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性能检测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性能检测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性能检测实训总结

第1篇: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纺织检测 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85-02

1 课程定位

高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改革和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让“教、学、做”融为一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纺织检测》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本课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历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纺织品方向的学生主要从事两种工作岗位,一是纺织品外贸业务员,二是纺织品送检员。对于业务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面料分析的能力,包括对面料成分的鉴别、对面料结构的分析及工艺的分析等。对于送检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对送检项目、流程以及检测报告的熟悉,具体是对一些常规检测项目,如机械性能、服用性能、染色牢度检测,以及各个主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熟悉。另外,无论是纺织外贸业务员还是送检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还应当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 课程教学中重点需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知识有效、必需和够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融合“教、学、做的方向来进行课程改革。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相对比较弱,这就增加了授课老师授课的难度,需要授课老师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

2.1 理论讲授为主

纺织检测是实训下性比较强的一门纺织类专业课,用人单位在招聘纺织业务员或检测员的时候要求有一定的实操能力。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却很快遗忘,更不要说独自实操训练了。

2.2 教材较老

以前该课程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而且有的教材比较陈旧,又加上近几年国家和各类纺织检测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教材已经不能更好的适用高职院校的纺织类专业的学生使用。

2.3 “理+实”教学效果不佳

“理论+实验”教学方式效果不佳,理论与试验训练结合的不紧密,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教学过于死板和老套,而且偏难,学生动手能力较好,他们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做实验,但实际上实验的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训结合,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且创新能力也差。

3 教学方法改革

3.1 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项目或活动为导向,重点是注重学生的能力目标,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以具体的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从而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纺织检测是本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纺织模块)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可以正确识别纺织品、正确分析面料和规范操作纺织实验仪器。为了可以达到这个能力目标,对该课程进行了剖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国标为基础,通过实际的纺织检测项目来训练学生,了解学生对纺织检测的掌握情况,并在项目训练中穿插纺织品或面料的各项检测方法和分析技巧等知识性内容,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3.2 具体实施方法举例(如表1)

3.3 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纺织检测》课程教学中,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五大模块:课程认知、织物分析、机械性能、织物服用性能、生态性和纺织品色牢度,每一模块又分解了几个任务,结合纺织企业和纺织外贸岗位的需求情况,项目中各个任务 “仿真化”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实操实训的职业特点为背景,对模块的项目和任务进行分配,并通过分组的形式,学生进行任务操作,从而完成各个任务和项目。在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实时参与到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中,及时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教学做同时进行。

4 课程考核方法

4.1 课程考核方法

《纺织检测》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模块进行评分,在课程结束时采用综合模块考核和评分的方式。如表2:

4.2 说明

形成性评价,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一种评价;总结性评价,又叫事后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评价。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考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评分。

5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了企业用人单位对纺织人才的技能要求等内容,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培养一些纺织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 袁利华.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03).

[2] 袁利华.浅析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3] 黎少仪.高职院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4] 柯贵珍.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12(04).

[5] 郭玲.高职院校实训主导型课程改革探索――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例[J].职业时代, 2009(04).

[6] 何帅.项目化教学在数字媒体教学中的发展[J].戏剧之家,

第2篇: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钳工;实训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是基于能力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其实训教学不再是纯粹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模拟验证实验,而是注重职业实践的工作过程分析和归纳,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转变观念,改革传统实训教学的固有习惯。变注重理论知识模拟实验为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变课堂验证评价为企业评价,让学生形成企业生产意识及市场论证意识;变模拟训练为真实工作情景操作,提升学生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和从业能力。针对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应具备“模具制造”“模具装配”“模具维修”三大职业能力的要求,做到理论与职业实践过程紧密结合。突破传统实训过程的模拟训练,突出企业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以工作任务引领实训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强化钳工技能实训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认知意识。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是加工制造业的重要的工程概念,是巩固知识、掌握工艺方法,形成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基准、测量、检验、精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互换性等相关概念在加工业出现频率高,这些概念都能在实训和考核得到强化和检验。

(二)培养岗位意识。钳工技能实践教学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其质量评价标准、方法,检测工具使用。通过实训使学生建立产品质量意识和经济价值观。

(三)培养安全意识。树立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严格遵守安全文明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安全与保护能力,环境保护能力养成,保障设备安全,工作环境安全,养成文明生产习惯。

(四)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实训目标、内容、考核方法等贴近职业工作过程,实训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技能技巧,更能促进学生浓厚探求意识的形成等。

(五)情感意识的培养。明确专业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动机;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不仅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增强了自信心。

二、钳工实训的教学特点

(一)钳工技能是以手工加工为主:錾削、锉削、锯削、划线、攻丝、套扣、刮削、检测、装配、维修、焊(割)等内容;机械加工为辅:车、刨、钻、铣、电火花、线切割等内容。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综合运用各种技能的能力要求高,要求教师做好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

(二)加工工艺复杂、尺寸精度高,常用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模具装配性能,要求教师技术全面而精湛。

(三)对《机械制图》识图、读图要求高,且应具有相应的机械设计常识,金属材料工艺学等专业知识,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组织程序,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四)技能训练重手工操作,单调、枯燥, 耗时,重复动作多,劳动强度大。要求教师合理设计训练方案,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三、紧凑渐进型实训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实训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安排好实训时间和内容,既能实现实训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以一周时间完成“手摇冲压机”零件加工制作、装配、检验为例,谈谈梅州农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实训的做法。

1. 实训前的准备。实训前,制图教师安排学生画重点零件的三视图,让学生对实训图形熟透;重点要求学生按实训小组对重点零件(滑块、凸轮)的结构形状、技术要求、加工工艺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强调基准的重要性,突出设计基准、工艺基准、测量基准、装配基准一致性原则,使学生实训时对加工误差有较深刻的认识。

实训指导教师编制好《手摇冲压机实训指导书》,材料(板料由各小组负责分割、裁料。凸轮、压杆、手柄由同学车工实训时制作)、工具、量具等准备好。

学生按4~5人为一实训组,由动手能力出众,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成立质量评定小组,学生个人质量评分由个人自评、质量评定小组和指导教师评定。

2. 具体实训步骤。(1)下达实训任务,要求每人完成一套装配件,作实训动员,强调劳动纪律,安全文明生产及注意事项。(2)指导教师对本次实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个别特别重要零件进行详细加工工艺分析并作加工示范。

如滑块(附图)的加工制作:形状22×24×30四方体,通孔¢8H9,而8mm凹槽尺寸窄小,长度加工方向受限,加工困难。孔¢8H9在尺寸24中间、左右对称。此滑块加工的重点是保证¢8H9的中心线对基准面的平行度公差为0.03mm;难点在于8mm凹槽的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最高为Ra1.6μm,总体而言加工难度大,如果加工误差较大将造成安装困难。加工工艺:加工基准面加工相互垂直面立体划线加工划线表面钻孔¢7.8(铰孔底径) ¢8H9铰孔钻孔¢9深8mm8mm凹槽钻¢7孔(去除材料)后用窄錾錾削整形锉削成方形槽验收。

3. 出现废品的主要原因与应对方法。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也将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如钻头磨损、铰刀崩刃、材料缺陷、丝锥折断以及材料表皮较硬锉不动等现象,学生要主动和指导教师商讨、查找原因及时解决问题。

4. 指导学生对加工零件进行装配调试、检测(组装、配钻、测量、修配等)。装配时强调每个零件的尺寸精度、形位误差的重要性以及对装配性能的影响,对使用性能的影响,使学生对互换性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5. 实训考评后评选出优秀小组、个人,学校张榜表彰。促学生在练中赛,赛中练以增加个人和团体的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6. 编写《手摇冲压机实训报告》。内容包括:1)实训任务、实训内容、实训目的、实训要求等。2)实训过程:要求突出对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进行详细编写。抓住难点,对安装、调试、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3)市场调查:对总装需要的所有材料、工具、量具、标准件的规格、性能、价格进行市场调查,并比较手工加工和机加工成套件成本。4)用CAD画装配图,对本次实训的感想、体会和建议。

7. 实训效果分析。由于学生从准备图纸下料(毛坯)工艺制定加工制作测量装配调试检验实习报告。从事完整的学习过程,摆脱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的与要求且更加接近于工厂、企业的用工要求,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体会。

1. 理顺实训项目与内容。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提高实训效果,可把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强调基本功训练,普通零件图形,技术要求低。第二阶段:图形相对难些,重点偏向零件制造加工、装配与检测。第三阶段:侧重对机械零件、部件的修复、装配、精度检测等内容。第四阶段:综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优化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

(1)分解阶段训练目标。第一目标是认识图形,掌握基本加工技能。第二目标是掌握三视图的识图、读图知识,掌握编制零件加工工艺方法及加强基本功综合训练。图形相对难些,对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装配与检测等提出要求。无疑这一过程使学生在原有知识面基础之上有深层次的认识,旨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第三目标是掌握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测量方法;掌握装配图的相关知识,能分析装配图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掌握模具装配的拆装工艺及模具维修技能。第四目标是掌握复杂模具、典型设备的拆装工艺;掌握机床故障分析处理及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等技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初步具备排除典型机床故障能力。

(2)动态辅导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组织实施,做到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顾及全体;关照落后,引导、示范、鼓励。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重点加强他们的基本功训练,让他们脱颖而出。

(3)实训主题突出,训练指标各环节一一突破,每次训练结果有考核、评价。阶段训练项目期中集中整合考核、评价,最后全面整合考核、评价,达到质与量的提高。

(三)应注意事项。

1. 教师能力培养。由于钳工教学、实训的特点,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教师要有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做到实训组织工作周密细致,日常管理及时有效,对存在问题能迅速指导与解决,确保实训方案科学合理。

2. 理论知识的处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对理论进行必要的处理,做到精讲多练,因材施教。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实训的艰辛与成功的乐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 指导教师每天对学生实训情况进行总结、归纳、点评。重点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概念进行解释,以强化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

第3篇: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控 实训课 教学方法 探析

实训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实训教师的恰当指导,是学生学习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掌握技能的关键。本文结合实训教学实践,就数控实训课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让学生对数控实训任务感兴趣的方法

每当学生第一次接受新的学科学习时,总是存在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讲好课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工作态度、职业素质、理想志向的培养与树立。我们经常运用这几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如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来介绍数控机床中出现的背景、发展历程、生产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学生知道数控加工技术是现代机械制造的新手段,它具有加工精度高、质量稳定、加工适应性强、生产率高、劳动强度小等特点。特别是它能完成许多在普通机床上无法完成的工作。让学生知道现在所学习的、未来所从事的是一项有技术含量的专业,不但社会地位高、劳动强度低、工作环境舒适,而且工资待遇不菲。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1]。

要强调文明生产和安全操作规程,让学生认识到安全文明生产是未来幸福生活的根本前提和保障面对高速运转的机床,稍不小心就会发生人伤机损的安全事故,所以操作者必须掌握好数控机床的性能,精心操作。一方面要管好、用好和维护好数控车床,另一方面还必须养成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和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不断培养较好的职业素质。

利用数控仿真系统,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了解数控加工技术,数控加工仿真系统采用了与数控机床操作系统相同的面板和按键功能,不存在任何的安全问题,学生可以大胆地、独立地进行学习和练习。不仅如此,现代的数控加工仿真软件还能实现加工模拟演示功能和程序自诊断功能,不仅具有对学生编制的数控程序进行自动检测、具体指出错误原因的功能,还具有在真实设备上无法实现的三维测量功能。这样学生既能比较完整地学到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2]。

二、妥善安排实训步骤,减少学习“弯路”

现代的数控车床,无论是种类还是结构、操作系统、性能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在实训中,首先就要让学生对数控车床结构进行熟悉,对车床的各方面的信息进行详细的认识,如主要技术参数、操作系统、控制面板、G代码、坐标系等。其次,通过具体的机器零件,让学生在触摸中了解所要加工的对象,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加工,进一步熟悉车床的性能,熟悉操作规程,减少操作时的恐惧心理,树立自信心。最后让学生通过零件的图纸进行学习,通过观察图纸,对内容和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确定零件的加工方案,确定零件的定位、夹具和刀具选择、切削用量的确定以及对刀点、换刀点的位置和刀具补偿等一系列问题。然后手工编写加工程序单,检验并修改加工程序,编制数控加工工艺技术文件,在实训教师在场的情况下。根据自己所编工艺路线,最好是独立的完成零件的加工。

总而言之,以“技能操作为核心”的数控编程仿真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但传统实习手段,基础教学和基本功的训练、学习仍是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的基础;两者不可偏废,不能因为有新的手段方法而抛弃传统,也不能因为有好的传统不引进新的手段,两者如能完美结合,培养出的学生定是不可限量的[3]。

三、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一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发展,进行相关的考虑,同时,还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不能一视同仁去对待。对于一些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如课下加强对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技能的练习,逐步让这部分同学跟上全班的教学进度,从而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如在学习关于刀尖圆弧半径补偿的使用方法的时候,对于那些在理解方面上能力不行的学生,他们无法领会刀补的含义的时候,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在绘制加工过程模拟图纸,让学生明白在数控加工过程中,我们是按零件轮廓进行编程的。因为刀具总有一定的半径,刀具中心运动的轨迹并不等于所需加工零件的实际轮廓,而是偏移轮廓一个刀具半径值,再加上加工余量和刀具磨损。所以,在进行外轮廓加工时,应使刀具中心偏移零件的外轮廓表面一个刀具半径值,加工内轮廓时,应使刀具中心偏移零件内轮廓表面一个半径值。这样的解释使学生明白了刀补的含义和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总结经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总结提高[4]。

总之,学生能全面了解数控加工的全过程,深刻理解加工原理、机床工作过程、编程方法及制订工艺的原则,但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实训后老师和学生要共同探讨实训经验解决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现场讲解,能方便学生总结复习和提高。在数控实训教学中,实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安全操作方面的习惯的培养,每一次数控实训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安排和设计,更好的完成实训要求,掌握数控技术。

在中职学校,学生素质相对差,在数控教学和实训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以上几个阶段,把教学实训与生产加工相结合。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了至少一种数控系统数控车床的熟练操作能力;根据图纸制定数控加工车削工艺、编写加工程序的能力;根据零件加工需要正确选用刀具的能力;运用数控车床加工真实产品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雄伟.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培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蒋建强.数控加工技术与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第4篇: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随着社会对信息需求的日益迫切,促使通信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必须针对当前通信行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分析市场对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及时、准确地做出调整,培养满足通信行业发展与通信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由于在个人通信、多媒体通信业务、Internet应用、各种信息网络的综合与融合具有无可取代地位,移动通信终端――手机已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累计净增5797万户,总数达到8.33亿,手机已经成为当今信息互动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手机普及率的提高以及手机功能的日益复杂化,手机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这也使得手机售后维修服务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在与多家通信类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共同研究,探讨了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之后,认为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应面向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安装、测试、维修等岗位群就业,决定开设移动通信终端检测与维修实训作为职业核心技能课程,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安排52学时(两周时间)集中进行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定位与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教育思想的内涵是重视职业技能及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获得,形成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教学体系,其核心就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职业能力,移动通信终端检测与维修实训就是依据这种思想进行课程定位与设计。

作为通信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移动通信终端检测与维修实训旨在培养从事移动电话维护、维修、营销、生产等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根据企业调研,以及与行业专家、技术人员进行探讨,我们掌握并确定了目前移动通信类企业所需求的工作岗位,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典型项目设置为工作任务,并针对每项任务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如图1所示。

通过对企业需求工作岗位的确定、明确生产过程相应的工作任务、掌握学生应具备职业能力后,再来确定学生在校内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设置相应的课程。移动通信终端检测与维修实训安排在第四学期,先修课程有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模电与数电)、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子设计应用、通信技术基础、移动通信网络与设备、通信网络技术。后续课程有手机应用程序开发、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该实践类课程是对先修课程的总结和验证,要求将通信技术专业各门课程融会贯通,并通过实践操作验证移动通信的各个环节的实现过程,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为其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由企业岗位需求直接确定职业能力

通过市场调查和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多方面的交流,确定了学生就业主要在移动终端设备生产、测试、检修、装配、技术支持等方向。这些岗位要求学生熟练使用移动通信终端测试的仪器仪表、熟练掌握移动通信终端相关性能指标的测试、掌握移动通信终端的常见维修手段或常见故障维修技术。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岗位需求所对应的职业能力,我们对典型的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岗位专业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见表1),并通过实训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重点讲解和实践,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在手机上进行拆装、检测、检修、焊接,最终让学生学会分析及排除手机常见故障。

经过市场调研及对移动终端设备相关岗位的考察,我们选定了目前市面上具有代表性的MT6226芯片组,针对该芯片组的手机工作原理和外围电路,设计了一些典型的故障作为课程项目。我们在市场上收集了较多的MT6226芯片组的故障手机,要求学生在实训时直接在故障手机上找到对应的故障点进行故障分析和排除,在进行维修的同时,穿插讲解手机的工作原理及故障可能的原因,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真正达到掌握MT6226芯片组手机的典型故障维修的能力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比对企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重点练习,如BGA芯片的焊接、整机电路图的识别、各种手机的拆装、手机软件编程与升级等,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表2为移动通信终端检测与维修实训项目化实施安排情况。

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做”一体化

我们按照企业所需求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设置实训各个环节,而如何在以实践为主的实训教学中穿插相应的理论知识点是一个难题。针对手机检测与维修目的性比较强的特点,我们在设置项目时突出手机工作时容易遇到的故障,以框图的形式给学生讲解故障产生的过程和产生原因,并要求学生在实体手机上根据整机电路图找到故障点所在位置,用各种仪器进行检测。对可能产生故障的外围电路进行逐一排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该类型所有故障排查方法,如在项目十四中设置了蓝牙功能失灵这个故障点。首先要学生根据整机电路图找到蓝牙芯片所在的位置以及其外围电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出蓝牙工作时的电路框图,如图2所示,简单讲解其工作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故障手机中测试蓝牙功能是否正常。针对蓝牙芯片可能出现的其他故障,如不能启动蓝牙功能、蓝牙传输距离缩短、蓝牙的接收能力或发射能力下降,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可能是哪些芯片产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检修方法及步骤:(1)测蓝牙供电是否产生,如果没有则测U702的3脚有无启动信号,没有则换CPU或借信号,有则更换U702(借电压);(2)代换U701,或更换CPU;(3)检查蓝牙天线回路;(4)刷手机软件资料;(5)更换蓝牙模块。

通过对实体故障手机有针对性地讲解,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手机各个模块电路工作原理和故障产生的原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方法,解决相关的各种类型故障。

第5篇: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彩色电视机整机原理与维修实训》是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和维修专业的必修课。由于彩色电视机功能强大、结构复杂、抽象性高、实践性强,初学者往往觉得整机原理枯燥难懂,维修诊断深奥难学;又因为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引发普高扩招,使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大量初中生进入职业学校,他们学习兴趣不高,理论基础薄弱;学校又相对缺乏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部分学校实训设备单调陈旧、数量有限,不利于培养学生维修的综合素质,毕业后能独立维修的寥寥无几。为提高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和维修人员的水平,缓解我国电子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索:

一、强化专业基础课学习和实训

在讲授《电工技术与技能》、《电子技术与技能》时,我针对学生的基础实际,补充初中电学的相关知识,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技能实训时,选取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日光灯、万用表、智能稳压充电器、收音机等项目,使学生掌握元器件的识别、检测和判别,理解放大、整流、滤波、稳压等电路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装配和焊接工艺,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如万用表、示波器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熟悉基本电路的检修方法,为彩电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重视彩电原理学习和技能培训

彩电原理抽象复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我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实物投影技术、虚拟实验室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分析透彻课本上的各种机型电路组成与信号流程,让彩电原理变得深入浅出,直观形象,通俗易懂。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优化了教学过程,拓宽了知识面,激活了创新思维。

为深化原理学习,提高技能水平,我重点做了两方面工作:

1、进行关键点测试和故障模拟,为检修铺路。

为进一步熟悉彩色电视机的基本结构、原理,掌握专用元器件的检测及维修方法,我们利用现有实训设备,每学完一章理论就进行相应电路的测试与故障模拟。这样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彩电原理及故障现象认识,还能培养他们熟练使用维修工具的能力,做好维修数据的积累,为检修实训奠定基础。

2、检修实训,提高排除彩电故障点的精确率。

在电视机的排故障实习过程中,我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即先让学生熟悉电视机中某一模块的工作原理,再进行故障排除的分析与指导,然后进行排故障练习,最后根据检修过程写出实习报告。

(1)筹备有序,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

农村职业学校教育资金短缺,设备落后,现有的实习条件很难保证每人一台实训彩电。为此,实训前我都要统筹安排:即给每台彩电编号,设不同故障点,小组合作人人动手,采用排故障练习与写实习报告相结合的方法,即在规定的时间里每找到一个故障点,必须马上写出实习报告,经实习教师检查验收并打分后,再安排下一个故障机的检修。另外为保证故障机的利用率,检修过程中要求只查不排,凡是思路不清的不允许上机实习。 有竞争就有动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上机实习积极踊跃。

(2)检修指导,确保实训的高效性。

电视机维修是通过分析、判断、检测等方法确认电视机故障产生的原因。我设置故障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先单元后整机、从明显到隐蔽的原则,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检测,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力求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理出检修思路,找出故障原因,做好检修记录。每当学生修好一台故障机后,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一种成就感,我与学生共享这胜利果实的时候,都要求学生及时反思,总结检修过程,找出检修规律性,撰写有价值的检修报告和小论文。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理清了检修思路,强化了检修印象,提高了学生的维修技能。

(3)及时总结,巩固实训效果。

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批改实训报告,做到因材施教,重视课堂小结:对正确、有创造性的检修思路,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错误和不完善的检修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思维的障碍和所学知识的缺陷,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通过实习报告的反馈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改进的方向,加深学生彼此了解。同时我还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引导。这种集中与个别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故障、排除故障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维修技术的兴趣。

(4)引导学生多途径学习和查找资料。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电视机的性能和高新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品牌多,机型多,更新换代日趋频繁,利用相关的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检修已成趋势。为此,我常常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多途径学习和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排除疑难故障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培训比赛,强化教师专业技能

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不断地跟踪新技术、新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主动学习,勤维修多实践,不断积累经验,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和比赛。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我将平时维修更换下来的组件贴上标签并归类,标明故障现象和检修过程,然后结合所学内容,把我的维修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听课时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四、课外辅导,锻炼学生独立维修能力

第6篇: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9-2163-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大众对计算机进行商务、学习、工作等需求的增长,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品之一。现在,计算机已经进入实用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同时希望掌握计算机组装和维修技术。学习计算机硬件与电脑组装,进行系统安装操作和故障检测维修,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非常重要。我深刻认识到组建实训教室的重要性,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其中有益的,能被认同吸收那是最好,若有妄自菲薄、自尊自大之处,也希望读者能批评指正。

1要充分肯定计算机组装理论教学的首要地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一直在强调把实践放在首位,我是不敢苟同的。理由有三,一是理论指导实践永远是学习的真理,没有理论的指导,操作就成了盲人骑瞎马,操作效果可想而知;二是计算机组装原理几十年来都还是计算机存储器工作原理,已经相当成熟,因此更不存在实践去检验理论的多此一举;三是领会和贯通理论知识,无论组装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都能应对自如。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效果自然就事半功倍。

那对于理论的学习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我想经过很多老师的努力和探索,发现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计算机硬件的外观、性能指标、工作原理、测试及常见故障的诊断和维修,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这种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描述生动,互动性强等优点,打破了单一呆板的普通授课形式,在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主要的授课教学手段。

2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建设实训教室开展实训操作的重要性

首先,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课。其中就有计算机硬件组成的重要篇章,与计算机专业开展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的内容一样,都离不开对计算机配件的认识和操作;其次,实训教室还是《电子电路基础》、《计算机工作原理》等基础理论课的实习基地。是将抽象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结合的最佳体现;再次,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实习的迫切需求。是动手实践的真实环境、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技能、具有实践经验、毕业后就能上岗的社会需要;最后,理论课的内容不经过实践,仅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授课,到底最后能记住多少,也实在是不干妄下结论。古人学习还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更何况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呢?课堂上教师的多媒体授课,效果虽然很理想,但仅适合于教学前中期的课程,后半期的装机与故障检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能力提高就得非实训实验不可了。可见,高职院校建设实训教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电脑实训教室的规划建设

1)实训教室与计算机一体化教室的区分。很多同行提倡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一体化教室,做到“教、学、做”一体,我不敢苟同。原因有三,其一是利用率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前期的理论授课,一般能在多媒体教室完成,其效果也得到了大多数同行的赞成。虚拟装配技术的应用也都在电脑机房里完成。那么,一体化教室也就只剩下“做”了,其利用率不高是明摆着的;其二是一体化教室,存在教学方法单一,项目教学需求大,很多教师根本做不到好的需求项目,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其三是一体化教室的投资费用高,很多硬件都需要及时换新,实际教学中不一定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存在理想化。鉴于以上原因,我更倾向于在多媒体教室教授理论课,在电脑实训车间组装电脑和进行故障检测维修。

2)规划建设一个电脑实训教室的原则。我们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满足一个班级操作训练的需要。在此,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学习电脑组装的过程,检测故障、维修电脑,最前沿的产品固然很好,但并非是最新的、高端的硬件产品才能满足需 求。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品的日新月异,配件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都是不争的事实。应用电子元件滞后市场的现象也是合理的存在。更何况应用新产品,带来的软件更新、不匹配也在所难免。因此,我主张在很多学校中还是采用快淘汰下来的一批旧机器来组建实训室。

3)实训室组建需要环境的介绍。电脑实训教室是为满足一个班级人数的上机训练需求,而一个班级的人数通常为50人左右,这就决定了场地面积大约为150-200平米的教室;电脑器件本身都是高集成电路,为避免碰撞,更好的保护各种配件,不仅在操作时轻拿轻放,而且要满足放置配件时要有一定的缓冲,需要软木质的操作平台25个;为实现电脑组装完毕后,能实现正常开关机、装系统软件等,需要正常使用的电脑25台;为顺利完成这些工作,需要用到的工具有:剥线钳、平口和十字口螺丝刀、镊子、尖嘴钳,剥线刀、RJ-45接口、5米左右的网线,共计25套;满足25台套左右电脑设备的供电电源以及稳压器等辅助设备;同时为更好的及时解决和处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准备教师用的多媒体设备一套。

4)实训教室能完成的项目介绍。实训室不仅要完成产品的展示,还要以项目教学法来完成各种装机练习。项目驱动教学的优点已得到广大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所有的项目设置都需要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的规划。不仅要对项目完成的目的、步骤、结果做详细的说明,而且要做实验报告,并有教师进行评分和总结。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通过以下项目的练习就可以达到教学大纲和能力培养的目的。主要能完成的项目有:电脑配件、工具的展示及使用方法的操作,CPU及其风扇安装操作,内存条的安装操作,主机箱和电源的安装操作,光驱、软驱、硬盘的安装操作,主板的安装与连接操作,各种扩展卡的安装操作,主机与外部设备的连接操作,基本CMOS的设定应用操作,磁盘的分区应用操作,Windows系统的安装操作,网络连接及RJ-45接口的安装操作,共计12个项目的实验。

通过建设一个25套电脑实训车间,完全能够满足两人一组的50人操作训练,这种实训教室虽然不是高尖端技术,却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能力范围之内就能实现的项目。这种建设既符合客观实际,又能节约教育成本,是一个优秀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郑慧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第7篇: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建筑材料;专科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20-4[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建筑材料》是本学院建筑工程系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针对的学生是全日制专科生。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分类、组成、生产方法、技术性质、工程应用及技术性能检测,不仅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也要为将来的专业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因此,本课程在土建类专业培养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专科生毕业去向多为实践性很强的单位,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足够的自我学习能力,笔者将专科生实践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研究的重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建筑材料》课程及专科生的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2教学现状及现存问题

2.1学生理工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是文科生,上大学后开始学习土建类专业知识,大学前也没有接触过土建行业,对此行业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常以文科生自居,直接跳过此类知识,基础越学越不扎实,后续课程的学习无法开展。2.2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坐下面听,教学方式多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此教学模式主要进行教师授课,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由于《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内容繁多而课时少,内容多以叙述为主,知识点多又散,难以归纳总结,教师忙于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无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不重视学生的反馈,师生难以互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难以提高。2.3课内实验课时少,且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师先示范,学生后模仿,缺乏实验探索,只是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程序验证已知的结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过后,学生只是帮助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自己并未具有独立实验的能力,也并未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最终使课内实验教学流于形式。2.4课外实训课时少,实训任务简单,通常按照实训手册的操作要求即可完成,结果反馈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应付差事现象严重,实训结束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较少,与相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

3教学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3.1结合专科生的特点,注重应用型知识,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材料》课程讲述材料种类较多,性质各异,生产方法、检测及工程应用也各有不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但各类材料之间并无关联,自成章节。专科生课时有限,且理工科基础薄弱,无法全面吸收所有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得到优化,且应注重应用型知识,如天然石材的工程应用,水泥的储运及使用,泵送混凝土的使用等。在对教学内容优化时,教师可以去除繁杂的化学反应讲解,简述化学反应现象及结果,结合周边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材料的化学性质,如教师在讲解通用水泥的水化反应时,可不讲水化反应的详细过程,简要讲解各个阶段的反应现象及结果;教师可以简述各种表格的由来,详述表格的查询及使用,必要的数学计算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如教师在讲解如何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按耐久性校核水胶比时,可以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水胶比的计算,详述普通硅酸盐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表的查询及使用,不必过多地讲解表格的由来。

3.2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改良教学模式

专科生毕业后参与工程实践,面临各种新问题,需要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现今教学模式却难以满足,急需被加入一些有益的元素对其进行改良。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各种材料的学习进行总结,按照一定的规律(如分类及特点—生产—基本性质—技术性质—工程应用—检测)进行,做出树状图,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使学生对每一类材料有个系统的学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师讲解砂浆这一章时,可结合一个项目来进行,首先设定工程项目需求的砂浆强度等级及其用量,然后展开讲解需要何种原材料、如何选择原材料、如何进行配合比设计、如何调整配合比,直至满足项目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知识点讲解时应适当地提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注重学生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增加探索性实验课课时,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改变实验教学模式

课内实验课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独立实验能力,其中包括:设计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评判能力及总结能力。传统的课内验证性实验是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讲授及看了老师的演示后努力去模范老师的过程,并不能培养出学生应有的能力,因此,课内实验应增加探索性实验课,使学生实验前不知试验后结果,只能独立思考,查询资料,独立设计及摸索性操作,针对实验结果,独立进行观察、评判及总结,教师在其中充当被咨询者、引导者及监控者。课内实验课单次课时较少,而建筑材料课内实验单次耗时通常较长,如水泥终凝时间的测定及混凝土标准试件的制作等,凭课上实验难以被满足,因此,开放性实验室应该被建立,课下学生可继续完成课上未完成实验,使课内实验有始有终,使学生有成就感,另外学生若有其他实验想法,也可利用课外时间去实验,自我培养实验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4课外实训应做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型实验和施工现场认识性实习

课外实训应区别课内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熟悉相关工作,熟悉真实实物,更好地理解各种建筑材料的各方面性能。传统课外实训过度依赖实训手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满足现今课外实训的目的,因此,课外实训的实训任务必须改变,必须摆脱实训手册的束缚,使学生尽快熟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实验(施工现场的材料员、质检员与实验员所应完成的各项基本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实验)和尽快普及建筑材料基本常识,避免出现”只是学,不曾见”的尴尬。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时,如果只是课上看看图片,脑子里想一想材料的各方面性质及工程应用,时间一长,必然丧失学习兴趣,即便是当时学懂了,由于长时间没见过真实实物,也会逐渐忘却,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课外实训去施工现场看建筑材料,看其工程实际应用,然后再结合书本理解相关知识,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印象。

5小结

目前,笔者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内实验及课外实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初具成效,但课程及专科生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改革长期而艰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课程的教学改革任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徐莹,尹玉,白宪臣.建筑材料试验教学创新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陈桂萍.能力与素质相融合的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研究与实践[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第8篇: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

1 引言

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ion,简称VI)是基于计算机的仪器,虚拟仪器允许测试人员根据不同的测试要求,通过软件重新定制硬件,创建自定义的解决方案,实现计算机和仪器的密切结合,是仪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掌握虚拟仪器技术已成为毕业生应具有的、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虚拟仪器技术以最少的硬件投资即可改进整个系统,非常适合高职教育体制的实训基地建设。《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课程的设置,能够满足轨道交通等多个行业电子测绘领域高职毕业生培养的需求。

2 《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

《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课程是我院电子测量与信号监控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课程依托教师自主设计的虚拟综合实训平台,结合校企联合开发的课程项目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在电子测绘、轨道交通等方面职业能力,为电子技术等多门课程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

2.1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内容选取前期以Labview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后期以项目教学为主,项目以信号发生器等常见仪器设备的开发为主。课程项目根据企业当前所需技术,用传统仪器与虚拟仪器相结合的方法,以地铁轨道信号设备的信号分析、处理及基于声卡的虚拟仪器信号发生器设计等为案例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安排顺序,通过简单游戏开发,学习Labview基础知识;设计以声音采集卡为媒介的简易信号发生器;完成多通道数据采集装置的综合项目,从简到难,使学生逐渐掌握虚拟仪器开发流程和设计方法。表1是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2.2 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

2.2.1 虚拟仪器系统构成

以通用的计算机硬件及操作系统为依托,实现各种仪器功能。图1是常用的虚拟仪器系统方案。虚拟仪器实际上是一个按照仪器需求组织的数据采集系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义和制造各种仪器。虚拟仪器的研究中涉及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计算机数据采集和数字信号处理。

2.2.2 虚拟综合实训平台的硬件系统

本课程的实践平台按照图1的虚拟仪器系统而设计,以“NI6221数据采集卡”为核心,以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单元,组成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系统。再结合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系统集成。平台开发以来,在企业项目开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数据采集和数字信号处理方面应用较多。平台可以实现通用台式仪器的全部功能以及一些在传统仪器上无法实现的功能。经过多年的教学和总结,该平台目前包括虚拟仪器教学实验箱、USB高精度采集卡和图形化软件开发工具、仿真工具等,此外基于Labview图形化系统的设计,能够辅助完成大部分课程的课堂教学,学生竞赛及科研项目,非常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技能训练。虚拟综合实训平台的硬件总体框架如下图2,利用模块化硬件,结合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的应用。软件能帮你创建完全自定义的用户界面,模块化的硬件能方便地提供全方位的系统集成,灵活的可编程软硬件平台满足对同步和定时应用的需求。只有同时拥有软件、模块化IO硬件和用于集成软硬件的平台,才能充分发挥虚拟仪器的优势。

由Labview软件构建虚拟仪器实训系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物理量的测量中,在实际应用中,平台可以完成多个实训内容,可供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作为设计性、创新性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使用。

2.3 实训内容

课程开发了一系列实践项目,包括:示波器、频谱分析仪、数字电压表、温度测量系统、光强检测与控制系统、红绿灯控制系统、红外传输系统、电机调速与测速开环系统、电子秤设计、步进电机控制与霍尔元件检测、电机调速与测速闭环系统、模拟电梯超重报警系统等。学生可以在实训中完成测试、测量和数字信号分析,从而为嵌入式设计、工业控制以及测试和测量项目开发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

2.4 课程在高职电子类专业中的定位

在电子测量与信号监控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中,本课程是核心课程,该课程在培养目标中起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其他岗位能力起着支撑作用,在课程体系中起着呈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3 课程对学生的培养

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可以完成仪器电路的设计、参数分析与计算,调试与测量,嵌入式技术的学习,掌握并熟练使用各种电子设备及仪器、测量技术等,利用现有计算机资源,Labview图形化软件、数据采集等,完成测试、控制、自动化或者其他创新性的应用开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能够配置、创建、、维护和修改已有的解决方案,掌握仪器定制或自制步骤,面对简单的测试任务,能很快的组建测试系统。

4 总结

高职《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课程设置,适应当前虚拟仪器技术岗位的发展需要,课程就业方向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优势。通过课程,学生掌握了电子测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大大提升学生电路设计和应用能力;课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掌握新技术的数字化仪器仪表的开发流程;借助虚拟综合测试仪平台,学生体验具有先进技术、开放性和高集成可扩展的工作环境,参与企业实际的项目设计;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帮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动手能力训练,同时平台在实训设备的功能和设计方法、水平方面产生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陈栋,崔秀华.虚拟仪器应用设计[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注重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采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方法引导学习[5].数控课程一般分成6大教学模块,包括数控原理及系统、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实训、数控车削仿真加工、数控铣削仿真加工、加工中心仿真加工、数控电火花线切割仿真加工与其它特种加工技术、仿真模拟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综合实训[6].课程内容比较丰富,相应地对教学手段的要求也比较高.在课堂教学手段方面,注重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如在讲解机床结构和刀具选择的内容时,用三维动画和实物模型能够较形象地介绍抽象的内容[5];讲解机床工作原理时,用动画模拟配合现场零件加工演变图片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印象.在涉及到某些常见金属材料的加工时,可以多插入一些图片,加深学生对该性能材料的感性认识,并配合刀具实物进行讲解不同的加工工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刀具.具体以某些现场的产品为例,比较不同的加工方法的区别和联系.产品加工方法的选择涉及到产品的加工质量、加工效率和加工成本,是一个合格生产管理者的必备知识,使学生明白数控加工不仅仅是加工出一个产品,更要从企业角度出发,如何在保证质量和效率基础上提高加工的经济性,使三者统一.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优点,不能把多媒体简单地作为翻页器,重点内容都要标注出来,事先把课件发给学生,让学生对上课内容提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除了常规课堂面授和实训外,上机仿真手段也必不可少.实践证明,在篇章内容讲解完后,穿插上机仿真练习可以加强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巩固.在计算机平台上,目前主流是CAD/CAM软件.要求学生至少掌握CATIA、POWMILL、PROE、UG、CIMATRON、CAXA和MASTERCAM等三维软件中的一种.在CAD上进行零件建模,利用CAM模块自动生成刀具轨迹并在线仿真,最后生成NC代码,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手工编程,并进行自动编程和手工编程的比较,分析两者优劣.此仿真实践教学过程既体现先进制造技术内涵,又充分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是提高应用型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尝试[6].此外,课堂内容还包含指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丰富课外知识,要求在大作业总结报告上体现相关内容.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加入数控加工QQ群或知名的数控加工网站如“中国模具视频网”等,学会利用优秀的工程师们和丰富的论坛知识提供的常规教学外的巨大资源.

2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改变以往由期末试卷得分决定成绩的方式,将学生总成绩分三大部分,包括期末卷面成绩、实训成绩和大作业成绩.该考核方式更强调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其中期末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训成绩是考核学生的常规实践水平;大作业考核是在前两者结合基础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对学生的整个任务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将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交流讨论得以解决,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最后,学生结合具体的加工对象,加工过程的情境,对数控加工大作业的设计、加工工作进行总结,撰写任务总结报告,对在完成大作业任务中所用到的基础理论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梳理总结,以便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从而改变传统教学对知识死记硬背的状况[7].

3结语

精选范文推荐