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范文

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

第1篇: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范文

[关键词]淄博市 中小企业 人大立法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24-02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大量出现,并随着市场制度的日益完善,其在内部管理、竞争力、服务民生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小企业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最重要的一方面便是营商环境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本篇调研报告立足山东省淄博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提炼和总结淄博地区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角度探索进一步改进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的有效对策和措施,以期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

一、淄博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淄博市作为山东省发展较快的地区,经济助推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优质的中小企业。从近年来发展速度和质量来看,淄博市中小企业呈现出如下发展特点:

(一)中小企业占淄博市经济总量比重不断提高

2015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淄博市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达到6.8万家,占淄博市注册企业的83.5%,注册资金高达1205亿元,占比达到83.5%。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8.4万家,注册资金52.4亿元。中小企业增加值达到2630亿元,占淄博市GDP的63.5%。中小企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比超过了85%。

(二)中小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增加

2015年,中小企业实际缴纳税收超过350亿元,占淄博市税收收入74%。吸纳就业人数164万人,占淄博市就业人数的84.4%。中小企业为城镇居民收入提供12630元,并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部分支柱行业内的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实现税收持续增加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中小企业规模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在原有发展基础上,淄博市中小企业开始形成产业集群,以期获得规模效应,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超过5000家,营业收入过亿的企业有2000余家,拥有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新材料、精细化工、物流、电子电器等新型产业集群50余个。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15个,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4个。各类集群内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占淄博市中小企业总量的30%。

(四)地方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扶持

淄博市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和技术革新,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淄博市当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大力扶持。目前,淄博市成立了淄博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政府联系中小企业及各类社会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是主管部门服务广大中小企业的重要载体。中心立足当地中小企业发展态势,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线下服务移植到线上,打造虚拟服务平台,并且尽可能将辖区内的企业加盟到中心,构建全天候、立体化、全过程的服务网络格局。目前,中心拥有加盟中介服务商100余家,建立了 6000多家企业组成的中小企业数据库、100多名社会团体专家组成的专家资源库,实现了信息流的畅通互通,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二、淄博市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实现中小企业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而营商环境的构建与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地方政府作为资源的支配者和调动者,只有通过高效的行政审批才能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但是长期以来,理应由政府承担的良性营商环境的构建却略显不足和滞后。在大量实践调研基础上,梳理出当前中小企业营商环境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行政审批职权不明确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理与市场关系方面,还存在一些偏差,政府大包大揽的情况还比较普遍,政府职能过于宽泛,几乎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管了许多本不该管,也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比如行政审批环节过多,企业行为受到很大的限制,导致效率过低。这一点在中小企业登记注册时表现得最为突出,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办理各类手续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成立的最大障碍。对政府而言,这种事无巨细的管理范围,必然影响了行政效能的提高,也影响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政府还存在一些喧e夺主、越俎代庖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政府职责划分不够科学,审批权限和管理边界不明确,导致政府和市场权限有所混淆。

(二)对企业融资审批过于严格

企业融资的最根本目的在于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从大量实践看,中小企业无论是通过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非常有限,有数据显示不到25%。换言之,融资困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当前我国的金融政策和审批流程,更多是针对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因为这种类型的企业有更好的还款能力和信誉度。银行在融资时更多考量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从整体社会效益上考量。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很难通过传统的方式获得发展资金,即便是获得了预期融资,也付出了较高的成本。

(三)行政审批改革成效不显著

完善的制度在政府行政中起着基础性、保障性的作用,我国有着长期的封建社会时期,人治的观念根深蒂固,时至今日,这种人治的观念演化为、形式主义,这与我国制度文化的缺失有着重要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也进行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简政放权,给予市场主体更多的选择权。但是依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没能有效巩固制度建设的成效。体现在实际中,便是中小企业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对地方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有所忌惮,不能够以完全独立的角色去参加完全的市场竞争。

三、通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实现营商环境优化的对策

政府行政能力是一个宽泛化的概念,具有非常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求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还应该创新行政方式方法,提高实际效能。具体到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方面,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科学定位,推进简政放权

行政事项审批和改革就是将原有的权限转交给其他银行或机构,交给市场以更大的自治权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也是我国推行依法治国重大治理方略的题中之义。淄博市相关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该从自身职责定位出发,尝试将可以有市场自主调节的审批事项移交给市场,并且对保留的事项进行整合和集中办理,比如在企业注册过程中,可以将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合办公,推行“一站式办理”,这样可以使办理人员首先集中办理事项,这一方法已经在上海、北京等简政放权先行区得以实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以在更多范围和领域推行。

同时,简政放权的另外一个要求就是要推进审批流程的合并、简化,改变原来的部门繁多、机构重叠、程序烦琐、责任不清等现状,使整个程序简化,将不必要的程序逐步清理,划清彼此的审批界线。从更加长远角度看,要始终围绕“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大幅砍削行政审批环节,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给予中小企业发展以更大的自由和灵活空间,政府则更多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责。

(二)服务民生,深化阳光政务

新形势下,想要实现政府改革的持续深入,不仅需要内部驱动力,更需要外部力量的监督和制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便是推行“阳光政务”。“阳光政府”可以极大地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对不恰当的收益、不合理的开支、有失公允的政策、低效率的资源使用状况等情况都会接受公众的评判,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倒逼政府部门积极实现自我革新,促使政府把“压力”转化成推进改革、提高效能的动力。比如淄博市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推行“电视问政”,让普通民众对相关部门负责人就企业服务、企业管理、行业整顿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开展问询。这种做法,不仅让行政审批制度落到了实处,也能激发公民参政、问政的意识,对推进阳光政务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找准症结,拓宽融资渠道

淄博市地方政府应该将调整商业银行和政府关系作为破解融资难题的第一要务,将不断拓宽间接融资渠道摆在首位,引导商业银行打破国家、国有银行和金融资源配置结构的三位一体的国有企业,在商业银行内部成立中小企业贷款部,将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作为服务对象;在审批权限、资格、程序和审批周期等方面,作出有别于传统贷款标准的规定,更加考量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地方政府担保中小企业的制度,发挥好协调和担保的作用;建立区域信用担保机构,由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建立,鼓励小型和中型的企业自发形成相互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融资支持。

四、结语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自身发展也面临多样化的挑战。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鼓励,不仅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地方政府加快行政审批制度,让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主动权和获得感。从长远角度看,这也是依法治国、依法治企的必然途径。当然,也应该看到,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体系性工程,不仅需要在审批改革过程中对融资、担保、放权等事项的合理安排,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制度。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小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主动权,并最终实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许可,王瑛.后危机时代对中国营商环境的再认识――基于世界银行对中国2700家私营企业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4(07).

第2篇: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范文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业务,依托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广大客户群体,具体包括: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公司企业、自然人等,其中:政府机构细分为各类部委和厅局等党政军单位,一般具有中央省市县区或总分支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特点;事业单位细分为教育、卫生、科研等,一般具有从事公益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等特点;公司企业细分为房地产、制造业、住宿餐饮业、证券公司等,一般具有以盈利为目的、自主承担经营管理责任等特点;自然人指在中国境内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包括中国公民和外国人。

为争取上述广大客户群体,我国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现状,除提供存贷、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外,还需为高端客户或某一个特定行业客户群体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这就是我国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经营战略产生的原因。过去,高端客户仅指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公司企业中的各类行业主管部门和大中型客户、高收入的自然人,比如各层级财政部门、本科院校、三甲医院、龙头企业、都市白领等;经营战略是指通过金融产品、传统柜面等服务方式,共同实现商业银行与高端客户双赢局面。高端客户合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利润,在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经营战略也在不断深化,由原有的经营单一重点客户向行业客户集群演变,客户集群不仅包括上文提到的各类行业主管部门和大中型客户,而且还包括各级政府分支机构、行业上下游事业单位或企业、成百上千个中小企业、亿万个从事企业生产活动的自然人等。同时,客户集群资金密集,集团化、网络化特征明显,为适应客户集群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正加速现代化商业银行的建设,通过网上银行、离行式自助柜面等创新方式实现7*24小时无边界服务。战略的深化有利于商业银行针对同一类客户群体制定相同地服务政策、收益标准和风险防范措施,有效提高了行业性客户的整体收益、风险防范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与资本主义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控股人为国家或各级政府,为配合产业结构优化等国家经济政策改革,商业银行需抑制利润冲动,压缩高收益、高风险行业利润,比如压缩高产能行业贷款规模、抑制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冲动;为满足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要求和环保等政府机构管理要求,商业银行需对贷款质量加强管理,比如贷款人需提供高质量的抵押品、质押品、联带担保,对环保不达标项目停止贷款;为适应利率市场化推进和工商部门价格要求,商业银行需提高存款付息率、免收部分有偿服务费,压缩利润空间;除上述不同外,我国商业银行还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比如公益性捐助、广大低收入客户群体的金融服务等。因此,作为国家调控市场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拉动内需消费、服务社会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机构,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把有限的资源用于高端客户的金融服务,经营战略的落实需符合中国国情、结合自身实际。

为有效贯彻落实高端客户经营战略,我国商业银行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摸索服务国家和经营利润的新平衡点,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原则的有机结合。通常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顶层设计。在满足国家各项政策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高端客户群体的特点,商业银行顶层需对每一个行业上下游客户群统一制定服务策略、规章制度、收费标准、风险控制、考核奖惩等内部管理政策,同时结合区域和城市地区金融特征,灵活授予基层经营权限,实现差异化管理。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服务品牌的打造、客户群体的满意度、经营利润平衡点的摸索都与顶层设计息息相关。可以说,顶层设计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赖以生存的法宝。

二是组织推动。商业银行顶层设计的内部管理政策需要基层落实。基层结合所在的市场环境和辖内客户群体需求进行细化,分析行业客户群体的合作现状和发展潜力,梳理客户名单、寻找合作切入点、优化产品组合、明确工作目标,组建综合团队、配置营销资源、分层级组织推动。在推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对顶层设计的缺陷进行修正、对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政策进行末位淘汰,并将某一类高端客户群体的成熟经验在其它类高端客户群体中进行推广,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三是内控管理。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约定,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为了确保高端客户经营战略的长期稳健实施,防范货币流通中的各类风险,一方面通过制定规范的风险内控制度和严格的风险管理措施,用制度体系约束从业人员;一方面通过搭建先进的科技系统和网络服务平台,用信息化手段控制人为风险,比如利用系统评估客户的信用、资产状况,对客户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给予系统提示和预警等。

第3篇: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范文

近年来,合水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县理念,多次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制定了《合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明确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要求,制定工作重点和配套措施,积极推动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人行合水县支行和县发改局作为牵头单位,政府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成立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合水县社会信用体系联席会议制度,要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从各个环节加强信用管理,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共同推动以社会信用为基础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一)经济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合水县农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持续优化,现有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各1个,涉农企业105家,形成了以粮油、果蔬、草畜、苗林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链,“苹果、瓜菜和畜牧”三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至2016年末,粮食总产量达10万吨,苹果产业在有机苹果栽植和矮化密植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产值6.8亿元;种植各类瓜菜11.83万亩,实现产值2亿元;草畜产业实现产值1.8亿元,猪牛羊存栏总量达到48.5万头。辖内已经探明煤炭储藏量80亿吨,煤层浅,储量大,开采前景广阔,石油储藏量达3亿吨,2016年煤炭勘探顺利推进,累计布设探井29口;当年新打油水井286口,产量达127万吨。2016年新办工业企业12户,小微企业19户,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14.2亿元。建成县级电子商务中心1处,乡村级电子服务站56个,带动发展电子商务网店700多个,合水县被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二)金融?I务获得长足发展。一是组织体系日趋健全。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增强了经济对金融的吸附力。2010年,合水县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2011年以来,村镇银行、甘肃银行相继在合水县开业,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以银行和保险机构为主体、其他机构为补充的金融组织体系。至2016年末,合水县共有银行和保险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41个,从业人员532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覆盖率为3.15个/万人。二是金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近年来,合水县金融业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增长势头,存款总量逐步扩大,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贷款方式有效创新,贷款主要用于“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为合水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和较好的金融服务。至201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7.31亿元,较年初增长7.84%。各项贷款余额32.53亿元,较年初增长1.9%。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6244.27万元,赔付支出944.9万元,保险密度367.31元/人,保险深度1.33%。保险的覆盖面和承担风险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至2016年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总额7400万元,担保公司担保总额4200万元。三是金融运行质量明显提高。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型明显增强,营利能力不断增强。2014-2016年,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分别为2600万元、2840万元、3320万元,盈利能力逐年增强。

(三)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建立。一是制定规划。县人行协助县政府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三年规划,制定了《合水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性文件,积极推动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以辖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太白镇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示范乡镇,总结经验成果,召开现场会,以典型带动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展开。至2016年末,已建立信用乡镇1个,信用村22个,建立信用档案12.6万户,已评定信用户10.4万户。二是监督考核。县人行积极推动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评价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目标考核范围,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地方社会综合治理考核,为政府部门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督导提供科学依据。三是信用助农。县人行依托《庆阳市农户信用信息综合评级系统推广应用方案》,以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为突破口,构建辖区农户信用管理系统,打造信用示范、信息管理、政策保障、融资理财四大工程,开展信用助农,通过信用增值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户收入。根据统计,截至目前推荐培育信用户获得贷款率达76%,贷款余额达3806万元。

(四)支付、司法、评级等外部环境持续好转。一是支付清算网络延伸。县人行督促、引导金融机构在辖区布放POS机、ATM机、多用途支付终端和转账电话等现代化支付机具,逐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至2016年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33个营业网点共安装现代化支付机具6种223台,其中:ATM机26台、POS机151台、三农自助服务终端29台,商易通5部、存取款一体机8台、“四融”平台终端4台,注册电商1户,客户3500户。

银行卡累计发放17.86万张,较上年增长67.07 %,其中发放信用卡0.02万张,人均持卡量由2015年的0.63个增加到1.05个。银行卡业务金额达70.23亿元,同比增长20.22%。全县网上银行业务客户0.7万户,较上年增长32.08%,金额5590万元,较上年增长22.40%;全县手机银行支付业务客户1.18万户,较上年增长103.45%。二是高度重视金融债权的维护工作。合水县司法部门对于一些疑难案件能主动联系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进行业务咨询或听取意见。在法院的各项措施下,各金融机构的执行率有所上升,2016年金融机构案件胜诉率和执行率均创历史新高,胜诉率100%,执行率达70.4%,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2和18个百分点。三是金融多元化信用服务市场初步形成。合水县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以及各借款企业的评级和评估都按照相关办法和标准执行,形成了以担保机构评级、贷款企业评估、担保企业评估和个人征信的多元化金融信用服务市场。

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发展与管理水平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制约。尽管近年来合水县小微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从发展周期来看大多数企业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存在经营管理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规范、担保抵押物缺失、资信等级偏低等问题,大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部分民营企业不愿向银行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盈利状况,形成银企信息不对称,无法与银行建立信贷关系。据统计,合水县160多户企业中,2016年与银行有信贷业务的企业仅25户占15.6%,合水县企业获取信贷支持的力度严重不足。同时,调查还发现,2016年以来,合水县企业停产较多,亏损面达50%左右,受市场竞争因素影响产品价格下降,企业销售款回笼趋慢,资金趋紧,加上用工成本年均上涨20%左右,员工流动性大,招工难和常年招工成为常态,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普遍经营困难,部分企业脱实向虚倾向明显。2016年,合水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速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同比回落3个百分点,部分企业利润增长主要来自非主营业务,利润微薄导致企业归还银行贷款速度放缓,对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影响较大。

(二)法治、惩戒、担保等影响金融生态的机制和环境建设存在差距。一是涉及经济纠纷案件执行难。涉及经济纠纷案件在审判?^程中效率低、成本高、效果差等情况时有发生,债权方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据对2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地区法治环境状况,有72%的企业认为:从提交申请书到开庭平均需要时间1--3个月,立案时间过长;对于法院的执行力现状,48%的企业认为:尽管胜诉法院没有很好的办法执行。二是涉及金融案件判决有行政干预的现象。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司法机构的判决和执行容易受到行政干预,从而出现金融案件判决不公、执行周期长的现象,金融机构的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对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三是信用惩戒机制不健全,诚信环境缺失。一些企业从银行贷款后,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废贷款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银企关系严重扭曲。部分小微企业老板恶意长期拖欠银行贷款,在辖区产生了极为不良的示范效应,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利益,挫伤了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四是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防范信贷风险是银行经营的重中之重,在社会信用环境有待优化、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是解决银行信贷投放后顾之忧的重要手段。从合水县目前来看,2016年末全县2家法人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总额3000万元,担保公司总体实力偏弱。

(三)金融业自身经营中也存在问题不利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是银行存款增长放缓,清息转贷现象普遍。至201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7.31亿元,较年初增长7.84%,增幅降低3.25个百分点,存款增速持续放缓,增长压力日趋增加,而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信贷资金给予支持,存款增速放缓与信贷需求持续增长的矛盾突出。调查显示,2016年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有70%的贷款是由以前年度贷款清息转贷形成的。二是监管政策欠科学形成信贷风险。目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手段行政化色彩浓重,一些监管行为已经渗入到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如甘肃省联社下达给合水联社2016年的业务经营计划指标为:存款净增3.5亿元,贷款净增2.0亿元,指标中贷款投放量仅占存款净增量的57.1%,这样的监管方式不仅影响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而且使市场化、商业化经营难以充分开展。当前,金融机构加大了风险控制力度,贷款投放趋于谨慎,担保更加严格,对有风险苗头的企业收贷、断贷,如果只有一家银行采取此类措施,该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安全性将大幅提高;如果所有银行都采取此类措施,整个金融体系的信贷资产质量将严重滑坡,“一刀切”的慎贷甚至抽贷,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困难,放大金融风险。三是过桥贷款掩饰了银行信贷的真实风险。企业在银行贷款到期无力偿还时,与银行协商,还清旧贷款后立即发放新贷款,导致企业向小贷公司和典当行寻求过桥贷款以“还旧借新”,期限多在5天以内,这种业务具有单笔金额大、期限短、利率高、隐蔽性强等特点,掩盖了银行贷款的真实用途,存在潜在风险。

(四)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等新风险有向银行体系传导趋势。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影响,社会资金面总体趋紧,信贷规模受限,导致当前部分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链条趋紧,民间融资风险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已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银行业体系传递扩散。一是民间融资趋向活跃,高利贷行为有所抬头。部分企业和个人以贷款或信用卡套现从银行套取低息资金后高利转贷给他人,有的担保公司等超越经营范围违规从事民间借贷中介活动,危及与之合作的银行资金安全,更有一些银行员工直接或充当中间人参与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从中牟利。二是加速银行资金流出增加资金融入成本。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其高收益、高流动性以及低门槛特点,对传统银行业务形成了一定冲击,对银行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形成分流。以余额宝、微信理财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凭借其高达6%以上的年收益率不断吸引客户资金,不断分流银行存款。三是削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互联网金融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结算工具、支付渠道,不断弱化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分流银行的客户群体,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现有结算支付类产品的竞争力,对手续费、汇划费等中间收入来源形成冲击。

三、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挖掘地方经济比较优势,发挥地方政府在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总思路,把握好调结构和稳增长的平衡点,发挥政策性银行贷款和扶贫再贷款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制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减免税政策,帮助企业爬坡过坎。充分挖掘本地区比较优势,依靠合水粮食、果蔬、奶畜、林木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链,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着力扶持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中介服务等生产业。地方政府应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放在与改善投资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构建整体联动的金融生态维护机制,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纳入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内容,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营造可持续发展格局。一是依托县域地方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机构调整,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标准化农产品基地;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依托辖区自然和资源条件,选择主导产业,培育一批机制好、有竞争优势、能够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如苹果产业,蔬菜产业,中药材种植等,利用这些特色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实施民营化战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对外开放的重点,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服务,吸引民间、社会资金参与产业开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第4篇: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信贷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员工队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之外,更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商业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扩大规模的重要途径,但中小企业特点决定了不仅中小企业的融资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商业银行业提供贷款也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市场影响力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风险较高的特点,导致企业前景不确定因素较多。其次,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信用等级低,资信较差的问题,且难以提供足值、有效的担保,资产质量较差;第三,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透明、僵硬决策(由实际控制人一人决定的现象十分普遍);第四,许多中小企业借银行改革制度的机会,逃避银行债务,信誉度较差。

二、中小企业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顺利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首先银行要积极改善自身的筹措环境,积极参加诸如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之类的信用机制,将自身的融资环境进行有效地改善。其次,我国的商业银行正在考虑建立正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要能够把握住机遇,在体系运行时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提高自身的信誉度,为筹划资金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中小企业要优化产业结构,使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注重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提高自身的发展潜力。第五,中小企业要提高对产业升级的重视力度,认准自己的位置,提高专业化分工的水平,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

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中小企业基本情况的调查

银行要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一般通过企业提供的公司章程、验资报告、企业的自我介绍等方式获取,这存在极大的引导性、粉饰性,达不到客观全面了解企业的要求。如果银行在现场调研、实地勘察、查阅企业资料之后,从工商行政机构入手,调查企业的注册资本、组织架构、经营范围等信息,从而达到验证企业依法经营,防范虚假信息的目的。同样,如果银行想深入了解企业,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环保部门、安检机构、社保部门等获取丰富的外部信息,进而对企业的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行业地位、市场影响力做出综合判断,以达到了解企业、防范风险的目的。

(二)加强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

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与否在授信决策中至关重要。如果财务数据严重偏离,必然会增大银行贷款资金的风险。实际操作中,银行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入手,通过调阅账簿、核打增值税发票、调阅出入库记录等方式进行验证;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角度出发,通过查阅一段时间内海关进出口数据验证进出口企业的销售情况,通过走访税务机关核验企业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缴纳情况,进而验证企业损益表的真实性,合理推算企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情况。通过这种验证,不仅可以考查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达到纠偏立正、对企业做出客观财务分析的目的,也可以从另一侧面查证企业是否存在“偷税漏税”、“违法违规”的行为,进一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诚实信用做出判断。

(三)实际控制人的外部求证

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三查”时应重点关注实际控制人的情况,特别是实际控制人的人品、嗜好、个人性格、意志力、交友、价值观、人生观等。具体来看,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银行信贷人员要高度关注企业实际控制人本人的品性素质,加强对企业实际控制人日常行为的监控和信息搜集工作,并将其作为银行贷款准入的重要考核指标。对企业实际控制人品性不端的企业,即使经营状况良好,也应列入风险监控对象,以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对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考察,商业银行也需要借助力量进行验证。考察实际控制人,可以从实际控制人以下几方面的关系来看:一看实际控制人的家庭关系;二看邻里关系;三看社交关系;四看社会关系,例如其周边街道、居委会、派出所的评价等等。

(四)企业发展前景的求证

在考察企业的发展前景时,银行一方面要关注企业的行业特点、发展周期、市场成熟程度,另一方面也应密切关注企业的履约意愿、客户忠实度、原材料依赖性、产品市场认可情况。这方面的认证应着重从企业上下游客户角度加以验证。具体来看,通过查阅企业以往的购销合同、往来账户记录,判断企业上下游客户更换频率、资金支付及回流情况,分析市场因素、经营因素、法律因素、道德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验证企业的履约情况、经营情况、现金流情况。此外,可以通过考察企业未完订单情况,判断企业短期发展态势。通过搜集企业行业地位、市场占有率、产品饱和度成熟度等信息,判断企业中远期发展潜力。在贷后管理中,还可以通过对企业运输商、商、供应商等相关客户的调查,尽可能地获取企业综合信息,判断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实现追踪分析、动态管理、动态调整的风险控制目的。

四、总结

要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就必须要加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问题的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多方面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才能防控风险。同时广大的中小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的水平,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必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炫. 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探讨[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04):122-123.

第5篇: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范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业非常迅速,为了和国内外的金融环境相适应,满足人们多元的金融产品需求,需要创新金融产品以及相关的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在创新金融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的风险,为了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研究金融风险管理。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当前创新金融行业的特点,对当前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管理金融风险的策略,以促进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特点;分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109-02

一、分析金融创新的特点

想要管理金融创新背景下的金融风险,既要细致的分析金融创新活动,这样才能更具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产品相似

金融行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总占有重要地位,银行、保险等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金融行业之间也产生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金融机构都创新了金融产品,可是这些机构的产品在进入市场以后,就会有更多的类似产品出现,所以金融产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恶化了创新金融产品和机制的环境,对整个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有严重影响。

(二)金融行业出现了很多的理财业务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以此为背景,人们更加热衷理财产品,其理财意识和观念大大提高,以前只是简单储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各个机构大力创新理财业务,这是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无论是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是有外资的银行也想在理财业务中获得利益,这样大大丰富了理财产品,也是金融创新的一个亮点。

(三)模糊的机构界限

如果从金融机构的职能和作用方面来分析,银行、证券、保险等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从传统理论上来说,几乎没有交集。可是在当前金融创新的背景下,这些机构的职能和作用产生了交叉,界限变得模糊,他们提供类似的服务和产品。例如,银行可以代办许多保险公司的业务,保险公司也可以卖银行的产品,这些充分显示金融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二、金融创新背景下的金融风险分析

在对金融创新的特点进行分析以后,接下来对此环境下的金融风险进行分析,以此来促进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制度方面的风险

原来分业经营时我国《商业银行法》中的规定,也就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只能是自己的,不能经营其他的业务,例如保险、信托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可以经营的业务就很少,只能进行资产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可是当前逐渐加强的金融一体化趋势促使发达国家一些银行改革金融制度,经营方式转变为混业经营,并且还在我国设立分行或者以独立法人的方式发展混业经营,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如果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是坚持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将会在竞争中被淘汰,阻碍了我国金融机构优化的步伐,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增加了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风险。

(二)经营方面的风险

当前,国内和国外的金融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商业银行在逐步迈向一体化的过程中,原来我国封闭的、效率低的、抵抗风险的商业银行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当前的环境中,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新资本协议》中设置的最低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是8%,可是我国商业银行严重缺乏资本金,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虽然近几年这种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是还是没有和银行的发展保持一致,这是一个不足之处,大大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银行的发展会受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如果银行的资本不够,就会影响资本规模的正常发展,增加其风险。

其次,较高的不良资本比例。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对不良资产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可是相对来说,不良资本率还是比较高的。原来,因为银行是国有性质的,所以资金的流动性没有明显的表现,可是当前不断增强的金融一体化显示出了资金流动性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同时不断的创新金融还提高了金融的流动性,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将这个问题好好解决,也会严重影响其经营。

接着,不高的盈利能力。盈利是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属性。可是根据目前的情况,盈利能力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想要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要不断的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和国际上的一些大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还是无法相提并论。可是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垄断性质,所以还是会得到较高的收益的,可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要求更高的收益,也存在着较高的风险。所以如果商业银行一直保持低收益的话,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就更大。

三、管理金融创新环境下金融风险的策略

在对金融创新活动的特点以及金融创新环境下的金融风险进行分析以后,需要研究管理金融风险的策略,这样才能及时的、更好的调整创新,促进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增加国际合作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一体化。以此为背景,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国际各国要相互合作,加强宏观调整经济,并且相互合作,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金融风险,维持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促使各个国家稳定的金融发展。所以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加入各个国家相互监管的协议,或者在制定金融行业标准、创新和推广金融业务的时候参考国际规则,确保我国和国家金融接轨。

(二)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为了更好的避免金融风险,强化管理金融风险,就要提高自我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作用。首先,要从思想上加强认识。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金融也是,有利,也有弊,所以我国银行要清醒的认识到金融的缺点,认识金融创新的本质,根据规律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虽然金融创新工作在金融创新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可是也增加了金融创新的复杂程度,也就增加了金融创新的风险,所以要时刻保持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观念,敏锐的嗅到风险,然后提早采取措施应对。其次,建立健全防范风险的制度,在金融行业肯定会存在着风险,而金融创新更是增加了金融的潜在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更加需要完善的防范风险的制度,通过总结实际经验,建立预测风险的指标体系,提高度量金融风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制度上确保金融创新的顺利进行。

(三)对金融监管进行完善

金融创新是一种发展趋势,不断的创新才能提高金融市场的生机和活力,可是维持稳定的金融市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所以我国在监管金融市场的时候要既要维持稳定,又要鼓励创新。根据我国当前的金融情况,金融创新可以快速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所以对金融创新的态度是鼓励,而不是制止。为了创设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需要不断的调整管制的程度,可是也要把握好度,如果放任其自由发展的话,就会导致违法违规现象的产生,对我国金融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因此,需要提高金融监管的完善程度,就要调整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切实落实这些法律法规,使其发挥相应的作用。首先,可以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因为金融创新和很多实际问题相关,可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在法律法规中体现,所以以金融创新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防治打擦边球的现象产生。其次,对于已经不发挥法律作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要及时的修正和废除。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很多业务都是交叉的,和这些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很可能已经不适用,所以要及时的修真或者废除,提高法律法规的指导作用。

(四)对创新路径进行优化

金融创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也就是产品、机构、制度。首先,在创新金融产品时,在开发产品的时候要以优质资产为依托,将不良资产的比例降低,同时因为我国的金融创新还不够成熟,所以可以创新要从易到难,在充分考虑金融机构的能力之后在创新,尽可能的创新债券、股权等基础产品,一步一步发展,最大程度的减少潜在风险。其次,创新金融机构,当前我国的经营是混业经营,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只有不断的改革,建立健全配套设施,对我国的金融经营模式进行完善,可是在创新金融的同时,也要体现出主要的经营业务,形成自身的业务优势,以此得到更多客户的信任。接着,创新金融制度,就是更新和完善监管和激励制度,以此来创设更好的金融创新环境,良好的管理金融风险。

四、结语

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适应这种趋势,分别从法律、制度、经营模式上采取完善措施,促进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进行和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先智.金融风险管理的新挑战及次贷危机的启示[J].管理评论,2009(03).

[2]张慧丽.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9(13).

[3]高克.浅谈风险价值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01).

[4]陈欣颖.浅谈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4(03).

[5]刘魏文.论企业金融风险的属性、特征和管理[J].企业家天地,2013(01).

[6]杜帅.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和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

[7]王佳莹.浅谈银行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市场,2013(09).

[8]龚奕.试论以金融创新为基础的金融风险管理[J].商,2013(21).

[9]罗书章.金融监管制度演变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03).

[10]李宁;白展蔚.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农村金融的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3(04).

[11]万里扬.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方法探析[J].中国外贸,2012(22).

[12]冯贵宾.我国当前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外贸,2012(20).

第6篇: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范文

一、商业银行财务顾问业务的内涵

财务顾问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依托自身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网络、资金、信息、人才和客户群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策划、咨询、分析、方案设计等服务并从中收取一定咨询费的业务。财务顾问的对象有两大类:一类是资金筹集者,包括国内外工商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对工商企业而言,主要是为其提供并购重组顾问、风险管理顾问、项目融资顾问等;对政府来说,则主要涉及实施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就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的整合提出决策方案,委托银行进行公共工程的可行性分析、筹资安排和资金运用,进行国有资产的估价、出售和资产转换等;另一类是投资者,包括中小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主要内容是为投资者进行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公司分析和市场分析,为其提供投资项目策划和投资方案等。不同层次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和发展战略侧重领域又会有所不同。这一业务的特点是银行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专门为客户“量体裁衣”,以提升银行的服务层次与核心竞争力。它使商业银行走出一条“融资”与“融智”相结合的道路,也体现了21世纪知识管理的新思维。

二、财务顾问业务兴起的原因分析

(一)从商业银行角度审视

1.迎接外资银行挑战的需要。随着入世过渡期的即将结束,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外资银行强大的竞争压力。但受国内市场环境、信用体系或成本费用等因素的限制,外资银行在传统业务上与中资银行全面争锋的可能性不大,那么潜在市场巨大的中间业务将是外资银行竞争的着眼点,而在中间业务中外资银行又可能会凭借其运作的娴熟和经验的丰富选择财务顾问业务作为突破口。目前外资银行收入结构中非利差收入已经占到40%~70%,其中具有高智力含量的财务顾问业务收入占20%~30%.到2003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非利差收入不足10%.可见,中间业务的兴盛,已经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只有进行赢利模式的脱胎换骨,我国商业银行才有同外资银行竞争的资格。

2.拓展赢利空间的需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已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存贷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银行的存贷利差缩小,经营成本增加,赢利空间有收窄的趋势。据中国建设银行的分析统计,存贷利差每收窄1个百分点,效益将减少100亿元以上。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利率的市场化,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要摆脱目前的这种困境,必须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财务顾问业务是一种不直接占有资金成本,不产生坏账的低风险高收益的黄金业务,积极拓展不仅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使收入结构多元化,而且它可以通过对传统业务和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创造市场需求,引导客户去使用银行新的产品和服务。开展财务顾问业务具有不可估量的滚动效应和联动效应。

3.建立新型银政、银企关系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银行的顶头上司,在银行眼中政府不是客户,在政府心中,银行也不是真正的服务机构。经过十几年市场经济的洗礼,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从政府财务顾问可以看出,政府不但是银行的“新”客户,而且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其结果是双赢的格局:政府得到了银行的专业服务,银行增加了利润收入和影响力。从银企关系来看,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以传统信贷关系为主要纽带的银企关系受到了挑战,外资银行的进入也使业已建立的银企关系格局发生了变化。银行通过担任企业财务顾问,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广泛的参与性和极强的渗透性,通过提前参与企业的项目或发展,实现银行经营管理有广泛的参与性和极强的渗透性,实现银行营销战略性前移,达到稳定和控制优质高端客户的目的;此外,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对企业进行深入了解,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强银行整体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4.经营模式转变的需要。在现有法律的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这是我国现阶段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为客户提供最佳金融服务为中心的混业经营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毋庸置疑我国商业银行要融入到这一潮流中。财务顾问业务就是商业银行在不违背分业经营禁令的前提下逐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突破口。开展财务顾问业务不仅本身能带来丰厚的回报,而且可以大大改善国内银行“一条腿走路”的不利局面,为未来混业经营积累经验、锻炼人才、储备客户,可以说是混业经营的前哨战。

(二)从客户方面考察

1.以股份制改造、上市、兼并、收购和资产转换等为主要形式的结构大调整、企业大重组的经验改革将全面推进,企业并购战略和财务方案的制订、并购目标企业的寻找以及融资服务安排都需要财务顾问支持。

2.国内很多私营企业已超越粗放经营阶段,正处在向规模化全新平台跃升的当口,也迫切需要经验丰富的财务顾问提供指导,以实现质的飞跃。比如聘请商业银行当财务顾问已成为温州老板的时髦之举。据介绍,财务顾问极大地增强了当地企业的造血功能。财务顾问不仅解决了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问题,而且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金点子”,便于企业做大做好。

3.伴随全球化、信息化扑面而来,企业正在实现生产经营到资本经营的转变,而企业可使用的资本扩张工具、竞争工具更多,难度更大,专业要求更高,如何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如何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等复杂的情况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独立应对,需要寻求“外脑”的支持。

4.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如何振兴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如何促进当地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如何招商引资,分析投资环境;如何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等等关系到国计民生。对于非专业化的地方政府而言,迫切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融智”。

三、开展财务顾问业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防范新的金融风险产生

在新的银政合作模式下,银行和政府过于“亲密接触”,有可能酝酿新的金融风险。因为,一方面政府在选择谁充当财务顾问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市场化运作,选择的过程不太明晰;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过问的项目大多涉及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这些企业又多半是银行的高端客户。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银行可能为了获取财务顾问资格、收取业务费用而盲目加大对这些客户的贷款,从而制造出新的问题贷款。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政策

目前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缺乏具体的业务实施细则。可在其基础上尽快颁布《商业银行财务顾问业务管理办法》作为其必要的补充,对财务顾问业务的收费标准、业务范围、操作规程、监督管理等作更具体、更明确的规定。在适当的时机可出台《财务顾问法》,以规范业务的开展。如谁来监管财务顾问,如何防范个人“寻租”现象的发生,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培养专业的业务人才

财务顾问业务专业人才的欠缺与拓展业务的紧迫性形成了十分突出的矛盾,为此须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优化人才结构,不断壮大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加强对现有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业务素质,以适应业务的急需;二是从现有人员中选拔一批敢于开拓创新,懂技术、精管理的人员进行培训,努力使他们既专又通,为业务的拓展奠定基础;三是加大中高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专业人才队伍的力量;四是要建立一个科学而又合理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营造业务开展的良好环境

金融管理部门在商业银行开展财务顾问银行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防止恶意竞争,对恶意竞争的商业银行应采取及时的违规处罚措施,维护竞争的公平性。杜绝各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其他专业咨询机构之间的不规范行为,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财务顾问业务创造一个健康、公平而又规范的环境。

(五)组建专门的业务部门

为推动此项业务的有序开展,应组建专门的业务部门。其主要职责有:(1)负责制定业务统一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定位;(2)负责业务的研究设计、市场调研、宣传及营销工作;(3)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和业务考核体系;(4)负责选拔培训和引进专业人才;(5)负责总结业务经验,组织经验交流等等。其下面又可以设不同的子部门,比如企业并购部门、信息咨询部门等,这样使业务开展更加有的放矢。

第7篇: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范文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逐渐兴起,各种业务活动需要结合网络技术进行发展。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P2P 网贷、众筹等为主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比传统金融的模式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是高效率、低成本和广覆盖,能够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快捷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实现集合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的统一,达到支付便捷的目的。此外,有效地减少了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金融交易规模在2014年突破10万亿元,传统金融因此受到极大的冲击。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传统金融中介能够发挥的作用在慢慢减弱,金融也更强调个性化的客户体验,通过大数据等网络技术手段发展运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高风险和监管不足等缺陷。当然,对于传统金融而言,在冲击和挑战同时是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不完全是竞争关系,它们之间可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此外,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分业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混业经营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并针对冲击进行对策研究,希望传统金融把握机遇,正确处理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实现业务创新和长久盈利。

二、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备受社会大众的关注。国内学者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纷纷展开研究,主要是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传统金融的相比优势和劣势。

刘英,罗明雄(2013)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历程,整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分析互联网金融P2P网贷模式、众筹平台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和第三方支付模式等发展模式,并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提出了思考。黄海龙(2013)分析电商金融的形成背景,针对参与电商金融的四个要素展开详述,从电商平结不同对象的角度,将电商金融分为消费者信贷和中小微企业贷款,并对电商金融模式进行细化总结,探讨电商金融的乘数效应和对金融脱媒的影响。李有星,陈飞(2014)根据国内法律现状指互联网金融在交易过程中是有文可依的,但是在监管方面?s缺乏规范的规章制度。因此,对互联网金融实施监管已逐渐成为国内外金融监管机构的共识,确定监管主体地方化的方向,采取原则导向监管方式,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港”制度。王锦虹(2014)采用德尔菲法问卷调查与模糊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将专家对指标权重的两两测度结果进行模糊处理,获得指标的综合权重,从而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得到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负债影响较大,对资产类和中间业务的影响较小等结论。罗长青,李梦真(2015)搜集2007年~2013年上市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量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银行业务的中介作用实现对信用卡业务的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但互联网金融的替代效应却不显著。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多方面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忽略对传统金融未来发展的分析。考虑到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研究传统金融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创新。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展开具体研究,为传统金融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在慢慢融入社会,第三方支付、网络银行、P2P 网贷等模式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截止2016年上半年,支付宝用户已经超过6亿。月活跃数量有29472.7万人,日活跃数量为8382.7万人,在移动支付类APP中毫无疑问的高居榜首,和同类产品相比有着明显的用户优势。

此外,2016年移动支付业务为257.10亿笔,金额为157.5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85.82%和45.59%。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传统金融受到一系列冲击。首先,传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空间在不断缩小。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相对比较低,在与传统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市场空间竞争时会更有优势,降低银行业务经营的利润。而且,互联网金融创新程度高、优势明显,慢慢淘汰商业银行相对落后的传统业务。其次,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已经不能再拥有绝对优势。技术使得信息更加公开,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弱,金融中介的作用也就不再明显。人们越来越习惯和愿意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消费,通过余额宝平台存放闲置资金,实现存款的高利润和高流动性。此外,商业银行客户资源慢慢向互联网金融市场流失,客户越来越依赖科技的快捷。互联网平台实现客户个性化服务体验,将金融服务与互联网通信技术融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商业银行虽然在主要业务上也进行市场客户细分并提供个性化服务,但是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不能很好地完成信息收集、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等。互联网营销模式吸引大量的客户群,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银行客户群的大量流失。

四、传统金融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

尽管互联网金融发展蒸蒸日上,但是对于传统金融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金融逐步向“互联网+”方向进行创新发展,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对传统金融的一种完善。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改革,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门槛在不断降低,金融服务更加透明化,社会资源也得到了有效配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得到提升。在两者的合作中,一些有活力、有朝气的小微企业受到了重视,针对小微企业传统金融行业也在不断做出改变来适应时代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具备互联网的特性,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网上交易,弥补了传统金融行业所带来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之处。同时传统金融行业可以借鉴电商金融对于客户的信用评估机制,对客户进行评估,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在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基础上,传统金融需要进行以下各方面的改变,从而把握好发展机遇。

第一,提高对科技发展的认识,转变传统的固定观念。竞争的局面是很激烈的,但是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潜在竞争关系中的合作。在金融市场中,银行保持着其固有的核心地位。但是,如果一味盲目死守传统的经营管理,终究会被互联网金融一步一步威胁。通过转变的观念,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创新革命,针对自身业务进行创新,积极应对挑战并实现与互联网金融的双赢局面。

第二,加强客户资源重视力度,维系客户关系。商业银行应该重视与客户联系的优势,互联网金融虽然可以赢得大量的客户资源,但是却没有重视客户维系。网络技术还是不能直接让客户体会到亲近的服务和实体体验,但是商业银行却可以做到。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提高客服质量和客户金融活动的参与度,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模式来增强客户的粘性。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帮助下,合作建立全新服务平台,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在稳定原有客户的基础上开发新客户。当然,为了全面地掌握客户各方面资料,包括消费需求、交易、投资等,商?I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银行的金融产品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客户,赢得客户的满意和好评。在市场营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借鉴和学习丰富的经验,提供安全、开放的营销模式,扩大营业网点,增加覆盖面积,吸引更大的客户群。

第三,商业银行需要实现精细化定位。首先,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竞争力大的业务,从而扩大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差异化优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主要定位于集约型经营方式;在经营地域上,主要定位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资金运用上,主要定位于优化信贷资金配置;在服务功能创新上,主要定位于实现统一模式的高科技服务。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上,可以针对顾客对银行服务的重视程度,树立个性化的形象,从而使该种金融服务在市场上确定自己的位置。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大客户和优质客户,而在中小企业方面客户资源比较稀少。为了增加客户量和业务范围,商业银行不妨尝试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以及为小微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从而实现网络技术与资金的完美结合。

第8篇: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范文

关键词: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念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重视。金融机构评估对手方信用风险的方法、模型合理与否,关系到评估结果的优劣。本文概要阐述了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做法。并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信用风险评估理论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大致有统计模型、CAMEL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三种理论依据:

(一)统计模型

利用统计模型进行信用评估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一般至少需要连续3年的相关数据。

1.违约概率(ProbabilityofDefauh,PD)理论

违约概率是预计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评估结果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是国际公认的事后检验评级机构评估质量标准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尺。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违约概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不同评级机构所设定的违约定义可能不同,所反映同一等级的质量也因此而不同。只有违约定义相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结果才可以进行比较。有了对应违约率的资信等级才能真正成为决策的依据。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常用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内部信用评级历史资料的测度方法;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测度方法。

2.违约损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理论

违约损失率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占风险暴露(债权)的百分比,即损失的严重程度。在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加大和创新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对资产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因过于简单、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银行监管的需要。以独立身份服务于全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公开上市债券为主的外部信用评级对银行内部以信贷资产为主、与银行自身有着特定联系的资产组合的适用性也越来越小。因此,银行开始开发类似外部信用评级但又反映内部管理需要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以适应上述市场和内部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LGD在全面衡量信用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评级体系的结构开始由只注重评估违约率的单维评级体系向既重违约率又重违约损失率的多维评级体系发展。历史数据平均值法是目前银行业应用最广泛最传统的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的许多规定也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以其简单易操作而获得欢迎。

(二)CAMEL模型

CAMEL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其有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当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评级考察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未跳出美国“骆驼”评级的框架。“骆驼”评级体系的特点是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评级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到银行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层次,是分析银行运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础分析模型。在具体CAMEL模型的指标及其权重选取及校验过程中,大多采用了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专家判断模型

银行信用评估的起点是对其财务实力的综合判断。应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综合评估。经营战略、管理能力、经营范围、公司治理、监管情况、经营环境、行业前景等要素,无法通过确切数量加以计算,而专家打分卡是一种更加偏向于定性的模型。在缺乏外在基准值,如信用等级、违约和损失数据等的情况下,开发专家判断模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专家判断模型的特点是:符合Basel要求.具有透明度和一致性:专家打分卡建模时间短,所需数据不需要特别的多:专家打分卡可充分利用评估人员的经验。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通常做法

(一)信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

评估方法应充分考虑风险元素的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引入大量的精确分析法,并尽可能地运用统计技术。另一方面,不浪费定性参数的判别能力,并用以优化计量模型的预测效能。除CAMEL要素外,还需考虑更多更深入的风险因素。评估要素主要包括品牌价值、风险定位、监管环境、营运环境、财务基本面。

(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造

数据准备是模型开发和验证的基础,建模数据应正确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特征以及评级框架。定义数据采集模板。收集、清洗和分析模型开发和验证所需要的样本数据集。影响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要素主要有非系统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非系统性因素是指与单个交易对手相关的特定风险因素,包括财务风险、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基本信息等。系统性因素是指与所有交易对手相关的共同风险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商业周期等。既要考虑交易对手目前的风险特征,又要考虑经济衰退、行业发生不利变化对交易对手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影响.并通过压力测试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敏感性

(三)变量选择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anla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层次分析法的内容包括:指标体系构建及层次划分;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相对优势排序;比较矩阵一致性检验。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维与简化问题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多个原始指标的复杂关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揭示原始变量的内在联系,得出关键指标(即主成分)。

3.专家判断

关键指标权重和取值标准设定是通过专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确定,取值标准是建立指标业绩表现同分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取值标准的设定应能够正确区分风险,取值标准应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和周期定期调整,从而反映风险的变化。

(四)模型校验修改

模型构造完成后.需要相应财务数据的不断校验修改。财务数据可直接向对应机构索取,也可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得。直接获取数据的方式准确性较高,但需对应机构积极配合.且需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数据录入、核对和计算。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取数据效率高,但需支付一定费用,且面临数据不全、数据转换计算等问题。在违约概率模型的开发过程中,通常遇到模型赖以建造的数据样本中的违约率不能完全反映出总的违约经历,需进行模型的压力测试,确保模型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获得合理的结果.并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

(五)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根据完善授信评估模型,撰写授信评估系统业务需求书.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提高授信评估效率。授信评估系统还应与会员历史数据库、限额管理系统、会员历史违约或逾期等信息库无缝连接,避免各个环节的操作风险。

三、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评估的启示

(一)完善授信评估可积极推动银行间市场业务发展

银行间市场会员信用评估水平的提高。可有效防范银行间市场系统性风险。为防范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成员需及时、合理、有效地对相应会员银行或做市商进行信用评估,并根据会员或做市商资信状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为其设置信用限额。

(二)引进成熟的授信评估方法、模型和流程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监管要求,国内大中型银行都已经或正在国际先进授信评估机构的帮助下,开发PD或LGD评估模型。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在消化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国际先进咨询机构作为顾问,构建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

(三)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为防止操作风险,提高授信评估工作效率,实现授信评估与机构内部相关系统的连接,银行间市场参与者需根据授信评估方法、模型、授信资料清单、分析报告模板、建议授信计算公式等内容。撰写系统开发业务需求书,或引进先进的授信评估系统并进行客户化改造.或选择系统开发商进行自主开发授信管理系统。

第9篇: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 银行金融服务 创新研究

1.引言

近年来,中国各大商业银行根据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金融创新,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广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又加快了银行的业务转型和创新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银行金融机构都热衷于中小微企业业务创新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数量众多、对经济发展与银行业务拓展的贡献度日益凸显的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融资难。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在银行业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快中小微企业业务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高银行的资本回报率,降低银行的整体风险,对于银行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文献综述

2.1金融创新的概念

金融创新的诸多定义大多衍生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或者说是创新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用。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对创新的定义包括五种情形:新产品的出现,新生产方法或技术的采用,新原材料供应来源的发现,企业新的管理方法或组织形式的推行。

中国学者对金融创新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对国外金融创新的成果进行实务性的介绍。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和金融学者的研究日趋深入、全面和系统化。最为典型的研究成果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厉以宁的既包括“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也包括“金融手段方面的发展”。

2.2中小微企业的定义

中小微企业是与大企业相对应的概念,不但各国对中小微企业的定义不同,同一国家内部,不同的行业、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中小微企业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目前,各国对中小微企业的界定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式,前者是以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等因素为标准,后者则是以企业的雇用员工人数、资产规模、年销售额及其它具体的量化指标为标准。在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是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的《中小微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为准。

2.3创新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研究

国外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环境的研究已颇为成熟,这些研究也大多已经被实践所采纳,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美国的中小企业就有众多的融资渠道,比如信用工具融资、鼓励小企业上市、发行小企业债和风险投资、成立专门的金融机构为其进行融资、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创立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政府提供直接的资金资助等,同时辅之以比较完整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近年来,中国学者就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也作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从金融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如成立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建立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利用包括二级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改善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强政府的作用和政策支持力度等等。

但是,大多是侧重于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而缺乏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的金融创新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报告将在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在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为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借鉴。

3.研究方法

3.1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有关金融创新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并利用互联网查阅大量有关国内外关于中小微企业金融创新的各种数据库和学术研究文章,对其涉及到中小微企业金融创新的内容和信息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形成了本研究报告的研究体系和研究结构。

3.2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报告仅以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中小微企业业务金融创新为例进行研究分析,旨在系统分析银行金融机构创新中小微业务的路径、成果和意义,通过对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创新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理念、产品、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经验总结,为笔者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微金融服务创新提出建议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更加真实、更加精准。

4.研究结果

4.1惠州建行中小微企业业务金融创新环境的SWOT分析

4.1.1 Strength(优势)

建设银行实力雄厚,人才充足,组织架构完善,经验丰富。建设银行的资产规模、国有股权市值几乎一直都处于四大行的第二位,拥有稳定优质的客户基础,营销网络已经覆盖广泛,品牌在全世界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建设银行内部也聚集了众多各个领域的大量人才,组织架构和业务经验也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些都成为建行发展中小微企业业务的良好基础。

从2005年开始,建设银行充分认识到中小微企业业务的重要性,并逐步将其提升到了战略高度,通过优化审批渠道、不断创新产品、改变担保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等手段,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客户的帮扶。

建设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谈判能力较强,能提高其利润贡献度;中小微企业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具有一定优势,并且日益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是银行在与中小微企业谈判时,一般都能获得较为主动的地位,对放款的利率和中间业务收入也能争取到更有利于己方的档次。

4.1.2 Weakness(劣势)

建设银行以往的信贷流程复杂,难以满足中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融资特点。之前,建设银行并未有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评级和审批流程,在办理信贷业务时,都需要按照大企业的操作规程来进行。加之贷款审批权限一般都被集中到省一级分行甚至总行,其基层分支机构缺乏自主决策权,导致了银行贷款的审批手续烦琐、审批周期过长,也与中小微企业用款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求贷意向错位,市场需求脱节。

建设银行缺乏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银行倾向于向大的生产型企业和一些大型建设项目发放贷款,对于中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中小微企业特点、尤其是融资需求特点的研究。由此导致了中国商业银行的产品过于单一,缺少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

4.1.3 Opportunity(机会)

早在2002年,国家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陆续出台了包括《中小微企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央行、银监会等机构也相继出台文件,要求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结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探索更好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方式和途径。在地方政府层面,也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中小微企业业务创新力度,并为银行推动中小微企业金融创新提供各种支持。

中小微企业数量巨大、对资金需求总额大。截止到2012年12月,中国包括家庭作坊、个体工商业者在内的中小微企业已超过5000万家。同时,由于其数量巨大,并且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对惠州市的400多家中小微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中小微企业认为制约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融资难,尤其是大额中长期融资难。所以,巨大的中小微企业资源和业务发展空间有待商业银行进一步挖掘和拓展。

中小微企业业务有利于降低信贷资产集中度、优化资产期限结构,完善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每个企业所需的贷款金额也相对较少,特别是目前市场上的中小微产品大部分为短期信贷产品,发展中小微企业业务有助于降低银行信贷资源的过分集中、调整资产结构、分散信贷风险。

4.1.4 Threat(威胁)

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易受市场竞争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当前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差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一低”、“两高”和“五难”,即利润低,成本高、税负高,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用电难、创新难。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其经营状况比较容易受到市场竞争、宏观经济波动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往往是企业主的个人信誉即成为了企业本身的商业信誉。企业主个人信誉最重要的就是其在银行业的征信记录状况,此条件不仅能决定其本人或企业能否得到信贷资源,也是各家银行对其采用何种利率水平的关键指标。

中小微企业缺少可以作为抵质押物的固定资产。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比较认可的贷款抵质押物主要有两类:一是厂房、土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可用来作抵押;二是黄金、存单这类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资产可用来作质押。在对惠州市的中小微企业调查中,很多小微型企业主反映,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投入少,符合银行要求的有效抵押物往往不足,直接导致贷款难度较大。

缺乏为中小微企业担保的机构或个人。一般而言,中小微企业在缺乏足够的抵质押物的情况下,寻求第三方担保来获得银行贷款是不错的选择。然而,中小微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时候,往往找不到愿意为其提供担保的机构和个人,而且寻求担保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融资成本,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率普遍在2%到3%之间。

中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很多中小微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或者规模过小,往往不具备较为健全的财务制度,在贷款申报的过程中难以向银行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财务数据不全,不仅会影响到银行对于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还会影响到中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规模与利率。

结合文献综述及以上的SWOT分析,本研究报告认为,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业务创新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推进:

一是观念创新。一方面要加强制度改革进而加强金融工具创新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它又是制度变革的起点。具体来说,一要转变小企业业务从规模和收益的角度都可有可无的认识,二要转变小企业业务风险大从而瞻前顾后的认识。

二是制度创新。一要表现为金融制度改革,即金融管制的不断放松,二要表现为金融制度的不断以新的方式对金融资源做出安排,包括设立专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机构部门和专门的评级制度与授信制度等。

三是产品创新。既是金融创新的具体执行内容,也是金融制度创新的重要补充。在这些创新中,金融产品创新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很多创新的金融产品正是在金融机构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服务过程中产生的。

4.2惠州建行中小微企业金融创新成果分析

4.2.1金融产品创新分析

自2005年以来,建设银行根据中小微企业客户实际需求和选择,积极进行金融产品服务的开发与创新,相继开发了“速贷通”、“成长之路”、“信用贷”、“网络信贷”四个系列多个信贷产品。通过随机抽查惠州建行的300户中小微企业客户对建行近年来推出的16个中小微企业产品进行满意度测试。从测试数据情况来看,得到了较为全面反映中小微金融产品的市场现状的调查结果。统计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显示,位居前三位的是“速贷通”、“信用贷”和“固定资产购置贷款”,其它各款产品的满意度相对要低一点,但相互之间的差距也不是很明显。说明客户对16款金融产品虽有不同程度的喜好,但对产品创新仍有较高期望。因此,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既要从客户的需要出发不断推出新产品,又要根据需求变化对原有产品进行创新完善。

4.2.2服务观念与制度创新成果分析

企业主除了关注产品创新外,同样关注服务理念和业务流程等的创新。一是创新经营理念,加大中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二是创新组织结构,建立专业化的小企业经营组织架构。目前,建设银行已经构建了“总行小企业中心――一级分行小企业中心――二级分行小企业经营中心”三级基本组织结构,形成层级管理下相对独立的业务考核单元。三是创新业务流程,改革审批制度,以适应小企业金融需求的特点。四是创新银行评级体系,建立专门的小企业客户评级体系和评价办法。五是创新风险缓释措施,不断提高中小微企业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建设银行对每一项信贷产品都规定了相应的基本准入条件。

4.3建设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创新绩效分析

近年来,建设银行逐渐转变思路,加大资源投入,强化基础建设,中小微企业业务发展成效明显。据建行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建设银行全行小企业授信客户75810户,小企业贷款余额5873.0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1%;小企业不良贷款余额109.2亿元,不良率1.86%,资产质量基本保持平稳态势,全行风险总体可控。在惠州地区,建设银行目前有70个网点、200多人直接为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目前,中小微信贷客户突破5000户,贷款余额达180亿元,该项业务领先于惠州市内各大银行。

整体来看,通过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业务金融创新,建设银行至少在三个方面获得了巨大受益:一是客户基础不断扩大,小企业授信客户已超过全部企业授信客户总数的70%,资产总量初具规模。二是贷款利率保持较高水平,2012年小企业授信的综合贡献度相当于基准利率上浮近30%,中收创造不断增强。三是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全行小企业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同业的平均水平,风险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研究建议

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既有中小微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的缺损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也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不到位等原因。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本研究报告认为,其他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建设银行的成功经验,并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推进中小微企业业务的金融创新。

5.1牢固树立抢占市场先机的意识

将市场目标分解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特殊的金融产品、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务。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时候,应专门研究其特点,尤其是融资需求的特点,为中小微企业设计多种个性化、专业化、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使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中小微企业都能获得市场金融支持。

5.2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可借鉴建设银行的做法,将财务指标、账户行为、行业区域分布、市场环境、发展潜力、法人实力、信用记录等统一纳入小企业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减少对中小微企业正式财务报表等信息的过分依赖,但又能够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企业非财务信息方面,实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降低授信风险。

5.3创新信贷业务担保方式

应独辟蹊径开拓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担保新方式,一方面,拓宽中小微企业抵质押物的范围,如应收账款、仓单、订单等。另一方面,拓宽第三方保证方式,可以考虑政府、担保公司、其他企业、自然人、专业市场及行业协会相结合的保证方式,创新中小微贷业务担保的新模式。

5.4推广供应链融资模式

银行机构应关注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大力开发供应链产品。选择其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客户,积极稳妥地开展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一来,供应链融资可以深入到中小微企业的整个采购销售环节,将银行业务渗透到中小微企业的整个环节;二来,供应链融资也利于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监管,并能得到相应的抵质押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业务风险。

5.5提高还本付息的灵活性

银行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为其设计相应的还款方式,即“一对一”模式。尽管从短期来看,银行在这方面可能面临一定程度的利益损失,但从长远来看,银行更能获得中小微企业的好感,提高中小微企业的忠诚度。

5.6优化审贷流程和环节

银行应根据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企业发育程度、经营管理能力与水平、所处的成长阶段、产品的市场需求程度、生产要素来源途径等不同特点,努力改变金融服务的滞后性,不断提高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水平,比如成立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中小企业信贷中心,产品设计根据中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手续简便、审批快捷、操作灵活,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又比如,通过创建信贷工厂的模式,从营销到初审到评估到审核到放款再到贷后管理,都由专人负责,做到专人专岗,流水线服务,大大提高效率。

5.7探索与电商平台的对接模式

当前很多中小微企业都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采购和销售。对此,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契机,积极探索银行授信平台与电商平台的对接模式,将电商平台的结算量与结算笔数纳入信用评级体系,最终实现线上信贷申请、审批、放款,这样有利于帮助银行提前拓展这一前沿市场。

5.8强化金融风险管理

在银行界流行“一百个发展也抵不过一个风险”。银行要在成本、收益与风险三者平衡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控制好中小微贷款的风险,就要将当地中小微企业作为一个集合,找寻规律,摸索方法,在实践中确定适合各类小微企业特征的服务模式。针对其特点按照区域、行业、第三方信息分类进行风险控制手段,坚持以大数法则为指导,规划先行,优选目标群体客户,进行合理的行业布局,从而将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控制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志峰,孙秀溱,孙伟.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管理的创新策[J],农村金融研究,2007(1).

[2] 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691-706.

[3] 郭田勇.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国际金融研究,2003(11)。

[4] 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年著,2008年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47-150。

[5]詹姆斯・托宾. 通向繁荣的政策-凯恩斯主义论文集,(1980年前后著,1997年何宝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页21-23。

[6]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著,2012年邹建平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68-72。

[7]李平.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与问题,上海金融,2006(6)

[8]李伟,成金华.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行性分析,世界经济,2005(11).

[9]李丽霞,徐海俊,孟菲.中小微企业融资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6。

[10]刘宝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持续改善小企业融资服务,金融时报,2007(11)8-6.

[11]武长河,李灿.西方金融创新动因比较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2).

[12]徐进前.金融创新,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4。

[13]Allen.F.Gale & D.Arbitrge(1991),Short sales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Ecnometriea,1991-59.

[14]Kane E J(1981),Accelerating infl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he decreasing effectiveness of banking regulation,Journal of Finance,19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