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堂氛围;师资力量;教学评价
目前,高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深入到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是,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劳动技术课堂绩效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实践出发,从课堂实施教学、师资力量建设等各方面出发,提出一些有益于课程建设的意见。
一、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目前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关的教学实践也在全面铺展开来,但是很多地方还因为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作用,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这就导致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导致课堂氛围不够好。不够好的原因在于,学校对课程投入的资源少,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的倾斜不够明显。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重视,认识到虽然它不是主课,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好的条件。
二、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和培训工作
劳动技术教育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是一个通病,往往是能力不强的教师或者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或者专业对口的教师在多年的教授后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与显示需要不相符,导致师资力量跟不上。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高校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让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跟得上高中课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对目前的教师队伍加强二次培训,少一些理论性知识,多一点实践教学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能够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课本资源,做好教学工作。
三、构建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目前的教育理论是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就对教学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按照教材来还要去补充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这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更是难点和教学焦点。学校和科任教师要充分发掘资源,积极开发校内外、课内外、网络内外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挖掘好的教学资源。同时,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参与到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中。除了理论性和书本上的教学资源之外,各方面要尤其注重实践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工作,要多强调实践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作用,对实践性尤其是生活中易采用、易贴合教学要求的资源尤其给予重视。
四、加强教学评价工作
一门课程教学好坏,评价和反馈是关键。只有考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才能评判这门课的教师是否尽心尽力、课程开展得是否有效。因此,要加强对教学的评价工作。一是要抛弃以高考评价一切教学成果的唯一性标准,因为高考对劳动技术教育基本不考查,因此要把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性和结果性、阶段性和日常性评价结合起来,考查这门课是否锻炼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了他们各种良好的素质,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同步发展等。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工作。目前的评价是单向性的,主要针对教师,而忽视了教学另一个主体――学生。因此要做好教学评价配套工作,把对学生的全方面考查纳入课程评价的视野中来。比如可以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运用了各种技术方面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技术工具,还可以考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更加多元的评价,才能让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
总之,劳动技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各位同仁在教学中加以认真解决,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做好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了高校《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应突破传统思维,确立立体化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考核方式。
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主题,进行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应随之进行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注重培养学生在复杂、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与我们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劳动关系学》课程应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突破传统思维,进行综合改革。
一、更新教学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课程教学设计应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主要载体的狭隘教学设计模式,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确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建设为平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设计理念。
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立体化的教学设计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创设立体化的课程学习环境,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满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为提高学习效果、共享学习成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等条件因素组建多个学习共同体。
(一)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重视和强调学生的课外学习,但由于技术手段和其他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课外学习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学习效果也缺乏及时客观的评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1.课内教学
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既要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知识点的选择上突破传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以企业劳动关系为主线,构建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课堂讲演。重要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一般概念和理论可由学生在提前准备的基础上上台讲演。如在劳资合作策略章节,斯坎隆计划、拉克计划和工作生活质量计划等内容就由学生自己课堂讲演。通过课堂讲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本课程收集了大量典型案例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理分类。课程学习开始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案例分析,了解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课程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教师课堂上提供案例,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再到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教师最后进行点评。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讨论。对有争议的观点、热点等问题则采用分组讨论方式进行,问题既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讨论主题提前l一2周,课后由共同体先进行内部讨论,再在课堂上展开小组问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如在学习产业行动章节后,对我国是否有罢1二、罢工是否合法等问题就组织分组讨论、辩论。通过分组讨论、辩论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课外教学
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外的人才培养功能。
(1)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教师可以网上布置作业、辅导答疑、检查学生课外学习情况。学生通过平台提交作业、相互交流讨论;可以共享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可以查阅以前同学相关讨论内容、案例分析报告、课外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同时能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需要,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并对相关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如何有效利用等问题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2)开展研究性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一些理论性问题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安排,布置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撰写研究计划、实施方案和研究报告。如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章节,布置学生调查研究我国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模式。通过研究性教学和专题研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课程教学实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已成为可能。《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学校应尽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景和实践锻炼机会。本课程利用我校人力资源专业的校外HR讲师团(成员人数相对同定在15位左右,主要来源于相关企业、行业和主管部门)和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的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1.请进来
请进来是指学校聘请相关企业、行业和主管部门资深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对于应用性、操作性和政策性很强的教学内容,聘请相关企业、行业和主管部门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另外,在以“员工人职管理、试用期管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管理、核心员工管理和工伤管理”为主题的课程实务模拟活动中,聘请资深人力资源经理、律师参与实务模拟活动。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直接参与实务模拟活动,活动结束专家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现场分析和点评。专题讲座和实务模拟纳入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中,与任课教师的教学融为一体。专题讲座和实务模拟很受学生欢迎,尤其是实务模拟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2.走出去
走出去是指学生到校外进行相关的体验性认识活动或带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一般情况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学生也可到其他单位进行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一种情况是体验式的认识活动。学生可去人才市场招聘现场、劳动社会保障局或不同性质的企业单位参观学习、亲身体验,在实践中了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如在学习员工参与管理章节后,学生就可以了解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并进行一定的比较分析。该活动要求对整个认识活动过程进行总结、提交总结报告。教师对学生的总结报告进行分析归纳,对有代表性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另一种情况是专题调查研究活动。共同体就承担的专题到相关企业、行业和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专题调研活动也可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调查研究活动结束后,共同体要在课堂上汇报专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师生一起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共同体共同完成课题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学业成就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学业成就评价标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应用型人才的学业成就评价不仅要重视对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要侧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与应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及合作精神培养等。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少工委转发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的通知》(x教思〔2017〕x号)精神和我市创建“xx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工作部署,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现就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综合教育实践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充分认识开展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综合教育实践活动,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活动,而是对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的有效融入。各地各学校要深刻认识中小学生参加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中强化、在家庭中硬化、在
社会中深化,让广大中小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二、足额落实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市直属各学校要根据《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少工委转发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按照“每学年组织相对固定的年级段学生,集中一段学生(小学1-3天、初中3-5天)到学生综合实
践基地开展学工、学农、生命安全教育、节能环保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的要求,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将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三、切实做好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安全工作
在开展劳动教育特别是校外劳动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重视劳动前的安全教育,做好劳动保护,做到周密计划、组织到位,将学生的安全贯穿到每一细节。要认真检查活动场地
、宿舍、食堂等,排除安全隐患,做到慎之又慎,确保零安全事故。
四、不断完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督导评价体系
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参加教育,已列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市、县(市、区)指标体系中,是创建“xx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重要指标。各地各学校要建立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制度,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的情况记
入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这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培养孩子爱劳动,可以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能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孩子爱劳动,就能尊重劳动人民,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惜公共财物;孩子爱劳动,才能培养好的思想品德,养成勤俭朴实,热爱集体,尊重他人、吃苦耐劳、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孩子爱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创造的成功与快乐,学会发明和创新。
教育究竟应不应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似乎这不是个问题。但是一旦落实到真正的行动中,很多家长表现出不同的意见。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学生太累了,在学校要上课、学习,放学后要做作业、上辅导班,回到家后怎么舍得再让他做家务。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应该让孩子参与学校的卫生扫除,参加学校的卫生扫除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也有超过一半的家长在家经常对孩子说:“你还小,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用不着你管”,“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马路(去种地)”,“学生就是要学习好”,“去自己的事吧,别在我这儿添乱”。
从这些家长意见来看,不难发现,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着很大误区。首先是教育目标和内容发生了错位。家长只重视智育,简单的说就是孩子们的分数,忽视了孩子将来独立立足社会的基本素养。其次是教养观念和方法存在误区。一部分家长片面理解对孩子的爱,总以为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自然也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再次是家长的错误劳动观念影响孩子。一些家长整天对孩子说:“你再不好好学习,就让你去扫马路!”或者说:“你看隔壁那个大哥哥,每天做工多辛苦,就是他小时候不好好念书!”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激励”话语,传递的是对普通劳动及其劳动者的蔑视,是对最大多数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错误认识。长此以往,孩子势必形成错误的观念,也就不可能具有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
9月份开学以后,__市实验中学对8个班级的4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调查的400多名中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愿主动参加家务劳动,且对父母产生较严重依赖。在对待家务劳动态度上,62.1%的孩子认为应参加家务劳动,30.2%认为要适当参加,仅有7.1 %的孩子认为无所谓,0.6%的认为不必参加。但在家庭劳动的实际行动上,只有不到1/3的学生选择经常参加家务劳动,而多达45.11%的学生只是偶尔参加,20.56%的从不参加。
尽管教育部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培养学生生活本领要求”中明确提出:“增加学生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适当布置学生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念,掌握初步劳动技能。为学生在校园内参加劳动创造机会,采用园加农户等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卫生保洁、绿植养护、种植养殖等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劳动”。但在学生安全第一的重压之下,许多学校还是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聘请专门的保洁公司来负责学校的环境卫生。
近年来,__市实验中学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经过认真细致地调研,学校决定改变以往学校通过保洁公司保证学校环境卫生的做法,实行学校劳动卫生责任制,实现了对学生“从教育劳动到劳动教育”的转变。具体做法是:首先,成立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年级、班级承包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筹划并督查各班劳动工作的落实情况,班主任作为学生劳动的第一指导者,要对学生劳动进行细致地指导,并对学生进行劳动安全教育。其次,有学校德育处、教学处把公用区域,如道路、操场、绿化区块等根据实际情况分解到各个班,以班级为单位负责各自区域的卫生和环境美化工作。再次是有学生自主管理工作小组,每天安排专人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各班劳动情况进行检查评分,为工作成果突出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
__市实验中学开展“劳动教育”以来,学生们的劳动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正如一位七年级的同学所说:“在家里不知道拖地怎么拖,多么辛苦,可是在学校我学会了拖地,我体会到了妈妈拖地的辛苦,我以后在家也要经常拖地。”通过劳动教育也转变了绝大部分家长的观念,通过召开家长会的调查看,96.2%的家长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并从孩子在家的表现看到了劳动教育的成果。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早上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带着劳动工具到自己的包干区域去巡视,一有垃圾杂物就打扫干净,并做好一天的保洁工作。负责自行车排放的学生主动去整理好自行车;负责绿化区的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自主进行种植和养护。良好劳动习惯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随着环境卫生承包工作的进行,孩子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自觉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主动参与学校管理,一些好习惯也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开展劳动教育以来,__市实验中学每年节约办公经费__万元左右,使有限的经费更多地投入到为师生成长的服务中去。
【关键词】劳技教育;生活技能;文化素质;综合育人
劳动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对劳动教育存在很多误解和偏见。针对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2015年7月教育部联合、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劳技教育要从生活技能着手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主张生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一个人的生活技能是能够使自己独立生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一个人能征服自然和适应自然的能力。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极少做家务,有的连最起码的生活起居也由父母代劳。在学校,给学生锻炼生活技能机会就更少了,所以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早在1992年8月和2004年8月,由中、韩、日三国几十名青少年组成的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在科尔沁大草原进行过两次活动。其间中国孩子的表现令人失望。活动中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国青少年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一方面靠家庭去培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然而,在我们学校的有关的教育中却规避了学生培养生活技能的机会。如生活中离不开电,学校在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中大都是告诫学生不要玩电,不要靠近电源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全作用,但也夺去了培
养学生生活技能的机会。人的生活既然不能离开电,那就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让他们真正懂得出危险的原因和避险的方法。保障安全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防险避险的各种本领,积极预防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过程。例如我们在初中劳技课上开设了电子制作课程,从理论到实践,让学生了解了电的习性,学生弄懂“电路”和“触电”的概念,学会了测电笔的使用方法,学生会用测电笔测量家用电器是否漏电,规避了家用电器中由于漏电出现的触电现象;在电路焊接中学会了用电烙铁焊接电路,从测谎器的制作中,了解了物体越潮湿,电阻越小,越容易导电等知识,从而让学生知道平时不导电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导电,学生从怕触电而不敢碰电,到敢碰电会用电,老师从“战战兢兢”让学生接触电,到放手大胆让学生使用电,提高了学生生活技能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育效果,也让学生掌握了一门焊接技术。
生活技能训练,如缝衣、订扣、洗衣、简单的烧菜等,我们是通过劳动课或社团活动的模拟演习做起,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让劳技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途径,增强学生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
二、劳技教育要从简单的手工实践着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劳动教育的内容构成决定着它的实践性特点,“做中学”、“学中做”是其基本的教学方式。通过劳动课让学生学会基本生活技能,无疑对学生本人和家庭都有益。我们的劳技课还可选择一些以学生的生活、学习为主线的劳动实践,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学会自制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和娱乐用品的简单生产劳动。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包装等其它废弃物,开展街景和园林模型制作活动,学生利用家里本应该扔弃的牛奶包装盒,洗发水瓶等等杂七杂八的包装盒以及硬纸板盒,通过剪、裁、雕刻、粘贴、绘画等手法,制作出城市街景、学校校园模型、农家小院等作品。我们通过纸艺制作,将学生本应扔弃的废纸做成纸艺花、三角插纸作品,一朵朵纸艺花,一件件三角插纸做成的小动物,给学生带来了劳动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正如高尔基所说的: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通过劳动制作,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更是让老师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养成了收集废弃物的习惯,为以后的制作筹备原材料,统筹规划意识在学生头脑中生根,有用的生活废弃物不再乱扔,校园环境也得到了清洁。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道德水准。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些简单生产劳动主要包括纸工、泥工、小木工、小金工、种植、养殖、编织、缝纫、刺绣等这些手工劳动,要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资源和教师人力资源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开发了大脑的潜力,提高了生活的技能。
三、劳技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着手
一、目的任务:
家长学校是对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与方法、提高家长素质的业余学校。家长学校的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提高家教水平,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目的是: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介绍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科学性,促进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领导:
社区书记、主任巢凤英任组长,社区副书记叶明芳任副组长,同时由辖区退休老教师和志愿者等担任组员,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
1、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掌握在家庭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了解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知道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懂得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品德教育。
(3)知道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掌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礼仪行为的方法,教育孩子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中学生的智育
(1)知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的意义,掌握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2)掌握培养孩子正确学习态度、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减轻过重学业负担。
(3)知道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指导孩子过好双休日、寒暑假。
3、中学生的健康教育
(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掌握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知道中学生睡眠、卫生、饮食和用眼等方法及生活习惯的要求和内容,掌握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训练的方法。
(3)知道为孩子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时间和运动量,知道体育锻炼时应注意的事项。
4、中学生的审美教育
(1)知道中学生衣着打扮要整洁、美观、大方、有中学生特点,并帮助选择适宜的影视、书籍、音乐等。
(2)了解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掌握家庭中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5、中学生劳动教育
关键词:劳动实践;综合能力
我校占地面积约10亩,校园里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大桥相伴,古樟辉映,校园面积宽阔,环境舒适优雅。2009年,我校被确定为桂林市、资源县教育局劳动实践基地,学校通过基地实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育人之路。
一、以基地为依托,为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变革,它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变化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使教育教学从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笔者结合实际,确立了《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劳动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合理组织并采用多种活动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一)采取分级管理模式,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基地菜园18块菜地都分配到每个班级,每个班分为4个小组,轮流管理。为了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基地的打理、翻耕、播种、浇水、除草等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完成,要求学生每次劳动后都要写日记,并做好观察、记录蔬菜生长过程,及时总结经验。
(二)开展行动研究,上好研究课
我严格做到: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积极进行总结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概括出研究结果,形成教学反思,引发新的问题,使研究具有动态性,突出指导性。从沙地整理的要求、栽种时要成线、对称、品种种植成片、完工后工具收集摆放等方面加以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方面,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一次菜地负责人在几次喷药后发现没有效果,蔬菜一天天枯萎下去。我知道后,随即组织学生观察、探索,终于弄清是蜗牛在作怪,于是学生就去找消灭蜗牛的药剂。虽有但很难买到,于是又另想他法,最后根据蜗牛的生活习性,利用早晚的时间捉了几天,使蔬菜长势逐渐好转。
二、加强过程指导,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熔炉
小学新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小学生能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不要把上课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劳动实践基地的创建,更便于学生在种植、观察、体验、交流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蔬菜基地中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对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健康成长、综合能力的培养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利用基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当“菜农”,种植各种花卉、蔬菜、果树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播种、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花期管理、种子收藏等生长全过程的栽培管理技术。教师可组织学生从播种、发芽、开花到结果长达5个月的亲历种植、观察过程,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延伸到劳动实践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味劳动成果的喜悦,使“劳技”教学真正拥有自己的一片实践空间,实现教学资源互补之目的。
例如,在进行地瓜“翻秧”的教学实践时,开始学生们争论不休,因为有的学生说不用翻秧,有的说必须翻秧,否则就会影响产量。为了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我让学生多咨询农民再下结论。几天后,学生进行交流后才知道:原来在水分充足的情况,茎节处有次生根生成,次生根能大量吸收养分和水分,从而造成红薯产量低,在这种情况下,红薯藤蔓就要经常翻动。而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要少翻动或不翻动红薯藤蔓,让茎节处的次生根生成,为植株的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和养分,这有利于植株生长和生存。学生在了解到正确的知识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开始了翻秧实践。
(二)形成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经过一学年的德育渗透,我班的孩子已形成了初步的道德观,能判断日常事件的对与错,说话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知道正确地处理问题的方法,懂得谦让和尊重劳动者等等。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班安排的系列活动和我们平时的点点滴滴随机的品德行为的培养。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行为
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1) 节日活动
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我国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教育;“五·一”节进行劳动教育;“十·一”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2) 参观活动
组织幼儿参观小区风光,认识各种花草。让幼儿了解珍惜人们的劳动,激发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的情感。
(3)娱乐活动
幼儿喜欢看表演,也喜欢参加表演,因此,在娱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4)体育活动
幼儿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品德;
(5)“大带小”活动
由大班哥哥姐姐为主角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班的孩子最感兴趣了。看着大哥哥姐姐们精神地升旗、敬礼,让孩子感受到国旗的庄严和神圣。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幼儿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团结友爱、和善交往、办事有责任感等优良品质。
二、把德育渗透到幼儿家庭教育中去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受到幼儿园的教育,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努力做好幼儿家长工作,如家访、、电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接待家长来访等,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情况,向幼儿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端正教育观点,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小琪”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县政府办:
根据要求,现将2020年我局“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人大十六届五次会议和县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中,涉及教育科技和体育工作的建议提案共3件,主要集中在师资配置、留守儿童关爱、校外教育阵地建设上。做好建议提案办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我局聚力“三高”扎实推进建议提案办理。目前,3个主办件全部完成,其中A类(已经解决)2件,B类(正在解决)1件,实现了按时办结率、答复率、满意率三个100%。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高点站位,主动履行职责。建议提案体现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民生的真切关注。教育部门上下感同身受,满怀人民情怀,始终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履职尽责,主动承办,脚踏实地,努力把每一件建议提案办好,让一批师生或群众受益,让教育实实在在惠民利民。
二是坚持高标推进,严格办理流程。坚持局主要领导重点督办,分管领导跟进督办,局办公室全程督办。及时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完善工作方案,逐一细化工作任务、办理规程;局党委会每月“过堂”,办理汇报会逐件“会审”,局办公室对照时间表逐一“筛查”;明确基本流程,步步相扣,缺一不可;严格执行“答复意见书”格式标准,建立“层层把关”制度,确保件件达标过关。
三是坚持高质办理,强推事业发展。坚持将建议提案办理作为阶段性头等大事,紧紧围绕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认真梳理意见建议,聚焦热点焦点难点,有机融入全年工作重点。针对20号提案提出的“青少年校外阵地建设”,与当前研学实践紧密对接,着力打造县域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基地集群,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综合性校外阵地的有益补充。针对30号提案提出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强化部门联动、动态化管理留守儿童档案信息,强化阵地建设、全方位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强化活动开展、多举措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针对61号提案提出的“城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多途径充实农村师资,近五年累计补充教师736人,其中2020年补充170人,大部分直接分配到农村学校;全力提升师资素质,组建首批县级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14个,引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扎实开展支教工作,选派331名城区学校教师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支教;出台《西充县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结对帮扶实施方案》,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切实做到教育理念联享、学校管理联抓、教师队伍联建、学生成长联育、教育资源联用、教育质量联提、问题矛盾联处。
三、努力方向
建议提案是代表履职行权、委员参政议政的具体实践。建议提案办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一是健全办理机制。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健全一套可定性、可量化、可考核的建议办理工作机制。二是巩固办理成果。坚持“事要解决”原则,已经解决的要“回头看”、巩固成果形成经验,正在推进的要建立工作台账、定期通报进展。三是主动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切实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压驱动、创新思路、务实举措,朝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接力奋进、奋勇前行。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