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发展战略范文

企业发展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发展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发展战略

第1篇:企业发展战略范文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关键部分,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是一个简单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国家,虽然劳动资源丰富且廉价,但受到市场、技术和资金的限制,成型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大国。但由于中小企业中存在着规模小、资金少、管理水平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的影响,要实现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就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建设。

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问题

1.发展战略计划不切实际。

很多中小企业有着一个把企业发展壮大的决心,但企业领导在做发展战略计划时,(1)对战略发展的内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容易把企业发展和管理战略混淆,发展战略是战略管理的组成部分,但两者并不相同。发展战略主要是确定其发展目标、规划其发展方向、指定其发展方法,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实现发展。(2)还有部分企业过于急功近利,制定的发展战略过于表面和浮夸,只做面子工程和凭空想像。并没有根据中小企也自身条件、产品优势和发展趋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中小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却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更有甚者做到一半因为资金技术原因不得不放弃发展,给企业造成严重亏损甚至倒闭。(3)虽然我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但素质普遍偏低,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却严重缺乏,中小企内部的的管理人才相对大企业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很多中小企业在设计发展战略时,一味的模仿和套用大型成功企业的发展战略,没有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条件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且没有改革和创新意识,造成很多中小企业的战略目标“骑虎难下”,发展战略难以得到真正的实现。

2.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发展相对比较晚,其内部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发展战略是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制度不健全和中小企业管理机制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不够,也会对其发展战略造成不良影响。企业管理不完善,给很多企业职工钻企业管理的空子,假公济私进行中饱私囊。给企业发展战略带来了不利影响。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中小企也的迅速增长,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已经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1)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增长速度惊人,但政府方面并没有把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和机制独立出来,没有一个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体系。由于企业管理部门多,且管理范围相互交错,造成企业管理松懈容易出现纰漏,如市场上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等恶劣行为。(2)由于管理部分没有大中小企业管理区分,在制定政策是都是统一制度和执行,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多压力,使中小企业的税收压力还要高于大企业。(3)政府在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扶持也远远不够,大部分中小企业自身资金有限,且都身兼数贷。要实现发展战略简直是举步为艰,而政府对中小企业资金扶持的不合理,造成部分企业资金充裕,而部分却难易度日。再加上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依靠科技和技术,但政府部门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指导交流明显不足。

三、加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

1.完善发展战略管理制度和机制

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只有加强其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创新性和执行力度,优化其管理结构,加强发展战略的内部监管和监督,从而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的规模相对大企业要相对小一些,但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规模小和组织结构简单等条件发展自身优势,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变化更新更够快速的做出反应,在企业管理和企业结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时涉及范围小,中小企也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迅速的作出调整,并且涉及的资金也相对比较小,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财务监管。同时中小企业的管理不能一味模仿和套用大企业的管理制度,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特征和条件,借鉴成功企业管理的优点加以改革和创新,设定具有中小企业自身风格和特点的管理模式。同时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监督管理,制定相应评价机制,提高中小企业战略发展的成效。

2.创建企业品牌,实现发展战略

中小企业要在市场经济强大的竞争队伍中实现发展战略,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找出企业自身的特色,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出具有市场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而创建品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中小企业要吸取国内外企业品牌建设成功案例中的成功经验,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中小企业自身的条件,打造一个让消费者认同的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实现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品牌要富有创新精神,才能提高品牌销量。因此,中小企业应抓住时机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

3.政府部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处于一个探索的新阶段,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1)政府应加强对中小企业财政资金上的支持。(2)制定中小企业关于技术提升和改造的相关政策。(3)政府应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中小企业纳税困难或不能按期纳税现象、鼓励中小企业实现发展战略。(4)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相关金融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不能够少于企业总贷款的平均增速;严厉打击金融行业乱收费或者不合理收费等现象,降低企业贷款融资成本,鼓励中小企业进行信贷。

第2篇:企业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发展战略;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信息发展;人才兴企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4-018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4.089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市场化运作已有一段历史,这为电力企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电力行业依然存在的垄断性特征,使其更容易获得电力市场竞争平台上的优势。目前电力企业与以往相比已更加关注服务、成本和效益,也提高了对市场环境的敏感度,能针对电力市场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甚至是表现出战略性的行为。但是,电力行业宏观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在产业结构、消费方式、技术手段等动态因素的影响下,能源体系急需调整和改善,加上电力需求增长所产生的供需压力,给电力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形势和挑战。因此,电力企业若要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并保持目前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基于电力行业新形势科学制定电力企业发展战略,使其成为有理想、有追求、负责任、绿色环保的国内先进、世界一流电力企业。为保障以上总体目标实现,笔者认为应该从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绿色发电等个层面去开展和实施发展

战略。

1 安全生产战略

电力企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也是电力企业的战略发展内容之一,电力企业必须持续性的加大安全生产管理投入,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树立全员性的安全生产意识。首先,落实安全生产。电力企业应以落实安全生产为核心,以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执行、真抓实干、严格管理、奖惩并举,从而杜绝电力生产人身事故、火灾事故、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其次,实施保障措施。系统性的保障措施也是安全生产不可或缺的,电力企业应创建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分清管理环节职责,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做到全员共同参与安全生产,并将安全生产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从而提高全员意识和素质。同时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综合治理工作,彻底消除基建隐患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而且在基建过程中要处理好工程进度与安全建设之间的关系,决不能为了追求进度而降低安全管理标准。另外,要建立纳入生产区域一切工作的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做到统一调度和协调,从而保障安全生产的有效落实。

2 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是提高电力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宏观上,电力企业应以人才建设和技术研发为核心,以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为重点,以重大前沿技术的创新为引领,从而增强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建设“低碳环保、技术领先、国内外一流电力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微观上,为了满足能源生产可持续发展要求,未来电力技术研发创新应以洁净生产、高效储存、快速传输、合理分配为主导发展方向,如分布式电源、集成化电力设备、交流输电(FACTS)、智能配电系统(FRIENDS)、循环流化床燃烧(CFB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PFBC-CC)和燃煤磁流体发电等,这些都应该是电力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重点。除此之外,技术研究成果的生产转化也尤为重要,只有将所开发技术应用电能生产,才能成为电力企业的有效竞争力。

3 绿色发电战略

目前,绿色发电已被电力企业提到了战略高度,电力企业应以高品质发电为基点,以绿色发电和高效清洁零排放发电为主线,综合利用能源,推动低碳发展,塑造世界一流绿色发电企业。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可采取以下具体可实施的措施:首先,统筹兼顾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开展能耗诊断工作,加快环保技术研发,优化升级在役机组的能耗、烟气、废水等指标,从而推进在役机组高品质绿色发电计划的实现。其次,完善绿色发电管理体系及技术标准,制定环境安全评价细则,并将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通过完善的节能环保奖惩制度强化节能环保措施的实施,从而加快绿色发电计划的完成。

4 信息发展战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电力企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只能强化,不可偏失。电力企业必须以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和经营优化为宗旨,有计划、有组织地从多个层面提高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在技术层面,基于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目标,有规划地对现有的电力生产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或改造,加快各种信息化新技术的应用,如智能变电站技术、智能电网调度技术、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技术、智能型配电自动化技术、用电信息采集技术等。在业务层面,构建覆盖电力企业主要业务甚至是全业务领域的业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操作层的核心业务系统、管理层的ERP信息系统和决策层的数据及决策支持系统。并以信息化系统功能的持续优化和不断应用为目标,引进国内外先进应用软件及管理理念,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推动经营管理与信息化的深入契合,从而促进生产及管理信息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为了保障信息化系统功效的全面发挥,应以岗位培训为契机,着力培养一批技术和业务兼具的复合型人才。

5 人才兴企战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已成为人才竞争,未来的发展道路中,人才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只会愈发重要。因此,电力企业应坚持科学人才观,追求劳动组织的精干高效和人工成本的两高一低,从而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力和价值创造力。在人才建设方面,电力企业应针对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党建人才的差异性,推出详细的人才建设计划,特别是重点领域的人才应着力培养。在机制构建方面,划分岗位职责,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配置机制;突出岗位价值,优化薪酬管理机制和人才配套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开展人才工作战略性研究,定期统计人才,持续不断地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持。同时注重人才的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开展不同类型的业务培训,全员还要注意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训。另外,加强培养对象的人文关怀和个人发展,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注重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从而激发人才正能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6 企业文化战略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进步的标志,还是企业发展的无形动力。目前电力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企业文化基础,为了形成更先进、健全的企业文化体系,在电力企业今后的战略发展中,应全面推进体现电力企业特征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推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现企业、员工共同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首先应建立既体现电力企业战略,又代表员工心声特色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凝聚人心、变革管理、规范行为,塑造电力企业品牌文化。其次应整合文化资源、提炼文化理念、培育团队精神,使企业文化与党建工作、电力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从而发挥企业文化的保障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电力企业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做到与企业各项工作有机融合,和谐发展。

7 结语

电力企业战略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必须全面推进、循序渐进,以维持电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基准,并兼顾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邬江.国华电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

第3篇:企业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光纤光缆企业;发展现状;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就在于规定某一特定阶段企业发展的目标及实现途径,其全体员工奋斗的动力与方向。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企业发展战略不仅仅在于指引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更是描绘了企业未来发展蓝图,有效激发了他们的雄心壮志和拼搏精神。

1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发展现状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与数据业务的发展,都为光纤光缆行业繁荣奠定了支撑基础。光缆光纤通信以其传输容量大、距离长、损耗小等优势特点,一经问世迅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现已逐渐成为传输网的主体。总体来看,我国光纤光缆市场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尤其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社会需求潜力很可观。受此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发展可谓稳中有升,但同时也面临着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采取何种发展战略布局,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据调查显示,部分光纤光缆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源配置不完善,过多地强调扩大产能,忽视了对市场经济需求的理性分析,长此以往面临着巨大的发展与生存压力。

2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发展战略

新时期,科技、人才、管理是推动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实施要素,其综合水平表现直接影响了企业发展成就。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光纤光缆企业发展战略,以供参考和借鉴。(1)重视技术创新。光纤光缆作为一种高科技产业,对科技发展水平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尤其是知识经济时展的今天,技术作为光纤光缆企业生产要素之根本,对企业发展越发重要。长期的数据调研结果显示,技术落后是制约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亦是创新改革的重点方向。就我过光纤光缆企业的既有技术水平来看,其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提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究其影响根本既有历史因素,又与自身因素息息相关。对此,光纤光缆企业应积极加强与国际同行的技术交流、合作与引进,着力做好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将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视为技术引进的最高目标,追求在核心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固然对于光纤光缆企业而言,技术引进是最直接、低成本的发展方式,但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并不可取,不利于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我国光纤光缆企业既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了解科技最前沿动态,又要注重技术自主创新,通过“产学研”等途径,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2)加强人才培养。人才作为光纤光缆企业的无形资产构成,以管理诀窍、知识扩散、内部合作以及创新精神等为载体,在促进有形资产创造高附加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越发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要素,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本质上讲,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尤其对于光纤光缆企业而言,其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因此,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经济市场竞争的本质,积极推行人才发展战略,加强人才培养,结合自身实际需求,不断丰富人力资源内部组织结构。在此过程中,相关企业一方面要引入经验丰富、年轻力生的优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又需加强内部培训,量化各岗位职责目标及要求,及时更新员工思想理念,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同时,光纤光缆企业还应加强与高等教育的合作,以人才定制培养等方式积极参与其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企业还需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肯定员工的积极工作行为,培养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使命感。(3)完善知识管理。综合来看,知识是所有创造财富要素中的基本构成,主要发挥了主导作用。通俗来讲,知识管理即是指,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及现代化手段,促进组织内外部知识、实践的纵向流动,从而提高各层决策效力,实现知识资产价值最大化,增强企业综合竞争优势。传统运营管理模式下,光纤光缆企业表现出了人员密集、资本密集的特征,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与应用改变了这一态势,推动其向自动化、网络化、虚拟化发展。曾有人预测,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将逐步完成由人员密集到知识密集的战略转变,人力资源结构将进行重组,其经济效益创造则通过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实现。因此,完善知识管理,对我国光纤光缆企业的可持续战略发展至关重要,应将此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逐步加大此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强信息化管理环境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效力。由此,相信我国光纤光缆企业发展是将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第4篇:企业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 医药企业 物流 发展战略

一、引言

医药物流投资热风的兴起是企业提高竞争力、降费增效,扩大物流配送功能,推动医药流通配送制、零售连锁制,争取更多的上下游客户,实现整个供应链协调管理的需要。但是如果不能恰如其分控制投资,正确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那么将很可能造就一种虚火上升的现象,而虚火上升将给中国的医药物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要在面临外资带来的挑战时加强自我核心竞争力,真正走出目前医药物流的“黑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就必须加强企业战略问题的研究。

二、医药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配送中心扎堆,大型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加剧

目前企业投资医药物流中心的热情很高,申报的项目少则数千万元,多则高达十几亿元,将医药物流的盘子越做越大,尤其在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地更是“虚火过望,高烧不退”,都在建设国际水准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但是一个区域范围内药品销售总量有限,而扎堆建立医药物流中心,有可能浪费社会资源,并引起恶性竞争。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策的影响,许多物流中心是由厂商、批发商或零售商管理,其物流组织形式分散、低效、高耗,势必对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产生不利影响。造成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物流各环节割裂,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很难与国外企业抗衡。

2.物流管理不科学,综合性物流服务较少

目前国内医药物流的发展最缺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虽然医药物流的基础设施与装备已初具规模,但大多为粗放经营,服务同质化、运作效率低。医药企业希望得到药品去向、到货情况、费用及其他服务内容等信息,但往往无法实现。医药物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相当有限,多数仍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做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不能很好发挥物流的服务功能,尚不能满足医药企业更丰富、细致、专业的物流服务需求。虽然企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但是市场营销能力很差,因而缺少有效的供给引导作用。

3.物流成本过高

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总构成缺乏足够认识,往往只看到直接的运输和仓储成本,而把管理和库存成本排除在物流成本之外。实际上,在整个物流综合成本中,显性成本(如运输、储存)约占50%~60%,隐性成本(如库存控制、信息处理等)约占40%~50%。库存量过大与流动资金周转慢不仅成了加大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而且成为影响医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另外,过多的交易环节和复杂的交易渠道使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流动无序,必然导致在流通过程中效率和效益的损失。据统计,我国医药物流的平均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远远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物流费用率(美国该项指标仅为2.6%)。

4.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医药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有限。调查显示,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实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我国企业的应用不够理想。同时,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多。另一方面,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较低。已建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而关系到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关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所占比例却很小。虽然一些物流企业提供了货物跟踪系统,但功能仍很不完善,例如信息实时性不高、信息定位不精确、信息获取不方便、信息管理不规范、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接口,很难实现无缝的信息共享。在现阶段,信息显得非常重要。各种物资到达的时间和数量、离开每个地点的时间和数量、在途时间和数量、生产量和需求量等各种信息都影响着物流作业的效率或功能的发挥。

三、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

1.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

医药物流绝不仅仅是药品配送、药品分销的流转。医药物流的核心应是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面对外资药品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国内药品流通企业却存在着物流成本高、药品零售价格走势越来越低的不利局面,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是无法与其抗衡的,组建联盟可以联合各企业的力量,同时也可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竞争力。只有在仓储和运输的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开展多种经营(如仓单质押、物流托管等),通过联盟企业间的物流配送合作,才可降低单个企业的物流成本,减少流通环节的利润损失,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而分销区域的共享,可使单个企业扩大分销的药品的数量,分销量越大,分销商能从药品生产商手中拿到更低价格的药品,减少企业的进货成本。同时,争取到更多的品种权,减少分销商之间的竞争。而这些都将促进国内医药物流行业的平稳向前。高端物流具备了产品整合、渠道整合、终端整合三方面的优势。

2.明确定位,制定差异化战略

企业发展应以增强核心业务的内涵式发展为重点,明确企业的核心业务定位和市场定位。医药物流业的发展是多层面、多环节的,并且具有个性化的多样性,从表象的组织结构到深度的企业运作,从整体经营的固定模式到细微管理的差异策略,根据企业的规模大小和服务方向都有不同的侧重。每一个物流企业都会有其独到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资源,比如有的物流企业有硬件上的优势,有的物流企业有成熟完善的网络,有的有软件上的优势,还有的公司有大量的客户资源。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就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优势、核心竞争力、所处产业的生命周期、竞争对手的状况、技术实力、财务能力、管理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因素,自我发展,才更能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能力。差异化顾客的客观存在成为企业差异化战略选择依据,它决定了企业差异化的方向、范围与程度。例如,有的企业是以提供快速运输服务(如飞机)为专长,以小批量多频次快速运输,满足对药品时效具有特殊关注的客户;有的企业以专门提供低成本运输服务为专长,以大批量少频次的低成本运送,来满足某些对运输成本比较关注的客户;同样,有些企业可专业提供冷藏运输服务或类似的特殊要求运输服务;还有的以专门地区的物流网络为专长提供服务。

3.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

企业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完善化、网络化,除了自动订货、传递信息和转帐、物流全过程追踪等一般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还在功能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物流管理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制作等。企业为了保证向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必须强化、完善和健全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实现物流服务网络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优化,企业只有形成物流服务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需要。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强将成为影响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将物流过程中实物库存暂时用信息代替,形成信息虚拟库存,建立需求端数据自动收集系统,在供应链不同的环节采用EDI交换数据,建立基于INTERNET的数据实时更新和浏览查询、共用数据库、共享库存信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处理功能,将企业各个物流环节、各种物流作业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并为管理提供各种作业明细信息及决策信息。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行全球低成本营销,拓展业务和市场,借助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实现网上宣传和网上营销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凌辉: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在现代医药企业中的应用.北京:网易商业报道,2007

第5篇:企业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民营 钢铁企业 发展战略

一、目前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世纪初,我国民营资本开始大举进军钢铁产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民营钢企在产业规模、品种结构、产品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过快的增长也将带来诸多负面因素影响。主要面临的问题:

1、环境保护压力逐渐增大。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特别是对钢铁企业环境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紧张,建设初期对环保设备的投入不足,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虽然,现在民营钢企对环保设备加大投资力度,但仍需大量资金,才能达到满足政策要求;同时,环保设备的增加也会带来生产成本的上升。

2、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且周期长,存在不确定性,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民营钢企往往忽视技术研发中心的建立,在技术创新上同国有钢企差距较大。当前,我国民营钢企主要通过高薪吸引国有钢企技术人员,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为其所用,因此,工艺装备技术基本是跟着国企跑。

3、人员操作水平有待提高。民营钢企的急剧扩张需要大量操作员工,而企业一般地处城郊或山区,出行交通、生活条件等都不方便,无法吸引优秀大学生长期工作。操作人员通常为当地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操作水平有限,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4、产品品种结构有待调整。民营钢企发展初期,产品生产线重复建设严重,导致大部分民营钢企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产品逐步向高品质、高科技、高收益的精品转移。因此,民营钢企应抓住当前机遇,调整产品结构,及早转型升级。

二、民营钢铁企业发展战略建议

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民营钢企普遍存在主要问题,结合当前钢铁市场供需关系,给出民营钢企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方向。

1、提高民营钢企集中度。钢企集中度的提高,民营钢企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国有钢企相比,民营钢企规模小,分布广,在国家政策限制钢铁行业规模扩张的背景下,民营钢企应及早思考联合重组,提高自身集中度,适应国家政策导向,提高自身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2、拓展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对于上游产业,积极参与对铁矿、煤炭等原材料生产企业的投资力度,降低摊薄采购成本。对于下游产业,强化钢铁产品的深加工,拓展钢铁制品新兴市场。

3、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将是国家钢铁指导原则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民营钢企仍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钢铁产品为低档产品,存在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利润微薄。民营钢企产品结构调整迫在眉睫,通过装备技术改造、先进工艺创新以及人员素质培养,提高产品规格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普转优,优转特”产品升级。

4、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淘汰钢铁落后产能不仅是节约资源的需要,也是保护环境的需要。钢铁行业属于资源消耗型行业,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成为节约能源、循环再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民营钢企应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及早布局企业战略规划,建造节能、绿色、环保的钢铁企业。

参考文献:

[1]潘秀兰,郭艳玲,梁慧智.米塔尔钢铁集团的全球并购发展战略[J].冶金信息导刊,2006,(3):1-5

[2]袁方.安赛乐米塔尔集团:赢得成功的战略[J].冶金管理,2008,(1):43-48

第6篇:企业发展战略范文

一、对决策力方面问题进行研究

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状况已经被我国社会高度重视。企业在发展中,决策力对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之所以在企业不断发展中强化决策意识,提高决策能力,主要是由多年的经验教训决定。

一方面,曾经在美国杂质上出列的全球500强的企业,发展到如今,只有1/3存留,换言之,有500家企业,在如今仅仅剩下了100多家,其余的企业很多已经破产,也有很多被兼并。另一方面,从世界上所倒闭的大企业中可以看出,有85%的企业倒闭是由于企业家在决策方面出现了失误所致。那么从这两方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尽管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也很有可能出现倒闭的现象,而导致倒闭的原因就是决策上的失误。为此,根据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当前企业应该注重决策方面的问题。企业在决策方面的内容有很多,最为主要的内容包括对投资项目的决策、主导企业以及主导产品方面的定位决策等。

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核心能力

曾有相关人士认为,企业产品竞争到企业核心竞争战略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较大的飞跃。一个企业在发展中,要充分的考虑自身的核心能力,培育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企业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相关文献指出,要有效提升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要让每一个企业寻找出能够真正属于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特长,并用该特长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从而有效提升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因此,企业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培养自身特长,确保本企业内部拥有其他企业没有的资源优势,例如产品方面、人力方面等。如索尼公司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原因在于它拥有研发极小关键性的技术能力。为此,企业核心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开拓企业合作竞争以及协作竞争模式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其重要的内容就是竞争经济,也是合作与协作经济的一种表现。实践表明,竞争和协作在企业发展中都是无法分割的,企业如果失去了竞争,那么必然不会存在活力;如果没有合作与协作的存在,竞争更不复存在。在设计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之所以要保证协作竞争能够更加有效,美国有相关学者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对于那些全球性的企业而言,损人利己的竞争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之间的竞争,需要不断驱动供应商以及经销商之间的传统力量,用企业投入的最低成本,实现企业最高的经济收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仅仅靠企业单独竞争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四、企业要确立双赢模式与观念

在企业合作竞争以及联合竞争当中,双赢模式已经得到了人们高度重视。依据相应的文献解说,双赢模式主要从以往的,传统的销售关系当中发展出来的,将以往的那种非赢即输的思想观念改变,用合作共性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并确保企业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如今,我国一些相应的企业策划当中,已经将“双赢模式”有效的融入到其中,这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企业发展战略模式。实践表明,双赢模式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并不单一,它的形式与内容广泛并且灵活,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应用在产品的制造方面,还能够将其运用在市场营销当中。

五、名牌创新

名牌创新在当前企业发展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关注,但是在这方面有两个问题,有很多企业将名牌当成商品的档次,名牌就是高档的体现,代表着具有昂贵的价格。另外,有企业也会将名牌看成一个静止而凝固的概念,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名牌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以及动态性,需要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创新,一旦停止创新与发展,那么名牌在市场中必然会失去成效。

六、企业文化、形象以及服务方面的战略问题

首先,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企业发展中也被称之为是一种企业文化力。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功能,即凝聚力功能、导向力功能、激励力功能以及约束力、纽带力等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存在,对企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企业形象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力量的存在形式,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其原因在于,当所生产的厂家逐渐增加时,同一种商品销售商场也会越多,那么消费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那么这对企业竞争而言就会更加激励,而企业形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最后,企业服务也是现代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企业应该给予“服务增值”以及“服务创新”工作高度重视,如今,服务竞争在当期市场竞争当中的地位已经日益凸显,为此,企业应该抓好产品的质量,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与质量,用服务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7篇:企业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SWOT分析;企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14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改善经济结构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自身在规模、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生存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大部分中小企业陷入了市场极度萎缩的困境之中。针对这一状况,中小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快发展,制定和实施好发展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甘肃省中小企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已成为拉动甘肃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量大、发展快

截至2008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已达8.85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完成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占全省GDP的32.3%;上缴税金86.6亿元,占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的18.4%。全省中小企业提供了7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承接了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1]。2009年,甘肃省中小企业在缓解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保持了较快发展,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发展到1 865户,较2008年新增57户;前11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454.7亿元,同比增长7.3%[2]。由以上数据可看出,甘肃省中小企业总量规模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

(二)分布面广、门类齐全

在工业40个大类中,甘肃省中小企业涉及了38个大类。分布面广、行业门类齐全。全省中小企业行业分布较广的同时又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食品、机械、冶金、轻工、电力、石化、建材和有色行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16.2%、13.83%、12.0%、9.95%,、9.84%、9.79%、8.24%和5.03%[3]。

(三)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

甘肃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特征非常显著,80%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布在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皮革、纺织、小煤窑、小化工、小冶金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近几年来,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及民营科技企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所占比重不足10%。

(四)非公有制占据主体

2007年,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5%,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有8.1万家,占全省中小企业总数的97.3%;拥有工业资产总额651.4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资产总额的56.7%;工业增加值338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的52.7%[4]。可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全省中小企业中的主导地位已日益凸现出来。

二、甘肃省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别代表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本文即运用此方法对甘肃省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战略分析。

(一)优势分析

甘肃中小企业除了具有我国中小企业所普遍具有的经营机制灵活、生产管理成本低、新机制引入快、市场适应能力等优势外,还具有以下区域性特殊优势:

1.特殊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势。

据2005年甘肃省统计局调查,甘肃中小企业在轻工业中的所占比例为43.15%,在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78.20%,在重工业所占比例为56.85%,其中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占61.32%。可见,甘肃省地域辽阔,地理过渡性强,生态气候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所形成的蔬菜、果品、畜禽三大全省性主导型产业和马铃薯、中草药、草产业、制种、酿造原料、高原夏菜、肉牛、肉羊、奶产业、瘦肉型猪等十个区域性优势产业为甘肃中小企业的催生奠定了良好的资源产业基础。另外,甘肃省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独特的矿产资源优势也为甘肃省中小企业提供了十分特殊的发展空间。

2.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据统计,截至2007年末,全省农业人口1 79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2 617万人的68.40%。农村劳动力1 09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500万人左右,呈现出存量多、增量大、价格低廉的显著特点。况且,通过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基本劳动技能培训和企业岗位培训,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大大增强,劳动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为甘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储备了良好的人力资源。

3. 产业优化升级的后发优势。

甘肃市场经济欠发达,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行业,产品产业链较短、经济效益不佳,极大地限制了其生存与竞争能力的提高。近年来,通过国家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和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大力扶持,甘肃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后发优势。据调查,目前全省中小企业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制造、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在全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并呈加快发展的良好趋势。

(二)劣势分析

与全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样,甘肃中小企业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体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产品层次低及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资本筹集运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普遍劣势,除此之外还存在以下区域性发展劣势:

1.整体发展滞后。

首先,甘肃省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复杂、干旱少雨、地处西北内陆、交通不便,自然环境的相对封闭,再加经济欠发达、市场发育程度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和相对保守的思想意识,严重制约了甘肃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据统计,甘肃省每万人拥有中小企业34户,而北京是195户/万人,上海280户/万人,浙江500户/万人,全国平均83.3户/万人[5],甘肃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2。

2.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甘肃省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中,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以高能耗的原材料粗加工为主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且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制造业中。近1/3的中小企业分布在第三产业中,但以传统产业为主,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餐饮等占近一半的份额,而新兴的服务行业所占比例不足10%。这就充分说明甘肃省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甚合理。

3.规模小、能耗高。

2009年,甘肃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共有1 865户,占全省8.08万户中小企业的2.3% ,这表明甘肃中小工业企业总体水平还很低,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设备陈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由表1可以看出2008甘肃省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电耗三项指标基本上都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而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能耗较高所造成的。

4.创新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竞争力弱。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甘肃省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产品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存在着“老、少、低”现象。“老”是指设备老、品种老、样式老;“少”是指名牌产品少、花色品种少、新特产品少;“低”是指产品质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

5.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市场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寿命短、实力弱主要是缺乏专业人才,尤其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企业家。中小企业由于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因此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以至企业职工素质普遍较低。据统计,2007年全省中小企业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职工比例为5%,具有中专及技校毕业文化程度职工比例为10%,而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只有2.9%[1]。

6.信用不良、筹资能力差。

就甘肃省中小企业自身因素而言,企业规模小、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难以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业务的条件;其次,企业经营者普遍信用观念淡薄,欠息、逃债、赖债等失信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中小企业整体信用不良,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意愿性不强;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困难,导致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潜在的风险较高,也降低了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三)机会分析

1. 国家推出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

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措施。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必将给甘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其中与中小企业密切相关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这一措施为中小企业成本降低、技术改造、产品创新预留了资金空间;二是政策鼓励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将促使甘肃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这一措施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长期稳定融资提供了政策保障。

2.新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即将实施。

2010年1月份是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国家目前已制定新的政策,以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2009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正式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关中”和“天水”两个地区为中心,培育西部新的增长极。根据《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除了“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外,还将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6]。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快发展无疑对整个甘肃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甘肃产业优化调整和布局方面也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西部大开发推动下的甘肃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必将给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省内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

2009年6月4日通过了《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条例》从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权益保护等方面对甘肃省中小企业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对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全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为甘肃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目前全省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已发展到661个,其中省级以上服务机构31个,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78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为4 5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130亿元[7] 的担保贷款。

(四)威胁分析

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低,虽然受世界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较小,但伴随金融危机而来的国际外部市场需求严重萎缩、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及国内通胀预期下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国家银根收紧等不利因素,依然会对原本实力弱小的甘肃中小企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带来的压力。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后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是继续落实“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同时启动16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自主创新,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走低碳经济之路。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提升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甘肃中小企业产业层次低,主要集中分布在劳动密集型和能耗较高的第二产业之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政策的大力实施,必将使相当一部分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这将给甘肃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与压力。

3.出口转内销、同业间竞争加剧。

次贷危机使美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作为中国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美国经济下滑和消费萎缩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依赖型中小企业被迫“出口转内销”,挤占国内消费需求市场,这也使得本来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的甘肃中小企业“内外受压”,同行间竞争更加激烈,导致行业平均利润下降,经济效益下滑,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

四、加快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按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公司(总体)战略、竞争(经营)战略与职能(部门)战略一起构成了企业的战略体系。企业发展战略属于公司(总体)战略的一种类型。但对业务单一和组织结构不太复杂的中小企业,公司战略和经营战略是合二为一的,在此不再细分。对中小企业而言,正确地制定和实施好企业发展战略,主动应对环境变化,敏锐抓住各种机会,成功化解各种风险,才有可能做大做强,获得不断的成长和发展。

(一) 集中战略

甘肃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等非常有限,不可能同时向多个领域扩张,所以必须要坚持集中化发展战略,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在本企业最有优势的领域。例如,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中小企业可围绕三大全省性主导型产业和十个区域性优势产业,着力推进精深加工业的发展,集中将其做大做强,实现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二)生存互补战略

社会分工与协作为大企业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带来可能。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这种相互依赖关系被称为生存互补战略。甘肃省中小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可选择依托兰州石化、金川公司、酒钢、吉利汽车等大型企业,走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路子,通过发展中小企业经济产业集聚区,加速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三)“找空白”战略

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中小企业应利用自身“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培养敏锐的市场嗅觉寻找那些大企业尚未或不愿插足的行业,这样中小企业既可扩大市场占有率,又可扩大收益率。目前,甘肃省现代物流、通讯、房地产、社区服务、旅游、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等新兴行业发展尚不充分,中小企业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收集信息,关注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寻找市场空白,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

(四)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是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标新立异,形成全产业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产品价值,降低客户对价格的敏感性,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又降低行业竞争强度。差异化要求中小企业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可以是实质性的创新开发,也可以是虚拟的创新,重要的是顾客能感觉到的创新。甘肃省中小企业要在充分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在产品的质量、包装、营销渠道、售后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努力使其上档次、上水平,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10.

[2]余艳兰.2010年新增57户规模以上中小企业[N].鑫报.2009-12-29.

[3]国福丽.中小企业遭遇就业“寒冬”: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挑战[J].经济研究导刊,2009,(05).

[4]武毅等.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及作用――经年改革开放暨中小企业发展三十周年[J].发展,2009,(02).

[5]吕晟君,赵佳.我省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支持金融机构开办中小企业银行[N].鑫报.2009-12-28.

[6]马英峰.新西部大开发政策正制定三大增长极引领新发展[N].经济参考报,2009-6-10.

[7]泽巴足省长在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会议上的讲话.中国中小企业甘肃网smegs.省略,2009-2-26.

[8]李惠蓉,赵小克.甘肃省中小企业规模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9,(06).

[9]甘肃省2010年中小企业工作要点.中国中小企业甘肃网smegs.省略,2010-01-12.

[10]孟钊兰等.甘肃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7,(04).

[11]杨伟.甘肃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8,(02).

[12]马建民.浅析甘肃中小企业发展的突破口[J].甘肃科技,2009,(19).

第8篇:企业发展战略范文

1.企业战略的概念

战略一词源为军事用语,指作战的谋略。哈佛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认为企业总体战略是一种决策模式(mode of decision),决定和揭示企业的目的和目标,提出实现目的的重大方针与计划,确定企业应该从事的经营业务,明确企业的经济类型与人文组织类型,以及决定企业应对员工、顾客、和社会做出的经济与非经济的贡献。笔者认为战略管理就是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既定战略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谋划活动。

2.房地产企业制定企业战略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这是由房地产开发经营具有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产品为不动产形态决定的。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来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化的要求。企业的定位应该由单纯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向城市运营商过度,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从发展战略上不断地加以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战略定位,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战略,实行企业战略管理。下面笔者就我国尤其是石家庄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二、石家庄房地产业现状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

石家庄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000亿台阶。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2%.城乡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7.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平方米。

(2)人口环境

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27.3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市区224.1万人,增长3.1%。人口向城镇快速聚集,城市化率达42.8%,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全市人口出生率12.55‰,死亡率5.28‰,自然增长率7.27‰。2006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87.1万人,比上年减少0.4%,其中在岗职工85.5万人,比上年减少1.0%,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6792元,比上年增长10.2%。年末市区单位从业人员为56.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54.8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573元,比上年增长9.3%。

(3)消费环境

2006年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71.6亿元,同比增长15.3%。石家庄市城市消费品市场销售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06.2亿元,同比增长16.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81.8亿元,同比增长13.4%,城市市场增幅高于农村市场3.3个百分点。平均生活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72.3%;最低收入群占其可支配收入的104%;中等收入阶层占79%;高收入阶层占62%。恩格尔系数0.32,居住支出472元,其中住房157元,占2.9%。居民消费结构基本合理,但住房支出偏低。

2.石家庄房地产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持续发展仍是主旋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当前房地产业的总体形势是“需求拉动强劲,市场供需两旺,前景持续看好”。作为二线城市,石家庄房地产业巨大的需求和少量供给之间的差距让投资房地产业成为了投资者眼中的“肥肉”。经过几年的发展,2007已被公认为是石家庄的城市功能进一步明确的一年,也是石家庄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

三、石家庄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石家庄的房地产企业数量很多,约有300多家。下面笔者就卓达集团,天山集团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的发展战略做粗浅的分析。

1.卓达集团的造城战略

概括地说:通过房地产开发项目,创造就业机会,完成产业再造,建造新的城市市区,实现城市化目标。集团负责人杨卓舒说:“造城市正成为卓达盈利的基本模式。我独特的发展方式是把潜在的社会消费欲望调动起来,拿出有创造性的市场确实需要的东西或产品,但这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比别人百倍艰辛的劳动。”他为企业描绘了他的造城计划:即在石家庄东部(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再造一个新的石家庄市区。国家的工业化、现在化、信息化有待于城市化,于是卓达与当地政府合作,谋划了四个规模宏大的项目群,以项目为媒介实现卓达的造城战略。这些项目包括:卓达服装产业园项目群、太阳城项目群、星辰广场项目群和卓达藁城项目群,以及刚刚启动的鹿泉项目群。

2.天山集团的多元化战略

河北天山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广告制作、建筑材料市场经营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天山集团以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为龙头,实行跨行业、多渠道经营,现已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组织结构健全、高素质人才荟萃、竞争又是强劲的经营实体。

第9篇:企业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风电企业;发展战略

【分类号】F416.61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石油等逐渐枯竭的石化资源需求的增多,人们能源危机意识越来越浓,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倍受关注。中国也不例外,正千方百计的推进新能源的开发,以改变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风电是唯一具备产业化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作为节能环保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盈利能力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而稳步提升。风电产业作为节能减排、优化环境的新兴产业,其发展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推动我国低碳排放、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我国风电企业发展目标分析

1.1 我国风电资源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1.8万多公里,陆疆总长两万多公里,风能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年平均风速6m/s以上的内陆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1]我国风能资源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附近的岛屿,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每年风速在3m/s以上的时间近4000小时左右,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7m/s以上,开发潜力较大。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国已完成的全国陆地风能资源精细化评估,并获得全国陆地1公里水平分辨率的风能资源立体图谱,全国陆地70米高度风能资源技术可利用量为26亿千瓦,近海(水深5-25米范围)70米高度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亿千瓦,基本完成了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2]

1.2 我国风电开发硬件设备条件

风电机组在风电场的建设投资中风机设备费是风力发电项目投资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风电场的核心硬件设备,约占总投资的60%以上,因此风电机组的设备条件是一个国家风电发展的重要指标。但目前我国国产风电机组产量较小,远远没有实现规模化、产业发展的标准,且供不应求,大部分的零部件只能靠进口,这使得零部件采购价格偏高,成本高。预计到2020年,装机总量将达到30000MW占当时全国总电力装机的3%,但所占比例依然很小。

当前我国风电开发硬件设备技术处于引进、模仿的初始阶段,我国大部份风电设备主要依靠进口,而且技术壁垒高,引进机型大多是被淘汰产品,生命周期较短,难以进行持续、大量的生产。另外,由于国外厂商的重复转让,容易引发国内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同时,因为引进机型通常不是专门针对中国开发的,与中国国内产品差别很大,还需要二次开发,劳民伤财。

2 我国风电企业SWOT分析

SWOT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 (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全面审视自身所面临的环境,了解自身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优势和不足适时把握发展机会,回避发展中所面临的威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扬长避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避免木桶原理的短板效应。

优势(Strengths)分析。我国风电企业可利用国家对优质能源的重视、优惠政策及风电行业大发展的机会,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立足风电场的持续运营形成,科学利用已经形成的并网优势,管理团队的经验和能力优势,将公司核心业务延伸至风电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劣势(Weaknesses)分析。风电项目是资金密集型项目,一般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我国大部分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负债率较高。在人才知识结构方面,员工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乏懂管理、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还有待加强,隐性资源不能充分发挥。

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国家的宏观能源战略的转变给传统火电发电企业带来冲击,为风电能源开发、利用带来了广阔的前景,相关国家政策制定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支持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我国风能资源相对丰富,可供开发的潜力很大,风电开发所需的硬件设备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发电成本越来越低。

威胁(Threats)分析。我国风电企业竞争激烈,风电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竞争加剧,优质风电场资源多数被控制;虽然国家对风电企业非常支持,但相关的配套政策还不明确,尤其是风电上网电价的不确定,影响企业投资收益。另外,风电自身风资源观测不准确和风电机组性能的问题,风电场建成后可能出现的发电量不足,风电接入成本高,不能体现规模效益等。新项目得不到核准,电网规划与装机容量规划不匹配,造成电网规划跟不上电源建设,建起的风电场不能顺利并网,风电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这些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约着风电企业的健康发展。

3 我国风电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风电企业发展水平是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状况的直接反映。

3.1 加强资源整合,推动企业向纵深发展

首先,要充分利用风电整机制造业其在风电产业链条中的核心地位,加强与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密切合作,保证零部件稳定、充足供应;在进行整机研发过程中,加强与零部件行业的技术合作,对零部件行业提出相关设计要求,并帮助零部件行业提高产品匹配能力。

其次,近些年来我国风电企业仍然面临规模小、实力弱、重复建设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产业引导与规制,通过并购等方式加大风电企业的整合力度,实现企业的协同发展,减少风电项目之间的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引导企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最后,大力发展配套的风电服务业,进一步完善风电产业链。我国风电服务业主要有中介机构、研发机构、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等。大力发展风电服务业能够为风电行业提供行业咨询、技术支持、资产管理、发电机维护、实时监测、维修等,完善风电产业链的,不言而喻对风电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能力是影响企业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风电企业能力建设对提高风电行业的总体运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的人才团队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一流的核心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人力资本建设应该完善人才引入机制,简化引进程序,重点吸引风电高层次技术人才,改革企业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工作积极性。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政府在促进风电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企业内部要加大投入,提高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能力,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以增强自主技术能力。同时,加强与上中下游企业、支持性企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产业环节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发挥协同作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3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确保风电企业健康运营

风电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风电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融资是风电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当前缺乏完全商业化投资的风电企业,银行对风电企业的贷款期限仅为七年,显然,这就大大加重了风电企业的还贷压力。股份合作的成本低,风险小的优点是风电企业较为理想的资金筹措方式。股份合作一方面实现了风电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了多个不同的利益体,增强了风电企业运行活力和内部制衡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国家所承担的风险。引进外资也是促进风电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一方面引进了资金,另一方面还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对促进风电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

参考文献:

[1]迟远英.《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12月。

[2]中国能源报,2013年3月。

[3]杨静林.《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风电行业发展调查》[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