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技术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教育技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很多高校中开展起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从低到高较为完善的层次结构。由于这个专业发展趋势逐步向高层次发展,专科层次很少受到人们更多的注意。其原因之一是开设专科层次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校一般是成人高校、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师范学院等,而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多数集中在大学中;原因之二是有很多教育技术领域的人土对专科层次不屑一顾。其实,全国开设教育技术专科的学校数量较大,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应忽视对这一层次的关注,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教育技术专科毕业生很多到小学或教育技术应用第一线,肩负着在中小学传播教育技术的重要使命,他们将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该专业的目标定位和学生的能力结构很有研究的必要性。
一、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高专这支庞大的队伍在新形势下将如何定位?换句话说,高职高专要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和高校培养出的本科生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涉及高职高专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尽管有了这样比较明确的定位,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容易造成定位不准的情况。所以,应区分好下面几个关系:
(一)职业和专业的关系
职业和专业是基于两个不同的划分标准的不同概念,但是为了强调不同层次学校培养目标和定位的不同,又常常作为比较而出现。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社会功能来说有两类人才,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或科研型人才,后者称应用型人才。前者强调的是专业,后者强调的是职业。高职高专教育是职业教育,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针对社会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一般不从专业的角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研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个“高等”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性”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高等性”。前者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后者是相对于其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是昔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式”教育,培养科研类人才,教育类型是普通教育。
(三)区域性和通用性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相同造成社会岗位的不同,所要求的岗位能力要求也不相同。所以在确定高职的培养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需求,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目标。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从学科专业角度来确定,一般具有全国通用性。
过去由于定位不准确,往往把高职办成了普通高等专科,甚至办成了“压缩式”的普通本科。目前顺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提出高职和高专不再严格区分,要逐步转移到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来,逐步取消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层次,培养目标的定位将发生重大的转移。
二、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系统化思想 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面向行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是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的产物,专业的设置和开设的课程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岗位需求而设定的。行业岗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能力结构及教师素质要求和教学方式等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每个系统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局部或整个系统 (如图1所示)。
针对系统分析图说明如下:
社会岗位需求分析。。这是开设高职专业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专业设置不是针对社会的某些岗位,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就业。
岗位群分析。高职专业强调行业岗位,但又不能只针对某一个单独的岗位,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就业灵活度,培养目标应针对相关岗位形成的岗位群。岗位群中的各个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结构有内在的联系。
岗位能力结构分析。岗位群确定以后就要对每个岗位所应具有的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最好能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得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后面课程的设置。
开设高职专业的可行性分析。上面几个步骤可以看作对外部情况的分析,接下来就是对学校内部的分析。要完成岗位群能力的培养目标,首先就要反问自己:具备这样的培养能力吗?师资力量充足吗?具备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吗?如果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开设这个高职专业就可行,否则就要重新回到第一步,选择社会需求的其他岗位。
建立专业保障机构。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从事该行业的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研究人员、在岗位群第一线的熟练人员组成。其职责是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行业需求、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和评估岗位群能力结构等,为课程制定和实施教学提供依据。行业专家委员会起到了学校和行业或具体岗位之间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校内外的该专业的负责人、负责专业建设的学校领导和相关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指导专业的课程结构建设、课程的设置、提供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保障。
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从事教学研究的专家、教务处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教学骨干组成。负责对教学和教学目标一致性的评估、教学质量的评估、指导或组织教材的编写等。
课程设置。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的设置,列出每门课程与能力结构的对照表,得到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认可后执行。
实施教学。进行系统化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前面各个步骤都是为这一环节的有效实施作铺垫的。实际上,这一环节和邻近的上下两个环节一直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之中。通过实施教学会发现与预期部分培养目标或能力的差异,这种偏差就会经常反馈到课程设置环节。
学生能力评价。这一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测试、课中反馈、课后考试、学期综合评价、岗前评价等。表1为各个评价阶段和相应反馈环节的动态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的评价结果,会和不同的环节进行交互。评价的方式会因为技能目标 (如言语信息、行为技能、心智技能、态度等)的不同而不同。学生毕业时应该进行全面的能力结构形成性评价,严格对照由行业专家委员会参与制定的岗位群能力结构表,一一对照评价。评价的结果如果达到预期目标,即说明整套体系是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能力结构就相对稳定下来。如果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就说明整个体系中的某些环节不合理,一般来说应该对整个环节进行分析和评价,作出调整和改进。
总之,系统化地分析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是符合高职特点的,通过整个系统的动态管理可以使专业建设更趋合理性,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得培养出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向岗位的零过渡不断迈进。
三、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一)需求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中得到应用。教育技术逐渐从传统电教媒体技术向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技术过渡,课堂教学和日常教学及事务管理越来越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原来的电教人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新要求。从全国来看,中小学普遍缺少这类人员,尤其是不发达和偏远地区更是如此。而目前中小学急需的这类教育技术高级应用性人才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因此,高职高专开设教育技术专业是有强烈的社会背景和较大的市场需求的。
(二)岗位群分析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面向的行业是小学和中学,重点是小学。培养出的人应该能适应中小学的多个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岗位群。这些岗位分别为:教学媒体和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和学科教师合作开发课件;面向校内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媒体技术的推广使用:教学网站的开发和维护;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
(三)专业特点分析
1.师范性
运用教育技术的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培养出的人是要参与教学的。这就要求培养出的人要懂得一般的教育规律,同时肩负着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具有师范性。
2.服务性
教育技术专科培养出的人并不直接为学生授课,而是为教学技术(资源、手段、教学设计)提供支持服务。
3.管理性
对学校教学媒体设备和教学网站进行维护和管理、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等体现了该专业的管理性。
(四)目标定位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中小学第一线的教育技术普及培训、教学服务和管理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高级应用性人才。
四、离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模块分析
根据对岗位群专业特点及目标定位的分析,可以将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大致划分为8个模块,如表2所示。
以上对商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岗位群和知识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是否合理还要倾听行业专家委员会的评价,同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要在动态的专业建设系统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0]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S].(200O.1.17).
[2]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6).
[3]谢明荣.邢邦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op].http://tech.net.Ch.2003-4-5.
[4]陈新文,周志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op].http://tech.net.cn.2003-4-5.
[5]吕鑫样.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基本特征[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8,(3).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各种资讯充斥着互联网,使信息具备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择性。由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助力于现代化教学改革。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包括以下7种:
(1)个别授导。个别授导模式是通过计算机实现教师教学的一种典型方式。在该模式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授课,即单独教学。其基本流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学生应答—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教育背景,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因人而异,使交互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2)操练与练习。操练与练习的过程中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应当注意,练习与操作存在概念上的区别: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技能,因此大多采用短答题和构答题之类的形式;而操作是设计联想和记忆,多采用选择题和配伍题之类的形式。
(3)教学游戏。作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游戏与计算机密不可分。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游戏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模拟程序,但是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学,有乐趣玩,在其中加入了竞争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因素,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企业家,在游戏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从而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目的。
(4)情境化学习。情景化学习属于建构主义学习,是目前重点研究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该教学模式中,通过信息化手段模拟实际情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直观、生动的想象,从而唤醒记忆中关于知识、经验的积累,使学习者在回顾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吸收、掌握、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并且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情境学习模式的主要方法有认知学习、抛锚式学习等。
(5)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Learning)本质上是将信息检索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数据库系统和情报检索技术,根据需要从学科数据库中检索有用的信息。例如在历史、地理等大数据量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检索服务功能,通过收集合理的信息,经过严密地推导,得到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正确解答。
(6)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Learning或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CSCL)是一种与传统的个别化CAI截然不同的概念。在个别化CAI中,教学过程往往注重于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影响。而CSCL则重点强调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突破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促进互帮互助等合作性教学的展开。
(7)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是对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系统的综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以及人际交互技术的发展。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将不同的信息资源、学习情境、教学工具综合在一个系统当中。这样,该系统就融专家系统、数据库、辅助练习于一体,使教师能够灵活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方便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模式融入到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以下将从3个方面,结合上述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2.1基于“微课”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微课”是按照教学标准和实践环节的要求,利用视频拍摄技术,记录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过程。“微课”拍摄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授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在视频设计中,应该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选择、练习布置,同时还应包括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通过将它们以一定形式进行组合,可以营造出一种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由于“微课”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后时间,并且包含大量练习,因此可以实现“个别授导”和“操作与练习”的目的。教师在采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既要充分考虑课件的趣味性,又不能忽略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首先,要严格控制微课时间。通常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文章会较长,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通过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小的片段,可以让学生轻松学习。其次,要注意结合多媒体。“微课”制作切忌简单播放已有的PPT文档,要做到声、像结合,最好能插入互动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主动学习。最后,要考虑分层次教学。由于“微课”教学是课后学生有选择的自主学习,因此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作不同的课件和习题,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2.2基于“情境教学”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在“情境教学法”中,教师通过创造或引用一些以形象为主体的教学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体验教材,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深刻。“情境教学法”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对社会和生活的进一步凝练,“情境教学法”才能影响学生。由于“情境教学”需要学生熟悉环境、了解环境、融入环境,因此可以实现“教学游戏”“情境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情境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下次课程的情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相关知识,熟悉下次课程的教学情境,从而对课程做到预习。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导入工作环境,让学生能够知道为什么学习这部分专业英语知识,同时明白如何将这部分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最后,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可以适当设计教学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达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2.3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随着校园网的发展,信息管理成为校园网上的焦点。网络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了一条数字化桥梁,通过信息的传递,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更高效、更准确、更及时地建立联系。在校园网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则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资源,促进教师尽快回应学生的动态学习需求,达到高效管理、教学的目标。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指导,因此可以实现“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和“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2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在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学生学习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时,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又可以将学生的网络答题成绩进行分类统计,掌握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指导。
3结语
图书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公共图书馆是通向知识之门,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当今,在信息数字化、网络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以新的理念加强公共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对于倡导全民阅读,提高国民素质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继续教育 管理观念
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今天,公共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是培养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强化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人格的重要举措,也是公共图书馆科学化管理的途径和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主要标志。因此,公共图书馆若要跟上时展的步伐,适应时展的需要,就必须要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对强化专业继续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一、关于现代管理观念的教育
现代管理观念教育是继续教育的基础。当今社会正由生产科学化向社会科学化转变,科学的理念与思维模式,正改变着人们的基本活动规律。人们必须适应科技文明的发展,更新不能适应时展需要的传统思想定势。公共图书管理专业是一种围绕信息收集、组织、分析和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管理活动。过去的传统管理观,制约着管理程序的动态性和管理结果的时效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图书看成一种精神财富,一种文明的象征,而没有意识到图书是一种信息资源。因而管理的观念,就没有建立在以信息科学为逻辑起点的科学管理界面上;二是在管理目标上注重收藏,忽略动态。封闭的、狭隘的和静态的内敛型管理思维是传统管理的基础,必然影响到具体的管理行为,最终妨碍了信息的社会效用。英国著名管理学家霍金森曾说过:管理角色像罗马神话中具有两副面孔的门科一样,向外,它观察着环境,向内,它观察着内部的秩序,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消除紧张状态,从而达到目的。这就告诉我们,管理者不仅要注意到管理系统内部的动作效率,而且要注意到社会对管理系统价值的需求。图书馆管理必须是面向社会的信息管理,应重视社会的需求表现。需要形成发散型思维和倡导超前意识的管理氛围,建立动态的和创新的开放型管理模式。换句话说:每个图书馆都是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信息管理和利用要满足社会对信息资源的要求。现代人管理观念教育需要在上述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科学管理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建构基础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开放意识。
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开放性与高效率是确保本行业的位置和地位所必不可少的。开放内容、范围和信息转输等具体活动的标准制订都需要以此为依据。
2.系统意识。
作为社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从系统的整体性、目标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着眼,以系统完善、功能增强为中心,组织各自的活动与管理,促进系统在服务于用户的过程中,随时产生增值效应。
3.超前意识。
当代世界的超高速发展,要求科学管理的思维基础不能以解决当前问题为目标定位,资源建设、人才培养、设备更新等都应追踪世界先进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向,及时汲取新理论、新方法、预测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以符合或领先于时代的管理水平为目标。开放与超前意识的结合就成为创新的基础,创新的思维态势,将使得管理人员具备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系统中对人的管理是关键,而人的观念转变是成功的基础。为此,专业继续教育首先应解决人员观念的转化,以现代科学管理观念武装图书馆工作者。
二、关于完整的专业继续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心。从人格建构理论看,从事一定的职业,首先必须建立能满足职业需要的人格,而职业人格来源于对本专业的理论与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或称为专业智慧。著名学者克雷奇曾说过:“智力,有人把它定义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种认为它是学习能力,还有其他人认为它是处理复杂和抽象事物的能力”。不论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还是“处理复杂和抽象事物的能力”,这都与接受专业的新理论有关,都与应用专业的新知识相联。因此,专业继续教育需要建构专业的理论、知识、技能完整体系。强化公共图书馆专业继续教育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专业理论知识。
图书馆专业理论的核心知识覆盖着文献采集、资源组织、信息检索、用户服务等活动的全部。在以图书馆和信息资源为一方,以读者和用户需求为另一方的格局中,管理活动表现为知识信息与读者之间的协调,在这一过程中,馆员必须具有充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使静态的馆藏信息资源,迅速及时地转化为动态的用户需要服务。要实现这一点,科学的专业理论指导是不可缺少的。
2.专业辅助知识。
专业辅助知识是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外围支撑,也是支持专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深化或提高的基础条件。补充的辅助知识主要包括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当代科学动态或最新进展。从本专业的特点考虑,辅助知识分三个板块,一是围绕文献及其载体的信息学、多媒体知识;二是以用户服务为中心的观念确立而需要的社会、人事科学知识。它是专业技术人员良好职业道德与信念的基础,也是提高服务水平的理论准备;三是以当代技术进展为中心的管理哲学、系统论、控制论等理性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网络系统应用的技术知识,以及外语工具等知识。专业辅助知识是提高图书馆员有效运用专业知识水平的助理,在专业知识运用的过程中,专业辅助知识起着“催化剂”作用。这一层面知识结构的优劣,对图书馆员管理实践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按照库思科学发展的观点,我国原先图书馆专业理论处于常规科学阶段,原有的结构相对稳固,自身孕育变革和发展可能性不大。而近年来多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撞击”图书馆学理论板块后,信息理论、系统工程与控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造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裂变式”发展。当前,图书馆员的现代化进程正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走向深入,而大部分图书馆专业人员对外部学科知识的掌握是极其有限的。为此,需要把这一层面的知识纳入专业继续教育的日程。
3.科学基础知识。
这一层面的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学科。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而是作为知识宝库的管理者对各种学科文献内涵要有一般的了解。在蕴藏着各门科学文献知识库中的管理人员,面对的是各类读者和多样的信息需求,必须有效地把馆藏资源与用户需求相互联系起来,将信息及时地提供给读者或用户。否则就不是一名称职的图书馆专业人员。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无法面面俱到,但必须从不同专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最低限度要保证每一个在岗的图书馆员,都具有与岗位有关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以往偏重于本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而言,这无疑是需要重新认识的一个领域。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专业辅助知识是应用当代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推动图书馆员的最具有潜在力、最富动态性的知识,专业继续教育的重点应落实在专业辅助知识领域,改变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常规教育规范,建构图书馆专业继续教育的新规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调查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从实验室条件、实验教学情况、实习情况和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四个方面对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包头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大学、赤峰学院这五所学校2010届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3份,对问卷认真作答后再收回,回收问卷194份,有效问卷194份,回收率91.07%,有效问卷率91.07%。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验室条件
我区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条件如表一,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室基本上由摄影实验室、演播室、计算机房、微格实验室和常规媒体实验室构成,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
表一 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条件一览表
内蒙古
师范大学 内蒙古
民族大学 包头
师范学院 赤峰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
摄影实验室 摄影棚 有 有 有 有 有
暗房 有 有 有 有 有
照相机 23 20 15 13 21
演播室 摄象机 20 12 9 10 13
非线编 40 24 24 30 20
计算机房 计算机台) 54 69 30 50 50
微格实验室 有 有 有 有 有
常规媒体实验室 有 有 有 有 有
(二)实验教学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决大多数学生(81.3%)喜欢上实验课。73.2%的学生认为实验课的时间安排的比较合理。82.9%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课,本人的实践技能有所提高。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仅有16.5%的学生实验课前进行预习。全部知道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的仅占8.2%。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学生为38.7%。对实验课的讲授、指导满意的学生占45.4%。在各实验课程的实验操作中,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占27.8%,被动操作、充当助手的占47.9%,无动于衷、于己无关的学生占16%,常缺课、不参与实验的学生8.2%。
(三)实习情况
1、课间实习
关于课间实习,81.4%的学生偶尔进行课间实习,18.6%的学生从不进行课间实习,64.9%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帮助。50%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难的原因是联系实习点麻烦。
2、毕业实习
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实习都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时间为6周到10周。实习地点为中小学、中职、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内容为讲授信息技术课、制作教学资源、硬件设备维护。
(四)毕业论文写作
70.6%的学生认为写毕业论文能提高专业综能力,41.8%的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是应付任务。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28.9%的学生认为忙于找工作没时间认真写,21.1%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负责不够,50%的学生不会写论文。
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增加部分实验设备的台(套)数
这五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室基本上由摄影实验室、演播室、计算机房、微格实验室和常规媒体实验室构成,实验仪器设备能够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大多数学生(53.9 %)对本系实验室的实验环境表示满意。访谈中,学生反映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部分学院部分实验仪器的台(套)数有待于增加。
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加强学生对实验项目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81.3%)喜欢上实验课,但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调查结果显示全部知道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的仅占被调查学生的8.2%。在各实验课程的实验操作中,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占27.8%。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的学生为38.7%。建议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在上课前应该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第二,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这是做好实验的前提。第三,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机械的跟着实验教师的操作或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完成实验,要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方法,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法。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摆脱学生被动的操作,建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自己选择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独立的、自主的完成实验过程,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
1、加强课间实习基地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课间实习非常薄弱,50%的学生认为课间实习难的原因是联系实习点麻烦。为实现专业教育目标,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互惠互利的校外实习基地十分重要。院内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软件制作室、光学投影实验室、音像技术实验室、摄影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中小学、电教馆、电视台及计算机公司等也是很好的实习基地,与他们建立合作办学的方式,可以解决校内实践基地不健全的难题,学生也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了理论教学的内容。经常联系学校附近甚至联系各地市县的学校作为定点实习场所,通过立足自身的特点采取“双方互惠”的原则下,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在圆满完成教育实践任务的同时,积极为中小学实践基地服务。
2、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习都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毕业实习的地点主要是中小学、中职等学校,实习的内容主要是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资源开发和计算机硬件维护等工作。实习时间为6到10周。通过访谈有学生认为“因为实习安排过于松散,没有事情干。对实习生的监督不够严格。”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加强对包括对学生实习考勤的管理,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实习成绩的评定,实习作品的考核。
毕业论文
1、开设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
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学生不会写论文。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统一指导,建议在第七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程,能很好的解决学生不会写论文这个问题。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主要从毕业论文的选题、不同类型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毕业论文的格式等几个方面向学生讲授如何写作毕业论文,让学生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论文摘要:从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出发,探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结构,提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框架,包括规范和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课余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等。
引言
教育技术概念由“教育”和“技术”两个术语组成,它基本揭示了该事物的特质:把科学技术作为促进人类教育的手段,用科技手段来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它也大致反映了教育技术学科的特质:探讨科学技术与人类教育的关系,探讨用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效率的规律、原理和方法[1]。显然,教育技术学关注的焦点不是科学技术条件本身,而是科技条件如何通过教育现象的特点折射出来。因此,教育技术学主要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这一专业的特点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以系统论的思想合理地整合知识并运用到教育教学或其他工作中。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突出教育技术学的特色,才能培养具备构建系统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育技术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教育技术专业的许多课程都具有很强实践性,学生除了应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应用技能。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课教师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具备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就必须不断地加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2]。因此,研究、探讨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一)拟订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安排
笔者认为要能真正地实现增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对于学制为四年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课程设置尤为重要,特别需要课程设置能够和教学进度保持统一,课程设置与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保持统一。从培养目标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教育系统和影视传媒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在确定每门课程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时,必须依据教学计划、相关课程内容及实验项目情况、实验条件和学生知识结构来设计。并且经过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讨论来确定,从而使得实验项目设置合理、规范。这既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又可防止相关课程的交叉,避免造成时间、资源和学生、教师的精力浪费。
(二)规范和加强实验课和实践课
1、实验教学,既是对理论教学的完善、补充和提高,又是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技巧的重要教学环节。由于实验条件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实验教学成为许多院系的薄弱环节[3]。
加强实验教学,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之前拟定出实验课程大纲。实验课程大纲必须经过教研室集体讨论和系学术委员会论证后才能列入教学计划。对由于设备原因无法开设的实验项目,应设置一些替代实验或演示实验。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师必须课前认真撰写实验教案,作好预备实验。实验中,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最后,任课教师还应该及时、认真的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通过以上各环节的逐项落实,使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高。
2、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课可分为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设计和科学研究。
专业实习: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选择在网络、计算机中心、电视台等从事软件制作、网页开发、电视专题片制作等。通过专业实习,不仅仅会使学生的电视节目拍摄制作和影像拍摄制作能力、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还会增长同学们的社会知识、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和应付突变事件的能力。
教育实习:一般在第七学期选择中小学师范学校进行大约4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为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奠定基础。
毕业设计:一般在第八学期进行十周时间的协作和设计。毕业设计要求有较高的学术性与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不能忽略其实用性。一个实用性、可预见性强的论文题目会得到学生格外的关注,也是吸引他们的关键。所以论文题目的设定应该考虑一下实用性及与学生联系的紧密性。
许多学生抱怨在学校期间科学研究的机会很少或者说没有,这是目前高校的一个普遍情况。似乎提到科学研究,非得是很难的课题。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研究,用小问题来做大事情。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
3、重视学生课余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来说,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有实验课、专业见习活动和实习活动等实践环节。由于受实验条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们能够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十分有限。许多院校在解决学生实习、锻炼问题方面往往忽视了本身便利的条件。每个大专院校各种电教设备、设施比较齐全,校内电教设施就是最好的实践场所。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认真的组织本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电教服务活动,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将会使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例如,有计划的组织同学们参加校内文艺活动、公益活动的摄像报道、摄影报道和各种电教活动服务,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通过参与电教设施管理、维护,不但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科学管理管理理念。
4、假期开展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调查和技术活动
要求学生在暑期,以居住地现状为基础实施调研,并撰写出调研论文。同时还要紧密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在暑期社会活动中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宣传工作。发挥专业特长帮助当地学校进行信息技术课师资的培训,并与当地教师合作,开展多媒体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和实践活动。另外,还应积极到当地电视台进行学习,配合工作人员制作电视节目和电视专题片。
5、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
开展技能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技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教育技术技能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检阅成绩、交流经验、展示专业优势的有效途径。
教育技术系可以组织与本专业基本理论、技术特点联系密切的摄影竞赛和DV节目制作、教学课件制作竞赛、动漫制作竞赛及网页制作大赛,利用竞赛活动推动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充分展示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媒体制作方面的技能、特长和优势。
二、思考与总结
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改进。
(一)目前实验课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在于:
1、实验设备数量少且陈旧。
2、实验课缺少任课教师的参与,常常使实验课无目标。
因此,今后实验课教学要加强三方面建设:一是设备及时更新和增加,硬件上能够满足学生需求;二是实验教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认真负责;三是理论课教师也要参与到实验课中。
(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类型单一,缺乏实践性课程、应用性课程和讲座性课程。
2、专业基础课数量少,涉及面窄,技术类课程数量多,缺乏深度,方法论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数量少,缺乏广度。
3、以传统媒体为核心的课程较多,以计算机媒体为核心的课程数量和类型较为薄弱,反映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最新发展的课程较少。
4、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类课程不仅内容窄、模式单一、时间短且多数往往流于形式,使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和当前形式,目前社会需要的是掌握教育技术学理论知识及计算机硬件知识、网络知识,并具备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能力,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多种媒体形态制作能力,信息采集、处理、编辑能力,构建系统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能顺应时展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道路既艰巨又漫长,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现行的实践教学规章,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193~198
[2]李龙.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系统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2.5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实践能力;实践体系;实验中心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131―05
引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作为二级学科在2001年入选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通过了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近年来在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教育技术学是建立在实践应用基础上的学科,其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也是需要重点建设和致力发展的。坚持教育技术学的应用实践性,坚持人才培养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在学科发展规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针对在国家重点学科发展过程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体系建设的各个主要环节,采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同时也参与到学科规划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中,在建设过程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对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归纳分析以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特征和意义获得解释性结论。
一 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体系
近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即如华南师大徐福荫教授等[1]所述:为了提高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盐城工学院沈爱华[2]则进一步指出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体系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层面的基本能力:
(1) 基础实践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包括:以媒体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等为核心的实验技能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以适应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环境的基本技术技能要求。
(2) 专业实践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也应当具备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能力及其引申出来的项目设计能力。也就是华南师大秦炜炜、徐福荫等[3]描述的:适应包括远程教育、企业培训在内的教学设计的应用实践能力。
(3) 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成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基本理论发展与创新以及前沿应用的实践研究的有生力量。
上述三个层面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体现在全部实践教学环节中。为提高学生的三层次实践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由实践教学环节入手,将验证性实验、基础性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合理配置并有机结合。此外,实践教学环节还应包括:课程教学设计、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形式。并可辅以创新训练的专门活动,如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学科研究方法、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等。
二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新体系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在多年的发展中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逐步建立起在学科平台之上的“一体化、三层次、共享式”的教育技术学实践新体系。
(1) 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一体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教育技术学学科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必须采取一体化顶层设计,从社会人才规格需求调研入手,对北师大教育技术学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活动和各种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活动统筹规划,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综合设计,从宏观视角一体化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系结构和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环境。改变过去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规划和运作方式,有效地弥补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结构性缺失和实验条件资源的不足。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实验中心领导在充分沟通认真研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为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做了充分论证和详细规划,设计出一整套如图1所示的从本科实践教学活动与本科科研基金项目交叉配合的能力培养体系。
(2) 基础、专业和科研与创新三层次实践能力综合培养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专业教学知识体系中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与实践体系中的实践领域、实践环节和技能点要相互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践能力综合培养就是要以知识领域与实践领域为范畴,选择合适的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构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知识单元和实践环节。
在基础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北师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媒体技术、资源开发和计算机应用等知识领域的课程都配有充足的实验学时,课堂面授课程与实验课程始终相伴开展。该类课程的修习过程中基础实践能力得到集中培养,从而奠定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实践能力。
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等基础理论课程对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同学院中部分学科带头人的科研项目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条件参与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如:基础教育质量方面的跨越式发展、移动学习研究等实践活动,参与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指导思想的远程教育和教师培训的教学应用实践,从而使这种较高层次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活动中落实。
在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在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环节,本科生参与学术团队的科研工作已经形成风气,实习中理论方向明确,实践活动落实。科研阅历和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显著提升,为下一个阶段――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积蓄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3) 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联合共享
北师大教育技术教学实验室在学院2004年成立时基础相对薄弱,设备相对陈旧,其中许多设备还是十几年前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的。近三、四年来在学院领导和实验中心的努力下,获得学校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共计395万元,全部用于教学实验室设备购买和实验环境建设。但这距离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考虑到近年来,“211”和“985”工程项目建设和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度非常大,对此,学院从全局考虑统筹安排,将实验教学环境和科研环境综合利用,取长补短。本科生实践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资源共享和学研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道路。学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学习与科研经验积累相结合,尤其是每年申请校级科研基金、北京市创新基金等项目收获颇丰;而科研实验室也由于有为数众多的本科生参与,科研队伍力量大大加强,就如北师大王一川教授[4]所描绘的:由导师、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构成的从游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良性结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了现有教学实践资源,相得益彰。
三 实验中心是实践体系的基础建筑
教育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建设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环境,实验中心的硬件环境是近年来学院着力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实验中心下属8个教学实验室,分别隶属“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媒体与传播技术”两部。每学年承担教育技术学24门课程的450多学时的教学实验课程,共计4.5万人的学生实验课,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达到83.3%。自2005年以来,学校方面对教学实验室建设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投入支持。教育技术学院实验中心经认真规划,逐年落实经费实施。
(1)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实验室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类的实验室近几年来重点建设了远程教育实验室和教育软件实验室。远程教育实验室为学生创建完整的、多种类型的、真实的远程教育系统实验环境。专门添置了:视频录播系统多点控制器、卫星接收设备、视频会议系统和终端web服务器等高端设备,使学生熟悉和接触最具发展潜力的远程教学系统的系统架构。教育软件实验室也配置了路由器、两层及三层交换机、工作站等共计40台以及用于数据存储的磁盘阵列。不仅满足教育信息工程方向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还解决了专业方向课程:计算机与网络教育应用、教育软件开发技术、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计算机网络编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游戏与教育、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的需要。为今后毕业生走向教育领域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媒体与传播技术”的实验室建设
“教育视频制作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已经按照专业级要求购置了数字高清摄录机、编辑录像机、非线性编辑机等一定数量的先进设备。开设电视设备连接、室内外摄像、灯光照明、字幕特技编辑、配音配乐等小型实验以及节目制作、课件制作等综合性实验,学生们在完成上述实验之后,将独立制作一个15分钟左右的教学片供理论研究使用。“电声实验室”也按照专业级要求购置了混音控制台、数字音频工作站、MIDI接口、音频接口、软件效果插件360环绕声制作系统、非线性高标清编辑软件系统等,开设基本电声技术指标测试、采访机录音、音频编辑工作站及编辑软件的使用、分轨拾音后期合成制作等实验,学生还将完成综合实验:音频节目制作、音频混合制作等。此外在“摄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也购置了多台单反数码相机,解决了高档次摄影设备的实际操作问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在媒体技术和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 科研实验室是实践体系的高层建筑
实验中心的建设和实验环境的改善使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环节得到加强。但是必须看到,实验中心条件的改变还远未达到理想要求,正如河北师大王润兰等[5]指出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学活动范围内。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承担了大量与国家教育科学发展相关的科研课题,这些课题真正接触学科发展和科研的前沿。在参与这些学术团队的活动中学生学以致用,得到真正的锻炼。学生参与人数最多且最典型的几个研究团队及其突出的科研活动如下:
(1) 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211工程”支持下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不仅促进了学校一线教学改革实践、改善了人才培养质量、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更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并在此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支撑平台软件和优质学习资源。
(2) 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研究所探索的最新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工具,以教育领域中的知识为研究对象,构建知识科学基本理论体系。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本理论体系”、“面向教育领域的知识抽取和演化研究”、“协作学习的在线交互文本分析及协作过程建模研究”以及“移动学习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
(3) 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有:面向终身教育的知识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研发以及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典型示范与产业化运行等。
(4) 远程教育研究所在远程教育基本理论、数字环境与数字资源、在线学习与认知发展、远程教育经济与管理、企业E-Learning、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我国远程教育领域从业人员能力结构需求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上述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在“211”及“985”项目支持下条件极其优厚,而最重要的是其更接近学科发展的前沿实践,几年来我教育技术学院已经有大量的学生参与到这些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中,专业实践和科研与创新实践等高层次的能力发生了实质性的提升,同时也为研究生培养人才选拔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五 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成果
在上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的条件下,几年来学生在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通过不断的创新教育和实践练习,我院学生获得学校资助的本科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成果显著。近年来获准本科生创新基金项目项,见表1:
上述项目的经费都在2000元以上,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项目不仅要在教学实验室进行长时间艰苦复杂的实验活动,而且大多是项目都是具有科研背景的,学生在科研实验室和社会上进行紧密联系实际的研究工作,实践能力大大加强。
此外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也获得了大量的奖项,最突出的就是我院2005级本科生许洋同学的论文《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大学新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其它国内和北师大级别的奖项也非常丰富,见表2:
在科研活动中学生还发表了大量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以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核心期刊杂志论文、国际会议论文以及本学科领域的CSSCI论文将近50篇,这些论文几乎全部是实证性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六 结论
教育技术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体系建设需要从人才规格和学科专业发展的角度来全面审视,需要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实践的全局来统一规划,需要从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学习与科研经验积累等各个层面综合设计。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提升教育技术人才的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做了一种探索和尝试,希望能够产生有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徐福荫等.创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186 (10):39-47.
[2] 沈爱华.论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53(1):151-153.
[3] 秦炜炜,徐福荫.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对比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 (3):100-105.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000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要求各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此后,《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5年,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迫切性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信息化、全球化及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人类世界的工业生产方式、交流沟通方式、学习教育方式。教育领域内,一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科学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个体为未来更好地适应职场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因此增加了关于信息素养的课程;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课堂的发展,教室内的多功能媒体逐渐增多,教师教学的辅助设备日益更新,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利用新兴技术教学的能力增强。[1]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改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有关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2005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下文简称《计划》),该《计划》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宗旨,借此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配合该《计划》的执行,同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下文简称《培训大纲》),该大纲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制度。然而实践中,由于年龄、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在面对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时,中小学教师因职前培养中未接受相应的现代技术教育,年龄较大或地域偏僻的中小学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青年教师虽然较老教师相比有更多的经验,但仍未达到熟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要求。[2]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成为全国中小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分析
国家自2005年启动《计划》以来,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已在全国22个省、市展开。经过全国各省市学者的调研,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于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了提升。[3]然而,在深入调研之后,我们发现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培训方式过于单一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采取的是从各个学校抽调一批骨干教师到培训单位参与集中式的“面对面”培训,骨干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以后,“以点带面”地对该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全员培训”即学校内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培训学习,以弥补“骨干培训”的不足,此种培训方式多借助于网络培训展开。目前各省市网络培训硬件建设已基本满足教师的需求,网络培训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4]无论是“骨干培训”,还是“全员培训”,都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骨干培训”中,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要脱产培训,自身的教学任务受到干扰,长途奔波下的短时间的集中培训效果遭到质疑;另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因个体差异所接受到的信息量不同,回到学校后,培训内容的二次转述会部分折损,“以点带面”培训的有效性降低。“全员培训”中,由于各地资源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学校管理方式、教师个体水平的差异,网络培训可能受到网络速度的影响,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内容的质量难以满足不同水平教师的需求。
(二)培训内容未能满足教师需求
按照《培训大纲》开发出来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材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版本,已出版的两版教材都采用“文字教材+配套光盘+网络培训平台”的“三维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然而,在教师实际操作中,由于互联网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全球信息流动速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的扩大,固化的、统一的教材难以满足教师不断变化的需求。再者,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是学习应用某项技术,但是在网络培训中,这部分内容往往以文本式的材料呈现,无技术指导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需求,无法达到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整合的能力。
(三)培训过程中缺乏教学交互问题分析
网络培训中,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远距离的授课,节约了相应的资源,实现了规模化学习。但是,培训过程中的教学交互问题成为难以克服的缺陷。在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一方面,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具备特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术语,如果教师不能将其理解透彻,将难以进行相应的操作;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着大量的、繁杂的技术操作步骤。在培训过程中,部分学员认为培训中导师对于专业问题的解释太少;技术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缺乏技术细节指导而影响培训质量的问题。即使设置了答疑环节,因人数众多、问题参差不齐、时间限制等原因,无法有效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5]
(四)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系统
职后培养中,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措施和环境。面授培训中,教师仅仅能在培训期间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短时间内,教师缺乏充足的反思与回馈时间,未能将学习内容完全内化,无法将自身的教学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结束培训之后,如果教师需要帮助与指导去完成后续的深入学习,则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或技术、设备的支持。网络培训中,由于培训网站中关于教师学习内容的评价及反馈的更新速度较慢,教师无法及时获取自身学习效果的反馈。培训结束后,则会出现信息资源网站、相关软件无法继续使用的问题。此外,由于中小学教师自身获取资源及信息渠道的限制,教师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学校及教育部门无法及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专业指导。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统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优化策略
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倡导下,为了解决上文中提到的问题,笔者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首先,针对中小学教师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倡导相关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其次,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呼吁培训部门及各教育区、学校完善支持系统;最后,建议教师个体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个人的专业能力发展计划。
(一)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
“骨干培训”与网络培训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为了改善单一的培训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当前,部分培训部门开始尝试新的培训模式。1.“翻转培训”的课程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以近年来新兴的“翻转课堂”理论为基础,提出培训前针对教师进行调研,根据教师在实践中的需要确定培训的主题,而后以特定的主题划分培训的内容,并将此培训内容制作成固定时长的教学视频,将其上传到培训网站。因此,参与培训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找寻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部门在固定时间内安排专业教师在线为参与培训的学员提供相关学习内容的解答。完成培训后,配套进行在线能力测试,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并给予反馈。[6]2.“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深圳市罗湖区根据该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现状,尝试了“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将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根据学员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按照主题划分为进阶的单元,学员根据自身的情况,操作控制条,完成培训内容的自主学习。在面授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可针对学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式讲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员的问题。[7]两种培训模式都实现了满足不同能力培训者的需求,避免传统培训模式一刀切所带来的问题。
(二)相关部门完善支持系统
无论是培训过程中,还是培训结束后,完善的支持系统是支持学员进行学习的必备条件。完善的支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培训、自主学习中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二是学员学习过程中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即学习小组或学习共同体。1.创新网络学习空间。第一,相关部门要完善硬件、软件设备支持系统,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着重完善网络培训多功能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建设,设计简洁适用的网络平台。第二,技术部门要完善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建立学习空间应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以便学员及时地监测学习效果,复习、巩固学习内容。2.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系统。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研究的逐步深入,教育学界越来越重视“非正式组织”“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学校及培训部门应联合各界的力量,建立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学习的共同体,通过线上服务或线下讨论等方式为学员的学习建立软性的人际资源,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三)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
上述方法都是从外部因素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寻找优化策略,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需要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的作用。因此,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才是促使其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中小学教师自身应采纳行动研究的方法,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第一,基于个体日常的教学及学习,增加对于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了解的环节,认识自身的优缺点;第二,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反思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培训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寻改善自身教学行为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第三,培训结束后,教师应尝试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利用所学习到的教育技术,并测量教学效果,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灵活自如地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催生了后喻社会,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改革工程,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强调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达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作者:马涛 单位: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InanFA,LowtherDL.FactorsAffectingTechnologyIntegrationinK-12Classrooms:APathModel[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10,58(2):137-154.
[2]袁同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徐冲.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反思型教师的成长[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岳宏伟.非正式学习视角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5]孔维宏.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65-68.
一、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经各地级市教育局以及区直中职校推荐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二、培训目标
(一)通过培训学习,学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增强学员专业发展的意识。
(二)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说课、评课及相应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学员能够熟练地从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开发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够对其他老师起指导和示范作用。
(三)学员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动向和新成果,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规范、方法、技巧,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基础。
(四)学员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同时,本期培训班将形成以下培训成果(全体学员均要完成的“五个一”作品):
1.一节45分钟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一节45分钟课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
3.利用教学设计、课件或专题网站进行一次模拟教学(说课)或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专业发展规划。
4.建立一个教学博客。
5.在博客上发表一系列培训日记(周记)、学习心得、技术总结、说课反思、教学叙事等。
三、培训内容
(一)理论模块
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3.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
4.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5.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6.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
(二)实践模块
1.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
2.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践;
3.信息化教学实践(模拟课堂教学:微格教学、说课);
4.教学博客开发与博客圈管理实践;
5.教研与论文写作实践;
6.网络化学习能力与个人知识管理实践。
四、培训方式
(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的特点,拟采取“以受训学员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个性化、网络化、高效率、灵活机动”的培训策略。坚持学用结合、学研结合,采取“理论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开发实践+技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
(二)加强分层次、订单式、专题性教学,使学员各取所需,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恰当地把握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三)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理论教学采取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与互动对话为辅的教学策略,力争在短时间内拓宽学员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结合活生生的案例,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技术培训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模式和包括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内的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主要以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为主,即“范例演示赏析与评价学习借鉴基本技能训练、模仿技术研究改造、改良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理念于活生生的案例、课例、课件范例和制作实例。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学员,设计不同的学习界面供选用。教学评价以电子作品集为主导,师-生和生-生共同反思,学员自评、教师点评和学员互评相结合,建立基于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五)以人为本、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协调好学员、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班主任等各方面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指导。建立培训公共邮箱、qq群、博客圈,通过网络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
五、培训时间与地点
我院定于2011年7月14日到7月27日共13天进行集中培训学习,7月14日学员报到;集中培训的地点设在广西师范学院长??G?
六、培训经费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11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工作的通知》(桂教师培〔2011〕41号)的要求,集中培训期间学员的食宿费、差旅费、培训教材和资料等费用由学员所在单位负责。为了便于管理,学员的住宿原则上由我院负责联系。
七、培训组织与管理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实行项目管理、分层管理、协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训单位组织考核。学员参加集中培训后的学习成效,由培训单位组织理论知识测试与实践考核予以评估。
(二)送培学校建立成长档案。学员所在学校对本校学员的工作采取“成长档案”管理方式,促进学员在岗进行网络学习和开展校本实践研修,实现自主发展。
(三)结合学员集中培训、在岗实践研修和终期总结的全面考核,成绩合格者再颁发《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自治区级培训结业证书》和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1) 小编推荐与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计划】 关联的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八、注意事项
(一)学员报到时须交的材料。1.学员须将加盖单位公章的《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人员推荐表》和《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汇总表》的纸质材料一式2份交到报到处;2.为了在培训研讨中丰富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请各位学员在报到时上交自己3年来的代表作品(教案、课件、录像课、网站、博客、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刻录成光盘或拷贝在u盘),以供培训研讨用。
(二) 培训班负责人要做好培训终期总结和验收工作。在培训结束后的20天内,要分类整理和物化培训成果,撰写培训工作总结,并将培训的有关文件、培训方案、培训通知、课程表、学员培训签到表、培训工作总结、培训活动图片、录像、学员上交 “五个一”的学习成果材料(打印稿及电子版各一式一份)和培训报账的原始材料(票据、表格等)及其复印件(所交的书面材料均加盖单位公章)交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验收,并按照培训项目的经费预算和财务管理的规定、培训项目档案管理的要求做好培训项目的报账工作和培训档案材料的归档。
(2) 小编推荐与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计划】 关联的文章: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58―03
教育技术学专业自建立以来,在理论构建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因此,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教育技术人才,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非常重要。笔者针对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提出了构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一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 在教学观念上,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我国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特色缺失的问题,一些非研究型大学依然受制于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培养学术性人才的制度框架,存在明显的理论学习主导的痕迹,造成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脱节。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目标就是,在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塑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人才。一切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既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也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归宿点,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成功与否,都应当以学生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和水平作为检验标准。
2 实验队伍结构不合理,专职实验人员不足
实验室硬件建设是基础,但这些硬件设备需要实验人员来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后产生创造性的成果,所以一支高素质的实验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质量、实验室体制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实验队伍包括实验室主任、实验老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他们是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主力军,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实验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1]以我校为例,目前教育技术专业专职教师共12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7人,助教1人,博士1人,研究生10人。主管实验院长1人,兼职实验室主任1人,实验员1人,无实验管理人员。近几年学校没有专门引进专职实验人员,任课老师学历层次提高了,但专业结构考虑不够,缺乏专职的实验人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综合学科,对于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主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体系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均开设了社会实践、实验实训、见习、课程设计、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活动。但由于实践教学条件所限,学校对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也就很难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收效甚微。对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考核、评价还停留在原来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上,往往通过作业、实践报告、学生座谈、实践指导教师的评分等来评定学生的成绩,甚至有些实践环节没有进行考核和评定,如多数学生毕业论文就是复制和粘贴操作,没有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学习体会,对于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是否提高了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究竟如何,缺乏准确的把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对实践教学认识存在误区
多数学校从领导到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只要讲授系统的知识就可以了,还有部分院校在课时费认定上重理论轻实践课时,实验课时标准“打折”。标准不一致导致很多老师不愿进实验室,实验课程被压缩,没有很好地执行实验教学大纲。况且实验课一般是几十甚至上百学生,而实验指导老师只有一个,造成学生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约束力较差的学生就放任自流,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 教育技术学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按照“层次加模块”的思想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2]教育技术学专业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多媒体方向、网络教育方向和教育电视方向。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包括摄影胶片的冲洗、磁带摄像机采集操作等陈旧实验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3 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不够
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在实习基地去顶岗实习,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自己的学业水平、业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会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但是我们注意到某些实习基地对实习生的安排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实习基地积极性不高,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实习基地学校担心对升学率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部分学生就只能帮“基地”学校老师批改作业,不能很好地顶岗实习。另外一方面,也存在学校管理不当、组织不力,学生分散实习,找个单位写实习鉴定盖个章交差的现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的质量。
三 构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的策略
1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采取任务驱动的实验手段
任务驱动原本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线索,把教学内容有机地隐含在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引导自己解决问题。[3]教育技术学专业很多实践和实验内容可以把实验内容巧妙地隐含在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采取驱动的教学手段,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学习Dreamweaver创建网站时,可以假设这样一种情境:给所在班级制作一个网站,这个时候,基于起码的热爱班级的情感,学生会自发地提出为班级建设网站的想法,形成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构建校院两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学校要建立实验教学督导小组,对实验教学过程及实践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随机检查,并及时反馈意见。学校建立网上学生评教系统,学生在学期末可以通过该系统对实验人员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实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学院要改革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提高实验教学规范水平,如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实验预习并将实验目的、实验方法等主要内容写在报告上,教师在上课前检查。实验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都要定期随堂听课,了解教师指导实验情况、技术人员准备实验的情况,听取学生对实验教学管理、对实验教师的意见。
人事部门要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和实验人员的福利待遇制度,稳定实验教学队伍。近年来,实验室队伍由于各种原因而解散,因此要转变思想,把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提到与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通过引进、在岗培训和“传、帮、带”等措施提升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实验教学队伍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鼓励聘请高年级本科生协助参与指导实验和管理设备,既可一定程度缓解实验指导师资不足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从而形成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实验队伍建设模式,打造一支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有梯队的高水平实验队伍,提高实验室软实力。
3 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力度,建立双赢长效机制
如何保证实习基地运行的稳定、持续运转,从长远看,关键还是“校基”双赢机制的建立。这就需要我们在共建合作中从彼此的利益出发,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和纽带,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4]学校通过实地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充分了解基础教育实际,帮助基地学校解决有共性的教育课题,如为基地学校老师举办的课件制作培训班,提高基地学校老师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以实习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平台,变单一的实习工作为学校与基地学校的双向活动,构建融实习、培训、就业为一体的实习模式和长效机制。
4 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实践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创新热情
教育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根据教学进度举行技能大赛,如一年级学生可以举行计算机组装大赛,二年级学生的摄影大赛、Flas制作大赛、三年级学生可以举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教育DV大赛、教育主题网站(个人博客)等。这种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训练学生思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5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体系
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在深入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从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要求出发,构建人才培养中相应的教育技术学实践教学框架,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为不同类型的专业方向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实验课程。打破实验教学依附理论课教学的传统框架,使之成为独立的、具有自身规律和理论方法及手段的教学体系。[5]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筛选。如多媒体方向实验内容有: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信息化教学环境使用技能、微格教学和教育信息资料处理训练等,网络教育方向有:局域网的设计与组建、远程教育原理、网站设计与制作、远距离教育与电视系统训练等,教育电视方向有:摄影、摄像、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后期编辑训练等内容体系。如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可以采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大型网站的建设或软件开发等有综合实践的毕业设计,让学生对开发过程和实践心得总结形成毕业论文,这样产生的效果要比复制和粘贴操作效果显著。
编制全面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具体考核模式和标准操作指南,对实验教学考核有据可依,才能把考核评价落到实处。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标准客观化,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6]学生做实验时单独操作,教师检查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将学生的实验情况记录档案,进行评分。
总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是将学生真正培养成才的关键环节,坚持完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办好该专业的基石。笔者相信,如果能从上述几个方面重视教育技术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无论是社会、学校、实习单位,还是教师、学生个人都能正视教育技术学实践的重要性,教育技术学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安小六,邹小红.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增强高校实验室软实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5(1):229-230.
[2] 创建“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EB/OL].
< jwc.wfu.省略/pg/ShowInfo.asp?InfoID=31 >
[3] 徐小双,童三红,陈吉利,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 2009,(12):106-107.
[4] 丁金昌,童卫军.“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8,(1):78-80.
[5] 杨屹,王桂花,张常群,等. 以大学化学实验推进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72-74.
[6] 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30-231.
Thinking on Practice Teaching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ANG Yu-qin
(Experimental Equipment Offic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who major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 with poor practical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ey can not satisfy the need of employers. In order to cultivate social required practic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alents, we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search on practice teaching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our university, we analyze the reason of this phenomen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n building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