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的摊销范文

固定资产的摊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的摊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的摊销

第1篇:固定资产的摊销范文

【关键词】消费型增值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增值税是以商品或劳务价值中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由于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不好计算,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采用间接法:用纳税人收取的销项税额抵扣其支付的进项税额,其余为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因此,增值税的主要特征就是计税时允许扣除购入商品及劳务的已纳税金。对于购入流动资产已纳税金世界各国均允许扣除,而对于购入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不同国家则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由此分为消费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生产型增值税。

我国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增值税改革,即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生产型增值税对纳税人外购的货物和应税劳务已纳的税金允许抵扣,而对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不予扣除,其征税对象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消费型增值税对当期购入的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全部货物和应税劳务所含税金都予以扣除,其征税对象相当于消费资料。由此可见,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取得的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是否予以扣除的问题上。

一、固定资产进项税的抵扣范围

1. 固定资产进项税准予抵扣的范围

消费型增值税下,一般纳税人取得固定资产支付的增值税可以确认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具体准予抵扣项目为:

(1)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固定资产;(2)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3)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凡出租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514号)的规定缴纳增值税的;(4)为固定资产支付的运输费用。

需要注意的一是可以进行进项税额抵扣的固定资产指的是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设备、工具模具等,房屋及建筑物不纳入抵扣范围;二是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2009年1月1日以后(含1月1日)实际发生,并取得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或者依据增值税扣税凭证计算的增值税税额。在2008年以前发生固定资产购进的,即使取得了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及相关业务的扣税凭证也不允许抵扣。

2.固定资产进项税不可抵扣的范围

(1)纳税人外购和自制的不动产(不动产指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纳税人新建、改建、修缮、装饰不动产,均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

(2)固定资产用于非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3)将固定资产专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4)非正常损失的购进固定资产;(5)非正常损失的在建固定资产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6)固定资产为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游艇;(7)从小规模纳税人处取得固定资产以及其他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消费型增值税下对取得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予以扣除的业务只针对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取得固定资产支付的增值税依然计入资产价值。

二、固定资产涉税业务会计核算

在2009年1月1日增值税转型之前,增值税转型试点区纳税人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实施的是增量抵扣法。同增量抵扣法相适应,会计核算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开设“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明细科目,并在该明细科目下设“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专栏对固定资产涉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该方法使得增值税明细科目设置过于繁琐,实际操作中容易混淆出错。

2009年1月1日增值税转型之后,国家允许企业将购买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全额抵扣。全额抵扣法下,企业不需另设增值税明细科目,在原有的“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等专栏里就可以核算固定资产涉税业务。具体会计核算业务如下:

1.纳税人外购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核算

(1)外购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

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后,对购进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一样允许抵扣,在会计上的具体体现是购进固定资产时的增值税和购进一般货物一样,允许单独核算,不需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而是作为进项税额单独核算。

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对于随固定资产购置发生的运费,在取得货物运费发票,按税法规定准予抵扣的部分直接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其余部分转入固定资产的价值,会计处理方法与材料采购的会计处理方法相同。

例:甲企业(一般纳税人)购买生产用机器设备一台,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10万元,税额为1.7万,支付运费1万元,取得运输专用发票,全部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分录以万元为单位)。

借:固定资产10.93(10+1×93%)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7(1.7+1×7%)

贷:银行存款 12.7

(2)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借: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例:甲企业购入需要安装设备一台,价款10万元,增值税额1.7万,全部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安装过程中领用原材料一批,实际成本为1万元,发生安装人员工资共0.5万元(会计分录以万元为单位)。

1)购买需要安装设备

借:在建工程1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

贷:银行存款11.7

2)发生安装费用

借:在建工程 1.5

贷:原材料 1

应付职工薪酬 0.5

3)工程完工

借:固定资产11.5

贷:在建工程11.5

2. 纳税人自建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核算

(1)购买工程物资

消费型增值税下,为自建固定资产购买的工程物资,支付的增值税可以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当期的销项。

借:工程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领用工程物资

借:在建工程

贷:工程物资

(3)工程领用原材料

消费型增值税下,建造固定资产领用原材料和生产领用原材料的会计处理一样,其进项税额允许抵扣。在会计核算上的具体表现就是其支付或负担的进项税不需转出。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

(4)工程领用纳税人自产产品

在建工程领用纳税人自产产品,视同销售,计算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会计核算上,工程领用自产产品可以确认为收入,也可以按照自产产品的成本转账。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或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工程完工将多余的工程物资转作原材料

借:原材料

贷:工程物资

例:1)甲企业购入工程物资用于建造专用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20万元,税额3.4万,全部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2)建造专用设备过程中,领用工程物资15万,领用原材料1万元,领用本企业产品2万元(售价3万元,增值税率为17%),发生工程人员工资2万元。3)设备建造完工并交付使用,将多余工程物资转作原材料。

1)借:工程物资2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

贷:银行存款23.4

2)借:在建工程 18

贷:工程物资 15

原材料1

应付职工薪酬2

借:在建工程2.51

贷:库存商品 2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 0.51(3×17%)

3)借:固定资产40.51

贷:在建工程40.51

借:原材料5

贷:工程物资 5

3.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营业外收入

银行存款

例:甲企业接受某企业捐赠机床一台,价款20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额为3.4万。甲企业用银行存款支付运输费用0.2万,并取得运输专用发票(会计分录以万元为单位)。

借:固定资产20.186(20+0.2×93%)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14(3.4+0.2×7%)

贷:营业外收入 23.4

银行存款 0.2

4. 接受投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5.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报废或毁损的会计核算

当固定资产报废或毁损时,未摊销完的固定资产原值已抵扣的进项税额应当转出,转出的进项税额计算公式如下式:

转出的进项税额=固定资产净值×适用税率

“固定资产净值”是指纳税人按照财务会计制度折旧办法计提折旧后,计算的固定资产净值。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6.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盘亏的会计核算

当固定资产盘亏时,原已抵扣的进项税额应转出,转出的金额计算公式同固定资产报废或毁损。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7.销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是指纳税人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消费型增值税下,销售固定资产就同销售一般货物一样,应计算并交纳增值税。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固定资产视同销售的会计核算

纳税人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1)将自制或委托加工的固定资产专用于非应税项目;(2)将自制或委托加工的固定资产专用于免税项目;(3)将自制、委托加工或购进的固定资产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4)将自制、委托加工或购进的固定资产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5)将自制、委托加工的固定资产专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6)将自制、委托加工或购进的固定资产无偿赠送他人。

纳税人有上述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而未作销售的,以视同销售的固定资产净值为销售额。

借:在建工程

长期股权投资

利润分配―应付利润

应付职工薪酬

营业外支出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当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后,固定资产涉税业务会计核算发生较大变化。全额抵扣法下固定资产涉税业务会计核算没有开设新的增值税明细科目,比增量抵扣法下固定资产涉税业务会计核算要简单易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38号)[S].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S].2008.

第2篇:固定资产的摊销范文

引言

固定资产是高校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日常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的总称,是确保高校教学科研顺利完成的保障,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固定资产的投入也越来越多,高校的固定资产数量迅速增长,同时,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很多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到位,导致资产得不到充分利用,价值较低。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重要途径,当前折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固定资产的年限记录不准确、不能如实反映出固定资产的价值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要及时加以处理,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利用水平。

一、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固定资产是高校用于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源,资产大多数是由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资购买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而且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导致其价值逐渐降低,固定资产的价值不再是初始成本;由于一些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够明确,对一些非盈利性质的资产不采取计提折旧的方式,使得固定资产在表面上的价值一直都没有发生变化,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校的资产状况。当前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折旧年限不确定

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重要因素是折旧年限,由于折旧年限的计算方法不相同,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制度不完善,没有统一的核算方法作为指导,因此各个高校在核算教育成本的时候,选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很容易导致同一个设备,以不同的折旧年限作为标准时体现出来的不同价值,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

2.不能如实地反应固定资产的价值

高校是非盈利性质的单位,本身并不会出现倒闭、重组等风险,固定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国家拨款购买的,投入方对这些资产的监督力度不大,高校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及成本计算过程中也没有足够的动力,缺乏科学合理的审批制度和监管制度,一般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权限直接下放给各使用部门,导致很多设备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作用,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在计提折旧的时候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各种资产的价值。

3.缺少规划性的投资,加大了财务风险

随着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比如购置了更多教学设备,尤其是一些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很大帮助;同时随着学校对设施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单纯的政府拨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科研过程中的设备需求,新时期银行贷款便成为学校可选的融资渠道,随之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着越来越严重,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不到位、无规划的资产购买项目,对于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效率带来极大影响,而银行的贷款规模逐渐扩大,对于高校而言,财务风险也越来越严重。

二、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管理的策略

1.合理确定折旧年限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化处理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固定资产的价值。不同的资产有不同的折旧方式,所以在折旧过程中首先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一般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性能、使用年限以及用途区别进行分类,高校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建筑、图书档案、仪器设备、文物陈列等,在对各类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的时候,应该要参照比较全面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为依据,对高校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进行确定。比如当前企业的固定资产在折旧的过程中折旧年限的确定有一个弹性空间,上限是有型磨损,下限由无形损耗,高校的固定资产折旧也可以参照这个标准进行操作;又如房屋一般以20-50年为折旧年限,鉴于高校的房屋建筑不存在无形损耗,使用的年限很长,一般将房屋建筑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控制为50年;在仪器设备的折旧过程中,则主要是考虑设备的使用率、使用程度等来确定折旧年限。

2.科学规划计提折旧的时间

在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过程中,要明确一个目标,即要清晰、准确地反映出不同阶段固定资产的消耗情况。由于高校的固定资产种类较多、数量较多,所以高校在进行资产折旧管理的时候应该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折旧时间,一般以半年为周期,一年开展两次计提折旧,将计提折旧的时间点和高校的财务核算结合起来,有利于科学合理的核算各专业的固定资产损耗及落实高校财务制度的要求。

3.强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功能

在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过程中,应该要以实物管理为导向,同时要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形成功能完善的管理系统,对固定?Y产进行科学、准确地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该要面对高校资产使用管理部门,并且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确保功能完善、界面使用方便;例如在系统中要记录固定资产使用者的情况(包括使用者的姓名、单位等),固定资产的用途、使用时间、工作强度、费用产生情况等,在系统中要对每一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都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做好统计工作,为固定资产设备计提折旧提供充足的依据,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提高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管理水平。

第3篇:固定资产的摊销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54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10-02

随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掀起的示范学校建设,各个学校都加大了对固定资产的资金投入,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实训室、漂亮的教学楼等硬件设施。固定资产价值总额占到了学校资产总额的绝大部分。管好利用学校的财产物资,使其充分发挥其效能,将有利于保障学校各项教学、科研、实验等各项教学活动的完成。

本人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不足,核算工作不完善,基础工作不够规范,资产安全控制体系欠缺,存在资产流失现象,这些问题急需我们认真解决。建立起“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一、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学校的工作重点在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大多数学校认为只要教学质量上去了,其他什么都好办。一些学校只关心财务报表的货币资金余额,很少关注固定资产余额,争取建设资金的积极性很高,而一旦资金变为固定资产了,就忽视了资产日常管理的重要性。以为东西就在那摆着那,岂能长着腿跑掉?这就是“重外部形象,轻内部资产管理”、“重进轻管,重钱轻物”的思想作怪。殊不知,账上明摆着的资产,实际并不是那么回事。

(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上缺乏可行性

由于学校招生实行市场化,有些专业随当时市场需求而设置,招生人数波动起伏很大,往往一年招生爆满,一年招生冷清,导致校舍设备时而紧缺,时而空置摆放;容易造成重复采购现象,资产利用效率低;有的学校为了争取进入国家级示范学校,想方设法片面追求校园建设面积、增添教学设备等手段,以此扩大校园建设规模充当表面形象,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上缺乏可行性,一味地追求“最新”或“最便宜”,要么购入设备配置过高,不能“物尽其用”,要么没有考虑长期需要及发展,短时间使用后就被淘汰的现象。

(三)固定资产管理混岗现象突出

许多学校都缺少专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有的学校由后勤人员兼任,有的学校由会计员兼任,而且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常常更换、不稳定。后勤人员和会计员经办整个学校的大小杂务,工作琐碎复杂,让他们兼任管理,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造成有购进无管理的现象。甚至有的学校在没有办理固定资产处置手续,就把资产直接捐赠给公益事业单位,导致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有的学校借用资产手续不完备,存在管理漏洞,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四)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行同虚设

现实情况中,很多学校的固定资产采购问题突出,没有专门部门负责采购,工作中后勤部和办公室都在采购,缺失采购权的控制。验收问题突出,没有验收部门手续,也没有验收人签字,缺失采购质量的监管。使用保管问题突出,没有使用人签字,缺失保管责任的明确。处置报废问题突出,没有报废处置手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甚至有的学校财产盘点制度流于形式,多年不盘点,账实严重不符,无法知晓学校的真实家底。

二、针对上述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牢固树立固定资产管理的新理念

要从企业化角度来重新认识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关乎学校财务状况的大局,关乎学校资产的效率化,关乎学校的经济效益,从经济角度来管理固定资产有着增值保值的作用,从效益角度来管理固定资产有着夯实发展的巨大潜力。

对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不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也是全校各科室、各部门甚至每位师生也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只有在思想根源上抓好,才能真正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把存在的问题解决。

(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

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学校根据招生计划和教学要求,按专业类型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提高资产利用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要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投资预算是对固定资产购建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成不同的预算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比较,最后选出最优方案。中职学校的固定资产投资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作出科学的投资决策。

(三)配备固定资产专员

随着中职教育迅速发展,学校固定资产增幅很大,由于资产管理工作是和实物打交道,工作对象多而杂,是贯穿全校各方面的重要岗位,因此必须配备可靠、责任心强,又有一定业务能力的固定资产专员来具体负责,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专员主要负责学校固定资产购入后编号入账、异动、盘点、报废等一系列活动的循环过程,还有与各部门的人员的协调配合。

(四)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权责

解决制度问题,首先建立制度规范:(1)健全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保管、借用领用、维护保养、定期清查盘点、报损处置制度。要明确管理责任,实现责任到人,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2)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考核评比制度。学校应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表扬先进,督促后进,最大程度地维护固定资产,使固定资产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建立三方部门制衡机制:(1)实物使用: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和维护等,由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及相关人员行使;(2)实物管理:负责固定资产的计划、采购、验收、编号、建卡、登账、调拨、修理、处置、报废等,由资产管理部门行使;(3)账务管理:负责对固定资产的登记账簿、账务处理、联合有关管理部门进行资产清查盘点等,由财务部门行使。

建立财务管理规定,加强固定资产核算。采用条形码管理,给每个实物张贴一张唯一的条码资产标签,涵盖资产购入直至资产退出的整个有效使用周期,对实物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账卡物经常不符的老问题,使固定资产的管理变得轻松、准确和及时。

总之,固定资产作为中职学校教学与科研活动实施的物质基础,对中职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只有转变观念,建章立制,调动师生管理使用的积极性,才能管好固定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

参考文献:

[1] 邢顺峰.聂义山.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基础与实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2] 秦中甫.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2005,(2):55-56.

第4篇:固定资产的摊销范文

Abstract: It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ic that the ways of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be developed towards the economic benefits. Meanwhil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benefits in the management because of the quasi-public goods qua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is the important pa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e fixed assets putting into use is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 obtain the benefits of running a school, include the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is to analy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w benefits,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s in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benefits, so that the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becomes scientific and benefic finally.

关键词: 效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Key words: benefit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way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259-02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是社会各部门、各单位普遍的正常要求,公办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但社会经济发展也客观要求高校的管理方式要向着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高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高校管理工作还应注重社会效益。只有这样,高校的管理工作才能更具科学性,更具效益性。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属于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最终目的是要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科研水平,是要切实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这就引出了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尽快探索建立一套以效益为导向的科学有效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1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低效益现状和原因分析

1.1 高校固定资产长期闲置与紧缺并存,资源配置不均衡

高校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在购置和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经常存在长期闲置、使用率低问题,而另一方面又存在需要使用却又没有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可供使用的情况,这是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低效益的一大怪象。例如,一些学校未经严格论证,在购置一些大型设备、高精尖仪器后却发现实际并不需要,或者根本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能够管理操作,因此,只能放置在实验室无人使用,导致设备资产长期闲置、使用率极低。深究其原因,有着多种多样的复杂因素,但从追求利益的人性本质考量可以发现经费管理不善是其主要诱因。一些单位购置设备资产的目的并非实际需要,而只是为了突击花钱,比如将科研经费在上级规定的期限前尽快用完。更深层次剖析,为什么会出现有些单位经费花不完?毕竟在绝大多数情况,经费短缺、要求增加拨款更经常是高校各部门、各单位共同的呼吁。这种一方突击使用经费而另一方经费紧缺的矛盾,恰好凸显了高校在经费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存在不均衡事实。

第5篇:固定资产的摊销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校资产规模在不断扩大,高校资产来源渠道已经不再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投资主体呈现了多元化趋势。投资者越来越希望了解高校资金运作状况,要求高校的财务状况能够完整披露,而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上却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财政部1997年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首次引入了“资产”的概念,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一个比较大的改革。由于高校的各类资产主要以国家拨款、各种补贴、社会捐赠等形式无偿取得的,当时的这一改革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客观需要,对于全面反映高等学校的各项资产,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高等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高等学校获得固定资产资金的来源渠道比较多,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还有贷款、学费、国债、社会引资、捐赠等投资。最近几年高等学校除用于校园、校舍、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以外,还有相当部分用于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后勤社会化的建设,这些建设主要依靠贷款资金,这与以前形成的固定资产在产权性质上相比较是有差异的,不同投资形成的资产差异构成了高校资产的多元结构。除了国家之外,其他投资者们同样迫切需要了解高校的资金运作情况,要求高校提供相关的完整信息,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上存在的问题被一一暴露出来,引起人们的思考。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很多高校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对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到处置各个环节的管理活动进行约束。由于缺乏统一的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等配置标准,相关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和配置资产时,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造成配置标准不统一,无法做到科学、公平、公正、合理,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而由于资产配置不合理,造成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高。例如部分单位公房闲置或出租、公车私用等,有的设备每年只使用数小时,多年闲置,缺乏保养,损坏严重,最后只能淘汰或者以较低残值处理。 

(二)将固定资产购置的价值一次性计入支出,高校的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使得学校的支出不能合理均衡反映,波动很大 

现在实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学校在购入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这样的会计处理显然违背了会计上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一般都在5-10年,房屋建筑物这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更长,这样的会计处理使固定资产的支出可能在某些年份支出很大,在某些年份支出较小,影响了学校支出的真实性,可比性。核算学生教育培养成本时,很显然,在购置固定资产多的年份,成本就高,反之,则少。这种处理不利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亦不利于学生学费收费标准的制定。另外,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高校的固定资产没有要求计提折旧,这样的会计处理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价值虚增,无法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些固定资产已经使用了十几二十年,已经无使用价值了,但账面价值还是固定资产原值,这样影响固定资产及时更新改造。

(三)对基建完工工程不能及时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形成账外资产 

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把高等学校这个会计主体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主体,高校教育事业费是一个会计主体,基本建设会计核算是一个会计主体。所有的基建项目都由基建会计来核算,不通过学校财务,所有会计手续,都由基建会计保存。基建项目完工后,由于竣工结算手续繁琐,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向财务提供有关资料报增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一边是高楼耸立并使用多时,一边财务账上却没有反映,因为不涉及财务资金收支,不影响财务报表,因此,学校财务对基建项目完工与否、上账与否不大关心,使得学校账面资产小于实际资产 

(四)对固定资产的大维修、改良支出没有相应增加固定资产价值 

在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中,对房屋建筑物的大维修、对设备的改造,一般由后勤基建处、设备处等部门负责,维修改造完工验收结算后,财务部门则按照结算结果进行核算,直接作为维修支出处理,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均没有意识到要进行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加登记和会计核算,造成固定资产实物价值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相符。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对策 

 

(一)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各高校应该参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 

令第36号),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全面加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各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对学校的全部固定资产纳入统一管理,对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实行调配使用,对确实需要购买的设备要深入论证,按照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购买。在不影响教学、科研的情况下,在寒暑假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对闲置的固定资产进行出租、出借,提高固定资产的资产利用率,但资产管理部门同时要对出租、出借的收益实现有效监督,做到有账可查。 

(二)取消将固定资产价值一次性计入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 

引入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 

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减值”科目。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每个月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固定资产报废清理时,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照这样的会计处理使每一个会计期间的费用支出可以比较均衡地反应出来,报表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学校的会计信息,及时提供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信息。 

(三)对于基建项目应将目前的两个账套合并,并增设“在建工程”科目 

为了比较完整地反映整个学校的财务状况,应该将高校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两个账套合并,并增设“在建工程”科目,用于核算高校进行基本建设(包括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发生的实际支出;在基建项目竣工结算,交付使用时,从“在建工程”科目结转到“固定资产”科目;年末,“在建工程”科目有余额表示未完工的基建项目。这样核算就能比较清晰、完整、全面地反映出学校的资产财务状况,对于未竣工结算的基建项目也能一目了然。 

(四)资产管理部门要真正树立起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对固定资产大修理、改良支出应相应增加固定资产价值 

对于无论是负责房屋建筑物大修理的基建处还是负责设备改良的设备处都要本着使学校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在房屋建筑物完成改造,设备改良完成进行工程结算时,应将改造、改良工程的支出作为相应的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加,同时在财务部门办理报增固定资产的手续。这样就保证了学校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对于健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制,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促进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希萍.对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几点看法[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06). 

[2] 邓志华,廖开锐,李明磊,章祥敏,古二梅.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08(2). 

[3] 王荣惠,孙金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商业经济(哈尔滨),2008(4). 

第6篇:固定资产的摊销范文

摘 要 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加大,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但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却不断下降,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率也越来越低。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协调投资结构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增长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固定资产 GDP 经济增长

一、前言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建造、购置固定资产的相关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的再生产活动。固定资产的再生产,由固定资产更新、改建、和新建等活动组成。固定资产投资是我国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建造、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分布,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为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创造有利条件。所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

二、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从投资规模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在逐年降低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小,始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规模太小,不能很好适应国民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太大,超过了现在生产所提供的追加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就必然导致挤生产、挤生活,积压建设资金,降低投资效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如果背离了生产基础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这里我们用GDP增长速度与固定资产增长幅度的对比关系来说明最近20年来我国固定资产对GDP的拉动效应及其效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1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5595亿元,到2010 年就增加到278121.9亿元,20年间增长了49.7倍,年均增长22.6%。从增长的幅度来说,除1997年、1999年年期间增长率不足10%以外,其余年份均在10%以上, 1993年甚至高达61.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期,我国GDP由21781.5 亿元增长到401202亿元,增长了18.4倍,年均增长10.5%(可比价)。从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与GDP 增长对照来分析,我国在1991年~2000年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率,的确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显著作用,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GDP 增长的速度,特别是我国在进入21 世纪以来,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GDP增幅却降低了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出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

(二)从投资结构来看

1、从投资主体的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与非国有投资之间存在一种不正常的“挤出效应”。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03 年之前,国有投资年增长幅度达到了25%—40%。在国家不断控制国有资产投资,鼓励个人投资的背景下,非国有投资仍然增长较慢,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非正常的挤出效应。根据经济学原理,挤出效应就是因为政府投资不断加大,导致银行利率上升,上升的利率不断排挤个人投资,使其最终退出投资市场。非国有经济虽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它们很难从国有银行得到贷款,其主要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利润的再投资等,而来自国有及其控股银行的资金所占的比例偏低,故而其投资的利率弹性不显著。此外,民间投资的趋势带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加上通货紧缩时期经济相对不景气,所以,即使在正确的货币政策协助下连续降低银行利率,民间投资规模还是没有得到提升。国有投资与非国有投资并不是此消彼长的经济关系,而是一种不正常的“挤出效应”。

2、从投资的产业结构看,无论是在投资的规模还是投资比例的增长速度上,第一产业投资均落后于第二产业。以2003-2010期间的数据为例,在此期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从1652.2亿元增加到7923.1亿元,7年间的年均增幅为25.1%。而第二产业从21351.5亿增加到118102.1亿元,10年间的年均增幅为27.7%,高于第一产业的增长幅度,占总投资的比重也远远高于第一产业。

3、从投资的区域结构看,由于投资资金的有限性,出现区域投资结构失衡。近三十年来,东部地区投资额占全国的半数以上,西部和中部地区投资额相对较小。

(三)从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来看

投资和消费比例严重失衡。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的投资率长期偏高,而消费率又长期偏低。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投资率过高、投资增长速度偏快,以致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十五”期间,按国民经济核算口径,我国投资率从38%逐年提高到43.36%,消费率从59.77%逐年下降到52.14%,投资消费比例关系不协调的问题逐步凸现。按照固定资产投资占支出法GDP比重计算,2005年我国投资率为48.37%,比“十五”初期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左右)1倍多,不仅创下我国投资率新高,而且远远超出其他国家所达到的最高水平。而消费增长始终是无源之水,幅度是十分有限的,要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还缺乏基本的条件,因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太低。长期实行的“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

(一)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合理确定投资规模是提高投资效益的基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应该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国家阶段性的财力物力相适应,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平衡,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经济理论上分析,社会固定资产规模太大或太小,都会因国家财力物力不足、未完工程数量增加、能够使用的固定资产空闲或相关资源过剩等,从而导致投资效益下降,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现当前的问题是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以满足提升内需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小,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导致的通货膨胀。因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其本质实际上就是效益产出低于投资总量。所以,我们要时刻注重投资效率、投资“有效收益”这两个关键点,从而改变投资体制,有效控制投资规模。

(二)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合理协调投资结构。首先,在投资产业结构方面。鉴于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财政资金在管理中的“越位”和“缺位”的两种现象,在明确了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的范围时,应该始终把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作为重点,特别是应该把科学研究、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的投资作为核心,在规模上减少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同时应加大对第一产业投资力度特别是农业的投入,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有关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经济投资环境,最终提高农民收入。通过一系列的国家投资,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会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在投资的主体结构方面。应通过制定各项经济政策,逐步降低国有经济投资尤其是在经营性领域的投资比重,采取多种措施鼓励非国有经济扩大投资,促进资本市场的规范运作,为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这是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再次,在投资的区域结构方面。应缩小地区投资差距,大力提高中部、西部地区的投资效益,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在区域、城乡、行业等方面的不平衡现象,以合理利用地区资源,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三)减少重复建设。减少重复建设是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基本措施。在我国建设领域内普遍存在的重复投资现象造成了大量的无效生产力,在预算“软约束”的体制下,大量投资只集中在短期市场中紧俏的少数行业和产品上,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层出不穷。因此,在以后的建设中,国家应采取经济调控为主,运用有效经济手段,如财政、税收等引导和调节投资,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水平。

四、总结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消费需求是最终的决定因素,任何投资都是从消费当中演变出来的,所以在我国投资经济效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应通过积极地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使不断扩大的消费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基础上,使消费增长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提高消费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是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促进需求平衡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而且只有当消费和投资两者在比例充分协调时才能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在固定资产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应加大消费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到消费拉动的最终转变。

注:本文的数据除非特别指明,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参考文献:

[1]汪祥春.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韩丽蛟,代俊秋.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

[3]沈坤荣.体制转型期间的中国经济增长.南京大学出版.1999.

第7篇:固定资产的摊销范文



[摘要]本文从高校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出发,对高校在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高校固定资产有效利用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6-0097-02

1高校固定资产基本情况

根据《高校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价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价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价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财产,也视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高校固定资产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数量大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及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固定资产急骤增加,购置了大批教学、科研设备,高校固定资产在高校资产中所占比重大多超过 50%。

1.2品种多高校不仅拥有房屋、交通工具以及后勤保障设备等固定资产,同时因为高校涉及的专业门类广,还拥有大量教学、科研等专业设备,品种也十分繁杂。不仅有教学用的实验设备,还有用于科研活动的高、精、尖设备;不仅有国产的设备,还有进口高、精、尖的先进设备。

1.3分布在不同的校区由于高校合并以及建设新校区等情况,大多数高校都拥有两个以上的校区,每个校区都有各种各样的固定资产,给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增加了难度。

1.4来源渠道较多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宽,有国家拨给的固定资产,有用财政拨款资金购置、用自主知识产权构建、用事业性收入及其他自有资金购置的资产,有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资产,还有社会各方面的捐赠。多种来源的固定资产共同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

1.5只拥有使用权和管理权公办高校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国家是所有人,国家委托政府相关部门来行使所有人职责。高校是固定资产的使用者,拥有使用权和管理权。从这方面来看,高校除用好各项固定资产,发挥各项固定资产的作用外,还应加强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做到保值、增值。

1.6使用方式多样高校固定资产大多数用于教学科研活动,部分高校也会使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方式上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并存,共同为高校办学提供物质条件。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及生活和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高校固定资产在长期管理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未得到应有重视,致使资金浪费严重、资产重复购置、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资产流失等各种问题日益凸显。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浪费较严重是一个很严重但是及其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各系部仅从自己的私利出发追求资产数量多、设备全,资产无法在全校范围内共享,资产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投资大多是用财政拨款购置的,资产国有,高校内部对于资产的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活动中重现金管理、轻实物管理的倾向比较明显,购置固定资产时仅凭需要,事前缺乏调查、分析和论证,致使资产配置不合理、浪费和重复购置严重,更不考虑资产的使用效益。对于捐赠的固定资产普遍存在不入账现象,各使用部门收到捐赠的固定资产没有办理入账手续的意识。“重投入、轻管理,重规模、轻产出”,“积极购买、浪费使用、无人管理”是目前高校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2.2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手段滞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造成管理过程中无章可循。如: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管理过程中通常缺乏比较严格的审查审批程序,随意性较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在采购验收手续完成后开具资产验收入库单,登记账册,开出固定资产卡片,使用部门投入使用。但是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调拨没有进一步的跟踪管理,随意性致使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资产报废报残制度不健全,有的仪器设备早已报废多年仍挂在账上;也有些高校虽然有规章制度,但最多只有几条宏观管理要求,缺乏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资产管理内容,导致制度形同虚设,无人执行。另外,目前高校尚未进行真正的成本核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没有纳入学校成本核算。使得账面资产与实际价值不符。

3解决对策

固定资产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同时存在着资产闲置和低效营运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3.1明确职责分工,实行分级管理,建立责任制由高校招标办公室负责固定资产的采购,组织编制固定资产配置计划;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统一填制固定资产卡片及核算实物明细账;财务部门应做好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的核算工作,定期与资产部门进行核对,确保账物相符;其他部门做好本部门使用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

第8篇:固定资产的摊销范文

折旧费用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利润总额的扣除要素,是作为资本性支出的固定资产计入成本费用的主要方法。在计算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时,都要减除相应的折旧费用。但是会计折旧费用与税法折旧费用在多方面产生了差异。制定会计准则是为特定的会计目标服务的,而制定税法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税收目的,2006年出台新的会计准则,体现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特点:进一步走会计与税法适当分离的道路,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一、折旧方法不同引起的折旧费用比较

(一)相关的法规规定(见表1)

(二)税法折旧与会计折旧的差异

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而对固定资产价值磨损的程度以及无形损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折旧政策,选择折旧方法,这种规定合理地考虑了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考虑了不同固定资产提供的经济效益;而税法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既使其它条件相同,折旧方法不同也会产生税法与会计确认的折旧费用的不同。

(三)折旧差异的纳税调整

根据国税发[2006]56号,折旧方法引起的折旧费用差异进行纳税调整,应通过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进行。在“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中,分别按会计与税法的折旧方法计算出“本期资产折旧或摊销额”和“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或摊销额”,其差额根据其性质分别填入“本期纳税调整增加额或减少额”、“本期转回以前年度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和“本年税前扣除额(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等。

二、固定资产范围不同引起的折旧费用比较

(一)相关的法规规定(见表2)

(二)税法折旧与会计折旧的差异

会计在固定资产的界定上给予了较大的弹性,企业可以根据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而税法却沿用较早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纳税人固定资产进行刚性界定,从而在这一环节产生界定固定资产的差异。企业从固定资产取得开始就应注意这方面的差别,否则必将混淆日后固定资产折旧的差异。

(三)折旧差异的纳税调整

由于固定资产范围产生的折旧费用的差异,也是在“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中进行调整,首先应归集会计的固定资产价值和税法的资产价值,分别填入相关行列;其次根据会计的资产价值以及“本期资产计税成本”计算“本期资产折旧或摊销额”和“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或摊销”;然后将差额填入“本期纳税调整增加或减少额”。

三、固定资产折旧范围不同引起的折旧费用比较

(一)相关的法规规定(见表3)

(二)税法折旧与会计折旧的差异

会计比税法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更广泛,主要差别在于未使用、不需用以及封存的固定资产,不得提取折旧,按照规定提取维简费的固定资产不得提取折旧等,折旧范围不同,必然会导致当期和以后期间折旧费用的不同。

(三)折旧差异的纳税调整

因固定资产折旧范围引起的折旧差异,也是在“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中进行的,其纳税调整方法与因固定资产范围引起的折旧差异调整方法相同,不再赘述。

四、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不同引起的折旧费用比较

(一)相关法规规定(见表4)

(二)税法折旧与会计折旧的差异

会计与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标准是不同的,税法给出了明确的定量标准,而会计实务中主要依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另外税法规定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按照固定资产的原价,加上改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后的余额确定。会计将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三)折旧差异的纳税调整

因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而引起的折旧费用的差异调整,其方法与因固定资产范围引起的折旧差异调整方法相同,不再赘述。

五、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不同而引起的折旧费用比较

(一)相关法规规定(见表5)

(二)税法折旧与会计折旧的差异

因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不同引起的折旧差异表现在两方面。1.会计准则只对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要考虑的因素做了规范,税法对此并未规范;2.会计没有明确各类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寿命,而税法对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三)差异的纳税调整

在“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中,折旧年限不同产生的折旧差异是暂时的。差异调整时,首先按照会计与税法的折旧年限计算折旧额分别填入“本期资产折旧或摊销额”和“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或摊销额”;虽然新会计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进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但是,所得税的纳税申报仍以损益为基础进行所得税的时间性调整。根据两者的差额分析填报“本期转回以前年度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和“本年税前扣除额(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六、固定资产残值不同而引起的折旧费用比较

(一)相关法规规定(见表6)

(二)税法折旧与会计折旧的差异

会计准则界定的预计净残值强调的时点是“目前”,这是一个现值的概念,税法并没有界定预计残值是终值或现值;会计允许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自行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而税法将固定资产的残值比例统一为5%。

(三)折旧差异的纳税调整

纳税调整时,在“资产折旧、摊销明细表”中,首先直接将各自的残值从资产价值中减除计算折旧额,并将会计与税法折旧额分别填入“本期资产折旧或摊销额”和“允许税前扣除的折旧或摊销额”;然后将双方的折旧差额填入“本期纳税调整增加或减少额”即可。

七、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的不同而引起的折旧费用比较

(一)相关法规规定(见表7)

(二)税法折旧与会计折旧的差异

1.会计允许企业预计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而税法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准备金;2.会计要求企业按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价值计算折旧,而税法可按提取准备前的账面价值确定可扣除的折旧。

第9篇:固定资产的摊销范文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都能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但二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不同。固定资产是通过实物价值的磨损和转移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而无形资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所具有的技术等优势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在实务中,判断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主要依据与该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到了企业。而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实务中,要确定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应当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经济因素作出合理稳健的估计,并且应当有明确证据支持(如合同或协议、经营收入指标等)。在进行这种判断时,需要考虑企业内部因素(如有形资产)对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配合情况,也要特别关注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同行业竞争等)。此外,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与其能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很难对其未来的获利能力作出合理的估计,这也与固定资产有所不同。

二、外购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比较

外购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会计核算是相似的。新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中引入了现值计量属性。购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在付款期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摊销金额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资产的成本;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各年财务费用。这样处理,客观反映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没有高估资产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自行建造固定资产与自行研究开发取得无形资产的比较

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账价值。购入工程物资所支付的增值税额,不应计入工程成本,应作为进项税额单独列示,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一个成熟和有竞争力的企业,每年都应在研究开发上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通过研究和开发活动取得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以保持和取得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从理论上讲,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研究与开发的费用以及成功以后依法申请专利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当前国际上争论焦点是研究与开发费用是否应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我国新会计准则考虑到研究阶段计划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该阶段支出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有针对性、形成成果的可能性较大,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技术的基本条件已具备。因此在该阶段首先确定有关支出资本化的条件。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时点至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总和计入无形资产成本,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达到资本化条件之前已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不再调整。开发费用资本化,而不是采用旧会计准则中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热情,体现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这也加大了会计人员专业判断难度。而研究阶段支出费用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费用的费用化相对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而言则体现了针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的稳健性。企业为核算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而设置的“研发支出”科目类似于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设置的“在建工程”科目。

四、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的比较

一是折旧和摊销的对象。会计准则规定对已提足折旧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不提折旧。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才存在价值的摊销问题,而使用寿命不能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价值不能进行摊销的,应进行减值测试。二是使用寿命的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有形损耗决定固定资产的最长使用年限,即物质使用年限;无形损耗决定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即经济使用年限,它通常短于物质使用年限。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往往采用预计经济使用年限,而无形资产代表的未来经济利益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其使用寿命要作出合理稳健的估计。在确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时,不存在有形损耗的,更多考虑合同或法律期限和无形损耗的影响。三是残值的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是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实务上一般通过固定资产在报废清理时预计残值收入扣除预计清理费用后的净额来确定。而对没有实物形态的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除非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或者可根据活跃市场得到残值信息,且该活跃市场在无形资产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才对无形资产残值加以预计。四是折旧和摊销方法的选择。企业应根据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和摊销方法。企业在选择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时,对受技术陈旧因素影响较大的的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对有特定产量限制的特许经营权或专利权,应采用产量法进行摊销。无法可靠确定预期未来经济利益实现方式的无形资产,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五是折旧和摊销金额的列支去向。在会计实务中,企业一般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而无形资产当月增加当月开始摊销,当月减少当月不再摊销。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应根据固定资产的受益对象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或费用中。现行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确认为当期损益,计入管理费用。六是折旧和摊销过程中涉及的会计估计。企业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摊销方法的复核采取了类似固定资产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还应当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

五、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减值的比较

一是资产减值测试的频率。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但对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因其在后续计量中不再进行摊销,考虑到这些资产的价值和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及时确认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减值损失,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这些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企业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另外,对于尚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也应进行减值测试。二是资产可回收金额的估计。当企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回收金额。将销售价格更改为公允价值,从而更加合理的确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三是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流动资产、债权以外的非流动资产规定,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价值回升时,不得转回。这一规定与国际惯例不同,国际惯例对价值恢复,减值准备转回不设限,当然这是在活跃的市场下,公允价值能够随时取得的前提下。从道理来说,长期资产形成减值需要较长的时间,减值的反向转回很难在短期内出现。就无形资产而言,由于没有实物承担者,减值是否恢复更是很难判断。不允许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堵住了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准备”调节各期利润的漏洞,虽然可能弱化合理性,但对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有利,也一定程度上显得更稳健,避免资产价值高估和费用低估。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上的一些异同。它们的很多会计核算包括科目的设置类似,但由于无形资产价值和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会计核算更稳健和谨慎。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SWU090963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