作

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事项进行评价,一直是困扰审计人员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有效以及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等评价方面,缺乏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没有量化界定,审计人员难以操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

(一)上级审计机关应加紧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体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便于审计人员实际操作,以利提高审计质量

(二)审计人员在审计时要掌握好以下七个原则

第9篇:离任审计风险范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对策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所属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首先,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事”的监督,又是对“人”的监督;其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期限长,审计范围广,所依据的审计标准多且变化大;第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群众性较强;第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将为干部的使用和任免提供直接依据。

为了科学界定责任,促进廉政建设,本文试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环境,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党政领导及企业领导,他们手中握有不同程度的权力,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方方面面的说情压力,个别审计人员顾虑重重,不想碰硬,不敢碰硬;另一方面,个别被审计单位领导认为,审计是组织对领导干部的不信任,存在消极情绪,甚至有个别领导怕暴露问题不愿接受审计,不配合审计,缺乏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内部审计评价体系不规范,影响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通过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审计,查清内部财政财务收支目标完成情况,但如何界定原任责任和现任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等没有明确的标准,影响了审计的效果。

(三)“审用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审计成果的运用比较滞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很被动,一是对查出的问题不好处理,二是查出的问题大多数拖而不决,对审计部门查出的问题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常致使审计走了过场。

(四)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难以进一步深入开展。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或者是用审计手段难以深入查证,一些问题还不能从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查深查透,必须由有关部门运用特殊手段进行审计,势必造成审计质量不高。

(五)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影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行政财务,又要懂得企业财务、投资基建的财务,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解决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确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步骤,严格控制审计的质量。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采用定期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形式。应在被审计单位内部不间断地进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离任审计是内部审计的最后一个环节,重点是对被审计人离任时所在单位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对被审计人内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为作好离任审计,必须开展定期审计。

1、坚持查帐与调查相结合,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前,要开展审计前的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进行审计时,一方面通过查帐收集审计证据,另一方面通过座谈和咨询等形式分别听取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代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和情况反映,并作好记录,这样有助于了解单位的真实家底和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纪律和廉政情况。

2、在审计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委托书的要求以及群众意见大、反映强烈的问题,重点抓住被审责任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展开审计,对重大问题及重要情况进行重点审计,要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周密部署,统筹安排,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准确地抓住重点并查深查透,保证审计质量。

3、以测试内控制度为基础,以审核内部经济责任目标为主线,以核实资产、负债、损益为重点,结合查究违规违纪行为,相关审计内容交织穿插,相互印证,把握要点,突出重点,形成对责任人内部经济责任的全方位审计监督。

(二)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性评价,从中鉴定被审计人的经济业绩、落实其经济责任。因此,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信息进行确认,从财务报表人手,运用比较、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等手段,寻找突破口,在对财务报表审核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分析、内控测试等手段,审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内控管理状况、经济效益以及重大决策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评价内容可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1)预算执行情况;(2)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实际运行效果;(3)风险控制和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健全情况(4)财会管理系统的严密性、独立性,资产、负债损益核算的合规性、效益性;(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三)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经济效益、环境审计等联系起来。

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和经济效益审计、环境审计、生态审计等相结合,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客观和公正地考察领导干部的行政能力和综合政绩,把政绩观与科学发展观正确结合起来,才可以反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管理业绩和承担的责任。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要坚持全面的、历史的观点,审计评价要摆正审计工作在干部考核管理中的位置,做到“参谋而不决策,尽职而不越位”。

1、审什么就评什么,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或不太清楚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的措辞要恰当,有分寸。

2、对所发生的问题,要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该由谁负责任,使有问题的人跑不了,没问题的人冤不着。

(五)审计结果的应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落脚点,充分运用审计结果,可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和惩戒作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一是对被审计的领导力争做到“未进行审计的暂不离任、未落实审计决定的暂不离任、未清理债权债务的暂不离任”,将审计结果存入干部管理档案,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提供决策信息,使审计工作真正成为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

二是利用审计结果将干部监督关口前移,认真分析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倾向性问题,不断完善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干部在经济活动中发生违纪违法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规范经济秩序,促进反腐倡廉,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使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纯洁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惩治腐败,促进廉政建设的有力措施。

(六)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创新,建立一整套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财务报表审计与管理业绩审计相结合、国家审计与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相结合的现代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充分发挥现代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功能。

1、创新人才观念。审计机关应立足长远,改革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采取年度培训和年度业绩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以资格认证为中心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从源头抓起,提高审计人员进入门槛,以人为本,把好入门关。

2、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审计领域的扩大,更需要一支懂电算化、法律、管理、工程技术等专职复合型审计队伍。针对不同职级、岗位、专业和知识结构人员,进行财务、审计、基建、工程、管理、法律等后续教育,使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层次呈现一种多学科、多领域的状态,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3、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审计与人事、组织、纪检、监察部门计算机联网,与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中心、财政部门联网,建立审计对象情况资料数据库。这样,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又可以为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程实施审计监督提供便利,也可据此确定审计的侧重点,节约现场审计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在全面提升审计质量的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绩效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等多种相互结合的审计方式转变,促进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

(七)审计风险随时存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去发现风险,预防风险,降低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难度大,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 和业务素质,只要有了过硬的思想作风和业务技能,掌握审计方法,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审计风险也才能得以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浅析交通系统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

[2]中国站长前线.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初步探索.

[3]潘应祥.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