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高效课堂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184-011.关注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以促使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无容置疑,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切设计都应该是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展开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才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较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学习与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从而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首先考虑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比较、推理、猜想、实践、交流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灵活多变的数学学习活动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来观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和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使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
2.明确高效课堂的内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价值指标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应该渗透这样的理念:
2.1高效的教学是准确、科学的。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必须是科学无误的,传达的信息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此外知识信息传达的途径、方式也必须是科学、高效的。
2.2高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我们不能回避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实存在差异这一客观事实,如果教师一味追求教学过程的流畅、完整,那么课堂就仅仅是教师与优等生交流的平台,貌似和谐的课堂是以牺牲大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教学效率就无从谈起。所以对教师来说,在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对学生的认知状况有充分的了解,以学定教,以生为本,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应以中等生为主,兼顾优等生与后进生,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有效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乐思、善思。
2.3高效的教学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呵护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表达、敢于创造,真正融入课堂,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才是最高的。
2.4高效的教学是需要精心预设的。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安排。合理的预设包括目标的确立、学情的分析、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制定等等。有了教师精心的预设,课堂上才能有精彩的生成,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3.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4.注重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5.探索学习方式自主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加大了教师的讲课压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了将更多的知识点教给学生不停地讲课,而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更大,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由于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脱轨导致了学生的视野和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降低,对我国数学成绩的综合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设施和教育理念,没有针对当下小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完全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辅助力量。教学设计是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反映,解决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才能切实改善小学数学教育现状。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方法创新
1.引课运用多媒体渗透数学思想
引课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的效果非常重要。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的培养,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收集并呈现有趣的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例如,将动画片中有关数学的内容剪辑下来。在课前或者课间播放,既能让学生精神得到放松,又能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时候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数学因为其缜密的逻辑思维而略显枯燥,所以需要生动的引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利用惯性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热情进行正课教学内容的学习。
2.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人们在学习比较难的知识时,其最大的动力是能够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可以通过将数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情境中可以意识到如果解决这个问题会给其生活带来益处,所以要努力学习,最终养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好习惯。相反,在数学课堂上,联系生活情景,能够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更好地去理解数学解题方法。
例如,关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三个磁扣将挂图固定在黑板上,为了配合教学活动,可以增加挂图的重量,这样可以使得三个磁扣平行放置无法稳定住挂图。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只有三个磁扣组成三角形时才能稳定挂图。教学内容讲授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用三个钉子来固定一个镜框,钉子的位置怎么安排最合理。
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将数学思维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数学的应用频率,促进其完善自身的数学思想。数学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想,而不是让学生成为一个解题机器。当下社会建设需要创新性人才,具有数学思想能够活学活用进行创新。
3.课堂小组合作,指导学生如何合作交流
儿童的精力非常旺盛,小学生上课说话和做小动作是常有的事。找一件合理的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就井然有序了。构建小组合作就可以让学生针对指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表达,从而既满足孩子说话的欲望,又让学生言之有用。当下的小朋友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所有长辈的重视和关注,以自我为中心是当下孩子的普遍特征。合作学习需要多个小朋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会分享和倾听,从而共同解决问题。
对合作学习内容进行分工,对学生的合作行为予以及时的指导,通过合作活动的巧妙设置,让学生能够适应合作学习模式,并且对合作时的分工有初步的认识。在后续的合作学习中,老师将指定学生扮演老师实施合作任务分工,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进而能够在日后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学生就可以进行良好的合作交流。
4.课后复习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时期,也是学习记忆的黄金时期。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背景下,教师将学习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工成为微信文章或者微信视频,可以让家长短时高效地学会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有利于孩子的复习,最终夯实数学基础。当下小学生的家长多数是“80后”,基本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整合教育资源可以加强家校合作有可行性,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和互联网资源。2016年两会中着力强调了创新对于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结合教育环境和学生特点以及家庭教育优势进行改革。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研究针对当下小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家庭教育的力量,让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助跑。
参考文献:
一、大处着眼,宏观把握教育目标
所谓从大处着眼,就是从宏观把握教育目标,这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从宏观的角度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从大处着眼,其实也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小处着手,优化教学手段
在传统教学中,有教师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多种教学手段的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用多媒体上课,开始的时候确实很有新鲜感,可仔细反思,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
三、整体优化,有效进行教学互动
有效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一、如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我认为教师可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分析
首先应分析他们的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们清晰的看到,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经验都对学习者起着促进数学学习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加以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位置,数对第几组第几个排列)
预测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前调查而获得。课前调查是指在上课前运用访谈或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教学的起点。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需要重复讲;学生较模糊、有争议的认识和未知的内容则需重点研究、讨论解决。
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正确处理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的关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在充分理解课标、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一直以来,很多老师一直把“顺利地上完一节课,学生表现出色”作为一节公开课的目标,往往忽视了在表象后的更深层元素,即学生到底有多大的收获?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态度?因此,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也往往满足于最基本的要求,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
三、客观分析教学内容,领悟并用活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是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处理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对教材的编排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整体把握教学重、难点,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以“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稍作点拨即可。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
一、关注数学课程和现实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以后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即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源于学生的生活、源于现实世界的学生们可以接触到的内容,这些同时也应该是学生们乐于接受和学习的内容。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思考才能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理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下一步的不断学习乃至于现实生活当中。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出发,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觉到数学的亲切、自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明确提出了“过程性目标”,重视数学的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重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就是学习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过程中亲身经历某些“过程”,而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东西要比“数学知识”本身更有价值。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类比、归纳、实验、猜想、验证等获取知识的过程,亲身体验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伴互助、竞争交流的学习乐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等将会检验自身的个体主观性经验,从而正确的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从而学会形成数感,知道该怎样学习数学,才能在数学方面有所发展。
二、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说明:首先,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一种有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有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的认识转化活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自己的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得出有关的数学结论。其次,数学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数学知识结构的活动,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的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并成为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必须是学生在主动探索、学习,在吸收、理解、掌握、内化、运用的过程中有效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真是的思维活动,通过创设适当的符合学情的数学问题情境或者实例来引发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反思,从而让学生进行有效建构数学知识结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把数学知识的发现、形成和运用的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这种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创设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些学习过程,才会提升自己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技巧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性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三、关注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以促使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无容置疑,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切设计都应该是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展开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才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较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学习与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从而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首先考虑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比较、推理、猜想、实践、交流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灵活多变的数学学习活动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来观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和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使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创设问题要讲究趣味性
讲究趣味主要是为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小学生还处于孩童时代,采取逼迫式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取得短期效果,但长此以往会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孩子长期发展.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迅速,逻辑思维发展缓慢,学习上要“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玩. 因此数学教学上要做到将抽象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便于孩子接受. 小学数学在问题的设计上讲究设置情境,突出问题的趣味性,正适应了小学生的心理发育水平和智力发育水平. 能够让他们保持学习兴趣. 如:编拟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童话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利用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带入感,引起共鸣,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如,在一年级“比多少”一课中,笔者在课前先给孩子们讲了《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让学生比较小猪和砖头的多少. 设计问题并配合卡片引导学生找出小猪和砖头对应的“同样多”、“多”、“少”的关系. 通过这种情境的设置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了快乐,同时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利用教研组教研时间,集思广益,相互促进. 笔者了解到有的教师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还有的利用编演小课本剧创设问题情境. 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创设问题要和生活紧密相连
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抓住最佳时机步步设疑,突破重点和难点. 小学课程中有很多知识都是和生活相关的,其目的在于让孩子们认识世界,掌握生活的基本常识,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提问环节就不能离开生活. 如,在一年级《认识时钟》一课中,要完成认识“整时”的教学任务.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几个常见的、熟悉的整时. 如:新闻联播7:00,早晨上课8:00,中午午休11:00,午后上学1:00,下午放学4:00. 问问学生这些时间时针和分针都在什么位置. 学生回答后还可以继续提问:这些时间时针都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分针都指向12,最后让学生总结出,整时的认识是: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的规律. 这样步步设疑,使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从而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通过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选择适合、恰当的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也不例外. 动手操作,便是其一. 让学生自己动手既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玩中,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地接受了数学知识,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丰富多彩.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应该让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 这时教师提问: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 又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节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道题:有2个长方形木框,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拼成一个图形,求它的周长. 大家可以用实物操作一下,把周长指给同位看,再算一算. 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四、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创设问题情境从观察入手
人们认识事物常常从观察开始.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比较有系统的、主观的、有意义的知觉活动. 在教学中注重观察可以培养学生的洞察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等品质. 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设置问题情境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调动他们的视线,让他们有仔细观察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
以认识圆形和三角形为例,老师先准备一面圆形的镜子和一把三角尺,让学生看一看,然后提问:“这两样东西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感知它们形状上的差异,接着让他们对比它们的边角,区分出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接着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圆形和三角形的?使他们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请学生画出自己想象的圆形,从而使学生又看到了实物,加深了对圆形的认识.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基础阶段,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就要从观察入手,寻找答案.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了解学生;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教师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2.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人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间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3.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问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4.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生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己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5.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6.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7.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与传统教学设计相比,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构成要素方面,即均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要素;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具体如下所述:
(一)教学过程设计结构,既涉及到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关系到学生认知过程的组织形式
对于传统小学教学而言,其教师组织教学时常以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依据,由浅入深地设计若干个提问,引导学生逐渐向正确的答案靠近,从而形成数学概念和方法,假如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均能够全神贯注地听讲,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听课,将能够获取较好的效果。实际上,课堂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因此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正是针对传统小学教学模式的弊端,从独立探究和协作建模两个方面组建设计结构框架的。
(二)由协作建模任务支架,设计替代琐碎的提问设计
本文针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结合现行教学的实际状况,将协作建模任务支架分解为下述两个部分。
1. 协作前的独立探究任务支架设计。独立探究是协作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对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活跃学生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独立探究任务支架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为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答题,而现实课堂中能够自主参与答题的学生屈指可数。基于协作建模,学生的独立探究任务支架将问题以任务单的方式发送到学生手中,从而强制性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二是任务答案不唯一。基于学生具有不同的思想、学习能力等因素,使其同一任务单下得出不同的答案,学生需在开放的任务单下开展个性化独立探究,确保每一份答卷均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三是注重表象的积累。独立探究是整个数学建模过程的核心环节。因此,学生应致力于直观层面上的认知相关事务,积累更多感性素材,促使学生更好地开展数学学习。
2. 协作建模任务支架设计。协作建模任务支架设计,为学生思维外显、转变概念以及调整认识营造了良好的平台。对于协作建模任务支架来说,其设计过程中呈现两大特征:一是以表单的形式准确记录各组员的关键数据信息,为学生顺利进行协作学习而设计的小组汇总表单,是协作建模任务支架的核心目的,该表单以引导学生汇集和整理组员信息为主要任务,以便总结出一系列数学规律。同时,协作建模任务支架表单需以组员人数为依据进行分栏,保证每位学生的发现均能够在该表单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二是具有明确的建模要求。明确的建模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以及归纳数学方法。
二、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通常情况下,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涉及到五大板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和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又体现在五个方面:问题情境、协作学习、独立探究、应用拓展和建构模型。本文以最小公倍数为例,全面阐述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学习内容:最小公倍数。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学会将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学习重点:全面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学会如何找出最小公倍数。
一、 强化基础学情分析 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 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 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 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 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
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 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 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 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 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